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人的成功方法

2024-06-21

笨人的成功方法(通用6篇)

笨人的成功方法 篇1

熊也赚钱,牛也赚钱,只有猪不赚钱——猪就是那个来回折腾的。

以上是我一哥们在不久前中国股市大涨长红时代写在MSN上的一句名言。和该句名言内涵类似的还有一些流传已久的故事,比如小猫钓鱼啊,卖杏啊之类的。

说有一小贩卖杏,来了一人问,这杏酸的甜的?小贩说很甜。对方叹一声唉我就喜欢吃酸杏,走了。不久又来一人,问这杏酸的甜的?小贩吸取教训说这杏酸的,对方说酸杏你还卖?不如留着自己吃吧也走了。小贩正懊悔,来了第三个人,问这杏酸的甜的?小贩痛定思痛抛出了自以为没有破绽的的答案:这杏甜中带酸,酸中有甜……未等说完,对方勃然大怒:酸的甜的我都爱吃,就烦你这种酸不酸甜不甜的!又走了。

聪明人善察言观色,随机应变,所以能来回折腾总赶上好事,甚至脚踩两条船都不翻。当然别光看人风光,其中风险压力不足外人道也。如果你明确意识到自己是个笨人,那就别赶时髦来这一套,结果弄得进退失倨,人生失败。不如做出选择后持之以恒,一条道走到黑,虽然这样可能会失去一些机会,但相应的另一些机会铁定会落在你头上。就像古人所言:吃亏是福,拙能胜巧,这样的笨人反而比多数聪明人过得更好。

笨人的成功方法 篇2

1. 问题教学法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问题是最好的学习诱因。问题教学法, 就是老师把教学知识点转化为一定形式的有价值、科学性的问题,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再次感知知识、领会知识、运用知识, 最终完成自我构建知识的过程。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巧妙地组织适当的问题, 可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 调动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有助于学生在思维活动中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摆脱“灌输式”接受, 整堂课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 从而让一切学习活动回归生活

2. 自学辅导教学法

自学辅导教学法从一开始就把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变为在教师指导和辅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每节课, 教师要保证学生有连续30--35分钟的自学时间。在此期间, 教师不打断学生的思考。所用教材有三个本子:课本、练习本、答案本。学生利用这三个本子进行自学、自练和自改作业。自学辅导教学法的优点在于能更多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并且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

3. 情景教学法

每堂课的导入都应该精心准备, 让学生在一种轻松而又引人入胜的氛围中, 慢慢地, 一步步深入地去学习本堂课所授知识。因此, 每一堂课的开始, 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创设情境与氛围, 吊起学生的胃口。

情境导入所选的内容与方式是各异的, 可以是一个幽默故事或一首诗、一首流行歌, 甚至是时下热播的电视剧、电影等等, 不拘于一种方式。

在授课当中, 采用创设氛围, 情境导入的方法屡试不爽。例如, 在讲授“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这一框题时, 我首先给同学们播放了《2012》这部大片的片段, 让学生从事物的运动、变化中去领略事物运动的规律与规律的不可违背。电影最后的结局还让同学们明白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这样的情境导入使学生意趣盎然, 接下来的讲授就显得轻松愉快了。

4.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以真实的班级生活情境或事件为题材, 提供学生相互讨论之用, 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情景, 把一些典型问题展现给学生, 让他们结合生活情境或事件去思考、分析、讨论, 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够培养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发挥自觉性, 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让学生感到学习材料有用。案例教学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高中政治课堂充满活力。

此外, 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教会学生知识固然重要, 但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远比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知识重要。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载体, 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 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地接受, 而是主动的、积极地探究。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自觉地形成良好的习惯, 掌握学习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5. 直观教学法

荀子曾说:教学应以“闻见”为基础, “不闻不若闻之”。政治教师通过制作使用直观教具, 采用电化教学手段, 规范自己的教态语言, 把学生思维带到情境中去。随着教育技术发展, 现代化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使教学活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形象具体地表现教学内容, 为实现教学最优化创造了条件。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 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传递教学信息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及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是每一个教师要实现的目标。采用直观教学法, 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复杂事物简单化, 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 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更重要的是, 直观教学法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课堂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把那些离他们生活很远的东西搬到了荧屏, 学生感兴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总之, 当前, 科学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 有利于高中政治课实效性的提高。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每一种教学法都不是一种万能的教学法, 科学地运用各种教学法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邱伟光, 张耀灿.思想品德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4.

笨人的成功方法 篇3

1 卓越绩效模式反映了现代经营管理先进理念和方法

这一模式是世界级企业成功的总结,事实上已成为企业管理的国际标准,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企业重视。“卓越绩效”四个字已成为具有特定含义的术语,成为质量奖准则、卓越绩效准则和卓越绩效模式的简称,亦即“一种综合的组织绩效管理方法,使组织和个人得到进步和发展,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和能力,为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创造价值,并使组织持续获得成功”。《准则》为各类组织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手段,提出的内容包括七个类目22个评分项和43个着重方面。七个类目是: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和经营结果。

2《准则》及其七个类目之间的相互关系

绩效为主线。绩效管理是贯穿卓越绩效评价准则通篇的纽带,七个类目以此相互关联形成体系;

领导(4.1)是关键。领导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绩效优劣、兴衰成败的关键;

战略(4.2)做导向。战略是组织对未来发展所做的全局性长远谋划,是“远见卓识的领导”和“关注未来”的具体化,卓越绩效的取得应基于企业长短期战略性的思维;

关注两方面。企业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企业外部与内部两方面,既要关注企业外部的顾客与市场(4.3)和企业内部的过程管理(4.5);

资源(4.4)和测量、分析与改进(4.6)是基础。企业的绩效管理要落实,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做好两个基础工作,企业战略的实现和过程的运行有赖于资源,同样战略的决策要基于数据和事实,管理的有效运行需要通过绩效的测量、分析和改进,不断追求卓越;

结果(4.7)是驱动。卓越绩效模式旨在提高产品、服务和经营质量,增强竞争优势,其体现就在于企业的经营结果是否为利益相关方创造了长期平衡的价值。

3 对卓越绩效模式的理解

(1)大质量概念。卓越绩效模式是建立在大质量概念下、集成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的系统管理模式。“大质量”不只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还包括过程质量和体系质量。它强调组织的经营管理质量,甚至是跨组织共同体运作质量;此时的质量已是顾客及其他相关方综合满意的质量,是产品、服务、过程和体系的“大质量”综合满足顾客、股东、员工、供应商及合作伙伴、社会等利益相关方的程度。随着质量概念由“产品和服务质量满足顾客需要”向“大质量综合满足顾客及其他相关方需要”的演进,质量管理也由“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管理”向“经营质量的管理”演进。而经营质量管理的系统框架之一就是“卓越绩效模式”。

(2)为利益相关方创造长期平衡的价值。当今,企业经营成败不仅取决于产品和服务质量,还取决于对企业各相关方利益满足上。卓越绩效模式要求“均衡地考虑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利益”,包括股东、顾客、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员工和社会。这是卓越绩效模式与ISO9001的区别所在,ISO9001旨在使顾客满意,而卓越绩效模式旨在使所有利益相关方获得综合满意,为各利益相关方创造长期平衡的价值,追求利益相关方“和谐共赢”。这是一种卓越经营的哲学和方法,强调企业作为社会一部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

(3)非规定性的、开放和发展的管理框架。20世纪60年代后,质量管理进入全面质量管理(TQM)阶段,强调全员、全面、全过程管理和方法多样性,但在具体实施中还显不全。卓越绩效模式为组织提供了一种构建企业TQM、追求卓越的系统管理框架,使TQM实践标准化、条理化、具体化,把每一分努力都输送到最需要的地方。但这一模式是非规定性的,卓越绩效准则中提出了七个类目评审方向,没有规定具体操作方法,而是希望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法,并不断创新;同时,这一模式也是开放和发展的管理框架,体现了对各种管理方法的包容性,追求各种方法融合,强调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所以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模式,根据环境变化而不断调整,如在我国该模式经过多年实践,发现存在不足之处,经过反复酝酿,新版标准将再出台。

(4)经营管理成熟度的测量诊断仪。卓越绩效模式为测评组织的TQM实施和经营管理成熟度提供了一个测量诊断仪;为了解组织的优势和改进机会以及指导组织的策划工作提供了一种评价工具。“优势”和“改进机会”不仅仅是基于与自己纵向比较,还包括与竞争对手及标杆横向比较。在明确了自身“优势”和“改进机会”后,便可以确定巩固和创新“优势”,抓住“改进机会”实施改进的行动计划,再诊断、再改进和创新,构成不断提升管理成熟度的循环。这也是卓越绩效模式与ISO9001等符合性审核的本质区别,ISO9001审核属于专业管理合格评定,旨在增进顾客满意;卓越绩效评价则是对整体管理的卓越评审,追求相关方的和谐共赢。这种诊断式评价可以是质量奖评价,也可以是自我评价或顾客对供应商评价,目的在于发现企业强项和所需要的改进。

(5)以卓越的过程创取卓越的结果。组织的绩效是否卓越,最终体现在能否取得卓越的经营结果,但某些看似卓越的结果有时是来自企业偶然获得的市场机会,不具备长效性和可重复性。如何使企业获得长期发展和保持长久竞争能力,卓越绩效模式中强调过程管理,需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寻找到适合自己有效的、系统的方法,并将其很好地展开和学习,然后整合到企业日常经营中,在不断的改进过程中突破自我,最终以卓越的过程取得卓越的结果。

4 不断提升卓越绩效

图1将准则的七个类目组成了前行中的“自行车”,清楚地表达了如何通过卓越绩效模式来不断地提升企业和竞争力,最终取得卓越的经营结果。

(1)卓越绩效模式旨在通过卓越的过程获取卓越的结果。对评价准则的要求确定组织的“方法”,并“展开”、“学习”,使之达到“整合”,从而不断提升组织的整体结果,赶超竞争对手和标杆,获得世界级的绩效。

(2)“过程”、“结果”与“测量、分析与改进”三个箭头框图构成外循环。通过“过程”取得“结果”;通过对“结果”进行测量、分析,驱动“过程”的改进和创新。

(3)“领导”决定和掌控着组织前进的方向。“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构成“领导作用”三角,是驱动性的;“资源”、“过程管理”、“经验结果”构成“资源、过程和结果”三角,是从动性的;而“测量、分析和改进”犹如链接两个三角的“链条”,转动着改进和创新的PDCA(Plan,Do,Check,Act)之轮,不断提升组织整体经营绩效和竞争能力。其中的数据、信息和知识对基于事实的管理和竞争性改进至关重要,构成了组织运作和绩效管理系统之基础。

(4)形成互动。两个三角中的小箭头表示类目之间相互作用;中间横向粗箭头表示“领导”密切关注“经营结果”,并通过绩效评审来驱动改进;中间下方粗箭头及左、右下方细箭头表示“测量、分析与改进”贯穿于其他所有类目并相互作用。

无论企业大小,是服务业还是制造业,居于某个领域或全球经营,卓越绩效模式有助于各类组织应对纷繁复杂的挑战,在不确定环境中持续改进不断发展。

摘要:介绍了GB/Z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卓越绩效模式,分析了卓越绩效模式七个类目的相互关系,探讨了卓越绩效模式的几个关键理念。

关键词:卓越绩效模式,经营质量,利益相关方

参考文献

①焦叔斌译:《卓越绩效准则》[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建筑施工中各专业成功协作的方法 篇4

由于现代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涉及的专业也越来越多, 有水屯、空调、通风、消防、对讲、监控、电视、电话、宽频网, 等等。同时安装的质量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每一个专业既有自己的特定位置空间、技术要求, 同时又必须满足其它专业施工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需求。如果在技术上不能充分全面考虑, 特别是一些交叉部位的细节, 如果考虑不周, 则极易产生问题。

二、从管理的角度分析:

由于现行的管理体制, 施工单位的分包现象普遍存在, 分包单位在工作范围的界定上很难做到十分明确。主观上各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 总希望相关单位承担更多的工作。往往造成工序上的遗漏, 人为的带来一些问题, 增加了协调管理的复杂性。

再者, 由于各专业的分工协调不尽人意, 每一个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 对其它专业的工作、工序以及技术、质量要求很难全面了解和掌握, 有的就是本专业的问题, 也由于是新产品、新技术, 对其性能与施工工序不太熟悉, 这也就无疑给协调工作带来更多的问题。

做好协调工作的方法

从理论上讲, 协调工作并不十分复杂, 只要我们在施工中能严格按规范要求做好每一道工序, 也许就不会出现上面所说的矛盾, 至少会大大减少问题的出现。但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上述人为的、技术上、管理上的因素, 各专业之间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非常突出的, 也是很伤脑筋的,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呢?

(一) 、充分认识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工程中各专业的交叉部位多数都是一些小的东西, 一般情况下对工程影响不大。但有时也会出现一些较大的问题, 让我们很难补救, 甚至无法挽救。即便是这些小的问题, 如果事先不设法考虑解决, 事后处理起来也很麻烦, 有时甚至要花几倍的代价, 而且还会影响工程的质量, 造成经济损失。

作为工程的建设者、管理者, 从设计、监理到施工的各单位首先要从对业主、用户负责的角度认识问题, 要从履行合同中自己的责任义务的角度, 认真对待协调问题。

同时, 从提高行业标准, 施工和管理水平上讲, 做好各专业的协调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作为有关的技术管理人员首先要认识到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才有可能真正做好协调管理工作。

(二) 、加强管理, 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

一直以来我们的施工管理, 更多的趋于表面形式。工地办公室的各种图表, 给人的感觉是管理得井井有条, 而实际问题解决的怎么样, 却要打个问号。虽然这些工作也很重要, 对施工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但如果我们过于追求这些, 势必有纸上谈兵之赚, 反而束缚了施工管理人员的手脚, 无益于工程管理工作的改进和提高。

这里所强调的加强管理, 是指在现有管理水平的基础上, 针对影响工程质量品质的一些关键问题, 从技术上、人事制度上建立更有效的、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 明确每一个施工人员的目标责任。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三) 、加强协调管理的具体措施:

(1) 技术协调:

提高设计图纸的质量, 减少因技术错误带来的协调问题。设计图纸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的优劣。图纸会签又关系到各专业的协调, 设计人员对自己设计的部分, 一般都较为严密和完整, 但与其他人的工作就不一定能够一致。这就需要在图纸会签时找出问题, 并认真落实, 从图纸上加以解决。

同时, 图纸会审与交底也是技术协调的重要环节。图纸的会审应将各专业的交叉与协调工作列为重点。进一步我出设计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再从图纸上解决问题。而技术交底是让施工队、班组充分理解设计意图, 了解施工的各个环节, 从而减少交叉协调问题。

(2) 管理协调:

协调工作不仅要从技术下功夫, 更要建立一整套健全的管理制度。通过管理以减少施工中各专业的配合问题, 建立以甲方、监理为主的统一领导, 由专人统一指挥, 解决各施工单位的协调工作, 作为甲方管理人员、监理人员, 首先要全面了解、掌握各专业的工序, 设计的要求。这样才有可能统筹各专业的施工队伍, 保证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有序到位。

(3) 组织协调:

建立专门的协调会议制度, 施工中甲方、监理人员应定期组织举行协调会议, 解决施工中的协调问题。对于较复杂的部位, 在施工前应组织专门的协调会, 使各专业队进一步明确施工顺序和责任。

施工中的协调工作, 牵涉面广且又琐碎。只有突出各专业协调对施工的重要性, 加强这方面的管理, 同时好每一部分的工作, 才有可能把问题、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保证工程质量。

摘要:无论是民用住宅、工业厂房, 还是公共建筑, 一栋高质量、高标准的建筑工程, 从工程技术、施工管理的角度, 各专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是至关重要和不容忽视的。即使是一个普通的工程, 施工中各专业协调的好坏, 也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与品质。

关键词:工程施工,协调工作

参考文献

[1]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出版《建筑管理实用手册丛书之监理工程师手册》[1]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出版《建筑管理实用手册丛书之监理工程师手册》

笨人的成功方法 篇5

1方法

打开输液器, 关闭调节器, 将输液器针头插入瓶塞至针头根部。输液瓶挂上输液架后, 左手倒举过滤器并适当提高, 使输液器呈U形, 右手将墨菲滴管倒置, 左手打开调节器, 待液面至墨菲滴管1/3~1/2时, 右手迅速翻转滴管45°使之与地面稍稍倾斜并固定滴管, 避免晃动。左手倒举过滤器乳突向上, 并缓慢下降输液器末端, 使输液器内空气呈上升趋势至空气全部排出, 关闭调节器。

2讨论

2.1排气前关闭调节器, 避免液体自行下降与空气一起进入滴管下端的输液器内。

2.2当翻转滴管呈45°倾斜时, 上方的液体沿滴管壁缓缓流入下方的液面, 缓冲水流的冲击力, 避免形成漩涡产生气泡。

2.3根据物理学密度原理:空气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 当倒举上提输液器时, 空气在上, 液体在下, 空气能顺利完全排出。而传统的排气方法是空气在下, 易被液体阻止排出, 一旦液体内混入空气, 即液体在下, 则阻止上方的空气排出, 从而导致输液器和过滤器内空气不能完全排出。

笨人的成功方法 篇6

针对腾晖煤业2-202掘进工作面不同的动力现象作为主研究对象, 目前正在准备的2-202工作面是上区段已采空201工作面, 受老空应力、开采集中应力、瓦斯等因素影响, 掘进期间煤炮频繁, 打钻时顶钻、夹钻严重, 并且常有钻孔喷孔现象, 且切巷形成期间多次对顶板进行锚索、锚杆及锚网梁加固效果依然不好, 对井下安全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 对于大采深、高瓦斯矿井发生的动力现象, 根据煤岩条件判定, 钻屑验证瓦斯参数等开采技术条件, 结合先进的围岩监测技术、物理监测技术分析动力现象的发生原因和能量来源, 掌握动力现象的基本属性, 是预测和防治煤矿动力灾害的基本方法。

1 工作面概况

1.1

2-202工作面布置在2-201工作面西侧, 煤层厚度6.12m~4.95m, 平均厚度5.5m, 倾角平均2°, 可采储量66.6万吨, 地面标高+815m~+724m, 工作面煤层标高+310m~+323m, 盖山厚度约为+490~+399m。2-202工作面设计顺槽长度630m, 切巷长度145m。采用走向长壁放顶煤采煤法, 顶板管理采用垮落法。2-202工作面基本情况见表1。

1.2

2-202工作面采煤方法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 顶板管理采用垮落法, 工艺采用综采放顶煤。综采设备采用一部MG250/630-QWD型双滚筒采煤机, 支架采用87架ZF6000/17.5/28型放顶煤液压支架, 工作溜子采用SGZ764/800型二部。采煤高度为2.5m, 放顶煤高度为2.5m~3.3m, 采放平均比为1:1.16。

1.3

煤层自燃倾向性与煤尘爆炸性, 2010年12月10日由山西煤炭工业局综合测试中心对腾晖煤业2号煤层进行鉴定, 鉴定结果自燃倾向性等级为Ⅱ类, 属于自燃煤层, 煤尘具有爆炸性。

1.4 矿井瓦斯含量分布情况

2010年11月, 腾晖煤业委托山西省煤炭工业综合测试中心对矿井2#、10#煤层达到60万t/a产量下瓦斯涌出量预测, 2011年1月21日, 山西省煤炭工业厅以晋煤瓦发【2011】145号文《关于霍州煤电集团河津腾晖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的批复》对矿井瓦斯涌出量进行批复。报告中对2#煤层的瓦斯含量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 得出了2#煤层瓦斯含量与埋深的关系, 并绘制了2#煤层瓦斯含量分布预测图, 见图1-1。

2 矿井动力灾害的其他预测预报方法

目前, 对矿井动力灾害监测预报的方法很多, 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目前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开采条件判定法

矿井动力灾害是在地壳中进行采矿工程作业引起的, 是发生在采矿过程中的动力现象。一般认为, 矿井动力灾害的发生与两个关键因素有关:一是自然因素 (矿井动力灾害发生的内因) , 即取决于煤层开采区域的地质条件、断裂构造的分布、煤岩应力状态和煤岩层中变形能的积聚程度, 或者说是地应力场的分布情况;二是开采因素 (矿井动力灾害发生的外因) , 即由于采矿工程的行为引起的地壳原始应力场的变化, 破坏了地壳一定范围内应力场的平衡状态。矿井动力灾害的发生是自然应力场与矿区开采时形成的采动应力场二者叠加的结果。利用在不同地质条件、不同开采条件下的煤层开采时发生矿井动力灾害的显现规律, 并对以往发生矿井动力灾害的认识做出规律性的总结, 可进行本矿 (或相似条件的其他矿井) 的矿井动力灾害危险性的评价与判定。

2.2 钻屑法

为了及时客观地评价采掘地点的冲击危险程度, 必须适时确定支承压力峰值大小和位置。峰值愈大, 距煤壁距离愈近, 冲击危险程度就愈大。但直接测定煤层应力相当困难, 一般多采用相对评价的方法。钻屑法是通过在煤层中钻小直径钻孔 (直径42mm~50 mm) , 根据钻孔在不同深度排出的煤粉量及其变化规律以及有关动力现象判断冲击危险的一种方法。

2.3 地球物理监测方法

采用地球物理方法可以记录采矿作业引起的振动现象, 以此评价、预测区域震动特性与危险性。岩体以往层析成像将提供微震传感器布置区内岩石物理性质的信息。如煤层开采引起覆岩破坏的层析成像研究中, 用电磁波层析技术对腾晖煤矿煤层开采后的覆岩破坏进行了探测, 分析了吸收系数, 介电常数和导电率的关系, 并根据地质资料进行了综合解释, 所得结果较准确的重现了地下结构的形态、裂隙带的位置和开采后的变化过程。该方法早期工作注重于主动成像, 尤其在地质技术方面, 进一步发展在于连续成像 (sequential imaging) 和对事件区域及速度结构确定方面的模拟反演技术的应用。

2.4 围岩动态监测预报

围岩动态法是预测矿井动力灾害的辅助手段之一, 即通过监测顶板的运动状态、支承压力显著作用范围及峰值位置来预测矿井动力灾害。在一般情况下, 发生矿井动力灾害的煤层都具有厚而坚硬的顶板, 顶板运动是诱发矿井动力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以监测顶底板移近量为主, 在本层工作面上下顺槽各布置3条测线, 设置3~5台动态仪, 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连续监测, 以便全面监测顶底板岩层运动的各个阶段。顶底板移近量的大小及其变化反映了顶底板的运动状态, 都有可能成为预测矿井动力灾害的依据。在厚层高强度砂岩顶板的情况下, 监测围岩变形和周期性断裂规律, 对预测矿井动力灾害有重要意义。顶板的急速下沉或突然断裂, 都会引起震动, 可能诱发矿井动力灾害。

3 矿井动力灾害的综合治理技术

充分地研究矿井动力灾害发生的机理, 运用科学的预测预报方法, 对矿井动力灾害进行有效的防治是完全可能的。防治技术的研究可归纳为整体防治和局部防治两个方面。

3.1 整体防治

合理的开采技术。合理的开拓布置、开采方法对避免形成高应力集中和能量大量积聚, 防止矿井动力灾害的发生极为重要。我国陶庄矿水采区开采方案的选择与试验是这方面较为典型的实例。该矿采区地质构造复杂, 冲击危险大, 针对不同地质条件采取不同的采场布置形式 (如水采常规布置方式、避峰跳采布置方式和多区段联合开采方式) , 有效地控制了矿井动力灾害的发生。同时, 对长壁采煤的矿井动力灾害预测与防治的研究也不断成熟, 如通过岩石力学研究降低长壁工作面的冲击危险, 在长壁面采用试验钻孔和AE监测结合的方法以确定应变能释放密度和应力降低的速度, 对煤层矿井动力灾害危险进行预测。

开采保护层。在进行多煤层的井下开采时, 每一层煤的开采工作都相互影响, 因此, 在设计阶段就要规定煤层群的协调开采, 先开采没有冲击危险的煤层, 解放有冲击危险的煤层, 达到降低矿井动力灾害潜在危险性的目的。

煤层预注水方法。冲击煤层物理力学特性变化的试验和提高煤的湿度试验, 是研究煤层高压注水工艺的基础。波兰上西里西亚矿井中的回采工作面主要采用两种煤层注水工艺, 短孔注水法和长孔注水法。目前该项技术日趋完善, 欧美国家已将其广泛用于降尘、矿井动力灾害防治和瓦斯突出。

厚层坚硬顶板处理。厚层坚硬顶板易引起矿井动力灾害, 一是回采工作面上方厚层坚硬老顶的大面积悬顶和冒落, 会引起煤层和顶板内的应力高度集中。二是工作面和上下平巷附近直接岩石的悬露, 会引起不规则垮落和周期性增压, 给工作面顶板管理和巷道维护造成困难。目前较为有效的处理方法是顶板注水软化、爆破断顶。

3.2 局部防治

卸压爆破。卸压爆破是对具有矿井动力灾害危险的局部区域, 用爆破方法减缓其应力集中程度的一种解危措施。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在开采有冲击危险的煤层时, 都把卸压爆破作为主要的解危措施之一。

诱发爆破。诱发爆破是在监测到有矿井动力灾害危险的情况, 利用较多药量进行爆破, 人为诱发矿井动力灾害, 从而避免更大损害。

钻孔卸压。采用大直径钻孔减缓冲击危险, 此法基于钻孔冲击。利用钻孔周围形成的破碎区的贯通作用, 使煤层破裂卸压。

矿井动力灾害危险区域的特别支护研究。矿井动力灾害往往在支护的薄弱地方发生, 比如底板强烈鼓起等, 因此加强薄弱地带的支护可以降低矿井动力灾害发生的概率。

4 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

4.1 主要研究内容

(1) 腾晖煤矿深部采区孕育煤岩动力灾害的地质与构造环境分析;

(2) 腾晖煤矿深部采区主要煤层、顶底板岩层物理力学性质及冲击倾向性测试;

(3) 腾晖煤矿深部采区瓦斯基本参数测试;

(4) 腾晖煤矿开采扰动应力场、顶板变形移动、瓦斯运移规律数值模拟试验;

(5) 腾晖煤矿深部煤岩动力现象活动规律与开采扰动、顶板活动、瓦斯涌出耦合关系研究, 辨识动力源及其危害程度。

(6) 腾晖煤矿深部动力灾害的预警机制及相关敏感指标的确定;

(7) 腾晖煤矿深部采区动力灾害防治及关键技术确定。

4.2 研究目标及关键研究问题

研究目标

(1) 掌握腾晖矿地质动力与构造环境, 分析孕育动力灾害的地质环境因素;

(2) 掌握二号煤层煤、岩物理力学性质及冲击倾向性, 掌握瓦斯介质对煤体力学性质的影响;

(3) 建立微震信号非线性分析模型, 结合开采技术条件、矿压活动规律和其他预测指标, 确定微震活动与采场围岩及瓦斯活动状态对应关系;

(4) 明确2-228或2-602工作面掘进及回采过程中动力现象的危险源 (冲击、突出或者两者复合) , 结合常规预测方法 (钻屑法) 及矿压观测结果, 确定矿井动力灾害的预警指标;

(5) 制定掘进工作面防治动力灾害的具体措施 (包括现在生产工作面的详细防治方案及未开拓区域的长期治理方法) 。

技术关键

(1) 煤岩物理力学性质、围岩应力场 (原岩应力+开采集中应力) 、地质环境与矿井动力现象的相关性;

(2) 微震活动与开采扰动引起的围岩活动规律对应关系及动力现象危险源辨识;

(3) 微震防突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

4.3 项目实施方案

本项目主要的研究方法如下:

(1) 现场地质力学调查:包括采掘工作面地质条件、煤层赋存条件、构造情况, 顶底板岩性、煤岩完整程度、煤岩物理力学性质、冲击倾向性指标、区域及局部构造应力影响等。

(2) 理论分析:基于非线性理论对微震信号进行分析, 结合矿压理论、瓦斯渗流理论等建立基于微震技术的深井动力灾害预测理论模型。

(3) 数值分析:使用FLAC3D软件对开采扰动应力场、围岩裂隙场及瓦斯运移场进行分析, 掌握开采过程中应力场、裂隙场及瓦斯的活动规律及其对动力灾害的影响。

(4) 现场试验:在现场进行微震监测台网优化, 微震数据采集、矿压活动规律监测、瓦斯涌出规律测试等, 掌握现场实际开采扰动引起的微震活动规律;确定动力灾害的各预测指标和综合分析指标。

5 结语

(1) 腾晖煤矿开采深度到500m, 进入深部开采后, 高地应力、高瓦斯压力、高瓦斯含量以及煤岩非均质性和应力集中等复杂问题交织, 开采条件恶化。在深部高地应力环境下, 使得煤层具有弱冲击倾向性, 冲击地压现象开始显现, 并且在局部煤层赋存复杂条件下有潜在突出危险, 应重视煤矿动力灾害的防治。

(2) 腾晖井田大部分处于地下水的径流区, 径流区是次生生物气生成的最佳场所, 且腾晖2#煤层多为肥煤, 属于低煤阶煤。大量的次生生物气在径流区生成。同时, 由于腾晖2#煤层顶、底板都有相对较厚的泥岩和粘土组成的相对稳定的隔水层, 不利于煤层瓦斯逸散, 使得瓦斯在煤层中大量聚集, 加之, 腾晖矿煤层埋藏深度最大超过650m, 从而形成了现今腾晖井田瓦斯含量较高的状况。井田内总体构造为一走向北东, 倾向东南的单斜构造, 地层倾角一般为10°左右, 地应力以岩体自重应力为主, 开采深度是造成高地应力的主要因素。

(3) 利用台网设计的最优理论, 根据腾晖采掘具体情况在腾晖矿二采区和六采区布置十一个微震监测探头, “包裹”了监测区域, 使得定位震源更准确, 根据监测和震源位置分布集中情况, 表明应力大的区域震动较多, 了解到在腾晖矿深部工作面之间留设20m-30m的煤柱及煤柱周围震动较多, 煤柱不够稳定, 建议探索无煤柱掘巷方式布置工作面;工作面前方50m范围内平巷压力显现严重, 注意加强支护。

(4) 腾晖矿2#煤层经测定具有中等冲击倾向性, 顶板无冲击倾向性。需要说明的是:井田内煤岩层赋存不够稳定, 节理裂隙发育, 煤岩力学特性变化较大, 实验测定数据仅反映了采样地点附近区域煤岩性质, 在未开拓区域如遇煤质或岩层发生显著变化时, 应重新采样进行冲击倾向测定。对于无冲击倾向岩层, 在岩层厚度变大区或地质构造带开采时仍要留意冲击地压的影响, 并采用局部预测措施进行校验。

(5) 根据测定结果分析腾晖煤矿2#煤层某些区域具有弱冲击危险性特别是深部区域以及构造附近;煤与瓦斯突出性指标根据测定的瓦斯参数分析除了有些煤的破坏类型达到了突出规定的临界值外其余的指标均未达到临界值。应力集中, 从分析可知228工作面动力危险源主要为冲击地压危险, 冲击地压危险程度为弱冲击危险。

(6) 腾晖矿冲击地压类型主要为应力集中型冲击地压, 在深部开采垂直应力大, 开采保留的煤柱引起应力集中, 加之断层较多和褶曲附近的应力集中也较大, 在高应力条件下发生动力灾害的门限值降低, 存在潜在的动力灾害。

(7) 提出了“合理规划采掘布置方式, 积极探索保护层开采、加强局部防冲措施、强化重点部位防冲措施, 实施防冲防突一体化”的综合防治和管理体系。其中区域措施包括开采保护层、预抽煤层瓦斯、煤层注水, 局部措施包括煤层注水、卸压爆破等。

(8) 腾晖矿深部开采垂直应力大, 断层、陷落柱较多加强在掘进时超前钻进探索和预测, 发现危险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治理。

通过多种方法的成功应用实现了是矿井顶板围岩安全开采, 并且也为矿井其他采区及集团公司类似条件的矿井提供有益借鉴技术和方法,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摘要:根据腾晖煤业大采高工作面掘进回采过程中巷道片帮、顶板离层有响动、支护强度加大等特殊情况, 矿井开展了多种动力灾害监测预测预报工作的实施。因造成腾晖煤业矿井动力现象的危险源有多重因素, 我们通过采用条件判定、钻屑验证、物理监测及围岩监测监控等办法, 对腾晖煤业2-202工作面掘进、回采期间煤岩物理力学特征、开采技术条件等进行测定和详细分析, 并以此制定相应的预测和防治方法, 通过多种方法的成功应用实现了是矿井顶板围岩安全开采, 并且也为矿井其他采区及集团公司类似条件的矿井提供有益借鉴技术和方法,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动力灾害,预测预报,成功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宏伟.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矿井动力灾害地质动力基础, 2010.8

[2]王海燕, 王兵建.矿井动力灾害学.煤炭工业出版社, 2010-10-01

[3]姜耀东.煤炭深部开采中的动力灾害机理与防治基础研究.中国矿业大学, 2010-01

上一篇: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下一篇:锁的组词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