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培训学习

2024-07-31

美学原理培训学习(精选9篇)

美学原理培训学习 篇1

美学参考书目:

[1]《美学基本原理》刘叔成等著

[2]《美学原理新编》杨辛、甘霖著

[3]《西方美学史》朱光潜

[4]《美的历程》 李泽厚

[5]《美学》 黑格尔

[6]《1844政治经济学手稿》 马克思

[7]《人间词话》 王国维

[8]《艺术问题》 苏珊·朗格

[9]《审美经验与审美对象》英伽登

[10]《美的现实性》 伽达默尔

[11]《进入澄明之境》 张世英

[12]《诗学》 亚里士多德

[13]《判断力批判》 康德

[14]《美学新论》 蒋孔阳

[15]《美学散步》 宗白华

[16]《美学与意境》 宗白华

[17]《红楼梦评论》 王国维

[18]《美学与哲学》 杜夫海纳

[19]《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 姚斯

[20]《审美经验论》 彭立勋

[21]《美学原理》 帕克

[22]《文艺对话录》 柏拉图

[23]《存在与时间》 海德格尔

[24]《美育书简》席勒

[25]《美学原理》克罗齐

[26]《文心雕龙》刘勰

[27]《华夏美学》李泽厚

[28]《诗艺》 贺拉斯

[29]《论教育之宗旨》王国维

[30]《美育与人生》蔡元培

[31]《谈美感教育》朱光潜

[32]《悲剧的诞生》尼采

[33]《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叔本华

[34]《美学》朱立元主编

[35]《中国美学史教程》王振复

[36]《现代西方美学史》朱立元主编

[37]《美学》杨春时

[38]《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易中天

美学原理培训学习 篇2

伴随知识经济的到来及终身学习理念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继续教育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 教师继续教育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构建一种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非常必要。

二、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学习培训模式研究

(一) 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培训模式概念界定

所谓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学习培训模式是指将混合学习原理应用于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领域, 整合面授培训和网络培训, 将培训有机优化组合的一种新的培训方式。 这种方式不仅是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整合, 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理念的有机整合。

(二) 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培训模式的特点

与单纯的面授培训和网络培训相比, 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培训模式表现出以下优势:

1.混合培训模式是网络在线学习、 面授答疑与校本研修的结合。

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学习培训模式是针对教师培训需求, 对在线学习、 面授辅导、 校本研修等多种培训方式的深度整合, 发挥各种方式在不同培训情境下的优势, 以期将培训效果最优化的学习模式。

2.混合学习培训模式是多种学习方式和策略的结合。

在教学方式层面, 混合学习是多种学习方式的混合, 包括典型的讲授型学习、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混合。 在混合培训模式实施中, 面授辅导主要以讲授型学习进行 (专家讲座形式) , 而网络学习包括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3.混合学习培训模式是资源整合、 共享与资源重复利用的结合。

混合学习培训模式通过网络在线学习、专家讲座、校本研修等多种培训方式, 可以实现培训者与受训教师之间、受训教师相互之间的资源整合和共享, 且培训具有长效机制, 资源可以重复利用, 极大地节约了培训成本。

4.混合培训模式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自评与互评及他评的结合。

传统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式注重终结性考核, 培训结束后的最终考核在评价中占据极大比重, 混合培训模式更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核, 通过学习监控、管理系统可有效获取学习过程数据, 更加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考核的相互结合和渗透。

(三) 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学习培训模式的构建

1.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培训模式架构。

混合培训模式架构主要是将网络在线学习、专家讲座、校本研修相结合。 受训教师主要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集中培训 (专家讲座) 前预习、填平差异, 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交流互动和在线考试等, 面授 (专家讲座) 进行重、难点解读和答疑, 通过校本研修提高个人教学研修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进行教学反思和体现教学成果。 各种方式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循环巩固, 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整体。 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学习培训模式架构如图1:

2.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培训模式流程。

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培训模式在流程上应包括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培训实施和评估总结四个环节, 如图2所示。

三、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学习培训模式实践

(一) 总体设计

1.培训平台设计。

本次培训依托QQ群、 学校平台进行, 采用摄录像技术、flash技术和, html技术制作了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及教学案例等形式的培训内容, 针对教师工学矛盾突出情况, 尽可能选择了教师迫切需要的知识进行学习, 如网页制作、微课等新知识进行了培训。

2.学习资源设计。

学习资源为视频讲座等课例, 并提供文字材料, 经过培训过程后问卷调查教师的学习情况, 发现课例为10分钟左右的比较受教师们欢迎, 在课例制作时可以参考微课程制作的方法, 把讲解的内容分解成几个单独的部分, 可以很好地强化培训的效果。

(二) 评估总结

为了解混合培训模式的有效性, 本研究对教师培训中的效果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三个方面的评估 (学习资源、学习支持服务、学习效果) , 评估结果显示, 教师对该培训模式的三个方面满意度均达到了90%以上。

四、结语

实践表明, 教师继续教育采用混合学习培训模式非常可行, 这种方式是开展大规模、低成本、有质量的培训教师的有效途径。 同时, 混合培训模式在实践中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 (1) 受环境条件限制, 如部分偏远地区计算机软硬件缺失, 培训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2) 以传统面授培训为主的培训方式根深蒂固, 这对受训教师的学习自主性具有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阮连法, 张素江, 周朝农, 等.网络——面授集成培训模式的构建[J].继续教育, 2012 (6) :7-10.

[2]吴东醒.网络环境中面向混合学习的教学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 2008 (6) :72-75.

美学原理培训学习 篇3

关键词:混合学习;混合培训;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从2001年开始,混合培训成为教育技术界和培训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E-Learning的概念迅速传播开来,通过近十几年的实践,人们发现E-Learning虽然本身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但它同样具有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只有少数课程教学或培训课程可适用完全在线学习,大多数学习、培训环境还是由课堂、网络同步和异步传递等组成。

当前,各行业的培训机构都在自行探索更优化的培训方式,以期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由于培训方式各有不同,培训质量和效果也参差不齐。目前大多数培训机构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首先,培训的形式较为单一。其次,忽略受训者自身特点,缺乏针对性。再次,大多数培训课程内容太多,培训时间太短,导致受训者难以消化吸收所学知识。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线网络培训迅速的发展,新技术为培训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曾经一度有人认为网络培训将完全取代传统面授培训,但实践表明,网络培训同样也存在着缺陷,如培训教师与受训者之间、受训者之间缺少情感交流等,而这些缺陷是可以用传统课堂面授来弥补的。本文基于混合学习的思想和理论,试图通过将传统面授培训与网络培训进行有机地整合,取其两者的优势,构建混合培训模式,以期进一步提高培训的绩效。

二、混合培训的概念及国内外混合培训现状

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原意是指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除了应用各种基于教室的学习形式外还结合其他多种学习方式,例如传统学习方式与计算机辅助学习方式相结合等。李克东教授认为混合学习的主要思想是把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两种学习模式的整合,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不再片面强调网络学习环境而忽视课堂教学,不再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再仅仅注意网上资源的利用而忽视其他传统媒体的利用。综合国内外教育技术专家的观点,混合学习可归纳总结为有机整合传统教学与E-learning的优势,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员需要及特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和传播媒体,采取同步和非同步教学的方式,发挥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员的主动性,降低学习成本,提高学习效率的优化学习方式。

基于混合学习原理提出的混合培训模式吸取了传统的面授培训和网络培训的优势和特点,并将二者有机地整合为一种更为有效的模式。混合培训是指将课堂培训与在线培训有机结合,根据培训内容选择相对应的培训形式。课堂培训是指在传统教师环境下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培训,在线培训是指在网络中进行培训。课堂培训和在线培训是密不可分的,有些在线培训的内容还需要在课堂培训中进行答疑、讨论或辅导等。培训中受训者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指导教师的讲授与辅导的有机结合,能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当国内外很多行业还致力于E-learning的应用研究时,部分行业已开始探寻混合培训的发展了,如美国国家气象局与美国大气研究大学联合会的气象教育培训项目COMET、欧盟的合作培训项目EUMETCAL以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等。近年来,由于美国气象事业规模的扩大,气象部门员工的教育培训需求量剧增,提供高质量、便捷的员工培训迫在眉睫。因此,COMET精心策划了混合培训的教学方式,整合在线学习与面授学习资源,研发并放在其网站向学员免费开放许多贴近气象业务需求的在线课程包,导入网上答疑、交流论坛,不断创新开发出的高质量和大数量的气象人员职业发展培训课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也开设多门在线同步培训系列讲座课程,采用E-learning考试系统,使学员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展开学习活动,同时,COMET定期举办结合在线培训的气象水文面授培训,在先进的预报实验室指导学员应用最新预报产品。EUMETCAL在气象教育培训领域以其合作与共享的理念独树一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已运用混合培训模式举办多期气象业务与管理方面的国际培训班,以面授培训为主,同时通过在线同步共享澳大利亚气象局培训中心的面授培训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混合培训模式的构建

(一)指导思想

混合培训模式的构建必须考虑到一定的指导原则,因为若不遵循适用原则或原理,其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第一,要了解学员的学习需求、知识背景与特征,针对此开发或购买学习内容,明确考核和评估方式,然后让学员通过E-learning~习一些基础知识,进一步通过面对面交流来获取更高级的、需要讨论或者需要言传身教的知识。

第二,培训设计师和指导老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培训的设计者应将一个培训过程分成许多的模块,然后再去决定用最好的媒体将这些呈现给学习者。受训者应该采取更为主动的学习态度。在混合培训的环境中,受训者既能通过传统的课堂学习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又能在家里或是办公室里等有网络的地方进行在线学习,这就需要充分调动受训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培训效果的最优化。

(二)混合培训模式的构建

1培训前期准备

(1)培训需求分析

对参加培训的受训者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初步设定通过培训后受训者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有针对性的设计培训课程、课程内容、选取合适的媒体和教学方式等。另外,由于参加培训的学员的工作性质、工作时间和自身特点等不同会有个人特殊的需求,从而需要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对于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和不同水平的受训者分别考虑,采取不同的培训手段和方式呈现培训内容,力求弹性培训,使每一个受训者都能达到预期的培训目标。

(2)构建混合培训环境

混合培训的资源分为面对面讲授课堂和网络教学平台。面对面讲授课堂是传统的教学课堂,目前大部分培训机构中使用的课堂是多媒体讲授式教室和多媒体交互式教室,前者包括了计算机、投影、实物展台等现代化设备,教师讲课使用多媒体单机或网络课件;后者区别于前者的特征是这里的指导教师和受训者均一人一台计算机,可以实现边讲解边练习。

在线培训是混合培训中重要的一部分,选择在线培训的网络教学平台是培训成功的关键。网络的功能对于教学来说不仅仅只是教学内容的发布,还应该是支持教学交互、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因此,网络教学平台应包括网络教学支持系统、网络

教学管理系统、网络课程个性化定制工具和网络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等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可以为学员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在线自测、在线资源浏览等多种自主学习策略;也可以通过在线讨论系统、电子邮件系统、作业考试系统等实现多方面的教学交互。另外,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支持教师在线设计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以此来引导和帮助学生。网络教学平台为学员提供自主构建知识的环境的同时,也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确定培训目标后,选择和编制合适的培训内容,设计培训课程和计划,是实施培训的重中之重。培训内容的选择范围包括课堂培训内容和网络培训内容,由于受训者对培训的期望和要求都存在差异,因此,除了设计一套基本的培训内容外,还要根据不同受训者的不同要求,结合他们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培训老师的指导下,跟受训者一起制定符合受训者特点的个性化内容。在培训中,要采取各种方法,帮助受训者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如案例法、实践课、实地参观等。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受训者自身的特点会出现许多变化,因此培训内容要尽量避免固定死板的设计方法,使培训可根据外界变化做出及时调整,保障培训顺利进行。网络在线培训的跨时空、超链接等特点就为弹性的培训设计提供了可能。

确定培训目标、制定培训内容和计划后进入培训实施阶段前,要对培训教师和受训学员进行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及其他课件演示工具或交互工具等的教学环境进行使用培训,使培训教师和学员熟悉教学环境,排除技术障碍,为培训实施奠定基础。在培训课程开始之前应将整个培训计划及各个阶段的计划细节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公布,以使学员做好准备并做好个人学习计划与安排。

2混合培训的实施

(1)课堂培训

面对面课堂讲授可以促进师生、学员之间的交流。通过课堂面授,指导老师将讲授培训内容中的面试课程,并对网络课程中某些学员难以理解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面对面的讲授能从多感官上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有助于学员的记忆和理解。另外,某些技能的操作过程中指导教师的演示将使学员更容易掌握并运用于实际中。

课堂上的小组讨论、网络课程上的热门议题讨论等能激发学员的兴趣,这是鼓励和维持学员持续在网络上参与培训课程学习和讨论的有效措施。成功的课堂讨论和交流,通过指导老师的正确引导,有利于培养学员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的习惯。通过课堂讨论和交流,不仅使学员“解惑”,也能充分调动学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在线培训

网络培训课程资源是一个个视频、音频、动画、图形、文本等多种类型或复合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这些课件将培训内容生动的呈现给学员,使学员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师也可以根据课堂教学情况随时在线调整网络教学平台上的课程内容、教学活动等。

网络培训有很好的异步交互性,课堂上的讨论可以继续延伸到网络上来深入讨论,由于交流时间不受限制,参加讨论的学员可以对所讨论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通过学员们不同观点和立场的交流,能把问题全面深刻的分析清楚,这样不仅可以使学员更容易将知识点掌握牢固,而且大大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

3混合培训结果测评

对受训者培训项目进行评价,是保证培训质量的重要手段。构建培训评价体系,也是混合培训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训评价不仅要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保证评价的顺利进行,而且要以评促学,采取各种措施,保证受训者既能学到知识,又尽量减少受训者的考核压力,保证培训评价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1)课堂考试测评

指导老师可以对当堂或前面的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测试,培训中的测试结果将反馈给教师和学员,使教师可以根据学员的掌握情况和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同时学员也可以针对自己的薄弱点加强学习。培训后的考试测评可以和培训前期的测评结果进行对比,以此作为检测培训效果优劣的依据之一。

(2)在线教学评价

学员学习评价的实施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试题资源库、系统统计分析等来完成。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自己随即抽取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试题组成自测试卷来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学员可采用匿名方式为教师打分、采用提议的方式来对教师进行评价,以此来获取教学反馈信息从而改进教学。

(3)问卷调查法进行综合评价

在课堂上发放调查问卷或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发布调查问卷,从培训各个方面、各个实施阶段、环节进行评价,关注学员在培训结束后知识结构、层次、个人能力的改变及其学员所提出的建议和要求,力求从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中找出培训缺陷所在,为完善下一次的培训做好准备。

四、结语

混合培训不是一种全新的培训方法,而是传统的面授培训和在线培训优势的有机结合,从而获得最佳的培训效果。任何一种培训方式都有其优缺点,综合其长处弃其短处的培训模式会更有效地提高培训效率,混合培训模式还需要不断地经受实践的检验而完善,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媒体设备的不断更新,混合培训模式也将会呈螺旋式发展。

《美学原理》作业四 篇4

一、名词解释(共 4 道试题,共 20 分。)1.大众文化

作为精英文化的对立面,大众文化(mass culture)是在工业社会中以文化工业的方式出现、并且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传播的、以大众为消费对象的一种文化。2.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审美文化的一部分,包括三大类:第一大类是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化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第二大类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如演出业、娱乐业、游戏业、策划业、经纪业等等;第三大类是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潢装饰、广告设计、形象设计、景观设计等等。广义的文化产业还包括体育产业、旅游产业、教育产业等等。

3.“生活艺术化”

“生活艺术化”是19世纪美国著名思想家梭罗倡导的一种审美文化观点。梭罗认为,单纯的知识算不上智慧,知识与美结合才能形成智慧。美好的生活不是通过积累知识和占有财产而达到的,只有通过对自然和人性美的敏锐感受才能达到。他提倡审美与生活的融合、艺术与生活的融合。4.美育

美育是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作为感性教育和趣味教育,致力于完善人的基本素质,实现人类自身美化,拓展人的精神世界,塑造完美的人格,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二、简答题(共 3 道试题,共 15 分。)

1.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后现代文化的两大特征是“消解”和“复制”。答案要点:(1)对。(2分)(2)理由:后现代主义文化是后工业化社会的产物,它具有与过去的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完全不同的文化特征,其中最重要的应当是“消解”和“复制”这两大特征。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衍生文化产品是审美文化现象之一种。答案要点:(1)对。(2分)(2)理由:审美生产是审美文化的一种,审美文化产品当中包括衍生文化产品。

3.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答案要点:(1)对。(2分)(2)理由:孔子提倡诗教和乐教,他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育思想,认为“诗”能够使人受到感动,引发伦理情感;“礼”能够使这种伦理情感转化为行为准则,树立人的思想道德准则;“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使人成为一个不仅具有良好行为规范的、而且真正懂得生活意义的、优秀的人人。这一观点充分强调了培养有教养的人,离不开美育。

三、简答题(共 2 道试题,共 30 分。)

1.美育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答案要点:美育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审美观是人们对美的基本观点与看法,它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家和教育家们都把培养人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作为美育的重要任务之一。(4分)第二,提高审美能力。所谓审美能力是指审美过程中主体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包括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理解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审美鉴赏力。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鉴赏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长期实践的结果。(4分)第三,培养审美创造力。审美创造能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能力,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发挥。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能动地改造世界,同样,人们感受美和鉴赏美的目的也是为了表现美和创造美。(4分)第四,塑造完美人格。塑造完美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应当说是美育最根本和最核心的任务。中外历史上的思想家、教育家们之所以特别重视美育,其主要原因就是美育在塑造完美人格上具有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3分)2.美育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答案要点:美育的主要途径是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与此同时,自然美育和艺术美育也渗透其中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家庭美育。家庭教育是美育的起点。社会是由家庭组成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人生的起点,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教师。一个人最早接受美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作为美的摇篮,甚至当一个胎儿在母腹之中尚未出生时,就已经可以开始进行美育了。第二,学校美育。学校美育是美育的重点。学校是从家庭到社会的中间环节,它对学生施行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因此,比起家庭美育和社会美育来,学校美育的时间更有保证、条件更加优越、美育更加系统、效果更加明显。第三,社会美育。社会美育是美育的大课堂。社会美育是指借助于社会上各种专门的美育设施和环境所施行的美育。比起家庭美育和学校美育来,社会美育具有更加广阔的范围和鲜明的特点。第四,自然美育。自然美育是美育的重要方面。自然美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的美。自然美对人们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体验人生、激发情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美育作用。第五,艺术美育。艺术美育是美育的核心与主要手段。艺术美育在审美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重要作用。艺术美育是美育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与途径。艺术美育之所以具有这样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是由艺术美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每个要点3分)

四、论述题(共 1 道试题,共 35 分。)1.举例说明美育的特点

关于美学原理的一些感想 篇5

上了这么多次美学原理选修课,从未缺席过一次的我,在认真学习、研究并思考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悲剧,喜剧,美感等之后,的确有了自己的一些小小感受和心得。

此刻的我明白,我只是万千世界中的一个小个体,整个人类的认知都是有限的,更何况我个人了,但就算是我这样的一个个体,也有着自己对美的认识。现在我可能还是个尚未成熟的果实,对世界的认知微乎其微,但就像书上所说那样:凡具有对美的审美意识的人,都能对“什么是美的”、“什么是美”作出判断。对我这个个体而言,美是不断成长,成熟的思维!通过它,我对世界,对美的认识不断地在改变。也就是说,对我而言,美是种意识,因为有了意识,我才能感受到美的存在!在广阔的大地上,美指的是生命,气息;对我这个个体而言,美是不断成长,成熟的思维!但对它,我也有质疑,或许有一天当我变得成熟时,我就可以用更成熟的思维看代美、认识美,并对它做出更完善的解释。毕竟人和事物都在不断发展着,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变更着。

在学以前,我一直片面狭隘地阐释心中所谓的“美”。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原来美不是个单独的概念,它是多方面存在的,所以我们要从多方面去了解它,要是只局限于一点,那是找不到美的!我们要用自己不断成熟的思维意识来看代美,看代这个世界!因为这个广阔的大地是美的,美也是人的意识,所以我们也是美的。美是人的主观意识,却离不开客观事物,因为有了万千事物的存在所以美,对人来说,有了意识才会发现美,所以美是意识,更是一种客观存在。

美学,让我游刃有余地穿梭在感性与理性交叉的世界里;让我更加清醒地认知整个世界与周围其他个体;让我在平凡无奇的生活里看见了更多的温暖和感动„„

美学原理 《浅谈美与生活》 篇6

为之哀叹和愤怒。那么,试问,在我们如今的生活中,美的事物真的那么少么?我们再不需要美的追求了么?关于美的研究,都是些空中楼阁,与实际的生活毫无关联了吗?

时间追溯到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美”字的意思是:“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以羊大为美。且不论这个定义对美的本质的挖掘有多深,它至少证明了美的概念是源于生活的。然而这不等于美的意思就仅仅停留在功利性和功用性上,它应该包含有更高级更广泛的意思。另外,美在平常的概念中,有好处和优点的意思,有的人认为,它意味着不平常的好处和优点,但是是什么样的好处和优点却是概念模糊的。不过美的作用总应该是,对生活中的好与坏,善与恶,对与错等方面的认识,它应该是化解矛盾问题的原因,是引导和驱使人类走上正路的本来力量。

在现代美学上,所谓“美”,是审美价值的一种,只有在人们对审美对象产生一种特有的情感时,才作出“美”的原则。它肯定的是主体某种特殊的内心感受。但是美并非是单纯的抽象的理念,而应该是具体生动的形象和现象。审美就是观察美在客观现实世界的丰富表现。

美应当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呈现。而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美也的确是无处不在的。

首先,来自于生生不息的自然界。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构成自然美的。是那些使我们想起人的生活的东西。”很多自然物,被我们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成为了人类情感的喻指,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审美愉悦。伴着清晨的阳光的一缕微风,洒遍满山的相思红叶,淌落叶片间的几滴晶莹的露珠,夕阳西下袅袅的炊烟,翱翔的鹰隼划破剌眼的雪光,宁静中等待背驰的骏马,树枝上啁啾的小鸟,澎湃而蔚蓝的海洋,澄明而温柔的天野,金黄而璀璨的麦浪,以及繁花胜雪的季节。可是,曾几何时,我们没有倚窗听过穿林打叶声?曾几何时,我们没有在雨疏风骤时,留得残荷听雨声?

其次,来自于那些深深打动过我们的艺术品。一支舞、一幅画、一首歌、一部小说、一部电影、一座雕塑。“千手观音”艺术做了最形象最生动的诠释。这些姑娘舞动的姿态展现了是中华古国深厚的情感,浓重的文化,纯美的艺术。她们都是聋哑人,是完整的缺陷,但正是这种缺陷却展现出了一种完整而绝世的美。她们处在一片无声的世界里,通过这优美的舞姿把她们内心深处对美丽的追求流露了出来,给人是一次心灵的震撼,也让我们领悟到了缺陷里带着悲凉的美,纯朴、优雅的展现,是一道绝美的风景;而在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中,特异优美的“湘西世界”是作者用来表达“我实在是一个乡下人”和 “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乡土情趣。在《边城》、《萧萧》、《柏子》、《丈夫》等作品中,作者以恬静悠远的风格,用温润柔和的笔调,借诗词曲赋的意境,描绘出了的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同时也突出作者对湘西下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看着贝尼尼的雕塑《圣特瑞莎的迷狂》,巴洛克艺术,欧洲的最后一种伟大风格,带着贵族式的忧郁与血液里的高贵气质,在三四百年间让人目眩神迷。它追求激情的表达、夸张的动感、力度和紧张性,光影的强烈对比,华丽的风格与鲜丽的颜色,个性的书写呼之欲出。而在华丽的表面之后则是深深的不安和挥之不去的忧郁情绪。还有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充满了人间的温柔的美,那是春天般清新的气息;《小王子》则用童话般纯洁的语言,引领人们回到内心的真纯。

同时,马克思认为,人是按照美的尺度来从事实践的。这个“美”就 是实践的审美状态。美是一个实践性的范畴,因此也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的大部分精力花在解决温饱上,所以“美”的含义即“羊大为美”。有关美学思想的内容也与农耕社会的理想和追求分不开。而在今天飞速发展的时代里,物质得到了极大富足,那么,美的内涵就也应该走上一个新的台阶。追求物质美的同时,也需要追求精神之美。

“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亚里士多德如是说。在雪域里守卫祖国边疆的战士,他们对祖国的忠诚是一种美;离家时母亲的期盼的目光,她对子女的牵挂和爱是一种美;面对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凌云大厦,那些在钢筋水泥架上,为生存抗争劳碌疲惫的身躯是一种美;以及那些用一颗炽热的心关注着这个社会的善良的人们,他们也用心的为这个世界创造着美。

人生是一个过程,而生活则是一种经验。我们很难想象,没有了美的世界和缺乏了审美追求的人类,将会是怎么样的一种状态。

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当下是大众文化大肆张扬的时代。中国历史上恐怕没有哪个时期的人如此大规模地制造时尚又追逐时尚,像今天的人这样喜新 2 又怀旧、争先(先锋性)又追后(后现代)。在大众文化流行的都市时空中审美化、艺术化的图像,以一种持续不断的衍生方式包围着人。“日常生活审美化”似乎成为一种现实。大众文化具有制造“幻象”的极强能力,置身“幻象”和各种审美化视像冲击中,现代人的生存似乎被泛滥的“物”和“形象”包围,各种各样的酒吧、咖啡馆、健身房、视像、广告、时装、商品包装、肥皂剧和流行歌曲及网络冲浪和游戏等不仅日益渗入、深入人的日常生活,而且成为一部分人塑造自身道德、价值观和认知行为准则的主要源泉。时装表演、选美比赛、广告策划、多媒体等融入了足够多的艺术成分和想像。抹平实在与幻象的差别。大众误把“幻象”当现实来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文化视像的俘虏,沉溺于审美幻象而放弃思考和抵制平面化价值的侵蚀。

于是,现代的人类,放弃了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放弃了对真正艺术的审美追求,放弃了对自我价值的实现。人们借助美的产业和时尚化的标准改变肤、指甲等,却并不关心灵魂的空虚。舒适美好的理想,应该为所有人分享,其重心也不应仅仅落在外在粉饰性的扮饰美上,而要与人性提升与祈向“境界”相关联。使美、美感作为公共精神资源高度充分社会化而涵摄所有人,以提升其日常生活,这才是理想和谐可持续发展社会趋近的目标。我们坚信无论什么时代,人类都需要栖息灵魂的精神高地,人在无根的技术时代漂泊太久就会“归家”——审美祈向的“境界”,而不是肉欲的贪欢和视像的更迭。

我想,我们对美的追求可以看作是一种人类自我救赎的过程。生活的真谛是美,美源于生活。从生活之中发现美的存在,这不仅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人类的必需。审美的权力和需求是不分阶级、不分层次的。只有当我们的眼睛看见的是一个美丽的世界,当我们的心灵接触到那些美好的事物,才能够不断的在生活中发掘到那些信念的源泉,才能够对这个世界充满了自信和希望。美的力量,就是把人们从那种自我施加的种种束缚限制中解放出来的力量。对美的追求,也就是对自由的追求。而追求自由,实际上也就是追求进步。追求人类历史上最美好、最幸福,最和谐的生活。

正如儒贝尔所言:“美,这是用心灵的眼睛才能看到的东西。”

生活中从来都是不缺少美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和一颗感受的真挚心灵。

“走的太快,灵魂是会丢失的。”所以,慢慢走啊,欣赏吧。

关于“艺术元素”在美学概论中的表现

艺术无疑是一种美,而我们生活的世界正是由于这些美的元素所构成。

炊烟是可以倾听的、溪水是流动的温床、晚归的西风是漂泊的旅客、妩媚的细柳,是黄昏里翘首祈望的多情女子,散落的万缕相思……

艺术是意识在美学上的升华和对美这种形式的体现。而艺术元素的运用,则发掘和创造了这种美。-狭意上艺术可以分为十种,它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游戏。通过对艺术元素的应用,展现他们绘声绘色的姿态,给人以视觉的感受和心灵的震憾。冲击着人们对美的认识和思考。-而广意的艺术就指一切具备审美价值的事物。

对艺术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他是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它从精神方面剖析了人类对美的理解和再现。其次,我们又可以说他是一种活动过程,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自我创造,是对现实的模仿。再则还可以说是思维具体化的存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的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艺术创造是艺术家对审美感受和审美思想的传达。-

艺术和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艺术美学很好的解释了这一点。-

艺术美学的发源地在古希腊,人们在生活的实践和不断总结中形成了一套认识美的理论,而这种理论通过两千年的传承和发展,逐不形成了现在比较完善的美学概论体系。补充了人们对美的理解和概括,协调了美在生活中的运用。而这些在很多的艺术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表达!艺术是由美的元素构成的,而这些元素就象人的骨骼和灵魂一样,是艺术能否向人们传达美的精髓。多种艺术元素的运用使艺术品展现出了不同的风格,朦胧的印象画派、简单的哥特式风格、充满人性化的拉斐尔教堂。无一不是把艺术元素运用到极致。-

我是一个热爱建筑的人,对建筑的风格及元素的应用也有所了解。建筑对艺术元素的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建筑在不同地方,不同年代又有所区别。-中外古今,不同时代和地方的建筑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中国的建筑对称协调的元素居多,典型的就有北京的故宫,苏州的留园。而故宫和留园本质上又存在很大的差别。而这些差别也就体现在了元素运用上的差别。故宫的大红朱门,深强宽道,表现出了一种威严雄壮的气势美,它代表一种王权,一种至高无尚的皇威。给人一种厚重博大的感觉,让人不自觉的肃然起敬。而留园则是小家碧玉,闺中家人。与故宫的男子还气魄比起来,倒细腻许多,温柔许多……曲径通幽,正是苏园的特色。古园常以竹做点缀,脆青嫩绿,总给人以清新的感觉。-园林里的水池、河渠等,一般都呈现某种婉约、纤丽之态,微波弱澜之势。其布局较为注重虚、实结合,情致较为强调动、静分离且静多而动少。这种构思和格局较为适于塑造宽松与疏朗、宁静与幽雅的环境空间,有利于凸现清逸与自然、变换与协调、寄情于景的人文气质,表达“情与景会,意与象通”的意境。宛如中国的山水画,一般都留有些许的“空白”,以所谓的“知白守黑”达到出韵味、显灵气、现意蕴的 4 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中国建筑讲究棱角分明,这就与西方建筑的圆润曲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法国著名文学家维克多·雨果高度概括过东西方两大建筑体系之间的根本差别。他认为:“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念——从中产生了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了东方艺术。”也就是说,西方建筑在造型方面具有雕刻化的特征,其着力处在于两度的立面与三度的形体等;而中国建筑则具有绘画的特点,其着眼点在于富于意境的画面,不很注重单座建筑的体量、造型和透视效果等,而往往致力于以一座座单体为单元的、在平面上和空间上延伸的群体效果。西方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美原则;中国则重视空间,重视人在建筑环境中“步移景异”的空间感受,是动态美、空间美、传神美的统一。因此,可以认为,欧洲建筑的理念性主要集中体现在“实”上,而中国建筑的幻想性则主要体现在“空”上。

除了中西的风格不同外,中国建筑在古今方面也差别很大。

中国当代的建筑倾向于适用于舒适。提起建筑,让我们不得不联系到城市的概念,中国古代的城市我们可以从【清明上河图】中了解到,而中国当代的建筑更能反映人们的经济价值、精神价值、伦理价值与美学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建筑房屋的商业化,人们生活节奏的变化,为现代建筑的表现又添了不少元素,而这些元素的应用,无疑是适应了现在的人们的要求的。

有美的地方就有艺术元素的应用,【蒙娜丽莎】传神的微笑,【大为】强健的硕美身躯,【巴黎圣母院】的典雅别致,【断臂维纳斯】的唯美感伤,【泉】的细腻,【母亲】的温柔,【马赛曲】的奔放,【拉斐尔教堂壁画】的人性美。【向日葵】的精神感动……艺术元素的应用让艺术家的思想淋漓尽致的展示在了欣赏着的面前。艺术形象唤起欣赏者相应的感觉经验、情绪记忆和形象记忆,并规定欣赏者的感觉、想象、体验、理解等认识活动的基本趋向和范围,进而向欣赏者展示出艺术形象所包含的艺术家的思想感情,使欣赏者受到教育。

从美学原理看博尔赫斯的《永生》 篇7

《永生》主要叙述了一个土耳其商人约瑟夫·卡塔菲勒斯在一份手稿中记载的关于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故事。他曾是公元三世纪时的一位罗马执政官, 从一名垂死的骑手口中得知永生者的存在并带领两百名士兵出发寻找, 后来遇到士兵哗变从而出逃, 在又饥又渴的时候遇到一群穴 居人, 穴居人对他态度极其冷淡于是他前往找寻永生者的城市, 一个穴居人跟着他来到了一座巨大的荒废的石城。在感受到这座城营造出的可怕混乱的气氛后, 他开始试着教穴居人说话, 意外地了解到穴居人原来就是永生者!面前这个就是创作《奥德赛》的荷马。在和荷马告别之后他也成为了永生者, 经历了数百年的光阴之后终于回归了普通人 的生活。

从故事发展顺序来看, 博尔赫斯将人类自我认识的过程浓缩到了这个故事中:一开始狂热的对永生的追求 (人性本源的贪婪和欲望) ———在出逃过程中的无目的寻觅 (对追寻目标的迷茫与困惑) ———感受到永生的可怕同时成为了永生者 (对生命及自我的认识) ———最终成为普通人迎接死亡 (万籁俱寂后心灵 的平静) 。这种过程很容易让我们想到法国高更的名画《我们是谁?我们从哪 里来 ? 我们到哪 里去?》, 可见人类始终没有放弃对“自己”这一命题的探寻。对于永生, 博尔赫斯说“永生是无足轻重的;除了人类之外, 一切生物都能永生, 因为它们不知道死亡是什么;永生的意识是神明、可怕、莫测高深。”而对于死亡, 他认为“死亡 (或它的隐喻) 使人们变得聪明而忧伤。他们为自己朝露般的状况感到震惊;他们的每一举动都可能是最后一次;每一张脸庞都会像梦中所见那样模糊消失。在凡夫俗子中间, 一切都有无法挽回、覆水难收的意味。与此相反, 在永生者之间, 每一个举动 (以及每一个思想) 都是在遥远的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举动和思想的回声, 或者是将在未来屡屡重复的举动和思想的准确的预兆。经过无数面镜子的反照, 事物的映像不会消失。任何事情不可能只发生一次, 不可能令人惋惜地转瞬即逝。对于永生者来说, 没有挽歌式的、庄严隆重的东西。”在这里, 永生和死亡基本成为了两种原意的对 立面, 永生不再成为值得为之狂热追求的事物, 它逐渐成为抹杀人的活力、消灭人的特性的诡异存在;而死亡, 却带有短暂却迷人的美感, 死亡让人们紧张起来、忙碌起来、甚至热爱起身边的事物, 文章借用培根随笔中的“所罗门说:普天之下并无新事。正如柏拉图阐述一切知识均 为回忆;所罗门也有一句名言:一切新奇事物只是忘却。”来表达世事无常, 永恒意味着死 亡的观点。

《永生》中出现的所有人物和意象都可视作“我”的外在表现:浑身血迹的骑手是“我”内心挣扎、苦痛、想要通 过寻求“永生”来实现超脱的人格化形象;哗变的士兵是“我”想要驱逐妄想、回归理性的人 格化形象;永生者象征着对生命逐渐麻木的自己;永生之城更是内心混乱空虚、引导“我”陷入疯狂的本源, 文中“我觉得它 早于人类, 早于地球的行成”正是体现了这座城不同于外物, 而是处于内心的原始欲望。文中与“我”相对的是穴居人阿尔戈, 即创作《奥德赛》的荷马。荷马相当于“我”在社会历史中的一个投影, 荷马作为永生者, 没有了《奥德赛》创作者应有的特性, 而更趋向于里面那条老得快死的狗“阿尔戈”, 这种讽刺进一步体现了“我”对自身认识的矛盾和归属感的缺失。当“我”在地下迷宫走了很久很久的时候, “ (我) 只知道有一次回顾往事时把那个野蛮人的村落和自己的家乡搞混了”;当“我”在永生之城中探寻时, 那些诡异的设计和建筑特点让我“只知道多年来它们经常在我的噩梦中出现;我已经记不清哪一个特点确有其物, 哪一个是夜间乱梦的记忆”。当我们将这些问题放大, 可以发现“我”所面对的, 正是自人类诞生以来一直困扰 着人类的 终极问题 :“我”是什么;“我们”是什么;“生或死”意味着什么……而最后博尔赫斯将问题回归到问题本身:“我曾是荷马;不久之后, 我将像尤利西斯一样 , 谁也不是;不久之后, 我将是众生:因为我将死去”, 以这一个循环式的答案作为生命本质问题的 回应。

博尔赫斯的作品中经常提到一个物品———“ 镜子”, 在《永生》中, 他提到“在凡夫俗子中间, 一切都有无法挽回、覆水难收的意味。与此相反, 在永生者之间, 每一个举动 (以及每一个思想) 都是在遥远的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举动和思想的回声, 或者是将在未来屡屡重复的举动和思想的准确预兆。经过无数面镜子的反照, 事物的映像不会消失。任何事情不可能只发生一次, 不可能令人惋惜地转瞬即逝”, 在《德意志安魂曲》中, 他说“我用镜子照照脸以便知道自己 是谁, 知道再过几小时当我面对自己的下场时如何动作。我的肉体也许会害怕;我却不怕”。在他的另一篇 作品《阿莱 夫》中 , “镜子”提到的频率更是多达11次。“我从小就有对 现实的重影, 以及现实如幽灵一般不断增殖的现象感到恐惧, 这种感觉我是在镜子前得到的。……有时, 我担心它们会超脱现实;有时, 我又担心在镜子里会看到我那张由于意想不到的厄运而变形 的脸。我知道, 这种对镜子的惧怕奇妙绝伦地普遍存在于宇宙 之中。”这是博尔赫斯自己认为的关于“镜子”的观点, 而进一步分析他的作品, 我们更可以看到“镜子”实际上还与另一个常常出现的意象“迷宫”起到了互相映衬的作用。

丹托曾指出自己对于艺术镜像的观点:“镜像O如果确实是O的模仿, 那么, 艺术即模仿, 镜像即艺术”。丹托在学术上经历了从分析哲学到历史叙事再到分析美学的过程, 博尔赫斯也常常将自己的世界观糅入真实的历史事件中, 引起虚实结合从而对客观历史和主观意识进行同步思考的目的。克罗齐推崇现代艺术向古典理想的回归, 而博尔赫斯屡屡借历史用于表现思想的手法又与坚持“心灵内在的诗性特征”的克罗齐相匹配。“镜子”作为“反映”的工具, 具有映射、彰显本质的作用, 而人类自身或历史过程的映射, 往往体现为一种形式上的“迷宫”。永生之城就是一个绝妙的展现, 在面对永生者的城市时, “我”不仅不能从中看出生命给人类带来的意义, 反而使我感觉“理性的恐怖多于感性的害怕”, 而思想的过程也经历了 : 这座宫殿 是神建造的——建 造宫殿的 神已经死了———建造宫殿的神准是疯子。“我”探寻永生的过程经历了:迷宫———迷宫———迷宫, 分别对应着地下———永 生之城———地下。这种镜像式的历程恰恰在反映迷宫式自我认识的同时展现了博尔赫斯“循环论”的根本价值观。

博尔赫斯擅长把巨大缜密的理论思想嵌入仿如低声呢喃的历史叙事之中而不显生硬。克罗齐曾提倡以情感直觉为对象, 以逻辑综合为形式的批评观。而博尔赫斯正是在“迷宫”中嵌入了“镜子”, 使文本成为了某种轮回循环论的表现工具。在《永生》中, 博尔赫斯借“我”之口来阐释他的观点:“我认为印度斯坦某些宗教的轮回之说比较合理;那个轮子无始无终, 每一生都是前生结出的果, 种出后世的因, 都不能决定全过程”而在《阿莱夫》中, 更是将无尽与渺小相融合统一, 世间万物汇聚在一个小小的发光的“阿莱夫”中, 这种“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的东方哲学理念被博尔赫斯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阿莱夫》最后以一句“幸运的是, 经过几个不眠之夜后, 遗忘再一次在我身上起了作用”来概述人类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也同样经历着“肯定”与“否定”反复交错的特点。

从《永生》中可以看出, 博尔赫斯喜欢跳出“人类”的视角来描述人类, “我”作为超过了常理能够理解的永生者而存在, 经历了数千年的时光, 参与了众多历史事件, 而只有最后成为了普通人才让“我”感到“难以置信的幸福”。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在这方面与博尔赫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体》中借宏大的宇宙观念将人类固有的“人类中心论”摧毁得一干二净, 而在展示完无边的宇宙之后, 整个小说又重新回归到了“人性”和“生命”这两个终极话题 之中。可见, 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 博尔赫斯的价值理念没有局限于人类本身形成的固有视角, 而是借助东西方的理论结合之后形成的独有的循环论思想, 这也成为了博尔赫斯文本中共有的思想体现。

参考文献

[1] .[阿根廷]豪·路·博尔赫斯《阿莱夫》王永年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2

[2] .张敏.《克罗齐美学论稿》,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4

[3] .刘悦笛.《分析美学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

[4] .[意]贝内德托·克罗齐.《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 商务印书馆2012.1

[5] .张雪娇.《阿莱夫》的抽象迷宫空间的魅力, 《世界文学评论》2012.2

美学原理培训学习 篇8

建筑美学内容及特征

1.建筑美学的内容

自从世界上第一栋房屋的建成,建筑美学就开始诞生了,建筑美学是一个主观的认知态度,它的形式是人们一步步的发展最后形成的,建筑美学的构成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建筑中体现了的美学知识,是建筑技术、材料、结构和构造等物质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建筑美学如何按照美国从事创作的建筑之美和创造主体,客体,身体的法律关系,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基本任务。根据目前的趋势,建筑美学,专注于建筑之美和城乡环境,建筑之美,建筑美山水园林关系的美学效果之间的关系。

2.建筑美学的意义

建筑美学的概念较为宽泛复杂,不是特有的概念。审美品质的升华集中表现为功能性的

提高;有审美形式与建筑类型之间的直接关系;审美角度的出发点也不同。人文与景观的艺术相结合,可以体现出当地的地域和人文风情,像有生命的植物一样落地生根。合天时,合地利,能够与之不同地理环境相适应,做出自身的调整。建筑之美在于它的提炼升华,在中国从文化中以借景,对景,框景等视幻的手法相结合表现出风格迥异的建筑。

3.建筑美学的主要特征

在世界的建筑上中国建筑占有一席之地,建筑不失自己的中式传统风格,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建筑风格,中国的建筑主流文化还是汉族的建筑。它的审美功能主要在三个方面,首先建筑的审美价值与它的风土民情密切联系,其次建筑艺术的形式美直接来源于功能作用、使用价值,最后重视环境的整体意境造型高于单纯的造型美观。

烛台发展

1.烛台的起源

中国古代的烛台是插蜡烛的装置,方便来点燃蜡烛和移动蜡烛。也是佛案上常用的产品。烛台的形状有圆茎叠重的形状,有各种动物组成的形状。烛台的质料有木制的,有铁造的石雕的,更有甚者直接用金子造。烛台起源于欧洲,在10世纪大约上升,在当时的作用就只是单一的摆放蜡烛油脂和照明等作用,因此造型设计极其简单,用料也是金属,包括结构是烛台,手柄和底座。

2.烛台的演变

烛台的发展不是很很快,18世纪以前,烛台都是金属制作的而成比较笨重,后面到出现有插口的烛台,它的变化大都只是在纹理装饰的改变。18世纪40年代,有了电镀这门技术,烛台的成本得到降低,这样才开始方便大批量的生产,开始烛台的造型也变得多了起来。但是由于电的发明烛台的利用价值开始下降,现在主要是它能作为一种装饰性的材料来给我们的生活空间加以点缀。

建筑美学与烛台设计

1.在烛台设计中加入建筑美学元素的目的

建筑美学元素是一种主观对建筑的认知态度,包括建筑造型方面的美学,建筑装饰这方面的美学,和建筑文化内涵方面的美学元素。烛台是一种照明的装置,现在主要用在装饰,营造氛围的作用上。在烛台设计中加入建筑美学元素的目的有:第一,增加烛台设计美的元素表现;第二,展示建筑的美感,增加烛台的设计内涵; 第三,通过别具一格的建筑美学元素为烛台表达一种特定的生活情趣。

2.在烛台设计中加入建筑美学的缘由

建筑美学是一种能够展现人文习俗,时代特征的美学艺术表现,烛台设计又是一种生活产品的设计,现在主要运用在室内的装饰效果中,在烛台设计中加入建筑美学能增加我们产品的附加价值。第一:能增加我们烛台设计的艺术表现元素,美学的元素更加丰富。第二:能借助建筑美学元素表现的产品独特的文化内涵。

3.解构主义建筑美学与烛台设计

解构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界兴起的哲学学说,以解构主义手法设计出的建筑物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清华大学建筑史学家吴焕加教授将其概括为“散乱”、“残缺”、“突变”、“动势”和“奇绝”五点。散乱,是指解构建筑在总体形象上的破碎、零散,在建筑外廓上的参差交错,在建筑形状、色彩、比例、尺度、方向的处理上极度自由,超脱建筑学已有的一切程式和秩序,抛弃古典的建筑轴线和团块组合。残缺,与传统的讲求完整统一的构图方式不同,解构主义建筑往往力避完整、齐全,在许多地方故意作成破损状、缺落状、不了了之状,看后令人谔然,但又耐人寻味。突变,解构建筑中的各种元素和各个部分之间的连接往往没有过渡,也没有预示,表现得很偶然,很突然,看上去生硬牵强,似乎无规律可寻。动势,是指解构建筑常常采用颠倒、倾斜、扭曲、变形等手法,造成建筑物的失稳、滑移、错接、倾覆等动感,使建筑物呈现出某种动态,或有危危然如履薄冰之感。奇绝,解构主义建筑师在设计中常常采用一些超越常理、常规、常法以至常情的概念和手法极尽标新立异之能事,极力追求一种出人意料的反常效果。

在社会发展的演变中,人类对建筑美的追求日益显增,对美的渴求也越来越大。建筑美学的元素对烛台设计注入,不仅是在家具用品设计中,智能家具风行的今天,烛台当然不会缺席。为了我们生活的多姿多彩更加美好,我们也应该去设计更加出色完美的产品。

美学原理培训学习 篇9

【单选题】李泽厚认为,美学的基本问题是()问题。

    A、方法论 B、本体论 C、知识论 D、认识论

我的答案:D得分: 20.0分

【单选题】“美是物在人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这一观点来自()。

    A、高尔泰 B、吕荧 C、宗白华 D、李泽厚

我的答案:B得分: 20.0分

【判断题】朱光潜认为美的社会性不在自然物本身,而在审美主体。()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判断题】美的社会性不在审美主体,而在自然物本身。()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判断题】朱光潜在美学大讨论中解决的理论问题是:说明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对美的社会性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2.2 美的本质的定义已完成成绩: 100.0分

【单选题】“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是谁的观点?()

    A、白居易 B、韩愈 C、柳宗元 D、王安石

我的答案:C得分: 20.0分

【单选题】西方美学家通常将“象”称为()。    A、物色 B、景色 C、形式 D、种类

我的答案:C得分: 20.0分

【单选题】李泽厚认为,所谓社会性,就是社会发展的()。

    A、本质和规律 B、规律和理想 C、本质和理想 D、本质、规律和理想

我的答案:D得分: 20.0分

【判断题】“物”的世界就是“象”的世界。()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判断题】美带有历史性。()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2.3 审美意象与审美活动已完成成绩: 100.0分

【单选题】审美活动的本质是()。

    A、情景合一 B、情景分离 C、主客统一 D、主客分离

我的答案:A得分: 20.0分

【单选题】第一次正式提出“意象”的概念并将其纳入审美范畴的是()。

    A、刘勰 B、严羽 C、庄子 D、王国维

我的答案:A得分: 20.0分

【单选题】用来形容宋元花鸟画不恰当的是()。

 A、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    B、空灵的精神表现 C、不写实

D、花鸟中能表现无限

我的答案:C得分: 20.0分

【判断题】表象就是物的形象。()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判断题】《文心雕龙》的作者是刘勰。()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2.4 意象世界照亮一个真实世界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单选题】下列关于意象世界的说法正确的是()。

    A、是对自我的无线超越 B、是对精神的超越 C、是对主客二分的超越 D、以上都不对

我的答案:C得分: 20.0分

【单选题】下列关于“美”的描述正确的是()。

    A、可以脱离人二存在 B、美具有一定的形状 C、美是纯粹的 D、不存在实体化的美

我的答案:D得分: 20.0分

【判断题】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赞成真善美三者的统一。()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判断题】中国美学认为,我们的世界是天人合一的世界。()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上一篇:班主任试用期工作总结下一篇:中秋节晚会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