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案例

2024-05-20

马克思主义原理案例(精选8篇)

马克思主义原理案例 篇1

小米为发烧而生 ——到底谁发了烧

一、简介小米状况

1.小米——碉堡了

创办3年1个月(2010.4—2013.5)

从2010年4月6日小米公司创办,8月16日MIUI系统发布,到12月20米聊发布,小米充足了电在2011年8月16日发布了小米手机和小米网,开始了新的征战。

2012年4月6日召开了第一届米粉节,8月16日发布了小米2代,小米走过了丰收的2012。

2013年3月19日,小米盒子正式发售,4月9日第二届米粉节,小米2S、小米2A相继发布,预计8月份发布小米三代

小米自创办到现在为止3年1个月共出产了5款手机。小米1, 1S, 2,2S , 2A。2.小米持续发烧

得奖发烧——2012年获得各种奖。销量发烧——销量突飞猛进,再创新高。口碑发烧——得到了良好的口碑。技术发烧——浩瀚工程持续升温。

朋友发烧——我们的团队,我们的顾客朋友。小米到现在,经历了3年1个月。发烧级的关注,在互联网两大运营商百度的关联新闻达到3120000篇;在谷歌找到约2900000000条结果。发烧级获奖

被世界认可2012中国经济人物,新锐奖颁给了小米董事长兼CEO雷军,在获奖发言上,雷军说:小米是颠覆性创新的东西,颠复肯定颠复了别人的想法、看法,影响了别人的利益,一个新的东西产生以后,随之而来的就是诋毁、抹黑,羡慕嫉妒

恨,我自己的想法,不管怎么想,反正我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够了。这就是小米的态度

销量发烧——销量突飞猛进,再创新高。新用户中小米手机的份额2012年 2013年以来:小米手机在淘宝网上超越iphone 5排名TOP10.技术支持——独特的产品定位和特色营销

小米手机定位于低价格高配置的智能手机,是专门为发烧友而研制的高端智能手机,另外小米手机青春版的定位人群是学生群体,其精确的产品定位为其带来了众多的“米粉”,这也是其他智能手机厂商所无法比拟的,一大批忠诚的“米粉”为小米手机带来了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同时,小米手机特色的营销方式使其品牌广泛传播,利用论坛、微博等营销渠道,小米受到了广泛关注。

艾瑞认为,小米手机的定位人群与其产品配置、价格做到了精确的匹配,在智能手机还未普及的2011年,凭借1999元的低价格,小米拥有了众多的用户群体。随后,虽然也有众多互联网公司推出价格更低的智能手机,但是小米获得了进入智能手机市场的最佳时机。

小米自助的MIUI系统是个浩瀚的工程:包括1个桌面系统,5个常用功能,18个小工具,8个核心应用。小米有技术没约束,虽然只出了5款手机,但各个都是精品。小米够细心,更专注细节,从新绘制了1000多个图标。口碑发烧——得到了良好的口碑 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光荣!自豪!创意发烧 小米创建团队

我们有梦想,我们有想法,小米公司

我们很年轻!!小米科技(全称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由前Google、微软、金山等公司的顶尖高手组建,是一家专注于iphone、android等新一代智能手机软件开发与热点移动互联网业务运营的公司。2010年4月正式启动,已经获得知名天使投资人及风险投资Morningside、启明的巨额投资。2010年底推出手机实名社区米聊,在推出半年内注册用户突破300万。此外,小米公司还推出基于CM定制的手机操作

系统MIUI,Android四核手机小米手机等。米聊、MIUI、小米手机是小米科技的三大核心产品

就像近期上映的《中国合伙人》,小米团队有着自己共同的梦想 困难是客观存在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小米追求青春,小米追求成功,小米为发烧而生。

网络互动——因为米粉,所以小米

小米从最初的100个梦想赞助商到现在会员7131386,互动帖子114883121.小米论坛,学院,应用、同城会,客服… … 一系列互动平台,极其丰富的互动主题,比如:小米活动,小米新闻,爆米花杂志,玩机技巧,小米杂谈… …随便一个帖子就评论过百万……

有方法(营销模式):饥饿营销,我们经常看到XX月xx日小米20万手机抢购,可惜几十秒之内就被一抢而空,对这就是小米的营销方式,饥饿营销。

二、分析小米成功的原因

内因一 有梦想

小米聚集了100多万的发烧友 网络互动、交流 有理想、有行动。内因二 有行动

从零开始,怀着“小米加步枪”的革命精神 内因三 有方法,有技术

营销方法:1.群众基础,消费人群的定位---发烧友。2.产品定位+定价,高性价比。3.销售渠道:网络订购。

有技术:小米是做系统起家,MIUI系统是特长,优势。外因一 国内市场需要

品牌手机太贵,出现畸形购机,卖身,卖肾…… 外因二——国家支持,创新创业

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外因三——国产手机缺乏核心竞争技术

华为,长虹,中兴 … …保守,大多跟随国外技术… … 模仿为主。2000年左右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有增长趋势,2003年统计国产突破50%,可惜好景不长,苹果公司的iphone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开始了手机的新时代——智能化。

三、同哲学原理结合论述

内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整合——小米的成功是有道、有理、有根据的。

四、结束语

到底谁发了烧? 年轻人!? 每个有创意思想的人!? 是米粉!这不是愤青!是对中国未来智能化的信心。米粉,不仅仅是小米的… …更是中国的!现在仍有好多学生出国留学!机遇在中国!合伙在中国!出国的年轻人们……中国人民才真正需要你们!

谢谢大家!

马克思主义原理案例 篇2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库,建构

一、建立《原理》案例库的必要性

案例的选择与编制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 也是推广案例教学的前提。哈佛大学商学院、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华盛顿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等都在自己的学术网站上展示了案例库, 而大多数案例需要付费购买。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材在全球的风行与畅销充分说明经典案例不仅在课堂上深深吸引着学生的眼球, 成为画龙点睛之笔, 而且在课堂外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库恰有鉴于此, 其必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 建立《原理》案例库是进行案例教学并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客观需要。《原理》课程的基本内容具有较强理论性, 一般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老师是教学的主导者, 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知识的传递成为一种单向的灌输过程。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也穿插案例分析, 但论题、论点及讨论的形式等, 很多时候是按照教学大纲进行设计的, 回归“真理”是最终目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出来的自然的是按部就班的“乖孩子”, 而不是具有批判性思维与反思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案例教学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在案例教学中, 案例分析与研讨不设标准答案, 重在思想的交流与观点的碰撞。通过充分讨论, 大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式变以往的“我讲你听”、“我说你记”的被动式教学为“大家说”、“大家听”、“大家记”的主动式研讨;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客观的“标准答案”没有了, 但学生研讨得出的观点或结论比教师单方面提供的所谓“标准答案”更具有说服力。这就能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他们在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中, 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建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库, 就是为本课程的案例教学提供一个内容丰富的案例资源库。可以说, 案例库就是《原理》课程案例教学的一个智库。

其次, 基于《原理》案例库的案例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案例库是以系统化的专题为线索, 对典型案例的精选与现实案例的研发与编制, 从案例的筛选到案例的研究与编制均由师生共同完成。实践表明, 大学生对案例库的研发有较高兴趣, 他们在案例的搜集、筛选及新案例的开发与设计中, 既感悟案例蕴含的道理, 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原理》课程的兴趣。

最后, 《原理》案例库既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个规范性资源库, 又可以将新案例的研发作为考核学生成绩的重要环节, 这就打破了以书面考试作为最终形式的传统考试方式, 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因而是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原理》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二、基于专题教学的案例优选“三性”要求

专题教学旨在增强教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原理》课程大致可以设以下专题:走进马克思主义、生活处处有哲学、人类发展的时空、意识是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辩证法的形成与发展、实践出真知、价值的追问与选择、社会历史观的“哥白尼革命”、“斯芬克斯之谜”的科学解答、人和社会的发展之路、资本生产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进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及当代反思、共产主义与人类社会。基于《原理》课程专题教学的案例优选与研发, 既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又要彰显时代性, 更要综合考虑大学生的专业性。

(一) 趣味性。

案例选取要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点尤其是专业兴趣点, 而不是泛泛而论。例如:针对“生活处处有哲学”这一专题, 可选取“神十太空授课”的几个实验, 说明物质根本属性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同时使大学生体会到哲学寓于日常生活中。2013年6月20日, 王亚平在太空授课过程中演示的几个实验很有趣。如:在失重的太空中, 宇航员想知道自己是胖了还是瘦了, 如何称重?在太空中制作水膜与水球, 水球是如何变成一枚美丽的“红宝石”的?还有单摆运动与陀螺运动。这一组太空实验生动地展示了太空中物体的失重现象。从《原理》关于物质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看, 这一组太空实验正好说明了在不同的时空状态下, 物质的性质会发生改变, 这就是物质的相对性。同学们在有趣的间接体验中, 学到了《原理》课程基本知识, 也激发了将来遨游太空、探索宇宙的志趣。关于“意识是人所有的精神活动”这一专题, 可以选取2016年3月9日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首战人工智能告负这一最新案例及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与计算机“深蓝”对弈失败的案例, 引导学生分析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的关系, 激发学生思考“人工智能能否替代人类智能?”, 我们是否需要会思考的人工智能?进一步思考信息战争及高端信息技术应用于战争的正义性, 追问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与社会良知等。

(二) 时代性。

时代感是新时代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 这不仅体现在他们喜欢论议时事热点,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他们从内心真切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及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民生问题, 并试图给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与建议。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大学生把握时代脉搏, 紧密结合现实问题, 从纷繁复杂的信息大海里精选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典型案例。例如:在讲“价值的追问与选择”时, 既可以选取“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等类具有正向道德价值的案例, 又可以选取“小悦悦事件”等具有警示意义的典型负面案例。在对比分析中, 引导大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同时, 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如何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下健康成长。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变化原因”这个主题, 可以选取“国外的铁路老总为何在厕所里用餐”的案例, 学生看到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管理阶层的自我管理与行为约束, 有助于其全面理解资本主义狼一般追逐剩余价值的特性及资本主义制度可资借鉴的一些机制, 进一步认识“新资本”与“旧资本”的异同。

(三) 专业性。

“专”是指案例的选取要结合不同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特点。我国高等院校专业划分很细, 大致可以分为理工、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大类别。各专业自成体系, 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兴趣点也各有差异。理工科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 而人文社科知识储备相对薄弱, 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他们拓展人文社科知识、提高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从2005年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方案实施以来的情况看, 理工科大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兴趣度与课堂呼应度普遍较高, 有时甚至高于人文社科与经管专业的学生。从《原理》课程教学情况看, 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对该课程涉及的大部分问题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兴趣和关注, 课堂教学中互动性较强, 对老师提问的回应面较大, 主动提问并与老师探讨问题的学生较多。他们最感兴趣的还是与其专业特点密切相关的理论及现实问题, 如:结合普遍联系的观点, 分析走出经济增长、能源、环境三重困境的出路;从镭的发现、中子的发现, 以及袁隆平的水稻实验等案例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中文、法律、英语、日语及经管专业大学生所感兴趣的一般是具有一定理论性的问题, 这就要搜集整理具有一定理论深度与难度的案例, 如:“逻辑先在性”与唯心主义, “时间先在性”与旧唯物主义;意识的起源与语言的产生, 跳蚤人生与意识的能动性;全球化时代价值观的层次性与统一性;真理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改革开放第一村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昔与今;“新资本”与“旧资本”的区别;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趋势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选择;西方“马克思热”的反思;对共产主义的“天堂式”解读与“人本式”解读, 等等。

三、《原理》案例库的建构

《原理》案例库的建构需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案例的选排与课程知识要点相结合。案例必须完整地体现《原理》课程的知识要点与体系结构, 既要突出案例的问题意识, 又要能够让大学生读懂其学理底蕴。二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案例必须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析历史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做到学以致用。三是稳定性与开放性相结合。案例库是一个知识体系与具体案例的蓄水池, 其架构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 只有源源不断地引入新案例, 才能保持新鲜活力, 才能使之真正成为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逐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智库。因而, 它又具有开放性和拓展性。

《原理》案例库以课程教学大纲为基础, 以教学专题为线索, 每一个子案例具体包括案例本身、案例点评、思考与讨论、补充与拓展四个部分。

根据《原理》课程的主要专题设置, 具体案例分列如下。

专题一“走进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案例有:千年风云人物;最伟大的德国人;全球最伟大的哲学家 (1) ;一个永恒的“幽灵” (2) ;缘何首推马克思 (3) 。

专题二“生活处处有哲学”的主要案例有:智破人骨教堂迷案;发现X1835;从“逻辑先在性”看哲学唯心主义;从“时间先在性”看旧唯物主义;喜为人母的“猪孩”;被拴住的童年 (4) 。

专题三“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活动”主要案例有:被埋地下21天;跳蚤人生;猴子敲不出《莎士比亚全集》 (5) 。

专题四“生活中的辩证法”主要案例有:引狼入园之后;十粒杏仁与一罐大米;追问铜锣湾;做中国猫, 抓中国鼠;爱过了头就是毁灭;试一下把自己的生命折叠51次;采铜于山与买旧钱充铸 (6) 。

专题五“实践出真知”主要案例有:中子的发现;亚马逊的魔鬼花园;瓶瓶罐罐与木桶;从一百一亿个雨滴中找出一个“红雨滴”;从牛痘到抗生素;科学有多大———法布尔的一次顿悟;“大陆漂移说”的启示;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波义耳定律错了吗?封锁了百年的科学猜想;扶正比萨斜塔;“天下第一村”;“一问三不知” (7) ;勤学系列故事 (8) 。

专题六“价值的追问与选择”围绕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选取著名科学家与各行各业优秀代表人物勤学成才、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的典型故事, 主要人物有:画家齐白石;文学家鲁迅;地质学家李四光;气象学家竺可桢;物理学家严济慈;“万婴之母”林巧稚;几何学家苏步青;化学家汪猷;数学家华罗庚;“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稀土之父”徐光宪;“两弹元勋”邓稼先;戏曲家新凤霞;“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乒坛皇后邓亚萍;枪王何祥美;“蓝领专家”孔祥瑞;“中国医师”庄仕华 (9) ;轮椅上的世界科学巨匠霍金。

专题七“社会历史观的‘哥白尼’革命”主要案例有:“颜色革命”不颜色;专业协会:引领农民闯市场;安然丑闻:美国版本的“裙带资本主义”;“非公经济36六条”横空出世;走上康庄大道;“中国改革第一村”;江苏“四小龙”腾飞探秘 (10) 。

专题八“‘斯芬克斯之谜’的科学解答”主要案例有:爱因斯坦给人类的忠告;毁灭:锋利的双刃剑 (11) 。

专题九“人和社会的发展之路”主要案例有:从酒商之子到“欧洲之父”;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纵谈伟人一生功过 (12) 。

专题十“资本生产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进程”主要案例有:新航路的开辟与地理大发现;“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平板电视价格下降背后的秘密;国外的铁路老总为何在厕所里用餐;羊皮换陶罐的故事;备受关注的“新兴利润链”;皮尔发财梦的破灭;“新资本”;狼一般地贪求剩余劳动;生产流水线和5美元工作日;“流程再造”的神奇 (13) ;泡沫沫破引发经济衰退———1929年美国股灾与2008年金融危机 (14) 。

专题十一“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主要案例有:“卡特里娜”飓风引发美国政治风暴;西方民主制度与谎言;永远猜不透的美国大选;美国人权记录;阿兰·德龙当众烧毁好莱坞电影拷贝 (15) 。

专题十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及当代反思”主要案例有:火药托拉斯的霸气;离奇的微软垄断案;“如果他们打喷嚏, 美国绝对会感冒”;美国科研背后的“政府之手”;谁摘走了“尤科斯”王冠上的明珠?观美国宏观泾济调节;1+1>2;谁为经济全球化买单?中海油“天价”收购缘何未果?丰田生产方式;二战后的五次经济危机;近年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罢工一览;一个外国学者眼中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16) ;人类能否摆脱资本统治的“历史惯性”?

专题十三“共产主义与人类社会”主要案例有:三个空想家的声音;交锋;警钟长鸣;风风雨雨“柏林墙”;独辟蹊径毛泽东;“布拉格之春”;聚焦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摩尔多瓦:重新崛起的“红色政权”;90多年波澜壮阔的行程;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主义;方法论:空想社会主义的致命伤;西方出现“马克思热”———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因素在增长;天堂与人本:重解共产主义 (17) 。

“案例点评”是在概括案例的中心思想与基本观点的基础上, 结合原理知识要点进行分析与评议。“思考与讨论”是结合案例与基本理论, 布置的思考题与讨论题。“补充与拓展”要求学生根据某个具体专题补充相应案例, 这是扩展案例库并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有效方式。补充案例库还可以作为平时考核的一个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洪小楠, 杨慧民, 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案例解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马克思主义原理案例 篇3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9-0068-04

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成学生真心喜欢并受益终生的优秀课程,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严峻课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主干课程中思想性、理论性、抽象性最强的,因此,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讲得入耳、入脑、入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参与式、互动式与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其能通过教学设计和典型化处理,将真实的情境呈现于课堂中,形成可供学生思考、分析、讨论的案例,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时代性和生动性。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界定

案例教学始于1870年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引入案例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在“05方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简称“05方案”)出台后备受关注。在研究热潮的推动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在理论上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果主要探讨案例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用的一般规律,而针对不同课程的具体研究则相对不足。因此,为了更好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开展案例教学,我们需要从厘清基本概念入手。

“案例”一词,英语为“case”,汉语可译作“实例”、“个案”等。一般说来,案例是指包含问题或疑难情境并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案例描述的是一个个真实的情境。在案例中,不仅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而且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案例的内容具有以下特点:其一,典型性。案例不仅能反映出一定问题,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相似情况,让案例解读者受到诸多启示,供人们借鉴和效仿。其二,真实性。案例事件必须是真实发生的,向人们展示客观事件的整体面貌。其三,冲突性。案例是包含矛盾、对立、冲突在内的事件,简单的没有问题在内的事件,不能成为案例。换言之,案例就是对包含诸多冲突和解决途径的典型事件的客观而真实的描述。在教学领域中应用的案例即为教学案例,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案例教学(Case methods of teaching)就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案例教学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学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从而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1]作为一种主体-主体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在方法上根本区别于传统主体-客体的教学模式。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体,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分析和探讨得出一定的结论,教师则主要起引导者的作用。

显而易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这使案例教学更具具体性和针对性。就内涵而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就外延而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案例教学,不同于法学、医学和教育学等的案例教学,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导向性、现实性和思想性。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进一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作为普通高校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一般都面临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教学班级规模大等问题。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不能照搬专业课程案例教学的组织程序和结构模式,必须体现出其自身的特质。

第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从根本上说属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不是一般的智育和德育,而是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来看,意识形态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2]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要凸显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识形态性,而不是将其淡化。

第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育的核心是指向人自身的教育。专业课教育的目标是着力挖掘和发展人的某项能力,培养人的专业技能,本质上属于手段教育。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以全面的人为根本目的的育人教育,主要涵盖人生存的三个维度:涉及世界观、历史观等宏观维度,针对人生存的目的、意义等根本问题;涉及人生观、价值观等中观维度,针对“理想的人”的准则问题;涉及幸福观、恋爱观、择业观等微观维度,针对现实个人生活实践的具体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应侧重价值教育,体现出针对人自身教育的特质,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文情怀。

第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基础是培养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重点不是向学生传授多少知识点,而是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中的概念、知识点等只是对“思”的理论或抽象表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对现实问题的关注、解释和改变。尽管向学生讲授纯理论层面的知识点是必要的,但必须与现实问题、与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紧密结合,展示马克思主义是现实之思。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灵魂,从内心深处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马克思主义智慧的渴望。简言之,马克思主义立场和三观教育必须是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通过对现实、具体问题的分析而逐渐形成的,而不是口头式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或披着马克思主义外衣的非马克思主义教育。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厘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概念,明确其教学特征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行案例教学的重要意义。

当前,案例教学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并不广泛。绝大多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从概念、原理是什么、为什么讲起,然后通过举例说明理论的正确性。这种状况一方面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理论性、抽象性强,实施案例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则说明了广大教师并未充分认识到案例教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基本规律,阐明其实际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大多数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都是教师依照章节来系统地讲授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充当教育者的角色,以权威者的姿态说服学生去相信某一理论。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学生们从小就接受这种单一、枯燥的教育,已经产生了反感心理。显然,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相反,案例教学借助典型案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思考,从而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种从案例到结论的教学模式,不仅把思考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而且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克服传统理论空洞说教的弊端。

(二)有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内容,增强其课程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抽象性较强,教材中展示的概念和原理虽然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但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少给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平台。案例是典型现实问题的缩影,它可以为学生提供高度逼真的问题情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采用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借助与现实密切相关的精选案例,增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理解,并以此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运用,既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时代性,又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实际,培养良好的政治素养,为其日后踏入社会做好准备。

(三)有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者,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通过自身独特的理念和方法,能够有效实现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结合。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放下架子,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参与讨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得以激发和深化。这种以“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有助于改变“权威—依存”的传统师生关系,构建公平、民主、互动、对话、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以“90后”为主的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自信、独立、不盲从、善思考、有主见,同时,他们也具有较强的叛逆性。因此,对“90后”大学生采取传统的灌输方式,必然收效甚微,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实际上,知识并非通过教师的讲解而获得,而是在他人的引导、信息的交流和协作下,自身通过不断构建而获得的。借助于案例教学,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思考、分析案例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这就从教师生硬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学生主动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缩短了理论与现实生活的差距,有利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学生的基本价值观和信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掌握学习的基本技能与方法,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借助案例,能层层深入展开理论教育,能引导学生树立对社会、国家和人生发展的理想信念,从而为自身的发展找到正确的方向。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和参与性,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提升理论素养,使学生学会明辨是非,让学生从理解到接受、从接受到内化、从内化到践行,能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创新型人才。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使用全国统一的教材。一些教师为了保证理论的权威性和教材的体系性,在教学中墨守成规,照本宣科。这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要么因为理论的完整性而失去了重点性,要么因为理论的权威性而失去生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实际上,从教材体系转换为教学体系是任何一门课程都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而教学设计则是其转换的核心环节。对于理论性和抽象性都较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来说,这种教学设计就更为重要。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任课教师只有在系统掌握教材内容、深刻领悟理论内涵和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以生动、丰富的方式把内容展现出来,才能被广大学生接受。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特点,其案例教学设计应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一)如何设计教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的权威性、科学性和严肃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好的教材并不等同于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效果的首要问题。比如,以专题教学取代传统的章节式教学,并在专题教学过程中辅以大量的案例,实现理论性与生动性有机结合,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这既要求教师要充分吃透教材的理论体系,把握重难点,又要求教师密切关注社会现实和社会热点问题。这样不仅避免了面面俱到的教学,突出了重点,而且给教师发挥专业特长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二)如何选择教学案例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社会现实丰富多彩。但是,如何把客观现实转换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案例,则需要教师的认真设计。也就是说,教学案例的选择是否恰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特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案例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案例的针对性。案例教学应围绕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特定技能来筛选和组织,要将相关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融入具体的案例之中。因此,教师要选择出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的教学案例,以启发学生对案例的深入分析和研究,从而促进学生对重难点问题的把握。

2.案例的时代性。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现实不断变化,各种文化思潮相互影响,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案例要紧随时代发展,反映当前实际。新颖的案例可以使学生兴趣盎然,有动力去弄清楚来龙去脉。教师要自觉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不断丰富和更新案例。

3.案例的真实性。案例不是教师主观臆想出来的,而是现实社会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或事件。案例要求有真实的时间、地点人物及结果。真实案例的展示能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解释力和说服力。

4.案例的正面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此,我们要多选取反映社会发展、社会进步、实现人生价值的具有正能量的案例。当然,对于社会阴暗面也不能刻意回避,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分析现实存在的问题。

5.案例的人文关怀性。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全面的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教师要选择那些与大学生成长紧密相连的现实问题或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作为案例,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文关怀。

(三)如何设计讨论问题

针对同一个案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结论可能不同。也就是说,设计什么样的课堂讨论问题会直接关系到讨论的结论。因此,课堂讨论的问题应满足以下原则:其一,讨论的问题要与案例和教材内容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讨论的问题必须隐含在案例中,并且是教学要求掌握的内容。其二,讨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假使提出的问题不存在歧义,学生只用是否、对错就能回答,这样的课堂讨论就不能起到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的作用,依然不能走出“举例说明”的老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所追求的让学生通过比较和讨论来获得正确结论的目标就无法实现。

(四)如何设计课堂引导

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又要使课堂井然有序,这必然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课堂讨论中,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引导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而不是少数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实际上,这在课堂上很难实现。由于大部分数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很多学生对课堂主体的角色无法适应:一些学生因为害怕出错不敢发言,一些学生因为性格腼腆不敢发言,一些学生因为缺乏兴趣不愿发言……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与鼓励,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引导更多的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此外,针对大班教学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任课教师可以借助邮件、微信群、QQ群等方式提前把要讨论的内容告知学生,给学生充分准备的时间。值得注意的是,其他专业课程案例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多维度地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可以有多种结论乃至没有结论,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由于其具有导向性,其案例教学的结论往往是唯一的。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教学必须要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师自身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较强的理论功底、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激烈的课堂讨论之后,教师要有能力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点评,对学生提出的观点给予透彻的分析,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正确结论。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既要遵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核心是促使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以此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它不仅要解决学生懂不懂、会不会的问题,更要解决信不信、用不用的问题,让学生以行动践行理论。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还未真正具备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技能。这一方面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教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出版相关著作供教师参考学习,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培训、实践不断提升教师案例教学技能。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作为一个系统课题,需要理论上的深入研究和在实践中的不断推进。

[ 参 考 文 献 ]

[1] 孙业军.案例教学[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18-19.

[2] 唐晓燕.思想政治教育动力辨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2):15.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案 篇4

第一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教案: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充分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理解并掌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教学要点: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教学设计思路:首先,引导学生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内涵; 其次,阐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论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结合我国国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

关键词: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矛盾运动 辩证统一

学案:

(一)首先,引导学生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指导学生把握两点,向学生介绍生产关系的类别;其次,引导学生了解上层建筑的内涵。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二者的内涵,形成感性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篇5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主要概念

1马克思主义;

2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 辨析题

1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不正确)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不正确)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正确)

4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确)

5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不正确)

6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允许一丝一毫的修改。(不正确)

三、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什么?

4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

5怎样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6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什么?

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

四、论述题

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主要概念

1.哲学基本问题;

2.物质;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4.实践;

5.发展;

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8.扬弃;

9.规律;

10.意识的能动作用

二、辨析题

1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不正确)

2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正确)

3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正确)

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不正确)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正确)

6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正确)

7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不正确)

8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所以,人为制造矛盾可以推动事物发展。(不正确)

9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不正确)

三、简答题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2、怎样理解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3、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重要意义。

4、怎样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5、怎样理解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6、什么是时间和空间?怎样理解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7、怎样理解社会的物质性。

8、简述实践的基本特征。

9、怎样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10、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1、什么是矛盾?它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12、怎样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3、怎样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4、怎样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与联系。

15、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表现。

16、发挥主观能动性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3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4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5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6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主要概念

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2.认识的非理性因素;

3.真理;

4.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5.价值;

6.价值观;

7.人文精神;

8.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辨析题

1、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不正确)

2、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获得感性经验。(不正确)

3、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会犯经验主义错误,但可以避免犯教条主义错误。(不正确)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不正确)

5、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正确)

三、简答题

1、简述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2、简述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3、简述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4、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和区别。

5、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6、为什么说真理多元论是错误的?

7、简述真理与缪误的对立统一。

8、如何理解价值范畴。

9、如何正确理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10、怎样理解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11、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四、论述题

1、试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

2、试述认识发展的总规律及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试用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原理,论述既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又要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4、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现实意义。

5、什么是理论创新?如何才能做到理论创新。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主要概念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生产力;

3.生产关系;

4.经济基础;

5.上层建筑;

6.国家;

7.社会形态;

8.阶级和阶级斗争;

9.改革;

10.科学技术;

11.人的本质;

12.人民群众;

1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二、辨析题

1、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不正确)

2、在信息时代,社会的基本关系表现为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正确)

3、国家是管理公共事务的机关。(不正确)

4、上层建筑只要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就能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不正确)

5、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正确)

6、任何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是起作用的。(正确)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3、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4、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5、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6、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7、简述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8、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9、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0、为什么说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

11、如何理解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2、为什么说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发展过程?

四、论述题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分析“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江泽民语)这一论断的意义。

2、试述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3、试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原理,并说明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结合实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原理说明“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主要概念

1.资本的原始积累;

2.商品;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价值规律;

5.货币;

6.劳动力商品;

7.资本和剩余价值;

8.资本积累;

9.分权制衡;

10.两党制和多党制

二、辨析题

1、现实中,商品的市场价格常常与价值不符,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不正确)

2、一个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卖不掉,他的生产就无法继续进行。(正确)

3、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不正确)

4、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内容的。(不正确)

三、简答题

1、简述劳动力商品与一般商品在价值和使用价值上的不同。

2、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3、简述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4、简述利润是怎样转化为平均利润的。

5、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6、简述资本主义国家宪法建立的基本原则。

7、为什么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8、价值规律及其作用是怎样的?

四、论述题

1、试述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试述产业资本连续进行的条件及其对社会主义企业资金运动的意义。

3、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主要概念

1,垄断资本主义;

2,金融资本;

3,垄断利润;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5,经济全球化

二,简答题

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特点?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及形成?

3,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及实质?

4,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后果?

5,资本的输出与垄断资本的国际扩张?

6,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原因及其实质?

7,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认识其变化的原因?

3,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主要概念

1,空想社会主义;

2,新经济政策;

3,无产阶级专政;

4,社会主义民主;

5,政党;

6,马克思主义政党

二,简答题

1,无产阶级革命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作用意义?

3,无产阶级专政及民主?

4,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5,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很长期性?

6,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7,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

8,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及完善?

三,论述题

1,简述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历史贡献和历史经验?

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首先会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3,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主要概念

1,共产主义社会;

2,个人理想;

3,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二,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遇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3,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4,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

5,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三,论述题

1,为什么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2,为什么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题目 篇6

二、浅谈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

三、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作用

四、运用马克思主义某一基本原理分析解读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某个现实问题

五、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高校的育人功能

六、沉迷网络现象的哲学思考

七、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指导作用

八、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九、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十、试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价值

十一、试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十二、马克思主义视野中和谐社会思想的创新与发展

十三、浅析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十四、浅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学生理论素养的培养

十五、用马克思的矛盾观点引导大学生走出自我困境

十六、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十七、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

十八、浅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十九、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自觉性的哲学基础

二十、试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原理案例 篇7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以具体的教育情景为依托, 以学生的参与为中心, 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大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课程, 理论性强、比较抽象是学生的普遍感受, 因此, 引入案例教学法, 通过创设特定的教育情景, 激发学生的主动和创造性思维, 有助于学生实现从具体到抽象、从个案到一般理论的认识飞跃, 同时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着重探讨在该课程中如何选择并使用案例

一、选择案例的原则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 精心选择案例是关键。案例选择既要满足案例的一般要求, 又要反映并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特性。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及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特点, 本文认为教学案例的选择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 典型性原则

典型性包含两方面含义, 一是案例的选择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要求, 不能跑题;二是案例要具有代表性, 即案例包含的信息要完整, 对案例的深入讨论能够反映该类事物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和结论。

(二) 启发性原则

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 案例教学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使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 案例要能引人深思, 启发思路,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深化认识, 培养能力。

(三) 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是对案例的进一步要求, 它意味着案例所包含信息要丰富, 覆盖的知识点越多越好。这样的案例不仅对特定知识点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对案例的深入分析还能引申出相关知识点, 既彰显理论在逻辑上的一致性, 又能保证思维的深度和连贯性, 避免频繁引入新材料而引起的杂乱和注意力调整。

(四) 鲜活性原则

大学生思维活跃, 乐于探究, 善于批判, 但是知识和阅历有限, 因此案例要与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契合, 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探究的兴趣。由此, 鲜活性包括三类:首先, 社会生活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此类问题不一定是新问题, 但具有公认的重要性, 探究其解意义重大, 社会关注度高, 也是大学生乐于关心的问题。其次, 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此类问题一般是正在发生的、影响较大的问题, 大学生对其有自己的基本看法和判断, 易于深入。第三类是和大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大学生迫切需要获得帮助和指导。

(五) 方向性原则

方向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 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帮助大学生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是该课程的重要目标。因此, 在案例选择中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 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任意选取事件和人物, 只是引入案例, 不做任何价值判断。

二、案例教学法

(一) 案例教学中的问题设置

问题是案例教学的轴心和焦点, 问题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成败。唐世纲、李枭鹰指出[1], 案例教学中的问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 问题本身能激活学生的内在动机, 即问题具有挑战性;其二, 问题积极性, 而问题可解, 即“问题的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缺失能够弥补”则构成案例有效的前提。“弥补”过程即是案例教学中的分析、探讨与交流过程, 是学生运用有关原理、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其结果是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出现量变或质变。

在问题设计中还应始终强调问题的针对性, 即问题的目标状态必须指向教学任务中的核心概念和原理。案例材料的新颖、问题的挑战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但对问题的求解结果如果和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毫不相关, 这样的问题就不是好问题, 只是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而已。

(二) 展示案例, 分析讨论

展示案例既可以在讲授知识点之前也可以放在讲授知识点之后, 其方式也多种多样, 可以是图片、文字、视频、录音等。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 是在教师导演下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不再是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听讲者和知识接受者, 而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根据案例材料分析思考, 形成自己的结论。教师则扮演指导者和推动者, 处于从属地位。

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多种多样,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综合运用。如, 黄明、郭大伟认为[2], 案例教学法包括讨论法、质疑法、提示法和操作法。本人认为上述四种方法间具有内在统一性。一般而言, 讨论以学生为主, 质疑则师生均可应用, 同学之间可相互质疑, 同学可以向教师质疑, 教师也可以通过向学生质疑引导讨论的方向, 向学生提示分析问题的思路, 引导讨论向有效争论的方向进行。

下面结合本人教学过程中一个案例做进一步分析。在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教学中讲授实践的基本特征时引入案例“何作庥院士谈本届 (2004年) 诺贝尔物理奖———夸克粒子理论研究我国早于美国”。该案例在介绍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涵义, 进一步分析实践的基本特征时引入。实践的物质性、主观能动性较易理解, 难点在于理解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因此上课时把社会历史性作为重点, 引入案例。

本案例的重点内容是何作庥院士对获奖事件的评价, 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一是遗憾, 二是钦佩。据此设计了两个问题: (1) 何作庥院士遗憾什么?为什么该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不是中国科学家? (2) 何作庥院士为什么佩服美国人?

学生以举手发言的方式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 各抒己见。由于该问题具有较强的发散性与现实相关性———诺贝尔奖、中国的科技发展、钱学森之问、李约瑟问题的求解等都可纳入讨论, 学生参与踊跃, 从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各有所见。在此过程中, 教师主要是通过提示等方式“帮助”学生展开思路, 清晰地表达个人的观点, 同时也肯定学生从多元角度分析看待问题的意义, 引导讨论的顺利进行。通过对科学研究这一实践基本形式的个案探讨, 实际上已触及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不仅深化理解了理论, 同时又是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分析现实问题的要教师在总结评述阶段提升概括。

在讨论阶段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 作为“导演”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 形成自己的判断, 不能过早地肯定或否定某种观点, 抑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 总结评述

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是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在讨论中, 学生们提出的观点有的客观正确, 有的幼稚偏激, 这就要求教师在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加以引导和点拨, 讲明案例的关键点, 以及该案例讨论中的长处和不足, 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原理, 扩展、升华学生对案例的认识, 同时在方法论方面再受启迪和提高。

例如, 在讲解第一章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时, 引入“大发展还是大破坏———百电争利神农架”案例。该案例的目的在于通过实例分析与讨论, 揭示现实事物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 引导学生理解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 并学习运用唯物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从事物的联系、运动以及它们的产生和消逝方面去考察问题, 而不是仅仅把事物看做是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加以考察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

本案例展示借助多媒体设备用一组图片呈现出来, 包括神农架小水电规划布局图、优美的神农架风景图片以及由于小水电过度开发而导致的干涸的河床图片。鲜明的对比形成很强的视觉冲击, 学生们很快就进入了情景之中。本案例中设置的问题是:神农架地区在狭小的地理范围内密集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小水电, 且已经造成河流断流和生态破坏, 这样的发展, 究竟是发展还是破坏?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发展观?

学生们围绕案例材料展开讨论, 小水电背后的利益冲动, 小水电———河流干涸———生态破坏之间存在的客观制约与依存关系逐渐清晰, 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发展观也有了坚实的事实基础。在总结评述阶段, 一方面肯定了同学们客观正确的分析, 同时对讨论的结果进一步作理论提升, 概括出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 指出案例中折射出的经济发展中当前与长远、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保护、地方获益与环境治理中国家埋单的矛盾关系及这种只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偏激式发展道路的短视性, 并建构起如下观点:在实践中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 确立整体性观念, 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等。

精心选择设计的案例, 辅以精心组织和引导, 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升了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 提升了理论教学的实效。然而, 在操作中依然存在学生的广泛参与与教学效率低、学生和教师的知识结构对案例的选择与应用制约明显等问题, 有待求解。

参考文献

[1]唐世纲, 李枭鹰.论案例教学的内涵及基本特征[J].教学与管理, 2004, (6) .

马克思主义原理案例 篇8

摘 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我国高校学生的必修课,是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主干课程。增强其教学效果对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从学生心理、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三个方面来分析如何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146-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因此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效果对提高我国高校教学质量都有着重要意义。对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体会,提出关于此课程的几点看法。

一、影响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效果的几个方面

(一)学生普遍存在一种认识误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是所有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但是目前很多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不是针对本专业开设的,其重要性远远不及专业基础课重要。有些学生认为学得再好也没用,还不如学一些对将来就业有帮助的实用性知识和技能。由于存在这种不正确的认识,在公共基础课堂上,一些学生不把此门课程当一回事。导致学生特别喜欢坐在教室最后面,还出现部分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来自学专业课、背英语单词、做高数作业题,甚至用手机上网或者看手机视频等现象。还有些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抽象性比较强,一次课程学好与学不好,自己和老师也是无法衡量出来的,一节、两节课不听也没有关系,而且即使听不懂,考前突击一段时间,不愁考试不通过。在这种不良的思想影响下,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动力,进而看不到此学科的真正意义,只是为了最后通过考试而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效果。其次目前社会处于一个大转型时期,强大的经济竞争和物质诱惑正在席卷着我们的校园,影响着我们的学生。受到这种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再是只是补充知识和提高自身的某些修养,而是带有更多的功利性。对于物质利益的单一追求产生浮躁的心态,从而出现学习上的实用主义和商业化性质,导致一些学生只是会看中对于将来就业有直接关系的技能性课程。这样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就会被学生看成一门没有价值的学科,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要作用,进而影响它的教学效果。

(二)大班上课的教学模式影响教学效果

目前,在高校扩招的大环境下,学生人数不断地增加,由于教师和教学资源缺乏等相关原因,很多学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都采取大班教学的教学模式,而且这种大班教学当中的大班还在扩大。在刚开始出现只是两个班级合班上这门课程,发展到后期竟然出现四五个甚至更多的行政班级在一起上这门课程。虽然这样的教学模式减少了学校教学成本,但也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试想而知,一个老师教三十个学生和教两百个学生的教学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每位教师的精力、时间都是有限的,能直接管理好学生的人数也是有限的,超过教师的精力限度,必然会大大降低教学效果。大班教学模式,由于班级非常庞大,经常是一个教师会有一二百学生,教师和最后几排学生距离非常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维持班级秩序的难度加大,课堂上就比较容易出现其他状况,如睡觉、看课外书、上网等等。由于班级比较大,老师的视觉范围是有限的,无法探测到班级的每一个角落,从而有些学生可以肆无忌惮地做一些和本课程无关的事情,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式有待创新

虽然目前很多学者一直强调,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性,也有很多学者提出自己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学校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部分学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仍然相对的落后。传统教学方式,一般采取教师主诉,学生听的方式,这种教学方法侧重于学科知识的传承,内容相对抽象,导致学生内化课堂知识的难度增加。甚至有些教师仍然采取比较落后的教学手段,花很长的时间去板书教科书上本来就有的定义和框架结构,等于是把课本上的文字重新抄录在黑板上。虽然这样也有其优点,但是不够生动直观,而且信息量少,无法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任何一个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式,都不能称之为好的教学方式。另外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课本知识的直接传承,导致有些教师并不重视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从而脱离当前的理论热点,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课的时候需要时刻坚持理论联系当前实际这一原则,时刻关注当前理论热点,把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和课本上理论知识联系到一起讲解。当然目前很多学校压缩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的课时,出现课时少,内容太多的情况。课时太少,一般的教师直接把课本知识点讲完就不容易了,就很难拿出更多的时间,把知识点再做进一步扩展,更别说联系当前实际要闻,深入地讲解。但是脱离学生身边的热点,就容易使教学内容显得枯燥乏味,使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太抽象,而且远离实际生活,从而被认为是无用的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直接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一)把握学生心理世界

任何一个教学人员,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首先必须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只有了解教学对象的心理世界,才可能真正吸引到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知道学生目前在关心什么,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什么样的知识,把自己所教授的知识和学生希望学到的知识点结合在一起。在准确把握学生内心世界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完美设计,寻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把学生最关心的问题融入教学内容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只是学生单一地听课,教师单一地讲课。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将被动接受式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式学习。例如,教师可以适当建立一个学生参与讲课的平台,每节课安排几个学生自己上台讲解自己对本章知识的理解,然后大家集体讨论课堂热点问题,这样既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也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其次,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全校大学生都会开设这门课程。虽然同是大学生,但不同专业的学生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存在着差异。这要求教师在实际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结合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贴近学生的专业知识,让学生清楚这门课程和专业课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确实拉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魅力。最后,把握学生心理世界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做到教学内容的“新和精”。教学内容的“新”表现在,教师教授的知识点应该能和当前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当前社会,网络化、信息化程度比较高。学生很容易接触到网络,了解到当前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如果教师做到结合当前重大事件来讲授课堂知识点,必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精”表现在,教师在教授课堂知识点的时候,注意自己的语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身就是一门理论性和抽象性极强的课程,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大和空的感觉,从而拉大和学生的距离感。因而教师要注意自己语言的精炼和准确。教师应在深入了解学生自身特点和专业特点的基础上,把课堂抽象的知识点简化成学生能听得懂的语言,用简单大众化的语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前学生能了解到的、生动的时事热点事件结合在一起,从而拉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此门课程的教學效果。

(二)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而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样的公共基础课程采取大班教学已经成了一个无法扭转的趋势。但是笔者认为,虽然情况如此,但各高校也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尽量使这个大班教学中的班级数量和人数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每个教师自身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极限的,超过一定的限度,教学质量将急剧下降。因为笔者认为大班教学班级的学生总数应该控制在一百人以内。另外教师自身也要相应地寻找自身独特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在第一次课的时候,可以把班级划分成若干个组,并选出每组的负责人,让每组的负责人管理每组成员,教师定期召集负责人,了解组员的学习情况,实现教师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注重理论的灌输而脱离实际问题,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要想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首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应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凸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不再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理论。例如在讲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候,带学生去参观历史纪念碑,通过先辈光荣的历史伟绩,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理论问题的理解。其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身是一门理论性和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导致很多学生缺乏深入理解的耐心。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寻找到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如组织学生到农村中调查和下乡学习,从而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面貌,增强学生社会主人翁意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责任感,把所學理论与现实联系在一起。通过开展与现实密切相关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教师在每次实践教学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写调查报告和学习心得。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也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真正地被广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总之,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效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从当前的教学实际出发不断地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这门课程成为一门既对大学生有用,又能被大学生喜爱的课程。

参考文献:

[1]赵浩政.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黑河学刊,2010(7).

[2]李楠.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09(3).

上一篇:萧太后温泉沐浴度假区导游词下一篇:苏醒的近义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