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2024-10-13

搭石第一课时教学实录(通用9篇)

搭石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篇1

篇一:《搭石》 第一课时教案

《搭石》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脱鞋绾裤、猛涨、懒惰、俗语、平衡、平稳、协调有序、伏下”等词语。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看:(课件出示)横跨在河两岸上的桥多美啊?谁来说说桥有什么作用呢?

生:(连结河两岸的交通)

师:对了,桥的作用我们都知道了,但刘章爷爷作者没有去赞美雄伟壮丽的大桥,也没去描绘古老的桥梁,而是想念起了他家乡小河里面那一座不起眼的石头桥,那么,这石头桥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呢?你们想去了解吗?想就跟老师一起来欣赏21课《搭石》(课件出示)师: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b、全班读

c、去拼音读(学生站起来读)d、小组读 e、读生字

师:真厉害,你觉得这些字当中哪个字最容易写错?

生:说??

师:同学们请再读读词语。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多种形式识记生字,对生词进行归类分析,注意做到主次分明,读写结合。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解决疑问

师:家乡的人们是怎样挑选石头的呢?又怎样摆放的呢? 生:回答

问:你知道这个词的意思?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学生说:脱鞋绾裤),收工就必须--(学生说:脱鞋绾裤),赶集就必须--(学生说:脱鞋绾裤),访友就必须—(学 生说:脱鞋绾裤),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你感觉到了什么?

师:是啊!如果在夏天也可以脱鞋绾裤,但是如果进入了秋天或者是冬天的时候,还要脱鞋绾裤吗?因此,我们的家乡人就很聪明,马上就搭起了一座石头桥,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

【设计意图】精读第一自然段,让学生从读中明白“搭石”,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去探索去动手,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性。采用师生合作对读,激发了学生感悟课文的兴趣,实现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老师的对话,从而达到了对课文理解的巩固。

四、想象画面,课堂小结:

师:请同学们来看一看,想一想:这默默地躺在小溪里的搭石给家乡带来了什么?留下了什么?

生:回答。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回顾板书,设计一个能起到总领全文又能承上启下的问题,悬起了学生的欲念,为下一节课打下了好的铺垫

板书:

篇二:《搭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搭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潺潺流水声)这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轻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

师: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师:没有搭石,人们就会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可那些,都是在夏天。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

师:了解了什么是搭石,读了课文以后,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自由交流

三、再读课文,深入体验

6、师: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找一找些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句子,用波浪线划下来。

9、师:也许有一天,搭石会在家乡永远的消失,可是搭石之美会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板书设计】: 21 搭 石

勤劳美

家乡的一道风景 和谐美

谦让美

敬老美

(附课后反思)篇三:《搭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21 搭石(第1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丽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搭石

1、谈话引入

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林,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而作者每次回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

2、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自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

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1)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2)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要怎么样过小溪?找出文中句子读一读

(3)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

3、交流搭石给人们留下的印象(随机板书: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围绕风景,自主寻美

根据学生对搭石的初步印象,默读2-4自然段,寻找美丽风景

四、交流体会,品味搭石

1、一行人“走”石图

(1)读通句子,正音(多音字:行)

(2)引导学生理解“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3)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走石图”的美

(4)反复朗读,体会画面的美

(5)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背老人“过”石图

(1)指名读(正音“伏”)

(2)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想象画面

(3)指导朗读,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体会画面美

(4)再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五、总结

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在家乡会永远消失了。

六、作业:本课生字词

板书: 21 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一行人走石图

背老人过石图

课后反思:

《搭石》这篇文章,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而课文中写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和谐美。背老人过搭石一段,在写出景美的同时也体现出了相亲们的心灵美。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在学习第三自然段开始,让学生读书,谈谈自己的感受,有学生谈到了这个自然段很美,像画一样,于是我抓住这个“美”字作文章,让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文中的那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全段,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这一行走搭石的人,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在教学三段行人走搭石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词,想象画面,感受那藏于文字之中的美。通过学生的回答人们走搭石没有人突然止步,感受心灵美。

搭石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篇2

(讲述故事)

师:小男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 印象?

生:这个小男孩很聪明。

师: 想认识他吗?这个男孩后来成为了美国的总统。他就是林肯。 (出示图片) 对于林肯,你有哪些了解?

(出示资料)

师:用心读读,你对他有哪些新的认识?

生:他倡导人人平等,废除黑奴制度。

(板书课题)

师: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课文为什么以鞋匠的儿子 为题,而不用林肯或美国总统林肯呢?

生:鞋匠的儿子怎么成了美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总统?

生:课文主要写林肯的什么事情?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 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人物

1.出示学习提示,自读课文。

(1) 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 画出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3)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林肯的哪两件事。

2.反馈交流,整体感知。

(生概括回答)

师:两件事是一样写的吗?

生:第一件事是详写的,第二件事是略写,有详有略。

三、研读课文,感悟人物

1.默读课文,圈画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态度变化的词语。

交流 : “尴尬———羞辱———嘲笑———静默——赞叹”

(归纳板书:尴尬羞辱赞叹)

师:“尴尬”这个词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外面不是“九”) 羞辱的“辱”呢? (上面辰字的一撇不能太长,字形略扁些)

2.体会羞辱。

师:“羞辱”什么意思?参议员们为什么要羞辱林肯?

生:他是出身卑微的鞋匠的儿子。

师:如果你是那个参议员,会怎样来说这段话? (指名读) 为什么这样读?

师:读出了参议员的内心感受。最体现羞辱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生:“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出身名门望族的参议员们瞧不起出身卑微的林肯。

师:读书不光要关注文字,还要关注标点符号。看看短短一句话用了几个标点?想象一下怎样的神情?什么样的语气? (参议员慢条斯理,态度傲慢)

齐读,读出傲慢的语气。

师:在就职演讲的庄重场合,这样的羞辱犹如刀剑直刺人心啊,然而鞋匠的儿子———林肯却让这种羞辱在静默中消释,并化为赞叹的掌声。这是为什么呢?

3. 品 读 语 言 , 体 会 林 肯 的 人 格 魅力。

(1) 出示学习提示:仔细品读林肯的三段话,圈画关键词语,感受其人格魅力,做上批注。

学生自学做批注。小组合作讨论。

(2) 交流。

生:面对羞辱,林肯不但没有 发怒,还说感激。我从“感激”“忠告”等词体会到他的宽容大度。

师:把别人的羞辱当作忠告来 感谢,多么博大的胸怀。

生:我从“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体会到林肯对父亲的尊重。

生:我体会到林肯作为鞋匠儿子很自豪,充满了对父亲的尊重和爱。

生:我从几个“永远”看出林肯尊敬、爱戴父亲。在他心中,父亲是个伟大的人。

师:身为总统,却认为自己永远无法超越父亲,饱含着对父亲深深的爱。同时,也体现出他怎样的思想?

生:人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

生: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师:在参议员眼里,鞋匠是卑 微的;而在林肯心中,鞋匠是伟大的。父亲是他的楷模、他的榜样。

师:还从哪里体会出他人人平等的思想?

生:我从“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对参议院里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地帮忙。”他当上了总统,却还愿意为参议员去修鞋子,体会到人人平等的思想。

师:即使身为总统,也愿意用鞋匠的手艺为别人服务。人人都是平等的。

(3) 感情朗读。

师:这三段话,林肯事先准备了发言稿吗?他是怎样通过演讲,来打动参议员的呢?让我们通过朗读来感受。

学生练读,指名读。

生:面对羞辱,林肯表现得宽容、真诚,用自己对父亲的爱化解了尴尬。

师:林肯的演讲字字发自肺腑,正是这份真情打动了所有的人,使所有的嘲笑声都化成了赞叹的掌声。

(4) 想象写话。

师:参议员们的心情久久不 能平静,他们会想些什么?在省略号处写一写。

指名反馈,相机点评。

四、以题为眼,提升人物

师:课文学到这,你知道课题为什么用“鞋匠的儿子”了吗?

生:故事的起因是参议员羞辱林肯出身卑微,嘲笑他是一个鞋匠的儿子;而林肯抓住“鞋匠的儿子”这个话题,用自己的真诚和智慧打动了他们,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推敲》(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篇3

师:同学们,大家喜欢做游戏吗?这个游戏叫“快速反应”,比如我说“胖”,大家说“瘦”,和我反着说,我们开始吧。

师:高。

生:矮。

师:晴朗。

生:阴暗。

师:我站着讲课。

生:我坐着听课。

师:我面朝东。

生:我面朝西。(板书“东西”)

师:两个字合起来变成了一个新词,读“东西”,“西”变成了轻声。

师:(手拿粉笔)这是什么东西?

生:粉笔。

师:“东西”在这里指物。你一回到家,小狗亲昵地扑到你身上,你会说:小东西,一边去。这里“东西”这个词指什么呢?

生:小狗。

师:“东西”这里指动物。家里刚出生的小妹妹十分可爱,我们会亲切地说:小东西真惹人喜爱。这里“小东西”是指?

生:小妹妹。

师:“东西”这里指人。“东”“西”原本各指方向,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有另外意思的词语。汉字真奇妙,这一类的词语还有很多,愿不愿意再来看一个。

师:(板书“斟”)这个字读什么?

生:斟。

师:大家看,我左手拿酒杯,右手拿酒壶。(做倒酒的动作)我在做什么?

生:倒酒。

师:“斟”也就是往容器里倒酒的意思。(板书“酌”)

师:李白有句诗是“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饮酒,这“酌”是什么意思呢?

生:喝酒,饮酒。

师:两个字都和酒有关,那组合在一起是“斟酌”,还是“喝酒、饮酒”的意思吗?

生:“斟酌”是指仔细思考事情,文字是否适合或者可行。

师:两个各有意义的字组合在一起组成新词之后,意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引出课题

师:想不想再看一个?(板书“推”)

师:这个字读“推”,左边是提手旁,和手有关,我们来用手做做“推”的动作。(板书“敲”)

师:谁来表演敲门?(指名一位学生来表演)

师:大家真是有礼貌的人。请大家打开课本,看课后田字格里的“敲”字,描红三遍。

(学生描红,老师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师:“推”和“敲”两个都是表示动作的字,合在一起变成了一个新词,我们一起读。

生:推敲。

师:“推敲”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这个词语什么意思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写“推敲”意思的段落)(学生读课文,找到了第8自然段)

师:(出示: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让我们一起读,了解“推敲”的意思。

(学生齐读)

三、品味“早年”,推想故事

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推敲”这个词语还有一个小故事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吧。谁来读第1自然段?从中你看出贾岛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贾岛是唐朝的一位诗人。

生:贾岛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

师:贾岛一生都是和尚吗?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贾岛因家境贫寒,早年当了和尚,后来就不是和尚了。从“早年”看出来的。

师:带着你的理解来朗读课文。

(指名读)

四、“幽”字入手,为后文铺垫

师:从“早年”这个词推想文章内容,是一件什么事改变了贾岛的命运,让他还俗了呢?请大家自由读第2自然段。

(学生读书)

师:贾岛根据访友的经历,写了一首诗,叫做什么?

生:《题李凝幽居》

师:(板书《题李凝幽居》)“幽居”是怎样的居所呢?请你再读课文,标出有关“幽居”的句子。

(学生读书,标画句子)

生: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说明李凝的家很偏僻,不好找,可能在大山深处。

生: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说明周围很静。

师:贾岛敲朋友的家门会怎样敲?小鸟睡得如何啊?你又体会到什么?

生:轻轻的敲门声就能惊醒睡得很沉、很香的小鸟,说明周围的环境十分安静。

师:我们从《题李凝幽居》的第一句诗来看一看。(出示: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原。)这就是李凝家的周围环境,请你读一读,有什么体会?

生:李凝家周围邻居很少,很荒凉。

生:去李凝家的路上长满了草,说明很少有人走动。

师:这样一个偏僻的,宁静的地方就被称为“幽居”。《题李凝幽居》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就是写李凝幽静的居所。现在你能不能把自己的理解、体会融入到读书中去呢?请自由练习。

(生自由练,指名读)

五、融情入境,表演感悟

师:贾岛访友不遇,触景生情,即兴写成了一首小诗,在返回长安城的路上,又发生了什么呢?请大家自由读第3自然段。

师:(出示:觉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请大家读读这句话,体会贾岛此时的心情。

生:贾岛心里犹豫不决,不知道用哪个字好。

生:贾岛苦苦思索。

师:你能读出贾岛犹豫不决的心情吗?(生读)

师:如果你写完文章,交给老师后,还想着文章中的词句吗?

生:想的时候不多。

师:贾岛却反复思考,斟酌诗中的一个字眼,你从这个地方看出贾岛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贾岛是一个精益求精的人。

生:贾岛是一个治学严谨的人。

生:贾岛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

师:我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这句话。(生齐读)

师:能把诗写得押韵合辙就已经不错了,却还要为一个字苦苦思索。他是怎样思考的呢?请你找到句子读一读。

师:谁来演一演贾岛。

(一位学生走上讲台,眯着眼,做着“推敲”的动作)

师:大家看他有没有把“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演出来呢?

生:他做了推敲的动作,但是没有“吟哦”。

师:你能来演一演吗?

(这位学生一边做着推敲的动作,一边念着“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走来)

师:你的声音很洪亮,同学们注意,贾岛在“吟哦”,声音能不能这样大呢?请你再演一演。

(学生这次声音低下来,表演得逐渐到位)

师:大家想不想演一演?那大家来演长安城的人。大家看到这比比划划、念念有词的贾岛,你会怎么做呢?

(生做笑状)

师:(对演贾岛的同学)贾岛,你已经进长安城了,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长安城的人都笑话你呢,你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你怎么都不知道呢?

生:我在专心想着诗里的一个字,其他的我都没注意。

师:谢谢你,请回。请大家也回到现实中来,作为学习这篇课文的学生,你们笑话贾岛吗?

生:我们不会笑话他,反而应该佩服他。

师:你们佩服他什么呢?

生:他学习很专注,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

生:他写文章很认真,一点不满意的地方都反复思考。

师:请大家带着佩服的感情再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师:贾岛就是这样一个在治学上严肃认真,专注沉迷,精益求精的人,所以人们称他为“苦吟诗人”。他不是一次作诗一丝不苟,而是一生如此啊。

搭石第二课时课件 篇4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综观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实验教材,新增了许多图文并茂,极富人文性的精美短文,编者的用意不言而喻,就是要让教师作为孩子“学习的引领者”,引导孩子去“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自主,富有想象力的学习舞台,让孩子用他的眼睛看世界,让孩子按他的理解来感知课文,用他的方式来展示学习收获,孩子必将还你一片湛蓝的天空。本案例的设计,旨在以孩子最感兴趣的学习视角──“寻找美的风景”为“教学触发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情景创设和教师的语言渲染,让孩子在感受“搭石”这一生活中的寻常事物所蕴含的不寻常的美的同时,受到心灵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1、紧扣中心句,想象画面,感知课文,寻找由搭石构筑的风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发现美,感受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课前准备】

1、课文的插图,有关搭石的资料介绍。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格言导入,确立学习交流话题

1、教师谈话,推荐格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2、学生自由说说对格言的理解。

3、确立学习话题“寻找一片美的风景”,板书课题:

搭石

二、走进文本,初识搭石,激发寻美情感

1、打开书本,去仔细地寻找一下,作者所说的那道风景究竟是什么?如果找到了你就把它用波浪线画下来。注意,读课文时字字读响亮,句句读通顺。

2、交流读文感受“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聚焦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⑴ 课件出示“搭石图”,找出书中描写搭石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⑵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根据学生的回答,板画“小溪、石头”。

⑶ 诵读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4、紧扣“风景”,谈话,激疑:

是的,小小的搭石,其实就是为方便小溪两岸人们的行走,而放在小溪中的几块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石头。(板书“小小搭石寻常景”)只是,读到这里,老师心中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生活中,能被称之为风景的,大多是非常有名的景物,如杭州西湖,黄山奇石。可这么几块平平常常的石头,怎么能说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呢?其原因究竟何在?让我们再度走进课文,去细细寻找,精心品味吧!

三、品读文本,鉴赏搭石图,感受风景这边独好

1、谈话,传递读文方法:

(边读边想象画面。)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深入到他的文字中去,找找那片独特的风景,老师相信,会读书的同学,读着读着,眼前就会浮现一幅幅画面,就像放电影一样。有的画面特别感人,有的画面特别让人激动,有的画面特别的美。你可以在旁边给它取个好听的名字。

2、学生静静地默读课文,想象画面,并加以批注。

3、反馈:

通过读文,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精美的画面?此时此刻,你觉得哪幅画面就在眼前闪动?

随机板书:

细细摆放为他人

⑴ 预设画面:

上了年纪的人平整搭石,直到满意才离去。

走搭石的人们不抢路,动作协调有序。

两人面对面走搭石过河时,会互相谦让。

年轻人背年长的老人过搭石。

……

⑵ 点评:

同学们真会读书。透过语言文字,能想象出这么多画面。就让我们来细细鉴赏这一块块搭石,感受这字里行间中所描述的最美的、最让我们感动的风景。

4、精读课文,品词品句:

鉴赏画面一:“众人走搭石,协调有序声影美”。

请你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说说美在哪里,你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

⑴ 从字里行间,感受人们的协调美:

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他们的动作非常协调有序?

(理解:“紧走搭石慢过桥”“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词。)

师:你能通过朗读把这和谐的画面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吗?先自己试试。

指名读,随机点评,板书:协调有序走搭石。

预设评语:你走得轻快而平稳,真棒。我能感受到你们小组走得真默契。

你读得有声有色,谁能说这不是一道迷人的风景呢?你的朗读让我想到了一句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真是画一般的美。……

⑵ 变序朗读,感受语言的诗意美:

师:老师把它变成一首小诗,看多美,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⑶ 配乐朗诵:

让我们再一次随着流淌的溪水,感受那一份和谐和诗意的美。

(课件出示文章第三自然段。)

师(描述画面,再度激荡学生的情感):

啊!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这好像是一个清早,晨雾还没有散去,人们便早早地出工了,走在这搭石上,没有人说话,只有这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也许这是一个黄昏,夕阳洒下了它最后一缕光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回来了,一路欢歌笑语,身体是疲惫的,脚步却是轻快的“踏踏”,在这一块块搭石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乡民们配合默契的身影,也看到了他们辛勤的劳作和对生活的热爱。

⑷ 回归主题,诵读“风景”:

(导读中心句。)

师:读到这儿,你最想说什么?──学生齐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是啊,不禁让我们赞叹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鉴赏画面二:“两人走搭石,谦让敬老传递美”。

⑴ 谈话,导入:

当然,走搭石时,也有“撞车”的时候,请你读读下面这一段,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找出来,先有感情地读好它,再体会体会对这个地方的感受和理解。

⑵ 交流:

现在,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找出来,先说说自己的感动之处,再读好它。

多媒体课件展示: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⑶ 品味:

什么叫“理所当然”?“人们都把哪些事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⑷ 小结,指导朗读:

是的,一块块普通的搭石,演绎着山里人特有的的淳朴、善良、谦让和敬老,也深深地敲击着我们的心灵!来,让我们把心中的这份感动,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师:引读: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

《搭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篇5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理解"俗语、人影绰绰、理所当然、间隔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师配乐朗诵:

甜的是一树雪梨,辣的是紫皮大蒜,苦的是一畦莴苣,一架葡萄酿着酸人生滋味万千般,农家品尝个最全。

2、自读小诗,猜一猜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3、简介作者,揭示课题。

4、看课题质疑:

什么是搭石?为什么要搭石?怎样搭?

二、整体感知全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词语作上记号,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解决。

2、学生接读课文。

3、默读课文,想想作者的家乡留给你怎样的印象,用一句话概括地形容一下。

三、个性朗读

1、再读课文,哪些句段带给你这样的印象?把它划出来反复地读一读,读出你的喜爱。

2、反馈交流:

⑴ 每当上工、下工画一般的美感:

随机理解:人影绰绰。

照样子说几个描写景色的词语。

俗语:

① 找出文中的一句俗语。

② 说说这句俗语的意思。

③ 你还知道哪些俗语?

④ 师小结:

这些由大多数劳动人民创造反映他们生活经验和愿望的定型的语句,就叫俗语,也叫俗话。

⑵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随机理解:谴责。

⑶ 一排排搭石美好的情感。

⑷ 我的家乡有一条小溪这就是搭石:

随机理解:汛期、绾裤。

① 出示句子: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② 反复读,直到你的脑海出现搭石为止。

③ 指名读,从朗读中听出搭石的特点了吗?

④ 齐读。

随机解决课始问题。

四、小结

同学们,在我们眼里这是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可刘章爷爷认为这一排排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下节课细细品味。

五、作业

《猫》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篇6

读出那一只独特的“猫”――《猫》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作者/许珂

【编者按】

有些老课文公认难教,人教版四年级的课文《猫》和《蝙蝠和雷达》就是。老课文怎样才能焕发新活力,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所在的拱宸桥小学团队作了一点探索。本期特编发青年名师许珂、罗才军的课堂实录及王崧舟、林志芳两位专家的评析,希望能对您有所启发。口许珂

一、引入揭题,激发语言兴趣

师:前些日子,我们写了观察日记,同学们笔下的小动物栩栩如生。今天,我们去认识一下名家笔下的小动物是怎么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爷爷笔下的《猫》。(课件呈现:

老舍,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他的作品多描写当时北京老百姓的生活,充满浓浓的京味儿,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代表作品:《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师:老舍的作品有浓浓的京味儿,老师特别爱读,希望能和你们成为书友。

二、整体读文,理清文本结构

师:自由地读读课文,老舍笔下的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学生自由读文后,交流。)

生我觉得这只猫非常可爱,而且也很尽职。

生:老舍爷爷笔下的猫很勇猛,不要说见了老鼠,就是遇到蛇也敢斗一斗。

生:老舍爷爷笔下的猫让我想起我家的猫,温柔的样子很像。

师:老舍爷爷笔下的猫的确让人喜欢。那么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写的呢?

生:是从“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和“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这两个方面写的。

生:前面写的是大猫的性格古怪,后面写的是满月的小猫非常可爱。

师:是呀,我们同学的观察日记大多从外形、习性写的。老舍爷爷却写了猫的性格,看来,老舍爷爷的猫的确与众不同。(板书:大猫性格古怪、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三、精读“古怪”,感悟语言情趣

1.赏读猫的性格,初解“古怪”。

师:课文的第一句就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猫到底有哪些古怪的性格呢?自由读第l―3自然段,选你觉得最有趣的性格,写在彩纸上贴在胸前,并且读出那种性格的特点。

(学生自由读、写、贴,交流。)

生:我觉得最有趣的性格是贪玩,猫太贪玩了,会离家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我想起了我自己也是这样的。(有感情地读)

师:(板书:贪玩。)读得真好,让我们仿佛看见了这样一只贪玩的猫。你们猜猜,主人会怎么呼唤猫呢?猫怎么样呢?

生:老舍爷爷大声地呼唤猫。可是猫还是不肯回来。

生:奶奶温柔地呼唤猫,可猫还是不肯回来。

生:小主人亲热地呼唤猫,猫还是不肯回来。

师:对,这就叫“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谁”“怎么呼唤”之间要注意停顿,我们一起来试试。

(学生齐读)

生:我喜欢“尽职”这种性格,因为猫屏息凝视,一等就是几个钟头,很有耐心。

(师板书:尽职。)

师:屏息凝视是怎么样的?

(生做屏住呼吸凝视的样子,其余学生也不由得做起来。)

师:对,就是屏住呼吸,用心凝视的意思。的确是一只只尽职的猫,太可爱了!

生:我喜欢猫勇敢的性格,因为它遇到蛇也敢斗一斗,非常厉害。(生有感情地读)

师:(板书:勇敢。)你读出了猫的勇敢。

生:我觉得老实的猫更有趣,找个地方成天睡大觉,打呼噜的样子肯定很好玩。(生读相关句子)

师:(板书:老实。)你还从文字中想象它打呼噜的样子,真有意思。

生:我觉得猫高兴的时候最有趣。会在稿纸上踩几朵小梅花,其实就是猫的脚印。还会蹭你的腿,我可以想象它蹭的样子。(有感情地读)

师:(板书:高兴。)猫会不会笑我不知道,不过在你的朗读中我们的确感受到了猫高兴的时候真的是非常可爱。蹭是怎么样的?你蹭蹭我看。

(生边笑边做蹭的动作)

师:哦,就是轻轻地擦着。好亲热的小猫!

生:我补充,小猫还会用多种腔调叫唤,长短不一,粗细各异,像唱歌一样。

师:嗯,在老舍爷爷笔下,普普通通的猫叫显得那么好听。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部分。(齐读)

师:老师发现没有同学喜欢猫“不高兴”还有“什么都怕”的性格,(板书:不高兴怕)先说写“不高兴”的这段,为什么不太喜欢?

生:因为猫不高兴的时候一声也不出,挺无趣的。

生:不是不喜欢,只是没有其他特点那么招人喜欢。

师:是呀,猫一声不出的确有些无趣。(课件呈现:图片上的猫蹲在洗脸盆里微眯着眼睛。)瞧,这里有只不高兴的猫,赖在洗脸盆里不肯下来。你们对它说说好话,让它下来吧。

生:猫快下来吧!看,我给你准备了好吃的。

生:猫,干吗不高兴呢?来,我陪你玩线球。

师:哟,物质享受精神享受都全了,猫理你吗?

生:“它也一声不吭。”

师:这小猫,干吗一定说好话呢?软的不行咱给它来点硬的,大声训斥或者直接把它抱下来不就行了。

生:不行,这样猫会生气的。

生:这样即使猫听你的话也会留下心理阴影哦。

师:哟,还关注到猫的心理了。老舍爷爷那么爱猫,舍不得猫,所以只能对它说好话了。看来,老舍爷爷爱猫真是到了宠爱、溺爱的地步了。不管猫高兴不高兴,始终那么爱它。咱们一起读读这段话,读出字里行间老舍爷爷对猫的宠爱。(齐读)

师:那么“什么都怕”这个部分你觉得怎么样?

生:也跟“不高兴”一样,咱们觉得小猫不够勇敢,可是老舍爷爷太爱猫了,所以把它“什么都怕”的性格也写得很可爱。

师:你们真会读书!

2.理读文章脉络,品味“古怪”。

师:刚才我们读了猫的性格,读出了猫的可爱,读出了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可是好像没有读出古怪呀?

生:是那么多不同的性格综合在一只猫身上,才说它古怪。

师:是吗?那我们请同学上台来合作读一读,体会体会。下面同学来做导演。你们先说说,该怎么读?

生:一位同学读一种性格,要读出特点,合在一起就古怪了。

生:第一句话要一起读。

师:为什么第一句话要一起读?

生:因为这句是总说“猫的.性格的确有些古怪”,后面讲怎么古怪,所以要一起读。

师:嗯。说得好!那就请七位同学上台来读。(指名生上台读,问台下)谁先读?谁后读?

生:先读“老实”,再读“贪玩”,接着是“尽职”,然后是“高兴”和“不高兴”,最后再读“怕”和“勇敢”。

师: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读?不能按照我们刚才喜欢的顺序读吗?比如,咱们班大多数同学都喜欢猫“尽职”“高兴”的性格,那就把这两种放在最前面读。

生:这样好像不行吧?

师:为什么不行呢?

生:我发现,老舍爷爷是把相反的性格放在一个段落写的,比如第一段的“老实”“贪玩”“尽职”,都是相反的。大概他觉得这样写更能突出猫的性格很古怪吧。

生:是呀,第二、第三自然段也是这样。

师:(根据学生说的调整板书上性格词的位置)按这样的顺序,请上台的同学排好队读一读,大家感觉一下是不是这样。(学生分句朗读)

生:我感觉,这样写让猫的性格显得非常矛盾,突出了猫的古怪。

生:而且读起来语气也很有变化,让猫显得更加活泼了。

师:老舍爷爷这个写作的秘密让你们发现了,真厉害!我们写猫,都是写猫多么可爱。老舍爷爷为什么能看到猫古怪的性格?

生:因为老舍爷爷很爱猫,每天跟猫在一起,在他眼里猫就像孩子一样,各种性格都被他发现了。

生:这个古怪不是批评的意思,就是说很喜欢的意思。

师:你的语感真好,老舍爷爷说猫古怪,就像你的长辈有时候拿你没办法时…… 生:对,说我“小调皮”“古灵精怪”,一个意思。

师:是的,就是那种爱到极点,为你欢喜为你忧的感觉。

四、品味语言,解读语言个性

师:读了那么多遍课文,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老舍爷爷文章的语气也挺有意思。

(课件呈现:

猫的性格非常古怪。它是老实的,有时候的确很乖。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有时候的确很乖。)

师:两句有什么不同?

生:第二句中增加了“实在有些……,说……吧”这些表示语气的词。

师:做做动作读读想想,在什么场合你也听到过这样的说话语气?

(生边读边做动作。老师巡视引导,学生有的边读边摇头,有的边读边不由得两手心朝上互叠,像是一五一十地诉说。)

生:感觉有股特别的味道,像是……

师:你想起了谁跟谁说话也是这样的语气?

生:有一次,我妈跟她同学在路上见面,说我时就是这样。

师:哦,你妈怎么说你的?语气跟这差不多吗?

生:我妈妈说我这孩子实在让我头疼。说他调皮吧,有时候又很乖,说他乖嘛,顶起嘴来能把你气死。(齐笑)

师:是呀,就是这样的语气,好像在跟人聊家常一样。这样的语气让人感觉怎么样?

生:感觉像聊天,很亲切。

生:感觉非常轻松自然,在聊自己拿他没办法的孩子一样。

师:你们真棒,老舍爷爷的文章充满京昧儿,读来让人觉得亲切平实。这个秘密也让咱们发现了。读读第一到第三自然段,体会体会老舍语言的特点。(自由读)

师:能背的按照老师的板书背背看。(学生自由背)

师: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咱们一起来试试。(配乐齐背)迁移朗读,感受语言情昧

师:带着这样亲切、宠爱的语气,读满月的小猫更可爱。(配乐齐读)老舍爷爷在写满月的小猫有什么写作的小秘密,下节课再学。

板书:

搭石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篇7

师:今天, 我们一起学习———

生:钓鱼的启示。

师:你觉得课题的中心词是什么?

生:启示。

师:那启示是什么意思呢?

生:从一件事情或者事物中得到启发。

师:这就是启示, 请带着这种感悟把题目再读一次。

生:钓鱼的启示。

师:下面, 老师检查大家的预习成果, 请看屏幕。谁能通过这幅图猜到文中的词语? (出示图片)

生:皎洁。

师:很棒!再看。 (出示图片) 生:涟漪。 (师正音)

师:最后一幅图呢? (出示图片)

生:沮丧。

师:这么厉害!最后看看这些词语。 (出示:涟漪翕动皎洁沮丧诱惑实践告诫)

(师指名领读, 然后开火车读。)

师:现在我们听写其中的四个词语。 (听写:告诫诱惑实践沮丧)

师:刚才老师在看你们写的时候, 发现其中两个字的笔顺有错误, 请大家注意。 (师指导写“丧”和“诫”, 生书空。)

师:什么是“告诫”?

生1:告诉。

生2:警告。

师:请在文中找到“告诫”这个词。

生: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 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

师:读得很流利。那么, “告诫”这个词怎么用呢?父亲对孩子来说, 他是———

生:长辈。

师:孩子相对父亲而言, 是——

生:晚辈。

师:那么“告诫”这个词怎么用?

师生 (齐) :是长辈对晚辈或者上级对下级的劝告、警告。

师:你来说说父亲要告诫儿子的话是———

生: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实践起来却很难。

二、感知全文

师:看来, 在作者的生活中, 一定是留下了一件让他很难忘的事情, 才会让他有如此深刻的体会。这究竟是一件怎样的事呢?

生:作者把钓到的一条大鲈鱼放回湖中了。

师:当我们遇到篇幅较长的文章时, 怎样才能把内容概括完整?老师教你们一个方法。 (出示:开始接着后来最后) 谁能用这些词把这篇文章的内容概括一下?

生:开始, 作者和他的父亲在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晚上钓鱼, 接着钓到一条大鲈鱼, 后来因为距离鲈鱼捕捞开放日还差两个小时, 最后把这条鲈鱼放回湖里去了。

师:不错!最后父亲要“我”——

生:放鱼。

(师板书:放鱼)

三、研读交流

师:想想:为什么“我”舍不得放掉这条鱼?读原文第1~9自然段, 画出相关的句子, 并做好批注。

生:因为那条鲈鱼是作者见过的最大的一条。

师:文中是这样说的———

生:啊, 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师:除了这个, 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师:谁来试试读这句话?

生:“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 哭出了声。

师:读这句话时, 你有什么建议给同学们?

生:要读出作者当时的心情。

师:还有什么原因?

生:因为这条鲈鱼是“我”好不容易才钓到的。

师:只有“我”喜欢这条鱼吗?

生:父亲也喜欢。

师: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生: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 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师:这时候, “我”是怎样看着这条鲈鱼的?

生:得意。

师:把这种得意带进句子, 读。 (生齐读)

师:是呀!正当“我”得意地看着这条鱼时, 父亲的态度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 哪一句话直接告诉了我们?

生:“孩子, 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师:老师把这句话改了。请读。

生:孩子, 你可以把它放回湖里去。

生:孩子, 你把它放回湖里去。

师:这个“得”字在不在句中, 有什么不一样?

生:如果用“可以”的话, 作者就可以选择不放回湖里去。而“得”表现了父亲的坚定。

师:请你们把这种坚定读出来。 (生读)

师:父亲分明也喜欢这条鲈鱼, 为什么要“我”放掉?

生:因为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师:这里有一些资料, 请同学们看一看。 (出示有关鲈鱼捕捞开放日的资料)

师:父亲要放鱼, 没有丝毫犹豫?

生:有!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 说明他也舍不得。

师: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 此时他在想什么呢?

生1:父亲想, 鲈鱼的繁殖能力很差, 在它的繁殖期, 不能随意捕捞它。

生2:父亲想, 这条鲈鱼很难才钓到的。

师:但是父亲依然决定要把鲈鱼放回湖里去!“我”很喜欢这条鱼, 父亲坚决要放, 这必然会引起一场———

生:争辩。

师:下面请大家以六人为小组, 你们可以分角色朗读, 可以加上书上的旁白, 还可以在空白部分再增添一两句话。

(生自由练习朗读。师巡视指导。)

师:哪个小组先来展示?在展示之前, 老师提个小小的建议, 第二小组展示前先评价一下前面的小组。 (小组展示、评价)

师:看来, 大家已经走进父亲和孩子的内心世界了。在这样的环境中钓鱼, (出示第8自然段) “我”还会怎样乞求父亲呢?

生1:爸爸, 现在四周都没有人, 不会有人知道我们钓到这条鲈鱼的。

生2:爸爸, 这里没有人发现我们, 我们能把它带回家吗?

师:事实上, “我”并没有过多地与父亲争辩, 因为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 “我”知道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但是, 放鱼对“我”来说, 真的是太难了! (出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实践起来却很难!)

(生齐读)

师: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 举例说说在道德实践时难以抉择的事。

生:有一次, 我借了同学一本书并说好一星期内归还, 但是那本书实在太好看了, 我不太想还给她。过了许久, 她也没有跟我提起这件事, 我到底是还, 还是不还?

师:对这个问题, 大家理解得很透彻!回过头来, 看看这篇文章, 放与不放, 作者和父亲都经历了心理挣扎。但是, 父亲最终决定把鱼放回湖里去, 他知道在面临道德实践时, 要遵守规则。请打开书, 把作者的不舍和父亲的坚定读出来。

(生齐读第3、4自然段)

四、留下悬念

师:这是让作者多么沮丧的一件事呀!然而当年那件让作者沮丧的事, 与后来他成为建筑设计师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评析】

本堂课在字词教学方面是非常朴素的, 同时也是雅致的。由图片引入一个个字词, 然后朗读、听写, 扎实有效。从词入手, 进入文本, 词融入了文, 文也融入了学生的心中。可以用几个“合”来概括:一是词与文合, 二是事与理合, 三是读与悟合。读中有悟, 悟后有读, 真正体现了以读为主。

搭石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篇8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第98页例1“练一练”及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列、行的规则。能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 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学会用数对表示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难点】

认识列、行的含义,以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教学过程】

1. 听故事。下面我们来听个名人故事:有一天,有个人生病躺在床上,但他仍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把“点”和“数”联系起来呢?突然,他看见屋角有只蜘蛛在织网。他想,可以把蜘蛛看作一个点,蜘蛛的每个位置就能用一组数确定下来。于是在蜘蛛的启示下,他用一对有序的数表示平面上的一个点,创建了数对与直角坐标系。(板书:数对)他就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笛卡尔。

2. 举例子。生活中很多物体也是成对的,谁来说一说?看:一对鸳鸯水中漂,一对石狮门前蹲,一副对联门上挂。

3. 说猜想。那你理解的“数对”中包含几个数?关于数对你想了解哪些知识呢?

【设计意图:小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以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名人故事引入课堂,创设儿童化、趣味化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走进“数对”的世界。】

一、 座位引入——激活经验

谈话:奚老师第一次来这里,刚刚在班上新交了一个朋友,同学们想知道他是谁吗?提示:这个新朋友坐在从左往右数第二组(数学上规定从左往右数是以面对班级座位的观察者角度确定的,就像老师面对大家,从老师这个角度观察,这是我的左边,也就是你们的右边)。

提问:只知道坐在从左往右数第二组,能确定他是谁吗?为什么?(看来这里仅用一个数是不能确定位置的)继续听,第3个。这次为什么能猜出来呢?

追问:他的位置你还能怎么说?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描述。

小结:由于标准不同,同一个位置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看来要清楚准确地描述位置得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才行。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学生比较熟悉的教室座位的场景,激活学生已有描述位置的经验,并通过交流,引发学生用统一的方式描述物体位置的需要。】

二、 探索新知——学习数对

(一) 学习列与行的含义

(1) 出示一横排同学。

谈话:看,这是一横排,我们通常把横排叫作行,(点击)这一行有几人?(6名)这是小军,他是第几个?你是从哪往哪数的?(从左往右数)

(2) 出示一竖排同学。

谈话:这是一竖排,我们通常把竖排叫作列,(点击)这一行有几人?(5名)这是小红,她是第几个?(第4个)你是怎么数的?(从前往后数)

(3) 出示一片同学。

提问:这里一共有多少名学生?你是怎么数的?(先横后竖;先竖后横)

再问:现在还是告诉你小军坐在第4个,小红坐在第4个,能确定他们的位置吗?(不能)

过渡:看来仅用一个数还是不能确定位置的,下面我们继续来研究。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已有的对现实生活中横排和竖排的认识经验,教学列与行的含义,以及人们的数数习惯“从左往右,从前往后”,为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做铺垫,使新知的学习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之上,有利于学生自觉把新知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系统之中,实现知识的同化。】

(二) 学习用数对表示位置

(1) 引导:如果用圆圈表示每个同学,回忆一下我们把竖排叫作列,这里有几列?确定列时从哪儿往哪数?(从左往右数)。哪是第一列?横排叫作行,又有几行呢?确定行时从哪儿往哪数?(从前往后数)哪是第一行?你能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说说小军的位置吗?

(2) 说明:为了清楚、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通常我们先说物体所在的列数,再说行数,那小军的位置在哪儿?(板书)我们说小军位置时用了几个数?(也就是一对数)

(3) 学生自学课本98页:用更简洁的方法表示第4列第3行。

学生汇报:用了几个数表示?哪个数在前?表示什么?哪个数在后?表示什么?好了吗?还有什么?给它们中间加个逗号隔开,外面加上了一个小括号。(边介绍边板书)像这样,用列数和行数所组成的一组数,也就是一个数对来确定位置,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补全课题)

(4) 学习数对的读法。

(5) 练一练:点击小红的位置,请学生用第几列和第几行描述小红的位置(第2列第4行),用数对表示是(,)。(6,5)表示图中的第()列第()行的位置,再用数对表示两个点的位置。

小结:图中的座位与数对之间是一一对应的,每一个座位都对应着唯一的数对,每一个数对也都对应着唯一的座位。

【设计意图:把场景图抽象成平面图,由此在图上标注列与行,这样既明确了确定位置的规则,也为其后用列与行描述位置做好准备。让学生用“第几列和第几行”描述平面图中的位置,既巩固了用列与行描述位置的方法,又可以诱发学生用更简洁明了的方法描述位置的心理需求,进而自主生成用数对描述位置的方法。】

三、 巩固练习——运用数对

(一) 练一练

谈话:看,我们现在所坐的位置也是竖成列横成行。老师面向大家,从老师这里看,哪是第1列?第5列?哪是第1行?第4行?

提问:请同桌互说自己在教室里是第几列第几行,并用数对表示。(4个左右)(最后一个让说出前后左右同学的位置)

小结:由于老师叫不出同学们的名字,下面我想请哪位同学回答问题时,就用他所在的位置的数对来表示,行不行?

(二) 看一看

(1) 咱们学习数学是为了在生活中应用,瞧,小明家准备装修房子,爸爸想在厨房的一面墙上这样贴瓷砖,请用数对表示四块装饰瓷砖的位置。

(2) 各自在书上填写后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3) 讨论:你发现表示这四块瓷砖位置的数对有什么特点吗?

(4) 找规律:观察这几块花色瓷砖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发现,再组织全班交流。

(5) 巧设计:如果再贴四块花色瓷砖,你认为贴在哪里比较美观?请你用数对表示出你要贴的位置。(让生点击)

(6) 我的生活我做主,小明觉得爸爸的设计有点单调,他也拿出了一个设计方案,你能用数对表示出每块花砖的位置吗?(生练习后汇报)

这些花瓷砖位置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吗?请同桌交流一下。

小结:一列间一列地排列;呈轴对称图形;第一斜行(左上至右下)上的花瓷砖,下一块总排在上一块的后面2列,表示下一块位置的数对的第一个数总比上一块的多2;下一块总排在上一块的下面一行,表示下一块位置的数对中第二个数总比上一块的少1。

鼓励:相信如果让你们来设计,一定会有更出色的作品,课后请同学们试一试。

(三) 玩一玩

谈话:从座位图中的数对联想到了生活中的数对,相信大家对数对的认识更丰富,也更全面了。下面我们轻松一下,一起来玩“砸金蛋”。这些金蛋中只有五个金蛋藏着秘密,而且每一行每一列都只有一个金蛋有秘密。会是哪些金蛋呢?先想一想,用数对表示出它的位置。

这是笛卡尔的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相信大家也能做到勇于思考,敢于质疑。

(四) 夸一夸

谈话:今天我们班同学表现特别棒,老师想表扬第4行某个同学,那数对的第几个数是4?第4行这么多同学,你知道我要表扬哪一个吗?这样看来仅用一个数是不能确定位置的。猜猜可能表扬谁?这些同学都有可能,你能用一个数对表示这些同学吗?(X,4)

提问:如果我要表扬第2列某个同学,你能用数对表示出来吗?(2,Y)

再问:现在我要表扬(1,1)(2,2)(3,3)……这些数对的两个数有什么特征?你能像老师这样用一个数对表示吗?(X,X)

追问:如果想要表扬全班同学,你觉得用哪个数对比较合适呢?(X,Y)

(五) 说一说

提问:同学们,用数对确定位置可不止这些,你还知道什么地方也需要用数对来确定位置?学生谈谈生活中运用数对的例子。

小结:出示图片,数对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真广啊!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看一看”“玩一玩”“夸一夸”“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数对含义的理解,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现实情境中物体的排列规律,可以帮助学生深刻体会数对与物体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感受用“数”刻画“形”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用数对描述物体位置的能力。】

四、 自主总结——生成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表示数对时,我们不仅可以用整数,还可以用小数等等;数对不仅能表示平面上的点,还可以表示空间里的点。世界上的所有点都可以用数对表示,每一个点都对应着唯一的数对,每一个数对也都对应着唯一的点,相信随着知识的积累,你们对数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谈收获、说疑问”,既巩固了本课所学知识,又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对”观念,为后续学习作铺垫。】

【总评】

奚晓娟老师在2016年江苏省“蓝天杯”数学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的观摩课《认识数对》,给与会者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回顾她的教学,有三点值得我们借鉴。

一、 注重联系生活,让学生体会数学价值

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数学教学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课始,奚老师从孩子最为熟悉的教室座位分布情况出发,让孩子们猜猜她新结交的朋友是谁,唤起了学生对已有的用“第几组第几个”或“第几行第几个”的知识来确定位置的经验,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由于观察方位、角度的不同,学生产生了多种描述方法,引起争议,从而产生认知需求:如何才能正确、简明地描述位置呢?由此为教学新知识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课中,在师生共同探究学会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后,让学生用数对和同桌说说对方在班级里的位置,老师又以借班上课不认识学生为“借口”,用数对的知识来指定学生发言,用学生最熟悉的生活,让学生体会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简洁性。课末,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用数对确定位置的例子,从学生所举的兵马俑、围棋棋盘、地球仪、国际象棋等例子中,可见学生已经掌握了数对知识,也体会到了数对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注重数学思考,让学生感悟数学方法

培养数学思考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教会他们如何思考,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没有数学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也就是没有效果的教学。奚老师的课特别注重数学思考,上出了数学味。在以学生特别熟悉的座位问题引入新课后,她将实景变成人物图,又将人物图抽象为圆圈图,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孕伏“坐标”知识。在让学生运用数对的知识解决贴瓷砖的问题时,让学生先观察花色瓷砖排列的规律,运用数对的知识为花色瓷砖标上位置,再对呈现的数对进行比较,从中发现规律。在玩“砸金蛋”游戏时,在学生砸了几个后,让学生思考,哪些金蛋不用砸,让学生根据“只有五个金蛋藏着秘密,每一行每一列都只有一个金蛋有秘密”进行排除与统筹,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数学思考。

三、 注重问题解决,让学生感悟学以致用

搭石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篇9

开发区第二小学 何 巍

一、单元导读,梳理要点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进入第四组课文的学习。学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本单元的导读部分,(课件出示导语)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中归纳出本单元的主题和单元任务。(生自由读)

生回答:单元主题是动物,单元任务是具体感受作家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和比较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

师:你真会读书,我们本单元学习的课文都是关于动物的,有不同作家写的相同动物,也有同一作家写的不同动物。而本单元要求我们在感受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外还要了解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师归纳板书:动物

表达特点

师:今天,我们就带着我们的单元任务,一起来感受作者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通过课件我们先认识一下第一篇文章的作者——丰子恺先生。(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指名学生读作者简介。

师:丰子恺先生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他写的文章语言质朴,风趣幽默,他画的漫画生动有趣。看,这就是丰子恺先生养过的一只鹅,他把它画了下来,还专门为他写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题目是《白鹅》。

二、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纸,大家都预习了课文,这些生字还认识吗?读给同桌听一听。

生自读生字,师巡查,指导读音。

师:何老师从刚才的巡查中知道,昨天同学们都有认真地预习,那么这些词你们都能读准确吗?谁来给我们领读。

出示:头颈、窥伺、净角、大模大样、供养不周、一日三餐、侍候 生1:(声音很小)

师:你读对了,但是声音太小了,能大声点让全班同学听到吗? 生再读:j-ǐnɡ 头颈 全班跟读:j-ǐnɡ 头颈

师:注意这个“颈”字是后鼻音,跟老师读“j-ǐnɡ 头颈”。生齐读:j-ǐnɡ 头颈。

师:转动你们的头颈读一读。生(转动头部)读:头颈。师:第二个,谁读? 生2:j-ué净角 生齐读:j-ué净角

师:这个“角’字是多音字,它还有另一个读音是? 生齐:jiǎo。

师:谁能用“jiǎo角”字组个词。生3:大角。

师:还可以组? 生3:牛角。

师:非常好,请坐下。第三个词有点难读,谁来? 生4:kuì sì窥伺。

师:第一声应该读kuī,窥伺,全班读。生齐读:kuī sì窥伺。生5:shì侍侯 生齐:shì侍侯 生6:mú 大模大样 生齐:mú 大模大样 师:“模”字也是多音字,这篇课文有好几个多音字。谁能说出“模”的另一个读音,并用它组词。生7:mó模,模仿。

生8:ɡōnɡ供,供养不周。

师:这也是个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是? 生齐:ɡònɡ供。师:组词,谁会? 生9:供养。

师:供养,对吗? 生9:招供。

师:最后一个,谁来?

生10:cān餐,一日三餐。生齐:cān餐,一日三餐。师:“餐”字是平舌音,注意读准。这个“餐”字书写起来,有点难,注意这两笔是点,来跟老师写一次。(师示范书写)生书空。

师:在你们的课文纸上写一个餐字.生书写。

师:这些生字放到课文里你们会读吗? 生齐答:会!

师:谁来给我们读读课文。

生纷纷举手,指名几个学生轮读课文。生11读。

师:读得真好,声音响亮。生12读。生13读。

(指导读音“厉声呵斥”“不亚”)

师:我想你有点紧张,所以读得不太流利。不要紧,多读几次就能读好了。生14读。生15读。

师:剩下的课文比较长,我们一起来读读吧。生齐读。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很长,不好读,你们初读就能读成这样,不简单。相信多读几遍,你们一定会读得更好!

师:读完课文后白鹅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生16:骄傲。

师:文中用一个什么词? 生16:高傲。

师:对,高傲比骄傲的程度更深一点。你能找出文中的句子吗? 生16: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师:除了这句还有吗?

生16:有。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师:全班来读。

生齐: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师:这个句子旁边有个小泡泡,读一读。生读。

师:谁能来给我们解决掉这个小泡泡?这句话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生17:中心。师:什么的中心?

生17:鹅傲慢的中心。

师:你明白了它的作用,但是准确的说应该是全文的中心,也就是全文都在围绕这句话在写。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师:那么围绕白鹅的高傲作者又从哪几个方面写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生自读自画。

师:谁来告诉我们,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鹅的高傲? 生1:从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师出示课件

师:文中哪句话告诉你的?

生2: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师:这是文中的第几自然段? 生齐:第二自然段。

师:第二自然段它的前半句连接了第一段的内容,后半句告诉了我们后面几个自然段分别从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几个方面写出鹅的高傲的特点,这样的段落我们叫它“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同学们,学习语文就是积累语言的过程。让我们细细地品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看看你从哪些地方能够感觉到白鹅的高傲,动笔画下来。生自读。

师:画好的同学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小组交流。

师:交流好了吗? 生:交流好了。

师:谁来读读你画到的句子。

生1:鹅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

师:大家找到这句吗?老师表扬这位同学懂得抓住文章重点句品读。那在这句话中,你能抓住哪个关键词语呢?

生2:严肃郑重。师:还有吗? 生3:厉声呵斥。

师:这个词很难读准,谁来给我们读读。生4:厉声呵斥。师:全班一起读。生齐:厉声呵斥。

师:课文中还有没有词是形容鹅的叫声了? 生5:厉声叫嚣 师:还有吗? 生6:引吭大叫。

师:谁来读读第一句。

生7:鹅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师:在你生活周围,谁是严肃郑重的? 生8:老师。

师:把话说完整,老师什么时候严肃郑重? 生8:老师上课的时候严肃郑重。

师:老师上课的时候很认真,说话很严肃,这就是严肃郑重。用上你的理解,读读这个词。

生9:严肃郑重。师:很认真。

生10:严肃郑重。师:很严肃。

师:那厉声呵斥又是怎样的? 生11:很大声地骂。

师:很凶。能用你的理解读一下第一句吗? 生11读第一句(声音很大,很凶)

师:厉声够了,可是不够郑重。谁再来? 生12读。

师:老师听出来你读得很认真,但没有读出鹅叫声的大。生13读(读出了郑重,呵斥之情)

师:读得真好,全班同学像这位同学这样读一次。生齐读第一句。

师:刚才我们抓住了重点词体会了鹅叫声的严肃郑重,那鹅的叫声作者具体怎样写的呢?

生14: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师:还有吗?

生15:后来我看到果然如此: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师:狗狂吠是怎样的? 生16:(模仿狗的叫声)汪汪、汪汪„„(生大笑)

师:这是只温柔的小狗。谁再来? 生17:呜——汪汪、汪汪

师:好厉害的一只狗,叫得我心惊胆战。

师:假如这只鹅会说话,你们猜猜它在叫些什么? 生18:走开,别打扰我的主人睡觉!师:好忠心的一只狗。(生大笑)

生19:滚开,你闯进我的地盘了,你再不走我就咬你啦!师:好霸道的狗。谁再说?

生20:快走开,不然对你不客气!

师:带着你们的忠心、霸道,读读这个句子。生读。

师:了解了鹅的叫声,鹅的叫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21:很高傲。

师:说完整,什么恨高傲。生21:鹅的叫声很高傲。生22:鹅的叫声很凶狠大。生23:鹅很忠心。

师:是啊,作者表面写白鹅的高傲,叫声很凶,实际是在赞扬它的尽职和勇敢。读书,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还要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字里行间包含着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谁能把第三自然段读好。生24读。

师:老师和你合作读一读。师生合作。

师:丰子恺先生把鹅的叫声写得如此传神、细致,你能这些句子背下来吗?试试看。

生自由背诵。生25背诵。生26背诵。

师:背得真好,那么快就能把课文背诵下来,真聪明!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我们打开课文纸,课文里除了写鹅叫声的高傲,还写了步态的高傲。你们能不能用刚才的学习方法学习这段呢? 生:能.师:真好!请同学们像刚才那样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现在开始。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生1:(读第四自然段)

师:你抓住了哪些具体词句呢?

生2: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师:你们知道净角是怎么出场的吗? 生齐:不知道。师:我们来看看吧。(播放课件视频)师:怎么样?净角出场给你什么感觉? 生3:大摇大摆的,很慢。师:是啊,从容不迫。

生4:昂首挺胸,很高傲。

师:对啊,大模大样,和鸭的步态不太一样。鸭是怎么走的? 生齐: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

师:谁能用肢体语言给我们表现出来。生5表演。生大笑。

师:是啊,丰子恺老先生的语言就那么准确、幽默。师:谁能用朗读表现出鸭的步调和鹅的步调不同。生6读。

师:鸭子走的还不够急速,谁能走快一点。生7读。

师:鸭子还能再快些,鹅应该昂首挺胸。生8读。

师:对了,全班跟着一起读。

六、体会写法

师:作者明明是写鹅,为什么还要加上狗的狂吠和鸭的局促不安呢? 生1:因为这样写更生动。生2:更生动、更具体。

生3:他运用了对比的方法。

师:你真会读书。这是一种对比手法,用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对比,表现鹅的叫声“大”和“严厉”的特点;用鸭的“步调急速”显出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

七、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作者笔下栩栩如生的白鹅,从鹅的叫声、步态感受了鹅的高傲。那么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鹅的吃相,和新的写作方法,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

动物

13、白鹅

叫声

高傲 步态

吃相

上一篇:档案信息资源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贡献力下一篇:写朋友的初中英语作文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