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人民政府2010年立法工作计划的通知(精选8篇)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人民政府2010年立法工作计划的通知 篇1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浙江省人民政府2010年立法工作计划的通知
浙政办发[2010]14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浙江省人民政府2010年立法工作计划》已经省政府第4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10年2月21日
浙江省人民政府2010年立法工作计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国务院《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和《浙江省人民政府立法工作计划编制和实施规定》,对省政府2010年立法工作作如下安排: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改善民生等方面的立法为重点,统筹兼顾,注重创新,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为加快建设“法治浙江”、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二、在本内要完成的重点立法项目(31件)
(一)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地方性法规项目(8件)。
1.为有效落实消防安全责任,预防和减少火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请审议《浙江省消防条例》草案(由省公安厅起草)。
2.为加快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保障信息安全,提请审议《浙江省信息化条例》草案(由省经信委起草)。
3.为加强航道管理,保障航道畅通和安全,促进水路运输业发展,提请审议《浙江省航道管理条例》草案(由省交通运输厅起草)。
4.为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城乡环境卫生,保障人身健康,提请审议《浙江省爱国卫生条例》草案(由省卫生厅起草)。
5.为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请审议《浙江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草案(由省农业厅起草)。
6.为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维护财政经济秩序,提请审议《浙江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草案(由省财政厅起草)。
7.为推进节约能源工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提请审议《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修订)》草案(由省经信委起草)。
8.为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制度,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提请审议《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办法》草案(由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起草)。
(二)制定规章项目(23件)。
1.为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规范政府投资建设行为,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制定《浙
江省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管理办法》(由省发改委起草)。
2.为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促进、引导和规范企业投资,保障企业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制定《浙江省企业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由省发改委起草)。
3.为加强对评标专家的管理,规范招标投标活动中的评标行为,保证评标结果的公平、公正,制定《浙江省综合评标专家库管理办法》(由省发改委起草)。
4.为加强政府投资预算管理,规范政府投资活动,保障政府投资效益和资金安全,制定《浙江省政府投资预算管理办法》(由省财政厅起草)。
5.为加强生猪屠宰管理,规范生猪屠宰市场活动,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修改《浙江省实施〈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办法》(由省商务厅起草)。
6.为有效保护港口岸线资源,促进港口岸线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制定《浙江省港口岸线管理办法》(由省交通运输厅起草)。
7.为保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浙江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由省交通运输厅起草)。
8.为完善城镇廉租住房保障制度,保障城镇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修改《浙江省城镇廉租住房保障办法》(由省建设厅起草)。
9.为保障城镇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交易和管理活动,修改《浙江省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由省建设厅起草)。
10.为规范和促进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现代农业,制定《浙江省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促进办法》(由省农业厅起草)。
11.为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维护耕地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定《浙江省耕地质量管理办法》(由省农业厅起草)。
12.为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植物资源,维护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制定《浙江省野生植物保护办法》(由省林业厅起草)。
13.为深化林权制度改革,规范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的流转和抵押,促进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制定《浙江省集体林权流转和抵押办法》(由省林业厅起草)。
14.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林木采伐管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修改《浙江省林木采伐管理办法》(由省林业厅起草)。
15.为建立健全废弃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管理体系,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制定《浙江省废弃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由省环保厅起草)。
16.为保障和监督排污许可的有效实施,规范排污许可程序,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制定《浙江省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由省环保厅起草)。
17.为加强辐射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维护环境安全,保障人身健康,制定《浙江省辐射环境监督管理办法》(由省环保厅起草)。
18.为有效落实对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要求,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修改《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由省环保厅起草)。
19.为促进地方标准制定工作,强化地方标准实施监督,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制定《浙江省地方标准管理办法》(由省质监局起草)。
20.为加强无居民海岛管理,规范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制定《浙江省无居民海岛管理办法》(由省海洋与渔业局起草)。
21.为规范地理空间数据的交换与共享行为,促进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制定《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与共享管理办法》(由省测绘局起草)。
22.为加强对居住房屋租赁活动的监督管理,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制定《浙江省居住房屋租赁管理办法》(由省综治委起草)。
23.为加强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管理,促进依法行政,制定《浙江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由省法制办起草)。
三、开展调研论证的立法项目(51件)
(一)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方面拟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地方性法规项目和拟制定或修改的规章项目(17件)。
地方性法规项目(8件):《浙江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由省发改委起草)、《浙江省电网设施建设保护和供用电秩序维护条例》(由省经信委起草)、《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修订)》(由省科技厅起草)、《浙江省旅游管理条例(修订)》(由省旅游局起草)、《浙江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修订)》(由省交通运输厅起草)、《浙江省机动车维修行业管理条例》(由省交通运输厅起草)、《浙江省土地登记条例》(由省国土资源厅起草)、《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条例》(由省国土资源厅起草)。
规章项目(9件):《浙江省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办法》(由省国土资源厅起草)、《浙江省城乡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办法》(由省商务厅起草)、《浙江省会展业管理办法》(由省商务厅起草)、《浙江省汽车客运站管理办法》(由省交通运输厅起草)、《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办法》(由省农业厅起草)、《浙江省化妆品管理办法》(由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起草)、《浙江省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由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起草)、《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由省科技厅修改起草)、《浙江省邮政专营管理办法》(由省邮政管理局修改起草)。
(二)在加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方面拟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地方性法规项目和拟制定的规章项目(8件)。
地方性法规项目(6件):《浙江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由省经信委起草)、《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修订)》(由省建设厅起草)、《浙江省森林公园管理条例》(由省林业厅起草)、《浙江省湿地保护和管理条例》(由省林业厅起草)、《浙江省河道管理条例》(由省水利厅起草)、《浙江省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由省环保厅起草)。
规章项目(2件):《浙江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办法》(由省海洋与渔业局起草)、《浙江省狩猎管理办法》(由省林业厅起草)。
(三)在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改善民生方面拟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地方性法规项目和拟制定的规章项目(7件)。
地方性法规项目(2件):《浙江省工伤保险条例》(由省人力社保厅起草)、《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修订)》(由省地震局起草)。
规章项目(5件):《浙江省福利企业管理办法》(由省民政厅起草)、《浙江省工资支付保障金实施办法》(由省人力社保厅起草)、《浙江省民办教育促进办法》(由省教育厅起草)、《浙江省实施〈残疾人就业条例〉办法》(由省残联起草)、《浙江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由省人口计生委起草)。
(四)在加强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方面拟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地方性法规项目和拟制定或修改的规章项目(15件)。
地方性法规项目(5件):《浙江省人民调解条例》(由省司法厅起草)、《浙江省禁毒条例(修订)》(由省公安厅起草)、《浙江省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条例》(由省人力社保厅起草)、《浙江省国防教育条例(修订)》(由省国教办起草)、《浙江省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由省国土资源厅起草)。
规章项目(10件):《浙江省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由省公安厅起草)、《浙江省非通常宗教管理办法》(由省民宗委起草)、《浙江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办法》(由省安全监管局起草)、《浙江省地名管理办法》(由省民政厅修改起草)、《浙江省桥梁管理办法》(由省交通运输厅起草)、《浙江省公共场所显示屏播放节目管理办法》(由省广电局起草)、《浙江省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工作暂行办法》(由省信访局起草)、《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管理办法》(由省气象局起草)、《浙江省档案备份登记管理办法》(由省档案局起草)、《浙江省地方志工作办法》(由省地方志编委办起草)。
(五)在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规范政府行为方面拟制定或修改的规章项目(4件)。
《浙江省政府采购法实施细则》(由省财政厅起草)、《浙江省违反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行为行政处分规定》(由省监察厅、省人口计生委起草)、《浙江省统计违法行为行政处分规定》(由省监察厅、省统计局修改起草)、《浙江省行政效能监察暂行办法》(由省监察厅起草)。
四、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
(一)认真落实起草与审查责任。建立健全立法项目办理进度制度,明确立法草案的起草、审查和提请审议时间,落实工作责任。对要求在内完成的立法项目,各起草单位要组织力量抓紧调研起草,按时、高质量完成起草任务;不能如期报送省政府的,要向省政府提交书面报告,说明情况。对开展调研论证的立法项目,各起草单位也要抓紧组织调研论证,做好立法前期准备工作;条件基本成熟,确需在内制定出台的,应当按照规定向省政府提交书面报告,由省法制办提出办理意见。省法制办要加强对立法项目起草工作的督促和指导,必要时可直接组织起草或提前介入;对送审的立法项目要抓紧组织审查,及时提请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二)科学合理设计制度规范。起草、审查立法草案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着眼于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引导、规范和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和实现社会公平,正确处理维护公共利益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关系,在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相关义务的同时,必须明确相应的权利,并从制度上保障其有效实现。按照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规定行政机关的权力与责任,规范行政行为,创新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
(三)不断完善立法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大政府立法公开力度,法规规章草案应通过省政府门户网站、省级主要媒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要坚持和完善调查研究制度,深入基层,广泛听取基层行政机关、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和广大群众的意见,并认真吸收采纳。对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公众普遍关注的重要立法项目,要通过召开立法听证会等方式听取意见。要充分利用省政府立法专家库资源,组织专家参与政府立法工作,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四)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各起草单位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从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出发,科学合理开展起草工作。立法草案涉及其他部门职责的,要充分听取相关部门的意见;存在意见分歧时,要及时沟通、积极协商,尽量取得一致意见。省法制办在审查立法草案时,对存在原则性意见分歧的,要及时进行协调;经反复协调仍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要及时研究提出处理意见;涉及重大、复杂问题的,要事先报请省政府决定。要进一步加强与省人大有关专委和法工委的沟通联系,主动听取意见。各地、各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省法制办和相关起草单位的工作,按规定配合做好立法征求意见、调研等工作。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人民政府2010年立法工作计划的通知 篇2
各市、县 (市、区) 人民政府, 省各委办厅局, 省各直属单位:
《江苏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行业去产能工作实施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 现印发给你们, 请认真组织实施。
2016年8月24日
江苏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行业去产能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的实施意见》 (苏政发[2016]50号) , 做好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去产能工作, 促进行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着眼于推动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坚持企业主体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发展先进与淘汰落后相结合、分类指导与综合施策相结合、积极推进与稳妥安置相结合, 主动压减过剩产能, 持续淘汰落后产能, 引导退出低效产能, 促进行业结构优化、脱困升级、提质增效, 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供给体系质量与效率, 加速促进我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向中高端迈进。
二、工作目标
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环保、安全、质量等手段, 淘汰低端落后产能, 有效压减过剩产能, 确保在三年内完成省政府确定的“十三五”水泥、平板玻璃、船舶化解过剩产能目标任务, 使产能利用率回归合理区间, 即:到2018年底全省再压减水泥产能600万吨、平板玻璃产能800万重量箱, 化解船舶产能330万载重吨;其中, 2016年压减水泥产能380万吨、平板玻璃产能300万重量箱, 化解船舶产能330万载重吨。
三、工作举措
(一) 严禁新增产能。
严禁备案新增产能的水泥熟料、平板玻璃、船舶项目, 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或突破限额地区采取区域限批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6]34号) , 2017年底前, 暂停实际控制人不同的企业间的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置换。《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 (国发[2013]41号) 印发后核准或备案的水泥熟料、平板玻璃项目, 凡是未按规定开展产能置换导致新增产能的, 要严肃查处, 国土资源、环保、质监等部门和金融机构一律不予支持。对国发[2013]41号文件印发前的水泥违规项目, 未经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公告、认定或明确由地方视情处理的, 停止生产许可受理, 已受理的一律不予许可;存在落后设备、工艺、违规产能以及生产淘汰类产品的, 一律不予受理、不予许可。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或危险废物、电石渣等固废伴生水泥项目, 必须依托现有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进行不扩产能的改造。新上工业玻璃项目, 熔窑能力超过150吨/天的, 应依托现有平板玻璃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严防借开展协同处置、发展工业玻璃名义建设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的项目。
(二) 淘汰落后产能。
污染物排放达不到标准要求的, 实施按日连续处罚;情节严重的, 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 责令停业、关闭。能耗超限额的, 应在6个月内整改达标;确需延长整改期限的, 经申请可延长不超过3个月的期限;逾期仍不达标的, 依法关停退出。依法查处生产、销售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水泥产品和无生产许可证生产、销售水泥产品的违法行为。产品质量达不到国家强制性标准的, 依法查处并责令停产整改, 6个月内未整改或整改仍不达标的, 依法关停退出。安全生产标准化达不到三级及以上等级和安全生产条件达不到要求的, 应立即停产整改, 6个月内未整改或整改仍不达标的, 依法关停退出。使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1年本) (修正)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2013]第21号) 淘汰类工艺技术与装备的产能, 要立即关停退出。结合城市规划和沿江产业布局, 鼓励中小船舶企业转型转产, 加快淘汰所在区域的低端低效产能。
(三) 压减过剩产能。
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 严格执行《水泥行业规范条件 (2015年本) 》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15年第5号) 、《平板玻璃行业规范条件 (2014年本) 》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14年第90号) 、《船舶行业规范条件》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13年第55号) 及《海洋工程装备 (平台类) 行业规范条件》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14年第87号) , 切实加强行业准入管理。鼓励企业通过主动压减、转型转产、搬迁改造等途径, 退出部分过剩产能。支持企业根据市场需求, 创新业态和商业模式, 主动退出综合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的产能, 增强盈利能力。引导和支持位于主城区的水泥、平板玻璃企业退出行业或实施环保搬迁、退城进园;支持优势企业搭建产能整合平台, 利用市场化手段推进联合重组, 整合产权或经营权, 优化产能布局, 提高生产集中度, 并结合联合重组、技术改造, 优化生产要素配置, 主动压减竞争乏力的过剩产能。支持优强企业利用现有经贸合作平台,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产能国际合作, 带动我省企业面向全球进行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 实现提质增效升级。
(四) 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大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计划, 围绕高端制造、提质增效、节能减排要求, 推进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 加快行业转型升级步伐。一是提升产品质量标准和水平。停止生产32.5等级复合硅酸盐水泥, 重点生产42.5及以上等级产品。积极发展低辐射镀膜 (Low-E) 玻璃板材、真 (中) 空玻璃、安全玻璃、个性化幕墙、光伏光热一体化玻璃制品等高端玻璃。二是加强技术改造优化产能结构。推广应用更加节能、节水、安全、环保、高效的水泥和平板玻璃工艺技术, 鼓励船舶企业利用现有造船基础设施转型发展海工装备、高技术船舶、特种船舶等项目, 提升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能力。三是鼓励企业技术与管理创新。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发推广玻璃熔窑高效燃烧、余热利用技术以及陶瓷窑炉脱硫脱硝除尘综合治理、原料干法制粉和连续球磨等技术, 提高能源梯级利用水平。四是推进智能化生产。推广建设厂区物联网, 在搬运、码垛等重复操作工段推广“机器代人”, 加强对产品质量、污染物排放、能耗等关键参数的可视化管理, 提高质量效益。指导造船企业稳步推进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以及智能工厂建设。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并在试点示范基础上形成模式加快推广, 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行业共享的数字工艺开发软件、试验平台、数据库和技术标准, 构建船舶行业智能制造的标准体系, 建设船舶数字化研发设计与制造一体化的新模式。聚焦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等十大重点领域, 加大船舶行业的智能制造改造项目、技术攻关、行业标准、新模式和智能制造装备的支持力度。
四、保障措施
(一) 加强组织协调。
在省政府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领导小组的领导下,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牵头组织实施全省平板玻璃、水泥、船舶行业去产能工作。会同相关部门加强行业监管、严格执法检查, 切实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倒逼低端落后和过剩产能加快退出。组织各市认真排查和落实年度化解过剩产能任务项目并推进实施。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坚持依法依规原则, 多措并举分流安置职工。
(二) 财政奖补支持。
省级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每年对全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重点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给予一定的奖补, 优先用于相关企业的职工分流安置。市、县财政也要积极优化专项资金使用结构, 支持企业去产能, 确保相关工作平稳有序推进。
(三) 落实相关政策。
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化解过剩产能的一系列扶持政策, 发挥好政策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包括税收优惠减免、金融扶持政策、腾退土地利用政策、职工再就业扶持政策等等。加强政策宣传、加强沟通协调, 确保承担化解过剩产能任务的企业在有关政策方面应享尽享、用好用足。
(四) 加强监督考核。
切实加强对化解过剩产能年度任务项目实施和进展情况的跟踪督查, 及时组织项目验收, 必要时引入第三方机构对有关地区和企业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将全省化解过剩产能任务年度完成情况向社会公示, 建立举报制度。强化考核机制, 将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范围, 对未完成任务的地方和企业要予以问责。对违法违规建设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项目监管不力的,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未按规定停止不当干预和地方保护的市、县政府和部门, 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附件: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人民政府2010年立法工作计划的通知 篇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运输厅(局、委)、公安厅(局)、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农业厅(局)、林业厅(局):
现将《2010年治理公路“三乱”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交通运输部
公安部
国务院纠风办
农业部
国家林业局
二0一0年四月二十七日
2010年治理公路“三乱”工作要点
为贯彻落实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和全国纠风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部署和要求,现提出2010年治理公路“三乱”工作要点。
一、落实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政策.规范收费公路管理工作。加强税费改革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已经明令取消的收费项目不得收取或变相收取。有序推进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工作。严格规范和控制政府还贷二级公路取消收费后改建为一级公路继续收费。坚决纠正违规设置收费站点、擅自提高收费标准、违规延长收费期限等问题。
二、落实涉农优惠政策,确保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畅通。各地要严格执行交通运输部、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的通知》(交公路发[2009]784号)要求,进一步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着力构建由国家和区域性“绿色通道”共同组成的、覆盖全国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网络,同时采取措施,确保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网络畅通,坚决落实免收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通行费的相关政策。
三、落实治超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源头治理力度。交通运输、公安等部门要继续保持路面执法协作和联合治超机制,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治理车辆超限超载,切实纠正以罚代卸、以罚代管等问题。尽快出台《公路超限检测站管理办法》,加强治超站点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推广运管人员货运源头派驻和巡查制度,依法开展货运源头治超工作。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发现严重违法超限超载车辆上路行驶的,要对货运源头、车辆源头和监管源头实行责任倒查。追究相关部门和企业的责任。研究建立超限超载车辆管理信用体系,尽快实行违法车辆信息登记抄报和信息反馈制度。对违法责任人的驾驶资格、从业资格等实施信用管理。
四、坚持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路设站检查行为。严禁没有权限的部门在公路上设站或者上路检查车辆,加强和规范各类已设立的公路检查(收费)站管理,交通运输、公安、农业、林业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不得越权执法。严格规范木材检查站的设置和检查执法行为。严格临时动、植物检疫站设置的审批程序,切实做到疫情结束后立即撤站;进一步明确检疫程序和技术措施,坚决杜绝目测检查和收费放行。继续规范移动测速等电子执法设备的设置、使用和管理。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人民政府2010年立法工作计划的通知 篇4
【颁布部门】 大连市政府
【发文字号】 大政办发[2010]55号
【颁布时间】 2010-03-01
【实施时间】 2010-03-01
【效力属性】 有效
【正文】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大连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9件实事的通知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各先导区管委会,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2010年大连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9件实事》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一0年三月一日
2010年大连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9件实事
一、做好与全域城市化相适应路网结构规划和建设改造,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重点实施胜利路东段、联合路、西部通道南段、解放路、促进路及华北路至朱棋路立交桥等城市主要道路规划改造。(责任单位:市规划局)推进城市中心区“七纵七横”快速路网建设。拓宽改造胜利路东段、联合路、解放路南段;开工建设西部通道南段立交桥;加宽改造东北路南段立交桥;建设华东路、五一路人行过街天桥;维修背街小巷200条,改造道路拥堵点20处,建设港湾式停车站15处;为50条摸黑路安装路灯900盏等11项城市交通建设工程。(责任单位:市城建局、市建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局、市财政局)
二、进一步推动公路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新建农村公路200公里;维修改造乡级以上公路160公里。(责任单位:市交通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金州区新建金七线二期工程,完成盖亮线南延二期工程;维修华北线工程,修建互通立交桥1座,完成华家农业园区道路工程、七里城市组团一期环城1号路工程、北九里城市组团5条道路工程和新城区1号路路灯工程。(责任单位:金州区政府)普兰店市新建海皮路绕城一级公路20公里、皮炮高速公路连接线一级公路45公里、兴唐线南延线一级公路7.34公里、柳姜线一级公路4.43公里。(责任单位:普兰店市政府)
三、加大交通管理设施投入,完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手段。市中心城区新建10处交通信号灯,新建40套闯红灯自动拍照设备;扩充市区道路视频监控设备。(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旅顺口区增设交通信号灯6处、电子拍照设备3处;施划交通标线3万平方米,更新交通标志130面。(责任单位:旅顺口区政府)金州区设置道路交通信号灯5处,迁移改造交通电子监视设备8处;施划道路交通标志标线9万平方米,增设道路交通标志56块。(责任单位:金州区政府)大连开发区增设电子拍照设备76处;新建占地面积5.3万平方米,设有8个电子桩、8个电子路的驾驶人考试培训基地。(责任单位:大连开发区管委会)普兰店市市区安装电子监控设备5处;202国道金士达包装公司门前路段、海皮路北方互感器厂门前路段、盖亮路大雪啤酒厂门前路段、盖亮路第一互感器厂门前路段、台山立交桥、九七立交桥等6处安装固定测速仪。(责任单位:普兰店市政府)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增设STX海景小区、港区3号路、新港小区、交流岛、长兴路等道路交通信号灯、电子监控设备,组织设置交通标志,施划交通标线。(责任单位:长兴岛临港工业区管委会)瓦房店市新增电子拍照设备5处、电子超速拍照设备7处。(责任单位:瓦房店市政府)
四、科学开展交通组织,提高道路通行能力。调整新华街等17条路街为单行路,形成单行路网络;加快推进对中山路、西南路、联合路、黄河路、长江路等10余条主干道路部分路口实施禁止左转弯措施,提升中心城区主干道路车流通行效力。(责任单位:市公安局)优化公交线网,继续加快旅顺南路202路轨道线路延伸工程;新开1条公交线路,延伸4条公交线路长度,延长3条公交线路营运时间;调整西南路、数码路、五一路、松江路、东纬路、香周路、联合路、黄埔路、凌水路、红旗中路、新开路、西北路等12条路街影响道路通行的公交站点,减轻主干路交通压力。(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市城建局)
五、加大综合整治违规占道力度,还道路为交通所用。清理整治市区“马路市场”等非交通占道现象,改善通行条件;净化支路道路交通环境,提高支路利用率和通行能力;开放居民小区内道路,减少封闭的居民小区,充分利用好现有的道路资源。(责任单位:市内四区政府)
六、实施高污染车辆限行措施。制定出台《大连市区黄标车辆通行管理实施办法》。(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对高污染黄标车辆在主要路段、时限和区域实施限行,减轻中心区域排气污染,提高大气环境净化质量。(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建立瓦房店市、庄河市、普兰店市、金州区、甘井子区、旅顺口区、长海县7个移动式农机安全检测线,为2万台各类农机车辆张贴车身反光标识。(责任单位:市农委)
七、强化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预防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重点单位车辆驾驶人交通安全责任认证率达到100%。(责任单位:市公安局)更新公交车300台并
安装GPS行驶记录设备;公路客运、旅游、校车车辆安装使用GPS行驶记录设备,100%纳入执法部门监控;危险品运输车辆、公路重载货运车辆安装使用监控率分别达到100%和50%。(责任单位:市交通局、市公安局、市安监局、各区市县政府)加大行车、停车秩序管理,严厉查处酒驾交通违法行为。(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坚决杜绝发生一次死亡5人以上道路交通事故;一次死亡3人以上事故同比减少。(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市安监局、各区市县政府)制定出台商业车险费率与交通事故和交通违法行为双挂钩浮动制度,从源头遏制交通违法行为,减少交通事故。(责任单位:大连保监局、市公安局)
八、大力开展社会化交通宣传,全面落实国家“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倡导“六大文明交通行为”,摒弃“六大交通陋习”,抵制“六大危险驾驶行为”,完善“六类道路安全及管理设施”。(责任单位:市文明办、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市城建局、市安监局、市教育局、市文广局、各区市县政府)深化全市交通安全“五进”工作,推出一批交通管理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文明交通示范路、文明交通示范岗、文明行车标兵。(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文明办、市妇联、团市委、各区市县政府)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人民政府2010年立法工作计划的通知 篇5
成都市龙泉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成都市龙泉驿区2010年行政效能暨发展软环境建设工作意见》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镇(乡)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
《成都市龙泉驿区2010年行政效能暨发展软环境建设工作意见》已经区政府办公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一○年五月二十日
成都市龙泉驿区
2010年行政效能暨发展软环境建设工作意见
2010年全区行政效能暨发展软环境建设工作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带头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带头建设中国现代汽车产业新高地,以“西部第一、全国一流”为目标,转变作风,提高效能,着力解决损害发展环境、侵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推动全区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顺利实施。
一、进一步健全机制,确保政务服务更加高效
1、建立行政效能暨发展软环境联席会议机制。由区软建办、区规服办、区效能办牵头定期召开相关责任单位联席会议,总结工作、通报情况、交流经验、协调问题、部署任务,形成齐抓共管、— 2 —
各司其职、配合有序、整体联动的长效机制。(责任单位:区软建办、区规服办、区效能办)
2、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行政权力精简的动态管理机制,凡国家、省、市已取消的审批项目,坚决取消,凡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审批环节,坚决清理,确需保留的审批事项和环节须报经区政府批准,向社会公开;深化“两集中、两到位”,进一步推进部门向政务中心窗口授权到位;深化并联审批,扩大企业“一窗式”并联审批范围,优化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工作流程;深化集中年检,进一步推进涉及企业年检的事项和部门在区政务中心进行集中联合年检,减少申报材料和办理环节,方便企业办事。(责任单位:区规服办)
3、深化行政效能电子监察。加大对行政审批效能的监督检查力度,对行政审批业务办理实行全程监控、预警纠错、效能评估和信息共享。将各单位行政审批绩效评估结果纳入发展软环境考核,定期通报各单位行政审批效能评估情况,对排名靠后的单位责令说明原因、限期整改,促使各单位及窗口工作人员增强限期办结的意识和工作责任感,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公众评价满意率。同时,不断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电子监察,积极探索政府采购、工程和资产资源交易活动的电子监察。(责任单位:区监察局)
4、深入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集成推进网上政务大厅建设,实现网上政务大厅的审批事项与政务中心互通,其他行政权力与部门网上政务大厅互通。建立网上在线办事制度,切实为— 4 —
群众和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推进重大行政处罚公开审理,选择部分区政府部门推进行政处罚电子化试点,建立处罚标准明确、处罚流程清楚、管理相对人可查的电子化行政处罚工作机制,促进公正执法。(责任单位:区规服办)
5、加大行政效能“119”专项督查力度。围绕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农村四大基础工程、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功能区建设开展专项监察,严查拖拉、推诿、扯皮行为,坚决避免在执行中走样、跑调,坚决杜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发生,坚决解决发展软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两头热,中间冷”、欺上瞒下、执行不力的“中梗阻”问题,确保政令畅通,决策到位,项目落实。(责任单位:区纪委监察局)
二、进一步转变作风,确保工作纪律更加严明
6、深入开展“三治”集中整顿。开展整治懒、庸、软的机关作风“三治” 活动,着力解决“在岗不敬业、履职不负责、工作不落实、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坚决克服不负责任的“好人主义”和“贪玩好耍”的“两好”现象。促进党员干部认真履职、正确履职、秉公用权、爱岗敬业,做到“有职者忠于职守、有权者为民谋利、有责者尽职尽责”。(责任单位:各街镇乡、区级各部门)
7、深入开展“企业服务直通车”系列活动。进一步深化“三现工作法”,组织百名领导干部联系规模以上企业,千名科级干部深入走企业,每季度开展一次主动上门服务专项活动,征求企业意见,积极实施“三段式”服务,千方百计地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实— 6 —
现服务载体创新、服务形式拓展、服务质量提高、服务环境优化,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责任单位:各街镇乡、区级各部门)
8、深入开展干部作风督查活动。建立完善机关作风督查的长效机制,组织开展高强度、多渠道、地毯式、不间断的随机检查和明察暗访,建立健全纪检监察机关专门监督、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广泛监督的多元监督体系,促进干部作风监督检查的制度化、经常化、高效化,确保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和社会评议制的落实。(责任单位:区纪委监察局)
三、进一步畅通渠道,确保维护民利更加落实
9、建立“全覆盖”的沟通机制。进一步拓宽与群众沟通交流渠道,畅通民意收集和反馈途径,完善公众与政府直接沟通的机制。
— 7 — 通过区长信箱、行政效能投诉中心、行政效能投诉电话、网上投诉邮箱、“阳光政务服务热线”和“百姓热线”等平台,形成来访、来电、来函“三位一体”的沟通交流格局,提高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晓度、参与度和满意度。(责任单位:区纪委监察局、区信访局、区广电局)
10、建立“多层次”的联动机制。对企业和群众反映的一般问题,由派出纪工委、监察分局督促相关单位处理;重大问题,由区软建办直接处理,并及时将调查结果回复投诉人;普遍性问题,利用通报会、新闻媒体等形式进行公布,接受社会监督整改。(责任单位:区纪委监察局)
11、建立“高效率”的办理机制。按照“问题不查清不放过、问— 8 —
题处理不到位不放过、群众不满意不放过”的“三不放过”原则,加大行政效能暨发展软环境投诉件的受理、调查、回复工作力度,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做到有诉必查,有诉必纠,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责任单位:区纪委监察局)
四、进一步优化考评,确保实绩认定更加准确
12、丰富考评内容。除坚持对政务环境、法制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等进行综合测评外,还将把农村四大基础工程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及重要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实施等列入考评内容,力求考评指标细化、深化、优化,做到操作简便、服务发展、贴近群众,进一步提高发展软环境考评的实效性、客观性和公正性。(责
— 9 — 任单位:区软建办、区统计局)
13、延伸考评对象。一是纵向到底,将全区所有村(社区)组织和工作人员均纳入测评范畴,实现区级部门、街镇乡、村(社区)三级网络评议全覆盖。二是横向扩边,在坚持对水电气等公共服务行业进行测评的基础上,将医院、学校及与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服务窗口和基层站所纳入测评范畴。(责任单位:区软建办、区统计局)
14、创新考评方法。在坚持每季度通过拦截调查、入户调查等定期测评的基础上,有效整合行风评议、作风督查、专项检查等考评方式,努力形成多元绩效评估机制,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营造群众与党委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平台,切实做到“工作好不好,群— 10 —
众说了算,干部怎么样,群众意见是关键”。(责任单位:区软建办、区统计局)
五、进一步逗硬奖惩,确保工作落实更加有力
15、强化正面导向。继续将发展软环境考核结果与区委、区政府综合目标考核挂钩,纳入“一票否决”范畴。进一步加大行政效能暨发展软环境内外宣传力度,对发展软环境建设工作抓得扎实有力、效果显著的单位,对表现优良、事迹突出的个人,要大张旗鼓表彰,广泛宣传先进事迹,不让干事情的吃亏,也不让不干事的占便宜,营造“言必谈发展、行必为发展”的良好氛围,使各级干部自觉做到“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责任单位:区纪委监察局、区委宣传部、区目督办)
16、严格实施问责。注重行政效能暨发展软环境测评结果的运用。对调查测评排位靠后的单位负责人进行提醒谈话,查找原因;对调查测评排末位的单位负责人给予诫勉谈话,责令整改;对调查测评连续三次排末位的单位责任人建议进行组织处理,形成以评促治的工作格局。继续加大警示和处理力度,严格执行《成都市行政效能监察办法》、《龙泉驿区损害投资软环境行为责任追究办法》、《龙泉驿区机关工作人员服务行为事故管理试行办法》等制度,严肃查处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和违法行政的典型案件,特别是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顶风违纪、情节恶劣、影响极坏的典型案件,要从严查处,并在新闻媒体上予以公开曝光。(责任单位:区纪委监察局)
主题词:监察
软环境建设△
意见
通知
成都市龙泉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0年5月20日印发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人民政府2010年立法工作计划的通知 篇6
发文文号: 川办函[2011]58号
发文部门: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文时间: 2011-3-28 编辑时间: 2011-3-31 实施时间: 2011-3-28 失效时间:
法规类型: 财经相关法规-其他
所属行业: 社会服务业
所属区域: 四川
发文内容: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
《四川省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2012年)》2011工作计划已经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2012年)》2011工作计划
为确保《四川省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2012年)》(川府发[2009]31号)顺利实施,切实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制定《四川省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2012年)》2011工作计划。
一、目标
(一)总量快速增长。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力争125%以上;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700亿元左右,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
(二)结构不断优化。现代物流、商贸流通、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科技和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38%。
(三)创造税收增加。达到1300亿元,占全部税收的50%左右。
二、主要任务
(一)现代物流业。全省物流业增加值增长14%,社会物流总费用占生产总值比重比2010年下降035个百分点,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亿元的物流企业7家,超过10亿元的3家。一是在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布局建设物流园区,建设多式联运、转运设施。二是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着力壮大大件物流集群、电子物流集群、钢铁物流集群、农产品冷链物流集群、酒业物流集群、粮食物流集群、小件快递物流集群和零担物流集群。三是扶持一批物流信息专业服务企业,实施道路统一货运电子货票,构建海关、邮政、检验检疫、道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等部门物流管理与服务公共信息平台。四是推进应急物流机制建设,加强煤炭、成品油、天然气等重要物资调控运输,完善粮油、猪肉、蔬菜、化肥和生活类救灾物资仓储设施建设。(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
(二)商贸流通业。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700亿元,打造5个年交易额超过100亿元、28个年交易额超过20亿元的大型批发交易市场,培育5户年销售额30亿元以上的大型商业零售企业。重点围绕西部商贸中心建设,推进批发、零售、会展业加快发展,创新流通方式,发展新兴业态,实现传统商贸向现代商贸转型升级。抓好城市中央商务区规划建设,启动成都国际商贸城、锦江环球贸易广场、德阳西部国际商贸城等大型高端购物中心建设。加快建设西部国际纺织服装贸易城、新都全球家具CBD成品家具市场、成都西部医药贸易中心、西南糖酒食品城、龙泉国际汽车波兰新城等一批专业交易市场。创建完善电子商务平台,深入实施“网购网销”工程。大力发展会展经济,规划建设西部国际会展中心。(责任单位:商务厅)
(三)金融服务业。全省金融业实现增加值620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9%。重点围绕西部金融机构中心、金融交易中心和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建设开展金融机构集聚发展、金融市场、金融后台服务、金融支付清算、农村金融、融资性担保机构等方面项目建设。启动实施成都锦江国际金融中心和高新区金融后台服务中心项目,引进境内外知名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期货公司、基金公司在成都新设区域性总部或法人机构50家以上。申请进入全国股份转让报价试点,探索建立成都黄金交易中心和成都大宗商品交易所。加快推进四川产业振兴发展投资基金建设。实施“城市一卡通”项目。(责任单位:省政府金融办)
(四)信息服务业。全省现代信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50亿元左右,增速13%以上。一是支持信息技术企业强化原始创新和技术引进,发展高端应用和差异化应用。二是开展物联网、智慧互联实际应用,支持远程医疗、现代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食品安全等方面典型示范应用。三是积极推动“国家软件名城”试点工作,提升嵌入式软件、工业行业软件、基础软件三大软件产业发展水平。四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自然村通电话”、“行政村通宽带”、“无线城市”、“西部信息中心”等重点工程,加快推进“两岸无线城市合作试点”、“三网融合试点”等重大项目建设。五是培育壮大IC设计、网络增值服务、动漫与网络游戏、数字媒体内容等新兴业态。(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通信管理局)
(五)房地产业。实现商品房销售5500万平方米,竣工4000万平方米,培育1—2户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房地产企业。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11]1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通知》(川府发[2010〕32号)精神,巩固和扩大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果,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一是制定出台贯彻落实国办发[2011]1号文件的实施细则。二是研究拟定稳定房价、加强住房保障工作的考核问责办法。三是出台健全和完善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的规范性文件。四是制定商品房租赁管理实施细则。五是加快发展物业服务,力争出台《四川省物业管理条例》。(责任单位:住房城乡建设厅)
(六)农村服务业。基本形成以农村商贸流通、金融、科技、信息和生活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综合服务体系。一是完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加快村村农家店建设,加强农村商品配送能力和农家店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农超对接”,参与企业增加到20户。建设产地批发市场和集散型专业市场,建设60个省示范农贸市场。二是完善农业科技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网络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三是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与保险服务建设,设立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大中型农机具抵押贷款;推行农村金融超市“一站式”服务和信贷员包村服务;开展农村金融咨询、代理保险销售和涉农理财业务等;适时推动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试点;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覆盖面,提高参保率,探索农村家庭财产人身伤害综合保险试点。四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责任单位:农业厅)
(七)旅游产业。全省旅游总收入实现2000亿元以上,培育10户年收入超过5亿元、资产上10亿元的旅游龙头企业,创建A级景区33个、星级饭店40家、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100家。重点从完善基础服务体系、完善旅游产品、加强旅游营销、旅游区域合作、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加快推进全省旅游信息服务平台系统建设。二是培育壮大旅游企业,培育16家旅游骨干企业、支持64家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三是全力推进旅游产品恢复和提档升级,加快发展灾区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藏区旅游。四是积极开展重大旅游项目储备、管理和推进工作,确保完成全年旅游投资100亿元和实现招商引资签约100亿元。五是加强旅游市场营销,筹办2011年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和第二届中国国际自驾游交易博览会。六是出台、实施《四川省跨省旅游线路产品规划》,大力开展川陕甘、川黔渝旅游合作。(责任单位:省旅游局)
(八)科技咨询服务业。全省科技咨询服务业实现增长12%以上,初步形成具有较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和种类齐全、运作规范与国际接轨的咨询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信息咨询、科技培训、技术转移、节能减排等科技服务。搭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科技基础条件、科技成果转化等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生产力促进中心。规范发展会计、审计、税务、认证认可、知识产权代理、工程项目管理、职业培训等咨询服务业。加快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生物医药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大学科技园、中小企业技术转移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等重大项目建设。(责任单位:科技厅)
(九)文化产业。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550亿元,培育3户年经营收入50亿元的文化企业集团。支持出版、发行、报业、期刊等大型集团做大做强,发展现代出版物流方式和现代版权贸易服务,建设西部最大印务基地。打造川派影视音像产业,发展数字媒体等新兴媒体。完善文化市场服务体系,合理布局文化市场服务网点。扩大现代演艺业和文化娱乐业规模,支持杂技、川剧、皮影、民族歌舞等传统文艺表演开拓国内外市场。大力推动动漫产业发展,打造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基地和国家级动漫游戏教学研究基地。加快发展文化产品生产加工,重点培育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品牌项目。大力发展时尚设计、广告设计、工艺美术品设计等文化类创意业。(责任单位:文化厅)
(十)社区服务业。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社区、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一是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发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就业、养老、救助、卫生和计划生育、文体教育、公共安全、商业等7大服务体系。深入实施社区商业“双进”工程,搭建社区服务信息平台。二是改造提升城镇社区服务业,积极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流程和新的服务方式进入社区服务业。三是按照以城带乡共同发展的原则促进新型社区服务业态向农村社区延伸。(责任单位:民政厅、商务厅)
(十一)服务贸易。全省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20%以上,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累计完成45亿美元,累计外派劳务35万人次,软件出口合同额3亿美元,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总额5亿美元以上。一是加强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和统计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扩大运输、旅游等服务出口规模,提高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文化、医药研发、专利许可转让比重。二是加强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培育壮大软件、金融、人力资源、医药研发等外包产业。着力推进成都中国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加快发展金融后台、工程设计研发、数据处理、采购分销、支付结算等离岸服务外包。三是推进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积极推进对外工程承包重大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各级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建设,规范外派劳务市场,提升外派劳务层次。(责任单位:商务厅)
三、推进措施
(一)贯彻落实专项规划和相关文件精神,细化责任分工。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规划(2010—2012年)》(川府发[2010〕8号)(责任单位:省政府金融办)、《西部物流中心建设规划》(川府发[2009]36号)(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西部商贸中心建设规划》(川府发[2009〕40号)(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等专项规划的实施,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通信业的意见》(川办发[2010]1号)(责任单位:省通信管理局),尽快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四川省服务贸易发展的意见》(责任单位:商务厅)、《四川省跨省旅游线路产品规划》(责任单位:省旅游局)等文件。
(二)争取资金支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针对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设立省级服务业项目储备库,实行动态更新,做好服务业项目储备、管理和推进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适当安排省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国债项目地方配套以及支持重点项目启动开展前期工作。(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
(三)落实财税土地等扶持政策。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供地政策,统筹考虑服务业发展的土地需求,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向列入规划的重点项目倾斜。对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业企业依法减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税务总局申报物流税收试点企业。推进落实服务业用水、用电、用气与工业同价等扶持政策。(责任单位:国土资源厅、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国税局)
(四)建立完善服务业统计方法制度。发挥统计部门的牵头作用和各产业部门及行业协会的主体作用,逐步构建完善的服务业统计调查网络,为服务业运行监测和决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启动服务业评价体系建设和“十二五”四川服务业发展报告等政策研究。(责任单位:省统计局)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人民政府2010年立法工作计划的通知 篇7
党中央有关部门,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各省 ( 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 财政厅 ( 局、委) :
为了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规范政府投资基金的设立、运作和风险控制、预算管理等工作, 促进政府投资基金持续健康运行, 根据预算法、合同法、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我们制定了 《政府投资基金暂行管理办法》, 现印发给你们, 请遵照执行。
附件: 政府投资基金暂行管理办法
2015 年11 月12 日
附件:
政府投资基金暂行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规范政府投资基金管理, 促进政府投资基金持续健康运行, 根据预算法、合同法、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政府投资基金, 是指由各级政府通过预算安排, 以单独出资或与社会资本共同出资设立, 采用股权投资等市场化方式, 引导社会各类资本投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支持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的资金。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政府出资, 是指财政部门通过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安排的资金。
第四条财政部门根据本级政府授权或合同章程规定代行政府出资人职责。
第二章政府投资基金的设立
第五条政府出资设立投资基金, 应当由财政部门或财政部门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报本级政府批准。
第六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控制政府投资基金的设立数量, 不得在同一行业或领域重复设立基金。
第七条各级财政部门一般应在以下领域设立投资基金:
( 一) 支持创新创业。为了加快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 增加创业投资资本的供给, 鼓励创业投资企业投资处于种子期、起步期等创业早期的企业。
( 二)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为了体现国家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规划意图, 扶持中型、小型、微型企业发展, 改善企业服务环境和融资环境, 激发企业创业创新活力, 增强经济持续发展内生动力。
( 三) 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为了落实国家产业政策, 扶持重大关键技术产业化, 引导社会资本增加投入, 有效解决产业发展投入大、风险大的问题, 有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重大发展, 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
( 四) 支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为改革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创新公共设施投融资模式,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 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第八条设立政府投资基金, 可采用公司制、有限合伙制和契约制等不同组织形式。
第九条政府投资基金出资方应当按照现行法律法规, 根据不同的组织形式, 制定投资基金公司章程、有限合伙协议、合同等 ( 以下简称章程) , 明确投资基金设立的政策目标、基金规模、存续期限、出资方案、投资领域、决策机制、基金管理机构、风险防范、投资退出、管理费用和收益分配等。
第三章政府投资基金的运作和风险控制
第十条政府投资基金应按照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科学决策、防范风险”的原则进行运作。
第十一条政府投资基金募资、投资、投后管理、清算、退出等通过市场化运作。财政部门应指导投资基金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 确保投资基金政策性目标实现, 一般不参与基金日常管理事务。
第十二条政府投资基金在运作过程中不得从事以下业务:
1. 从事融资担保以外的担保、抵押、委托贷款等业务;
2. 投资二级市场股票、期货、房地产、证券投资基金、评级AAA以下的企业债、信托产品、非保本型理财产品、保险计划及其他金融衍生品;
3. 向任何第三方提供赞助、捐赠 ( 经批准的公益性捐赠除外) ;
4. 吸收或变相吸收存款, 或向第三方提供贷款和资金拆借;
5.进行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对外投资;
6.发行信托或集合理财产品募集资金;
7.其他国家法律法规禁止从事的业务。
第十三条投资基金各出资方应当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的原则, 明确约定收益处理和亏损负担方式。对于归属政府的投资收益和利息等, 除明确约定继续用于投资基金滚动使用外, 应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投资基金的亏损应由出资方共同承担, 政府应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
为更好地发挥政府出资的引导作用, 政府可适当让利, 但不得向其他出资人承诺投资本金不受损失, 不得承诺最低收益。国务院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四条政府投资基金应当遵照国家有关财政预算和财务管理制度等规定,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制度, 建立投资决策和风险约束机制, 切实防范基金运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第十五条政府投资基金应选择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进行托管。托管银行依据托管协议负责账户管理、资金清算、资产保管等事务, 对投资活动实施动态监管。
第十六条加强政府投资基金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政府投资基金及其高级管理人员信用记录, 并将其纳入全国统一的社会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
第四章政府投资基金的终止和退出
第十七条政府投资基金一般应当在存续期满后终止。确需延长存续期限的, 应当报经同级政府批准后, 与其他出资方按章程约定的程序办理。
第十八条政府投资基金终止后, 应当在出资人监督下组织清算, 将政府出资额和归属政府的收益, 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及时足额上缴国库。
第十九条政府投资基金中的政府出资部分一般应在投资基金存续期满后退出, 存续期未满如达到预期目标, 可通过股权回购机制等方式适时退出。
第二十条财政部门应与其他出资人在投资基金章程中约定, 有下述情况之一的, 政府出资可无需其他出资人同意, 选择提前退出:
( 一) 投资基金方案确认后超过一年, 未按规定程序和时间要求完成设立手续的;
( 二) 政府出资拨付投资基金账户一年以上, 基金未开展投资业务的;
( 三) 基金投资领域和方向不符合政策目标的;
( 四) 基金未按章程约定投资的;
( 五) 其他不符合章程约定情形的。
第二十一条政府出资从投资基金退出时, 应当按照章程约定的条件退出; 章程中没有约定的, 应聘请具备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对出资权益进行评估, 作为确定投资基金退出价格的依据。
第五章政府投资基金的预算管理
第二十二条各级政府出资设立投资基金, 应由同级财政部门根据章程约定的出资方案将当年政府出资额纳入年度政府预算。
第二十三条上级政府可通过转移支付支持下级政府设立投资基金, 也可与下级政府共同出资设立投资基金。
第二十四条各级政府单独出资设立的投资基金, 由财政部门根据年度预算、项目投资进度或实际用款需要将资金拨付到投资基金。
政府部门与社会资本共同出资设立的投资基金, 由财政部门根据投资基金章程中约定的出资方案、项目投资进度或实际用款需求以及年度预算安排情况, 将资金拨付到投资基金。
第二十五条各级财政部门向政府投资基金拨付资金时, 增列当期预算支出, 按支出方向通过相应的支出分类科目反映;
收到投资收益时, 作增加当期预算收入处理, 通过相关预算收入科目反映;
基金清算或退出收回投资时, 作冲减当期财政支出处理。
第六章政府投资基金的资产管理
第二十六条各级财政部门应按照 《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规定, 完整准确反映政府投资基金中政府出资部分形成的资产和权益, 在保证政府投资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保值增值。
各级财政部门向投资基金拨付资金, 在增列财政支出的同时, 要相应增加政府资产———“股权投资”和净资产——— “资产基金”, 并要根据本级政府投资基金的种类进行明细核算。基金清算或退出收回投资本金时, 应按照政府累计出资额相应冲减政府资产——— “股权投资”和净资产——— “资产基金”。
第二十七条政府应分享的投资损益按权益法进行核算。政府投资基金应当在年度终了后及时将全年投资收益或亏损情况向本级财政部门报告。财政部门按当期损益情况作增加或减少政府资产——— “股权投资”和净资产———“资产基金” 处理; 财政部门收取政府投资基金上缴投资收益时, 相应增加财政收入。
第二十八条政府投资基金应当定期向财政部门报告基金运行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投资损益情况及其他可能影响投资者权益的其他重大情况。按季编制并向财政部门报送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现金流量表等报表。
第二十九条本办法实施前已经设立的政府投资基金, 要按本办法规定将政府累计投资形成的资产、权益和应分享的投资收益及时向财政部门报告。财政部门要按照本办法和 《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要求, 相应增加政府资产和权益。
第七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建立政府投资基金绩效评价制度, 按年度对基金政策目标实现程度、投资运营情况等开展评价, 有效应用绩效评价结果。
第三十一条政府投资基金应当接受财政、审计部门对基金运行情况的审计、监督。
第三十二条各级财政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对政府投资基金运作情况进行年度检查。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按照预算法和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涉嫌犯罪的, 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三条本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省级财政部门可结合本办法及实际情况, 制定本地区实施细则。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人民政府2010年立法工作计划的通知 篇8
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2年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12〕26号)转发给你们,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不断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提高公开的质量和实效。
(一)加大财政预决算、“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公开力度。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推进本级政府预决算信息公开,进一步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各级各部门要参照国务院相关部门做法,主动公开本部门预决算信息,有序推进“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公开。
(二)抓好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事关民生福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重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政府招标采购、产权交易、土地交易等信息公开,积极稳妥做好重大突发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和群体性事件信息公开,切实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的社会效益。要加强信息公开前社会反映预判和公开后舆情引导,善于运用信息公开手段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
(三)高度重视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认真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维权、涉访、涉诉、课题研究等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依法依规与合情合理相结合、照章办事与人性化操作相结合的原则,积极稳妥处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及相关投诉、咨询。对于复杂、敏感的公开申请事项,要执行发布协商制度,注重与法制、保密、监察等部门的沟通会商,依法满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政府信息的特殊需求。
(四)提升政府信息公开载体建设水平。进一步规范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提高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报告编制质量。要大力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以公众需求为导向,逐步实现政府网站从单纯发布信息向具有交互功能的门户网站转变,努力打造成让群众知情、请群众参与、受群众监督、为群众服务的信息网络平台。要进一步办好政府公报,不断丰富入刊内容,提高编审水平,加强赠阅发行管理,及时、准确、集中、规范地发布规章、规范性文件及其他政府信息。
(五)切实强化监督保障。各地、各部门要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摆到重要位置,明确工作机构、落实工作人员、保障工作经费、加强业务培训,构建有领导
分管、有机构主抓、有专人办理的工作格局。各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和监察机关,要加强对本地区政府各部门信息公开工作的监督检查。要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使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举措为公众所知悉,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012年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取得显著进展,主动公开内容不断丰富,基本覆盖《条例》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主要方面,财政预算决算、“三公”经费支出等信息公开迈出较大步伐,依申请公开工作稳步有序开展,制度不断完善,社会公众依法获取政府信息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各地区、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各地区、各部门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工作大局,着眼于落实政府重点工作部署,着眼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着眼于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着眼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加强《条例》的贯彻落实,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现就2012年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作如下安排:
一、推进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一)推进财政预算决算、“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公开。一是推进财政预算和决算公开。报送全国人大审查部门预算的国务院部门和单位,要在2011年普遍公开收支预算总表和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的基础上,公开财政部批复的全部预算表格并细化公开到款级科目,其中有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住房保障等支出要细化公开到项级科目。除少数按有关保密规定不宜公开部门预算决算的单位外,其他尚未公开预算决算的中央部门,要加快公开步伐;已经公开的,要进一步细化公开内容。各省(区、市)政府要按照《条例》要求,在普遍公开财政预算决算的基础上,推进省级政府部门公开部门预算和决算,并扩大范围,细化内容。二是推进“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公开。中央部门要在2011年公开“三公”经费支出总额和分项数额的基础上,细化“三公”经费的解释说明,公开车辆购置数量及保有量、因公出国(境)团组数量及人数、公务接待有关情况等。各省(区、市)政府要制订“三公”经费公开时间表,争取在两年左右的时间内,实现省级政府全面公开“三公”经费。同时,要指导督促省级以下政府及其部门加快“三公”经费公开步伐。推进中央部门公开行政经费,2012年各部门要及时公开2011年本部门行政经费支出情况。(财政部牵头落实)
(二)推进保障性住房信息公开。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45号)的要求,向社会公布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计划、项目开工和竣工情况,以及项目名称、建设地址、建
设方式和建设总套数等信息,并不断扩大建设信息的公开范围。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分配和退出信息公开力度,全面公开分配政策、分配程序、分配房源、分配对象、分配过程、分配结果、退出情况等信息,确保分配工作公开透明。(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落实)
(三)推进食品安全信息公开。要加大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公开力度,食品生产经营许可、专项检查整治、违法生产经营行为查处等日常监管信息以及风险评估和风险警示信息原则上都应依法公开。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标准公开,拓宽公众参与食品安全标准起草的渠道,进一步做好征求公众意见工作,提高公众参与度。(食品安全办、卫生部牵头落实)
(四)推进环境保护信息公开。要加强环境核查审批信息公开,着力推进建设项目环评、行业环保核查、上市环保核查等信息的主动公开。加强监测信息公开,落实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加大超标污染物监测信息公开力度,推进重点流域地表水环境质量、重点城市空气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结果等信息的公开,提升环境监测信息公开水平;污染情况较严重的城市,尤其要做好环境监测信息公开工作。加强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要按照应急预案信息发布有关规定,及时公布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理情况等信息,提高处理透明度。(环境保护部牵头落实)
(五)推进招投标信息公开。要强化违法违规行为及处理情况的信息公开。招投标违法违规行为及处理情况、违法违规企业名单应全面公开;对不依法履行公开职责的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要加强招投标有关信息公开。国有资金占控股或者主导地位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其招投标信息、投标单位及从业人员信用信息等有关政府信息,要向社会公开;同时,加快推动全国范围内的招投标信息共享。(发展改革委牵头落实)
(六)推进生产安全事故信息公开。要加强应对处置信息公开,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准确发布政府举措、处置进展、风险预警、防范措施等信息,不断提高生产安全事故应对处置工作的透明度。进一步做好调查处理结果的发布工作,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内容外,要主动公开事故调查报告;同时,对公众依法提出的事故信息公开申请,要积极回应,依法应当公开的要予以公开。(安全监管总局牵头落实)
(七)推进征地拆迁信息公开。在征地征收补偿方案报批前要严格履行公告、告知、论证、听取意见等程序,进一步扩大社会公众对征地拆迁工作的参与,提高工作透明度。加强补偿信息公开,重点做好补偿方案、补偿标准、补偿结果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公开工作。(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牵头落实)
(八)推进价格和收费信息公开。对实行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以及行政事业性收费,要加大信息公开力度,认真回应社会公众和市场主体集中关切的问题。一是要加强政府制定价格信息公开。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和收费标准调整时,要公开调整的原因、标准、执行期限等;依法应当听证的,要进一步公开听证信息,扩大公众参与度。执行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的经营服务性收费,要完善目录公开、明码标价、收费公示等相关制度。在加强对垄断行业和公共企事业单位有关价格行为的监管工作中,要把信息公开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依法完善公开制度。二是要进一步落实好行政事业性收费公示制度。收费单位必须及时公开收费文件依据、收费项目、收费范围、收费标准等,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对取消的收费项目及调减后的收费标准,要及时向社会公布。三是要加大对价格和行政事业性收费违法违规行为及处理情况的信息公开力度。对不执行
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和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扩大征收范围、提高收费标准等违法违规行为,情节严重、屡禁不止的,要及时公布查处结果。(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按职责分工牵头落实)
各地区、各部门在做好上述重点工作的同时,要按照《条例》规定,进一步全面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凡是《条例》规定应该公开、能够公开的信息,都要及时、主动公开,并不断扩大公开信息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
二、推进制度建设,提高工作质量与实效
(九)制定完善《条例》实施办法。国务院各部门要依照《条例》要求,对本部门、本系统政府信息进行认真梳理,对公开目录和公开范围作出更加明确的规定,并不断细化,便于实际工作中遵循。尚未制定实施办法的,要抓紧制定。各地区、各部门在做好依申请公开工作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工作中疑难问题的研究,推动健全有关制度,依法满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政府信息的特殊需求。
(十)加强社会反映评估和舆情引导工作。一些方面的政府信息如食品安全信息、环境保护信息等,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公开前,要对公开后的社会反映进行预判,做好应对预案;公开后,要跟踪舆情,主动引导,对易于引发炒作的情形,要及时发布正面信息,正确引导舆论。
(十一)进一步加强政府网站等公开渠道建设。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加强政府网站管理,逐级督促检查,充分发挥政府网站信息公开第一平台作用。凡属于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的政府信息,要及时在政府网站公布;对财政预算决算、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信息,要集中展示,方便公众查阅。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公报、新闻发布会、报刊、广播、电视以及信息公开栏等渠道的作用,方便社会公众获取政府信息。
(十二)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政府信息主动公开任务重、申请公开量大的地方和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工作机构和工作力量;其他地方和部门也应进一步配强、配齐队伍,确保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扎实有效推进。要加强对政府有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认识,增强工作能力。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要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列为公务员培训的重要内容,各地区、各部门也要根据工作需要,开展好相关培训工作。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做好工作部署,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深入开展。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上述工作安排和任务分工,对涉及本部门的工作进一步分解细化,抓紧制订具体措施,加强工作指导,认真抓好落实。涉及多个部门的工作,牵头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组织协调,其他部门要密切配合。各牵头部门要于2012年10月底前将相关工作进展情况报送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将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落实情况适时进行督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人民政府2010年立法工作计划的通知】推荐阅读: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08-29
关于开展2012年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申报工作的通知05-29
关于印发《浙江省省级农村公共卫生服务07-23
浙江省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2008-2010年)10-14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文库08-22
关于召开“2011年长江三角洲中医肝病协作组学术会议暨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肝病分会学术年会”的通知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