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有感

2024-09-27

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有感(共9篇)

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有感 篇1

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有感

时间的齿轮缓慢地转动着,历史的长河缓缓地向前流淌······1天=24小时,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明明是那么缓慢地一个过程,可就当我闭上双眼,开学第一次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时候的场景不禁浮上我的眼帘。

心中盛着些微的期许,看着黑压压的一片,感受着电视里播放的集体教室的氛围,我找了一个位子坐下,新奇的翻看着领到的笔记。努力地在课本上翻找着,渴望能查找到老师所讲的内容,但由于没有预习的缘故,便深刻地感受到翻找起来的难度之大。一堂课停下来之后,我发现向老师不是按照课本上编排的顺序来授课的,有时更会跳出书本中的固有内容,给我们说讲一些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以及一些历史实事,随后还会发表他自己的一些见解和看法。我对此表示十分的欣喜。在我看来,一个人他只有认知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和追逐未来。

然而当我睁开双眼,想起前几天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最后一堂课的情景。手里捧着打印的期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习题册,翻看着里面的一道道习题,顿觉危机重重,仅习题数目就达到700多;再认真看一下里面习题的内容,什么“或然率”、“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真真让我有点错愕;更别提后面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区别······方知时间的紧迫,心中不免感慨岁月如梭、光阴似箭啊!转眼间,已过了将近一个学期了。

细细回顾以往的课程,我发觉心里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也是喜欢的紧的。通过这门课程,我不仅了解了历史星河中两颗璀璨的星星——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发展。通过向老师在课上精彩的讲解和书本中详尽的介绍,我便也觉得自己和他们一起经历人生中的跌宕起伏,为自己的梦想不懈奋斗!这对我来说是十分新奇的体验。向老师说课的方式缤纷多样,在课上看台湾师范大学的曾仕强教授讲授《易经》的奥妙的视频;观看“面对面”访谈节目;课后自主阅读《共产党宣言》、课上交流其读后感······曾仕强老师的课时那么的精彩,他只借用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筷子为例,便十分精准而又直白的指出了《易经》中阴阳的关系。更提出了“易有三义:简易、变易、不易”的观点及其三大原则——权不离经、权不损人、权不多用。真可谓是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啊!期间提到的“适度原则”更是将《易经》与孔子的《论语》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观看“面对面”访谈节目来了解苹果公司不为人知的一面,来加深我们对当今社会的一些认识和了解,体会全球化下的中国的发展动态,也帮助我更好地树立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通过阅读《共产党宣言》这本著作,我们也就能更好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书中的内容,加深对其的印象。课上的交流则更加加深了我对《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理解。

课上,向老师深知我们对“形而上学”、“辩证唯物主义”······专有名词比较难以理解,便会重复向我们解释,无奈我跟不上向老师的节奏,导致在临近期末考的现在还是不能完全理解,仍旧觉得一知半解的。向老师也会时常问我们有什么不理解的,说只要举手提问就行了,可我心里总是怯怯的,唉——

总之,我觉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堂课是我十分喜欢的一堂课,在这堂课中,我收获了很多很多!

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有感 篇2

一、目前考核方法存在的突出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考核是教育评价和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它为教学服务, 对日常的教学工作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但目前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考核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 考核观念落后, 考核形式陈旧

目前, 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考核主要以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为主。但由于考核观念陈旧, 缺乏创新, 考核方式单一, 不能全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另外, 由于班级多、课时紧、人数多, 学生对于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 给平时考查学生学习情况带来很大困难。而在期末考试中,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高校的考核方式有“中学化”的趋势, 一些学生上课完全是为应付最后的期末考试, 平时学习不认真, 到考试前突击也能顺利通过, 很容易出现“高分低德”、“高分低能”的情况。而反观一些任课教师在考核内容的设计上更是不敢越教材“半步”, 紧扣教材不敢发挥, 这样设计出来的试题不可避免的带有应试教育的封闭痕迹, 而完全标准的答案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想象力的发挥, 从而导致考核结果失真, 并且对平时的教学起着错误的导向作用。[1]

(二) 无法真实检测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不仅要教授给学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大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 使青年一代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大学生。而目前的考核方式过分依赖期末的终结性考试, 无法检测大学生实际的思想道德状况。学生对考试也有功利性认识, 学生为了考试而学, 教师为了考试而教, 本应丰富多彩的活跃课堂变得枯燥乏味。考核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 首先应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而不仅仅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应突出测试学生的思维能力、价值判断、创新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考核的重点应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着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思辨的思维方式, 能够正确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分析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

二、建立科学合理考核方式的新举措

那么如何变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呢?需要变革传统考试方式的试卷结构、命题思想、命题技术等方面。

(一) 使考试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现实社会有许多社会现象需要运用理论知识给予科学的解读, 所以要求试题设计上更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命题上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 设计一些开放性试题和开放性答案。考试的内容不应完全受制于教材, 因为教材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考题设计上应有一些材料分析、热点评析的题目, 着重考察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和表述问题的能力。

(二) 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方式

要扩大考核空间, 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方式, 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考察学生参加各项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平时的行为品德表现。尝试采用课堂辩论, 调查报告、课堂演讲等形式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评议的考核方式。开展社会调查, 要求学生撰写社会实践报告, 通过实践调查使学生了解社会, 撰写实践报告使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分析社会现实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及语言表达能力, 考察学生在调查报告中观点是否正确, 认识是否有所提高。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建立德育教育基地, 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教育基地, 通过参观、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教育和考核活动。[2]

(三) 认知与思想行为考核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课教育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教学实效性最主要的体现是学生内化素质的提高。目前的考核方式的导向性不利于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考核应与学生的道德行为表现和操行评定联系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师与其他学生教学管理机构相互沟通、相互渗透。各部门齐抓共管, 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使学生把思想教育内容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一种素质和信念, 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种信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成为真正德才兼备的合格大学生。

总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考核是教育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考核方式, 使它充分的发挥作用。

摘要:为了更好的适应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势必要变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本文对目前考核存在的突出问题, 如考核形式单一, 考核目的功利化等问题进行探讨, 就如何变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考核方式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考核

参考文献

[1]汪佳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制度改革的探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 (2) :118.

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有感 篇3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绪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62-0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课新课程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它是从基本理论角度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是使大学生终身受益的一门课程。然而,当代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浅,社会实践少,使他们理解这门学理性极强的课程感到困难。特别是不少学生认为它对自己将来就业和发展没有用,对这门课程重视不够,从而降低了原理课的实效性。如何让大学生能接受并认同马克思主义,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首要的是花大力气讲好绪论课,着重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

一、为什么学——学习目的问题

“为什么学”的问题是以往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也是今天新形势下需要我们努力挖掘的方面。只有让大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对他们成长、成才有帮助,才能消除偏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引导:

1.有助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未来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打破文理分家、理工脱节的偏才培养方式,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原理”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最基础、学理性最强的,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对提高大学生的哲学素质至关重要。人文素质乃素质之基础,哲学素质乃基础之基础。哲学水平往往制约着人们科学研究的水平和潜力的发挥,一个没有哲学素养的科学工作者不可能有创造的可持续力,反而会成为技术的奴隶。

2.有助于树立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观是立身为人的根本原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人生观总是表现着某种世界观。世界观、人生观的确立对人的一生如何度过是至关重要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可以使人积极向上、勇于进取、襟怀坦白、富于牺牲精神,对社会负有责任,敢于担当使命,错误的人生观使人消极颓废、心胸狭窄、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或者为了个人私利而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世界观、人生观又决定了价值观。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实践证明仅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并不能保证人的行为的价值取向的正确。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导向与激励的作用,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同国家、民族、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3.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理论思维主要是指辩证思维,是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反映。辩证思维能力对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至关重要的。辩证思维方法具有指导和规范人们实际工作的方法论的意义。提高理论思维的能力,是现代科学研究少走弯路的必要条件。人类思维方式与生存方式、行为方式具有一致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指出:当今时代的疾患,要用改变人类的思维方法和生存方式来治愈。胡塞尔也曾经强调,欧洲文明危机的实质是思维方式的偏差。[2]所以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偏失的思维方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而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需要系统的训练,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使我们获取科学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辩证思维方法,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4.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提升大学生政治素养的最重要途径,通过指导大学生系统学习基本的政治理论知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国家、社会的主导政治方向和政治内容,学会正确剖析社会政治现象,提高政治鉴别力。科学的理论是政党的指南,中国共产党从创立时起就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一直把它作为解放和复兴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理论开拓的政党,马克思学说正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之源。学习马克思主义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政治认知,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将来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学什么——学科内容问题

学习一门新学科之前,教师从宏观上简明扼要介绍本课程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现状与发展,能使学生深入学习前做到胸中有数,为以后的教学做一个铺垫。我认为应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理清与相关课程的联系。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高度的分化和高度的综合。任何一门学科都自成体系,和一些相关学科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原理”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中起基础性作用,“原理课”既有独特的功能,又与“纲要”课和“概论”课相互支撑、相互补充,所以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注重运用原理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进行分析,教师在讲课中要注意衔接和协调,做到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减少重复。

2.明确学科框架体系。学习一门新学科之前,教师应将本学科的框架体系叙述清楚,在学生的脑海中建构一个全景脑图。马克思主义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教材七章内容的逻辑关系如下: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运用,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商品经济以及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进行分析,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第六章和第七章主要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通过建构学科框架体系,让学生认识到从整体上、从三个组成部分的有机统一上学习马克思主义,有助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3.了解学科的现状与发展。通过回顾一门学科的产生、发展史,了解现状,展望学科发展的前景和趋势,有利于加深对学科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索提供方向。我认为这部分是绪论课最应浓墨重彩的,教材只是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与各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几大理论成果。这些内容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了解比较多,已没有理论新鲜感。他们更关注马克思主义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我们向学生介绍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世界范围内出现的“回归马克思”的热潮,表现在研究马克思及其学说的学术流派风起云涌,纪念马克思活动异常高涨,西方最负盛名的思想家德里达、詹姆逊、哈贝马斯、吉登斯等也出于“学术良知”,纷纷为马克思辩护.特别通过介绍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和借鉴,让学生从另一个视角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影响和价值,拓展了学生理论视野,激发了理论学习的兴趣。

三、怎样学——学习方法问题

在知识经济时代,怎样学习是比学习什么更为重要的问题。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我们掌握知识、探求未知、创造新知的有效途径。如何学好马克思主义这门内涵丰富的学问呢?我认为教师应从两种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

1.根本方法。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则,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一方面要力求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领会其精神实质.另一方面要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既要研究、分析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又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实际。只有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灵活地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真正学好马克思主义,并使马克思主义由远到近,进入我们生活的空间,真正发挥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作用。

2.具体方法。大学提倡学生独立探索知识,尤其像马克思主义这种人文社会科学更要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给以正确的引导和指导,使学生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给学生推荐经典原著阅读书目,指导他们阅读并写读后感.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指导学生如何选题,如何做社会调查,如何确立调查提纲,如何设计问卷,如何发放回收、统计分析调查问卷,如何撰写调查报告。指导学生如何查阅基本资料、撰写学术论文等。通过这些具体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逐步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感受到理论的魅力。

总之,如果我们通过绪论课,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习“原理”课成为他们内在的强烈需求,教学效果一定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期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7.

[2]叶敦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结课论文 篇4

----《摩登时代》观后感

《摩登时代》是讲一个工业时代的故事,其中讲述个人企业与追求个人幸福的冲突。影片一开始的画面就是一群羊跑过,一群人拥挤着跑进工厂,似是前方有无限的光明,宽大的通道,足够的空间在等着,想向前冲,想穿破拥挤与黑暗,然而迎接他们的又怎会是春天…… 二十年代的美国,正值资本主义走向垄断,机械大工业高速发展,资本向少数垄断财团手里集中时期。资产阶级队伍逐渐壮大,对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进行不尽的压榨,工人的身体和精神都被折磨着,但还是努力的想冲破这个不可能冲破的牢笼,而那些资本家只顾本阶级的利益不断的要工人工作,丝毫不考虑工人的感受。

喜剧大师卓别林以独特的视觉表现,笑中带泪、喜中带悲的诠释方式,辛辣尖锐的讽刺和揭示出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下,工人饱受资本家欺压剥削的严酷现实,以其卓越的表现手法向世人展示了一幅代表千百万失业者遭遇的生活画像。

资本主义国家残酷、黑暗的现实,资本家无休无止的压榨,已使许多人民无法生存,流浪街头,沿街乞讨,连工人的吃饭时间都想剥夺,因此发明了吃饭机器,让工人在吃饭时能腾出手脚来继续干活……种种做法的最终目的都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因为剩余价值才识资本家最终想要获得的就是更多的剩余价值。

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有感 篇5

阅读名篇:

《马克思的幽灵》

简要背景:

1、对《马克思的幽灵》一书提出的一个阐释性的背景或语境

德里达的出现无疑是哲学史上的一个“事件”

图以降得整个西方传统思维方式作的那些出人意表的重写或解读,而且还因为他的存在本身将从根本上使传统哲学史写作归于无效。确实,德里达堪称是后现代理论谱系中最为纯正的“哲学家”之一。在当今的后现代大师中,还没有哪一位像他那样不厌其烦地传统的哲学理路中挥洒过自己的智力。也许,从传统哲学的眼光来看,德里达不过是一位沉溺于文本

他对传统哲学文本中那些被认为与主导“叙事”或称述全然无关的边缘性“意想”的死缠烂打,对文字拆解和随意比附游戏的病态般的痴迷,除了只会煽起人们对哲学言说和思考的不信任以外,似乎再也不能为我们添加什么。

可是,德里达并不是那种“怎么都行”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他的所谓解构并不是浅薄的“削平”一切。德里达之为德里达,恰恰在于他所对待哲学的那份严肃和苛刻,在于他的解构热情背后的那种等级颠覆的政治学。文本游戏固然是德里达哲学的特色,但那只是一种策略、一种用来揭示压抑历史和现实的霸权话语的自我在场幻想的策略。

我们尤其需要从一种建构的意义上去加以领会,方能体悟到他那令人眼花缭乱的思维运作背后的踪迹。这一点同样也适用于我们在此翻译的德里达在克思的幽灵》。

对于解构哲学或者说后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西方学者已多有论及。虽然从一种激进的或彻底的解构批判的立场来说,马克思主义看待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的总体化方法仍然属于那种“大话式的”宏伟叙事,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尤其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文化建制的批判性分析,同时也为解构批评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对接打入了革命性的楔子。正如美国当代最杰出的新马克思主义者弗里德里克·詹姆逊在《语言的牢笼》一书中曾经说:“对不同的东西的价值分别进行研究所得到的十分相似的内容,究,弗洛依德对情欲的研究,尼采对伦理学的研究以及德里达对语言的研究,本身就是决定这些不同对象的东西:黄金、阳物、父亲或君主或上帝以及口说语言相互之间的隐蔽关系的一个游戏的玩家,因此对于德里达的解构哲学,90年代的由一本引起轰动的著作:如马克思对货币和商品的研。这是因为他自己的方式对哲学史或者说柏拉《马

标志”。当然,这并不意指着马克思主义与解构批判之间有着完全的理论同一性,恰恰相反,它们各自的价值正是取决于它们之间的差异性,也正是这种差异性,为当今的各种或结构或后现代理论反讽式的挪用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可能。实际上,在福科的话语/权力理论中,在列奥塔的利比多经济学中,在包德利亚的消费社会分析中,在拉克劳和莫芙的反政治霸权的政略中,在赛义德的东方学和文化帝国主义批判中,还有在詹姆逊的文化政治诗学中,我们可以感知到各种被改装的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的幽灵,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无情驱逐或热情拥抱,都是对这位幽灵般的“父亲”的一种幽灵般的纠缠。所以,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身,还是对我们自己,都要在一种“幽灵学”的谱系中进行理解

2、德里达写作这本书有着更为直接的政治背景

这就是:随着

资本主义世界中又一次出现了一种普遍的乐观情绪,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极对立的历史行将结束,未来的世界将是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以及由之而生政治体系和文化体系一统天下,就像弗朗西斯·福山所宣称的,历史的终结行将来临,未来将是自由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主要内容:

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德里达通过对当代世界资本主义新秩序即“新国际”的分析,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

思的“文本”作互文性的阅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对“新国际”神话的解构功能和当代意义。书中所涉及的思想主旨是:马克思的幽灵不会消逝,马克思主义没有死亡,更没有过时,它是发展的理论;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精神,要接受并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批判精神,认识它鲜活的现实意义,实现其当代化。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的第一章开宗明义,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的问题”

是一个摆在和我们同处一个时代的绝大多数年轻人面前的问题了。

思创立自己学说时的形势相比,已有天壤之别,因此毋庸置疑,马克思的学说中许多东西已过时了。马克思的可贵之处在于其活着的时候就警告后人不要把自己的学说当作教条,而应不断地加以变革。

关键是他们认识到,在他们的设计程序之外还会出现他们无法预见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政治格局,因此他们的思想必然会出现断裂而须加以重构。德里达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政治格局如今终于出现了,全球化趋势就是一例。因此,我们要继承的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种方法或那一种方法,而是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的完整的方法论。这也是马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社会主义阵营内发生的一系列政治动荡,在西方认为建立一个国际新秩序的时代已经来临,、《共产党宣言》、《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资本论》等马克。他说:“马克思主义往何处去的确已”他认为,今天的形势与马克马克思和恩格斯之所以警告后人要对自己的学说不断地加以变革,在德里达看来,克思主义最本质、最有价值的东西。这一点是德里达论证马克思主义现实性的依据和主要出发点,也是他的《马克思的幽灵》一书最给人以启发之处。在书中德里达还说道我们的时代比任何其它时代都更需要这样的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并且列举了当今时代的十大祸害:失业、民主生活权利的大量剥夺,无情的经济战争,社会权益得不到保障,外债和相关机制的恶化,军火工业及其贸易,核武器的扩散,种族间的战争,幽灵般的国家(如黑手党、贩毒集团等),国际法以及相关机构的非正义状态。

典型观点:

1、德里达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的遗产中,其批判精神是最有活力的部分,而方法论是最有价值的本质的方面,批判精神通过方法论体现出来,方法论的价值通过批判体现出来。

2、在《马克思的幽灵》中,德里达一方面强调方法论、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必须继承的遗产,另一方面又强调要把这种批判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其它精神区别开来,因为后者固定在形而上学的本质论的总体性中,固定在有关劳动、生产方式、社会阶级等基本概念中,固定在国家机器的历史中,是应该抛弃的。问题在于,如果马克思主义的其他精神或所有结论都应抛弃,那么,作为马克思主义本质的批判精神、方法论就难免虚无缥渺了。这是因为,任何一种“主义”的根本精神或本质特征都是在其他精神、基本理论的演绎中呈现出来的,如果整个演绎过程和结论都值得怀疑,那么,所谓的根本精神或本质同样值得怀疑,甚至应该抛弃。

3、德里达认为,犹如当年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一样,马克思的幽灵也在当今世界徘徊,它“一直是而且将仍然是幽灵的:它总是处于来临的状况;而且像民主本身一样,它区别于被理解为一种自身在场的丰富性,理解为一种实际与自身同一的在场的总体性的所有活着的在场者”。

4、实际上,解构运动本身就是对公正的渴望和追求。在德里达看来,公正就像解构一样无以解构。这或许就是一种解放的希冀,一种没有宗教的弥赛亚主义,或者不如说,解构就是公正。

5、对于德里达来说,解构批评最终是一种„政治‟实践,它试图摧毁一个特定的思想体系和它背后的整个政治结构和社会制度系统藉以维持自己势力的逻辑。

6、在《马克思的幽灵》中,德里达赞同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并认为当代世界的“资本主义新秩序”和马克思生前一样,依然是千疮百孔,所以求助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仍然是当务之急”。

7、在德里达看来,解构所做的工作,就像马克思当年用“实践”对意识形态所做的批判一样,也是对意识形态进行消解,以重估广义文本,确定“现实”(包括阶级斗争、生产关系等)的相互

联系的新定义。

8、德里达对马克思主义的拥抱乃是其解构策略的一种运用,其根本意图是为了祛除自由主义的“新国际”话语的“宏伟叙事”,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打入离心化的锲子,或者说“呼吁异质性”。

9、德里达由此认为,“资本主义所能做的只能是否认这(马克思主义)一不可否认的东西本身:一个永远也不会死亡的鬼魂,一个总是要到来或复活的鬼魂”。

评论体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篇6

“雾霾”,作为2013年的年度关键词,成为了近年来社会科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早晚湿度大时,雾的成分多,白天湿度大时,霾占据主力。雾和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中雾是自然天气现象,空气中水汽氤氲,虽然以灰尘作为凝结核,但总体无毒无害;霾的核心物质是悬浮在空气中的烟、灰尘等物质,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0%,颜色发黄,气体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下呼吸道和肺叶中,对人体健康有伤害。

很多人也许会疑问,雾霾是如何产生的呢?雾霾天气的形成主要来自于人为的因素,包括化工产业、电子工业等排放了大量污染物,以及城市汽车数量增加带来了大量尾气的排放,再加上气温低、风小等自然条件,导致了雾霾不易扩散。

雾霾直接或间接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形象了。雾霾天气危害之大,一时难以估算。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

鉴于雾霾问题已经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亟待解决,现在我们就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思考如何缓解雾霾状况。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很多关于人跟生态、自然的关系的学说。他们讲过,“我们不要过份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解决当今的雾霾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和意识之间存在辩证关系,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所以,当雾霾这一问题出现时,我们无法逃避这个难题,它不会因为我们的意识而改变,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应该承认雾霾的存在,在正确认识雾霾的基础上拟定计划、采取行动。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正如列宁所说的:“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我们在面对雾霾问题的时候,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我们应当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雾霾形成和扩散的规律,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我们对于解决雾霾问题的实践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同时,解决雾霾问题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们很难创造出物质的东西。

二、联系的普遍性

恩格斯在谈到食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它事物联系而存在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所以说,人类的行为不断改变着自然界,雾霾的形成也是其结果之一。多种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对雾霾的形成产生影响,同时,雾霾有对人们的生理、心理产生各种影响,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雾霾的成因之间也存在联系,雾霾天气会使近地层大气更加稳定,会加剧雾霾发展、加重大气污染,雾霾天气与大气污染、气象条件之间都存在普遍联系,雾霾天气的形成既受气象条件的影响,也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增加有关。因此,我们应该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并不断地解决矛盾,因为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人与自然才能展现出和谐状态。并且要抓住雾霾主要成因、面对主要影响实行相应的保护和治理措施。

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引发雾霾状况的一部分原因是大气污染,这与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有着密切联系,我国发展方式转型迟缓,是雾霾趋于严重的根源,所以说,雾霾的危害再次警醒我们,当今中国的生产方式已经到了不得不转变的地步。

转型的要求,最早是党的十四大提出的,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但我国非但未能告别粗放的、投资驱动的增长方式,很大程度上反而越来越依赖投资。而且随着经济存量的扩大,维持同样增长速度所需要的增量也越来越大。最终,地区经济对投资的依赖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不尽合理,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占主导地位,生态环境退化也客观上增加了雾霾的严重性。于是形成了我国特有的现象:能耗为GDP而扩张,雾霾也因GDP而蔓延。

所以说,想要治理雾霾,摒弃急功近利的经济增长模式是最为重要的措施,高能耗产业的过度发展必须得到扼制,而扼制的方法还在于相关制度的改革,加强宏观调控,淘汰落后的产能结构,并使这些政策落到实处。长期以来,我国十分重视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围绕节能减排,实施了大量技术改造工作,在淘汰落后产能上也取得了大量成就,但在整体上,我国大量的经济活动的运行还是具有低端经济的特征。雾霾的治理主要在于能源结构的升级,包括清洁能源的使用和煤炭的清洁化利用,在改善城市交通方面,完善现有的公共交通体系,制定更加合理的私家车管理制度,对治理雾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要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大力发展服务业,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通过改进技术、完善管理制度和产业组织,并且重视劳动力技能水平的提高,来治理雾霾问题。

四、治理雾霾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一样,雾霾的治理也会经历曲折,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治理雾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由政府来主导,全民来参与,政府应建立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让绿色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而作为公民,尤其是污染严重地区的公民,应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治理雾霾的活动中来,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坚持绿色出行,倡导低碳生活。

在治理雾霾的过程中,我们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不断提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构建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新型发展体系。雾霾问题日益严重,也许正如恩格斯所说,这是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我们应通过“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每个人都应为雾霾的治理积极献策,并落实到实践,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

关于雾霾的战争已经打响,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17年要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治理雾霾一要加快解决燃煤污染问题;二要全面推进污染源治理;三要强化机动车尾气治理;四要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五要严格环境执法和督查问责。

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有感 篇7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专题教学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式专题教学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案例式专题教学是一种综合性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以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打破了过去按章节递进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对教学内容重新梳理和高度凝练的基础上,以专题教学为统领,以典型案例为切入点,在教学中注重贯彻问题意识和主体意识,在教学互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主体性,旨在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式专题教学的必要性

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普遍存在教学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在教学方法上因循守旧,即按照章节顺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中心,搞“一言堂”、“满堂灌”。其结果是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教”与“学”两张皮的现象日益凸显。随着网络社会的来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变迁,因此亟待改革。

(一)案例式专题教学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更好地联系实际。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联系。”[1]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法单纯强调理论灌输,脱离大学生实际,说教意味过浓,缺乏感召力和吸引力。而案例式专题教学以案例为支撑,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理论分析社会现实问题,为大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向实际能力的转化提供了有效渠道。

(二)案例式专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2]在传统教学中,虽然也可以联系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但这种理论分析往往流于表面,缺乏对所学知识的系统运用和一定的理论深度。而案例式专题教学是一种研究型的教学方法,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逻辑体系及原理的如何运用、如何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研究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研究”[3]。教师可以围绕所授专题,精选相关案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引导大学生系统、全面、深入地对案例进行分析,培养大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案例式专题教学有利于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

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块整钢,“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4]采用案例式专题教学可以将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和高度凝练,不仅能突出重点,而且能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与系统性,有助于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避免大学生学习中的碎片化倾向。

(四)案例式专题教学有利于缓解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由过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整合而成,合并后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课程内容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而教学时数却相对过去有所压缩。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一直贯穿于课程教学中。而案例式专题教学在紧扣课程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对课程内容进行高度概括,抓住重点、突出难点、抓住热点,凝练出若干重要专题进行系统讲授,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

(五)案例式专题教学有利于弥补任课教师知识结构上的缺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根据教育部“05”方案开设的新课程,其任课教师也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三门课程的教师转化而来,因此,任课教师在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上往往存在一些短板和缺陷,导致部分教师不能完全胜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工作。要补齐这一短板非一日之功。而采用案例式专题教学则可以让任课教师扬长避短,选择自己熟悉和擅长的专题进行讲授,从而消除由于任课教师知识结构上的缺陷给课程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式专题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讲解理论,奠定基础。

实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式专题教学的前提是让学生掌握相关原理,没有对相关理论的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式专题教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相关理论的选取我们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突出重点。所选一定要覆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最基本的理论观点;第二,关注热点。要注意选择和提炼出当前实践所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理论问题;第三,解析疑点。要着重分析和研究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思想疑难问题。基于以上原则,我们可以在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提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题做出总体性设计。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由三大板块构成,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哲学部分可以设计成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及唯物史观四个专题,政治经济学部分可以设计为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马克思的“两个必然”两个专题,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可以设计为苏联模式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制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以及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三个专题。因此,本课程内容可以设计为九个专题进行讲授。

(二)介绍案例,提出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可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选择的案例众多,如何从中去芜存菁是一个难题,在案例的选择中,我们可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坚定政治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专题和案例的选择、设计和讲解要以课程教学大纲为核心。尤其要突出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功能,必须在思想政治上与中央保持一致,绝不能将案例式专题教学讲成一般知识型讲座。第二,突出创新性:我们既要立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总体要求,又要结合学生实际,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案例式专题教学的全新路径。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体现规律性、彰显时代性、富有创造性。第三,坚持贴近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所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因此,教学案例的选择要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力求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寓教于情、寓教于乐,使课程教学更具有目的性、针对性、现实性与有效性。第四,增强时效性。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5]。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案例的选择要紧扣时代脉搏,不断与时俱进,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众路线”、“中国梦”、“依法治国”、“四个全面”等新精神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三)组织讨论、引导分析。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定型的人生阶段,加之当今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其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其对社会的认知极易出现偏差,容易走向极端甚至误入歧途。因此,对大学生的思想适时加以引导就显得极其重要。我们在案例式专题教学中,要通过组织专题讨论,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复杂社会现象的能力。

总之,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为核心,精心设计课程案例式专题教学的具体教学内容,努力打造生态课堂,构建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于一体的、知行合一的全新教学模式,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78.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1.

[3]王奎清.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专题教学法[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2):129-132.

[4]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9.

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有感 篇8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9-0068-04

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成学生真心喜欢并受益终生的优秀课程,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严峻课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主干课程中思想性、理论性、抽象性最强的,因此,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讲得入耳、入脑、入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参与式、互动式与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其能通过教学设计和典型化处理,将真实的情境呈现于课堂中,形成可供学生思考、分析、讨论的案例,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时代性和生动性。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界定

案例教学始于1870年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引入案例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在“05方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简称“05方案”)出台后备受关注。在研究热潮的推动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在理论上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果主要探讨案例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用的一般规律,而针对不同课程的具体研究则相对不足。因此,为了更好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开展案例教学,我们需要从厘清基本概念入手。

“案例”一词,英语为“case”,汉语可译作“实例”、“个案”等。一般说来,案例是指包含问题或疑难情境并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案例描述的是一个个真实的情境。在案例中,不仅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而且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案例的内容具有以下特点:其一,典型性。案例不仅能反映出一定问题,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相似情况,让案例解读者受到诸多启示,供人们借鉴和效仿。其二,真实性。案例事件必须是真实发生的,向人们展示客观事件的整体面貌。其三,冲突性。案例是包含矛盾、对立、冲突在内的事件,简单的没有问题在内的事件,不能成为案例。换言之,案例就是对包含诸多冲突和解决途径的典型事件的客观而真实的描述。在教学领域中应用的案例即为教学案例,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案例教学(Case methods of teaching)就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案例教学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学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从而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1]作为一种主体-主体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在方法上根本区别于传统主体-客体的教学模式。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体,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分析和探讨得出一定的结论,教师则主要起引导者的作用。

显而易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这使案例教学更具具体性和针对性。就内涵而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就外延而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案例教学,不同于法学、医学和教育学等的案例教学,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导向性、现实性和思想性。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进一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作为普通高校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一般都面临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教学班级规模大等问题。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不能照搬专业课程案例教学的组织程序和结构模式,必须体现出其自身的特质。

第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从根本上说属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不是一般的智育和德育,而是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来看,意识形态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2]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要凸显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识形态性,而不是将其淡化。

第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育的核心是指向人自身的教育。专业课教育的目标是着力挖掘和发展人的某项能力,培养人的专业技能,本质上属于手段教育。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以全面的人为根本目的的育人教育,主要涵盖人生存的三个维度:涉及世界观、历史观等宏观维度,针对人生存的目的、意义等根本问题;涉及人生观、价值观等中观维度,针对“理想的人”的准则问题;涉及幸福观、恋爱观、择业观等微观维度,针对现实个人生活实践的具体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应侧重价值教育,体现出针对人自身教育的特质,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文情怀。

第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基础是培养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重点不是向学生传授多少知识点,而是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中的概念、知识点等只是对“思”的理论或抽象表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对现实问题的关注、解释和改变。尽管向学生讲授纯理论层面的知识点是必要的,但必须与现实问题、与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紧密结合,展示马克思主义是现实之思。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灵魂,从内心深处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马克思主义智慧的渴望。简言之,马克思主义立场和三观教育必须是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通过对现实、具体问题的分析而逐渐形成的,而不是口头式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或披着马克思主义外衣的非马克思主义教育。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厘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概念,明确其教学特征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行案例教学的重要意义。

当前,案例教学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并不广泛。绝大多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从概念、原理是什么、为什么讲起,然后通过举例说明理论的正确性。这种状况一方面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理论性、抽象性强,实施案例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则说明了广大教师并未充分认识到案例教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基本规律,阐明其实际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大多数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都是教师依照章节来系统地讲授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充当教育者的角色,以权威者的姿态说服学生去相信某一理论。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学生们从小就接受这种单一、枯燥的教育,已经产生了反感心理。显然,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相反,案例教学借助典型案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思考,从而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种从案例到结论的教学模式,不仅把思考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而且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克服传统理论空洞说教的弊端。

(二)有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内容,增强其课程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抽象性较强,教材中展示的概念和原理虽然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但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少给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平台。案例是典型现实问题的缩影,它可以为学生提供高度逼真的问题情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采用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借助与现实密切相关的精选案例,增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理解,并以此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运用,既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时代性,又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实际,培养良好的政治素养,为其日后踏入社会做好准备。

(三)有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者,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通过自身独特的理念和方法,能够有效实现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结合。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放下架子,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参与讨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得以激发和深化。这种以“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有助于改变“权威—依存”的传统师生关系,构建公平、民主、互动、对话、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以“90后”为主的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自信、独立、不盲从、善思考、有主见,同时,他们也具有较强的叛逆性。因此,对“90后”大学生采取传统的灌输方式,必然收效甚微,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实际上,知识并非通过教师的讲解而获得,而是在他人的引导、信息的交流和协作下,自身通过不断构建而获得的。借助于案例教学,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思考、分析案例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这就从教师生硬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学生主动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缩短了理论与现实生活的差距,有利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学生的基本价值观和信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掌握学习的基本技能与方法,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借助案例,能层层深入展开理论教育,能引导学生树立对社会、国家和人生发展的理想信念,从而为自身的发展找到正确的方向。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和参与性,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提升理论素养,使学生学会明辨是非,让学生从理解到接受、从接受到内化、从内化到践行,能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创新型人才。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使用全国统一的教材。一些教师为了保证理论的权威性和教材的体系性,在教学中墨守成规,照本宣科。这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要么因为理论的完整性而失去了重点性,要么因为理论的权威性而失去生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实际上,从教材体系转换为教学体系是任何一门课程都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而教学设计则是其转换的核心环节。对于理论性和抽象性都较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来说,这种教学设计就更为重要。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任课教师只有在系统掌握教材内容、深刻领悟理论内涵和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以生动、丰富的方式把内容展现出来,才能被广大学生接受。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特点,其案例教学设计应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一)如何设计教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的权威性、科学性和严肃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好的教材并不等同于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效果的首要问题。比如,以专题教学取代传统的章节式教学,并在专题教学过程中辅以大量的案例,实现理论性与生动性有机结合,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这既要求教师要充分吃透教材的理论体系,把握重难点,又要求教师密切关注社会现实和社会热点问题。这样不仅避免了面面俱到的教学,突出了重点,而且给教师发挥专业特长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二)如何选择教学案例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社会现实丰富多彩。但是,如何把客观现实转换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案例,则需要教师的认真设计。也就是说,教学案例的选择是否恰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特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案例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案例的针对性。案例教学应围绕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特定技能来筛选和组织,要将相关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融入具体的案例之中。因此,教师要选择出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的教学案例,以启发学生对案例的深入分析和研究,从而促进学生对重难点问题的把握。

2.案例的时代性。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现实不断变化,各种文化思潮相互影响,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案例要紧随时代发展,反映当前实际。新颖的案例可以使学生兴趣盎然,有动力去弄清楚来龙去脉。教师要自觉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不断丰富和更新案例。

3.案例的真实性。案例不是教师主观臆想出来的,而是现实社会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或事件。案例要求有真实的时间、地点人物及结果。真实案例的展示能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解释力和说服力。

4.案例的正面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此,我们要多选取反映社会发展、社会进步、实现人生价值的具有正能量的案例。当然,对于社会阴暗面也不能刻意回避,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分析现实存在的问题。

5.案例的人文关怀性。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全面的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教师要选择那些与大学生成长紧密相连的现实问题或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作为案例,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文关怀。

(三)如何设计讨论问题

针对同一个案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结论可能不同。也就是说,设计什么样的课堂讨论问题会直接关系到讨论的结论。因此,课堂讨论的问题应满足以下原则:其一,讨论的问题要与案例和教材内容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讨论的问题必须隐含在案例中,并且是教学要求掌握的内容。其二,讨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假使提出的问题不存在歧义,学生只用是否、对错就能回答,这样的课堂讨论就不能起到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的作用,依然不能走出“举例说明”的老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所追求的让学生通过比较和讨论来获得正确结论的目标就无法实现。

(四)如何设计课堂引导

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又要使课堂井然有序,这必然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课堂讨论中,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引导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而不是少数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实际上,这在课堂上很难实现。由于大部分数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很多学生对课堂主体的角色无法适应:一些学生因为害怕出错不敢发言,一些学生因为性格腼腆不敢发言,一些学生因为缺乏兴趣不愿发言……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与鼓励,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引导更多的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此外,针对大班教学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任课教师可以借助邮件、微信群、QQ群等方式提前把要讨论的内容告知学生,给学生充分准备的时间。值得注意的是,其他专业课程案例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多维度地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可以有多种结论乃至没有结论,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由于其具有导向性,其案例教学的结论往往是唯一的。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教学必须要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师自身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较强的理论功底、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激烈的课堂讨论之后,教师要有能力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点评,对学生提出的观点给予透彻的分析,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正确结论。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既要遵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核心是促使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以此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它不仅要解决学生懂不懂、会不会的问题,更要解决信不信、用不用的问题,让学生以行动践行理论。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还未真正具备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技能。这一方面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教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出版相关著作供教师参考学习,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培训、实践不断提升教师案例教学技能。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作为一个系统课题,需要理论上的深入研究和在实践中的不断推进。

[ 参 考 文 献 ]

[1] 孙业军.案例教学[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18-19.

[2] 唐晓燕.思想政治教育动力辨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2):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心得 篇9

摘要: 这个学期,我们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程。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升华。通过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本文将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程的一些认识展开论述,并谈谈心得感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通过一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感受到了以下几点: 1.老师态度认真,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2.课程设置合理,讲课详略得当,程度适中。3.讲课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由浅入深的领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奥妙。

4.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进行探究。

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给我带来了深远意义。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应该遵循的原则。我觉得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收获挺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更深刻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更进一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受益匪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与时俱进的今天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教会我们思考问题,思考生活的方式,在大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件事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利于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认清事实本质,更可以提高我们的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辩能力。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学好其他学科知识,认清当今形势和理解各项政策制定的基础。老师在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时,深入浅出,语言幽默,并联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加以阐述,这种讲课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并学会了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实进行分析。

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就要从平常中努力做到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正确的学习原则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第一,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认真读书,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前提。

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联系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去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许许多多的问题。

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教条主义从本本出发,把个别的观点和结论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实用主义的方法,从自己的主观需要出发,把严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分割成互不相关的只言片语,然后根据主观需要决定取舍,生搬硬套地强加到实际上面去,这样既违背了科学理论,也歪曲了客观实际。这两种态度和方法,都背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防止和反对的。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本领。

中国青年运动90多年和生动实践告诉我们,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中国青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期,才能有大作为。现在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当代中国的大学生也应该以此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神圣的职责,这是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具体体现。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生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是我们目前学习的重点。大学生辛勤劳动与大学生涯,为的很可能就是日后的事业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涉世未深的学生大学期间信誓旦旦,到了社会里面,却做了许多自己想都没有想到过的事情,而且,许多都违反了自己做人的原则,不是作为一公民所应当做的。矛盾也因此格外突出,成为社会的矛盾。如何解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大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问题也成为社会的问题。

上一篇:财政局创新下一篇:稿费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