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信息技术说课稿——局域网的构建

2024-09-27

(沪教版)信息技术说课稿——局域网的构建(共5篇)

(沪教版)信息技术说课稿——局域网的构建 篇1

局域网的构建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局域网的构建》,本课选自沪教版第二章第二节内容,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网络的体系结构,它是网络技术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由于体系结构中的网络协议、OSI网络参考模型、IP地址等内容都很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如何借助局域网的组建这一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是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根据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OSI网络参考模型、TCP/IP协议,理解IP地址的格式与分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型局域网的组建,提升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践操作的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行为习惯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于:

1、重点:理解上述中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和思想,IP地址的格式与分类,了解小型局域网的构建方法

2、难点在于:对OSI分层模型、TCP/IP协议的理解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使用:

1、直观教学法来讲明知识要点

2、任务驱动法来呈现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学法上,由于本节课内容非常重要,但是理解也非常困难,学生无论是观察记录试验还是上机操作,都必须紧跟老师节奏,根据课本配图,提前做好预习,准备工作

三、说教学流程

结合以上教法,我将把课堂内容分割为小任务的形式进行教学,借助小型局域网的构建,贯穿理解网络一系列协议这一主线:

1、回顾知识

首先、回顾第一章中,学过的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网络拓扑结构,回忆在了解校园网这一课中,所知道的各种网络软、硬件设备 其次、回顾上一课中,数据通信的三种交换方式

目的:本节课的内容与前面所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是全面所学的总结运用,让学生回忆一遍,有利于下面教学活动的开展,做铺垫

2、小任务:构建小型局域网

1、网络硬件设备

有条件的情况下,直观给学生展示个别设备,再结合书本表格,对表格中提到的诸如:网卡,路由器等设备,提问学生:“是否采用,需要数量,用途?”,一一进行问答,既带来学生了解构建所需,也侧面温顾过去所学

2、连接硬件 首先、由我做一遍连接示范,中间穿插注意事项,说明容易出错的地方,学生注意做好笔记

其次、把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每组派代表一一操作一遍,老师把关,做到熟练后,再由各个代表,讲授给小组成员,中间产生的疑问,老师积极询问解释

3、检查网卡驱动

首先、温习网卡这一知识点,它的作用、功能 其次、上机教学,再放手学生实践操作

4、安装协议

首先、老师示范,学生上机实践,注意学生做好步骤记录,严格按照步骤上机操作

其次、中间穿插网络协议、OSI网络参考模型的知识点,结合刚才上机步骤,解释每一步的原因

5、设置IP地址、设置访问控制

首先、讲解IP地址的概念(作用)、分类(网络地址、主机地址划分),子网掩码的概念,以及IP地址如何获取

其次、带着刚才的介绍,回到操作中,实践如何设置

6、检查网络连通

这是构建局域网的最终结果,在具体检查中,人为设置一些错误的操作,产生错误的结果,并让学生做好记录,结合书本知识点解释原因,帮助学生巩固刚才所学

目的:构建局域网是一个综合的上机活动,拆分成小步骤,方便学生理解本节课所要讲授的,诸如:网络协议,IP地址等知识点

3、实现资源共享

这属于利用局域网功能阶段,先给学生演示刚才连通的计算机网络,让学生直观感受局域网的作用

接着,梳理总结在文件传输过程中,计算机内部运行的操作,即温习刚才所学的OSI网络参考模型,数据如何透过网络层、数间链路层等,到达另一台计算机内

目的:借助实践结果,追溯问题源头的方法,总结知识,再一次帮助学生梳理

这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谢谢各位老师的倾听,谢谢

(沪教版)信息技术说课稿——局域网的构建 篇2

《可爱的家》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教材关于画图板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矩形”“椭圆”“圆角矩形”工具,并能灵活运用工具绘制“可爱的家”。学生通过前几节课关于画图软件的认识、操作,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并能运用一些常用工具绘制一些简单的图画。本节课教材首先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欣赏,激发学生利用计算机画图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画图模块时,学生感知实践信息技术和美术的有机融合,达到运用工具绘制自己“可爱的家”的目标,逐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动脑思考、交流与实践操作的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认识、了解、掌握“矩形”“椭圆”“圆角矩形”三个工具的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欣赏美、创造美的劳动,使学生获得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逐渐提高信息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矩形”“椭圆”“圆角矩形”三个工具的使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辅助工具栏中的设置,绘制出不同的样式。

四、教法、学法

教学前需要准备好多媒体网络教室,有网络教室软件,学生机具有Office Word 2003软件,学习机上有准备好的本课素材。本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已经掌握了画图中的基本工具,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自己动手,灵活运用画图的各种工具,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主产生疑问,四人小组合作探究,采用试一试、画一画、练一练、想一想的学习方法,学生以练为主,通过动脑、动手来获得新知。

五、教学过程

根据我校启导课堂小组探究教学模式,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此课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境激趣

展示一组主要用“矩形”“椭圆”“圆角矩形”工具绘制的图画,让学生感受到利用绘图中的工具就能绘制出丰富多彩的作品。当学生惊叹时,教师要抓住时机提出问题:同学们,这些漂亮的图画如果让我们自己绘制,你觉得主要是用到画图软件的哪些工具呢?通过欣赏、提问,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提出了明确的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并带着问题去思考。

(二)启学生疑

在创设了情境,明确了学习任务后,让学生带着问题,一步步地在实践中摸索来获取新知。

1.自学教材:教师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了解教材是实现我们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2.四人小组讨论:学生自学教材后,在对过程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四人小组讨论,拟定出小组的思路、方法和步骤,并在计算机上试探性地绘制《可爱的家》。学生把教材、同学、老师都作为学习的帮助者,从而让学生逐渐明白获得新知的途径可以是各种各样的。

小贴士:如果想画出一个正方形或者圆角正方形,只要在拖动鼠标时按住上档键就可以了!

(三)导探释疑

教师通过巡视观察各小组的操作,及时发现各小组的操作情况,教师演示绘制“可爱的家”的一般步骤。在演示的过程中教师要解决各小组在操作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难点,介绍各小组一些创新的方法,各小组通过观摩教师的演示过程后,会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操作动机,这时教师应抓住这个时机,立即让各小组结合老师演示的思路和方法绘制“可爱的家”。

小贴士:

在辅助工具栏中选择不同的样式,画出来的椭圆也不一样。

(四)反馈拓展

学生在绘制过程中,教师及时巡视,找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和学生一起分享、评价作品。鼓励各小组借鉴别人的方法,可以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法绘制自己想象中的家,这个作品可以是教材提供的,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综合运用所学工具绘制“可爱的家”,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得意之作传到班级群里分享,下一次课的时候教师再组织大家一起欣赏作品。

◆试一试

1.使用矩形和椭圆工具,接着创作你们的作品。如图所示:

2.使用今天学习的工具,还能画些什么?看看下面这位小朋友的画,你受到启发了吗?快快动手试一试吧!

◆我的记录

总之,本节课是根据我校启导课堂小组探究教学模式,即创境激趣—启学生疑—导探释疑—反馈拓展几个环节展开教育教学,突出重点,突破了难点,很好地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

小学信息技术《可爱的家》说课稿 篇3

《可爱的家》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教材关于画图板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矩形”“椭圆”“圆角矩形”工具,并能灵活运用工具绘制“可爱的家”。学生通过前几节课关于画图软件的认识、操作,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并能运用一些常用工具绘制一些简单的图画。本节课教材首先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欣赏,激发学生利用计算机画图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画图模块时,学生感知实践信息技术和美术的有机融合,达到运用工具绘制自己“可爱的家”的目标,逐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动脑思考、交流与实践操作的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认识、了解、掌握“矩形”“椭圆”“圆角矩形”三个工具的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欣赏美、创造美的劳动,使学生获得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逐渐提高信息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矩形”“椭圆”“圆角矩形”三个工具的使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辅助工具栏中的设置,绘制出不同的样式。

四、教法、学法

教学前需要准备好多媒体网络教室,有网络教室软件,学生机具有Office Word 2003软件,学习机上有准备好的本课素材。本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已经掌握了画图中的基本工具,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自己动手,灵活运用画图的各种工具,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主产生疑问,四人小组合作探究,采用试一试、画一画、练一练、想一想的学习方法,学生以练为主,通过动脑、动手来获得新知。

五、教学过程

根据我校启导课堂小组探究教学模式,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此课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境激趣

展示一组主要用“矩形”“椭圆”“圆角矩形”工具绘制的图画,让学生感受到利用绘图中的工具就能绘制出丰富多彩的作品。当学生惊叹时,教师要抓住时机提出问题:同学们,这些漂亮的图画如果让我们自己绘制,你觉得主要是用到画图软件的哪些工具呢?通过欣赏、提问,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提出了明确的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并带着问题去思考。

(二)启学生疑

在创设了情境,明确了学习任务后,让学生带着问题,一步步地在实践中摸索来获取新知。

1.自学教材:教师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了解教材是实现我们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2.四人小组讨论:学生自学教材后,在对过程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四人小组讨论,拟定出小组的思路、方法和步骤,并在计算机上试探性地绘制《可爱的家》。学生把教材、同学、老师都作为学习的帮助者,从而让学生逐渐明白获得新知的途径可以是各种各样的。

小贴士:如果想画出一个正方形或者圆角正方形,只要在拖动鼠标时按住上档键就可以了!

(三)导探释疑

教师通过巡视观察各小组的操作,及时发现各小组的操作情况,教师演示绘制“可爱的家”的一般步骤。在演示的过程中教师要解决各小组在操作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难点,介绍各小组一些创新的方法,各小组通过观摩教师的演示过程后,会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操作动机,这时教师应抓住这个时机,立即让各小组结合老师演示的思路和方法绘制“可爱的家”。

小贴士:

在辅助工具栏中选择不同的样式,画出来的椭圆也不一样。

(四)反馈拓展

学生在绘制过程中,教师及时巡视,找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和学生一起分享、评价作品。鼓励各小组借鉴别人的方法,可以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法绘制自己想象中的家,这个作品可以是教材提供的,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综合运用所学工具绘制“可爱的家”,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得意之作传到班级群里分享,下一次课的时候教师再组织大家一起欣赏作品。

试一试

1.使用矩形和椭圆工具,接着创作你们的作品。如图所示:

2.使用今天学习的工具,还能画些什么?看看下面这位小朋友的画,你受到启发了吗?快快动手试一试吧!

我的记录

(沪教版)信息技术说课稿——局域网的构建 篇4

(2)指导朗读描写最后的骑者的句子。

就当最后一个骑手将要和他擦身而过的一瞬间,老人看到他的眼神里流露着——(齐说)

于是,便向他提出了帮助的请求,自己试着读读这一节描写骑者的语句,想想该怎么读好它。

指名读(媒体出示红点)、齐读,读好骑者当时帮助老人的行为。

(说明:感悟必须要以语言训练为依托,没有语言文字训练为基础的感悟必然是空洞的。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两者不同的行为(关爱他人、冷漠待人)带给老人的也是截然不同的结果,我设计了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5节进行想象说话。这个填空练习的设计我利用了课文描写中的某些空白处,通过想象帮助学生去体会,同时也让学生能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好方法。)

4、通过引读4、5、6节,再次体会老人的那段话。

(三)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1、故事到这里结束了,大家一定也知道,这最后一位骑者就是——(托马斯.杰弗逊)(出示媒体)

他是美国第三任总统,是《独立宣言》的起草者之一,受到人民的爱戴。

2、总结: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想杰弗逊的眼神也反映了他的心灵。怪不得他在成为总统后能受到人民的爱戴。

3、写话练习:相信这位总统在经历了这件事情后,一定受到了许多的启示,那么同学们你们在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会有些什么启发呢?请写一、两句话。

在阅读了这篇课文后,让我也感触颇深,所以我也写了这样一句话(媒体出示)

(说明: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还特别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由于学生个人的差异,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内涵的把握都是不同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学完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也是不同层次的。通过写话练习,将课文的含义进行了内化和提升。)(出示学生的写话内容)

沪教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根据整本教材的教学内容及与本节内容的联系,我画了知识目标图。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包括普遍性、依附性、共享性、价值性、时效性,并能举例说明;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法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二、教学步骤

1、情景模拟,激情导入

教师:用投影显示“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二公斤;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

(1)请三名同学自由组合成探究小组,在2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激烈的讨论,然后抽选三个小组进行课堂提问。

(3)教师对学生的问答进行分析。部分学生在教师分析完答案后就在下面提出新的解决方案:钢刀、打火机、指南针。教师再进一步提示,打火机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能源会用完;第二,会受潮。所以,最后得出一个较为理想的答案:钢刀、火石、指南针。

经过讨论分析后,学生初步得出人类要在世界上生存与发展要获取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素。对于物质跟能量学生能理解,但是对于信息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很难就此理解较深,下面的实验在保证了物理与能量的同时,缺乏信息将会怎样?

2、循序渐进,趁热打铁,推出“感觉剥夺实验”。

教师活动:用投影显示感觉剥夺实验的前部分,由学生猜测实验结果。

学生活动:猜测感觉剥夺实验结果。

教师活动:由感觉剥夺实验与原始森林生存实验,给出结论: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与基本需求。

3、从信息经典案例中学习信息的一般特征。按照认知规律,信息的特征按照普遍性、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顺序进行教学。

a.教师由北京奥运会大家在家里可以看奥运会现场导入信息的普遍性,然后把信息案例分为学校组、医院组、交通组、天气组、表情与心理、环境卫生与家庭文化组等6组,要求学生参加其中一个小组,进行信息案例的总结归纳,并由小组发言,充分进行信息共享。教师最后归纳总结: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学生活动:例举说明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板书:信息的普遍性。

b.教师用屏幕展示: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飞行圆满成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继首次探月工程圆满成功之后,中国航天在世界舞台上的又一次精彩亮相,神七首次进行的航天员出舱活动、实行航天员太空行走,标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神七任务的成功完成必将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跨越。

学生活动:当时最快得到这条消息的形式是什么,组织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无论哪一种方式,都离不开载体,说明信息具有依附性。板书:信息的依附性

c.教师活动:用投影显示“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要价是15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急。问题:那7个字是什么?

学生活动:三个学生进行回答。

教师活动:给出答案:“中国将出兵朝鲜”。

板书:信息的价值性。

通过信息的价值性教学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强烈的学习兴趣。

d.教师活动:2000年《厦门晚报》报道:一位肖先生拨通信息台,键入准考证号和考生号后,听到的提示音是:要查考生成绩请按1;要查录取分数线请按2。肖先生查出女儿高考文科成绩是603分,接着他按2键,听到文科本科录取分数线是630分。肖先生不相信有这么高的分数线,便让女儿向同学打听。结果是按信息台2键播出的是1998年的录取分数线。但肖先生手头一本高招办出版的书中,清楚地写明1998年文科本科录取分数线是600分!也就是说,这是一条错误的过时信息。要求学生小组根据此案例再举一个发生在身边的因为使用了过时信息而导致事情失败或者带来一定损失的案例。

学生活动:学生很快讲解了很多生活、学习中的案例,这些案例不仅让学生对信息的时效性特征有一个很深刻的理解,并且培养了学生科学评价信息的态度,同时为后续章节《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的第四环节“信息价值的判断”打好基础。

板书:信息的时效性。

e.教师活动:通过投影演示。把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的文件分别复制到磁盘、优盘、移动硬盘,不同目的盘给不同的学生。学生活动:三个学生分别打开文件,发现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的内容一样,这点跟一个苹果让三个人吃的结果完全不一样。板书:信息的共享性。

教师活动:总结信息的共享性,并说明美国信息产业占国民经济的40%,就因为信息技术产品投入少、产出多、效益高,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的特性---共享性。

f.教师活动:通过视频展示台展示事先通过A4纸打印出来的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再结合刚才讲解信息的共享性时三个学生分别使用磁盘、优盘、移动硬盘承载信息,做出如下:

总结:信息无处不在,是普遍存在的;信息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信息又是被多个人所共享;信息的价值是对信息的获得者而言的,并且信息具有时效性。

4、总结归纳,布置课外作业。

1、新闻

1、新闻2;

2、查阅相应资料,请尝试理解信息的一到两种定义;

上一篇:健康活动下一篇:描写桔子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