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语言和宗教1

2024-06-28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1(共9篇)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1 篇1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第三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记住世界主要的六种语言及其主要能使用地区。

2、记住三大宗教的名称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能力目标:

1、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使用地区。

2、运用地图说出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及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了解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及其主要分布在华人聚集的地方,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英语是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正确对待不同的宗教信仰,认识宗教自由,树立无神论观念。

教学重点

1、世界上使用汉语、英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的国家和地区的分布。

2、世界三大宗教及主要分布地区。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小品表演)2012年国庆期间,一名来自英国的牧师,一名来自沙特阿拉伯的穆斯林,还有一名来自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和尚,向一位焦作中学生明明打听怎样去龙源湖公园,得到热情的帮助后,他们会对明明做出怎样的反应呢?…….问题:他们谁是英国的牧师?谁是沙特阿拉伯的穆斯林?谁是河南嵩山的和尚?为什么?他们说什么语言?他们信仰什么宗教?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一个人的服饰、言行可以显示一个人的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国家和民族之中。语言和宗教属于文化的范畴。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二、世界的语言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1 篇2

世界主义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希腊斯多葛派的思想家戴奥真尼斯就曾把自己定义为世界公民。如今,人类正在经历世界主义进程的转折点,许多学者呼吁将学生培养为“世界性的知识分子”。然而,人类需要的是温和的世界主义,以平衡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归属感和对特定地域的根基感。

面对当今各国国内及国际间潜在的紧张关系,协调民族主义情绪、开放思想、相互尊重将成为一个持续存在的挑战。新加坡总理在2012年新加坡国庆献词时曾表示:“新加坡应形成一个具有坚强核心的包容性社会……个人成就必须与社会共同责任相结合……这种归属感和身份感对于全球化的开放的世界尤为重要……”

英语是一门世界通用的国际语言,它不但是一种教学媒介语言,还是一门学科。作为一门学科,应专注于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并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法。

在这个背景下,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国家英语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是“用国际上可接受的英语说、写和展示,即能够根据不同目的、听众、背景和文化,使用符合语法的、合适的英语,流利地进行表达”。那么,英语课堂外的世界主义是如何被建构的?世界主义在课堂交互层面上又是如何发生和表现的?下面以新加坡兰花女子中学为例进行介绍。

新加坡兰花女子中学一直强调世界主义精神。在2008年学校开放参观日的宣传册上,醒目地写着:“卓越的海外合作学校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建立全球联系。通过分享知识,建立跨文化交流,我们的学生具备了更强的社会意识,并成为有辨识能力、善于表达、充分了解地缘政治的个体。”与新加坡一般的中学不同,兰花女子中学的英语教师并不照搬课本,而是以团队工作的形式,创造自己的教材,强调小组合作和任务型教学。教师在课堂互动时,采用了一系列协商策略,并将英语作为通用语促进内部沟通。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教学反思4 篇3

今天我讲了一堂地理公开课《世界的语言和宗教》,这是我工作3个月以来第一次在众多老教师面前做一次汇报课。虽然之前做了一些准备,也向地理组的李晶老师和杜欣老师做了一些请教,但是整堂课讲下来,还是感觉不是很满意。在听了多个教师的点评之后,我认真思考之后,对这堂公开课做了如下反思:

先自夸一下优点(至少可以安慰我目前脆弱的小心灵),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以模拟招募志愿者为主线,通过三个闯关活动,把世界的语言和宗教这一节的重点内容贯穿起来,思路清晰,教学过程设计比较出色。

虽然有这个闪光点,但是这节课反映出的问题更多。

首先,教师语言要富有感染力,能点燃整个课堂。这节课我是以2014巴西世界杯导入的,创设了如下情境:“2014年世界杯将在6月13号到7月13号在巴西举行。届时巴西将敞开怀抱,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球迷和参赛选手。为了确保世界杯的顺利召开,巴西世界杯组委会向全世界招募志愿者,他们主要负责语言翻译。礼宾接待等工作。”创设这个情境后,给同学们播放了2014年巴西世界杯的宣传片。紧接着承转到今天所要学习的课程。我是这样设计过渡语言的。“今天我们这堂课就来模拟志愿者招募现场,面向全班同学招募一些对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有深入了解的志愿者。同学们需要通过两轮考核:第一关,语言;第二关,宗教。”其实这个导入语设计得还是不错,这样的导入语如果用富有激情与感染力的语言来表达的话,一定可以在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燃起学生们的热情,带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我的语音过于平淡,没有激情,导致导入语没有散发出原有的光芒。其实,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就需要一定的表演在里面。今后我会好好研究语言这门艺术,使之为我所用。

其次,要随时关注自己的学生。在小组讨论环节,看到学生们讨论地不够热烈,教师应该及时关注学生的状态,深入到学生讨论到中去,而不应该只是站在一般盯着教师后面的钟表,担心学生讨论时间时候过长,讨论的答案是否正确,„„。新教师与老教师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关注学生。作为新老师,我更多关注教学过程的完整性与连贯性,关注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没有完成、关注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确忽略了最应该关注的其实是我们的学生。其实小组成员的分配是否合理也很大程度影响小组成员的讨论效果。小组成员的分配最好标准是各小组势均力敌,这样才能有所比较,才能激起学生们比一比看谁更优秀的挑战心理。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1 篇4

【学情分析】七年级已学习过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学习过有关地图的知识,但缺乏对国家的认识,查图速度和能力还有一定差距,需要教师适时进行学法指导,并且学生视野不够开阔,对具体的语言、宗教分布及宗教习惯不甚了解,但有一定了解,所以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任务驱动来学习,由于学生学习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所以应采用多样化、情趣化的方式加以引导。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①知道世界主要的语言,记住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能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②知道世界三大宗教,记住人数最多的宗教。能运用地图说出世界有哪三大宗教及主要分布地区。【过程方法】

①通过小组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读图能力。②通过读图说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及主要国家;

③通过读图说出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及他们的建筑特色。由学生的相互交流,增进对世界文化的了解;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交流。【情感态度】

①通过学习,培养热爱祖国语言,同时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树立学好其他语言的信心。②树立正确的种族观,能够正确对待宗教信仰的差别,培养唯物史观,树立无神论观念。正确对待各种世界文化与文明。【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世界的语言

2、教学难点:世界的语言

【导入】联合国总部大楼

(师)联合国有接近200个成员国,他们之间靠什么进行交流?(生)语言

【ppt投影】沙特阿拉伯禁寺

(师)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他们每年都千里迢迢来到这里相聚?(学生回答)宗教

(师)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四章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请翻开书本77页。(师)联合国会议厅每个座位都装有6种语言同声翻译机,代表们可以按按钮选择自己想听的语言

通过一些南非世界杯主题曲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各国语言的魅力。(师)世界主要的语言有6种,同时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师)其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生)汉语

(承接)同学们除了我们经常使用的汉语外,你还知道其他什么语言吗?(承接)世界语言如此多样,那到底是怎么分布的呢?

(师)活动1:讨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结合96页世界政治地图大家一起完成,以汉语的分布地区作为例子。

通过一个表总结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

(师)从这个表我们也可以清楚发现,分布最广泛的语言是?(生)英语

(师)为什么英语的分布范围那么广泛呢?(生结合书本阅读材料回答)

(师总结)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使英语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师)同学们再想想,我们如何能够扩大汉语的使用范围呢?(生回答)

(承接)第一个内容世界的语言我们已经学习完毕,现在进入第二个内容:世界的三大宗教。通过播三大宗教的视频,结合书本加深同学对三大宗教的认识。(承接)下面我们通过一个表格总结三大宗教的内容。(师)基督教堂的顶部是什么形状?(生)尖尖的

(师)教堂这样子设计是有原因的,基督教信奉的是谁?(生)上帝

(师)教堂都是高大尖尖的,他们就觉得这样子可以离上帝更近一点。(师)教堂一般都有“十”字架(师)清真寺的顶部是(生)圆的

(师)看起来象个大蒜把。所以以后你家人做清蒸大蒜的时候你就要想起清真寺了。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1 篇5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二节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组别:常识组

姓名:刘鹏飞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的第二节。通过前三章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宏观的角度,对世界有所了解。第四章就是在此基础上,认识有关世界“人”的特点,为下学期学习世界分区地理奠定基础。

课标的要求是:

1、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2、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

由此可以看出,本课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的空间思维感还不是很强,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只是初步学会了看图的基本方法,还不太熟练,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没学会;

二、三章的学习是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学习第四章时,本学期已接近尾声,学生应比较熟练的掌握读图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任务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对于这一任务学生是可以比较轻松完成的。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1.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区;

2.说出世界三大宗教极其分布地区。

3.举例说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4.通过读图分析,培养学生的识图、析图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运用图表、分析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尊重其他语言。2.使学生正确对待宗教信仰的差别,树立无神论的观念。教学重点:

1.世界上使用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国家和地区;

2.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形成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分布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以学生活动为主,培养学生读图、析图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为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新课。新授:

一、世界的语言

教师启发: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是什么语言?除了我们使用的语言外,你能说出世界上还有其他什么语言吗?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列举出知道的语言。

设计意图: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习兴趣。活动一: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3第1自然段,P74图4.12“不同的语言文字”和阅读材料“世界语言知多少”。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①世界大约有多少种语言?

②哪6种语言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③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④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较广的语言,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语言?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就上述问题以及他们所知道的其他语言,自由发言,相互交流。使学生拓宽和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了解。

过渡:这些语言都分布在世界哪些地方?请在图上找到。活动二:

学生分组读“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完成课后活动题表格。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二、世界三大宗教

教师:前面我们了解了世界六种主要语言,那么世界上不同语言的人们的宗教信仰有何差异呢?下面我们学习世界三大宗教。

活动一: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宗教的各种资料,初步了解宗教的有关知识。

教师通过课件提供有关三大宗教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补充。教师: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它对人们的生活以及许多国家的历史、文化都有深刻地影响。我们对信徒们都应该十分尊重。你能说出三大宗教的不同吗?你信仰宗教吗?你周围有信仰宗教的人吗?

学生看资料后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了解宗教的产生、影响及区别,尤其是三大宗教的特色建筑。

活动二:组织学生读世界三大宗教分布图找到其分布地区。小结:宗教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民俗、经济、哲理等诸多要素。所以,宗教发展到今天,不能简单地视为迷信,而应该看成是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现象。对信仰宗教的人不能歧视反对,而应尊重信教人的信仰自由,保护宗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宗教信仰。结束:让学生总结学习的主要内容,并谈谈感想。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始至终做课堂的主人。板书设计

第四章 第二节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一、世界的语言

1、主要语言:汉语、英语、西班牙语

法语、俄语、阿拉伯语

2、分布地区

二、世界三大宗教

1、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

2、分布地区

课后作业布置: 地理优化设计

教后反思:

在教学中始终贯彻“以学为主,精讲精练”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通过阅读教材读图分析,了解世界的语言和宗教,并尊重各国的语言和宗教信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新课引入上利用国家间的相互联系,认识到人与人的交往离不开语言,认识到语言的重要性;在转入三大宗教的学习过程中,用学生们熟悉的《西游记》做引入,让学生感受到宗教就在我们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1 篇6

1

马克·菲利普西斯

1999年曾世界排名第8,这也是墨尔本帅哥职业生涯的最高排名。2007年他在迈阿密接受半月板手术后宣布退役,后来他拍摄过电视剧。菲利普西斯现居加利福尼亚,从事冲浪运动,并创建了自己的服饰品牌。

2

马里亚诺·扎巴莱塔

阿根廷_35岁

1998-2004夺得过3次冠军

2000年扎巴莱塔的最高排名达到了世界第21位。2007年他因膝伤退役后担任戴维斯杯阿根廷队的助理教练。他还在EPSN电视台的一档名为《Pura Quimica》的节目中出镜。现在他与著名网球运动员加斯顿·高迪奥一起经营一家赛事组织机构。

3

莱顿·休伊特

澳大利亚_32岁

1998-2010年夺得过29次冠军其中2次大满贯赛冠军

前世界排名第一的休伊特仍在奔跑。虽然30岁时他曾产生过退役的念头,但焕发了第二春后,他的世界排名已从200上升到43.尽管已两次获得过戴维斯杯冠军,但他始终兢兢业业。现在他经常参与一些慈善机构的活动。

4

尼古拉·基弗

德国_36岁

1997-2000夺得过6次冠军

2000年基弗的世界排名达到了第4位,这也是他职业生涯的巅峰。2010年温网结束后他宣布退役,并迎来了第一个孩子的诞生。次年他在汉诺威开办了一家网球学校,为电视台解说联合会杯和戴维斯杯的比赛,并且还为一家大型旅游事务所工作。

5

胡安·卡洛斯·费雷罗

西班牙_33岁1999-2011夺得过16次冠军其中1次大满贯赛冠军

2003年,费雷罗占据了世界排名第一的宝座,同年在法网称王,2012年10月23日他宣布退役。这位三夺戴维斯杯的西班牙人在瓦伦西亚的老家开办了一所网球学校、一家基金会和一个高端酒店。2014年他的目标是在中国建立一所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网球学校。

6

马拉特·萨芬

俄罗斯_33岁

1999-2005夺得过15次冠军其中2次大满贯冠军

2000年萨芬一度排名世界第一,如今他扮演着俄罗斯杜马议员的角色。2009年退役后,这位两届戴维斯杯得主与网球切断了联系。不仅和俄罗斯网协没有任何合作,同时也拒绝参加表演赛。

7

马格努斯·诺曼

瑞典_37岁

1997-2000夺得过12次冠军

2002年诺曼的世界排名第2,2000年法网的亚军得主。在他短暂的职业生涯中经历了很多挫折,其中包括接受了一次心脏手术。2003年诺曼宣布退役,此后他开始了执教生涯。在他的指导下,28岁的瑞士人瓦夫林卡打出了职业生涯最出色的赛季,杀入了法网8强和美网半决赛。

8

托马斯·哈斯

德国_35岁

1999-2013夺得过15次冠军

世界排名第12位的哈斯曾在去年3月的迈阿密公开赛1/8决赛中淘汰了诺瓦克·德约科维奇。在哈斯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并没有丢掉他的天赋和斗志,上赛季他还夺得维也纳和慕尼黑公开赛的冠军。他与前名模萨拉·福斯特结婚,并育有一女。假期时他们全家常去蒙塔纳滑雪。

9

罗杰·费德勒

瑞士_32岁

2001-2013夺得过77次冠军其中17次大满贯赛冠军

年少的费德勒并没有表现出日后成为网坛历史上最伟大球员的潜质。但如今他已经创纪录地夺得了17次大满贯比赛的冠军,占据世界排名第一长达302周。目前费德勒排名世界第6,2012年他夺得了6项赛事的冠军,并重升世界第一。尽管2013年费德勒遭遇了严重的背伤,只夺得了一项赛事冠军,但他对网球的热爱不减,巴塞尔传奇并没有退役的打算。

10

古斯塔沃·库尔滕

巴西_37岁

1997-2004夺得过20次冠军

其中3次大满贯冠军

2000年库尔滕曾排名世界第一,并三夺法网冠军。2008年他因伤病选择退役。退役后全身心地投入到由他母亲创立的旨在帮助贫困儿童的基金会工作当中。

11

扬-迈尔克·甘比尔

美国_36岁

1999-2003夺得过3次冠军

甘比尔的世界最高排名仅为第14位,在国际网坛名气不高。2010年甘比尔选择退役,随后他成为了美国女子网球新星科科·范德维奇的主教练。

12

尼古拉·拉潘蒂

厄瓜多尔_37岁

1995-2002夺得过5次冠军

在拍摄这张照片时,他的世界排名高达第6位。2010年法网过后他宣布退役,此后专注于他的抗癌基金会的工作,随后他成为了厄瓜多尔网协的主席。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1 篇7

黄鹏

【摘要】宗教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本文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等多个方面,对世界三大宗教的特征进行阐述。

【关键词】宗教;人类文明;起源;宗教发展

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它们能突破民族、国家和地区的限制进行传教布道,并能为世界各民族、国家和各地区的人们所接受,因而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世界宗教影响的范围很大,对人们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影响。近几年来,基督教大约对十亿多人口有着较深的影响,伊斯兰教徒约有六亿多,受佛教影响的约有三亿人口。世界上约有二十亿人口的生活受这三大世界宗教的影响。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宗教,这决不是偶然,是由其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1]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宗教发展的趋势往往会形成局部地区的难点、焦点和全球性的热点、重点,对整个世界的格局和发展走向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 基督教 1.1 基督教的起源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和小亚细亚一带。在这一地区居住的犹太人,受到罗马统治者残酷的压迫,因此,一部分犹太人便把希望寄托于犹太经典中关于“救世主”拯救人类苦难的传说,这样,一种有别于犹太教的新教派便逐步形成了。这种新教派的传道者在巴勒斯坦各地传教,宣扬“救世主”就是上帝的儿子耶稣,他奉了上帝的旨意降临人世来拯救苦难的人类。“救世主”在希腊语中称为“基督”,所以,这种新教派后来就被称为基督教。根据基督教的传说,耶稣是12月25日降生于耶路撒冷的, 后来这一天就成了基督教的重要节日——圣诞节。耶稣为完成自己的使命,率领着12个门徒四处奔波,传经布道,他宣扬“天国”的美好,抨击富人的贪婪和罗马统治者的残暴,说他们要进入天国“比骆驼想要穿过针孔还难”。耶稣的这些言行触怒了富人和统治者,最后犹太贵族勾结罗马总督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虽然这些只是传说, 但这毕竟是对处于绝望中的人们一种巨大的精神安慰和思想寄托。早期的基督教还主张“反对富人,仇恨罗马”, 因而基督徒往往受到罗马统治者残酷的迫害。后来因富人逐步控制了教会,原来教义中等待来世降临的思想逐渐被忍受苦难、服从现实的思想所代替,从而有利于罗马帝国的统治。从公元4世纪初,罗马帝国统治者对基督教由迫害转为利用, 以后,又宣布基督教为国教。从此,基督教在罗马帝国所统治的广泛区域内传播开来。在资本主义时代,基督教随着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传播到非洲、美洲和亚洲以至全世界,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在基督教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教派,主要有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但由于它们主要经典《圣经》的相同和基本教义的一致,所以在习惯上都可以称它们为基督教。[3] 1.2 基督教各教派的形成

基督教主要可分为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三大教派。公元1054年,基督教逐渐分裂,西部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称罗马公教会(我国称它为天主教会)。东部以东罗马首都君土坦丁堡为中心的称正教会(即东正教)18世纪,西部教会在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产生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一些新宗教,总称新教(我国称之为耶稣教或叫基督教)。[4]基督教产生的初期是一种下层人民的宗教,参加者多为贫民、手工业者、奴隶或半自由人,组成一些秘密的小型团体,进行传教。后来,逐渐联合起来,统一教规,设立牧师、主教等,形成了基督教会。至公元3 世纪,一些工商主、官员、知识人士也加入教会,有些还担任了主教、牧师等神职,基督教也就逐渐演变,由下层人民的宗教变成可为统治集团利用的宗教。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是西方文化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从此以后基督教文化替代古典希腊罗马文化成为欧洲文化的主流,即由神本主义的文化思想替代了人本主义的文化思想。基督教创建以后, 历经演变, 1054 年时罗马教皇利奥九世与君士坦丁堡宗主教色路拉里乌互相开除对方教籍, 形成基督教会正式分裂, 西部教会称自己为“公教”(加特力教,中文译成天主教),东部教会称“正教”(中文译为东正教)。十六世纪时,马丁·路德、加尔文等又从罗马公教(天主教)中分裂出去成立新的宗派:“抗议宗”基督教,或称为基督教新教。此后欧洲许多国家也都发生宗教改革运动,成立了许多基督教新教宗派。由此,形成目前这种格局的基督教的三大系统。[5]

1.3 基督教的发展

据《国际宗教研究学报》发表的《2001世界宗教工作统计表》所言: 世界总人口在1900年是16亿,1970年是37亿,2000 年是60亿,预计到2025年会达到78亿;全球基督教信徒人数在1900年是5亿6千万,1970年是12亿3千万,2000年是20亿,预计到2025年会达到26亿。[6]随着历史的进步,和平成为现代的主要话语。在如此背景之下,宗教之间也开始积极进行对话、合作,以求共同发展。向来以自由化著称的基督教首先行动起来,在上个世纪20年代基督教的新教开展了普世救会运动,倡导各派消除隔阂,平等地在基督教内组成一体。1948年,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成立,标志着普世救会运动进入新阶段。为进一步适应世界潮流,该会把促进人类平等、正义和平,开展与其他宗教的对话作为重点,产生了很大影响,它使过去相互对立,甚至相互仇视的一些教派在逐步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与合作。罗马天主教会1962年到1965年召开的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更是积极推动对话与合一的运动,热情支持与东正教、新教的合一,表示尊重其他宗教,要与全人类对话,与无神论者和马克思主义者对话,这无疑起了很好的作用。[7]对于基督教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1955年中国基督教界爱国人士发起了反帝爱国运动,建立了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确立了独立自主自办的办教原则,在政治上跟上了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相适应的步伐。“文革”结束后,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促进了国人思想的解放,人们如饥似渴地徜徉在思想的各个领域,探寻那些曾经避之唯恐不及的禁区,了解和思索先前曾被自己唾弃和否定过的东西。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执行,基督教活动也逐步得到恢复,信徒数量开始大幅增长。中国2010年《宗教蓝皮书》公布了我国基督教信徒人数的最新数据: 目前我国基督教信徒总数为2305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8%。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基督教徒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和长江流域地区。调查亦显示基督教徒信教的主要原因中,受家庭传统影响而信教的占15%,归因自己或家人生病的信徒占到了68.8%。[8] 伊斯兰教

2.1 伊斯兰教的起源

伊斯兰教产生于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当时,阿拉伯半岛正处于社会历史的大转折时期,社会动荡,内部民族部落体制正处于解体过程之中,贵族与平民矛盾加剧。外部受到强邻波斯帝国和拜占庭帝国对北部地区的威胁,南面遭受埃塞俄比亚人的侵扰。这些国家都想控制阿拉伯半岛上的商道,因为半岛正处于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要冲。这时候,阿拉伯半岛上的各阶层人士普遍要求实现政权统一,政局稳定,希望社会通过改革求得进步。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便应运而生。伊斯兰在阿拉伯语中是“服从”的意思,穆斯林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信仰真主安拉的人”。穆罕默德从公元7世纪初在阿拉伯半岛上的重要城市麦加开始传教,他称自己是真主的使者,是信徒的先知;他号召人们信仰宇宙间惟一的神真主安拉;他宣传穆斯林都是兄弟,反对欺诈、掠夺等不良行为;他还规定穆斯林的朝拜仪式和应尽的义务等等。穆罕默德的这些言行, 后来被集录在一起, 就形成了伊斯兰教的惟一经典——《古兰经》。公元622年,为躲避麦加贵族的迫害,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到了麦地那,在那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组建了军队。公元630年,穆罕默德率军兵临麦加城下,麦加贵族被迫皈依伊斯兰教,承认穆罕默德为宗教和世俗领袖。从此,麦加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城,成为全世界穆斯林朝拜的中心。在穆罕默德逝世前不久,阿拉伯半岛已经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基本统一起来。随后,穆罕默德的继承者(阿拉伯语为“哈里发”)便以“圣战”的名义向外进行领土扩张,伊斯兰教也随之向外传播而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伊斯兰教在中世纪由近东传入中亚地区、印度尼西亚、印度和中国。到今天全世界约有八九亿人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对中东以及以后逐渐传入的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2 伊斯兰教各教派的形成

伊斯兰教的信仰人群主要是在阿拉伯半岛、西亚、北非、南亚和东南亚等地,但在世界其它地方也有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教徒,他们被统一称为穆斯林。就世界范围而言,伊斯兰教的分布面积最为广阔。“伊斯兰”指的是“归顺”、“顺安”,意译为“清真”或“真教”。由于中国回族信伊斯兰教的人甚多,中国人一般称之为“回教”,或是“清真教”、“天方教”。在各种宗教中伊斯兰教的形成相对较晚,它是在吸收了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教义基础上,同时结合阿拉伯自己原始的宗教创造出来的。

伊斯兰教有许多不同的教派,其中两个最大的教派,就是逊尼派和什叶派。七世纪中叶以后,随着阿拉伯统治者的分化。伊斯兰教出现不同教派,正统派拥护哈里发统治,信奉追记穆罕默德生前言行的《圣训》,认为《圣训》应同《古兰经》同样受到尊重,被称为“逊尼派”:反对派被称为“什叶派”(什叶是阿拉伯“小集团”、“改宗者”之意)。“什叶派”认为哈里发一职应由穆罕歌德的后裔承袭,否认俊马哈里发的合法伊朗霍梅尼即为什叶派领袖,在伊斯兰教中属少数派。什叶派其后又分裂,分出了一种军亭民主派,称为”哈瓦里杰派”(意为“退出者”)。这一派主张恢复原始的平等与民主,土地归穆斯林公有,战利品应由一般战士平均分配,哈里发应由教徒选举产生。霍梅尼认为应按照《古兰经》的教谕,以伊斯兰教指导每个人的精神生活,还要统治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生活,比较独裁,属“激进派”。已故埃及总统萨达特则属温和派他主张把世间事务与精神事务截然分开, 认为宗教不应涉及政治。[9]

2.3 伊斯兰教的发展

宗教的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宗教作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是由宗教观念、宗教感情、宗教行为、宗教组织、宗教器物等组成的复杂系统,20 世纪末以来的最深刻变化,是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整个世界的发展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全球化浪潮也改变了宗教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使宗教发展出现了复杂的局面。[10]原教旨主义最初是一种保守的基督教思想,之后原教旨主义在世界各个主要宗教中都有了市场,其中又以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对当今国际政治影响最大。20世纪80年代以来,伊斯兰世界特别是中东国家的政教关系发生急剧变化,60一70年代形成的宗教服从于政治、服从于国家的态势发生逆转。以伊朗霍梅尼执政为契机,许多伊斯兰国家的宗教界强烈要求提高伊斯兰教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甚至提出了伊斯兰教治国的主张。与之相适应,一些国家的宗教政治反对派兴起并掌握了政权,如苏丹和阿富汗等国就是这样。近年来,中东地区所有穆斯林聚居区都程度不同地出现了原教旨主义运动, 出现了各种合法和非法的组织和政党。佛教 3.1 佛教的起源

受佛教影响深入的国家有中国、尼泊尔、日本及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北印度,是在反婆罗门教运动中产生的一种新兴宗教。其创始人是释迩牟尼,意为“释迩族的圣贤”,真名叫乔达摩·悉达多。相传他是一小国的王子,由于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战乱不能够以他所学的哲理学说来解释,为了寻求人生的真理,他在一棵菩提树下静坐49 天,终于在有一天顿悟出了“他” 的真理,认为宇宙人间万事万物都不过在刹那之间生灭,皆无常存本性,并由此悟出“ 苦”、“集”、“灭”、“道”等“ 四谛”。“苦谛”谓尘世一切本性皆苦;“集谛”谓贪为苦因;“灭谛”谓苦因可灭;“道谛”即灭苦之道。实践灭苦之道的终极目标和最高境界是达到“捏梁静寂”,即“无欲无我”、“熄灭”、“寂静”的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从35岁那年开始,便在印度的北部、中部的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广收门徒,门徒尊称释迦牟尼为“佛”,意思是“大彻大悟的人”,释迦牟尼所创立的宗教自然也就被称为“佛教”了。

3.2 佛教各教派的形成

佛教可划分为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和密教三大派,大乘佛教产生于公元一、二世纪之间,除宣扬“自我解脱”外,还标榜“救渡众生”,按佛教教义解释,这种教义能运载更多的人,脱离现世的苦海,达到彼岸的境界,故称为“大乘”,而寻承“自成解”的早期佛教则被贬为“小”。后来大乘佛教的一部分派别又同婆乡门教的某些教义相箱合,形成密教。若携经典所用的语言体系来划,则又有巴利语系佛攀、汉语系价教和藏语系佛教之别。

从学说思想发展来看, 印度佛教在它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中,可以被分为五个时期: 原始佛教时期、部派分裂时期(演变形成了很多学派)、大乘中观学派兴盛时期(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大乘瑜伽学派兴盛时期和密宗盛行时期。佛教起源于印度,也衰落于印度,在公元十九世纪之前的七百年中,印度基本上己没有佛教,现今印度的佛教是在公元十九世纪后期由斯里兰卡重新传入的。佛教于公元前一世纪传入中国,到公元四世纪,中国佛教进入了新的时期;进入唐朝,印度诸大师来华传法,中国行者也往西方学法,使得中国佛教快速发展,宗系并起,百花齐放。但在唐末,由于唐武宗灭佛和紧接而来的唐末农民战争,使大量佛典丧失,佛教遂陷入低谷;直至五代后,佛教才再度在中土大兴,藏传佛教也逐渐走入中原,主要有萨逝派和噶举派等几个学派。东南亚的佛教则是以南传上座部为主的佛教。主要传播于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以及越南部分地区。据有关史料记述,公元前后,上座部佛教已在东南亚流行。到2 一6 世纪,东南亚佛教己很隆盛。比佛教传入更早的婆罗门教,经与佛教并存和融和的阶 段之后,逐渐被佛教所取代。10世纪以后,上座部佛教受到大部分国家封建领主的推崇和提倡,佛教也被尊为国教,在大众中产生了深刻影响。

3.3 佛教的发展

佛教文化圈主要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地。属巴利文语系的有泰国、不丹、斯里兰卡、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属汉语语系的有中国、日本、朝鲜、蒙古、越南(北部地区)等地;属藏语语系的主要是我国的藏、蒙、土、羌、裕、固等民族和蒙古、西伯利亚等地。其中,泰国自1932 年以来的各部宪法都规定上座部佛教为国教,国内佛教信徒占全国总人口的90 %以上;不丹以喇嘛教(藏传佛教)噶举派为国教,国内信徒达到总人口的80%以上[11]

。中国汉地的佛教传统历来注重个人的修行,寺院作为宗教团体的作用并不突出。在现代都市社会,佛教寺院作为宗教活动场所的重要性又有所下降,家庭日益成 为信徒礼佛的重要空间。都市中文化程度较高的佛教信徒越来越多,其信仰方式随意性强,个人色彩突出,不愿意承受传统习俗、宗教教规的约束,私人化趋势逐渐增强。在现代化进程中,寺院僧团组织的作用将逐渐削弱,居士组织将趋于社区化和小群化。市民的佛教团体将走向以“信众为中心”,而逐渐脱离以“寺庙为中心”。据上海学者调查,在文化层次较高的青年知识分子中,不能经常参加寺院的宗教活动,也难以严格遵守佛教的戒律(如长期素食)。他们“习惯于联系志同道合者组成松散的‘信仰沙龙’,自由地交流和研讨心得体会,周末聚会成为他们满足信仰需求的有效形式”。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宗教社区正在迅速兴起。在“亦凡搜索”提供的宗教网站中,佛教最多有225个,其它依次为基督教207个、天主教45个、伊斯兰教11个、犹太教27 个、道教8 个。宗教生活将越来越多地归属精神领域,成为民众的私人精神生活。[12] 4 结束语

在当今世界上,宗教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属上层建筑范畴,而且它又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宗教在许多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本文以世界三大宗教为例,对其起源、形成及发展进行阐述,进而揭示出宗教发展的差异性,以及对于当前文化背景下宗教发展的特点,从而说明宗教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影响以及其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陈麟书 论世界三大宗教的基本特征,宗教学研究 1984年第00期 [2] 苗懿明 世界宗教发展趋势中的中国宗教,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03年10月 [3] 周树平浅说世界三大宗教,中学政史地·初中地理 2006年第Z2期 [4] 周万福 世界三大宗教概说,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院 1993年第03期 [5] 庄锡昌 三大宗教的诞生,历史教学问题 2001年第03期

[6] 王晓朝 现代社会与宗教发展的趋势,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9月

[7] 刘庸,张弢 浅析世界宗教的发展趋势,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8] 赵志,梁家贵 对基督教在华发展现状的理性思考,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9] 世界三大宗教 亚太传统医药,2005年第S1期

论世界三大宗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篇8

前言:宗教是社会因素和地理因素的综合产物。以往,宗教学界和历史学界在探讨世界性宗教形成和发展问题时,一般都着眼于宗教本身的教义和信仰,注意深入挖掘其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而多数人都忽略了地理环境诸因素对宗教的影响。本文以世界三大宗教为例,对宗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粗浅分析。

一、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与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宗教形成的外在条件之一。美国著名的女地理学家辛普尔在论述伊斯兰教产生的原因时,把自然地理环境因素摆到了很高的位置,她认为,是在西亚“这种单调的沙漠环境里,自然而然地使人们产生了一神教”。辛氏的观点虽有过份强调地理环境的作用之嫌,却也有一定的道理。世界三大宗教创立的时间、地点虽然不尽相同,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均起源于古代重要的国际商道附近。

新航路开辟(15世纪)以前,维系东西方之间联系的通道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是,欧洲──小亚细亚──黑海、里海南部──中亚──印度、中国;第二条是,欧洲──地中海东部──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波斯湾──阿拉伯海──印度──中国;第三条是,欧洲──埃及(亚历山大里亚)──红海──阿拉伯海──印度──中国。这三条交通线都以中东地区为枢纽,以古印度为实际终点,以中国为理想中的最远端(15世纪以前,虽然有丝绸之路,但中国和西方仅有一些断断续续的商业往来)。

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恒河流域。当时的印度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西方人眼中,它是“一个富庶的文明社会”。印度的黄金、香料等商品在世界市场上享有至高无上的声誉。当时的恒河流域更是出现了以舍卫城、阿逾陀城、王舍城、吠舍厘城、瞻波城、波罗奈城、侨赏弥城、但叉始罗城、华氏城等为代表的九大工商业城市。高度发达的奴隶制经济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孕育了一大批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他们探索宇宙的奥秘、思考人生之真谛,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是,经济的发展也导致人们经济地位的极度分化,一些富裕的婆罗门、刹帝利、吠舍种姓家产万贯,而大量的首陀罗却身无立锥之地。释迦牟尼即是在这种形势下打出“众生平等”的旗帜,向宗教特权阶层--婆罗门贵族发难,创立了佛教。

基督教最早兴起于巴勒斯坦地区,该地区地处中东的心脏地带,扼守三条国际交通线之咽喉,犹如连接东、西方的一座桥梁,自古就有国际交通枢纽之称,历来即为兵家必争之地。在这块“遍地流着蜜与奶的地方”,真可谓是过客匆匆,许多民族都在此演出了一幕幕的活剧。古代犹太人在此建国的美梦被异族军队的铁蹄一次又一次地踏碎,在无可奈何的情形之下,他们只好把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和追求都寄托给了上帝,创立了犹太教,在此基础上,公元1世纪又出现了基督教。

伊斯兰教兴起于7世纪初的阿拉伯半岛,当时,这是一块荒凉的不毛之地,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游牧经济在半岛的大部分地区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阿拉伯人每年都要沿一定的路线迁徙,在干旷草原和沙漠中逐水草而居。值得庆幸的是,半岛的西部有三条重要国际商道之中的一段──希贾兹商路,商路上有重要的中转站--麦加古城。于是,东西方文化的精髓遂在此汇成了一个震撼世界的伊斯兰教。

二、世界三大宗教的传播与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宗教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宗教的发展离不开空间的传播,这是宗教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其能否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传播过程中宗教可以扩大自己的活动区域,增加教徒的人数,形成一定的、与起源地相关的宗教分布区域。而固步自封、偏安一隅的宗教充其量只能是一种影响衰微的民族或地区性的宗教,甚至会遭到灭顶之灾。

世界三大宗教的对外传播受到诸多地理因素的影响,兹分述如下:

1、自然地理环境对世界三大宗教传播的影响

三大宗教的对外传播与地形、气候、海洋、河流等许多因素都有密切的关系。从整体而言,三大宗教的传播是在三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

佛教的发源地南亚次大陆南部被印度洋、阿拉伯海、孟加拉湾所包围,北部有喜马拉雅山为阻隔,东部通过孟加拉湾北部沿岸与东南亚相通,西北部有苏莱曼山口和西亚、中亚相通。鉴于这样的地理环境,佛教向南、北两个方向传播的地理阻力甚大,所以它的主要传播路线只能是沿恒河东下,或逆恒河、经印度河、穿越苏莱曼山口而西向。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佛教走向世界时选择了三条路线:第一条是向东传播,影响到东南亚地区的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等国,以及中国的云南、广西等地;第二条是先向西再转而向北,到中亚又折而向东。由于佛教向西大规模传播之时(约1世纪以后),在它的西部先是有波斯(伊朗)的琐罗亚斯德教和在巴勒斯坦地区产生的基督教,6世纪时又有了强劲的伊斯兰教,以这三股宗教势力为代表的西亚宗教不断东渐,所以,佛教在中亚和它们遭遇后只能是转而北上又东下,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内地,进而传入朝鲜、日本等地;第三条是翻过喜玛拉雅山山口,直接向北传入西藏、蒙古等地。前两条是佛教传播的主要路线。

基督教虽然产生于国际十字路口,其传播可以选择多种方向,但是,由于伊朗高原以东的亚热带沙漠气候、阿拉伯半岛的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的地中海式气候反差太大,加之这两个地区的琐罗亚斯德教和伊斯兰教的强劲压力,所以,它最终只好向西部传播,最初主要是对地中海沿岸地区产生影响。而传播的实践证明,基督教思想也确实符合地中海式气候或与此相近的海洋性、温带气候影响下的居民的心理,所以,基督教在欧洲的传播一帆风顺,欧洲很快即成为基督教的一统天下。

伊斯兰教的发源地阿拉伯半岛,其主要气候类型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气温有时高达54℃,热季长达4-5个月,昼夜温差达26℃,降雨量很小,有时甚至滴雨不下,自然环境非常恶劣。所以,教义简略、通俗易懂的伊斯兰教普遍受到了民风纯朴、憨厚的阿拉伯人的欢迎,并很快在自然环境相似、社会发展进程相当的民族和地区得到迅猛的传播,如西亚、北非的许多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即基于此种原因。有学者戏称伊斯兰教是沙漠气候下的宗教。甚至有人说20英寸的等雨量线,就是伊斯兰世界的界线。

2、人口迁移因素对世界三大宗教的影响

恩格斯曾经指出,最初“在每一个民族中形成的神都是民族的神,这些神的王国不越出它们所守护的民族领域,在这个界线以外,就由别的神无可争辩地统治了。只要这些民族存在,这些神也就继续活在人们的观念中;这些民族没落了,这些神也就随着灭亡。”这段话,从一个侧面阐明了宗教的发展(或没落)和人文地理环境因素的关系。

古往今来,许多民族、国家之间都进行过难以数计的战争,与之相伴的往往是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这实质上也是一次次的“各种民族宗教和国家宗教之间的竞争。在众多的神灵和宗教的角逐中,他们都要抬高自己所奉神灵和宗教的权能,压倒以至否定其他的神灵和宗教。一批批的民族和国家在斗争中的失败和灭亡,最终促使他们的神灵和宗教的灭亡。作为胜利者的民族和国家,其所奉之神灵和宗教自然会从局部地区的神坛跃升到高高的天堂”。所以说,“跨国度的和世界性的宗教也是在民族国家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人口迁徙对宗教传播的影响是巨大的。

公元1世纪左右,古印度受到了来自中亚地区的月氏人的入侵,他们在中亚和印度河流域建立了贵霜帝国,和中国东汉、罗马、安息形成并驾齐驱的世界四大帝国。迦腻色加统治时期(约公元78-101年),大力鼓励月氏人改宗佛教,并不遗余力地把佛教推广到贵霜帝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佛教能顺利地通过中亚、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与月氏人的对外战争和民族迁徙是分不开的。

在基督教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人文因素显得更为突出。3世纪以前,在中东地区,南来北往、东征西讨的民族都把巴勒斯坦地区作为争夺的重点,势力微弱的犹太人在无数次的民族征服中,经常被迫流亡他乡。随着犹太人的不断迁移,基督教象星星之火般被播散到欧洲各地。4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席卷整个欧洲的民族大迁徙,把欧洲原有的民族秩序搅得天昏地暗,刚刚由原始社会末期向封建制飞跃的“蛮族”(指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和克勒特人),在主宰几乎整个欧洲的同时,也把基督教传遍了欧洲大陆的各个角落。犹太人、特别是“蛮族”对基督教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6世纪中期开始,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打着“圣战”、“为安拉而战”的旗帜,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征服战争。阿拉伯人纷纷离开自然条件恶劣的故乡,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奔往他乡的征程。中亚、小亚细亚、北非,甚至是欧洲的巴尔干半岛、伊比利亚半岛等地都出现了数量空前的阿拉伯移民。伊斯兰教正是在这一场声势浩大的阿拉伯移民浪潮之中成为世界性宗教的。

更能直接说明这一问题的历史史实是: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前,南北美洲并无世界三大宗教的踪影,当地的土著居民还处在落后的图腾崇拜阶段。然而,伴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脚步而来的是,大量的欧裔移民涌入新大陆,据统计,新大陆发现后的400年间,欧洲向美洲移民达3.8亿人。⑤基督教就是和这些欧洲移民一起被移植到了新大陆,美洲从此也就变成了基督教的一统天下。

3、政治版图变化对世界三大宗教的影响

政治地图表示各国政治的空间差异,反映各国的统治范围,在特定的政治版图之内,往往会有一种特定的宗教占据主导地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个不争的史实是,世界帝国虽不能创造世界宗教,但一种宗教之所以能走向世界,却总是借助于世界帝国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权威。在每一个世界宗教的背后,都可以看到一个帝国巨人:

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佛教的传播虽然已在恒河流域取得了胜利,但把佛教推广到印度全境,却有赖于阿育王的孔雀帝国在印度全境的统治。而贵霜帝国则把佛教从印度带到了中亚,进而影响中国,并通过中国在东方世界的强大影响,使佛教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性宗教。基督教成为世界霸主,无论如何也不能忘记罗马帝国、查理曼帝国。如果罗马帝国的皇帝君士坦丁不宣布基督教为国教,或罗马本身不是一个雄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如果查理大帝不扶持教皇或没有一个法兰克人建立的查理曼帝国,那么,基督教在欧洲和地中海沿岸各国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进一步讲,如果不是欧洲列强对世界各地的殖民扩张和侵略,基督教走向全世界也是不可想象的。伊斯兰教从创教之初就已经牢牢地绑在了阿拉伯帝国的战车之上。如果没有穆罕默德对信奉多神教的麦加古莱氏贵族在军事上的胜利,麦加克尔白神庙的多神殿是不会皈依安拉的;伊斯兰教安拉的权威如果失去了阿拉伯帝国的光辉,它在地中海周围的广大地区是难以找到立足之地的。正如恩格斯所言:“每个不同的阶级都利用它自己认为适合的宗教”,“至于这些老爷们自己相信还是不相信他们各自的宗教,这是完全无关紧要的。”宗教为什么在这些古代的超级大国格外受到统治者的青睐呢?究其原因,是这些帝国的君王们清醒地认识到了宗教对他们政治统治的重要性。他们知道,尽管用铁蹄可以踏出一个庞大的帝国,但却并不能消灭帝国境内的种种矛盾。国内有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就会有此起彼伏的奴隶(农民)起义或民族独立战争,天下就不会太平。当然,这些起义或许能被帝国的军事力量所镇压,但却很难铲除其隐患。那么,如何能解决这一矛盾,使人们安于现状呢?帝国统治者们在这一问题上真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最后,“这样的出路找到了。但不是在这个世界上。在当时的情况下,出路只能是在宗教领域内。于是另一个世界打开了。”统治者们就这样“慷慨”地把宗教赠与了人民大众。

三、宗教信仰差异与地理环境

1、世界三大宗教的信仰差异

不同的地理环境又是形成不同的宗教信仰的重要条件之一。如果自然条件特别险恶艰苦,宗教的神秘性和信徒信教的狂热性就会表现得格外明显。而自然条件优越的环境下形成的宗教,可能会是一种和他们的经济、文化状况相适应的、重理性、重内省的多维哲理思想。世界三大宗教受三种不同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其宗教信仰也恰恰代表了宗教的三大流派。

佛教创立于自然环境优越、经济富庶的恒河流域,人们对本土之外的外部世界并无多大奢望。反映到宗教上即是重内省、宁静勿动,渴求能远离尘世、超凡脱俗,摆脱世俗杂念,专心修行,以获佛果;基督教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一种风雨飘摇、时局动荡的环境中成长、发展,所以,它适应社会变革的能力格外强,其宗教信仰的最大特点是能在动态的社会环境中抓住普通大众的心理;伊斯兰教产生于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阿拉伯沙漠地带,对美好环境的渴求,对舒适生活的向往,构成其宗教信仰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它的教义从表面上看虽然浅显易懂,但却对穆斯林具有极强的感召力。

2、当代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情况

当代宗教在世界上的分布情况和上述信仰差异的特点基本相吻合。

佛教文化圈主要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地。属巴利文语系的有泰国、不丹、斯里兰卡、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属汉语语系的有中国、日本、朝鲜、蒙古、越南(北部地区)等地;属藏语语系的主要是我国的藏、蒙、土、羌、裕、固等民族和蒙古、西伯利亚等地。其中,泰国自1932年以来的各部宪法都规定上座部佛教为国教,国内佛教信徒占全国总人口的90%以上;不丹以喇嘛教(藏传佛教)噶举派为国教,国内信徒达到总人口的80%以上。

基督教的主要势力范围首推欧洲全境,而后是南北美洲,再次是大洋洲。目前,在欧洲,基督教仍占绝对优势地位的国家有12个,其中天主教国家6个,即梵蒂冈、列支敦士登、马耳他、摩洛哥、葡萄牙、意大利等;东正教国家1个,即希腊;新教国家5个,分别是冰岛、丹麦、芬兰、挪威、瑞典等。美洲的巴拉圭和哥伦比亚也以天主教为国教。当然,以上仅仅罗列了世界范围内把基督教放在至高无上地位的14个国家,事实上,除此之外,基督教还在其它西方国家起着不可替代的精神指导作用,只不过是基督教在这些国家没有享受国教的地位罢了。

如果说佛教、基督教世界的关系网稍嫌松散的话,那么,伊斯兰教就是另外一番情形了。

伊斯兰世界在西起西径18°,东至东径140°,南起南纬10°,北至北纬55°的广大区域内,形成了一片蔚为壮观的伊斯兰风景线。通常所说的伊斯兰世界是指伊斯兰会议组织的47个成员国,其中的29个国家更是把伊斯兰教确定为国教:即亚洲的阿富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巴基斯坦、巴林、卡塔尔、科威特、马尔代夫、马来西亚、孟加拉、沙特阿拉伯、叙利亚、文莱、也门、伊拉克、伊朗、印度尼西亚、约旦、巴勒斯坦等19国;非洲的阿尔及利亚、埃及、吉布提、科摩罗、利比亚、毛里塔尼亚、摩洛哥、索马里、突尼斯、苏丹等10国;欧洲的阿尔巴尼亚。近年来,这些伊斯兰国家正在伊斯兰教旗帜之下试图组成一个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为一体的伊斯兰国家联盟,对国际社会形成了一股强劲的“黑色冲击波”。

综上所述,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成为世界性宗教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从主观意义上讲,是它们在宗教信仰、教义上超出了民族和地域的狭隘性,并得到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首肯;另一方面,从客观上说,它们所受到的地理环境诸因素的影响是其成为世界性宗教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人文地理学》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美国,谢觉民;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马克思,恩格斯;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马克思,恩格斯; 4,《宗教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吕大吉;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1 篇9

[关键词] 宗教隐喻人性思考死神

影片《老无所依》给人的感受,有如喷薄前的火山,张力惊人:绵绵的忧伤和深刻的人性反思细密地编织在扣人心弦的情节中。这是科恩兄弟执导的又一部佳作,从面世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它将拥有可观的票房成绩。

一、《No Country for old Men》科恩兄弟最“黑色”的一部影片

之所以说是科恩兄弟最“黑色”的一部影片,无疑从影片内容中充分得到了证实:杀人不眨眼的冷血杀手和连串的无辜命案。

这部由科恩兄弟执导、从始至终无时不刻勾住观众灵魂的有如被施了幻术的惊悚影片,改编自曾获得普利策奖的美国文学大师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的同名小说。当小说版的《老无所依》于2003年印刷发行时,被尊为现代传奇和文学先锋的麦卡锡,因为他的作品对焦在了美国西部非凡的故事背景上。因此积累了无人能及的人气和声望。作为一位文风强劲有力、用悬疑和惊悚洞穿你的脑细胞的文学大师,麦卡锡开门见山的把笔尖瞄向了美国、墨西哥边境的目前毒品交易活跃的西部边缘。电影主人公卢埃林·摩斯在一片荒凉的地界,无意中发现了一辆装载用的卡车,车的周围躺着几具押送人员打扮的死尸……卢埃林惊讶地意识到,自己竟然来到了一个毒品交易的现场,只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买卖双方产生了冲突,结果统统阵亡,只留下了一大包毒品和两千万现金。金钱的诱惑和复杂情感的交织,使他一时之间作了一个太过于轻率地决定,卷走这笔巨款。然而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危险正在一步一步逼近。冷血杀手安东·奇古尔(贾维尔·巴登饰)、老警长埃德·贝尔(汤米·李·琼斯饰)、墨西哥人为了这笔巨款都在找寻他的踪迹,从而引起了一系列有目的性连续不断的惊悚追杀……这部小说直接容纳和表现了更多暴力事件和无视法律行为的现代美国西部,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电影。

二、剖析影片唤起的宗教隐喻和人性思考

影片刚一开头,杀手安东在警察局从背后袭击正在通话中的警察的这一紧张刺激的情景。不禁让人想起另一部毛骨悚然的经典影片——《沉默的羔羊》。虽然这两个片子有着巨大的差别,但是都让观众在第一时间无比惊愕,这些杀手居然能在一瞬间不假思索的随意泯灭一个无辜的生命。《沉默的羔羊》和《老无所依》中杀手的作案手段虽各有奇道,但是都能给观众带来无比压抑、恐惧的强烈感觉。我们习惯“文以载道”,但是这个“道”往往带有政治性,或者是欺骗性。我们仿佛也被故事情节柔缓、轻松的电影洗脑了,要追求幸福欢乐,要恶人恶报,要正义战胜邪恶。但是生活中往往并不是这样。例如历史上每一次剥夺无数生命的侵略战争,不得不让人反思:“那时的上帝在哪里?正义在哪里?人性又在哪里?”世界本质是可能就是暴力的吧!人性也有其暴力的一面,导致的直接的结果便是做出一些丧失人性的另常人无法理解和接受的暴力凶杀事件。电影《老无所依》当中从杀手安东的种种行为,正是人性暴力的直接体现,无疑带给观众更多人性的深思。

电影从杀手安东、警察贝尔、摩西三人的角度,逼问人性,逼问这个残酷的世界,逼问人为什么愿意为了区区金钱赌上自己宝贵的性命。这三个主人公之间的连续追击与追捕形成了影片的先前推进的主要线索。电影提出人性这个问题,但是并没有做明确回答。从中可以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人正被进化的越来越残忍。越来越丧失人性。安东,这样一个杀手,~个喜欢抛硬币的人,一个有些原则的人,根据硬币的正反面而决定一个人的生死的原则,这种丧失人性的原则。他是一个这样的人,简直可以和死神媲美!稍稍读过圣经的人都知道,基督教中就有一个手中永远拿着的就是一根光秃秃的夺命杖的死神,对比杀手安东手中的气罐枪简直就是不言而喻的暗示!再看安东的衣着,从头到尾没有一丝生机,永远是暗色调,死神的着装亦如此。这就使得安东和宗教里面的死神有着强烈的对应。如果说定位了安东的宗教隐喻,那么观众就不会奇怪他对于人的生命那么冷酷、武断甚至有些随意。在杀手和摩西妻子对话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导演科恩兄弟的使用了这些明显的技巧来引发观众对于人类与死亡斗争的思索,也让人们看到了人性最后的一丝信心。在安东要杀死摩西妻子时同样提出了猜硬币的方式。虽然摩西的妻子死了,但是她并非像有的人说的那样是因为她猜硬币时错了!恰恰相反,摩西的妻子选择了不按照死神的要求去乞讨那50%的生存机会,而是毅然选择了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走向死亡。可以这样说,摩西的妻子是人类勇敢的代表,也是令死神安东最为不快的一类人(和死神作对,不惧怕死亡)。影片的结尾,杀手安东夺走巨款正准备离开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一起车祸,使他身受重伤,恶人恶报,姑且可以把它看作是影片激发人性信心的线索吧。

三、反思——人性的重构

科恩兄弟引发的其对人性的思考的手法也是传承了奥斯卡一贯的热点,人永远是电影的主题,形式永远无法取代生命!我们最终是会找回人性,找回自己的。还有一个大家决不能忽视的角色,那就是警长埃德·贝尔。他代表片名中的“OId Men”,他们本来是维护社会制安的执法者,现在却变得束手无策,完全失去了作用。一面惊异于社会的变化、人性和法制观念的没落,一面感叹世界已超出他们的控制之外,怀念那曾有的公正和人性的温暖。这里也为观众揭示了影片提出的对人性的思考。

上一篇:写校园樱花的作文下一篇: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