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局创新(精选8篇)
财政局创新 篇1
加强队伍建设
提升机关效能
——**县财政局党建创新成果材料
(2019年12月)
今年以来,财政局机关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主题教育为契机,以“队伍建设提升年”活动为载体,不断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提升机关效能,为推动财政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一、创新动因
人才强则事业兴”,财政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影响着机关效能的提升。关于如何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中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施意见》,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上关于“建立五个体系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作了重要论述,要着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这为我们如何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因此,为了进一步适应财政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理论素养、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财政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为民服务水平,切实提升机关效能。今年以来,财政局机关支部紧紧围绕工作大局,以“抓管理、强素质、转作风、重服务、提效能”为主线,以“五型机关”建设为载体,以打造“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勇于担当、清正廉洁”的财政队伍为目标,在全体党员干部中扎实开展“队伍建设提升年”活动,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全力推动我县财政事业追赶超越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二、主要做法
(一)狠抓学习教育。始终坚持把学习教育作为增强干部素质、提升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采取个人自学、集体学习、专题辅导、业务培训、讨论交流、在线学习等方式,深入开展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大学习、大教育、大培训,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党员干部“四个意识”,提升理论武装水平。同时,加强党员干部财政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学习,重点围绕财会知识、脱贫攻坚政策、专项资金监督管理等方面开展业务知识培训,切实增强驾驭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落实工作责任。围绕“清单岗位化、工作时序化、纪实要素化、研判层级化、问责据实化
”的工作要求,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严格落实分工负责制、包抓责任制、约谈问责制,坚持以目标责任制为核心,建立覆盖全部职责事项、覆盖所有干部职工、无缝衔接、有机统一的责任体系,不断夯实工作责任。细化分解工作任务,各项工作做到定岗、定人、定责、定标,达到目标、任务、人员、责任、标准、时限“六明确”,安排部署、检查督促、问效问责“三到位”。
(三)深化作风建设。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先后开展“抓党建提素质转作风促落实”专项整治、“四查看四落实”和警示教育“五个一”活动,以违规收送礼金礼品问题专项整治活动为契机,充分运用“第一种形态”,开展节前提醒谈话,逐级逐人签订公开承诺书,注重关键环节和重要节日专项督查,全面从严强化干部教育管理。全年提醒约谈干部4人,诫勉谈话1人,通报曝光1起,处理来信来访3起,向纪委报送案件线索1起。
(四)严格考核管理。全面贯彻落实“三项机制”,树立鲜明用人导向。今年以来,我们先后开展民主评议股室长活动,授予排名前3名的股室长优秀股室长称号,推选2名副科级后备人选,提拔副股级干部4名;对16个镇(办)审计财政所进行民主测评,对于6名表现优秀者提拔重用,其中1人提拔为所长,5人提拔为副所长,4名所长进行交流任职,26人进行了岗位调整;对8个局属单位进行了民主测评,推选出2名科级领导提拔重用;对财政系统31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进一步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实际成效
以提升机关效能为目标,以“队伍建设提升年活”为有效载体,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提升了综合素质。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党内各项法规,“四个意识”牢固树立、“四个自信”进一步坚定、“政治站位”不断提高,通过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参加脱贫攻坚业务培训,坚持学中干,干中学,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全体党员干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效性不断增强,综合素养进一步提升。
(二)转变了工作作风。以“抓提转促”专项整治活动为契机,狠抓作风建设,通过开展警示教育和专项整治活动,着力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纪律意识不强、责任意识不强问题,坚决克服庸、懒、散、慢、虚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作风不实现象,持续深化作风建设,促使党员干部纪律意识不断增强,工作作风切实转变,进一步保持财政干部廉洁自律、务实为民、风清气正的良好形象。
(三)凝聚了队伍合力。全面贯彻落实“三项机制”实践运用,健全专项考核、平时考核、半年考核和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工作机制,严格实行过程督查制、结果通报制,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对工作扎实、业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违纪问题的单位和个人实行责任追究,对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和慢作为的单位和个人严厉查处。通过正向激励、反向惩戒,让敢担当、善作为蔚然成风,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进一步激发干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推动各项工作任务有效落实,形成强大的攻坚合力。
(四)推动了财政工作。以“队伍建设提升年”活动为载体,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全体党员干部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驾驭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财政工作。2019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86亿元;财政支出完成37亿元。强化资金保障,支持脱贫攻坚,安排扶贫资金25030万元,整合涉农资39745.8万元。同时,全面落实单位包村扶贫任务,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扶志扶智同步推进,努力做到“生产生活、就业创业、产业发展、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基础设施、环境改造、住房保障”帮扶“八个到户”,有效地促进了贫困户脱贫。
财政局创新 篇2
一、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探索城乡结合型财政管理模式
目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乡经济加速了融合, 城乡一体化的财政分配格局正在推进, 城乡财政规模、财务管理内容不断增加, 城乡财政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原有的财政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为更好地发挥城乡财政在服务经济发展、服务“三农”中的作用, 非常有必要探索城乡结合型财政管理模式。过去城乡财政管理主要以“块”为主, 这很难充分体现城乡财政管理的职能, 难以有效的调动资金, 应充分细化职务, 由原来的块状为主逐步转向条线方向。现代城乡财政管理要全面推进管理体制变革, 加强财政人员培养, 并细化职能配置, 这对于加强财政政策法规的贯彻和指导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规范城乡财务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 城乡财政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就需要建立与实际相符的财政制度, 完善各项制度, 根据制度进行考虑, 形成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整合财政支农资金
城乡财政经济管理中, 支农资金是重要部分, 这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根本利益保障。财政支农资金实行的是分块管理, 这种模式下政出多门, 导致资金在使用方向、项目安排等方面存在重复和交叉问题, 不能充分、有效的发挥资金作用。当前城乡财政管理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自上而下的协调机制, 整合资金就无法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因此应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在不改变原有资金用途、管理权的前提下, 多途径进行整合。城乡财政管理中, 支农资金要统筹安排、管理, 切实保障资金用到实处。将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变为一般性转移支付, 县市级财政部门统一安排项目实施。县市级财政部门在整合支农资金时, 可以考虑项目整合, 发挥项目合力, 如以村为单位考虑所需的各类投入。
三、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强化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建设
城乡财政管理应强化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建设。城乡一体化推进中,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如果不能确保资金及时到位, 势必会影响工程进度。这就要求城乡财政管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在财政支农资金中全面推进国库分账核算、集中支付制、支出报账制, 建立资金使用绩效分析制度。可以采用资金使用绩效与下一年资金安排相挂钩的方法, 建立奖惩机制, 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实施全面财政公开制度
城乡财政管理要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强化资金监管, 实施全面的财政公开制度。城乡财政在整个财政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服务“三农”、推进城乡一体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城乡财政管理应加强资金监督, 确保资金落实。如果城乡财政透明度低, 监管就会面临难题。因此用充分利用现代媒体、资讯, 凡是与农民切实利益有关的收益、补贴等, 全程进行个监督, 可以借助报纸、网络等媒体公开资金分配依据、计算方法等, 了解资金去处, 消除人们的疑惑, 这样人们有了知情权、参与权, 还能监督资金, 从而全方面的监督城乡经济, 避免挪用、占用投资内容、投资规模等违法行为的出现。同时城乡财政管理应规范工作流程, 在乡财县管中, 乡镇财政的支持应定期与县市级财政对接, 确保收支核对一致, 收据数据准确无误, 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发挥作用。
五、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加强城乡财政预算管理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是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立足实际提出了重要战略思想。在现代财政制度中, 预算制度处于基础地位, 预算管理在财政管理中处于首要地位, 这也是从源头上防止财政风险的措施之一。一直以来城乡财政存在体制不完善、收支不合理等问题, 城乡财政预算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城乡财政管理部门应结合实际做好预算, 把握预算编制质量关, 把握住预算审批的法定程序关, 把握住预算执行的进度关, 把握住预算调整关。城乡财政管理中加强预算管理, 能有效发挥《预算法》对财政收支管理各个环节的优化作用, 才能提高城乡财政的运行质量。
总之, 城乡财政管理是我国财政的基石, 对我国财政收支平衡有着重要影响。新形势下城乡财政管理应结合实际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城乡财政是我国财政的基石, 对我国财政收支平衡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 随着城乡结构的调整, 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加速融合, 城乡财政收支、运行管理等进行了适应性调整, 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本文主要探讨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创新城乡财政管理方式的途径。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现代财政制度,城乡财政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芦运莉.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9 (3) .
喀什:推进财政创新 篇3
今年以来,喀什市财政局重点抓好四项改革创新,力求2013年财政改革有新的亮点突显。一是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通过资源整合,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二是加强政府投资性基本建设项目资金的管理。建立“管钱的不用钱,用钱的不见钱,见钱的不愁钱”的财政资金公开透明运行模式。三是构建政府债务管理机制。为喀什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制度保障的融资环境。四是提高财政监督检查结果的运用。
西安 专项资金“强工业”
2013年,西安市安排工业发展专项资金5亿元,比上年增长78.6%,以促进工业经济加快发展,重点支持以下几个领域。一是支持大企业做大做强。对大型工业企业按照销售收入和增幅给予奖励。二是扶持中小微企业加快发展。落实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财政支持政策。三是加大工业投资支持力度,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四是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五是鼓励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六是加快工业园区发展。
邢台 “四型财政”显成效
2012年度邢台县财政局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强化收入征管、落实惠农政策、完善财政法制、提高运行效率,着力推进了“四型财政”建设。为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是努力做大做强财政“蛋糕”,着力建设发展型财政。二是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支农政策,着力建设和谐型财政。三是着力建设法制型财政,确保依法理财、规范理财。四是着力建设效能型财政,提高财政运行效率,提升财政履职效果。
内蒙古 化解乡村债务
为切实减轻乡村基层债务负担,化解累计多年的债务,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连续两年将公益性乡村债务化解工作列入“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据了解,清理化解公益性乡村债务的范围包括:截至2005年12月31日以前,苏木乡镇政府和嘎查村形成的公益性债务,主要包括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债务、乡村垫交税费债务、基层政权机构建设债务和农村牧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债务。
太原 重点工程投资1526亿元
今年,太原市重点工程建设计划完成投资1526亿元,投产项目总投资计划达1347亿元。按部署,太原市重点工程储备项目总投资计划动态保持为16329亿元;签约项目投资总额计划达到2090亿元;落地项目投资总额计划达到2548亿元,超过省下达的2134亿元;开工项目投资总额计划达到1250亿元;年度重点工程建设计划完成投资1526.59亿元,也超过省下达的1347亿元;投产项目总投资计划达到1347亿元。
吉林 大力扶持民营经济
近日,吉林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意见》包括10个方面,40条具体政策措施。其中,财税方面的有21条。概括地讲:一是扶持政策全面。围绕民营经济发展“五大工程”,针对“六大难题”。二是大幅度增加财政投入。今年,仅省级财政筹措用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资金规模就达到10亿元,比2012年增长4倍多。三是更加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用。财政资金的安排和使用将更加注重杠杆效应,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
四是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体现一个“放”字,“放水养鱼”,给民营企业减税让利。五是进一步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放宽准入条件。
青浦 加快推进财政信息公开
上海市青浦区重点围绕本级政府预决算、部门预算、本级政府“三公”经费预算及专项资金使用等内容,加快推进财政信息公开工作,并制定了具体的公开计划,不断提高财政公开性和透明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一是加快推进本级政府预决算公开。二是稳步推进区本级部门预算公开。其他各部门以主管部门为主体,以区财政局批复的部门预算为依据,负责向社会公开本部门的预算信息。三是有序推进区级财政专项资金公开。按照“谁分配、谁公开”的原则确定公开主体,公开内容包括有关政策、资金来源、分配标准和分配结果等信息。
上虞 建设美丽乡村
日前,上虞市制定了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考核办法,设立专项资金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建立农村垃圾收集处理和长效保洁机制。
一是加强农村卫生保洁经费保障。市财政对一类、二类、三类财政乡镇、街道给予补助。二是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考核。市财政每年安排150万元资金用于农村环境卫生工作宣传、突击任务和考核先进的奖励。三是支持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工程。四是落实垃圾清运经费。五是开展卫生达标村创建活动。
诸城 监管公务消费
诸城市坚持把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务消费作为转变干部作风、打造效廉诸城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行“三定三化”监督管理模式,探索了一套即时监督、全程留痕、阳光运行的监管新机制。
一是定额控制,实现公务消费科学化管理。二是定期跟踪,实现公务消费的精细化管理。全面启动“金财工程”一体化建设,实现财政内部、财政与本级预算单位、上下级财政间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提升财政资金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三是定卡结算,实现公务消费的电子化管理。
广西 强化非税管理
一是对非税收入要按照规定的非税收入项目、预算科目、级次、缴库的方式和期限,及时足额缴库入户。二是对政府性基金收入,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的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和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要上缴自治区国库。三是对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教育收费等收入要缴入自治区财政专户。四是对未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经营服务性收费收入和非参公事业单位以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等所形成的经营收入、事业收入要纳入单位财务收支统一核算和管理,不上缴自治区国库或自治区财政专户。
创新公共财政监督机制 篇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财政职能也相应地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这就为财政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为此,如何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财政监督机制,是一项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现行财政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监督内容和方式仍以直接检查为主,针对事后的财务会计结果进行处理,缺乏事前事中监督。由于缺乏事前监督,单位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以争投资、上项目为目的,只注重争取建设资金,对于项目立项可行性、投资收益、偿债能力等问题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因而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预算不足等问题,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监督滞后于财政管理,不能对整个资金使用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督,因此使财政管理中许多不应发生的问题发生了,而且有些违纪问题触目惊心:截留、挪用、支出效益不高、损失浪费等问题诸多,有的甚者连人民的`“保命钱”社会保障资金也敢挪用。
(二)财政监督偏重微观监督,忽视宏观监督,已与现行的财政职能转变不相适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和完善,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主要通过税收来调整,财政将由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对企业财务收支管得过死的状况应该改变,对企业财务决算的审核要逐步交给中介机构来完成,今后财政监督工作应主要强化对预算执行、国民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宏观监督。这就要求我们的财政监督的思路、方式、手段也要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以行政事业单位违纪类型为例,真正属于财务会计处理上的问题属于少数,而违纪的实质在于部门、单位领导行政决策、行政行为的违纪,如:擅自立项收取基金,挪用专项资金等,而对这种行政违纪,再采用经济处罚手段,就难以发挥监督制约作用。
(三)财政监督绩效的考核指标弊端严重。长期以来,对财政监督机构的考核指标是以组织收入为主,也就是以入库额多少为评价指标,这样造成了现行财政监督存在着重检查,轻整改,重罚缴,轻堵漏,监督检查与规范管理相脱离。一方面监督机构认为处罚数额越大,监督成效就越突出,从而把查处违纪行为作为财政监督唯一的工作内容;另一方面被查单位感到监督检查只是罚款了事,这就促使被查单位在违纪风险与成本和违纪“收益”之间权衡得失,认为查着了是你的,查不着是我的,抱着一种侥幸心理,这也是出现边查边犯,屡查屡犯问题的主要原因。
(四)监督与管理相脱节。目前,财政职能部门尚未与监督机构建立规范、畅通的沟通方式和制度,致使监督机构不能准确掌握各项财政资金的拨付情况及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使监督检查工作经常处于被动地位,降低了检查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权威性。
(五)财政监督立法严重滞后。建国以未,财政立法取得了显著成绩,相继颁布了《预算法》、《会计法》、《税收征管法》等财政法律、法规,使财政运行中一些重大领域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为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整体上看,财政立法严重滞后,迄今尚无一部完整的、具有权威性的对财政监督职能、内容和手段等方面作出专门规定的法律。我国各级财政部门开展财政监督工作时,至今还是依照国务院19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创新思考建议 篇5
**市目前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于1994年分税制改革时建立并在近几年逐步得到完善的。财政体制改革时,湖北省在重新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基础上,相应调整了原有的财政包干体制下的转移支付形式,建立了省政府对**市地方政府的税收返还制度,初步形成了以税收返还、专项补助等为主要内容的财政转
移支付体系。近几年,为配合中央其他政策的实施,又相继建立了诸如调整工资转移支付、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多种形式的转移支付。
(一)**市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运行情况
转移支付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即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财力性转移支付主要包括税收返还、一般性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农业税免征和取消农业特产税转移支付、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转移支付。
财政转移支付项目表
性 质
项 目 财力性转移支付(f)/专项转移支付(s)
“两税”返还 f
所得税基数返还 f
一般性转移支付 f
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 f
农业税免征和取消农业特产税转移支付 f
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转移支付 f
调整工资转移支付 f
专项转移支付 s
1、税收返还
1994年实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后,实施税收返还,将中央通过调整收入分享办法集中的地方收入存量部分返还地方,保证地方既得利益。目前中央、省对**市的税收返还包括增值税、消费税两税返还和所得税基数返还。
“两税”返还是为了保持地方既得利益,将原属于地方税源的上划给中央的增值税和消费税按照一定计算方法确定后,按来源地原则返还给地方政府。“两税”返还额以1993年中央增值税与消费税为基数,从1994年起对比上年增加部分按1:0.3的系数返还地方。
所得税基数返还为固定数额,省对**市所得税返还基数为16.7亿。对企业所得税基数的核算办法,市级以2000年实际完成数乘以2001年1-9月增幅或者1999年、2000年两年平均增幅为基数。
2、一般性转移支付
根据所依据的政策、测算时所考虑的因素以及政策目标和资金功能的不同,省对**市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分为激励性(一般)转移支付和政策性(一般)转移支付两种形式。激励性(一般)转移支付主要是在保持已形成的市财力基数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存量不变的基础上,将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增量中的一部分作为激励性(一般)转移支付,鼓励地方进一步发展经济,壮大财政收入规模,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做小财政供养系数;政策性(一般)转移支付主要是保证党和国家的各项重大政策在**市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对两类转移支付补助的具体分配和测算,按照规范化与透明化的要求,采用因素法,实行公式化计算,纳入省及县(市)两级预算管理。
(1)激励性转移支付
激励性转移支付用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保障干部职工工资发放、机构正常运转、社会保障等公共支出、偿还政府债务以及支持经济发展。激励性转移支付由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激励性转移支付、工商四税激励性转移支付、市州本级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激励性转移支付、财政改革与管理量化考核激励性转移支付和烟草销售激励性转移支付组成。
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激励性转移支付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激励性转移支付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为计算依据,主要考核市一般预算收入的完成情况。某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幅度达到一定的水平,省给予激励性转移支付,具体计算办法用公式表示为:
mi=[(fi-f)/∑(fi-f)]*m
其中:
mi为某地享受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激励性转移支付;
fi为某地一般预算收入可比增长率
f为全省同类地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平均增长率;
∑(fi-f)为全省县(市)(fi-f)为正数之和,当某地(fi-f)<0时,该地不享受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激励性转移支付;当某地fi<0时,该地下一年度fi按两年平均数计算。
m为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激励性转移支付总额。
②工商四税激励性转移支付
工商四税激励性转移支付以工商四税(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长为计算依据,主要考核地方工商四税的完成情况。其主要计算指标为按财政供养人员计算的人均工商四税增长幅度和工商四税增长绝对额。
对**市,工商四税增幅超过16个市(州)的平均增长水平,根据其省级工商四税增收绝对额,省财政按省分成当年增量的5%给予奖励。
③市州本级支持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激励性转移支付
实行省管县(市)财政体制后,省政府为了进一步调动市(州)政府帮助和支持所辖县市大力发展县城经济的积极性,对**按照其所辖县市财政收入增长享受的省财政
激励性转移支付补助额(含工商四税激励性转移支付、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激励性转移支付)和市对所辖县市财政补助增加额,给予激励性转移支付补助。具体计算公式为:
某市本级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激励性转移支付=[该市所辖县市享受省收入激励性转移支付之和+该市本级对所辖县市财政补助增加额]×省转移支付补助系数
④财政改革与管理激励性转
移支付
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四大改革,是建立在公共财政的基础,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督管理,是市场经济机制对财政运行的客观要求。为了促进各市积极推进财政改革与管理,省财政专设财政改革与管理激励性转移支付,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按**市财政改革与管理工作的考核结果确定。财政改革与管理激励性转移支付,50%作为市财力,50%用于财政系统推进四项改革工作的人员培训、宣传发动、必要的设备购置等支出,并接受审计监督使用。
⑤烟草销售激励性转移支付
为了支持我省烟草工业的发展,省委、省政府对各市支持烟草行业发展、完成烟草年度销售目标任务情况进行考核,并通过转移支付实施奖惩。
烟草销售激励性转移支付的考核以省烟草公司下达各市(州)支持烟草公司销量计划和卷烟年销售收入计划为责任目标,并适当考虑卷烟销量比上年实际销量增减的因素,用公式表示为:
某市州卷烟销售激励性转移支付=[(某市州年销售卷烟实际完成数-某市州年销售计划指标数)/全省各市州销售卷烟超计划之和×50%+(某市州省产烟年销售收入实际完成数-某市州省产烟年销售计划完成数)/全省各市州省产烟销售收入实际完成超计划之和×35%+(某市州年销售卷烟实际完成数-某市州上年卷烟销售实际完成数)/全省各市州卷烟销量超上年之和×15%]×省对市州烟草销售激励性转移支付之和
(2)政策性转移支付
政策性转移支付包括:省集中税收增量返还政策性转移支付、农村义务教育政策性转移支付、公检法司政策性转移支付。义务教育、公检法司政策性转移支付专项用于保证教师、公检法司干部工资的正常发放和机构的正常运转;省集中税收增量返还政策性转移支付,用于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和支持市域经济发展。
①省集中税收增量返还政策性转移支付
省集中税收增量返还政策性转移支付着力于提高地方财政基本保障能力,支持其经济的发展。具体为:省财政对**市2004—2008年调整和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省集中增量财力,给予全额返还。用公式表示为:
某税种省集中增量财力=(该年该税种完成数-2003年该税种完成数)×(现行财政体制省分享比重-2002年体制调整前省分享比重)
当省集中某税种财力为负值时视为零值,不与省集中其他税种增量财力相抵。
②农村义务教育政策性转移支付
近几年来,由于我省部分县(市)行政区划变更,新洲区、黄陂区、江夏区、蔡甸区这些原属县(市)管理的农村中小学划入**市城市区管理,为体现均衡性,将这些城区管理的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全省农村义务教育政策性转移支付范围,总的原则是按学生数进行分配,同时按总人口计算的人均财力进行补助系数调整。
农村义务教育政策性转移支付包括义务教育经费财务困难补助、缺编人员经费补助、超编人员经费补助、奖励补助。用公式表示如下:
某地义务教育政策性专项转移支付 = 该县(市、区)义务教育经费财力困难补助 + 该市义务教育缺编(或超编)人员经费补助+ 该市义务教育奖励补助
③公检法司政策性转移支付
公检法司政策性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弥补公检法司部门基本运转经费不足,通过转移支付,切实提高政法部门基本经费保障能力。主要根据政法标准人员经费需求、标准公用经费需求、政法标准政法人员、财政困难程度等因素测算的。计算公式如下:
某县(市、区)政法需求缺口转移支付 = 该县(市、区)政法经费需求缺口×政法需求缺口转移支付系数
其中:
某县(市、区)政法需求缺口 = 该县(市、区)公检法司标准需求省对该市“两奖一补”之和]×省转移支付补助系数 + 人均补助水平偏低调增补助
地方补缴乡镇事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资金需求额
=该市乡镇事业人员数的标准×补缴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平标准
5、调整工资转移支付
调整工资转移支付的目标是通过中央对地方的适当补助,缓解财政困难的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由于增加工资和离退休费而形成的财政支出压力,促进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贯彻落实。
1999年—2003年,中央四次增加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出台发放一次性年终奖金和实施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政策。中央对地方四次调资转移支付,每次补助地方的数额确定后,以后年度均作为基数定额补助。
6、专项转移支付
与财力性转移支付不同,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在拨付时即指定了使用方向,其使用必须依照相应的要求,除专款专用外,还包括事先确定好具体的项目和所需资金,以及拨款的对象和拨款的时间,有时还必需配套相应资金等。我市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公共支出、地区均衡发展等方面的支付比重较大,大多用于国家要求重点保证的支出项目,如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医疗、支农、粮食风险基金、天然林保护工程等生态环境建设等公共领域。
(二)2004年至2006年**市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总量情况
1、财力情况
2004至2006年期间,**市财力呈稳步上升趋势,按同比例计算,全市财政收入以年均28.13%的比率增长,同时全市财政支出以年均28%的比率递增。我市全市财政收入由三部分构成:上划中央“两税”收入与所得税收入、上划省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2004年**全市财政收入288.59亿,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9.21亿,而全市财政支出163.85亿。2005年,**市全市财政收入达到389.35亿,地方财政收入达170.43亿,全市财政支出204.9亿。2006年,全市财政收入达502.3亿,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31.8亿元,全市财政支出为298.2亿。2004,2005,2006三年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市财政支出的比例分别为:78.85%,83.17%和77.73%。
2、转移支付总量情况及分析
为支持**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央、省①对**市的转移支付力度在不断加大。按宽口径计算(将税收返还和原体制补助计入全部转移支付)②,中央、省对**市转移支付总量2004年为74.04亿,到2005年增加到84.82亿,2006年则达到105.09亿。
具体上,从财力性转移支付来看,省对**市的税收返还(包括“两税”返还与所得税基数返还,其中所得税基数返还为16.7亿)在数量上始终占据我市转移支付总额的绝对多数,从2004年的55.76亿上升到2006年59.93亿,占省对**市转移支付总额的比例有所下降,从2004年的75.3%降至57%,这主要是由于省对**的一般转移支付与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加大;省对**市的一般性转移支付2004年数额为1.2亿,2006年增加至10.67亿,翻了近九番,占总额比从1.62%上升到10.15%;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略有降低,从2004年的6870万元减至6106万元,占比从0.93%降至0.58%;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转移支付从2005年的6683万元增至2006年的10311万元,占比从0.788%增至0.98%。调整工资转移支付补助小幅上涨,从2004年的5.1亿增加至2006年的9.77亿,占比从6.89%上升到9.3%;其他转移支付略有增加,从2004年的5.1亿到2006年的8.2亿,占比从6.89%到7.8%。
专项转移支付金额也逐年上升,2004年为3.66亿,2005年为7.8亿,2006年则达到12.89亿,占比从2004年的4.95%上升到2006年的12.26%。
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作用及效果
(一)对地方财力的弥补
数据显示,中央、省对我市的转移支付已构成**市地方可用财力的一项重要来源。按宽口径计算,从转移支付总额占全市财政支出的比例来看,2006年为35.24%,2005年为41.39%,2004年为45.18%。
从市本级情况来看,2004至2006三年市本级转移支付总额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7.25%,58.69%,67.86%;转移支付与市本级总支出之比分别为36.44%,34.1%,36%。可见,转移支付资金为我市地方财政提供了额外的收入来源,弥补收支差额,增强了地方财政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能力。
(二)对政策目标的贯彻
转移支付资金的拨付与使用确保了政策目标的落实与贯彻。
以社保障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为例,社保资金的常规项目有50多个,广泛分布于公共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与其他专项多个方面。
充分利用社保资金,**市近年来不断加大了对社会保障的投入。2006年,**市筹措就业再就业、养老、抚恤救济、城乡低保等资金35.13亿,开展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和“4555”人员社保援助,支持与全面落实新一轮促进就业再就业政策;安排资金21.3亿元,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落实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标政策;拨付资金6.15亿元,支持开展城乡低保、大病医疗统筹、残疾人救助、“5个5”救助、鳏寡孤独及乞讨流浪人员救助等工作,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筹措资金5.14亿元,做好国有困难企业关闭破产、企业军转干部、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等涉及民生事项的政策落实。
此外,2006年,**市还拨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2.8亿元,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需要和乡镇机构正常运转;对“三农”投入20.85亿元,重点支持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村公路、小城镇建设,发展农村教育及文体事业,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落实各项惠农政策。
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近年来,上级部门非常重视**市的经济发展,每年安排大量的转移支付资金,**市社会事业和经济建设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是,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分税制已实施十多年,当前财政转移支付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弊端。
(一)转移支付确定方法不科学
“基数法”即“存量不变,增量调整”。从一般性转移支付来看,“基数法”限制了一般性转移支付的作用。此外,省级政府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原体制补助仍贯用按“基数法”确定,专项拨款有不少也采用“基数法”分配,只能增不能减。“基数”未能具体考虑我市体制、经济结构、自然环境和人口状况的发展等因素影响,忽视了不同地方的收入能力和支出需要的客观差异,缺乏合理的客观标准,导致了不规范的分配模式。不但不能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各地区财力不均问题,而且使现行的地方转移支会制度依旧保持原体制的分配格局,起不到平衡地区间财力的作用。
(二)转移支付形式不规范
现行的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方式有税收返还、原体制补助、专项补助、一般性转移支付、各项结算补助和其他补助等,种类过多,错综复杂,政策指向不明确,多年沿袭的财政体制利益交错,得不到良好的解决。转移支付形式种类繁多,补助对象涉及各行业,缺乏统一、严密的制度,资金分配的标准或依据尚不够科学,造成专款的分配过程不透明,资金零星分散,难以发挥财政资金的规模效应。这种多形式转移支付制度,不可避免地使各级政府所承担的公共事务划分不稳定,省以下地方各级政府所承担的公共事务与其财力不匹配。
从专项补助来说,由于专项转移支付涉及基础建设、教育科技、农村农民、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较多方面,有的专项过多,如卫生专项转移支付几近巧立名目,杂乱无章;有的专项太少,如基础教育、科研、环保等方面,资金零星分散,难以重点突出。同时,上级专项补助地方支出的项目几乎涵盖所有预算科目,有的项目设置依据不足,失去政策导向作用;有的分类不科学,交叉重复,改变了原意;有的用途不明,事权界限模糊等等。并且,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缺乏事权依据,分配方法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随意性大,客观性差,容易发生“寻租行为”。
(三)影响地方预算的完整性
目前由于上级政府在安排补助下级专项补助资金时的预算不细化、用途较模糊,而且预算管理不透明、资金分配随意性较大,致使下级政府无法全面掌握上级补助地方支出的规模和种类,在年初的预算安排中也无法准确编入上级补助的收入和支出预算。对于地方来说,每年的转移支付是不可预测的,年初不能知道转移支付的数量,无法和地方自主财力一起统筹考虑使用。同时,不稳定的专项转移支付分配,使下级财政对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难以准确预测,在编制年度预算时无法纳入当年的财力安排,影响了预算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此外,中央有些属于自身职能范围的支出政策,中央只通过转移支付安排一部分资金,其他的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资金。由于地方的财力年初预算已经有所安排,如果安排配套资金,对地方预算将造成较大冲击。
(四)增加地方政府利息负担
再者就是转移支付的拨付不及时,地方不得不靠银行贷款使资金按时到位,由此背上沉重的债务和利息负担,更增加了地方的财力紧张程度。如社会保障专项转移支付,由于地方自身社保基金收不抵支,和自由财力不足,必须依靠上级财政专项转移支付来提供保障,如果上级财政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不及时到位,下级为按时兑现落实政策,除财政拿出一部分进行补助外,大部分基金缺口需向银行贷款解决,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和利息负担,更为为严重的是,地方财政并未将债务收支列入预算,因此债务负担自然也就成为地方财政的无形缺口,当勉强维持政府运转的地方财政在偿还债务的情况下,必然挤占用来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资金,甚至诱发专项资金的违规和错位,严重侵蚀财政的根基。
四、创新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若干建议
创新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首先要实现转移支付制度的功能复位。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主要功能就是纵向或横向平衡财政。但是,中国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的这种作用并不明显:财政转移支付的的趋势是向财力发达地区集中,转移支付资金中真正用于均等化的不多,没有起到保证最低社会公共服务的作用。产生此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转移支付的规定和做法杂乱无序,很不规范。因此,要调整并规范财政转移支付,使转移支付制度从形式到内容都符合规范化要求。
(一)短期思路:调整规范,合并相类似的项目,将已固化的专项并入一般性转移支付等
简化转移支付种类,实行规范的转移支付形式,首先应分类处理,将具有一般目的转移支付性质的资金纳入过渡期转移支付,以确保资金的公平合理分配。对具有专项转移支付性质的资金,应纳入专项拨款的范围,根据成本补偿或其他原则,针对特殊政策目标进行分配。同样,决算补助也要根据情况,能进体制基数的进基数,对其中具有财力补助性质的资金要纳入过渡期转移支付中。
其次,应根据我国的情况,确定合理的转移支付形式。转移支付形式的选择主要依据两条原则:一是在近期如何有利于新旧体制的衔接;二是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建议,我国的转移支付可分为如下四种类型:
1、税收返还。为了保持制度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不对地方财政情况造成剧烈的冲击,从目前的情况看,还必须在一定时期内保留税收返还这种形式,等它的比重逐渐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再予以取消。
2、一般性的转移支付或称均等化拨款。在分配方法上,采用因素法,根据各地的客观差异,确定不同的参数变量,再按照有关法定公式对各地区的补助额进行测算。在扩大“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规模,逐渐完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以之为主体形成我国的均等化拨款。
3、专项拨款。应该大力规模现有的专项拨款,使之成为国家在环保、产业等各个方面对地方政府加以引导,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4、分类拨款。建议设立分类拨款来贯彻国家的宏观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政策,主要是对地方的农业开发、交通运输、通信、能源、原材料和教育、科技等方面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特定项目进行补助。
再次是应结合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转变管理机制的要求,清理现行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使项目的设置更科学、合理。该项工作的重点为:规范政府行为,取消不合理的专款项目,如用于支持生产性企业的科技三项费用等;将部分具有财力补助性质、宏观调控作用不明显的专项补助改为一般财力补助,作为中央对地方一般转移支付时考虑的调整因素。具体上,可将现有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分为取消类、整合类、固定数额类、保留类等四种类别,并分别处理。对到期项目、一次性项目以及按照新形势不需要设立的项目,予以取消;对使用方向一致、可以进行归并的项目予以整合;对每年数额固定,且分配到各省数额固定的项目,调整列入财力性转移支付;对符合新形势需要的项目继续予以保留。目前中央财政加大对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关乎民生的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大多采取增加专项转移支付的方式,这是符合当前政策和管理方式需要的。从长远看,管理制度完善后,一些专项转移支付可以自然形成地方支出基数,相当于财力性转移支付。
(二)长期思路:纳入到整个财政体制的完善中考虑,通过体制完善促使转移支付功能复位、改革现有行政体制
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结构是分税制最基本的体制要素,这样可以保持各级政府在财力上的相对独立性,较好发挥激励约束的作用提高各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水平。从我国目前财政体制看,五级政府、五级财政造成基层财政困难、主体税种缺乏、难以进一步推进分税制改革等问题,需要首先简化财政管理级次。这样做会使财政级次与政府级次出现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的不对应,但从长远看是应该最终对应起来的。简化财政级次之后,乡级政府随着事权的大量减少,一般应转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而市级政府由于其事权与财权同县级政府趋于一致,也需要改变原来的上下级关系,成为平级政府。同时,要做好精简政府人员工作,使财政供养人口同扁平化后的政府级次相适应,减轻财政负担。
2、改革财政管理体制
一是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在市场经济下,公共财政要求必须按公共物品的层次性来规范各级政府间的事权范围。即全国性的公共物品由中央政府来提供,地方性的公共物品由地方政府来提供,这是划分政府间事权的最基本的原则。对于财权的划分,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原则。即凡是对流动性生产要素所课征的税,使用累进税率的、具有再分配功能和经济稳定功能的税收归入中央税;属于地方税的则是一些对不流动的生产要素所征收的税收和在经济循环中比较稳定的税收;受益税和使用税则可根据受益范围分属于各级政府。在此基础上确立我国地方转移支付的范围。二是合理划分税收收入,建立和扩充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现在地方主体税种只有营业税,应进一步发展城建税、房产税等地方税种。只有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才能真正完善起来。
3、统一转移支付标准额度
转移支付的最终目标是消除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这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因此,在设计目标时,笼统地提出财力均衡或社会公平是远远不够的。转移支付目标的确定,应立足长期发展,针对地区间存在的财力差距,通过科学、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和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从而消除地区间贫富差距。
用公式核定转移支付标准额度是规范化转移支付的主要标志,是世界各国经过多年探索得出的共同经验,当然也是我国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首要步骤和改革关键,为了更好地优化转移支付政策的目标与运行,必须逐步由基数法向因素法过渡。采用“因素法”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科学、准确地找出影响和决定各级政府收支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基础因素(包括人口、土地、自然环境、行政机构等)、社会因素(包括市政建设、教育、卫生等)、经济因素(包括人均gdp、价格差异、通货膨胀等)。在此基础上,按照各因素对地方财政收支影响程度的大小确定统计标准,并以此作为测定地方政府潜在税收能力与支出需求的宏观依据;然后根据地方的税源、税种以及税基、税率等测算出各级地方政府的理论收入;最后根据上述二者的差距推算出转移支付的额度。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使政府转移支付的额度较为公平合理,避免“基数法”模式下的利益冲突与磨擦,增加转移支付制度的科学性与透明度,而且可以有效解决基数法中存在的区域不均、目标模糊、效率低下等问题,从而大大提高有限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率。
4、建立财政转移支付评价、监督和考核机制
创新财政体制助推县乡经济腾飞 篇6
2011年,河北省隆化县全部财政收入完成1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6
亿元
本报讯 记者丁莉娅 黄奎报道近年来,河北省隆化县以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发挥县乡财政体制的保障、调节、激励作用来支持县乡经济发展。2011年,全县全部财政收入完成1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6亿元,财政供养人员人均一般预算可用财力6万元。
自2006年以来,隆化县结合自身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在全县25个乡镇实行了“相对规范的分税制”和“统收统支加激励”两种体制模式。对收入规模在500万元以上的3个镇实行相对规范的分税制体制。对其他22个收入规模在500万元以下的乡镇实行统收统支加激励的体制。新体制除遇国家重大政策调整外一定三年不变。实现了两种体制并存,两种体制并用,收到了优势互补的效果。建立乡镇最低经费保障制度。个人支出部分按照国家政策全部落实,不留硬缺口;公用部分在原核定年人均1000元的正常公用经费基础上,再根据各乡镇规模大小以及承担社会管理责任的多少,按相关标准核定维修费、邮电通讯费、车辆经费等以及部分经济建设和事业发展支出。使其体制内公用经费指标平均每个乡镇在30—40万元,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年人均公用经费水平近6000元,保证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
为解决混库和县内互相挖税问题,隆化县将县本级专享的税收收入全部下划到各乡镇,实行属地征管,体制控制。县本级不再有国税和地税征收的收入,进一步调动乡镇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并理顺了税收入库秩序。
对三个分税制体制镇,将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资源税五大税种实行县乡分享,其他税种全部留给乡镇,解决县财力向乡镇倾斜小的问题。在确定分享比例时,实行五大税种地方部分(含上级返还)按不同乡镇和支出结构的不同分别核定不同的分享比例,同时,取消老体制的定额上解,简化算账程序,分别核定三个分税制乡镇不同的收入分享比例,使三个分税制镇收入分享的比例和分享资金大幅提升。
实行以奖代补制度。对“统收统支加激励”的乡镇完成县政府下达的收入任务超收部分实行超收奖励,超收部分的80%奖励给乡镇。
建立完善的乡镇干部奖励机制。县政府对完成收入任务的乡镇党政领导班子给予奖励,2006—2011县政府共落实奖励乡镇资金1400多万元。
完善税收征管体系。加强县乡税收管控管理,实现财政收入“应收尽收、应入尽入”。首先,对矿山企业实施矿山税源远程监控系统建设,计量精度已达到99%以上,企业纳税申报和监控数据基本一致。其次,实施综合治税金鹰税源信息化管理工程。于2012年1月1日上线试运行。实现了矿山远程监控系统和金鹰税源信息化管理系统双网上线运行,乡镇、企业、“两税”和县直各涉税部门联网,实现全县税源管理全覆盖,对全县税源实行常年动态管理和监控。最后,实行财政局领导包保各乡镇财政收入督导制度,支持各乡镇全面完成财政收入任务。
加强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实现依法理财。各乡镇全部实现了会计业务电算化,所有业务在省厅信息化平台上运行。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管理文件,以制度促管理,加强乡镇财政财会队伍建设,提高会计基础管理工作水平。
据了解,新的县乡财政体制实行六年来,隆化县乡镇可用财力明显增加。2011年全县25个乡镇支出规模达到2.4亿元,乡镇财政供养人员人均可用财力达到10万元,高于全县人均水平4万元。同时,该县从2005年7月份以来,乡镇级没有发生新的债务,原有债务正在逐步化解,几年来,全县共消化债务超过1亿元。
财政预算审计创新策略探讨 篇7
一、实施财务预算审计的意义
1. 从政府财务的转变上看需要实施财政预算审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和发展, 巨大的变化, 在内部和外部关系的单位发生。单位与有关金融活动不再是单纯的财政收入和支出, 还包含了日常管理, 资金筹集, 资本运作和更复杂的活动。改变活动的金融性质, 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财务管理机制, 使之能够与现代金融管理单位的监督机制相兼容.是当前财务预算审核重中之重。
2. 从预算管理的程序上看要求加强对财务预算管理的审计
预算管理是一个单位上上下下, 各个管理层都会涉及到的管理过程, 将管理预算指标落实到每个具体的单位, 要求各单位严格执行财务预算制度, 这需要单位的领导值得重视的地通方, 因些, 我们必须实行财务预算审计制度。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和各部门推广, 建立起独特的内部审计监督部门, 加强财务预算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创新预算执行审计理念, 实现四个强化
1. 要强化服务发展的理念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关于发展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经济工作为中心, 以改革发展和稳定的服务力度, 把重点放在“十二五”计划, 预算执行审计工作计划, 促进增加公共投资融资, 促进金融改革。做好财政预算审计工作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党委, 为政府的重大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促进地方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2. 要强化精心筹划的理念
首先, 我们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预算的总体目标, 提出了今年早些时候进行的全面工作计划的审核, 明确审计。二是定向的理解, 根据工作计划, 及时调查研究, 在实施计划可行审计的总体规划制定年度预算执行审计。
3. 强化审计人员综合学习的理念
目前迫切需要组织的审计人员, 学习制度, 党和国家的基本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 对认清形势, 明确方向, 强化宏观意识, 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对金融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系统的研究, 了解和金融改革的未来方向的现状, 提高财务审计分析, 判断;学习计算机知识, 努力为审计人员绝大多数能熟练使用OA和AO的知识来开展审计工作, 提高企业的技术能力。
三、财政预算审计的创新策略分析
1. 审计思路要创新
需要强化服务的意识。为了加强预算审计, 充分发挥预算的审计的作用, 审计必须应以创新的思维。促进财政增加公共投资, 促进财政审计的改革。主要财务预算审计工作是为所有当地的经济发展, 为当地的组织, 当地政府服务的一大决策, 以增加预算审计, 以促进增加收入和减少支出的服务。
做好财政预算审计前调查, 制定具有可行性的财政预算审计实施方案。审计领导干部要转变思想, 重视预算审核, 精心准备的预算审核, 不在预算审计使用旧的看。一个是培训预算的实施应预先审核, 及时了解和掌握方向和本质的财政变化, 金融的变化和新的金融政策, 审计人员应熟悉财务管理和会计及财务相关。第二, 预算应在实施审计调查, 熟悉当地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政策以及金融管理。三是实际发生改变时, 制定具有可行性的审计实施方案。
2. 审计内容要创新
强化财政采购审计。根据预算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以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和效果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
加强各个部门财政预算审计。对各个部门实施财政预算审计时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个部门是否有合理的预算编制。在收入方面, 检查部门预算和外资都包含在财务管理。并且全部纳入部门收入预算内。在支出方面, 检查是否按部门, 公共资金的部门, 部门的任务及其它因素对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相关的。二是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 合理, 合法, 真实, 检查是否及时审批预算相关, 是否有序预算进度, 预算是否执行和纪律的行为。
强化国有资产运营收益的审计监督。从检查国有资产是否真实、是否流失等方面出发, 从国有资产结构、国有资产发布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审计, 检查是否存在低效率的使用资产的现状, 资产是否闲置等问题。是否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国有资产重组损失, 改造和兼并和其他方面的改革, 有或没有企业单位领导人犯错误和损失浪费等问题的存在, 探索国资经营的效益, 不仅要审查其经济, 也要看其社会效益。
3. 审计方式、方法上要创新
严格遵守真实性, 努力进行绩效审计。随着市场经济的, 社会的进步, 落实财政绩效审计, 需要修改财务结构的不断发展。政府为了在今年执行公共事务和支出逐年增加, 如社会保障支出增加, 增加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增加社会资本建设, 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等, 有必要进行测定和评价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的这些方面。因此, 在预算审计过程中审计师, 需要成本效益的理念, 既要分析财政资金使用的情况, 在财政收支审计是合理的, 真正的, 合法的依据, 也是评价其资本的效率, 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这样才能使财政预算审计的深度和效益得以提高。
四、小结
总之, 财政预算审计的创新必须严格按照市场的要求, 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以认真执行实事求是的原则下进行,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正常企业或单位的经济运转, 保证每个工作单位的健康有序运行。
参考文献
[1]张秀花.落实科学发展观, 创新财政预算执行审计[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13) :193.
财政预算审计的创新策略分析 篇8
摘要如何实施财政预算审计创新是我们当今面临的问题之一。文章对实施财政预算审计的意义进行探讨,并分析了现阶段财政预算审计存在的问题和财政预算审计的创新策略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财政预算审计创新策略
一、实施财务预算审计的意义
1.从政府财务的转变上看需要实施财政预算审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和发展,单位内部外部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单位相关的财务活动不再是单纯的资金收入和支出,而是包含资金日常管理、筹集资金、资金运作等更多内容在内的非常复杂的活动。财务活动性质的转变,迫切需要建立与现代单位相适应的财务管理监督机制,实施财政预算审计是加强财务管理的有效机制。
2.从预算管理的程序上看要求加强对财务预算管理的审计
预算管理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过程,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责任单位,各单位能否严格执行财务预算制度,是单位高层不得不关心的问题,鉴于此,必须实行财务预算审计制度。从推动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和促进各部门按章办事来看,内部审计独特的监督功能,对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现阶段财政预算审计存在的问题
1.预算执行审计质量不高,使其应有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具体表现为财政预算审计没有显著地重点,形式粗犷,没有创新,年年都是一个套路。审计发现的问题一直是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较低、财政收入和支出存在虚假,财务基础工作存在薄弱环节,提出的建议也是年年相同。审计报告明年的格式也相同,有的报告可能只是在上一年报告的基础上仅仅对数字进行修改。这样下去,财政预算审计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财政预算审计的作用。
2.审计难、处理难、落实难的问题较为突出
可能在其他方面的审计也存在审计难、处理难、落实难的问题,但在财政预算审计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审计工作的根本是独立性,但在部门地区,财政工作、审计工作的领导属于同一人,严重影响了审计独立性。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部分部门不欢迎审计。审计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回受到来自各个利益组织的干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机关严格、公正、客观地执法,削弱了审计的权威。
3.审计工作报告时间滞后
审计工作报告在人代会通过财政预决算报告后向人大常委会汇报,使人代会在通过财政预算报告时缺少了审计结果的参考依据;而且,由于财政预决算报告已被人代会通过,增加了审计查出问题的纠正和落实的难度。
4.预算执行审计时间和财政部门决算时间不相适应,使审计成果在当年决算中体现不出来
应该说预算执行审计最直接、最有效的作用是能将审计成果运用到当年的决算中去。但是,预算执行审计时间通常安排在次年进行,审计结果报告、审计结论写出来时,该年的决算已编制完毕,也就不能把预算执行审计的成果反映在当年的财政决算中去。
5.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审计方法简单,手段落后
在部分基层的审计机关,当被审计单位运用电脑进行账务处理、编制财务报表时,而有的审计人员不善于使用计算机。部分审计人员不能准确划分预算执行审计和财政决算审计,审计方法落后。
三、财政预算审计的创新策略分析
1.审计思路要创新
需要强化服务的意识。为了坚强财政预算审计,充分发挥财政预算审计的作用,首先应该在审计思路方面進行创新。促进财政加大公共投入,推进财政审计方面改革。财政预算审计工作的重点在于为各个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地方政府、地方组织进行重大决策服务,为加大财政预算审计的作用,为促进增收节支服务。
做好财政预算审计前调查,制定具有可行性的财政预算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干部要从思想上进行转变,高度重视财政预算审计,认真准备财政预算审计,不要用老眼光来看待财政预算审计。一是应该实施财政预算审计前培训,及时了解和掌握财政变化的方向和实质、财政变化的动态和新的财政政策,审计人员应该熟悉财政管理方式和与财政相关的财务处理情况。二是应该实施财政预算审计前调查,熟悉财政当地收入和支出情况以及财政管理的相关政策。三是针对实际发生的变化,制定具有可行性的审计实施方案。
2.审计内容要创新
强化财政采购审计。对于财政采购审计,应该注重三个方面。一是审计与财政相关的政府采购计划和政府采购预算。二是审计政府采购实施过程和政府采购执行方式。三是审计政府采购的效益、效率以及效果。根据财政预算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政府采购的效益、效率以及效果。
加强各个部门财政预算审计。对各个部门实施财政预算审计时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个部门是否有合理的预算编制。在收入方面,检查部门预算外的资金是否全部纳入财政管理。并且全部纳入部门收入预算内。在支出方面,检查是否根据部门人员、部门公共经费、部门工作任务等因素,科学合理的编制相关预算。二是检查预算实施是否合理、合法、真实,检查预算相关的审批是否及时,预算拨款是否按进度、有序进行,预算执行有无违纪违规问题。
强化国有资产运营收益的审计监督。从检查国有资产是否真实、是否流失等方面出发,从国有资产结构、国有资产发布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审计,检查是否存在低效率的使用资产的现状,资产是否闲置等问题。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改制、改造和兼并等改革环节中有无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有无存在企业和单位领导决策失误造成损失浪费等问题,探索国资经营的效益,不仅要审查其经济效益还要看其社会效益。
3.审计方式、方法上要创新
严格遵守真实性,努力进行绩效审计。随着的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财政结构的变化要求需要实施财政绩效审计。政府为了执行公共事物而发生的支出逐年增加,例如加大社会保障支出,增加环保投入,加大社会基本建设,社会保障支出的加大等等,这些方面的投入和产出的关系需要进行测量和评价。因此,审计人员在进行财政预算审计的过程中,需要树立成本效益的观念,也就是需要对财政资金的使用状况进行分析,在审计财政收入和支出合理、真实、合法的基础上,也要评价其资金的使用效率,其中包含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样才能提高财政预算审计的深度和效益。
加强对财政预算审计进行综合分析,提高财政预算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实施财政预算审计的主要目的不是简单的审计与财政相关的收入和支出是否真实、合法、合理,而是要在审计的基础上进行宏观、综合分析,看清财政运作的本质和问题。因此,在实施财政预算审计的过程中,审计工作人员应该从基础数据和账务处理出发,将各式各样的个性问题进行深化,提出和发现共性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审计工作人员在进行财政预算审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经济主动的思考问题,围绕财政体制、财政管理、政府行为、经济发展状况等各个方面来分析问题并推出解决方案。从主观的角度和客观的角度出发,事实求实的认清问题。从改变和发展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
大胆实践,积极开展计算机审计。在实施财政预算审计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信息化建设,把信息化建设提高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的高度来关注。信息化建设与审计发展的需要进行适应。财政工作涉及各个方面,资金数量较多,发布范围广,对审计工作的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难度。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实行全方面的审计,还要保证审计质量,使用计算机进行审计是最好的方式和选择。因此,各个审计机关应该加大对审计方面的投入,加强对审计工作人员进行计算机运用培训,也应该提高审计工作人员掌握计算机的能力,通过计算机强大的系统运算和管理功能,加大审计力度、深度、进度,提高工作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首先探讨了实施财政预算审计的意义,接着分析先阶段财政预算审计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了财政预算审计的创新策略分析。在现实生活中,相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制度的健全,单位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财政预算审计的创新策略也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苏建.部门预算审计的方法与思路探讨.中国科技博览.2010.20.
[2]林华风.财务预算审计应把握的关键环节.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0.
[3]王静.企业预算审计初探.辽宁经济.2010.02.
[4]杨有红.浅论预算审计之责和创新.财会通讯.2010.04.
[5]尹磊.深化财政预算审计浅见.中国农业会计.2010.09.
[6]刘玉章.深化财政预算审计需要创新.北方经贸.2008.12.
【财政局创新】推荐阅读:
财政局创新工作思路10-25
创新财政体制07-14
财政税收制度创新10-20
创新财政税收体制08-16
围绕财政中心工作创新做好服务文章11-05
以督查考核为抓手 推动财政改革创新06-01
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地方财政投入模式探讨06-11
论我国财政的创新与发展的经济学论文07-12
财政公共财政10-01
财政局年度财政运行工作总结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