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风险变化率(共5篇)
个人风险变化率 篇1
投资仍将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投资对经济带来的一些风险,提高投资的效率和改善投资的结构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2013年加大投资力度,适度增加贷款规模作为基调已经基本确定。改革开放以来,投资一直是作为中国经济保持高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虽然我国投资率已然很高,严重依赖投资带来经济结构不平衡和产能过剩的问题,但是由于有高储蓄率作保障,而且我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投资仍将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投资对经济带来的一些风险,提高投资的效率和改善投资的结构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
一、2012年以来我国投资情况分析
2012年以来受到国外经济环境和国内政策紧缩的影响,1-11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速度下滑。三次产业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只有第一产业增速高于去年同期,第二、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都低于去年同期,其中第二产业增速下滑较大。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整体下滑较快,金融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惊人。中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速快于西部和东部。
1. 经济下滑,投资低位增长
2012年以来GDP增速逐季下滑,第一季度增长8.1%,第二季度增长7.6%,第三季度增长7.4%,这也是连续第七个季度下滑,创14个季度新低。经济增速的明显下滑,导致企业经营的困难,必然影响到消费和投资的低位增长。
1-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26236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7%,增速与1-10月份持平。从环比看,1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26%,但从同比看比上年同期下滑3.7个百分点。受到紧缩性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显然低于投资增长的合理区间。
2. 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速较快,但占比仍然较低
固定资产的投资除了关注总量,其次就是投资的结构。1-11月份,第一产业投资8153亿元,同比增长30.5%,比去年同期上升1.7个百分点,增速比1-10月份回落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142963亿元,增长21.1%,比去年同期下降5.9个百分点,增速比1-10月份回落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175120亿元,增长20.4%,比去年同期下降2个百分点,增速比1-10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图上看出第二产业同比增速仍在下滑,但是第三产业增速上升,而第一产业投资增速较快使其在整个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有所上升,但是,2.5%的比例显然还是太低。
3. 制造业投资整体下滑较快,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惊人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二产业中制造业整体下滑较快,1-11月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为22.75%,低于上年同期8.75个百分点;但第二产业中的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上升较快,1-11月同比增长16.17%,比上年同期增长11.7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中铁路运输业下降较快,1-11月同比增长0.87%,其中前10个月一直呈负增长;房地产业1-11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为22.19%,比上年同期下降9.11个百分点;金融业投资增速惊人,1-11月同比增长52.85%,比上年同期增长23.85个百分点。
4. 中央项目投资同比由负转正,中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速快于西部和东部
固定资产投资中中央项目投资同比从2011年6月到2012年7月一直保持同比负增长,但是从2012年8月开始同比正增长,9、10、11月分别同比增长2.3%、5.1%、6.1%。1-11月中央投资同比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14.6个百分点,而地方项目投资增速比较平稳,同比1-9月同比为21.7%,比上年同期下降5.8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1-11月份,东部地区投资153209亿元,同比增长18%,比去年同期下降3.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91538亿元,增长26.2%,比去年同期下降2.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投资78432亿元,增长24.2%,比去年同期下降5个百分点。相对而言,中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减缓幅度最小。
二、投资变化可能带来的风险
面对2012年以来投资的显著下降,经济的显著下滑,中央明确提出“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稳增长”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头等大事。投资显然被重新作为“稳增长”的首选,投资虽仍然可以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但是必须重视投资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
1. 投资仍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力,但谨防投资加剧结构失衡
在外部需求低迷,消费短期内难以独自支撑大局的背景下,稳增长离不开稳定投资。因为投资既表现为在生产形式上对生产资料的消耗,又表现为在贸易形式上销售或进口的扩大,还表现为在收入分配上对劳动者工资的增加,部分工资再转化为消费,短期内,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在我国还难以转变,投资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我国当前的城镇化率刚超50%,与发达国家通常城镇化率达到80%水平相比,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很有很大空间,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另外,我国工业化水平整体处于工业化中期,经济增长还是主要依靠资本投入。因此,在我国继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投资对中长期的发展后劲很重要,不仅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而且没有投资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也无法到位,因此投资本身是不应受限制的。
当然投资要注重投向、结构以及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协调好眼前以及长远的利益,协调好投资效率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关键在于要通过改革和体制机制的完善,增强投资行为的内在约束,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率,避免低水平盲目投资。更加强调投资向基础设施、民生、西部地区等薄弱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在启动一批“十二五”重点项目的同时,保障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资金,否则新一轮投资只会加剧经济结构的失衡。
2.“稳增长”背景下的投资可能会延缓产业结构的调整
“十二五”时期,已经到了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的调整就必须要忍受经济发展速度的下降,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就必须牺牲经济发展的速度,而且从长远来看这也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但是由于当前的调结构遇到内外不利的环境,经济下滑较为严重,尤其是对投资者信心有很大影响,因此,稳增长就成了当前重要任务。但是,必须清醒认识到不能把稳增长与调结构对立起来,认为只要稳增长就必须牺牲调结构。如果现在的稳增长是没有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增长,长期而言对中国经济是有害的。但是,本轮投资都是地方政府为主,面对经济放缓的“中国式焦虑”,面对经济结构转型的“阵痛”时,地方政府还是难以摆脱长期形成的投资依赖。因为占据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半壁江山的出口领域投资难为,地产行业投资受限,只有重新拾起基建领域的投资,目前从“稳增长”项目的选择上,和上次“4万亿”时差不多,都是以“铁公基”为主,只是规模和程度要小一点,新型产业项目多一点。因为地方政府非常清楚,要想要短期将经济拉起来,只有靠这些。这种大规模的基建投资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路还很长的中西部地区还情有可原,但是对于很多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还这样依赖基建投资的拉动,显然会极大延缓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3. 民间投资政策更宽松,但仍缺乏投资信心和投资增长点
金融危机后在扩大内需的背景下,政府也加大对民营投资的扶持力度。2010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36条”)。为确保“新36条”得到落实,国务院各部委在2012年7月前抓紧制定了42个实施细则,鼓励民间投资。2012年6月国税总局出台了《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税收政策》,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在后危机时代随着政府投资能力越来越有限,民间资本确实越来越成为拉动投资的主要力量。中央虽然对民间投资扶持力度较大,但是基层配套的力度不足,大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容易得到银行贷款,民营企业不但难以获取资金,而且即使获取资金,融资成本也较高,有对浙江中小企业调查显示民间融资成本高达24%。
2012年1-9月,我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5941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5.1%,比上年同期下降9.7个百分点,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2%,比去年同期高出3个百分点。但是,民间投资仍缺乏信心和新的投资增长点。主要由于短期和中长期两个层面存在的问题。从短期看,自2012年年初开始,民间投资呈现减速态势,这与经济周期性放缓和投资整体减速的大背景一致。从中长期看,企业投资环境趋于恶化,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而产成品价格持续下跌、企业税负较高等因素不断侵蚀企业利润,致使企业对未来预期较低,投资信心不足。而且,企业在转型方面进展缓慢,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和产品附加值提升有限,企业仍然缺乏新的投资热点。
4. 投资变化将增加通胀预期,影响资产价格波动
新一轮投资必然增加市场流动性,如果投资的资金来自已经有的财富创造支持的资金,而不是依靠央行印钞票发货币放松银根的透资行为,不会埋下通货膨胀的隐患。但是,当前持续走低的CPI为货币政策的微调提供了空间,可以保证央行在释放流动性的同时不引起严重的通胀,这就为央行宽松货币政策创造空间。数据显示,第一季度我国的名义GDP增长是10.36%,货币供应量M2增长13.4%,货币供应量增长超过名义GDP增长3.04个百分点,虽然不能说是积极的货币政策,但显然已偏离“稳健”水平。今年前11个月的新增贷款已近7.75万亿元,超过去年全年的7.47万亿元,全年信贷规模应该仅次于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后2009年的9.59万亿元信贷投放。可是当前的经济形势与2009年完全不同,当前经济最大的问题不是“缺钱”,而是缺乏如何有效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投资领域。如果过分看重央行在稳增长中作用,未来的通胀上升就在所难免,而且很可能造成低增长、高通胀的滞胀局面。如果,货币政策的一再宽松,只会加大通胀预期,加剧市场的流动性,进而推升资产价格,使得当前严格调控下的房地产市场陷入困境,这从6月份以来70个大中城市房价的逐月回暖就已经得到印证,即使房地产限购限贷政策不放松,依然不能保证宽松货币政策下的房价上涨,而且城镇化概念又成为噱头,助推房价上涨。
5. 投资变化增加金融风险,尤其是地方债务风险
“稳增长”使得地方政府掀起新一轮投资高峰,地方政府已经纷纷推出地方版的刺激计划,据统计,总规模已经超过10万亿,这让人不无担忧地方政府正在掀起新一轮借债高峰。而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究竟有多大?最具权威性的是国家审计署公布的数字,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额达10.7万亿元人民币。按此比例,估计(此后我国再没有披露有关地方贷款规模的详细情况)到2011年底,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额在12万亿元左右。今年为了保增长将进行大规模借贷,因此,到今年年底,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额保守估计将突破15万亿元。而地方政府大举借债主要途径就是土地抵押获得商业银行巨量的贷款。在中央政府房地产调控政策一直收紧,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急剧萎缩的环境下,地方政府、企业以及一些开发商的不当投资和错误投资(如鄂尔多斯的“鬼城项目”),正在给我国经济埋下巨大的隐患。当大量的地方政府投资项目和企业投资不盈利或亏损,而银行贷款到期不能偿还,巨额的坏账最后会拥挤到银行,形成系统性的债务危机。
三、对我国当前投资的政策建议
当前以投资为政策着力点,有效扩大社会需求,稳定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投资能够对经济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但投资增长并不是经济运行的最终目标,如果只是为了拉动经济而投资,这种投资很可能对后续的经济发展造成拖累。当前扩大投资,更重要的是要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多依赖民间资本的投资,而不是依赖政府,形成“投资发力”而不是“投资依赖”。
1. 切实落实中小企业投资政策,促进民间投资增长
由于以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经济见效快,但可能存在低效率和不可持续的问题,一旦减缓就可能带来经济增长的停滞。目前,我国国有经济主要集中在基础产业和重要装备制造业,普通消费品的生产主要靠民营企业,而民营投资对提高居民消费率的影响更大,因此,提高民间投资的比重对增强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的促进意义最为明显。要通过推动金融、财税等制度改革,进一步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切实落实“新36”,促进民营企业扩大投资;真正破除“玻璃门”与“弹簧门”;限制国有垄断部门的过度扩张,严格规定其经营范围,将竞争性行业都交给民营资本。
另外,中小企业想要更好地解决融资问题,还需要解放思想,积极拓宽融资的渠道,不仅仅只是依靠银行的贷款,要积极发行企业融资券、中期票据等。政府也要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革新金融产品,有方向地、有针对性地给民营企业提供一些产品帮助。政府可以考虑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放宽政策,做强小额贷款公司,助力民企融资。
2. 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消费和民生类投资力度
优化投资结构重点要构筑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机制,重视民生类投资。加大有利于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的基础设施投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消费结构升级及其对相关投资的需求。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尽管教育、水利、环境等方面的民生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没有那么显著,但民生投资通过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间接影响经济增长,而且还会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因此,加大民生投资的力度,是保障经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增加公共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方面的民生投资支出,应向农村倾斜,向老、少、边、穷、后发地区倾斜,侧重向困难地区倾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严格限制高耗能投资,依据《2011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要求,严格限制“两高一资”行业、落后和过剩产能的项目的审批,积极引导高加工度行业的投资实现快速增长,实现投资结构优化升级,并逐步带动投资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
推动房地产开发投资的稳定增长,但要避免房地产公司套取银行资金。增加对房地产新建项目的信贷,促进房地产开发公司拿地开发,扩大住房供给,但要严格控制信贷资金的实贷实付和专款专用,避免被开发公司挪作他用。
3. 健全地方政府融资机制,发挥政府投资积极引导作用
针对地方债务风险,应健全融资机制,妥善处理地方政府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继续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运营;建立地方债务融资总量控制机制;督促各地政府成立统一的债务管理机构;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健全政府投资决策机制和融资约束机制。完善地方债试点相关管理体系,强化对发债的全程监督,实行信息披露的机制。积极探索信托融资、产业投资基金、股权基金、政府投资项目资产证券化等多元化融资方式。发挥政府投资的积极引导作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用好政府投资,促进民生改善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4. 强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实施严格监督和稽查
解决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率低下的问题,必须重视投资的生产属性,而不仅是关注投资的需求属性。强化投资生产属性,就是要强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在投资项目的空间布局和技术选择上下功夫。政府只负责环境、土地、规划等方面的审批,经济方面的决策应交给企业,政府应不干预。对影响投资决策的因素如各种税收、基础产品价格、土地政策等,政府应尽快使之合理化或给出明确的改革方向,以避免因这些因素的扭曲导致投资布局的失误或因政策发生变化而使前期合理的投资变成不合理的投资。
适度控制新开工项目的过快增长。严格实施项目监督和稽查制度,一旦发现工程质量问题,必须依法予以严惩,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
新一轮投资必然增加市场流动性, 如果投资的资金来自已经有的财富创造支持的资金, 而不是依靠央行印钞票发货币放松银根的透资行为, 不会埋下通货膨胀的隐患。
个人风险变化率 篇2
一、工作总结
作为××,我的工作主要是××××。三个月以来,我积极收集与学习行业有关的行业信息、政策、法律法规,具备较好的专业素质,配合××团队完成各项工作。主要工作成果有:
1. 建立××部的资料档案台帐。资料档案台帐合理、简要、系统,查阅方便。
2. 建立××部的费用台帐。费用台帐简明扼要,准确记录资金进入与支出,有利于节约开发成本。
3. 管理××部的资料档案台帐。收集整理资料档案,保证资料档案的齐备;资料的借用、收回规范有序,保证资料档案的完整。
4. 管理××部的费用台帐,每月和财务部核对××部借支与冲账金额,保证台帐的准确。
5. 配合完成××部的月度工作总结、下月度计划及每月开发部资金计划的汇编、上报工作。
6. 负责××部的内勤管理工作,跟踪工作进度,跟进配套文件。
7. 协助经理协调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二、工作计划
根据个人岗位职责及任务分配,针对前阶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思考、分析、改进,对下一步的工作有清晰的计划,明确的目标。主要工作计划有:
1.完成之前未完成的工作:跟进××工作;跟进××××事宜。
2.完成个人岗位下一步工作:改进资料档案台帐与资金台帐,做到动态控制,节约××成本;改进××部××的问题,积极跟进每个环节;更好地配合部门经理及部门成员跟进工作;更好完成部门内勤管理工作及协调工作。
3.接受并负责完成更多的××管理工作:积极学习××工作流程,提高专业素
质,接受并完成各项××××工作。
三、工作展望
以成为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为目标。
1. 积极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具备优秀的专业素质。
2. 积极学习公司制度与文化,热爱××××公司,以服务××公司为荣,具备
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3. 积极思考,努力学习、进步,具备优秀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丰富的
经验为基础,具备优秀的创造能力。
4. 具备优秀的团队精神与沟通协调能力。
邮轮旅游风险与市场容量变化 篇3
近几年我们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选择出外旅行顾客数量明显上升。邮轮因娱乐设施完善,主体活动丰富,生活体验独特日益受到消费者亲睐,成为近年来消费者追捧的旅行方式之一。邮轮旅游以传统远洋客轮为发展基础、游览工具为海上大型旅游客船,将沿线港口作为中转地的一种旅游生活。
选择邮轮旅游,白天可以在舱外欣赏美丽的海上风景,或者走出邮轮欣赏异域风情,感受异地文化。当你累了,躺在柔软舒适的床上伴随着邮轮的启动转向下一个站点。能够让游客充分利用时间并充分感受旅行的快乐。相对其它旅行方式,邮轮旅游提供适合的价格,以低廉的价格享受一站式服务,各类设施齐全让消费者充分享受旅行的便捷,同时慢节奏的生活旅行方式也让顾客体验自由自在的轻松舒适感。
有人评价邮轮为“漂浮的酒店”,有“海上流动度假村”之称。总之,它不仅能够运送旅客游山玩水、欣赏美景,还能提高休闲度假的综合服务。但在邮轮旅游的发展过程中,要想实现更好的跨越,有些风险是要规避的。
二、邮轮旅游风险
风险是指会出现不幸事件的几率及其发生之后会带来的利益减少,也指因某种危险而造成伤害的可能性。这种危害涵盖很多方面,对企业可能是经济损失及其经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破坏,对个体可能是造成创伤或者疾病等。根据邮轮旅游的主体我们将风险划分为邮轮企业面临的风险和旅行游客面临的风险。
(一)对于邮轮旅游企业
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是由于其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导致企业偏离原本设定的目标或因经营不善等问题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因其客观存在性难免会对经营管理活动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只有最小化产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损失,才能有效地实现企业正常运作及发展。结合邮轮旅游的特性,邮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可以总结概括为以下风险内容。
1. 行业风险
首先旅游作为服务业,其产品特性和强大的产业延展性决定了它的特殊地位,鉴于邮轮旅游业是综合性服务行业,其服务质量要求更高、服务范围更广。其次它依赖性很强,主要依赖于各个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环境。最后因其依赖性导致了它较为敏感和脆弱的性质,如果宏观环境出现巨大波动,会对其形成致命的打击。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严重影响顾客的旅游热情,冲击邮轮旅游业的发展,引发了一次旅行低谷。
2. 安全风险
安全风险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机械故障、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危险、危害事故发生、造成严重损失的风险。
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主要是邮轮上工作人员操作失误或服务不完善等引发的事故。邮轮为游客提供从登船到离船整个航次的综合性旅游项目服务,充分保障游客在整个航行服务中的人身安全。
邮轮机械故障事故多发,乘客被滞留在海上数小时甚至数天,往往没有能力来支持有效的制冷,食品供应和污水处理。2014年3月,福建省赴台游组团社中国国旅(福建)公司包租“维多利亚号”在台湾基隆港航程过程中发生机械故障,造成游客无法按原计划返回。
自然环境因素带来的风险主要是因外界环境不规则变化造成的经济危害活动,损害物质生产或威胁生命安全。2015年,载有458人的重庆东方轮船公司所属的“东方之星”号邮轮在从南京到重庆的途中,因偶遇龙卷风翻沉,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
3. 生态风险
邮轮航行过程中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较大。人为因素或者技术问题都会污染海洋生态环境,进而也影响着邮轮运营,触发经营亏损。其中邮轮垃圾所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最为严重,对海洋形成了难以挽回的影响。国际邮轮巡航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废弃物,其中包括邮轮营运时产生的维修保养垃圾,还有游客制造的日常生活垃圾,其数量也难以计量。
(二)邮轮旅游游客风险
对游客个体来说,邮轮旅游本身也具有风险性。首先是邮轮食物因多为自助餐,其多含脂肪、低盐、高糖混合物可能会带来身体不适;其次邮轮空间封闭、人员较多,卫生问题一旦出现很容易使船上出现感染病。Joy M.Miller关于流感病毒的调查发现,在邮轮上可能会出现新型流感病毒,因邮轮空间的有限性,会导致病毒的快速蔓延,或者因不能及时治疗导致旅客生命危险。
最后邮轮上接触到的紫外线较强,可能会晒伤身体皮肤,虽然泳池的海水可以舒缓肌肤,但它同样可以加倍皮肤接受紫外线直接照射的值,使情况变得更糟。
三、邮轮旅游市场容量变化
市场容量概念不同于市场需求,重点强调在一定时期内市场能够容纳的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数量。虽然邮轮旅游存在风险,近年来市场需求量却在不断上升,同时,各大邮轮公司市场状况的改善也使得邮轮旅游市场容量出现变化。
(一)市场容量变化状况
观察近年来数据发现,1981到2008年间世界邮轮存量平均每年增长7.2%,到2008年,全球CLIA成员企业的邮轮船舶总数为185艘;在2000~2009年期间,总计有130艘新邮轮下水,而且每艘的容量可达到500~3000人不等,由于绝大多数为双铺舱位,部分舱位能够容纳3~5人;自2003年以来,每年以双铺舱位为标准的舱位利用率都能够超过100%。国际邮轮协会CLIA的一项最新研究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邮轮乘客数量达到2204万。
在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的基础上,邮轮公司为了能容纳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不仅会增加邮轮数量,相应地其服务也会得到改善,为适应消费者需求也设计得更加有特色。从2015年新增邮轮表中可以看出,单航次载客量新增近2万名乘客,可见邮轮旅游近年来的受追捧程度。
(二)市场容量变化原因
邮轮航运业的良好发展一方面主要得益于游客数量的增长,另一方面技术支持支撑着企业能够制造更多的邮轮。自上世纪80年代始,邮轮行业以其8.9%的增速遥遥领先旅游行业整体,是其增速的两倍。在1990到2013年间,在全球范围内邮轮旅客的数量以每年7.84%的速度增长。全球邮轮旅游消费渗透率1.4%,美国3.5%(累计21%);澳洲3.4%;欧洲1.3%;日本0.9%,新加坡3%。我国不到0.05%。
实际生活中,体验邮轮旅游主要享受其慢节奏的生活方式,感受独立于繁忙上班生活之外的悠闲。然而在我国邮轮旅游受制于收入与休假制度,以短途游为主,客单价不高,近年来也有提高趋势。2014年,70万人次中国游客参加邮轮旅游(同比2012年增幅达到79%)。
游客的人均花费达到2200美金,是整体旅游行业人均消费的1.8倍。根据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调查报告显示,绝大多数消费者会选择与他人结伴出游,或伴侣,或孩子,或家庭团体出游。
同时数据发现邮轮旅游目标消费群体多为25岁以上,家庭年收入高于4万美金。根据CLIA 2014年北美邮轮市场研究报告,北美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平均年龄49岁,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游客会倾向选择慢节奏的旅行方式。超过1/3的游客年收入在10万至19.9万美金之间,收入较高的家庭会倾向于选择邮轮出游,除了有足够的支付能力以外也与其消费观念密不可分。
交通运输部数据预测2020年中国邮轮旅客人数可能会突破450万;到2030年,沿海邮轮旅客吞吐量可能达到3000万人次左右。随着邮轮旅游日益受到游客关注,预计未来邮轮市场容量将会得到进一步增长。
四、总结
虽然邮轮旅游存在着较大的风险,但其日益成熟完善的技术使风险得到了一定的规避。其独特的旅行体验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关注并亲自参与邮轮旅游。虽然在中国市场,游客数量增速和占比远不及国外,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市场潜力巨大。
摘要:近年来,邮轮旅游因节奏慢、成本低等优势渐渐受到关注,但邮轮旅游发展过程中不论对企业还是对个人来说都存在着风险。然而随着科技的提高,风险得以降低,面对生活、工作等压力使得游客开始寻找慢节奏的旅游方式。邮轮数量和空间有所增长的同时,娱乐设施项目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邮轮旅游的休闲方式,邮轮市场容量也越来越大。
关键词:邮轮旅游,风险,市场容量
参考文献
[1]孙晓东,冯学钢.中国邮轮旅游产业:研究现状与展望[J].旅游学刊,2012,(02):101-112.
[2]苏枫.试析发展我国旅游业的风险和应对策略[J].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2014,(03):51-54.
[3]Joy M.Miller.Cruise Ships:High-R isk Passengers and the Global Spread of N ew Influenza Viruses[J].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31):433-438.
[4]Cruise Line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CLIA).2009 cruise industry overview[EB/O L].http://www.cruising.org,2010-7-17.
个人风险变化率 篇4
国内外学者对农业风险的分类主要是按照风险的来源进行划分的。由于对农业风险来源认识不同, 农业风险的分类在国内外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主要可以分为两派。
一派对农业风险采取两分类法, 即分为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1,2]。自然风险是由于在农业生产中, 受气候条件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 造成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是不确定的;市场风险包括投入品价格风险和产出品价格风险。其中产出品价格风险是由于农产品市场的典型特征 (大量的竞争性生产者、同质的产品、缺乏弹性的需求) , 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2]。
另一派对农业风险采取了多分类法。他们认为农业风险除了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外, 还存在其他风险。Baquet et al (1997) 和Hardaker et al (1997) 对农业风险的分类最为典型和系统[3,4]。他们将农业风险归为7类:生产风险 (Production Risk) 、价格/市场风险 (Price/Market Risk) 、货币风险 (Currency Risk) 、制度风险 (Institutional Risk) 、融资风险 (Financial Risk) 、法律风险 (Legal Risk) 和人生风险 (Personal Risk) 。一些学者认为农业的快速发展, 导致农业中出现了新的风险, 因此需要采用新的方法对农业风险进行划分。Boehlje (2002) 认为, 随着农业部门的巨大变化, 农业产业越来越具有制造业的特点, 因此, 农业中出现了新风险[5]。一个可供选择的和可能更有用的分类方法是将风险分为战术 (或操作) 风险和战略风险。另外, 随着农业的发展, 资源、环境等因素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环境污染风险、资源风险等相继引入农业风险之中[6,7]。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不断有新的因素出现, 导致了国内外对农业风险的分类难以形成有效标准。本文认为, 虽然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 无法预料的因素很多, 有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人文的、政治的等等, 由此农业遇到的风险也会很多, 但这些因素最终会体现在农民的农业收入变化上, 而农民的农业收入由农产品产量、价格和成本决定。因此, 本文将农业风险分为3类, 即价格风险、产量风险和成本风险。
2我国农业风险的变化趋势
2.1产量风险的纵向比较
2.1.1 自然灾害发生频率不断提高,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趋于频繁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在五千年的农耕文化史中, 农业生产曾遭受了各种各样自然灾害的侵袭, 囊括了世界上所有自然灾害的类型, 其自然灾害的灾史之长、灾域之广、灾种之多、灾情之重也是世界罕见的。据史料统计, 从公元前206年—1949年的2155年中, 共发生水灾1029次, 较大的旱灾1056次, 死亡万人以上的灾害平均10~20年出现一次。因而素有“三岁一饥、六岁一衰、十二岁一荒”之说[8]。20世纪50年代以来, 出现灾害的频率不断提高, 到80年代灾害发生频率已达到70%, 90年代灾害发生频率达到了最高点90%, 进入21世纪灾害发生频率仍然很高, 频率达77.8%。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也在不断提高。50年代出现大灾1次;60年代上半期出现中灾1次, 特大灾2次;70年代出现中灾4次, 大灾2次;80年代出现中灾3次, 大灾4次;90年代出现中灾1次, 大灾5次, 更大灾2次, 特大灾1次。进入21世纪, 2000—2008年出现中灾2次, 大灾4次, 更大灾1次, 见图1[8]。
2.2价格风险的纵向比较
2.2.1 农产品价格波幅大, 周期性波动特征明显
在计划经济时期, 由于我国实行一整套封闭式的购销与价格管理体制, 农产品价格比较稳定。1978年开始, 我国在农产品购销体制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价格逐步放开, 市场调节成分越来越高, 相应的农产品生产经营者面临的价格风险在不断增加, 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明显。从80年代中期开始, 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的变动趋势开始明显;90年代初期开始, 变动尤为突出, 如1995年农产品价格比上一年涨了近20%, 但从此价格是连续下跌, 到2000年价格下跌了近25.6%;进入21世纪, 变动仍然显著, 如2007年农产品价格比上一年上涨了近18.4%。农产品价格波动周期特征明显。徐雪高 (2008) 运用HP滤波法, 对1978—2006年农产品价格波动周期进行了划分, 可以分为5个波动周期。第一个波动周期为1978—1986年;第二个波动周期为1987—1992年;第三个波动周期为1993—2000年;第四个波动周期为2001—2002年;第五个波动周期为2003—2006年。各个价格波动周期具有不可重复性和非对称性, 价格波动周期的类型也不尽相同[9]。
2.2.2 农产品价格易受世界市场的影响, 农业市场风险日趋复杂
随着我国加入WTO, 国内农产品市场逐步与国际农产品市场接轨, 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通过传导效应影响国内农产品价格。对于我国大量进口的农产品而言, 传导效应更为明显。以大豆为例, 我国约70%的大豆依赖进口, 大量进口导致国内价格易受国际价格的影响。从期货市场看, 全球三大期货市场中, 美国大豆期货市场在全球大豆期货定价中处于主导地位, 美国和日本大豆期货市场价格都是我国大豆期货市场价格变化的原因[10]。同时, 我国农业市场风险日趋复杂。我国农业政策必将更多地向WTO主流政策靠拢, 以符合国际规范, 政策的变动将使农业生产经营面临更大的风险和挑战。国与国之间基于农产品保护政策的技术壁垒和贸易壁垒, 都有可能引发市场波动, 加剧市场风险。此外,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农业国际化, 又对我国农业的经营规模、产业化水平、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这必然带来新的农业市场化风险。
2.3成本风险的纵向比较
农业生产成本的不断上涨给农业生产带来的风险越来越大。由于农业需要持续不断追加投入才能确保一定的产品质量和数量, 如果肥料、农膜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农户就不得不增加生产成本, 因而存在追加投入的不确定性。从1984开始, 我国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整体趋势是国家连年上涨, 特别在经济过热的1988年、1995年, 环比增速分别为18.89%和27.40%。经过治理整顿后, 农资价格在1997—2001年间出现短暂回落。从2001年开始, 农资价格又开始连续较大幅度上涨, 2007年比2001年价格上涨33%。虽然从2006年开始, 我国出台了农资综合直贴政策, 但还是赶不上农资价格的上涨速度。农资上涨的原因很多, 既有市场供求关系和成本上涨推动的合理部分, 也有治理机制不完善, 受国际国内市场原油、煤炭能源紧缺, 供给紧张以及生产、运输成本上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从供给来看, 农资的主要生产原料如天然气、煤、石油等都是不可再生资源, 储量有限;从需求来看, 随着种养技术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农资消费量仍然在不断增加。供求两方面共同作用, 必然会拉动农资价格的上涨。“我国商品市场波动与对策研究课题组” (2005) 对生产资料市场波动进行研究, 也发现改革之前生产资料市场波动幅度大, 稳定性差;改革以来生产资料市场波动幅度进一步加大, 稳定性进一步减弱[11]。另外, 随着农业经营结构的调整, 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 增加了现代农业的经营风险。例如以果园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和水稻为代表的传统农业相比, 每亩果园在挂果前, 经营者的成本投入平均为10000~15000元 (其中包括供水、供电、排水、交通等配套设施的建设费用1000元;产出前占据的土地、劳力所产生的机会成本12000元;购买果苗、肥料、农药、水电等费用支出2000元) , 而一亩水稻产出前生产者付出的经营成本平均只有500元[12]。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每亩果园可能给经营者造成的经济损失要远高于种植水稻。
2.43种农业风险的横向比较
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 采取每5年移动平均计算的方法, 得到我国粮食自然风险、价格风险和成本风险值及其变化的时间序列数据, 见图2[13]。正规机制是指基于市场的行为和政府提供的机制, 非正规机制是指包括个人或家庭或诸如社区或村庄这样的团体的安排。微观指个人或家庭, 中观是指以组群为基础的行为者 (社区/地方政府) 或以市场为基础的行为者 (保险/金融公司) , 宏观是指公共机构行为者 (中央政府/国际组织) 。
3.1从微观层面增强风险管理意识, 丰富风险管理策略集
目前, 我国农业生产者的风险管理意识普遍不强, 不会主动分析风险, 也不愿主动参与农业产业化, 或采用农业保险等风险管理措施, 农业生产存在较大风险。因此, 农业生产者应当提升自身素质, 增加风险意识及风险管理的意识, 主动地关注国内和当地农产品市场变化趋势, 把握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 并据此进行合理的农业生产决策,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使家庭农业生产适应于市场变化。同时, 农户还应该积极主动了解并运用先进的农业风险管理手段, 弱化农业风险。对于产量风险, 农户要不断学习、探索新的农业生产技术, 采取更好的农业生产技术, 积极参与农业保险等。对于价格风险, 农户要积极主动运用各种方法收集价格信息, 并根据数据进行分析预测, 保证农产品在一个比较高的价位出售。农户可以利用各种正规机制, 如参与订单农业。当然, 参与订单农业的形式有很多, 如“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合作组织+农户”等许多模式, 关键是要选择一种能保证履约的适合自身的模式。随着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 有条件的农户可以通过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分散的功能指导种粮, 规避风险。对于生产成本, 农民可以通过参与合作组织, 统一购买生产资料, 降低成本。另外, 也可以通过参与产业化经营, 由龙头企业事先提供生产资料。
3.2从中观层面增强社区生产能力, 积极培育农业合作组织
农户的许多风险管理手段是基于整个社区的 (例如村) 。实证研究表明, 农户的消费波动小于其收入波动而与整个社区的消费波动一致[14]。只有在整个社区生产系统被破坏, 大多数农户风险处理策略失效, 农户才会面临严重的风险后果。这意味着增强整个社区的生产能力和收入稳定对于个体规避农业风险至关重要。其中一个很有效的措施是在社区层面上培育农业合作组织。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自然性和分散性等特点, 决定了农民需要通过各种方式组织起来, 以“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建立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 提高农户集体应对风险的能力。从农业合作组织结构来看, 开展农业的水平合作, 把分散的农民联合起来, 可以增强农户对市场的影响能力;开展农业的垂直合作, 把农业生产资料供给、农产品生产、储藏、加工以及销售等环节整合起来, 形成纵向一体化经营, 可以提高农户农业生产的竞争力水平。
3.3从宏观层面完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 编织安全保护网
供应链风险传导路径变化研究 篇5
供应链风险的传导性是指由于供应链中从原材料生产、产品制造、产品分销等一系列过程是由多个企业参与的,企业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每个成员企业风险会随着网链结构传导作用转移给其他企业,甚至整个供应链。当供应链中某一成员企业的不确定性累积到一定程度时,成员企业内部产生的风险便会依附于各种风险载体,沿着供应链条,以原有风险形式或是耦合突变后产生新的风险形式在供应链中传导,对供应链运行会造成很大危害。
(1)研究的现状。
彼得斯、沃特曼(2003)在《追求卓越》中提出,企业风险传导与风险转移、风险扩散、风险防范和企业危机预警等都属于企业风险管理范畴[1]。后者侧重研究风险处置问题,前者侧重研究风险产生、延伸、波及问题,企业风险载体和传导路径。叶厚元(2004)提出,按照风险传导外在表现形式,把风险传导分为泡沫破灭式、要素稀缺式、结构坍塌型、海啸式、链式反应型[2],其中海啸型风险传导具有近强远弱特性,而链式反应越到风险后端,其威力越加强大,传导具有近弱远强特性。沈俊(2006)认为,风险传导与热传导有很大相似性,并以热传导原理推测风险传导,以此定义风险传导概念、企业风险传导实现条件和风险传导路径,而传导路径则是风险传导的方向[3]。
(2)研究的不足。
以上研究都没有从传导路径动态变化角度分析。当风险流通过抵抗力小的企业传导,形成强耦合效应时,会波及到原本抵抗力大的企业,从而进行再次风险传导。强耦合效应之后会产生新传导路径,其范围比原有路径更加扩大化。因此,本文根据传导过程中风险流“量”的动态变化,分析风险流的迸发、传导,得到风险流传导关键路径,并进一步分析强藕合效应造成新的传导路径。
2 供应链风险路径传导机制
2.1 风险流的积聚与释放过程
风险积聚包括内部风险积累和外界风险进入,风险的释放是系统内风险向外界放出,或部分风险转嫁出去,而没有释放出去的风险则仍在体内积聚,最终传播到风险接受者。风险流进发、释放需要满足的条件包括风险流累积的量或风险流变化速度超过企业系统风险承受限度。
2.2 风险传导路径选择机制
当风险在供应链内传导时,因为传导网络复杂及关联性,一般会存在向几个方向传导的可能性,而往往首先向企业相关度最大、抗风险能力弱、风险承受能力差的企业传导和扩散,称为企业风险传导的最小阻力定律[4];而风险传导方向基本遵循企业业务流程链、利益链和价值链的方向。传导机制如图1所示。
2.3 供应链风险传导路径方向
风险在供应链中的传导不是无序的,而是依赖一定的路径进行的,有明显的方向性[5];如图2所示。
传导路径是从风险源企业开始直至在供应链中风险的最后接受企业。根据风险传导方向不同可以将传导路径分为:正向型传导路径、反向型传导路径、辐射型传导路径。正向型传导路径表现为风险由供应商开始向制造商、零售商等下游成员企业传导。反向型传导路径表现为风险由零售商等下游成员企业开始向上游企业传导。辐射型传导路径表现为风险由核心企业开始,沿着供应链开始向其他相邻成员企业传导。
2.4 风险传导耦合机制
企业风险传导的过程便是其各风险子系统在传导过程中空间上与时间上的“配合”。各风险子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直至通过风险耦合导致风险流量的合并、增强、减弱或风险突变。风险耦合的条件主要取决于各风险子系统的存在状态、企业各功能节点间的业务关联度以及风险性质间的匹配度[6]。
3 供应链风险传导路径分析
3.1 供应链风险传导路径模型构建
设:某供应链网络有N个企业,根据上述传导路径选择机制,初期传导路径选择为抗风险能力小的强关联企业,如图2中所示Ai(i=1,2,…,n);根据风险传导系统机制,设有k类风险子系统,则Ai企业第k个风险子系统值为RAi K。当Ai企业各风险子系统发生强耦合,以及Ai和Aj企业之间发生强耦合效应时,风险加剧,超过了抗风险能力较强企业Bi(i=1,2,…,m)的承受极限θBi,从而传导路径进一步扩散。如果不断地耦合强化,传导路径将不断扩散到抗风险能力更强的企业Ci,直至图3中的N个企业都成为传导路径中的节点。供应链风险传导路径模型如图3所示。
3.2 初期传导路径
初期传导路径为图3所示白色方块节点Ai,此类节点抗风险能力小,其k类风险值采用神经网络计算。
如图4所示:x1,x2,…,xn为输入信息值,隐藏层k个节点为k类子风险,隐藏层输出值为第k类风险值Yk。输入层与隐藏层的关联权重为Wij。隐藏层与输出层关联权重为vij。θj与Φi分别表示隐藏层与输出层各节点的阈值。输入信息值由输入层输入之后,经输入层和隐藏层节点作用函数转变后,变为输出信号Oi。
节点作用函数一般采用Sigmoil函数(S函数)[7]:
未发生耦合效应时,风险值计算如下:
隐藏层节点输出:;其中:Wij为关联权重;θj为节点阈值。当第k类风险超过承受限制时输出,多个风险子系统的输出值结合,形成企业整体风险,一旦整体风险超过企业承受极限时,从输出节点输出,释放风险传递至下一个节点。输出接点。每一节点输入信息来源于该节点企业内部风险信息及上一节点企业输出信息。每一节点Ai输出信息Oi会传递到下一节点Ai+1。
3.3 传导过程中的强耦合效应
风险流传导变化的一个很重要特征是耦合,包括企业内部各风险子系统、企业外部和内部风险子系统在传导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各风险流所蕴含的风险流量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化,产生能够使传导路径扩大化的强耦合效应。藕合后,企业整体风险大于耦合前企业整体风险,即为“强藕合”。传导进程中的风险耦合加速了风险在企业的传导和蔓延。下面将从数理角度对风险传导过程中风险流之间的藕合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8]。
假设:在t时刻,供应链风险传导系统内存在Ri(t)与Rj(t)两种不同性质的风险流,在传导过程中发生强耦合,则Ri(t)部分风险流量会转化为Rj(t)的流量,同时Rj(t)的部分流量转化为Ri(t)的流量;有:
假设:Ri(t)转化为Rj(t)的源能量为E1;目标能量为βE1;Rj(t)转化为Ri(t)的源能量为E2;目标能量为γE2;则有:
当Yi(t)≠0且Yj(t)≠0时,令;则有:
其中:β,γ为风险关联系数,其大小由风险所依附各功能节点之间的业务关联度决定;β1,γ1为风险转换率,由风险流的各自性质属性及风险匹配度决定。
在风险耦合分析中,每一次风险之间发生耦合引起风险流的流量变化是不确定且不可预知的。但各种情况下风险流的耦合情况符合一定的规律,如果要满足Ri(t)与Rj(t)两种不同性质的风险流量Yi(t)与Yj(t)均得到增大,即Yi(t)′>Yi(t)且Yj(t)′>Yj(t),必须有△E(i)>0且△E(j)>0。
当E(i)>0时,E(i)=-E+γE2=-γ1Yi(t)+β1γYj(t)>0,即:
当△E(j)>0时,△E(j)=-E2+βE1=-β1Yj(t)+βγ1Yi(t)>0,即:
因此,当满足时,这两种风险流发生强耦合,各自的风险流量变大,总风险流量增大。
3.4 强耦合效应之后的新的传导路径
强耦合效应之后,风险流量扩大,A(i)节点在强耦合效应之后的输出会传递到原本抗风险能力较强的Bi企业(如图1所示),新的外界环境输入增量会突破Bi点原有的稳定平衡态的临界值,原有的静态平衡状态打破。因此原来没有风险释放传导的企业Bi将新的风险与以前内部积累的风险RBik结合起来,开始风险释放传导,产生新的风险传导路径。
4 总结
风险传导关键路径随时间延时而动态变化,它有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抗风险能力低的企业进行风险传导,成为初次风险传导路径;一旦风险传导过程中发生强耦合,就会波及抗风险能力较大的企业,成为二次风险传导路径;在后面阶段,当风险不断扩大时,原有平衡状态被相继破坏,风险传导路径将不断扩大。
本文建立的供应链风险传导路径模型,在于考虑风险因素之间的传导作用,使供应链的风险传导描述更接近于供应链网络现实,有助于能够找出供应链网络中最具威胁的风险因素和节点企业,为供应链风险管理提供更有效的决策支持。
摘要:建立了供应链风险传导路径动态变化模型,对风险迸发释放边界条件、流量数值进行数学描述。详细研究了传导过程中不同属性风险之间强藕合效应发生条件及其带来的风险量变化,得到原有平衡状态被破坏后的新供应链风险传导路径。
关键词:供应链,风险,传导路径
参考文献
[1]彼得斯、沃特曼:《追求卓越》[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10-15。
[2]叶厚元:《企业风险传导的六种方式及其特征》[J];《管理现代化》2005(5):38-40。
[3]沈俊:《基于热传导原理的企业风险传导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9):38-40。
[4]马丽、张光明、李平:《供应链风险的传递机制与传递路径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3):96-97。
[5]周希林:《企业风险传导的5种方式及其案例》[J];《商场现代化》2006(9):280-281。
[6]邓明然:《企业风险传导进程中的耦合性态分析》[J];《上海管理科学》2007(1):5-6。
[7]王夫冬:《基于BP神经网络的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研究》[J];《经济师》2007(9):232-233。
【个人风险变化率】推荐阅读:
个人风险11-03
企业个人资本投资风险08-30
个人贷款风险分析08-11
个人客户风险控制模型10-11
银行柜员个人操作风险分析06-03
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06-06
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管理07-09
避免个人简历意外的风险06-13
风险变化09-24
小贷公司风险经理个人工作总结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