歧义结构的意义优选(精选3篇)
歧义结构的意义优选 篇1
歧义结构的意义优选
歧义结构单义项的.认知理解频率往往是不平衡的.从语言认知角度分析单义项的认知理解频率,根据这种频率的高低排出优势选择顺序,即意义优选.需要择定歧义结构意义时,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来优选意义是可行的.
作 者:陈一民 CHEN Yimin 作者单位: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湖南,长沙,410006刊 名:语言文字应用 PKU CSSCI英文刊名:APPLIED LINGUISTICS年,卷(期):“”(3)分类号:H043关键词:歧义结构 意义优选 单义项 认知理解频率
歧义结构的意义优选 篇2
广泛使用非限定动词是英语的一个显著特点, 英语语法中“没有哪一部分是如此蓬勃地发展着” (Curme, 1989:171) 。卢敏 (2004:54) 指出, 使用非限定动词能够保持语法结构的凝练。非限定动词的这些特点极大地丰富了英语动词的表达手段, 但是由于非限定动词结构容易引起歧义现象, 使该结构的教学变得更加复杂。笔者将探讨非限定动词结构使用中的歧义和解歧措施, 以期对语言教学有所帮助。
二、非限定动词结构的定义
不同理论下对非限定动词结构有不同的定义。先看几本西方词典中给出的定义。1.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Applied Linguistics
非限定动词是动词的一种形式, 不因主语的人称或数的不同而异, 没有时态。不定式和分词是英语非限定动词的形式。
2.A Dictionary of Grammatical Terms in Linguistics
非限定动词指各种不作谓语中心的动词的语法形式, 主要包括过去分词、不定式和动名词。
3.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非限定动词指动词没有人称、数或时的限制的形式, 如分词、动名词、不定式。
我国学者对于非限定动词的定义也存在差异。赵朝珠 (1981:1) 指出:非限定动词指的是在句中除用作谓语以外的其它句子成分的动词形式, 或是指只能与助动词和情态动词一起构成谓语的那些动词形式。何桂金 (1996:11) 则认为非限定动词在句中不用作谓语或谓语的第一部分, 没有人称、数、时态和语气变化。
这些定义虽然各有道理, 但却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 我们只能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进行模糊区分。英语中如此, 对汉语也有争议。一般认为, 汉语动词没有限定和非限定动词之分, 有的学者则认为汉语中也有非限定动词结构, 只不过这一结构中动词没有什么形态变化 (石毓智, 2001:2) 。这些模糊方面给中国英语学习者掌握非限定动词结构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非限定动词结构的歧义现象
歧义有多种定义。张克礼 (1993) 认为, 歧义就是有多种理解, 或说有多种意义, 歧义结构就是有多种理解说有多种意义的结构。歧义是语言中的一个普遍的现象。Kess等 (1972:12) 甚至提出了“语言无处不歧义”的观点。
导致歧义的原因一般有语义关系与句法结构等方面。下面我们就从这两方面说明非限定动词结构的歧义现象。
1. 语义关系导致的歧义
对非限定动词结构而言, 对词义的不同理解可以导致歧义。如: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Flying”既可以被看作动词意义又可当作形容词意义, 因此, 我们可以将句子理解为“To fly planes can be dangerous.”或“Planes that are flying can be dangerous.”。
2. 句法结构导致的歧义
结构歧义 (structure ambiguity) 是指在句法方面一个句子包含不止一种语法关系导致的歧义现象。在表层结构中, 由于对非限定动词位置的不同组合, 往往导致歧义的发生。如:“The fish is ready to eat.”对“to eat”的语法功能的不同划分则会导致歧义的发生, 我们可以理解为“The fish is ready for us to eat.” (将“to eat”看作省略成分“for us”中“us”的宾语补足语) 或“The fish is ready to ea something.” (将“to eat”看作目的状语) 。
由于语言的经济化, 现代英语中会出现大量的省略现象, 非限定结构本身就是语言简化的结果, 从而导致大量歧义发生。
四、基于语境的解歧措施
顾名思义, 非限定动词是不受限制的。其实, 它只是在人称、数和时态方面相对来说不受限制;离开这一条件, 它必须受到另外条件的限制。这些限制实际上都是由不同的语境因素造成的, 从而这类语境起到制约歧义的作用。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 这里只列举几种常见的情况:
1. 受逻辑主语的限制
非限定动词就其本身带与不带逻辑主语而言可分为简单和复杂两种结构。简单结构虽然本身不带逻辑主语, 但其逻辑主语通常出现在句中, 可能是句子的主语、表语或宾语等, 如:I heard her singing in the classroom.本身带逻辑主语的非限定动词称为非限定动词复合结构, 在这些结构中, 要根据逻辑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还是承受者来确定非限定动词的语态, 如:Her money stolen, she darednot go home.
2. 受特定动词的限制
非限定动词由于受特定动词的限制而表现出各种形态或具有不同的含义。如:What made you choose that book?不定式tochoose的形式受到“make”的制约而变为“choose”。
此外, 许多特定动词要求后面跟特定的非限定动词形式, 如finish, pretend后分别要求跟动名词或不定式结构。如:Have you finished writing?/Don’t pretend to be asleep.
3. 受情态动词的限制
情态动词都可以与不定式的一般形式一起组成谓语, 没有什么特殊含义, 但情态动词与不定式的完成形式一起构成谓语则有一定的特殊含义。如:You should have come here earlier. (带有责备之意)
4. 受介词的限制
动词放到介词后面, 必须用动名词。如:She is glad athearing the good news.
5. 受形容词的限制
有些不定式放到相应的形容词之后有不同的含义。如:“John is eager to please.”和“John is easy to please.”的含义就不一样。
6. 受语序的限制
非限定动词由于在句中的位置不同, 充当的成分也不同。如:Eating too much is bad for your health. (主语) , The question is how to do it. (表语) 。
五、结语
在实际的语言教学中, 非限定动词结构一直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限于篇幅, 笔者只能从歧义及语境制约现象探讨非限定动词结构, 其实影响非限定动词结构使用的因素还有许多 (比如文体因素、口语与笔语差异因素等) , 这是本文的不足之处。尽管如此, 我们确信的是任何语言的使用都离不开语境———虽然歧义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 但是只要正确运用语境制约, 中国外语学习者就一定能突破这一语言难关。
参考文献
[1]Curme, G.O著.汪璜译.Syntax[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9.
[2]Kess, J.F.&Hoppe, R.A.Ambiguity in Psycholinguis-tics[M].New York:The Free Press, 1972.
[3]何桂金.英语动词新编[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6.
[4]卢敏.英语笔译实务[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
[5]石毓智.汉语的限定动词和非限定动词之别[J].世界汉语教学, 2001, (2) :23-27.
[6]张克礼.英语歧义结构[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3.
歧义结构的意义优选 篇3
关键词:论元结构;论旨角色;歧义指数
【中图分类号】H146
按照句法理论的传统,论元是指带有论元角色的体词性成分,而论元角色是由谓词根据其与相关的名词短语之间语义关系而指派给这些名词短语的语义角色,即与动词连用的论元在与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状态里扮演的语义角色。动词的论元结构是由一组带有论元角色的论元构成的。主语论元总是动作的启动者和执行者,宾语论元总是动作的承受者,论旨关系主要包括施事、受事、客体,其他论旨有受益者、目标和来源等。
一、“动词语+的”的论元结构
动词性词组都可以加上“的”构成“动词语+的”字结构,但是有的“动词语+的”能独立做主语或宾语,并能独立指称人或事物,而有的就不能独立做主语或宾语,也不能独立指称人或事物,再就是有的“动词语+的”指称人或物时没有什么歧义,而有的指称人或事物时就会有歧义。例如:
(1)a.吃羊肉的(可独立做主语或宾语,能指称人或事)
b.他游泳的(不可独立做主语或宾语,不能指称人或事)
c.参观展览会的(指称人或事时没有歧义)
d.吃的(指称人或事时有歧义)
根据《汉语句法学》,一个词汇词W,通常为动词,拥有一定数量的论旨角色要指派给论元,W所拥有的论旨角色的集合被称为W的论元结构。动词是一个句子的中心,它支配着句子中别的成分,而动词本身则不受其他任何成分的支配。直接受动词支配的有“名词词组”和“副词词组”,其中名词词组形成“行动元”,副词词组形成“状态元”。从理论上说,句子中的“状态元”可以是无限多的,而一个动词结构的“行动元”不得超过三个。这三个“行动元”就是:主语、宾语1、宾语2,对应与论旨角色是:施事、受事、客体。(1)a中的动词“吃”可以把施事、受事指派给主语论元和宾语论元,因此可以独立做主语或宾语,能指称人或事。(1)b中的动词“游泳”只可以把施事角色指派给主语论元或宾语论元,根据论旨准则我们知道,每一个论旨角色必须指派给一个论元,每一个论元必须接受一个论旨角色。因此动词“游泳”一个论旨角色无法指派给两个论元,显然不可以独立做主语或宾语,也不能指称人或事。(1)c中的动词“参观”可以把施事角色与受事角色指派给主语论元或宾语论元,所以可以独立做主语或宾语,而此时“参观”后跟的是表示事物的“展览会”,因此动词“参观”的受事角色肯定指派给“展览会”没有歧义。(1)d中的动词是“吃”,“吃”可以把施事角色、受事角色、客体角色指派给主语论元或宾语论元,显然论旨角色的数目与论元数目并不匹配,这样就会出现歧义的情况。
根据配价理论分析,把动词划分为零价动词、一价动词、二价动词和三价动词,其理论内容是一个动词的“价”决定于动词所支配的不同性质的名词性词语的数目。用论元结构分析,根据动词带多少论旨角色也可以划分为一元动词、二元动词、三元动词,分别指称带一个论旨角色的动词、带两个论旨角色的动词、带三个论旨角色的动词,上面例句中“游泳”是一元动词,只赋予名词性成分施事角色,“参观”是二元动词,赋予名词性成分施事角色与受事角色,“吃”是三元动词,赋予名词性成分施事角色、受事角色、客体角色。
二、“动词语+的”结构的论旨角色与歧义分析
在没有分析“动词语+的”结构之前,可以先看看汉语表结果的复合词中论旨角色的同用情况。例如:
(2)我追累了他了。
a我追他,他累。
b我追他,我累。
我们知道,θ—同用是各自的论旨角色合并为一个复合论旨角色,在某些情况下,表结果的复合词就会有歧义,在论旨整合方面,(2)句中的“追”可以赋予施事与受事的论旨角色,“累”赋予历事角色,这样動词“追累”的论旨角色整合就会出现两种意思,如(2)中a句与b句所示。
再来看“动词语+的”的结构,当动词语是一元动词时,如“游泳的要注意安全”中的“游泳”只赋予名词性成分施事角色,这句话不会产生歧义,“游泳”把唯一的施事角色指派给主语论元,“游泳的”可以单独做主语,指称游泳的人。这样的一元动词论旨与论元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不会产生歧义。当动词语是二元动词时,情况就有所不同,例如:
(3)a今天参观的到左边排队。
b今天参观的是工业展览会。
动词“参观”可以赋予名词性成分施事角色与受事角色指派给主语论元和宾语论元,(3)a句中“今天参观的”做主语,指称“参观”的施事,而b句中“今天参观的”做主语,指称“参观”的受事,同样是赋予名词性成分主语论元,但是“参观”所指派的论旨角色却不同,一个是施事角色,一个是受事角色。(3)中的两个句子单独看并不会有歧义,但是若仅仅列出“参观的”一定会有两种不同的理解。当动词语是三元动词时,歧义的情况也会出现,例如:
(4)a不给的举手。
b张经理我是不给的。
c不给的是英汉词典。
“给”可以赋予施事角色、受事角色、与事角色指派给主语论元和宾语论元,(4)a句“不给的”做主语指称施事,b句“不给的”做宾语指称与事“张经理”,c句“不给的”做主语指称受事“英汉词典”,如果单独列出“不给的”难免会产生歧义,不知是指代施事、受事还是与事,这样就形成了上面的三种理解。可见动词中论旨角色的多少是直接导致句子是否有歧义,根据上述情况表明,动词中论旨角色与论元结构的匹配情况与“动词语+的”结构的歧义指数成正比。当动词是一元动词时,句子不会产生歧义,当动词是二元动词时,句子会产生两种歧义,当动词是三元动词时,句子会有三种歧义。
三、“动词语+的”结构的歧义限制
“动词语+的”结构所出现的歧义并不是无限的,相反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上述的歧义指数分析是理想化状态下的结论,而实际情况却有所不同,歧义指数是有限制的,动词语中的动词论元结构与论旨角色受到格过滤与C—统制的限制。从语言运算的角度考虑,θ—同用是一个随机的过程,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一部分也受到格过滤的影响,即每个名词短语必须要有一个格。
上面论述的歧义是理想化情况下,“的”字结构有不同的指称意义,并且这种不同是两个句子的对比产生的,这一点一定要分清。本文试着用论元理论解释“动词语+的”结构的歧义问题,简单指出了论元与论旨在数量上的匹配问题关系到歧义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吕叔湘.1999.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
【歧义结构的意义优选】推荐阅读:
歧义的句子10-21
英语中的歧义现象06-19
歧义消除05-13
英语歧义07-08
分词歧义08-20
歧义现象09-03
语法歧义性10-11
英语语言歧义现象研究09-01
暂时句法歧义句认知加工初探10-14
公司结构创新的意义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