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产品认证实施指南

2024-08-09

有机产品认证实施指南(精选8篇)

有机产品认证实施指南 篇1

【发布单位】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文号】国家认监委公告2005年第11号 【发布日期】2005-06-02 【生效日期】2005-06-0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05年第11号)

为规范有机产品认证活动,确保认证程序和管理基本要求的一致性和认证的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和《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国家质检总局令[2004]第67号)的规定,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了《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现予以公告。本规则自公告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

二○○五年六月二日

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

编号:CNCA-OG-001:2005

1.目的 为规范有机产品认证活动,确保认证程序和管理基本要求的一致性和认证的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和《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本规则。

2.适用范围

本规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的有机产品的认证活动。

3.依据标准

GB/T19630.1~19630.4-2005《有机产品》

4.认证程序

4.1申请

4.1.1 认证机构应向申请人至少公开以下信息

4.1.1.1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认证范围和中国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认证范围;

4.1.1.2认证程序和认证要求;

4.1.1.3认证依据标准;

4.1.1.4 认证收费标准;

4.1.1.5 认证机构和申请人的权利、义务;

4.1.1.6 认证机构处理申诉、投诉和争议的程序;

4.1.1.7 批准、暂停和撤销认证的规定和程序;

4.1.1.8 对获证单位或者个人使用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标志、中国有机转换产品认证标志、认证机构的标识和名称的要求;

4.1.1.9 对获证单位或者个人按照认证证书的范围进行正确宣传的要求。

4.1.2 认证机构应要求申请人提交的文件资料

4.1.2.1申请人的合法经营资质文件,如土地使用证、营业执照、租赁合同等;当申请人不是有机产品的直接生产或加工者时,申请人还需要提交与各方签订的书面合同;

4.1.2.2申请人及有机生产、加工的基本情况,包括申请人/生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产地(基地)/加工场所的名称、产地(基地)/加工场所情况;过去三年间的生产历史,包括对农事、病虫草害防治、投入物使用及收获情况的描述;生产、加工规模,包括品种、面积、产量、加工量等描述;申请和获得其它有机产品认证情况。

4.1.2.3产地(基地)区域范围描述,包括地理位置图、地块分布图、地块图、面积、缓冲带,周围临近地块的使用情况的说明等;加工场所周边环境描述、厂区平面图、工艺流程图等。

4.1.2.4申请认证的有机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计划,包括品种、面积、预计产量、加工产品品种、预计加工量、销售产品品种和计划销售量、销售去向等;

4.1.2.5产地(基地)、加工场所有关环境质量的证明材料;

4.1.2.6有关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资质证明材料;

4.1.2.7保证执行有机产品标准的声明;

4.1.2.8有机生产、加工的管理体系文件;

4.1.2.9其它相关材料。

4.2受理

4.2.1认证机构应当自收到申请人书面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申请材料的评审,并做出是否受理的决定。

4.2.2同意受理的,认证机构与申请人签订认证合同;不予受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4.2.3认证机构的评审过程应确保

4.2.3.1认证要求规定明确、形成文件并得到理解;

4.2.3.2和申请人之间在理解上的差异得到解决;

4.2.3.3对于申请的认证范围、申请人的工作场所和特殊要求有能力开展认证服务。

4.2.4认证机构应保存评审过程的记录。

4.3 检查准备与实施

4.3.1下达检查任务

认证机构在检查前应下达检查任务书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4.3.1.1申请人的联系方式、地址等;

4.3.1.2检查依据,包括认证标准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4.3.1.3检查范围,包括检查产品种类和产地(基地)、加工场所等;

4.3.1.4检查要点,包括管理体系、追踪体系和投入物的使用等;对于上一获得认证的单位或者个人,本次认证应侧重于检查认证机构提出的整改要求的执行情况等。

4.3.2认证机构根据检查类别,委派具有相应资质和能力的检查员,并应征得申请人同意,但申请人不得指定检查员。对同一申请人或生产者/加工者不能连续3年或3年以上委派同一检查员实施检查。

4.3.3 文件评审

认证机构在现场检查前,应对申请人/生产者的管理体系等文件进行评审,确定其适宜性和充分性及与标准的符合性,并保存评审记录。

4.3.4检查计划

4.3.4.1 认证机构应制定检查计划并在现场检查前与申请人进行确认。检查计划应包括:检查依据、检查内容、访谈人员、检查场所及时间安排等。

4.3.4.2 检查的时间应当安排在申请认证的产品生产过程的适当阶段,在生长期、产品加工期间至少需进行一次检查;对于产地(基地)的首次检查,检查范围应不少于2/3的生产活动范围。对于多农户参加的有机生产,访问的农户数不少于农户总数的平方根。

4.3.5检查实施

根据认证依据标准的要求对申请人的管理体系进行评估,核实生产、加工过程与申请人按照4.1.2条款所提交的文件的一致性,确认生产、加工过程与认证依据标准的符合性。检查过程至少应包括:

a)对生产地块、加工、贮藏场所等的检查;

b)对生产管理人员、内部检查人员、生产者的访谈;

c)对GB/T19630.4-2005:《有机产品 第4部分:管理体系》4.2.6条款所规定的生产、加工记录的检查;

d)对追踪体系的评价;

e)对内部检查和持续改进的评估;

f)对产地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对有机生产可能产生污染的风险的确认和评估;

g)必要时,对样品采集与分析;

h)适用时,对上一认证机构提出的整改要求执行情况进行的检查;

i)检查员在结束检查前,对检查情况的总结。明确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确认。允许被检查方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说明。

4.3.6产地环境质量状况的评估和确认

4.3.6.1认证机构在实施检查时应确保产地(基地)的环境质量状况符合GB/T19630-2005《有机产品》规定的要求;

4.3.6.2当申请人不能提供对于产地环境质量状况有效的监测报告(证明),认证机构无法确定产地环境质量是否符合GB/T19630-2005《有机产品》规定的要求时,认证机构应要求申请人委托有资质的监测机构对产地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并提供有效的监测报告(证明)。

4.3.7样品采集与分析

4.3.7.1认证机构应按照相应的国家标准,制定样品采集与分析程序(包括残留物和转基因分析等)。

4.3.7.2如果检查员怀疑申请人使用了认证标准中禁止使用的物质,或者产地环境、产品可能受到污染等情况,应在现场采集样品;

4.3.7.3采集的样品应交给具有相关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分析。

4.3.8 检查报告

4.3.8.1检查报告应采用认证机构规定的格式。

4.3.8.2 检查报告和检查记录等书面文件应提供充分的信息以使认证机构有能力做出客观的认证决定。

4.3.8.3检查报告应含有风险评估和检查员对生产者的生产、加工活动与认证标准的符合性判断,对检查过程中收集的信息和不符合项的说明等相关方面进行描述。

4.3.8.4检查员应对申请人/生产者执行标准的总体情况做出评价,但不应对申请认证的产地(基地)/加工者、产品是否通过认证做出书面结论。

4.3.8.5检查报告应得到申请人的书面确认。

4.4 认证决定

4.4.1当生产过程检查完成后,认证机构根据认证过程中收集的所有信息进行评价,做出认证决定并及时通知申请人。

4.4.2申请人/生产者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予以批准认证

4.4.2.1生产活动及管理体系符合认证标准的要求。

4.4.2.2生产活动、管理体系及其他相关信息不完全符合认证标准的要求,认证机构应提出整改要求,申请人已经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整改、或已经提交整改措施并有能力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整改以满足认证要求的,认证机构经过验证后可批准认证。

4.4.3申请人/生产者的生产活动存在以下情况之一,不予批准认证

4.4.3.1未建立管理体系,或建立的管理体系未有效实施;

4.4.3.2使用禁用物质;

4.4.3.3生产过程不具有可追溯性;

4.4.3.4未按照认证机构规定的时间完成整改、或提交整改措施;所提交的整改措施未满足认证要求。

4.4.3.5其它严重不符合有机标准要求的事项。

4.5 认证机构应对批准认证的申请人及时颁发认证证书,准许其使用认证标志/标识。

4.6 认证机构应当与获得认证的单位或者个人签订有机产品标志/标识使用合同,明确标志/标识使用的条件和要求。

认证后管理

5.1认证机构应对获得认证的单位或个人、产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必要时实施未通知检查,以保证持续符合认证要求;

5.2认证机构应对获证产品的标志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管理,确保使用有机标志/标识的产品与认证证书规定范围一致(包括标志的数量);

5.3认证机构应及时获得有关变更的信息,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管理,以确保获得认证的单位或个人符合认证的要求;

5.4违反《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认证机构应及时撤销或暂停其认证证书,要求其停止使用认证标志/标识,并对外公布。

6认证证书、标志和标识

6.1认证机构应当采用国家认监委规定的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和有机转换产品认证证书的基本格式。

6.2认证证书的内容应当根据认证和被认可的实际情况如实填写依据的标准、认证类别和使用认可标志。

6.3认证机构应当按照《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管理办法》和《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的规定使用国家有机产品标志、国家有机转换产品标志和认证机构的标识。

6.4认证机构自行制定的认证标志应当报国家认监委备案。

7认证收费

认证机构按照《国家计委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关于印发产品质量认证收费管理办法和收费标准的通知》(计价格[1999]1610号)有关规定收取。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有机产品认证实施指南 篇2

目前我国国内有机食品消费持续以每年30%~50%的速度增长, 但伴随着我国有机行业的高速发展, 有机产品认证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为此, 国家认监委对《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进行了新的修订, 为有机产品的认证活动提供更加完备的制度保障。

1 有机产品认证机构的发展及现状

有机产品, 又称“生态产品”, 由于其生产方式、加工标准及其原料都必须符合特殊要求, 因此需要一个有资质的独立的机构对其进行认证。通过认证, 一方面, 有机产品的供应者取得了市场对其产品内在品质和特定生产过程的认可;另一方面, 消费者凭借认证标志能够获得拟购产品品质的真实信息。而认证机构正是借助于自身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来确认供需双方所交易对象的品质, 从而促成双方交易的实现。

有机产品的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进入我国, 1994年中国第一家认证机构南京国环认证中心 (OFDC) 成立, 该机构主要从事有机 (天然) 食品的研究、开发、认证和检测等业务, 自此我国有机产品的认证工作得以全面展开。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CNCA) 公布的数据, 笔者通过总结得出我国近年来有机认证机构发展的大致状况, 见表1。

注:信息截止到2012年4月。

然而, 在有机认证机构发展迅速的同时, 由于对认证机构及其认证活动缺乏同步的规制, 导致许多问题出现。

首先, 认证机构差异较大。国内有机产品认证机构主要来自3个系统, 即环保系统、农业系统和质检系统。而在众多的认证机构中, 目前只有南京国环认证中心 (OFDC) 正式获得了国际有机运动联盟 (IFOAM) 的国际认可, 并与获得IFOAM认可的部分其他国家有机认证机构进行了互认。同时, 由于政府部门对认证机构设置的门槛过低, 导致认证机构良莠不齐, 有些认证机构的资质本身就经不起推敲, 进而对认证的有效性产生一定影响。

其次, 认证环节不规范。虽然我国已颁布了《有机产品》的国家标准, 但仍有部分认证机构在进行检查和验收时, 并没有完全遵照有机产品的相关国家标准进行, 如不经过转换期、任意缩短认证周期, 还有的通过贿赂来获取合同的现象发生, 导致其认证产品的质量无法名副其实。

最后, 有机认证机构对获证企业的监管力度不够。目前部分认证机构为了眼前利益, 重认证、轻监督, 使一些获证单位的违规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地纠正, 从而导致我国有机产品的质量和认证的有效性、认证市场的信誉都大打折扣。

2 新旧认证实施规则的比较分析

2005年6月2日, 为了规范有机产品认证活动, 国家认监委首次制定并实施了《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 (以下简称《规则》) 。但是, 随着有机认证机构的发展越来越迅速, 现有的认证规则已经无法满足对认证活动规范的要求。因此, 国家认监委又对《规则》做出了新的修订, 并于2012年3月1日正式实施。下面本文就从程序和实体制度两方面对新旧规则进行比较。

2.1 新旧《规则》认证程序的对比

本次修订使《规则》从原来的7章3500字, 增加到现在的10章9000多字, 这些新增的内容使得认证规则在程序上更加规范、严密。其中, 不仅对“认证程序”作了较大修改, 而且新增了“再认证”、“信息报告”等程序性制度, 可操作性大大增强。下面笔者将着重对“认证程序”中修改之处进行比较分析:

2.1.1 认证申请

新规则首先删去了认证机构应向申请人公开信息这一环节;其次, 添加了对认证委托人条件的审查, 提高了认证起点, 大大增强了认证的有效性;再次, 对认证委托人应提交的文件和资料进行列举说明, 尤其是对过去3年间各方面生产历史的描述规定的更加细化。

2.1.2 认证受理

首先, 将认证机构应向申请人公开信息作为该环节的第一道程序, 使得受理程序更加规范;其次, 将“评审结果处理”单独立为一个环节, 并且与“申请评审”互换了位置, 更有逻辑性。

2.1.3 现场检查准备与实施

首先规定了对委派检查员的要求, 且不再规定检查员的委派应征得申请人的同意, 保障了有机认证检查员的公正性;其次, 在检查计划的内容上, 增加了检查计划必须提前报告监督部门, 保证检测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并且, 将现场检查的时间安排在申请认证产品的生产、加工的高风险阶段, 以及把现场检查的范围扩大到生产单元或者全部农户的全部生产活动;再次, 在检查实施的项目中, 对样品和产地环境质量状况的检测进行了强制规定, 增加了有机转换的要求。同时, 在生产、加工过程中, 新规则规定对允许使用的投入品必须符合一定的国家标准, 标准之外的投入品不仅要在使用前向认证机构提交申请, 还需要进行评估。而且, 明确规定有机产品中不能检出任何禁用物质。

2.1.4 认证决定

首先, 在认证决定所要考虑的因素中, 除了现场检查和产品检测评估, 又增加了如企业管理体系的稳定性、当地农兽药管理和社会整体诚信水平等其他因素;其次, 对于不予批准的情形, 从原来的5条扩充到目前的10条, 并且在语言表述上更加规范、细致, 如将原来的“使用禁用物”修改为“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了禁用物质或者受到禁用物质污染的”;再次, 增加了申诉程序, 作为一项救济途径, 当认证委托人认为认证机构严重侵害了自身合法权益时, 可向认证机构或认证监管部门申诉。

2.2 新旧《规则》实体制度的对比

新的认证规则不但在程序上更加规范, 在实体制度规定上也更加丰富, 如建立了认证机构与获证组织之间信息通报制度、有机产品销售证制度以及“一品一码”的产品追溯体系。

第一, 在“认证后管理”一章中, 第三节强制规定, “认证机构在与认证委托人签订合同中, 应明确约定获证组织需建立信息通报制度, 及时向认证机构通报相关信息”。信息通报制度的建立不仅有利于认证机构及时获得获证组织的最新信息, 而且能够纠正当前一些认证机构“重认证、轻监督”现象, 加强了认证机构对认证内容变更的监督。

第二, 销售证制度作为保证有机产品的有机完整性的最后一道关, 之前在我国并未普遍适用。作为“认证后管理”一章中新增的一节, 该制度规定获证组织必须在出售认证产品前向认证机构申请销售证, 认证机构通过对产品交易中特定项目的审核, 对符合要求的, 颁发有机产品销售证。然后由获证组织在交易有机产品时转交给购买单位。这一制度的实施, 既可以控制有机产品的销售量, 保护购买单位的利益, 又能从源头上防止假冒的有机产品进入市场, 保护了有机产品销售企业的利益。确保消费者买到合格的有机产品。

第三, 产品追溯机制的建立是这次修订的最大亮点。该机制要求获证企业应当在获证产品或产品的最小包装上施加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及其唯一编号、认证机构名称或者其标识。这样消费者就可以通过每枚有机产品认证标志从市场溯源到所对应的每张有机产品认证证书、获证产品和生产企业, 以及食品的来源地、食品种植、生产、加工、运输等情况。一方面增强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另一方面也强化了有机产品产业链各企业的责任, 准确而迅速地帮助企业找到危害的原因, 使风险降至最低。加强了我国对有机产品质量的控制。

3 新规则存在的不足及完善对策

通过新旧规则的对比, 笔者不仅了解到新修订的内容的进步之处, 还发现了新规则所存在的一些不足, 下面笔者将对其中的主要不足之处加以说明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3.1 完善申诉程序

虽然新规则在“认证决定”这一环节增加了申诉程序, 但笔者认为这一规定过于简略, 无法保证认证机构处理申诉的公正性。因此, 建议从以下3方面加强对这一程序的规定:

(1) 处理说明充分。

通过申诉程序, 认证机构最终不仅要向申诉人提供对有异议事项的调查结果的书面说明, 而且应当包括作为申诉处理决定的理由。

(2) 处理结果保密。

新规则中仅规定对处理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认证委托人。笔者认为应当在将处理申诉的结果通知各相关方时注意履行保密责任, 既不能泄露申请方的商业和技术机密, 也不能因处理不当而使申诉者在此后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所有与申诉有关的记录都必须妥善保存。

(3) 利益冲突回避。

为了确保申诉程序的公正性, 有机认证机构中在近两年内参与过申诉者或与其在认证方面有利益关系的任何机构的相关活动, 如咨询、决策顾问、市场开拓等工作或服务, 这些人员均不得参与对申诉的相关调查活动, 更不得参与处理决策过程。

3.2 明确认证收费

新规则在认证收费的规定上, 仅仅规定“认证机构应根据相关规定收取认证费用”, 这相比旧规则中明确要求认证机构按照《国家计委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印发产品质量认证收费管理办法和收费标准的通知》有关规定收取, 一方面新规则认证收费的标准不仅限于旧规则中的单一规定, 增加了收费的依据;另一方面, 由于新规则仅依据“相关规定”收取费用, 未免太不明确。这势必会导致在目前我国有机认证活动的规范性状况并不乐观的前提下, 认证机构乱收费的现象更加严重。因此, 笔者建议在继续执行旧规则收费标准的前提下, 增加对以下认证项目的收费规定。

(1) 样品检测费。

新规则要求应对申请认证的所有产品进行检测, 并由认证机构委托具备法定资质的检测机构来进行检测。因此, 应当增加对这一认证活动费用的规定。

(2) 标志使用费。

在颁证委员会通过认证审核, 同意向申请者颁发认证证书时, 一般都会同时颁发认证机构的注册商标的准用证。而在这一项费用收取方面, 目前我国并未进行统一规定, 有些认证机构是按照贸易量计算, 有些则是按照贸易的批数计算。因此, 有必要规定对于认证标志使用的收费标准及其程序。

4 结语

根据当前有机产品市场持续扩张的态势, 以及我国传统农业优良基础, 有机产品在中国必然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 现在我国认证机构仅有二十几家, 而需要监管的认证企业已达上千家之多, 因此, 这给国家相关部门规范有机认证活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新规则通过完善认证程序的各个环节, 增加了销售证制度和有机产品标志追溯体系等实体制度, 不仅弥补了旧有规则的不足, 使得认证机构的认证活动更加规范, 更是为有机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完善、规范的保障制度, 从而促进我国有机产品市场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组编.有机食品的标准认证与质量管理[M].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5:56.

[2]郝健强.中国有机食品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世界农业, 2006 (7) :3.

有机产品认证实施指南 篇3

一、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集中整顿清理规范全省“三品”地方性法规及标准,进一步落实“三品”监管工作职责,落实“三品”企业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强化“三品”行业自律,使“三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食品安全得到切实保障。

二、具体任务、责任分工及进度安排

(一)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及专项整治

1.责任部门:各市(州)“三品”工作管理机构。

2.主要任务:根据省卫生厅等11个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全省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的紧急通知》(吉卫联发〔 2008 〕 58 号),在“三品”的重点企业,针对重点食品继续开展清理整顿和规范巩固工作。参照全国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宣发布的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被滥用的食品质添加剂名单,组织开展食品中食品添加剂和非食用物质专项抽检和监测,查处使用非法食品添加物的行为,打击在初级农产品加工、食品生产中使用非法食品添加物的行为,整治超过标准限量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实施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添加剂使用登记备案制度。

3.进度安排:在完成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阶段性任务的基础上,围绕专项整治期间发现的问题,继续开展清理整顿和规范巩固工作。2010 年根据国家相关部(委、局)制订的规章、制度等,在全省“三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建立食品添加剂使用登记备案制度。

(二)“三品”产品质量安全整顿

1.责任部门:各市(州)“三品”工作管理机构。

2.主要任务: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为载体,认真开展种植养殖环节的清理整顿。贯彻实施《生鲜乳收购站标准化管理技术规范》,加强生鲜乳收购站监督检查,严格执行生鲜乳收购许可制度,组织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督监测计划,建立生鲜乳质量安全举报投诉机制,依法通报查处生鲜乳中违禁添加任何物质的违法行为。加强对“三品”中蔬菜、水果生产基地农药残留的监督检查力度。组织对“三品”中畜禽养殖场户进行检查和违禁药物监测。以猪肉产品中喹恶琳类、硝基咪哇类等促生长荆药物残留,禽肉产品中硝基呋喃类、喹诺酮、磺胺类药物残留和蜂产品中抗生素药物残留为监督检查重点,实施猪肉、禽肉和蜂产品兽药残留监督抽检计划。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标志市场专项检查,对重点地区标志使用行为进行督查。开展“三品”水产苗种专项整治,进行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

3.进度安排:2010 年按照各市(州)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三品”检查督查。对发现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要组织回头看,督促整改,确保整顿效果。2010年底前开展检查验收,对每一项整顿任务进行评价总结。

(三)“三品”产品质量检查

1.责任部门:省绿办质量管理科、委托质量检测单位。

2.主要任务:根据国家中心抽检计划,及时制定我省“三品”例行抽检计划和自行抽检计划,对风险高、隐患大的产品,做到随时跟踪监督。对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分析结果,要清原因,严格整改。

3.进度安排:2010年2月,制定我省抽检计划,部署产品质量检测工作;2010年3月-11月,分批次进行“三品”质量抽检,重点是蔬菜、水果、水产品、畜產品和深加工食品。

三、有关要求

(一)加强“三品”质量安全整顿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市(州)“三品”工作管理机构要加强督促、指导和评估各县(市、区)“三品”产品质量安全整顿工作。要将三品”质量安全整顿工作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要对本辖区 “三品”质量安全整顿工作负总责。

(二)制定实施方案,分步组织实施

各市(州)“三品”工作管理机构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工作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整顿工作实施方案,分解整顿工作任务,明确各工作阶段的整顿目标、时限和考核指标,落实具体的责任人员。要将面临的突出问题,优先予以整顿。要将集中整顿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及时总结整顿工作中的典型做法和经验,形成长效机制。

(三)规范信息报告,统筹信息发布

要建立信息双重报告制度,及时准确反映整顿工作进展情况。原则上每月上报一次信息,重大情况随时报告。

(四)注重评估考核,加强督导检查

本次“三品”质量安全整顿工作要纳入各级“三品”工作管理机构重点督察内容,逐级开展督察,确保不走过场。省“三品”工作管理机构将组织督导检查和评估考核,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调整整治重点。

(五)加大案件及事故查处力度,确保整顿工作实效

恢复暂停认证证书指南 篇4

各有关企业:

依据国家认证规范、规则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中国建筑材料检验认证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CTC)对在本机构注册的证书实施动态监管,对出现国家、地方监督抽查产品不合格、监督产品检验不合格、产品一致性检查不合格、质量保证能力检查或管理体系审核不合格、逾期不能接受监督、不按规定缴纳费用等情况依法做出暂停认证证书的处理。在证书暂停期间,相关企业不得使用认证标志和认证证书,对于涉及CCC认证的企业不得生产、销售暂停范围内的产品,并应对不合格的产品应采取必要的召回、销毁处置。

凡需要恢复暂停证书的企业,应视不同的暂停原因,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必须在批准的暂停期限内,向CTC提出书面的恢复认证申请,(申请材料应包括详细的针对不合格的原因分析、采取的纠正措施以及纠正措施实施证据等材料)。CTC将依据不同的情况,对企业安排必要的补充检查或产品补充检验,合格后方能恢复认证证书。如超出暂停期,企业未及时向中国建筑材料检验认证中心有限公司提出书面申请,我中心将撤销、注销暂停的认证证书。对已撤销、注销的认证证书不得以任何理由恢复。撤销的证书六个月内不得重新申请。

书面的恢复认证申请材料及后续措施要求如下: 1)监督检查不通过,暂停证书三个月

企业质量保证能力或管理体系不能满足认证要求将导致监督检查不通过。企业应在三个月内,提交“申请恢复认证”的书面申请(加盖公章),并附企业对质量保证能力或管理体系不能满足认证要求的原因分析、采取的整改措施等材料。CTC收到材料后将安排覆盖全要素的工厂检查,合格后恢复证书。

2)产品一致性检验不合格或产品监督检验不合格,暂停证书三个月

产品认证时,产品一致性检验或产品监督检验不合格,企业应在三个月内提交“申请恢复认证”的书面申请(加盖公章),并附被检产品不合格的详细原因分析、采取的整改措施以及纠正措施实施证据等材料。对于一致性检验不合格企业,CTC收到材料后将重新安排产品一致性检验和部分要素工厂检查,并现场验证整改措施;对于产品监督检验不合格企业,CTC在验证书面整改材料有效后安排不合格产品的重新检验并现场验证整改措施,合格后恢复证书。

3)国家、地方监督抽查产品不合格,暂停证书三个月

通过认证的企业,在接受国家、地方监督抽查时,已认证的产品出现不合格时,CTC将对不合格的产品涉及的认证单元予以暂停处理,企业应在暂停期限内提交“申请恢复认证”的书面申请(加盖公章),并附被检产品不合格的详细原因分析、采取的整改措施、整改措施实施证据和国家、地方监督抽查复查报告(向实施国家、地方监督抽查单位咨询)。对于地方监督抽查不合格企业,CTC收到材料后,如材料真实有效,可直接恢复证书,必要时,CTC将安排补充检验和或补充工厂检查;对于国家监督抽查不合格企业,CTC在验证整改材料有效后,将增加一次全要素工厂检查(或提前实施监督)并进行相应的产品检验,合格后予以恢复证书。

4)企业搬迁、停产或市场原因暂停证书,暂停期限由企业申请但不得超过十二个月

企业应在搬迁完毕,或准备恢复生产时,在暂停期限内,向CTC提出书面申请(加盖公章,搬迁企业应在搬迁完毕后并完整描述搬迁后的生产地址、联系方式),CTC将安排安排覆盖全要素的工厂审查+产品监督检验,合格后恢复证书。5)逾期不能接受监督审核,暂停证书三个月

企业应在接到CTC发出的特快专递通知后,如需恢复证书,应在三个月内向CTC做出是否接受监督的书面说明。需要保持证书的,CTC将安排监督审核和产品监督检验,合格后恢复证书。如因企业调整了通讯地址和联系方式未及时通知CTC,而导致无法联系时,CTC不承担责任。暂停期满后CTC将依法撤销或注销证书。6)逾期不能缴纳认证费用,暂停证书三个月

逾期不缴纳认证费用,暂停证书,企业应在暂停期内按CTC要求缴纳费用,向CTC提出书面申请(加盖公章),并将费用缴纳凭证(如电汇底单复印件)递交CTC认证部。CTC核实后将恢复证书,对多次不按期缴纳费用的企业将按失信企业进行管理。7)逾期未提交有效的不符合项整改材料,暂停证书三个月

企业应在接到CTC发出的特快专递通知后,如需恢复证书,应在三个月内向原检查组提交有效的不符合项整改材料并与检查组长确认,经检查组长验证整改有效后可恢复证书。

以上申请材料,原则上应以特快专递的方式递交CTC,必要时可以传真方式递交。联系方式:

单位:中国建筑材料检验认证中心有限公司 审核部或认证部

药品GMP认证申报材料指南 篇5

1.《药品GMP认证申请书》

1.1申请书中各项目应填写完整;

1.2企业名称、注册地址、生产地址与《药品生产许可证》上的内容一致,英文填写完整;

1.3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应与《药品生产许可证》上的内容一致;

1.4生产类别、原料药生产品种(个)、制剂生产品种(个)、常年生产品种(个)应填写此次认证的品种情况;

1.5申请认证范围应在许可范围内,英文填写完整;

1.6企业全部制剂剂型、生物制品品种、原料药车间、中药提取车间名称应填写企业全部生产线;

1.7此次认证不涉及的生产线在“本次认证范围年生产能力”和“本次认证制剂生产线数(条)”处填“0”。

1.8本次申请认证范围拥有两条以上(含两条)生产线的,应分别描述;

1.9“生产剂型和品种表”中应填写此次认证涉及的剂型和品种情况,并按照剂型归类;

1.10企业申请认证范围均应有相应的品种;

1.11车间名称、生产线应与资料中叙述的药品生产车间一致;

1.12有中药前处理车间及提取车间的应注明;

2.《药品生产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复印件

2.1应在有效期内;

2.2《药品生产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相关内容应一致;

2.3《营业执照》应有年检章。

3.药品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自查情况

3.1到期认证的应提供原认证证书复印件;

3.2上次GMP认证现场检查不合格项目情况表;

3.3前次认证缺陷项目的整改情况;

3.4企业概况和历史沿革情况应包含以下内容:企业原名或前身,改为现公司的时间,企业占地面积,绿化面积,绿化率等;通过GMP认证的情况;本次申请认证车间的竣工时间,面积,净化面积,年设计能力,车间生产品种的情况等;

3.5证书期满重新认证企业软、硬件条件的变化情况;

3.6本次认证品种相对应的车间及生产线情况;

3.7如有原料药应分别写明合成及精制车间情况;

3.8如有原料药多品种或制剂多剂型共用生产线的情况,应详细说明;

3.9人员培训情况;

3.10仓储情况并说明阴凉库、冷藏库和危险品库情况;

3.11化验室情况;

3.12公用设施,水、电、汽供应情况;

3.13工艺用水制备情况;

3.14空气净化系统情况;

3.15物料管理情况;

3.16卫生管理情况;

3.17生产管理情况;

3.18质量管理情况;

3.19投诉处理及不良反应监测管理情况。

4.企业组织机构图(注明各部门名称、相互关系、部门负责人);

4.1分别提供组织机构图、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图、生产管理组织机构图共三张图;

4.2质量部门负责人与生产部门负责人不得兼任;

4.3合理的组织机构图,并注明各部门名称、相互关系、部门负责人;

4.4生产部门负责人应担当企业全部生产线管理职责。

5.人员情况

5.1应提供企业负责人、部门负责人简历和登记表,登记表中应有姓名、学历、毕业院校、专业、职称、职务、所在部门、岗位、从药年限等内容;

5.2主管生产和质量的企业负责人应具有医药或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并有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经验;

5.3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的部门负责人应具有医药或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并具有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

5.4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登记表应有姓名、学历、毕业院校、专业、职称、职务、所在部门、岗位、从药年限等内容;

5.5高、中、初级技术人员占全体员工的比例情况表。

6.品种情况

6.3企业生产全部剂型和品种表(同时申报Excel格式电子版文件)应含通用名、规格、剂型、批准文号等内容;

6.4本次认证范围剂型和品种表应含通用名、规格、剂型、执行标准、批准文号、并注明常年生产品种;

6.1各个品种的注册证或批件(按照本次认证范围剂型和品种表顺序排列)上的品名、规格、批准文号与剂型品种表填写应一致;

6.2各个品种的注册证或批件上企业名称及生产地址与《药品生产许可证》中一致;

6.5应提供本次认证涉及的常年生产品种的质量标准(按照本次认证范围剂型和品种表顺序排列);试行标准期满应附试行标准转正受理单;

6.6新药应附质量标准、新药证书及生产批件等有关文件材料;

6.7申请认证品种的生产批准证明文件复印件应齐全;

6.8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性激素类避孕药、激素类、抗肿瘤类品种的应予以注明;原料药应有红外检测仪并提供标签和内包材注册证。

7.厂区、仓储、质量检验平面布置图

7.1企业周围环境图应注明企业周围道路、相邻单位的名称;

7.2企业总平面布置图应注明企业厂区内所有车间位置、名称或车间编号,并注明申请认证车间位置、名称或车间编号,注明质检场所位置,注明仓储位置,危险品库位置;

7.3青霉素类生产车间应有独立的建筑物;

7.4性激素类避孕药品生产厂房应与其他药品生产厂房分开,并予以注明;

7.5中药材前处理、提取操作与制剂生产区域分开;

7.6β-内酰胺结构类药物生产厂房应与其他药品生产区域严格分开,并予以注明;

7.7仓储平面布置图需注明合格品库、不合格品库、阴凉库、冷藏库、危险品库等情况;并标明取样室(如有)位置及其洁净级别,取样室洁净级别应与生产要求一致;

7.8中药材的库房应分别标明原料库与净料库;

7.9各类实验室(例如:理化实验室、中药标本室、留样室等)应与药品生产区域分开;

7.10质量检验场所平面图需注明各功能间名称,微生物限度检测室、阳性菌室、无菌室、生物效价检测室应注明平面布置及洁净级别。

8.生产车间概况

8.1生产车间所在建筑物每层用途和车间的平面布局,建筑面积、洁净区、空气净化系统等情况,其中对β-内酰胺类、避孕药、激素类、抗肿瘤类、放射性药品等的生产区域、空气净化系统及设备情况进行重点描述;

8.2车间平面图应注明各功能间名称,如有中药前处理车间、中药提取车间,也应有工艺布局平面图,标明空气洁净级别,标明人流物流走向;

8.3洁净车间风管平面图中送风口、回风口和排风口应明确标识,送风管、回风管、排风管应该清晰明确;

8.4工艺设备平面布置图应与所生产品种工艺相匹配,平面图中所标识的设备安装位置应与企业生产实际一致,设备型号和名称应明确标注;

8.5原料药应有合成工序、精制工序设备平面布置图;

8.6激素类、抗肿瘤类药物使用的独立设备应注明。

9.认证剂型或品种的工艺流程图

9.1本次认证剂型或品种工艺流程图应齐全;

9.2应注明主要过程控制点及控制项目;

9.3中药制剂工艺含前处理及提取的应有前处理及提取工艺流程图;

9.4原料药应包括合成工艺及精制工艺流程图。

10.关键工序、主要设备、制水系统及空气净化系统的验证情况;

10.1验证情况表中内容应完整;

10.2验证情况表上应有验证名称、验证时间、验证周期等内容;

10.3验证情况表中应涵盖本此申请认证品种的生产工艺验证;

10.4应有主要生产设备的验证情况;

10.5设备验证情况应与设备平面图上的内容相匹配;

10.6多品种共用设备应有设备清洁验证情况;

10.7应有工艺用水系统安装确认、运行确认、水质监控和系统消毒等验证情况;

10.8应有本次认证剂型和品种的所有生产车间空气净化系统的验证,包括安装确认、运行确

认;

10.9无菌药品生产洁净厂房应有环境消毒方法及效果验证。

11.检验仪器、仪表、量具、衡器校验情况

11.1校验情况表内容应完整,应提供相关仪器、仪表、量具、衡器的校验情况一览表,包括名称、型号、校验日期、校验周期、校验结果和校验单位等内容;

11.2仪器、仪表、量具、衡器的校验情况表中应涵盖与认证品种质量标准相关的所有检验仪器、与生产设备相关的所有仪表以及生产中使用的量具、衡器等。

12.企业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文件目录

12.1文件目录中应涵盖此次申报认证的剂型和品种相关的所有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文件。

13.企业符合消防和环保要求的证明文件

13.1应有法定部门的消防、环保证明文件;证明文件应在有效期内并涵盖此次申请认证的生产线(或车间)。

14.其他证明文件

14.1应报送资质单位(如省食品药品检验所)出具的洁净室检测报告;

14.2申报认证的常年生产品种有中药前处理及提取的,如委托生产应有省局批件,批件应在有效期内,因故暂未生产的常年生产品种可以暂时不进行委托生产,但企业需要提交情况说明;

14.3如企业有委托检验项目,应提供省局备案批文;

14.4新开办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生产企业新增生产范围申请药品GMP认证的,除报送上述1-13部分材料外,还须报送认证范围涉及品种的批生产记录复印件。

15、申请材料真实性的自我保证声明,并对所提交材料作出如有虚假承担法律责任的承诺;

电梯类产品安装改造维修评审指南 篇6

电梯类产品安装改造维修许可评审指南

一、总则

为贯彻国家质检总局对机电类特种设备进行安全监察的有关规定精神,更好地理解执行国质检锅 [2003] 251号文《机电类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许可规则(试行)》;顺利实施电梯类产品的施工资格许可评审,也为了本中心作为评审机构与申请单位之间有效、方便地沟通,按照251号文的规定,特制定本指南。

二、适用范围

本指南仅适用于中国境内企业申请251号文附件1《机电类特种设备施工单位分类分级表》规定的电梯类产品安装改造维修施工资格许可时,由国家电梯质量监督检验中心(NETEC)进行的施工许可条件的鉴定评审工作。

注:电梯安装、改造和维修许可统称为施工资格许可。

三、评审依据

⒈ 国务院令2003年第373号《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⒉ 国质检锅 [2003] 251号文《机电类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许可规则(试行)》及其附件2《特种设备施工单位基本要求》、附件3《机电类特种设备施工单位考核业绩要求》;

⒊ NETEC《电梯安装改造维修许可条件鉴定评审细则》(已在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备案,文件编号:NET T01-03-01,简称《评审细则》)。

四、评审要求及说明

⒈ 评审细则分为四部分内容: ⑴ 基本条件评审;

⑵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运行考核评审; ⑶ 业绩考核;

⑷ 法规、技术文件和资料评审。

⒉ 评审细则中每一项评审内容按符合、有缺陷、不符合、不适用四种结果进行评定。其中“不符合”是指不符合评审要点的要求;“有缺陷”是指按评审要点的要求进行控制,但控制得不完善、不全面;“不适用”是指该评审要点不适用于该单位或被抽查设备。

⒊ 评审细则评审结论分为:具备条件、基本具备条件、不具备条件。

⒋ 评审细则评审结论的判定原则:

⑴ 具备条件:

符合所申请施工资格类别的各项条件和要求。

⑵ 基本具备条件:

单项评审结果中重要项目(注#项)全部符合、非重要项目(未注#项)存在不符合和有缺陷项,但认为最长6个月内经整改能够达到要求。

⑶ 不具备条件:

不符合上述两条规定的,应评为不具备条件。

五、申请单位须知及评审前的工作

说明:电梯类产品安装改造维修许可申请和取证程序,见本中心(即NETEC)起草的《电梯类产品行政许可申证指南》。⒈ 约请鉴定评审机构

申请单位的电梯类产品安装改造维修许可申请被受理机构正式受理后,应持一份以下资料约请国家质检总局授权的鉴定评审机构进行现场评审:

⑴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签署了受理申请意见的《申请书》(原件); ⑵ 申请单位营业执照复印件; ⑶ 提交申请单位的《质量手册》; ⑷ 申请单位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⒉ 准备审查的文件

申请单位应按评审细则中具体内容的要求,准备如下资料供评审时审查: ⑴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企业税务登记证和法人条码证书(正本); ⑵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

质量手册、质量计划、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记录文件等文件以及文件目录清单;

⑶ 施工安全管理文件及各项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⑷ 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文件; ⑸ 人员档案,包括: ① 单位员工名册;

② 技术负责人任命书和学历、职称证明文件(原件); ③ 技术人员和检验人员的学历、职称等资格证明(原件); ④ 要求持证上岗人员的资格证明(原件)。

⑹ 安装施工设备和工具、生产用设备、工艺装备的台帐和档案; ⑺ 计量和检测试验设备台帐、档案,周期检定计划和计量设备在有效期内的检定证件;

⑻ 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标准及其目录清单;

⑼ 所申请改造产品的全套技术文件(包括设计图样、计算书、外购和外协件的文件、安装调试使用说明等出厂随机文件,等等);

⑽ 改造电梯时自行加工件的工艺和工装文件。⒊ 评审机构确认接受约请

⑴ 评审机构在收到申请企业提交的申请资料并初步审核后,以接受约请通知书的形式,将同意接受评审的意见通知申请单位。

评审机构也可以通过与申请单位签订评审协议的方式确认接受约请。评审协议中可以规定双方的责任、义务和评审费用及其支付方式和期限。

⑵ 评审机构向申请单位提供本指南(简称《评审指南》)和《评审细则》。⒋ 申请单位自评

申请单位接到评审机构提供的《评审细则》和《评审指南》后,应在内部组织自我评定,如发现问题应在约请评审机构来正式评审之前整改合格。⒌ 评审组与监察员

评审组由评审机构自行组成,评审组的工作由1名评审组长负责。评审组由至少2名经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考核合格的评审人员及特邀专家(必要时)组成,一般为2~4人。

申请单位所在地的省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可以指派1名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员到场,现场监督评审工作质量。⒍ 评审计划等

评审组长与申请企业沟通后制定《电梯安装改造维修许可条件鉴定评审计划》(简称评审计划,文件编号:NET T01-03-02)。当企业同时约请制造许可和安装改造维修许可评审时,可以汇总编制一个评审计划。评审计划确定后应及时通报给受理机构和申请单位所在地的省/市技监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以及申请单位。

评审计划的内容应包括评审组人员名单、现场评审时间、联络方式和申请单位所申请的最高施工等级等,其中还应说明评审计划变更时的处理。

评审组长负责准备评审记录表和评审会议签到表。⒎ 评审费用

申请单位应按有关规定向评审机构交纳评审费用。注:国家质检总局将统一发布评审费用标准等规定。

六、现场评审工作

现场评审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根据评审时间安排,评审组成员应按时到达申请单位评审现场,评审组组长负责向评审组成员及监察员说明评审计划安排。已经通过相应电梯类产品制造许可评审的单位,评审重点是人员持证、设备、质量管理体系尤其是施工方案管理等条件。现场评审时间一般不超过2日。

具体评审工作程序为: ⒈ 预备会议

评审组全体成员和监察员参加,评审组长向评审组成员介绍评审计划安排和评审要求,明确人员分工,并请监察员全过程监督工作情况。⒉ 首次会议

首次会议由评审组长主持,评审组全体人员、监察员和申请单位主要负责人,技术和质量负责人及有关人员参加并签到。会议具体内容有: ⑴ 评审组、监察员和申请单位分别介绍到会人员;

⑵ 评审组长简要说明评审依据、评审结论形式、评审计划安排和评审组员分工情况,宣读《评审工作人员守则》,请监察员和被评审企业监督,并把《电梯安装改造维修许可条件评审工作意见反馈表》(文件编号:NET T01-03-03)交予企业负责人;

⑶ 申请单位负责人简要介绍申请单位基本情况、备审准备情况及自查情况; ⑷ 监察员代表安全监察机构讲话;

⑸ 双方核定申请单位的申请评审项目及评审时间安排;

⑹ 申请单位指定评审工作场所、评审配合人员及与评审组的联络人员;

⑺ 确定末次会议时间和参加人员。

注:第 ⑸~⑺ 项内容可以放在首次会议后,仅有关人员在场协商确认。⒊ 现场参观

申请单位负责人引领评审组参观受审范围的所有场地,以便评审人员对申请单位有直接感性认识,初步了解申请单位的基本硬件条件。⒋ 现场具体审查

按照分工,评审组成员分头开始具体审查工作。现场评审要求评审组通过审查文件、资料、证明,与有关人员交谈或书面考核,抽检考核具体项目和设备等方式,尽可能全面、真实地了解申请企业的基本条件和管理体系及运行情况,取得客观评价企业施工能力和资格的材料。现场评审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每位评审员在评审过程中都应认真填写好《电梯安装改造维修许可条件现场鉴定评审记录表》(文件编号为:NET T01-03-04,简称《评审记录表》),可以有监察员跟踪监督评审组员的评审工作。

⑴ 基本条件符合性评审

按照251号文附件2和《评审细则》要求的内容,审查申请企业是否具备所申请施工许可类别所要求的基本条件。主要内容有:机构、人员和基础设施等方面。

基本条件评审完成、评审人员填写完评审记录表后,要由申请单位负责人签字或由企业盖公章确认。

⑵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的考核评审

该部分内容基本是参照2000版GB/T1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也就是体系认证所说的ISO9000族标准)内容要求的,重点是审查企业是否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是否有效。已经进行过9000体系认证的企业,对此是比较熟悉的,还没有经过9000体系认证的企业,应结合NETEC《评审细则》的要求,尽快学习和掌握2000版GB/T19000族标准的实质内容。

按照规定,在评审这部分内容时,是随机抽取一到两台申请项目范围内已完工电梯类产品的全部文件,以该设备施工整个过程执行质量管理制度情况为主线

进行评审。存在不适用项时,应随机抽取其它有代表性设备相应项目执行情况的记录,确认该项评审要点是否满足规定。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参照上述内容和方法进行评审。⑶ 安全监察规定的考核

主要审查企业制定的接受国家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的规定和规定的执行情况,具体内容见评审细则第16项。

⑷ 法规和技术文件资料的审查

主要是审查企业是否有NETEC《评审细则》要求的技术文件和法规。⑸ 人员素质考核

评审组可以对申请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和专业技术、检验人员进行面谈或笔试,根据其工作岗位不同,分别考核对相关法规、技术标准和质量安全管理文件要求的掌握程度。⒌ 评审组会议

评审员分组审查结束后,由评审组长组织评审组内部会议,交流汇总具体每部分的评审情况,讨论并填写《电梯类产品施工单位许可条件鉴定评审报告》(文件编号为:NET T01-03-05,简称《评审报告》)初稿,签署评审组意见。对审查中发现的问题应进行总结,必要时应填写《电梯施工单位许可条件首次评审 不符合项/有缺陷项记录表》(文件编号:NET T01-03-06)。⒍ 评审组与申请单位交流意见

根据评审组内部会议的情况,评审组全体人员与申请单位有关负责人交换意见。评审组把现场评审的初步意见以及在评审中发现的问题向申请单位说明情况,并听取申请单位的意见和说明,双方应就审查意见和有关问题达成认识。

评审组成员和参加会议的申请单位主要人员在《评审报告》上签字,申请单位可以留存复印件。⒎ 末次会议

末次会议由评审组长主持,会议时间和参加人员按首次会议确定的执行,与会人员都应签到,会议具体内容有:

⑴ 评审组长代表评审组向申请单位通报评审情况,对评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加以说明。对非重要项目存在不符合或有缺陷项的,按规定提出整改要求和时限,并留下书面整改意见;

⑵ 评审组长宣读评审组评审意见;

⑶ 监察员宣布对评审组工作的监督情况;

⑷ 申请单位主要负责人总结讲话,也可以发表对评审工作的看法。⒏ 对申请单位整改结果的确认(复审)

被评为基本具备条件的申请单位,应在6个月内对不符合项或有缺陷项进行整改,并形成对不符合项或有缺陷项逐条落实的整改报告提交原评审机构组织复审。复审时适用项目全部符合的,评为具备条件;否则评为不具备条件。

复评时是否需要到申请单位现场确认,由评审组与申请企业根据整改项目内容协商确定。书面整改材料确认即可证明的项目,可以不用现场确认。

⒐ 反馈意见

申请单位根据评审组的工作情况,填写签署《评审工作意见反馈表》,盖章后直接寄到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处和NETEC领导。

七、评审结论的报告

评审机构根据评审组的《评审记录》和评定意见,经其负责人批准后,给出《评审报告》的评审结论。

对评审或复评结论为“不具备条件”的,评审机构应在完成现场评审后10个工作日内报告受理机构。

评审机构应在完成现场评审后15个工作日内,及时汇总《申请书》,评审记录与签署了评审结论的《评审报告》以及整改后复审时的评审记录与签署了评审结论的《评审报告》(如果经复审时)报送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制造许可办公室(或受理机构)。

如有必要,可由申请单位汇总全套资料直接报送。

八、扩项、换证及申请多种特种设备施工资格许可的评审

⒈ 许可证有效期内单位名称变更时的换证

取证单位名称变更时,应向原受理机构提出更换证书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① 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签批同意更名的文件(如果存在时);

② 新的法人营业执照的复印件;

③ 申请单位原获得的《许可证》;

④ 取证单位更名后新的印章图样(不得为复印件)。

原受理机构在核定上述资料后,可以换发新的《制造许可证》。证书有效期及许可制造的产品范围不变,原证书由原受理机构收回。⒉ 许可证有效期内扩项时的换证

取证单位拟增加施工类别或者提高施工等级时,应当按照251号文第三章规定的程序(即资格许可程序),填写《申请书》,向原受理机构提出申请,经相应评审和受理机构审查合格后换发新证,原《许可证》交回发证机构。提高作业等级评审工作的重点是施工业绩考核及注册资金、人员数量等条件的评审,现场评审时间一般不超过1天。⒊ 基本条件或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时的处理

注册资金、专业技术人员和持证作业人员数量、质量管理体系等251号文第二章规定的基本条件发生重大变更时,应当及时报告原受理机构,以确定是否重新审查取证条件。

⒋ 多种机电类特种设备施工资格许可的评审

⑴ 同时申请一种以上机电类特种设备(比如电梯类和起重机械类)施工资格许可的企业,许可评审工作分别由获得国家质检总局锅炉局授权的鉴定评审机构,进行相应授权范围内的评审。后进行现场评审的评审组,可自行决定是否借鉴上一个评审组对公共部分的鉴定评审结果。

⑵ 取证单位拟增加或变更施工的特种设备种类时,(比如原来取得了起重机械的施工资格许可证,现在准备电梯施工时),应当按照取证程序,另行重新申请相应的施工资格许可。

九、争议的申诉

⒈ 申请单位对评审结论或评审人员行为有异议时,可在评审工作结束后的10日内,以书面形式向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或受理机构提出申诉。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或受理机构应在收到异议申诉后的20日内予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答复申请单位。

产品采购指南 篇7

联系电话:010-88379679-807

产品采购指南 方便又快捷!

产品采购回执

填写产品采购回执, 您将更快地得到厂家与您的联系。《现代零部件》读者俱乐部会员只需填写会员代号、姓名及您需要采购产品的查询编号即可。如果您还没有成为会员, 请填好您的联系方式, 并欢迎您填写免费资料查询卡加盟《现代零部件》读者俱乐部。 (回执不作为会员登记)

您需购买的产品查询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传真___________________职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机认证“钱”规则 篇8

日前有媒体报道,拥有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OFDC)认证的贵州茅台涉嫌“有机”造假,酿酒原料以次充好。茅台在其官网上发表了回应,但对于“有机”造假的指控却并未正面解释。

连茅台这样的大品牌都逃不过“有机”作假的嫌疑,那国内的所谓“有机食品”到底有多少可信的内容?近日,《方圆》记者通过对有机食品认证现状的一番调查,发现有机食品认证行业普遍存在着市场混乱、监管不力的局面。

昂贵的有机食品频现“李鬼”

经常逛超市的人都知道,市场上的有机食品比普通食品贵很多,通常高达了四五倍甚至更高。以《方圆》记者在北京市通州区某超市调查的情况为例,有机西红柿价格为19.8元/斤,而普通西红柿的售价仅为2元多;有机黄瓜价为14.2元/斤,而不远处的普通黄瓜正打折特价,价格仅为2.3元/斤。

有机蔬菜为何卖价高?答案是有机蔬菜的种植成本高。北京有机蔬菜种植户李霞向记者详细说明了一棵有机大青菜种植全过程,其中每个环节都大有讲究:首先是种植有机蔬菜所用的土地、水质要洁净无污染,为了达到有机蔬菜的生产标准,农场的土壤必须经过一个“转换期”,因为一般的田都施过农药化肥。考虑到某些化学物质在土地中会残留相当长一段时间,土地从生产普通食品到生产有机食品需要两到三年转换期。

另外,青菜在生长过程中可能遇到虫害或者营养不良的情况。这时,有机种植户不能借助任何农药除虫,而只能用传统的方法去应对,包括人工捉虫、物理捕虫或者生物治虫。“特殊时候还需要大半夜的在地里开着手电筒抓虫。”李霞说,有时一人忙不过来,还需要雇人来抓虫,甚至会引进使虫子生病的“天敌”微生物,花销自然也更高。相比治虫,除草的成本就更高了。有机种植户的通常做法是雇请专门的工人来手工拔草。

“人工、时间等成本一加上去,有机蔬菜价格是普通蔬菜的四五倍,毫不奇怪。”李霞说。

严格地讲,有机食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既不能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质,也不能依赖于基因技术,它是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的要求和标准来种植的。同时,贴有有机食品标签的还必须经过第三方独立认证机构的质量控制和审查。

但是,李霞并没有把自家生产的蔬菜称作有机食品,尽管在消费者看来,她的种植做法确实是按照有机模式来的。她说:“市场上真正的有机食品就两种,一种是像我们家这样的,纯粹靠农户的良心和消费者自己鉴别;而另一种是有机食品店里规范的有机蔬菜,贴有有机认证标签,并标示了认证单位、有机证书编码的。”

李霞提醒记者超市内挂牌的许多“有机蔬菜”,连有机认证都没有,这些“有机蔬菜”很多是从普通农产品中心批发过来的,然后贴上有机标签,再以高价出售。有机产品认证证书的有效期仅为一年,每过一年要重新认证,但市场上出售的有机产品却很少标注认证时间和有效期限。

混乱的有机食品市场

在国内,普通消费者对于何为有机食品,其实并没有特别清晰的认知。一般认为,有机食品是没有污染,食用起来更加安全一些的食品。实际上正是这种认知上的不足,让一些商家假冒有机,钻了空子。

比如,大多消费者往往将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相互混淆。实际上,有机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苛刻程度,是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普通食品都难以望其项背的。

北京国仁城乡科技发展中心是一家从事生态农业研究和实践的企业,经理孙庚在其公司内负责有机食品的配送。他告诉记者,顾客在网上预订的食品,无论是有机的、还是绿色、无公害的,都有所指。无公害食品是对食品最基本的要求,也就是蔬菜中有害物质(如农药残留、重金属、亚硝酸盐等)的含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绿色食品的要求比无公害的严格一些;而有机食品要求最为严格,所以市面上的有机食品也是最贵的。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有机食品的包装上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标志:有机食品标志和有机认证标志。其中有机认证标志,根据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简称认监委)于2012年7月1日起实施的《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要求,又必须包含有机认证标志、有机编码、认证机构名称或标志。

但在不少超市或市场,标志缺失、缺项的有机产品很常见。记者随机在北京几家超市走访后发现,有的产品只贴有机食品标志,缺乏认证标志;有的有机认证标志中缺乏公司名称;有的挂着牌子自称有机食品,但周身无一标志,销售人员声称标签还没来得及打上。

如何鉴别有机食品?孙庚告诉记者,除了通过贴在产品包装上的有机标志来辨别外,消费者首先要树立这样的理念:只有初级农产品诸如大米、茶叶、杂粮、水果,才有可能是有机的,加工过的产品声称是有机的都不可信。

“还有一点,只有想做认证的企业,才会去主动检测产品的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成分。企业一旦获得认证,往往不会再检测之后批次的产品,所以即使有有机认证标志,也不见得你买的食品就是有机的。”孙庚说,“还有的企业就一小块地通过了有机认证,但其他地产的食品也当作有机产品搭售。”

一直研究重金属过滤技术的环保人士董良杰指出,他不相信国内有多少生产有机食品的机会。有机食品的环境非常难找,它要求土地三年内没有喷过农药,没有加过任何除草剂,同时周遭找不到有害细菌等。“在中国这样的一个污染严重的环境里,很难生产有机食品。”董良杰说。

有机认证已形成产业

根据资料,有机食品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的数据表明,去年以来,中国已是全球第四大有机食品生产地;中国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超过5000家,有机农产品认证已经过万项。

nlc202309040306

有机食品因其苛刻的种植条件,自然“身价不菲”,受到欢迎。所以在市面上,不管有无使用农药,有些商家都想让自己的产品向“绿色”、“有机”靠拢。

这样一来,有机认证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阵地。孙庚说,市场上普遍追求有机食品认证的原因很简单:生产企业一旦拥有有机证书,其产品就能卖出比同类食品高出数倍的价格。

国内的有机食品产业最早是外贸生意。过去几年,中国生产的有机食品80%以上出口到了国外。在近几年国内日益庞大的市场需求下,供给越显不足,这也使得有机食品行业衍生出一片灰色地带,生产企业伪造使用有机食品认证证书和违规认证等现象层出不穷。

有媒体曾披露,全国有名的蔬菜生产基地山东寿光和肥城两地近年来屡屡发生有机认证造假的恶例。而农业部也曾对国内部分城市的有机蔬菜抽样检测,结果竟然“重金属或农药残留的超标率十分惊人”。

为了有效监督和评价有机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认证机构应运而生。自1994年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成立以来,国家先后批准成立了36家有机认证机构,这些机构几乎全部都挂靠部委或科研院校名下。其中,一些机构因经营不善撤出市场,或被大机构并购,认证机构缩减至目前的23家。

据记者调查,这23家分布北京、上海等国内主要城市,是由国家认证认可协会(CCAA)认可并由认监委监管的。除此之外,国内上还存在着不少以咨询公司名义从事有机食品认证的民间认证机构。

一家有机认证公司的经理刘强曾告诉记者,有机食品行业之乱,关键是认证环节随意性非常大,“北京、南京一些知名认证机构还可以,但不少认证机构,你只要花上几万块钱,不需要对食品进行多严格的审查,就能办下有机食品认证。”刘强曾还透露,只要交了钱,一些认证机构或咨询公司会派专人安排好认证的全部流程。

在许多食品生产商的眼里,这个小小的有机认证标识代表着天大的利益。它真的能花钱买到吗?

《方圆》记者电话联系多家认证机构后发现,只要按照他们的收费标准支付费用,任何申请人都能办下有机产品认证。说到价格,一纸有机认证证书究竟要花多少钱?记者获取了北京某有机认证公司的费用说明材料。

该认证公司收取的每张证书的认证费用分为“认证基础费”和“基地检查费”,其中认证基础费第一年是1.5万元,以后每年为1.3万元。另外的基地检查费,按每个检查员每工作一天收费3000元的标准进行收费,具体指标是露地蔬菜每50亩视为1人/日,大棚蔬菜每20亩为1人/日,露地果树每100亩为1人/日。

这些只是申请认证时的费用,认证委托人还需要每年提交土壤、灌溉水的检测费用。而且,产品采摘投入市场前,每个品种、每批次的产品均须进行农残和重金属的检测。每个品种检测费总额约5500元。

支付完认证费用以后,按程序,认证机构应当对申请认证的产品进行严格的审核,但在这种“钱”规则下,许多认证的环节通常被省略,而且证书的发放也变得随意起来。

李霞告诉记者,有机认证机构在检测时遇到不满足认证条件的申请户时,会要求他们整改,但只限于这一次,只要检测通过了,他们就不再监管通过他们认证的有机种植户是否维持着有机种植的标准了。她有一个朋友,在检测一次拿到有机认证以后,仍然使用着化肥除草剂:“我到他家地里,明显能闻到农药味。”她认为,部分有机认证根本就是在走过场。

记者通过搜索引擎,检索到大量的“有机”认证机构,这些机构报出的认证价格,大都在两万元左右,认证时间在一到三个月之间。在一个有机认证聊天QQ群中,记者声称要做有机认证,一位认证咨询公司的刘姓经理一口应承下来,表示自己公司会以相对合理的市场价格和最快的时间将有机认证办下来。从实地考察到有机转换认证拿到手,这期间不会超过一月时间,而所有认证环节,均由咨询公司一条龙服务。认证费用大概在3万元左右,这其中包括有机咨询费用。

刘姓经理告诉记者,杂粮比较容易获得有机认证,蔬菜的有机认证存在难度,因为现在的蔬菜很少有不用农药的。他还向记者介绍了其他认证,他们公司的认证范围还包括欧盟、俄罗斯等等11个国家的有机认证。“只需一次认证,可以向客户提供认证证书。”记者询问这些认证有何作用时,刘某称,食品生产商获得认证后,有资格在其企业的宣传和其他营销材料上使用标志。但不能在产品或产品包装上使用。

孙庚向记者介绍,有机农产品的认证过程较为混乱,认证机构“重收费、轻监管”的现象时有发生。目前,有机农产品每次认证后的有效期为1年,绿色农产品认证的有效期为3年,许多企业经常为节省认证费用而放弃认证。

有机种植户陈艳红告诉记者,像他们这样的小农户,一年生产的蔬菜品种有十几种,她前几年只花费几万块认证一两种销产量大的蔬菜,让其他的蔬菜搭上有机的“顺风车”。但从去年有机认证变得繁琐开始,她就干脆放弃了认证。“自从发现别人认证的蔬菜都能闻到残留农药味,我也就不相信认证了。”陈艳红说。

令人质疑的公信力

因申领有机认证费用昂贵,且费时费力,只有大的企业或农场才有这个条件;然而,国内蔬菜的有机种植方式又多为小农作坊模式,难以规模化、产业化,这就形成了一个有机食品行业的怪圈:有钱的花钱买假认证,真正的有机却买不起认证。个别有机种植户在这种压力之下,也开始一边贪图有机的名声,形式上搞有机;一边喷洒农药,施用肥料,以追求高产量。这种现象使得有机食品的公信力屡遭质疑。

孙永江是中国农业大学有机产品认证中心认证事业发展部主任,他向记者介绍了有机食品认证的正规流程。

首先要食品生产商确实是对照有机农产品相关标准进行生产的;在他准备材料向认证机构提出申请后,认证机构先进行一轮审核,如果审核通过,则会与经营者签订检查合同;接着认证机构派人实地检查,并形成最终报告;认证机构再根据报告,决定是否批准认证;如果批准了,该申请人可以使用认证机构颁发的认证证书和标志。

nlc202309040306

不过,这套看似严格的流程背后,其实有许多“灰色空间”。比如一些企业绕过认证,干脆自己伪造认证证书和标志,生产假冒的“有机食品”;有的企业取得认证后,超期或超范围使用认证。

即使是按照流程来,得到有机食品认证证书的产品是否真的是有机的,也值得怀疑,这涉及认证机构的权威性问题。国内的认证机构既是挂靠在政府部门之下的监管者,又是通过向申请认证的企业收取认证费用谋生的企业性质的单位,认证能否做到公正公开是包括有机种植户在内的所有人的疑惑。

“认证机构应该是第三方,而且认证本身不是市场行为,而是个信誉问题。国内的认证过程过于市场化。”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石嫣告诉记者。

石嫣同时还是北京有机农夫集市小毛驴农庄的创始人,她曾到美国深入研究过有机农业的现状。她谈到国内有机食品产业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认证机构绝大多数都是营利性的,这导致很多检测数据不客观、准确。

而美国的有机认证机构跟中国的完全不同,它们非常开放,但拥有话语权的基本都是非营利的。美国大概有80多家认证机构,排名第一的有机认证机构完成了全美国20%的土地有机认证,而且公信力排名前三的认证机构都是非营利性的。“如果一个认证机构有自己追求利润的目标,我拿着钱去申请认证,从公司利益驱动的角度上来说,它没有理由不让你通过认证。那这样一来,公信力何在?”

认证的是过程,而非结果

对有机产品认证的质疑,多数都围绕着有机认证机构的公信力展开。利益驱动的因素除外,因缺乏监管,伪有机横行市场,也导致真正有机种植户不愿意花钱办认证。

中国农业大学从事有机农业研究的教授杜相革认为,现在有机认证行业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没有权威的行业协会,整体上缺乏自律性。对有机食品的监督,应该既包括对生产企业的监督,也应该包括对认证体系的监督。

国家认监委是专门监管各类认证机构的主要部门,是根据2002年11月通过的《认证认可条例》成立的,此后认证机构获得认证资格必须先经过认监委的资质批准。对此,石嫣认为,目前国内外认证行业的管理体制有明显区别。在美国,政府部门只负责评定行业标准,由此制定出国家标准,而行业内部的监管则交与行业协会;而国内的23家被监管的认证机构大多数背靠国家部委或者科研院校,认监委即使有心监管,也难以做到左右逢源,很难公正、公开。“政府部门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认证起来就很尴尬。”石嫣说。

“国外的第三方认证是名副其实的,而且是自下而上的,在美国是先有民间标准。国内是先制定国家标准,由各利益部门自上而下强力推行的,有很多资本的力量在里面”。石嫣认为,当前的国内标准,并不适宜国内普遍的小型农户。基于国内“第三方”有机认证不客观的现状,石嫣倡导另一种认证体系——参与式保障体系(PGS)。这也是国际社会现在比较认同的两个认证体系(参与式保障体系和第三方认证体系(PGS))之一。

何谓参与式保障体系?“比方说我是农民,你是买家。你想买我的产品,现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咱们找第三方来认证我的产品。另一种是,我们之间不需要第三方,由你来监督、参与,甚至是你组织一些消费者来考察我。还有我们农民之间可以参与式保障。比如说村子里有20个农民,村子里的信息流通很快,互相监督,20个农民相互认证。”石嫣认为,参与式保障体系更加适合目前国内的小型有机种植户。

回顾国际社会关于有机理念的萌发历程,石嫣认为,有机农业本来的目标就是保护土地不再被污染,改良土壤。有机认证的本意是确保过程属实,它强调有机认证是对过程认证而不是结果,这是一种环保的理念,而不是一种饮食的文化。“高额利润不是有机行业的本来面貌。”石嫣说。

上一篇: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安全工作计划下一篇:数学与应用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