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科学研究(通用8篇)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 篇1
一、单项选择题
1.1.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C】A.教育现象B.教育规律C.教育问题D.教育理论
1.2.最早提出论证自然知识和解释自然现象的一般模式--“归纳一演绎”程序的是【D】A.弗兰西斯·培根B.罗吉尔·培根C.伽利略D.亚里士多德
1.3.在中国,“方法”一词最早的含义是【A】A.度量方形之法B.工具C.手段D.程序 1.4.将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分为收集资料的方法、分析资料的方法和撰写报告的方法的分类标准是【C】A.研究问题的性质B.研究的不同目的C.研究过程的阶段D.研究方法上是否定量
1.5.教育科研要追求的目标一是“求真”,二是“求善”,这里的“求善”指的是【B】A.求得完善B.追求改进或改善C.追求认识效果D.培养善良的人
1.6.教育科研的目的是【C】A.求真B.求善C.求真与求善并重D.发现新方法
1.7.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分为理论方法、实证方法、实验研究和历史研究四大领域的分类标准是【A】A.研究问题的性质B.研究的不同目的C.研究的阶段D.研究方法上是否定量
1.8.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分为纯粹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类方法的分类标准是【B】A.研究问题的性质B.研究的不同目的C.研究的阶段D.研究方法上是否定量
1.9.教育科学研究必须尊重受试者权利和审慎解释研究成果指的是教育科学研究的【A】A.伦理原则B.科学原则C.操作原则D.客观原则
2.1.由上级科研主管部门发布并组织申报、审批、检查和验收的研究项目,称为【A】A.纵向课题B.横向课题C.自选课题D.国家课题
2.2.从医学理论中得到启发,开展教育病理学研究,这是【C】策略的运用。A.怀疑B.变换思考角度C.类比与移植D.探究与体察
10.9.对某市一所小学的一组儿童作了简单的、描述性的自我概念研究,这个题目应是【D】A.自我概念研究B.儿童的自我概念研究C.某市儿童的自我概念研究D.一组某市儿童的自我概念研究
10.10.研究报告摘要部分的一般字数限定是【A】A.100~300;B.300~500;C.500~1000;D.100~500 10.11.一般来说,一篇论文的关键词以【A】个为宜。A.3~5;B.3~8;C.5~10;D.10~20
二、多项选择题
1.1.小学教育的特点是【ABC】A.起始性B.基础性C.全体性D.选拔性E.文理分科 1.2.资料的主要类型有【ABCD】A.计数资料B.计量资料C.等级资料D.描述性资料E.原始资料
1.3.肯尼思.D.贝利指出的社会研究步骤是【ABCDE】A.选择课题和陈述假说B.制定研究方案C.搜集资料D.登录和分析资料E.解释结果 1.4.合理的教育科学研究群体的层次结构应当考虑【ABD】A.专业结构B.年龄结构C.性别结构D.智能结构E.职务结构
1.5.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有【ABCDE】A.观察B.测量C.问卷D.文献分析E.访谈 1.6.科学可以从以下哪几个方面去理解【ABC】A.科学是某种知识体系B.科学是一种经历C.科学是一种精神D.科学是一种实验E.科学是一种发明 1.7.教育科学研究的特性有【ABCD】A.问题性B.创造性C.历史继承性D.规范性E.教育性和伦理性
1.8.教育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CD】A.定量化B.定性化C.深化认识D.改善实践E.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1.9.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意义在于【ABC】A.改善教育实践B.推进理论建设C.提高教师素质D.寓教于乐E.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10.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表现在【ABDE】A.复杂性B.简单性C.整合性D.二难性E.开放性
1.11.教育科学研究的伦理原则主要包括【ABCD】A.尊重受试者权利B.审慎解释研究成果C.避免给受试者不适当的压力和负担D.消除或避免不良后果E.不改变研究条件 1.12.以研究问题性质为标准可以把教育研究方法分为【ABCD】A.理论方法B.实证方法C.实验研究D.历史研究E.现状研究
2.1.根据课题来源划分的课题是【ABE】A.纵向课题B.横向课题C.理论课题D.应用课题E.研究者自选课题
2.2.在教育研究中经常作为自变量的因素是【ABC】A.教材B.教法C.教学手段D.智力E.个性
10.17.在建立教育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是【ABD】A.指标体系与总体目标的一致性B.评价指标的可测性或有效性C.评价指标体系的稳定性D.指标体系的精练可行性E.评价指标的创新性
10.18.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组织形式大致可分为【ACD】A.研究者自我评定B.社会团体评价C.同行专家论证D.行政部门评审E.高校评审
三、简答题目录
1.1.教育研究者的研究能力由哪些方面构成? 1.2.在小学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有何意义? 1.3.在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有哪些伦理上的基本要求? 1.4.什么是科学研究?有何特性和价值? 1.5.一个好的科研群体有哪些特征? 1.6.作为个体的研究者应具备哪些素质? 简答题答案
1.1.教育研究者的研究能力由哪些方面构成?答:教育研究能力是一个综合的能力结构,它具体包括以下能力:(1)活动定向能力;(2)理论思维能力;(3)发现创新能力;(4)动手实践能力;(5)评价分析能力;(6)组织科研活动的能力。
1.2.在小学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有何意义?答:教育科学研究在小学领域中具有如下意义:(1)改善教育实践,即通过教育科研寻找有效的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等;(2)推进理论建设,即为揭示教育活动规律提供事实依据,探讨教育一般原理;(3)提高教师素质,即通过吸引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
1.3.在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有哪些伦理上的基本要求?答:教育科研工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遵循如下四条伦理原则:(1)尊重受试者权利;(2)审慎解释研究成果;(3)避免给受试者不适当的压力和负担;(4)消除或避免不良后果。每一个研究者不仅应该自觉地遵循上述伦理原则,而且还应当逐步将这些要求转化为一种研究信仰和职业品质。
1.4.什么是科学研究?有何特性和价值?答:(1)科学研究是人们在科学信念的支配下,采用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的规范,探究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以便发现新事物、获得新知识的活动。(2)科学研究的特性概括如下:①问题性。科学研究作为人类特有的实践,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过程。没有真实的问题,也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问题决定了研究的方向,也决定了研究的方式。②创造性。科学研究是以求新为目的的人类实践,需要发现新事实、获得新知识、寻找新途径、解决新问题。缺乏创造性的研究,也不能算严格意义的研究。③历史继承性。世界是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也是没有止境的,尤其是对复杂问题的研究,需要几代乃至几十代人前赴后继地努力。后人只有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科学才能发展、创新。④规范性。欲使科学研究得以准确地揭示事物的规律和因果关系,达到预期目的,就必须尽可能地排除干扰、克服随意性,从而保证全过程的客观性,这就要遵循一定的研究规范。(3)概括地说,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深化认识和改善实践两个方面。①深化认识的价值。科学研究帮助人们深化认识的这一价值,主要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表现出来的,一是发现并揭示规律,二是对已有的反映规律的原理(学说)不断进行检验。②改善实践的价值。科学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弄清“是什么”、“为什么”一类问题,即认识问题,还能帮助人们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即实践问题。
1.5.一个好的科研群体有哪些特征?答:一个好的科研群体的基本特征是优势互补、协同攻关。具体表现在:(1)在同一群体内,有共同的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的课题。(2)群体内组成人员在知识、技术、能力、专业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质,各有专长。不同知识能力结构,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研究风格,形成异质互补的优势。(3)群体不是单个人的简单集合体,而是有一定组织结构及行为规则以约束和规范每个成员的行动,从而在组织体制上保证科研群体的正常运转。(4)群体由理论基础宽厚扎实,有丰富经验,作风正派,具有组织能力的人担任课题负责人,并在群体内形成一支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骨干研究力量。
1.6.作为个体的研究者应具备哪些素质?答:作为个体的研究者应具备的素质包括认知和人格两个方面,这两方面素质又是以科研能力为核心的。研究能力包括:活动定向能力、理论思维能力、发现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评价分析能力、组织科研活动的能力。研究人员的基本修养包括:敬业精神、毅力和勇气、知识结构。
五、论述题目录
1.1.结合小学教育实际,谈谈教育问题的特殊性。1.2.小学教师能否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2.1.在小学教育科研中怎样发现问题、怎样确立课题? 论述题答案
1.1.结合小学教育实际,谈谈教育问题的特殊性。答:作为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的教育问题,具有如下特点:(1)复杂性。教育问题的复杂性突出表现在任何一个教育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被纠结在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之中。(2)整合性。教育问题不能简单地划归于理论问题或是实践问题、历史问题或是现实问题。(3)二难性。许多在历史上争论不休、悬而未决的问题,像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教师中心与儿童中心、减轻负担与提高质量等,今天依然在实际运作和理论探索中反复出现。(4)开放性。教育是社会系统之中的子系统,与社会其他子系统相互作用、受其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不能“就教育论教育”,而要以开放的心态看待教育问题的发生、发现及其解决。(在论述以上“四性”时可适当穿插小学实例)1.2.小学教师能否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答:(1)教师劳动本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但在表面上又显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重复,容易滋生匠气和惰性,只有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保持探究的精神和革新意识,才能在平凡中品尝出不平凡。(2)在改革时代,一个教师只有坚持以研究的态度看待工作,保持独立思考和自修提高,才能适应新的情况,合上时代节拍。(3)已有无数事实表明,小学教师正在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从趋势上看,迟早会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2.1.在小学教育科研中怎样发现问题、怎样确立课题?答:(1)要有“研究意识”和“改革意识”,这是发现问题的两个前提。(2)要善于运用发现问题的思维策略,如怀疑、变换思考角度、类比与移植、探究与体察等。(3)分析课题价值,包括课题自身价值和发展价值,确认研究的必要性。(4)考察主客观条件,确认研究的可行性。包括客观估价研究者的知识结构、研究能力和兴趣;分析资料信息来源、设备工具状况、经费以及可借助的力量;考虑研究者的本职工作性质和环境。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 篇2
一、评价概述
评价是对人或事物的价值做出判断。依照一定的价值标准, 通过系统地收集资料, 对评价对象的质量、水平、效益及其社会意义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所反映的是评价对象的若干属性及其对人的需要的意义。它不同于科学认识, 没有科学的严谨, 但以科学认识为基础和前提。评价的基本特征有: (1) 评价对象是可能产生价值效果的人或事物; (2) 评价依据的价值标准具有社会性; (3) 评价对象的属性具有系统性; (4) 评价是分析与综合、定量与定性的统一; (5) 评价既要用实验、调查、观察的方法获取客观资料, 又要用推理性的统计分析方法做出判断。评价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及其特点
1. 中小学教师。
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主体是中小学教师, 他们是一群极为特殊的群体。根据199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 中小学教师是指幼儿园, 特殊教育机构, 普通中小学, 成人初等、中等教育机构, 职业中学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因为研究条件的限制和本文研究的应用, 本文所称中小学教师仅代表普通中小学教师。
2. 教育科学研究及其特点。
教育科学研究是指从教育实践中探索教育问题, 探求教育真理, 以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指导教育实践, 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教育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方面。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包括两大领域:一是教育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二是教育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 国内外教育科学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具有以下新的特点:第一, 重视教育实践研究。教育科学研究经历了思辨阶段、经验总结阶段和科学实验阶段。对教育科学研究来说, 这三个阶段都是不可少的、互相补充的。然而, 开展教育实验研究, 则是当前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趋势之一。当代世界各国重大教育改革, 大多以实验研究为先导, 如重庆推行的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项目。第二, 教育科学学科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如同其他学科发展一样, 教育科学也走着一条即分化又综合的路子。教育科学在与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伦理学、统计学、经济学等学科的渗透、交叉中, 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陆续产生了一些新的分支和门类, 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第三, 从定性分析发展到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长期以来, 教育科学研究基本上是运用定性分析, 随着教育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 广泛地吸收了现代自然科学的成果, 用教育统计和心理统计等工具, 逐步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第四, 整个教育科学研究尚处于不成熟状态, 落后于教育改革实践的需要。教育科学研究, 主要解决教育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而目前教育理论相对贫乏, 与实际有某种程度的脱节。在我国, 教育科学研究是科学研究工作中较薄弱的一环, 还远远赶不上客观发展的需要, 要努力、深入地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活动根据目标的不同, 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前者主要为了认识客观世界, 生产新的理论知识;后者则主要面向改造世界, 生产新的应用知识。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应以应用研究为主, 根据中小学教师工作的内容、性质与特点, 通过实验研究的方式, 总结教育实践经验, 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新课程改革把教育科学研究提到了显著的位置, 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同时也加快和推进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
三、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评价维度分析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评价是以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为评价对象, 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教育是一门科学, 教育科学研究是揭示教育现象本质规律的实践活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常用的方法还有:教育观察法、教育统计法、教育实验法以及调查法、历史法。科学实验和辩证思维是研究中的两大武器, 使教育科学研究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较好地结合起来。同时, 理论联系实际, 是教育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它在分析和论述教育问题时, 根据“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过程规律, 以教育实践为基础, 做出科学的理论概括, 并进一步指导教育实践。所以,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是以实践研究为依托, 以应用研究为主。为更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 我们将其评价维度划分为以下两大方面。
1. 过程性评价。
过程评价是指以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为评价对象所进行的价值判断活动。教育科学研究过程是从教育活动中发现新真理, 解决新问题或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认识过程。它不同于日常生活中随机发生的认识过程, 是一种预先确定目的、规划好活动步骤、内容和方法的认识过程。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一般由几个阶段构成: (1) 准备阶段。这是教育科学研究正式展开前的一个阶段, 但又是必不可少的阶段。准备阶段的重要性随着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增加。准备包括理论准备、物质准备和工作计划准备。首先, 规定研究项目;其次, 进行研究设计。 (2) 实施阶段。把研究计划变为实际活动, 中心任务的保证质量。这一阶段包括收集、获取资料, 形成科学事实;分析科学事实或已有理论, 形成新的科学事实;撰写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 (3) 总结、评定阶段。这一阶段工作的主要意义在于未来。研究阶段的划分只具有相对意义, 在实际研究中, 每一阶段之间未必有明确的分界线, 有些阶段可能相互交叉, 有些阶段也可能被省略或合并, 并没有唯一的标准模式, 需要根据实际的研究而定。根据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我们将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评价指标拟定为: (1) 提出问题, 即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科学的假设。研究目标是我们将要研究的问题, 是我们在众多待选问题中提炼出来的、可能被解决的问题, 有目标研究就有了方向。科学假设是我们对如何解决问题的一种推理性设计, 科学的假设能增强教育科学研究的针对性, 避免盲目性。这项指标主要考察研究者对问题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提炼能力, 信息技术的应用比较重。 (2) 有详尽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案是我们研究实施的保证, 是研究实施的规划设计蓝图, 只有通过详尽的方案设计, 我们才能明确研究对象、范围、内容, 明确研究重点和取样范围, 才能保障研究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这项指标主要考察研究者对研究本身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对研究常识的了解和基本研究方法的掌握。 (3) 实践研究。教育科学研究通常都是通过实践、通过实验来完成的。一个好的实验, 需要控制好实验条件, 明确哪些因素是自变量, 哪些因素是因变量, 同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消除偶然因子的影响, 才能保证研究的科学性。这项指标主要考察研究者对教育一般规律的认识和应用, 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应用。 (4) 事实和数据真实可靠。教育科学研究必须以客观事实和数据作为结论的依据, 经过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总结出来, 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为此, 搜集数据和事实一定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 是系统的而不是偶然的, 因此要对事实和数据进行核实, 慎重做结论。这项指标主要考察的是研究者的数理统计知识的应用。 (5) 把科研成果放回到实践中去检验。任何一个经过实验所得出的最新结论不是终结, 必须通过实验的验证, 才能确定其普遍意义。由于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的粗放性, 更应通过实践来多次检验, 否则不能推广。这项指标主要考察研究者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2. 结果性评价。
结果性评价是指以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为评价对象所进行的价值判断活动。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形式通常是程序性的、非物质性的, 具体表现为学术著作、教育科学研究论文、录音录像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 取决于它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学术价值评价指标包括: (1) 创新性。包括:创建新理论、新学说、新方法, 对已有理论、学说方法做出新的发展、新的解释、新的修正、补充, 以及拓宽应用领域等。 (2) 科学性。包括:数据资料的可靠性、推理的逻辑性、结构的严谨性、方法的科学性、内容的真实性和结论的准确性等。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评价指标包括: (1) 影响的广泛性。包括:发表报刊的级别, 出版专著的数量, 交流的学术会议级别, 人数以及被引用的次数和文字数量等。 (2) 推广应用的范围包括:在全国、全省、一个地区、一个县市、一个学校范围和实际推广作用的人数。实际效果包括: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理论、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于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大作用、明显作用、作用一般等。此外, 成果的语言准确、文字规范、表述确切、结构严谨、层次清楚、合乎逻辑也应是评价科研成果的指标。
虽然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对教师教育科学研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但广大中小学校教师教育科学研究迟迟不见起色, 即使少部分勇往直前, 也是举步维艰。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评价应当以鼓励为主, 注重过程评价, 以结果评价为辅, 采用过程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思路和策略。
摘要: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是当前一个很热门的话题, 很多地区、学校都在鼓励和支持中小学教师做教育科学研究。科研兴校、科研兴教被各个中小学校标注在极为显著的位置。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是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本文指出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应以应用研究为主, 实践研究为依托, 提出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主, 以结果性评价为辅, 过程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思路和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评价
参考文献
[1]陶西平.教育评价辞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55, 417, 529.
[2]张光忠.社会科学学科辞典[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0:658-659.
[3]李春生.中国小学教学百科全书·教育卷[M].沈阳出版社, 1993:139.
[4]郑家亨.统计大辞典[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5:1008.
[5]汝信.社会科学新辞典[M].重庆出版社, 1988:1076-1077.
教育指标与教育科学研究 篇3
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形式主要是一种观测性指标,它在教育理论研究中起着为理论提供事实支持,进而
增强理论可信性或可接受性的重要作用。教育指标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问题需要从指标在教育研究中的作
用、应用形式、应用设计等方面来把握。
关键词: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指标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
作为汇集教育数据、监测教育发展和支持教育决策
的教育指标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几
年来,我国教育政策制定者也越来越多地借助教育
指标这种“研究工具”分析教育问题,评鉴教育发
展水平,引导教育发展方向,提供教育发展策略。
同时,随着教育指标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
泛,有关教育指标及其应用问题的研究也引起学界
的重视,“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但从目前已发
表的大量相关研究成果来看,有关教育指标研究几
乎都集中在如何在教育评价、教育管理领域应用和
构建指标的问题,而对教育指标在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实验)中的应用研究却鲜有所见。为此,我国
有学者提出要“增强教育研究中使用教育指标的自
觉性”。
对教育问题进行科学研究须遵循科学的范式。
“科学被描述为逻辑(理论)-实证(观察)的。”在
这个结构中,对研究对象主观的理论构想到客观的
事实确证,在逻辑上必须借助一个“认识中介”才
能达成,而这个认识中介就是“指标(indicator)”,它
在科学理论研究中起着一种为理论提供事实支持,
进而增强理论可信性或可接受性的重要作用。因此
有必要对教育科学研究过程的指标问题进行探讨。
目前从已发表或出版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
育实验学”等一类教育科学研究文献中还缺乏教
育指标及其应用问题的研究。本文拟从方法论角度
对教育科学研究中教育指标的作用、形式、设计等
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以期引起学界同仁关注。
一、指标在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
笔者对“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解是,用科学的方
法认识教育规律。社会研究专家袁方教授指出,“科
学方法的核心是科学程序”,因此有关教育指标在
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或必要性问题需要在认识
教育现象的研究过程中来把握。
对于其研究过程,我们无须穷尽所有的科学研
究文献,只须从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文献中抽取若
干有关研究过程的描述进行比对,在比对中撇开具
体的研究内容,只在方法论层面上考察其“科学研
究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若以“假设、实验、
统计”㈣和“操作化”为主要方法,按照“逻辑-实
证”的范式可展开为五个步骤:1.理论思维:即针对
所要解决的教育问题提出理论概念和描述理论概
念间关系的理论假设。2.理论概念操作化:即把
理论概念进一步具体化为可以进行观察和测量的
指标。3.观测记录:即对指标所指示的现象进行观
测和记录,获得支持理论概念/假设的事实信息。4.
加工整理:即对指标观测结果进行统计整理和加
工,形成描述理论假设的统计分布和统计量数(统
计指标)如平均量数、相对量数、相关系数、位置量
数、差异量数等。5.分析判断:即对加工整理结果进
行分析判断、检验解释,形成理论是否具有实在性、
有效性的结论。
这个过程研究的起点是假设(hypothesis),它一
般来自对某一理论的演绎推理。例如,教育学认为
“教育是人的发展的主要原因”,由此可以推演出两
个假设:“人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则人的发展程度越
高”;“人所受教育的方式不同,人的行为方式或身
心素质就会有所不同”。再如教育学认为,“在遗传、
环境、教育三个因素中,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
用”,由此可导出假设:“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偏相关
高于遗传或环境与人的发展的偏相关”。研究假设
有两个基本性质,一是推测性,即假设对概念间关
系的描述是一种思维中的想象,是对所研究问题的
答案的主观推测,其正确性有待研究结果检验确
证;二是抽象性,即假设对事物间关系的描述,是用
抽象概念表述的,其实在性需要具体事实资料加以
充实。
教育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探求教育事物的客观
规律。“规律即关系”,显然,它与假设所表述的概念
间的推测性主观关系是不同质的,因此客观规律是
不能直接被假设的概念关系所直观,从而说假设就
是客观规律。那么如何在认识上得出主观假设与客
观规律相符合或不相符的结论?或如康德所说主观
符合客观“何以可能”?显然,这需要一个“认识中
介”,这个中介应具有将概念的主观性与事实的客
观性结合在一起的统一性,使主观的假设用客观事
实进行实证成为可能。从上述科学研究过程中可以
看出,这个认识中介就是研究过程第二阶段(概念
操作化)分析生成的观测指标。所以指标在教育科
学研究中扮演着连接理论到实证的关键角色,对提
高教育研究的科学性、有效性至关重要。
关于教育指标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根据其
“直观性、可测性等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高教育研究的客观性。指标是用看得见、听
得到、摸得着的具体现象、事件或方法表示概念(变
量)的,这就使得研究假设包含的概念成为可直接
感知、操作的东西,因而有利于提高研究结果的客
观性。第二,使教育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在实际的
教育研究工作中,由于不同研究者对同一概念的理
解不同,常常造成对同一问题的研究产生不同的结
果,使得研究结果之间无法进行比较。但对概念用
指标明确加以指示,不同的研究者对同一问题的研
究(可能选用不同的研究对象)结果就可以进行比
较、分析了。第三,保证研究过程的可重复性。对一
项研究假设包含的概念用指标给予明示,也就提供
了重复本研究的确切信息,从而有助于其他研究者
评价本研究,乃至重复本研究以检验研究结果的可
靠性。第四,确保教育研究结果的实在性。在实际的
教育研究过程中,研究的结果通常要用反映研究对
象总体数量特征的统计量数来表示,使之在总体上
证明研究结果的普遍性或普遍适用性。由于统计量
数在没有实际事物的情况下也可由没有实际意义
的抽象数字计算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统计量数只
是一种没有实际内容的空洞形式。但如果统计量数
是由对指标指示的具体教育事物通过大量观察的
信息汇集而成,这样统计量数就是有实际内容的研
究结果了,因而指标有助于保证教育研究结果的实
在性。
二、教育指标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形式
关于教育指标,即以教育为内容的指标。从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历年出版的《教育概
览》和我国教育年鉴发布的教育指标来看,这种指
标在形式上主要是一种统计性教育指标,即一种
“旨在客观的显示教育实态及其水准的统计值”,
“系衡量教育系统状况或表现的一种统计量数”。
如学校数、在校学生数、教师数、经费数、识字率、适
龄人口大学生的比例、小中大学综合入学率、生师
比、学科测验成绩等。这种形式的教育指标是一种
对教育现象的特征,“通过大量观察”,对观察结果
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后生成的反映教育现象总体数
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因此,统计形式的教育指标
在教育研究活动中所反映的是一种研究成果,而非
研究过程;是一种为指标使用者(如决策者、管理者
等)考虑教育问题提供指示的工具,而非研究过程
中搜集信息的工具。那么,在教育研究过程中所用
的教育指标是一种什么形式的教育指标?从上述教
育研究过程看,它主要是一种在研究过程中用来搜
集事实信息,为证实或证伪研究假设提供事实支持
的观测性指标。在笔者看来这种形式的指标是一种
更为切合“指标”本性的教育指标。
指标一词是外来语,源于拉丁语中的index,在
现代汉语中它的基本含义主要来自英语中的
indicative(指示的、表示的),indicator(指示物、指示
者)等词语。汉语中“指标”是由“指”和“标”组合而
成的复合词,分而解之,“指”即指示、表示,含有指
出来、示之以眼前的意思。“标”与“本”相对,本意为
树木的末端,引申为表面的、外在的、现象的,含有
本质的外显标志之义。两字合为指标一词,因词释
义,可理解为指示内在特征的外显标志(表现)。
指标作为概念术语,属于科学研究方法领域里
的一个范畴。在以实验和调查为主要方法的教育学
研究中,一般是指为了验证某一教育学的理论假
设,用来搜集经验事实的工具,是一种能够与一定
的研究课题及假设中的概念内涵的某一方面对应
起来,可被研究者的感官所观测到的现象标志,属
于经验层次的现象,其形态包括任何一种能够说明
研究对象特征的东西:事件、事实、实物、操作方法、
行为、语言、文字、数字等,只要能够指示和说明对
象的某一特征或概念,它就成为一个观测指标。如
可用迅速辩认各类图形作为“智力”高低的一个指
标,用耐心回答行人问路作为“同情心”的一个指
标,用成人有目的地引导儿童进行或终止某些言行
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指标。正如《世界指标大纲》
一书作者所说:“是可以被观察到的一切。”指标作
为一种可被人的感官确认的经验层次现象,通过它
可以推知某些特定的事实,并从中得出特定的结
论,例如,对教学法的研究:学生的测验得分这一现
象标志常用来指示(反映)某种教育方法对学生学
习有无促进作用,或学生对某种教育方法是否做出
积极、有效的反应。再如,可用学生到校率、迟到早
退次数、旷课数和时数、守时程度、上课持续专注教
学内容的时间、积极提出和回答问题、作业干净整
洁的程度等作为学习态度的现象标志,指示和判断
学生的学习态度状况。指标正通过其现象标志指示
它所反映的研究对象特征,因此指标是我们认识教
育现象的基本依据。
教育学研究同任何一种科学研究一样,一般是
先确定观测对象的性质,对所研究的现象进行描
述,进而形成反映所研究的教育现象的概念,然后
通过考察认识对象的数量特征和关系来把握认识
对象的性质,揭示认识对象固有的规律性。因此,教
育科研中的观测指标既可以从质的角度来表述,也
可以从量的角度来表述。例如从质的方面表述是某
一教育方式对某种行为变化“有作用与无作用”,
“有效与无效”,“消极还是积极影响”,从量的方面
表述则是作用程度、有效程度、积极程度等。因此,
指标可分为定性观察的和定量观察的两大类。前者
着重指示研究对象在指标上所显示的属性或质性
特征,后者着重指示观测对象在指标上所显示的数
量变化或数量特征。从指标的定性观察中可以获得
反映研究对象出现或不出现某一属性的频数或比
率方面的资料,如统计具有或无某一特征的个体数
可以使我们获得具有该特征的个体有多少个,占总
观测对象个体数的比例是多少,从而使我们对某一
特征是不是所考察对象的普遍属性作出判断。如我
们可用“愿意承担成年人所承担的工作”这一现象
标志作为成人感的指标来观察初中生总体,根据一
个个初中生在这一指标上的回答比率确定“成人
感”是不是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普遍特征之一。
由定性指标获得的资料是用计数而不是用测量方
法,因此也叫计数资料。以这种资料为基础可以进
行属性统计,计算各种比率,进行x2检验,探讨属
性间的关系,揭示研究对象变化的规律。与指标的
定性观察不同,从指标的定量观测中可以获得反映
研究对象某种数量特征或对某一属性拥有程度的
数量资料。例如,用学生的测验得分作为指示学生
对知识拥有程度的指标可以使我们获得学生掌握
某一学科知识的状况,从中作出更精确更有把握的
结论来。由于用这种指标测量所获资料比较精确,
即多次重复实验测量所得结果变异(s2)较小,所以
实验观察次数或个体数(样本容量)可以较少,因此
指标设计应尽量选用可获得计量资料的量表现指
标,计量指标是计量统计借以发挥作用的工具,其
统计结果常用均数表示,常用z检验法、t检验法和
方差分析法进行假设检验。
不论是定性指标还是定量指标,教育指标都具
有四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可观测性,即它们都可以
进行某种程度上的测量,二是具体性,即它们都是
反映一定具体学科(如教育学)范畴的,三是中介
性,即它们作为定性认识定量化的工具,起一种将
定性认识与定量认识、理论认识与经验数据之间连
接起来的桥梁作用,是所研究的教育现象得以转化
为数学方法、统计方法能够接受的一种认识形式,
四是客观实在性,即指标所指示或反映的是实际存
在和发生的客观事实。
三、观测性教育指标的分类和设计
在指标理论中,从不同的角度可对指标进行不
同的分类,了解这些分类对于在教育学研究中正确
地设计和应用观测指标都是至关重要的。教育指标
自20世纪70年代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以前是社
会指标的一部分。社会指标主要有两种功能形式,
一种是用来“描述、解释、评价、监测和预测”社会
现象和社会发展变化的统计指标;一种是用来观测
社会现象,对社会理论进行实证研究的调查指标。
而教育观测指标相当于社会研究中的调查指标。因
此我们可借鉴社会研究中社会指标的分类框架,同
时考虑教育研究的特点对教育观测指标从不同角
度进行一些分类。在笔者看来下列指标是一些对指
标运用有重要意义的分类。(一)按教育研究的内容
可把教育指标分为三类:1.状态指标,有表示教师或
学生个体状态特征的指标,如年龄、教龄、性别、能
力、知识、经验、学历等;表示教育机构状态特征的
指标,如教学组织结构、师生规模、教育效率、课程
设置、教育方式、教育过程、教育秩序等;表示教育
结果的状态特征指标,如学生身心素质和行为的改
变、教育质量等。2.意向指标,如教育态度、教育观
念、行为倾向等。3.行为指标,如学生学习、参加活
动、加入组织,教师备课、上课,学校组织活动、制定
计划、安排工作、检查评估等。(二)按指标表达方式
可分为:1.量表达指标,如学生记忆量、注意的广度、
智力测验的分数、答题的数量等等;2.质表达指标,
如品德的好坏、熟悉不熟悉、反对与赞成、肯定与否
定等等;3.时表达指标,如学生发展的时距,记忆保
持时间、注意的稳定性、教育时数、修业年限等等。
(三)按反映对象特性的方式可分为直接指标和间
接指标。前者如可用“尽可能多的说出一个物体的
用途”作为直接测定学生创造性的指标,后者如用
听课学生数、愿意接续学习课程后续内容的表态等
作为间接反映教师教学质量的指标。(四)按反映事
物的专一性可分为综合性指标和专一性指标。前者
如智商,后者如数字记忆。(五)按度量层次可分为:
1.定类指标,如性别;2.定序指标,如上课认真听讲
的程度;3.定距指标,如学生测验得分的标准分;4.
定比指标,如学生的身高、体重、年龄等。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指标设计是制定研究方案
的关键,不能不予以考虑。关于指标设计问题,我国
学者袁方、郭志刚、何玉琨、李方等在他们各
自领域发表的著述中均有关于观测指标设计的研
究成果。结合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和需要,摘其要
者归纳如下:
确定和设计观测教育现象的指标主要有两种
方式。第一种方式是以理论分析为基础,运用演绎
方法,由概念演绎出变量,然后以变量的各种表现
(取值)作为指标予以指示。这种方式在具体操作
上,实际就是给概念下操作性定义,以定义的内容
陈述作为观测指标。简捷的做法是:从概念的“内涵
分析入手,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把这一属性
的现象性外观表现确定为指标”。例如,给学生的
集体主义精神确定一条观测指标,可采用如是程
序:集体主义精神/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参加集体
活动次数(指标)。第二种方式是以经验分析为基
础,从丰富多样的教育现象中归纳概括出一些基本
的分类事项,由此建立指标,以指示教育现象。当
然,这只是从方法论角度称之为经验方式,因为它
实际上包含了大量的理论观念成份。例如,美国著
名教育心理学家瑟斯顿对智力进行研究时,从56
种不同的测验中,通过因素分析,先将智力定义为
语文理解、语词流畅性、数字运算、空间表象、机械
记忆、知觉速度、一般推理七种基本能力,然后对七
种能力用行为描述方法进行操作化定义,形成对智
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研究论文 篇4
1.目前农村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广大农村地区按照要求虽然普遍开设小学科学课程,但仍存在这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农村小学科学往往被视为“副科”,普遍存在科学课被挤占现象。任课教师多为兼职,缺乏专业背景和教学方。虽然科学课程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科学知识传播的作用,但很难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不能很好的挖掘学生的创新和创造潜能。
(2)教学环境有待进一步提高小学科学作为探究、验证性的课程,其教学过程需要依托于科学实验作为支撑,各地教育局虽然下拨了实验器材,能满足最基本的科学教学要求。但是,农村小学中缺少专职实验室管理教师,实验器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和及时维护,导致农村小学科学教学欠缺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地区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掘受办学条件、地理和文化因素的限制,短时间全面提升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环境确实存在困难。同时,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也拥有着亲近自然、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等地区和资源优势,由于缺少专业教师资源和针对性的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研究,目前农村小学科学的教学活动大部分还做不到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和提升科学教学实效。
2.提升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实效的对策
(1)加大专职科学教师培养,增强师资力量科学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针对现状应采取措施增强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力量。首先,应加强专职教师的专业和实验培训,提高农村科学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其次,应引导更多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到农村去任教,充实农村教师的新生力量;再有,应有计划地组织农村老师和县城骨干教师交流学习,促进农村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高素质的师资力量的培养,能够为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强力基础。
(2)加大农村小学财政投入,改善教学环境实验室建设是开展小学科学教学的基础性条件,教育管理部分应以提供专项资金的形式引导农村小学实验的建设和更新维护,加强标准实验室的建设,为科学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自然界事物的初步能力和进行科学实验的初步技能,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科学探究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加大优质精品课程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可能。首先,将优质课录制成视频或者网络远程教学,使偏远地区学生也能接受优秀老师授课;其次,教学课件、案例等资源共享,能够帮助农村科学老师更好的准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再有,应组织农村小学集体备课和网络教研,多渠道共同开发教学资。小学科学精品课建设能够使农村学生享受到更好的教学资料,加强其对科学知识进行理解,促进其科学素养的提高。
(4)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提高教学实效农村小学处在一个较为广阔的.自然空间,科学教学应充分利用乡土教材,学校周围的蔬菜大棚、养殖场、花卉种植园等就是一个天然的科学课程实践基地,在天然课程课堂中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探究自然可以提高农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同时,科学教学应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积极安排家庭小实验、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实验竞赛和体验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3.小结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篇5
2.一、计划
计划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选题和设计
选题即确定研究的课题,设计即制定研究方案(第二章将详细讨论)
二、实施
实施过程是研究工作的具体操作,通过实施使研究方案变为现实。包括研究条件的控制、操作定义(即操作要领)的执行、研究过程的监控和调整、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等等。
三、总结
总结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分析资料、解释结果、得出结论、形成研究成果。总结阶段也是研究的收获阶段。.科学研究一般具有三个特征:客观性、系统性、创造性。
3.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基于非数量化的语言进行描述性的分析,从极端典型的意义上说,定性研究就是用文字而不是用数字来描述现象。
4.好的研究课题应有的特点:问题必须有价值;问题必须有科学的现实性和可行性;问题必须具体明确;问题要新颖,有独创性
5.按教育科学文献的来源及公开性来划分,可分为正式文献和非正式文献。正式文献指专著、论文、科学研究报告和总结、丛书、学报、专刊、文集、统计材料、表册、年鉴以及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教材、参考书等,还包括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正式出版物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等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指示、决定等。非正式文献指未正式出版的各种材料,以及私人通信、日记、个人声明等。研究人员的文献检索一般以正式文献为主,但非正式文献所提供的信息也值得参考。
6.一、调查法准备阶段的主要步骤:确定调查研究课题;选择调查研究对象;草拟调查研究提纲;制定调查研究方案;调查研究工作的组织和人员培训
7.与问卷调查相比,访谈调查有下列优势:
1、灵活、深入。调查者可以根据被调查者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灵活使用事先准备好的访谈提纲,还可根据访谈中所获得言语信息或非言语信息,作若干深入的探讨,从而获得更丰富、更生动的材料。
2、直接、可靠。调查者可以通过观察与分析,确定被调查者回答的真实性,获得直接、可靠的信息和资料。
小学教育研究论文 篇6
学生个人因素使德育管理效果不明显。现在的小学生,在家都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宠,爸爸妈妈爱,从小娇生惯养,思想品德的意识非常薄弱。而且,受到现代文化的影响,对过去那些革命英雄事迹,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没有多大兴趣,现在社会也没有以前那么单纯,爸爸妈妈从小就教育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久而久之,孩子对外界的人变得漠不关心,那么,助人为乐的行为少了,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的事没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变得越来越淡了,学生脑海里的道德意识非常非常薄弱,这一因素,就导致了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教育管理的实践
1、《弟子规》走进小学校园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孕育和沉淀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化,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总结出了很多值得后人学习的文字,《弟子规》就是古人德育的智慧结晶。《弟子规》用简短的语言,高度概括了人们应有的行为举止,在小学校园推行《弟子规》,是一个明智的举措,学生每天朗读《弟子规》,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熏陶,虽然小学生不能完全明白《弟子规》里的每一句话,但只要学生坚持每天朗诵,让这些文字慢慢影响他们的思想。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一种习惯,事事都与《弟子规》对比一下,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有不妥的地方。虽然这种德育管理方法需要的时间相对比较长,但效果是非常好的。
2、社会道德对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支持
学校,家庭,社会,要为小学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德育支持。让社会的浮躁远离小学校园,还给小学校园一片宁静与纯洁,给小学一个良好的德育氛围,帮助学校落实贯彻德育工作。家庭教育也要配合学校教育管理,给孩子一片圣洁的土地,让孩子的心灵得到洗礼,帮助孩子树立一个健康的心理,塑造孩子完美的品格,让孩子心中有一块净土,去领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并积极主动将这份真、善、美传递下去,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
3、实事求是推进小学教育管理工作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 篇7
一、巧用情境教学, 培养环境意识
1. 投身自然怀抱, 激发探索热情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在大自然中, 孩子们不仅可以认识各种事物, 还能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思考, 提出环境问题, 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对学习的兴趣。
小学科学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的教学内容, 如何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 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是我们着力研究的课题。如在三年级《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单元教学时, 带领学生到学校旁边的湖里公园去观察、去体验。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陶冶着孩子们的情操, 美丽的公园成了孩子们学习的乐园, 在这个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里孩子们可以认识各种植物, 孩子们在组长的带领下, 用铲子小心地挖出一棵小植物, 认真观察它的各个组成部分, 画出植物的样子, 再用尺子量它的根有多长, 测完后, 又把它重新种下去;在公园里找到许多小动物, 池塘里的蝌蚪、小鱼, 草坪上的金龟子、花丛中的蜜蜂、蝴蝶等都是他们的最爱。带着昆虫盒、放大镜, 他们仔细观察动物的形态特征, 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如把不同窝的蚂蚁放在一起, 观察它们有什么反应?把蜗牛放在盘子中间, 在盘子的四周摆放各种食物, 然后耐心地观察蜗牛喜欢吃什么?学生在这样的观察体验中真切地感受大自然界的美妙与生命的神奇, 意识到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
2. 参与角色扮演, 增强环保意识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个体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 认知结构不断形成和更新的结果。因此, 在科学教学时, 利用孩子们爱表演的天性, 让他们扮演环保故事中的不同的角色, 从中体验到保护环境的重要, 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六年级《食物链》一课教学, 可以先让学生上网查找“破坏食物链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典型事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南非探险队给南极的马里斯岛带来的老鼠使这个美丽的鸟岛变成鼠岛, 再变成猫岛, 岛上的鸟几乎被猫吃光, 最后只好捕杀猫的一系列灾难性变化的故事, 在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后, 让他们分组扮演老鼠、猫、鸟、士兵、探险队员等角色, 表演时全班学生都投入到各自的角色, 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和音响效果以及孩子们形象生动的表演, 给他们带来心灵的震撼, 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食物链中任何一个环节被破坏都有可能带来灭顶之灾的后果, 从而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二、善抓实验探究, 加深环保理念
培养孩子保护环境、珍惜资源, 采取行动保护自然资源、自觉维护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小学科学课标的目标之一。作为科学教师应该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认识人类与环境密切相关, 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从而意识到保护地球家园、节约自然能源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在四年级《空气也是生命之源》一课教学时, 指导学生在三面干净的小镜子中间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区域涂上相同面积的凡士林, 再把三面镜子分别放在学校不同的地方 (教室窗台、草坪、靠近公路的窗台) , 两天后, 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三面镜子上粉尘的量, 根据粉尘的多少, 判断哪个地方空气污染最严重, 推断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在对比实验中发现了问题并找出其原因:放在教室窗台的镜子粉尘不多, 因为现在教室里用的是水溶性粉笔, 不会产生粉尘;放在草坪上的镜子粉尘也不多, 因为草坪可以净化空气、防风固尘;而放在靠近公路窗台的镜子粉尘最多, 因为来往机动车多, 汽车尾气是产生粉尘的一大原因。为了进一步证实学生的推断是否正确, 我们指导学生留心观察上学路上哪些汽车产生的尾气多, 厦门公交车有哪些是节能环保车?学生在自然环境中体验, 认识到汽车尾气的危害, 同时也了解到厦门市政府正在逐步推广环保节能车, 努力改善厦门的空气质量。
在六年级《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一课教学时, 组织学生围绕白炽灯与节能灯哪个更节能开展探究活动。在实验中孩子们发现:将电源开关拨到节能灯一侧时, 轻轻转动手摇发电机, 节能灯就能发出耀眼的亮光, 而把开关拨到白灯一侧时, 使劲地转动手摇发电机, 白炽灯只发出微弱的亮光。瓦数相同的两盏灯所需要的能量竟然相差这么大, 孩子们简直都有点不敢相信, 他们拼命地摇着发电机, 结果依然如故, 他们只好相信了。在学生讨论汇报后, 教师作了小结:节能灯与白炽灯的区别在于节能灯比白炽灯省电, 节能灯的发光效率比白炽灯高5倍左右, 而且节能灯的使用寿命也比白炽灯长8倍左右。接着我又趁热打铁地调查哪些学生家里用的不是节能灯?不是用节能灯的同学回去要怎么做呢?孩子们都说回家后要把家里的灯具全部换成节能灯。通过具体、生动的能源知识介绍, 帮助学生理解地球上的资源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进而认识到节约能源以及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
三、创新实践活动, 培养环保行为
为了节约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自觉践行低碳生活, 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努力做到垃圾分类, 物尽其用。
1. 垃圾分类我能行
为了在班级推广垃圾分类活动, 我们几位科学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去厦门慈济环保教育站学习垃圾分类方法。我们学习了十指分类口诀:瓶瓶罐罐纸电1357。将塑料瓶、玻璃瓶、铁罐、铝罐、纸类、电类、衣物等物品分别放在不同的垃圾箱里。我们还组织学生采访环卫工人, 了解垃圾的种类, 参观垃圾处理厂, 引导学生了解垃圾处理的方法。回到学校后, 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 将班级的垃圾分为三大类:塑料制品、废纸、其它垃圾, 在班级角落放置三个垃圾桶, 把可以回收利用的塑料制品和纸制品收集起来。用这些废旧物品, 孩子们制作了许多小艺品:用矿泉水瓶子做小盆栽、用冰棍棒做成笔筒、用蛋壳做烛台等;孩子们还利用旧报纸、牛奶盒、塑料袋、包装纸、牛皮纸等做出一件件漂亮、帅气的衣服, 在班级开展“环保时装秀”表演。
2. 变废为宝我最棒
许多探究实验离不开实验材料的准备, 为了节约资源, 节省开支, 我们常常利用身边的各种生活废品给学生做实验。如用洋紫荆花制作酸碱指示剂。在六年级《变色花》一课教学时, 教材里用紫甘蓝做酸碱指示剂, 由于紫甘蓝的价格高, 花费大。我们就考虑用身边的物品来替代。我们学校周围的行道树是洋紫荆树, 每年冬天正好是落花时期, 树下铺满了一层紫红色的花, , 我就带领六年级的学生去捡这些花, 回来后把花洗净, 摘下花瓣, 每组分一大把, 装入厚的透明塑料袋里, 再往塑料袋中加入半杯温水, 握住袋口并反复挤压花瓣, 再把流出来的紫色的水倒入小烧杯中, 就可以用来检测物质的酸碱性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变废为宝活动中得到加强, 真可谓一举多得啊!
四、开展家校互动, 共建绿色家园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可见, 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及环保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
科学教学活动常常需要延伸到课后进行。如养蚕、制作肥料袋等活动, 需要学生长期坚持观察和实践, 往往需要家长的配合与督促才能顺利完成。我们在校园网上创建环境教育家校交流平台, 及时在网络上告知家长科学活动的内容及进程外, 还定期在网络上发布与实践活动相关的文章供学生和家长借鉴。为了增强学生的节水节电意识, 我们设计了家庭碳排放调查表, 指导学生统计每个月家庭用水用电量等。通过开展生动有趣的“小手牵大手”实践活动, 不仅增进了孩子与家长的亲情, 丰富了他们的环保知识, 培养了他们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还形成了全民爱护环境的氛围。
通过以上一系列策略的实践, 不仅将环保理念渗透到科学教学的各项活动中, 而且让孩子们在自然环境中达到知情意行统一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摘要:从小培养环保意识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 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 开展儿童环境教育, 从小培养环境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着从情境教学、实验探究、实践创新、家校互动等方面探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环境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修改稿)
[2]福建省小学新课程教学要求——科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02
[3]林格.《教育是一种大智慧》,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4]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全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没有教育科学,就没有科学的教育 篇8
2013年年初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科研工作会议,开启了中国教育科学事业的新征程。“没有教育科学,就没有科学的教育”,这是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同志在大会上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无疑是提振我国教育科学界精气神的时代最强音。
袁贵仁同志殷切希望:教育科研工作要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过程中发挥创新理论、服务决策、指导实践、引导舆论的重要功能,努力开创教育科学研究新局面,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对此,广大教育科学工作者既备受鼓舞,又深感责任重大。作为云集我国教育学界众多专家学者的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更应在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方面责无旁贷,奋勇争先。编辑出版《中国教育科学》,正是教育学分会对提升教育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这一使命的一个呼应和担当。
根据当前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教育学分会在其挂靠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在原来内部会刊的基础上创办《中国教育科学》并公开出版发行,既顺应了进一步提升中国教育科学发展水平的迫切要求,又是新一届教育学分会理事会要办好一份教育学术会刊的庄严承诺。其宗旨是践行探索教育规律、创新教育理论、服务教育实践的学术精神,力图成为发布和展示中国教育科学成果、宣传和推广教育思想理论、交流和沟通教育科研信息的一个重要平台。简而言之,《中国教育科学》以专心教育学术为定位,以注重深入研究为特色,以促进理论创新为追求。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推荐阅读:
科学素养教育小学科学05-15
小学科学创新教育08-02
小学武术教育研究10-29
创新小学科学教育11-09
小学音乐教育创新研究07-19
小学音乐创新教育研究07-19
小学数学课堂教育研究05-12
中小学教育研究08-10
小学科学生本教育12-07
小学科学教师教育征文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