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降钙素原变化率

2024-09-21

血清降钙素原变化率(共10篇)

血清降钙素原变化率 篇1

感染性心内膜炎 (IE) 是一类由病原微生物经血流直接侵犯心内膜和 (或) 心瓣膜或其邻近的大动脉内膜导致的感染, 是心内科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该病病情凶险, 可造成心脏瓣膜及瓣膜周围的组织严重损害, 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 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1]。血清降钙素原 (PCT) 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 是降钙素的前体肽, 机体外周血的PCT水平增高常见于细菌或真菌感染后, 因此, 其对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心肌肌钙蛋白I (c Tn I) 是心肌特异性坏死标志物之一, 具有较高灵敏性和特异性, 临床主要用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 但PCT、c Tn I均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关系及治疗的相关性的研究较少。现探讨血清PCT、c Tn I水平在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前后的变化,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7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106例作为观察组, 均经临床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 排除伴其他感染的患者。其中男53例, 女53例;年龄31~69 (42.8±1.6) 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寒颤、发热、心脏杂音、心力衰竭、肝肿大、脾肿大、肺部病变等。另选取同期来我院门诊体检正常的健康者53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26例, 女27例;年龄31~69 (42.7±1.5) 岁。2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在给予吸氧、强心、利尿、纠正水及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另给予抗生素达托霉素6mg/kg静脉注射。所有肌酐清除率>30ml/min的患者, 每24小时给药1次;肌酐清除率<30ml/min的患者, 每48小时给药1次[2]。共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分别抽取观察组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组的空腹肘正中静脉血5ml, 离心后分离血清,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EL1SA) 法检测血清PCT及c Tn I的水平。应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VIDAS PC全自动酶联荧光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进行血清PCT全自动定量检测, c Tn I的检测使用法国Easy READER肌钙蛋白检测仪。比较观察组治疗前与对照组血清PCT及c Tn I水平;另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PCT及c Tn I水平。

1.4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患者体温恢复正常, 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 达托霉素停止使用后连续3次行血培养检查均为阴性;有效:患者体温恢复正常, 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 达托霉素停止使用后连续3次行血培养检查均为阴性;无效:患者体温、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或加重, 血培养检查无任何改善或加重[3]。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100%。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经达托霉素治疗4周后, 显效64例 (60.38%) , 有效16例 (15.09%) , 无效26例 (24.53%) , 总有效率为75.47%。

2.2 组间血清PCT及c Tn I水平比较

观察组治疗前血清PCT及c Tn I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s, ng/ml)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治疗前后血清PCT及c Tn I水平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血清PCT及c Tn I的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s, ng/ml)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3 讨论

IE是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 (如衣原体、立克次体、病毒等) 直接感染导致的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的炎性反应, 既往常发生于心脏病基础之上。近年来, 由于心外科手术的不断发展及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 越来越多的既往无基础心脏病的患者也发生IE, 其临床症状更加不典型。

PCT是由甲状腺C细胞合成并分泌的, 属于降钙素前体糖蛋白, 正常情况下血清PCT的水平极低 (<0.lng/L) , 但在机体发生严重感染时其血清浓度可增高1万倍, 且增长速度较快, 在机体发生感染后的2~14h即可检测到其值升高。由于PCT较少受到外界因素影响, 在体内较稳定, 因此其检测可信度相对较高[4]。c Tn I作为心肌坏死标志物, 一般在心包炎、心肌梗死、心肌炎患者血液中升高, 且与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 其值越高预后越差[5]。本结果说明IE患者血清PCT及c Tn I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 早期检测血清PCT及c Tn I的水平有助于IE的诊断。

达托霉素是一种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有杀菌活性的环酯肽类抗生素, 是链霉菌的发酵产物。其最早用于治疗严重的革兰阳性菌的感染, 于2006年经美国FDA批准, 静脉注射达托霉素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本研究中观察组经达托霉素治疗后, 治疗总有效率为75.47%, 且治疗后血清PCT及c Tn I的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说明达托霉素对IE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经治疗后血清PCT及c Tn I的水平均显著下降, 其水平对IE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 血清PCT及c Tn I的水平在发生IE时明显升高, 在IE得到有效治疗后其水平又有明显下降, 因此, 血清PCT及c Tn I的水平与IE及其治疗有着密切的关系, 早期检测血清PCT及c Tn I的水平有助于IE的诊断, 且对IE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 (PCT) 、心肌肌钙蛋白I (c Tn I) 水平与感染性心内膜炎 (IE) 及治疗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 观察组在给予吸氧、强心、利尿、纠正水及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另给予抗生素达托霉素6mg/kg静脉注射, 观察治疗效果。检测10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治疗前血清PCT及c Tn I水平, 并与53例健康者进行比较;另比较IE患者治疗前、后血清PCT及c Tn I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血清PCT及c Tn I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治疗后血清PCT及c Tn I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P<0.05) ;其治疗总有效率为75.47%。结论 血清PCT及c Tn I水平与IE及其治疗有着密切的联系, 早期检测血清PCT及c Tn I有助于IE的诊断, 且对IE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血清降钙素原,心肌肌钙蛋白I,心内膜炎, 感染性,相关性

参考文献

[1] Thuny F, Grisoli D, Collart F, et al.Management of infective endocarditis:challenges and perspectives[J].Lancet, 2012, 379 (9819) :965-975.

[2] 刘浩, 许茜, 白楠, 等.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新药——达托霉素[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0, 26 (6) :462-465.

[3] 陈晓敏.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治疗[J].中国医药导刊, 2014, 16 (2) :219-220.

[4] 胡可, 刘文恩, 梁湘辉.降钙素原在细菌感染中临床应用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1) :30-33.

[5] 谭小燕, 刘江林, 何昕.肌钙蛋白Ⅰ水平升高对判断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预后的价值[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9, 6 (4) :71-72.

血清降钙素原变化率 篇2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rocaltonin,PCT)在尿路感染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胶体金法检测本院门诊和住院135例疑似尿路感染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同时进行清洁中段尿培养、细菌鉴定,对PCT结果和清洁中段尿培养结果之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35例疑似尿路感染患者清洁中段尿培养阳性者34例,血清PCT阳性者37例,检测PCT胶体金法与清洁中段尿培养法在诊断尿路感染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清洁中段尿培养阳性组和阴性组血清PCT测量值分别为(1.17±0.87) ng/mL、(0.21±0.36)ng/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降钙素原测定是诊断尿路感染的一个有效补充,并有助于提高尿路感染的准确性,为临床抗生素的早起应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 降钙素原 清洁中段尿培养 尿路感染 诊断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142-01

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 UTI)是由于泌尿系统细菌大量繁殖所引起的炎症性疾病,是最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之一。清洁中段尿培养是检出尿路感染病原菌和诊断尿路感染的主要手段,但其培养时间长,且有污染的可能,不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

降钙素原(Procaltonin,PCT)是降钙素的前体,有甲状腺C细胞分泌[1],是感染诊断的理想生物标志物[2]。目前,已经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细菌引起的炎症反应中,血清中PCT浓度会有明显增高,但在病毒感染、器官移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PCT含量仅维持较低水平[3-5]。本实验对135例疑似尿路感染患者进行清洁中段尿培养和PCT联合检测,探讨PCT在尿路感染中的诊断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于本院LIS系統,2012年9月~2014年3月间在本院门诊和住院部疑似尿路感染,同时进行清洁中段尿培养及血清PCT的检测13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2例,女性93例,年龄16~86岁,平均(57.83±13.72)岁。

1.2 清洁中段尿的培养,细菌分离、鉴定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要求进行操作。黑马DL-96半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鉴定。

1.3 血清降钙素原的检测 使用胶体金法(试剂为南京基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FIA8100免疫定量分析仪定量检测血清PCT。PCT<0.5ng/mL为阴性,0.5-2.0ng/mL,2.0-10.0ng/mL,﹥10.0ng/mL分别为弱阳性、阳性及强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CT测量值<0.1按0.1计算,均值用( X±s)表示,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血清PCT和清洁中段尿培养结果的一致性,分析血清PCT诊断尿路感染的特异性和敏感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CT检测结果 清洁中段尿培养检出细菌者34例,阴性者101例;PCT阳性37例,阴性98例。培养阳性患者血清PCT=(1.17±0.87) ng/mL,阴性患者PCT=(0.21±0.36)ng/m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清洁中段尿培养和血清PCT对于尿路感染诊断,两者结果较为一致性。见表1。

表1A 清洁中段尿培养及血清PCT结果

表1B 血清PCT和清洁中段尿培养结果

血清PCT清洁中段尿培养合计阳性阴性阳性29837阴性59398合计34101135注:t=0.753,P=0.064

2.2 血清PCT水平在诊断尿路感染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析 清洁中段尿培养阳性患者血清PCT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当PCT≥0.5ng/mL时,PCT诊断尿路感染的灵敏度为85.3%,特异度92.1%;PCT≥2.0μg/L时,灵敏度为17.6%,特异度为99.0%。见表2。

表2 血清PCT在诊断尿路感染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析

PCT阈值(μg/L)灵敏度(%)特异性(%)≥0.529/34(85.3)93/101(92.1)≥2.06/34 (17.6)100/101(99.0)3 讨论

尿路感染是由于泌尿道大量细菌繁殖所引起的炎症性疾病。病原菌随着返流尿液在泌尿道内逆行并与泌尿道的上皮细胞的相应受体结合,局部繁殖,产生炎症。如果病原菌上行至肾脏,炎症得不到及时的控制,可导致肾组织损伤,加大临床治疗难度。所以,早诊断、早治疗对于尿路感染来说尤为重要。清洁中段尿培养是检出尿路感染病原菌和诊断尿路感染的主要手段,其病原菌的检出及其药敏结果分析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培养耗时较长,且污染的比例比较高,而且有些细菌普通培养基培养时不一定能生长[4],不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降钙素原是一种炎症因子,检测简单快速(20min),是较为理想的早期检测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标志物。本实验显示,血清PCT对于尿路感染诊断,当PCT≥0.5ng/mL时,灵敏度为85.3%,特异度92.1%。PCT结果与清洁中段尿培养结果较为一致,这两种方法对尿路感染诊断无统计学差异(P>0.05)。清洁中段尿培养阳性组和阴性组血清PCT值分别为(1.17±0.87) ng/mL、(0.21±0.36) ng/mL,培养阳性患者血清PCT含量明显高于血培养阴性患者(P<0.05)。这可能是由于病原菌刺激机体分泌炎性因子(如TNF-α等),继而导致组织和细胞合成和分泌PCT[5],或直接刺激单核细胞及组织巨噬细胞分泌PCT,导致血清PCT浓度明显增高。另外,培养阳性患者血清PCT主要表现为弱阳性(PCT为0.5~2.0ng/mL),强阳性(PCT≥10.0 ng/mL)较少,这可能与病原菌感染仅限于局部的原因。本实验中出现清洁中段尿培养阴性,血清PCT部分升高,患者可能其他原因,如创伤、内分泌、肿瘤等原因引起PCT增高而非细菌感染,或由于某些原因导致培养阴性,如不适于普通培养基生长的病原菌等。也有培养阳性而PCT阴性的,这种情况更多的要考虑尿液受到了污染。

综上所述,血清PCT是一个诊断尿路感染的辅助指标,它测定简单快速,能够弥补清洁中段尿培养周期长的缺点。PCT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其他指标如C反应蛋白、白细胞数等对尿路感染可做出初步诊断,为临床抗生素的早期应用提供依据,避免病情的延误。

参考文献

[1] Carol ED, Thomason AP, Hart CA. Procalcitonin as a marker of sepsis. Int J Antimicrob Agents ,2002;20(1):1-9.

[2] 陆一鸣.降钙素原PCT感染诊治新技术,中华实验与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3,7(3):1-3

[3] 明宇,PCT与CRP在检测细菌感染中的应用与比较[J],吉林医学,2011,30:6329-6329

[4]Christ-Grain M,Muller B.Plocalcitonin in bacterial infections-hype,hope,more or less[J], Swiss Med wkly,2005,135:451-460.

血清降钙素原变化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25例重症细菌性肺炎患者, 为观察组, 另选取同时期我院治疗的轻症肺炎患者25例, 为对照组, 其中对照组中有14例男性, 11例女性, 年龄19~76岁, 平均年龄 (49.7±6.0) 岁;观察组中有13例男性, 12例女性, 年龄26~78岁, 平均年龄 (45.4±5.6) 岁, 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进行比较, 差异不明显, 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具有可比性。50例患者均享有知情权, 同意参与此次探究。

1.2 方法

在患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前, 需要先对患者的静脉血进行抽取, 并分离血清, 利用化学发光法进行血清降钙素原的测定, 仪器 (MAGLUMI2000化学发光测定仪) 和试剂盒均来自深圳市新产业生物医学工程公司, 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进行操作。正常人血清中降钙素原含量<0.5μg/L。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24h内的血常规、体温、血清PCT、CRP水平、呼吸机使用例数、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情况以及死亡率等进行观察并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次分析所涉及到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统计时需要使用到SPSS13.0软件, 计量资料通过方差进行分析, 使用t进行检验, 计数资料使用χ2进行检验, 存在明显差异, 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 。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比较 (表1)

对我院治疗的50例重症细菌性肺炎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 观察组患者的CRP、血清PCT明显高于对照组, 存在较大差异, 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 。而两组患者在中性粒细胞百分比、WBC计数以及体温差异等方面差异不明显, 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血清PCT与重症细菌性肺炎预后的关系

PCT水平越高, 重症肺炎患者越需要使用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 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 抗生素使用与患者的住院时间也会随之延长, 见表2。

3 讨论

降钙素中的前提物质是降钙素原, 包含的氨基酸残基有116个。正常人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一般都<0.1μg/L[5,6]。细菌内存在的炎性细胞与毒素能够促使产生PCT, 因此重症细菌性肺炎患者的血清中PCT水平较高, 且重症细菌性肺炎患者身体内的细菌裂解繁殖[7,8], 生成大量的毒素, 也会造成PCT水平上升。血清中PCT浓度与患者的炎症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一旦患者的炎症得到有效控制, 病情得到缓解, 重症细菌性肺炎患者血清中的PCT水平会下降, 因此成为重症细菌性患者疗效评估的重要指标[9,10]。

在本次探究中, 两组患者在24h之内的血常规、体温、血清PCT、CRP水平等进行对比, 以对两组患者的呼吸机使用例数、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情况以及死亡率等进行分析。观察组患者的CRP、血清PCT明显高于对照组, 存在较大差异 (P<0.05) 。而两组患者在中性粒细胞百分比、WBC计数以及体温差异等方面差异不明显 (P>0.05) 。PCT水平越高。重症肺炎患者越需要使用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 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 抗生素使用与患者的住院时间也会随之延长。常春等[11]人的文献资料指出在重症肺炎患者的检测过程中, PCT的阳性定义在大于2μg/L的范围内, 痰培养阳性患者的PCT阳性仅有1例, 说明痰培养与PCT保持高度一致, 因此PCT可以对重症肺炎的细菌性进行鉴别。

血清降钙素原变化率 篇4

检测PCT较特异与敏感的分析方法:双抗夹心免疫化学发光法(双抗夹心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RIA)。

双抗夹心法运用双单克隆抗体,其一作为捕获抗体,直接结合PCT96-106氨基酸残基,即未成熟CT:CCP-1部分,另一作为示踪抗体,直接结合PCT70~76氨基酸残基,即未成熟CT分子,人工合成的PCT作为标准。该方法比较特异,无交叉反应,其检测最低浓度为10pg/ml,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为10~60pg/ml。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7%和8%。该法已有相应商品试剂,所需时间较短,易自动化,但不能检测到正常人血清中PCT。

RIA使用一种对人工合成的aminoPCT特异的多克隆抗体RIB7。RIB7直接作用PCT的aminoPCT部分,故RIA既能检测游离的PCT,又能检测结合型的PCT,也可检测降钙素基因相关前体(Pro-CGRP)。此法可信的敏感度为4pg/m[1]。线性范围10~77pg/ml,50%的结合游离比为140pg/ml。该法能检测正常人血清PCT,故较双抗夹心法敏感;另一优点是RIA与病程呈正相关(r=0.47,P=0.071)。RIA缺点是所需时间较长。

PCT检测的临床应用

血液肿瘤科:PCT有助于对细菌和真菌引起的系统性感染作出明确诊断。即使是化疗患者,PCT对是否有败血症感染也能作出可靠的检测和评估。PCT在免疫抑制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中的表现与无免疫抑制患者中观察的结果相似,其诊断价值已明显优于CRP和细胞因子。骨髓移植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均存在体液和细胞免疫缺陷,可掩盖因细菌、真菌、病毒及原虫引起的严重系统性感染。PCT浓度的升高对细菌性全身感染有很高的诊断率。如果同种异体移植后出现败血症休克,血浆PCT浓度极度升高,表明预后不良。

麻醉科:中小手术血浆PCT浓度通常在正常范围内;大手术如大的腹部手术或胸部手术,术后1~2天内PCT浓度常升高,通常为0.5~2.0ng/ml,偶尔超过5ng/ml(这种情况常以24小时为半衰期,几天内降至正常水平)。因此术后因感染造成的PCT高浓度或持续高水平很容易鉴别。复合创伤后12~24小时,PCT中度升高,可达2.0ng/ml,严重的肺或胸部创伤,PCT可达5ng/ml,如没有感染并发症,一般以半衰期速度降至正常范围[2]。

内科:PCT选择性地对系统性细菌感染、相似菌感染及原虫感染有反应,而对无菌性炎症和病毒感染无反应或仅有轻度反应。因此,PCT适用于内科医疗中常见的疾病和综合征的鉴别诊断,如: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病因学的鉴别诊断;胰腺炎感染坏死和无菌性坏死的鉴别诊断;鉴定感染时发热,如接受化疗的肿瘤和血液病患者;在接受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鉴别诊断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急性恶化与风湿性疾病伴系统性细菌感染;鉴别诊断细菌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对接受化疗的中性粒细胞低下症患者,明确是否存在有生命危险的细菌和真菌感染;对接受免疫抑制疗法的器官移植患者,明确是否存在严重的细菌和真菌感染,同时用于感染和移植排斥反应的鉴别诊断。

移植外科:器官移植患者使用PCT检测,可早期引入治疗从而提高生存率并缩短住院时间。PCT用于器官移植患者感染的诊断,免疫抑制疗法严重削弱了器官移植患者的抗感染能力,而PCT可早在感染发生仅2小时即可提示有系统性感染的存在。感染早期PCT>0.1ng/ml,其灵敏度77%,特异性100%,逐月的PCT浓度监测可对抗微生物疗法的疗效作出可靠的评价[3]。PCT应用于器官排斥反应、器官移植后监测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能明确区分感染与器官排斥。因为PCT的释放不是由急性或慢性器官排斥反应刺激引起的,所以若存在高浓度的PCT即可认为有感染存在。如果PCT浓度超过10ng/ml,98%可能是感染而非器官排斥。

新生儿科:与其他炎症诊断指标相比,PCT是一种改进的实验室指标,它对新生儿出生后败血症的诊断具有高度的灵敏度和特异性。PCT也可用于对治疗结果的评价。早产儿和新生儿PCT年龄依赖性正常值:PCT于出生后24~30小时达其生理性高峰21ng/ml,但平均值仅为2ng/ml。出生后第3天起,PCT正常参考值同成人。PCT是新生儿败血症高度特异性的指标:早产儿和新生儿败血症感染,PCT可作出较传统方法更早、更特异性的诊断,它对新生儿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达100%。

儿科:PCT对细菌和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由于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治疗上存在本质性的差别,因此PCT对具有非特异性感染症状的患者的治疗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高浓度的PCT只出现于细菌性脑膜炎;而病毒性脑膜炎PCT仍保持在正常范围内(脑脊液中检测不到PCT)。每天按时对PCT浓度进行监测,可对治疗结果作出可靠的评价。

外科:术后PCT的应用,PCT与严重细菌和败血症感染的发生及其过程有密切的关系,能准确反映引起病变(如腹膜炎)的感染源是否得到根除。每天对PCT浓度进行监测,可对治疗结果做出可靠的评价。PCT可用于手术创伤或复合创伤的监测。PCT用于心脏手术患者,心脏手术使用心肺机,即使患者有白細胞增多症、中性粒细胞增多症、嗜酸性细胞减少症或CRP升高不充分等疾病,PCT浓度通常不升高或仅有轻微升高,故PCT很适合用于败血症的检测。

参考文献

1 Oberhoffer M,Stonans I,Russwurm S,et al.Procalcitonin expression in Huma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and its mudalution by lipopolysaccharides and sepsis related cytokines in vitro.J Lab Clin Med,1999,134:49.

2 Michael Meisner.Procalcitonin-A new marker of severe infection and sepsis.Thleme,2000,179.

血清降钙素原变化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入住我院的64例细菌感染者, 将其按感染情况分为重症感染组32例, 局部感染组32例, 另取3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其中重症感染组男18例, 女14例, 年龄25~76岁, 平均年龄 (56.3±13.7) 岁;局部感染组男17例, 女15例, 年龄23~79岁, 平均年龄 (60.4±14.2) 岁;对照组男20例, 女12例, 年龄27~73岁, 平均年龄 (59.6±12.8) 岁。三组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检测方法

入院时分别抽取三组患者及健康者的静脉血, 测定其PCT、WBC及CRP浓度水平。其中PCT水平的测定采用酶联荧光分析法, 所用仪器为mini VIDAS全自动免疫分析仪, 试剂为其配套试剂, PCT浓度水平大于0.5ng/m L为阳性;采用希森美康Sysmex-5000荧光流式细胞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对WBC水平进行测定, 大于10×109/L为阳性;CRP水平的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 所用仪器及试剂均为德灵公司生产, 其浓度大于10mg/L为阳性。另在治疗3d及7d后检测重症感染组患者的PCT、WBC及CRP水平。所有操作均由专业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说明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作比较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内及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入院时PCT、WBC及CRP浓度水平比较

入院时, 重症感染组与局部感染组的PCT、WBC及CRP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重症感染组的PCT及CRP高于局部感染组, 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WBC水平无明显差异 (P>0.05) 。见表1。

2.2 重症感染组PCT、WBC及CRP浓度变化

随着治疗进展, 重症感染组患者的PCT水平显著降低, 将入院时、治疗3d及治疗7d的PCT水平两两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WBC及CRP水平无明显变化 (P>0.05) 。见表2。

3 讨论

重症感染是由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因素而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 重症感染及其所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危重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 重症感染的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对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CRP作为一种炎症反应指标, 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正常人体血清中其浓度<10mg/L, 在机体受创或细菌感染后其浓度会迅速增加, 但其对疾病的诊断缺乏特异性[1], 研究表明, 除细菌感染外, CRP在组织损伤、炎症、免疫反应等情况下其浓度均会升高, 且与疾病的预后无任何关联[2]。WBC水平虽可反映细菌感染情况, 但个体间的基础值存在较大差异, 且其正常值范围过宽, 患者在应激、受创等情况下也会引起其值上升[3], 故同样存在特异性差的问题, 不能作为判断感染的有效指标。有研究表明, PCT作为一种感染性疾病的血清学标志物, 具有高灵敏性、高特异性的特点, 对重症感染的诊断、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4]。PCT是由116个氨基酸组成的降钙素的前肽物质, 相对分子量达13k D, 半衰期为20~24h, 生理状态下, 多来自甲状腺C细胞[5,6], 但在病理状态下, PCT主要集中在肝脏, 其次存在于小肠、脾、肺的神经内分泌细胞中。在正常人体血清中, PCT的水平极低, 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几乎无法被检测到, 但当存在细菌感染时, PCT水平明显升高, 在重症感染患者的PCT水平升高迅速、持续时间长, 而在局部感染患者, 其只存在轻度升高或基本正常, 可见PCT浓度水平与感染性疾病的严重程度紧密相关[7]。本研究中, 重症感染组的PCT水平明显高于局部感染组, 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局部感染组的PC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PCT可有效反应感染性疾病的严重程度, 对重症感染的早期诊断具有指导性作用。另外, 本研究还探讨PCT浓度水平变化在重症感染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结果发现, 随着治疗进展, 重症感染组的PCT水平显著降低 (P<0.05) , 而WBC及CRP水平无明显变化 (P>0.05) , 说明PCT可作为一个有效的监测指标, 判断重症感染的治疗效果和预后[8]。此外, 有临床研究认为, 在非感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中, PCT也有着重要作用, 值得深入研究[9,10]。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感染患者的血清中降钙素原 (PCT) 浓度水平及其变化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入住我院的64例细菌感染患者, 根据其感染情况分为重症感染组 (n=32) 和局部感染组 (n=32) , 另选健康者作为对照组 (n=32) , 入院时分别检测三组的血清PCT、外周白血细胞 (WBC) 及超敏C反应蛋白 (CRP) 水平, 动态监测检测重症感染组患者的血清PCT、WBC和CRP水平。结果:入院时, 重症感染组与局部感染组的PCT、WBC及CRP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重症感染组的PCT及CRP高于局部感染组, 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随着治疗进展, 重症感染组患者的PCT水平显著降低, 将入院时、治疗3d及治疗7d的PCT水平两两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WBC及超敏CRP水平无明显变化 (P>0.05) 。结论:通过检测血清中降钙素原浓度及其变化水平对重症感染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降钙素原,重症感染,外周白血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

参考文献

[1]王英, 林向华, 罗晓红, 等.血清降钙素原在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感染中的诊断与应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5, 25 (14) :2325-2327.

[2]黄国华, 卢双龙.重症感染患儿降钙素原水平变化意义及指导合理用药的临床研究[J].中南药学, 2015, 13 (4) :426-429.

[3]胡光友, 葛香丽, 孙贵贵.血清降钙素原在危重患者感染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18) :4593-4595.

[4]张桂霞, 牟焕梅.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重症感染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24) :36-37.

[5]李敏莉, 毛蓓, 袁蓓.降钙素原在重症肺炎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 (5) :3-5.

[6]秦道峰, 卢本亮.血清降钙素原的检测在细菌感染治疗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30) :123-124.

[7]刘阳.降钙素原在小儿重症感染细菌感染性疾病预后中指导意义研究[J].中外医疗, 2015, 2 (5) :58-60.

[8]戴佩佩, 裘晓乐, 徐克, 等.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细菌感染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 2010, 25 (11) :858-860.

[9]王瑾, 张蓉, 邵肖梅, 等.降钙素原在新生儿感染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儿科杂志, 2005, 23 (2) :105-107.

血清降钙素原变化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32例KD患儿(CRP)设为观察组,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0.8岁~5岁,平均年龄(2.4±1.1)岁,患儿出现持续性发热,双眼结膜充血,口腔、咽喉黏膜弥散性充血,皮肤有红斑、皮疹出现,急性期患儿有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胀、指趾端充血、手足硬性肿胀等临床症状,符合1984年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提出的KD诊断标准[3]。治疗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冠状动脉扩张8例,冠状动脉瘤3例。所有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2 g/kg),2次/d,同时给以阿司匹林60 mg/kg,3次/d进行治疗。将在我院体检的儿童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0.6岁~5岁,平均年龄(2.3±1.6)岁,经询问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排除川崎病及心血管病的健康儿童设为对照组。

1.2 检测方法

观察组于急性期治疗前及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后5 d~7 d取患者静脉血,对照组在健康体检时取血。采用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采用双抗夹心免疫发光法检测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所有检验操作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3 观察指标比较2组儿童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CRP、PCT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前CRP、降钙素原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CRP、降钙素原水平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t、P为观察组组内比较检验值;t1、P1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比较检验值;t1、P1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后比较检验值。

3 讨论

自1967年日本学者首次报道川崎病以来,关于川崎病发病机制、临床诊断等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尚未完全阐明。大量临床研究证实[4,5],川崎病发病机制可能为:病原微生物侵入易感者体内,诱发全身炎症反应。其中,血小板活化促进血栓形成为致动脉狭窄、闭塞、冠状动脉异常的主要病理基础[6];免疫系统的高度活化,免疫损伤性血管炎为川崎病的显著特征[7,8]。

CRP为一种全身炎症存在的急性期反应物,为机体对组织损伤、感染的敏感指标[9]。本组研究中观察到在川崎病患儿治疗前CRP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体检儿童,治疗后患儿血清CRP水平显著下降。分析其变化原因为:CRP可与血小板激活因子结合,使血小板聚集,单核细胞、粒细胞等多种细胞激活,促进平滑肌收缩,使血管渗透性增加,最终引起血管炎症反应。血清CRP水平与炎症反应程度密切相关,在川崎病急性期CRP显著上升,炎性反应控制后迅速下降。

PCT为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前肽物质,由甲状腺C细胞产生,在人体中处于极低水平(10~50 ng/L),在发生严重细菌感染时,浓度可增高10 000倍,在全身系统性严重感染中PCT早期即可升高,经治疗感染控制后血清PCT可显著下降。提示PCT可作为感染的标志物,也可作为评价感染性疾病预后的重要指标[10]。本组研究中,川崎病患儿治疗前血清PCT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治疗后血清PCT水平显著下降,提示血清PCT水平可反映川崎病免疫性炎症改变。联合监测CRP水平与PCT水平动态变化,可观察患儿炎症情况。下一步需在川崎病患儿治疗不同时期(急性期、恢复期等)观察血清CRP、PCT动态变化,以指导临床正确判断患儿预后。

综上所述,血清CRP水平、PCT水平与川崎病病情存在相关性,动态检测PCT及CRP水平,有利于了解患儿病情及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欧阳浩泽,吴福宏,孙祥.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及血红蛋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实验与检验医学,2008,26(6):665-666.

[2]张超英,李晓惠,林瑶,等.血小板反应蛋白在川崎病中的变化及意义[J/CD].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10):4528-4530.

[3]张兴,华益民.川崎病治疗进展[J/CD].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07,3(1):52-55.

[4]齐素梅.对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99-100.

[5]王新宝,崔红.血小板参数和C反应蛋白在川崎病患儿中的变化及意义[J].临床荟萃,2015,30(11):1296-1297.

[6]卢君,张小君,王一川.氮端脑钠肽前体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在小儿川崎病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4):68-69.

[7]李鹏,周忠蜀.川崎病患儿血清降钙素原的变化及其意义[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5,46(2):179-180.

[8]曾海江,李静.川崎病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CK-MB的变化及意义[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4,34(1):58-59.

[9]杨洪.超敏C反应蛋白在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中的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9):424-425.

血清降钙素原变化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6—11月收入本院重症监护病房 (ICU) 的多发伤患者69例为观察对象。其中女16例, 男53例;年龄19~82岁, 平均51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62例 (89.9%) , 高处坠落5例 (7.2%) , 打架斗殴2例 (2.9%) 。APACHEⅡ评分12~39分。非感染组33例 (47.8%) , 其中失血性休克13例。感染组36例 (52.2%) , 肺部感染30例, 腹腔感染6例, 其中血培养阳性7例。

1.2检测方法

患者入ICU病房24h内送检PCT, 监测体温, 查看痰液性状, 查血、尿、粪常规, C-反应蛋白 (CRP) , 拍胸部CT或X线片, 协助临床诊断。PCT测定仪器采用德国罗氏电化学发光2010及配套的降钙素原试剂。以PCT>0.05ng/ml为阳性阈值。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行t检验, 两变量间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多发伤患者P C T值

与健康人群P C T阳性阈值 (0.05ng/ml) 相比, 69例患者PCT水平均升高。感染组患者P C T为 (7.9 5±7.8 8) n g/m l, 非感染组为 (1.8 1±1.6 8) n g/m l,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39, P<0.01) 。非感染组中合并失血性休克者PCT值 (2.99±1.96) ng/ml, 高于组内未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 (1.05±0.86) ng/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91, P<0.01) 。感染组中血培养阳性者P C T为 (2 1.0 7±5.8 5) n g/m l, 高于组内血培养阴性患者[ (4.7 8±4.12) ng/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66, P<0.01) 。

2.2 PCT值与APACHEⅡ的关系

多发伤患者PCT水平与A P A C H EⅡ呈正相关 (r=0.6 5, P<0.05) 。

2.3不同PCT水平多发伤患者的预后 (表1)

按PCT值水平高低分为4组, 分别统计病死率。结果显示, 不同PCT水平, 多发伤患者的预后也不同, 其中≥0.5ng/ml且<2ng/ml患者的存活率最高, 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 8.2 4, P<0.0 1) 。

3 讨论

正常情况下, PCT由甲状腺C细胞产生。1993年, 法国学者 (M Assicot) 第一个发现PCT在严重细菌感染时会显著升高, 而无细菌感染时不升高或仅轻微升高。此后很多研究发现, 正常人PCT<0.05ng/ml, 严重外伤时0.5ng/ml≤PCT<2ng/ml。费军等[1]研究认为, 多发伤可引起PCT升高, 且机体应激水平越高, 产生PCT越多, 其水平高低与APACHEⅡ评分相关。本文拟观察多发伤患者P C T值增高是否一定存在感染, 增高程度是否只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 以及PCT值能否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因PCT值与机体感染的关系已经明确, 用PCT值指导抗生素治疗方案更改的研究亦不少, 故本文也分析了非感染者组患者的数据, 探讨单纯的外伤对PCT值的影响程度, 以指导临床对多发伤患者PCT值的分析、临床诊治尤其是抗生素的使用。结果显示, 多发伤患者的PCT值均高于健康人群, 其中合并感染的多发伤患者PCT值高于未合并感染者;非感染组中合并失血性休克的多发伤患者PCT值升高较无失血性休克者明显, 且其中部分失血性休克患者PCT值高于2ng/ml;感染组中血培养阳性者P C T值高于组内血培养阴性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 笔者认为多发伤患者PCT升高并不一定说明机体存在感染;合并感染者PCT升高明显。在一次内毒素刺激人体的试验中, 3~6h即可监测到PCT的增长, 半衰期20~24h[2]。细菌感染后PCT增加的动力学和半衰期、代谢特点, 使其成为临床早期诊断全身感染的敏感、特异性指标。PCT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不同 (局部感染、脓毒血症、严重脓毒血症、脓毒性休克) , 呈现由低到高的浓度变化。P C T>0.05ng/ml时可能存在轻度局部细菌感染, PCT 0.5ng/ml是肯定存在细菌感染, 强烈推荐应用抗菌药物的界值, PCT>2ng/ml时则需要考虑脓毒症的可能。本文目的是研究多发伤是否导致PCT值异常, 以及创伤对PCT值的影响程度, 所以采用健康人群的数值作为阳性阀值来发现异常, 用指导应用抗菌药物的界值 (0.5ng/ml) 来评估预后。本文结果显示, 多发伤患者并发细菌感染, P C T值较健康人群阈值 (0.0 5 ng/ml) 明显增高, 且随着感染程度加深而升高, 血培养阳性者明显高于局部感染 (血培养阴性) 者。多发伤患者亦可用PCT值的高低协助临床早期发现感染, 并反映感染的严重程度。

本次研究提示, 感染或创伤单因素可以使PCT值升高;多发伤患者PCT值与APACHEⅡ值呈正相关, 同时PCT值也与病死率相关, 随着PCT值的升高, 病死率逐步上升。从样本统计数值看, 感染对P C T值的影响幅度大于单纯创伤;但失血性休克可以导致PCT值严重升高, 今后在非感染组进一步做PCT值与创伤评分的相关性研究, 可能会对PCT值高低与损伤程度有更好的认识。

摘要:目的 了解多发伤对患者血清降钙素原 (PCT) 的影响, 并探讨PCT值与损伤严重程度、感染的关系。方法 将69例多发伤患者分为感染组、非感染组, 检测PCT值、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 (APACHEⅡ) , 记录感染、脓毒症、失血性休克情况。结果 多发伤患者PCT值明显高于正常值, 感染组较非感染组高。非感染组中, 合并失血性休克的PCT值明显高于无失血性休克者;感染组中, 血培养阳性者PCT值较组内血培养阴性者升高明显;多发伤患者PCT值与APACHEⅡ值正相关;≥0.5ng/ml且<2ng/ml患者的存活率最高。结论 PCT对多发伤患者的感染诊断、疾病严重程度评估、预后有指导价值。

关键词:多发伤,降钙素原,感染,脓毒症

参考文献

[1]费军, 余洪俊, 周健, 等.多发伤患者血清降钙素原的变化[J].中华创伤杂志, 2005, 10 (21) :725.

血清降钙素原变化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26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5例, 女51例;年龄21~83岁, 平均 (46.76±9.55) 岁;病种:系统性红斑狼疮13例, 脑卒中25例, 肠癌术后10例, 慢性肺病急性加重17例, 急性中毒8例, 消化道出血15例, 重度颅脑损伤12例, 肠梗阻11例, 消化道穿孔9例。排除甲状腺功能异常、肾功能不全者。

1.2 方法

所有入选对象在确诊当日的24 h内抽取静脉血液行微生物培养、测定血清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水平。将微生物培养阳性者作为感染组, 阴性者作为非感染组。血清降钙素原达0.5μg/L时为阳性, C反应蛋白达10 mg/L时为阳性。比较感染组和非感染组的血清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两指标对感染发生预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由SPSS 13.0数据分析软件处理而得, 计量资料用±s表示, 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细菌培养结果

根据细菌培养结果, 126例危重患者中感染78例, 占61.90%, 未感染48例, 占38.10%。

2.2 血清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水平

感染组的血清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水平都比未感染组高, 均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3 预测情况

血清降钙素原对感染预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都高于C反应蛋白, 见表2。

由表2可见, 血清降钙素原预测感染的敏感度为85.88% (73/85) , 特异度为39.02% (16/41) ;C反应蛋白预测敏感度为71.95% (59/83) , 特异度为18.6% (8/43) 。两指标敏感度比较, χ2=5.46, P<0.05;特异度比较, χ2=4.29, P<0.05, 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降钙素是11号染色体上的单拷贝基因, 经机体转录后释放呈前体降钙素原。肿瘤坏死因子-α及IL-6对降钙素原都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其在血浆中的半衰期为25~30 h左右[2]。降钙素原由降钙蛋白、降钙素、N端残基片段组成, 正常机体血清内的浓度通常在0.5μg/L以下[3], 是常用的对感染和无明显原因发热进行判断的指标之一。感染是目前临床治疗较为棘手的问题, 死亡率较高。微生物培养虽是有效的判断方式, 但由于时间较长, 患者不能早期得到治疗。C反应蛋白也是目前对感染性疾病进行预测的常用方式之一[4]。本组资料内78例感染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水平都高于未感染的48例患者, P<0.01或0.05。提示血清降钙素原可对感染进行预测。同时经分析发现, 血清降钙素原对感染预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都明显高于C反应蛋白, P<0.05。提示血清降钙素原对危重患者感染预测的准确度高于C反应蛋白。

综上所述, 血清降钙素原能更为准确的预测危重患者的感染, 可作为常规指标。临床通过对其检测发现患者感染的征兆后, 应尽早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干预。

参考文献

[1]沈阳, 林揆彬, 黄秀纯, 等.危重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测定对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J].中国基层医药, 2009, 16 (6) :975-976.

[2]沈华, 马明洲, 秦海东, 等.血清降钙素原对ICU危重患者感染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D].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8, 21 (10) :118-1120.

[3]安莹波, 杜铁宽, 刘瑛, 等.血清降钙素原在急诊脓毒症早期诊断中的意义[J].疑难病杂志, 2013, 12 (7) :510-512.

血清降钙素原变化率 篇9

[关键词] 降钙素;新生儿;重症感染;早期诊治

[中图分类号] R72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8-80-02

新生儿感染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重症感染具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因此早期诊断,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新生儿感染的早期诊断尚缺乏快速、可靠的检测方法,常用的WBC计数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血培养虽为诊断败血症等严重感染的金标准,但由于时间长,阳性率较低易污染,其应用受到很大限制。近年来一些新的感染标志物如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等受到了临床学者的关注[1],本研究选取PCT为检测新生儿感染的临床指标,诊断新生儿感染及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2年2月在笔者所在科室住院治疗的92例新生儿临床资料,按照出院诊断的感染程度分为重症感染组(37例)和局部感染组(55例),选取同期30例非感染性住院治疗的新生儿为对照组。

1.2 分组标准

重症感染组包括败血症22例,化脓性脑膜炎5例,重症细菌性肺炎10例,败血症诊断以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的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为参考;局部感染组为无全身症状的局部感染,包括普通性肺炎25例,尿路感染7例,脐部炎症18例,肠炎5例;对照组排除各种感染,其中缺氧性脑病7例,高胆红素血症10例,早产儿6例,新生儿糖尿病或因妊高症等高危因素治疗的新生儿7例。

1.3 检测方法

新生儿在接受相应治疗前抽血,检测血常规、PCT,进行血培养。使用PCT检测试剂盒,采用血清半定量固相免疫检测,分为4个等级,>0.5 ng/mL认为PCT阳性。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白细胞计数。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的3组新生儿相关数据均由SPSS13.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新生儿一般情况比较

经统计分析,3组新生儿的实验数据来自正态总体,分析3组新生儿的胎龄、体重、日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3组新生儿治疗前WBC、CRP、PCT的检测情况比较

重症感染组与局部感染组比较发现,WBC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感染组PCT明显高于局部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WBC、PC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局部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PCT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3 3组新生儿治疗前PCT阳性及分级情况比较

重症感染组新生儿中34例(91.9%)PCT阳性,局部感染组为31例(56.4%),对照组为3例(10.0%)。PCT分级的组间比较发现,重症感染组明显高于局部感染组及对照组,而局部感染组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PCT在体内是由116个氨基酸组成的无活性的降钙素前肽物,正常的生理情况下表达水平极低,但严重细菌感染尤其是败血症时,PCT表达水平会明显升高[2]。其特点为随感染进展持续高水平表达,感染控制后才缓慢下降。近年来国外学者将PCT监测应用于临床重症感染,作为诊断早期感染的新指标。

WBC计数在我国应用较为广泛,但是新生儿常会出现生理性粒细胞增多现象[3],其对于早期诊断新生儿感染并不理想。本次研究也发现,严重感染组与局部感染组白细胞计数的差异并不明显,分析原因在于严重细菌感染时,部分新生儿处于中毒性休克情况,其白细胞计数常常降低。另外严重的围产期并发症,如新生儿窒息、急性溶血性疾病、应激等状态都会导致白细胞计数变化。本研究还发现在对照组中有4例溶血性疾病新生儿白细胞数升高,但经血培养等检查后,并无感染征象。

本次研究中,重症感染组PCT水平明显高于局部感染组和对照组,与其他学者临床观察的结论一致。感染新生儿PCT表达水平一般会升高,但局部感染时其升高并不明显,不超过2 ng/mL;而在重症感染情况下,如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等,PCT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绝大多数超过2 ng/mL,甚至大于10 ng/mL,与临床诊断高度相关[4]。本次研究中PCT高表达的新生儿部分出现多器官损伤,全身炎症反应及体征明显。与WBC计数不同,全身重症细菌感染时,PCT水平升高尤为明显,作为感染的早期诊断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学者将PCT、CRP和白细胞计数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进行比较,显示PCT的检测比CRP和白细胞计数的更具有诊断及判断病情程度的价值。本研究结果也发现,PCT是新生儿敏感的细菌感染标志物,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不同,血清PCT水平升高程度也不同,重症感染组中25例(67.6%)新生儿的PCT处于2~10 ng/mL,3例(8.1%)超过10 ng/mL,而局部感染组29例(52.7%)为0.5~2.0 ng/mL,2例(3.6%)为2~10 ng/mL。相对于WBC计数受影响较多,PCT具有更好的诊断指导意义,作为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早期检测,区别是否为重症感染,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任艳丽,杨长仪,陈涵强.降钙素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价值[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9,24(6):335-338.

[2] 郭靓,王占科.降钙素原生化特征及其临床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9,20(4):217-219.

[3] 李宝青,陈晓晴.儿童早期感染性疾病中低C反应蛋白合并高白细胞计数的原因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8):2571-2572.

[4] 冯亚群,胡祥华,梁亚勇.联合检测降钙素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9):1582-1584.

血清降钙素原变化率 篇10

2013 年1 月-2015 年1 月收治脓毒血症患者56 例, 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32例, 女24 例, 年龄33~68 岁, 平均 (41.2±4.2) 岁;其中创伤后25 例, 慢性病21例, 其他10例。选取同期收治的55例非脓毒血症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29 例, 女26 例, 年龄31~71 岁, 平均 (39.8±4.1) 岁;其中创伤后23 例, 慢性病25 例;其他8 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将观察组按预后情况再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 每组28 例。生存组男18 例, 女10 例, 年龄31~68 岁, 平均 (37.6±3.5) 岁, ;其中创伤后12 例, 慢性病1例, 其他6 例。死亡组男16 例, 女1例, 年龄33~68 岁, 平均 (42.3 ± 4.3岁;其中创伤后14 例, 慢性病9 例, 其他5 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两组研究对象均在入院的第天, 第3天及第5天采集空腹静脉血, 对血清PCT的测定采用电化学发光法, 所有操作均按照罗氏降钙素原检测试剂盒说明[1]。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 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行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死亡组比较, ★P<0.05。

结果

治疗后, 患者的血清PCT水平有明显降低;反之, 血清PCT水平则有显著上升 (P<0.05) 。两组血清PCT水平, 见表1和表2。

讨论

脓毒血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 在烧伤、休克、严重创伤及大手术后极易发生, 且具有极高的致死率, 是造成外科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2]。在临床中主要表现为心率加速、白细胞计数和分类改变、寒战、呼吸加快、发热等, 通常还伴有降钙素原与血清C反应蛋白的异常增高[3]。对于该病的治疗, 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方法, 具体则以患者的自身情况为准, 凡是表现为休克症状或发现有脏器脓肿的, 则应立即住院治疗, 给予大剂量抗生素及积极支持治疗, 如输血、静脉滴注高营养等[4]。

PCT是血清降钙素的前体, 在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极低, 在脓毒血症、急性胰腺炎、活动性肝炎及创伤等患者血清中异常升高。本文探讨PCT监测在脓毒血症患者病情及预后中的价值, 脓毒血症患者的血清PCT有明显升高, 且预后较好的患者, 血清PCT升高幅度较小[5]。

综上所述, 脓毒血症患者的血清PCT水平有明显变化, 能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监测和预后进行评估, 在临床中有较大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 (PCT) 监测在脓毒血症患者病情监测及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治56例脓毒血症患者作为观察组, 同期收治55例非脓毒血症患者作为对照组, 将观察组按预后情况再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 每组28例,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对患者PCT水平进行测定并比较分析。结果:随着病情的缓解, 患者的血清PCT水平有明显降低;反之, 血清PCT水平则有显著上升 (P<0.05) 。结论:脓毒血症患者的血清PCT水平有明显变化, 对脓毒血症患者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有较大临床价值。

关键词:血清降钙素原,脓毒血症,预后,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杨, 马少林, 王学斌, 等.降钙素原、D-二聚体与乳酸对脓毒血症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研究[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1, (1) :17-18.

[2]程智宏.血清降钙素原对预测新生儿脓毒血症预后的临床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 2013, (8) :10-11.

[3]黄丹, 王学东, 段钰萍.降钙素原联合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对脓毒血症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J].贵州医药, 2014, (11) :983-984.

[4]熊小敏.中性粒细胞指数在脓毒血症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

【血清降钙素原变化率】推荐阅读:

血清学变化09-19

梅毒血清07-21

血清凝集07-01

血清肌酐07-29

血清蛋白08-15

血清标本08-18

诊断血清09-01

静脉血清09-13

血清09-14

梅毒血清诊断07-19

上一篇:玻璃酸钠注射液下一篇:配备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