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第二周周末作业

2024-12-30

三年级语文第二周周末作业(共5篇)

三年级语文第二周周末作业 篇1

五年级第二周数学周末优化作业

班级 ____姓名_ _ __等级_ __

(内容:图形变换、因数倍数)

一、填空 10.新图书馆开馆了,小红每隔3天去图书1.长方形有()条对称轴,正方形有馆一次,小灵每隔4天去一次,请问小红和()条对称轴,圆有()条对称轴。小灵某天在图书馆相遇后,请问经()2.我们认识的平面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有(),它们的对称轴按从多到少的顺序依次是()。3.指针从“12”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度到(),指针从“6”绕点O逆时针旋转()度到3。4.从12时到12时10分,分针按()方向旋转()度,从11时45分到12时,分针按()方向旋转()度,分针从8时15分开始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20度后是()是()分 5.在650、557、424、345、270、105中有因数2的是(),同时是2和3的倍数的是(),同时是2、3、5的倍数的是()。6.数6047至少加()就是3的倍数,6212至少减()就是5的倍数。7.用0、5、6、7这四张数字卡片,按要求组成两位数。(至少写3个)(1)组成的是偶数()(2)组成的是5的倍数()(3)组成的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8.想想填填(1)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数,个位上一定是()。(2)能同时被2和3整除的最大两位数是()。(3)能同时被3和5整除的最小三位数是()。(4)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最小四位数是()。9.如果a×b=c(a、b、c是不为0的整数),那么,c是()和()的倍数,a和b是c的()。如果A、B是两个整数(B≠0),且A÷B=2,那么A是B的(),B是A的()。

天她们有可能会在图书馆再次相遇。

二、判断(1)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而倍数的个数是有限的。()(2)因为7×8=56,所以56是倍数,7和8是因数。()(3)14比12大,所以14的因数比12的因数多。()(4)1是1,2,3,4,5„ 的因数。()(5)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6)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7)12是4的倍数,8是4的倍数,12与8的和也是4的倍数。()

三、选择题(1)属于因数和倍数关系的等式是()A、2×0.25=0.5B、2×25=50C、2×0=0(2)下列各数中,不是12的倍数的数是()A、12B、24C、38D、48(3)下面各数中,不是60的因数的数是()A、15B、12C、60D、2

4四、猜电话号码0592-A B C D E F G 提示:A——5的最小倍数B——最小的自然数C——5的最大因数D——它既是4的倍数,又是4的因数E——它的所有因数是1,2,3,6 F——它的所有因数是1,3G——它只有一个因数这个号码就是()

三年级语文第二周周末作业 篇2

第一步:精心设计, 奠定口头作业实效性的基础

1.根据教材内容, 设计形式多样的口头作业。作为语文作业, 我觉得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知识的潜在功能, 使作业真正起到巩固和延伸教学的功能。尽管口头作业在内容上较宽泛, 但不能天马行空, 与教学内容无关。同时, 语文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要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来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

在学完二年级下册关于“春天”这一单元课文后, 我围绕“春天”这个主题, 设计了“我要找到你”、“和春天留个影”、“我是春天的小画家”、“我要在春天播种”等系列口头作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 学生交上来的作业真异彩纷呈。有的把踏青时看到的美丽春景拍下来, 照片中绽放灿烂笑容的学生, 仿佛他们就是春天的小天使;有的找来好词佳句、诗词对联来赞美春天;有的制作了一张精美的手抄报, 表达对春的热爱;还有一些小朋友把自己种的小植物也带到了教室, 与其他同学分享春天耕耘的喜悦……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 学生不但加深和拓宽了和对“春天”的理解, 而且又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真可谓一举两得。

2.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设计趣味性作业。低年级学生思维活跃, 喜欢新鲜, 好玩的事物。因此, 老师要设计一些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富有趣味性的作业, 让学生看到作业就来劲, 就跃跃欲试爱罢不能。在教完一篇课文后, 我一改以前读读背背的老套路, 总是设计一些有趣的口头作业让学生动一动, 看一看, 想一想, 听一听, 问一问, 查一查, 说一说, 唱一唱, 演一演,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知识, 在享受中学会知识。

3.根据学生的差异性, 设计自主作业。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自主”作业就是让学生根据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个人的兴趣, 自己到诸多作业“超市”中去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作业, 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设计适合自己或自己喜欢完成的作业内容和形式。

记得还是上个学期的事, 一天快要接近放学的时候, 我突然想为何不把“一成不变”的作业变成学生“灵动自主”的作业呢?思考了一下说:“同学们, 今天的作业由你们自己来布置吧。”“耶!”全班都轰动, 当家作主的感觉就是不一样。随后纷纷举起手来, 有的说做生字卡片, 有的说和爸爸妈妈进行朗诵比赛, 有的说给生字宝宝找朋友……“那好吧, 今天你们就做你们自己布置的作业吧。”又是一阵欢呼, 随后如小鸟般飞出了教室。第二天当我上新课时, 觉得很多小朋友都预习充分。在惊喜之余, 我还是问了平时作业比较怠慢的几个学生都做了些什么作业, 完成的怎样, “自己布置的作业当然会认真完成啦!”他们的回答让我彻底放心了。

第二步:有效指导合作完成, 让口头作业有的放矢

一直以来, 由于口头作业的随意性大实践性强, 内容涉及面广, 所以学生操作起来有点难, 完成的效果不会很理想。因此, 我们应该好好思考如何使学生有效完成口头作业。我想做到两点很重要: (1) 方法上要指导, 关键地方要点拨; (2) 多方合作, 共同完成。在学习新课文之前, 老师总会让学生查点资料, 可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 无疑是件难事。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经常引导学生可以从哪里获取资料, 告诉他们可以翻阅图书, 如他们接触较多的《十万个为什么》、《百科全书》、《新华字典》等;也可以请教他人, 如父母等对该知识了解的长辈;当然在现代信息社会, 最便捷的就是从网络中获取。在“大语文”观念下, 低年级的有些口头作业需要走向生活, 实践性很强, 但靠学生一个人是很难完成的, 这就需要多方面合作完成。

第三步:多元化评价, 推进口头作业的实效性

(一) 评价主体多元化

由于口头作业随意性较大, 所以对学生作业的评价也有点难度, 但是如果作业的评价不到位不及时, 就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不能真正发挥作业的作用。着眼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在口头作业评价中, 家长、学生自己、同伴、教师等都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

1.家长参与作业的评价,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老师经常会布置一些课外阅读的口头作业, 如看课外书10分钟, 但是因为低年级学生贪玩, 有些调皮的学生就会忘记做或干脆不做。对此, 可以调动家长的积极性, 让家长成为作业评价的参与者。我是这样做的:把书中最精彩的地方读给或讲给父母听, 让爸爸妈妈把点评记下来。家长在评价学生作业的过程中,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而且家长也能主动关注自己孩子学习情况, 使他们能较好地配合教师帮助自己的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生自评, 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参与作业批改, 就是要求学生做完作业后, 自己检查, 自己评价自己的作业。如:我是认真完成作业的给自己画一颗漂亮的“闪闪红星”;我觉得自己完成的不错再奖励自己一面鲜艳“红旗”。通过这样的自我评价, 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学习, 提高作业的质量, 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增强自信心。

3.同伴互评, 一起进步

同学们在相互评价中学会欣赏别人, 懂得反思自己, 从而促进学习上的主动发展。有一次我布置了“我是小小朗诵家”的口头作业, 即让学生练习朗诵《雷锋叔叔, 你在哪里》这首诗。到了评价阶段, 我先让学生上台来朗诵, 再引导学生该如何评价诗歌朗诵, 然后我让学生把预先发给他们的小花送给你觉得朗诵最好的小朋友, 谁得到的小花最多, 谁就是“小小朗诵家”了。

4.教师评价, 点石成金

教师对学生口头作业的评价不但要像一把钥匙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 促进学生对自己知识的反思和内化, 同时还要像徐徐清风, 推波助澜, 激励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扬帆起航。所以在平时的作业评价中, 我除了让学生知道自己作业的优缺点, 启发对知识和能力的理解和运用, 更多的是激励他们, 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二) 评价内容多元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要从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再说, 低年级语文要注重养成教育,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所以, 我对学生口头作业的评价内容也是多方面的, 包括知识的掌握、能力的运用, 尤其关注学生的作业态度和完成作业的兴致。

精心设计作业, 使语文口头作业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乐园;有效指导和多方面合作, 作业不再是学生的负担;多元化评价, 赋予作业生命的色彩。我想只要我们老师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 平时多花点心思, 语文口头作业一定能成为低年级孩子们的心头之爱。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对口头作业的兴趣, 使作业真正起到联系知识的作用, 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语文学习活动空间, 从而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笔者从“设计”、“指导”、“评价”三个步骤, 根据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 来谈谈如何落实低年级语文口头作业的有效性。

三年级语文第二周周末作业 篇3

1.孩子们j€"nng x€"nn( )地做着风筝,心中充满了憧憬和x€"n w€鄋g( )。

2.高尔基是世界zh€? m€韓g( )的文学家。

3.吃过晚饭,我们zh€#9n b€鑙( )去植物园s€鄋 b€? )。

4.hu€鄋:呼( ) 交( )

二、读一读,用“√”选出正确的答案。(4分)

1.“朝霞”的读音是:zh€"Do xi€幔? ) ch€醥 xi€幔? )

2.郊外(ji€"Do xi€鄌) 震惊(zh€鑞 zh€鑞g ) 依然(y€? y€"n )

3.(蜜 密)蜂 世(记 纪 ) (城 诚)实 (摩 磨)坊

三、给下面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意思。(5分)

1.待:①等待 ②打算 ③需要

(1)待要上来打招呼,又怕认错人。 ( )

(2)他迫不及待地把麦子吃了。 ( )

2.意思:①情趣;趣味 ②意义;含义 ③意见;愿望

(1)这座山就像一头大象,真有意思。 ( )

(2)大家的意思是一起去。 ( )

(3)这个加点的字是什么意思? ( )

四、把下面的事物和它的特点连一连。(3分)

沙漠 银光闪闪 白云 波光粼粼

湖泊 黑黝黝 麦子 随风飘扬

泥土 金光闪闪 湖面 金灿灿

五、根据要求写词句。(19分)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2分)

甜甜地( ) 悄悄地( ) 认真地( ) 拼命地( )

2.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7分)

垂头 ( )气 大惊失 ( ) 欢蹦 ( )跳

阳光明( ) ( )( )飞舞 自( )自( )

(1)一阵风吹过,树叶在空中( )。

(2)他( )地说着什么,我听不见。

(3)雨后,( ),漫步在乡间的小路上,空气里微微浸润着竹叶的清香。

3.按要求写句子。(10分)

(1)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万里长城宛如

(2)西湖不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吗?(改为不带问号的句子,不改变句意。)

(3)课文中出现了不少带有“!”的句子,我也试着写一句。

(4)从下面几个词语中选择两三个写一句话。

可爱 聪明 礼貌 赞美

(5)请你写一句关于读书或勤奋学习方面的名言。

六、按课文内容填空。(16分)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诗中的“ , ”一句,常被远离家乡的人所引用。《夜书所见》描写的是 季的景色。诗中描写儿童活动的诗句是: , 。

2.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 。它应该 。可它 ?(选自《奇怪的大石头》)

3.秋天的雨,藏着 。 香香的, 甜甜的,还有 、橘子,好多好多 ,都躲在 里呢!(选自《秋天的雨》)

七、下面句子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2分)

( )小河上横跨着一座小石桥。

( )不时有小船从桥洞中悄悄地摇过。

( )我的家乡有一条美丽的小河。

( )河水清澈见底,河面波光粼粼。

( )下面是个高高的半月形桥洞。

A.2 5 1 3 4 B.3 5 1 2 4 C.3 4 1 2 5

八、认真阅读下面的短文,细心答题。(20分)

(一)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6分)

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托 拿)着,另一个人(牵着 拉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风筝》节选)

1.把括号内不恰当的词语划去。(1分)

2.用波浪线画出风筝越飞越高的样子。(1分)

3.用“越……越……”写一句话。(2分)

4.这一段话主要写了 。(2分)

(二)阅读课外短文,回答问题。(14分)

蚂蚁和蜜蜂

人们都喜爱蜜蜂,赞美蜜蜂的辛勤劳动。画家画了许多采蜜图,诗人写了许多赞蜂诗,甚至连刚会说话的孩子也会哼唱:“小蜜蜂,小蜜蜂,嗡嗡嗡,飞到西,飞到东……”

蚂蚁很嫉妒蜜蜂,心里一直不服气:蜜蜂一早出工,我们也一早出工;蜜蜂天黑回窝,我们也天黑回窝。我们干的活也不比蜜蜂少,也不比蜜蜂慢,可人们只夸奖蜜蜂,不称赞我们,这不是太偏心了吗?蚂蚁想来想去想不通。

有一天,蚂蚁爬到花枝上觅食,见到一只小蜜蜂“嗡嗡”地飞来采蜜,就抬头气呼呼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

“啥问题?你说吧!”小蜜蜂回答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和我们一样,整天忙个不停,当然勤劳啊!”

“那人们为什么只夸奖你们,从来不称赞我们呢?”

小蜜蜂想了一会,笑着说:“是啊,为什么人们只夸奖我们而不称赞你们呢?这个问题嘛,我觉得不难回答。我想,那是因为你们的勤劳是为了自己,我们的勤劳却是为了他人……”

蚂蚁听了,心服口服,从此再也不嫉妒蜜蜂了。

1.在文中找出两个意思相同的词语。(2分)

( ) ( )

2.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在文中的横线上补全对话。(2分)

3.读故事,填空。(4分)

蚂蚁嫉妒蜜蜂的是 ,蚂蚁想来想去也想不通的是 。蜜蜂勤劳为的是 ,而蚂蚁勤劳为的是 。

4.人们为什么只夸奖蜜蜂而不称赞蚂蚁?(3分)

5.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3分)

九、习作。(25分)

三年级语文第二周周末作业 篇4

三年级第二周第二课时教案 3月3日 星期四

Lesson 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句型Where are you from? This is my friend…. 2.巩固、操练两个句型,并鼓励学生在真实情景中会话。 3.了解妇女节的知识,并在这一天为妈妈做一件事。 4.story time的`表演。 过程与方法:教师提问,合作交流相结合。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尊重女性,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巩固句型Where are you from? 教学难点:from的发音,及本单元重点句型在真实情景中的表演。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Warm-up. 1.Everyday exercise. 2.Listening the Tel. Number. 3.Review the chant, letters and the words. 4.Draw a clock on the blackboard and review the sentence of “Good morning.” 二.Presentation. 1.Make a dialogue with students. 1) I have some paper here. And there is name, number and the name of the country on it. The number stands for the age, the name and the name of the country as well. That’s all your imformations. When I call you up, then I will ask you some question. Please 2) The imformation of the card is your friend’s. Trying to introduce him/her to me. Use “This is my friend….” 2.Teach the sentence “Where are you from?” 3.Ask and answer in pairs. 三.Listen and say. 1)Listen and catch the main idea. 2)Read the context. 四.Culture.  Happy Women’s Day 五、story time Read this story Replay this story 五.Assessment. Activity book 

 

三年级语文第二周周末作业 篇5

第二周导学案编号008 【课题】 《再别康桥》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

2、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5)《再别康桥》的美体现在哪些地方?

三.展示评价

1、朗诵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及背景

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语速、节奏、情感。

3、朗读比赛,注意感情与节奏。二.合作交流,感受诗歌的意象美

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温馨提示:《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3)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4)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有何作用?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7节与开头有何关系?

2、选择预习导学中的讨论内容。四.再认重构

一、填空

1、《再别康桥》中的“康桥”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2、《再别康桥》的中心意象是_________________

3、《再别康桥》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再别康桥》,回答下列问题。

1、诗的开头三个“轻轻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作者时而放歌,时而沉默,你觉得这样写矛盾吗?说说你的理由。

3、本诗在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

五.拓展深化 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 从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时至今日李叔同“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抒离别之情的诗作可谓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有哪些呢?

上一篇:5s现场管理法1下一篇:魔法世界历险记叙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