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党员工作程序和要求

2024-06-21

发展党员工作程序和要求(通用11篇)

发展党员工作程序和要求 篇1

发展党员工作程序和要求

为规范发展党员工作程序,确保发展新党员的质量,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的规定及中央有关精神,有关工作程序和要求如下:

一、申请入党

1、本人书面申请。年满十八岁,且符合党章第一条其他条件的先进分子,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申请入党须由本人自愿向党组织提出书面申请。申请书内容包括: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和对待入党的态度;个人履历、家庭主要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个人政治思想、工作和作风等方面的主要表现及对照党员标准的差距和今后努力的方向等。本人政治历史或其他方面如果有问题或受过奖励等情况,也必须如实写明。

2、党组织派人谈话。收到入党申请书后,党组织应在1个月内派人同入党申请人谈话,了解和掌握申请人基本情况、政治思想和现实表现等。

二、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和培养教育

3、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党组织应召开党员、群众代表座谈会,党支部书记讲明入党积极分子推荐要求后,组织参会人员从申请入党人员中推荐先进分子作为入党积极分子人选(座谈记录经党员群众签字后存档)。群团组织对申请入党人员进行考察,并推荐优秀团员(原则上28周岁以下青年入党应经过推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人选(推优表存档)。由支部委员会(不设支部委员会的由支部大会)根据座谈会推荐情况和群团组织推优情况,研究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初步人选,并形成会议纪要(存档)。将初步确定的入党积极分子的基本情况,申请时间,党员推荐、群团推优情况,支部讨论意见等,向所在单位(居住地)党员群众进行公示(存档),公示时间一般为7天,经公示无异议,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上级党委备案。党组织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名单后,一般要在1周内报上级党委备案。基层党委接到党组织报备的入党积极分子名单后,如无不同意见,一般应1周内向党支部下发《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登记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登记表》由本人填写后交培养联系人保管。

5、指定培养联系人。党组织要指定1-2名思想理论水平较高、党内工作经验丰富的正式党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入党积极分子要至少每半年与培养联系人汇报自己的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培养联系人要认真落实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注重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理想信念教育,通过谈心谈话,观察其日常工作学习表现和特殊环境中的表现,听取党内外有关群众的意见等方式进行考察,并将积极分子思想觉悟、工作表现等情况综合分析后填入培养考察栏内,记录要具体实在,反映出入党 2

积极分子思想认识提高的渐进过程。记录时,要注明谈话时间、地点、谈话人,培养联系人要签字盖章。

6、培养教育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期至少为1年,自党支部确定其为入党积极分子之日算起。党组织要采取听党课、参加党内有关活动、分配一定的社会工作和组织培训等方式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党组织应通过交流讨论、举办讲座、举办培训班等方式有计划地、有系统地加强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训,也可吸收参加党内有关活动,使他们了解和熟悉党内生活,培养他们的组织观念。党支部每半年要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一次考察,重点考察其思想政治、工作生活表现,特别是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中的表现,并形成综合考察报告(存档)。

入党积极分子工作、学习所在单位(居住地)发生变动时,原单位(居住地)党组织和现单位(居住地)党组织要及时做好培养教育工作的接续和有关材料的转接、审查,培养教育的时间应连续计算。

三、发展对象的确定和考察

7、党支部确定发展对象。对经过1年以上培养教育和考察、基本具备党员条件的入党积极分子,由培养联系人提议,在听取培养联系人和党员群众意见(党支部应召开党员群众座谈会,听取党内外群众意见,实行无记名投票,参会人数及有效票数与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相同,并形成会议纪要存档)的基础上,由支部 3

委员会集体讨论确定拟发展对象。一般在1周内,党支部要将发展对象的基本情况等进行公示(公示时间及范围与入党积极分子相同,公示情况存档),公示无异议的确定为发展对象。

8、上级党委备案。党支部一般应在确定发展对象后1周内,将有关情况(含联系人意见、党员群众座谈会记录、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情况、支部会议记录、公示情况等),报上级党委备案。

9、确定入党介绍人。党支部应确定2名政治坚定、责任心强的正式党员担任发展对象的入党介绍人,入党介绍人可由培养联系人担任,也可由党组织指定。入党介绍人要认真履行职责:向发展对象解释党的纲领、章程,说明党员的条件、义务和权利;认真了解发展对象的入党动机、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工作经历、现实表现等情况。如实向党组织汇报;指导发展对象填写《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并认真填写自己的意见;向大会负责地介绍发展对象的情况,发展对象批准为预备党员后,继续对其进行教育帮助。受留党察看处分、尚未恢复党员权利的党员,不能作入党介绍人。发展对象一般不可请自己的亲属做入党介绍人。

发展对象因工作、学习离开时,党支部要将其主要表现和培养教育情况写成书面材料,作为培养教育材料内容转交其新单位。

10、进行政治审查。一般在确定为发展对象1个月内,党支部应派专人对发展对象的思想政治情况和现实表现进行全面审查。政治审查的主要内容是: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态度;政治历史和在重大政治斗争中的表现;遵纪守法和遵守社会公德情况;直系亲属和与本人关系密切的主要社会关系的政治情况。政治审查的基本方法是:同本人谈话、查阅有关档案材料、找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情况以及必要的函调或外调。政治审查情况应形成综合性、结论性的书面审查意见。对流动人员中的发展对象进行政治审查时,必须征求其户籍所在地和居住地基层党组织的意见。未经政审或政审不合格的,不能发展入党。

11、开展集中培训。政治审查合格后,基层党委或县级党委组织部门要对发展对象组织学习培训,时间一般不少于3天(或不少于24个学时)。未经培训的或培训不合格的,不能发展入党。

四、预备党员的接收

12、支部委员会审查。支部委员会对入党申请材料、教育培养情况、政治审查情况、公示情况,及个人现实表现、党员群众意见等方面,对发展对象进行严格审查,集体讨论,实行无记名投票确定是否可以吸收为预备党员。发展对象未来三个月内将离开工作、学习单位的,一般不办理接收预备党员的手续。

13、上级党委预审。经支部委员会审查、集体讨论通过的 5

发展对象,由支部委员会报具有审批权限的基层党(工)委预审,并提供发展对象的入党申请书、本人自传、本人思想汇报、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党员群众座谈会议记录,团组织推荐审核情况、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情况、发展对象政审情况、集中培训情况、确定为发展对象时党员群众座谈会议记录,有关公示情况、党支部会议记录、发展对象个人现实表现等相关材料。必要时,还应查阅本人的人事档案。同时,还应征求、听取计生和执纪执法等相关部门的意见,基层党委和有关部门均需出具书面审查意见。审查结果及时反馈党支部,并向审查合格的发展对象发放统一编号的《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

14、填写入党志愿书。填写《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前,党支部要对申请入党的人进行忠诚老实的教育,将填写《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的目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各栏目的内容和要求,向申请入党人讲清楚。发展对象要严肃认真地按照《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各栏目内容和要求逐项如实填写,不得有任何隐瞒和伪造。

15、支部大会讨论。召开接收预备党员的支部大会讨论(有表决权的到会人数必须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人数的半数)。会议议程为:①发展对象汇报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本人履历、家庭和主要社会关系情况,以及需向党组织说明的问题;②入党介绍人介绍发展对象的有关情况,并对其能否入党表明意见;③支 6

部委员会报告对发展对象的审查情况;④与会党员对发展对象能否入党进行充分讨论;⑤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赞成人数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的半数,才能通过接收预备党员的决议。因故不能到会的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在支部大会召开前正式向党支部提出书面意见的,应当统计在票数内。支部大会讨论多名发展对象入党时,必须逐一讨论和表决。支部大会后,形成支部大会决议,决议主要包括:发展对象的主要表现;应到会和实际到会有表决权的党员人数;票决结果;通过决议的日期;党支部书记签名。基层党委要将发展对象有关情况向发展对象所在单位(居住地)党员群众公示(公示时间及范围与入党积极分子相同)。

党支部要及时将决议写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通过决议的日期,并签名盖章后,连同对象入党申请书、政治审查材料、培养教育考察材料等。决议形成后,一般应在1周内,将拟接受预备党员的有关材料报上级党委审批。

16、上级党委派人谈话。党委审批前,应指派党委委员或组织员与发展对象谈话。主要考察申请人对党的认识是否正确,入党信念是否坚定,入党动机是否端正(是否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对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掌握和理解情况,思想觉悟和政治觉悟是否成 7

熟等。谈话人要将谈话情况和自己对发展对象能否入党的意见,如实填写在《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上,并向党委汇报。

17、上级党委审批。由党委组织委员逐一介绍发展对象情况,党委委员逐一讨论,主要审议发展对象是否具备党员条件、入党手续是否完备。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因故不能到会的委员在会议召开前向党委提交书面意见的,应统计在票数内。党委会议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到会才能举行,赞成人数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委员的半数以上,才能形成接收预备党员的决议。党委审议批准后,审批意见写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注明预备期的起止时间,并交党委书记签名盖章。向报批的党支部下发《发展新党员通知书》。党支部要及时通知本人,并在党员大会上公布。对未被批准入党的,应当通知党支部和本人,做好思想工作。

党委对党支部上报的接收预备党员的决议,应在三个月内审批,并报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备案,特殊情况不得超过六个月。

预备党员必须由党委(工委,下同)审批。乡镇(街道)党委所属的基层党委,不能审批预备党员,但应当对支部大会通过接收的预备党员进行审议。党总支不能审批预备党员,但应当对支部大会通过接收的预备党员进行审议。除另有规定外,临时党组织不能接收、审批预备党员。党组不能审批预备党员。

18、再上一级党委组织部门备案。基层党委审批后,要及 8

时将发展的预备党员有关情况报上一级党委组织部门备案。

五、预备党员教育、考察和转正

19、编入党小组。党组织要及时将上级党委批准的预备党员编入党支部和党小组,组织参加党内生活,党组织书记或党小组组长要找预备党员谈话,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并对预备党员进行教育和考察。

20、入党宣誓。一般由基层党委或党支部(党总支)组织进行。入党宣誓会场要布置得庄重、简朴、整洁,必须悬挂党旗。气氛要严肃,不可采取茶话会等轻松活跃形式进行。

21、继续教育考察。党组织要通过党的组织生活、听取本人汇报、个别谈心、集中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对预备党员进行教育和考察。督促、指导预备党员积极履行党员义务,按期缴纳党费,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党支部至少每半年要听取一次预备党员思想情况汇报,入党介绍人定期向党支部汇报考察意见,党支部要根据预备党员的表现,及时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存档),预备期内,基层党委要对预备党员进行一次集中培训,时间一般不少于8个学时。经县级以上党委组织部门组织了相同时间的集中培训的,可不再另行集中培训。预备党员未经集中培训的,不能转正。

22、提出转正申请。预备党员1年预备期满前,一般应提前一至两周向所在党支部提出转为正式党员的书面申请(存 9

档),如实向党组织汇报预备期内自己的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履行党员义务情况,完成党组织分配的任务情况。党支部要将预备党员在预备期间的情况进行公示(公示时间及范围与入党积极分子相同),征求党员和群众的意见。

23、支部大会讨论。讨论预备党员转正的支部大会,对到会人数、赞成人数等要求与讨论接收预备党员的支部大会相同。会议议程为:预备党员汇报预备期的表现;入党介绍人、支委会介绍教育、考察情况,提出能否转正意见;到会党员发表意见,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会议结束后,党支部形成决议(存档)。

对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具备党员条件的,应当按期转为正式党员;需要继续考察和教育的,可以延长一次预备期,延长时间不能少于半年,最长不超过一年;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应当取消其预备党员资格。党支部应1周内将决议填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报上级党委审批。

24、上级党委审批。党委收到党支部报送的预备党员的申请转正材料后,应召开会议讨论是否同意预备党员按期转正,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与预备党员接受会议要求同),并形成决议。党委对党支部上报的预备党员转正的决议,应当在三个月内审批。党委审议批准后,应及时向所在党支部下发《党 10

员转正通知书》。党支部书记应当同本人谈话,并将审批结果在党员大会上宣布。

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延长预备期或取消预备党员资格,应当经支部大会讨论通过和上级党组织批准。

25、材料归档。一般在发展党员后各个环节工作完成后1个月内,党支部要将党员入党材料归档,党员档案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入党申请书、转正申请书、本人自传、本人思想汇报、政审材料、发展对象集中培训登记表、群团组织推荐审核表、各个环节的党员群众座谈记录、入党知识分子培训登记表及心得体会、《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登记表》、入党积极分子现实表现材料、党支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半年考察情况,《发展对象综合审查表》、发展对象现实表现,各环节的党支部会议讨论记录及决议等,党员预审表(含基层党委预审意见和执纪执法部门审查意见),基层党委接受预备党员决议、预备党员集中培训登记表及心得体会、预备党员现实表现材料、党支部讨论转正的会议记录、预备党员考察登记表、预备期间的总结材料,基层党委审批预备党员转正决议等重要入党材料归入党员档案。党员受到各级党组织表彰、奖励的登记表、审批表。预备党员延期转正、取消预备党员资格、党纪处分、党员登记、民主评议、退党、撤销处分等有关材料。

发展党员工作程序和要求 篇2

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发展党员过程中过于求稳, 思想保守。二是年轻职工党员和学生党员偏少。三是缺乏科学地制定和落实发展党员规划和有效机制。根据工作情况, 党委必须科学制定发展党员规划。认真做好扩大入党申请人队伍工作;注重在青年职工和学生中发展党员, 解决党员队伍年龄偏高问题;采取有效措施, 使党员队伍结构趋于合理, 增加教学一线年轻党员力量。

二、采取配套措施, 全面落实发展党员规划

(一) 加强党内教育管理, 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1.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 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 (1) 坚持“三会一课”制度, 以制度做保证, 提高党员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 突出重点, 有的放矢地开展“党员作用”大讨论活动, 保证民主评议党员活动深入开展。 (3) 搞好“创塑”活动。把塑造共产党员形象同开展“党员作用”大讨论结合起来, 使党员自身形象得到提高。2.引导党员增强参政议政意识, 提高党员政治地位。首先, 无论单位出台哪些举措, 党支部要坚持做到:党员先动员、先讨论、先行动。其次, 党委要坚持思想分析制度。基层党支部要每月向党委反映工作中的难点、热点等问题。培养他们参政议政的意识。再次, 充分发挥党员的民主监督作用, 使党员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3.以活动为载体, 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条件。要积极开展党员责任区模范岗位活动, 做到月考核、季讲评、半年一总结。通过开展活动, 提高党员的整体形象, 增强党员的责任心。同时, 党员与群众开展谈心活动, 帮助引导青年职工和学生积极向上, 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为扩大申请人队伍打下坚实基础。

(二) 突出重点, 认真做好扩大申请人队伍工作。1.扩大申请人队伍是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基础。工作中, 通过发动党员开展谈心活动, 激发师生的政治热情, 启发引导他们靠拢党组织。发展党员中, 要将重点向青年职工和学生倾斜。还要建立和完善谈话制度、思想汇报等制度。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到位, 对具备条件的积极分子及时发展, 保护入党积极分子的积极性, 使师生切实体会到党组织的大门一直是敞开的。2.实行党员群众工作制度。为改变一些党员做群众工作不积极、不主动问题, 要在提高党员责任感的同时, 制定党员群众工作制, 要求党员主动帮助和教育责任区的思想素质好, 工作勤奋, 学习刻苦的青年职工和学生, 通过开展“一帮一”活动, 有意识地启发和引导他们积极靠拢党组织。3.落实帮教“三熟悉”制度。各基层党支部把党员帮教对象确定下来后, 要求党员做到“三熟悉”:既熟悉帮教对象工作表现及性格爱好;熟悉其家庭情况和工作学习经历;熟悉思想状况和存在问题。极大地调动党员做好群众工作的自觉性。

(三) 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和考察。1.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 是保证发展党员质量的重要环节。学院党委要认真做好积极分子党课培训工作, 对他们加强党的基本知识教育, 确保培训质量。各党支部经常分析入党积极分子情况, 定期检查党小组的工作, 加强指导。有目的地让他们参加一些党内活动。平时向他们提要求, 交任务, 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考验, 尽快成熟起来。2.搞好共青团推优工作。为了确保“推优”质量, 各基层团组织定期向党支部汇报状况, 党支部专题研究“推优”工作。党支部要采取“双导师制度”, 即指定一名导师负责其专业技能;一名导师负责其政治思想。这种制度对青年成长极为有利, 使他们在专业技能上有所提高, 在思想觉悟上进步更快。

(四) 坚持标准, 严格把关, 确保新党员质量。1.严把计划关。每年初对各支部上报的发展计划, 党委认真审核, 组织员深入支部了解积极分子表现, 并向党委汇报, 根据了解的情况, 党委研究后, 确定全年的发展计划。党委组织部门定期检查支部发展党员规划落实情况, 进行具体监督指导, 把支部完成发展党员计划纳入考核指标。2.严把考察关。组织员要经常深入支部, 通过个别谈话或召开座谈会了解入党积极分子的表现, 做到对积极分子的成长情况心中有数, 减少发展工作中的失误。3.严把材料审查关。党委每年举办两次支部书记、支部委员业务培训, 每年搞一次支部书记经验交流会, 使组织发展材料得到进一步规范。4.严把质量关。在组织发展工作中, 坚持成熟一个, 发展一个的原则, 对有争议的和群众不满意的积极分子坚决不发展, 确保发展的党员质量。

摘要:科学制定和落实发展党员规划, 党组织才能保证发展党员质量, 改善党员结构, 更好地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本文结合工作实际, 探讨新形势下制定和落实发展党员规划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党组织,党支部,发展党员

参考文献

[1]何贵生.新时期入党培训教材, [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6 (7) .

[2]范平.新时期党的建设教程, [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8 (8) .

发展党员工作程序和要求 篇3

一国发展方式所应具有的性质和特征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发展环境高度相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发展环境下,由于工业化城镇化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和推进条件不同,发展的路径和手段也会不同。如,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加快发展往往是首要任务,这时,增加物质资本积累通常成为促进发展的主要杠杆;而在工业化的高级阶段,提高发展质量往往是首要任务,这时,鼓励技术创新、积累人力资本通常成为推动发展的主要手段。因此,发展方式没有最终形态,我们要努力形成的发展方式,应与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一致,与我国现代化所处的国内外环境相适应,应是全面、协调、高效、普惠、可持续和应变能力强的发展方式。

分阶段目标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相当突出,不仅已严重影响当前经济的平稳运行,而且对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已构成潜在威胁。转变发展方式已经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另一方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涵丰富,涉及面广,且其各部分和各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一项综合的系统的艰巨任务。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既要考虑需要,又要考虑可能;既要有紧迫感,又不可操之过急。通过分析发展方式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的性质、严重程度,以及影响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及其制约强度,我们认为,实现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这一目标要经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现在起到“十二五”时期末,要突出重点,着力消除制约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层体制性因素,努力构建支撑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使发展方式面临的突出矛盾得到明显缓解,与我国国情特点的协调性明显提高,与发展新阶段的适应性显著增强,为在下一个五年规划期间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个阶段:2015年-2020年,全面部署,统筹推进,通过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从根本上消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政策因素,基本形成与我国发展阶段和国内外环境相适应的全面、协调、高效、普惠、可持续和应变能力强的经济发展方式。

具体要求

反映全面发展的要求。在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的现代化应是包括人的发展在内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而不应再是过去那种过于偏重经济发展的现代化。我们所要建立的新的发展方式,也应有助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建设的全面推进。

反映协调发展的要求。现代化的各个方面是有机的整体,只有协调各方面的发展,才能保证现代化的持续推进。不仅现代化的各个方面要协调发展,各方面内部不同部分之间也要协调发展;新的发展方式应有助于经济内部结构的优化以及经濟与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反映高效发展的要求。高效发展是指在相同约束条件下实现更多产出的发展。它不仅有助于加快发展,而且有助于增强发展的持续性。经济要高效率地发展,是我国人均自然资源禀赋水平偏低、工业化城镇化尚未完成这一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也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围绕全球资源而展开的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这一基本趋势所决定的。实现高效发展,除努力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外,还要着力提高资本和人力资源等的利用效率。同时,新的发展方式还要有利于优化资源和要素在部门、区域及城乡之间的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反映普惠的要求。在“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实施几十年后的今天,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扩大国内需求、释放发展潜力、保持发展连续性的必然要求。新的发展方式要有助于各地区、各阶层共享发展成果。

反映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保持发展的持续性,对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至关重要。国际经济发展史表明,当今世界南北发展巨大差距的形成,主要不是因为北方国家的发展速度快于南方国家,而主要是由于北方国家连续保持了百年以上的经济增长,而南方国家却常常因为外敌入侵、内部社会动荡等原因,未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现在,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已彻底解决,人民生活已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保持发展的持续性,是新时期我国现代化面临的突出任务。这一方面要求将发展保持在资源环境可承载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也要求通过技术的不断进步、体制的不断创新,为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有足够强的应变能力。发展方式是一定历史和技术条件下的产物,条件变了,发展方式也要随之调整。否则,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这不仅被中国的发展历程,而且也被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所证实。新的发展方式要具有随着内外条件和环境变化而进行自我调整、优化的能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实施的四大战略

针对发展方式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深层体制性缺陷,“十二五”时期应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产业中高端竞争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和节能减排、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有重大进展,相应实施如下四大战略:

一、以完善社会保障和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的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战略

假设在20l0年-2015年期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要保持8.5%左右,而出口年均增长率比1978年-2008年平均增长率低5个百分点左右,这会导致相当于GDP的2.44%的需求缺口。要弥补这一缺口,未来几年国内需求平均每年需额外增加1.2万亿元左右。

我国政府基本保障支出比重和居民基本保障水平都比较低。扩大政府基本保障支出,提高居民基本保障水平,可以成为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从国际经验看,同等收入国家政府基本保障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平均为54.0%,而2008年我国这一比重在38%左右;同等收入国家政府基本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0.3%,而我国的这一比重是5.4%;同等收入和文化相似国家的居民消费率在60%左右,而我国居民消费率在35%左右。

为了挖掘基本保障促进消费增长的潜力,应重点解决基本保障覆盖面窄和地区间、职业间待遇不公平的问题,应优先保证五项“人人享有”,即免费的义务教育和中职教育、少量收费的基本卫生保健、适当的住房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养老安排。

初步测算,如果2010年-2015年能够基本实现五项“人人享有”,每年可以释放的内需潜力至少达1.1万亿元,满足扩大内需要求的90%左右。

我国实现五项“人人享有”的经济条件也基本具备。按照逐步缩小我国与同等收入国家财政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差距,到2012年将差距缩小50%,到2015年将差距缩小80%的方案,假定: GDP每年增长8.5%,一般财政支出年均增长13%,财政基本保障支出增幅高于一般财政支出增幅5个百分点,初步测算,未来六七年逐步实现五项“人人享有”,每年所需财政资金缺口在3000亿~5500亿元(2008年不变价)。通过适当提高中央所属企业红利上缴比例和出售部分新增资产,每年可以筹集5000亿元左右支持基本保障体系建设。

二、以农民工市民化为重点的城镇化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取得重大进展,城镇数量、城镇人口规模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都有大幅度增长。1978年到2008年,我国城镇化率由17.9%提高到45.7%,年均提高近0.93个百分点,城镇人口由1.72亿增加到6.07亿。即便如此,中国的城镇化不仅质量不高,发展水平也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加快推进城镇化,持续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使大多数农民进入非农产业和城镇,并变为真正的城市居民,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中国扩大内需有效的手段。

目前,农民进入非农产业和城镇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要有足够的非农就业岗位以让农民就业;另一个是在有工作的基础上,农民及其抚养人口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城镇居民。这就是所谓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据测算,我国农民工总规模约为2.4亿左右,其中纳入城镇人口统计的农民工大约为1.23亿。无论是否纳入城镇人口统计,绝大多数农民工及其抚养人口都未能公平享受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通过DRC—CGE模型模拟分析发现,相对于延续现行政策的基准情形,如果能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并假设每年能使约5%的农民工实现市民化转变(享受城镇居民身份人口净增1000万),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教育、医疗及住房等公共服务,则估计将使我国2010年—2015年期间的经济增长率平均上升约0.75~1.06个百分点。以模拟分析的基年2010年为例,将带动GDP增加约3600亿元。模型模拟分析还发现,农民工市民化可以促进居民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降低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农民工市民化还可以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人口转移,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三、以提升中高端产业竞争力为重点的产业转型升级战略

国际经验表明,形成产业中高端的竞争力,才有持久的竞争优势,但在一个国家,只有部分产业可能具备这种能力。应根据不同产业的特性,重点在研发设计、规模经济、精密制造、供应链、品牌和营销渠道等方面下工夫,形成一批今后二三十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在全球范围具有持久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

从我国目前的产业状况看,有可能、有潜力形成中高端竞争优势的产业:一是以较强的生产制造能力为基础,同时具有一定研发设计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集群发展特征突出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如机械制造、电子和电气产品制造、交通设备制造等,其中最为典型的四个子行业是机床、发电设备制造、汽车制造和高速铁路设备制造。二是以劳动密集和产业配套优势为基础,同时具有较大的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和品牌等竞争优势提升空间的产业。主要是轻工、纺织服装、部分电子机械等产业。三是具有显著的市场和生产规模经济优势,同时具备技术、管理和经营上的系统集成能力的产业。如钢铁、有色、化工等产业。四是由于技术重大突破或全球范围打破技术瓶颈,形成新的技术平台和发展机遇的产业,以及体现国家战略要求,由国家直接大量投入支撑的产业。如航空航天、新能源和环保、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当然,哪些产业能够形成长期竞争力,最终将取决于市场竞争。

四、以促进节能减排增效和生态环境保护、降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为重点的绿色发展战略

中国政府已经提出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自主减排目标,并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行动计划。应以降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为主要目标,确定“十二五”时期我国节能减排战略和路线图,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多种手段有机结合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积极发展与我国现阶段国情相适应的低碳技术和减排技术,培育新的经济和科技增长点。由于大部分二氧化碳是由化石燃料使用所产生的,一定意义可以说节能就是减排。降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是一个能够反映节能减排进度的综合性指标,也易于与国际接轨。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政策重点

第一,不失时机地推进资源和要素价格改革,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首先,要加强对非传统资源的产权界定和保护。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非传统资源,比如排放权资源、频道资源等,变得越来越稀缺,越来越宝贵,迫切需要通过加大对其产权的界定和保护,在维护公共利益的同时,提高这类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要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国资源税费制度,提高税费标准,并参照国际经验,改进资源税费在不同利益主体和不同利用相关者之间的分配关系。最后,要着力推进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态环境容量等要素价格体制以及利率、汇率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第二,切实加强对资源、环境、质量及安全等方面的社会性规制,正确和有效发挥政府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应有作用。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我国有关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重点解决法律体系不健全和标准不合理的问题。其次,增强社会性规制执法的约束力和严肃性,特别要避免为短期调控目的而放宽规制要求,或将社会性规制政策作为短期调控政策加以使用的做法。无论是在经济上行期,还是在经济下行期,都要严格执行与节能降耗减排及劳动保护、社会保障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既不能因为经济的暂时困难而放宽这些法律的执行标准,也不能因为经济形势的好转而提高法律标准。再次,要进一步规范和发展信用评级、调查审计、认证认可、公正仲裁等专业性中介服务,充分发挥其在增强社会性规制政策有效性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后,要把对资源环境、质量安全等的管理纳入对各级干部的考核当中,从体制机制上保障相关法律法规得到切实贯彻。

第三,着力完善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变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状况。

首先,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改变那种把社会保障仅仅视为一种社会福利的观念,充分认识社会保障对扩大内需、提升人力资本、促进技术进步、增强经济整体竞争力等的积极作用。其次,要以实现基本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着力提升统筹层次,努力改变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不连续的状况。在这方面中央政府尤其要发挥主导和关键作用。要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制定和相关政策的实施,进一步改进我国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在公共服务事务方面事权和财权的划分,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使各地政府都有充足的收入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最后,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立法的层次,增强相关法律的权威性,使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提供有法可依。

第四,深化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改革,完善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剩余分配机制。

要积极探索完善国有企业利益分配的有效途径。在进一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建立国有资产、国企股份、国有土地和资源等及其收益补充社保基金的长效机制。同时,将国有企业利润,按照合理的比率进行“分红”,上缴国家财政,彻底改变国有企业实际上在无成本地使用国有资产的状况。调整国民收入和国有资本的分配结构。要根据行业的经济技术特征,把目前国有企业比较集中的行业——石油石化、电力、电信、民航、航运、矿产资源开发等进行分门别类,对于那些无须垄断经营的行业,要尽快放宽市场准入,允许各类所有制企业进入;对于那些确须由国有企业垄断经营的行业,要以各种适当的方式,如特许权费、资源税、级差租金等,将其超额利润收归国有,使其行业利润率与社会平均利润水平基本一致。

第五,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筑基础性、共用性的技术平台,增加政府在共性技术领域的资金投入,强化政府整合科技资源和组织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作用。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在广泛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增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绿色发展。把应对气候变化与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道德规范等手段,形成节能减排增效、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第六,制定并实施合理的消费政策,促进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消费模式。一要完善消费品价格政策体系。要在普遍提高资源产品价格的同时,对居民消费实行阶梯水价、阶梯电价、阶梯天然气价格,对超过定额的消费收取几倍、十几倍乃至几十倍于基本价格的价格,以抑制大量耗费资源的行为。二要完善税收体系。要颁布符合我国国情的住房国家标准,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和开征有差别的房产税率。要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大幅度提高筵席和奢侈品边际税率,变消费税主要从生产环节征收为流通环节征收。三要建立或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手段,严厉惩罚过度占用和消费重要资源、尤其是过度占用和消费土地、水等不可贸易资源的行为。

发展党员工作程序和要求 篇4

讨论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支委会记录

时间:年月日

地点:

出席人:支委会成员:XX、XX、XX

列席人:XX、XX

缺席人:XX、XX(缺席原因,如学习、出差、生病、无故等)主持人:书记

记录人:

会议议题:讨论确定入党积极分子

一、讨论确定XX为入党积极分子问题

1、XX介绍XX的基本情况

2、讨论

XX同志发言:主要优点:…………….不足之处:…………… XX同志发言:主要优点:…………….不足之处:……………

3、经支委会讨论,确定XX为入党积极分子,其培训联系人:XX,XX(两名正式党员)

二、讨论确定XX为入党积极分子问题

同上

讨论拟确定为发展对象人选支委会记录

时间:年月日

地点:

出席人:支委会成员:XX、XX、XX

列席人:XX、XX

缺席人:XX、XX(缺席原因,如学习、出差、生病、无故等)主持人:书记

记录人:

会议议题:讨论拟确定为发展对象人选问题

一、讨论拟确定XX为发展对象人选问题

1、XX介绍XX的基本情况

2、讨论

XX同志发言:主要优点:…………….不足之处:…………… XX同志发言:主要优点:…………….不足之处:……………

3、经支委会讨论,确定XX为拟发展对象人选

二、讨论拟确定XX为发展对象人选问题

同上

讨论确定发展对象支委会记录

时间:年月日

地点:

出席人:支委会成员:XX、XX、XX

列席人:XX、XX

缺席人:XX、XX(缺席原因,如学习、出差、生病、无故等)主持人:书记

记录人:

会议议题:讨论确定发展对象

一、讨论确定XX为发展对象问题

1、XX介绍XX的基本情况

2、讨论

XX同志发言:主要优点:…………….不足之处:…………… XX同志发言:主要优点:…………….不足之处:……………

3、通报公示、征求群众意见等的情况

4、经支委会讨论,确定XX为发展对象

二、讨论确定XX为发展对象问题

同上

时间:年月日

地点:

出席人:支部全体党员。(应到会党员人,实到人;应到会正式党员人,实到人)。

列席人:XXX、XXX

缺席人:XXX、XXX(缺席原因,如学习、出差、开会、因病等)主持人:书记

记录人:

会议议题:讨论接收预备党员

一、XX书记报告正式党员到会情况、宣布大会主要议题

二、逐个讨论、审议接收预备党员问题

1、讨论接收×××同志为预备党员

(1)×××同志宣读《入党志愿书》,向大会汇报本人情况。

(2)介绍人介绍情况,提出自己对其入党问题的意见。

(3)组织委员报告对发展对象公示、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培训、政审及预审等情况

(4)党员讨论

×××:……(评价:主要优点和不足)……,(是否赞成其入党的意见)。

×××:

(5)进行票决

发出×票,收回×票;×票赞成、×票反对、×票弃权。

(6)支部书记宣读支部大会决议:根据支部大会讨论、票决结果,同意接收×××同志为中共预备党员。

(7)×××同志表态:……………。

2、讨论接收×××同志为预备党员

(同上)

时间:年月日

地点:

出席人:支部全体党员。(应到会党员人,实到人;应到会正式党员人,实到人)。

列席人:XXX、XXX

缺席人:XXX、XXX(缺席原因,如学习、出差、开会、因病等)主持人:书记

记录人:

会议议题:讨论预备党员转正

一、XX书记报告正式党员到会情况、宣布大会主要议题

二、逐个讨论、审议预备党员转正问题

1、讨论×××同志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1)×××同志宣读《预备党员转正申请书》,向大会汇报预备期本人情况。

(2)考察人介绍情况,提出自己对其按期转正问题的意见。

(3)组织委员报告×××同志在预备期的考察和表现情况及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情况。

(4)党员讨论

×××:……(评价:主要优点和不足)……,(是否赞成其按期转正的意见)。

×××:

(5)进行票决

发出×票,收回×票;×票赞成、×票反对、×票弃权。

(6)支部书记宣读支部大会决议:根据支部大会讨论、票决结果,同意×××同志按期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7)×××同志表态:……………。

2、讨论×××同志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顺应党员意愿和时代要求 篇5

第一,修改党章顺应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愿望。

近年来,不少党员向中央有关部门提出修改党章的意见和建议。党的十七大筹备工作启动后,在征求各地区各部门对起草党的十七大报告的意见时,许多地方和部门都建议党的十七大对党章作适当修改。中央认真研究这些意见,顺应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愿望,决定对党章进行适当修改,并成立了党章修改小组。

第二,修改党章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实践中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中形成了广泛共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通过修改党章,及时将这些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吸收到党章中,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党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第三,修改党章是推进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确立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并形成了一系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方针政策,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开始步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通过修改党章,将这一系列方针政策写入党章,有利于按照党的基本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进一步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

第四,修改党章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新的实践中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得到加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重大成果,发展党内民主、改进党的作风、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组织制度创新、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通过修改党章,将党的建设的这些实践经验和理论创新成果写入党章,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第五,修改党章有利于及时将党的十七大报告的创新成果吸收到党章中。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进一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事业作出全面部署,确立一些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如果党章不作相应修改,必然会出现党章与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表述在一些方面不一致的问题。适当修改党章,吸收党的十七大报告的重要成果,有利于把学习党章与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推动学习和贯彻党章活动。

实际上,党的代表大会修改党章是我们党的一个惯例。我们党历来重视党章建设。党的一大制定了党纲,党的二大制定了我们党的第一个党章,此后除了党的五大因当时的特殊环境未对党章进行修改、后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党章作出修改以外,其他历次代表大会都对党章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改。现行党章是党的十二大制定的。20多年来,党章的基本内容保持稳定,在党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根据党的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对党章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实践证明,这些修改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党章作为党的总章程的重要作用。

团籍注册工作程序和要求 篇6

团籍注册是团组织对团员团籍的连续认定,是团员年终思想总结,也是团组织对团员进行的思想教育整顿过程。

一、注册条件。凡是能够参加团的活动,做团组织分配的工作并按时缴纳团费,经评议是优秀团员、合格团员及教育帮助后可以合格的团员,团组织都应予以注册。团员违反团的纪律的,除受留团察看处分,团组织在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的同时,为其办理注册手续。

二、注册时间。从上最后一个月至本第一个月,全团范围同步进行。

三、注册程序。(1)以组织生活形式,开展团员评议教育活动。

(2)团支部委员会向全体团员报告一年来的工作,接受团员监督。(3)团支部验收团员上团费收缴卡,并收缴拖欠团费。(4)对符合注册条件的团员,在其团员证的“团籍注册”栏内填写注册时间,加盖注册专用印章,同时发给下团费收缴卡。(5)根据团员注册情况,搞好团员统计。(6)办理超龄团员离团手续。在注册中,对于年满28周岁的团员,团支部应按规定的程序为其办理离团手续。(7)对新发展团员,办理注册手续。(8)团籍注册后,团支部应及时向上级团委汇报注册情况,并根据团员注册、超龄团员离团和发展新团员情况修订《团员花名册》。

中国共青团滠口中学委员会

农机保养的主要工作和要求 篇7

一、农机保养的主要工作

农机保养的类别和项目很多, 但按其作业性质区分, 主要工作是:清洁、检查、紧定、调整和润滑。

1. 清洁工作。

清洁工作是提高保养质量、减轻零件磨损和降低燃油消耗的基础, 并为紧定、调整、润滑工作做好准备。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对农机的外表保养和对总成、部件内外部的清洁。

2. 检查工作。

检查是保养的主要工作之一, 只有经过检查, 才能确定机件的变异和损坏。其工作内容主要是检查农机各总成和机件的外表、工作情况和联接螺栓的紧度等。

3. 紧定工件。

农机在运行中, 由于震动、颠簸及热胀冷缩等原因, 会改变零件的紧固程度, 以致失去连结的可靠性。紧定工作就是为防止连接机件松动而进行的维护作业, 其工作内容主要是对各联接螺栓进行必要的紧固和配换。

4. 调整工作。

调整工作是保证农机各总成和机构长期正常工作的重要一环。其作业的好坏, 对减少机件磨损, 保持使用的经济性和可靠性有直接关系。其工作内容主要是按技术要求, 恢复各总成、机构和仪表的正常配合间隙及工作性能。

5. 润滑工作。

润滑主要是为了减少摩擦力, 减轻机件磨损。内容主要包括对发动机润滑系更换或添加润滑油, 对传动系、操纵系以及行驶系各润滑点加注润滑油或润滑脂等。要使农机机件得到良好的润滑必须抓住品种对路、用量适当、及时添换等几个环节。

二、农机保养工作的要求

1. 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

保养的各项工作是依照掌握了的农机机件技术状况变化规律来安排的, 并做在机件工作状况变坏之前, 所以, 保养是预防性的。实践证明, 严格按照保养时机、项目和技术要求进行保养, 零件的使用寿命长、故障少, 即能减少农机运用期间的修理次数。否则, 拖保、失保、以修代保或不按技术规定保养, 势必造成零件早期损坏, 农机使用性能下降, 修理次数就必然增多。因此, 农机保养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

2. 适时调整保养时机和项目。

农机的保养时机和项目, 是根据其结构特点和运用的一般规律制定的, 与农机的发展状况和延长其使用寿命的要求相适应, 所以, 必须适时调整保养时机和项目, 认真做好保养工作。但农机在使用过程中, 由于结构特点和运行条件的不同, 其磨损规律也不尽相同。因此, 进行农机保养, 应根据农机运行条件和结构特点, 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同时, 从事农机操作的人员要摸索出所操作机磨损规律, 找出薄弱环节, 从实际出发, 在加强保养工作的前提下可做必要的调整。

3. 保证保养质量, 提高保养速度。

保养质量影响农机的技术状况和使用寿命。因此, 在保养作业中, 必须树立质量第一的观点, 严格遵守保养工艺规程, 加强质量检验, 使保养过的农机符合技术状况良好的标准。

发展党员工作程序和要求 篇8

关键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基本特点;新要求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8—0022—01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指由过去主要依靠增加劳动、土地等要素的投入,追求产品数量和经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转变到主要依靠增加资本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科技进步、改善经营管理,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提高土地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发展道路上来。这种新型农业发展方式,其实质就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相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具有一些基本特点和新要求。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特点

1.全面性。农业经济运行不仅要重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和农产品供给水平的提高,而且要关注区域农业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农业生态休闲、增收就业等多种功能的发挥,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培育,生产技术装备和生产资料的进步,农业现代服务体系建设,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全面发展等内容。

2.协调性。注重城市与乡村、农业与工业、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内部发展与外部发展的协调性,注意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保持农业和工业合理的比例关系和有机的内在联系,推进农业的经济功能与农村社会事业同步发展。

3.持续性。注重生态、制度和机制建设。推广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技术,创新农作制度,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加强政府对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和引导扶持,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实现市场无形之手与政府有形之手的结合;培育新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形成有利于农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4.人本性。根本的目的是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有市场竞争力能致富农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应把农民自由和全面发展与增加农产品供给、发展农业经济并重,在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生产出更多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食物需求的同时,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生活水平提高作为核心任务。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新要求

1.向农业发展目标的多元化转变。农业经济运行的情况要用综合目标体系来考察。这包括: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资源和环境对农业发展的承载程度;城镇化进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程度;农业从业人员的增收幅度。此外,还有一些社会政治指标:农村教育水平、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村民自治能力、农民个人的发展程度等等。

2.向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转变。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越来越受技术壁垒的影响,虽然原因复杂,但与自身存在的质量、标准等问题也分不开。因此,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必须坚持质量和效益并举的方针。要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重视品牌的创立和质量安全,努力实现初级产品向终级产品转变,由低科技含量向高科技含量转变,由无品牌、少品牌向有品牌、多品牌转变。

3.向农业发展功能的多元化转变。农业产业结构由农产品市场决定,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将形成不同的产品结构和服务需求。现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已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季节性、区域性供大于求的现象经常出现,这表明农业生产上存在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现阶段,要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区域性、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区位特点为基础,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面向市场要求,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化生产和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

4.向农业发展的生态产业转变。我国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农业生产消耗大、产出少、效益低。要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支撑更多人口和更大规模的经济发展,必须建设生态能自我维持、资源能多级循环利用、经济能获得较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农业。

参考文献:

[1]苏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涵和途径[J].社科纵横,2008,(3).

[2]韩军.科学发展观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当代经济,2008,(2).

发展党员工作程序和要求 篇9

责任

1、协助部长抓好宣传管理、队伍建设、效能建设、党建工作;

2、协助部长主持部内日常工作,明确职责分工,对部内的工作内容、进度和质量定期检查,及时向党委副书记汇报有关情况并请示工作;

3、按要求完成宣传报道、党员发展教育、党费收缴使用、企业文化建设等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4、拟定宣传规划并组织实施;

5、全面负责部室的廉政建设,处理问题及时准确;

6、做好公司各部室、区队之间的协调,沟通信息,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做好部长的参谋与助手。权限

1、部内人员、各区队通讯员的建议任免权;

2、有对部室公共资源进行调配权;

3、有对各基层党支部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指导权;

4、对违反企业文化、员工行为规范的行为进行处理,并有权对责任人进行处罚。岗位要求

1、身体健康,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熟练使用各种常用办公软件。

2、熟悉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法规,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3、具有较强的协调、计划组织能力,具有丰富的政工工作经验。

4、熟悉本部室全部业务,具有灵活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工作内容与要求

1、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2、协助部长对部室内部岗位进行部学分工、建立健全部室内部各项规章制度;

3、协助部长做好党员的发展、教育、管理及时和党费的收缴、管理、使用;

4、协助部长全面贯彻党的宣传工作方针、围绕公司中心工作,作好全公司宣传报道工作;

5、研究企业文化建设方向,协助部长落实上级和公司党政企业文化建设的指示精神,做好企业文化建设;

6、协助部长优质高效的做好领导交办的的其它工作。检查与考核

发展党员工作程序和要求 篇10

职责

在队长的领导下,负责全区的工程质量验收工作,对本队工程质量负主要责任。权限

对当班的工程质量不合格的有不予验收的权利。岗位要求

1、身体健康,具有高中及其以上学历,初级工及其以上技能等级证书,了解各项工作验收的标准。

2、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能适应验收员岗位,并能严把现场工程质量关,不讲私情。

3、对突发的工程事件,具有灵活处理的能力。工作内容与要求

1、努力学习作业规程,钻研业务,坚守岗位,深入实际,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服从领导安排,圆满完成本职工作。

2、必须班班进行现场检查验收评分,对每小班产量进度及其他工作进行计量和计分,项项评定结果,并认真做好原始记录和质量评估工。

3、严格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制,对于当班没有完成生产任务,工程质量不合格,事故隐患不处理,按规定扣分,并视情况进行整改,必要时推倒重来,不得拖至下一班次。

4、密切配合技术(员)队长搞好技术管理工作,当好队领导的参谋,协助领导做好其它各项工作。

5、按时参加队内各种会议,并及时向本班人员传达会议精神。

6、按时完成队部布置的其他工作。检查与考核

发展党员工作程序和要求 篇11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特点;发展要求

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世界和社会的系统认识或见解,具体表现为:关于政治、法律、哲学、道德、宗教、艺术等方面的社会学说和观点,集中反映了一定社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取向、价值观念和思想愿望,是其政治纲领、行为准则、社会思想的理论依据。意识形态建立在社会存在的基础上,受社会存在的决定和制约,但在一定条件下又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深入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新特点和发展要求,有利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人心、贡献力量。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新特点

改革开放一方面使得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思想文化交融、交流日益频繁,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另一方面,西方大国奉行文化霸权主义,借此加快了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的步伐。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新特点应运而生。

(一)“中国特色”成为意识形态建构的基本价值取向

改革开放以来的意识形态建构,面临两大历史性课题:一是解决传统与当代的平稳对接,保持意识形态的连贯性:二是围绕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努力体现当代中国的创业新形象。前者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后者要求以四个现代化为中心进行价值重组。两者在当代中国的有机结合,使“中国特色”的价值取向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理念。改革开放所体现的意识形态变革,着眼点在于已经是局部的、次要的社会矛盾。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成和确立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阶级斗争就主要表现于意识形态领域,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动权。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舆论是革命的先导,通过武装斗争取得政权是大规模发展新的生产关系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先决条件。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为捍卫国家主权和社会主义政权,对于国际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图谋等意识形态领域的公开较量,如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等,绝不能放松警惕、放弃斗争。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最终解决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有赖于社会主义社会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生产力,并最终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孤立地强调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不符合社会的现实和历史的真实。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意识形态的斗争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大局。

(二)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成为意识形态建构的现实需要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构正面临着非常有利的条件。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高度重视,成为意识形态建构的根本保证;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不断与时俱进,为意识形态发展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积累了诸多成功经验,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改革创新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源泉和坚实的物质基础;全党全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心和支持,为意识形态科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思想领域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意识形态建构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主流思想舆论得到进一步巩固的同时,多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思想有所滋长,对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不利影响的舆论时有出现。只有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不断发展壮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才能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减少思想冲突,增进社会认同,有效避免因认识差异而引发的社会动荡;才能有利于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在交流比较中互相融合、相互促进,使各种文化形式、文化门类、文化业态各展所长,共同发展。

(三)意识形态的感性化和生活化趋势明显

文化产品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必然是某种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在精神世界中的反映,必然体现某种价值观念、道德追求和生活态度,也必然在传播和消费的过程中对受众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日常生活领域的复杂状况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国家把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嵌入西方文化输入中国,使人民群众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受到西方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网络化时代,信息传播容量大、速度快,信息更新及时以及高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特点,使得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更具挑战。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必须在日常生活领域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给予反击,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基于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形成了“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框架。在深刻把握当今时代特征和新的历史条件以及认真汲取、借鉴国内外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崭新命题,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构建共同奋斗目标;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创造适宜人文环境;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形成良好人际关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既保持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连续性,又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endprint

(一)塑造富于时代特征的“当代中国形象”

“当代中国形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第一,立足中国发展、紧跟世界潮流的改革开放形象。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冲突的焦点,也是当代中国主导价值观不断创新发展的亮点。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带领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吹响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正确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阔步前行。第二,对外和平发展、对内安定团结的合作稳定形象。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必然面对加快发展的复杂局面和诸多困难;作为一个崛起中的世界大国,我们势必面对现存超级大国和其他各类国家有意无意设置的障碍。能否化解矛盾、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关键在于树立对外和平发展、对内安定团结的良好形象,以此取信于国内外,为做好自己的事情营造一个有利的内外环境。第三,坚持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敢于负责形象。我们党和国家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我们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形象正在一天一天地好起来。

(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进行意识形态话语创新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华民族解放、中国革命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改革的全过程。2002年11月,党的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概括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民族精神。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正式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把“爱国”理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意识形态安全与否,直接决定着文化软实力的强弱。詹姆斯·彼得拉斯曾在《二十世纪末的文化帝国主义》一文中开门见山地指出:“美国文化帝国主义有两个目标:一个是经济的,一个是政治的。经济上是要为其文化商品攫取市场,政治上则是要通过改造大众意识来建立霸权。”这就把美国通过意识形态的隐性扩张,进而确立文化霸权的目的暴露无遗。它提醒我们:意识形态的斗争并没有结束,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之一。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更加有必要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高度,认真看待当今世界文化领域的安全问题,努力探索一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战略意义上的应对之策,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追求文化认同,依托文化本体,扩大文化宣传,加强文化建设,进而提升文化软实力,是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路径。

(四)围绕“中国梦”,构建当代中国的精神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鲁枢元认为,人不仅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还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分别对应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他指出,自然生态体现为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态体现为人与他人的关系:精神生态则体现为人与自己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梦作为当代中国的精神生态,顺应了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满足了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中国梦就是中国人民的梦。“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本世纪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三部曲”。

三、顺应时代要求,加强意识形态管控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当前,世界格局深刻调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关键期,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也前所未有。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新特点和发展要求,各级党委一定要进一步增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命感和责任感,及时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切实履行好把握正确方向、部署指导工作、加强督促检查、抓好队伍建设等政治责任。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领导责任,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线,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上一篇:十月一国旗下讲话下一篇:截一个几何体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