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调研报告

2024-09-06

城市景观调研报告(精选8篇)

城市景观调研报告 篇1

城市景观规划考察报告5月12日我们来到五四广场,广场主体雕塑“五月的风”高30米,直径27米,采用螺旋向上的钢体结构组合,以单纯洗炼的造型元素排列组合为旋转腾升的“风”之造型,充分体现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基调和张扬腾升的民族力量。

五四广场植物配置以四季常绿的冷季型草坪为主调,以小龙柏、金叶女贞、龟早冬青、紫叶小檗、丰花月季等组图,构成富有现代园林气息的大色块花带,松柏、合欢、耐冬等花木点缀其中,与主体雕塑和海天自然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园区蔚为壮丽的景色。

对面海中有可喷高百米的水中喷泉,整个景区的氛围显得宁静典雅、舒适祥和。这里已成为新世纪青岛的地标。

5月13日-5月15日我们来到八大关,“八大关景区”位于汇泉东部,是中国著名的风景疗养区,面积70余公顷,十条幽静清凉的大路纵横其间,其主要大路因以我国八大著名关隘命名,故统称为八大关。解放前,这里是官僚资本家的别墅区。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八大关进行了全面修缮,使其为中国重要的疗养区之一,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重要的国际友人,曾在这里下塌。

“八大关”的特点,是把公园与庭院融合在一起,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四季盛开的鲜花,十条马路的 行道树品种各异。如韶关路全植碧桃,春季开花,粉红如带;正阳关路遍种紫薇,夏天盛开;居庸关路是五角枫。秋季霜染枫红,平添美色;紫荆关路两侧是成排的雪松,四季常青;宁武关路则是海棠„„从春初到秋末花开不断,被誉为“花街”。近年在八大关东北角又新植了一片桃林,成为春季人们踏青的又一好去处。西南角则绿柏夹道,成双的绿柏隔成了一个个“包厢”,为许多情侣们所钟爱,因此这里又被称为“爱情角”。

“八大关”的建筑造型独特,汇聚了众多的各国建筑风格,故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这里集中了俄、英、法、德、美、丹麦、希腊、西班牙、瑞士、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各式建筑风格。西部是线条明快的美国式建筑“东海饭店”;靠近第二海水浴场,是解放后新建的汇泉小礼堂,采用青岛特产的花岗岩建造,色彩雅致,造型庄重美观;再加上一幢幢别具匠心的小别墅,使八大关有了“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风格多样的建筑使这里成为电影外景的最佳选择,如《家务清官》、《苗苗》、《13号魔窟》等40多部电影和20多部电视剧都在此拍摄,很多歌星的MTV外景也选在这里,比如叶倩文、林子祥的《选择》、《重逢》就是在八大关拍的外景。位置:位于汇泉角景区北部,西临汇泉湾,南接太平湾面积:70余公顷八大关是以8条关隘命名的路而得来的,即韶关路、嘉峪关路、涵谷关路、正阳关路、临淮关路、宁武关路、紫荆关路、居庸关路(现已增

为十条路,另两条为武胜关路、山海关路)。各条马路纵横交错,形成一个方圆数里的风景区。

5月16日我们来到青岛雕塑园,青岛雕塑园坐落于青岛市东部新区黄海滨畔,由室内雕塑艺术馆和室外雕塑公园两部分组成,总规划面积8公顷,总投资4000余万元。其中室内3800余平方米,以收藏近现代中外雕塑精品为主;园区则以国内外优秀室外雕塑艺术品陈列其中,其功能主要展示20世纪中国近现代雕塑家代表作品和成名作。

为配合青岛雕塑艺术馆的落成,由青岛市人民政府和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举办“面向新世纪:青岛雕塑艺术馆落成庆典暨雕塑学术系列活动”。其中包括举办:“中国当代雕塑邀请展”、“希望之星:中国高等美术院校雕塑毕业作品选拔展”和“20世纪中国雕塑学术研讨会”。“中国当代雕塑邀请展”邀请了全国35位中青年雕塑家的代表性作品百余件,以展示我国当代雕塑艺术创作具有学术价值的最新成果.展出的作品侧重于艺术观念和表现形式及材料运用上的同步推进,并在更深的层面上把握中、西传统雕塑艺术向现代化转化;注重在深度中求创新的独立的文化性、社会性、公共性价值取向和雕塑创作更为本质,纯粹的特征。同时,结合青岛雕塑艺术馆所处的东部新市区的海滨园林绿化带的地域环境和青岛作为沿海开放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及历史文化名称的人文环境,展示集当代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雕塑艺术作品的集群。

5月17—5月18日我们来到崂山,海拔而立,山海相连,雄山险峡,水秀云奇,山光海色,正是崂山风景的特色。在全国的名山中,唯有崂山是在海边拔地崛起的。绕崂山的海岸线长达87公里,沿海大小岛屿18个,构成了崂山的海上奇观。当你漫步在崂山的青石板小路上,一边是碧海连天,惊涛拍岸;另一边是青松怪石,郁郁葱葱,你会感到心胸开阔,气

舒神爽。因此,古时有人称崂山“神仙之宅,灵异之府。”传说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来此求仙,这些活动,给崂山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崂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过去最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著名的道教人物丘长春、张三丰都曾在此修道。原有道观大多毁坏。保存下来的以太清宫的规模为最大,历史也最悠久。

崂山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最高峰崂顶海拔1133米,是中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

城市景观调研报告 篇2

1中央大街简介

大街北起松花江防洪纪念塔, 南至经纬街, 全长1450米, 宽21.34米。其中车行方石路宽10.8米。被誉称“哈尔滨第一街”的中央大街, 最能体现“小巴黎”的丰富内涵。

1.1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的老街、名街、保护街道、标志性街道、步行街、建筑艺术街、繁华商业街、旅游休闲街、金融街、文化街, 大街两侧洋行商店、饭店旅馆、舞厅影院、餐馆酒吧林立。大街的建筑, 穹隆突起、拱券高窗, 或高雅古典, 或挺拔秀丽。

1.2

它虽非哈尔滨市最长的一条街, 但却是涵括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 有常见的起源于十五、六世纪的文艺复兴式, 十七世纪的巴洛克式、折衷主义, 以及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建筑。a.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栋, 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等欧式风格市级保护建筑13栋。这些建筑体现了西方建筑艺术精华, 使中央大街成为一条建筑的艺术长廊, 为国人提供了鉴赏西方建筑的实例、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b.欧洲风格满布中央大街的欧式建筑, 五步一典, 十步一观, 丰富得让你目不暇接。在西方建筑史上几百年才形成的建筑风格样式, 使得中央大街成为远东最著名的街道。c.欧洲最具魅力的近300年文化发展史, 在中央大街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其涵盖历史的精深久远和展示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 为世上少见。

1.3所相关资料显示:

中央大街步行街是目前亚洲最大最长的步行街, 它以其独特的欧式建筑, 鳞次栉比的精品商厦, 花团锦簇的休闲小区以及异彩纷呈的文化生活, 成为哈尔滨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步行街自开通以来日接待游人20余万人次。步行街的夜晚流光溢彩, 游人如织, 更有一番特色, 充分体现出旅游、购物、娱乐、休闲的功能。风格各异的西六道街、西七道街、中央商城、车辆厂住宅楼前等四处休闲区, 构成了中央大街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为一体的城市新风景, 使“小巴黎”特征愈加凸现, 诱人瞩目。

1.4中央商场

位于中央大街100号, 坐落在中央大街最繁华的黄金地带, 建筑面积为3.6万平方米, 营业面积为1.6万平方米, 有员工1860人, 主营日用、工艺品及食品, 经营品种达5万余种, 是中央大街集购物、餐饮、娱乐、游览、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商城。中央商城日均客流量10万人次, 并创造了日销售额520万元的哈市零售企业日销售额最高记录。

1.5马迭尔宾馆

建于1906年, 属新艺术运动建筑。她造型简洁、舒展、自由流畅。不同的色彩、不同的穹顶造型, 显现出亲切宜人的魅力, 体现了西方建筑的精华。建筑长度占据了西七至西八道街之间的一个街区, 是市Ⅰ类保护建筑。

1.6教育书店

建于1909年, 原为松浦洋行, 是我市最大的巴洛克建筑代表作品, 也是中央大街的标致型建筑。其外观华丽, 造型生动, 装饰复杂, 轮廓丰富。深红色的阁楼、孟沙式的屋顶和形体多变的半圆穹隆创造了优美的天际线, 是市Ⅰ类保护建筑。

1.7妇儿商店

建于1917年, 原为协和银行, 属文艺复兴式建筑。该建筑采用扁平的穹顶转角部入口, 又以虚窗拱檐突出两侧中间入口。一虚一实, 手法巧妙。二楼群窗口采用爱奥尼式浅壁支撑拱型券额, 扩大了窗口的视觉感。在寒冷地区即有利于防寒, 又美化了外观, 是市Ⅱ类保护建筑。

1.8道里秋林商店

建于1919年, 属新艺术运动建筑。建筑物主体三层, 各层间以腰线分割, 自上而下窗口逐渐缩小, 显现出稳定感;画龙点睛式的一樘三心挟券圆形扁窗为新艺术运动建筑特色定了性, 是哈市Ⅰ类保护建筑。

1.9哈尔滨市教委

建于1925年, 原为万国储蓄会, 属古典主义建筑。该建筑造型简洁规整, 仅在正门入口处设两根壁柱, 摆脱了任何多余的繁琐装饰, 总体效果庄重、大方、朴实、是市Ⅱ类保护建筑。

1.10华梅西餐厅

位于中央大街112号, 始建于1925年, 原名为马尔斯西餐茶食店。其营业面积为1500平方米, 有员工120人, 年销售额1200万元。经营品种以俄式大菜为主, 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中餐的另一大菜系。一楼为现代派欧洲园林式酒吧风格;二楼为前苏联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风格, 设有高级单间;三楼为俄罗斯现代派风格, 分南北两厅。现有四名特级西餐厨师亲自掌灶, 使华梅的美味佳肴令您回味无穷、百吃不厌、流连忘返。自步行街区6月1日开通以来, 日销售额均在4万元以上。华梅西餐厅正以一流的设备、一流的饭菜质量成为全国俄式西餐的中心。

2空间要素分析

通过对上述这些各具特色的建筑物的一一了解, 我们不难发现:中央大街作为一个具有独特气质的城市公共空间, 其发展、改造与有机更新, 都是值得我们深切关注的。对一个城市空间的分析, 我相信, 一种历时性的参与以及对其场所精神和文化内涵的领悟, 是最为重要的。对这样的一个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我们从什么角度入手, 怎么去寻找其文化的母体, 怎么去再现其独有的场所精神呢?对这条街的历史, 人们都已太过熟悉, 所以, 以下我想着重从分析这个空间中的几个重要的构成要素:节点、空间句法和行为场所出发, 对其中的城市景观要素进行分析, 并试图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

2.1中央大街的广场节点

空间形态和规模决定了视觉的质量。中央大街与其辅街所形成的大量节点空间, 大大改善了这一区域的街道景观和环境质量。

首先, 横向的辅街打破了街道空间沿纵向的封闭感, 也增加了街道空间视觉画面的层次感, 使公众在观赏时有主次、前后关系, 容易形成视觉关注的趣味中心, 随着公众沿街道纵向移动以及改变关注视线, 不断有景观出现, 达到一种移步换景的视觉层次感。

第二, 在街道的节点空间, 建筑角部做弱化处理, 这样既缓解了建筑对街道的压力, 同时在建筑的角部空间, 最少有两个立面暴露在视觉区域, 有利于建筑物的整体形象被感知, 也有利于建筑物个性化形象的展现。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图形的整体特征从背景显现出来的时候, 有利于公众对图形视觉的把握。中央大街的节点空间正好创造了这种视觉认知环境, 同时由于建筑临街立面尺度的合理控制, 中央大街临街的建筑大部分在其角部空间都可以在沿街各个视点上展现两个立面甚至三个立面, 促成公众从多个角度整体的关注建筑, 同样的, 利用转角建筑的独特造型, 有效的改善了建筑的视觉质量。

第三, 节点空间有助于公众视线多角度探索, 公众的视觉关注除了注意纵向街道空间之外, 也会被引导向辅街而进一步积极探索。中央大街沿线大部分的辅街, 空间质量和景观质量都非常高, 形成了一系列高品质的空间序列, 增加了公众积极探求的欲望。

同样的, 在中央大街上的公众视线关注相对两侧建筑立面时, 沿线纯正的欧式建筑所提供的大量建筑装饰细部, 以及造型优美的景观小品及装饰设施, 也充分满足了公众多方位视觉探索的欲望, 为公众建立了良好的视觉空间环境。

2.2中央大街的空间句法

中央大街的收与放是它独特的空间句法。每条街与中央大街交界处形成了相对开放的小广场。这自南向北的十四个广场空间, 采用相似的处理手法, 却各有特色, 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行为场所。每个小广场都有标志性的雕塑, 营造出一种商业气氛, 也是对过往文化的一种纪念, 提示人们这里的历史。供人休息的场所往往会向上抬高300-450毫米, 以从动态空间中划分出静态空间。相似之处在于, 每个交界处的小广场四围建筑都适当的后退和倒角, 特别是高层建筑采用层层退台的手法, 使之对中央大街及广场的压力降至最小, 同时也形成了必要的围合感。而不同之处在于, 通过小品设计的细微变化, 既体现了对购物者的人文关怀, 又在不破坏整体统一性的基础上创造出不同的空间。绿化和其他辅助设施, 如灯具及指示牌等, 用一种怀旧的模式, 取得了人们心理上的认同感, 并为该广场成为各种活动的场所提供了可能。

2.3行为场所

雕塑与人——雕塑与人不再是被欣赏与欣赏的关系, 而是相互交织, 共同组成了一个画面。因为每组雕塑都是一个故事, 而游客参与其中, 成为了故事中的一个角色。甚至有的时候, 我们难以分清楚人和雕塑, 因为雕塑是如此的生动, 使它们像人一样活了起来, 而人的陶醉又使他们像人一样活了起来, 而人的陶醉使他们像雕塑一样融入了情节之中。

防洪纪念塔———鸽子几乎成了当今任何一个城市广场的一部分。但是在多数城市的广场, 虽然在人的喂食过程中, 形成了人与鸟的互动, 但是并没有构成预期的空中景观。由于防洪纪念塔广场特殊的滨水位置, 鸽子、松花江以及欣赏这两者的游客共同描绘出了一幅很有生气的画面。同时, 这个广场也形成了喂食鸽子的行为场所。除此之外, 这里是春天放风筝的场所, 是夏天篝火晚会的场所, 是秋天欣赏秋水的场所, 是冬天市民锻炼的场所, 还是一年四季发生情感故事的场所。同一场所在不同的时间发生不同的行为, 就成为了不同的行为场所。

行为广告———中央大街的复古味道, 以及步行街的动态特点, 使商家广告的手法也与通常的手段有所不同。在这条街上漫步的时候, 经常可以见到各种各样装束奇特的广告模特;在路口的小广场, 也常常有商家搭起临时的小舞台吸引顾客, 这些已经成为了中央大街独特的商业行为。

肖像画———群仿佛巴黎流浪画家的肖像画师十分敬业的每天守候在中央大街, 等待着他们的顾客。虽然其中大部分人画技了了, 但是光顾的客人却不在少数, 又有大量的围观者, 使得画匠们仿佛艺术家一般的不可一世。

2.4存在的问题

修缮和维护———有着百年历史的中央大街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修缮和维护问题。如何有效的保护历史文物, 改造旧城空间, 同时让历史与改造部分有机融合, 赋予旧街区新的场所精神, 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注意细节———从整体上把握一条商业街的外空间设计, 建筑小品、雕塑、标识都不可忽视的。这些设计的细节往往可以显示出一个步行街的设计水准。

座椅设置不足———一条商业街的座椅数量所一个侧面反映着城市的文明程度, 更是标志外部空间设计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作为一条1400米的商业步行街, 中央大街所提供的座椅数量却十分有限, 导致人们在完成作起点到防洪纪念塔的行程并经过多个商场的游逛后, 会非常的疲劳。而且, 就是在街头为数不多的座椅, 也因为太过沿街, 处于受行人围观的区域, 从而使得使用者少得可怜。

受季节影响大———夏季大量人群到休闲空间进行户外活动, 冬季寒冷的户外环境及湿滑的路面, 使进行户外活动的人群减少很多。中央大街在夏季吸引人群的活动, 室内外的户外环境在冬季则大受人们的欢迎。可以利用圣诞节、春节等节日气氛营造特定时期的活动行为场所, 设计相应的景观, 营造温暖的氛围, 弱化气候的限制。

3结语

只有创造适宜的场所才能吸引人们进行相应的活动, 空间、街道、城市才能具有生命力。一个外部空间中行为场所的数量多少和质量如何决定着这个空间的整体水平。在进行外部空间设计时, 文明应该预先构建可能的行为场所, 避免那种大而无当的广场。营造一种温暖宜人的景观氛围, 针对着这样一个寒地的街区, 是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荣誉教授凯文·林奇 (Kevin Lynch) 著《城市的形象》

[2]踏青山《青山文章-雪和冬天的诗篇-冰雪世界里的哈尔滨》

城市景观调研报告 篇3

关键词:群力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发展对策

1、基本情况介绍

1.1概况

群力城市湿地公园始建于2006 年,位于哈尔滨西部的群力新区,占地面积30.36公顷,建筑面积达3200万平方米,由原生湿地系统、人工湿地系统、地形系统、空中栈桥系统、边界系统五大系统组成,是集观赏、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中国首个雨水利用公园。

1.2自然状况

哈尔滨市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是569.1 mm,60%~70%集中在6~9月份,历史上该地区洪涝频繁;群力湿地公园位于哈尔滨市西北方向,靠近松花江,因此公园平均气温比城市中心气温稍低一些;公园内的主要土壤为黑土,质地相对松散,内部孔隙较大,土壤透水性差;动植物资源种类比较单一,植被以芦苇、柳树为主,动物主要是青蛙、鸭类等。

1.3地理位置

群力城市湿地公园位于群力新区东部,在丽江路、群力第五大道、灵江路、群力第六大道合围区域内。群力新区位于哈尔滨城市西部,北衔松花江,与市行政中心一水相隔,西接长岭湖风景旅游区,自然生态良好,东邻城市中心区,处于城市上水、上风向。

1.4交通条件

公园三面与城市干道相接,西为丽江路(原齿轮路)、南接群力第六大道(东明大街)、东连灵江路,其中丽江路全长2272米,承接二环路与三环路,是群力新区连接机场路方向和哈西工业园区的快速交通干道。市民乘坐65、95、117、125等公交路线均可到达。

2、群力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2.1动植物种类单一,缺乏观赏性

群力新区湿地原为黑鱼泡湿地,原来面积有100多万平方米,当时周围有多条沟渠通向这里,水量充足,每年春季有许多鸟类在此栖息,各种野生动植物随处可见。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建设,湿地周边环境遭到破坏,湿地面积逐年缩减,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原本的湿地物种锐减。目前,群力新区湿地的类型主要为苇塘湿地,草本植被覆盖相对简单,以芦苇为主,乔木灌木的物种数目有限,乔木以柳树、白桦为主,灌木大概只有6—8 种;湿地内的动物种类则更为单一,以青蛙、鸭类等两栖类动物为主。

2.2公共设施有待完善

目前,公园已建有空中栈道、观景塔、观景盒、卫生间等大型公共设施,以及座椅、垃圾桶等小品设施,但是,部分设施仍显不足,在大型公共设施上,公园虽然在东西入口处分别设置了卫生间,但无法满足园区内游客需求。另外,除基本的公共设施外,景区内缺少受众群体为动植物的设施。在小品公共设施上,存在缺少标识、防护栏等问题。

2.3园区缺乏监测与管理

定期监测对于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自群力湿地公园建成后,有关部门并没有定期对水文、土壤、气象、生物等内部要素进行监测统计,没有较好的掌握湿地生态的发展状况。同时,园区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存在如下问题:游客安全缺乏保障,通过采访,一些群众表示园区内部缺乏安保人员及设施,出于安全顾虑,他们不愿深入园区;湿地內部分水域有富营养化现象,污染物也没有得到及时清理,影响湿地环境以及景观效果;破损基础设施也没有得到及时整治。

3、发展对策

3.1丰富动植物种类

首先,丰富植物种类。植物品种应选用黑龙江其它地区或同纬度地区芦苇群落中的伴生植物,避免外来植被物种入侵对园区内原湿地植被的破坏,因此要选择侵略性小的湿地植物品种,如蒲公英、车前、水蓼等地表草植,向日葵、秋海棠、美人蕉等陆地观赏花卉,荷花、香蒲、水葫芦等水景花卉。

其次,丰富动物种类。湿地的动物群落包括鸟类、兽类、两栖类、爬行类、鱼类、软件动物等,应根据生态学原理,从食物链最底层开始构造。因此,可依次采取以下措施:培养取自于本土湿地环境的浮游生物和底栖类昆虫;投放取自于本土环境的鱼类或两栖类动物;培养类似虎斑游蛇、黄脊游蛇、鳖等爬行类动物;在湿地内放养黑龙江湿地常见鸟类,营造鸟类栖息地,为鸟类提供食物来源。

3.2完善公共设施

首先,在公园南北两侧湿地敏感度较低的位置新增卫生间,可以采用钢木结构,用芦苇包装,与整体景观相协调。其次,增设受众群体为动植物的设施,如放生区、投食区、保护区等。最后,完善园区标识,在园区入口处设置名称标识,标出设施及场所的名称,以便游人对公园景点设施有大体了解;在道路交叉口设置引导标识,以便游人能够识别园区内环境,顺利到达目的地;设置说明性标识对园区内的自然景观元素进行解说,便于人们了解;设置安全警示类等限制标识,对游人进行安全指导。

3.3加强园区监测与管理

首先,实行定期监测制度,对湿地内部的气候、水质、土壤、生态群落进行监测,并及时将有关统计数据上报给相关研究部门,对湿地内部生态系统进行分析研究,为日后进行相应湿地景观建设提供有利数据。其次,加强园区管理,可采取如下措施:定期清理湿地内垃圾,收割芦苇,去除过剩营养物质;通过电视、广播等途径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加强安保措施,配置安保人员,加强巡逻,同时对重点区域实施监控,保障群众安全;加强后勤保障工作,定期清查园区设施,对破损设施进行及时整治。

城市景观调研报告 篇4

——以苏州三角嘴都市乡村为例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苏州三角嘴都市乡村进行现场调研、资料搜集、数据整理,并在分析了城乡一体化内涵的基础上,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 对三角嘴都市乡村景观生态格局进行研究。力图通过对三角嘴都市乡村进行景观改造、生态恢复,以改善生态环境。并探索城市边缘用地景观更新改造的途径和方法,旨在探讨如何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空间布局以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of triangular mouth of Suzhou urban village, data collection, data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based on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landscape ecology, triangular mouth urban study on village landscape patterns.Trying to through the landscape of triangular mouth urban village renovation and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Landscape renovation and explore the edge of the city with the ways and means, aims to examine the use of landscape ecology principles improve the spatial arrangement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to promote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process.关键字: 都市乡村;景观生态;城市边缘;景观安全格局

Key words: Urban village landscape, ecological urban edge landscape security patterns

1.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自然田园风光为基础,本土地方性文化为内涵,吸引都市居民在乡村环境中游览和感悟,满足人们返璞归真、恬淡休闲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然而,在乡村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同时,部分地区的乡村景观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体现,乡村景观呈现出了与当地农业生产模式、农村居民生活方式不相适应的状况,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盲目的乡村旅游开发,在带动乡村经济的同时带 1 来了耕地、林地的破坏和水资源的污染。苏州三角嘴区域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的入侵,不仅给本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影响,有些甚至给地域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和污染,肌理破坏,珍贵的国土资源蒙受了生态、经济、景观、社会多重价值的损害。在这样的情况下,都市乡村的景观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规划时,我们应该科学合理地改造与利用这些边缘土地,从区域尺度上、形态上探讨城乡一体化中三角嘴区域合理的时间和空间结构,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其景观生态格局的变迁,研究农田景观格局与变化、乡村聚落、土地资源利用和景观资源评价与模型等,从景观多样性、景现空间格局和景观的廓道效应出发,探讨如何建立合理有效的景观生态格局,营造新景观,使其在景观价值及环境效益上得到整体的提升。

2.城乡一体化中的景观生态格局 景观是由斑块、廓道和基质组成的一系列生态过程和土地利用方式的镶嵌体,在这一景观镶嵌体中,包括生物的、非生物的和人类的作用[1]。人类的作用是最复杂的过程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它直接左右着生物和非生物的过程,同时也是土地利用方式的决策者。因此,在城乡一体化在空间格局上应做到空间的相互渗透,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在保证经济、信息流畅达的同时,也要充分尊重自然生态过程,维护和恢复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景观生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2]。真正实现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我们在进行都市乡村景观规划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保持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和多样性。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干扰程度越低,景观结构保存越完好,景观类型越多样。

自然资源:促进该区域的种植业、林业和渔业的发展,对已破坏的农田、林地、池塘进行修复,保护集中的农田种植、渔业生产斑块,改变因人类活动使乡村自然植被斑块减少的趋势。

交通体系:农村中依旧保持着该城市最富有特色的路网格局,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应将水网特色保护、整合并加以开发利用。

聚居空间:中国传统村镇聚落是中国传统聚落与自然环境巧妙地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典型的生态学意义。在景观改造时,应在保留传统的聚居空间格局的情况下加以改造。

(2)保持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乡村社区文化体系,是具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地方文化,是乡村的文化遗产。乡村文化的继承性,是乡村文化得以保存的根本。(3)保持景观斑的合理性和景观的可达性。乡村居民点体系、中心镇、中心村、建制村与自然村,所形成的结构特征,廊、道、斑的合理性与村镇体系的合理性,是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3]。

3.三角嘴都市乡村背景

三角嘴区域位于苏州沪宁高速公路以北,南与平江区相连,东与相城区相连,北与相城区、高新区毗邻,该区白洋湾街道的张网、新渔和申庄三个村就座落于此区,既是城市发展的潜在资源用地,也是生态敏感区域。

图1 三角嘴景观要素比例

3.1自然特色:三角嘴区域地势低平,水网密布,土地肥沃,农副物产十分丰富。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 3 澄湖大闸蟹等。由图1可知,该区域拥有良好的水资源和农田树木资源。

3.2文化特色:白洋湾的民歌以及编钟艺术尤令人瞩目。金海鸥擅长民族乐器设计制作工艺,能让同一口钟发出了两钟不同的音,其制作的中华和钟被评为国宝级的艺术珍品,被国家文物总局永久保存。

3.3村落布局形态:村落形态是由住宅用地、耕地、林木、河川、道路等共同构成的景观表现,体现了苏州典型的水路格局。

3.4土地面积情况: 三角嘴区域总面积为6000亩,张网村占1/5,新渔村和申庄村各占2/5。其中基本农田约占1/2。包括耕地、林地、农村住宅用地,企事业单位用地、道路、鱼塘用地、绿化用地和其他用地等。

3.5人口户数情况:三角嘴区域5776人,其中农业户口人数1876人,居民户口人数3929人。在农业户口人数中16周岁以下的1/10;17-35周岁的约1/4,35-55周岁的约1/3,55周岁以上的约1/3。从该数据可知,三角嘴区域外来人员较多,且农村户口人群多为中老年人,年轻人均进城务工。

3.6住宅面积情况:三角嘴区域内共有住宅面积422000万平方米,违章建筑面积约为1/3。

4.三角嘴都市乡村发展方向

苏州三角嘴区域意欲搭上“乡村旅游”这班车,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生社会综合效益,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条件改善;满足了城乡居民对高层次生活的追求,提升新农村建设的层次和档次,建设成 “半乡半郭村舍,半山半水田园”的乡村旅游景点。

4.1近期目标:加强传统村落开发力度,完善规划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民开辟宅前屋后用地,栽植粮食经济作物,创造果蔬遍地的生产生活环境。

4.2中期目标:扩大“河道”、“农田”、”果林“、”鱼塘“、”民居“及其过渡带的保护恢复工程,构筑规划区综合生态框架,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为水乡村落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提供保障。

4.3远期目标:建立以人为本的农村发展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生态环境,最终实现“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目标。4.4三个方面的发展方向:

“三花”——茉莉、玳玳、白兰花。这三种传统花卉是当地群众的一种传统农业活动,通过建设三花培育展示基地,使传统花卉得到保存、繁荣、发展,从而体显出苏州地区的特色人文景观、文化底蕴。

“三鱼”——观赏鱼,垂钓鱼、渔业发展。在发展锦鲤等观赏鱼的养殖的同时,将部分鱼塘可以作为游客垂钓休闲的场所,将渔业与旅游业结合,为渔民们创收。

“三乐”——民乐、民谣、民舞。将这些即将消逝的白洋湾山歌,腰鼓等民间文化重新点燃,与旅游文化产业相结合。

5.三角嘴都市乡村的现状和问题

5.1规划政策和问题

5.1.1城市和农村两不靠

自2002年8月区辖调整以后,划入城区的农村在规划上、政策上即变成了城市形态,土地也纳入了市区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农村的政策也不再适用,农民宅基地停止审批等。但在经济活动上仍是按农村的模式在运行,市政府没有增加划入农村区域的城市建设维护费,环卫、交通等基础设施没有得到改善,在城市管理上又享受不到城市的政策。

5.1.2乘不上三角嘴生态公园开发这班车

该区域在三角嘴生态园内的2个半村位于生态公园的西部,在规划上,西部区域为生态田园区,以生态鱼塘、特色养殖、森林氧吧为主基调,保留原农庄;在具体操作上,实施了三期的绿化工程都为租地而不是征地。随着三角嘴生态公园的开发建设,该区域部分的农村只能解决一个农业问题,而农村、农民将永久存在,农村城市化仍将是遥遥无期。5.2景观生态现状和问题: 三角嘴区域在目前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加入了过多的人工化的景观序列。乡村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各景观元素界限明显,景观结构要素——基质、斑块和廊道的空间分布格局遭到破坏,各要素之间的物流、能流、信息流无法畅达有序。

5.2.1农田:

(一)现状农田的特点:农田占地广,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经济作物等,各地农作物长势良好。

(二)现状农田的问题:靠近城镇主干道的农田污染较为严重,不适宜耕种栽植。5.2.2 鱼塘

(一)现状鱼塘的特点:三角嘴区域地势平坦,水网密布,碧波鱼跃。鱼塘主要集中在新渔村和申庄村,基本保留了原始的形态格局。

(二)现状鱼塘的问题:该区域的鱼塘数量众多,支离破碎,缺乏整体规划,部分鱼塘闲置,出现了垃圾堆积的现象,尤其在夏天严重污染该地区环境,缺少对这些鱼塘的管理与整治。

[4] 5 5.2.3果林:

(一)现状果林的特点:三角嘴区域雨量充沛,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果树茂密。

(二)现状果林的问题:改造前该区域有大面积的林地,但土地零散,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5.2.4民居:

(一)现状民居的特点:三角嘴区域的民居有着典型的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基地内的民居分布相对集中,主要有新渔村。申庄村、张网村三个自然村。

(二)现状民居的问题:该区域的民居肌理大部分是保持原有风貌,但随着城市入侵,新建的房屋多是随意搭建,破坏了原有的民居肌理,并且出现了肆意搭建违章建筑的现象。

5.2.5河道:

(一)现状水系的特点:该区域水网众多,主要分为5条直流,且均由齐唐河引出,这些河道贯穿基地,且分之众多,可以灌溉农田并提供人们的生活用水。

(二)现状水系的问题:化肥农药粗放的施肥方式导致水质下降;蔬菜残枝烂叶随意丢弃堆放,阻塞河道;农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造成了水体污染。

5.2.6交通

(一)现状交通的特点:主要依赖村镇道路,各村之间以村镇道路相联系。

(二)现状交通的问题:村镇道路秩序混乱,岔路错路尽端路多,没有形成统一的交通体系和交通网络。

6.规划措施和建议

6.1景观生态修复

6.1.1规划时,将各斑块形成稳定的三角形(如图2),既可以满足生物运动和能量转换,形成循环系统,小斑块的连接使得各斑块之间的联系更有过渡性,同时还能提供生物迁移的条件。

图2 6.1.2改造前斑块间相互独立且均处于破碎状态,通过对破碎元素的整合、连接,形成循环系统(如图3)。

6.1.3通过对凌乱的用地整体规划,将部分相同或者相似用地进行合并,方便管理和使用。然后通过廊道等元素的联系、渗透,将这些分区进行连接,形成完整的系统(如图4)。

图4 6.2建立景观安全格局 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景观生态格局建设是人类文化和自然景观的相互结合,通过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自然环境中敏感区,将人工环境努力与自然环境相连接增加生态多样性,并通过合理安排城乡景观的空间结构,发挥景观的视觉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6.2.1农田基质安全格局

通过发展农业种植业保护集中的农田种植斑块,改变因人类活动使乡村自然植被斑块减少的趋势提高乡村景观特征,丰富季象变化,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大力种植经济效益高且观赏性强的种类,建立苗木花卉基地,拓宽中草药等种植渠道,还农田以原始的生态景观结构。

6.2.2鱼塘斑块安全格局:发展渔业景观。在牧业景观中,动物是最主要组成部分,社会各界对动物资源非消费性利用的趋势在逐步增加, 可通过对该地区鱼塘的改造,将鱼塘分给居民承包,提高渔业产量,将部分鱼塘合并方便管理与治理,以提高鱼塘的整体利用率。

6.2.3树林斑块安全格局

通过对这些林地的重新规划分区,将原本零碎的林地合并,再重新分配给居民,既提高了该区域的绿化率,创造了经济价值,同时还解决了居民的就业问题。可因地制宜地增加植物绿化斑块的数量, 在单一的农田景观中,适当增加林地的斑块类型。同时增加植物种类以丰富景观,调整落叶、常绿植物的比例,增添并丰富其植物种群和其它观赏植物。

6.2.4 民居斑块安全格局

我国地域的多样性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乡村聚落景观,不同的形式和风格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点。可通过对该地区建筑的整改,保留原有的符合该区域肌理的建筑,违章建筑以及破坏本地整体建筑风格的均拆除,恢复本地块的本土风貌来加强乡村聚落景观建设,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充分挖掘乡村村落的内涵和特色。

6.2.5河流廊道安全格局

[5] 7 将原本破坏的河道进行重新疏通使断流连接,全面改善水质,加强对该河道的管理,禁止倾倒污水,乱扔垃圾,并管制河道附近的工厂以及教化居民。河流廊道在功能上成为物质和能量的流通的通道。对于生物物种来讲,廊道同样会提供栖息地和物种源,并会成为物种的避难所和集聚地们的生活用水。[6]。这些河道可以作为灌溉农田的沟渠,游览观赏的水上观光线,人

景观安全格局图

根据不同的生态元素将该地块分为五种景观安全格局:鱼塘斑块安全格局、树林斑块安全格局、民居斑块安全格局、农田基质安全格局和河流廊道安全格局。

多层次的景观安全格局,有助于更有效地谐调不同性质的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并为不同土地的开发利用之间的空间“交易”提供依据。某些生态过程的景观安全格局也可作为控制突发性灾害,如洪水,火灾等的战略性空间格局。景观安全格局理论更有可能直接在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国土整治,包括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建立具有综合生态效益的防护林体系,保护区系统,城市绿地系统及城乡景观格局等方面发挥作用[7]。

除了上述景观改造方法外还可以加强对其的管理,对于该区域的居民以及游客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并对区域内的环境大力的整改,首先从根本入手,对于对环境有污染的工厂,生活垃圾进行政治清理。其次对已破坏的环境进行修复。

7.结语 乡村景观规划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 ,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协调和建立统一的城乡体系。以乡村景观美景度、敏感度、可达度、相容度和可居度等景观特征为中心。通过对乡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乡村建设的合理规划,实现乡村景观美景稳定、可达、相容和可居的协调发达的人居环境特征,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成为未来最适宜居住的景观空间。(参考文献: 2 Forman,R.T.T Land Mosaics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Farma.A.L’ecologia die sistemi ambieatab [M].Clucup.Padova.1993 3

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城市与多村——中国城乡矛盾与协调发展研究 [M].北

城市景观元素论文 篇5

【摘要】:根据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和经验,文章对城市景观构成元素做了简短的介绍和评析。其中,分别对地面铺装、台阶、坡道和路缘石及雕塑小品从设计和具体实施上都说明,让其为丰富城市景观和优化城市规划服务。这些分析对城市硬质景观设计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性。

1.前言

景观设计是城市设计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形成一个城市面貌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景观设计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了城市空间的处理,原有场地特点的利用,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广场、步行街的布置,街道小品以及市政设施的设置等,既涉及功能,又涉及视觉及心理问题。传统的景观设计概念以绿化为主,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和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对景观的功能要求日益突出,同时在美学上也要求更加丰富和多样化,所以城市硬质景观大量使用,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文章在构成城市硬质景观的基本要素上,如铺地、台阶、雕塑小品等,通过理论性的详细介绍,针对性地说明这些元素的特征、使用以及构成城市景观中的作用,形象、生动,富有参考性和启发性,对如今开展的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2.城市景观的组成要素

2.1地面铺装

区别于自然环境中的地面,在城市地面往往都需要做硬质铺装处理。这除了需要满足高频率、高强度的使用功能之外,还因为铺装是塑造城市景观的基本元素之一。通过不同铺装材料的运用,可以划分地面的不同用途,界定不同的空间特征,可以标明前进的方向,暗示游览的速度和节奏,同时通过铺装图案的变化,还可以创造视觉趣味,构成空间个性。

在做地面铺装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以下几因素:首先应当遵循整体统一的原则。无论是铺装材料的选择,还是铺装图案的设计,都应与其他景观要素同时考虑,以便确保铺装地面无论从视觉上还是功能上都有被统一在整体之中。随意变化铺装材料和图案,只会增加空间的零乱感,所以在没有特殊目的的情况下,不能任意变换相邻近的铺装材料及形式颜色。第二是安全性。应当保证铺装功能所必需的强度要求,做到铺面无论在干燥或潮湿的条件下都同样防滑,避免行人发生危险。第三是外观,包括色彩、尺度和质感。色彩要做到既不黯淡也不令人烦闷,又不鲜明到俗不可耐。色彩或质感的变化,只要在反映功能的区别时在可使用。尺度的考虑会影响色彩和质感的选择以及拼缝的设计。路面砌块的大小、色彩和质感等,都应与场地的尺度有正确的关系,这点相当重要。

地面铺装材料很多,主要有沥青、混凝土、花砖、天然石、卵石等,可根据不同的要求做出选择。沥青地面成本低,施工简单,常用于车道、人行道、停车场的路面铺装。彩色的沥青路面的使用,还可以改变景观的单调性。混凝土路面因造价低,适用性强而被广泛使用。现浇混凝土铺地要注意伸缩缝的设置,而混凝土砌块铺装则更加灵活。花砖路面的色彩丰富,式样与造型的自由度大,容易营造出欢快、华丽的气氛。常用于公共设施入口、广场、人行道、大型购物中心等场所的路面铺装。天然料石,特别是花岗岩铺地,往往可以营造出一种庄严、沉稳的气氛,大多用于城市中的重要地段。为了避免大面积硬质铺装带来的环境问题,在可能的条件下,还可以结合绿化,形成嵌草铺装。

2.2台阶、坡道和路缘石

在城市空间环境中,由于各种自然原因或功能需要,常常要改变地坪高度的变化,而地坪高度的变化也往往产生出丰富而美丽的城市景观。其中改变地坪高度的景观设计有台阶、坡道和地缘石。

台阶和坡道的主要功能是使行人从一个地坪高度转移到另一地坪高度,但同时也具有突出该场地环境特征的巨大潜力。当台阶设计成狭窄而有亲切感,宽阔时而有雄伟的感觉,可以封闭而神秘,也可以开敞而连绵。他们将是逐渐引人入胜,以戏剧性的手法诱使行人到达观感高潮的极好手段。

地缘石是一种确保行人安全,进行交通引导,保持水土,保护栽植,以及区分路面铺装而设置在车行道与人行道分界处、路面与绿地分界处,不同的铺装路面的分界处等位置的构筑物。路缘石的种类很多,有预制混凝土、砖、天然石材等,造型也很丰富。

2.3雕塑小品

雕塑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元素,它能以其丰富的造型语言,向人们传达着特有的思想感情。雕塑与城市环境的地理景观、园林景观和建筑景观相互渗透,往往就构成了城市或社区的特征标志。城市雕塑类型很多,其中一类属于小品式雕塑,其题材大多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动、植物为主,注重反映民俗风情和场所特征。雕塑为了求得与环境相协调,应在规划、构思、制作等方面认真考虑。第一就是布局:雕塑所处位置与周围建筑及自然环境是否相协调,在景观构图中所在的地位,雕塑所在位置与道路交通的关系等。第二是造型:雕塑造型如何占有适宜的空间,并以什么造型“语言”吸引过往行人的视觉并影响他们的观赏心理。第三是体量尺度:特别小品类雕塑,应同观赏者保持亲切的关系。

雕塑形式通常分为具象与抽象两类。具象的雕塑由于能直接为人们接受,所以往往多于抽象雕塑,但许多优秀的抽象雕塑形象比具象雕塑更形象、更概括、更简练、更典型,因而也就更耐人寻味、发人遐想。传统的雕塑以石、铜材料为主,但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雕塑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造型手段,具有动态艺术、视幻艺术、电子艺术、光影艺术以及音响艺术表现力的新奇雕塑,更能满足人们不同层面的艺术享受。

3.结语

在进行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地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城市环境的现状。要科学全面地理解城市景观设计要素的自然属性和其他特征及城市生态平衡的机制,运用现代的艺术理论和创作手法,创造一种源于而高于自然的城市景观来满足人们审美需求。

然而,在现代很多城市的景观设计中存在很严重的雷同现象,且也有很城市不根据城市原本的自然条件,随意模仿其他城市的建设风格。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一方面它反映了整个社会创新意识薄弱,也会造就很多建筑垃圾。

其中的原因,一是城市景观的设计是由政府官员决定,其为追求政绩,很少实在的考虑景观设计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是由于不少景观设计师并不乐于下工地,至少缺乏主动性,而又与施工人员欠缺沟通,最终的设计成果就留下很多遗憾。因而,要从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要素入手,政府官员、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要充分沟通,创造出有特色和体现城市特点的城市景观。

参考文献

城市园林景观规划 篇6

置座椅,而是通过科学的种植密度、空间划分来达到良好的景观效

果。而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不仅要求景观的美观,更注重的是其功能

性的体现。以科学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达到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以此促进城市综合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营造

良好而城市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以及舒适性奠定基础。其更关系到

城市居住舒适型、现代休闲运动的开展以及投资环境的建设,对我

国人口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

3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

3.1针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园林景观的设计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关系到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

护,其规划设计必须针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

设计中,常会见到由于过于注重景观规划与建设,没有认识到植物

引入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而破坏城市环境的.现象。因此,在现代

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中,设计人员不仅要注重景观的美观与实

用,还要注重景观所采用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此保护城

市所在地的生态环境。

在进行城市生态环境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中尽量选用城市所在地

特有的或原生植物进行景观的规划与设计,避免由于外来引入植物

对本地植物的影响,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同时通过积极选用本地植

物,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发展,保护当地生态平衡。积极选

用本地植物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打造城市特有景观或植物景观

奠定基础,促进城市综合文化氛围的建设。例如:在哈尔滨城市园

林景观规划与设计中,越来越多的应用丁香花作为景观规划与设计

的主要植物,极大的提高了哈尔滨打造丁香之城的脚步,促进了城

市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3.2结合园林文化主题进行景观的规划与设计

现代城市园林规划常以多种表现方式突出园林的一个主题,以此

为园林进行命名。由于城市发展规划的原因,现在城市园林建设主

要由原有场地改建以及新建两种方式。对于城市原有园林场地的规

划设计中,城市园林由于原有基础建筑的风格决定了园林设计的整

体风格,这也使得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必须以原有建筑风格

为基础进行景观的规划与没计。在进行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前,设计

人员应进行现场的实地考察,对园林原有建筑风格进行分析,同时

了解原有建筑历史、故事等,为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奠定基础。

对于新建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可以根据园林主题结合场地地形、城

市所在地气候条件以及城市本土植物形态特点、生长特点等进行综

合分析后,确定景观设计的主题思想,以此开展城市园林的景观规

划与设计工作。

3.3 以互动性城市园林景观为设计方向进行景观的规划与设计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应以互动式景观为基础开展景观的

规划与设计工作,利用互动性的景观为居民生活与休闲提供更加丰

寓的娱乐活动。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越来越多的景观

规划与设计是以“景”“观”为目的进行,注重“景”的设计而忽

略了人们的与景观的互动性。例如:在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

中,越来越多的采用立体景观雕塑、植物雕塑等形式突出单一景观

或局部景观的中心思想,人们在园林中的休闲活动也以“观”为主。

根据现代心理研究与园林设计理念,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

应更多的注重景观 与游人的互动,以互动的方式为人们休闲娱乐

提供更多的乐趣。虽然在现代园林景观中,越来越多的使用水景来

提升整体景观的效果,但是却不能很好的利用水景来达到互动的效

果。虽然也有将水景喷泉设计成为互动的形式,但是其并不能很好

的达到人们与经管的互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因以互

动为方向进行景观的设计。例如:通过依山而建的半空吊桥或在水

流上建设秋千式吊桥等方式使人们在进行景观观赏的同时也能够

进行娱乐活动,促进城市园林氛围的建设,在注重景观观赏价值的

同时提高城市园林景观的娱乐性。

3.4 利用立体绿化打造城市园林景观

由于现代城市土地的紧张,城市园林面积多为中小型园林。这也

使得其绿化面积较小,其尽管设计应以中小型景观为主。积极利用

立体绿化园林景观提高城市园林绿化面积的同时也为景观规划与

设计打造了良好的平台。在进行立体景观设计过程中要遵循多年生

植物运用的原则,以及植物生长期的特点,打造持续性的绿化立体

景观。同时注意利用园林景观中可以利用的墙体、灯柱、休息座椅

高架绿棚、栅栏、凉亭等建筑,打造独特的立体绿化景观。通过利

用可以利用的立体结构增加城市园林的空间划分,给人以视觉上、

感觉上的空间扩大,同时也利用立体绿化景观达到吸附浮尘净化城

“城市家具”与城市景观的共生 篇7

1“城市家具”的概念。

“城市家具”即城市设施, 这一亲切直白的称谓, 蕴涵了人们对城市户外生活能如同在家里一样方便舒适的美好期待。其内容涵盖了城市雕塑、指路标志、电话亭、信箱、垃圾箱、公厕、路灯、候车亭、车棚、座椅、等各种艺术景观、信息、卫生、照明、娱乐服务、交通等设施。它是对应于城市公共生活需要的产物[2], 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与人类生活联系紧密, 既是城市景观中能满足生活需要的功能性建筑小品, 也是具有艺术特质的观赏性城市景观道具, 是城市景观环境中人们近距离频繁使用的一种景观要素。“城市家具”与街道、广场以及公园等不同的城市空间环境氛围相融合, 与其它城市景观元素一道展现着城市独特的风貌和文化内涵。

2“城市家具”与城市生活。

在人们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的今天, “城市家具”作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户外空间环境的关系正随着人类生活观念的变革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变得越来越密切。长久以来, 人们根据自身的审美特点、生活习惯和日常活动的需要不断推动着城市家具的发展, 使城市家具与城市景观环境更加和谐、协调, 也使得城市公共空间的实用性和利用率大大增加[3]。一方面, 城市家具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而不断变化发展, 另一方面, 城市家具在被使用的过程中又反过来作用于人们的生活。如同早期的城市并没有城市家具, 随着时间推移到了九世纪, 科尔多瓦街道的两边才开始设置了使用煤气的街灯, 开启了城市家具发展的先河, 城市家具由此应人类的生活需求而应运而生。之后, 为满足照明需求的灯具、为满足休憩需求的坐具、为满足信息需求的指路标志等城市家具不断发展完善, 以其特殊的功能形态满足着人们的使用要求, 为人们提供休息和避雨雪的地方、帮助人们在城市结构中辨明方向、使车站的外形更加清晰可辨、让城市环境更加有序。与此同时, 城市家具在实现其服务功能、效用的同时又反过来愉悦人们的精神并诱导人类行为的发生。例如, 城市座椅为满足人们的休憩需要而产生, 给人们的城市户外生活提供了体贴的服务, 同时其个性的形态使得城市座椅不仅仅是单纯的坐具, 而成为城市户外空间中的艺术品, 装点城市景观环境的同时愉陶冶人们的情操。并且不同的坐具组合方式对人们的户外活动具有潜在的诱导作用, 就像广场周边的座椅可以诱导人们更好地彼此交流, 而公园幽处的位置则诱导人们安静的思考。城市家具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同时, 也塑造了一个更人性的城市景观环境, 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户外生活体验, 从各个方面点点滴滴地影响并改变着人们城市生活。

3“城市家具”与场所空间。

“城市家具”的使用主体是人, 其设计的依据应该是人的行为和需求, 而人在不同场合的行为特征和需求不同, 因此便对城市家具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家具的设计应最大限度地呼应不同城市景观特定的场所特性, 使城市家具一方面配合不同空间的特定场所特征发挥明确的用途, 一方面鲜明地揭示出不同空间的场所内涵。例如, 在人流熙熙攘攘的街头, 智能化的导路地图 (电子指路牌) 能准确、快捷地提供给路人信息帮助,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但是在宁静舒适的校园里, 同样功能的导路标牌则可以以更简单的功能、更个性化的形式出现, 发挥其实用功能的同时与校园独特的场所特性合为一体, 体现出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同样的, 人头攒动的城市街头, 坐具的设置在装点城市景观的同时提供给路人一份温馨体贴的关怀。如图1所示的不锈钢街道座椅, 简洁流畅的线条、冷静的色彩与富有动感的曲线与流动的街头人流交相辉映。线形的设计使它可以同时提供多人使用, 发挥其最大效用的同时合理地利用了街头有限的空间;银色的不锈钢材质一方面完美地诠释出现代都市的冷凝气质, 一方面也因其不积水、易清洁的特性带给人们很大的便利;个性的造型带来的是并不太令人感到舒适的结构, 但这样的不舒适感和不锈钢冰冷的温度恰好使得人流可以迅速周转, 最大可能地提高了街道座椅的利用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图2所示的城市广场里的座椅, 舒适的结构、宽大的空间、亲切的原木材质, 在阳光和绿地的映衬下让人坐下来就不想走, 诱惑着每个想放松和交流的人。同为城市家具, 但却因为所处场所空间的不同而呈现出不一样的形式, 根据人在不同环境的需求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与户外空间环境融为一体的同时极大地增加了场所空间的利用率。

4“城市家具”与城市性格

城市发展所形成的独特个性是城市的财富[4], 每个城市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都由其特定的地域特征和文化背景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传统与风格, 表现出迷人的城市性格。城市家具作为城市景观环境的重要构成元素, 赋予了城市独特的个性。在遵循与景观环境大尺度空间和谐、协调的基本前提下, 城市家具的设计可以结合城市特定的地理、历史、文化特征, 创造出具有人文魅力的城市景观。从城市传统艺术样式、城市色彩、传统材料、地域风格等元素中寻找灵感, 在确立城市环境整体形象的同时, 使整个城市景观富含文化气息、充满地域风情。例如图3所示的座椅, 流畅的波浪式线条、粗糙的仿天然人造石材质、洁净的色彩, 在阳光、海浪、沙滩的映衬下, 与整个环境在视觉上取得极度的和谐。散发出海洋味道的波浪式外形、富含沙滩气息的人造石材质, 每一个设计元素无一不让整个海滨城市的特质得到充分的释放。再或如图4所示的红色电话亭, 把中世纪风格的欧洲城市色彩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现代化的城市街头发挥实际效用的同时, 以其独特的视觉符号传承着城市独有的文化脉络并承载着城市景观环境特定的地域特征。

结论

城市景观环境正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城市家具”作为城市景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与环境和谐、协调是其设计的基本要求。满足人们城市生活需求的同时, “城市家具”也反过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在发挥其使用功能的基础上, 延续着城市的生活价值及文化内涵, 展现出迷人的城市性格。可以说, “城市家具”是城市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与城市景观环境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互动共生。

参考文献

[1][2]过伟敏, 史明.城市景观形象的视觉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3]张岚, 詹文.室外家具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J].北京:环境艺术, 2004, 2 (68) .

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城市景观 篇8

一、青岛市市区城市景观要素

从封建王朝的统治领土,到帝国主义的殖民城市:从解放后的城市复苏发展,到今天形成富有生机的新青岛的城市格局,青岛的城市发展与设计经历了复杂的历史过程,同时也形成了属于自身独特的城市景观。

1公园和广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青岛市规划设计了一部分公园和广场,并一直保留至今,但无论从规划布局,还是景观效果上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青岛最大的综合性公园中山公园建立于1901年,已经由当时单纯的植物园发展成为融植物园、动物园、游乐园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公园,许多大型公共活动及节日庆典都会在这里举行。另外,老青岛的标志性建筑物,栈桥已经由1891年的码头,变为今天的栈桥公园。

近些年来,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高密度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建筑与建筑之间形成各种层次的空间,空间的围合产生了商业广场、娱乐广场,这些广场极大地丰富了城市景观。

2建筑。青岛是一个殖民地色彩非常浓重的城市。1897年,青岛被德国占领,1914年又沦为日本殖民城市。长期的殖民统治使这座东方城市融入了许多西方文化元素,而青岛的建筑正是东西方文化的在城市景观中的一种缩影。德国统治时期下的青岛城市规划和单体建筑设计,无一不体现着日耳曼民族的严谨与规则,今天我们看到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欧陆式风光以及充满神秘色彩和韵味的“老楼故事"J2是当时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的再现和升华。

然而,从另一个方面说,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城市中,高层的现代化建筑不断拔地而起,势必与老青岛的建筑群形成鲜明的对比与反差,如青岛八大关建筑群和青岛火车站与周围建筑的对比。因此,如何合理的融合现代化建筑与历史建筑,使两者发生关系,是青岛城市景观设计面临的一个较大的挑战和难题。

3水体。青岛市市区有两条河流流经,即李村河和海泊河,在景观设计上有巨大的潜力和机会,如规划滨水公园、广场及其他各种公共开放空间,将城市绿色开放空间和水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增强青岛市市区城市景观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4道路和街道。城市的道路系统不仅是城市交通的枢纽。同时不同道路和街道也为城市提供了不一样的景观效果,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青岛的城市发展史当中,道路和街道最早是由德国殖民者规划和设计的,而其最初的功能是连接港口和码头的交通枢纽,从而发展城市的商业贸易活动,刺激城市的经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青岛仍然保留着原来的道路网络结构以延续城市交通系统的文化脉络,直到1994年,随着市政府的东移,产生了东部地区新的道路和街道规划设计,如何重新繁荣和建设老城区的原有的商业及林荫大道,如何能把新建道路和街道与城市老街相互连接与联系也许是一个摆在青岛城市规划及景观设计面前的值得讨论和研究的问题。

二、青岛市景观网络结构

从宏观方面,也就是着眼于整个青岛市范围论述一下青岛的城市景观。

青岛市境内共有三个主要山系,即北面大泽山系、南面胶南山系、东南崂山山系。其中,胶南山系主要包括大珠山和小珠山,而高达1132.7米的崂山主峰是中国18000公里海岸线上的最高峰,三大山系植被丰富,落叶阔叶林覆盖并混有热带、亚热带以及东北一带的植物。全市共有大小河流224条,可以分为三大水系,即大沽河、北胶莱河以及沿海诸河流,然而前两者发源于青岛地区北面,结束于青岛市区之外,缺乏与市区内水系的连接性。

青岛市海岸线狭长且多蜿蜒曲折,岛屿环绕,山岭岸角之间构成形态多异、特点不同的多处海湾,以胶州湾最大。湾内港阔水深,风平浪静,海水终年不冻,为天然优良港湾,湾口为青岛港。因此,在21世纪,为了建设具有自身城市景观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青岛制定了“一湾两翼”的城市发展规划策略,即“两翼”环抱“一湾”,“一湾”为胶州湾;“两翼”分为东翼和西翼,即东部海岸线一带崂山景区和西部海岸线一带大珠山和小珠山景区。不难发现,沿胶州湾在两翼之间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机会发展绿色开放空间,通过公园、绿地、花园等形式可以在东翼与西翼间建立一条绿色链接,同时,也实现了青岛市区内绿色开放空间的延伸与扩展。

上一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掌声》教案教学设计下一篇:生活需要改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