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总结

2024-06-06

2023年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总结(通用9篇)

2023年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总结 篇1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党员是党的机体细胞,党员的细胞有生机,党的肌体才有活力

党员教育,不能千篇 一律,更不能走形式,要根据党员年龄、知识结构、工作生活环境、生活环境等进行“私人定制”,增强党员教育的吸引力。同时,教育的内容设置、时间规定、地点安排、方式选择等都要体现个性化,做到因材施教。党员都有受教育学习的权利,任何人都不能干涉。这就需要在组织党员学习教育的时候,灵活形式,确保“一个都不能少”

君子以果行育德。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如果自己都没有良好的德行,如何以身作则,教育别人做德行高尚的人呢?如何使函幽育明,让党员的光辉更加惊艳夺目呢?“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教育的主导思想。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教育不仅要关注党员当前发展,还要关注长远发展,更要关注全面发展和满足国家、人民的需要

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经验。毛泽东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一文中曾形象地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严是爱,宽是害。对于党员教育,严管才是厚爱。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偏一尺。如果没有严管“小恶”就会演变成“大恶”,防微杜渐就是这个道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严格党员日常教育和管理,使广大党员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员教育培训也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如果不从严管理,如何能达到教育培训的目的?如何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党员教育?只有严格管理,才能让教育入脑入心,才能让教育助推干事创业,才能真正为党员固本培元,提振精气神。

2023年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总结 篇2

一、高等教育的行政权力

高等教育行政权力是高等教育管理权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宏观层次的高等教育管理权力。它是一种国家权力, 是国家行政机关管理学术性事务的权力。因此, 高等教育行政权力体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行政统治。20世纪60年代以来, 世界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大发展时期, 高等教育正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 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以及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识, 受到各国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政府为了加强对高等教育的控制, 往往采取控制高等教育资源, 改革高等教育行政组织机制, 拓展高等教育行政职能, 以及加强高等教育立法等手段来强化高等教育行政权力。这就使高等教育行政权力中政府与高等教育这对关系的矛盾更加突出, 研究如何协调这二者的关系, 对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 我国高等教育行政权力之嬗变

历史上, 我国具有集权管理高等教育的传统。从古代的官学到京师大学堂, 及至辛亥革命时期, 最终到国民党统治时期, 我国高等教育行政体系无不体现出国家集权统治的特征。新中国成立以后, 高等教育行政体制虽经多次变革, 但政府集权统治的传统并未削弱, 相反有所加强, 高等学校始终作为政府部门的附属单位而存在。

我国高等教育行政体制在历次政治运动的冲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下, 经历了多次重大改革, 先后实行过三种权力结构模式:

第一, 中央分权模式。中央分权模式是指高等教育行政权力集中在中央, 由中央政府各部门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分别掌握有关高等教育行政权力的体制。我国在1949~1956年期间实行此模式。

第二, 地方分权模式。地方分权模式是指高等教育行政权力由中央下放到地方, 由各地方政府分别管理本地区高等教育的行政权力模式。我国先后在1956~1960年和1966~1976年两个时期属此模式。

第三, 中央地方分级分权模式。中央地方分级分权模式是指高等教育行政权力分别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承担, 并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部门分散掌握的体制。该模式在1961~1965年和1977年以来两个时期实施。[3]中央分权模式, 注重中央的权威, 重视中央各部委对行业所属高等院校的行政权力;地方分权模式, 强调地方的权威, 重视发挥地方各部门对行业性高等院校的行政指导权力;中央地方分级分权模式,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 一方面强调中央与地方分工合作, 另一方面又重视中央对地方的领导与指导, 并重视政府部门对所属高等院校办学的直接领导与指导。[4]但我们可以看到, 无论哪种模式都体现了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强制性。这种强制性有利于学校贯彻政府的意志, 提高政策实施的绩效, 在办学中反映政府对人力资源开发的要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不利于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 扼杀高等院校的积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二) 政府干预与大学自治

大学自治又叫学术自治, 指大学应当独立地决定自身的发展目标和计划, 并将其付诸实施, 不受政府、教会和其它任何社会法人机构的控制和干预。具体地说, 大学应当不受政府的直接干预, 依照法律独立处理办学事务, 如确定学校机构、财务管理、创收、招聘教职员工、课程与专业设置和对学生的要求、教学与研究自由。大学自治原则赋予大学广泛的办学自主权。英国著名学者阿什比 (Eric Ashby) 认为, 大学自治的要素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在学校管理中抵制非学术干扰的自由;学校自主分配经费的自由;聘用教职员并决定其工作条件的自由;招生的自由;课程设置的自由;决定考试标准与方式的自由。[5]

近现代以来,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与文化的发展, 高等学校的职能发生了新的变化, 这种变化深刻地改变了大学与社会的关系, 大学从游离于社会的边缘逐步走向社会的中心, 并成为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核心机构, 对国家的发展直至安全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社会职能的扩大, 使政府不可能让高等教育放任自流, 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大学的办学, 在不断加大对高校教育财政投入的同时, 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多地对大学的办学施加影响。至19世纪后期, 西方各发达国家先后确立了高等教育的国家干预职能, 无论是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 都无法置身于国家政府权利的影响之外, 只是所受干预和影响的程度不同而已。至此, 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成为高等教育管理关系的核心。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增长的需求与推动、民权运动的高涨、教育民主化的观念深入人心以及人力资本理论的勃兴, 二战结束后的20年, 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高速发展, 进入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呈现出许多特点: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趋向多样化;为保证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均等, 政府投入大量增加, 伴随而来的是政府对高等教育干预的日益加强, 加之市场调节与社会参与的深透, 几种力量交织在一起, 最终形成了高校、政府、市场和社会四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 其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前主任王一兵认为, “政府的有限干预与大学学术自治之间的内在张力, 构成了高等教育分权管理体制赖以建立和运行的基础。政府尊重大学的法人主体地位是大学学术自治得以实现的前提, 大学学术权利的获得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政府的过强干预, 二者的均衡与协调是大学组织发展的需要, 也是国家政府的利益所在”。[6]

(三) 建立权责明确的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在“管理体制改革”一章中提出, 要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 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 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 可谓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开出了解决问题的良方。

在处理政府与高等院校的关系上, 应根据管办分离的原则, 强化办学者的办学权力与责任, 明确划分高等教育宏观管理权力和高等教育微观管理权力的范围, 政府行使宏观管理权力, 高等院校拥有微观管理权力。政府负责高等教育的大政方针、事业规划、标准规范、宏观协调、检查监督等;高等教育在内部组织人事、教学科研、财政预决算、后勤基建等方面拥有自主决策、自主管理的权力。应该注意的是, 由于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拨款、评估和行政手段等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施加影响, 而高等教育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政府调控的效率甚至统治的稳定都具有反作用力。所以, 在法律和制度上, 政府应该订立相应的条款, 确保大学自治权力的实现与完善。政府在提供经费支持时, 不应附加各种条件而使大学变得越来越实际, 越来越注重短期效果, 在不经意中逐渐丧失了大学的基本权力。此外, 目前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主要障碍来自于政府已经形成的传统管理思想及管理权力。所以, 政府转变行政职能, 更新行政手段, 建立宏观管理体制, 是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关键。

二、高等学校的 (内部) 管理权力

(一)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

高等学校 (内部) 管理权力是一种处理高等学校内部学术事务的管理能力, 是高等教育管理权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张德祥教授认为, 高等学校被称为“学问之府”, 知识是高等学校加工的最基本材料, 高等学校的活动都是围绕知识展开的, 学校基本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教师, 他们掌握着“高深知识”, 通过知识的发现、保存、选择、传递及其运用去实现高等学校的职能, 这种特性就决定了高等学校中, 教师应该广泛控制学术活动。所以, 高等学校中的学术权力不是外部赋予的, 而是高等学校内在逻辑的要求, 是高等教育特性的外化。[7]总之, 高等学校基本活动方式的特性决定了高等学校中学术权力的合理性, 高等学校成为正式社会组织的特性又决定了其行政权力的合理性,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都是高等学校自身的客观要求。然而, 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又都表现出了局限性。学术权力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在高等学校的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 高等学校自身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 大学的事务完全依靠学术权力来处理已不可能, 而且学术权力本身由于其权力主体特征, 在某种情况下常常带有保守性。行政权力的局限性表现在:如果行政权力行使过度, 将使学术活动受到压抑, 高等学校丧失活力。因此, 如何协调好这二者的关系就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 世界各国高等学校内部权力结构的几种模式

从世界范围来看, 各国高等学校内部的权力结构主要有三种典型模式。

一是以学术权力为主的权力结构模式。该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欧洲一些大陆国家, 其大学素来被称为“国家大学”, 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以及学历认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控制作用。由于政府的直接介入, 大学层次的行政权力无形中被大大削弱, 大学的领导和指挥作用微乎其微。而在基层, 如德国的讲座教授却拥有强有力的权力, 他们不仅有权决定手中资源的分配和使用, 甚至也掌握一定的人事权。一些学校的教授在学校和学部的决策活动中也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如法国大学的理事会和学部理事会, 德国的大学评议会和学部理事会, 其组成人员几乎为教授所包揽。

二是以行政权力为主的权力结构模式。该模式以美国的一些巨型大学为代表, 他们实行严格的等级管理, 使高校的行政权力得到大大加强。比如加州大学的管理就属于严格的等级管理, 下级必须对上级负责, 权力的重心明显向上偏移, 董事会和各级行政官员处于支配地位。相比之下, 学者的权力则显得较薄弱, 即使一些学者的集体性代表机构, 如学术委员会、评议会, 其权力的范围也极其有限。

三是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均衡的权力结构模式。英国的传统大学是该模式的典型代表。校务委员会只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构, 理事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权力机构, 主要职责是筹划经费、制订计划、批准教师任命等。评议会是一个由大学教授组成的管理结构, 具体负责对学部和系的学术事务管理, 实际上拥有制订大学学术政策的全部权力。在学部和系, 部务委员会和系务委员会为各自的权力机构, 由学术人员和非学术人员组成, 因此无论是学术权力还是行政权力都难以占据绝对优势。

以上三种模式, 孰优孰劣, 很难下定论。绝对理想型的高等学校权力结构模式是不存在的, 所以, 在构建我国高等学校权力结构模式时, 不能照搬西方模式, 必须将西方的经验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 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等学校权力结构模式。

(三) 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的权力结构模式

从现状看, 我国高等学校的权力结构属于行政权力模式。大学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校长的人选或者由主管部门直接指定, 或者由学校内部通过一定范围内的民主选举产生, 但必须经主管部门认定和委任。校长作为强有力的行政长官, 代表主管部门行使权力, 校党委通常把握的是学校办学的政治方向, 在学校的具体行政和学术事务上, 干预不多。此外, 一些高等院校常常是书记、校长由一人承担, 校长不仅是学校的最高行政权力代表, 而且也是学术权力的核心。在学校层次上, 除个别领域如职称的评审由学术性组织——职称评审委员会负责外, 高等学校的学术权力很大程度上为行政权力所取代。在学校以下设院或系, 学院与系的主管由校长委任, 学院院长和系主任必须对校长负责。这种权力结构模式的缺陷主要表现在:权力过于向行政管理偏移, 削弱了学术权力的发挥, 高等学校学术人员特别是教授在决策中的权威作用受到忽视;权力过于向上集中, 形成倒金字塔式权力结构, 使基层的自主权受到限制, 因而抑制了基层创造性的自我发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要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推行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落实和扩大大学办学自主权,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立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的高等学校管理权力结构模式应考虑几个因素:第一, 高等学校内部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在学校决策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但又各有其局限性和相互冲突的一面, 必须妥善协调、相互补充。[8]第二, 应赋予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完善高等学校内部的决策机制, 建立自我约束机制, 使决策更加科学化、民主化。第三, 充分发挥学术权力在决策中的作用, 健全决策、审议咨询、执行指挥、监督保证的运行体制, 使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相互协调, 共同发挥作用。

注释

1[1][2][3][4][7]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314, 315, 323, 325, 295,

2[6]王一兵.大学自治与大学法人化的新诉求--全球化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高等教育研究[J].2001, (3) :10.

2023年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总结 篇3

1.党员发展及管理服务工作的基本情况

A.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全县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贯彻发展党员的工作方针,着眼于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坚持不懈地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目前,全县共有73个党(工)委、共有党(总)支部1122个,其中农村260个,共有党员27292名,其中女党员5788名,农村党员18389名。2010年,全县共发展党员653名,其中女党员238名,35岁以下387名,36岁至59岁266名;大学文化程度92名,大专文化程度130名,高中、中专文化程度136名,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295名。

一是堅持党员标准,严格工作程序。二是坚持改善结构,注意均衡发展。三是坚持教育引导,做好基础工作。四是坚持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B.立足实际、改革创新,切实加强党员管理服务工作

一是创新机制,规范流动党员管理。探索建立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印发了《关于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意见》,做到了寓管理于服务中,在服务中加强管理,实现了对流动党员的全程性教育管理。

二是拓宽思路,规范党费收缴工作。实行了党费定期收缴制、党费公示制和检查督办制度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基层组织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

三是完善机制,确保党内关怀工作经常化和制度化。印发了《关于加强离退休党员和下岗职工党员管理的意见》。几年来,对符合条件的离职村干部累计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8.6万元。

四是利用远程教育网络搞好服务工作。充分发挥远教网络政治教育、文化宣传、技术培训和信息传递等“四项功能”,着力打造基层组织建设指导平台、文明新风宣传平台、农民增收致富服务平台、信息技术发布平台等“四个平台”。

五是利用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关怀帮扶工作。利用每年春节、七一期间走访慰问建国前老党员。

六是利用“12371”党员咨询服务电话方便快捷的优势,使“12371”党员咨询服务电话成为党员和党组织之间的“连心桥”、成为党员解决问题的“快车道”。

七是利用党员服务中心、服务站切实为党员解决实际困难,此项工作也被列为基层党建目标考核项目之一,每年各服务中心、服务站都为党员解决大量实际困难,被基层党员亲切的称之为“党员之家”。

2.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从目前全县发展党员工作整体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农村青年的思想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申请入党的人数减少。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个体私营经济的不断壮大,农民思想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加之基层党组织教育和引导工作没有及时跟上去,致使农村青年缺乏入党的主动性、积极性,要求入党的青年农民日益减少,农村发展党员工作面临着“源头”不足的问题。

二是一些村经济薄弱,村党组织威信不高,难以吸引农村青年入党。个别村党组织负责人存在嫉妒心理,害怕青年农民工作能力好于自己、文化水平高于自己、致富能力强于自己,日后会取代自己的位置,对要求入党的青年农民有所排挤,致使一部分有能力的青年和应往届毕业生都外出务工、经商,不愿回村工作。

三是各系统、各单位、各乡镇发展党员工作不平衡,机关及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入党积极性较高,而一些关闭、停产企业中的下岗职工,入党积极性较低,经济落后村入党积极性没有经济相对富裕村高。

从全县党员管理服务工作整体情况上看,主要存在以下六个方面问题:

一是党员管理方式方法相对滞后。对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识不清,准备不足,创新意识不强。

二是党员管理还停滞在浅层次上。习惯于凭老经验办事、照搬上级文件、坐等上级指示,缺乏新思路、新举措。

三是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在一些基层党委还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党员底数不清,管理手段落后,存在失管、漏管现象。

四是治党不严,管理不力的问题比较突出。

五是“12371”党员咨询服务电话知晓率不高,大部分党员寻求帮助的方式还是以“登门”为主。

六是党员服务中心、服务站人手不够、资金不足,难以为党员解决实际困难。

3.下步工作举措

A.突出重点,改善结构,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发展党员工作

第一,拓宽发展源头,在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上求新突破。

一要加强教育引导,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首先要注重加强思想引导,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党的历史和功绩,让群众增进对党的认识,激发广大群众对党的热爱与信任。同时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周围的群众。

二要拓宽视野,多渠道地发现、推荐入党积极分子。要重点研究解决农村、企业、社区青年入党积极分子源头不足问题,同时,积极探索在新社会阶层和流动人员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发展新党员的有效途径。农村党组织要从种养殖能手,复退军人,初、高中以上毕业生和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企业党组织要注重在拔尖人才、管理人员和生产骨干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结构合理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

三要强化培养,不断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素质。要进一步完善入党积极分子的学习培训、联系培养、考察考核、实践锻炼等制度,有领导、有计划地加以培养。四要加强管理,把入党积极分子置于党组织的有效管理之中。要建立健全入党积极分子定期汇报制度,使党组织能够及时了解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状况和工作情况。

第二,突出工作重点,在改善新党员队伍结构上求新突破。

一要大力做好发展青年党员工作。要把发展35岁以下青年入党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做到优先教育、优先培养、优先发展。

二要努力做好发展女党员工作。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强化措施,落实责任,把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妇女中的先进分子,特别是工作、生产一线的女工程师、女技术人员、女企业家、女致富能手、女教师等优秀人才,及时吸收到党组织中来。

三要做好在知识分子特别是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工作。要加强教育和引导,把知识分子凝聚到党组织周围,加强在教学科研骨干、学术带头人等各类拔尖人才中发展党员工作。

第三,狠抓薄弱环节,在发展党员的难点上求新突破。

一要针对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较多的实际,通过建立外出务工人员档案、外出务工人员党支部、村党组织与外出务工人员定期联系等方法,切实做好对这些人员的教育引导和培养发展工作。

二要积极探索城市流动人员的党员发展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劳动和人事服务中心党组织的作用,建立流动人员管理站、信息库,加强对外来务工、经商人员的跟踪教育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培养先进分子,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三要高度重视亏损、困难企业、改制企业的党员发展工作,保证党的力量不因企业亏困受影响,不因企业改制受削弱。四要积极稳妥地做好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工作。要把吸收个人独资企业投资人、合伙企业合伙人、公司制企业个人控股股东和其他类型企业的主要出资人,即私营企业主中的先进分子入党纳入经常性发展党员工作。

第四,严格发展标准,在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上求新突破。坚持党员标准,把好发展党员质量关,是党员队伍保持先进性的重要保证。决定一个同志能否入党,不仅要看他的工作能力、工作实绩,更要看他的政治态度和入党动机。要严格程序,认真履行入党手续,使发展党员工作做到严谨、规范。坚持发展党员预审、审批、谈话等制度,落实好培养教育、跟踪考察、实践锻炼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发展党员公示制度,实行发展党员票决制,增强发展党员工作的透明度,把好党员队伍的入口关,树立新时期党员队伍的良好形象。

B.以健全机制,创设载体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员管理服务工作

第一,认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紧紧围绕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纯洁性,增强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充分调动广大党员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努力达到提高党员素质、加强组织建设、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要求。

第二,不断改进和完善党员管理机制。要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员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党组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注意灵活多样,讲求实效,使之为党员和广大职工所欢迎,为企业所有者、经营者所理解和支持。要加强社区党员管理工作,进一步丰富和健全社区党员活动的内涵和载体,逐步规范对社区党员的管理工作。

第三,加强退(离)休职工党员管理工作。要把退(离)休干部职工党支部建设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统筹考虑,扎实推进,进行有组织管理。要根据退(离)休干部职工党员年龄大、身体差、居住分散、行动不便的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简便易行的方式组织他们学习,参加有关活动,让他们及时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内外大事,使他们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通过组织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党员帮困服务组、社区义务服务队等社会性服务组织,积极开展帮扶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感到党组织的温暖。

第四,认真做好下岗失业职工党员管理工作。

一是建立下岗失业职工党员登记制度。

二是制定定期活动制度或下岗职工党员活动日制度。

三是从思想、生活上关心下岗失业职工党员,帮助他们正确对待下岗、失业,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择业、就业观念,不断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第五,继续抓好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党员流动的客观必然性和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把做好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作为党建工作一件大事来抓,建立健全党委负责、各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

第六,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加强党员对“12371”党员咨询服务电话受理方式和受理内容的使用,为党员提供更便捷渠道咨询、反映问题、寻求帮助。

2023年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总结 篇4

《规划》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摆在最突出位置,为使培训效果更加显著、体系更加健全,要积极探索“完善组织形式、丰富教学方式、创新运用信息化手段、健全培训制度”方式方法。其中,讲求创新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落实,提高信息化现代化水平至关重要。

教育培训“链”上“网”,推进互联互通。“推动党员教育信息化平台一体化建设,完善学用功能,构建更为便捷高效的网络学习阵地。”要依托共产党员网、先锋网等党建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及时掌握新理论、新思想,新要求、新动态,利用网上“小程序”和系统问答巩固已学知识,要善学会学主动学,形成思维导图、理论体系,日积月累,勤学不倦。同时,要“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区块链”和信息平台,把学习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形成“多向”路径,推动入脑入心入行。

教育培训“链”上“线”,加速融合发展。“注重党员教育信息化建设整体设计,避免重复建设。”要围绕结合“线上线下”,在“党建+”上重融合、求实效,各级党组织明确权限和职责,自上而下发布动态,自下而上反馈意见,从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拓宽互动交流。特别是要注重运用大数据对有时间节点、具体任务的重点培育、重点推进,积极探索设计与试点的良性互动。例如,对正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施“线上线下”精准推送、引导主动,分级管理、分类指导,按照目标实现、群众满意、综合成效等分值进行总体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教育培训“链”上“库”,整合多种资源。“建设全国党员教育资源库,建立党性教育基地网上平台,发挥全国党建网站联盟作用。”要利用“互联网+”搭建网络架构、数据流、数据库等手段,用好“共产党员”“学习强国”平台,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网络新媒体平台等载体,动态记录党内组织生活,加强数据支撑和量化评比。例如,“全国党员管理系统”整合基础信息管理、流动党员、发展党员管理、党内统计等于一体,发挥数据采集和办理利用“乘数效应”;“安徽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纪实评价”加强日常数据统计与整理,凸显“互联网+”资源库优势,提升党员积极性、主动性、互动性。

2023年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总结 篇5

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坚定信仰、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从严治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分类指导、按需施教,坚持联系实际、继承创新,坚持简便易行、务实管用,不断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党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建设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的党员队伍贯彻落实好新时期党员教育培训“规划图”,是党员自我提升和建设伟大事业的需要。只有系统学、反复学,往深里学、往实里学,“筑牢信念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常态、新变化,任凭风吹雨打不动摇,面对狂风暴雨志更坚,自觉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

下一步社区党支部将集中学习研讨《工作规划》,紧密联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线,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员教育方面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引导党员干部在本职岗位上注重思想理论和能力素养方面的提升,通过交流互动、现场讲座、研讨座谈等形式,推动学习《工作规划》在全体党员干部中进一步提升思想认识、明确学习方向、掌握培训内容、知晓培训方法,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深入人心。

2023年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总结 篇6

按照XX党委《关于开展<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将我中心自查评估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中心现有党支部XX个,党员XX名,其中在职党员XX名,聘用党员XX名,离退休党员XX名。近年来,我中心认真贯彻落实《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坚定信仰、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紧紧围绕建设“三个中心”发展目标,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方面,有计划分层次组织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引导党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建设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的党员队伍。截止目前,共开展各类培训XX班次,培训约XX余人次。培训党员领导干部XX余人次,培训科级及以下干部XX余人次;开展集中轮训XX次,参训XX人次;开展各类专题培训XX次,参训XX人次。党员参训比例达到50%以上,实现《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科学谋划部署。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党委班子将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全局性工作,纳入到党委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整体规划,研究制定《XX市数据中心2019-2023年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方案》,明确党员教育培训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重点内容、方式方法等,有效保障工作推进落实。

三、意见建议

对照7项“专题调研提纲”内容,提出建议意见如下:

1.通过省级层面的高层制度设计,强化党员队伍建设,配足配强基层党建教育部门人才工作力量,并采取学习培训、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等方式,加强对他们的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加快党员教育工作的制度建设,修订完善现有制度规范,增强约束力,强化操作性;探索形成财政、单位和党员个人合理分担,社会资助的多元培训经费投入机制。

2.加强省级高层面教育资源对基层党员的教育培训,准确把握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提高党员素质、党性修养、培养学习能力和服务群众能力上下功夫,重点围绕提高推动发展的本领和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增强新形势下党员依法办事能力和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闻媒体运用等方面能力,并按照组织需求、岗位需求与个人需求相结合的原则设置培训课程。

3.加强党员教育培训扁平化的管理,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加强日常教育培训市级以上单位对基层单位党员教育培训的统一组织实施。充分利用市级以上的培训资源,特别是实地教育培训资源与基层共享,共同组织轮训培训。做到教育培训省、市、县、乡一盘棋,一个标准,同步开展。

4.首先配足、配齐、更新高质量与新时代相匹配的现代化信息教育学习的平台工具,尤其是移动终端工具。通过省至乡纵向一盘棋扁平化党员教育制度体系的建立实施,推进党员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新时代发展需要相符。

5.进一加强强省、市一级培训基地、管理体制、硬件条件、软件特点、周边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共享交流。使资源利用最大化、最优化。

6.从省级层面加强基层党员教育经费、制度保障,实行基层党务部门省、市级垂直管理。

2023年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总结 篇7

一、全年散装水泥产业发展的概况

2010年全国水泥市场需求旺盛, 水泥生产企业持续大幅增产, 散装水泥供应量稳步增长, 水泥散装率增速放缓, 预拌混凝土应用加速普及, 预拌砂浆产业蓬勃兴起, 农村推广使用散装水泥快速增长, 散装水泥产业链呈现了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2010年全国散装水泥供应量达到89 805.83万吨, 比上年同期增长14 521.95万吨, 增长幅度达19.27%, 全国水泥散装率平均为48.10%, 比去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全年全国水泥产量达到186 691.30万吨, 同比增长23 865.01万吨, 增长率为14.66%。全年散装水泥供应量的增长率高于水泥产量增长率4.61个百分点, 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的势头,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据测算, 共节约标煤2063.38万吨, 减少大气粉尘排放902.55万吨,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364.82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7.54万吨, 实现综合经济效益404.13亿元。

“十一五”期间散装水泥增长总量高于“十五”期间散装水泥增长总量2.48亿吨。但值得关注的是, “十一五”散装水泥供应量平均增速低于“十五”平均增速9.15个百分点, “十一五”水泥散装率平均增速低于“十五”平均增速8.34个百分点。

二、2010年主要工作回顾

1、《制定政策促进散装水泥发展》政协提案产生社会积极反响

为了进一步宣传和扩大关于发展散装水泥重要意义的社会影响, 经商务部和中国散协商议, 争取在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上由“两会”代表提出关于加快发展散装水泥的议案。中国散协秘书处即刻动议并撰写了《制定政策促进散装水泥发展》的提案 (草案) , 并于3月5日通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致公党天津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大学文学法学院法学系何悦教授向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提交委员提案 (002175号提案) , 并在会议期间接受了《人民政协报》记者的专题采访。《人民政协报》《中国政协新闻网》于3月22日刊载了《全国政协委员何悦呼吁-制定政策促进散装水泥发展》的专题报道, 在行业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该提案已由大会提案委员会以 (财贸金融[245]号) 文责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牵头, 财政部、商务部会办研处, 这对促进散装水泥行业发展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2、成功举办了2010中国散装水泥暨预拌混凝土与预拌砂浆技术装备及产品展览会

为了宣传和展示我国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产业发展的成果, 搭建业界产需衔接交流平台, 促进散装水泥“三位一体”产业的协调发展, 由中国散协和国家建材展贸中心联合主办, 中国散协干混砂浆专业委员会、中国散协装备技术专业委员会、各省级散装水泥办公室协办的“2010中国散装水泥暨预拌混凝土与预拌砂浆技术装备及产品展览会”, 经请示商务部批复 (商办商贸函[2009]106号) 同意并作为支持单位, 于2010年6月3日至5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成功举办。

展会在国家商务部指导、中国散协和国家建材展贸中心的积极动员及组织下, 在各级散装水泥办公室和相关企业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 首届参展企业达200多家, 展位470多个, 展位面积达10 000多平方米。国家发改委解振华副主任, 商务部党组成员仇鸿部长助理, 中国建材联合会张人为会长等相关政府部门的领导和协会负责人出席了展会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后, 仇鸿部长助理, 张人为会长等专门参观了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馆的部分展位并与参展单位负责人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展会以科技创新、产业联动、优化结构、科学发展为主题, 充分宣传展示了我国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三位一体”产业发展成果, 营造了社会各界对散装水泥行业关注与支持的良好氛围, 搭建了行业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提升了公众对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与预拌砂浆及技术装备和产品的认知度, 为推进我国散装水泥“三位一体”产业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会展期间, 中国散协主持召开了2010中国散装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论坛。商务部、住建部、工信部等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的张军扩部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曹和平副院长、上海同济大学的王培铭主任、辽宁建科所许琳总工程师等在论坛上作了精彩的主旨演讲。河南省和哈尔滨、常州市散装办主任、南方路面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负责人等也在论坛上作了专题发言。河南省散装办、天津市散装办、济南市散装办、杭州益生宜居砂浆产业联盟等单位获展会优秀组织奖。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3、积极做好散装水泥系列培训教材的编写及有关筹备工作

为适应散装水泥“三位一体”发展形势及工作的需要, 提高散装水泥行政及行业管理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 落实商务部有关领导对加强行业培训工作的指示, 有步骤地组织开展关于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及农村推广散装水泥的业务培训, 中国散协于今年3月18日在苏州市组织召开了《预拌砂浆培训教材》编写工作筹备会。会议明确了培训教材的内容定位、知识范围、培训要点等, 并对编写工作进行了分工。按照商务部关于培训工作的部署, 9月27日, 由商务部商贸服务管理司主持, 中国散协及中国散协干混砂浆专业委员会协同经办的“全国散装水泥培训系列教材编制工作会议”在江苏无锡召开。会议确定了散装水泥系列教材编辑委员会, 强调了编制培训教材要把握好针对性、基础性、系列性和实用性原则, 议定了编撰培训教材的基本思路和要求, 拟定了编制大纲初稿, 明确了编写人员分工、定稿时间进度等。会后, 商务部商贸服务管理司印发了会议纪要, 要求由中国散协牵头组织, 各级散装办和行业的有关企、事业单位与参编专家积极配合, 密切协作, 共同做好培训教材的编制及培训的组织实施工作。

4、加强行业标准化的制定工作

行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是规范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近两年来, 中国散协积极协调国家标准委及行业标准化归口管理部门, 理顺了工作关系, 制定行业标准工作的步伐明显加快, 行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显著增强。

今年, 中国散协会同行业专家, 先后完成了《干混砂浆生产工艺与应用技术规范》《散装水泥罐式集装箱》行业标准以及协同建设部建科院完成的《干混砂浆应用技术规程》国家标准等三项标准的编制、审定及报批工作。

散装水泥钢板筒仓是散装水泥物流的重要设施, 在我国水泥生产和仓储等企业已应用20多年, 因其具有诸多优越性而得到用户的普遍认可。但由于产品设施的业态属性较复杂, 至今尚无行业标准, 在应用中的不安全现象屡有发生。中国散协在该项标准批复立项后, 在产品设施生产企业较集中的河南、山东省调研。在此基础上, 9月9日在山东聊城召开了《散装水泥钢板筒仓》行业标准编制工作专家座谈会, 议定了该行业标准编制工作的有关事项。拟于2011年底前完成的此项标准, 对保障相关设施的使用安全, 规范同业生产企业的发展, 维护企业利益将起到重要作用。

经过商务部批准立项, 尚在调研和筹备阶段的《预拌砂浆产品及设备生产企业等级评价指标》和《多回程干砂滚筒》两项行业标准的编制工作将于近期启动。新兴的商品砂浆产业正在全国蓬勃发展, 加强砂浆行业自律、引导行业规范发展是行业协会的重要职责。编制出台《预拌砂浆产品及设备生产企业等级评价指标》行业标准, 是继2009年9家砂浆生产骨干企业提出并得到业内普遍响应的《全国预拌砂浆行业自律倡议书》之后又一项规范行业发展的有效举措, 该标准将对全国各砂浆相关企业的全面状况进行公开、公正、公平的等级评价, 并向社会公示, 有利于展示企业形象并接受社会公开监督, 也是健全行业自律制度的重要基础性措施。

5、争取将散装水泥惠农工程纳入“建材下乡”政策体系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采取有效措施, 推动建材下乡,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经过建设部在山东省等试点地区的调研及座谈, 并经商务部以及山东省经信厅等有关部门提出有关意见后, 由国家建设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国土资源部、商务部于9月29日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推动建材下乡试点的通知》 (建村[2010]154号) 中提出:“试点省区应鼓励使用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 同时积极探索节能、抗震等其他建材下乡的可行性, 积累经验”。

我国在农村推广使用散装水泥已有近20年的历史, 各地散装水泥职能部门因地制宜地积极探索构建农村散装水泥供应网络体系并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部分省区坚持实施“农村散装水泥示范县”的培育及考评制度, 使农村散装水泥供应链逐步延伸至万村千乡, 促进新农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几年来, 河南、山东、浙江、江苏等省区进一步提出并积极实践“散装水泥惠农工程”, 将农村推广使用散装水泥推向了新的阶段。

中国散协在各地调研中积累的有关农村推散典型案例的基础上, 已整理拟写了“实施散装水泥惠农工程是践行建材下乡的有效途径”的报告, 将报送建设部等政府有关部门, 旨在将农村推散工作纳入国家建材下乡政策体系, 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将农村推散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远发展战略相结合, 而且有利于各级散装水泥办公室的职能建设, 扩大散装水泥职能队伍的社会影响力。

6、当好政府部门的参谋助手, 协同解决行业发展的重点问题

在国家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厉行节能减排等一系列政策方针的推动下, 各级政府部门对发展散装水泥工作进一步引起重视, 散装水泥法制化建设继续循序推进。继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省等4省和济南、哈尔滨、西安、长春、南昌、淄博、邯郸、大同等8城市之后, 又有江苏、黑龙江省陆续颁布了关于促进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发展和应用的条例, 行业相关政策规章体系不断完善, 依法兴散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也为国家散装水泥立法工作积累了经验并奠定了基础。

中国散协注重并保持了与商务部等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的联系, 主动汇报交流行业发展的动态信息和有待研究解决的新情况及新问题, 汇报反映行业发展中各会员单位的新期待和诉求。发挥了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一是协助商务部、财政部做好修订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政策的调研工作。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是保持散装水泥职能队伍稳定和现阶段促进散装水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也是全行业十分关心的问题。为了促进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使用和管理办法的尽快出台, 经商务部与财政部多次交涉, 决定今年春节后即由两部联合对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征收、使用和管理等情况进行调研。同时, 财政部又向各省财政厅印发了修订后的《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向各地财政厅征求意见。为了稳妥地做好各地的衔接及准备工作, 中国散协提前与各省散装水泥办公室传递信息, 请各省散装办主动与本省财政厅取得联系, 做好反馈意见的准备工作。在两部调研组赴山东、河南调研考察期间, 中国散协就修订后的专项资金征收标准产生的历史缘由及相关条款变动的来龙去脉向各地散装办的咨询作了详细的说明。在山东、河南以及各省散装办的精心组织和共同努力下, 两部的调研取得了满意的成果。

此次调研工作对新的《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使用和管理办法》的尽快出台奠定了基础。

二是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禁现”工作力度。推进砂浆“禁现 (禁止城区现场搅拌砂浆) ”工作的最大难点, 是实现预拌砂浆生产能力与使用环节的协调发展。《商务部关于加强流通服务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 (商商贸发[2010]397号) 对发展散装水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强调散装水泥主管部门要加快推广使用散装水泥, 大力推进农村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的应用步伐, 抓好农村散装水泥试点和示范项目, 积极推进“散装水泥下乡”工作。同时加强城市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工作的检查和督导, 减少粉尘排放, 合理利用资源, 不断提高散装水泥综合配套能力。从全国当前的统计数据看, 预拌砂浆的产能利用率不足15%。中国散协陆续接到一些砂浆生产企业的反映, 投入巨资建成的砂浆企业, 其产品销售不出去, 偌大的城市建设规模, 工程现场搅拌砂浆的现象很难改观, 使新建砂浆企业面临困境。中国散协据此及时向商务部建言献策, 建议商务部会同建设部组织行业有关部门, 成立砂浆“禁现”工作联合调研组, 在通知各地“禁现”城市在进行自查的基础上, 重点对部分“禁现”城市进行检查督导, 通报讲评“禁现”工作落实情况, 提出限期整改意见, 使“禁现”工作做到有章可循, 有章必循。

三是积极向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制定部门提出政策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修订草案送审稿) 》印发国家有关部门征求意见时, 经商务部与中国散协商议, 特将“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和砂浆”条文写进了草案的第六十八条。

四是协同建设部拟订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的有关方案。今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后, 4月19日中国散协接到建设部质量安全司的电话, 双方详细交流了即在玉树县建立20万吨散装水泥配送站及混凝土搅拌站的有关方案, 并结合青海省水泥生产企业布局分散及远距离运输的特点, 经与青海省建设厅散装水泥办公室商议, 向建设部提出了有关建设方案。

7、认真做好散装水泥行业的统计工作

全国散装水泥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是国家统计局行业统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政府部门指导全国散装水泥发展的重要决策依据, 也是中国散协接受政府部门委托承担的一项重要工作。

为了不断提高散装水泥指标和财务管理统计工作的质量, 协会坚持每年组织召开关于统计工作的专门会议, 讲评工作、交流经验、研讨改进工作的措施。于今年10月18日在温州市召开的全国散装水泥行业统计工作会议上, 协会秘书处在讲评工作的基础上将统计工作认真、报表填报规范、数据指标准确、统计分析较好的安徽、河南、河北、湖北、浙江、山东、内蒙、辽宁、广西、江西、四川、云南、上海、天津等省市的统计报表进行示范展示, 起到了相互学习交流作用。在各级散装办领导和统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 行业统计工作质量逐年有所提高, 但仍需在报表的时效性、准确性、完整性及统计综合分析方面下功夫, 力求杜绝迟、漏、错、虚的现象, 把散装水泥行业统计工作不断提高到新水平。

8、重视并做好散装水泥宣传工作

散装水泥行业的宣传工作是散装水泥行业各单位和每一位工作者的共同责任。《中华建筑报·散装水泥双周刊》《散装水泥》杂志是散装水泥行业的主流媒体, 各级散装办经办的互联网站、期刊、动态、通讯、简报等构成了散装水泥行业的宣传网络体系, 其对促进散装水泥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近些年来, 各地散装办每年举办的散装水泥宣传周活动各具特色, 面向社会的宣传效果显著。但承担日常宣传的散装水泥“一报一刊”, 其编辑部日常运营的经济状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困难。报刊订阅量低位徘徊、专职采编人员少, 邮寄费上涨、改革创新难度大等因素, 制约了报刊全面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为了充分发挥“一报一刊”在发展散装水泥宣传上的主导作用, 中国散协在每年召开的《中华建筑报·散装水泥双周刊》编委会及笔会上都建议各级散装办能将订报经费提前纳入宣传经费预算, 加大向各有关部门赠阅的数量, 达到扩大宣传面、缓解办报经费之困的目的。在行业各有关单位的关心、支持、参与下, 包括散装水泥报刊在内的宣传工作在行业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散协经办的“中国散装水泥推广发展协会信息网 (www.chinabca.com) ”已运行四年, 为了更好地宣传和反映行业发展的信息, 年底前已完成重新改版工作。网站改版后的信息量更大, 版面更加清晰明快, 特别是新增加了散装水泥相关企业的信息, 侧重宣传全国预拌砂浆生产及相关设备制造“示范企业”和“认定企业”等骨干企业的风貌, 今后还将增加各级散装办工作的先进经验和案例、行业媒体报道集萃、企业风采及商情信息等内容, 以达到积极报送传递信息、提高行业面向社会的宣传效能。

此外, 中国散协秘书处完成了每年一册《全国散装水泥资料汇编》的编辑发行工作, 这对记录我国散装水泥发展史有重要的意义, 是散装水泥工作者较实用的参考资料。

9、协会自身建设与发展的能力有所增强

在协会广大会员、全国各级散装办和行业各有关单位的支持并共同努力下, 中国散协的各项工作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 认真分析和把握新形势下散装水泥“三位一体”发展的规律, 着力抓好事关发展全局的重点工作, 搭建行业交流的平台, 及时反映并致力解决行业各有关方面的诉求, 努力发挥政府和行业及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协会的各项工作制度得以规范执行, 自身建设与服务功能有所加强。而且新会员申请入会踊跃, 骨干企业更加关心协会工作及行业的建设与发展, 纷纷要求进入协会内设组织的更高层, 这充分体现了协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在进一步增强。

按照协会章程的规定, 协会今年召开了两次常务理事会和一次理事扩大会。于11月17日在厦门市召开的中国散协四届三次理事 (扩大) 会议暨行业年会、四届五次常务理事会以及中国散协专业委员会工作座谈会上, 通过了中国散协年度工作报告和年度财务收支情况报告;增选2个企业为中国散协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单位;通过了5个常务理事单位负责人的变更;增补了5个常务理事单位和10个理事单位;发展新会员19个;会议还增选了中国散协干混砂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1名和中国散协装备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2名。会议认真分析了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以及协会开展下一步工作的思路和措施意见。

今年3月, 中国散协经国家民政部组织的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评估评级专家组所进行的严格记分审核, 被评为“国家3A级协会”并获得国家民政部的授牌和证书。

为了加强协会的党建工作, 经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党委批复, 中国散协与中国轮胎翻修与循环利用协会共同成立了联合党支部。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党支部组织协会秘书处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 同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党办负责人于12月8~10日专程赴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西柏坡革命圣地进行考察学习, 使全体同志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史教育。

近年来, 在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的情况下,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三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如:散装水泥行业立法不易执法难、预拌砂浆产业协调发展难度大、农村推广使用散装水泥路途漫长、水泥散装率提高放缓、散装水泥职能及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 需要我们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认真研究并科学把握散装水泥事业发展的规律, 创新发展理念、优化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推进散装水泥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2011年拟开展的主要工作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也是我国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继续发生重大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全国散装水泥事业的发展要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 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 紧密结合行业的实际, 努力把散装水泥事业的全面发展提高到新的水平。

2011年中国散协拟开展的主要工作:

1、配合商务部并协同有关单位做好制订全国散装水泥“十二五”规划 (指导意见) 的相关工作。

2、办好将于2011年5月12日至14日召开的第二届中国散装水泥暨预拌混凝土与预拌砂浆技术装备及产品展览会及行业发展论坛活动。

3、组织行业专家, 完成《散装水泥钢板筒仓》《预拌砂浆产品及设备生产企业等级评价指标》和《多回程干混砂浆滚筒》三项行业标准的编制、送审 (鉴定) 及报批工作。

4、完成散装水泥培训系列教材的编写、审定及付印工作;按照商务部的部署做好行业分批培训方案的报批、筹备及组织实施工作。

5、按照商务部、住建部等政府部门的部署, 协同做好预拌砂浆“禁现”工作的检查督导工作。

6、进一步与国家住建部等有关部门汇报协商, 促进散装水泥惠农工程与建材下乡试点工作融为一体, 争取国家对农村推广使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工作的政策支持。

7、组织专家开展关于散装水泥发展具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的课题研究, 为散装水泥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依据。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研究 篇8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及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形势下高校党组织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方面存在诸多的困难和挑战。高校必须面对挑战,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加以解决。

[关键词]高校 学生党员 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353-01

我国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神圣使命,在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形势下做好高校的党建工作,尤其是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事关我国教育事业的更进一步的发展,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及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形势下高校党组织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方面存在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一、高校学生党建的现状

1 高校的扩招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党建工作,学生党员参差不齐,素质高低不一。员对意识淡薄,对党的认识不够明确,很多积极分子在组织上入了党,但没能很好地解决在思想上真正入党的问题,并没有从思想上对所学的内容加以理解和掌握,入党后又不能很自觉地进行有效的理论学习,严重制约了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是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实施难度大大提高。

2 经济体制的建立极大地影响了党建工作。社会情况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大学生党员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发展态势,他们在价值取向上表现为注重个人利益和幸福,人生价值取向上讲求实惠,职业价值观注重个人所得,在职业准备过程中,缺乏敬业乐业勤业的精神。再者,由于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就业竞争等实际问题,部分大学生党员过多思考个人的发展和利益,入党动机错综复杂,不够端正。

3 互联网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互联网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生产物,它同时又是一把双刃剑,伴随其发展而出现的不良因素,深刻地影响着高校部分大学党员的理想信仰和政治信仰。首先,长期接触互联网的大学生党员很容易被网络中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很容易受到互联网上内容所隐含的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久而久之,削弱了本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其次,网络带给高校丰富庞杂的信息资源是以往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但其中良莠不齐,这种混乱的信息会对学生党员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误导,网络上混乱的,错误的信息,会影响大学生党员的健康成长。

二,高校学生党建的教育与管理的对策研究

新时期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根本在于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并保证各项制度的有效执行,使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但规范化和制度不能够拘泥于陈旧的形式,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利用新形势下新的载体,新的方式。

1 突出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针对性

由于党员个体的差异,部分大学生党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也应有所不同。有些党员应加强党性意识的教育,有些党员应加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有些党员应加强党风党纪教育,有些党员应加强理论学习,有些党员应加强端正入党动机方面的教育,等等。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既要坚持原来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如充分利用党校进行办班学习、听辅导报告、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参加考察等,又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请老干部、老党员作报告,参观学习等方式,使党员在活生生的事实面前受到教育。

2 突出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时效性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对党员进行重点的系列教育,根据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除了加强在理论知识上的学习,还要围绕主题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如创办主题知识展板,主题知识竞赛,主题教育征文等系列活动,使党员时时保持对党的时政方针的关注和理解。其次,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选派他们担任辅导员助理、班主任助理,让他们在低年级中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同时,要经常同新党员谗心,对照党章和“三个代表”的要求,帮助他们查找不足,更具有时效性地激发他们投身各项活动的自觉性,使他们用实际行动树立良好的党员形象。

3 突出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渗透性

充分利用现代化通信工具,例如手机报的推广使用,同时在手机报的内容上做足功夫,可以收到很好地效果。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平等地和他们沟通,倾注真情,潜移默化的增强他们的党性修养。例如个别谈心是解决预备党员思想深层次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谈心并不等于普通的谈话,要讲究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以真诚打动预备党员的心灵,使他们敞开心扉,从而使谈心者能够准确掌握其真实思想,更好地对其进行引导和帮助。

4 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实现全方位覆盖教育

一是各支部可以建立支部网站,将党的时政方针、先进理念整理成文后发布到网站,可以设立党员教育论坛,在论坛内就某一重大问题进行探讨,各抒已见。这样可以解决党员教育的空间限制,使党员们可以足不出户的接受教育。二是利用多媒体授课,这样可以避免过去枯燥的讲述,而是可以采用影视教学、DV教学,从而提高党员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利用广播形式,各支部可以在本支部党员的休息时间里播放广播。这样可以突破党员教育的时间限制,充分利用小时间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耳濡目染,使党员思想内涵逐渐增加。

5 对党员进行学历管理,督促党员学习

针对个别党员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可采用电子学历管理制度,对党员的学习情况进行学分评估制度。对于学分高的党员提出表扬,对学分低的党员进行批评教育。列出一系列党员学习的资料、书籍,由党员自主挑选、学习,最后将学习情况、所看书籍记录在党员学历中;并且支部应该将党的重要时政文件编制成简便易带的小册子,供党员自主学习;同时也可以让党员自备学习心得、党员教育感悟的小册子,可以将随时产生的学习感悟记录下来,最后放在党员学历档案中。这样可以有效的督促党员学习,了解党员的思想动态。

6 寓教于乐,丰富党员教育内涵

把党员教育由单一的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利用重大节日组织大型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进行党员教育,如每年“七一”“十一”期间举办大型文化娱乐活动,把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写入歌曲、话剧里,可以把先进党员的光辉事迹以小品、话剧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各种活动把党员教育工作寓于文化娱乐之中,并通过电视及网络加以推广宣传和升华,增强党员教育的文化性、趣味性。

根据当前变化了的形势,要做好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只抓好基层党支部的建设是不够的,还必须结合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不断拓宽大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的工作阵地,加强大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创新管理工作的思维与方式,进而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史厂莹,宿辉,路明,高度重视和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16(3),

[2]严萍昌,浅谈网络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8(4),29-30

2023年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总结 篇9

工作打算

一、2022年工作总结

2022年主要经济指标较上年高速增长,预计2022年全县229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810亿元、增长22%,增加值502亿元、增长20%,位居全市第一,工业经济运行呈现良好态势。项目建设扎实推进。2022年,预计全年完成工业投资219.6亿元,同比增长26%;完成技改投资211.3亿元,增长35.3%,位居全市第三。经济运行指标协调。全县规上工业用电量13.64亿千万时、增长25.4%,规上企业入库税金126.29亿元、增长16.2%,用电量、税收等相关指标均与工业产值、增加值增速相匹配。综合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研发投入突破13.5亿元,战略性新兴技术产业产值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累计增长43.9%、24.8%。

二、2023年工作打算

(一)强化运行分析,培育“新增量”。

继续执行企业运行分析预报等机制,组织开展企业统计工作培训,指导企业完善统计制度和夯实统计基础,强化规上企业运行监测,加大对规下样本点企业统计业务培训指导,提升统计质量,确保经济运行平稳合理。重点关注负增长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加大帮扶力度,切实有效解决影响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难题。力争

2023年规模工业增加值、规下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15%,规上工业产值突破1200亿元;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12家、新增亿元以上工业企业13家;新增个体工商户22000户、私营企业10001家。

(二)推进项目建设,夯实“新基础”。

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推深做实项目“月30”调度工作,建立健全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扎实推进“积树成林”工程。积极谋划延链强链项目。围绕工业“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抓紧制定主导产业、重点产业集群图谱,围绕图谱编制项目、谋划项目、招引项目。大力推进落地项目开工建设。力促国鑫建材3期、喜马拉雅野岭高端家庭用水及特色饮品智能生产、永庆竹集装箱板材生产、碧华汽配、丽人竹香板、明华高端纺织等一批新项目于今冬明春陆续开工。强力调度在建项目建设进程。继续调度跟进珠三集团“退城进园”、五洲新春黑山产业园、盈田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工业投资实现稳步较快增长。鼓励引导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实施“老树育新干”工程,聚焦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发展方向,引导企业瞄准一流装备、技术、工艺进行改造升级,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力争2023年全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改投资增长分别达12%、15%以上。

(三)加大科技投入,厚植“新优势”。

继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确保2023年S级“创新型县建设”顺利完成验收。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创造专利、创建品牌、制定标准,力争2023年实现产学研合作项目115个、新增技术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2个、高新技术企业8家、S商标品牌示范企业3家。扎实推进规上企业研发费用“清零”行动,严格执行《研发费用“清零”行动实施方案》,力争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全县GDP比重达2%,规上企业研发费用规范归集增加115家。引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引领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特色化、精细化、新颖化的发展道路,加强宣传、政策引导等形式鼓励更多的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力争2023年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家,培育S级以上“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21家。

(四)启动亩均绩效评价改革,打造“新平台”。

率先启动亩均绩效评价改革,推动建立我县“亩均论英雄”改革评价体系,形成“正向激励、反向倒逼”机制,对全县规上工业企业、开发区占地13亩以上规下企业进行亩均效益绩效考核评价,确定A、B、C、D四个类别,针对不同类别实施差别化资源配置政策,提高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力争2023年3月底形成评价结果。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利用金山众创园、农民工返乡创业园,打造

黑山特色“双创”平台,鼓励引导小微企业园高质量发展。突出“双招双引”,推动科技成果来我县转化,力争新落户我县S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项目1个;充分发挥英才协会、企联、经济文化促进会等社会组织桥梁作用,突出工业招商、珠三角招商等作用,力争2023年引进投资110亿元以上项目12个、5亿元以上项目15个、超亿元工业项目15个。

上一篇:拐弯处的回头六年级作文下一篇:测量呼吸和心跳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