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艺术学校

2024-06-12

唢呐艺术学校(精选5篇)

唢呐艺术学校 篇1

唢呐独奏曲《黄土情》阐释艺术论文

摘要:唢呐是历史悠久的民间吹管乐器。它发音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深受人民喜爱。通过唢呐对《黄土情》这首曲子的真情演奏,使人能体会到西北人民的内心情感。本文通过对《黄土情》的产生背景和曲风做出分析,同时结合唢呐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演奏方式来赏析该曲,让广大听众更能深刻体会到唢呐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引子;慢板;快板

一、乐曲简介

《黄土情》是我国当代著名唢呐演奏家周东朝先生在1992年创作的,该作品曾荣获我国第三届民族管弦乐展播评比独奏作品一等奖,后又被选入作者演奏的唢呐专辑中。该作品深受海内、外唢呐爱好者的喜爱,成为近些年来常在舞台上演奏的优秀曲目之一。

该曲的调式为西北音乐中常见的商调式,在引子之后从第1小节到第46小节为第一段,是该曲的慢板部分,也是该曲的主要表现段落,特点是深情,委婉,属于典型的西北风格略带伤感的旋律。慢板进行到46小节便是一段较长的过门音乐,长达12小节,然后是6小节的慢板结束句,在须臾的停顿后,节奏突然由过门进行到快板部分,这种大起大落的节奏变化突破了我国传统器乐曲渐进渐出的原则,给人一种情绪上的突变,强调了乐曲的矛盾变化和情绪上的冲突。从133小节开始进入全曲的高潮,表现了历尽沧桑的人们在世代繁衍的黄土地上奏响了向往未来的华彩乐章。

二、曲调风格及乐曲的文化特征

《黄土情》引子部分就把人们带到黄土地所特有的环境氛围中。引子之后的慢板乐段,是典型的西北风格的旋律,把人带进黄土地的历史与传说中。沿用了西北民歌风情上下句对应和商,盏魇浇惶娴男律法,使音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曲调质朴,深情,表现了西北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第二段为快板,旋律由第一段音乐主题引申衍化而成,情绪热烈欢快。其中活跃的快速分奏和结束前,音乐主题在高音曲上的变化再现,激起奋发昂扬的情绪,形成全曲的高潮,表达了大西北人民在改革开放中风发图强的精神,那富有韵律的节奏,特别是用唢呐单吐、双吐技巧演奏,更使情绪激昂活泼、精神振奋。

结尾的情绪越来越热烈,旋律推向高音区突然拉宽,明亮的音调使乐曲达到高潮,在铿锵有力的激昂音调中结束。这一段表达了历尽沧桑的人们,在世代繁衍的黄土地上奏响了向往未来的华彩乐章,新的传奇将会在黄土高原演绎。

三、结合演奏对《黄土情》分析

1.引子部分:乐曲从一个弱起渐强的低音开始,此音的吹奏难度在于“弱起吹”,有的演奏者在吹奏中,总是先出一个“头音”后再弱起渐强,或者先发出“嘶嘶”的气声,然后在带出弱音。为了实现这个低音“弱起吹”的良好效果,演奏者首先要做到挺胸收腹,唢呐要拿起端平,吸气时,气要往两肋下方及腰处吸,并且要做到吸气饱满,随着腔体因吸气而逐渐扩大,腹部也要有微微故障的迹象,吹奏时力往下走,使本来就鼓胀的腔体继续保持鼓胀的状态,尤其是腹部更有鼓胀之感。此时的嘴唇一定要微含哨片,并体会接触小面积哨片的感觉。在训练中要反复体会,仔细琢磨,此音的“弱起吹”就会比较好的完成了。

2.慢板部分:该乐段的`速度缓慢,曲调深情、朴实,有鲜明的西北风格。乐曲的第一乐句要轻轻的奏出,为了使乐曲更加赋有韵味,随着情绪的发展,声音力度也应由弱渐强。当演奏者到第17小节时,乐曲开始进入本段的高潮部分,所以气量一定要给足,让声音体现出阳刚的音质来,与前面的“柔”产生强烈的对比。当乐曲进行到第25小节时,一定要安静下来,弱奏出顿音,同时也可以加一些腹颤音,这样在弱奏中体现出更深情的情感。在次乐段中,吐音有其特殊要求,起初是弱奏出现,采用“软吐”特别强调舌身在运动中的控制,随着乐曲的渐强,舌身的运动力度也逐渐加强,舌尖接触哨口时一定要有力度。

3.快板部分:经过间奏,乐曲进入热烈、欢快的第二乐段。在演奏这段音乐时,要特别注意吹奏中舌与手指的每一个动作都要果断,有力、即使是滑音,手指也要滑得利落,同时不能失去轻快的感觉。为了达到这一演奏效果,演奏者在保证乐曲连贯、流畅的基础上,要多用舌点。当音乐进行到第133小节第二拍的高音时,可适当采用循环换气,133小节开始进入全曲的高潮,情绪也要高度兴奋,音量达到最大,同时力度也是最大。

4.乐曲的难点:能否将乐曲演奏得感人,腹颤技巧的使用是重要因素。演奏者在吹奏中,腹颤的频率过快或过慢,都会影响对乐曲情感的表达,此曲的演奏难度并不在于如何完成华丽的吹奏技巧,而在于用朴实无华、自然、松弛的音调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另外快板中,舌与手指的配合,以及舌头的力度,手指的敏捷,还有气息的支撑,到最后的循环换气,都是该曲的一大特色及难点,演奏者只有掌握了良好的吹奏方法,并具备较高的音乐修养,才能将本曲的主旨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张宁.谈“黄土情”的吹奏方法.[J].沈阳.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高为杰等.曲式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唢呐艺术学校 篇2

唢呐演奏艺术与演奏技巧, 包罗万象, 纷繁复杂, 难点也很多。但是, 唢呐演奏的关键问题首先要把握好, 现结合笔者个人唢呐演奏的实践和体会, 指出若干唢呐演奏的要点, 以和同行们切磋讨论。

一、民族化

作为民族乐器之一的唢呐, 演奏的首要问题就是民族化的问题, 这不仅体现在演奏曲目的选择确定上, 而且也体现在演奏风格的形成与呈现上。总而言之, 要具有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

所谓“民族化”, 是“指作家、艺术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 表现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 使文艺作品具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 是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成熟的标志之一。文艺作品要达到民族化, 作者必须熟悉本民族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爱好, 继承本民族文艺的优良传统和创造性地吸取其他民族文艺创作的优点, 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创作出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辞海》缩印本第2178页,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这段话, 把民族化的内涵、意义、要求、途径等重要问题, 论述得相当透彻。

唢呐演奏的曲目, 音乐艺术中的器乐作品, 也属于“文艺作品”范畴, 因此上述这些重要原则, 也适用于唢呐演奏。

对于唢呐而言, 其演奏的民族化尤为重要。这是因为, 唢呐不仅是一般的民族乐器, 而且又具有自身鲜明的民族民间性特点。千百年来, 唢呐演奏艺术一直在民间代代相传, 其传承方式也主要靠唢呐艺人的口传心授。直到解放以后, 少数艺术院校的器乐系或器乐专业, 才开设了唢呐演奏课, 唢呐演奏才正式进入正规的学校教育的课堂中。

这种民间性, 就是唢呐演奏民族化的土壤。

二、情感化

作为民族器乐曲的唢呐乐曲, 同所有的音乐艺术一样, 均以抒情性为其本体美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德国美学家黑格尔说过:“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的因素, 即本身无形的情感。音乐是心情的艺术, 它直接针对着心情。” (汪流等编:《艺术特征论》第246页, 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版) 我国古代的《毛诗序》也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 (转引自《中国美学史资料先编》上册第130页, 中华书局1980年版) 的“咏歌之”, 不仅包括歌唱性的声乐, 而且也包含着演奏性的器乐曲在内, “咏歌”乃是广义的概念, 器乐曲也是一种乐器的“歌唱”, 正如人声演唱是人体“乐器” (发声器官、共鸣器官) 在“演奏”一样。

所以, 唢呐演奏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就是演奏者要对所演奏的曲目时行“情感体验”, 在演奏时要倾情投入, 做到“以情带声, 声情并茂”, 准确、充沛、饱满、真挚地演奏出乐曲的情感。演奏欢快的唢呐曲《句句双》、《大姑娘美》时, 要使听者闻曲心动, 闻曲起舞;演奏悲伤的唢呐曲《江河水》 (唢呐乐曲原名《取江水儿》, 二胡同名独奏曲系根据唢呐曲而改编) 时, 就要使人撕心裂肺、悲痛欲绝。所谓“演奏”, 就是带情感表情的吹奏。

三、个性化

演奏是艺术创造, 贵在富有艺术个性。艺术家与“匠人”的本质区别, 在许多时候与很大程度上, 就在于是否具有艺术创造的个性。唢呐演奏亦如此, 个性化是唢呐演奏家与“喇叭 (唢呐的俗称) 匠“的主要区别之一。

个性化来源于艺术积累、艺术探索、艺术创造, 也来源于艺术灵感、艺术悟性、艺术体验。要使自己的唢呐演奏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就要勤学苦练, 广收博采, 不断钻研, 锐意创新。

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基础, 也是艺术成熟的一大标志。唢呐演奏进入个性化高度之日, 便是其演奏艺术达到完美程度之时。我们要为实现个性化的理想目标而不懈地努力。

综上所述, 可见唢呐演奏的要点就是把握民族风格与民族神髓, 离开民族性, 唢呐也就失去了其本性审美属性, 不成其为“民族乐器“, 而是另类的或不伦不类的玩意儿了。

唢呐艺术学校 篇3

一、配合“高祖庙会”,抓好一年一度的“高祖庙会”唢呐比赛

2000年之前,沛县民间唢呐比赛都放在元宵节前后,2000年以后,沛县的唢呐比赛安排在5月18日前后的“高祖庙会”暨“刘邦文化节”。“高祖庙会”上的唢呐比赛,不仅丰富了庙会文化生活,同时,比赛也促进了民间唢呐艺人之间的艺术交流。唢呐艺人们为参加唢呐比赛。都要作充分准备,从演奏曲目、乐队伴奏、表演服饰等各方面都要经过一番“包装”,每次庙会过后,沛县唢呐艺人的演奏水平都有一定的提高。连续5年的唢呐大赛,使这一民间艺术活动走上正轨,形成惯例。因此,抓好“高祖庙会”唢呐比赛,是提高民间唢呐艺术的重要措施。沛县文体局分管民间艺术工作的同志,继续与“高祖庙会”办公室保持联系,保持庙会唢呐比赛年年列项,民间唢呐演奏水平不断提高发展。

二、以文化馆为主,抓好青少年唢呐培训

沛县的民间唢呐培训,也和沛县武术一样,正逐步向产业化发展。民间唢呐班是农村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间唢呐艺人的就业生活渠道,目前沛县民间唢呐正从过去个人拜师学艺向集体办班学习上发展。讫今为止,沛县已有唢呐培训班(校)6个,学员400多人。它们分别是县文联举办的“文艺学校唢呐班”、文化馆唢呐培训班、栖山镇曹河南艺校唢呐班、沛城铁西唢呐培训班、郝寨刘强班、大屯云鸽唢呐艺校。沛县的唢呐培训班为一代唢呐乐手的培养作出了贡献,沛县小唢呐多次参加省市文艺演出,这和唢呐培训班的举办密不可分。在肯定办班取得成绩的同时,还要看到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培训班不断提高发展,需要文化主管部门所做的工作是:

1、帮助唢呐教师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文化修养,以保证唢呐班培育出更多的德艺双馨的文艺人才。

2、帮助唢呐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

3、对于中小学生唢呐学员,要求唢呐演奏乐理水平和文化课齐头并进。民间唢呐艺人的优点是:具有丰富的演奏经验和气息上的功夫,不足之处往往是不识谱,文化水平低。在培养新学员上,要克服艺人的缺点,在提高学员演奏水平的同时,要求学员必须学习好文化课,学好文化课,打好乐理基础。

三、责承沛县汉文化研究会,加强对沛县吹打乐民间艺术的挖掘

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一曲《大风歌》在沛县传唱了两千多年。由此可见传统音乐在沛县由来已久,沛县汉文化研究会已成立10年,收集了300多篇论文,出了三本论文集,至今还没有涉及沛县民间吹打乐的研究文集。下一步准备约有关方面的研究者,对沛县的民间唢呐与汉代的吹打乐的脉系、沛县吹打乐与汉代婚丧礼仪及《汉高祖武功大成曲》等作系列研究,写出有一定份量的高水平的研究论文。

四、责承各乡镇文化站,开展乡镇民间唢呐班的艺术研究活动

据统计,沛县有民间唢呐班100多个,从艺人员近千人,大的乡镇如:沛城镇、张寨镇有唢呐班十几个。镇文化站与这些唢呐班朝夕相处,他们对管理好民间唢呐班、提高民间唢呐班的艺术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县文体局把乡镇民间艺人的管理工作,作为目标责任列入文化站长的目标考核,一月一次小会,一年一次大会,通报情况,评先创优,奖罚分明,不断引导民间唢呐艺人走上“德艺双馨”的道路。

五、民间艺术在基层,巩固乡镇民间艺术协会,加强主管部门与民间艺人的联系

县民间艺人联合会由来以久,“文革”十年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恢复。按要求乡镇也建立了相应的民间艺人协会组织。由于乡镇合并及其它原因,目前部分乡镇的协会活动不够正常。文体局应在县委宣传部的统一组织下,协助县文学艺术联合会,利用冬春农村文化活动的旺季,对全县15个镇的民间组织进行恢复调整,充实新鲜血液,把协会真正办成“民间艺人之家”。加强乡镇党委政府与民间艺人的联系,让协会成为民间艺术继承发展的平台与基地。

以上是关于继承保护发展民间唢呐艺术的基本思路,在实践中还需要进一步不断总结经验,不断修订完善,确保民间唢呐艺术的花朵,在社会主义祖国的百花园中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唢呐声声作文 篇4

在本地,人们都对逝者十分尊敬。还有就是我们这里的人都知道一句话:“有个好老子,就有个好喜事;有个好儿子,就有个好丧事。”所以不仅为了孝道,还是为了面子。因此人们一般将丧事办得很隆重。

一般,办丧事是从一声声唢呐开始的,这是在告诉人们要办丧事了,左邻右舍的人们会自发到逝者家里帮忙张罗后事。

然后,人们就开始布置灵堂,灵堂一定要扫干净。之后,在灵堂中放逝者的棺材,逝者长子买的花圈,长明烛,香台。然后将逝者的身上擦洗干净,换好灵服。移到棺材中,再用棺罩罩好。

之后,就开始采办办丧事的食材,请厨师,还必需杀一头猪。

到了中午,前来吊唁的人越来越多了,逝者亲朋一般都要买花圈和火纸。说起火纸,这一般都是我们这里的人认为逝者到阴间需要过路钱。所以后辈一般给逝者烧大量的火纸来彰显孝道。

这时,丧歌队就辛苦了,丧歌队一班都用鼓,锣,唢呐来演奏,有的唱歌。比如说天地开场,日吉良辰,鲁班到此,修此华堂。还有许多的歌词,又比如在结束时唱的歌词:天上金鸡叫,地上紫鸡啼。看看天大亮,正是收场时等许多的丧乐歌词。

这些歌词有的优美,有的婉转,有的凄惨,有的悲痛。总之各有特色。

慢慢的,伴随着各有特色的丧乐和悲凉婉转的唢呐声,我们到了夜晚。此时有三个大活动,游时,打丧鼓,守灵。

首先开始游时。游时就是由丧乐队带领逝者主要亲人,围绕着用办丧事的凳子所摆成的“奠”字和灵堂来回转七圈。祈求逝者到阴间平平安安,一帆风顺。

其次就是打丧鼓。打丧鼓是由一位老人来办的。每一个村都有专门的打丧鼓的.老人。只见一位老人便打丧鼓边唱着词。词一般都是传唱的老故事,也有随口创作的。有一次,我们村有办丧事的人家,我就在他家听过打丧鼓,并且我就记下了一部分词。例如:秀才到此,做篇文章。歌郎到此,开下歌场。慢慢的,到了结束的时候,词是这样的:歌郎送出门,庄子返天庭,亡者安葬后,孝誉万年兴。唱完之后就结束了打丧鼓。

最后就是守灵,人们都相信这是被逝者的最后一个晚上,所以都坐在灵堂里。并且不时地点香和烧纸。并且一守就是一夜。对于我这样的好动的人来说是有很大困难的。

一夜就这样就过去了,只要耐下性子,时间还是过得很快的。第二天早饭过后,就是要开馆了,只见棺材一开,唢呐声四起,哭声绵绵,前来吊唁的人们依次走看完了就得封棺。然后用八个人将棺材抬往提前选好的墓地。本地采用的是土葬。这是因为人们都相信“落叶归根”这句话。

将逝者安葬好后,丧乐队散去。一大堆花圈簇拥着新添的坟墓,似在替亲人守护亡灵。之后亲人的祭奠,还有“烧七”。最隆重的是五个七天后的“烧五七”,主要亲戚都到场给逝者放鞭炮烧纸钱,自此一场丧事才算结束了。

关于龟兹与唢呐的散文 篇5

不知从何朝何代流传下来一个习俗,就是村上死了人,都要雇一班乐人吹吹打打,接灵送埋。旧社会把干这一行(乐户)的叫龟兹,与船户、蛋户(搞家禽养殖的)等均属于三教九流里的下九流。由于社会地位低下,没有人愿意和这些人结亲,他们只好相互结亲,因此龟兹之间大都有姻亲关系。旧社会当龟兹唱戏不仅下贱,而且很苦,走到哪睡到哪,旧庙、破窑、戏楼,麦秸窝里,常常是他们的栖身地,故民间有“龟兹戏子,一个人一个被子”之说。

龟(qiu)兹,原是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名,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位于天山南麓,中国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又称鸠兹、屈茨、归兹、屈支、丘兹等。龟兹国以库车绿洲为中心,最盛时辖境相当于今新疆轮台、库车、沙雅、拜城、阿克苏 、新和六县市。在极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丝绸之路新疆段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道的重镇,宗教、文化、经济等极为发达。

西汉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归回时带了一些乐器如唢呐、琵琶等,唢呐就是龟兹国所产。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阴差阳错的竟把吹唢呐的人叫成了龟兹。

龟兹,是有其特殊行规和江湖言子的群体,他们之间的语言交流别人听不懂,他们把吃饭叫作“懒作”,睡觉叫榻,钱叫莲张,走叫跷,完叫抹,烟叫熏条,酒叫八。他们把一叫一层,把二叫月丁,把三叫汪丁,四叫窄丁,五叫巴丁,六叫神丁,七叫星丁,八叫张丁,九叫矮丁。

龟兹,尽管社会地位低下,但却常常受到人们的青睐。在农村,常听那些大妈大婶对干龟兹营生的邻居说:“他叔,回来给我娃夹个馍。”也有人因前边几个娃夭折,便给要下的娃认个龟兹干爸。农村人搬伙或是给娃娶媳妇,都要雇乐人(即龟兹)在房子里吹唢呐,敲铜器,图个吉利,祈祷平安。这是何故?原来,龟兹吹的唢呐被喻为《封神演义》里天王李靖的七星宝塔,龟兹们相互交流也把唢呐叫塔,如不吹啦,便说:“把塔放下”。挠钹、琵琶分别为西游记里的挠钹大仙和琵琶大仙,传说孙悟空当年见这两样东西都害怕的不得了,挠钹中间那个窝里的那个眼据说就是孙悟空被压在里面出不来,用金箍棒捅开个眼才跑出来的。因之,龟兹的这些乐器被说成是镇妖驱邪的法宝。

明朝王磐在《明天子•咏喇叭》一首词里唱到:“喇叭,唢呐,曲儿小,脸儿大……只吹得水尽鹅飞罢。”唢呐,是龟兹们的主要乐器,它高亢、嘹亮、通透、喜庆,最具乡村泥土味,在世代相传的演绎里,农人们与唢呐的旋律一起欢乐,一起悲伤,成就了一种厚重的乡土文化。

唢呐,是乡里人最古朴的抒情,那阵阵高亢的唢呐声,播种在关中平原那一望无垠的庄稼地里。浩瀚、奔放的黄河、渭河波涛汹涌,巨浪滔天,伴随着那豪放得有点野味的秦腔乱弹,给乡里人带来无限美好的憧憬和欢乐!

龟兹,就是会吹唢呐的唱戏人,村上谁家老人过世,或是给娃结婚,便会有他们的身影。穷人家死了老人,简简单单叫上四口龟兹送个埋就行了,有钱人会叫上八口龟兹,接灵、送埋、唱大戏,有的还从省城叫名演,扎势扬“家”威,惹得四邻五乡的人都来看热闹。还有的人,一个事请两班乐人,让乐人对台。某年冬季的一个风雪天,我观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乐人对台。一开始,南边那一家的唢呐队阵容强大,身着白色制服,四把唢呐,四把小号,还有一个架子鼓。乐队指挥是一个身材高挑的年轻女性,她得体而有力的指挥动作,身、手,和着丰韵的胸部有节奏地上下起伏、涌动,显得更具魅力,像磁铁一样立即吸引住了围观群众的眼球,人群潮水般涌向了那边。这边的事头急得脸都变了色,快步走到他的唢呐手身边,耳语了几句,只见那个唢呐手利索地脱掉上衣,光着膀子,站到桌子上,操起四把唢呐,嘴里两把,鼻子里两把,仅管只有两把唢呐在发声,但骚动的人群立即又涌向这边,人群里不断爆发出嗷嗷的叫声,他们感兴趣的是那个唢呐手的二干子劲……可怜那站在桌子上的唢呐手冻得身脸发青,鼻涕长流。

龟兹,作为一种职业,无论如何离不开唢呐,没有了唢呐,龟兹也就不成其为龟兹,如同战士离不开枪,农人离不开锄头一样。

上一篇:城市下雨的20个段落下一篇: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