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1.2《变化率与导数概念》导学案

2024-09-24

§1.1.1-1.1.2《变化率与导数概念》导学案(通用6篇)

§1.1.1-1.1.2《变化率与导数概念》导学案 篇1

导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3导学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三大段

一中心

五环节

高效课堂—导学案

制作人:张平安

修改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组名:

课题

第六课时

导数的几何意义

(二)学习

目标

掌握切线斜率由割线斜率的无限逼近而得,掌握切线斜率的求法

学习

重点

(1)能体会曲线上一点附近的“局部以直代曲”的核心思想方法;(2)会求曲线上一点处的切线斜率.

学习

难点

(1)能体会曲线上一点附近的“局部以直代曲”的核心思想方法;(2)会求曲线上一点处的切线斜率.

学法

指导

探析归纳,讲练结合 学习

自主学习

.情境:设是曲线上的一点,将点附近的曲线放大、再放大,则点附近将逼近一条确定

的直线.

2.问题:怎样找到在曲线上的一点处最逼曲线的直线呢?

如上图直线为经过曲线上一点的两条直线.

(1)判断哪一条直线在点附近更加逼近曲线.

(2)在点附近能作出一条比更加逼近曲线

的直线吗?

(3)在点附近能作出一条比更加逼近曲线的直线吗?

3.归纳

(1).割线及其斜率:连结曲线上的两点的直线叫曲线的割线,设曲线上的一点,过点的一条割线交曲线于另一点,则割线的斜率为

(2).切线的定义:随着点沿着曲线向点运动,割线在点附近越来越逼近曲线。当点无限逼近点时,直线最终就成为在点处最逼近曲线的直线,这条直线也称为曲线在点处的切线;

(3).切线的斜率:当点沿着曲线向点运动,并无限靠近点时,割线逼近点处的切线,从而割线的斜率逼近切线的斜率,即当无限趋近于时,无限趋近于点处的切线的斜率.

师生互动

例1.已知曲线,(1)判断曲线在点处是否有切线,如果有,求切线的斜率,然后写出切线的方程.

(2)求曲线在处的切线斜率。

分析:(1)若是曲线上点附近的一点,当沿着曲线无限接近点时,割线的斜率是否无限接近于一个常数.若有,则这个常数是曲线在点处的切线的斜率;(2)为求得过点的切线斜率,我们从经过点的任意一点直线(割线)入手。

例2.已知,求曲线在处的切线的斜率.

分析:为了求过点的切线的斜率,要从经过点的任意一条割线入手.

例3.已知曲线方程,求曲线在处的切线方程.

三、自我检测

练习第1,2,3题;

习题2-2A组中第3题

四、课堂反思、这节课我们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新的方法?

2、你觉得哪些知识,哪些知识

还需要课后继续加深理解?

五、拓展提高、补充:判断曲线在点处是否有切线?如果有,求出切线的方程.

2、习题2-2中B组1、2

§1.1.1-1.1.2《变化率与导数概念》导学案 篇2

例1:若抛物线y=4x2 上的点P 到直线y=4x-5 的距离最短, 则点P 的坐标为多少?

解:在抛物线y=4x2 上求一点P 到直线y=4x-5 的距离为最短, 即找一点P 使过该点的切线与直线y=4x-5 平行, 对函数y=4x2 求导, 得y1=8x, 所以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斜率k=8x, 令8x=4, 求出x=0.5代入抛物线方程得y=1, 故点P (0 , 1) 。

2 导数在研究函数极值与最值中的巧妙应用

例2:若函数f (x) =-x3+ax2+bx+1 在x=1 时有极值此, 试求函数f (x) 的极值, 并求函数f (x) 在区间[-3, 1.5] 上的最值。

解:函数的定义域为 (-∞, +∞) , f1 (x) =-3x2+2ax+b, 由x=1时f (x) 取得极值3 可知f1 (1) =0, f (1) =3 即-3+2a+b=0 , -1+a+b+1=3, 解得a=0, b=3。∴f (x) = -x3+3x+1, f1 (x) = -3x2+3, 令f1 (x) =0 得 x= -1 或x=1, 当x 变化时, f (x) , f1 (x) 的变化状态如下表

X (-∞, -1) -1 (-1, 1) 1 (1, +∞)

f (x) - 0 + 0 -

F (x) ↘ 极小值-1 ↗ 极大值3 ↘

故当x= -1 时, f (x) 取得极小值-1; 当x=1 时, f (x) 取得极大值3, 又f (-3) =19, f (3/2) =17/8因此当x=-3 时, f (x) 在[-3, 3/2] 上取得最大值19;当x= -1 时, f (x) 在[-3, 3/2]上取得最小值-1。

3 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巧妙应用

例3:用边长为60 厘米的正方形铁皮做一个无盖水箱, 行在四角分别截去一个小正方形, 然后把四边翻转900 度, 再焊接而成, 问当水箱底边的长为多小时, 水箱容积最大, 最大容积是多小?

解:设水箱底边长为x 厘米, 则水箱高h=60-x/2, , 水箱容积V=V (x) =xxh=60xx-xxx/2 ( 其中0

例4:已知f (x) =x3+bx2+cx+d是定义在R上的函数, 其图象交x轴于A、B、C三点, 点B的坐标为 (2, 0) , 且 f (x) 在[-1, 0]和[0, 2]有相反的单调性. ①求C的值. ②若函数f (x) 在[0, 2]和[4, 5]也有相反的单调性, f (x) 的图象上是否存在一点M, 使得f (x) 在点M的切线斜率为3b? 若存在, 求出M点的坐标. 若不存在, 说明理由.

分析:①f′ (x) =3x2+2bx+c, ∵f (x) 在[-1, 0]和[0, 2]有相反的单调性.∴ x=0是f (x) 的一个极值点, 故f′ (0) =0. ∴c=0. ②令f′ (x) =0得3x2+2bx=0, x1=0, x2=0 因为f (x) 在[0, 2]和[4, 5] 有相反的单调性, ∴f′ (x) 在[0, 2]和[4, 5] 有相反的符号. 故2≤-2b3≤4, -6≤b≤-3. 假设存在点M (x0, y0) 使得f (x) 在点M的切线斜率为3b, 则f′ (x0) =3b. 即3x02+2bx0-3b=0.∵△=4b2-4·3· (-3b) =4b (b+9) , 而f′ (x0) =3b. ∴△<0. 故不存在点M (x0, y0) 使得f (x) 在点M的切线斜率是3b.

点评:证明不等式彰显导数方法运用的灵活性把要证明的一元不等式通过构造函数转化为f (x) >0 (<0) 再通过求f (x) 的最值, 实现对不等式证明, 导数应用为解决此类问题开辟了新的路子, 使过去不等式的证明方法从特殊技巧变为通法, 彰显导数方法运用的灵活性、普适性。

4 导数在最值证明中的巧妙应用

例5: ( 1) 求证:当a≥1时, 不等式对于n∈R恒成立.

(2) 对于在 (0, 1) 中的任一个常a , 问是否存在x0>0使得ex0-x0-1>a·x022 ex0成立?如果存在, 求出符合条件的一个x0;否则说明理由。

分析: (1) 证明: (Ⅰ) 在x≥0时, 要使 (ex-x-1) ≤ax2e|x|2成立。

只需证: ex≤a2x2ex+x+1即需证:1≤a2x2+x+1ex①令y (x) =a2x2+x+1ex,

求导数y′ (x) =ax+1·ex- (x+1) ex (ex) 2=ax+-xex∴y′ (x) =x (a-1ex) ,

又a≥1, 求x≥0, 故y′ (x) ≥0∴f (x) 为增函数, 故f (x) ≥y (0) =1, 从而①式得证

(Ⅱ) 在时x≤0时, 要使ex-x-1≤ax2e|x|2 成立。

只需证:ex≤a2x2ex+x+1,

即需证:1≤ax22e-2x+ (x+1) e-x ②

令m (x) =ax22e-2x+ (x+1) e-x, 求导数得m′ (x) =-xe-2x[ex+a (x-1) ]

而φ (x) =ex+a (x-1) 在x≤0时为增函数

故φ (x) ≤φ (0) =1-a≤0, 从而m (x) ≤0

∴m (x) 在x≤0时为减函数, 则m (x) ≥m (0) =1, 从而②式得证

由于①②讨论可知, 原不等式ex-x-1≤ax2e|x|2在a≥1时, 恒成立

(2) 解:ex0-x0-1≤a·x02|x|2ex0

将原式变形为ax022+x0+1ex0-1<0 ③

要找一个x0>0, 使③式成立, 只需找到函t (x) =ax22+x+1ex-1 的最小值, 满足t (x) min<0即可, 对t (x) 求导数t′ (x) =x (a-1ex) 令t′ (x) =0得ex =1a,

则x= -lna, 取x0= -lna在0 -lna时, t′ (x) >0 t (x) 在x=-lna时, 取得最小值t (x0) =a2 (lna) 2+a ( -lna+1) -1

下面只需证明:a2 (lna) 2-alna+a-1<0, 在0

又令p (a) =a2 (lna) 2-alna+a-1, 对p (a) 关于a求导数则p′ (a) =12 (lna) 2≥0,

从而p (a) 为增函数

则p (a)

于是t (x) 的最小值t (-lna) <0 因此可找到一个常数x0=-lna (0

点评:最值证明在不等式中的应用, 一般转化不等式 (转化的思想) 构造一个函数, (函数的思想方法) 然后求这个函数的极 (最) 值, 应用恒成立关系就可以证明, 对于应用导数解决实践问题, 关键是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

5 导数在极值方面的巧妙应用

例6:已知函数f (x) =ln x, g (x) =12x2-a (a为常数) , 若直线l与y=f (x) 和y=g (x) 的图象都相切, 且l与y=f (x) 的图象相切于定点P (1, f (1) ) .

(1) 求直线l的方程及a 的值;

(2) 当k∈R时, 讨论关于x的方程f (x2+1) -g (x) =k的实数解的个数.

分析: (1) ∵f′ (x) =, ∴f′ (1) =1 ∴k1=1, 又切点为P (1, f (1) ) , 即 (1, 0)

∴l的解析式为y=x-1,

∵l与y=g (x) 相切, 由y=x-1

y=12x2+a, 消去y得x2-2x+2a+2=0

∴△= (-2) 2-4 (2a+2) =0, 得a=- 12

(2) 令h (x) = f (x2+1) -g (x) =ln (x2+1) -12x2+12

∵h′ (x) =2x1+x2-x=-x (x-1) (x+1) 1+x2, 则h′ (x) >0, h (x) 为增函数, -11时, h′ (x) <0, h (x) 为减函数。

故x=±1时, h (x) 取极大值ln2, x=0时, h (x) 取极小值12。

因此当 k∈ (ln2, +∞) , 原方程无解;当k=ln2时, 原方程有两解;当12

点评:利用导数求函数极 (最) 值解答这类问题的方法是:①根据求导法则对函数求出导数。②令导数等于0, 解出导函数的零点。③分区间讨论, 得出函数的单调区间。④判断极值点, 求出极值。⑤求出区间端点值与极值进行比较, 求出最值。

例7:设x1、x2是函数f (x) =ax3+bx2-a2x (a>0) 的两个极值点.

(1) 若x1=-1, x2=2, 求函数f (x) 的解析式;

(2) 若|x1|+|x2|=22, 求f (x) 的最大值;

分析: (1) ∵f (x) =ax3+bx2-a2x (a>0) , ∴f′ (x) =ax3+bx2-a2x (a>0)

依题意有f′ (-1) =0

f′ (2) =0, ∴ 3a-2b-a2=0

12a+4b-a2=0

解得a=6

b=-9, ∴f (x) =6x2+9x2-36x.

(2) ∵f′ (x) =3ax2+2bx-a2 (a>0) ,

依题意, x1, x2是方程f′ (x) =0的两个根, 且|x1|+|x2|=22,

∴ (x1+x2) 2-2x1x2+|x1+x2|=8.

∴ (-2b3a) 2· (-a3) +2|-a3|=8, ∴b2=3a2 (6-a) .

∵b2≥0, ∴0

设p (a) =3a2 (6-a) , 则p′ (a) =-9a2+36a.

由p′ (a) >0得00得a>4.

即:函数p (a) 在区间 (0, 4]上是增函数, 在区间[4, 6]上是减函数,

∴当a=4时, p (a) 有极大值为96, ∴p (a) 在 (0, 6]上的最大值是96,

∴b的最大值为46.

导数的广泛应用, 为我们解决函数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用导数可以解决函数中的最值问题, 不等式问题, 还可以解析几何相联系, 可以在知识的网络交汇处设计问题。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要突出导数的应用, 尤其是导数的巧妙应用。

参考文献

[1]华东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上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高等数学.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1.1.1-1.1.2《变化率与导数概念》导学案 篇3

制度生产力概念为我国学者谭忠真, 邹东涛教授首提并研究。此概念绝非制度与生产力概念的简单组合, 而是关涉到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 即生产力概念的正确理解, 更关涉其基本原理, 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尤其是制度与生产力关系的科学把握。然综观二位教授研, 可容易发现此概念实为伪概念, 若不加以分析批判就可能在流传中“弄假成真”。不过此概念的提出与论证却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制度对生产力发生作用的方式, 及良好制度的标准与建设要求, 因此又是一个有极积意义的伪概念。

一、制度不是生产力

回答是否定的。所谓生产力, 顾名思义即生产的能力。天地万物, 谁有生产之的能力?唯有人, 一切非人的存在物, 包括人创物均不可能具有生产力。人的生产活动是在精神支配下以获取财富为目的的活动, 所以生产力即“人类在精神支配下利用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获取自身需要的劳动能力”, 其核心则是人的创造力。关于生产力即人的生产能力, 制度生产力概念的提出者也是赞同的, “从历史的角度看, 生产力是‘生产’满足我们需要的一切‘手段’的‘能力’, 是改造自然界和人类自身, 创造人类文明的能力”, 当然“这种创造力不是单个人的创造力的简单相加, 而是人的集成创造力”。

该伪概念何以产生呢?那是由于其提出者将制度对生产力的影响力等于制度生产力了。毫无疑问, 制度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作用, “在某一历史阶段上, 有的制度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力, 有的制度却压抑甚至扼杀人的创造力;同一制度, 在这一时期有利于人的创造力发挥, 在另一时期却阻碍人的创造力发挥”但能因其重要的作用就将其视为生产力吗?非也, 因为制度归根到底是有生命的人生产出来的无生命的规则, 若制度生产力概念能成立, 则一切对生产力发展产生影响作用的事物岂不均可称为生产力, 尽管其力度要小些。可见制度生产力是一个伪概念。

其实在制度生产力这样的伪概念产生以前, 其它的伪生产力概念已“面世”。如, 庸俗经济学的创始人让?萨伊认为, 劳动、资本、土地是生产的三要素, 而“生产不是创造物质, 而是创造效用”。于是他提出了资本生产力的概念, 得出后来由马克思加以概括批判的“三位一体”的公式: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庞巴维克直接称资本生产更多财富的能力为“物质生产力”, 称资本生产更多价值的能力为“价值生产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实际上是将劳动对象, 劳动工具视为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此说受到马克思的批判, “无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 但“机器设备、科技资料, 无论是作为人的创造力发挥的结果, 还是作为人的创造力发挥的手段与条件, 都始终是是人的创造力的派生物, 受人的创造力的支配”, 所以不是生产力要素。以马克思的观点视之, 制度生产力概念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了, 因为制度只是生产的环境要素, 连生产要素都不是。

二、制度不是第一生产力

所谓第一生产力无非是最重要, 最基础的生产力。什么才是第一生产力呢?制度生产力的研究者的答案很简单:制度才是第一生产力。

制度何以成为第一生产力呢, 为什么科学技术不是第一生产力呢?谭、邹二位教授指出因为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产业革命的“孵化器”制度, 是形成有效组织的“孵化器”, 而有效的经济组织是技术创新、产业革命的摇篮。谭、邹二位教授为此寻找了不少例证明, 如人类伟大的工业文明的起步——工场手工业初始并没有什么技术进步和生产工艺的改变, 有决定意义的只是生产集中到手工工场, 进行了分工、协作而已。再如, 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并未引起生产力的任何革命, 而别的国家却学了去开矿山、修隧道、造枪炮, 开辟新航路、发现新大陆、发展世界贸易, 最后用枪炮, 廉价商品轰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还有同一蒸汽机, 在市场经济的英国引起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 而在农奴制下的俄国却湮没无闻。可见“纵观古今, 制度创新是技术革命的“孵化器”, 是整个社会生产力创新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 所以“制度是最基本层次的第一生产力”。

前已分析制度生产力是一个伪概念, 因此“制度是第一生产力”自然更是伪概念。但是其说主要是针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言, 关涉的是制度与科学技术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因而确有分析, 批判之必要。制度是第一生产力吗?非也。社会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制度只是这些因素中的一个, 在这个由众多因素组成的系统中, 制度能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制度是从人的关系演化而来的, 它可以规定、确认、强化、调节和控制现有关系, 却不能决定关系的产生。社会关系是交往实践的产物, 交往活动则由生产活动发轫, 归根到底以生产活动为中轴。因此, 在生产、关系和制度三者中, 制度是一个被决定方面的因素, 它的产生、性质由生产、交往决定, 它的功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是思想的动物, 其行为受思想的影响;人又是情感的动物, 情感的交流与融洽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内容。制度可以规定人如何行动, 却不能规定人如何思想, 不能规定人的观念, 尽管它对人的思想、观念有重大影响。制度作为规则是人的理性选择的结果, 对非理性的情感显然是力不从心。在碰到思想与情感的问题时, 制度运行就不那么顺畅甚至会发生扭曲, 所以现实生活经常会出现“该做的没做, 做了不该做”的情况。可见, 制度对人的制约, 激励作用是不完全的, 绝不是“第一生产力”。

不错, 工场手工业初始并没有什么技术进步和生产工艺的改变, 有决定意义的只是生产集中到手工工场, 进行了分工、协作而已。可是产业革命毕竟是以工场手工业的技术为基础的, 至于“有决定意义的只是生产集中到手工工场, 进行了分工、协作而已”岂不是因为人们的管理, 生产的思想或意识的创新或进步之使然。如果制度真的那么神奇, 移植先进的制度岂不是能使原始人进行产业革命。不错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 在中国并未引起生产力的任何革命, 同一蒸汽机, 只在市场经济的英国引起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可是没有这些技术, 英国的工业革命何以轰轰烈烈?可见制度的产生、变化最终必以科学, 技术, 尤其是科学为先导与基础, 所以能被称为第一生产力的只能是科学技术。对此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诺思也是认同的, 他说“知识和技术确立了制度创新的上限, 进一步的制度创新则需要知识, 技术的增长”。

三、伪概念的制度生产力研究具有极积意义

制度生产力虽然是一个伪概念, 但其提出者的研究却具有极积意义。

其一, 制度生产力研究者充分提示了制度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包括: (笔者注:制度生产力概念提出与研究者将制度生产力内涵概括为六大方面, 其所谓的制度的协同力与更新力只是说明了好的制度应该具有协同性, 创新性) 一是制度的整合力。制度的价值理念是整合全体人民的意志、愿望、奋斗目标的旗帜, 是人民创造力潜意识的动力源泉。二是制度的激励力。人的创造力的发挥取决于精神状态, 而人的精神状态又最终取决于制度环境造成的社会氛围所给予人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的影响。三是制度的规范力。制度是规范和保障每个人自由地发挥和发展自己创造力的社会体系。每个人只有遵守制度所体现的社会行为规范, 形成良好的经济、社会秩序, 才能真正获得其创造力发挥、发展的自由。四是制度的开发力。人们创造力的生产和再生产, 受制于制度规制的社会环境。从人们创造力的生产来看, 人们受教育的机会、条件、方式、内容等, 都是人们创造力生产的决定因素, 而这些因素又都是由就业制度、人事制度、教育投资的产权制度、人力资本产权与报酬制度、教育体制、教育管理制度等制约和决定的。从人们创造力的再生产来看, 社会对终身教育的重视与需求, 人们接受终身教育的机会、条件、程度、方式、内容等都是人们创造力再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而这些因素同样是由制度制约和决定的。

其二, 制度生产力研究者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论证了应该如何进行制度建设。如, 要形成制度强大的整合力, 制度所追求、奉行的价值理念, 必须具有普遍性, 先进性, 终极性或永恒性。为此应尽可能创造如下条件:人们最低生存需要和基本发展需要 (如基础教育) 能得到保障;人们所得的报酬与贡献大致对称;人们对制度拥有公平感;人们对创业具有事业感和成就预期。要提高制度的规范力就必须严格规范立法制度, 严格界定和保护产权, 特别是通过制度创新和相关技术手段的改进, 严格规范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和人们的经营行为。要形成制度强大的培育、开发力, 就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不断造就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和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全面造就使德才兼备的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量才使用、适才适用、客观公正的制度。制度影响力实现还要求制度要有较大的协同力, 实现此, 宪法必须明确体现以保障、促进人的创造力的发挥、发展为最高宗旨;制度规则应授予最高司法机关独立监督的权力;从制度上鼓励立法机关和制度的各个执行部门、社会团体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正在运行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进行检讨等。最后, 一个良好的制度系统, 必须保有不断自我更新的能力。这需要在社会大系统内有一个对现实制度运行进行审视、评判的预警系统;在制度的更新上打破利益刚性和路径依赖的樊篱;要围绕更好地保障和促进人的创造力的发挥、发展这一根本目标, 在不同区域、不同组织团体间开展体制、程序层面上制度的自由创新和竞争;对外国的行之有效的一切有利于人的创造力发挥、发展的制度, 应尽可能取其精华融入我们的制度体系;国家必须设立制度创新、发明奖励制度等。

参考文献

[1]谭忠真 邹东涛:制度生产力的体系及其测度[J].中国工业经济, 2001, (6)

[2]贺汉魂:生产力概念的马克思主义人本分析[J].学术交流, 2006, (1)

[3]谭忠真 邹东涛:社会生产力是制度的生产函数[J].生产力研究, 2005 (3)

[4]让?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3.60

[5]马克思:资本论 (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44

[6]谭忠真:制度是最基本层次的第一生产力[J].中国工业经济, 2000, (6)

[7]转自: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150

对劳务经济概念的界定 篇4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劳务经济是指服务部门的经济活动。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把商品分为两类, “第一, 劳动能力;第二, 不同于劳动能力本身的商品。”第一部分通称为服务业, 他包括非物质生产领域中的教育医疗等服务以及“劳务”即无形的效用性服务, 它不以实物形式而以提供活劳动的形式满足他人某种需求的劳动活动。

马克思《资本论》重点研究物质资料生产领域, 一方面这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一致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 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决定的。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 已经浸吞了英国的一切物质生产部门。为了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就必须全面考察物质生产领域这一载体。虽然在服务领域也存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但依然是微不足道的, 对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来说, 可以忽略不计。但敏锐的思想家总是能引领人类的未来, 马克思以物质生产领域为研究对象, 对服务领域也留下了很多有价值的探讨, 并对此做了开拓工作。

马克思对服务部门经济活动的探讨可以概括为:马克思根据唯物主义原理, 把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领域, 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 非物质生产部门是以物质生产部门为基础。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人们需要的多样化, 就业的趋势是, 劳动力将会向服务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部门转移, 资本关系会扩展到服务领域。劳动力转移到服务部门的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为生产小麦、牲畜等等所需要的时间越少, 它所赢得的从事其他生产、物质的或精神的生产时间就越多”。“假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以前三分之二人口直接参加物质生产, 现在只要三分之一参加就行了”。马克思对服务业的特点进行了论述, 指出服务业收入高, 将其原因归结到劳动价值论这一客观存在上, 服务业是一种复杂的劳动。因为劳动者“一般会有比以前高的教育程度;并且, 特别是报酬菲薄的艺术家、音乐家、医生、学者、教师、发明家等等的人数将会增加。”

西方经济学将劳务经济定义为第三产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劳动发展的特点是非物质生产部门越来越多, 人们对之需要也越来越重要。分工的加深, 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增加。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的界限不在明显, 有些服务即为生产服务也为生活服务, 统称为服务业, 更有利于社会效益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 西方经济学家发展了对服务业的认识, 创立了服务经济理论。首先是新西兰经济学家阿.费雪尔, 他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从第一产业 (农业) 占优势的经济, 依次过渡到第二产业 (工业) 占优势的经济和第三产业 (服务部门) 占优势的产业。四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在他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 劳动力就业的规律是第一产业减少, 第二产业稳步增加,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造成这一原因是由于第三产业收入高。第三产业包括的范围有宽中窄派之分, 但基本是除掉第一、二产业外所有的非物质领域和服务业。

与马克思相比, 西方经济学家把服务业发展的原因归结为需求创造生产 (费雪) 。把服务业就业人数多归结为收入高。这与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水平提高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劳动性质复杂和教育程度高是第三产业收入高的原因相比, 体现了马克思对问题认识的深刻性。

中国目前劳务经济的含义与上面不同。

劳务经济实质是农民出卖劳动直接获取工资收入, 这种劳动包括生产物质产品也包括生产非物质产品的服务活动, 甚至有的人在劳务经济面前总要加上农村两个字, 以此作为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 “劳务”是指住户家庭成员为本户以外的单位或个人提供的劳动活动的总称。由此可以把劳务经济定义为, 农村住户家庭成员为本户以外的单位或个人提供劳动力服务而直接获取收入。劳务经济的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 农民追求更高的比较利益和自身发展机会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增长相作用的结果。

劳务经济从内容上看包括四方面:一是以乡村干部、民办教师等身份在行政事业单位劳动得到的收入;二是在本地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中得到的收入;三是常住人口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四是其他工资性收入。从劳动的性质上看:劳务经济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性劳务经济, 主要包括农村居民在本乡镇内的各类企业和居民家庭提供的生产服务以及外出从事各次产业的生产性劳务活动;另一类是非生产性劳务经济, 主要包括为农民提供服务的村组干部、民办教师以及受雇于单位或个人从事非生产性劳动的农民的劳务活动。从劳务经济的地域性看, 可以把劳务经济划分为本地劳务经济和异地劳务经济。本地劳务经济包括农村居民在本乡镇内从事的生产性劳务和非生产性劳务;异地劳务经济 (即人们常说的外出务工) 包括在本乡镇以外的生产性劳务和非生产性劳务。

劳务经济的实质是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因此, 发展劳务经济是衡量农村劳动力商品化程度的指标, 是农民现代化的标志。目前劳务输出成为提高农民收入最主要, 最现实, 最直接的经济手段。

摘要:本文考证了劳务经济概念, 探讨了它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服务和西方经济学中第三产业概念的区别, 最后考证了目前农村劳务经济的特点。

关键词:劳务经济,服务,第三产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四十六卷 (上)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 人民出版社, 1979年7月版, 第120页)

§1.1.1-1.1.2《变化率与导数概念》导学案 篇5

1 我国教育主管部门认定的标准

目前, 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 比较权威的提法是教育部高教司[2004]16号文的附件———《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 》中提出的。“双师型”教师应具备如下标准: (1) 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 (或以上技术职称) , 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 (以下简称“相应资格证书”) 者; (2) 近5年中有2年以上 (可以累计计算, 下同) 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 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 能全面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3) 近5年主持 (或主要参与) 2项应用技术研究, 成果已被企业使用, 效益良好; (4) 近5年主持 (或主要参与) 2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 使用效果良好, 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领先水平[1]。

2 目前学术界几种常见认定学说

目前, 我国的高职教师师资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和现场操作技能, 这影响了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 教育主管部门及高职学院都非常重视“双师型”教师内涵及概念的研究, 在学术界常见的几种说法如下。

2.1“双证”说

持此观点的论者认为, 凡是持有“双证” (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 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2]。该界定从形式上强调了“双师型”教师应重视实践的特点。但有研究者认为持有“双证”的人并不一定是“双师”, 主要理由是我国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一方面, 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是否一定等值有待商榷;另一方面, 当前的证书还远没有覆盖所有的行业、产业和职业, 不可避免地会使一些教师无法取得相应的证书。另外, 若一味强调证书, 会误导教师为拿证而拿证, 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有研究者认为, 若能达到“双师”素质上的要求, 职校教师是没有必要拿证的[3]。

2.2“双能”说

持此观点的论者认为, 既具有作为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又具有技师 (或其他高级专业人员) 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专业教师是“双师型”教师。“双能”说体现了论者对于“双师型”教师内涵把握的努力。但也有论者指出, “双师型”教师不是教师素质与工程师素质的简单叠加, 而是两者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有机融合, 其必须将生产、管理、服务知识和能力吸收内化, 并能有效地再现、传授给学生。这种观点体现了“双师型”教师作为“双师”的能力与素质的整体特性和整体效用[4]。

2.3 叠加说

与以上2种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界定相比, 此观点比较折中, 也比较普遍, 它强调的是“双证+双能”。有关论者认为, “双证”是“双师型”教师的形式或外延, 而“双能”是“双师型”教师的内容或内涵, 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5]。

2.4 双职称说

即要求“双师型”教师既具有讲师的职称, 又具有工程师职称或其他相关专业的职称。该观点从实质上讲与第一种界定有异曲同工之效, 即也从形式上强调了“双师型”教师应具有的“两栖”功能。但从理论上讲, 有论者认为, 讲师与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律师等的区别不是理论与实践的区别, 而是行业或职业的不同, 二者都要求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只是各自有不同的切入点罢了。再者, 教师系列与工程师系列、经济师系列之间职称互评的问题, 也使该界定在实际操作上存在很大的困难。

2.5 双层次说

该观点认为, 所谓职业院校教师就是各级各类大中专职业院校中既能讲授专业知识, 又能开展专业实践;既能引导学生的人格价值, 又能指导学生获得与个人个性匹配的职业的一种复合型教师。归纳起来, 即为“双层次”型教师。第一层次为能力之师, 即经师 (经典专业知识) +技师 (精湛专业技术) ;第二层次为素质之师, 即人师 (价值引导) +事师 (职业指导) [5]。

2.6 素质说

有的学者提出“, 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标准是“一全、二师、三能、四证”。“一全”是指“双师型”教师具有全面的职业素质“;二师”是指“双师型”教师既能从事理论课或文化课教学, 又能从事技能训练教学、指导;既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经师”, 又是引导学生成长与成才的“人师”“;三能”是指“双师型”教师具有较全面的能力素质, 具有进行专业理论或文化知识讲授的教育教学能力, 进行专业技能或教师职业基本训练指导的能力, 进行科学研究和课程开发建设的能力“;四证”是指毕业证、技术 (技能) 等级证、继续教育证和教师资格证等[6]。

3 国内部分高职院校的认定标准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 (原名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提出了“双师型”和“一体化”教师的标准“。双师型”教师指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 又有一定实践经验 (即具有所教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岗位经历、资格或能力) 的教师。具体标准: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具有2年以上的相关专业经历或具有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 接受过系统教育理论的培养和培训。“一体化”教师是指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 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教师。具体标准: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 接受过系统教育理论的培养和培训“。双师型”和“一体化”的关系是“:一体化”是“双师型”的一部分, 因为“双师型”要求实践经历, 但不一定必须具备承担实践教学特别是技能训练的能力[7]。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按“双师型”素质、能力的不同, 将“双师型”教师分为“双师型”素质教师“、双师型”资格 (证书) 教师及“双师型”教师3个层次。各层次的具体内涵为: (1“) 双师型”素质教师:界定为具有讲师水平, 同时具有一定时间 (半年或半年以上) 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经历的教师。 (2“) 双师型”资格 (证书) 教师指获得了高校教师系列职称 (一般为讲师及以上职称) , 同时获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或相关职业岗位的相应技能、技术应用能力的上岗证、职业资格证、工种等级证 (一般中级或以上) 、技师证或工程师职称的教师。不同的技能、技术等级证书反映出教师在本专业领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应以“双师型”资格 (证书) 教师为主体, 以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 (3“) 双师型”教师:界定为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 获得教师系列副高及以上职称, 同时获得本专业 (行业) 非教师系列高级技术职称 (如高级工程师) , 或具有很强的技术应用及开发能力, 有丰富的工程 (职业) 技术经验, 并具有解决技术难题、开发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组织大型工程 (职业) 技术项目的实施等成果的教师[8]。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为取得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1) 具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如工程师、计算机软件程序员、会计师、经济师、审计师等) ; (2) 通过国家组织的各类执业资格考试, 取得中级以上执业资格证书 (如律师、注册会计师、电子商务师等) ; (3) 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 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 (4) 有2年以上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 或参加企事业单位的科研实践工作, 取得地市级以上科研成果的主要负责人 (以获奖证书为准, 集体获奖项目应排前三名) ; (5) 近3年内在校内或校外主持或参与了某个地市级以上工程项目或技术开发工作, 并在其中发挥骨干作用 (应提交法人单位开具的证明文件以及表明本人所完成工作的技术文件) ; (6) 在企业指导学生专业实习累计2年以上; (7) 经培训考核达到学院核准的其他工程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政出版社, 2004.

[2]周明星.职业教育学通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2.

[3]李利.对“双师型”教师几种认识的思考[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3, 3:30~33.

[4]周山雪.关于“双师型”教师的若干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 1998, 17:18~21.

[5]姚贵平.解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2, 6:30~31.

[6]贺文瑾.略论职技高师“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 2002, 4:50~53.

[7]唐林伟, 周明星.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研究综述[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5, 4:56~57.

§1.1.1-1.1.2《变化率与导数概念》导学案 篇6

一、集成成本观下成本控制概念

成本控制是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责权范围内, 根据一定时期预先设立的成本目标, 在生产经营耗费发生之前和企业成本形成过程中, 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主动、及时地预防和调节措施, 以保证成本目标实现的管理过程。

集成成本观下的成本控制主要是运用经济增加值(E V A)和作业成本(A B C)整合的集成成本管理理念, 为满足成本控制的战略需要, 需在作业成本的基础上引入经济增加值, 实现产品生命周期内所耗费的资源成本最低目标。基于集成成本观的企业成本控制是“完全成本”概念,包括各个作业环节的经营成本与资金成本,弥补了传统作业成本观无法反映资本使用成本和机会成本的结构缺陷,从而控制产品成本更全面、更真实。

二、集成成本观下成本控制框架

基于集成成本观的成本控制是全面扩展企业成本控制范围的全过程成本控制新理念, 成本控制包括成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是指产品正式生产前对影响产品成本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前的规划、审核和监督,本文主要是运用集成成本观对产品设计成本进行控制;事中控制是指产品从生产到销售成本形成的全过程的控制, 本文详细阐述了集成成本观下加强产品采购成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的控制管理。事后控制是指对成本追溯、监督及其对执行情况的绩效考评。

1. 集成成本观下事前成本控制

事前成本控制是主要是运用集成成本观对产品设计成本进行控制。产品设计是企业内部作业链的首要环节,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后续作业。产品设计对产品性能、所用材料、组织生产的工艺流程和成本乃至企业整体价值链都具有关键性的影响。据估计,产品寿命期的成本有6 0%~8 0%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已经确定了。因此,产品设计是企业最重要的成本动因,成本是由作业引起的,不同产品设计方案所需的作业不同,各种作业的耗费也不同。要控制成本,就必须从产品设计开始,应用经济增加值理论和作业成本计算所提供的集成成本信息,根据顾客的需求,进行作业价值分析,修订产品设计,使产品设计在保证必要功能的前提下,尽量选用成本较低的作业,消除一切不必要的作业,降低作耗费,进行流程优化。

而我们日常成本管理控制中往往忽视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我们在设计新产品时不但要考虑日后的生产制造成本,而且要评价分析投资该产品的资金成本,企业要不断的创新产品设计以节约资金资源成本。

如何控制产品设计成本,基于集成成本观的企业成本控制理念,在产品概念设计阶段应用经济增加值理论和作业成本分析方法,实现产品结构优化。根据E V A的基本理论,当一种新产品能够以高于其全部成本的价格出售时,那么从经济上来说是有利可图的。换言之,一种新产品能实现其价值就必须能够弥补其全部成本:直接经营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经营成本(如管理费用、租金)和资本成本(使用资本的成本)。这种关系可用下式表示:E V A=销售收入-(直接经营成本+间接经营成本+资本成本)。式中直接经营成本与间接经营成本之和即为经营成本,经营成本与资本成本之和即为集成成本。如果E V A大于零,表示成本对象为企业的股东创造了价值;如果E V A小于零,则表示成本对象毁损了股东的价值。

假设某种产品在进行创新设计前,它为企业作出的贡献值即带来的经济增加值EVA1,通过更新设计后其产品所带来的经济增加值EVA2,只要经济增加值EVA2大于经济增加值EVA1,就可以进行产品再设计,降低产品成本,为企业的股东创造了价值。否则,就不能也没有必要进行设计更新换代。基于集成成本观的企业产品设计成本控制是在分析产品日后的生产作业各个环节所耗费的经营成本和资金成本上进行的价值评判,更符合企业股东的利益目标。

2. 集成成本观下事中成本控制

事中成本控制主要是在集成成本观下加强产品采购成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的控制管理。

(1) 采购成本控制

采购工作内容主要是原材料采购、零部件采购、设备采购以及低值易耗品采购,采购成本占产品制造成本的比例很大,如果不能以合理的价格获得所需的物料或者设备,就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采购部门以采购计划为依据向供应商询价,根据供应商的报价进行比价,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下达采购定单。供应商收到定单进行发货,企业收到采购货物进行质量检验入库。

采购费用主要由供应商招标与考查费用、订货费用、仓贮费用、缺货费用、以及质检费用组成。因此,在集成成本观下采购环节的资金成本控制,主要是在采购作业各个环节如购货作业、收货作业、验货作业、储存作业等环节考核评价材料、商品、低值易耗品等存货的采购与库存所占用的资金状况及其对采购决策与效益的影响,制定最优经济采购批次和批量,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降低采购成本和资金成本的效果。

(2) 生产成本控制

在集成成本观下生产阶段的成本控制主要是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生产准备、设备维修、生产和装配、质量控制等作业环节为降低成本而进行的不断改进作业。通过消除不需要的、无效率的作业,持续不断的改进增值作业,并且不断的研究新的生产方式以降低既定设计、功能的产品制造工程的成本,力求改进现有生产作业环节,进一步提高效率来达到降低生产产品成本的目的。

作业改进和利润中心都是生产阶段进行成本控制的重要方法, 它们都可以和目标经济增加值结合起来, 以实现在生产阶段的成本优化控制。

在生产阶段, 作业中心主要是生产部门的集成成本控制, 根据目标E V A对生产作业中心进行至上而下的价格和费用预算, 计算本中心的经济增加值。对各个生产工序和零部件的成本, 由生产工人和成本管理人员共同制定计划, 形成工序和零部件的执行成本和实际经济利润, 然后与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比较, 找出差异并结合成本控制制度进行改进, 实现成本控制目标。在此, 经理人员必须洞察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进行进一步改进的潜力, 尽可能采取有效的措施, 使可能转变为现实, 使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处于不断改进的状态中。企业必须为生产第一线的员工持续不断的提供详细的成本资料, 使生产第一线的员工能及时掌握各项成本瞬时的升降状态, 据以随时洞察其变动的因果关系, 缩小成本差异, 形成零部件执行成本;另一方面, 以零部件的成本数据为基础, 进行自下而上的成本计算。结合工资、费用计算部件的成本和经济利润;按照产品结构, 汇集各层部件、部套的成本和利润, 然后和由零基预算自上而下计算的目标作业成本和利润相比较, 分析差异并采取相应措施, 形成部套的执行成本;这样逐层汇集, 最终形成作业中心的成本和利润, 与目标成本和利润比较, 形成执行价格, 对作业中心进行考核。从生产阶段成本控制图(如图所示)中可以看出:集成成本观下生产阶段成本控制到零部件、部件、部套、作业中心和产品各个环节的包括资金成本在内的全部成本,并通过目标成本和目标经济利润与实际执行情况进行成本差异分析寻求成本控制途径,消除不增值作业,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3) 销售成本控制

集成成本观下销售过程成本控制主要是销售过程中订单处理、包装、运输、装卸等环节占用的资金成本。如赊销产品的价格及价外税款,销售费用及税金,销售部门管理的库存产品和仓储费用。资金成本控制主要是做好产品促销、货款回笼、减少库存,增强费用意识,努力压缩销售费用支出,防止形成新的“三角债”,从而达到减少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循环与周转的目的。

三、集成成本观下事后成本控制

集成成本观下事后成本控制主要是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差异分析和增值评价。成本差异是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之间的差额。制定某种成本费用的控制目标指标,基本上是以“数量标准”乘以“价格标准”来确定的。“数量标准”是在现有的生产技术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用的消耗量和工时,应根据技术设计部门按技术设计要求所确定的消耗定额和劳动定额为基础确定。“价格标准”是根据市场价格和工资情况确定。

某种产品(作业或零部件)成本差异=产品(作业或零部件)实际成本-产品(作业或零部件)目标成本

某种产品的目标成本=产品产量计划数×该产品的单位目标成本

某种产品的单位目标成本=该产品数量标准×该产品价格标准

某作业中心目标成本=∑ (该中心每一种产品的费用目标指标)

根据实际生产成本数据资料可以比较产品、作业或零部件成本控制情况,并可以从数量差异和价格差异深入分析差异形成原因,从而评价作业中心成本控制效果。

某种产品的实际成本=产品产量实际数×该产品的单位实际成本

某种产品的单位实际成本=该产品实际数量×该产品实际价格

某作业中心实际成本=∑ (该中心每一种产品的费用实际指标)

增值评估也是作业成本控制的最重要方法, 包括两个基本步骤:一是确认每项作业是增值作业还是非增值作业。二是根据确认结果, 将非增值作业剔除或在规模上压缩到最低限度;保留增值作业。这里所提的增值作业有三重意义:一是指顾客价值, 那些能够满足最终顾客需要的作业即为增值作业;二是指股东的报酬或价值, 一项具有顾客价值, 同时又具有股东价值的作业才是增值作业;三是指业务价值, 即有些作业虽然无顾客价值和股东价值, 但却是实现顾客价值和股东价值的条件, 这类作业也为增值作业。

集成成本观下的成本控制框架从内容上看,成本控制包括各个作业环节的经营成本与资金成本,是“完全成本”概念,弥补了传统作业成本观无法反映资本使用成本和机会成本的结构缺陷,从而控制产品成本更全面、更真实。从控制过程看,成本控制是从企业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各个作业全过程进行成本控制。在成本控制方法上以集成成本观为基础,实现成本控制与企业战略、经营管理、资源配置和绩效管理的集成,从而提高企业成本控制能力和成本竞争优势。能够帮助企业有效地使用成本信息、业绩数据和实施企业战略,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凤菊:基于ABCM的企业成本管理集成系统的概念架构研究.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年1月第59卷第1期

[2]龚光明王辉:ABC-EVA集成成本系统及其在资产配置中的应用.财经理论与实践 (双月刊) , 2006 (9) 第27卷第143期

[3]藩飞沈红波郭浩环:作业成本法与经济增加值的整合系统.财经论丛, 2006 (5) 第3期 (总第123期)

[4]陈华亭:管理会计新方法:集成成本系统.财会月刊, 2005 (1)

[5]白明:整合作业成本与经济附加值的ABC&EVA系统.财会通讯 (综合版) , 2006年第1期

上一篇:×乡宣传思想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安排意见下一篇:影楼门市顾客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