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整理重点

2024-10-19

心理学整理重点(通用8篇)

心理学整理重点 篇1

心理学 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是

一、单选 指习得性无力感·一个人在行动中所表现·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于1879是心理现象。心质是指抑制的自制性·通过消除愉快刺激客观性原则。·片就是指II型惩罚·与盲从性和独断行冯特。·在研究心理活动时,反一个人在意志励的东西这是根据发展性原则。·观察法决定、执行决定的心里品质是指意志的果是断性·或录音录像等辅助手段,有目的的、有计自我效能划地观被试者的表情动作语言行为等,来感·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实验法顽强性·人定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和行为的出现或度体验是理智感·一种爆发式的、猛烈的变化,从而进行规律性探讨的研究方激情·一种微弱法。·研究者根据事先拟定的调查提纲或者言简易答的问题直接访问被试者或有状态叫做心境·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关人员,将访问结果统计处理或文集总结,进行心理分析的方法叫调查法。·世叫应激·个人用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感教育心理学体系是由桑代克创建的。·当时,所体验到的一切情感属于道德感·多元智能理论提出者是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种现象属于在创负诱导。·动力定型是复杂的,巩固的条颖思想和实物的能力叫做创造能力·成功巩固的刻板式的反应·人的听觉中枢在颞叶。·反射力··第二信强、平衡、不灵活性·与气质号系统·由抑制过程引起是强、平衡、灵活性·与气质类型胆汁质或加强兴奋过程叫正诱导。·在刺激物的强、不平衡类型·的反应叫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弱型·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知觉。·刚刚能察觉出引起感觉的最小刺叫做性格·人格中最重要的最显著的心理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引起绝对感觉阈性格·根据学习的实现方式,将学习分为限。·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学者是奥苏贝。· 尔·差别感觉阈限。·将实学者是奥苏贝尔·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现象叫似动现象。·从明亮处进入已灭的的可操作性方案就是学习策略· 教学过就能分辨物体的轮廓这是暗适应。·先吃的形式,使对象的非本质特征得到变异,果感觉是甜的,这种现象属于感觉对而突出同类事物的本质或共同规律这种比。· 形成的表现形式叫变式·加工信息的一些词把它标志出来,这一特点就是知觉的理从记忆中提取信息的策略是认知策略·学解性。·选择性。·第一助于学生有效的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的个研究遗忘规律的人是提出了策略叫元认知策略·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遗忘曲线·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就是学习·把新信经验之间的联系之后而进行的那种识记是意义识记·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回忆意义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或者增加新信息后摄的意义,从而帮助学习者将新信息存储到抑制· 长时记忆中去的策略是精细加工策略·将行的识记叫做有意识记。·没有预定的目形成知识结构的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叫组织策略·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专门的方法多进行的识记叫做无意识记·种学习是符号学习也叫表征学习·掌握同前摄抑制。·根据种学习是概念学习·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进行的识记叫做机械识记·以感知过的事及学习若干概念之间形象的关系,这种学习叫命题学习·把新的观记忆· 运动记忆。·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叫下位学情绪记忆·系统化习·按一定程序整理层次分明的系统的思维我们能从成千上万过程。·人在思维过程中,善于透过事物的外部现象深入事物内部本质,这是指思出是怎样认出这张脸的,这种知识是隐性维的深刻性。·不受别人的暗示与干扰,知识思维的独立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性。·活动或身体活动的动作方式是指技能·指别加以思考的过程叫做分析。·运用已有动方式是指智力技能·心理学家加里培林在人提出了先于一联合起来推广到一类事物中去,是指普遍状态叫定势。·由社会舆论和内心驱使来化的思维过程叫概括·以前多次运用某一为规范的总和是指道德·对道德行为规范习惯性反应,在以后的问题结局中仍然沿伴随着道用习惯程序去解决问题是指思维定势的道德影响· 情感·再造想象·在人脑里把事物的组成成分、要素、道德品质是指道德意志·人在一定的道德和发展的阶段等按照一定关系组合成为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有一定道德意义的一个整体化进行思考的过程叫综合·人在行动是指道德行为·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死广义的心多结局问题的新方案这是指思维的敏捷理发展·性·原型启发·根维果茨基·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象的过程叫创造想象· 在人脑里确定事比就会再发生一次,这种行为改变的方法叫较·强化法·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广阔性·创造性思变的方法叫行为塑造法·学生由于长时间要是指求异思维。·抽象是人脑里把同类趣降低的一种不良心理现象这是指学习其非本质属性的思维方法。· 注意的广度疲劳·物的数量·有明确目的而不需要意志努力是指学习障碍·当主体面对新的刺激情境的注意是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有意注意·通过呈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是指正同化。·当主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或强化·负强化·通过呈现厌恶影响而改变的过程是指顺应。·教师工作态度的核心是感情·批评就是I型惩罚·人的意志行动的关键阶段是 由于连续的失败指教师的威信 ·个体心理异常复杂,概括起来可以分为: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实现发射:感受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准备性·求异思维性孕育阶段、豁主要有理注意的分配、型即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根不同,可把情绪划分为激情,应激,心境·情商的概念含义主要有异,程序性·属组织策略有辨别功能、预期功能、调节功能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有以下几个特征,即观念性、内潜性、检索性。·人的道德情感有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与道德形象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顺应、平衡、同化。·教师威信结果,但对教师威信形成其主导作用的还是教师自身的主观条件,即教师本身的素质,这是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内容包括: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优良的心理品质、自动化、策略化。1心理学2实验法3反射4条件反射5感觉6观察7精细加工策略8前摄抑制9后摄抑制10超额学习11遗忘12思维13想象14求异思维15创造性思维16再造想象17情绪与情感18注意19动机20意志21内部动机22情商23能力24智力25气质26性格27人格28学习策略29变式30陈述性知识31程序性知识32学习的迁移33技能34品德35心理发展36心理健康37教师的威信38元认知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是一种有严格控制的、特殊的观察形势,是有目的、有方向、严格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和行为的出现或变化,从而进行规律性探讨的研究方法。

3、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4、条件反射:后天形成的,经过学习才会有的反射。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一种暂时的神经联系,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

5、感觉:是在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所做出的反应。

6、观察:一种特殊形式的知觉,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7、精细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寻求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或者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帮助学习者将新信息存储到长时记忆中去的策略。

8、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及学习活动对后来的学习产生的干扰作用。

9、后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10、超额学习:是在完全识记的材料并醉意正确的回忆之后,又继续增加学习或练习的次数,使学习的巩固水平超过能背诵的程度。11.遗忘:是当记忆正确时,由于保持不牢固或产生干扰而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发生错误的再认或回忆的现象。

12、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地概括的认识。

13、想象:人根据头脑中的已有表象经过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即通过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14、求异思维:也叫发散思维,是对所要解决的一个新问题从多方面加以思考,并提出许多新假设和找到许多新答案的思维方式。

15、创造性思维:是人以新的方式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活动。

16.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描绘在人头脑里构成相应新表象的过程。

17.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8、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9、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该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

动因。

20.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1.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因为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

22、情商:情商也称情感商数,是人的情绪、情感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也就是一个人感受、理解、控制、运用、表达自己及他人情感的能力。

23、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

24、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25、气质:气质是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个人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

26、性格: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一贯的行为方式

27、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8、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可操作方案。

29、变式:是指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举例子时,交替变更所提供材料的形式,使对象的非本质特征得到变异,而突出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共同规律。

30、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联系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

31、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和从事这种活动的技能。

32、学习的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33、技能:是指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动作方式。

34、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35.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的变化过程。

36、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37、教师的威信:教师具有的那种使学生感到的威望和信誉的精神感召力量,即指教室在学生心中的威望和信誉。

38、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即对认知过程的知识、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控制。

四、简答

1、简述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2、研究心理学应遵循的原则

3、简答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4.简述识记的规律。

5、简述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运动规律

6、简述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7、观察与感知的联系和区别?

8、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可观因素?

9、简述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10、如何减少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的干扰

11、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

12、简述如何进行复习

13、简述保持与遗忘的规律 14.思维与语言有什么关系?

15、简述思维的品质

16、思维的过程包括哪些内容

17、简述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哪些人格特征 18.简述无意注意的形成规律?

19、简述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有哪些

20、影响注意转移快慢与难易的因素有哪些?

21.简述有意注意的保持规律?

22、简答动机的功能

23、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24、简述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25、能力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26.简述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

27、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8、简述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29、情绪、情感两极性的表现有哪些? 30、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31、怎样控制激情

32、如何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

33、简述情绪、情感的功能

34、简答人的外部表情的变化?

35、简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36、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37、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能力?

38、简述影响中小学生性格形成的因素

39、简述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40、简述人格的特征

41、简述学习策略的形成条件

42、简述学习策略教学的原则

43、有效地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的措施有哪些?

44、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45、如何培养动作技能

46、简述加里培林的智力技能阶段形成的理论

47、在教学中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对学生的智力技能进行培养?

48、简答道德认识的形成49.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50、简述人的心理发展的规律 51.如何理解学习这一概念

52、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53、如何做好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54、学生学习有何特点

55、简述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56、简述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

57、简述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58、简述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59、如何激发教师的工作动机

1、简述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1)描述心理现象2)揭示心理规律3)将心理规律应用于生活实践

2、研究心理学应遵循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实践性原则

3、简答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心里测验法、个案研究法

4.简述识记的规律。1)要有明确的识记目的 2)合理安排识记材料的数量 3)根据材料性质,精心组织识记 4)让识记材料成为直接操作的对象 5)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6)合理选择识记方法 7)运用尝试回忆

8)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5、简述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运动规律 1)兴奋与抑制的扩散与集中。有了神经的扩散,就能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各种暂时的神经联系;有了神经过程的集中,才能形成对刺激物的精确反应

2)兴奋与抑制的相互诱导。在大脑皮层上,一种神经过程的活动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的活动,叫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

6、简述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1)联系: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②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③感觉和知觉都属于心理过程中的认识过程。2)区别:①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的综合整体的反映。②感觉是单一分析其活动的结果,不同的感觉,有各自不同的分析器。而知觉往往是多种分析器时或相续活动的结果。③经验在感觉中可有可无,而在知觉中是必不可少的。

7、观察与感知的联系和区别?

1)观察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感知活动就不会有观察,这是两者的联系。

2)两者的主要区别是:①观察是一种主动认识对象的形式,而感知是由对象的特点或人的兴趣所指引的。②观察是知觉、思维和语言相结合的活动过程,而感知只是分析器的综合活动。③观察过程要求观察者保持稳定的有意注意,而感知过程不必有这一要求。④观察活动常常受到人的情感和意志的影响,而感知活动则较少受到这种影响。

8、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可观因素?

1)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2)对象的活动性;3)刺激物的新颖性;4)刺激物的强度影响选择性。

9、简述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的相互作用、感受性在实践中的发展。

10、如何减少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的干扰 1)让先学习或复习的材料达到100%的巩固;2)减少前后学习或复习的两种材料的类似程度;3)避免回忆材料时的顺序干扰;4)注意科学用脑。

11、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 遗忘的发展先快后慢,到了一定的时间,几乎不会再遗忘了;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总的趋势是最初忘得多,以后忘得少。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的发展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12、简述如何进行复习

首先,复习要及时,多次进行;其次,复习要多样化;第三,要正确运用集中复习与分布复习的方法

13、简述保持与遗忘的规律 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2)适当超额学习;3)减少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的干扰;4)正确组织复习。

14.思维与语言有什么关系? 1)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活动。语言对思维的主要作用是:语言是个人思维活动的工具;语言是标记思维活动成果的工具;语言是人们互相交流思想的工具。2)思维与语言的区别:

a.语言是物质现象,思维是精神现象。b.思维与外部世界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c.语言与外部世界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d.语言规律有民族性,思维规律则有全人类性。

15、简述思维的品质

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2)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3)思维的逻辑性;4)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16、思维的过程包括哪些内容

1)分析与综合2)比较与分类3)抽象与概括4)具体化与系统化

17、简述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哪些人格特征 1)具有幽默感;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4)喜欢幻想;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6)具有独立性。18.简述无意注意的形成规律? a.刺激的强度 b.刺激物的对比 c.刺激物的变化 d.刺激物的新异性

19、简述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有哪些

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其中必须有一种是很熟练的;2)注意分配的水平依赖于同

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性质、复杂程度、熟练程度和习惯程度等。

20、影响注意转移快慢与难易的因素有哪些?

1)原来的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2)新的活动和任务的特点;3)事先是否有转移注意的信号;4)人的神经系统和生活习惯 21.简述有意注意的保持规律? 1)明确活动的目的任务。2)激发间接兴趣。3)组织有关活动。

4)用意志力排除各种干扰。

22、简答动机的功能

启动功能、定向功能、强化功能

23、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1)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强度水平。2)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24、简述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1)影响活动的选择2)影响努力的程度和坚持性3)影响活动时的情绪4)影响任务的完成25、能力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3)能力类型的差异

26.简述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 1)语言提示方式 2)活动方式

27、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28、简述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1)通过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的自觉性;2)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3)利用原有动机的转移,是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4)通过先进人物的榜样和教师示范作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5)创设各种条件,以满足学习需要。

29、情绪、情感两极性的表现有哪些?

①积极动机(增力)作用与消极阻力(减力)作用②肯定与否定性质③激动与平静状态④紧张与轻松作用⑤情绪的强弱两极状态 30、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1)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联系:a.认识过程是产生情绪、情感的前提和基础。b.情绪、情感对认识过程有影响作用。

2)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区别:a.反映的对象不同。认识过程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情绪、情感是对主体与客体之间需求关系的反映。b.随意性程度不同。认识过程随意性强,情绪、情感随意性弱3.机体表现不同。情绪情感比认识活动有更强和鲜明的集体表现。

31、怎样控制激情

1)自我意识调控;2)理智调控;3)合理释放;4)艺术升华;5)适当转移。

32、如何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

1)正确认识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2)正确认识与判断他人的情绪、情感;3)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与水平。

33、简述情绪、情感的功能

信号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

34、简答人的外部表情的变化? 面部表情、语言表情、身段表情

35、简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知识、技能与能力紧密联系。a.知识、技能推动和促进能力的发展,是能力发展的基础。b.能力又制约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2)知识、技能与能力又相互区别:a.掌握知识技能基本属于心理活动过程的范畴,而能力属于人格心理特征。b.知识是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

36、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1)人的智能是由相对独立、相互平等的八种智能构成的;2)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能强项与智能弱项,且它们的表现程度不同;3)对某些智能的培养和发展能都带动或迁移其他智能;4)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智能理论的超越。

37、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能力? 1)在教育与教学中的培养。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3)在勤奋努力中培养。

38、简述影响中小学生性格形成的因素 1)家庭教育影响;2)学校教育影响;3)社会教育影响;4)自我教育影响。

39、简述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具有一种“成人感”;2)发现“新的自我”;3)具有强烈的自尊心;4)性意识开始觉醒 40、简述人格的特征

1)人格的整体性;2)人格的独特性;3)人格的稳定性与毕生发展型;4)人格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41、简述学习策略的形成条件 1)内部条件

a.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b.元认知发展水平。c.学生的动机水平。2)外部条件 a.变式与练习。

b.外显的可操作的技术。

42、简述学习策略教学的原则

1)特定性原则;2)生成性原则;3)有效控制原则;4)注意个人效能感原则;5)注意个体的年龄差异。

43、有效地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的措施有哪些?

1)要确定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学习策略对其结构进行分析。

2)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

3)结合学科知识的教学进行训练。4)注重元认知策略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学习策略。

44、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2)对学习材料的理解程度;3)只是经验的概括水平;4)指的学生观察时走马观花,抓不住重点,眼光狭导的作用;5)定势作用;6)对学习情景的理隘不全面,等等

解;7)认知结构的特点;8)认知策略与元认4)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知。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

45、如何培养动作技能 记或作文。

1)理解任务的性质和学习情境;2)示范与讲2 试述中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解;3)练习与反馈 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进行学习目的的46、简述加里培林的智力技能阶段形成的理教育,是培养学生记忆力的首要工作。学生只论 有明确了为什么而学后,才能自觉学习,主动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加里培林认为,智力活动去记,积极思考。是外部的物质活动的反应,是外部物质活动向2培养学生对记忆内容的兴趣。对学习材料感反应方面,知觉、表象和概念转化的结果,这到需要并产生兴趣,有利于不断地向大脑提供种转化时通过一系列的阶段来实现的,在每个新的刺激,以保持脑细胞的敏锐性,增强记忆阶段上都产生新的反映和活动的再现以及它的心理准备。的系统的改造。其形成阶段是:1)活动的定3加强对记忆材料的理解。理解是记忆的基向阶段;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3)础,记忆是理解的结果和证明。

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4)无声的“外部”4对记忆材料的充分应用。在教学中,知识的言语阶段;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应用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应用;二是

47、在教学中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对学生的实际应用。智力技能进行培养? 5使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记忆过程是由识1)促进条件化知识的形成。记、保持、再认与回忆三个阶段构成的,且每2)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规律。掌握与运用记忆规3)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律,可以提高记忆效果,增强记忆能力。4)科学地进行练习。6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记忆方法既是完

48、简答道德认识的形成 成记忆任务的保证,也是影响记忆效果的重要1)道德知识的掌握;2)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因素。3)道德信念的确立 7科学用脑、合理用脑。记忆是大脑的机能,49.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学习主要依靠大脑的积极活动。但大脑也不能1)家庭环境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无休止的长时间工作,学生需要合理学习和休2)学校对学生品德发展的作用 息,才能使提高记忆力有可靠的保证。3)个性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8树立记忆的信心。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学习50、简述人的心理发展的规律 和复习的结果进行及时的检查与评定运用不1)先天和后天的关系; 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树立起记忆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的信心,从而增强记忆的效果。3)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3 试论中小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4)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的关系 1)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创造的积极性 51.如何理解学习这一概念 教师要注意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以激发学生1)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准的2)有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3)表现为个体行为2)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维活动 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用唯物辩证法进行思维,可以防止思维的主观

52、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性、表面性和片面性。

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健全人格完善3)提高元认知能力,教给学生思维策略 自我意识客观人际关系协调反应适度 教师要设法向学生讲授有关思维策略和元认

53、如何做好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知的知识,对思维活动进行监控。1)正确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2)面对现实,4)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和创造方法 适应环境;3)广交朋友,与人为善;4)努力要培养创造性人才,教师要有计划地对学生进工作,学会休闲。行思维训练。

54、学生学习有何特点 5)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1)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2)在教师有目教师不可以忽视逻辑知识和创造知识的传授,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进行的3)在学懂得了逻辑知识和创造知识的传授,就可以使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思维的发展符合逻辑规律。

55、简述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6)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

1)激发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2)呈现学习材学生确实掌握言语这个思维工具,就可以更好料的教学策略3)促进知识理解的教学策略4)地发展思维能力。促进知识保持的教学策略5)测评学习效果的7)要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品质 教学策略 学生了解了自己的思维品质,才能更好地发展

56、简述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 思维能力。

1)意识调控减弱,动作自动化2)能利用细8)提供创造性活动条件,让学生大胆创造 微线索3)动觉反馈作用加强4)形成运动程4 试论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有哪些 序的记忆图式5)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1)创造动机强度的影响。也叫创造的积极性,作水平他是创造思维的内部动力,创造动机越强,越

57、简述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能激发创造性思维,越有利于解决问题,但也第一阶段,乳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要注意适度性 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2)知觉情境的影响。知觉情境越简单、越明显、第二阶段,婴儿期(1.5~3岁),基本的自主有关条件越容易感知,问题越容易发现和感知 感对基本的羞怯和疑虑。3)思维定势的影响。在条件不变时思维定势可第三阶段,学前期(3~6、7岁),基本的主动以帮助人们熟练迅速的解决问题,具有积极作感对基本的内疚感。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解决创造性的新问题,第四阶段,学龄期(6、7~12岁),基本的勤思维定势成为一种束缚,缺乏灵活性,产生消奋感对基本的自卑感。极影响。第五阶段,青少年期(12~18岁),基本的自4)功能固着的影响。只知道事物通常的用途,我同一感对同一感的混乱。而不知道新功能,这就是功能固着,会影响问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8~25岁),基本的亲题的解决 密感对基本的孤独感。5)解决问题策略的影响。通常有算法策略和启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5~60岁),基本的繁发策略,人们通常采用启发策略,这种不繁琐,殖感对基本的停滞感。速度快 第八阶段,成年晚期(60岁以上),基本的自6)已有知识的影响。知识越广博越容易解决问我完善感对基本的绝望感。题,但思维策略方法不科学或是理论不能联系

58、简述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实际,也难以创造性的解决新问题 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7)人格的影响。创造性高的人一般有1具有幽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默感2有抱负和强烈动机3能够容忍和模糊错法 误4喜欢幻想5具有强烈好奇心6具有独立性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的特点 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8)灵感的影响。长时间、多角度、反复的、求

59、如何激发教师的工作动机 异的思考解决问题 1)使教师真正体验工作价值2)使教师工作9)启发的影响。人们在冥思苦想中,受到某一内容多样化3)适当地增加一些工作的难度4)原型事物的启发,通过类比联想到解决的方法 给教师应有的自主权5)将教师的能力发挥与5 试述教师应如何利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兴趣统一起来6)及时运用信息反馈机制 1)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五、论述 第一,要尽量防止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的1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 干扰。2 试述中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第二,新颖的教学内容。3 试论中小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第三,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富于变化。4 试论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有哪些 第四,培养学生的兴趣 5 试述教师应如何利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2)要善于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6.如何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一,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7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第二,对学生的要求要严格适当。8 如何对中小学生不良情绪进行调适 第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9试述影响中小学生能力发展的因素 第四,正确组织课堂教学。10教师应如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因材第五,组织学生实际操作。施教 3)要运用几种注意相互转换得规律组织教学 11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 一堂课要有这样的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12试述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影响后注意有节奏的相互交替,使学生的注意有张人的心理发展的因素 有弛,不易疲劳,从始至终的保持一定的注意

13、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心理品质有哪些 6.如何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1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 1)明确教学的具体目的和意义。1)首先,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这经验证明:教师愈能在教学中阐明每一具体教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没有明确的观察目学内容的目的、意义,使学生明确所学的内容的,直接影响到知觉的选择性。具有的价值,这种知识就愈能吸引学生,愈能2)其次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提出观察的具体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产生学习的意向,方法,制定观察的计划。引导学生预习,安排提高学习积极性。好实验程序,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这些充2)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任在教学中,教学内容丰富有趣,逻辑性强,不务的重要条件。断以新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教学方法3)再次,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生动而有变化,使学生感到学习能得到精神上导,由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品质。有的满足,就可以激发学生较高水平的求知欲。

3)创设“问题的情境”,启发儿童积极思维。(2)教师要热爱学生

在教学中,向学生提出课题,创设“问题的情

3、教师的意志 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觉地探索问题的(1)教师要有坚定性 结果,这是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2)教师要有果断性 4)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3)教师要有自制力 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当然过多得竞赛,不仅会失去激励的作用,反而会造成学生紧张情绪,加重学生的负担。5)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实验证明,学生了解其学习结果,比不了解学习结果,学习的积极性要高,进步要快。从心理学上说,就是给予及时的强化。7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1)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观念意识。学生的一切行动都受一定的动机和目的调节支配,一个人只有有了明确的目的、远大的理想、才能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2)规范管理教育,养成自觉自控的习惯。自觉自控行为习惯是顺利从事学习和其他活动的条件,也是良好意志品质的特征

3)加强行为练习,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意志的培养离不开实际磨练,只有在困难面前,学生付出意志的努力,才能取得锻炼意志的效果

4)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加强意志品质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是重要的一环,任何环境的影响都要通过个体的亲身锻炼,自我经历才能真正起作用

5)根据学生意志表现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好的品质巩固发扬,对不良的意志品质教育矫正,不断提高学生的活动质量和水平8 如何对中小学生不良情绪进行调适 1)矫正错误的观念

2)不要简单禁止,应善于疏导3)不要损伤学生的人格与自尊心 4)科学正面引导,利用积极情绪克服消极情绪5)帮助学生扩大胸襟

9试述影响中小学生能力发展的因素

1)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心理学上吧人的机体的某些解剖生理学的特点,特别是大脑的结构和机能的特点称为素质,素质为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对能力的形成于发展具有一定制约作用

2)教育对能力发展起主导作用。社会生活条件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主要通过教育实现的,分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前者作用于儿童早期经验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后者主导在人的智力开发

3)社会实践是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实践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之间的桥梁,人的很多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都是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反复多次发展起来的 总之,中小学生能力的发展是多因素错综复杂影响的结果,其中身体素质是前提,是可能性,社会环境是决定因素,教育起主导作用,实践是重要途径。

10教师应如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1)对胆汁质的学生,要着重发展其热情豪放爽朗勇敢和主动的心理品质,防止粗暴人性高傲等人格特点的产生;教育时要以柔克刚、热心肠、冷处理,切忌急躁

2)对多血质的学生,要着重培养其朝气蓬勃、满腔热情、足智多谋等心理品质,防止朝三暮

四、虎头蛇尾、粗心大意、人性等不良人格特点的产生;教育时要刚柔交替

3)对粘液质的学生,要着重发展其诚恳待人、工作踏实的品质,注意防止墨守成规、冷淡迟缓等品质,注意培养他们缺少的品质--高度的灵活性、积极性,杜绝可能发生的淡漠和萎靡不振。教师应该以满腔的热情吸引他们参加集体活动,激发他们积极情绪 4)对抑郁质的学生,要着重发展敏感机智、认真细致由自尊心和自信心等品质,防止怯懦、多疑、孤僻等消极心理的产生;教育上,要给予更多的关怀,经常给予帮助,对这些学生,称赞、贾诩、奖励等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11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 1)加强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和科学规律的教学

2)合理安排教材、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 3)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4)科学的安排练习与世界,加强练习的指导 5)创设与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 6)采用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 7)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12试述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因素

1)首先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遗传素质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没有正常的遗传素质,人的心理就得不到正常发展,儿童心理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手胜利发展的规律制约 2)其次,社会环境和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环境与教育的条件,决定了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能否变为现实,并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速度方向和个别差异

3)儿童心理发展动力是通过在活动中产生的矛盾运动发展的。心理的发展是由个体内外各种条件相互作用而实现的。老师提问,学生不会,产生了矛盾,为了达到平衡进行了学习实践,通过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使儿童的心理得到了发展

13、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心理品质有哪些

1、教师的认识能力

(1)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2)教师要有分配的注意力(3)教师要有巩固的记忆力

(4)教师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5)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6)教师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2、教师的情感

(1)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

心理学整理重点 篇2

关键词:心理效应,低段,整理习惯,心理规律

日常工作中, 笔者经常碰到这样的学生:桌面上, 摊得乱七八糟;桌肚里, 塞得满满当当;上课前, 磨磨蹭蹭找不到作业;放学时, 手忙脚乱理不好书包……不良整理习惯严重影响了这些学生的学习效率。要知道,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整理习惯亦如此。小学阶段, 尤其是低年级时期, 学生的个性还没有真正形成, 可塑性较强, 是整理习惯培养的关键期。这一时期, 如果能正确运用心理效应, 唤起其习惯的养成意识, 并加以正确的引导, 能很好地促使他们养成良好整理习惯, 提高学习效率。

一、利用首因效应, 塑造形象, 树立威信

首因效应也叫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 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 也就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 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 因为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 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因此, 在培养学生整理习惯的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一效应的积极作用, 在刚开始提出整理要求时, 就树立威信, 给学生留下一个“要求严格、遇事顶真、认真负责”的第一印象, 让学生知道教师对这件事情是很重视的, 会时时关注他们, 不是马马虎虎就可以蒙混过关的。这样学生做起事来也会规规矩矩的, 一些不良行为也就没有了可乘之机。

二、利用期待效应, 激发动力, 建立信心

期待效应的提出者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告诉我们, 你期望什么, 就会得到什么, 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 事情就一定会顺利进行。“说你行, 你就行, 不行也行;说不行, 就不行, 行也不行”就是这个道理。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他们更容易受这种暗示的影响。“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 相信一定能学会自己整理学习用品的, 对不对?”“我们班的小朋友那么聪明能干, 要把抽屉整理干净, 一定难不倒大家。”“昨天放学时, ××小朋友的抽屉也理得很整齐, 相信今天他一定能做得又快又好。”教师经常这样鼓励学生, 不但能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感和亲近感, 而且能促使学生更求上进, 特别是对那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来说, 教师热情洋溢地肯定其优点, 能鼓起其积极进步的信心和勇气, 使他们感受到被人承认的喜悦, 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亲其师, 则信其道。学生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和期待, 就会努力去达成教师的期望。

三、利用从众效应, 营造氛围, 顺势利导

从众效应也称乐队花车效应, 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 作出判断、形成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 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集体中, 更容易受大多数人的观点和行为的影响。在培养学生整理习惯的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发挥从众效应的积极作用, 结合学校领导在集会上的讲话, 结合少先队大队部的“雏鹰争章”“三项竞赛”等活动, 顺势而为, 通过班会课、黑板报等舆论阵地进行宣传, 让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 放学排队时, 刚开始, 个别学生没有把椅子塞到桌子下就想出去排队了, 但看到大家都在塞时, 他会马上跟着做, 即使他自己没注意跑出去了, 也会有其他同学提醒“×××, 你还没塞椅子”。这时, 他也会乖乖跑回来把椅子塞好。久而久之, 没人提醒, 学生也都能自觉做到了。

四、利用登门槛效应, 细化目标, 分步训练

登门槛效应也称得寸进尺效应, 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小要求, 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 或是想给他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 就有可能接受更难的要求。这一效应在小学低段的养成教育中尤为适用。教师可以把整理习惯的目标转化为几个具体的小目标, 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 让学生逐条对照。先从比较容易达成的目标开始———课前按要求摆好上课要用的书本和文具。学生达到要求后, 教师再提出第二个目标———养成放学时的整理习惯———先把书包整理好, 桌面和抽屉整理干净, 再检查地面, 最后把桌椅摆放整齐。在一项训练初见成效后, 才能进一步提高要求。实践证明, 这种细化目标、分步训练的培养模式, 对学生习惯的养成是行之有效的。

五、利用榜样效应, 感染学生, 争优创先

所谓榜样效应是指具有代表性的先进人物在影响和激励人们的过程中能产生的效果。心理学中把个体有时会通过特别的心理动机, 有选择性地吸收、模仿某些特殊的人或物称为“仿同”作用。小学生低年级的学生因其年龄特点, 模仿性强, 但分辨是非的能力极差, 他们很喜欢模仿身边的人物, 特别是同龄人的言行举止, 却分不清好与坏。因此, 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整理习惯过程中, 教师要为学生寻找一些良好的榜样。不但教师自己要以身作则, 还要让家长平时也注意言传身教。在班级里, 更要把整理方面做得好的学生作为班级典型, 请他们介绍自己的经验, 展示自己的成果 (可以拍成照片) 。对于小学生来说, 这样的榜样示范往往比言语教育更具有说服力和号召力, 更易激起学生模仿和追赶的愿望, 促进习惯养成。

六、利用奖惩效应, 赏罚分明, 激励进取

奖励和惩罚是对学生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化的手段, 它通过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 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心理学家阿伦森认为, 人们大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赞赏的态度或行为不断增加的人或事, 而反感上述态度或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大人都喜欢听好话, 更何况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了。实践中, 教师可以制定一些奖惩制度, 引导学生养成整理习惯:对不规范的行为进行相应处罚, 对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予奖励。比如, 对抽屉脏乱的学生, 不仅要求其限时整理好, 放学后还要负责检查每个学生的抽屉;对座位周围地面不干净、乱扔废纸的学生, 放学后要搞一次卫生将功补过;整理工作表现良好的学生, 就奖励一颗红星, 累计三十颗红星就能得到一份小礼物, 积分高的学生还有优先挑选礼物的机会;每月评比“整理小明星”, 予以通报表彰;学期结束时, 结合学校的雏鹰争章活动评出文明标兵……这些奖惩制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为他们争当先进提供动力。

七、利用21 天效应, 坚持不懈, 养成习惯

根据心理实验研究, 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 如果重复21 天, 经历了顺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就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 坚持的时间越长习惯越牢固。在行为心理学中, 人们把这种新习惯或理念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 天的现象称为“21 天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整理习惯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过程, 不能寄望于一蹴而就, 必须持之以恒, 不断强化, 反复抓, 抓反复。刚开始, 教师每天要坚持检查、记录, 依实表扬做得好或有进步的学生, 鼓励其他学生继续努力, 还要及时跟家长沟通, 交流情况、寻求支持。当取得一定成果后, 可以慢慢过渡到班干部检查、同桌互查, 直至完全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心理效应是心理规律的科学总结, 合理运用可以令学校的教育工作事半功倍, 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提升他们的学习品质。

参考文献

[1]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郑小兰.改变一生的60个心理学效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9.

心理学整理重点 篇3

【关键词】心理效应 低段 整理习惯 心理规律

日常工作中,笔者经常碰到这样的学生:桌面上,摊得乱七八糟;桌肚里,塞得满满当当;上课前,磨磨蹭蹭找不到作业;放学时,手忙脚乱理不好书包……不良整理习惯严重影响了这些学生的学习效率。要知道,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整理习惯亦如此。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时期,学生的个性还没有真正形成,可塑性较强,是整理习惯培养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如果能正确运用心理效应,唤起其习惯的养成意识,并加以正确的引导,能很好地促使他们养成良好整理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一、利用首因效应,塑造形象,树立威信

首因效应也叫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就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因为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因此,在培养学生整理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一效应的积极作用,在刚开始提出整理要求时,就树立威信,给学生留下一个“要求严格、遇事顶真、认真负责”的第一印象,让学生知道教师对这件事情是很重视的,会时时关注他们,不是马马虎虎就可以蒙混过关的。这样学生做起事来也会规规矩矩的,一些不良行为也就没有了可乘之机。

二、利用期待效应,激发动力,建立信心

期待效应的提出者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告诉我们,你期望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就一定会顺利进行。“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就是这个道理。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容易受这种暗示的影响。“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相信一定能学会自己整理学习用品的,对不对?”“我们班的小朋友那么聪明能干,要把抽屉整理干净,一定难不倒大家。”“昨天放学时,××小朋友的抽屉也理得很整齐,相信今天他一定能做得又快又好。”教师经常这样鼓励学生,不但能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感和亲近感,而且能促使学生更求上进, 特别是对那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来说, 教师热情洋溢地肯定其优点,能鼓起其积极进步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感受到被人承认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和期待,就会努力去达成教师的期望。

三、利用从众效应,营造氛围,顺势利导

从众效应也称乐队花车效应,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作出判断、形成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集体中,更容易受大多数人的观点和行为的影响。在培养学生整理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挥从众效应的积极作用,结合学校领导在集会上的讲话,结合少先队大队部的“雏鹰争章”“三项竞赛”等活动,顺势而为,通过班会课、黑板报等舆论阵地进行宣传,让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放学排队时,刚开始,个别学生没有把椅子塞到桌子下就想出去排队了,但看到大家都在塞时,他会马上跟着做,即使他自己没注意跑出去了,也会有其他同学提醒“×××,你还没塞椅子”。这时,他也会乖乖跑回来把椅子塞好。久而久之,没人提醒,学生也都能自觉做到了。

四、利用登门槛效应,细化目标,分步训练

登门槛效应也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小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是想给他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难的要求。这一效应在小学低段的养成教育中尤为适用。教师可以把整理习惯的目标转化为几个具体的小目标,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让学生逐条对照。先从比较容易达成的目标开始——课前按要求摆好上课要用的书本和文具。学生达到要求后,教师再提出第二个目标——养成放学时的整理习惯——先把书包整理好,桌面和抽屉整理干净,再检查地面,最后把桌椅摆放整齐。在一项训练初见成效后,才能进一步提高要求。实践证明,这种细化目标、分步训练的培养模式,对学生习惯的养成是行之有效的。

五、利用榜样效应,感染学生,争优创先

所谓榜样效应是指具有代表性的先进人物在影响和激励人们的过程中能产生的效果。心理学中把个体有时会通过特别的心理动机,有选择性地吸收、模仿某些特殊的人或物称为“仿同”作用。小学生低年级的学生因其年龄特点,模仿性强,但分辨是非的能力极差,他们很喜欢模仿身边的人物,特别是同龄人的言行举止,却分不清好与坏。因此,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整理习惯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寻找一些良好的榜样。不但教师自己要以身作则,还要让家长平时也注意言传身教。在班级里,更要把整理方面做得好的学生作为班级典型,请他们介绍自己的经验,展示自己的成果(可以拍成照片)。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的榜样示范往往比言语教育更具有说服力和号召力,更易激起学生模仿和追赶的愿望,促进习惯养成。

六、利用奖惩效应,赏罚分明,激励进取

奖励和惩罚是对学生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过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心理学家阿伦森认为,人们大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赞赏的态度或行为不断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上述态度或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大人都喜欢听好话,更何况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了。实践中,教师可以制定一些奖惩制度,引导学生养成整理习惯:对不规范的行为进行相应处罚,对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予奖励。比如,对抽屉脏乱的学生,不仅要求其限时整理好,放学后还要负责检查每个学生的抽屉;对座位周围地面不干净、乱扔废纸的学生,放学后要搞一次卫生将功补过;整理工作表现良好的学生,就奖励一颗红星,累计三十颗红星就能得到一份小礼物,积分高的学生还有优先挑选礼物的机会;每月评比“整理小明星”,予以通报表彰;学期结束时,结合学校的雏鹰争章活动评出文明标兵……这些奖惩制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为他们争当先进提供动力。

七、利用21天效应,坚持不懈,养成习惯

根据心理实验研究,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21天,经历了顺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就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坚持的时间越长习惯越牢固。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这种新习惯或理念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称为“21天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整理习惯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能寄望于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刚开始,教师每天要坚持检查、记录,依实表扬做得好或有进步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继续努力,还要及时跟家长沟通,交流情况、寻求支持。当取得一定成果后,可以慢慢过渡到班干部检查、同桌互查,直至完全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心理效应是心理规律的科学总结,合理运用可以令学校的教育工作事半功倍,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提升他们的学习品质。

参考文献:

[1]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郑小兰.改变一生的60个心理学效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4]陆汉彬.效应教育[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心理学整理重点 篇4

1.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概括来说,是存在与管理活动中的客观规律。

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2.科学管理理论创始人的理论代表及主要思想:

泰罗Taylor,科学管理之父,《科学管理原理》:工作条件和工作方法的标准化和科学化;挑选和培训工人;激励方法;明确划分工作和执行任务 杰尔布雷斯夫妇:砌砖实验,无效和有效动作

3.马斯洛需求层次:

人的需求,动机和刺激问题

4.古典组织理论:

法约尔

5.行政组织理论:

马克思韦伯,组织理论之父;核心是理想的行政组织形式

6.霍桑试验:

人际关系理论:型心愉快的员工是一个生产率高的员工;行为科学

7.权变的管理理论:

权变是指随机应变之意;不存在“最好的管理方式”;要随内部环境和外部条件而定

组织结构方面:汤姆伯恩斯;琼伍德沃德;保罗劳伦斯;杰伊洛希

人性方面:约翰莫尔斯;杰伊洛希

领导方式方面:弗雷德费德勒;罗伯特豪斯

8.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要做到“古为中用”

旧中国的企业管理: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管理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管理

9.企业的外部环境:

一般环境: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自然因素;技术因素 特定环境:物资供应商;劳动力市场;金融机构;社会公众;竞争对手;政

府机关;顾客

10.组织的一般环境中的社会文化因素:

包括人口统计方面的因素: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平均寿命测算;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教育程度结构;民族结构;地域结构

和文化方面的因素:价值观念;工作态度;消费倾向;风俗习惯;伦理道德

11.组织文化的正面作用: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协调作用;自我约束作用

12.组织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

高层管理者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组织的历史经验教训;组织行业的性质;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背景

13.决策的特征:

目的性;超前性;选择性;可行性;过程性;动态性

14.决策原则:

满意原则;层级原则;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相结合的原则;系统原则

15.(判断)德鲁克认为。目标管理的最大好处在于他是管理人员能够控制自己的成绩,每个人都可通过比较实际的结果和目标来评估自己的绩效,一边做

进一步的改善。及小孩可以由上级和下属共同评估。目标管理可以培育团队精神和改进团队合作。目标管理的核心是,每一位今年管理人的工作目标,应该有他对自己所属的更高一级单位的成功做出贡献来体现。

16.组织结构设计:

组织起来的上下左右协作配合的框架成为组织结构。

在我国,组织结构包括管理体制,组织机构,权责界定,分工协作等内容。管理的组织职能主要就是要设计好组织结构并使之能良好运行。组织结构的 设计简称组织设计。

17.(判断)管理幅度是指一名管理者直接管理或领导的下属人数。在组织规模一定的情况下,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成反比关系,即扩大管理幅度可以减少管理层次,反之,缩小管理幅度则需增加管理层次。研究管理幅度就能解决管理层次问题。

18.人员报酬的含义概念及构成:

报酬是指员工在某个组织中工作所得到的物质利益,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社会保险,福利等。这些报酬不仅关系到劳动力的再生产,而且对员工能起到物质鼓励作用,所以做好员工报酬的分配工作是人事工作的重要内容。

19.权变领导模式:

费德勒在意关心人为主和关心工作为主的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将领导行为同环境状况紧密结合的权变理论。他认为影响领导有效性的环境变量有,上下级关系,任务结构,职位权力。

20.对员工的激励——D麦格雷戈的X理论与Y理论

X理论的论点:人天性好逸恶劳,;缺乏进取心,宁愿被领导;人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的需要漠不关心,认为自身的安全高于一切

Y理论的论点:人并非天生厌恶工作。只要工作环境好,人工作起来回想游戏一样自然;人主动承担责任并自我控制和管理;分具有的丰富的想象力只得到了部分发挥,如果把奖励和组织目标联系起来就能充分发挥人的智慧潜能。

21.控制的种类:

按控制活动的重点: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反馈控制

按控制来自何方:内部控制;外部控制

以控制时间发生的时间点:预防性控制;侦测性控制;更正性控制

按控制对象:成果控制(指目标制定过程的成果或目标执行的成果,上述几

种都为此);过程控制(指成果形成的内容方法运动方式等)

按控制手段:间接;直接

按控制的业务内容:质量;库存;进度;成本;财务运算

22.标准的建立:

标准代表人们期望的绩效,是测度实际绩效的依据和基础,它是一个目标。制定控制用的标准,首先要明确在某一特定情况下,然后定出期望达到的水准。

23.预算控制的优缺点表现在:

优:它可以对组织中复杂的业务采用一种共同标准—货币尺度来加以控制,便于综合评价和比较;它采用的报表和制度早已被人们熟知;它的目标集中指向组织业务获得的效果—增收节支,获得盈利;它有利于明确组织及其内部各单位的责任,有利于调动积极性

初级党校重点整理 篇5

第一节 《共产党宣言》诞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宣言》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日益激化、西欧工人运动蓬勃兴起的产物。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14~15世

纪:简单协作阶段

纪:工场手工业阶段、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18

纪:第一次科技和产业革命 无产阶级的诞生

时间:第一次工业革命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 性质:被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资产阶级对立物(P2)斗争:同个别资本家斗争→组建工会,开展罢工、谈判(19世纪)→有组织有规模的政治性罢工甚至工人武装起义(19世纪30~40年代)→自发斗争→自觉斗争

意义:《宣言》的问世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主义宣告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正式诞生。指导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宣言》在阐明科学社会主义一系列重要原理的同时,分析批判了各种非科学

社会主义流派,并提出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加强国际团结、开展反对形形色色社会主义斗争的理论原则和革命策略。

这些理论策略成为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针,标志着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从此迎来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个又一个高潮。有助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1、五四时期,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宣

言》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加深。这一时期最早介绍《宣言》并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人是李大钊。2、1920年8月,《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问世,受到中国先进分子的热烈欢“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两次里昂工人起义、【1836年至1848年】英国工人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意义: “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段 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整体为自己的阶级利益而斗争 无产阶级提出了明确的政治主张 无产阶级采取了武装起义的斗争方式 无产阶级的组织性明显提高

二、《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基础上从事理论研究和理论斗争的结晶

19世纪30—40年代西欧自然科学的长足进步为《宣言》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确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再次,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提出了现实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三、《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斗争实践中产生的 创建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组织准备)对正义同盟进行改组

于1848年2月问世,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共产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正式党纲,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它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是世界上流传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社会政治文献。第二节 《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

《宣言》的内容丰富归纳起来:一个基本思想、四条基本原理、一个最终理想【实现共产主义】、一句革命口号【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队伍:《宣言》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基本纲领和策略原则。宣言最后庄严的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基本思想(了解,P14):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精神和历史的基础;因此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及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如果不能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他压迫他的那个阶级下解放出来 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是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根本道路 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 第三节 《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 《共产党宣言》的伟大意义 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宣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两个必然”原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原理、无产阶级专政原理和共产党的性质、纲领、策略原理,构筑出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框架雏形。

迎。

3、《宣言》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前进的理论指南。《共产党宣言》的当代价值 牢固确立坚定地共产主义信仰

始终坚持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 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改革 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马克思主义,努力以先进的理论指导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辩证的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大胆地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

马克思的著作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1835年8月)

《共产党宣言》

(1848年2月)《资本论》第一卷

(1867年9月14日)《反杜林论》

(1877年)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最先吹起思想启蒙号角的是陈独秀。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

初期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以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以新道德(提倡个性解放)反对旧道德(封建礼教),以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初期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是:文学革命

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列宁领导的政府两次发

表宣言,宣布废除沙皇政府同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放弃在中国的特权,消

息传到中国,受到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吸引了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关注苏俄内外政策。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三、五四运动: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并且最 终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新文化运动逐步发展成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运动 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成长起来

“问题”与“主义”之争 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之争 无政府主义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四个具体方面:出版通俗刊物,开班补习学校,成立工会,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

五、中共一大的召开【上海法租界】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近代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走什么路的根本标志,规定着党的奋斗目标,指明党的前进方向。

第三章 党的性质、宗旨、纲领 因此,制定和实施正确的纲领,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及其领导的事业至关重要。

从广义上讲,党的纲领包括党的指导思想、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现阶段以及

一、党的性质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从政党与阶级的关系看,政党是阶级的政治组织。

从工人阶级的自身特点看:最先进、最具有前途;发展变化看,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 党是由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所组成。最终奋斗目标等方面的内容。

从狭义上说,党的纲领包括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两部分。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

主义,这是始终不变的。最低纲领则是根据革命或建设的发展阶段的客观实际

不同而有所不同。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也可以称为运动的最近目的和最高目的。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在代表中国工人阶级利益的同时,始终把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 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重要责任。

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代表阶级、民族和人民利 益的具体体现。

3、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本质上的先进性

指导思想,阶级基础的先进性。奋斗目标的先进性,组织功能上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4、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党的历史作用和历史使命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党的自身特点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

5、实践三个代表,保持党的先进性

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正确认识我国工人阶级和社会结构的新变化。注重把社会各方面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

把党建设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必须始终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必须坚持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必须坚持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必须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工作方式。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二、党的宗旨

党的宗旨是指党的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和意图,是党全部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党组织的每个党员一切言论和行动所遵循的准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唯一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唯一宗旨

人民自古以来都是作为国家的一份子而存在的,因此只有人民的存在才能决定国家的存在。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引导下,及时认识到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这充分体现出我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而今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繁荣昌盛的景象正是党的这一先进认识带来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前提条件我们要 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即以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民族利益为重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努力实践党的宗旨几个要点 正确处理坚持党的宗旨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系 坚持党的宗旨,必须落实到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 坚持党的宗旨,必须落实到党员干部的思想行动中去

三、党的纲领

党的纲领,指的是党为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而确立的行动方略。

党的纲领是党的政治主张的集中反映,是昭示社会的政治宣言,是一个政党举什么旗、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这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纲领。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党的目标而奋斗

第四章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历史和人民的四个选择

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近代以前,中国历史没有面临四个选择。鸦片战争后,重新选择。

二、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逻辑过程

西方科技【师夷长技以制夷】、西方制度【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西方观念【文化启蒙】、第五章 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

一、伟大成就 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 完成社会主义革命 进行改革开放

二、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了,巩固

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为什么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实现中华名字伟大复兴的最好选择

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

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造性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

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今中国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

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

初中重点课文目录整理 篇6

第一单元(亲近文学)《为你打开一扇门》《繁星》 《冰心诗三首》(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青年人)《诺曼底号遇难记》 《古代诗词四首》(次北固山下、题破山寺后禅院、赤壁、浣溪沙)《泰戈尔诗三首》(金色花、告别、榕树)第二单元(金色年华)《往事依依》《幼时记趣》 《十三岁的际遇》《伟人细胞》 《现代诗二首》(少年歌、生活是多么广阔)名著推荐与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第三单元(民俗风情)《社戏》《端午日》 《本命年的回想》 《中秋咏月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有思念是圆的)《古代诗词三首》(过故人庄、游山西村、一剪梅)《对联六副》

第四单元(多彩四季)《春》《三峡》 《夏》《济南的冬天》 《古代诗词四首》(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西江月、秋词、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文笔精华一》

第五单元(关注科学)《斜塔上的实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叫三声夸克》《梦溪笔谈二则》(以虫治虫、梵天寺木塔)《论语八则》 专题上:《狼》

第六单元(奇思妙想)《天上的街市》《七颗钻石》 《蔚蓝的王国》《皇帝的新装》 《古诗四首》(迢迢牵牛星、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登岳阳楼)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人物风采)

1、童年的朋友(高尔基)

2、一面(阿累)

3、我的老师(魏巍)

4、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余玮)

5、赵普(《宋史》)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登岳阳楼(杜甫)周总理,你在哪里(柯岩)

写作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 第二单元(童年趣事)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7、月迹(贾平凹)

8、三颗枸杞豆(程海)

9、我们家的男子汉(王安忆)

10、柳叶儿(宋学孟)诵读欣赏两小儿辩日(《列子》 黄纱巾(薛涛)

写作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口语交际劝告

第三单元(建筑艺术)

11、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周定舫)

12、巍巍中山陵(刘叙杰)

13、凡尔塞宫(吉祖英)

14、短文两篇黄鹤楼(阎伯理)于园(张岱)诵读欣赏文笔精华

(二)天坛(秦牧)古罗马斗鸡场(乔万尼奥里)昆明花街(李广田)苏州小巷(陆文夫)写作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 口语交际话须形象才动人 第四单元(动物世界)

15、松鼠(布丰)

16、松树金龟子(节选)(法布尔)

17、国宝——大熊猫(叶永烈)

18、黔之驴(柳宗元)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蝉(虞世南)孤雁(杜甫)鹧鸪(郑谷)写作抓住特点介绍动物

语文实践活动保护野生动物的一次活动 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 第五单元(信息传播)

19、三个太阳(黄传会)

20、录音新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21“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廖文根)

22、新闻两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人民日报》)诵读欣赏七子之歌(闻一多)写作写消息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句子的修改 语文实践活动网上读写与交流 专题:荷

第六单元(诗词拔萃)

23、词二首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

24、古代诗词三首木兰诗(《乐府诗集》)观刈麦(白居易)破阵子(辛弃疾)

25、现代诗二首回延安(贺敬之)再别康桥(徐志摩)

26、歌词三首我的中国心(黄霑)在希望的田野上(晓光)黄河颂(光未然)诵读欣赏古诗三首

使至塞上(王维)黄鹤楼(崔颢)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陶渊明)写作自由作文

语文实践活动赛诗会

心理学整理重点 篇7

一、学生状况

调查工具及对象:周步成教授修订的、适用于我国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在本次调查中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从哈尔滨某重点中学选取高一学生620人, 收取有效问卷607份, 其中男生272人, 女生335人;一批次学生290人, 三批次学生317人。重点对该量表中学习焦虑一项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如下:

注:*p<0.05, **p<0.01, ***p<0.001, 下同

研究发现, 学习焦虑高分的学生占了总调查对象人数的42.7%, 即学习焦虑高分的学生有259人, 学生表现出对考试怀有恐惧心理, 无法安心学习, 非常关心考试分数, 继而影响正常学习。因心理焦虑水平过高而导致身体症状高分的学生则有71人, 即自身焦虑水平较高时, 学生会出现一些如失眠、呕吐等症状, 这说明高中生考试焦虑水平较高的一个普遍现象。虽然普遍, 但并不代表正常, 说明目前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学子们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和身体的煎熬付出, 而这一焦虑水平在男女生和不同批次方面差异表现并不显著, 也就是说性别和不同学习程度两因素不是影响焦虑水平的主要原因。

二、原因分析

高中生学习焦虑水平较高, 我们认为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学生自身因素。

调查对象为省重点高中高一的学生, 其对自身的期望值高, 加之个人目标没有及时得到调整与修正, 使得他们承受的学习压力和竞争压力较大。同时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 其心理承受能力表现不如人意, 因而心理上容易失衡。此外, 处于“暴风骤雨”期的高中生, 总想证明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为了拥有这种独立感和成人感, 他们会不惜做一些标新立异的举措。这几点在学习焦虑水平上体现的尤为突出。

2. 家庭教育方式与家长期望水平易影响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

现在的高中生基本上是一个家庭的核心, 家长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给了孩子, 因此内心特别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 各方面都优秀。然而孩子间是有差异的, 家长这种高期望很容易成为孩子成长和学习的巨大压力, 加之部分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还会有一些不恰当的做法或理念, 导致孩子在家庭中没有压力释放的途径。学生在达不到家长的目标, 或是满足不了家长过高的期望时, 就会对学习产生恐惧、焦虑、挫折感等不良的心理。

3. 学校与社会环境因素。

高考体制与导向使家长、社会仅关注学校的升学率和重点率, 学校则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以学生知识学习的情况和考试的成绩作为学校工作重点, 而老师则在学校的评价下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重要甚至唯一的评价指标, 这一链接反应直接的影响就是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态, 使羽翼还不丰满的孩子过多地承受与体验这种高压下的生活。同时重点中学对学生成绩的重视, 学生平时的课业量多, 定期频繁的考试和成绩排名等, 使得学生面临较大的精神压力和竞争压力, 学生在这样的压力下产生焦虑, 有的学生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

三、辅导案例

◆案例陈述

求助者是一位高一女生。她目前的成绩不理想, 进入高中后的所有考试, 每次成绩与其意愿相差甚远 (她认为自己应该是班级的前三名) , 特别是与初中相比, 成绩滑落的更是让她难以接受。数学原本是她的长项, 不过最近这次期末考试数学成绩不到90分, 结果导致她不愿意上数学课, 现发展到不敢上数学课, 目前状态无论上哪科的课, 听不懂也坐不住。自习课上看到其他同学积极认真学习的样子, 对她来说是莫大的痛苦, 她害怕考试, 害怕上课, 最后, 她不想上学了。就这样, 一次期末考试, 让这位学生彻底失去了信心和勇气。

◆案例分析

对于这个学生来说, 树立积极心态和信心是今后应解决的重点和关键所在。帮助她理顺事情的前因后果, 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才能为其今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事件背后心理上的变化:一是一贯的“优生”心理, 导致心理承受力较差;二是进入高中后较大的心理落差, 不再是“优生”;三是以点带面的消极心态;四是来自家长的高期望、来自学校及老师的排名、来自自己的心理设障以及周围大环境等;五是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强, 患得患失;六是完美心理, 自我要求过于苛刻, 希望自己各个方面都是最好的。

四、具体措施

基于调查与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我认为要想实现我们理想中适度的焦虑水平, 应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努力实践:

◆外因方面

1. 在学校与社会环境方面:

学校发展已经进入多元发展阶段, 仅重视高考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需求, 因此学校发展应开拓视野, 寻求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层面, 在学校发展的同时学生才能得到更优更好的发展。同时应重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加强心理健康老师师资力量和硬件配套建设, 树立积极心理教育理念, 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开展好团体与个别心理咨询, 给需要帮助的学生最好的帮助, 也应适当考虑个别学生需求, 给予其特殊政策, 可以根据主观意愿减少一些考试, 缓解学习压力。

2. 在家庭及家长方面, 建议学校开展家长心理讲堂。

普及心理知识, 使家长了解青春期孩子身心特点, 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 做孩子合格的听众。从过来人、长者的角度做一个合格的引路人, 教授孩子必要的成长阶段知识, 在孩子面前表现出适当的无知, 而不是在孩子面前摆“家长”的谱, 高高在上, “一言堂”, 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孩子必要的鼓励, 给予精神与心理上的支持与帮助。

◆内因方面

1.改变认知。

考试焦虑的主要原因是对考试的认识。一般情况下是认为考试越重要, 焦虑水平会越高。心理学中提出了焦虑与成绩的关系是倒“U”型的, 也就是焦虑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个人的最佳状态得到调动, 只有适度才能最佳。因此适当调整考试期望水平, 方能正确对待考试和发挥正常水平。

2.具体行为。

“视练为考, 考似练”, 即把平时的练习当作考试, 那在真正大的考试面前时就能够像平时一样参加了。也就是说, 心理素质的提高不是说一说就能解决的, 而应是在实践中不断累积实现的, 这就要求每个学生在平时的小考或练习中能够严阵以待, 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 那在真正考试时其认真与紧张程度不过如此。

3. 给自己留有余地。

目标的制定应是一个区域而不是一个点, 也就是每个人给自己制定的目标应有一定的余地, 这样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 不会出现“瓦伦达心态”, 即因压力过大关注结果而无法专心做当下应做之事, 从而适得其反。

4. 调整心理落差。

心理落差大, 源于自身的一种主宰心理。何不把这次当成成长路上的磨炼, 因为这事发生在高一而不是高考中。要学会积极对待生活中的事, 换个角度看世界, 这样会让我们得到更多的收获与成长。

5. 懂得不完美才是真正的人生。

完美是人人追求的, 但我们也知道人无完人, 能够在成长的路上不断地扬长避短就是最棒的。人与人是有差距的, 而缩小差距的方法应该是循序渐进的, 是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做到的, 所以还应客观地为自己的发展定位。正如前面所说, 关键不是别人对你说了什么, 而是你对自己说了什么!你觉得你行你就行, 你觉得你不行你就不行, 别人说你行你也不行。

6. 了解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能力侧面, 各有所长与所短, 正确对待自己的薄弱环节, 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

7. 进行专门的心理训练。

建议对惧考、惧学进行自信训练和系统脱敏训练, 逐步树立信心并解除过敏症状, 慢慢恢复正常学生生活。

(1) 何为自信训练?

自信训练主要是运用交互抑制原理, 通过考试焦虑者自我表达正常的情感和自信心, 使得那些消极的自我意识得到扭转, 借以削弱或消除其考试焦虑的一种自我训练方法。自信训练的设计直接针对考试焦虑的担忧成分。如“离考试时间越近, 我越担心自己的能力是否可以胜任这次考试”;“我担心其他同学在这次考试中都比我强”等。研究表明, 当一位应试者出现充满担忧的情感时, 便会在大脑皮层产生保护性抑制, 妨碍正常的认知活动。自信训练的两大步骤:

第一步学会察觉个人消极的自我意识。

如当得知即将参加一场十分重要的考试以后, 就会产生朦朦胧胧的担忧念头。针对这些朦胧的念头, 把它清晰地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也就是在一张白纸上把这些担忧的想法逐条记下。这种做法可以把个体朦胧的潜意识提高到意识的水平, 从而可使个体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当前消极的自我意识究竟有哪些。这是自信训练的第一步, 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第二是养成向消极的自我意识挑战的习惯。

当你逐条记述个人消极的自我意识以后, 下一步就是要训练自己向消极的自我意识挑战, 这是自信训练的决定性步骤。所谓挑战, 是指向消极的自我意识中不合理成份进行自我质辩, 其中包括指出这种消极的自我意识的不现实性和不必要性, 阐明由此对个人所造成的危害, 并明确今后应取的态度。 (主要是三个问题:这种担心有必要吗?此种担忧对自己有危害吗?个人应取怎样的态度?)

(2) 何为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是将放松训练和条件反射原理结合运用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基本方法是, 在产生考试焦虑反应时, 同时引起一个与之对抗的肌肉松弛反应 (放松训练) , 以使考试焦虑者原来的不良反应强度减弱, 这种做法又称交互抑制。将交互抑制按等级排列, 从弱到强, 渐次实施, 直到最终消除患者的不良反应, 此即系统脱敏。

下面, 我们对考试焦虑进行系统脱敏所用的假定等级程序, 并让考试焦虑者大声朗读这段假定程序 (进入情景) 。

(1) 班主任宣布, 三天内将进行一次小测验。

(2) 明天就要考试了, 今晚我觉得准备得还不充分。

(3) 我走在去考场的路上。

(4) 我看见其他应试者陆续来到。

(5) 监考的教师到了, 我等得得急, 脑子也好像失去了知觉。

(6) 我收到了考卷。开始做题之前, 我把卷子仔细看了一遍。

(7) 我中断考试, 考虑自己怎么才能比其他人做得更好。

(8) 我被一道试题难住了。

(9) 我看见有人在我之前答完题, 交上了卷子。

(10) 时间快到了, 我根本做不完了。

进行系统脱敏时, 要求考试焦虑者先进行放松训练, 待全部放松程序完成后, 要考试焦虑者按假定焦虑等级的第一种情景进行想象, 看自己是否会出现紧张。如果感到不紧张, 肌群继续呈松弛状态, 便可转入下一个情景。假如在某一个情景的想象中感到存在紧张状态, 即应在自觉紧张的肌肉部位做一遍放松练习。以此类推, 直到每一个情景均不感到紧张为止。

三至六岁儿童心理特征及引导重点 篇8

关键词:心理特征;引导重点;课堂大天地

三至六岁儿童是那样的鲜活、复杂、多变。面对这样一个活蹦乱跳的“易变体”,幼儿教师该如何正确把握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呢?又如何正确把握引导重点并行以成之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意味着,只有全方位地、多维度地把握儿童的心理特征,才能找到打开孩子心灵秘境的钥匙。

一、三岁儿童的心理特征及引导重点

【心理特征】

1.三岁儿童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对一切都觉得那么的新奇,那么的不可思议,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特征。

2.三岁儿童有突出的群聚心理,渴望融入人群之中,特别愿意和岁数相仿的同伴交往,尤其是那些独生子女,更渴望和其他小朋友交往。

3.三岁儿童有突出的模仿心理,喜欢模仿别人的语言、动作和表情,比如,学会说“拜拜”,像大人那样打电话,学着做各种有模有样的动作,模仿看书看报、写字画画,等等。

4.三岁儿童有突出的情绪支配心理,说笑就笑,说哭就哭,全然不能用理智支配行动,而且还有强烈的依赖情绪。

【引导重点】

既然三岁儿童有这样的心理特征,那么教师应该扮演多种角色:一个耐心的“保姆”、一个合理的“调解员”、一个大度的“忍耐者”、一个热情的“鼓励者”、一个高效的“促进者”。比如,针对孩子的好奇心理,教师可将儿童认为的所有好奇的事物编成游戏,如将手机、小车、动物、房子等图形剪成两半,和儿童玩拼图游戏。针对孩子的群聚心理,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引领孩子们和其他人相识、说话,共同学习和玩耍,教给孩子在各种环境和场合中和人交往的基本礼仪和常识。针对孩子的模仿心理,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玩耍等习惯,真正让好习惯伴随孩子的一生,成为他性格塑造的部分“原料”,甚至延续到他以后人生的分分秒秒中。针对孩子的情绪支配心理,教师不能急躁,应该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最大程度地敞开心灵,彼此碰撞、信任和接纳,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通过一些柔软灵活的方式让孩子自己明白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不合适的。

二、四岁儿童的心理特征及引导重点

【心理特征】

1.四岁儿童有突出的活泼好动的特征,爱说、爱问、爱跑、爱动手、爱玩,而且喜欢有挑战性的动作,如不走平顺的路面,喜欢游戏,对成人的要求往往不那么顺从听话。

2.四岁儿童有初步的形象思维,可以给事物进行简单分类,能够联系已有印象进行说话等。

3.四岁儿童由情绪支配逐渐过渡到有意行为,比如,能够按照成人的要求去做一些事情,接受成人布置给他们的一些简单任务,在游戏中能简单地进行角色分配,也能控制自己的游戏行为。

【引导重点】

一是要注意引导四岁儿童观察周边世界,因为四岁儿童的有意性行为开始发展了,所以把他们的生活视野扩展至更为广阔的范围,从学校周围开始,逐步拓展至街道、超市、公园等,以此发展儿童的注意、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等五种认识能力。

二是注意发展儿童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例如,针对“家”这个互动主题,可以设计诸多开放与可选择的活动:学习待客,通过剥橘子、剥鸡蛋、倒茶水,等等培养文明礼仪;通过拼摆食物拼盘,培养创造性思维;通过制作贺卡,激发互助互爱的情感……

三是可以通过游戏促进儿童的认识能力、运动能力、语言能力和判断能力。比如,在“跳竹竿”的游戏中,可以培养孩子协作能力;在“包饺子”游戏中,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在“打陀螺”游戲中,可以体会到美、规则和力量……

三、五至六岁儿童的心理特征及引导重点

【心理特征】

1.五岁以后的儿童好奇好问、思维活跃,有着很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学心。

2.五至六岁儿童喜欢动手,喜欢自己动手尝试拆卸、探究等活动。

3.由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4.有意行为进一步增多,逐步有自己的主见,荣誉感、自卑感、嫉妒心、好强心等都比以前年龄更加显露。

【引导重点】

根据五至六岁的儿童心理的发展,教师应特别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各种事件、节日、仪式,经过创造性的开发与整合,变成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包括各种生活经验、物品的性能、事物的因果关系、道德行为准则等。比如,上下楼动作要轻,玩耍时不要伤害别人,过马路时要靠边或走人行道,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等等。

五六岁儿童已经有某些兴趣倾向,同时独立性也有较大发展,可以引导幼儿养只小动物、画画、捏泥、看书、做拼装游戏等等。所有这些活动中,教师要引领孩子们学习生活自理、活动自理、积极和周围人相处,注重培养孩子全面的运动能力和说话能力,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教师的责任在于创设丰富而活泼的幼儿教学情境,不断地打开活动的边界,打开游戏的边界,打开教学的边界,力争使孩子们成长的地方,成为“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参考文献:

[1]程晓云.清华附小的“活德育”[J].教师月刊,2013(2):12.

上一篇:《漆园》王维唐诗鉴赏下一篇:摘桂花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