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三

2024-10-26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三(精选8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三 篇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三

一、单选(每题1分,共20分)1.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A、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C、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D、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起源是:()。A、暴力的产物

B、人们相互订立契约而形成的 C、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D、阶级矛盾调和的产物

3.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主要是通过:()。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B、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4.国家所代表的利益是:()。A、剥削阶级的利益 B、统治阶级的利益 C、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 D、基本阶级的利益 5.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国家 B、军队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政治观点和法律观点

6.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和教育发挥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是:()。A、艺术 B、道德 C、宗教 D、哲学

7.社会意识构成的高低层次可以分为:()。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B、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C、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形式 D、群体意识于社会心理

8.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9.历史上有许多经济落后的国家在某些思想领域超过了经济先进的国家,这说明:()。

A、社会存在并不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并不反映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的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D、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是间接的 10.生产方式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C、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统一

D、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统一

11.经济基础是指:()。

A、一定历史阶段生产力的总和

B、一定历史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一定历史阶段科学技术与生产管理的总和

D、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12.上层建筑是指:()。

A、社会经济制度

B、社会的科学技术

C、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

D、社会的生产关系

13.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血缘关系

B、思想关系

C、生产关系

D、法律关系

14.阶级的实质是:()。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专政

B、人们的社会分工和地位不同

C、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D、阶级压迫的工具

15.当前我国的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指通过改革()。

A、改变社会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

B、根本变革社会的政治制度

C、同一切传统观点彻底决裂

D、根本变革社会经济制度

16.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是:()。

A、加速历史进程

B、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

C、规定历史发展的方向

D、可以脱离群众促进社会发展

17.我国的国民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说明:(A、生产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

(D、有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决定作用 18.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A、社会基本矛盾 B、社会文明的发展 C、阶级斗争 D、社会革命

19.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A、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B、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 C、一切政治关系的总和 D、人类追求幸福的本性 20.自由是:()。

A、在认识必然性的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B、对必然性的认识

C、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不受约束的 D、人们在政治上的绝对民主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社会基本结构是:()。A、社会的经济结构 B、社会的政治结构 C、社会的意识结构 D、生产力系统结构 E、生产关系系统结构

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指:()。A、它是直接的生产力 B、它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C、它是潜在的生产力

D、它渗透到生产力基本因素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E、它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

3.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德国在哲学上超过欧洲其它经济上先进的国家,这表明:)。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于社会的经济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意识并不决定于社会存在

D、社会意识的发展于经济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E、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4.法律和道德的区别是()。

A、法律产生于阶级社会,道德的产生比法律久远

B、法律具有强制性,而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传统、习惯发挥作用 C、法律和道德适用于一切不道德的行为 D、法律具有阶级性,道德没有阶级性

E、法律属于政治上层建筑,而道德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5.先进文化是指()。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

B、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

C、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D、反映时代主流、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文化

E、体现人民群众意愿和要求的文化

6.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的时候,它是绝对不会灭亡的。这是因为:()。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物质生产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

C、无论哪一种社会都不能使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E、任何一种社会的生产关系都是在旧的社会关系中建立起来的 7.“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 D、历史是人们的思想发展史

E、历史规律的作用的实现离不开人的自觉活动

8.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不同点是:()。

A、自然规律是由客观物质力量决定的,社会规律是由人们的思想动机决定的 B、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C、自然规律是可以认识的,社会规律不可捉摸

D、自然规律是自发实现的,社会规律要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才能实现

E、自然规律存在于自然界,社会规律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人类社会之后才产生是,它存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之中

9.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说明:()。

A、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直接结果

B、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直接结果

C、科学技术的进步作用是主要的

D、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

E、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0.历史唯物主义所理解的人类解放是指:()。

A、人性的解放

B、摆脱自然界的奴役状态

C、摆脱必然性的束缚

D、摆脱旧的社会关系的束缚

E、摆脱传统旧思想的束缚

三、辩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1.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正确。

社会革命是社会发展中质的飞跃,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

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新的生产力和腐朽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冲突。

社会革命的任务在于解决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矛盾,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解放社会生产力。

社会革命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

其次,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人的自由在于认识必然性。

正确。

必然是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是客观世界运动变化的不可避免的趋势。人的自由在于认识必然性,并利用其来改造世界,达到人自己的目的。恩格斯所说:“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简述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唯心史观的产生有它深刻的社会、阶级和认识论的根源:

第一,社会根源。在资本主义以前,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封闭隔绝一方面,使得社会本身内在深层的东西不能充分展开和暴露;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人们 的眼界,人们看不到社会历史过程的共同性、重复性,不易察觉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结果就必然导致用想象的联系去取代社会历史本身的实在的联系。

第二,阶级根源。剥削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和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必然要夸大精神的力量和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

第三,认识论根源。自然规律是自然界中各种盲目力量互相作用的结果;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而形成的。历史唯心主义夸大了社会意识和英雄人物的作用,把社会意识和英雄人物当作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2.简述艺术的特点和功能。

艺术是最早出现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把握与反映社会生活。艺术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文学、建筑等多种具体 形式。艺术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依靠具体、典型的形象的美来表现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情感、愿望和意志,按照审美的规则来把握和再现社会生活,用美的感染力 具体地影响社会生活。

艺术具有形象性、审美性和典型性等特点。

艺术也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一般特点,如在阶级社会中,反映社会生活现象的艺术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反映着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思想、感情和 愿望。先进的社会阶级反映社会生活中健康和进步的东西,对社会进步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反动阶级的艺术则充满腐朽、颓废、庸俗的东西,对社会进步起着极大 的消极和阻碍的作用。艺术具有历史继承性的特点。

艺术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艺术的认识功能主要表现在:它能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同时也能够对人们认识社会产生一定的 引导和影响作用。艺术的教育功能表现在:它可以通过一定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以及渗透于其中的艺术家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来引导人们如何看待社会生活和社 会现实,引导人们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艺术最主要的功能是审美功能,即它可以通过自己作品和塑造的艺术形象培育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五、论述题(20分)

试述社会改革及其作用。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程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存在和发展,而对现存的制度、体制作一定的调整和革新。

社会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它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二,它可以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或局部质变的准备。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自觉的、主动的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

社会主义改革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改革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改革要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三 篇2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现状,问题,完善性策略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深入研究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学习哲学教学的基本,。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这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它的存在广泛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必要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从这个角度出发,这是一门面对所有专业的必修行课程,它开设的根本目的是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高度全面拓展整个人的整体素质和自身修养,掌握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从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理想传递给每一个大学生。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增强了其自身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手段和决心并以此作为提升我国党中央正确路线和实施的准确性、方针性以及政策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尤其在新形势下它的功能和自身价值体现的尤为明显,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我们深入的研究其教学策略来说,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和重要价值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可是在教学吸引力和教学时效性等方面,该项课程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二、现阶段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中的问题所在

要知道,现阶段社会在不断进步,学生的整体思想和素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说,我们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彻底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相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很多思想和认识当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之处。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的走访调查研究发现主要有以下这些问题所在:

1、学生逆反心理严重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来自外界的各种观念极大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在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大背景下,国内转型期间面临的很多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形成的强烈反差甚至会感到茫然与困惑,让学生感到接受学习的内容和外界不一致,整个过程中主体参与度很低,比如:要么上课不打开课本,就算打开课本也是给老师做样子看,从而产生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门课的逆反心理。另外,目前高校学生中九零后占据首位,并且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由于家庭过度关爱等因素的关系,他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但是从目前来看在情感认知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欠缺。

2、重“考试”轻“平时”

对于很多学生来讲,老师讲课不认识记录,平时也不会翻书预习,课后更不会认真复习教材,只要在考试前下功夫看一遍书或者抄写一遍,只要考试不挂科高呼“60分万岁”的口号就万事大吉。事实上,这门课程在实际意义上并不是完全等同于其他的基础课程所在,一味的死记硬背只能使大家对这门课程产生歪曲的认识,长此以往,这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是存在不小影响。

三、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策略分析

1、突出“哲学史阈”解读的教学方法

学习的差异性是必然存在于哲学学习和自然科学学习当中的。如果仅从应用的方面来说,科学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只是积累的历史。对于自然学科来说,我们不用把科学的发展史一步步展现出来。然而哲学则是不同的,它由不同的解决方案组成的,即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能代表整个哲学,没有哪一个哲学理论或者学说能够代表整个哲学。

2、双主体互动建设调查式研究教学方法

我们在教学内容的“原则”突出了“阈值上的哲学”教学方法的解释。马哲老师尽可能的避免一个人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课,而要努力构建起一种双主体互动式探究型、引导型教学方法。

3、注重教学艺术的应用

教学还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教学方法无疑是重要的,但只关注教学方法并不能让教学内容更为精彩更为生动,从而达到一个新的顶点,因此,教学艺术的应用要注意以下几点: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所揭示的“期望效应”给了我们一个正能量的启示:当一个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它能改变人的行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应当努力让学生感受到马哲的魅力。另外还要在遣词造句上注意语言的特色和文采性,用一束花的教学使得学生对马哲的教学产生兴趣。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是一项重要高校教学体系组成内容,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我们可以这么理解,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长成的阶段,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则是大学生基本观点建立的辅助性学科,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未来,笔者还要进一步深化该方面的系统教学内容,使其能更好的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的生活化[J].教育评论,2009,03:97-100.

[2]黄伟力.应把案例教学引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10:21-23.

[3]戴兆国.原本与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理论体系与教学体系关系辨正[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01:117-120.

[4]孙其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的知识背景探讨[J].煤炭高等教育,2004,03:105-108.

[5]李世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7:149-152.

[6]葛英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改革之我见[J].教育与职业,2007,29:128-129.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三 篇3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人生发展启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哲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①,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内容十分丰富,作者仅从以下几点哲学原理谈谈对人生发展的启示。

一、世界是物质的,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反映,从客观实际出发选择自己的人生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②,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不同存在形态。人脑是高度完善的物质器官,只有有了人脑,才有了人类的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而是自觉能动性的反映。“所谓自觉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特性和能力”③。人可以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创造出许许多多自然界本没有的东西,从而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人目的的变化。但是,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必须以尊重客观事实为前提。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启示我们从客观实际出发选择自己的人生路。从客观实际出发,即包括从自身的客观实际出发,又包括从社会实际出发。从自身的客观实际出发就是在选择自己的人生路时,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自然禀赋、体能、学识、智商、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的因素。在工作和学习中如果缺乏了兴趣和爱好,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优势就很难发挥出来;相反,有了兴趣和爱好则可以更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质和潜能,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如果仅有兴趣爱好,没有一定的真才实学或者自然禀赋,再好愿望和设想下的人生选择也是不适合自己的。从社会客观实际出发,是指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还有考虑社会实际。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与社会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个人的人生发展也受制于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制度和科技发展水平等,例如,如果没有中国航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杨利伟的“飞天梦想”也很难实现。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还启示我们,在选择自己的人生路时,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选择自己的人生路,并不意味着要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为了实现人生的理想和目标,为了承担历史的使命和责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鲁迅“弃医从文”,他用“呐喊”唤醒精神麻木的国民;钱伟长“弃文从理”,目的是为振兴中国的军力而学;伟大领袖毛泽东当初只是一位小学教员,为了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建立一个独立、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走向了研究军事和指挥战争的道路,最终成为闻名中外的军事战略家、理论家和军事思想家,成为深受中国人民尊敬和爱戴的伟大领袖。为此,只有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选择好一条更能适合自身成长和造福于他人及社会的成功之路。

二、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的,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创造积极的人生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其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④,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只要承认世界是相互联系的,就必然得出世界是运动的结论。恩格斯指出:“这些物体处于某种联系之中,这就包含了这样的意思:他们是相互作用着的,而相互作用就是运动”。变化是事物在运动的过程中发生的状态和性质的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东西的出现和旧东西的灭亡,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世界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哲学原理启示我们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创设积极的人生。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一个人的人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顺境和逆境,也有成功和失败。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求我们要正确对待人生中的顺境和逆境、成功和失败。顺境为人生提供发展的良好的条件和机遇,成功又使人获得了更大的自信和自尊;逆境和失败会给人生发展带来挫败和困惑。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逆境和失败也可能会激发一个人的斗志,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促使人创造条件使逆境和失败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所以在顺境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有利于人生发展的条件和机遇,忌安逸懈怠和骄奢放纵;在成功时忌沾沾自喜和忘乎所以。在逆境和失败时,我们用顽强的意志、执著的精神、必胜的信念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要避免心灰意冷,自惭形秽,从而战胜逆境和失败,创造更加积极向上的人生。

三、世界是矛盾和矛盾运动的,积极解决人生中的有关矛盾,促进人生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矛盾和矛盾运动的。作为哲学范畴的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⑤。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引起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的原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既内部矛盾,是指“某一事物自身所包含的诸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⑥;外因既外部矛盾,是指“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⑦。“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⑧。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人生也如此,例如:成功与失败并存、优点与缺点同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等。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和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正视和善于解决人生中不同的矛盾。由于人生发展中的矛盾既表现为内部矛盾,又表现为外部的矛盾,也就是说人生的发展既受制于内因,又受制于外因。所以我们既要立足于自身的主观努力,又要不断地汲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外部因素,或改变创造外部条件,使不同的矛盾不断得到解决和处理。尤其重要的是我们要善于发扬自身的优点和优势,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要把自身的优点和优势作為人生发展的生长点,用自身的闪光点照亮自己人生前进的路。

四、认识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在知行统一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认识者)对客体(认识对象)的能动反映”⑨。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⑩。实践决定认识主要表现在: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通过各种感官活动,获得认识所需的“第一手材料”;间接经验,同样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不仅如此,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实践还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任务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认識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是指“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认识能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使客观世界发生改变。

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哲学原理启示我们:在知行统一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和实现人生的价值。第一,在知行统一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人生发展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获得并且表现出来。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需要我们掌握丰富的知识。知是行的要求,行受知的指导,行而不知,行就会变得盲目。同时,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必须开展实践活动。如果只是重视知识的积累,没有自己的亲自实践,人的各种能力就不能从一种潜在的状态转变为一种现实的力量。伟大领袖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在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最终在中国建立了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毛泽东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初期建设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活动中形成、提高和发展的。当前我国的社会环境为每个人获取成功的人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是自身能力的高低,如果我们没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生的发展就会变成一句空话。第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包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价值是个人及其活动对自身的意义;社会价值是个体及其活动对社会的贡献及其意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是一种现实的物质活动,真正的成功是实践活动的结果,实践活动更有利于实现人生价值。个人超强的“武艺”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的锤炼,反过来,如果空有一身“武艺”却不为现实生活的实践服务,这“武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我们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走出校园、下农村、下厂矿,访军营、进商店,以社会为课堂、以实践为教材,从而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分析社会,增长知识,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发现自身的不足。只有积极投身到实践活动之中,我们才能运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为社会提供种类繁多的劳动成果,也只有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才能实现社会价值,同时也有助于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注释:

①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2-23.

②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7

③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7

④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2.

⑤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27

⑥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30

⑦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30.

⑧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30.

⑨杨耕.哲学与人生(黑白版.2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2011.4重印):60.

⑩罗华江.哲学与人生[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8:70-71.

参考文献:

[1]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杨耕.哲学与人生(黑白版.2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2011.4重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读书笔记 篇4

马克思是我最崇拜的伟大人物之一,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和恩格斯一起,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惊人的勤奋毅力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到来的前夕,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举行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高居榜首的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充满生机和活力,是因为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并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触。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亡这样的过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式死则是偶然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今天起来发现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本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欲望,古希腊人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章就是第2章和第3章,作者阐述了他的新的唯物辩证法。物质:他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物质每时每刻都是运动发展的,我们把相对静止和变化不明显的事物称之为静止,它只是相对静止的。他认为什么物质之间都有它的统一性,斗争性,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联系:任何事物都是普遍存在联系的,联系有多样性,我们看待事物的发展的发展的时候要用联系的问题看待问题,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认识就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它也是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延伸的过程,联系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区别。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的概念:他阐明了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之间的定义就是如果只见区别不见联系,把事物独立看待,即使形而上学,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把事物看作混沌的状态旧叫相对主义,两个之间都是片面的看待问题。

怎样看待问题:我们要整体的看待问题,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但是单纯的部分相家就不是组成整体的,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协作,相互协作达到一个统一有机的整体才能达到。他还阐述了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间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有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决定事物的变化,而偶然性是决定,偶然性只是事物的导火线,他们两个之间是相互转化的。他还说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毛泽东就说要联系实际干事,就是实事求是,什么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明天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不能肯定,我也不需要肯定知道是什么样会发生什么。但是我确信的是,明天对于我一定是新的一天,一定不同于今日和昨日;对于别人也一样。马克思说的好:解释世界的不如改变世界的。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更深一层的体会。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理论体系。马克

思主义哲学理论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定随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产生的源泉是实践,发展的根据是实践,检验的标准还是实践。正因为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中,才得以根深叶茂,大树参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它的巨大威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产生的源泉是实践,发展的根据是实践,检验的标准还是实践.正因为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中,才得以根深叶茂,大树参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它的巨大威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改变社会和把人民的解放做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忘掉人民和人民的利益就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抽掉,就是抛弃马克思主义。人民的利益不是一个标签,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深动的最感性的东西。只有真正的真实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全面发展小康社会应当把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认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包含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确保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即斗争性和统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生活中我们得到的很多,失去的也不少;自然世界里的白天与黑夜;小到人内心的争斗等等。矛盾无处不在,是普遍存在于宇宙当中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面临着许多诱惑,但是从小我们所学的告诉我们要正直,不能贪婪,此时我们的内心产生了矛盾,脑袋里有两个想法:一算了吧什么正直,什么两袖清风,都见鬼去吧,金钱重要;二从小妈妈就教我们长大后要做个好人。二者在现实生活这一特定的条件下,互相渗透,互相贯通,有互相转化的趋势。就说现在的腐败问题吧,可以说清官就像中大奖概率那么低,然而那些贪官无处不在,在这里我不由自主的谈论下,对于贪官上面第二种想法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处于支配地位前,我想二者在他内心里面曾经发生过激烈的斗争,但是我们也知道二者也具有统一性,从而我们也论证了矛盾即对立统一,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关系,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式辩证的。由一个出来匝道的官场新手,当初的理想和正直,随着时光的推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诱惑,迷失了自己。还是上面两种想:正直还是迷失自己。二者在他的内心里既统一又对立的,二者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矛盾的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最终矛盾双方斗争的激化,一方克服一方,贪官就是后者战胜前者的,我想那就需要看一个人内在品质的高低了。

学了一个学期马克思哲学我有以下见解

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对我们工作的根本要求

2、坚持解决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3、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刻苦钻研、持之以恒。

4、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需要做好“三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预测题 篇5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世界观是

A 对社会发展的根本看法

B 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

C 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

D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 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是

A 哲学是世界观的基础

B 哲学是世界观的表现

C 哲学就是世界观

D 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的问题 B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的问题 D 物质资料生产与人口自身生产的关系问题【】 4 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A 是否承认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 是否承认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5 尼采哲学是

A 经验论

B 唯理论 C 唯实论

D 唯意志论【】 6 把感觉经验当成第一性的东西,实质上是

A 唯物主义观点 B 实践第一观点 C 经验论的观点 D 反映论的观点【】 7 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反映的特性,这是

A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的观点

D 诡辩论的观点【】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A 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 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 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 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9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在于

A 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 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

C 是否承认世界的矛盾性

D 是否承认世界的存在性【】 10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 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体系 B 矛盾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的观点

C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D 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联系问题上的

A 唯物论

B 辩证法 C 唯心主义

D 形而上学【】 12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B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C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13 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是

A 肯定和否定

B 量变和质变 C 运动和静止

D 同一和斗争【】 14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

A 事物的变化是否突破“度”

B 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C 事物是否发生数量增减 D 事物是否发生非本质属性的变化【】 15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

A 客观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内在联系的相互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

B 真象和假象关系的一对范畴

C 内因和外因关系的一对范畴

D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 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是

A 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

B 前者是直观反映论,后者是能动反映论

C 前者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后者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D 前者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后者不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 17 下列属于唯心主义经验论性质的观点是

A 感觉经验是认识的起点

B 必须事事直接经验

C 只有经验事实而无客观事实

D 亲身经验比抽象理论可靠【】 相对真理是指

A 不含有绝对性质的真理

B 包含有错误因素的真理

C 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D 暂时正确的真理【】 19 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

A 社会关系

B 社会意识

C 生产劳动

D 地理环境【】 我国实行有计划控制人口增长其根本原因是为了

A 减少人口的数量

B 提高人口的素质

C 控制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增加

D 使人口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保持最适当的比例【】 21 决定一定社会面貌的基本因素是

A 一定社会的生活方式

B 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C 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D 一定社会的精神文明状态【】 22 下列选项中的社会意识形式,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A 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B 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C 政治思想、艺术、语言学

D 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下列选项中全面反映国家的政治职能的是

A 为大众谋福利

B 保卫世界和平

C 镇压敌人反抗

D 对内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对外防御敌人入侵【】 24 国家的起源是

A 人们为了解决纠纷而制定的契约

B 调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秩序需要的产物

C 剥削者欺骗被剥削者的产物

D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5 劳动资料包括

A 生产资料的总和 B 土地和人

C 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各种生产手段

D 一切物质财富的总和【】 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 人民内部矛盾

C 僵化的经济体制同先进政治制度的矛盾 D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7 阶级斗争根源于不同阶级

A 在政治上的根本对立

B 在思想观点上的根本对立

C 在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

D 社会分工不同【】 社会基本矛盾是

A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B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

C 生产和需要的矛盾

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 政治法律思想

B 哲学和社会科学

C 国家政权

D 社会物质关系领域【】 30 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它们是

A 人的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

B 人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C 人的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D 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多项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因为它

A 结束了“科学之科学”的哲学的时代 B 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C 建立了绝对真理的理论体系 D 使哲学发展到了顶峰

E 建立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

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根源有

A 重视感性认识的重要性

B 社会历史根源

C 阶级根源

D 认识根源

E 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33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A 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是普遍联系的还是彼此孤立的 B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发展变化的还是凝固不变的 C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D 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还是不可以认识的

E 承认还是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包括下列哪些选项

A 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

B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C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D 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E 同一性是绝对的,斗争性是相对的【】

现象和本质的统一表现在

A 任何本质都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B 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

C 本质能够通过感官直接感知 D 现象只能用抽象思维把握

E 本质与必然性、规律不是同等程度的范畴【】 36 唯心主义唯理论的错误表现为

A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B 否认理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C 认为人们的观念是生来就有的“天赋观念”

D 颠倒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E 认为概念、范畴是先于实践、先于经验的先验东西【】 37 “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

A 群众路线的核心

B 检验一切实际工作成功失败的标准

C 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

D 一切实际工作所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E 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生产方式

A 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B 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C 状况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性质

D 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E 制约着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作用和影响的大小【】

生产关系的客观性在于

A 人们不能离开一定的历史条件自由地选择生产关系

B 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C 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物质关系

D 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E 生产关系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 人民群众的活动创造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B 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推动社会历史前进

C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D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E 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三、简答题

简述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42 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简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简述道德特点及其作用

四、论述题

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革命性和无产阶级阶级性高度统一的科学。

试述普遍联系观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方法论意义。

试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发展规律,说明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专家预测试卷

(一)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D 3B 4B

5D 6C 7A 8C 9B

10C 11B 12C 13B 14 A 15A 16D 17D 18C 19C 20D 21B 22D 23D 24D 25C 26D 27C 28D 29 C 30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31ABE 32BCD 33ABE 34  ABCD 35  AB 36ABCDE 37CD 38ABCD 39 ABCDE 40  CDE

三、41 答:(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它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结构理论是人们关于物质的组成成分及其结构的观点的总和。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2)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哲学是研究物质的共性的,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对一切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共同本质的认识。自然科学是研究物质的个性的,物质结构理论是对某一具体物质形态的结构和属性的认识。哲学物质范畴所反映的物质的惟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不变的;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是科学在一定发展阶段上关于自然界物质结构一定层次的理论概括,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不断深化的,是相对的、可变的。

(3)哲学物质范畴以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为基础,物质结构理论又以哲学物质范畴为指导。哲学物质范畴不断从物质结构理论中吸取营养,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理论的重大突破,总是极大地丰富着哲学物质范畴,近代自然科学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形成,现代自然科学的出现和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完成奠定了科学基础。同样地,物质结构理论的研究要以哲学物质范畴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自然科学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只有接受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理论的指导,才能把握新的物质现象,才能对复杂事物和现象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合乎实际的说明。

答:(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互相依赖、相互制约的,任何事物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离开同其他事物的联系,绝对孤立的事物是根本无法存在的。因而唯物辩证法要求用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来观察事物。

(3)唯物辩证法的第二个总特征是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永恒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因此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和现象。

(4)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因而,矛盾是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源。

答:(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产生、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党的思想路线是指导实际工作的认识路线,其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在党的思想路线体系中,其核心是实事求是。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应用和具体体现。具体表现为:

①物质世界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们只有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用以指导实践,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这就决定了一切认识和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从主观愿望或书本出发;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符合实际。

②物质世界不仅是客观的,而且其运动发展是有规律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必须从事实出发,透过其现象揭示其本质和规律,达到实事求是。

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相信实践的权威,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保证和惟一标准。

④要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还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只有集中群众实践所形成的正确意见,并回到群众的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才可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答:(1)道德的本质。所谓道德,是指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行为关系的准则或规范,它既包括道德思想观点,又包括在道德思想指导下的情感、情操和品格等道德品质。从客观方面看,是指一定的社会关系对社会成员的客观要求,包括道德关系、道德理想、道德标准、道德原则等。它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则表现为政治道德、职业道德、婚姻家庭道德和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等。从主观方面看,包括道德行为、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等。

(2)道德与法律不同。道德不是由国家强制制定和强制执行的,而是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依靠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的力量来维持的。人们通过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正和偏私、诚实和虚伪等道德观念来评价人们的行为,从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3)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主要作用就是调节社会关系。道德是在调节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中形成的。因此,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道德总是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榜样感化和思想教育等手段,使人们形成内心的善恶观念、情感和信息,自觉地按照维护整体利益的原则,来调整个人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和交往中的行为,从而使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得以正常进行。

四、论述题

答:(1)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一切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它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哲学,论证了实践在认识和在哲学中的基础地位,并强调理论要付诸实践,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体现和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的科学性,又规定了它的彻底的革命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首先表现在它具有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彻底性,它以实践为核心,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重要特征的、彻底完备的哲学理论;其次还表现为它坚持实事求是的客观性原则。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突出地表现为它的无产阶级阶级性,公开申明自己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服务;还表现为它具有最彻底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的阶级基础和保证。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而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革命性和阶级性是统一的、一致的。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相一致,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正确、越科学,就越符合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哲学越反映无产阶级的革命要求,发挥它的革命作用,就越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越坚持无产阶级革命立场,就越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并能保证它的科学性;越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就越符合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并能更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性。

答:(1)普遍联系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和现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过程彼此相互联系,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个事物、现象、过程、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也是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任何事物都是由各要素彼此联系组成的有机整体。普遍联系具有多样的形式。各种形式的联系,其性质、地位和作用也不相同。

(2)普遍联系作为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对于我们理解辩证法的全部内容具有重要意义。普遍联系构成运动和发展,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则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从规律的高度揭示现实世界普遍联系的一般形式和本质内容。唯物辩证法的所有规律和范畴,都是从本质层次上揭示事物的普遍联系的。所以,只有掌握普遍联系的观点,才能深刻理解唯物辩证法,才能和形而上学划清界限。一件工作,必须把它放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中,放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中,具体分析它的联系形式和特点,才能认识它的性质,发现它的运动发展方向和规律,才能做好工作。

(3)普遍联系观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①联系观点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根据。只有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同全球发展趋势联系起来制定发展战略,才能加速我国经济的发展。

②从联系观点出发,必须树立全局观点,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发展;注意事物的系统性,注意系统与系统,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运用联系的观点,从中国经济建设的整体出发所做出的重大决策。

③在现代化建设中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联系起来,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④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此相联系的再分配领域也是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协调好各种所有制经济和各种分配方式的相互关系,对于深化改革、繁荣经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答:(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同样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辩证发展的规律。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凡是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即适合经济基础的性质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的上层建筑,就能存在和巩固下去;如果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就意味着它已经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变为不合理。不现实的,因而是要被淘汰的。

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因此,上层建筑必然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否则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启示 篇6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科学的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之所以是 科学的唯物论,就是因为它是建立在近代科学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彻底的唯物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唯物论之前的唯物主义的观点大都是朴素唯物论、机械唯物论、形而上学唯物论和庸俗的唯物论,不是彻底的唯物论。

个人观点:唯物论就是一种以物为本的观点,以人的思维的前提与唯心论相对立的认识论。既然唯物论成立,那么唯心论也成立。两者并无什么对错的差别。为什么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都是感官与思维的统一体。物质是唯物论的基本前提,而物质是抽象的,它只存在于人的思维之中。真实存在和运动的都是人的认识对象,而不是物质概念可以完全解释的。

比如一场活动。如果仅仅从唯物论的角度看,就只是一些具体的人体和三维的道具;如果仅仅从唯心论的角度,就只是一些人的思维的痕迹和时间的影子。两者都不能单独构成一个真实完整的认识对象,并加以真实的说明。这个两种认识论的结合就是辩证法了。从网上看到一种说法,辩证法讲究三段论。“正、反、合”是辩证法的基本过程。辩证法也是一种认识论。正和反,是相对的。如果我们从事物的一个方面去认识它,得到的结果叫正的话。那么,我们从事物的另一个相反方面去认识它,得到的结果就叫做反。而辩证法的要求,就是将这正反两个方面的认识结合起来,“合”成一个完整的认识。打个比方说,一般说来,人要进食才能维持生命,但食物不等于人本身。因此,辩证法真正的特征,不是三个环节的全部,而是第三个环节“合”。辩证法相当于是一个全面的思维合成器。当然,离开了前两个环节,辩证法也“合”不起来,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可“合”。唯物论与唯心论都是片面的,不全面的认识,必须通过辩证法的思维合成,人们才能得到一个全面的正确的认识。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三 篇7

一、两部教材具体内容的递进性和重复性比较分析及处理建议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的必然性。

(2) 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及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3)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比较分析与处理建议:

关于“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在高中的《生活与哲学》中专门以“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为框题进行了详细介绍。这一框题分为三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的必然性”和“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及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两个问题, 高中教材阐述和大学教材阐述差不多, 而且难度也不大, 所以可以考虑这部分主要由学生自学。而要重点介绍和详细论证的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所以, 中学所学的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充分理解大学教材中“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下的分观点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关于其他方面的分观点中学教材只是蜻蜓点水般提及, 并没有详细说明。所以大学思政课教师, 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在这一点上多加分析, 加强理论传授。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2)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4)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5)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比较分析与处理建议: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与之相关知识在高中《生活与哲学》中的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

第二单元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什么,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一单元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主要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入手, 通过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外部世界, 正确处理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真理来实现的。本单元主要设置了三课。前两课主要讲物质和意识关系, 第三课主要讲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第三单元与第二单元的主题相同: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只是本单元侧重于从方法论的角度回答这一主题, 用思想方法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世界是怎么样的”壮丽画面。本单元可以看作是第二单元的续篇。

经过比较发现, 除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观点外, 其他内容在高中《生活与哲学》中都有详细阐述。所以大学教师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可抓住“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重点说细说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一章的学习, 为科学世界观的树立打下理论基础。高中已经详细学习过这部分知识, 为了避免重复学习带来的学习厌倦, 建议大学教师不要局限于具体知识点的说明上, 而着重引导学生把握这一章的论证思路和知识间的逻辑结构, 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性。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2) 认识的本质。

(3)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4)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6) 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7)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比较分析与处理建议:

与这部分内容相关的高中知识是在《生活与哲学》中的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中学习的。本课设计了两框:第一框是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二框是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通过比照发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知识点, 高中《生活与哲学》没有提及。而且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要求辩证思维能力较强, 尤其是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还影响到现实生活中对待真理的态度, 直接关系着正确价值观的确立。所以, 大学政治教师在本章其他知识点略讲的同时, 建议详细阐述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使命。而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不可能在几节课内完成, 更不可能在学习“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这节课上一下子铸就。我们的思政课在学习“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时, 就要着眼于增强学生的价值感和幸福感, 所以这部分知识的学习, 忌讳纯理论讲述, 建议选取学生身边的、与学生利益相关的、使学生处于价值取舍的两难境地的真实场景, 让学生畅所欲言, 从而发现问题, 做到对症下药, 药到病除。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内容与《生活与哲学》的内容相关联的部分就在于绪论和前三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四章到第七章内容, 与高中课程也有交叉, 但散落在不同学科、不同课程内容中, 我将在其他文章中作论述。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4)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6) 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及其意义。

(7)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比较分析与处理建议:

与这部分知识相衔接的高中知识在《生活与哲学》中的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在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世界的基础上,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本单元设置了两课内容:第一课介绍社会历史观, 第二课专讲人生价值的实现。

经过比较发现, 其中, 第一课学习的理论与大学教材直接一致。而第二课内容大学教材是渗透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教学中的, 所以就没有再单独设置一章。这种思路也符合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关系。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高中《生活与哲学》在这部分知识方面, 论证思想非常一致, 重点难点也相差无几, 只是在个别问题上与高中教材有详略差异。

第一, 关于社会发展状态问题。《生活与哲学》是直接点明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下,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而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介绍的“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对大学新生来说是一个从未接触过的新观点。作为老师, 在介绍这部分内容时, 尤其是介绍社会形态的内涵时, 一定要说细说透。只有概念清晰, 才能有效理解和分析相应问题。

另外, 虽然这里提到的观点在中学教材里没有明确提出过, 但观点论证所用的史实和道理, 高中生却早已掌握。所以, 突破这一重点, 建议教师在讲清概念, 观看历史事实的基础上, 突出强调反映的哲学观点。

第二, 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对高中毕业生来说, 科技的重要作用非常熟悉, 但不是《生活与哲学》中强调的, 而是在学习其他课程中获得的。所以对于高中生来说, “科技的作用”这一命题是一个经济命题, 而不是一个哲学命题。所以, 大学教师在这一问题的教学上要加强学生的哲学意识。

第三,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生活与哲学》是在“实现人生价值”这一问题下提到了个人, 但也只是强调:个人离不开社会, 个人只有在与社会的统一中才能实现价值。所以, 如何正确看待个人的作用, 不仅仅要向学生讲明白这个道理,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信服, 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准则,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对大学思政课教师教学的建议

(1) 树立资源观, 把教材当做资源之一。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 但作为大学政治教师,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利用的资源很多。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更要求教会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所以大学政治教师应把教材当做资源之一, 而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同时, 积极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收集编辑更多的生活中的教育资源, 将书本内容与生活事件结合起来, 在指导生活中落实教材知识点, 在教学知识点时指导生活, 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促进学生政治素养的提高。

(2) 树立学生观, 把学生当做教学中心。

教学, 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起主导作用。但是, 教学的效果却不是看教师状况如何, 而是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评判教学质量的依据。所以, 大学教师要树立学生观, 时刻把学生的状况作为自己教学的主要依据。

(3) 树立实践观, 注重身体力行。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三 篇8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扬弃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188-01

德国古典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德国古典哲学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由康德创始,经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最终奠定了西方近现代哲学的基础,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基于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思想进行科学扬弃的必然产物。

一、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和局限性

(一)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黑格尔用“合理内核”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把人和自然系统关系推到高处,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辩证思维。辩证法的八字基本特征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第一、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第二、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的过程。第三、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一般的变化,发展则是指事物上升的运动。恩格斯指出:“根据黑格尔的意见,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制度或政治制度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固有的属性。”恩格斯的理解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以前的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东西,就会起来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事物的发展过程其实质就是矛盾的发展过程都会经历三个阶段潜在到展开及尖锐化再到矛盾的解决即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也就是黑格尔所说的正反合,而黑格尔否定性的辩证法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的继承与批判。

(二)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局限性。黑格尔的辩证法主体是绝对精神,呈现出一种头脚倒置的局面。黑格尔著名的哲学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恩格斯认为,“凡是现存的决非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黑格尔又指出:“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这里的必然性是指规律性,其涵义指,现存的一切事物中,只有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才是现实的,合理的,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就不是现实的,合理的。黑格尔所说的合理、必然是指唯心主义的理念和绝对精神的运动规律,体现了黑格尔所说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即美是绝对精神的感性显现与马克思所说的合理、必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每个哲学家都生活在具体的时空里,黑格尔也不例外,黑格尔哲学既是普鲁士王国的官方哲学又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导,因此,黑格尔说:“人类的社会发展到普鲁士王朝已达到顶点。”

二、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基本内核”和局限性

(一) 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基本内核”。恩格斯评价费尔巴哈是个杰出的哲学家,是因为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的出版恢复了唯物主义的地位和权威,并解决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绝对观念与物质世界谁是本原的问题。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费尔巴哈看来,一方面,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哲学派别的根本标准,是本体论的问题。人和自然界是唯一存在的现实世界,自然界是不依赖人而存在的,而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这就否定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创造世界的说法。另一方面,人的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认识论的问题。人的意识和思维,是客观物质的,是人脑经过加工的产物,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批判了黑格尔把意识和思维看做是先于物质,决定物质唯心主义观点。因此,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基本内核”是指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成就,费尔巴哈把他的唯物主义认为是人类本质和人类知识的大厦的基础。

(二) 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局限性。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恩格斯指出:“我们一接触到费尔巴哈的宗教学和伦理学,他的真正的唯心主义就显露出来了。”费尔哈巴认为,首先,宗教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而宗教变迁是划分人类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标准,事实上,社会生产方式才是划分人类社会的不同阶段的标准。其次,爱情关系只是人们彼此间相互仰慕为基础的关系,而爱情关系是由经济关系,阶级关系决定的。最后,在伦理学中,人们的纯粹关系是道德,费尔巴哈仅仅只看到了道德,而黑格尔的伦理学就是法哲学包括抽象的法、道德、伦理其中又包括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费尔巴哈完全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只是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就好像恩格斯认为的一个笨拙的母亲,她在为孩子洗完澡后把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了。总而言之,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局限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机械性,它把物质世界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都看成是简单的机械运动。第二、形而上学性,用孤立的,禁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第三、社會历史观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不能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去看社会历史。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黑格尔哲学体系和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扬弃

以前的哲学家都只是满足于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提出新的关于实践的观点:人的思维问题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马克思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成为了推动哲学前进的动力,解决了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黑格尔哲学体系和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扬弃即批判继承。批判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费尔巴哈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唯心主义,继承黑格尔的辩证法以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同黑格尔哲学分离再返回到唯物主义基本思想,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辩证法作为出发点有机的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

上一篇:鹰的启示小学生作文下一篇:遇事冷静的满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