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职研究生教育学案例分析题

2024-10-22

2024年在职研究生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共6篇)

2024年在职研究生教育学案例分析题 篇1

1、案例分析题(第二章)

小凡是个爱问问题的孩子,喜欢不断地向父母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当大人说话时,只要他觉得有疑问,就会打断大人的话,提出问题,他的这种做法在家里也得到父母的鼓励。小凡的兴趣也很广泛,除了受看书,还喜欢画画。可是当他进入小学后,却遇到了很多麻烦,他的老师经常打电话到家“告状”,说他在学校里不守纪律,老是在课堂上打断老9币问问题,有时候弄得老师很尴尬;,还在课间花大量的时闽画画,而不是复习课本或作作业。小凡的父母很烦恼。

1.结合我国的文化传统.联系实际,对小凡的“麻烦”做以评论。

答: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儒家文化传统的国家,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一直对我国的教育、对年轻一代价值观形成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在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中,有许多值得发扬的因素,它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资源。但是也存在着消极因素,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有三个明显的方面需要改变,即在认知上具有重传统与权威的取向;在人事上具有重功名的取向,在道德上具有重“忠孝”的取向。

(1)重传统、重权威的价值取向对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孔子虽然提出过“当仁不让于师”,但真正支配中国师生关系的观念是师道尊严,即在教育与教学中无原则的服从教师的权威,在教学中,强调教师的过程和作用,忽视学生的过程和作用;教师倾向于按事先安排好的方案教学,而不习惯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的安排;教师习惯向学生提问,而不习惯于不断不被学生提问;在思想教育方面,习惯于“教导”,而不习惯于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在班级管理上,习惯于发号施令和监督处罚,而不习惯于引导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自我管理。由于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我国的学生很多具有自信心不足,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和进取性不足的弱点,而这些特点是现时代非常需要的品质。

(2)重功名的价值取向对中国当代的教育价值观的影响。重功名反映在教育价值观上就是把能否培养出“当官的”、“出名的”人作为评判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反映在教育质量观上,就是把能否培养出少数尖子生看作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把考取高等院校人数的多少,看作是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这种观念在现代的消极影响是,片面强调智育,而忽视德、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在智育中,片面强调书本知识,忽视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忽视兴趣、情感、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片面强调少数尖子生的培养,而忽视面向全体学生与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

(3)重“忠孝”的价值取向对当代中国的学生观的影响。从价值取向的角度看,不论是忠还是孝,都表现一种建立在血缘和等级基础上的服从关系。这种价值取向影响对学生的态度,影响学生观的形成。在多数的教师和家长的眼中,顺从、听话、老实,一直被看成是好学生的重要标志。而那些有自己独立见解,敢于发表反对意见的学生,往往被视为不好的学生。

小凡的小学教师主要受到重传统、重权威和重“忠孝”的价值取向的影响。把小凡主动学习的这种习惯和个性认为是不听话的孩子,相反小凡喜欢画画的天性应当受到家长和老师的保护和指导,以培养学生的才能和创造性。小凡的这种作法正是对传统的消极的价值观念的一种挑战,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方向。

2.结合案例.从教育目的、师生关系等角度,说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

答:(1)我国教育目的反映了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同时也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教育目的要求培养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发展,要求在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协调发展,这是对教育对象身上要形成的各种素质及其结构的规定;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这是教育目的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的部分。小凡不断向父母和老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是其具有独立个性的表现,正是我们教育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应受到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和表扬,而不应视作是一种“麻烦”。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学生虽然知之甚少,尚未成熟,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在封建的师生关系看来,教师之于学生有无可辩驳的真理和权威性,学生服从教师是天经地义的,这种不平等的师生观,今天影响仍在,不彻底消除这种影响,不充分认识到学生独立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就不可能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单通道的授受关系。在管理上是“我讲你听”的专制型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是等级主义的,其必然结果是导致学生的被动性和消极态度,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建立在有利于学生发展意义上的严格要求和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在这种关系下,不仅师生关系和谐,而且学习效率高。现代师生关系是以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又看到学生是处在半成熟、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正确指导。

2、案例分析题(第三章)

全国特级教师丁盛宝在《我是怎样教数学的》中写到:平时,我讲授一个新的单元,总要分以下几步走:

1.先给基础有缺漏的同学补一些过去没有学好的知识,填平他们的知识缺陷,使他们达到班内的平均水平,以利于接受新的知识。

2.课内讲授新知识时,照顾班内大多数学生的水平。

3.在教了一段时期之后,同学中出现了新的差距。我就根据实际情况,依据教材的内容,有时把学生分成两组,重新安排课堂座位,进行复式教学。对理解力好的同学一般只要提一提、点一点,由他们自己看书,做题目;而理解力差的同学则由我加强辅导,领着他们一起做题目,让他们慢慢学会自己走路。对两个组,我出的题目也

是不尽相同的。

4.在进行复式教学之后,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跟不上,我就给他们进行课外辅导。

5.单元测验后,如还有个别学生跟不上,我就把他们请到办公室来一个一个地进行具体辅导。我把这种分层补缺,逐批过关的做法叫做“筛米粉”。学生经过各种不同的“筛子”筛过后,每个同学就都能达到合格的水平了。

请你就丁老师的“分层补缺.逐批过关”的做法进行分析和评价。

(1)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工作,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好的效果。个体身心发展也存在着个别差异性,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需要说明的是,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不仅是由于个人的先天素质、内在机能的差异造成的,它还受到了环境及发展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的水平、自主选择的方向的影响,在教育工作中发现和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在班级教学时,教师要同时面对四五十名学生上课。同一班级的学生,虽然年龄相近,但他们个别差异是明显存在的。教师传授的教材内容和采用的教学方法、技术,只有兼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2)丁老师所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属于分组教学,其目的在于克服班级授课条件下难以做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等缺陷。分组教学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授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长期以来,我们因缺乏操作手段和技术,“因材施教”只是作为一条教学原则高悬着。我们用差异教学理论去分析上述案例,可以看到两种有效的操作方式:分层教学和个别化教学。

(3)案例展示的分层教学,就是承认学生的层次差别,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实际实施教学。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辅导下愉快地学习,同时也激励学习者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按自己的实际情况自我学习,自我发展。

3、案例分析题:

王老师每次教完生字后,总是让学生回去每个生字抄10遍,准备第二天听写。但学生的生字听写成绩老是不理想。王老师想,肯定是抄得还不够,又让学生每个生字抄20遍甚至30遍,但学生的听写成绩仍没有提高。王老师逐渐意识到,重复抄写对生字的掌握效果并不明显。经过思考,王老师向学生宣布了自己的新规定:废除生字抄写作业,但要学生保证第二天的听写过关。于是,学生练习的方法多种多样:除了重复抄写外,有的学生采用口读、手写、心记“三管”齐下的方法;有的学生将生字做成卡片,随时随地记一下的办法„„。结果,学生的听写成绩非但没下降,还大有提高。

试从学生的本质属性、师生关系、教育对人的潜能的发掘等教学规律和教育理论来评析“新规定”的意义

(1)学生是教育过程和教学过程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但我们以往的教育对学生的分析和研究却很不够,作为教师首先要知道学生的本质属性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他们的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的可能性,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此外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虽然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具有先天的权威性,然而这一切并不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只是一个受动者,忽视了学生主动性的存在的学生观在根本上是陈旧的、错误的。教师要巧妙的利用学生的这种依赖性和向师性,但根本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发展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发展,是对教师素质的考验,如果教师不珍惜甚至滥用学生的依赖性和向师性,将挫败学生的发展。

(2)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而不是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的下一代,没有个体主动积极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内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存在。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3)教育使人的价值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使得人的个体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任何人生来都具有一定的潜能,甚至是巨大的潜能,人的潜能的充分实现,必须通过教育、通过学习才能实现。教育者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当具备了某种条件时,人的潜能会得到超常的发挥。充分认识学生潜能存在的事实和价值,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4)王老师的新规定正是在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成长。新规定也反映了教与学的统一这样一种教学规律: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4、案例分析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网络的发展,有些人开始提出所谓“学校消亡论”,认为随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便利,学生完全可以在家中通过互联网并在家长的帮助下接受教育,而不必到学校去。近年来,美国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家庭学校”(home— sch001),有些家长认为学校不能提供他们的孩子所需要的教育,因而不把孩子送到学校,而是在家中由自己担任教师,借助互联网等的帮助,对孩子进行教育。这种现象引起很大的争议。

(1)结合教育学的知识。试对上述观点或做法进行评论。

答:(1)学校教育是由承担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这是学校活动中主体的特殊性。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学校弥漫着科学、文化和道德规范的气息,这些构成了学校教育环境的特殊性。从个体活动的角度来看,学校中的个体活动与其它社会活动的区别在于有教师的指导,活动的结果还要接受检查。

家庭学校,即Homeschool,是学生通过网络选择自己喜欢或需要的科目来接受教育,而不必到学校去,家长选择家庭学校的原因很多,有的父母希望孩子接受某种特定的哲学、宗教思想体系的教育,有的希望给孩子更安全、父母能掌控的社交环境,有的父母认为家庭学校能够更好的满足孩子的个性化要求,在2003年,全美在“家庭学校”中接受教育的学生数有110万,而且在以每年7%的增长率递增。

(2)我们应当看到家庭学校有其自身的优势:一是它体现了对学生教育选择权的尊重,保证了学生的自由学习权,能够满足不同学生对教育的不同需求;二是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大大减少了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改革,有利于教育整体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三是通过家校融合的形式开辟了家长参与教育的途径,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四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大量时间浪费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五是有利于克服学校教育平均化、一刀切的倾向,更好地实施个性化的教育,对发展学生独立的个性和创造性大有好处。然而家庭教育也会带来另一方面的问题,如影响到孩子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竞争能力的培养等。而学生在学校环境中的学习是一种社会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构建学习主体的过程,在充分尊重人格的基础上,通过多样、丰富的交往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和谐的教育环境,而且使教学活动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此外在实现教学任务上也比较全面,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同时班集体内的群体交往活动有利于形成学生互助友爱、公平竞争的态度和集体主义精神,并有利于形成学生其它一些健康的个性品质。包括:强化学生社会交往意识和社会角色规范,培养学生的任务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感及团结合作精神,并获得一定的社会经验。同时学生在班集体中学习,学生可与教师、同学之间进行多向交流,互相影响,互相启发和互相促进,从而增加信息来源或教育影响源,而这些都是家庭教育所不能达到的。因此所谓的“学校消亡论”是错误的观点。

(2)“家庭学校”的出现.对学校教育改革提出了什么样的挑战或要求?答:家庭学校的发展对我们具有一定的启示,这就是即使是基础教育也要勇于创新,教育形式要适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要不断拓展和完善学校教育制度,重新审视家庭教育的地位,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既重视青少年团队精神的塑造,又注重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

2024年在职研究生教育学案例分析题 篇2

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开始扩招,招生人数急剧增加,仅用短短几年时间,就完成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到大众化的转变。同时,也新增加了或合并形成一批综合性大学,促进了学科的融合交叉,优化了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环境 [1]。我国实现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进程主要是“突进式”启动的,缺乏充分的资源准备,而且从办学软硬件设施及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来看也离大众化高等教育相距甚远[2]。在此进程中,过于强调指标、数量的意义,存在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就实现了大众化的偏见,忽视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丰富内涵。为了实现15%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这一指标,我国进行的大规模扩招就不免显得有点勉为其难、急功近利,更为严重的是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教育质量问题。

当前,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特别是学位层次、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仍然不能适应知识创新和教育创新的需要,已经成为制约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比例严重偏低,离新时期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863”总体规划目标(即硕士、博士学位者占教师总数的比例,教学科研型高等学校80%,教学为主的本科高等学校60%,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30%)仍然有较大差距 [3]。 相对于其他学科,体育专业师资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在学历结构上与这一规划目标的差距更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是我国师资培训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任务。

2 当前我国体育专业在职研究生教育的两种主要形式

学者斯泰西(1992)认为:“成功必须是对模式的发现,这些模式通过我们采取的行动出现,这些行动是为回应讨论我们认定的问题的议程发生了变化而采取的”[4]。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教育目标的不同,在职教育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实施方式。国外根据实施的主体不同将在职培训分为四种典型模式:高校本位模式、培训机构模式、学校本位模式、网络本位模式[5]。当前我国体育专业在职研究生教育主要有“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两种形式。

2.1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是以高等院校为培训中心的在职教育模式。实施教育的主体是各招生大学的体育学院(体育系),他们拥有对学员学籍的管理权限。一般来说,担任此教学工作的教师就是本高校体育学院(体育系)的专业教师,他们侧重于体育专业理论的教学,学习重点在于进行学科专业化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突出体育学科的专业化。在《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方案》中,明确指出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系统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这种模式是一种学历培训模式,多以证书教育为主,参加在职研究生教育的体育界人士也多是为了取得高级的学位。

这种模式中的授课教师是高校专业教师,他们长期工作的环境是在高校,并没有中小学一线体育教学的实践经历,所以在培训过程中常常与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相脱离,从教学理念、思路和拟解决的教学实际问题上都没有深刻的自身认识。对于培养高水平的中小学体育师资来说,这种模式一直是存在着诸多弊端的。因此,我国政府以往在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的政策制订与引导中,一直并未强化教师在职教育与大学之间的联系。长期以来,对于体育教师在职教育和培训课程的内容与结构被认为是大学和高校自身的事,国家几乎从来不做出有关的政策性要求。但是,随着近几年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社会上对高层次的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增。同时,随着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深入,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方案需要进一步推行,广大学校特别是中小学的学校体育工作改革需要大量拥有新知识、新思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这对我国新体育课程方案能否顺利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体育教师的在职教育成为政府教育政策的一个核心内容,而主要面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再次重视。同时,为了弥补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中存在的弊端,保证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质量,政府加强了培训课程内容和结构的指导。2006年1月2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下发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学位办[2006]5号),其中对于课程设置做出了严格规范。

总的说来,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因其强大的师资阵容、规范化的教学方式和系统的教学内容为在职教师提供了证书教育,特别是对于中小学在职体育教师学位的提升以及文凭的获取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自2005年开始招生以来逐渐在我国的体育专业在职研究生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

2.2 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教育

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教育模式的实施主体是各地方的师资培训中心,师资培训中心是我国地方教育当局实施教师在职教育的重要基地。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伴随着我国关于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由上而下”的全面推行,各地方教育当局管辖下的师资培训中心红极一时,为教师的在职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90年代末以来,随着各大学自主权限的提升,学校本位的教师培训模式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国家也有意弱化作为教师继续教育中间环节的各地方性师资培训中心,所以,这些作为教师专业化培训的机构虽然对于教师的在职教育仍然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显然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繁盛。由于各地具体情况的不同,其发挥的作用也有很大差别。就教师在职教育的数量而言,当前我国培训机构模式呈现的是削减的态势。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政府加大了校本培训的政策引导,学校的教育经费,包括教师培训经费主要由学校自己支配,在这样的状况下各学校当然更愿意自己承担本校教师的在职教育;二是我国进行的教育制度改革逐步让中央和学校两端管理机构的权利增多,地方教育当局权力弱化。培训机构大多是由地方教育当局出面组织的,随着地方教育当局权力的弱化,培训机构模式自然也不断萎缩。以广东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招收高校体育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招生录取情况为例:

造成高校体育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招生规模日渐萎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2005年开始实施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抢占了部分生源;二是通过3-4年的招生培养,大部分需要提升学历学位的高校青年教师通过入学考试,已经开始接受在职研究生教育;三是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日趋稳定,学校对于新引进教师由“数量”向“质量”转变,绝大部分教师本身已经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2006年国务院学位办对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招生单位的招生专业和招生人数做了更严格的限制,实行招生限额办法。除“高等教育学(国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辅导员)”外,每个单位限招15个学科、专业,每个学科、专业的招生人数不得超过20人。总的说来,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是教育部为了提高高校教师的学历、学位而采取的一项试行性研究生培养模式,这一政策试行的时间不会太长[6],这种模式的在职研究生教育的萎缩甚至取消是必然的。

图 广东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招收体育专业高校教师在职研究生情况

高校体育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实施主体是各地方高校师资培训交流中心,虽然教学工作大多也是由地方高等体育院校的专业教师担任,但是学员的学籍管理权限却不在这些院校。培训机构本位模式的教育宗旨是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它更侧重的是教师的职业技能,即教育者的职业化。2006年3月31日由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下发了《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教人[2003]3号),文件中指出开展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目的是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并确定工作的指导思想为: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在遵循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律的同时,为高等学校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开辟途径,系统招生,规范培养,保证质量,为改善高等学校队伍结构和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同年的6月25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在《关于制订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教体艺司函[2003]29号)中,进一步提出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良好师德、现代教育观念、较高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大学体育骨干教师。高校体育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在课程的设置方面以宽、新、实为原则,分为学位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要求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

3 我国体育专业在职研究生教育两种主要办学模式的对比

当前我国的体育专业在职研究生教育主要有“高校体育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两种形式。它们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一定差异,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剖析阐述。

3.1 从培养的具体要求上看

2003年开始的高教硕士招生是伴随着其他专业同时推出的,主要是为了解决高校公共课老师的学历问题,其培养目标是“大学公共体育课骨干教师”。从培养的具体要求上看,高教硕士不但要求掌握基础的体育专业理论还要求掌握教育学理论和学校体育学知识,要能够胜任大学学校体育教学研究工作。而2005年开始招收的体育硕士则是为了解决我国体育界人士学历知识层次偏低的问题,其目标是“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要求其具有系统的体育专业知识。

3.2 从招生对象与条件以及入学考试的情况来看

高教硕士要求报考者是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的高等学校从事公共体育课教学的在职教师,入学考试科目中教育学、学校体育学及包含外语、高等数学、语文、逻辑学四部分的“GCT”综合考试,充分体现了高教硕士教育性、知识全面性的培养思路。而体育硕士要求报考者一般具有学士学位即可,专科毕业后三年也可报考,但强调其必须拥有体育运动实践经验,并达到一定的运动员等级标准,入学考试的考查重点在于体育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录取的时候,对于运动成绩和工作业绩突出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有特殊招生政策,可以给予降分录取,体现了体育硕士在培养思路上专业性、运动实践性的特点。

3.3 在学制方面

两者的学习年限都在2-4年之间,但高教硕士要求最少有半年的全脱产学习。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充分体现了两者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在高教硕士的课程学习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体育硕士的课程学习重点则在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竞赛组织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四个专业方向领域。对于学位论文的选题,高教硕士以研究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而体育硕士以研究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竞赛组织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等体育工作中的现实问题为主。通过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答辩后,高教硕士将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体育硕士将获得体育硕士专业学位。

3.4 从生源上看

高教硕士学员必须都是各高校的体育教师,而体育硕士的生源构成则呈多样化。高校老师仍是主要成员,占一半以上(58%),但选送学校已经滑向二级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地方院校等;中学占31%,提高中学体育老师学历层次已得到有关部门和教师自身的重视,并将成为我国体育专业在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流;优秀运动员招生政策的实施也将大大拓宽生源渠道。

4 结论

1.在我国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学校规模不断快速扩大,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源准备,大部分学校,特别是高校师资匮乏矛盾突出,随之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在校学生人数快速增长,高学历层次的体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课堂教学质量明显下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教育部和学位委员会在2003年推出高校“公共课”教师在职研究生教育,2005年开始推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开始大力发展体育专业的在职研究生教育。

2.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是教育部为了提高高校教师的学历、学位,解决当前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存在的学历层次问题而采取的一项试行性研究生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在职研究生教育的萎缩甚至取消是必然的。体育硕士专业研究生教育是在我国体育事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为系统性提升体育界专业人士的专业知识水平,解决他们的学历问题而推出的,这种模式在我国的体育专业在职研究生教育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3.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两种模式是当前我国体育专业在职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形式。两种模式在实施主体、招生对象、培养目标与方向、培养侧重点、课程设置、论文撰写要求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差异。作为培养单位,应该认真研究分析,根据两种教育形式的不同侧重点,分别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指导,达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刘丽.高等教育学: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教师发展问题及对策[D].硕士学位论文,2005.

[2]黄哲武.对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展的经济学分析[J].改革,2003,(12).

[3]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C].

[4]迈克尔.富兰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4.

[5]谭兆敏、段作章.国外教师在职培训模式的比较研究与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06,(1):75-79.

2024年在职研究生教育学案例分析题 篇3

关键词:教学模式;实验教育;互动交流

一、创新实验教育对高校培养在职研究生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高校在职研究生的教育质量

由于在职研究生的自身性质,学员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所以大多数硕士课程安排在周末学习。传统的纯理论教育模式,对学员学习和毕业要求门槛偏低,不能引起学员对课程学习的足够重视,从而造成教育积极性下降,学员学习主动性不强,教育质量不高,失去了高校培养在职研究生的真正目的。创新实验教育,是以实验教育为主的实践教育模式,加强了学员与导师的互动和课题参与感,促进了学员对课程的高效学习,且理论联系实践,让学员在思考和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增强了科研能力,大大提高了高校对于在职人员的教育质量。

2.有利于促进高校在职研究生的教育改革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高校对于在职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和能力也要进行转变,完善学员科研能力,以保障在职研究生学习的目的。高校在培养在职研究生时,需要结合高校研究课题与企业发展需求的关系,有针对性地安排创新实验课题,推动高校在职研究生教育改革,以适应社会与企业发展的需求,增强高校的教学改革,进而促进对全日制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方向,提升高校招生与教育的综合竞争力。高校对在职研究生实行创新实验教育,还有利于高校从纯理论研究向实践应用过渡,加强实际应用的进程。

3.有利于改变高校在职研究生教育现状

在职研究生的种类有很多,其中最热门的一种就是在职工商管理硕士(MBA)。对于一些想做公司管理的学员,为了加快评职称的进程,提升工作职位,不惜花费大量学费得到MBA文凭,这就发展成一种模式:高校可以通过MBA课程得到很多学费,进而支撑自身的科研发展;学员可以得到硕士文凭,在公司晋升加薪。往往双方都忽略了教育与学习在职研究生课程内容本身的重要性,不利于个人科研及管理能力的真实提升,也不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实行创新实验教育,通过学员的实践过程,能真正提升学员科研与管理能力,有效地改变这一教育现状。

二、高校建设在职研究生创新实验教育的措施

1.建立高校与企业合作机制

实行创新实验教育的核心是实验课题的选择。好的实验课题,不仅可以极大地带动学员学习的兴趣,提升个人工作科研能力并能加快企业项目研究进程,同时还可以推动高校科研课题的研发进程,实现共赢机制。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高校在选择实验课题时,应建立与企业的合作机制,以最大限度地与企业科研发展相适应,通过对企业研发能力和理论需求的了解,结合自身课题发展的方向,筛选创新实验课题。与企业加强合作,还可以保障高校对在职研究生的招生需求和招生质量。不难发现,大型科技产品公司都会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建立人才共赢模式,所以高校对于在职研究生创新实验教育应建立与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

2.加强高校创新实验教育管理

我国在职研究生教育比国外发达国家起步晚,发展不完善,高校在培养在职研究生内部管理体制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贯彻落实创新实验教育的实施,增强高校对在职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水平,首先应加强对高校在职研究生导的选拔管理,提升在职研究生导师的创新实验教育水平,建立内部竞选机制及外聘机制,保障在职研究生导师教学能力。其次应加强对学员毕业论文的监督管理,建立科学的毕业指标,保障学员的学习效果和高校对在职研究生创新实验教育质量,提升高校在职研究生教育水平和教育職责。最后应加强高校创新实验教学计划制订管理,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与创新实验课程交叉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员对科研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有利于增强学员的系统科研思维及实验操作能力,为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提供管理保障。

3.加强与学员的互动交流

培养在职研究生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员的学习兴趣,其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时时与学员互动交流。通过学员学习的感悟与及时反馈,完善在实行创新实验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保证高校创新实验教育的顺利进行。一方面,加强与学员的生活沟通,通过生活沟通,增强信任感,拉近高校在职研究生导师与学员的距离,让学员有一定的归属感,进而提升创新实验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加强与学员的工作交流,善于发现并掌握学员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目标,进而采取合理的教育方式和创新实验,提高学员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

高校实行在职研究生创新实验教育的目的是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提升学员的学习兴趣和科研能力,为企业和社会培养科研人才。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可以保障高校创新实验教育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冯斌.研究生培训质量提高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8).

[2]耿相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研究[J].决策咨询,2014(02).

2024年在职研究生教育学案例分析题 篇4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 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 形式化教育:教育着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相对规范化。

3. 非形式化教育: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

者。

4. 学制:即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

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5.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6. 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7.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中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8. 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把终身

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是片面的。

10.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11.教育世俗化:与公立教育发展相适应,教育逐渐从宗教中分离出来,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干预教育,教育目的和内容向世俗化方向发展。

12.教育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元化的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

1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14.苏格拉底产婆术:即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说,他虽无知,却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就象他的母亲是一个助产婆一样,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帮助新的生命诞生。

15.自然教育思想:夸美纽斯、卢梭、康德等均强调教育的自然性,对教育的自然性思想作新的解释,并使之哲学化,认为教育的根本属性在于充分发挥人的自然禀性。

16.洛克“白板说”:英国著名哲学家洛克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1.人力资本理论: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是指人所拥有的诸多知识、技能以及其他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

2.教育资本储藏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通过教育资本储量的测定,可以分析一个国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3.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又是探索真理的认识活动,还是一种社会建制即某种共同的规范和独特的精神气质。教育与教育学 9. 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的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4.技术:是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科学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它还物化在生产工具、设备中,体现在对生产程序的策划、规定上。

5.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寻等形式,所有这些方面的投资都或多或少改善和提高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增加金钱和精神收益。

6.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可细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等。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2.内发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有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3.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4.主体实践论:把个体积极投入实践的活动,看作是内因与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也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这称为“主体实践论”,即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来自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5.发展关键区:即发展最佳期。是心理学家根据个体身心发展不平衡而提出的。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技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性在这一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6.成熟:人的某中先天素质的发展过程。

7.最近发展区: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机基提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指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8.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以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9.人的潜能:是人足以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10.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11.个体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12.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长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1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14.遗传:是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5.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和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16.个性发展(发展个性):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人的差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性和差别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17.环境:指在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18.身心发展年龄特征: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第四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也因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人才的特出要求。

3.课程目标:是课程计划中各个学习领域和/或这些领域之下的一些具体的科目所规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应达到的要求。

4.教育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5.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目的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万古不便的教育目的是没有的。

6.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7.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8.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9.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10.感受美:指的是人对自然、社会中存在的现实美,对艺术作品的艺术美的感受能力。

11.创造美:个体把自己独特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对美的创造。

12.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1.教师职业特点:教师职业最大的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具体包括: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父母与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2.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

3.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第六章课程

1.课程: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内容的综合及其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通常指广义:即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2.学科中心论:其出发点是学科本身。主张学科本身应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

3.儿童中心论:其出发点是儿童。主张儿童的需要、兴趣、能力及经验来设计课程,提倡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4.学科课程:就是分别地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丛课程体系出发,整体安排他们的顺序、授课时数及期限。

5.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6.综合课程:是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类课程,它打破传统的从一门科学中选取特定内容构成课程的做法,根据一定的目的,从相邻相近的几门科学中选取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相互融合,构成课程。

7.核心课程:是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中心学习内容的一种课程。

8.潜在课程:也称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潜在课程”中的“课程”并非实指,只是借用“课程”一词,来说明学校中还存在着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但又无法控制的教育因素。

9.必修课程:是课程计划中规定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

10.课程计划:是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课程的总体设计或总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及学习方式上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展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11.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12.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第七章教学理论

1.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2.教学任务:是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

3.基本知识:是指形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

4.基本技能:是指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是最基本的学习工具,如阅读、协作、计算、问题解决,以及哩、化、生学科的实验技能等。技能通过多次操练,可以发展为技巧。

5.智力:一般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

6.体力:主要指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

7.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心身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8.认识的间接性: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书本知识间接地认识世界。认识的基本方式是“掌握”,是一种简约的经过提炼了的认识过程,有多种模式,且同样以教学实践活动为基础。

9.教学规律:指教学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

10.探究式学习:是借助提供结构化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方式。

11.教学模式: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模型。

12.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13.循序渐进和促进发展相结合原则:指教学即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及学科知识演进顺序进行,又要尽可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正确处理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发展水平之间关系。

14.教学策略:原是教学系统论、教育工艺学术语之一,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为实现某中教学目的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在现代教育意义下的教学策略,是指在一定教学观指导下,教师根据一定的情景,合理处理教学各因素关系而采取的工作方式。

第八章教学工作的方法、组织形式与评价

1.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方法。

2.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以及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3.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4.谈话法:又叫问答法,是教师和学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5.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得知识的方法。

6.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来获得知识、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方法。

7.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组织教学性参观等,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8.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

9.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展览馆、大自然和其他社会场地,通过

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和研究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10.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通过练习、实验、实习等时间活动,引导学生巩固和完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方法。

11.练习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12.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展与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13.实习作业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的场地运用一定的场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或其他实践活动,以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方法。

1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15.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16.贝尔——兰喀斯特制:又称为“导生制”,具体做法是:教师以教年龄大的学生为主,而后由他们中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的或学习差的学生。实际上是一种“转授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17。道耳顿制:1920年美国的柏克赫斯特在萨诸塞州的道而顿中学创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有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18.文纳特卡制:1919年,美国人华虚朋在芝加哥市郊的文纳特卡镇公立中学实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课程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按照学科进行,由学生个人自学读、写、算和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另一部分通过音乐、艺术、运动、集会以及开办商店、组织自治会等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意识”。前者通过个别教学进行;后者通过团体活动进行。

19.分组教学:是指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成若干水平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

20.特朗普制: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有教育学教授特朗普创立。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以大约20分钟为计算课时的单位。

21.小队教学:又称“协同教学”,是对教师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的一项尝试,旨在发掘教师个人的特殊才能,提高他们的教学效果。基本特点是采取两名或两名以上的教师合作施教,根据他们的能力和特长组成“互补性”的结构,通过分工协作,在教学工作中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共同负责一个班或几个平行班的教学工作。

22.班级教学:是根据年龄或学习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23.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24.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25.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

26.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27.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

28.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29.绝对性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诧异为目的。

第九章德育

1.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和。

2.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3.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4.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

5.理想:是人们对未来事物、生活或目标的想象、向往和追求。它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巨大力量。

6.道德教育:道德是调整人我、群我、物我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它通过善恶评价、社会舆论、人们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持。道德教育就是传授这类行为规范和准则,形成人们一定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教育。

7.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8.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以及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

9.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它伴随品德认识而产生发展并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10.道德意志: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11.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为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做出的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

12.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13.德育方法:是为了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14.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15.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16.品德评价法: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

17.德育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18.前景教育原则: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就是通过经常在集体和集体成员面前呈现美好的“明天的快乐”的前景,推动集体不断向前运动、发展,永远保持生气勃勃的旺盛的力量。

19.平行教育原则: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就是“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而这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给予集体的一种影响。”

20.道德内化:就是由道德价值观、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行为习惯,这是从“纪律”发展到“自主”的过程,亦即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21.道德两难法:柯尔伯格在明确区分道德与非道德、明确了道德冲突在人们做出道德决定中的作用的基础上,采用“道德两难法”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便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第十章学校班级活动与课外活动

1.班级:是学校系统的细胞,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且稳定的基层组织。

2024年在职研究生教育学案例分析题 篇5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

[交付形式]: e-mali电子版或特快专递

第一章 水电行业相关概述 1.1 水电行业界定 1.1.1 水力发电的定义 1.1.2 水力发电的特点 1.1.3 水电站的分类

1.2 小水电的概念与界定 1.2.1 小水电的定义 1.2.2 小水电的分类

1.2.3 小水电的特点与优势

第二章 2016-2018年中国水电行业发展概况 2.1 中国水电行业的发展概述 2.1.1 中国大力发展水电的意义 2.1.2 我国水力发电的发展历程

2.1.3 我国水电装机总量稳居世界首位 2.1.4 中国水电为经济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 2.2 2016-2018年我国水电行业发展分析 2.2.1 2016年水电行业热点分析 2.2.2 2017年水电行业发展状况 2.2.3 2018年水电行业发展态势

2.3 2016-2018年水电开发建设的形势分析 2.3.1 2016年我国水电开发建设形势 2.3.2 2017年我国水电开发建设形势 2.3.3 2018年我国水电开发建设形势 2.4 水电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2.4.1 国内水电建设面临的问题 2.4.2 水电开发面临的不利因素

2.4.3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水电可持续开发 2.4.4 水电行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2.4.5 水电开发规范化的建议

第三章 2016-2018年四川省水电行业发展分析 3.1 四川水电开发的紧迫性和经济性探讨 3.1.1 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的迫切需求 3.1.2 构建和谐社会水电凸显优势

3.1.3 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水能资源及开发状况 3.1.4 水电站的经济效益因素分析 3.1.5 “西电东送”的经济性分析

3.1.6 四川水电的加速开发需要国家政策扶持 3.2 2016-2018年四川水电行业发展分析 3.2.1 四川水电行业的发展特点

3.2.2 我国电力巨头抢滩四川水电资源 3.2.3 2016年四川水电行业的发展状况 3.2.4 2017年四川水电行业的发展状况 3.2.5 2018年四川水电行业的发展形势 3.3 2016-2018年四川省水力发电量分析 3.3.1 2016-2018年四川省水力发电量趋势 3.3.2 2016年四川省水力发电量分析 3.3.3 2017年四川省水力发电量分析 3.3.4 2018年四川省水力发电量分析 3.4 四川水电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探索 3.4.1 四川水电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背景分析 3.4.2 四川水能资源开发状况及潜力

3.4.3 四川水电可持续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3.4.4 四川水电可持续开发对策

3.5 2016-2018年四川部分地区水电站发展分析 3.5.1 雅砻江 3.5.2 金沙 3.5.3 古城 3.5.4 大渡河 3.5.5 溪洛 3.5.6 毛尔盖

3.6 四川水电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3.6.1 四川水电行业发展存在的隐患 3.6.2 四川水电站管理问题分析

3.6.3 四川应好好利用国家对水电资源开发的政策 3.6.4 四川打造农村水电强省对策 3.6.5 推动四川水电开发的政策建议

第四章 2016-2018年四川省小水电发展分析 4.1 2016-2018年中国小水电发展概况 4.1.1 小水电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4.1.2 中国小水电建设开发的现状概述 4.1.3 我国小水电建设正迎来发展机遇 4.1.4 我国推进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

4.2 2016-2018年四川省小水电产业发展概况 4.2.1 四川省小水电产业发展背景 4.2.2 四川小水电开发获金融机构支持 4.2.3 四川省出台政策规范小水电开发 4.2.4 四川小水电发展存在的问题 4.2.5 四川小水电发展促进政策的确定

4.3 2016-2018年四川主要市县小水电发展状况 4.3.1 南江县 4.3.2 珙县 4.3.3 锦阳县 4.3.4 马边县 4.3.5 石棉县

第五章 2016-2018年水电技术研究分析 5.1 水电机组技术分析

5.1.1 水电站水轮发电机组增容改造技术分析

5.1.2 水轮机复合抗磨板和水泵复合抗磨密封环技术分析 5.1.3 水电机组励磁装置的技术分析

5.1.4 金属材料对水轮机、水泵抗气蚀磨损的防护技术分析 5.1.5 非金属材料对水轮机、水泵抗气蚀磨损的防护技术分析 5.1.6 微型水力发电机组(含负荷调节器)技术分析 5.1.7 农村水电站机组过速保护技术分析 5.2 小水电技术分析

5.2.1 小水电站的更新改造技术分析 5.2.2 小水电工程径流计算技术分析 5.2.3 小水电站无压隧洞引水技术分析 5.2.4 小水电站技木改造工作需要加强 5.2.5 小水电设备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5.3 小水电站计算机监控技术系统

5.3.1 小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实施状况 5.3.2 小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实施中的弊病 5.3.3 运行人员的技术力量严重缺乏 5.4 农村水电站自动化分析 5.4.1 农村水电自动化状况分析

5.4.2 农村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结构和主要设备选型解析 5.4.3 水电站自动化改造案例(湖北魏家洲水电站)分析 5.4.4 水电站自动化改造案例(湖南鱼市水电站)分析 5.4.5 农村水电站自动化的发展策略

第六章 2016-2018年水电项目开发与建设的管理分析 6.1 水电勘察项目管理分析 6.1.1 企业项目管理的本质

6.1.2 水电勘察设计项目的管理模式 6.1.3 水电勘测设计项目管理的三个阶段 6.1.4 水电勘察设计项目管理发展思路 6.2 水电项目的质量管理分析 6.2.1 水电项目质量管理现状

6.2.2 水电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6.2.3 加强水电项目质量管理的建议 6.3 水电工程征地移民政策研讨 6.3.1 水库移民和水电工程移民概况 6.3.2 水电工程征地移民内容

6.3.3 水电工程征地移民出现的问题

6.3.4 水电工程征地移民制度设计创新理论框架 6.3.5 水电工程征地移民制度设计创新的具体建议 6.4 水电开发企业的安全监管分析 6.4.1 水电开发企业安全监管的背景 6.4.2 水电建设项目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6.4.3 加强水电建设项目业主安全监管的对策

第七章 2016-2018年四川省水电重点企业经营分析 7.1 四川岷江水利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7.1.1 企业发展概况 7.1.2 经营效益分析 7.1.3 业务经营分析 7.1.4 财务状况分析 7.1.5 核心竞争力分析 7.1.6 公司发展战略 7.1.7 未来前景展望

7.2 四川川投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7.2.1 企业发展概况 7.2.2 经营效益分析 7.2.3 业务经营分析 7.2.4 财务状况分析 7.2.5 核心竞争力分析 7.2.6 公司发展战略 7.2.7 未来前景展望

7.3 四川西昌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7.3.1 企业发展概况 7.3.2 经营效益分析 7.3.3 业务经营分析 7.3.4 财务状况分析 7.3.5 核心竞争力分析 7.3.6 公司发展战略 7.3.7 未来前景展望

7.4 四川明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7.4.1 企业发展概况 7.4.2 经营效益分析 7.4.3 业务经营分析 7.4.4 财务状况分析 7.4.5 核心竞争力分析 7.4.6 公司发展战略 7.4.7 未来前景展望

第八章 四川水电行业投融资分析 8.1 中国水电行业投资综况 8.1.1 中国水电行业投资现状 8.1.2 我国水电建设政策利好不断

8.1.3 低碳环境下水电迎来良好发展契机 8.1.4 中国水电行业投资重点分析 8.1.5 水电行业投资面临的风险 8.2 水电BOT融资分析 8.2.1 BOT融资概述

8.2.2 中国水电运用BOT融资的可行性分析 8.2.3 水电项目BOT融资的优势分析 8.2.4 水电开发运用BOT融资的问题 8.3 四川水电行业投资状况

8.3.1 外资欲投资四川大中型水电站 8.3.2 未来四川水电项目投资规划 8.3.3 四川木里水电开发投资状况 8.4 四川省水电项目投资进展 8.4.1 四川通江水电项目 8.4.2 四川宜宾向家坝水电站 8.4.3 四川大渡河安水电站项目 8.4.4 四川绵阳水电项目 8.4.5 四川阿坝州水电项目

8.5 水电行业投融资发展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8.5.1 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8.5.2 水电企业投资效益保障

8.5.3 相对开放水电投资市场的建立 8.5.4 水电投资开发模式的选择 8.5.5 有效竞争水电开发模式的建立 8.5.6 水电融资结构的优化组合 8.6 水电行业投资开发的对策

8.6.1 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水电投资管理体制 8.6.2 引进战略投资者以缓解资本金不足 8.6.3 集中力量保障水电集约化开发 8.6.4 调整与优化建设资金债务结构 8.6.5 进一步拓宽融资方式与渠道

8.6.6 建立促进水电投资扩张的引导与激励机制 8.6.7 形成“多家抬”的投资分摊合作机制 8.6.8 水电投资开发应转向青藏高原 第九章

四川水电行业发展前景展望 9.1 中国水电行业的发展前景与规划 9.1.1 未来我国水电装机容量将显著增长 9.1.2 中国水电行业未来发展思路 9.1.3 中国水电中长期发展目标 9.1.4 中国农村水电发展展望 9.2 四川水电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9.2.1 四川未来水电开发的条件 9.2.2 四川水电开发潜力

9.2.3 四川水电行业未来发展规划

9.32018-2022年四川省水力发电业发展预测分析 9.3.1影响四川省水力发电行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9.3.22018-2022年四川省水力发电行业销售收入预测 9.3.3

2018-2022年四川省水力发电行业累计利润总额预测 9.3.42018-2022年四川省水力发电行业工业销售产值预测 附录

附录一:四川省大型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办法 附录二:《加强2.5万千瓦以下小水电工程开发建设管理的意见》

图表目录

图表 各国小水电的容量定义

图表 2016年四川省水力发电量数据 图表 2017年四川省水力发电量数据 图表 2018年四川省水力发电量数据 图表 水电阻容接线原理

图表 世界小水电站可更新、扩容的潜力估计 图表 中国小水电站更新改造的需求概况 图表 电站更新改造的时间曲线

图表 查明经评估可能改造、扩容项目的6个步骤 图表 皖河流域径流深对比表

图表 大龙潭电站径流、水能指标复核结果 图表 隧洞衬砌与非衬砌工程特性比较表 图表 水电投资成本变化趋势

图表 加拿大水电站的债券市场融资 图表 两支典型电力企业债券发行情况 图表 我国水电中长期规划 图表 我国抽水蓄能发展规划

图表 2015-2018年岷江水电总资产及净资产规模 图表 2015-2018年岷江水电营业收入及增速 图表 2015-2018年岷江水电营业收入(分季度)图表 2015-2018年岷江水电净利润及增速

图表 2017年岷江水电主营业务收入分行业、地区 图表 2015-2018年岷江水电营业利润及营业利润率 图表 2015-2018年岷江水电年化净资产收益率 图表 2015-2018年岷江水电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图表 2015-2018年岷江水电资产负债率水平图表 2015-2018年岷江水电运营能力指标

图表 2015-2018年川投能源总资产及净资产规模 图表 2015-2018年川投能源营业收入及增速 图表 2015-2018年川投能源营业收入(分季度)图表 2015-2018年川投能源净利润及增速

图表 2017年川投能源主营业务收入分行业、地区 图表 2015-2018年川投能源营业利润及营业利润率 图表 2015-2018年川投能源年化净资产收益率 图表 2015-2018年川投能源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图表 2015-2018年川投能源资产负债率水平图表 2015-2018年川投能源运营能力指标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2015-2018年西昌电力总资产及净资产规模 2015-2018年西昌电力营业收入及增速 2015-2018年西昌电力营业收入(分季度)2015-2018年西昌电力净利润及增速

2017年西昌电力主营业务收入分行业、地区 2015-2018年西昌电力营业利润及营业利润率 2015-2018年西昌电力年化净资产收益率 2015-2018年西昌电力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2015-2018年西昌电力资产负债率水平2015-2018年西昌电力运营能力指标

2015-2018年明星电力总资产及净资产规模 2015-2018年明星电力营业收入及增速 2015-2018年明星电力营业收入(分季度)2015-2018年明星电力净利润及增速

2024年在职研究生教育学案例分析题 篇6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

[交付形式]: e-mali电子版或特快专递

1.1 环保产业相关概述 1.1.1 环保产业的定义 1.1.2 环保产业的分类 1.1.3 环保产业的性质

1.1.4 环保产业的地位与作用

1.2 2016-2018年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1.2.1 行业整体综述 1.2.2 总体分布格局 1.2.3 产业发展特点 1.2.4 产业运行现状

1.3 我国环保产业存在的问题

1.3.1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问题 1.3.2 我国环保产业面临的主要不足 1.3.3 我国环保产业存在的弊端 1.3.4 阻碍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因素 1.3.5 环保危机中政府监管的不足 1.4 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对策

1.4.1 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1.4.2 我国环保产业发展战略

1.4.3 国家应加强环保产业的政策指导 1.4.4 以科技创新推动环保产业发展 1.4.5 中国环保市场定价策略

第二章 2016-2018年山东省环保产业发展分析 2.1 山东省环境状况 2.1.1 水环境 2.1.2 大气环境 2.1.3 声环境 2.1.4 辐射环境

2.2 2016-2018年山东省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2.2.1 山东省发展环保产业的战略意义 2.2.2 山东环保产业发展迅速

2.2.3 山东努力推进环保产业跨越式发展 2.2.4 山东积极支持环保企业上市融资 2.3 2016-2018年山东省节能减排发展分析 2.3.1 山东省节能减排进展迅猛 2.3.2 山东用价格杠杆推进节能减排 2.3.3 山东节能减排财政支出情况 2.3.4 山东出台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 2.4 山东省工业污染物减量排放状况 2.4.1 山东污染物排放量的特征

2.4.2 山东省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的绩效分析 2.4.3 山东省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中的难点问题 2.4.4 山东省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的政策与建议 2.5 山东省环保产业发展的策略

2.5.1 促进山东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2.5.2 山东省环保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2.5.3 加强山东省环保产业国际合作的对策建议 2.5.4 加强山东环境保护的对策

第三章 2016-2018年山东省污水处理行业分析 3.1 山东省水资源概述 3.1.1 水资源量 3.1.2 蓄水动态

3.1.3 水资源供需状况

3.2 2016-2018年山东省污水处理行业现状 3.2.1 山东污水处理厂实现全面覆盖 3.2.2 山东污水处理厂基本运转良好 3.2.3 山东推进污水处理采取的主要措施 3.2.4 山东不断创新污水处理监管机制

3.3 2016-2018年山东各地区污水处理进展情况 3.3.1 济宁 3.3.2 德州 3.3.3 高密 3.3.4 济南 3.3.5 潍坊

3.4 山东农村污水排放与处理情况 3.4.1 生活性污水 3.4.2 生产性污水 3.4.3 家庭污水

3.5 山东城镇污水处理行业发展的对策 3.5.1 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

3.5.2 积极稳妥推进改企改制工作 3.5.3 完善污水处理行业服务考核体系

第四章 2016-2018年山东省垃圾处理行业分析 4.1 2016-2018年山东省垃圾处理行业发展概述 4.1.1 山东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分析 4.1.2 山东垃圾发电项目建设进展 4.1.3 山东垃圾处理项目建设情况 4.2 山东省农村垃圾处理概况 4.2.1 生活性垃圾 4.2.2 生产性垃圾 4.2.3 家庭垃圾 4.2.4 农村垃圾

4.3 山东省电子垃圾处理分析

4.3.1 山东省对机关单位电子垃圾进行集中处理 4.3.2 山东电子垃圾网上热卖

4.3.3 山东临沂成立专门机构回收电子垃圾 4.3.4 山东电子垃圾处理建议

4.4 山东省城市垃圾处理的问题与对策

4.4.1 山东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4.4.2 山东省垃圾管理存在的不足 4.4.34.4.4 加强山东省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对策 第五章 2016-2018年山东大气污染防治分析 5.1 大气污染的基本概述 5.1.1 大气污染的概念

5.1.2 大气的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 5.1.3 大气污染的危害

5.2 山东省大气污染防治概况 5.2.1 山东大力整顿大气污染

5.2.2 山东济南市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5.2.3 青岛市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5.3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 5.3.1 大气污染的治理

5.3.2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总体综述 5.3.3 空气污染治理技术方法分析 5.3.4 气体吸附分离技术的应用分析

第六章 2016-2018年山东省主要地区环保产业分析 6.1 济南市

6.1.1 济南市环境治理现状

6.1.2 济南建成省内首个环保产业研发基地 6.1.3 济南市采取三项措施加强环保力度 6.1.4 济南市环保专业技术服务孵化平台建成 6.2 青岛市

6.2.1 青岛环保产业发展概况

6.2.2 青岛开发区积极发展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 6.2.3 青岛市环保产业面临的问题 6.2.4 加快发展青岛环保产业的建议 6.2.5 青岛环保产业发展前景看好 6.3 潍坊市

6.3.1 潍坊加快构建节能环保产业体系 6.3.2 潍坊积极推进建筑垃圾处理产业化 6.3.3 潍坊市环保产业发展目标 6.3.4 潍坊市环保产业发展重点

6.3.5 潍坊市发展环保产业的主要措施 6.4 临沂市 6.4.1 临沂市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6.4.2 临沂逐步完善环保产业市场机制 6.4.3 临沂市强化环保监管力度 6.4.4 临沂市主要环保任务 6.5 淄博市

6.5.1 淄博市节能环保产业基本状况 6.5.2 淄博节能环保投资工程分析

6.5.3 淄博市环保项目对接国家拉动内需政策 6.5.4 淄博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6.5.5 发展淄博市节能环保产业的建议对策 第七章 2016-2018年山东省环保业重点企业 7.1 山东山大华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7.1.1 企业发展概况 7.1.2 经营效益分析 7.1.3 业务经营分析 7.1.4 财务状况分析 7.1.5 竞争实力分析 7.1.6 公司发展战略 7.1.7 未来发展前景

7.2 烟台龙源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7.2.1 企业发展概况 7.2.2 经营效益分析 7.2.3 业务经营分析 7.2.4 财务状况分析 7.2.5 竞争实力分析 7.2.6 公司发展战略 7.2.7 未来发展前景

7.3 青岛银河集团水务股份有限公司 7.3.1 公司简介

7.3.2 银河水务产业的发展进程

7.3.3 银河水务创新污水处理三项技术 7.4 其他企业介绍

7.4.1 山东三融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7.4.2 山东华星环保集团

7.4.3 山东新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7.4.4 青岛海斯顿环保有限公司 7.4.5 安丘康源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7.4.6 山东川一水处理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第八章 山东省环保产业投资分析 8.1 中国环保产业投资概述

8.1.1 中央环保投资达历史最好水平8.1.2 我国环保行业投资状况 8.1.3 我国环保投资规模预测

8.1.4 中国环保投资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 8.2 山东省环保产业投资概况 8.2.1 山东打造环保产业投资情况 8.2.2 外资看好山东能源环保业

8.2.3 山东最大外资项目获30亿元环保投资 8.3 未来环保投资机会分析 8.3.1 环保产业的主要盈利领域 8.3.2 我国环保产业投资的热点 8.3.3 节能环保项目成投资亮点 8.3.4 节能环保领域受国际投资青睐 8.3.5 IT环保市场蕴含投资机遇

第九章 山东省环保产业前景趋势分析 9.1 中国环保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9.1.1 中国环保产业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9.1.2 中国环保业市场规模预测 9.1.3 环保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9.2 山东省环保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9.2.1 山东环保产业发展市场广阔 9.2.2 山东省环保产业发展目标 9.2.3 山东省环保产业发展重点

9.2.4 2018-2022年山东省环保产业发展预测 附录

附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附录二: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 附录三:山东省水污染防治条例

附录四:山东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

附录五: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

附录六: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二期行动计划(2016-2017年)

图表目录

图表 我国环保产业优先发展领域

图表 山东省五大经济区域工业污染物排放量情况 图表 山东省各地区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对工业产值弹性 图表 山东省企业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的技术支持情况 图表 影响企业减量排放的因素

图表 山东省农村各类生产性污水排放情况 图表 山东省各类生产性污水处理情况

图表 山东省农村生产性垃圾来源与处理情况 图表 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模式图

图表 各国城市汽车排放污染物对大气污染比例 图表 汽车排放污染物构成比例

图表 2015-2018年山东山大华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资产及净资产规模 图表 2015-2018年山东山大华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营业收入及增速 图表 2015-2018年山东山大华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净利润及增速

图表 2017年山东山大华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分行业、产品、地区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2015-2018年山东山大华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营业利润及营业利润率 2015-2018年山东山大华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净资产收益率 2015-2018年山东山大华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2015-2018年山东山大华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水平2015-2018年山东山大华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运营能力指标

2015-2018年烟台龙源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资产及净资产规模 2015-2018年烟台龙源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营业收入及增速 2015-2018年烟台龙源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净利润及增速

上一篇:跨文化交流大纲下一篇:外企职位英文名称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