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文化常识题

2024-07-15

2019高考文化常识题(共7篇)

2019高考文化常识题 篇1

2019届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受禅,也叫禅让制,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1.C(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调动官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泛指边关。

D.文中“谥忠介”的“ 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评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2.B(3分)(解析:B.“同治”“光绪”是庙号错,是年号.)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3.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4C【解析】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3分)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C.冠,即帽子。免冠,就是脱帽。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18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受重视。笄礼是年满16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

D.《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范晔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5.B(A项应为“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C项“冠礼”为20岁,“笄礼”为15岁。D项应是班固编撰。《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颜师古二度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6.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理寺,中央司法机构。北齐定制,历代沿置,掌司狱定刑,长官为大理寺卿,文中的周三畏和薛仁辅都曾担任大理寺卿一职。岳飞和岳云被捕后都关押在大理寺的监狱中。B.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称为“河”,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称为“江”。文中所提到的“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域。

C.宋代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文官地位比武将要高,宰相的权力比较大。文中的秦桧,为了控制诸将,特意把岳飞、韩世忠、刘錡等人的军职罢免。

D.雅歌投壶,是古代秦汉以后贵族内部的吟诗与游戏活动,雅歌谓歌《雅诗》,投壶就是将箭矢投入到装有小豆的小口壶中,能够投中者即获胜。后常用以指武将之儒雅行为。

6、B 解析:“河汉”指的是“银河”,“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7的河流成为河”。

7.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古人有名有字。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所取,以便和人交往时用来自称。

B.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以此表示尊重。C.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自称为“臣”,后来用作臣下对君的自称。D.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

7、.A.(古人自称时称名,人相敬而呼,必称其字。)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行伍,我国古代兵制,十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D.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

8、C【解析】D项应为“五人为伍”。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释褐,脱掉粗布衣服,指做官。

B.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执符节以为凭证。

C.服阕,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谓之服阕。子为父、父为长子、妻妾为夫、未嫁的女子为父都要服丧三年。

D.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

9、D(“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错误,过于绝对化。)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10、.D《论语》不是六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德、景泰都是明朝皇帝的年号。如宣德炉,即明宣德年间所造的铜香炉;景泰蓝,即明景泰年间盛行的工艺美术品。

B.御史是中国古代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例如宋代的包拯(包公)就做过御史,他以刚正不阿、铁面无私著称。

C.古人对身故的描述,常见的就是“卒”,早亡一般用“殇”,帝后级别用“崩”,称诸侯或有爵位有封号的大员死去为“薨”。

D.庙堂:中国古代用来供奉死去的皇帝的地方叫太庙,太庙的殿堂就叫庙堂,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中的“庙堂”便是。

【答案】D(庙堂,在此处指君主接受朝见、议论政事的殿堂,即朝廷。)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孤,在句中指幼年失去父亲,类似这种委婉的说法还有“失怙”指失去父亲,“失恃”指失去母亲。

B.国子,本来指国子监这一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也可指所立皇太子。

C.疏,有时指对古书的旧注做进一步解释,在句中指的臣子向皇帝分条陈述事情的意见书。D.祠,是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处所。“祠”左旁“示”表示向神灵出示呈现的祭品等。

12.B 解析:B.在本文中,“国子”就是 国子监,“国子助教”是官职名。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时称大夫的妻子为“孺人”,明清时“孺人”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B.“庠序”指古代地方办的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后泛指学校。C.举人是古代参加县、府的科举考试(乡试)及格后所取得的资格,亦称作孝廉。D.龆龀是指儿童换牙,也代指童年或儿童。13.C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明清时,户部掌管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长官为户部尚书,副职为左、右侍郎。

B.大计,是明清两代考核官员的制度,分为京察、外察,每三年举行一次。通过考核来决定在京和在外官员的任免及职位的升降。

C.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在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称作嫡出,而姬妾所生的子女称作庶出。

D.登极,本指登上屋顶,后指皇帝即位。古代还有很多类似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形容皇帝即位,如:践极、南面、荣登大宝等。

14.C“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错,嫡母是“妾生的子女对父亲的正妻的称呼”。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讳嫌”就是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如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B.擢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但是唐宋时的“进士”有别于明清时的“进士”。

C.“谥”即谥号,是古代对君、侯、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在其死后追封的称号,用以表彰其功绩或品德,谥号只能由朝廷授予。

D.礼部是古代官署“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等事宜。

15、C(谥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后期,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袭爵,继承爵位。按规定,第一继承人继承被继承人的爵位;其余继承人减三等袭爵。B.草制,草拟制书。制是皇帝的命令,制书是用以颁布皇帝重要法制命令的专用文书。C.丁母忧,遭逢父母丧事。父母死后,子女要为父母守丧,一般三年,官员还需要辞官。D.陪葬,臣子或妻妾的灵柩葬在皇帝或丈夫坟墓的近旁。文中的“陪葬”指一种恩宠。16.C(丁母忧,是遭遇母亲丧事。)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乾佑,指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称,文中还有“显德”“开宝”等。

B.漕挽,“漕”指水路运输,“挽”指陆路运输。“漕挽”指水、陆运输,也指运输粮饷。C.赐绯,赐给绯色官服。指官员官品不及而皇帝推恩特赐准许服绯,以示恩宠。D.权,暂时代理官职。一般指官吏补充缺职,也可指由候补而正式任命。

17.D(“一般指官吏补充缺职,也可指由候补而正式任命”解说有误)18.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考中的前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

B.“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C.“工部”,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D.“敕”,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18.A 在会试中考中的生员,再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一般分为三甲(宋代为五甲),其中第一甲的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吏部”掌管全国文武官员的选用、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主管是吏部尚书和吏部侍郎。

C.“春秋”既可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国特定的历史时代,还可指儒家经典,文中用以指年龄。

D.“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羊和猪当祭品,“太牢”则指祭祀帝王时用牛、羊和猪当祭品。

19. B 解析:吏部掌管全国文官,兵部掌管全国武官。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坟典,“三坟”“五典”合称,指“三皇五帝”之书,后转为对古代典籍的通称。B.擢,这里是提升官职之意。古代表升职的专有词还有:升、晋、出、陟、加等。C.南郊,古代帝王于南郊祭祀天神,是神化王权、加强统治的一种国家宗教仪式。D.太庙,中国古代皇帝供奉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也可以供奉其中。20.B(出,这里是京官外调之意)

2019高考文化常识题 篇2

(2008年全国卷Ⅰ第12题) 中国古代地名中“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以下都表示“阴”的方位是 ()

A、山之南, 水之北B、山之南, 水之南

C、山之北, 水之北D、山之北, 水之南

(2008年全国卷Ⅱ第12题) 古人云:“日之所照曰阳。”下列各项中, 两者均属于“阳”的方位是 ()

A、山之南, 水之北B、山之南, 水之南

C、山之北, 水之北D、山之北, 水之南

非常巧合的是, 全国卷Ⅰ、Ⅱ都同时考查了“阴阳”文史常识。相信考后许多考生乃至教师都抱怨甚至愤怒:这样的试题还怎么考?以后的教学怎么教?抱怨也好, 愤怒也罢, 冷静之后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文史常识已然在高考命题中出现, 并有渐成气候之势, 如2007年全国卷Ⅰ第12题考查“帝王谥号”, 2008年宁夏卷第24题考查“十二生肖”, 2008年海南卷第1题考查“天干地支纪年法”, 2008年重庆卷第17题考查“谢公屐”, 等等。

一、文史常识试题在高考中的出现

文史常识并没有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出现, 客观上造成了学生茫然无措, 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当代高中生人文素养的缺乏。笔者认为, 文史常识题之所以受到高考命题专家的青睐, 一方面是适应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需要, 另一方面, 也有利于发挥高考本身的教育功能, 普及文史常识, 提高人文素养。

文史常识是人们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积淀下来的约定俗成的经验、习惯知识, 包括天文星象、历法舆地、冠服、饮食、礼仪、职官、姓名、避讳、书画、乐律等方面。这些知识包容万象, 涉及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科学、艺术等人文学科。以文史常识为命题素材, 本身是绝妙的“文科综合能力”试题, 它可以改变自2000年实行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以来“简单拼盘”的痕迹, 从而大大提高试题的命制水平。如“阴阳”题, 有人说这是地道的古汉语文学常识题, 在古文中屡见不鲜;有人说这是纯粹的地理常识题, 指的是日光向背问题, 我国处于北半球, 山水基本属东西走向, 而且山水相间, “日之所照为阳”, 反之则为阴。也可以从地理名称来判断, 如洛阳为洛水 (河) 之北, 江阴为长江之南, 笔者所在的松阳县即处于松荫溪 (瓯江支流) 之北, 等等。从历史学科的角度看, “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文化概念。所以, 这一道题就涵盖了语文、地理、历史等学科, 不露痕迹地体现了“综合”特点。

另一方面, 现今高考已经从单纯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转向“素质立意”, 不只考查学生掌握的知识与应试能力, 并且着眼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与人格的养成。高考的教育功能日益凸显, 一次高考就是一次普及人文常识, 熏陶人文情操, 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2007年全国卷Ⅰ“帝王谥号”题, 让考生通过考试知晓了传统文化中帝号、庙号、年号、谥号等人文知识。2008年宁夏卷“十二生肖”题, 让考生了解了十二生肖与属相的知识, 2008年海南卷的“天干地支纪年法”题, 让学生认识天干、地支与纪年法的关系, 等等。

二、人文常识试题的解析方法

人文常识试题涉及的知识上达天文, 下至地理, 包容万象, 而现在教材又没有依托的知识, 因此, 考生碰到这类题目往往茫然无措, 不知所以。同时, 这类题型往往是文综历史试题的第一题, 考生一开始就当头棒喝, 对后面答题产生负面影响。所以, 如何解决这类试题至关重要。

那么, 这类试题真的是“拦路虎”吗?仔细分析之后, 解题方法还是有的。解决这类试题的思路有两个方面:一是根据题干本身的信息解题。文史常识题题干提供了较为充分的信息, 对其准确解读有助于正确选择;二是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来推断正确答案。如前述“阴阳”题, “日之所照为阳”, 结合中国处于北半球知识, 就能迎刃而解。下面以高考例题解析之。

例1. (2008年全国卷第12题) 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

A、秦始皇B、汉武帝

C、唐太宗D、清康熙帝

本题解题的关键在题干本身的信息:“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秦始皇最大的功绩在于统一中国, “始皇”是自称;唐太宗的功绩在于开启“贞观之治”, “太宗”是庙号;康熙帝的功绩在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康熙”是年号, 唯有“汉武帝”的称号与其生前的文治武功, 以武力开疆拓土有关联。理解了题干的信息, 答案也就顺理成章了。

例2. (2008年重庆卷第17题) 李白诗句“脚着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中的“谢公屐”最早出现于 ()

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

本题可以根据古代冠帽常识判断, “谢公屐”是南朝刘宋诗人谢灵运游山时发明的一种有齿木屐, 上山时去掉前齿, 下山时去掉后齿 (见《南史·谢灵运传》) 。但更有效的解题方法是根据文学常识判断, 对高中生来说,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是高中生必背古诗文40篇之一, “脚着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有明确注解。

例3. (2008年高考文综宁夏卷第24题) 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 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玄宗属鸡而热衷斗鸡, 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

A、庚申年B、癸卯年

C、甲辰年D、乙酉年

本题属于十二生肖文化常识题, 十二生肖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常识。子与鼠、丑与牛、寅与虎、卯与兔、辰与龙、已与蛇、牛与马、未与羊、申与猴、酉与鸡、戌与狗、亥与猪相对, 东汉王充的《论衡》是十二生肖最早的文献记载。本题四个选项只有“乙酉年”与鸡对应, 所以选D。

2019高考文化常识题 篇3

其实,只要我们对这道题目的真正含义、命题背景、取材范围、记忆方法等稍加研究,就能找到科学有效的应对之法,并最终能让我们扫除困惑、充满信心、轻取三分。

一、真正含义

关注含义,首先必对这个知识点或考题进行概念界定。这道题称之为“文化常识”,而非“文学常识”;又因它出现在文言文阅读题目中,并取材于文言文阅读文本,故而为求准确,我们当称之为“古代文化常识”。

什么是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是指中国古代称谓、习惯、历法、礼仪、科举制度等悠久文化的常识性知识。少数同学若误以为是文化常识、古代文学常识,甚至极少数同学若误以为是文学常识,那么势必在无形中扩大了我们的复习范围,也在较大程度上偏离了对题目内涵及外延的正确理解,也自然会大大增加我们备考复习的任务和难度。

二、命题背景

这道题我们之所以准确地称之为古代文化常识,正是立足于特殊的命题背景的。笼统地说,此题取材于文言文阅读,不可能涉及现当代文化常识,也极少涉及文学常识;具体而言,此题所选文言文主要集中在记叙类文言文中,甚至很多年的文言材料都源自于《二十四史》。而正确分析认识历史类文言文本的写作对象、特定内容、表达特征等,都有利于我们划定符合史传类文言文本所常出现的文化常识知识点。

三、取材范围

就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篇目而言,基本上都是文言文史传类文本,并且更倾向于人物传记。这些倾向于人物传记的文言文本,大多遵循了从姓名籍贯到科举考试,从官职任免到主要政绩,从主要精神品质到最终结局的叙述模式。在这种叙述模式中,所选主要人物都有官职在身,他们既有广泛接触其它官员甚至是面见皇帝的经历,更有接触地方官吏百姓、民情风俗、人文地理等等诸多机会。既如此,该题考查点要出自文本,那么所考文化常识点自然与历法、官职、朝廷机构、科举制度、称谓(含人物、地理、风俗、礼仪等)等密不可分。

以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I卷、Ⅱ卷、Ⅲ卷为例,我们都能发现此种规律。

例如:2016年全国I卷【答案】A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 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例如:2016年全国Ⅱ卷【答案】D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 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 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例如:2016年全国Ⅲ卷【答案】A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挤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 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 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 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综合三套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不难发现,三道题中的四个选项,实际有三个选项都与官职有关。我们切不可认为这只是一个巧合,或是命题者有意而为。即使是有意,也是有意保持三套试题难度与考查内容的一致性;而不是不约而同地都重点考查到与官职相关的文化常识。理解这一点,还是应该回到这篇文言文文本的取材。《二十四史》是典型的官方历史,亦谓之正史,所记载人物怎么可能是普通百姓?事实上只要对中国正史稍加浏览便知,任何一部正史,无一不是皇族、官吏或反皇权官吏的历史。那么这类文言文本,可能常常必然出现的就是官职、官僚机构、官员交际等或与此相关的文化常识。

虽然如此,但我们断不能以2016年高考试题推断2017年高考也要围绕官职这个核心命题。也许明年的文化常识还会涉及到科举制度、天文历法、风俗习惯、人物称谓等;但无论如何命题,都是这类文言文本所无法避免的古文化常识。

四、复习方法

古代文化常识,尽管是常识,但毕竟是古代的,有些我们可能接触较多,有些我们可能仍然生疏或者根本不了解。从复习方法和能力考查层级而言,建议还是以记忆为主。

但记忆并非死记,也不是滥记,更不是没有系统、没有章法、没有条理地记忆。下面,拟结合文化常识本身的内容特点,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

首先,为保证记忆的有效性、时效性,首先我们务必理解文化常识形成的原因,力求理解性记忆;第二,不是所有的文化常识,都是我们必须掌握的,我们要突出对常见文化知识的记忆;第三,在记忆时,我们还要借助具体的情境或语境,文化常识不是孤立的知识点,它必然渗透于人物及故事的叙述和描写之中;第四,为保证不经常遗忘,我们还要反复记忆易混淆、易错误的文化常识知识点;第五,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分类、要比较、要排序、要联系地记忆和突破。

(一)分类记忆

整体分类:我们可以将史传类文本所常有的文化常识进行分类。例如,出现在文言文本中常见的无非就是科举制度、古代官职、人物称谓、天文历法、古代地理、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等几个主要文化内容。

除了整体分类,我们还可以进行细致分类。例如,对科举制度,我们可以按照朝代特点或时间顺序分类。

(1)汉代科举制度文化常识分类。

例如:“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其它汉代科举制度文化常识还有“征辟”“孝廉”等。

(2)明清科举制度文化常识分类。

例如:“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除此之外还有“乡试”“会试”“殿试”等。

(3)明清科举制度考试结果分类。

例如:“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除此之外,还有“进士”“状元”“会元”“解元”“连中三元”“金榜”“同年”等。

(4)明清科举制度学校分类。

例如“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其它还有“太学”“国子监”“书院”等。

(5)明清科举制度学官分类。

①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②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③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

④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⑤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⑥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监祭酒。

⑦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二)比较记忆

比较记忆,适用于易混淆、古今差异大、朝代差异大的古文化常识。

(1)同类比较。

①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②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太傅。

③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中“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2)内部比较。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3)古今比较。如古今纪时的方法。

①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ú)中、日中、日昳(die)、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

②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附表。

③现化纪时法。23-1点 1-3点 3-5点 5-7点 7-9点 9-11点 11-13点 13-15点 15-17点 17-19点 19-21点 21-23点。

④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三)排序记忆

(1)官职的任免升降。根据任命、提升、调动、贬官、辞官的顺序来记忆。如:①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②除:拜官授职。③擢:提升官职。④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⑤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⑥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⑦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⑧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2)二十四节气。根据节气及月份的先后顺序来记忆。

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四)联系记忆

(1)联系文句。联系文言文中所学的句子来记忆。

①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

②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的“庆历四年春”、《琵琶行》的“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的“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的“元丰七年”、《梅花岭记》的“顺治二年”、《<指南录>后序》的“德祐二年”、《雁荡山》的“祥符中” (“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③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④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的“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è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的“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的“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 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的“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2)联系生活。联系现代生活来记忆。

例如“春节”是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其它如“元宵”“寒食”“清明”“端午”“乞巧”“中秋”“重阳”“腊日”“除夕”等都有着古代文化行为与现代文化传承的差异和变化。

当然,多种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显而易见,以上很多记忆方法是完全可以综合运用的。前提在于,我们要对史传类文言文中最常见的文化常识进行完整地归类和系统地整理。希望同学们既能研究史传类文言文本身的文化常识知识点,又能认真细致地做好文化常识的系统分类工作,这样我们才能科学、准确、高效地完成文化常识考点的复习备考工作。

编导、文管、戏文高考文艺常识题 篇4

更新时间:2010-4-20 22:36:50浏览次数:411、晚清戏曲舞台艺术改革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汪笑侬),他创作了《哭祖庙》、《马

前泼水》、《骂阎罗》等名剧,被誉为“活跃在京剧舞台四十余年的一代宗师”2、2、1906年一群留日学生在东京成立了一个以戏剧为主的综合性艺术团体—(春柳社)

—,其发起人为李叔同和曾孝谷。

3、3、《新青年》在一九一八年六月出版“ 专号”,这是我国书出版外国作家专号的肇

始,掀起了“五四”时期向西方戏剧学习的热潮。(戏剧改良)

4、4、由田汉创作的《(关汉卿)》和老舍创作的《茶馆》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后话剧创

作中的两大颠峰之作。5、5、1906年一群留日学生在东京成立了春柳社,其发起人为李叔同和曾孝谷,该社上

演了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和多幕剧《黑奴吁天录》,这标志着中国文明新戏的开端。

6、6、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剧作家曹禺创作了《雷雨》、《日出》和《(原野)》被称

为“抗战三部曲”。7、7、1933年,年仅23岁就读于清华大学的曹禺在毕业前夕完成了处女作《(雷雨)》。

这是一部纠缠着复杂的血缘关系和聚集着许多的巧合但又透露着必然的悲剧。8、8、1937年,夏衍创作出他的代表作《(上海屋檐下)》,这出戏剧截取了上海典型的“弄堂房子”的一个横断面,描写了五户人家灰色而痛苦的生活。

9、9、郭沫若的历史剧代表作《(屈原)》于1942年首演于重庆,轰动了山城;其中“雷

电颂”的诗句久久地回荡在嘉陵江两岸。10、10、80年代兴起了探索戏剧的热潮,其中最能代表这时期话剧成就的是《狗儿爷涅盘》

和《(桑树坪纪事)》。11、11、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分为三类,分别是悲剧、戏剧,还有哪一类?举一部该类

作品?(历史剧,《亨利四世》)

12、戏剧小工具篇》是哪个国家哪位戏剧家的论著?(德国,布莱希特)

13、“德国启蒙运动的宣言”之称的莱辛的著名戏剧论文集总称为什么?是多少篇剧评的汇编?(《汉堡剧评》,104)

14、什么是广播剧?(戏剧形式的一种,适应广播的特点,用对白、音乐、音响效果等艺

术手段创造听觉形象,展开剧情,刻画人物。有时并穿插必要的解说词,帮助听众了解剧中情境和人物的活动。)

15、什么是独幕剧?(戏剧作品形式之一。全剧事件在独立的一幕内完成。由于展示剧情

受到较严格的时间、场景等限制,要求情节结构更加精练集中,矛盾冲突的展开比较迅速。)

16、什么是戏剧剧本?(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戏剧艺术创作的基础。主要由人物的对

话或唱词和舞台提示组成。经过导演处理,用于演出的剧本,通称脚本或演出本。)

17、什么是剧本中的幕?(戏剧作品和戏剧演出中的段落。按剧情发展的时间、地点和事

件的变化、转换而划分。幕又可按情节发展的需要划分为场或景。)

18、什么是场?(戏剧作品和戏剧演出中的段落。也指演出时的舞台场面,如演员的上下

场。)

19、什么是演员?(戏剧、电影、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表演者的通称。)

20、什么是戏剧道具?(戏剧演出中所需的舞台用具。)

21、什么是布景?(舞台美术组成部分之一。根据剧本内容、导演构思和舞台美术设计意

图,以景片、幕布、平台等,运用平面绘画、立体造型、光影技巧等艺术处理,为剧中人物创造特定的环境。

22、什么是戏剧导演?(戏剧创造工作中的一种职务。职责是根据剧本进行艺术构思,拟

订艺术处理方案和导演计划,组织和指导排练,经过演员和有关人员的创作实践,把剧本的内容体现为具体的舞台形象,达到预定的演出目的。)

23、古希腊最好的悲剧是哪一部作品?(《俄狄浦斯王》)

24、《屈原》是我国哪位著名作家的作品?(郭沫若)

25、《关汉卿》是我国哪位著名剧作家的作品?(田汉)

26、由我院编撰的著名戏剧专业刊物叫什么名称?(《戏剧艺术》)

27、《玩偶之家》是哪国哪位剧作家的作品?(挪威、易卜生)

2019高考文化常识题 篇5

目录:文学家及作品 文学流派或团体 主要文学创作基本特点的归类

主要著作的文体性质归类主要著作的基本内容归类 文学理论作品归类

一、文学家及作品

1.先秦时代:

姜子牙:即吕尚。卖食棘荆、屠于朝歌、钓于渭滨。(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蔺相如、廉颇:战国时期赵国人。将相和。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305篇,包括风、雅、颂三部分,主要手法是赋、比、兴,雅包含《大雅》、《小雅》)。

屈原《楚辞》(屈原创作了骚体,宋玉;历代把“诗经”和“楚辞”合称“风骚”)。《左传》(中国最早编年体史书)、《公羊传》、《国语》(国别体)

儒家《论语》(孔丘)、《孟子》(孟轲)、《荀子》(荀况)——克己复礼,待民以仁。道家《庄子》(庄周)、《老子》(老聃)——追求逍遥隐逸,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墨家《墨子》(墨翟)——强本节用,兼爱非攻。兵家《孙子》(孙武)——法为有度。

法家《韩非子》(韩非)——严刑峻法。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2.两汉时代

司马迁《史记》(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分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近3000年的历史。)西汉刘向《战国策》(国别体)。

班固《汉书》(纪传体断代史)归为前四史

汉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张衡《二京赋》 班固《两都赋》 贾谊(贾长沙)《过秦论》《论积贮疏》等政论散文 晁错《论贵粟疏》 3.魏晋南北朝时代

诸葛亮:代表作《出师表》(体现忠心),《隆中对》(设计政治蓝图)。

建安文学:公元196-220年是汉献帝建安时期,建安文学指汉末至魏初以建安时期为中心阶段的文学。

曹操《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用人思想: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曹植 《白马篇》、《洛神赋》

曹丕 《燕歌行》

陶渊明和他的田园诗(《桃花源诗并记》、《饮酒》、《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等。谢灵运和他的山水诗《登池上楼》。

竹林七贤有: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和王戎。刘义庆《世说新语》(轶事小说)刘勰 《文心雕龙》(文学理论著作)范晔 《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陈寿 《三国志》

(《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为“四史”或“前四史”)

4.唐代

初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唐初四杰。

盛唐: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称为“诗仙”。《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著有《李太白全集》。——浪漫主义。杜甫(字子美,别号少陵),被称为“诗史”“诗圣”,代表作有《春夜喜雨》、《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集子有《杜工部集》、《杜少陵集详注》等。——现实主义

王维(字摩诘)被称为“诗佛”。《山居秋瞑》《渭城曲》诗,著有《王右丞集笺注》。孟浩然(襄阳人)《临洞庭赠张丞相》、《过故人庄》、《春晓》(王维、孟浩然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人)

高适《燕歌行》 岑参 《白雪歌》、《走马川行》 王昌龄 《出塞》(高适、岑参、王昌龄被称为边塞诗人)

中唐: 刘禹锡(字梦得)被称为“诗豪”。代表作有《竹枝词》、《陋室铭》、《乌衣巷》、《西塞山怀古》。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被称为“诗魔”,代表作有《赋得古原草送别》、《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等,著有《白氏长庆集》、《白香山诗集》 元稹(字微之)《元氏长庆集》。

(元稹与白居易世称“元白”,发起“新乐府运动(即追求语言通俗易懂)”。)

韩愈(字退之,祖籍昌黎,世称“昌黎先生”)《师说》、《原毁》、《进学解》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封建论》、《捕蛇者说》等,著有《柳河东集》。韩愈,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著。” 晚唐: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代表作有《锦瑟》。著有《李义山诗集》、《玉溪生词集筹注》。杜牧(字牧之)《樊川文集》。(杜牧与李商隐世称“小李社”)

李贺(字长吉)被称为“诗鬼”。《李长吉歌诗》 贾岛(字浪(阆)仙)被称为“诗囚”。《长江集》

温庭筠为“花间词派”鼻祖。

五代: 李煜(字重光,南唐后主)《虞美人》《凤栖梧》等

5.宋代: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欧阳文忠公集》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范文正公。)代表作《岳阳楼记》,著有《范文正公集》(苏轼作序)。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嘉祐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谪居黄州期间,著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著有《苏东坡全集》 苏辙(字子由)《栾城集》

(苏洵、苏轼、苏辙三人世称“三苏”。)

王安石(宇介甫,号半山)《临川先生文集》 曾巩(字子固)《元丰类稿》

(以上六人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合称“唐宋八大家”)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亦为柳屯田)《乐章集》 晏殊(字同叔)《珠玉集》 秦观(字少游)《淮海词》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漱玉词》(提出诗词别是一家。)

以上四人为婉约派代表人物。

周敦颐(字茂叔)《爱莲说》 沈括(字存中)《梦溪笔谈》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四书集注》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稼轩长短句》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剑南诗稿》、《陆放翁全集》

以上两人与苏轼为豪放派代表人物。

文天祥(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指南录》、《文山先生全集》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代表作有《扬州慢》。著有《白石道人歌曲》

7.明代 宋濂(字景濂)《送东阳马生序》刘基(字伯温)《郁离子》、《诚意伯文集》 高启(字季迪)《凫藻集》(以上三人合称“明初诗文三大家”)施耐庵 《水游传》 罗贯中 《三国演义》 吴承恩 《西游记》》(以上三部著作与清代《红楼梦》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凌蒙初“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归有光《项脊轩志》 徐霞客(名弘祖)《徐霞客游记》

8.清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顾炎武(号亭林)《日知录》(提出著名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夫之《船山遗书》(以上为明末清初文章三大家)。

方苞(号望溪)《望溪先生文集》 姚鼐《惜抱轩全集》(以上二人为桐城派代表)。袁枚(袁随园)《随园诗话》 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聊斋志异》

曹雪芹《红楼梦》 纪昀(字晓岚)《阅微草堂笔记》 梁启超(字卓如)《饮冰室合集》

二、文学流派或团体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孔丘)、孟子(孟轲)。主张“仁爱”“非攻”“民贵君轻”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老聃)、庄子(庄周)。主张“无为”,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墨翟)。提倡简朴。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韩非)。主张严厉的“法治”。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司马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建安风骨”,风格慷慨悲凉。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

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6、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7.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把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姜夔、柳永。20、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21、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22、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23.竟陵派,是明代后期文学流派,因为主要人物钟惺(1574—1624)、谭元春(1586—1637)都是竟陵人,故被称为竟陵派,和公安派一样,竟陵派也主张性灵说,是明末反对诗文拟古潮流的重要一派。(“竟陵八友”指: 魏晋南北朝时期,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

24、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5、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刘大櫆。

26.性灵派:“性灵说”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诗歌评论中的一种艺术创作主张。性灵派主要活跃于清中叶,以乾嘉时期大诗人袁枚、赵翼、张问陶等为代表,在文学创作上主张直报“性情”,反对复古模拟风气,强调要直接抒发人的性灵,表现真实情感,在近代和现代文学史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7、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代表作分别是《长生殿》、《桃花扇》。

三、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归类

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3、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

4、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5、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6、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员著名的代表。

7、李斯是秦代散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8、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开风气之先,影响一代诗风。

9、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10、陶渊明: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人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进行诗歌创作。

11、鲍照:是南朝刘宋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其乐府诗对唐代诗人有很大影响。

12、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的著名诗人;欧阳修是北宋诗人革新运动的领袖。

13、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14、苏轼是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豪放词派的创始人。

15、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16、关汉卿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17、王实甫是元代前期杰出的杂剧作家;汤显祖是明代成绩最高的剧作家。

18、冯梦龙是明末通俗文学的一代大家。

19、王夫之是清初著名诗文理论家。20、李渔是清初杰出的戏剧理论家和创作家。

四、主要文学创作基本特点的归类

1、《论语》的艺术特色有:①浅显、简练、富于哲理性。②在简单的对话中表现人物形象。

2、《墨子》的艺术特色有:①质朴少文采,但逻辑性很强。②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从具体问题的争论进而为概括性的辩难,是说理文的一大进展。

3、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①气势充沛,笔力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②常用巧妙的譬喻和寓言式的小故事来阐明道理,生动而有说服力。

4、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①想象奇幻,构思奇特,极富浪漫主义色彩。②好用各种比喻和寓言来阐明道理,寓抽象概念于具体形象。②行文汪洋恣肆,变化万端。

5、《荀子》的艺术特色是:体系完整,长篇大论,论点明确,论证严密,巧譬博喻,句式整齐。

6、《韩非子》议论透辟,观点鲜明,切中要害,标志着先秦理论文的进一步发展。

7、《战国策》的艺术特色是:①叙事说理铺张渲染,纵横您肆。②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③刻划人物,鲜明生动。《战国策》、《说苑》、《新序》作者刘向。

8、《离骚》的艺术特色是:①273句,2400余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②塑造了诗人伟大爱国者的主体形象。③融铸神话传说,驰聘想象,创造出神奇瑰丽的境界以表现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④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香草美人,寄托遥深。

9、《吕氏春秋》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最负条理,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富有形象性。

10、《史记》的艺术特色有:①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性格鲜明的一系列人物形象。②谋篇布局,独具匠心、善于选择、剪裁和集中史料,善用“互见法”,善写大事和紧张场面,并以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③寓褒贬于叙事,有强烈的抒情性。④语言生动、准确、灵活。鲁迅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1、《孔雀东南飞》的艺术特色有:①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代表了汉乐府的最高艺术成就。②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等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③情节曲折,结构完整,结尾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12、曹操诗歌创作的特色有:①大都用乐府旧题表现新的内容。②风格苍凉悲壮。

13、《世说新语》的艺术特色有:①善于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使之栩栩如生。②记事与记言相结合。③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作者刘义庆。

14、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有:①风格完整,意境深远。②语言平淡自然、富于韵味。③对田园有着真挚的爱,情景交融。

15、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有:①体裁短小,多为五言四句。②语言清新自然。③广泛运用双关语。

16、《搜神记》的艺术特色有:①行文简洁质朴,有魏晋史家的行文特征。②一些名篇结构完整,情节较丰富,粗具短篇小说的规模,人物形象比较鲜明。

17、王维诗歌的特色有:①融诗情画意于一体。②风格清新淡雅、意境幽远。

18、李白诗歌的风格是:飘逸、奔放、雄奇、壮丽。

19、杜甫诗歌的风格是:浓郁顿挫。20、岑参诗歌的风格特点有:感情真实、气势磅礴、想象新奇、格调激越。

21、白居易诗歌的特点是:①通俗易懂、雅俗共赏。②常用对比手法。③注重人物描写。

22、李商隐诗歌的特色有:①诗歌风格雄浑悲壮。②词作兼有豪放和婉约之长。

23、柳永词作的特点有:①多写都市繁华景象及青楼歌妓的生活。②尤善于表达羁行役之苦。③大量制作慢词。④以铺叙见长。

24、辛弃疾词作的特色有:词风以豪放悲壮为主,“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25、《三国演义》艺术特色:①善于刻画人物形象。②语言传神、生动、准确。

五、主要著作的文体性质归类

1、《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2、《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3、《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杂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总集。

4、《国语》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5、《左传》是我国早期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

6、《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同时它也是一部伟大的传记文学作品。

7、《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8、《乐府诗集》是唐五代以前乐府诗的总集。

9、《世说新语》是笔记小说集。

10、《西厢记》是元杂剧,是我国古典杂曲国的不朽著作。

11、《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12、《金瓶梅》是第一部文人独作的白话长篇小说。

13、“三言”“二拍”是明代表性的短篇小说集。

14、《聊斋志异》是清初最富有创造性、文学成就最高的志怪传奇文言小说。

15、《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讽刺文学。

16、《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

六、主要著作的基本内容归类

1、《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采自15个地区的诗,其中大多数是民歌;“雅”有《大雅》、《小雅》,是产生地王都附近的诗;“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诗。

2、《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3、《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洲说各国或互相辩难的言论和行动。

4、《左传》记叙了春秋时期250多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实。--左丘明

6、《西厢记》写书生张生与崔相国之女莺莺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故事。

7、《世说新语》记载了东汉末年至东晋年间许多贵族、名人的言谈逸事。

12、《桃花扇》以候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七、文学理论作品归类

1、曹丕《典论•论文》。

2、陆机《文赋》。

3、钟嵘《诗品》。

4、刘勰《文心雕龙》。

5、白居易《与元九书》。

6、皎然《诗式》。

7、李清照《论词》。

2019高考文化常识题 篇6

玛雅文化是世界重要的古文化之一,更是美洲非常重大的古典文化。提卡尔国家公园坐落在危地马拉的热带丛林,是迄今人们了解最多、规模最大的玛雅古城之一。

印加遗址,位于南美。马丘比丘是印加文化的建筑象征。英国史前巨石阵,是英国古老文明的象征。埃及狮身人面像斯芬克斯。

埃及古都底比斯,被古希腊诗人荷马称为“百门之都”。

古代文字:埃及人象形文字,腓尼基人字母文字,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楔形文字。

公历产生于古埃及的太阳历。

古希腊人把两河流域叫做“美索不达米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文明,又称巴比伦文明。《吉尔伽美什》史诗是古代两河流域最有名的英雄史诗,是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古巴比伦“汉穆拉比法典”,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典。

巴比伦著名建筑:空中花园(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和巴别通天塔。腓尼基航海和商业发达。

腓尼基古城乌加里特的字母文字是欧洲国家字母文字的始祖。阿拉伯《一千零一夜》,享有“世界最大奇书”的美称。金字塔是惟一现存的七大奇迹,是法老的陵墓,最大的一座是胡夫金字塔。推开异域之门

所罗门时代是犹太人历史上最繁荣的时代。

耶路撒冷,是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共同奉为圣地的城市。所罗门是古以色列国王,至今被视为智慧的象征。摩西“十诫”在犹太教中被奉为最高法律。《摩词婆罗多》,被誉为印度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茶道是日本流行的品茶艺术和饮茶方式。讲究和、敬、清、寂四规。假名来源汉字,片假名用简化楷书部首表示日语音节,平假名用简化草书部首表示日语音节。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流行的民间绘画。日本传统舞蹈:舞乐、歌舞伎和能乐。信仰之旅

印度艺术宝库阿旃(zhan)陀石窟。佛之三毒(三不善根):贪嗔痴。佛教圣树:娑罗树和菩提树。东方四大奇迹:柬埔寨的吴哥古迹、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印尼的婆罗浮屠。

现今世界上最大的佛塔遗迹在印度尼西亚,即婆罗浮屠佛塔,素有“印尼的金字塔”之称。

伊斯兰教五功:念功、礼功、斋功、课功和朝功。希腊的光荣

希腊国宝帕特农神庙,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纪念碑,被称为“神庙中的神庙”。希腊的“黄金时代”又被称为“伯利克里时代”。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被尊称为“历史之父”,著有《历史》,又名《希腊波斯战争史》。

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英雄阿喀琉斯,英勇善战。

柏拉图,古希腊最著名的唯心论哲学家和思想家,代表作《理想国》,拜苏格拉底为师。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希波克拉底,欧洲医学奠基人,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荷马史诗》是相传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是古希腊最伟大的作品。

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与索福克勒斯(代表作《俄狄浦斯王》)和欧里庇得斯(代表作《美狄亚》)一起被称为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悲剧作家。

《伊索寓言》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希腊雕刻,米隆《掷铁饼者》。

米洛斯的维纳斯,现在收藏在法国卢浮宫。群雕《拉奥孔》,希腊艺术顶峰。罗马的梦想

庞培古城,向人们展示了令人惊讶的古罗马文化的辉煌。罗马野蛮的娱乐方式——角斗。

古罗马共和国著名的统帅和政治家恺撒。

奥古斯都,古罗马帝国开国皇帝,元首政制创始者。中世纪的十字架

中世纪欧洲的特殊阶层,骑士。

十字军东征是一系列在教宗的准许下进行的有名的宗教性军事行动,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战争。神学大师托马斯阿奎那,建立起庞大的经院哲学体系。十字架下的信仰

基督教的组织称为教会,教皇制是天主教的教会制度。红衣主教是教皇之下,所有主教之上的唯一高官。耶路撒冷,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地。巴黎圣母院,哥特式建筑的核心标志。文学心灵的历史 文艺复兴:布鲁民斯的佛罗伦萨大教堂,达芬奇《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设计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和他雕刻的大卫,宗教改革家德国的马丁路德,文学家英国莎士比亚、法国拉伯雷、西班牙塞万提斯,社会主义思潮创建者英国莫尔,自然科学家波兰哥白尼、意大利伽利略,哲学家英国培根。

人文主义之父彼得拉克,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诗人和学者。意大利但丁《神曲》,代表了中世纪文学和最高成就。意大利薄伽丘《十日谈》。

莎士比亚,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

英国弥尔顿,《失乐园》。

莫里哀,法国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家。法国芭蕾舞喜剧的创始人,代表作《吝啬鬼》。

德国歌德,代表作《浮士德》。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代表作《唐璜》。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咏水仙》。

法国雨果,代表作《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法国司汤达《红与黑》。

法国巴尔扎克,现实主义大师,“现代小说之父”,代表作《人间喜剧》。英国狄更斯,代表作《双城记》。普希金,俄国文学的始祖,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上尉的女儿》。俄国果戈里,代表作《钦差大臣》,《死魂灵》。

俄国托尔斯泰,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现代科学与哲学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

非理性主义思潮,德国哲学家尼采(唯意志论)。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生命哲学。

奥地利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学说,潜意识理论。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日心说》。英国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英国牛顿,自然科学奠基人,建立完整的力学体系。美国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

英国卢瑟福,被称为近代原子核物理学之父。英国贝尔德发明电视。

美国,罗伯特*戈达德,火箭技术之父。英国弗莱明,发明青霉素。神奇的艺术旅程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画家、雕刻家和建筑师米开朗基罗,代表作《大卫》,天顶画《创世纪》(梵蒂冈西斯廷教堂)。意大利达芬奇,代表作《蒙娜丽莎》。

巴洛克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华丽、炫耀的风格。

洛可可艺术(Rococo art)是法国十八世纪的艺术样式,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

法国雕刻大师罗丹《思想者》。

法国印象派绘画家,莫奈《日出*印象》、《睡莲》。西班牙毕加索,代表作《格尔尼卡》、《和平鸽》。荷兰印象派大师,梵高《向日葵》。意大利歌剧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物。

古典乐派,亨德尔,德国巴赫(“西方音乐之父”),海顿奥地利作曲家,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贝多芬。

波兰肖邦,被称为“钢琴诗人”。法国,芭蕾舞的诞生地。华尔兹舞,也就是“圆舞”。

西班牙舞,最突出的弗拉门戈舞。

拉丁舞,阿根廷探戈,古巴伦巴,巴西桑巴舞。现代自由舞蹈之母邓肯。当代文明之光

奥地利弗兰茨·卡夫卡,表现主义文学,代表作《变形记》。迷惘的一代,美国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 达达主义艺术运动是1916年至1923年间出现于法国、德国和瑞士的一种绘画风格。达达主义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

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

战后美国现代主义文学新高潮“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嚎叫》、《在路上》。20世纪50年代,摇滚乐歌手猫王普雷斯利。60年代,英国甲壳虫乐队,约翰*列侬。法国萨特,存在主义哲学。

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单向的人》。社会批判理论。摩纳哥,赌城蒙特卡洛。

2019高考文化常识题 篇7

[关键词]高考命题 历史教学 古代文化常识[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90082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中,古代文化常识教育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一状况直接导致现在的中学生对一些基础的古代文化常识一知半解甚至朦胧无知,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从宏观的意义上讲不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从现实的意义上讲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开始注重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而考查的结果却发现,当前的高中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状况非常不理想。要改变这样的教育现状,就必须在现有的学科教学过程中有机地渗透古代文化常识的教育。

一、近年高考历史试题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

当前,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水准在不断提高,命题者的眼界越来越宽广,思维也越来越活跃,经常会创造性地命出一些很有新意的试题,而古代文化常识就往往成为其命题的新依据。例如在2010年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大纲全国Ⅰ卷)中的第12题就体现了这一点,此题如下:

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 )

A.金德 [WB]B.木德 [WB]C.水德 [WB]D.火德

而在同一年的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大纲全国Ⅱ卷)中,仍然依照这一原则,对上述该题进行了简单地变动:

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汉代被定为“火德”,通过“禅让”代汉的曹魏应为( )

A.金德[DW]B.木德[DW]C.水德[DW]D.土德

命题者的思路很明显,重点考查了学生对五行相生相克这一古代文化常识,并将其与历史教学中的禅让制的内涵相结合,一石二鸟,不仅试题角度新颖,而且结合文化常识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与史学思考能力。面对这种变化,有些教师对此题的考查方式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该题考查的形式过于新颖,而且内容可能超出了历史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甚至有部分教师认为该题的材料有人为嫁接的可能。然而笔者倒认为此种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方式十分独特,形式活而不乱,值得一线历史教师高度关注。命题者的高明之处,不仅仅在于形式新颖,而且言之有据,考查得当。笔者曾经在阅读《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时发现有这样的一段记载:

“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于是急法,久者不赦。”

很明显,高考命题者在命题时严格依据了相应的史实,并对其进行了必要的变通。命题者应该是从《秦始皇本纪》的这段记述中得到了启发,用五行的相生相克来阐释朝代的先后更替,只不过《秦始皇本纪》中记述的是五行相克的体现,而命题者则换了考查视角,考查五行相生,可谓灵活应变。这样的变化,无论是从广义的文化传承、知识积淀和人文修养的角度,还是从高考备考的角度来看,都提示我们在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要开始重视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古代文化常识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印象。

二、当前基础教育中古代文化常识教育科研的相对缺失

然而,即便教育者都能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今天国人的宝贵财富,而这份财富需要不断地传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当前的基础教育过程中,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教育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据笔者了解,在当前的基础教育中,涉及古代文化常识教育的学科基本都没有将其视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语文的课本中零散地介绍了一些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但这些内容基本上都不属于语文正式教学的主要内容,一般的处理方式是交由学生自己课后阅读,其效果可想而知。不过,在新课改思想的影响下,语文课本已经开始注重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介绍。以人教版为例,在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五的“梳理探究”板块中就简略地介绍了天文地理、纪年纪时、姓名字号、礼仪制度等古代文化常识,只不过语文课程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主要是在讲解古文、诗词时会偶尔涉及,但一般不成为教学的重点,学生也难以形成系统、全面的印象。

当前的中学历史课本没有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进行集中介绍,课程标准也未明确对其提出教学要求,即便是体现新课程改革精神的新历史课本中也没有设计专门的相关课题、阅读材料或知识链接,这也是造成古代文化常识在历史课上无立锥之地的主要原因。在历史课堂常规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忽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教育。由此可见,在当前的中学教学中,古代文化常识教育实际上是处于一种相对缺失的状态。

除此之外,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古代文化常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也稍显不足。中国的基础教育由于特殊的国情将不可避免地带有应试教育的烙印,主导基础教育的最高指挥棒被认为是毕业会考、中考、高考考试内容的变化。古代文化常识在文史类考试中一般都很少独立出现,也正因为如此,大多数教师就很难将其视为教学的重点予以关注。

不仅如此,当前基础教育界对古代文化常识教育的相关研究也非常薄弱。据笔者调查发现,近年来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成果极少,且现有研究视角大都局限于古文、诗词等语文教学的相关研究,尚未发现有从历史学科教学的角度研究古代文化常识教育的相关成果,由此可见学界研究的滞后。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古代文化常识教育举隅

中学教育阶段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有天文地理、历法乐律、典章制度、职官沿革、文化典籍、行政区划、教育科举、宫室建筑、礼仪习俗、称谓、衣食住行等方面。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由于没有专门的课程涉及古代文化常识,因此历史教师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集中的讲解,而应该将不同的古代文化常识有机地渗透到相关的章节教学中,笔者仅举两例以示说明。

(一)以天干地支为例

干支纪年已经成为高考考查的对象,这在2008年的海南高考题中得到了体现:

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 )

A.己亥年[DW]B.庚子年[DW]C.辛丑年[DW]D.壬寅年

而同年的宁夏文综卷中也涉及天干地支这一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可见其重要性:

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

A.庚申年[DW]B.癸卯年[DW]C.甲辰年[DW]D.乙酉年

这种考查方式及其内容提示我们一线的历史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注重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教育。以新课改后的岳麓版必修一为例。比如在讲到第四单元中的“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时涉及中日甲午战争、《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等内容,教材在讲述中日甲午战争时仅这样叙述:“1894年7月,日军悍然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为何称之为“中日甲午战争”,教材并未介绍,而教师在讲述这一历史事件时一般都只是简单地介绍“因战争爆发的1894年是中国农历的甲午年,故称为中日甲午战争。”这样的解释对缺乏相关知识积淀的学生来讲仍然不好理解。如果教师能够结合这一问题顺带讲述古代文化常识中天干地支纪年的相关问题,不仅能解答学生的疑惑,也能普及古代文化知识。

(二)以帝王称谓为例

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考查了帝王称谓这一古代文化常识,如:

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

A.秦始皇[DW]B.汉武帝[DW]C.唐太宗[DW]D.清康熙帝

高考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这一变化就提示我们教师在平常讲述史实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讲述的内容有机地渗透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比如,在讲述中国古代政治时,师生会经常遇到一些文化常识问题,甚至曾有酷爱历史的学生私下问老师:“为什么我们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皇帝有不同的称谓,比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康熙?”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提醒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对一些古代文化常识的讲授,要解决这个问题只需要给学生讲明白谥号、庙号、年号、尊号的区别即可,而这些知识完全可以有机地渗透在我们的历史常规教学中。例如,笔者在讲述岳麓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时,就曾利用讲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明太祖废除丞相制等相关史实给学生有意识地介绍帝王称号的不同,如谥号、庙号、年号、尊号。

上述教学事例说明: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些最基本的古代文化常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把握和认识将更加准确、深刻。除此之外,良好的文化常识的积淀也有利于学生应对当前灵活多变的考查方式。

[ 参 考 文 献 ]

[1]马汉麟.中国古代文化常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

[2]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3]刘栋.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古代文化常识教学[ON/DB].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

上一篇:母婴保健技术人员业务培训制度范文下一篇:幸福学习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