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大学本科(通用6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大学本科 篇1
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
2在社 会物质生活条件的诸要素中,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是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3在生产力的诸要素中, 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生产工具 0.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意识作用问题上的错误在于 D.否定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
12.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实践具有(D 直接现实性 13.马克思说:一 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 明(D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14.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6.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结果 17.金融资本在经济领域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B.参与制实现的 18..当代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是 市场经济
19.某资本家投入资本 200万元,其中用于购买生产要素(生产资料 150万元,劳动力 50万元 , 经 过 生 产 过 程 生 产 出 的 商 品 价 值 300万 元 , 其 剩 余 价 值 率 为(C A.100% B.50% C.200% D.150% 20.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工资是工人 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
B.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C.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并不否认真理的反映形式是主观的 D.检验认识真理型的标准是客观 的
2.人的本质是 B.在于人的社会性 C.是具体的、历史的 D.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 总和
3.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的作用表现为 A.它使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它调和 矛盾双方的对立 C.它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4.超额剩余价值
A.是个别资本家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C.是雇 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
5.垄断取代自由竞争的地位,但没有、也不可能消灭竞争,是因为
B.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而垄断没有消灭商品经济 C.还存在着大量非垄断企业,它们之 间还存在自由竞争 D.垄断组织不可能囊括所有部门和企业
1.如果我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什么悬崖
错误。这是唯心主义思想。即‘心外无物’。认为存在即被感知,感觉不到的事物就不存在。物质 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
3.错误。(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原理。人民群众不但创造 了社会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 能把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相提并论。宣扬“共同创造历史”论,本质上是鼓吹 英雄史观的错误,是形式上的“二元论”实质上的历史唯心论。
(3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但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从属于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 3.不变资本就是固定资本
错误。不变资本(C :是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的具 体劳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
固定资本:投在厂房、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它是不变资本的一部分。4.市场上商品供不应求,市场价格上涨;供过于求,市场价格下跌。所以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 的。
错误。商品的供求关系不是影响商品价格的唯一直接因素,国家政策、货币价值、国际价格水平、纸币的发行量都会直接影响商品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决定因素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 物质条件。
(第一,劳动者一无所有;第二,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 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否定就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
4.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五、论述题(10分
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来说明我们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它无 处不在, 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任 何特殊性都离不开普遍性。两者相互依赖,联系,渗透,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是矛盾的特殊性,但离不开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即社会主义的矛盾普遍性,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应该与社会主义的共性相互统一,不可分离
重点思考题: 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其基本内容是什么?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 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及思维能否正确认识
存在的问题。根据前 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后者的不同回答,哲 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如何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市 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 种: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第二种时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第三种是国家通 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第四种是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 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 观实际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要做这种检验, 就是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 对照, 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只能是实践。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 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如何理解什么是生产关系?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什么是价值规律?其表现形式是什么? 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 如何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4.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 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 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
规律的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6.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 质态的飞跃。他们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不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的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 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7,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否定是事物的发展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 环节。第四,辩证否 =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评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 保留其积极因素。
12.简述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 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 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的社 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 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13.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主要表现,利用这一原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性。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首先,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历史 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 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 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正确而充分的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 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在当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当代中国,发挥先进文化的能动作用。
15.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 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1.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 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2、上层 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 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16.简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 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 大多数。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 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7.简述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和商品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 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 的, 19.简述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及其相互关系。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 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的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 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 产的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 生产创造条件。
20.简述产业资本的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中职能形式。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产业资 本在循环的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 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即是生产资料与劳动力 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 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 能, 24.简述共产主义的涵义及其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民精神境界极大 提高。3.每个人自由全面得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3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的关系属于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5.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6.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资本积累 7.货 币的基本职能是 价值尺度
8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A.9.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0.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环节的是(A.生产 11.消费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指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2.社会发展史的两次飞跃是 A.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D.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
3.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除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有 C.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4.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竞争主要有 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B.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 C.垄断与非垄 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D.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5下列观点中,属于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 普遍联系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6.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 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7.最概括的说,生产资料包括 劳动工具 D.原料 8.要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做到(AB A.通过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
B.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制作
9.“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 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句话说明(ABC A.新生产关系代替旧生产关系必须以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程度为基 础 B.只有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程度,新生产关系才会代替旧生产关系 C.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1.中国哲学家朱熹主张的“理在事先”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2.经济基础是指 D
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 3科学技术革命作为社会动力体系中一种动力,它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 6.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A 个 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通过(B 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实现的 10.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 D.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到无阶
三、多项选择题(共 10分,每小题 2分
1.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BC B.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C.“理在事先” 3.下列例子中表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是(ABCD A.冰---水---汽 B.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像说
C.团结---批评---团结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 5下列关于生产关系的选项中正确的是(ACD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必须联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的性质必须适应生 产力发展的要求
6.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ACD A.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C.养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D.劳动者的 教育和培训费用
7.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必然导致(BCD B.随着社会总资本的增长,可变资本所占比重减少
C.相对过剩人口产生 D.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 n9.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公式是(AC A.剩余价值 /可变资本 C.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 新:马克思恩 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 创立了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 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 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四:联系特征
首先, 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① 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③ 在社会领域中, 新事物符合广 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劳六: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 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九:资本积累
⑴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⑵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 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 c ∶ v 来表示。
⑶ 所谓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十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十二:经济危机
实质:经济危机的实质或本质是旧的生产力产能过剩与供给过剩,有效需求饱和与不足
马哲复习资料 十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本质: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工具的阶级本质 四: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帝国主义的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五:经济全球化 ⑴ 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⑵ 后 果: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其二,在经 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 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 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 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 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六: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 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七: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过渡的资本主义 八: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 的历史必然性
(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 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教训 最深刻的教训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 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 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四: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三,国际环境的 严峻挑战。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 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1.在实际工作中害怕矛盾、回避矛盾的表现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2.“宿命论”在物质和意识关系上的错误观点上夸大了人的自觉能动性 4.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劳动者 7.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实践的本质问题 10.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 B。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2.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或出发点是 D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D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1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特定的两重性,它是 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7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因为剩余价值被看作是生产商品中所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9.资本的有机构成是指(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并把它填入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每题 2 分,共 10 分)2.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AB)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 识 B.感 性 认 识 有 待 于 发 展 到 理 性 认 识 3 . 同 一 劳 动 时 间 内 劳 动 生 产 率 的 提 高 会 使(ACD)A.单位商品的数量增加 C.价值总量不变 D。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少 5.垄断利润是(ABD)A 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获得的高额利润 6 马哲复习资料 B 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D 通过垄断价格而实现的高额利润
三、辨析题(先判断下列问题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共 20 分)1. “仁者见仁,智者见 着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错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
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 性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当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 定客观真理。不同的看待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侧重于强调由于知识构成不同而形成的不 同反映,但有一点“仁”和“智”都是正确的;指一个人看待某件事物,从自己的认知体系出发,以自我客观的方式,得到某种结论。2. 中国古代认为,“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 是说万事万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矛盾是普遍 存在的。3.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必要前提 正确。资本指的是能够产生剩余价值的价值 货币转化为资本意味着货币要能够产生剩余价值 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所以货币只有购买到了劳动力才能产生剩余价值从而成为资本 要购买到 劳动力必须要劳动力成为商品 4. 资本主义工人的工资就是工人劳动的报酬。错误。资本主义工资:其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付给工人的工 资,也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四、简答题(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 5 分,共 20 分)2. 什么是生产关系?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定义: 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是最基本的,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主要内容:①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根本特征: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人 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产品分配上不存在剥削。②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根本特征:生产资料归少数非劳动者占有,劳动者占有 很少或根本没有生产资料并在生产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人与人的关系包含剥削关系。3. 什么是价值规律?其表现形式是什么? 定义:其一,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其二,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 础,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表现形式:价格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从较长时间看,商品的平均价格与 价值是一致的 4. 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其实质是什么? 定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可 以通过国家调节经济生活,加强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好地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 利润,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无论采取国有经济的形式和国有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结合的形
式,还是国家在私人垄断企业外部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总之,所有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具体形 式,其实 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 7 马哲复习资料 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 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 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大学本科 篇2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慕课教育
哲学家狄尔泰认为, 生命更重要的是要靠生命体自身的直接体验来把握, 许多知识蕴藏在人的亲身经历、体验、感悟和探究之中。慕课作为一种在线教育, 师生没有直接互动, 从这个角度来讲, 无论大学思想政治慕课如何发展, 也难以完全取代线下教育。
但是, 教学是一门艺术, 也是一种技术, 教师每年都要进行许多重复的劳动。虽然每次新的教学都是一次升华, 但是将教学的一个阶段录成视频, 却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工具。视频制作的这种教学资源就像金蝉褪去的壳, 所以这种视频教学资源我们可以称之为师壳。因此, 对于慕课的发展前景, Udacity公司的创始人Sebastian Thrun曾说“50年后全世界提供高等教育的大学可能只需要10所左右”。慕课使得在线教育成本变得很低, 这样, 以低端收入人为对象, 颁发含金量高的低档文凭, 培养社会欢迎的人才, 在线慕课教育将成为实体教育后高校的第二产业, 在线高等教育必然成为占据巨大地位的教育形式。比尔·盖茨曾预言:“以后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质量最佳的授课内容, 这些内容比任何单一的大学都强。”既然慕课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因此, 其历史发展的趋势谁也阻挡不了。这是一个必须尊重草根的时代, 谁拥有了大众, 谁就拥有了未来。要关注互联网的发展、关注在线教育的发展, 就必须拥有互联网思维。
慕课, 增加了人与人交流互动的机会, 使传统的同学概念扩展, 可以简称为网学。MOOC的学习者大部分都是精通计算机、熟悉网络社交的用户, 利用这个平台会聚在一起学习、做作业、分享观点、参加考试、拿学分、得证书, 一起交流思想、参与论坛讨论。慕课为人类的学习提供了广泛的机遇, 高校的海量慕课学习资源使终身学习成为一种现实, 空余的时间可以用学习来打发, 从而扩展了幸福生活的内涵。学习的巨大机遇又为人才的培养, 经济的增长提供机会。因此, 大学慕课是我国下一步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力。
慕课具有与线下教育同样的效果。非营利性组织Ithaka就对在线课程中“由机器引导的学习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发现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学生获得相同的学习成果, 但基于平台学习的学生则节省了四分之一的时间。由线下为主改成混合式看上去是放鸭子, 实际上对思想政治提出更高的挑战, 满足了大学生的同时对他们造成一种珍惜与认同的感受。
将思想政治慕课化是思想政治本身的需要。思想政治的本质是态度教育, 它要以生活唤醒人的良知, 要以知识给人以正确, 要以情感给人以动力。思想政治构建一种价值观与生命境界, 大学生被感染, 以后他们都把这种价值观视为瑰宝, 一种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其重大的作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 思想政治比任何课程都需要线下教育。但是, 网络社会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 传统的话语内容与宣传方式逐渐对他们失去了吸引力, 甚至产生了副作用, 良莠不齐和纷繁芜杂的微博内容分散和转移了他们对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关注视线。这些人, 人机结合的思维模式是他们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基于互联网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培育了数字土著居民的数字化生存能力, 他们适应了网络文化, 习惯了网络学习, 能够在网上轻松寻求学习资源, 纯粹的线下教育已经不能让这些大学生满足。同时, 这些大学生可能对于国家的稳定没有坚定的意志, 对于党的认识不太清晰, 对于威权在现在社会阶段的重要不太理解, 很容易成为西方世界颠覆社会主义的工具, 为了打赢这一场争夺战, 必须争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慕课讲坛。
从这个意义上, 我们进行大学思想政治慕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本文以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慕课平台构建为契机, 探讨大学思政课慕课改革与建设的发展规律。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慕课开课策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慕课开课理念:面授课堂是一个具有某种目的并能够在运动过程中改造、变化发展的有机体:课程掌握程度, 听课动力出现;教师讲授, 以学习的虔诚开始;教师提问, 学习达到高潮;布置作业, 学习出现紧张。学生的学习使教师兴奋, 激发教学灵感的出现。如上所述, 慕课也有重大的优势。因此, 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慕课改革拟采取Blended Learning (混合式) 慕课形式, 采取40%的翻转课堂与60%的线下教育形式, 这样既保留思想政治的熏陶性, 又融合了现代教育技术。
开课前, 广而告之提高课堂的知名度。然后, 将课程概述、课程大纲、课程目标、课程宣传片等资料提供选课学习者观看了解, 助教团队随时关注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要达到的目标:产生兴趣, 产生期待, 补充背景。
开课。视频制作:以教材逻辑体系与教学体系结合的原则,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内容切分成约150个教学单元, 尽可能保证每个知识点在10分钟左右。
视频内容安排理念:人穿衣吃饭的目的是为了做人, 这就要树立人生观;做人要有境界, 这就形成价值观;这个价值观从整个世界的角度就是世界观;人生是短暂的, 就有了灵魂是否能够不朽的问题, 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这两个方面, 就是世界观的核心内容。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育的第一步, 在此基础上树立价值观人生观, 以及研究人与自身、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关系。
视频制作遵循如下规则:原则一:方法为主, 知识为辅。我们认为, 思政教育不同于数学等具体科学教学, 它们是一座知识的瑰丽大厦, 学习它, 体会知识的伟大即可。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将以揭示事件的起源、发展与结果为节奏, 以揭示事件的意义为依归, 以每一个知识点都让学生看到方法为落脚点, 遵循时时乐学的教学理念。习近平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 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 回应时代的呼唤, 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 推动理论创新。”[2]原则二:视频镜头取舍问题。这就要把握助理解的生动形象资源与教师躯体形象的关系。慕课的主体是课, 不是电影。电影与课程目的不一样, 电影目的在娱乐, 课程目的是学习。电影轻松, 课程则需要艰辛的劳动。而且, 人在课程中会集中非常大的注意力从事学习。通过电影的方式学习, 人会觉得太浪费时间。慕课作为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对真理的追求, 揭示真理, 改造人的思维定势始终是慕课的目标。教师是真理的引导者, 他可以说学逗唱, 也可以以其他特殊的手段导引, 教师在镜头中的重要地位始终不能丢弃。否则, 引导者躯体形象缺失, 学生潜意识对真理的信仰大打折扣。反过来, 思想政治是一门熏陶课, 具有极大的抒情色彩。为此, 可以借鉴一些电影制作技巧, 微电影、图片、音频、ppt等资源都可以嵌入视频。原则三:巧妙设计问题。问题分必答性问题与挑战性问题, 答题采取获得金币式, 一个学期得到多少个金币平时成绩合格, 得到多少良好, 多少为优秀;挑战性问题倍加奖励金币。然后每12次课学习评选课程达人, 期中根据金币多少选举课程牛人, 期末根据金币数选出课程神人, 由课程牛人根据情况, 在课程神人中投票选举课程帝。课程达人, 平时成绩分奖励80分以上;课程牛人, 平时成绩分奖励为90分以上, 课程神人, 平时成绩95以上, 课程帝 (1个名额) , 平时成绩100分, 对于课程神人与课程帝, 还可以颁发课程等级证书。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慕课课外策略
(一) 课外学习策略。
课外讨论话题术:由学生导学长引导, 每学期4个话题;话题由导学或者同学自由确定。
日常话题引导术:将同学们生活中的思想政治观点由导学学委如实记载;教师将所有观点写成论文回应。
数据分析术:在网络教育中, 学习者的每一个操作, 所有的文字都可以记录下来, 形成一个包含学习者所有信息的庞大数据库, 通过记录鼠标的点击, 可以研究学习者的活动轨迹, 发现不同的人对不同的知识点有何不同的反应, 用了多少时间, 哪些知识点需要重复或强调, 哪种陈述方式或学习工具最有效。
延展讨论术:鼓励学生开通博客, 对于优秀的博客推荐为课程博客并提供链接, 提供学生的学习空间、阅读空间、互动空间与搜索空间。
课程热线术:大学生总是会出现各种即时心理困惑, 这时就需要建立一个私密交流接口, 消除各种心理障碍。
课程论坛管理术:每个视频都有一个对应的讨论区, 学生对于学习该课程遇到的问题和心得体会可以相互交流, 并将优秀学生的作业发布。
(二) 课程平台建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外资源建设:从国防素质、科学素质、文学素质、艺术素质、历史素质、哲学素质、法律素质及职业素养构建;从数量上讲实施“百千万计划”, 即百个优秀课程学习博客, 千部课程学习视频, 万本课程电子资源书;依托行业, 校企合作, 引入企业人才谈思想政治教育。
(三) 其他。
教师网络技术提升:培养教师的网络学习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能力。主要是对于慕课相关程序的熟悉, 视频的剪辑技巧, 视频的录制技巧等。
总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慕课建设头绪繁多, 包括视频制作、理论设计、试卷制作、对外协调、平台管理、数据分析、改革分析、论文写作、资料收集、数据人工采集等诸多方面。但是, 这是一项造福社会、拓荒建功的事业, 需要发挥牺牲精神, 共同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30)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 篇3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同旧哲学有着根本的区别;它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第一、从研究的对象及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方面来说,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从而真正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第二、从哲学内容上说,它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起来的完备的理论体制。第三、从哲学的阶级属性和社会作用上说,它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在实践基础上达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内在统一。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诸多方面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同旧哲学有着根本区别,成为自有哲学以来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答:基本三条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为基础,在全面总结哲学史和科学史的基础上,对世界的本质做出了科学的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客观实在的观点,正确地揭示了包括自然、社会和人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无论具体特点如何,都是物质的一种具体形态,它们所具有的共同本质就是客观实在。
世界是物质的,也就是说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都是物质的,都是客观实在的具体形态。
第一,自然界是客观的
首先,自然界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无论是无机自然界的微观世界、宏观世界、宇宙世界,还是有生命的生物界,都是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产生,并客观地存在着。
天体的起源和演化理论证明,宇宙中的一切天体都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物质客体,它们各有自己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决不是上帝意志的产物。现代科学根据对宇宙射线的研究,以及对陨石和从月球上取来的岩石的分析,证明了人类居住的地球和观察到的其他天体一样,都是由同类的化学元素:氢、氧、氮、碳、磷、钙、铁等构成的。宇宙中的其它天体及周围的东西和地球一样都是物质的东西,非物质的神和上帝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论证明,自然界中无机物和生命是统一的。生命是从无生命物质演化而来的,高级生物是由低级生物进化而来的。生命的基础是以蛋白质和核酸为主的生物大分子系统。现代复杂的生物界是由以前少数原生生物通过遗传和变异的交互作用,由于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经过上亿年的漫长演化而逐渐形成的。
其次,人类产生后,生产劳动使自然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人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的印记。但是,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自然物必须客观存在着,并且具有可以被人们利用和改造的属性。也就是说,人们利用和改造的自然物,不能是凭空想象的自然物,也不能凭空想象它有什么属性。例如,人们要燃烧取暖,必须有燃料存在。煤可以燃烧取暖,石头却不能。人们不能用想象出来的一种根本不存在的燃料来取暖,也不能想象石头具有可燃烧的属性。
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物,必须依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遵循自然物的客观规律,不能随心所欲。例如,由于缺水,我们实行“南水北调”工程。长江的水具有满足工农业和人畜用水的属性,而渤海里的水没有满足工农业和人畜用水的属性。我们就是依据长江水的属性,才把它调来。水有自己的运动变化规律,实施“南水北调”必须遵循它的规律,否则,就不能成功。
第二,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自然界不依人的意识而转移,是客观实在的。这比较容易理解,因为自然界的事物没有意识。但是,对于人类社会是不依人的意识而转移的,是客观实在的,就比较难以理解。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的变化发展离不开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思想动机支配下的。尽管如此,人和人类社会仍然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客观实在的。
首先,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形成是由客观世界发展而来的。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不是上帝或神创造的,而是在自然界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人类起源和社会发展的理论证明,人和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其次,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社会存在是由一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以及人口因素、地理环境等条件构成的复杂的物质体系。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一种物质力量。构成生产力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物质实体。生产力既是前人创造的客观结果,又是人们现实活动的产物,是不依人的意识而转移的。生产关系是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不依人的意识而转移的物质关系。社会的一切关系,归根到底都是物质或物质派生的关系。社会的精神生活也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而独立存在,它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反映。
再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是客观的。人类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但是,人们不能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支配人们自觉活动的思想意识,归根到底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不依人的意识而转移的。人类社会必然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种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任何人不能改变的。
意义:略咯
3、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答: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因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物质生产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关键性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时间、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使它能够把社会中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用其他关系区分开来。科学阐明人们社会存在对意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由于实践规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
答: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几乎是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并将此类规则与关系在不同时段或不同区域的差异表达,包含在整个时代演化的共性趋势之中。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的战略,必然具有十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哲学内涵。面对实现其战略目标(或战略目标组)所规定的内容,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具体条件,去规定实施战略目标的方案和规划,从而组成一个完善的战略体系,在理论上和实证上去寻求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满意解”。
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出发,其体系具有三个最为明显的特征:
其一,它必须能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度”,发展度强调了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征,即判别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在是真正地发展?是否在是健康地发展?是否是理性地发展?以及是否是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
其二,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协调度”,协调度强调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即强调合理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源、财富的积聚、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行为规范。即能否维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效率与公正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市场发育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
其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持续度”,即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合理性。持续度更加注重从“时间维”上去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建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所表明的三大特征,即数量维(发展)、质量维(协调)、时间维(持续),从根本上表征了对于发展的完满追求。
5、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答: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动力、归宿,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6、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及其现实意义?
答
一、历史必然性:
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 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 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日趋激 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十 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 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
二、当代适用性: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 一种具有开放性和 创新性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 具体实际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类智慧的高峰,成为时代的旗帜,指引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开辟 认识真理的道路。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 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 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 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至 今仍是指导全 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民努力奋斗的武器强大思想。
3、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全球化 问题、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上层 建筑等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论述,不断地为现实社会所证实,并 继续影响着当代许多社会科学家,对当今的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 历 史影响。
7、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答: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他的世界观人生观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首先我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1.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迄今为止最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突破,一是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二是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不好,但只要善于总结,举一反三,认识规律,就可以变坏事为好事,把工作做得更好。
2.其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首先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目的。要追求幸福一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二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三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人的一生应当是不断的快乐的积累才构成幸福。
其次选择高尚的人生观。人生观是可以选择的。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不同的选择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体现着不同的人生观。
再次人应当追求高尚的品格。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当前在校大学生们正面临着人生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时代要求我们要在学习生活各方面全方位面对和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我们要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奉献,这些都是我们将来面向社会和生活所必须具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其中,我认为最核心的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做一个符合国家繁荣富强与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并使之能协调发展的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一句话,做一个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在校大学生,必须从现在做起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价值观对我们大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几乎每时每刻都会碰到的问题。我们做事说话经常考虑:“有没有用?”“有没有利?”“值不值得?”“用”、“利”、“值”是一种价值判断,我们赞美杰出人物的高贵品质时常说“比金子还珍贵”,我们指责某些人的不道德时,常说真“不值钱”。“金子”、“钱”是一种价值判断。毛泽东同志赞扬张恩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他的死比泰山还重。”这也是价值判断。
1.正确地对待权力、地位、金钱。
“我哪有什么财富呢?作为一个大学生,买不起车,买不起房,学费都交得紧紧张张,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你看人家……”经常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其实我们对财富理解片面了。财富并不只是权力、金钱,它们只是财富中比较引人注目的一种而已。
人的一生如潮起潮落,起仗难定,在潮头风光时要看到落到潮底的危险性,在潮底的时候则要有向高峰冲击的信心和行动。当年林岗一生坎坷,屡受挫折,谁相信这位鞋匠的儿子能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呢?邓小平三起三落,当年人们“批邓”时,谁会想到若干年后,他为中国设计一副崭新的蓝图呢?比尔·盖茨中途退学时,谁会想到他能成为世界首富呢?这样的例子多得数不胜数,世界上什么样的奇迹都可能发生,其前提只有一点:我还活着,我要努力行动,我有信心,这是人一生中最最宝贵的财富。
第二个重要的财富就是今天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请万分地珍视它们!你没什么大出息,可是你毕竟考上了大学,前途光明。家很温暖——这份亲情是财富,终生值得珍惜。虽然你没有发财又很想发财,但没有去偷去抢去骗去胡作非为,勤俭持家,虽然不富裕,可还是乐于助人,亲戚关系融洽,同学朋友们喜欢与你在一起——这种善良品德、气节操守、为人处世也是你弥足珍贵的财富。我们也许没觉察到它们的重要,但它们终究会给你一份回报。
第三,你的抱怨表示你对现状有所不满意,你在试图努力改变它们,在追求你想要的东西。这种欲望、上进心也是财富。
也许现在的不如意、逆境、挫折乃至苦难都让你觉得难过,但这都是你的财富!人们常说,苦难是最好的大学,古今中外,凡成就大事业者,无一不是从苦难中走来的。在逆境中,我们会经受各种考验与锤炼,百炼成钢,成就我们非凡的意志品质和能力,“苦费心志,劳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把它看成结局而不是过程。
2.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人是生活在现实和理想、物质和精神的世界之中的。现实世界、物质世界是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理想世界、精神世界则是人生活的动力和价值取向。推动任何一个世界,都不能算是真正人的生活。我们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反对的是将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利益之上,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我们提倡的是将理想和现实、精神和物质统一起来,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融入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当中,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到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奋斗当中。
8、请结合实际,根据对科学技术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
答:
1、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产 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但科
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能通过促
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其中不良影响 之一就是在发
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 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3、对此,我们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
人们,树立全球观念、与自然和 谐相处的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 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
源,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直至变革不适合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 社会形式。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手段。
9、如何理解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答案要点:
①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它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之上的。其内容是: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②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它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另一方面,它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③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辩证的统一,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著特征之一。
其重要意义是:
第一,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基础。第二,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加强廉政建设,克服各种腐败现象,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具有群众观点,是否贯彻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第三,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
10、谈谈你对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理解?
人们对于社会发展动力的认识是受社会本身的发展程度、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规律体系的展开程度以及主体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方法制约的。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内,单一动力论是诠释社会历史发展动源的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结构、经济力、文化力这些都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生产力本身作为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所构成的有机系统,也有自己发展的动力机制,这就是劳动者与生产工具的矛盾运动。
2.物质生产是以生产力为内容,以生产关系为形式的。生产关系作为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关系,是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生产过程的社会个体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
3.政治结构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主要有国家权力、政治法律制度和实施机构等。国家权力是政治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政治上层建筑中的核心因素。制度因素是指政治组织和总体社会为整合、规范社会个体的行为,实现社会目标所采取的形式和机制;实施结构则是为了完成政治组织的目标而制定、执行政策和法律,并从法律制度上保障政治制度的稳定性和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政治,特别是作为政治核心的国家权力、制度与结构设施,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它应当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维护人民的生存与发展权利为总体目标。为了达成这样的总体目标,不仅要对社会实施控制、管理、整合,还要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政治资源和政治动力。具体说来,政治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可以提供权威力、法制力、加速力和道德力。
4.经济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社会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并不是自发完成的。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有效配置与合理流动,关系到人类整体和长远利益的经济发展战略、政策以及其他公共政策的制定,正常的经济秩序的形成和维持,旧的经济体制的变革和新的经济体制的建立,都需要合法的政治权力、良好的政治体制、强大的领导力量和广泛的社会动员能力的支持,需要政府所拥有的充足的可分配资源和公共政策权威性的支撑。
5.文化力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文化发展的最深刻的根源,而文化作为社会整体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又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成为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是通过影响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得以实现的。
社会历史问题主要有哪些?
(1)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它有自己发展的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2)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必然性是指历史的发展有其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偶然性是指个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自己的个人选择,历史发展的路径和宽度和个人的选择有关,适应历史发展的就是进步的一方,阻碍历史发展的就是落后的一方,历史的发展就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力量。
11、论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和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
使用价值--------具体劳动
价值----------------抽象劳动
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1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有哪些?如何认识其变化原因?(1)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的表现:
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法人资本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新形式。它体现了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资本主义所有制经过这些形式的演变,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
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促使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这些制度主要有:职工参与决策制度;终身雇佣制度;职工持股计划;社会福利制度。当代西方国家在分配领域的这些变化,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对于其分配关系的新调整,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由此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第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是:传统的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实现了从传统劳动方式向现代劳动方式的转变。
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它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在经济调节机制变化的同时,经济危机形态也发生了变化,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
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主要表现是: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
(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把资本主义的部分变化夸大为资本主义的质的根本变化的认识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学的;完全否定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意义,否认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在许多方面不同于传统的资本主义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
13、如何在大学生活中体现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个人理想如何才能与社会理想一致起来? 理想是指引人们奋斗方向的航标,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一个社会不能没有理想,一个人也 不能没有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不但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且要进一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 想。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通晓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真正有效地抵制和克服 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从而在思想上牢固地树立起共产主义的理想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党和人民对大学生 寄予了殷切的期望。我们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忘记远 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个人理想必须同社会理想相一致。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要把追求个人理想与追求社会理 想结合起来,把追求共同理想与追求远大理想结合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践履笃行,奋发有为,甘于奉献,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为祖国、为人民创造更 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14、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怎样解决全球化背景下的环境、资源等问题? 首先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应该积极的去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在应对时,引进外资,经验,技术,还得努力的去防止全球化下的文化侵略,等等。对于发达国家来讲,则利益较大,而且对于他们来说,可以将污染的产业更加便利的转移到经济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所以,对于经济全球化,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要积极的应对,也要做好最大的防备。
理论上,多利用国外资源,从而保护自己的资源和环境,并出口深加工产品。我们现在有能力多利用国外资源,但是,国外优势资源多被国际垄断财团瓜分了,我们一进入,价格就疯涨,增大了我国的发展成本。另一方面,目前低碳发展压力很大。多进口资源,在国内加工,再出口些加工(初级)产品,二氧化碳就不应该地“积淀”在我们国家。所以,也要平衡进口资源的使用。另外,利用国外资源,存在供应安全问题。要综合解决,少进口资源产品,多控制国外的资源资产。
15、试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两条基本原理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做一分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就是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是:(1)部门内部的竞争.由于同样的商品只能卖同样的价钱,因此生产效率较高的企业必然在部门内部的竞争中占据优势。这种竞争在推动技术革新和生产力进步的同时,必然导致优胜劣汰,引起和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2)部门之间的竞争,在市场经济中,资
本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自由流动。当某个部门发展不足,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时,必然在市场上表现为产品供小于求,价格上涨,从而更多的资本会进入这个行业,引起生产增加,直至满足社会总资本运行的需求,相反,当某个部门发展过快、产品过剩时,部分资本会退出这个行业,使该部门产品供给减少,价格上涨,直至该部门生产与其它部门相协调。(实质上,这也是平均利润规律的作用机制;利润较高的部门吸引着新的资本进入,生产扩大,供给增加,从而商品价格和利润率都有所下降的趋势。相应的,处于利润率较低部门的资本则有减少的趋势,随着生产萎缩和供给的减少,商品价格和利润率都有上升的趋势,如此反复,各部门利润率就会出现平均化的趋势。)2 .价值规律调节的盲目性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价值规律的调节具有盲目性。由于生产者的盲目性,价值规律的这种调节总是滞后的,是一种事后的调节。因此,国家应充分发挥预见性好、资源动员能力强的优势,利用各种调控手段,引导资源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更有序地流动。(2)价值规律调节存在盲点。国民经济的某些战略部门(如粮食生产、高科技开发等行业),由于存在高风险、低利润等问题,私人资本往往不愿意涉足,价值规律的调节对这些部门失去意义。此时,国家就必须充分利用自身所掌握的资源,对战略部门的生产予以必要补贴,甚至进行直接投资,确保国民经济的战略利益。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宏观调控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1)理论依据: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保持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是顺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2)现实依据:我国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是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改革开放20 多年来发展的实践看,我国经济经历了几次波动,这表明社会主义条件下搞经济建设,同样要面对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同样要应付价值规律调节的盲目性和破坏性。2 .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和主要手段
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包括: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包括:一是经济手段。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包括通过价格、财政、税收、信贷(利率)、汇率等杠杆进行的调控。经济手段有利于发挥经济规律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二是法律手段。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法律手段可以有效的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利,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三是行政手段。是指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它的特点在于:直接、快速。
注意: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调节,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也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地运用,否则将不利于市场作用的发挥,甚至产生消极的后果。宏观调控应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发挥各种手段的整体功能。3 .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流动性过剩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逐月攀升,货币供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资产价格高涨,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迹象越来越明显。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已经成为加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必然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准确把握世界经济走势,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主动性。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继续合理把握财政支出规模,着力促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优化支出结构,较大幅度增加对社会保障、卫生、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出。二是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更好地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三是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防止投资反弹,促使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水平。四是要采取有力措施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提高价格调控预见性,加强价格监测,加强市场监管。
16、试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对我国当前的社会政治形势做一分析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代表广大人民 的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崇高而伟 大的事业,是需要无产阶级长期奋斗的事业,也是需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事业。完成这一伟大的事 业,需要在思想、政治和组织方面强有力的领导。无产阶级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以科 学理论为指导,能够结合实际条件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党,是能够组织、动员人民群众的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 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是实现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无论任何时期,无产 阶级事业都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主题。只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才能保持党的无产 阶级先锋队性质,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 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使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保证党始终引领社会发展进步,具有 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既是一以贯之的,又是与时俱进的。这就决定了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党中央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就是基于对这个重大课题的深刻认识,也是基于对不断解决好这个重大课题的战略考虑。回顾《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保持和发展先进性方面,有许多成功经验,也有不少深刻教训。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本质上具有非马克思主义政党无可比拟的先进性。这种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为指导,坚持把实现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坚定信念和远大理想,坚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本质要求,坚持把民主集中制作为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坚持把最广大人民作为根本力量源泉等主要方面。
一、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1、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动、坚持、发展和胜利,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宣传、教育与引导;社会主义革命目标的制定、要求与实施的具体步骤,需要马克思主义政党正确地把握;社会主义革命中的群众运动特别是武装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政党有效的组织领导。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的作用;
2、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执政党,能够有效地利用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领导核心。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同样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
二、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全新的事业,在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形势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党的领导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1、在党的思想领导方面,有一个不断学习、掌握、提高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能力的问题。只有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在不同条件下,实现对国家和群众正确的思想领导。
2、在政治领导方面,只有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大学本科 篇4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
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 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地位 4(3)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捍卫了哲学唯物主义,用德国古典哲学的成果、特别是辩证法丰富了哲学,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指明了被压迫阶级摆脱精神奴役的出路,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工人阶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论证并发展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真正地位,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科学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批评资本主义社会,幻想有比较好的制度出现,但它不能指出摆脱剥削制度的真正出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作了科学的分析,说明无产阶级才是创立新制度的社会力量,得出了阶级斗争是划分为对抗阶级的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这一结论。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及其意义。(10)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意义:明了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4.物质的固有属性是什么?(32-33)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5.哲学基本问题 29(28)
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是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应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6.人应与自然界怎样发展?(38)
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可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7.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以后,开始出现了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8.两点法和重点论? 57(49)
两点论是指以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重点论是指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中,要坚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9.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67(66)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10.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33(32)11.“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102-103)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式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产物,只有当它为生产力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时才能够存在。
12.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16)1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147页(146)14.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165(164)15.货币产生后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的对立。148(147)16.“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农民通过掌握正确的思想和接受科学的理论指导,可以获得物质财富;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17.坚持了矛盾的分析方法,看到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8(44)18.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之结论的依据是: 221(217)以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为依据的,也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
19.共产主义社会可以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272(268)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20.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 177(175)国家制度 21.实践为什么高于理论?
实践有直接现实性。实践的直接现实性表现在:任何理论,检验其正确与否的客观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22.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51(46)把握事物的度 23.辩证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52(47)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即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24.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129页(128)劳动发展史
25.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的外在表现是: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26.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154(153)27.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会使价值构成发生变化,而资本的有机构成保持不变 164-165(163--164)28.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167页(166)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29.资本主义工资本质是? 169(167)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30.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53--54(50)对立统一 3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47(43)对立统一规律
3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 52(47)33.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论断的含义: 67(66)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二、重要概念
34.马克思主义:2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克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35.主观能动性:41(56)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
36.物质:31(30)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37.理性认识:70(68)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38.人民群众:131(130)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主体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39.剩余价值:159(157)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40.社会存在:96(95)社会存在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关系,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4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88(18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三、重要原理
4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51(46)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一切事物的变化都从量变开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都不会永远持续下去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质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物质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的规律性又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43.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14--116页(112--115)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
第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是两对矛盾,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经济基础,对于生产力而言它是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整个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也要发生变革,社会就将由一种形态或制度发展到另一种形态或制度。由此可见,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首先,它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然后利用政权的杠杆 建立起来的。其次,社会主义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是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再次,它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上是适应的,因而使生产力获得解放,社会有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也有矛盾。不过这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来加以解决。44.怎样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7--39页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大方面的内容:
一,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 第一,时间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5.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47--49(43--44)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诸要素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范畴。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指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关系。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不能把它简单理解成政治领域里敌对势力之间的斗争。
这一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的辩证思维方法,不断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顺利发展。
46.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48--150(147-149)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作用: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的发展。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4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作用 188---192(186--190)
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一: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国家通过公共投资和共支出,不断为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系统,从而使社会更好地发展。二: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利益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客观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与市场机制日益有机结合起来,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逐渐演变成为由国家干预的现代市场经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只有市场经济的缺陷,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48.怎样理解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85(84)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 49.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239---240页(235--237)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多样性的。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革命传统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第三,时代和时间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总之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是一个真理。实践证明,坚持社会主义,不等于坚持某种单一的社会主义模式;改革或抛弃某种社会主义模式,不等于改掉或抛弃社会主义;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也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50.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原理及其意义。74--77页(73--75)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既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它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它是现在的历史条件下正确的理论。
5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论述当代中国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98-101页(97--99)
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回答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这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或科学的社会事识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特别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反动的没落的社会意识歪曲地反映了客观世界,对社会发展起消极或阻碍的作用。
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质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国先进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和传播渠道,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因此必须占领主阵地,打好主动仗,大力宣传科学理论、倡导科学精神、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对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挑战和攻击,要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理直气壮地予以批驳和抵制,决不能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正确区分思想认识问题、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始终坚持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情况,只有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不断巩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才能保证党和国家的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经济发展决定文化发展的性质、内容和发展方向。文化发展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文化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方向保证和智力支持。先进文化促进经济发展,而落后的文化阻碍经济发展起消极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随着人民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人们的消费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对精神文化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出现了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适应国际竞争力的需要。综合国力是一个主权国家所拥有的包括物质力量和精神文化力量在内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速发展,使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居于更加突出的地位。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应通过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同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世界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建设先进文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需要。文化产业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同其他产业相比,发展文化产业所凭借的文化资源能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增加价值。文化产业还具有低能耗、无污染等特点,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选择。目前,文化产业促进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虽在逐步提高,但总体上还是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必须大力加以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 篇5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Y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Y
3、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Y
4、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Y
5、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Y
6、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矛盾分析法。Y
7、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Y
8、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N
9、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N
10、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是相统一的。Y
1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Y
12、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核心。N(核心是国家政权)
13、时势造英雄。Y
14、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的。N(没有英雄)
15、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思想理论水平也越高。N(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之间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16、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N(劳动的二重性)
17、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时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N(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18、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N(越小)
1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N(相对过剩)20、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政党制度。N(国家制度)
21、普世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一样的。Y
22、经济全球化也就是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N
23、垄断是在自由竞争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垄断统治形成后可以消除竞争。N
24、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规定的市场价格,它的出现使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受到破坏。N(没有破坏)
25、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Y
二、名词解释: 绪论:
1、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2、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4、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5、规律:规律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6、联系:联系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7、发展: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第二章:
8、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9、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第三章
10、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1、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0、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1、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设施。
12、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向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3、人名群众:人名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四章
14、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15、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16、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
17、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
第五章
15、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16、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1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18、经济全球化:指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这样一种趋势,即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第六章:
19、新经济政策: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20、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全体劳动者,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
21、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也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其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2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工人阶级政党,它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
第七章
22、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必然从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简述题: 绪论
1、试结合当前的现实问题,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P23(具体以书为准)
(1)在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指导 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
(2)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下,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在 多元文化发展中,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文化。
(3)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需要一马克思主义坚定理想 信念,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4)青少年实现中国梦,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60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工厂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评了不可知论。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机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3、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试运用这一观点,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如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社会基本矛盾集中地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就成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有阶级斗争就可能暴发社会革命,社会革命和改革是推动社会变迁和进步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历史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发展的动力只能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生产力就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是人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实际体现。
4、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必须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就是要树立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学风,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服务社会、建设国家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5、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正是深刻揭示了当前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指明人类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社会规律,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做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科学发展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结合。
6、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共性只是包含了个别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第二章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首先,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这是一个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是认识主体能动地创造的过程。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全面地揭示了认识的辩证过程,把认识看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生活,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就是说,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所以,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2、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P73-75)
A.真理......真理的客观性:其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并不是说真理本身就是客观事物,也不是说它没有主观形式,而是说真理以客观事物为认识对象,正确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其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一、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不能成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二、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
一、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二、真理所反映的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特定具体事物的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因此,真理具有相对性。
B.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颗粒。绝对之中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 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割裂了两者的辩证关系,各走一个极端,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C.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对待一切真理的科学态度应该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经过实践证明的客观真理,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我们必须坚持。但同一切科学真理一样,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真理,也不可能解决人类认识的一切问题,它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完善,所以又具有相对性,必须不断发展。
D.马克思主义是行动指南而不是教条。反对只坚持不发展,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化的教条的错误倾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立场、方法和观点必须坚持,否则就会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宗旨,但马恩、列宁、毛泽东等人在具体历史环境下形成的看法不能被当成神圣的教条,随着时代条件、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的变换,马克思主义需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第三章
1、试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结合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一时反映的能动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个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2、怎样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联系实际,论述它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意义。答:(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要不断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3)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中,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式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是体现我党不断深化经济体质改革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体质改革是基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通过改革有利促进我国又好又快的发展,有利于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协调我国的国内发展不均衡的发展局面。
3、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答案
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按照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必须相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儿女读书问题、住房问题、就医问题、低保问题,物价问题、贫富不均问题、腐败问题等。
3、在实践中,我党制定了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免除农业税,减免农村中小学学杂费,推广农村公费医疗,稳定高校学杂费,加大大学生助学金覆盖面和额度,稳定销房价格,建立安居房,建立和扩大城乡低保户范围并提高其标准,提高务工工资标准,保证农民工工资发放;平抑物价,解决民生问题,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等,都是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
4、作为大学生,必须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确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四章
1、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第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使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第二、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第三、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商品生产中的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如果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这种私人劳动就不会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因而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
2、简述劳动二重性原理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第一、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方面,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第二、劳动二重性理论,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第三、劳动二重性理论为解决政治经济学上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如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3、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是什么?
4、实现资本连续循环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第一、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
第二、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各是什么? 实质: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第五章
1、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 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等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有四种:
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
2、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3、国际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4、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3、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不断增殖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进行新的、急剧的扩张,使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力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扩展到全球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新现象,是资本国际化进程的新的高级阶段。
4、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认识其原因?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经济调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
其产生的原因有:
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用力量;
3、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用作用。
第六章
1、简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P233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3、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4、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P239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到了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总之,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是一个真理。
第七章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有哪些?P259-264 第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第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大学本科 篇6
实现新课程改革以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 (以下简称“马原”) 是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石,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关于“马原”课的教学研究成果很多, 有人从教材和理论性质和特点研究, 有人从教学方法出发探讨如何做好教学;有学者对“马原”课教学中所遇到的各方面问题予以思考;也有人考察“马原”课在实施教学中的时效性。但大多都是理论化的探讨, 缺乏实践性的研究, 提出的对策也缺乏操作性。经过长期对“马原”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问题予以调查和研究证明, 要改变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现状, 最重要的是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老师愿教, 学生爱听。笔者认为, 要对“马原”课的教学态度、教学管理两部分予以讨论。
一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具备实践和批判的教学态度和理念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要求的, 也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问题和必备的素质。就大学生而言, 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学的最大期望就是要能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正是在这个问题上大学生们感到有所失望, 既然不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或帮助他们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故厌学就不可避免;不少学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仍以课堂讲授为主, 基本特征是“一多一少”, 教师讲的多, 学生想地少, 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而且往往使得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失去热情。当然, 现实中很多专业甚至非专业的教师也认为“马原”教材中不少内容与社会现实存在较大反差, 对现实的解释力不强, 再加上有的教师鉴于教学管理“严格”和社会环境的“压力”, 讲课要“谨慎”和“小心”, 在教学中不敢理论联系“现实”来讨论一些社会热点, 照本宣科, 不能解答学生心中的困惑, 大大降低和弱化了理论的生命力和现实性的力量。这其实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困境。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 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面对, 注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以经典著作为基础, 以现实生活作为案例, 做到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现实性、实践性、时代性、群众性和批判性的特征都能给予这些问题以彻底的回答, 问题的解决也是在于理论教学者是否坚持和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专业的教学人员在面临当前种种教学困境时, 自身不仅仅应该要有较强的、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更重要的是应具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的技巧, 就是以一种恰当的方式和很好的切入点来传授和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生命的、鲜活的理论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 欢迎的, 它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世界的武器。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170多年来, 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变化与发展也证明了此理论一定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二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实现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
在当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新其教学内容的同时, 更要实现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如何不断更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 以切实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 是党和国家长期以来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 也是解决当代高校大学生马克思理论教育与社会现实脱节现象的有效途径。就目前来讲, “原理”教学内容多, 课时少, 讲授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 必须做到精讲原理, 立足现实。但是, 现实又是一个综合的范畴, 从横跨面看, 现实是指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包括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军事乃至社会思潮、社会现象、社会心理等, 不可以狭隘、单一地理解。从纵向度看, 现实是一个历史流变的范畴, 需要将其放在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把握, 不可以静止、孤立地理解。也就是说, 不能将现实仅仅理解为历史过程中的某一特定阶段, 而应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有机联系中辩证地把握。总之, 只有综合、辩证地看待、认识现实, 才能展示其丰富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才称得上严格意义的立足现实。因此, 授课老师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予以把握, 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要把原理放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 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产生兴趣。
总之, 这一学科担当国家、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 据考察, 高校在总体上的教学还不错, 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有大量的理论工作者、管理者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走向群众默默做出奉献。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实践者, 直接对教学问题予以小题大做的讨论更显得尤为必要。所以,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效性应该是从制度上严格落实国家政策, 管理上积极为教学研究者营造一种自由活泼的学术氛围和创造一定的教学条件。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自由地去实践自己所追随的共产主义理想, 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将会提高。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设置的核心课程之一, 通过学习, 可使大学生从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可从实践和批判的教学态度和理念更新教学内容, 实现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方面不断努力, 使学生可以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大学本科】推荐阅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06-1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06-1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08-1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09-1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感想08-11
马哲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8-2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归纳08-0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心得体会09-04
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有感09-2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册集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