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工产品

2024-05-28

有机化工产品(精选12篇)

有机化工产品 篇1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与国家职业标准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 应从对接国家职业标准入手, 并落实到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之中[1]。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对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就业岗位群调查发现, 毕业生的初始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有机化工产品的生产操作与控制一线岗位上, 其中有较大比例的毕业生从事着与有机合成职业岗位相关的工作。因此, 笔者依据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对照有机合成工 ( 高级工) 国家职业标准[2], 提出了本专业核心课程———有机化工产品合成与开发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有机合成工 ( 高级工) 工作要求的对接策略。

1知识目标的对接

通过对国家职业标准中提及的专业知识目标, 核定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相关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目标。在有机化工产品合成与开发课程中相关的理论知识主要体现在有机合成的基础知识和生产中的安全环保知识。

1.1有机合成基础知识

通过对常州及附近地区的化工行业进行调研, 精选出适合本地区化工行业中常见的化工单元操作过程。理论教学时,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合成作为教学项目, 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方式, 对单元反应过程的反应原理、工艺组织、参数控制等对应的知识点进行分析、理解, 达到对此单元反应过程操作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1.2安全环保知识

在安全环保知识中, 知识点分两部分: 一是危化品的管理, 二是生产产生的“三废”处理常识。

1. 2. 1危化品的管理在企业中, 职工首先面对的是操作的物料, 其中的危化品是所有引起安全事故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实施中, 要求学生对于可能涉及的危化品列出目录清单, 对危化品的危害做出全面的认知, 并指导学生在教学项目实施过程中, 针对其危害及时做出合乎职业规范的正确应对。

1. 2. 2 “三废”的处理常识学生在学习时, 可采用项目载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法, 要求学生在对教学项目 ( 典型精细化工产品的合成) 所涉及的单元反应及其副反应、工艺过程及可能产生的“三废”进行分别。 对于“三废”的来源分析, 从源头上堵截, 选择清洁工艺进行生产。对于无法从源头上堵截的“三废”, 也需要专门分析如何进行适当的处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对此进行分析, 形成专门的报告, 教师来验证学生对“三废”处理的方案。

2技能目标的对接

为了充分实现技能目标的对接,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项目化教学方法, 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3], 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 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针对国家职业标准中提出的几个环节, 对接策略如下。

2.1原材料的准备

生产的第一阶段是原材料的准备阶段, 体现在课程的实训教学环节中, 需要首先准备好实训的所有原料, 辨识原料的物化性能, 进行实训预习报告。在预习报告中, 对于原料、产品及所用试剂的物化性质进行列表、分析, 特别是危化品更要特别注意。

2.2反应制备

在项目化教学中, 实训项目主要以实训室的小试为主。需要以实训室的实际操作为依托, 根据有机合成工国家职业标准中提出的要求进行对接。

对于国家职业标准中提出的开车阶段, 需要确认开、停车是否符合要求。对应到实训室中, 开车前, 要确保实训进行前的桌面清洁、设备正常、药品到位; 停车前, 要确保满足实训结束的条件。所以在实训室操作中, 实训开始前, 应摸清反应实训装置的结构、流程, 检查各种设施、仪表是否正常完好, 做好实训装置的气密性检查, 理顺实训所需要用到的相关仪器药品, 并把所需要的东西放在需要放置的位置上; 实训结束前, 要能够确定实训结束的条件, 并按照规定的要求结束反应操作, 清洗、整理或拆缷实训装置, 打扫实训室卫生。

对于有机合成工国家职业标准中提出的关于 “反应控制阶段需要初步分析工艺过程并提出改进意见”的要求,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将这项工作贯彻在实训的预习与操作阶段完成。在预习阶段, 要求学生对反应工艺过程从原料配比、温度、压力等主要工艺参数进行分析, 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案; 在实训过程中, 要求学生依据操作预案, 针对实际反应工艺过程, 时刻关注温度、压力等参数的变化, 尤其特殊反应现象的出现等, 及时作出正确的操作与控制, 确保实训过程的顺利进行, 并针对实训结果及时总结和提出恰当的改进意见。

2.3事故判断与处理

针对有机合成工国家职业标准中提出的, 对反应设备、仪表、产品质量等方面的事故处理要求, 考虑到学生实训的特殊性,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对学生实训方面提出的事故判断与处理主要体现在: 反应装置的安全性、反应过程的控制、产品质量的精制三个方面。针对会出现事故的地方, 及时分析、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找到导致出现事故的原因, 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处理。

3素质目标的对接

在实现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的同时, 素质目标的对接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3.1职业道德

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 应体现在专业教育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在本课程中主要体现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循循善诱, 符合职业规范要求的职场环境 ( 实训场地) 渲染, 学生实际动手过程中的严格要求等。

3.2职业守则

在有机合成工国家职业标准中提出了“八大职业守则”, 为爱岗敬业、忠于职守; 按章操作、确保安全; 认真负责、诚实守信; 遵章守纪、着装规范; 团结协作、相互尊重; 节约成本、降耗增效; 保护环境、文明生产; 不断学习、致力创新。

针对此“八大职业守则”, 学生在项目化教学中所采用的对应措施有: 在教学项目实施过程中, 必须严格按职业岗位要求穿戴后进入实训室; 不得无故缺席、迟到或早退, 不得无故脱离实训操作岗位; 按照安全操作规程, 严格执行操作内容; 认真、及时记录实训内容及实训现象; 实训操作应各司其责、分工协作; 不得无故重做实验; 按照“5S”要求及时开展清理、清扫、整理、整顿工作; 实训后及时总结, 提出改进意见。 通过上述措施, 促进学生养成按照职业守则进行操作的习惯, 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4总结

通过分析国家职业标准有机合成工的要求, 对应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有机化工产品合成与开发课程, 提出学生在学习期间需要达到的目标与操作要求, 可以实现学校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的顺利衔接, 有利于实现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摘要:笔者依据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对照有机合成工 (高级工) 国家职业标准, 提出了本专业核心课程——有机化工产品合成与开发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有机合成工 (高级工) 工作要求的对接策略, 实现了学校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的顺利衔接, 利于实现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有机化工产品合成与开发,有机合成工,国家职业标准,对接策略,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薛叙明, 曹红英, 赵昊昱.高职人才培养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对接研究与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14, 35 (2) :75-78.

[2]本刊编辑部.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推进职业能力建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J].中国培训, 2014 (02) :14-17.

[3]蒋涛, 陈群, 李英利.《精细有机合成技术》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13 (1) :102-103.

有机化工产品 篇2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05年第11号)

为规范有机产品认证活动,确保认证程序和管理基本要求的一致性和认证的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和《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国家质检总局令[2004]第67号)的规定,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了《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现予以公告。本规则自公告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

二○○五年六月二日

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

编号:CNCA-OG-001:2005

1.目的 为规范有机产品认证活动,确保认证程序和管理基本要求的一致性和认证的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和《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本规则。

2.适用范围

本规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的有机产品的认证活动。

3.依据标准

GB/T19630.1~19630.4-2005《有机产品》

4.认证程序

4.1申请

4.1.1 认证机构应向申请人至少公开以下信息

4.1.1.1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认证范围和中国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认证范围;

4.1.1.2认证程序和认证要求;

4.1.1.3认证依据标准;

4.1.1.4 认证收费标准;

4.1.1.5 认证机构和申请人的权利、义务;

4.1.1.6 认证机构处理申诉、投诉和争议的程序;

4.1.1.7 批准、暂停和撤销认证的规定和程序;

4.1.1.8 对获证单位或者个人使用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标志、中国有机转换产品认证标志、认证机构的标识和名称的要求;

4.1.1.9 对获证单位或者个人按照认证证书的范围进行正确宣传的要求。

4.1.2 认证机构应要求申请人提交的文件资料

4.1.2.1申请人的合法经营资质文件,如土地使用证、营业执照、租赁合同等;当申请人不是有机产品的直接生产或加工者时,申请人还需要提交与各方签订的书面合同;

4.1.2.2申请人及有机生产、加工的基本情况,包括申请人/生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产地(基地)/加工场所的名称、产地(基地)/加工场所情况;过去三年间的生产历史,包括对农事、病虫草害防治、投入物使用及收获情况的描述;生产、加工规模,包括品种、面积、产量、加工量等描述;申请和获得其它有机产品认证情况。

4.1.2.3产地(基地)区域范围描述,包括地理位置图、地块分布图、地块图、面积、缓冲带,周围临近地块的使用情况的说明等;加工场所周边环境描述、厂区平面图、工艺流程图等。

4.1.2.4申请认证的有机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计划,包括品种、面积、预计产量、加工产品品种、预计加工量、销售产品品种和计划销售量、销售去向等;

4.1.2.5产地(基地)、加工场所有关环境质量的证明材料;

4.1.2.6有关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资质证明材料;

4.1.2.7保证执行有机产品标准的声明;

4.1.2.8有机生产、加工的管理体系文件;

4.1.2.9其它相关材料。

4.2受理

4.2.1认证机构应当自收到申请人书面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申请材料的评审,并做出是否受理的决定。

4.2.2同意受理的,认证机构与申请人签订认证合同;不予受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4.2.3认证机构的评审过程应确保

4.2.3.1认证要求规定明确、形成文件并得到理解;

4.2.3.2和申请人之间在理解上的差异得到解决;

4.2.3.3对于申请的认证范围、申请人的工作场所和特殊要求有能力开展认证服务。

4.2.4认证机构应保存评审过程的记录。

4.3 检查准备与实施

4.3.1下达检查任务

认证机构在检查前应下达检查任务书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4.3.1.1申请人的联系方式、地址等;

4.3.1.2检查依据,包括认证标准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4.3.1.3检查范围,包括检查产品种类和产地(基地)、加工场所等;

4.3.1.4检查要点,包括管理体系、追踪体系和投入物的使用等;对于上一获得认证的单位或者个人,本次认证应侧重于检查认证机构提出的整改要求的执行情况等。

4.3.2认证机构根据检查类别,委派具有相应资质和能力的检查员,并应征得申请人同意,但申请人不得指定检查员。对同一申请人或生产者/加工者不能连续3年或3年以上委派同一检查员实施检查。

4.3.3 文件评审

认证机构在现场检查前,应对申请人/生产者的管理体系等文件进行评审,确定其适宜性和充分性及与标准的符合性,并保存评审记录。

4.3.4检查计划

4.3.4.1 认证机构应制定检查计划并在现场检查前与申请人进行确认。检查计划应包括:检查依据、检查内容、访谈人员、检查场所及时间安排等。

4.3.4.2 检查的时间应当安排在申请认证的产品生产过程的适当阶段,在生长期、产品加工期间至少需进行一次检查;对于产地(基地)的首次检查,检查范围应不少于2/3的生产活动范围。对于多农户参加的有机生产,访问的农户数不少于农户总数的平方根。

4.3.5检查实施

根据认证依据标准的要求对申请人的管理体系进行评估,核实生产、加工过程与申请人按照4.1.2条款所提交的文件的一致性,确认生产、加工过程与认证依据标准的符合性。检查过程至少应包括:

a)对生产地块、加工、贮藏场所等的检查;

b)对生产管理人员、内部检查人员、生产者的访谈;

c)对GB/T19630.4-2005:《有机产品 第4部分:管理体系》4.2.6条款所规定的生产、加工记录的检查;

d)对追踪体系的评价;

e)对内部检查和持续改进的评估;

f)对产地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对有机生产可能产生污染的风险的确认和评估;

g)必要时,对样品采集与分析;

h)适用时,对上一认证机构提出的整改要求执行情况进行的检查;

i)检查员在结束检查前,对检查情况的总结。明确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确认。允许被检查方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说明。

4.3.6产地环境质量状况的评估和确认

4.3.6.1认证机构在实施检查时应确保产地(基地)的环境质量状况符合GB/T19630-2005《有机产品》规定的要求;

4.3.6.2当申请人不能提供对于产地环境质量状况有效的监测报告(证明),认证机构无法确定产地环境质量是否符合GB/T19630-2005《有机产品》规定的要求时,认证机构应要求申请人委托有资质的监测机构对产地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并提供有效的监测报告(证明)。

4.3.7样品采集与分析

4.3.7.1认证机构应按照相应的国家标准,制定样品采集与分析程序(包括残留物和转基因分析等)。

4.3.7.2如果检查员怀疑申请人使用了认证标准中禁止使用的物质,或者产地环境、产品可能受到污染等情况,应在现场采集样品;

4.3.7.3采集的样品应交给具有相关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分析。

4.3.8 检查报告

4.3.8.1检查报告应采用认证机构规定的格式。

4.3.8.2 检查报告和检查记录等书面文件应提供充分的信息以使认证机构有能力做出客观的认证决定。

4.3.8.3检查报告应含有风险评估和检查员对生产者的生产、加工活动与认证标准的符合性判断,对检查过程中收集的信息和不符合项的说明等相关方面进行描述。

4.3.8.4检查员应对申请人/生产者执行标准的总体情况做出评价,但不应对申请认证的产地(基地)/加工者、产品是否通过认证做出书面结论。

4.3.8.5检查报告应得到申请人的书面确认。

4.4 认证决定

4.4.1当生产过程检查完成后,认证机构根据认证过程中收集的所有信息进行评价,做出认证决定并及时通知申请人。

4.4.2申请人/生产者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予以批准认证

4.4.2.1生产活动及管理体系符合认证标准的要求。

4.4.2.2生产活动、管理体系及其他相关信息不完全符合认证标准的要求,认证机构应提出整改要求,申请人已经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整改、或已经提交整改措施并有能力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整改以满足认证要求的,认证机构经过验证后可批准认证。

4.4.3申请人/生产者的生产活动存在以下情况之一,不予批准认证

4.4.3.1未建立管理体系,或建立的管理体系未有效实施;

4.4.3.2使用禁用物质;

4.4.3.3生产过程不具有可追溯性;

4.4.3.4未按照认证机构规定的时间完成整改、或提交整改措施;所提交的整改措施未满足认证要求。

4.4.3.5其它严重不符合有机标准要求的事项。

4.5 认证机构应对批准认证的申请人及时颁发认证证书,准许其使用认证标志/标识。

4.6 认证机构应当与获得认证的单位或者个人签订有机产品标志/标识使用合同,明确标志/标识使用的条件和要求。

认证后管理

5.1认证机构应对获得认证的单位或个人、产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必要时实施未通知检查,以保证持续符合认证要求;

5.2认证机构应对获证产品的标志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管理,确保使用有机标志/标识的产品与认证证书规定范围一致(包括标志的数量);

5.3认证机构应及时获得有关变更的信息,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管理,以确保获得认证的单位或个人符合认证的要求;

5.4违反《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认证机构应及时撤销或暂停其认证证书,要求其停止使用认证标志/标识,并对外公布。

6认证证书、标志和标识

6.1认证机构应当采用国家认监委规定的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和有机转换产品认证证书的基本格式。

6.2认证证书的内容应当根据认证和被认可的实际情况如实填写依据的标准、认证类别和使用认可标志。

6.3认证机构应当按照《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管理办法》和《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的规定使用国家有机产品标志、国家有机转换产品标志和认证机构的标识。

6.4认证机构自行制定的认证标志应当报国家认监委备案。

7认证收费

认证机构按照《国家计委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关于印发产品质量认证收费管理办法和收费标准的通知》(计价格[1999]1610号)有关规定收取。

儿童有机产品的创业机遇 篇3

对于父母来说,安全永远居于首位。因此,有机的、无毒的食物、衣服、喂奶用具、尿布以及玩具都被列在首位。戴维森说,即使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对这些日常用品的需求仍不会减少,“没有这些必需品,你无法抚养一个孩子,所以一定要确保这些东西安全、无毒。”

此外,父母也充分意识到自己对环境的影响。《母亲在组建环保家庭中的引导作用》一书的作者泰拉·威灵顿(Terra Wellington)说:拯救地球从家庭开始,他强调了环保在各环节中的重要性,包括创新型的包装、可持续的供应商、延长产品寿命和再循环能力,以及诚实的营销等。

OBLI Organics公司专门经营儿童服装,它的主要经营理念就是安全和环保。米歇尔·杨(Michelle Young)姐妹根据她们家庭内的两起乳腺癌案例创办了这家公司。她们开始研究自身使用了什么东西,然后注意力很自然地就转向孩子的身上。米歇尔说:“父母亲总是想给孩子最好的,但是有机服装仍然并不容易被接受。”她预计2008年的销售额约为7.5万美元。虽然她提到近年来在有机服装方面的花费增加了300%,但米歇尔还是表示她对纺织品方面的知识甚少。她又补充道:幸运的是,这个行业里的人们非常愿意提供帮助。

希瑟·斯多夫(Heather Stouffer)是Mom Made Foods公司的创始人,她从身为厨师的哥哥和其他注重健康的母亲的小窍门中得到帮助。她说:“必须有一种能够保证品质的新鲜食物供人们选择。”因此,在2006年她和丈夫创办了一家冷冻有机儿童食品公司。不久以后,他们和Whole Foods超市开始合作。2008年他们宣布和Target超市达成合作,并且期望销售额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斯多夫指着各种规章及认证说:“在这方面仍然不断改进的空间,但是你必须非常机智、有悟性,特别是对食品。”

威灵顿把接下来的五年看作是创业者在该行业壮大自己的最佳时间,因为“在绿色环保方向,他们远比那些大公司要敏捷”。

文/Lindsay Holloway 译/张瑞清

有机化工产品 篇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在20世纪,农业有了迅速发展。常规农业给人类带来高度发达的劳动生产率和丰富多样农产品的同时,由于过分依靠农药、化肥等外在投入,带来了严重的环境与资源问题,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土地生产能力持续下降。尤其是由此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更令人担忧[1]。

在这种背景下各种替代农业如生物农业、生态农业、持久农业、再生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及综合农业等应运而生,其中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农业生产的重要途径[2]。

1 有机农业概述

1.1 有机农业的定义

“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一词最早出现在出版于1940年的诺斯伯纳勋爵(Lord Northbourne)的著作《Look to the Land》中,有机农业的概念起始于本世纪20年代,由德国和瑞士首先提出。在80年代里,随着一些国际有机标准和国家有机标准的制定,一些发达国家政府开始重视有机农业,并鼓励农民从常规农业生产向有机农业生产转换,这时有机农业的概念才开始被广泛地接受。有机农业有很多定义,目前要用简短而明确的语句来表达有机农业的概念还不容易。我们认为,有机农业就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3]。

综观国内外对有机农业定义的描述,可以认为有机农业生产是一种强调以生物学和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并拒绝使用化学品的农业生产模式。有机农业的特点可归纳为三点[4]:

1)建立一种多种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体系;

2)系统内土壤、植物、动物和人类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3)采用土地(生态环境)右以承受的方法进行耕作。

1.2 有机农业的原则

有机农业在提高食品安全性、促进农产品出口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发展有机农业,除了考虑食品安全、经济利益外,还应兼顾其他相应的原则。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英文简称IFOAM)驻中国代表周泽江研究员认为,有机从业者只有坚持健康原则、生态原则、公平原则和关爱原则等四大原则,才能有效推动有机农业稳步发展。

从生产过程来看,有机农业生产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2)循环利用有机生产体系内的物质;(3)依靠体系自身力量保持土壤肥力;(4)保护生态环境,多样性种植和养殖;(5)根据土地的承载能力饲养畜禽;(6)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机制。

1.3 有机农业的发展情况

有机农业始于1924年由德国的Rudolf Steiner创立的生物动力农业。之后瑞士、英国、日本等分别创建了各国的有机农业,建立了有机农业指南、标准、法规、条例,并于1972年在法国成立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 Movements简称IFOAM),对有机农业作了明确的定义。有机农业是一个促进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循环和土壤生物活动的生态性生产管理体系。有机农业要求尽量采取恢复、维持、促进生态和谐的管理措施,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尽可能减少空气、土壤和水分的污染。目前,IFOAM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广泛、最庞大、最权威的国际有机农业组织,拥有来自115个国家的570多个集体会员。

我国有机农业起步较晚,于1994年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成立了有机食品发展中心(简称OFDC),并于2003年2月获得了IFOAM的认可受证,成为亚洲继日本和泰国之后的第三家获得IFOAM认证的机构。同时我国已有20多个单位参加了IFOAM,是IFOAM会员,能够在其生产的农产品上贴上由I-FOAM统一制发的“有机”标签。

我国有机农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2000多个,其中有160多个县级规模、10多个地(市)级规模,另有几个省逐步发展生态农业省。

2 博山区“整建制”有机农业发展模式

2.1 研究区概况

博山区地处鲁中山区,行政区划面积682km2,全区总人口47万,其中农业人口23万,占总人口的近50%。

耕地面积13000hm2,常年播种面积17467hm2,其中小麦5333hm2、玉米5467hm2、蔬菜2667hm2,中药材3000hm2,黄烟333hm2,其他为经济作物。农业总产值4.97亿元,粮食总产量3.48万t,平均亩产247kg。境内皆山,耕地以丘陵为主,水浇面积仅1333hm2,系典型的旱作农业区。

2.2 博山区有机农业发展概况

博山区是山东省24个纯山区县之一,有农业人口22.7万人。平均海拔较高,地域小气候特征明显,空气清新,水质优良,植被完整,土壤富含有机质,且没有受到农药、化肥污染,基本保持了原生态,发展有机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2009年博山区又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县,又为博山区打造有机农业基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博山区把石马镇、崮山镇、北博山镇、源泉镇、南博山镇北部等划归现代有机农业片,通过打破镇域界限,实施统一规划、连片开发,将区内的有机农业规模做大做强。

近年来,博山区深入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突出有机特色,主打有机品牌,大力扶持发展有机绿茶、有机金银花、有机猕猴桃、有机蔬菜、有机杂粮等示范基地,目前,博山区有机农业种植面积达7000hm2,有4个镇、10个村“整建制”建设成为有机农产品示范镇、示范村,5000农户专事有机农业,带动农民年均增收1500元以上。博山区的实践经验在于,坚持以思想解放为前提,以政府推动为保障,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着力促进有机农业产业化,走出了一条将农村生态环境优势成功转化为农业经济发展优势的新路子。

通过对农村土地进行合理流转,已在全区建成池上镇茶叶基地133hm2、桔梗基地1333hm2、金银花基地40hm2;源泉镇猕猴桃基地200hm2;北博山镇越夏菜基地1333hm2;南博山镇韭菜基地200hm22、草莓基地13hm2;石马镇花椒基地333hm2、食用菌基地110000m2;开发区石门香椿基地1333hm2为主的十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先后有南博山镇的韭菜;北博山镇的蔬菜;源泉镇的猕猴桃、黑皮花生、谷子、红小豆等都已顺利通过北京爱科赛尔有机食品认证有限公司的有机转换认证,提高博山区农产品品牌效益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规模化水平。

2.3 博山区“整建制”发展有机农产品区

所谓“整建制”发展模式是指大规模有计划有侧重地发展有机农业,按照“整建制村—整建制镇—整建制区”的发展路子,最大规模地实现资源优化利用。

淄博市博山区作为老工业基地在发展有机农业方面,前瞻性的提出整建制发展的“博山模式”,由村到镇再到全区,全面推广有机农业。

2.3.1 严格准入制度。

博山区针对自然生态环境和水土基本未受农药化肥污染,有机农业发展基础好、优势大的特点,积极探索有机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创新形成了"整建制"建设有机农业区的模式。按照"整建制村-整建制镇-整建制区"的发展路子,最大限度地整合资金、技术、基础设施、市场等要素资源,有效规范有机农业的生产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解决了制约有机农业发展的难监管、难检测等关键性问题。在规划生产区内,建立了严格的农业生产投入管理制度,严禁化肥、农药等进入,防止原料性污染;实行了严格的有机耕地保护制度和企业准入制度,严禁污染企业进入有机农业规划生产区;要求生产区内农产品种类80%以上达到有机农产品的标准,农产品种植面积80%以上达到有机农产品标准。

2.3.2 科学技术兴农。

为确保整建制有机农业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博山区注重科技支撑,加快了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努力实现由“自然农业”向“科技农业”的转变。他们与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国家高等专业院校签订了《技术服务合同》,联合建立了有机猕猴桃、有机茶、有机金银花等6处高标准科技示范园。组建了有机农业专家顾问团,加强对基地农户生产技术培训。在专家指导下,建立了5处有机肥生产厂,推广使用多种生物和物理杀虫技术,解决了制约有机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在池上镇、源泉镇设立了2处有机农产品安全监测站。目前,博山农产品中已有10大系列50多个产品获得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产品销往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其中,桔梗年出口创汇达到1000多万美元,占到淄博市农副产品出口总量的65%。有机蔬菜、板栗、香椿、花椒、红薯、马铃薯、金银花、茶叶、杂粮、黑五类、猕猴桃、草莓等33个产品获得国家有机证书或有机转化证书。

2.3.3 多种模式并存为扩大有机农业发展规模,拉

长有机农业链,博山区不断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努力促进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鼓励非农企业向有机农业种植加工业转移,大力引进和发展有机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重点扶持山东豆禾食品公司、上水农业发展公司、上园茶场等10余家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发展了宏泉猕猴桃、金洼韭菜等一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基地农户参与市场经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和“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有机农业发展模式,建立起了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民也从传统的生产者实现了向经营者、农业工人的转变。目前全区拥有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69家,年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拥有农业专业合作组织152个,带动5000余户农户从事有机农业生产,初步形成了生产布局区域化、产业基地规模化、经营主体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3“博山模式”的启示

3.1 加快建设规模化有机农业基地

规模化基地是产业化经营的“原料车间”。博山区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精细化管理,着力打造万亩金银花、万亩猕猴桃、万亩绿茶、万亩桔梗、万亩黑色食品、万亩板栗、万亩越夏菜、万亩杂粮等十余个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形成产业群和产业带。目前,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有机桔梗生产基地和全省特色鲜明的有机金银花生产基地、有机猕猴桃生产基地。

3.2 加快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

龙头企业一头连农业一头连工业,一头连农民一头连市场,融产加销、贸工农为一体,是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市场主体。博山区坚持把龙头企业作为政策扶持的重点,鼓励龙头企业加强产学研结合,发展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并通过资本运营和品牌运作,盘活资本存量,整合资源要素,实施兼并联合,扩大经营规模,努力培育企业集团,打造“联合舰队”。目前,全区发展山珍园食品公司、颜春饮料食品公司、聚乐村食品公司等龙头企业14家,吸纳农村劳动力10000多名,加工原料来自有机基地的比重达到80%。

3.3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社民办民管民受益,与农民群众是天然的利益共同体。博山区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业龙头企业同等对待,一起纳入扶持范围,一起参与重点龙头企业评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50家,发展团体社员46家、农民社员3万户,年营销农产品2亿多元。积极鼓励农民、合作社以土地经营权、资本、技术、产品参股龙头企业,鼓励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产业化发展模式,农民群众更多地分享到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利润。博山红叶散养鸡合作社现有社员121人,年收入140万元,合作社按60%盈利分红,社员年分红2.6万元,比未入社前人均增收1.2万元。

总结博山区发展有机农业的实践探索,可以得到三条启示[5]:第一,发展有机农业,转变思想观念是根本。只有在不断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从干部到群众达成发展有机农业的普遍共识,才能把政府的决策部署变成群众的自觉实践。否则,就难以避免强迫命令和越俎代庖,即使取得一些调整成果也很容易出现反复。第二,发展有机农业,政府推动是保障。新形势下,政府调控农业发展,必须转变管理职能,寓管理于服务,寓制约于指导,把发挥政府调控作用与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好事关有机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关键环节,这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艺术选择。第三,发展有机农业,推进基地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是重点。这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是建设现代农业不可逾越、不可偏废的发展环节和工作着力点。

参考文献

[1]杨洪强.绿色无公害果品生产全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方志权.有机农业初探.上海农业学报,2000.

[3]钱俊生.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生产发生的变革[J].学习时报,2007.

[4]吴先晓.别误解有机农业[EB/OL].http://gslh.org.cn/Article/5.html,2008-01-11/2010-03-31.

有机产品黄牛销售管理规程 篇5

有机产品黄牛销售管理规程目的确保有机产品销售前在数量上符合。

2适用范围

公司及合同户养殖有机黄牛。

3职责

公司负责销售。

4工作流程

4.1 有机黄牛销售前必须由质检员认真审核其来源是否是有机养殖基地的,如果确认是来自有机养殖基地的,经过质量检验合格后记录其来源地、基地编号、具体重量等,然后办理登记手续,后将黄牛放置于有机区域,并作好标识。如不合格,按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临时存放的产品要有明显标记,单独立帐,隔离存放。

4.2 由公司统一组织销售,建立严格的销售管理情况档案,详细记载进入、销售的有机黄牛数量和时间等。

4.3 销售的黄牛按照合同约定要求给农户支付养殖费用,未销售的黄牛按照有机养殖合同管理约定继续养殖,做好冬季养殖管理。相关记录

有机化工废水处理技术分析 篇6

关键词:有机;废水;处理技术

1 概述

化工、农药、制药、皮革、金属表面处理等行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母液、浓缩液、清理液、槽液以及乳化液等,含大量的难降解有机物质,若不对其进行有效的降解处理,不仅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还会给周边的环境造成污染,进而影响整个生态平衡。有机物浓度低于1%的废液,可经过稀释或简单预处理后即可进入污水处理站处理;若有机物浓度超过20%的,则可通过焚烧法处理;而处于1-20%范围内的有机化工废液处理难度较大,不仅要考虑处理效果,还应考虑成本问题。本文主要以1-20%范围内的有机化工废液为例,对其处理技术进行分析。

2 有机化工废水处理技术分析

高浓度有机化工废水处理问题是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试验,已经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处理体系。

2.1 物理处理法

2.1.1 吸附法 吸附法原理是利用疏松多孔结构的吸附剂吸附废液中的污染物,从而达到净化废水的目的。活性炭、树脂等物质是常用的吸附剂,如印染废水通过活性炭后,可除去大部分的有机成分,取得良好的处理效果;树脂在处理头孢G酸医药废水时,可取得很好的处理效果。李丽娟等人利用多种树脂,多级串联的方法对医药废液进行了试验处理,结果发现该法对头孢G酸的去除率可达95%以上,CODCr的去除率也达到了90%;而树脂经过5%的NaOH处理后,还可恢复吸附功能。吸附法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吸附剂容易达到饱和状态,影响后期的处理效果;吸附剂再生工艺难度大,且成本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法的推广。

2.1.2 萃取法 萃取法原理是利用一种溶剂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具有明显差异的性质而达到分离物质组分的目的。处理时,向有机废水中投入萃取剂,萃取剂不溶于水,且对有机物的溶解性较高,因而废水中的有机物质溶解到萃取剂中,实现与水相的分离。王晓兵等人将叔胺N235、乙苯和煤油按比例混合成萃取剂,对含羧酸的有机化工废液进行处理,经过三次萃取后,去除率达到96%以上;处理含苯酚的有机化工废液时,可选用脂肪酸甲酯为萃取剂,萃取率可高达99.97%,基本实现了苯酚的循环再利用。

2.1.3 膜分离法 膜分离法是借助外力作用使废水中的物质选择通过薄膜,进而达到去除有机物的目的。如在处理城市污水时,超滤法的使用能去除水中95%以上的浊度;纳膜处理染料废水时,可将废水中96%以上的染料成分截留,不受溶液pH的影响。膜分离技术运行成本低,操作简单,但容易发生结构现象,影响处理效果,限制了膜分离技术的使用。

2.2 化学氧化法

2.2.1 湿法氧化法 高温、高压条件下,废水中大分子有机物与氧化剂反应,生产无机物或小分子有机物的过程,称为湿法氧化法。湿法氧化法可应用在印染废液处理工艺中,提高水的可生化性。湿法氧化法反应时间短、处理效果好,不易产生二次污染,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但该法对设备要求较高,因此运行成本相对较高,无法在大规模废水处理中进行推广。

2.2.2 催化氧化法 催化氧化法作用原理与湿法氧化法运行条件相似,但是通过催化作用将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低污染或无污染的小分子物质,Cu、Fe、Ni、Mn等是常用的催化剂。例如,利用该法处理有机废水,当温度控制在240℃,压强控制在6.5MPa时,CODCr的去除率可达到96.9%;催化氧化法适应性较好,但反应条件苛刻,只能在有限范围内处理少量有机废水。

2.2.3 超临界水氧化法 超临界氧化法在催化剂作用下,有机物在超临界水中与氧气反应,导致有机物结构发生重组,进而达到分解大分子有机物的目的。利用超临界水氧化法处理造纸黑液时,废液内的CODCr和色度去除效果十分理想,控制实验条件时,废水中CODCr的去除率可达到99.8%。超临界水氧化法反应速度快,处理效率高,但由于反应条件仍为高温高压,因此限制了该法的大范围应用。

2.2.4 其他氧化法 除以上几种氧化法外,还有臭氧氧化法和光催化氧化法。其中,臭氧氧化法氧化能力强,无二次污染,杀菌和脱色效果好,但对废液pH、反应时间要求较高;光催化氧化法氧化能力强,处理速度快,效果好,可用于ABS有机废水的处理,但应用也受到了限制,对废液颜色、成本均有一定要求。

2.3 生物处理法

生物处理法是好氧或厌氧微生物利用废水中的有机物进行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去除有机污染物的目的。在对味精工业废水进行试验时,SBR法对CODCr的去除率达到90%以上,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生物处理技术能耗低,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但占地面积大,管理过程相对复杂,对CODCr以及色度的去除率相对较低,且受温度、pH影响较大,因此一般不宜单独使用。

2.4 微电解法

微电解法是利用金属腐蚀原理,构建原电池从而达到对有机废水进行处理的目的。处理时,在废水中填充的微电解材料可在自身电位差的作用下自行电解,消耗废水中的发色基团、助色基团、甚至断链,降低CODCr的含量。在利用微电解法对有机废水进行预处理时 CODCr的去除率可达到39%,废水的可生化性由0.28上升至0.36。微电解法占地面积小,工艺简单,处理效果好,使用寿命长,便于维护,成本较低,因此可在大范围内推广使用;但该法存在的不足是铁耗量与碳耗量不均衡、容易生锈结垢,影响处理效果。

3 有机化工废水处理技术发展前景

有机化工废水中组分含量复杂,使用单一的处理方法难以得到理想的处理效果,因此,多种处理方法的联合使用将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另一方面,在我国提倡绿色经济的大背景下,发展绿色环保、低成本的处理技术将是未来研究的难点和重点。

参考文献:

[1]梁胜东.微电解法处理有机化工原料生产废水实验研究[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2,08:51-54.

[2]陈言臣.微电解法处理有机化工原料生产废水实验研究[J].化工管理,2013,24:118.

[3]汤清泉,魏宏斌,唐秀华.MBR在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中的研究及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2013,24:23-26.

有机化工产品 篇7

关键词:绿色食品,有机农业,关系

1972年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 首次提出“生态农业”的概念。进人80年代, 各国纷纷提出发展农业的新模式, 如“替代农业”“低投人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等[1]。我国于1989年提出绿色食品的概念, 1990年5月15日正式宣布开始发展绿色食品, 设立了绿色食品管理机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逐步开展了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标准的制定以及对外出口等工作。

近年来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各级人民政府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目前国际上对与绿色食品类似的食品的叫法不尽相同, 在芬兰、瑞典等国家称“生态食品”、“健康食品”, 美国叫“有机食品”, 在日本称“自然食品”等[2]。虽然它们的宗旨和目标基本一致, 但对消费者来说却是“雾里看花”, 就连业内人士也很难科学的解释清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彼此的优劣。有人甚至认为AA级绿色食品即“有机食品”[3], 为了正确引导绿色消费, 为了使我国安全食品健康发展和有序管理, 明确各食品的概念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研究安全食品体系的重要内容。笔者就什么是绿色食品, 什么是有机食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综述。

1绿色食品是否是有机食品

1.1绿色食品即有机食品学说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和加工、经专门机构认定。绿色食品分为AA级和A级。AA级绿色食品即“有机食品”, 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严格按照有机农业生产原则生产”, “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加工生产的”、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完全不使用化肥、农药、兽药、动植物生长调解剂、食品添加剂以及其它有害于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物质[3]。

1.2独立体系学说

(1) 绿色食品系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总称, 它包括“符合国家绿色食品标准”的农牧、水产等初级品, 以及以此为原料的加工食品。国际上与我国绿色食品“相类似”的食品称为“生态食品”、“有机食品”、“自然食品”。在“参照国外绿色食品相类似的食品标准”的基础上,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结合国情将绿色食品分为AA级绿色食品及A级绿色食品两类。绿色食品标准, 包括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操作标准规程、产品标准、包装标准、储藏及运输标准, 构成一个完整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1]。

(2) 中国于1989年提出绿色食品的概念, 1990年5月15日正式宣布开始发展绿色食品。中国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基础建设、加速发展和全面推进阶段。参照“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 (IFOAM) ”有机农业及生产加工基本标准、欧盟有机农业2092/91号标准以及世界食品法典委员会 (Codex) 有机生产标准, 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标准, 肥料、农药、兽药、水产养殖用药、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等生产资料使用准则, 全国7大地理区域、72种农作物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 一批绿色食品产品标准以及AA级绿色食品认证准则等, 这套标准不仅直接与国际接轨, 而且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4]。

1.3笔者的观点

本人赞同独立学说的观点其原因有4:

(1) 从发展背景看, 绿色食品是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并借鉴国际相关行业作法的基础上产生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二战以后, 欧、美、日、澳等地区和国家先后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随着农用化学肥料、农药、除草剂等源源不断地向土地输入, 在丰富食物供给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能源依赖与能源短缺之间的矛盾;其次, 造成有害物质在土壤和水体中富积, 并通过物质循环进入农作物和牲畜体内, 导致食品污染, 最终损害人体健康;第三, 片面依赖化学肥料增产, 忽视有机肥, 使土壤中有机质减少, 限制了微生物活动, 恶化了土壤理化性质, 从而导致肥力下降, 土地生产能力萎缩;第四, 片面依赖农机、化肥等措施, 加之不合理的耕作, 引起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1962年, 卡逊女士在《春风无语》中的论断无疑给全世界敲响了警钟。70年代初, 美国政府又发现化肥的大量使用, 使其农田表土每年流失40多亿t, 地下水和河流中硝酸盐也出现超标, 便开始重视化肥和除草剂对环境和食品的污染问题。从此, 以不用合成化学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及饲料添加剂为特征的有机农业, 开始在美国迅速发展起来。日本于1971年成立了有机农业研究会, 并且对一些农产品开始使用“有机农业”或“自然农业”的标记。1972年11月5日, 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 (IFOAM) 在法国的弗赛拉斯 (Versailles) 成立, 标志着国际有机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 许多国家开始从农业着手, 积极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欧、美、日、澳等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加快了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生物农业等替代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实践。1990年5月, 针对中国的国情, 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并借鉴国际相关行业作法的基础上, 我国决定开发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并将其定名为“绿色食品”。1992年11月, 中国绿色食品的权威机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正式成立, 并于次年5月被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 (1FOAM) 接纳为正式成员[5]。

(2) 从我国安全食品体系看, “绿色食品”是我国安全食品战略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马爱国主任指出农业部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战略部署是“实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发展方向是的处理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者之间的关系, 保持协调发展的工作基础。要准确把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各自的基本定位, 着眼全局, 统筹谋划;要从发挥当地的比较优势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要求出发, 紧密结合农业发展目标, 确定认证产品的发展重点;要根据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各自发展方向和发展阶段, 采取相应的推进方式和工作措施, 建立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要正确引导企业根据实际条件和发展规划, 合理选择认证产品类型, 制定阶段性发展目标, 不断提高产品水平。

(3) 从目前在我国食品市场主要存在的食品类型和各种安全食品之间的关系看,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是同属于安全食品的不同类型: (1) 常规食品。 (2) 无公害食品。 (3) 绿色食品。 (4) 有机食品。

除此之外, 还有诸如:生态食品、保健食品、自然食品、天然食品等。这些食品大都是在安全食品框架下衍生出来的, 品种较多, 质量不一。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如下3类。

常规食品合格的常规食品是指符合我国相关食品卫生法的商品食品。

低级别安全食品无公害食品与绿色食品A级属于低级别安全食品。

高级别安全食品绿色食品AA级与有机食品 (亦称生态食品) 属于高级别安全食品。

上述3种分类级别依次越来越高, 而只有后两者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安全食品范畴。

各种食品之间的差别。食品之间除了在概念上的差别外, 其主要差别是各类食品的生产产地、生产培育、加工包装等过程中标准要求的不同。此外各自的概念、开发对象、满足的层次需求运作方式、运用的技术手段及认证程序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差别。就其各自对产地环境的要求就有许多不同之处:无公害食品产地应选择不受污染源影响或污染物含量限制在允许范围内, 生态环境良好的农业生产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无公害食品安全质量都有相应的规定, 但不完全统一。绿色食品标准采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发布的标准。有机食品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主管, 标准采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发布的有机认证标准, 它注重对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及食品加工过程等全程要求[6]。

(4) 从目前国际有机农业与有机农产品的标准和从中国有机农业与有机农产品发展与法规建设现状和发达国家比较看:不难看出, 在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历程中, 突现了从提出绿色食品的科学概念, 到建立绿色食品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 到系统组织绿色食品工程建设实施, 再到“实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战略部署的确立, 我国安全食品体系呈现向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方向推进的螺旋式发展脉络[2]。国际有机农业标准体系的特点是: (1) 强调有机农业的基本原则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 强调有机农业应该禁止或基本上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和添加剂。 (3) 强调有机农业的基本形式是以自然和生态保护为基础的生产方式, 不提倡应用集约化生产方式。 (4) 强调有机农业的标准是对过程进行全程控制, 而不是简单的两头控制和所谓的化验分析。 (5) 强调有机农产品的产品质量不一定必须比常规农产品优秀, 以免造成宣传上的误导。 (6) 强调有机农产品的认证需要对全程进行控制, 包括检查、认证和授权[7]。

绿色认证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热门行动, 对愈来愈多的企业产生了吸引力。目前, 国际标准化委员会 (ISO) 已制定了环境国际标准ISO14000, 与以前制定的ISO9000一起作为世界贸易标准。由此可见,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及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各国在降低关税的同时, 与环境技术贸易相关的非关税壁垒日趋森严, 食品的生产方式、技术标准、认证管理等延伸扩展性附加条件对农产品国际贸易将产生重要影响[5]。

国际标准化组织要求产品达到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和E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其中ISO14001是核心, 此外还有OHSAS18001国际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 ISO14001和OHSAS18001这两大国际绿色体系即“双绿色认证”, 通过认证就标志着企业在通往国际市场, 打破国际贸易壁垒上开通了一条国际“双绿色”通道[8]。

中国是资源约束型国家, 脆弱的生态环境正受到日益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不能沿袭以牺牲环境和损耗资源为代价发展经济的道路;经过80年代的改革发展, 中国城乡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并逐步向小康方向迈进;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中国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必然要走向国际市场, 在全球关税壁垒逐步取消的情况下, 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绿色标志已成为一种新型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条件下, 以生产经营者为主体的有机农产品的推出不仅可以解决环境和食品污染问题, 更重要的是加强中国农业生产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推动农业的良性发展。

目前国内有机农产品的认证要由国外有机农业认证组织完成。尽管国家环保局曾经尝试制定有机食品标准, 由于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和发展属于大农业产业范畴, 需要农林牧副渔综合协调才能全面发展, 而不仅仅是不使用化学农药、肥料的问题, 因此我国当前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法规 (标准) 还很不完善[7]。

今后我国绿色食品标准必须与世界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有关食品标准以及ISO、WTO等国际组织制定的有关产品的标准趋向协调、统一, 应参照国际通用标准, 修改和完善我国绿色食品质量、安全、卫生标准体系, 加快绿色食品生产、加工、流通过程的标准化建设, 建立起具有国际水准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同时积极推进跨国认证、双边及多边认证、国际认证等[5]。

参考文献

[1]梁燕君.浅谈中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经济纵横, 2005 (6) :31-32.

[2]章家恩.我国绿色食品生产状况及其发展对策.农业环境与发展, 1999, 61 (3) :18-21.

[3]高红莉, 张海亮, 文春波.发展生态农业开发绿色食品.当代生态农业, 2006 (1) :85-87.

[4]方一平, 曾勇, 李仕明.中国绿色食品的区域结构特征及其发展战略研究.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5, 20 (1) :129-135, 146.

[5]谢瑾岚.中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与趋势展望.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6 (8) :61-64.

[6]张虎成, 俞穆清, 田卫, 徐宁.我国安全食品战略体系及其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5 (4) :466-469, 472.

[7]宋魁.中国绿色食品国际化状况及其对策.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72 (5) :90-95.

有机化工产品 篇8

目前我国国内有机食品消费持续以每年30%~50%的速度增长, 但伴随着我国有机行业的高速发展, 有机产品认证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为此, 国家认监委对《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进行了新的修订, 为有机产品的认证活动提供更加完备的制度保障。

1 有机产品认证机构的发展及现状

有机产品, 又称“生态产品”, 由于其生产方式、加工标准及其原料都必须符合特殊要求, 因此需要一个有资质的独立的机构对其进行认证。通过认证, 一方面, 有机产品的供应者取得了市场对其产品内在品质和特定生产过程的认可;另一方面, 消费者凭借认证标志能够获得拟购产品品质的真实信息。而认证机构正是借助于自身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来确认供需双方所交易对象的品质, 从而促成双方交易的实现。

有机产品的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进入我国, 1994年中国第一家认证机构南京国环认证中心 (OFDC) 成立, 该机构主要从事有机 (天然) 食品的研究、开发、认证和检测等业务, 自此我国有机产品的认证工作得以全面展开。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CNCA) 公布的数据, 笔者通过总结得出我国近年来有机认证机构发展的大致状况, 见表1。

注:信息截止到2012年4月。

然而, 在有机认证机构发展迅速的同时, 由于对认证机构及其认证活动缺乏同步的规制, 导致许多问题出现。

首先, 认证机构差异较大。国内有机产品认证机构主要来自3个系统, 即环保系统、农业系统和质检系统。而在众多的认证机构中, 目前只有南京国环认证中心 (OFDC) 正式获得了国际有机运动联盟 (IFOAM) 的国际认可, 并与获得IFOAM认可的部分其他国家有机认证机构进行了互认。同时, 由于政府部门对认证机构设置的门槛过低, 导致认证机构良莠不齐, 有些认证机构的资质本身就经不起推敲, 进而对认证的有效性产生一定影响。

其次, 认证环节不规范。虽然我国已颁布了《有机产品》的国家标准, 但仍有部分认证机构在进行检查和验收时, 并没有完全遵照有机产品的相关国家标准进行, 如不经过转换期、任意缩短认证周期, 还有的通过贿赂来获取合同的现象发生, 导致其认证产品的质量无法名副其实。

最后, 有机认证机构对获证企业的监管力度不够。目前部分认证机构为了眼前利益, 重认证、轻监督, 使一些获证单位的违规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地纠正, 从而导致我国有机产品的质量和认证的有效性、认证市场的信誉都大打折扣。

2 新旧认证实施规则的比较分析

2005年6月2日, 为了规范有机产品认证活动, 国家认监委首次制定并实施了《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 (以下简称《规则》) 。但是, 随着有机认证机构的发展越来越迅速, 现有的认证规则已经无法满足对认证活动规范的要求。因此, 国家认监委又对《规则》做出了新的修订, 并于2012年3月1日正式实施。下面本文就从程序和实体制度两方面对新旧规则进行比较。

2.1 新旧《规则》认证程序的对比

本次修订使《规则》从原来的7章3500字, 增加到现在的10章9000多字, 这些新增的内容使得认证规则在程序上更加规范、严密。其中, 不仅对“认证程序”作了较大修改, 而且新增了“再认证”、“信息报告”等程序性制度, 可操作性大大增强。下面笔者将着重对“认证程序”中修改之处进行比较分析:

2.1.1 认证申请

新规则首先删去了认证机构应向申请人公开信息这一环节;其次, 添加了对认证委托人条件的审查, 提高了认证起点, 大大增强了认证的有效性;再次, 对认证委托人应提交的文件和资料进行列举说明, 尤其是对过去3年间各方面生产历史的描述规定的更加细化。

2.1.2 认证受理

首先, 将认证机构应向申请人公开信息作为该环节的第一道程序, 使得受理程序更加规范;其次, 将“评审结果处理”单独立为一个环节, 并且与“申请评审”互换了位置, 更有逻辑性。

2.1.3 现场检查准备与实施

首先规定了对委派检查员的要求, 且不再规定检查员的委派应征得申请人的同意, 保障了有机认证检查员的公正性;其次, 在检查计划的内容上, 增加了检查计划必须提前报告监督部门, 保证检测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并且, 将现场检查的时间安排在申请认证产品的生产、加工的高风险阶段, 以及把现场检查的范围扩大到生产单元或者全部农户的全部生产活动;再次, 在检查实施的项目中, 对样品和产地环境质量状况的检测进行了强制规定, 增加了有机转换的要求。同时, 在生产、加工过程中, 新规则规定对允许使用的投入品必须符合一定的国家标准, 标准之外的投入品不仅要在使用前向认证机构提交申请, 还需要进行评估。而且, 明确规定有机产品中不能检出任何禁用物质。

2.1.4 认证决定

首先, 在认证决定所要考虑的因素中, 除了现场检查和产品检测评估, 又增加了如企业管理体系的稳定性、当地农兽药管理和社会整体诚信水平等其他因素;其次, 对于不予批准的情形, 从原来的5条扩充到目前的10条, 并且在语言表述上更加规范、细致, 如将原来的“使用禁用物”修改为“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了禁用物质或者受到禁用物质污染的”;再次, 增加了申诉程序, 作为一项救济途径, 当认证委托人认为认证机构严重侵害了自身合法权益时, 可向认证机构或认证监管部门申诉。

2.2 新旧《规则》实体制度的对比

新的认证规则不但在程序上更加规范, 在实体制度规定上也更加丰富, 如建立了认证机构与获证组织之间信息通报制度、有机产品销售证制度以及“一品一码”的产品追溯体系。

第一, 在“认证后管理”一章中, 第三节强制规定, “认证机构在与认证委托人签订合同中, 应明确约定获证组织需建立信息通报制度, 及时向认证机构通报相关信息”。信息通报制度的建立不仅有利于认证机构及时获得获证组织的最新信息, 而且能够纠正当前一些认证机构“重认证、轻监督”现象, 加强了认证机构对认证内容变更的监督。

第二, 销售证制度作为保证有机产品的有机完整性的最后一道关, 之前在我国并未普遍适用。作为“认证后管理”一章中新增的一节, 该制度规定获证组织必须在出售认证产品前向认证机构申请销售证, 认证机构通过对产品交易中特定项目的审核, 对符合要求的, 颁发有机产品销售证。然后由获证组织在交易有机产品时转交给购买单位。这一制度的实施, 既可以控制有机产品的销售量, 保护购买单位的利益, 又能从源头上防止假冒的有机产品进入市场, 保护了有机产品销售企业的利益。确保消费者买到合格的有机产品。

第三, 产品追溯机制的建立是这次修订的最大亮点。该机制要求获证企业应当在获证产品或产品的最小包装上施加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及其唯一编号、认证机构名称或者其标识。这样消费者就可以通过每枚有机产品认证标志从市场溯源到所对应的每张有机产品认证证书、获证产品和生产企业, 以及食品的来源地、食品种植、生产、加工、运输等情况。一方面增强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另一方面也强化了有机产品产业链各企业的责任, 准确而迅速地帮助企业找到危害的原因, 使风险降至最低。加强了我国对有机产品质量的控制。

3 新规则存在的不足及完善对策

通过新旧规则的对比, 笔者不仅了解到新修订的内容的进步之处, 还发现了新规则所存在的一些不足, 下面笔者将对其中的主要不足之处加以说明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3.1 完善申诉程序

虽然新规则在“认证决定”这一环节增加了申诉程序, 但笔者认为这一规定过于简略, 无法保证认证机构处理申诉的公正性。因此, 建议从以下3方面加强对这一程序的规定:

(1) 处理说明充分。

通过申诉程序, 认证机构最终不仅要向申诉人提供对有异议事项的调查结果的书面说明, 而且应当包括作为申诉处理决定的理由。

(2) 处理结果保密。

新规则中仅规定对处理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认证委托人。笔者认为应当在将处理申诉的结果通知各相关方时注意履行保密责任, 既不能泄露申请方的商业和技术机密, 也不能因处理不当而使申诉者在此后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所有与申诉有关的记录都必须妥善保存。

(3) 利益冲突回避。

为了确保申诉程序的公正性, 有机认证机构中在近两年内参与过申诉者或与其在认证方面有利益关系的任何机构的相关活动, 如咨询、决策顾问、市场开拓等工作或服务, 这些人员均不得参与对申诉的相关调查活动, 更不得参与处理决策过程。

3.2 明确认证收费

新规则在认证收费的规定上, 仅仅规定“认证机构应根据相关规定收取认证费用”, 这相比旧规则中明确要求认证机构按照《国家计委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印发产品质量认证收费管理办法和收费标准的通知》有关规定收取, 一方面新规则认证收费的标准不仅限于旧规则中的单一规定, 增加了收费的依据;另一方面, 由于新规则仅依据“相关规定”收取费用, 未免太不明确。这势必会导致在目前我国有机认证活动的规范性状况并不乐观的前提下, 认证机构乱收费的现象更加严重。因此, 笔者建议在继续执行旧规则收费标准的前提下, 增加对以下认证项目的收费规定。

(1) 样品检测费。

新规则要求应对申请认证的所有产品进行检测, 并由认证机构委托具备法定资质的检测机构来进行检测。因此, 应当增加对这一认证活动费用的规定。

(2) 标志使用费。

在颁证委员会通过认证审核, 同意向申请者颁发认证证书时, 一般都会同时颁发认证机构的注册商标的准用证。而在这一项费用收取方面, 目前我国并未进行统一规定, 有些认证机构是按照贸易量计算, 有些则是按照贸易的批数计算。因此, 有必要规定对于认证标志使用的收费标准及其程序。

4 结语

根据当前有机产品市场持续扩张的态势, 以及我国传统农业优良基础, 有机产品在中国必然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 现在我国认证机构仅有二十几家, 而需要监管的认证企业已达上千家之多, 因此, 这给国家相关部门规范有机认证活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新规则通过完善认证程序的各个环节, 增加了销售证制度和有机产品标志追溯体系等实体制度, 不仅弥补了旧有规则的不足, 使得认证机构的认证活动更加规范, 更是为有机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完善、规范的保障制度, 从而促进我国有机产品市场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组编.有机食品的标准认证与质量管理[M].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5:56.

[2]郝健强.中国有机食品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世界农业, 2006 (7) :3.

有机化工产品 篇9

为解决上述问题, 笔者将实证研究有机农产品属性特征、感知渠道特征对消费者网购有机农产品行为的影响, 以期为有机农产品网络销售企业进行网络营销提供更具实际价值的决策依据, 更好的促进有机产业的发展。

一、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

选择以有机大米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据调查, 全国有超过一半的人口以大米作为主食。其次目前有机大米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 消费者对饮食主体大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数据收集及说明

本研究向长沙、杭州、武汉的市民共发放了120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调查问卷为81份, 有效回收率为67.5%。另采取了问卷星等网络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 一共收到158份有效调查问卷, 因此本项目一共收到239份有效调查问卷。

(三)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评估

在探索有机农产品网络购买的影响因素之前, 我们对239份有效数据的网购行为变量、感知有机农产品利益变量、感知渠道特征变量、消费者购物导向变量的进行必要的检验工作, 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检验各测量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是否合格。利用Cronbach’sɑ系数检测信度, 检测结果α值均大于0.702, 说明数据的可信度比较高。利用KMO测度和Bartlett'球体保障变量的结构效度, 结果变量的KMO值均大于0.651, 卡方统计值为0.000, 显著性概率小于显著性水平, 采取极大方差旋转法选取2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共因子, 其因子载荷率均大于0.5, 且累计方差解释变异率也均大于50%, 表明这些变量都通过效度检验, 具有较好的信度及效度。

二、数据统计及分析

(一) 单因素方差分析

本文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要研究消费者个体差异对购买行为产生影响:

1.性别对网购行为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女性对于网购行为的两大维度即网购意愿、网购态度的F值为4.869、4.567, 大于1, 显著性水平小于0.05, 说明性别会对网购行为产生差异性。

2.年龄对网购行为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者在网购态度变量上表现出差异性, 中年消费者比老年消费者对网络购物态度更正向。网购行为在年轻消费者中更容易产生。

3.收入对网购行为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月收入的消费者对网购意愿及网购行为的F值分别为4.211、4.185, 均大于1, 且显著性水平对应为0.040、0.010均小于0.05, 说明收入对网购意愿及网购行为有显著性差异。

4.受教育程度对网购行为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个人受教育程度对网购态度、网购行为的F值分别为4.202、2.975, 均大于1, 且显著性水平对应为0.000、0.001, 说明受教育程度对网购态度及网购行为有显著差异性。

5.网龄对网购行为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网龄对网购意愿的显著性水平大于0.05, 网购态度及网购行为的F值为0.912、0.231, 均小于1, 说明消费者个人网龄对网购行为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6.周上网时间对网购行为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周上网时间对网购态度、网购行为的F值分别为2.453、2.835, 均大于1, 且显著性水平对应为0.010、0.010, 说明消费者个人平均每周上网时间对网购态度及网购行为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7.网购经验对网购行为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周上网时间对网购意愿、网购行为的F值分别为2.749、2.645, 均大于1, 且显著性水平对应为0.001、0.015, 均小于0.05, 说明网购经验对网购意愿及网购行为有显著差异性。

(二) 相关分析

本文相关检验的结果用P值表示, 若P<0.05表示两者存在明显相关性, P<0.01表示两者相关非常明显。

1.感知有机农产品利益与网购行为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感知有机农产品利益的维度 (自利性属性及公益性属性) 与网购行为的维度 (网购意愿及网购态度) 显著正相关, 其中感知有机农产品利益与网购行为相关系数为0.506 (显著性水平小于0.01) ;感知有机农产品利益的2个维度中自利性属性与网购行为的相关系数最高 (0.423) , 其余维度与网购行为相关系数都大于0.108, 且在0.01的水平下都显著正相关。

2.感知渠道特征与网购行为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感知渠道特征的2个维度与网购行为2分维度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相关, 而感知渠道特征的感知风险维度与网购行为 (网购意愿及网购态度) 负相关, 且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其中感知利益与网购行为的相关系数为0.371且在0.0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感知风险与网购行为的两个维度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432, 且在0.01的水平下显著负相关, 其余各维度的相关系数都在0.203以上。因此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3.感知有机农产品利益与网购行为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感知有机农产品利益与网购行为正相相关, 本文在研究感知有机农产品利益与网购行为之前, 先将控制变量进行处理, 再进行感知有机农产品利益与网购行为及各个维度之间的一元及多元回归分析。

一元模型的F值与多元回归模型的F值在0.01的水平上均显著结果表明, 感知有机农产品利益可以解释28.8%的网购行为 (校正R2=0.288) , 其标准回归系数β为0.423 (p<0.01) , 因此假设H1成立。感知有机农产品利益的2个维度中自利性属性对网购行为的影响最大, 其标准回归系数β为0.321 (p<0.01) , 公益性属性对网购行为的影响也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2个维度联合影响网购行为30.3%的变异量 (校正R2=0.303) 。

4.感知渠道特征与网购行为的回归分析。在一元回归模型中感知渠道特征为因变量, 自变量是网购行为, 控制变量为消费者个人特征及上网经验。多元回归模型中, 感知渠道特征的三个维度作为自变量, 网购行为作为因变量, 消费者个人特征及上网经验作为控制变量。表明一元和多元回归模型的R2、校正R2均符合标准, F值在0.01的水平上显著。其中感知渠道特征解释29.6%的网购行为 (校正R2=0.296) , 其标准回归系数β为0.504 (p<0.01) , 因此假设H2成立。感知渠道特征的3个维度联合影响网购行为31.2%的变异量 (校正R2=0.312) , 其中感知网购利益对网购行为的影响最大, 回归系数达到0.383 (p<0.01) , 感知网购容易与感知网购风险对网购行为的回归系数也达到显著性水平。

5.假设验证结果。本论文一共提出了12个研究假设, 即感知有机农产品利益与消费者网购行为正向相关;感知网购渠道特征与网购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并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使用李克特5级量表来进行探讨。最终本文提出的12个研究假设均通过了验证, 具体假设验证的结果见表1。

三、结论及建议

(一) 研究结论

相关文献结合实践从网络购买技术接受模型TAM及IDT模型的基础之上扩展了部分影响网络购买的因素, 选取了相应的研究变量的维度, 从表1可以看到:

1.感知有机农产品利益与消费者网购行为存在正向相关的关系, 有机农产品的自利性属性及公益性属性均对网购行为的意愿及态度两个维度均有显著影响。这说明消费者购买有机农产品主要是出于有机农产品本身的味道、健康营养等自利性属性, 同时有机农产品的公益性属性主要是安全、环保, 也会使消费者产生购买意愿, 这与郑毅敏对发达国家购买有机农产品行为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本研究认为有机农产品由于受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有机农产公益性属性在我国尚未得到广大消费者认可, 因此不一定会使其产生购买行为。

2.感知网购渠道特征与消费者网购行为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消费者感知网购利益、感知网购容易均对网购意愿及态度的有正向影响, 网购风险对其购买意愿及态度产生负向影响。说明消费者感知网购容易以及感知网购有用是其产生购买行为的首要因素。而消费者感知网购风险越大, 其越难产生网购行为。本研究认为其中消费者感知利益及感知容易影响其网购行为, 主要是目前我国消费者网络购买者占网民一半以上有关, 网购者众多, 而真正吸引其网购的主要因素正是其感觉网购流程比较容易, 并且网购比实体店购买价格更实惠, 且购买更方便等。但是其感知到网购风险也是我国网购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原因, 网络法律不够完善、信息容易泄露等问题是消费者感知网购风险的主要来源。

3.消费者个人特征与消费者网购行为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其中消费者购物导向对消费者网购行为影响不显著, 尽管消费者网络购买是因为网购便利性及节约时间等特征, 但是消费者购物导向并不会对网购行为产生直接影响, 这与程华研究结论一致;消费者的上网经验中的网购经验会影响其网购行为, 这与Korgaonkar、Hoffillan&Novak等人提出购物者的网购经验会影响购物态度和意愿一致;而消费者性别、年龄对网络购买行为的影响不显著, 消费者个人特征中收入及受教育程度会影响其网购行为, 一般而言消费者收入与其受教育程度越高, 越可能去网络上进行购物。

(二) 有机农产品网络营销提升建议

1.企业需要加大以消费者为核心的有机产品知识宣传。随着有机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不断发展与扩大, 有机农产品在为农民增加收入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就业率等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是从目前来看, 我国有机农产品由于大部分消费者对其了解不够, 成为有机农产品在我国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 急切需要企业及政府加大有关有机农产品知识的宣传。从调查结果来看, 目前购买有机农产品的消费者大多为家庭收入比较高, 并且受教育程度也相对较高的家庭, 从事以知识为主的脑力劳动。对于这些消费者, 其购买有机农产品时一般会看包装及说明书。因此, 可以利用包装及说明书加强对有机农产品的宣传, 以提高人们对有机农产品的认知度。其次需要加强认知度宣传, 从调查结果来看, 大部分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特征不够了解, 可以通过广告及人员推广、公共关系等营销手段对已购买过有机农产品的消费者需要继续加强其对有机农产品的认知度, 以实现形成对有机农产品的持续购买行为。特别是对于既有购买欲望, 又有一定购买力的消费者, 如何使其成功转化为我们的目标顾客, 构成实际购买行为, 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对于完全未知的消费者, 企业可以通过广播、报纸、杂志、电视等进行宣传普及, 强调有机农产品的营养健康、安全及对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 增强广大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认可程度, 形成一种食品安全的浓厚氛围。也可以借鉴口碑营销, 通过消费者口碑来加强有机产品的信任度。通过口头传播的形式, 借助消费者来传递信息, 通过周围熟悉的人来推荐产品, 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 并且能更好的传递商品信息, 更加客观公正。

2.企业需要依靠政府完善以有机产品认证体系为重心的认证及扶持。有机农产品认证是一项知识性及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目前我国有机农产品认证机构超过30家, 多集中于环保部门及质检部门, 有机农产品认证及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 因此大部分企业都重认证轻监督, 从而影响到有机农产品的发展。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有机农产品的质量认证及监督机制的完善, 并加强执法力度, 打击不法企业销售经营不合格的有机农产品。其次, 政府及有关部门需支持从事有机农产品及整个行业的发展, 并给与一定的扶持政策, 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来支持企业与农民大力发展有机农业, 以激励企业及个人从事有机农产品行业的工作。在全国农业生产大省, 如黑龙江、江西、江苏等地加大对有机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有关的技术培训, 以科技引领农民大力发展有机农业, 改进对有机农业的全生产过程, 不断提高有机农产品的质量与生产效率。其次, 政府及有关部门大力营造有关有机农产品技术研究的学术氛围, 积极倡导各大高校及科研单位加强有机农产品的技术研究。为积极响应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号召, 政府积极支持科研单位加强有机农产品技术研究, 将有机农业作为新的农业发展渠道。最后, 政府大力支持有关有机农产品生产及销售企业的发展, 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 如减少企业税收, 设立有机农业创业基金来提高企业及农村劳动者的积极性, 也可以提供免费的技术培训、人员支持等方面的工作。不断加强与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以促进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需求与了解。

3.企业培养网络销售有机农产品为关键的营销能力。从调查结果来看, 网购渠道是影响消费者网络购买的重要因素, 据了解, 未来十年电子商务销售额将占据全国零售额的50%, 因此有机农产品销售企业需要建立并完善有机农产品的网络营销能力。据调查, 目前有机农产品专卖店及大型超市卖场是营销的主要渠道, 而网络渠道可以很好的有效期内尽快销售出生鲜有机农产品, 因此首先需要提升购物网站的便捷性。现在的消费者时间观念很强, 特别注重流程简捷性, 网站过于繁琐, 会使得消费者在点击几次还未找到产品时选择离开该网页。因此, 企业需要建立消费者能够迅速掌握的简单的操作流程, 并能通过合适的信息量、生动的画面、方便的引擎选购心仪的产品。其次, 企业要不断完善服务水平。而营销是以满足消费者作为出发点及落脚点。因此需要不断完善企业营销服务水平。从网络营销服务上来看, 企业需要利用好网络信息沟通的双向性, 及时有效的为顾客提供有效信息, 解决疑问, 处理顾客意见等。还要提供完善的支付 (付款、退款等) 方式、方便快捷的退换货处理等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最后, 加强与完善企业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物流配送是网络营销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特别是对于有机农产品这种特殊的商品, 高效、安全、流畅的物流配送体系能保证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要求。有资源的企业可以建立完善的自营物流配送系统, 资金实力有限的中小企业则可以选择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这样才能在成本最低的条件下提供给顾客方便快捷、满意的网络购物体验。

4.企业要重点降低网络购买农特产品的风险。本研究实证证明消费网购感知到的风险越大, 越不会采取网购行为。因此有机农产品营销企业要注重减少消费者的感知风险, 最大程度的使其采取购买有机农产品行为。据2015互联网络调查报告显示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网民认为网络安全性不高, 这也是影响网络购买的一个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 企业如何有效减少网购时消费者感知到的风险尤为重要。首先, 在加强食品安全宣传的基础上, 提升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认知度及认可程度。其次, 企业需要建立相应的品牌知名度, 以及产品的美誉度, 注重网商信用的建立, 如可以提供完善的配送货系统、退换货系统及相应的售后服务, 以保证消费者自身的权益, 降低消费者的感知风险。最后, 强化提高我国有机农产品的质量。质量是影响其购买行为的首要因素, 有机农产品同样如此, 消费者注重有机农产品的质量, 即能给其带来的营养健康、安全环保的特性。因此, 加强产品质量管理, 提高消费者购买的满意度及再次购买的可能性, 形成忠实的消费群体注重产品质量是关键。

有机化工产品 篇10

(一)研究背景 (1)产业发展。在我国,有机生态农产品的概念提出始于1990年,二十余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 有机生态农产品的观念渐渐深入人心。2007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1号文件 《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还特别指出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发展有机农业。近年来,中国应生态农业发展需要制定《全国生态农业发展纲要》,将生态农业发展的阶段目标、任务和措施纳入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中,并以此指导具体实践。

(2)定价理论。随着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日益加快,生产过剩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使买方的议价能力和谈判能力占据了强势地位。在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上,消费者是起支配作用的一方,生产者应根据消费者的意愿及偏好来安排生产,衡量企业效率以及存在价值的决定权转移到顾客手中。产品定价过高会使产品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产品价格过低则会使厂家利润微薄甚至亏损,因此,如何选择一个合理的定价参照体系,使产品定价不偏不倚,是各个厂家和学者一直关心和研究的课题。目前,影响农产品定价的因素主要有农产品的成本、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等。在农业科学技术普及、农业产业熟练生产的今天,生产成本无法产生太多差异,因此对于个体生态农产品生产企业来说,迎合市场才是最有效的定价起点。

(3)新渠道带来的变化。以“淘宝”为代表的网络销售平台的出现和日益普及,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来辅助营销成为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方式。威柏认为网络营销最直观的认识就是以客户为中心,以网络为导向,为实现企业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企业活动。相对于传统营销,网络营销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宣传方式低成本,时效性好,交易过程简易。它使得营销的主体、对象和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消费主体在企业营销中的地位已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消费者拥有了更多的发言权。传统市场营销中的一些具有优势的资源在网络市场营销中可能失去了优势,因此,企业必须重新审视网络虚拟市场,调整旧的思路,树立新的观念,开创新的思维,研究新的方法。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邱建军等(2005)分析了我国农业快速发展的形势,指出生态农业在我国发展的必然性,提出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应重在因地制宜、创新模式。 赵其国等(2007)在分析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的关系后指出,生态农业在解决当前及今后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及食品可持续生产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与不可替代的作用。刘加珍等(2013)认为分析我国经济滞后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对促进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缩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具有重要意义。王平 (2012) 认为必须在公平、合理、统一规则,充分满足买卖双方对定价的话语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与管理技术建立中国的农产品定价科学体系。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探讨了借助网络销售平台帮助生态农产品扩大销量等问题,但是关于如何扩大销量、什么因素会影响销量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现有的顾客导向程度和行为,做了一系列的调研、分析,为企业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二、有机生态鸡蛋顾客导向定价与市场占有情况

为明晰市场定位,本次调查问卷调研思路如下,首先, 调研有机生态鸡蛋的购买频率,旨在通过与普通鸡蛋人均消费水平的比较,了解有机生态鸡蛋的市场占有情况,分析有机生态鸡蛋未来市场缺口的尺度;其次,调研有机生态鸡蛋的购买动因,旨在帮助生产厂商锁定市场群体,找出营销重点,进而有针对性的制定营销方案;第三,调研大众对于生态鸡蛋价格合理区间的接受范围,明确产品定价目标。一个成功的产品定价应该是在明确定价目标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定价策略而获得的。根据“4C定价理论”采用顾客导向定价法需要先了解顾客的期望价格,然后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价格,以价格定市场,以市场定销量,以销量定产量,以产量定规模,以规模定管理。

本次调研始于2014年3月,调研时长34天,调研地点分布在北京市东城区、崇文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门头沟区、通州区、昌平区、密云县、延庆县等10个市区、县城, 调研对象主要是收入在中高层次的城市白领、有老人孕妇或儿童的家庭等,共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有效收回1561份。以下是本次调研的成果分析。

(一)有机生态鸡蛋购买频率调查分析

根据图1数据加权平均求得人均购买量为:(30+60/2* 22%+(10+30)/2*33%+(5+10)/2*25%+(1+5)/2*20%=19枚/ 月/人

瑞思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鸡蛋消费量为2公斤/月/ 人,2公斤约合40枚鸡蛋,是目前人均消费生态鸡蛋的2倍 (普通鸡蛋售价折合0.67元/枚)。由此可见,该领域的消费市场处于一种上升期。随着人们对有机生态农产品消费意识的提高,未来有机生态鸡蛋的市场空间还有很大,加大营销力度很有必要。

(二)有机生态鸡蛋消费动因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大部分购买有机生态鸡蛋的原因是特定人群的需要(特定人群主要指:孕期及产后的准妈妈们、病人、儿童、生活条件较优越的中高收入阶层等),由此可见,在有机生态农产品销售领域,市场细分是极其必要的。有机生态鸡蛋服务于特定市场,以品质和服务取胜,因而其售价高于普通鸡蛋是可以被公众接受的。

(三)大众对有机生态鸡蛋价格合理区间的接受范围

根据图3调查人群中接收价格的状况,求得加权平均值:

3*42%+2*31%+1.5*14%+1*13%=2.2元/枚

综上认为,在顾客导向的约束下,合理的市场价格为2.2元/枚。

三、网络销售有机生态鸡蛋价格与销量影响因素

(一)网络数据收集与整理网络营销是一对一的、 消费者主导的、非强迫性的、循序渐进式的,是一种低成本与人性化的促销,是一个主动式信息传输渠道,商家在网络上主动发布信息和广告宣传,顾客在家中发出问讯或购买信息而实现双向互动完成商场销售交易。参考“淘宝”网络平台,假设:在网络平台下,消费者在比较所需购买的商品时,考虑的因素可能包括:价格、品牌、信誉评价、产品产地、运费等。以下汇总分析旨在从上述分析中找到最敏感因素,以便为提高网络营销竞争力提供思路,同时,给出网络平台下有机生态鸡蛋的合理销售价格。

(二)变量选取与定义根据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销量理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价格越低,销量越大, 本文以销量作为被解释变量,价格作为解释变量,选取信誉值、运费来作为控制变量。

由于实际情况中,运费分为满足条件包邮和付运费两种情况,因此赋予付运费的一般情况首重10元、续重五元运费为值“1”,包邮赋予值“0”。运费不为10元的情况按照该情况的运费与10的比值为该运费的值。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在进行回归分析前,先就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表3是各统计变量的平均值,最大最小值以及标准差。

(2)回归分析。在相关变量回归之前,本文对主要变量的相关性进行检验,结果见表4。

Stone和RASP(1991)建议进行回归分析时,变量相关系数不应超过0.5,本文研究变量的相关系数均未超过0.5,故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可纳入模型之中。此外,经过共线性分析,容差均小于0.1,VIF值均小于10,说明回归方程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问题。为了研究生态有机鸡蛋价格与销量影响因素的关系,建立如下模型,模型中β0、ε1为常数项,β1、β2、β3为模型回归系数。

由表5的回归分析结果可知,价格是影响销量最敏感的因素,并且与销量呈负相关。从相关系数来看,价格每变动一个单位,销量要朝相反的方向变动1600多倍。由此可见,调整价格对销量的影响是巨大的。

普遍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信誉越好,销量越大。然而在这次回归中,销售量与信誉的关系是负相关。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呢?通过仔细研究数据发现,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销量特别大的企业信誉较低造成的。这可能与销量大的企业遇到的差评要多一些有关, 因为一个不好的评价就会把整体口碑评价降低很多。但是由于该系数只有-46.6,绝对值不到价格与销量相关系数的三十六分之一,因此,调整价格,才是提高自身的市场占有率的最明智选择。

从表5中可以看出,销量与运费的关系是正相关的。这也与一般认识里销量与运费负相关相违背。因为一般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会把运费也平摊到单价中。既然单价与销量负相关,为什么运费反而与销量正相关呢?通过研究数据发现这是因为商家为了激励消费者多购买产品,会设定“40枚包邮”、“50枚包邮”、“60枚包邮”等促销策略,导致消费者一般都会参与这种促销活动。然而实际上,商家早已把运费转嫁到包邮的商品价格中。因此运费对销量并不敏感。

四、结论与建议

中国营销大师骆超先生讲的“产品是道具,服务是舞台,顾客是演员,企业是导演”,“唱主角”的已经不再是企业而是顾客。以顾客为导向的“4CS”论定位的中心是消费者、是顾客、是人本身,这是符合人性的。通过上述分析,给定了生态鸡蛋基于顾客导向的一个合理价格区间,希望能够带给相关企业以参考。基于顾客导向理论,结合上诉分析,对相关有机生态农产品企业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根据调查,购买人群主要是孕产妇、儿童、生病老人,注重高生活品质的白领等,对这一部分群体,可以采取集中的差异化战略,加强宣传力度,打造品牌,提高知名度。同时创新营销手段,动态地适应顾客需求,避免脱离顾客实际需求的产品生产或对市场的主观臆断。

其次,在针对特定消费人群扩大知名度的基础上,关注价格的影响,扩大消费人群。对顾客让渡价值从而提高顾客满意度,注意顾客的消费能力、消费偏好以及消费行为。根据上文分析可以发现,在品牌差异不甚明显的前提下,顾客最关注是价格,由于定价权掌握在顾客手中,为提升竞争优势,企业应将产品价格控制在合理区间 (约2元枚),且由调查问卷及网络普查发现,优惠越多的品牌(即变相降价)越受消费者青睐,这就要求企业采用市场定价的方法,在确定价格的前提下,保证质量,同时控制成本。

最后,针对当前火热的网络市场,作为卖家,与其把更多精力放在好评率、信誉等问题上,不如控制好产品价格及附加费用(主要指运输费用),要考虑顾客购物等交易过程如何给顾客方便,此两者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

摘要:成本导向、顾客导向和竞争导向是三类常见的定价方法,适用于不同的产品。本文以有机生态农产品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顾客导向定价理论,研究了定价、信誉、广告、销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对探讨有机生态农产品经营发展战略进行了有益探索。

科宝,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的法宝 篇11

促根壮苗 优化生长

用科宝浸种或苗期叶面喷施,提高种子发芽率,促进幼苗根系发育,苗齐、苗壮,移栽后返青快,无黄苗、病苗,该长的长,不该长的不长,如用于棉花,光长棉铃不长叶。

保花保果 控梢促梢

自动调节瓜、果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促进花芽分化、保花稳果,控制枝叶徒长,增加果实的营养;用于柑橘,能控夏梢、促秋梢;用于荔枝、龙眼,能控冬梢、防冲梢。

防病抗逆 防病毒病

提高作物抗旱防冻、抗涝防旱、防病抗病、耐盐碱、抗倒伏等抗逆能力,特别对控制作物的病毒病有特效。

解除药害 降低残留

由于误用除草剂等农药引发的农作物药害,只要喷施科宝,几天内即可起死回生;科宝能显著降低瓜果、蔬菜中的农药残留,有利于农产品出口。

增加产量 提高品质

大幅度增加作物(粮、棉、油、茶、烟草、水果、蔬菜、花卉等)的产量,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如用于柑橘、脐橙等瓜果,果实大小均匀,表皮光滑,色泽美观、口感纯真、防止裂果、耐储耐运。

使用方法与用量

每袋(10克装,下同)兑水15-30公斤(解药害、防病害、控梢叶每袋兑水15公斤,其他每,袋兑水30公斤)搅匀后,二次稀释,全株均匀喷施于作物叶面、叶背上。(使用时期:果树的花蕾期、第二次生理落果后、幼果膨大期。叶菜类等:苗期、生长期;西瓜、草莓、辣椒、番茄、茄子、黄瓜等:苗期、初花期、幼果期喷施;棉花:苗期、初花期、蕾铃期;洋葱、大蒜、芋头、马铃薯、生姜等:苗期、生长期;烟叶:苗期、移栽后7天、生长期、团棵期喷施。)

有机化工产品 篇12

有机农业是一种能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和人类持续生存的食品生产体系。有机农业和传统农业的最大区别是在生产中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农药、化肥、食品添加剂,不使用转基因的生产模式,是一种回归传统农业,保护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有机食品的发展,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促进生态破坏区的治理和恢复,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起到了独特的作用。有机农业对在消除贫困、解决食物安全和食品安全、保护生态多样性、应对气候恶化和促进国际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有机食品的发展。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支持发展有机食品。201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同时要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将积极开发有机农产品列入其中。农业、环保、质检、卫生、工商等部门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支持有机农业发展。商务部将实施了良好农业规范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以及通过有机产品认证的出口企业列入农轻纺产品贸易促进资金的使用范围。

近几年,我国有机农业从以出口为主逐渐转向国内超市商场,有机产业正在由出口拉动型向国内消费拉动型转变;种植面积也从最开始的几十万公顷到现在经过认证的200多万公顷,有机食品成为目前最为推崇的健康食品。

1 有机产品认证新版标准主要修订内容

新版《有机产品》国家标准总计修改124处。其中第1部分(生产)修改54处;第2部分(加工)修改37处,第三部分(标识与销售)修改17处,第4部分(管理体系)修改16处。

2 新版《有机产品》国家标准主要变化和特点

2.1 对标准的结构进行了调整,增补了部分内容

增加了引言,描述了有机农业的基本原则;增加了通则,对植物、微生物、动物生产、加工中共性的问题提出了要求;增加了设施农业、芽菜、饲料生产和加工的标准要求;增加了动物福利(畜舍和活动空间)的具体定量要求;将有机产品生产活动中关于记录的要求全部移至标准第四部分“管理体系”中,并增加了部分记录要求;增加了部分定义、必要的引用标准等。

2.2 标准对于有机生产的要求更为严格

新的国家标准加严了对生产加工环境的要求,如:畜禽饮用水需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明确了在同一生产单元内,一年生植物不允许存在平行生产;明确了缓冲带上种植的植物不能认证为有机产品;明确了轮作种类数量要求;对允许使用的投入物质提出了限定条件,硫磺、过氧苯甲酰等不再允许在有机产品生产加工中使用;使用标准列表外的投入物质,需经评估后方可使用;规定有机产品不得检测出任何禁用物质残留。增加了强化追溯能力的要求记录,如:“所有生产投入品的台账记录”、“植物收获记录”、“动物(蜂)产品的屠宰、捕捞、提取记录”、“有机标识的使用管理记录”、“培训记录”和“内部检查记录”等。

2.3与国际有机产品认证法规和标准接轨并充分考虑了我国国情

新的国家标准制定过程中参考了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有机标准和法规的先进理念和要求,同时依据我国相关部委对生产加工的最新法规要求和GB 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等强制性标准要求及我国当前食品安全管理水平、诚信道德水平和实际有机生产、加工销售情况,对标准进行了修订。在允许使用的投入物质列表中,剔除了部分国际允许使用但我国强制性标准不允许使用的物质,对部分我国允许使用的物质按国际标准增加了使用限定条件,如:限定了波尔多液的使用限量要求(每年每公顷铜的最大使用量不能超过6kg);限定了海盐和盐水的使用条件(仅用于种子处理,尤其是稻谷种子)等。增加了“不得误导消费者将常规产品作为有机转换产品或者将有机转换产品作为有机产品”的规定;增加了“标识为有机的产品应在获证产品或者产品的最小销售包装上加施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及其唯一编号、认证机构名称或者其标识”的规定;在生产、加工、经营质量管理手册的要求中增加了“有机标识的管理”、“可追溯体系与产品召回”、“持续改进体系”等要求;在生产、加工、经营操作规程中增加了“加工厂卫生管理与有害生物控制规程”和“标签及生产批号的管理规程”;修改并增加了可追溯体系与产品召回的标题和产品召回规定。

GB/T 19630-2005和GB/T 19630-2011标准对比见表1(生产部分)、表2(加工部分)、表3(标识与销售部分)和表4(管理体系)。

3 两版标准的对比与分析

摘要:本文介绍了新版有机产品国家标准的主要变化和特点。

上一篇:情景应用下一篇:冲击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