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感想

2024-08-1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感想(通用8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感想 篇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感想——我眼中的马克思主义

上了大学之后,才渐渐接触了马克思原理,马克思主义一类的课程。虽然高中时期上的政治课多少有一些涉及,但毕竟不完善,不系统。所以总体来说,知道,认识到马克思主义都是从上大学开始的。

上一个学期学习的内容还没有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这一学期的内容则是大部分深刻有力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

常言道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即使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理论知识,每个人因为个人经历,家庭背景,心里状态和人生观等不同而对同一种客观事物的认知出现偏差。

通过前半个学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论前半本书的学习,我从对马克思主义一点都不了解到终于有了初步认识。

所以在老师要我们写一写学习了前半本书后的感想,我马上想起了一个题目:我眼中的马克思主义。

所以这篇文章,我想谈一谈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点感想。到底什么是马克思?

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书中如是说。

而在其他人眼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产物,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机器生产提高了社会化的程度,使得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不断的激化,是创立新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相继在西欧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占据统治地位,社会历史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这为科学地提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奠定了社会历史前提。进入19世纪后,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以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三大科学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克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全面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唯物辩证的性质,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前提和条件。而其理论来源主要是西方哲学史上积极成果的继承和发扬和18世纪-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推动。

而在我眼中,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完整系统的理论,这理论能够纠正人的错误言行,起到规范纠正的作用;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适应社会需要的前进的体系,需要人为修正并运用到实际中去;再有,它还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是社会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这门课程,我感想颇多。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列宁在新的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 理论成果。

这一步步的发展不无揭示着马克思主义鲜活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这都在说着马克思主义是为广大人们谋福利的理论体系,是值得人们推崇学习的。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誓言,是可以为之奋斗的目标。通过学习,我愈发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它存在于过去,也将影响未来,现在我们要做的便是深刻研究,好好学习,为日后社会进步作贡献。

以上就是我的感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感想 篇2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学习积极性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 主体对客体的第一印象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主体对待客体的态度和行为。由此推理, 一门课的“绪论”讲的成功不成功, 给学生留下的第一印象好不好, 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此课程的积极性的高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后称“原理”) 课的教学目的在于, 通过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 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要达到这个目的, 首先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绪论一章,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 笔者认为, 要讲好绪论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改变偏见, 端正态度

如何看待这门课?就这个问题, 笔者对即将上这门课的学生做了较广泛的个体访谈。有28%的学生对这门课的预期不好, 认为肯定又是老调重弹, 没有新意, 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那么, 如何改变这部分学生的偏见, 培养其对“原理”的良好学习态度呢?

(一) 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 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科学性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 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 透过现象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既然如此, 就无所谓过时不过时。正如, 地球围绕太阳转、生老病死等自然规律一样, 虽然揭示这些规律的理论已经产生很久了, 但它依旧没有过时。

(二)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它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 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因为新的实践势必提出新的问题, 需要我们不断去认识、去解决。所以,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总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就是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总是与时俱进、常变常新的, 它永远不会过时。

值得一提的是, 为了说明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 有教师会用以下案例:世纪交替之际, 英国两大媒体开展“千年风云人物”的评选活动, 马克思名列第一;后在英国开展的“最伟大的哲学家”的评选活动中, 马克思再次荣登榜首。

笔者认为, 此案例只能说明现在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人依然为数众多, 并不能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而没有过时的科学。因为, 某个理论, 并不是肯定、认可的人多, 就成了真理。所以, 此案例只能辅助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当今的人气, 却不能完全证明:马克思主义和时代合拍, 对当今社会实践依然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它没有过时。

二、消除迷惑, 增进信任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学生在学习“原理”课绪论时, 容易产生一些思想上的迷惑。只有有效消除这些迷惑, 才能使学生放下精神包袱, 轻装前进, 增进对这门课程的信任。

(一) 既然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变化的, 为什么又要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针对学生的这一迷惑, 教师必须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殊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 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性, 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 指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殊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因为, 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个别理论判断和具体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 可能不再适用了, 故需要发展这部分理论。

(二) 马克思主义存在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也取得了无数的成功;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后, 许多没有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的人取得了成功;一些信奉唯心主义哲学的人也取得了成功。这些例子是否说明:马克思主义无用?世界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有规律,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如果遵循规律, 就可能成功, 反之, 就没有成功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发现和表述了规律, 但并没有创造规律。没有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的人能够成功, 是因为他们自发地遵循了客观规律。而一些支持和鼓吹唯心主义哲学的人, 之所以也能成功, 是因为他们的言行是不一致的。表现在:一方面他们表面上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 另一方面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却坚持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三) 共产主义是理想还是幻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这是绪论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发现, 每次讲授这部分内容时, 教室里总会有学生窃笑或撇嘴。通过和学生畅谈, 我了解到, 学生的疑惑主要有以下两点。

1.我国在50年代末也曾实行过短暂的共产主义, 如河北省的徐水县, 曾实行了“公社化、供给制、吃公共食堂”等共产主义制度, 但这个典型的“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仅维持了四个多月就夭折了。这是否说明, 共产主义就不可能成功?

2.共产主义理想的似乎太渺茫了。既然没有一个人能列出共产主义实现的时间表, 是否说明共产主义是个幻想?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一内容被安排在“原理”教材的第七章。但若完全按照课本的编排, 在绪论中不涉及这一知识点或者一带而过, 就不能及时消除学生疑惑, 他们就会产生马克思主义不科学、不可信之感, 从而影响一学期的学习情绪。所以, 必须在绪论的讲授中简单、有力地消除学生的以上迷惑。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强调:

1.共产主义的实现, 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 这就有赖于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我国50年代的“共产主义”梦之所以破灭, 是因为其当时的物质基础极其薄弱, 条件非常不成熟。

2.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财富不断丰富、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社会制度不断完善等, 在将来的某个时间段, 共产主义一定会成为现实。

3.任何人也不能准确划定共产主义实现的时间表。原因在于, 社会的发展总是遵循“曲折中前进”的规律。之所以曲折, 是因为社会发展总是会受天灾人祸的影响。天灾人祸何时发生, 它的降临会给社会发展带来多大程度的危害, 谁也不能准确预测和计算。所以, 谁也不能准确划定共产主义实现的时间表。社会向前发展, 也许是走两步退一步, 也许是走三步退两步, 但虽然有退步, 社会前进的大方向是必然的、不可阻挡的。正如诗文描述的一样,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曲折前进的社会总会有共产主义实现的一天的。

三、认知幸福, 感召受众

“你认为马克思的一生幸福吗?”对于这个调查题, 有18%的学生选择了“不幸福”的选项。经私下谈心得知, 他们之所以认为马克思不幸福, 是因为马克思一辈子的生活不富裕、不稳定。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这是一个人幸福观的问题, 也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近五成被调查者认为马克思不幸福, 是因为他们把幸福仅仅建立在个人的衣食无忧、安居乐业上。“原理”课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让学生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其更重要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结合绪论的教学内容, 笔者认为, 在讲“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时, 适当地穿插以下内容, 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而且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大有裨益。

(一) 马克思有远大的志向。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在择业时, 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1]所以, 青年马克思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17岁的马克思树立了一个远大的志向, 那就是“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二) 让自己的小家生活无忧, 这并不是马克思的奋斗目标和幸福追求。马克思的文学功底很好, 26岁的马克思已经被官方文件称为“文学家”了;马克思是个经济学家, 他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分析得透彻而深刻。如果仅仅为了他的小家过上优越的生活, 马克思有很多挣钱的途径和机会, 他可以做生意、当作家, 或者做自由撰稿人, 这些职业足可以让他一家衣食无忧。但他没有这样做, 因为他的一生都在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他的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创立科学理论和指导工人斗争中了。

(三) 即使穷困潦倒、颠沛流离, 马克思也没有放弃对于理想的追求。由于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卓越贡献和对地主、资产阶级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使得一切反动势力都在诅咒他、驱逐他。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他常常囊空如洗, 衣食无着, 在困境的泥沼中挣扎。马克思曾写信给恩格斯说:“我的妻子病了, 小燕妮病了, 琳蘅患有一种神经热, 医生我过去不能请, 现在也不能请, 因为没有买药的钱。八至十天以来, 家里吃的是面包和土豆, 今天是否能够弄到这些, 还成问题。”[2]生活如此窘迫艰难, 马克思没有丝毫的懈怠、犹豫甚至退却, 对于自己的伟大理想, 他从来都不曾放弃过。

(四) 最幸福的事, 就是为了人民大众的幸福而奋斗, 这是马克思的幸福观。马克思曾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 那么, 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 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 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 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 而面对我们的骨灰, 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1]马克思把自己的幸福和全人类的幸福联系在一起, 换句通俗的话说:“大家好, 他就好。”用这个幸福观来评价马克思的一生, 我们可以作一个判断:“马克思是幸福的。”他的幸福来源于:他有远大的理想并且一生都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他的理论为追求公平、美好生活的人们点亮了指路明灯;他有相濡以沫、感情深厚的妻子, 她无怨无悔地跟随他、支持他;他有志同道合、无私援助他的朋友, 他收获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友谊……

(五) 反思自己, 什么是幸福?怎么样追求自己的幸福?通过以上讲解, 目的是帮助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幸福观和人生观。内容讲完之后, 就该启发学生思考了。教师可在课后留一作业, 让每个学生认真思考以下问题并认真地写下来: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应该怎么样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当下将怎样做?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人们应该怎样追求自己的幸福?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理想、幸福的问题, 认真规划自己的人生, 慎重对待自己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0卷) .人民出版社, 198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感想 篇3

关 键 词:学习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时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党的十八大指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进”工作中“进头脑”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取得成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坚持《原理》)课程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学生头脑工作中起引领、促进的主导作用,教师不能只有丰富专业知识,还必须掌握高等教育心理学,要有良好的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要对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活动有透彻了解。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学习理论,立足于学习理论实施教学决策,是《原理》课程教师完善现有知识结构,打造学习型教学课堂,切实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基于学习理论思考《原理》课堂教学中大学生学习行为的产生。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任务,课堂是一种复杂的环境,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现代教育理论研究学习行为的产生,关注学习行为的过程,寻找学习行为中的因果关系。当代教育学习理论根据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和描述的不同而分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三种。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发生在当环境刺激使学生的反应发生相对持久和可观察的变化之时。学习是刺激反应的结果,学习过程伴随着行为变化,行为变化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指出,教学和课堂需要精心计划,并使用准确刺激,教师的任何课堂决策都应该或者诱发、或者抑制、或者干扰、或者强化学生某一形式的学习行为的发生。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试图通过内在的心理事件来描述和解释学习,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行为,是将环境中的信息转化为头脑中所储存的知识的行为。学生激活已有知识,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便发生。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的新信息首先要被学习者关注,其次新信息要有和学生已有知识融合贯通之处,因此,教师围绕教学进行的系列工作都指向同一目标——创设能帮助学生将新信息与先前相关知识联系起来的课堂学习环境。

3、教育中的建构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学习者应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而非被动地从环境中接受知识,这种理念不同于其它学习理论的地方是强调如果学习者能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理解,这种学习将会更有力度。教师选择哪些教学内容,采用哪种教学行为,决策的根据应该是教会学生设置目标,教会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做出反思,同时要能够帮助他们成为独立的问题决策者。

三种学习理论对学习行为的归因、学习过程的分解、信息转化的路径等有不同的观点和解读,但都主张学习发生在个体应对外界刺激之时,是主体主动参与才能在目标引导下完成的过程。

二、打造学生思维“在场”的学习型教学课堂——重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转化,形成有助于学习活动产生的教学知识体系。

《原理》课程教学是一个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过程,经过教师的打造,一个统一逻辑体系具备了特色成为融合了学生现有个体经验和知识背景的有机理论体系。“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目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生活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①教师打造的具有“实证”意义的知识体系应该重在两个方面:

1、实践性,“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意愿,即学生的动机引发会影响到他们与教学材料、教师的互动,有意义的学习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②理解教育心理学对动机的阐述能帮助教师思考怎样激发学生的动机以使他们积极投入到课程学习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曾经非常成功的指导中国革命实践,但只有真正融入到学生个体生活实践,在学生迷茫、困惑之际指引学生成长,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关知识,学生才会有持久的、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动力,這种动机才能帮助学生面对新知识克服畏惧、逃避的消极心理。例如,在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世界观概念时,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自己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世界观;在讲授绪论“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和第7章“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时,向学生提出“你认为人类能不能实现共产主义,要不要有共产主义信仰”的问题。理论来源于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回答,理论也在解答时代问题中深化、发展。凡是涉及到学生个人成长和现实社会环境,能够有机结合当下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阐述的课程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必能受到学生欢迎,激起学生的讨论兴趣和参与热情,无形中实现了学习行为的选择、组织、整合新信息过程。

2、时代性,中国模式与现代化道路问题、经济持续发展与发展代价问题、经济利益最大化与人的自由发展问题、个人价值观与主流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等等这些中国现实问题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必须积极应对和解答的问题,是《原理》课教师无法回避的教学“实证”问题。应对好和回答好这些问题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原理》课程的生死存亡。教师既不能对社会现实问题视而不见,关起门来自说自话,又不能忽视《原理》作为每个大学生必须学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为培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目标服务这一现实;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时代发展,是高度概括的抽象性理论课程,又要看到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电子产品、游戏,视听觉时刻受到海量信息冲击长大的一代,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理性思维能力欠缺,政治信仰缺失,对远离现实的理论说教极度反感。当代大学生特点要求《原理》课程教学内容时代化、时尚化、通俗化。理论如何具体,观点如何全面,海量素材如何运用,阐述和表达如何与学生的内心世界达致共鸣,这些都是影响教师抉择教学内容的决策因素。教师在《原理》课堂教学时空中,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这本大书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只有充分运用个人经验和智慧才能把《原理》课程统一抽象的教材内容转化为具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endprint

三、打造学生思维“在场”的学习型教学课堂——创新教学形式,课堂教学中理论讲授、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相结合,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行为。

1、理论讲授

《原理》课的本质特征决定其课堂教学不能没有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进行理论讲授这一重要环节。学生从其他渠道获得的马克思主义认知模糊混乱,进入大学之前学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流于教条化和表面化。“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③深入透彻地、清晰明确地、通俗易懂地讲解和阐述基本范畴、命题、原理能澄清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知的模糊性,消除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智慧的排斥。

2、案例教学

以案例展开和个案研究引导学生学习抽象枯燥的原理知识,能活化知识点,展现马克思主义的“在场”。案例的选择要符合课程教学目标,贴近学生实践生活和具有时代特征,案例内容要呈现清楚问题困境,要能触动大学生心灵,叙述应该真实、完整,切忌生硬地使用原理加例子的格式化、简单化案例。教师对案例的分析和点评必须有理论和专业水平,要能完全揭示案例蕴涵的理论价值意义和实践指导功能。案例教学有助于《原理》教学内容联系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能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用性。

3、讨论式教学

讨论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于师生、学生之间展开的知识探索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符合学习理论的主体对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更有学习动机的思想,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实现教学相长。讨论教学法要与理论讲述和案例教学有效结合,切忌把讨论式教学简单化为师生课堂问答環节。

(1),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讨论主题和讨论时机。讨论主题最好与现实社会和学生个人实际密切相关;讨论时机最好选择在所授内容适宜于通过讨论全面展现观点,学生思维产生困顿,同种教学法使用了一段时间的时刻。

(2),讨论形式多样化,并要求课前准备。讨论形式有专题讨论、辩论性讨论、插问式讨论、答记者问式讨论多种,课堂教学中可穿插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涉及的多是时代性、宏观性、全局性问题,一般大学生根本没有相关知识储备和足够阅历眼界深入思考和系统回答这类问题,因此专题式讨论和辩论性讨论需要教师提前布置问题,给予学生分组搜集材料、整理材料,就某一问题形成系统性观点的时间。上一次课布置主题,下一次课选代表在课堂上发言,摆出观点和论证材料,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完善,也可以反驳和批评,问题在讨论和辩论中得到深入和展开。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组织、整理材料的能力,文字转化为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挖掘了问题和思维的深度。

(3),教师要通过适时地提问、点评、总结学生讨论沿着正确方向行进。学生的思维观点和语言表达方式受个人成长经历、社会背景环境影响,难免有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不相符合的地方。教师在讨论点评和总结中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调整言论方向,既要肯定学生讨论中的创新思想,也要指出不足之处,同时鼓励学生形成用辩证思维分析现实问题的习惯。

四、打造学生思维“在场”的学习型教学课堂——关注教学课堂,教师应该时刻留意学生的课堂行为,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维的“在场”。

不管如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拓展第二课堂,传统的课堂教学仍然是《原理》课程教学的主阵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是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时效,使学生在课堂教学场景中切切实实地“学习”。

1、严格课堂教学管理。

教师要有《原理》是所有大学生正确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必修课程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不应该被社会的其它声音左右,应理直气壮地履行自己高校思想政治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师应该严格学生的课堂日常行为规范管理,通过点名、查到,形成规范的病(事)假实行制度和迟到、早退、旷课批评处罚制度;发挥班级干部作用,贯彻各项课堂管理制度的实施;公平公正地记录学生平时成绩,加大平时成绩在学生课程考核成绩中的比例。课堂良好的到课率和听课行为是学生学习行为产生的前提。同时,根据学习动机引发理论,学生相信通过自己的行为能成功地完成有挑战性任务,他们更具有主动学习意愿,教师应该把课堂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发言,敢于表达观点的学生行为纳入考核内容,强化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行为。《原理》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更应该言传身教,而不是言行不一。

2、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原理》课在高校一般是大课堂教学,动辄几十上百人的课堂,从讲台看下去黑压压一片的学生,大脑长时间接受抽象语言和文字刺激特别容易疲劳和懈怠,教师如果不从学生的个人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微观的角度关注学生学习动态,不能时刻留意身处教室的学生思维大脑是否在场,而只考虑自身每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与否,那么教师再辛苦的教育教学付出也只是教师的独角戏,课程教学效果必然低下。

长篇大论式理论讲授不适应90后大学生学习特点,把握学生思维节奏,课堂上及时创新教学形式,应时应景采用理论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教学手段,同时运用由图片、音像、视频、文字多种形式组成的多媒体课件展现教学内容,打造师生共同参与的《原理》学习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

②《教育心理学——课堂决策的整合之路》,(美)托马斯·费兹科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7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感想 篇4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这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对当代青年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的课程。而我们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在于帮助自己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使自己在学习中着重用学习领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升自己对思想问题、学习问题、社会问题等进行思考的能力和方法。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对现实学习、生活和未来走向社会的认识。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过程中,我也通过实际生活获得了一些自己的经验与总结,真正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以下几点:

一、老师态度认真,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即使是对待理工类专业的学生,老师也丝毫不懈怠,对大家要求严谨,不时提问并纠正大家语言及思想上的错误,相比之下我们的表现就有点差强人意,有些同学甚至上课做其他门课的作业,这是需要改正的。

二、课程设置合理,讲课详略得当,程度适中。原本厚厚的一本书,老师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结合PPT进行讲解,帮助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三、讲课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由浅入深的领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奥妙。老师上课时经常举实例,将枯燥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例子,能够更好的调动大家的兴趣,引导同学主动思考

四、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正确主动思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进行探究。上课时总是有学生踊跃回答问题,虽然不免有回答错误之处,但这不失为一个良好的现象

五、课后习题的布置得当,注重让学生边学边理解。单纯的被动接受理论是无用的,只有这样通过写下自己感想的方式,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融会贯通,因此,恰当的论文写作是很有必要的。

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给我带来了深远意义。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应该遵循的原则。我觉得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收获挺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更深刻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更进一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受益匪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与时俱进的今天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教会我们思考问题,思考生活的方式,在大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件事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利于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认清事实本质,更可以提高我们的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辩能力。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学好其他学科知识,认清当今形势和理解各项政策制定的基础。老师们在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时,深入浅出,语言幽默,并联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加以阐述,这种讲课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精

神,并学会了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实进行分析。

虽然从初中政治就开始接触到政治并听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了,但却一直认为它只是一门离现实比较遥远的科目,而且认为很少能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但是在大学中系统学习了这门课后,发现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能体现出其中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与大学生确立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矛盾的观点,联系的、发展的理论以及实事求是的相关方法论在现实学习、生活中给予指导,有助于实践活动的开展。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建设者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增强思想道德水平及理论水平,从而更好的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了社会主义本质,更加坚定了为社会主义奋斗的信念!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性发展中国家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大量文献典籍,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不公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

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当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基继承和发展中国家,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和中国共产党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家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家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就要从平常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才能更好的理解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正确的学习原则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第一,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认真读书,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前提。

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联系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去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许许多多的问题。

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教条主义从本本出发,把个别的观点和结论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实用主义的方法,从自己的主观需要出发,把严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分割成互不相关的只言片语,然后根据主观需要决定取舍,生搬硬套地强加到实际上面去,这样既违背了科学理论,也歪曲了客观实际。这两种态度和方法,都背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防止和反对的。

总之,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本领。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学习的目地全在于运用。所以,我们大学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第一,在思想上要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理想是人生观不断进取的精神支柱和动力。历史上的胜利与成功。永远属于具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人们。中国青年运动80多年的生动实践告诉我们,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中国青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期,才能有大作为。现在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当代中国的大学生也应该以此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神圣的职责,这是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具体体现。

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地辨明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实际上,客观地正视思想文化、价值趋向多样化的现实情况,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书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作为青年学生装的行动指南,坚持提倡先进文化、先进思想道德的必要性和很需要性。因为只有统一的代表团先进事迹文化教育前进方向盘的思想感情来凝聚人心,才能使人明荣知耻,民挥其“导向”作用。胡锦涛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性里,要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这看起来简单朴实的字眼,却是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体现,是优秀民族文化精髓的凝练。

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观和主观世界观的行动指南。大学生要自觉的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性发展中国家融个起来,增强为祖国统一和为人民服务台的责任感,努力学习班,提高警惕本领。早在1939年,毛泽东就说过,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本领恐慌实际上是一种忧患意识、使命精神和内驱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 篇5

摘要:新一代的大学生,面对新兴世界的巨大诱惑,似乎不再执著于精神世界的高尚,不再迷恋那神秘的哲学理论。过分地追求潮流,追求时尚,放弃精神世界的修养,忘却曾经为我们指引光明大道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然而,我们的祖国,我们的生活都离不开这伟大的思想教育。我们的社会性质要求我们要继续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我们的一切行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成为我们走向社会的必修课,成为我们为祖国做贡献的必要精神支柱。

几个月学习下来,对这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进一步的了解。下面是我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心得。

关键词:思想原理;个人见解;实际行动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对于世界观和方法论,有自己的认识,辩证统一的观点也让我能够更理智的认识世界,理性看待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更好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开阔了我的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和广度的理解。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简要谈谈个人对这门课的学习心得体会。

思想原理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个人见解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

我们面对的世界,生机勃勃,奥妙无穷。我们人类是后于自然界而存在的。世界万物的两大现象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恩格斯总结概括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而我们可以划分出两大类。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本质区别就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这是具有争论的,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出现伟大的变革。它以科学的时间观为基础,正确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这是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的最大财富。

一.辩证地看世界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辨证法是统一的。由于世界本来就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因此,当马克思主义唯物的解决世界本源问题时,已经内在地包含了辩证法。同样的道理,当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规律时,也内在地包含了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规律和范畴,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例如,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道理原理,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实际问题。又如,事物的发展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过程,我们就要十分注意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脚踏实地地创造质变的条件,才能达到事物质的飞跃;急于求成,揠苗助长,必将事与愿违。

总之,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论。毛泽东指出:“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二.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的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真理具有客观性,列宁说:“认为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象;承认客观真理: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这都是一回事。”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恩格斯说:“对自然世界的一切真实认识,都是对永恒的东西、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本质上是绝对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两者在实践的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在我们身边,存在着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把课本的理论知识当做真理,有的人把时尚达人的言语认作社会的价值所在,有的人执迷于个人浅薄认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都不能成为真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显得尤为重要。想问题、办事情只有从这一原则出发,方能做成功想做、要做的事情。回眸几千年的历史,无论是历代帝王建立基业,还是近代革命先烈为美好社会的不懈奋斗,抑或是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无不考虑现实状况和社会环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也正因为一切从实际出发,才造就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当然了,人非圣贤,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个人意志的薄弱也会影响人们处理问题应坚持的原则。如学业的不顺利、就业屡次受挫、恋爱的不成功、人际关系的破裂等等。因此,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外部因素和主观意识的影响,懂得变通,学会适应,从而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际行动

大学生事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第一,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刻苦钻研,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前提。列宁曾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历史地,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联系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去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许许多多的问题。一方面要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态度,也要防止和反对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态度。要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读马克思主义的书,要学以致用,有的放矢。

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教条主义从本本出发,把个别的观点和结论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

(二)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人生旅途的指向标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理想和奋斗目标。

第二,运用马克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看待和处理生活中繁杂的问题和事物,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切实成为一名唯物主义者。

第三,努力参加社会实践,提高社会实践技能,为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奉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最后总结

十几周的学习并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盘的学习和理解透,虽然没能使自己的思想觉悟有突飞猛进的提高和上一个档次,但个人觉得,自己的思想水平有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到了提高。遇到问题时,会懂得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和解决,不是盲目的畏惧。思想素质有了浅层的提高,做个有内在美的大学生,这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这门课程。以后会更努力学习去提高思想素质。

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 篇6

我们已经接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好多年,但通过深入学习却使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为鲜明的认识,通过带着问题投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我以“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为”与同学们共勉。在对科学理论的学习、理解过程中碰撞思想,泛起了不少思想的小浪花。当然,我依然不敢说自己已经成为一名真正的 克思主义者了,但是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政党 的科学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了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 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善于对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作出论概括,善于用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 实践特色。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我们要善于从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营养,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科学理论的内涵。正确的理论不仅来自于实践,而且接受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既要从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进行准确的把握和运用,又要结合新的实践,在回 答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推进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获得的伟大成就,说明其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在哲学方面,我们常常会疑惑: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马克思精辟地揭示了人的本质问题的内容所在。“人 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理解呢?。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理解呢? 首先,劳动或实践是体现人的本质之一,即劳动创造了人。首先,劳动或实践是体现人的本质之一,即劳动创造了人。人类通过劳动不断进化,最终拥有能动意识,创造了世界。人的本质存在于人与社会中,进化,最终拥有能动意识,创造了世界。人的本质存在于人与社会中,社会是 复杂多样的,应此人的本质也是复杂多样的 杂多样的。复杂多样的,应此人的本质也是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阶级性决定了人的本质的阶级性。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应此人的本质也是发展变化的。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应此人的本质也是发展变化的。所以接下来的问题便好解释了。人到底是好是坏?我们一出生,自主意识还不够发达,分不清是非,全凭本能。通过后天学习才明白好坏,分不清是非,全凭本能。通过后天学习才明白好坏,随着环境影响人的本质开始区别出来。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做好万物的尺度,如何为人呢? 子曰: 仁者 人也。人的出发点是劳动 实践地是社会。所以我们应该通过社会劳动来认识和学习如何做人。通过做人来体现人的价值,通过社会劳动来认识和学习如何做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获得的伟大成就,说明其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第二,要解放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得出新的结论。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根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实践,总结了国内外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上提出的新型发展观。作为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作为民族和社会的中坚,要紧密结合当前形势,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义,全面把 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自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 坚定性,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一定要提高觉悟,关注时事,及时把握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脉搏,这样才能审时度势,进行自身建设,完善自 身能力和素质,把个人发展置于国家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 价值的有机结合。要以满腔的热情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积极投身到马克思主义 学习实践活动中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知识,并以其 指导自己的行动,以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迎接人生的挑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 担当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不断学习新知识、获得新本领、实现新突破、创造新 成绩,为推进国家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感想 篇7

1 从整体上理解马克思主义, 在把握教材规律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是以构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最终目标而形成思想理论体系。从内容上讲, 其文章和著作涉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和社会学等诸多学科, 主要是围绕马、恩的政治理想展开的科学论述;从学科性质上讲, 又不能从单一的学科视角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诸多文章和著作, 例如, 《资本论》在传统观念上被认为是一部经济学著作, 但其理论分析却无时无刻不渗透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从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来看, 又不失为一部为新制度奠基的政治学纲领。因此, 为讲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 教师需要从多学科、整体的角度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庞大, 但还是有其内在逻辑规律的, 《概论》这部教材就很好地把这种内在联系展现出来。《概论》分为七章, 前三章可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组成部分, 中间两章可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组成部分, 最后两章可视为科学社会主义组成部分, 这三部分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整体。在这里,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基础, 马克思批判继承了以往哲学不同流派的理论观点, 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同时, 他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前三章为学生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支持, 是分析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其他部分的工具。

从对资本主义经济细胞———商品的分析入手, 马克思逐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进行了研究, 指出了其必然灭亡的命运。在分析的过程中, 他无时无刻不贯彻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 这正是其理论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最重要的原因。应该看到, 第四、五章在全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直接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铺垫。

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分析, 马克思指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这是一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结果, 而不是一种主观的幻象。同时,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要靠无产阶级革命来实现, 而不能通过改良或者其他方式达到[1]。事实上,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才是马克思主义体系的落脚点, 一个彻底的共产主义者其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共产主义, 最后两章为本书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从简单分析可以看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本书逻辑体系严整、环环相扣。从最开始的哲学分析, 到最终的共产主义论述;从新世界观的引入, 到对现存不合理制度的分析, 到为新制度勾画出一个理想蓝图, 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 《概论》这本书又是共产党人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 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概论,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级性和革命性。因此, 在这本书教学过程中, 要把科学性和革命性有机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 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从教学实践的情况来看, 如果单纯地把《概论》课讲成一门思想政治课, 则不会受学生的喜爱。但如能使学生认识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自然科学的原理一样, 具有规律性和客观性, 就会使学生产生认同感, 克服部分学生功利主义的学习目的, 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学目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更加重视前三章的教学, 告诉学生世界是物质的, 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要着重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层次上使学生理解“物质”、“实践”、“联系”和“发展”等一系列概念, 理解各概念和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 培养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三大规律的时候, 教师应该把有关“和谐”的问题提出来, 让学生讨论分析矛盾与和谐的关系, 进而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必要性及必然性;在讲解真理与价值的时候, 应该多加联系实际, 结合国家近年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 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新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并能够内化到自己的行动中;讲授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时, 应该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同样, 在讲授第四五章内容的时候, 也要注意随时引导和启发学生。例如, 在讲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这部分, 应该引导学生讨论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及分配中的作用;在剩余价值生产这一部分, 应该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国家是否有剩余价值, 如果存在, 那么如何进行分配。对于这些学术界尚存争议, 学生也有疑惑的问题, 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 要与党中央十七大的精神保持一致, 在此基础上, 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使他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些棘手的问题保持清新头脑, 并培养他们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在讲解教材第六章时, 除了把教材内容清楚地传授给学生, 还要注意有所扩展, 把社会主义发展的整个历史, 特别是20世纪后期社会主义在东欧和其他国家发展的历史向学生作一定程度的介绍。教师教学目的不单是为了介绍规律,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只有把社会主义发展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和教训讲清楚, 才能使学生意识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一些重大关键问题, 最好能够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最后, 在讲授“两个必然”的同时, 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也要有所提及。最重要的是要向学生讲清楚, 资本主义存在最大和唯一的贡献就是发展生产力, 为更高的社会形态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它在自身范围内不断调整生产关系, 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 这些对社会主义都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当然, 对资本主义进步性的讲解应该掌握限度并联系实际, 以免出现“过犹不及”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公正、无私与真诚, 进而使他们接受相关的理论。

只有把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使学生在愉悦而非压抑, 主动而非被动的状态下既学到知识, 又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定理想信念, 这样, 教学才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是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希望的, 也是应该努力做到的。

2 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十七大文件, 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理论和政治素养,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本书高度集中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 对学生来讲, 是他们了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途径, 但对教师来讲, 如果仅从教材本身来理解和讲授教材, 则必然陷入“照本宣科”的窠臼, 对学生没有太大帮助。因此, 教师应该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教材涉及到的内容, 才能成为学生的“导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全面熟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这也是对一个“两课”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有学者认为, 很多学生不喜欢上马列课的根本原因, 是国家太强调意识形态教育了, 从小学到大学, 学生一直都在上思想政治课, 一直都在受马克思主义教育, 因此, 一听到“马克思”这三个字, 学生就有一种内在的排斥感。实际情况是, 虽然学生一直在受马克思主义教育, 但一些教师却很少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很多富有说服力、感染力和震撼力的篇章语句直接告诉学生, 在一般情况下, 有些教师以不同的事例佐证书本的内容, 却把经典作家的原述弃之一边, 结果是学生学习过马克思主义, 但对那些经典的、朗朗上口却发人深省的语句知之甚少, 只记得一些“条条框框”,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情况如果变过来, 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用经典语句来解释教科书的内容, 学生则更倾向于接受其传达的理论, 原因很简单, 经典作家的话对学生更有说服力。

能做到把经典作家的篇章警句信手拈来作为自己论据的教师, 必须熟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这种熟悉应该建立在融会贯通, 并有一定研究的基础上。例如, 在讲解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时可以直接引用“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 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及“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这些经典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 铿锵有力, 学生记住了这些内容, 则更有助于他们理解和记忆相关理论。

在讲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时候, 最好的方法就是引用马克思的原话:“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 相反, 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第32-33页) 这段话教师稍加讲解就能使学生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一目了然。

再如, 在讲授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时, 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困惑,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很快会灭亡, 但当代资本主义却还在发展, 理论与实践是否是矛盾的?作为一名教师, 应该非常清楚地知道, 马克思论述的资本主义是其发展早期早期阶段, 其对剩余价值的攫取是不择手段的, 这引起了两个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到了20世纪中后期, 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不断对生产关系进行内部调整, 其对工人的剥削也开始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这是一种“合意”剥削, 即虽然其本质没有改变, 但却可以有效地缓和阶级矛盾;同时, 新阶层的出现也使阶级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 这些都使资本主义在一定时间内得以继续存在发展[3]。上述两点书上涉及不多, 但教师却要大量涉猎马克思主义著作, 搞清楚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 然后将研究结果科学地传授给学生。

在讲课的时候还要很注意一点, 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及时准确地传授给学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集中在十七大的文件中, 对于文件的内容, 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和领会。例如“《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当代中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这两部分内容是十七大文件的提法, 在《概论》序言和第七章第三节中占一定篇幅, 是《概论》这门课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师应该非常重视, 并将这些部分作为教学的重点。

“要给别人一碗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 教师只有广泛阅读和深入研究经典著作, 同时, 对党的精神有与时俱进的深入了解, 才能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3 使用不同教学手段,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实践证明, 学生在课堂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10~20分钟, 这一段时间过后, 学生会出现“走神”的情况。为了防止这一现象发生, 教师应该使用不同手段, 不断调动学生积极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 教学的形式应灵活多样。《概论》课程涉及三部分内容, 一般由一位教师来全程讲授。但如果把每部分设计成几个专题, 由不同教师来分别讲授, 其效果更理想。从内容上看, 专题可以将热点问题与理论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也可直接谈具体理论。比如劳动价值论可以与社会主义社会价值创造问题结合起来;对立统一规律可以与社会和谐与发展问题结合起来;而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阐述, 则可以从古希腊大同的社会理想谈起。从形式上看, 专题应以吸引学生为主, 可以以陈述、设问和案例等多种形式出现。比如以“资本主义没有灭亡的启示”这个专题来论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和变化;而以“为什么说'感性无理性则盲。理性无感性则空'?”作为讲授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题目。

从目前的技术发展的情况看, 最为普通和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是使用Power Point (PPT) 演示文件。应该认识到, PPT文件不是电子讲稿, 而是帮助学生理解书本理论的助推器, 使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 演示文稿应该重点突出, 逻辑清楚, 层次分明, 它不是书本内容的罗列, 而是其内容的升华, 教师应把书本中重点和精华的部分在PPT中提供给学生;其次, 应该将图片或图表这些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 但对学生理解书本理论又有巨大帮助的内容直观地呈现给学生, 要注意的是, 例子的选择和使用要恰到好处, 否则可能出现相反的结果;再次, 在恰当的位置, 还应插入一些音频和视频内容, 这样不但提高了课件的档次, 丰富了其内容, 更重要的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易于从感性上接受教师讲授的理论, 这在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课这一环节上, 应该给学生看相关电影或电视, 其内容应该宽泛并能佐证书本理论, 这一点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的教学尤为重要。例如, 讲授绪论之后, 应该组织学生观看《共产党宣言》这部纪录片;在讲授“物质世界和实践”之后, 可让学生观看《宇宙与人》这部科教片;在讲“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作用”后, 可把《横空出世》这部电影放给学生。在讲“资本原始积累”的同时, 可以把《大国崛起》系列纪录片中相关内容播放给学生;同理, 《摩登时代》这部黑白电影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资本主义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转变, 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类影视或纪录片内容丰富, 教师应该进行选择并加以整合, 运用到教学实践过程中。

联系实际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不同学校的学生存在着认知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别, 这要求教师进行因材施教, 但教学讨论课适合所有的学生, 这是由学生的共性决定的。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 他们渴求知识, 希望获得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放矢的讨论, 可以帮助他们解疑释惑, 因此会受到学生的欢迎。需要注意的是, 讨论的题目既要紧扣书本内容, 又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 这是非常重要的。例如, 在讲授矛盾与和谐的关系时, 可以组织学生就室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以及学校与社会等很多对应关系进行讨论, 使他们在辩论中认识到协调各种关系的必要性, 能更好地融入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大环境中去。这更类似“体验式”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探索, 自己去感受和领悟。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缩写。该书经过多次修订, 已能较好地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和规律性。尝试整清《概论》的整体逻辑, 为这门课的教学提供一些思路以供参考;同时, 针对该教材特点, 还探讨了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改进教学方法等一些问题, 以期为《概论》课程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做出抛砖引玉的贡献。

关键词:《概论》,规律性,教学手段,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

参考文献

[1]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修订中的一些理论认识和对使用该教材的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 (5) :26-32.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修订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感想 篇8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专题式教学 设计

实施专题式教学既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需要,也是实现课程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重要而且有效的途径。在专题式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保证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前提。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式教学设计的原则

1.专题式教学的设计目标要体现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专题式教学的目标设计首先要体现“原理”课教学的总目标,同时也要体现党和国家对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四门课程中,“原理”课主要承担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理论和立场、观点、方法的讲授任务。围绕这个教学要求,专题式教学在设计目标方面应该包括: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原理的目标设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设计;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提高思想觉悟的目标设计。

2.专题式教学的设计结构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逻辑体系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包括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贯穿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线索就是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真理尺度和实现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尺度。因此,专题设计一方面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包含的科学真理内容;另一反面还要引导学生理解“人类解放和人的个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价值诉求,这一价值目标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社会领域中有具体的不同的表现形式。

3.专题式教学设计的依据是统编教材

所有的专题设计仍然必须以教材的基本内容、基本观点为基础。目前使用的“原理”教材,由全国一批知名学者、专家汇集集体力量编纂而成,应该说是代表了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最高水平,教材历经若干次修订,经过教学实践检验,证明是具有很强的权威性的。因此,专题设计必须和教材的内容体系做到合理有度的结合。

除此之外,在进行课程专题设计时,还必须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条件、认知规律和学习能力等因素,回答他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理论热点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理解、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设计的内容

“原理”课的教学,贯穿始終的主题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但是也有相对独立的内容模块,根据专题设计的原则要求,我们初步按照以下的专题设计方案来安排“原理”课的理论教学:

专题一“马克思主义与当今时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总论,从整体框架上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主要是通过介绍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历史发展和当今时代的影响,尤其是通过对比当今存在的若干社会思潮,使学生们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价值立场和辩证思维方法,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感性认知框架,划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

专题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专题三“物质世界的联系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专题二侧重于从实践观出发,揭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说明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专题三重点在于说明由实践创造、生成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阐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规律体系,同时从思维方式意义上阐述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内涵。

专题四“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揭示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本质、认识辩证过程以及认识目的的研究。训练学生对感性材料的整理,引导学生从理性高度认知社会。同时,启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专题五“人类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社会结构、社会发展动力、历史主体等基本原理。同时,强化历史观的方法论运用,引导学生对诸如“科学发展观”、“生态危机”、“文化软实力”等社会现实热点问题进行唯物史观的解读。

专题六“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与本质”和专题七“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及趋势”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点内容,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做出的本质性的剖析。重点介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引导学生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角度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使学生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当中。

专题八“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和专题九“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部分。主要是从宏观层面阐述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从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与资本主义进行本质性区分。尤为重要的是,从实践观出发,阐明共产主义建构过程的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式教学实施的过程

1.注重教学方法的综合与协调

“原理”课专题式教学的实施,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优化组合运用探究法、问题导向法、案例分析法、情境创设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采取多媒体、讲授式、讨论式、案例教学、原著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比较抽象的概念、范畴、基本原理,教师仍然可以也有必要采取讲授式方法;对于一些现实的社会热点问题或学生比较有疑惑的问题,可采取讨论与辩论、情境创设的方式解决,如针对近年社会上存在的拜金主义、普世价值等观点,教师在课堂上一味批判并不见得能被学生接受,最好的办法是展开讨论,教师作正确引导,让学生自己去了解这些思潮的来龙去脉,去比较这些思潮的长短优劣,从而自觉地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原理”课的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目标还应包括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重要的经典原著,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矛盾论》、《实践论》等的部分章节,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甚至反复阅读,并写出读书笔记。

2.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空间的延伸与补充

专题教学要强调课外教学空间的延伸。所谓课外教学空间,一是指课间,课间十分钟如果能被很好地利用起来,比如播放一些与专题相关的影视片段、音乐、演讲等内容,那么,不仅拓展了专题内容,而且保证了学生思考的延续性;二是指网络课堂,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已设置了“原理”课的网络课堂,网络课堂的优势在于首先不受时间限制,学生们可以在自己的任何课外时间段进行学习。同时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既可以满足学生系统学习的需要,也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和拓展学习的需求;三是指课外交流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技术如QQ、微博、微信等手段传播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新闻、书籍、评论等,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信息渠道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而有针对性的传道授业解惑。经过教学实践证明,课外教学空间各种平台的搭建,激发了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情,提高学习的兴趣,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3.注重教学组团队的配合与协作专题式教学是通过教学组集体力量完成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由课程主持人、主讲教师、主管教师和学生助教“四位一体”共同协作完成。课程主持人的主要工作是从总体上负责、主持整个“原理”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讲教师根据设置好的专题,从其中选择自己最熟悉的若干专题精心备课,然后到不同的课堂进行讲授。主管教师(相当于课堂班主任,也是主讲教师之一) 除负责本课堂的几个专题教学任务之外,还要负责本课堂的日常教学管理、课堂讨论、答疑、批改作业和试卷、判定学生成绩等工作。学生助教一般由硕士研究生担任,主要是协助主管教师完成本课堂的教学管理工作,如负责考勤、放映录像、布置主管教师委托的教学事宜,同时了解学生情况并及时反馈学生信息等。

4.注重课程评价机制的改革与支持

专题教学的教学效果如何,必须进行課程评价与课程考核。这就需要在完善以往的课程评价考核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评价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试和评价体系。把课堂教学的过程考核与期末终结性考核结合起来,把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实际表现结合起来。在考试方式上,改变过去纯粹的知识点考核,而代之以考核学生的思想理论觉悟情况和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的考勤、课堂讨论发言、作业、读书笔记、小论文、课外实践等指标纳入课程考核的范围内,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原理”课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运用,使考试真正成为激励手段,力求切实有效的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参考文献:

[1] 吴倬.关于开设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思路与措施[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2] 郭凤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教学的基本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9).

[3] 凌小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式教学的尝试[J],教育探索,2012(3).

上一篇:管道脱落、跌倒、坠床防范制度下一篇:高二怎么快速学好物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