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的诗歌的感受

2024-10-08

舒婷的诗歌的感受(通用8篇)

舒婷的诗歌的感受 篇1

舒婷的诗歌的特色

舒婷,原名龚佩瑜,是当代“朦胧诗”创作的代表诗人之一,她的诗歌创作受现代诗人何其芳的影响,诗风开阔、刚柔并进,把女性的敏感和细腻带入到诗意的境界,传达出她灵魂的歌咏,将中国传统诗歌与现代诗歌完美的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致橡树》和《双桅船》就是她的代表作,以下从舒婷的这两部作品来分析她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一、舒婷的诗歌抒写着人生的理想

舒婷的诗歌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腻,隽永着人生的体悟,例如在诗歌《致橡树》中,作者坦诚又热情地歌唱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及独立的姿态。以“木棉”和“橡树”的形象象征相爱双方真挚的爱情以及相对立的人格。“橡树”象征着刚毅的男性,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则象征着具有审美气质的新时代的女性人格,她充溢着刚健、丰盈的生命气息从旧式女性妩媚和纤柔中走出来,由于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独立人格,所以“仿佛永远分离”,但他们又有着共同的经历及信仰,又致使他们“却又终相依”。这是诗人对爱情的理想,也是她对自我价值以及高尚人格的追求。

二、诗歌表达了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舒婷的诗歌充盈着理想和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对时代、对人生及爱情等重要问题的思考与关注,既充满着激情又温馨平和。例如:在《双桅船》中,诗人利用具体的形象“双桅船”来替代诗人自己的复杂的情感。一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面又是爱情向往的“岸”。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与“岸”相遇与别离,既和谐又矛盾。让诗人感到了前行得沉重和艰难。“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歌中表现出诗人自我的、个性的情绪与心态,也是那个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的时代紧迫感所带来的动力。另外,诗中的“岸”象征着女性最终的爱情归宿,而“风暴”则象征着那个时代的人所经历的不平常风云,“灯”代表着诗人坚守的光明信念。

三、诗歌的创作具有探索精神

舒婷在诗歌创作的艺术表现上具有探索精神,她的探索主要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也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观来抒发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在《 双桅船》中,诗的题目“双桅船”,就是用于一种象征手法。诗歌的目的不描写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着双桅船来表现诗人复杂的情感和双重的心态。在语言又上将“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了完整的动态画面。整首诗组合自然、意象清新,让诗人强烈的内在情绪得到自然的流露,成功的体现出诗歌从生活到艺术的转换。

总结以上可以看出,舒婷的诗具有女性的柔美、委婉和细腻,在面对人生的苦难时,她选择永不放弃,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有着深入的开拓和广阔的视野,同时她在艺术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尝试,因而形成了她独特的风格及温柔典雅的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 《舒婷诗文自选集》 漓江出版社 1997年 [2] 周俊祥 《舒婷诗歌评赏》《福建文艺》1980年第2期 [3] 陈敢、郭剑 《舒婷诗歌艺术浅探》 《广西师院学报》年第3期

1999

舒婷的诗歌的感受 篇2

有一位诗人曾经说过:“诗人的责任就是启发人们去爱, 去追求真、善、美, 摈弃假、恶、丑, 给人们以美的享受。”我相信, 作为朦胧诗派代表之一的舒婷, 她的诗歌是完全遵循了这段话的语义的。

文革十年的阴霾刚刚过去, “朦胧”派诗人便迫不及待地以现代意识思考人的本质和人类的生存环境, 寻求人的自我价值, 追求心灵的自由和人性改善。而舒婷的诗歌以其新颍的表现手法, 独有的情感体验, 强烈的主体意识, 魅人的心灵力量拥有了广泛的读者, 成为了朦胧诗坛的教母!

舒婷的诗歌何以如此打动人心?使她区别于十七年诗人而树立起显赫的位置?这就是“人性”!诗中所包孕的人道主义内涵, 并通过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

一.自尊与尊人:舒婷诗歌的理性支柱

“在这个时代, 我没有别的奢求, 我只渴望做一个人, 享有一个人的权利。”———北岛。“朦胧”诗人们抒写一代人理想的幻灭和在反思与批判中展示富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一代人的觉醒。对心灵的动人歌唱, 使舒婷在重新确认个体生命价值的共同主题下, 获得了她独特的审美价值。她既有“人啊, 理解我吧”的渴求, 也在“对人的一种关切”中理解着别人。这种关切在《珠贝———大海的眼泪》、《礁石与灯标》等诗中将目光投向了有着痛苦心路历程的一代人, 也在《馈赠》中把“深入所有心灵, 进入所有年代”作为了诗人使命意识的最终指向。既是价值尺度又是观照角度的对人的关切, 呼唤人性的归来, 把人作为天地间最有价值的主体加以观照, 又特别反映在对妇女命运关注的爱情诗中。表现的往往不仅是男人与女人而且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那就是“平等”。

中国的爱情诗历来宣扬的是一种女人对男人的依附关系, 从最早的《上邪》:“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女子祈求爱情的长久, 完全寄希望于男子;到《氓》的“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士也罔极, 二三其德”对负心男子严厉的责备。从《上山采靡芜》的“长跪问故夫, 新人竟何如”的心存侥幸, 到《刘三姐》的“世上只有藤缠树”的传统观念。而舒婷的诗却倾述了一种男人与女人“作为树的形象”“站在一起”的新的平等的爱情观, 这就是文革后较早的爱情诗, 写于1977年的《致橡树》。诗中不仅表达了建立独立平等的人际关系的理想:“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 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 紧握在地下;叶, 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吹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也对爱进行了全新的诠释:“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使爱由单薄狭隘走向了瑰丽深沉。她笔下的具有独立人格的女性形象, 既有着《惠安女子》中“天生不爱倾述苦难”而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的坚韧精神, 又有着《神女峰》中“与其在悬崖边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的有悖于传统里在贞烈与爱之间选择的反叛意识, 还有着《会唱歌的鸢尾花》中“你要每天背起十字架, 跟我来”的人生使命感。由此, 立体地展现了具有强烈主体意识的现代女性的不同精神侧面。

舒婷诗中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确立是伴随着对“非人”境遇的揭示和批判来展开的。面对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 她发出了“心真能变成石头吗?” (《神女峰》) 的诘难;面对现代人生存境遇的异化状态, 在《流水线》中有力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流水线式的生活的单调与刻板;她批判的锋芒还直指官僚主义对人的存在和价值的漠视现象, 沉痛的反思中她愤然指斥:“谁说生命是一片绿叶, 凋谢了, 树林依然充满生机;谁说生命是一朵浪花, 消失了, 大海照样奔流不息……” (《风暴过去以后》) 。在赋予批判以理性的直观中, 其诗更有审美的内涵。

舒婷还有一些赠答诗, 也集中而充分地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新的关系———平等地交换感情。“我尊重人, 我也求得你的尊重!”自尊与尊人, 这就是舒婷诗歌确立的人性回归!

二.“我”与“你”的抒情结构

舒婷诗歌的主题都是在“我”与“你”这种结构中回环往复地展开的, 诗中均有一个抒情主人公“我”, 很大程度上, “我”就是舒婷。这种“我”与“你”的对应, 好像就是在灯下在雨中娓娓谈心, 其中没有“他”, 让人倍感亲切。“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通过生活具象“橡树”和“木棉”, 抒情主体“你”和“我”, 表现了追求人格独立, 平等与尊严的思想内核。还有, 看着你慢慢地走开, 我跑上前去, “转动你胸前的钮扣, ‘你怕吗?’我不怕。”在路边的长凳上“写下两行诗句你就走吧!”从此, 相思草又更行更远还深。看见我桌子上写下的蹩脚的诗句, 你说“你在爱着, 是的, 我在爱着, 但我不告诉你他是谁。”抑或“站台上, 雾中的灯影下, 你用冻僵的手指为我掖好白色的围巾。”诗人用一支真诚而柔美的笔通过“你”和“我”的深情倾述谱写出一支支刻骨铭心的爱情曲, 具有典雅、端丽、温柔的抒情风格。

而同为“朦胧”诗派的北岛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悲剧英雄, 他的诗中有一种令人颤栗的冷峻, 一种非常突兀的警示感觉, 犹如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在睿智地打量着他笔下的世界, 诗中除了“我”之外, 便是“the other”, 显得生硬, 洋溢着强悍的男性气息,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 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比较之下, 舒婷的诗更多的则是一种充满人性的温暖, 一种感动至真的亲切感。这或许就是舒婷的读者群比北岛宽得多的原因, 至今, 她充满艺术魅力的诗作依然给人以记忆。

三.温馨静谧的形式外观与骚动不安的精神内蕴

这种“二元对立”主要是通过诗歌语言来表现的。

舒婷诗歌的魅力不仅在于对人的一种深度思考, 也在于她以心灵对世界的感性体验来营造、组合意象, 使富有个性气质的诗情获得了纯美的表达。“我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 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古井。” (《呵, 母亲》) 。诗人对母亲的怀念不仅在喧闹的激流瀑布与“沉默的古井”的对比中获得了具象的展示, 也在“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古井”这一有着独特情感体验的意象中表达得和婉真挚、含蓄深沉。同时, 在对现实经验的突破中, 构筑非常规的审美意象, 如:“在种子的胚芽中, 唱着翠绿的歌。”“翠绿的歌”就以非常规的组合, 造成了视觉和听觉的叠加, 显得鲜活而生动异常。另外, 现代手法的运用使她的诗获得了丰富的表达。《路遇》以蒙太奇的意象组接方式, 呈现了瞬间错觉中微妙复杂的情感;《思念》中四个并无实在联系的事物在意象的聚合式组合中, 获得了共同的意指:对执著但却无奈的思念的表达。《遗产》中撇开具体事件, 而以烈士的母亲对自己孩子的深沉感情, 写下了充满主观体验的英雄颂歌。又以隐喻、暗示、蒙太奇、意象化、象征等大量现代艺术技巧的运用冲击着传统的表现手法。

再从舒婷早期最有影响力的作品———《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来看, 诗人以赤子之心歌唱了对祖国的热爱, 异于传统颂歌的是, 它既饱含热切的期望, 又充满深重的忧虑, 体现了一代人基于热爱的深沉而复杂的情感特质, 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另外, 创造性的意象和整体的象征使诗情的传达表现出新的审美高度。“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总和”以奇妙新鲜的喻象, 构成了祖国与我合二为一的抒情形象;同时在对祖国兴衰的关注和对民族腾飞切盼的情感基调上, 使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与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等零散意象, 获得了整体的象征意义。而意象的间距构成了跳跃的诗情, 以“祖国啊”的重复来收束诗节, 一唱三叹中, 感情热烈而深挚, 诗意含蓄而不晦涩。达到了外在形式与内在意蕴的完美谐和, 从中可以看出, 舒婷的诗, 语言精巧, 意境深远, 优美而又带有几份朦胧。

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篇3

关键词:舒婷 爱情诗 女性意识

在当代新诗发展史上,舒婷的重要贡献在于她的诗接续了新诗中表达个人内心情感这一在50-70年代受到压制的线索。与同时代的其他朦胧诗人相比,“舒婷更偏重于爱情题材的写作,在对真诚爱情的呼唤中融入理想,展露出一种强烈的女性独立的意识”[1](P268)。纵观她的爱情诗,其女性意识既有现代的一面,同时又深深打上了传统的印记,在对两性形象及其关系的探寻上,呈现出一种传统和现代相互交融的复杂风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留在读者记忆中的是舒婷作为抒情诗人所传达出的一种新的爱情观,而对其中所包含的矛盾性重视不够。这种美化与简化的解读实际上遮蔽了舒婷诗歌的丰富内涵,同时也影响了人们对真实完整的舒婷的认知。当朦胧诗人逐渐淡出读者的视野,甚至连舒婷本人也开始转向散文写作时,重读舒婷所引发的不仅仅是她作为一个女性诗人的意义,而且是一个事关中国女性写作困境与出路的重要话题。

一、现代语境中的古典少女情怀

作为朦胧诗派的主将之一,舒婷的诗歌集中表达了上个世纪70—80年代社会转型时期青年人的渴求与希望。在文革政治乌托邦理想的驱动下,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大都是“铁姑娘”“不爱红妆爱武装”的巾帼英雄,女性的性别特征荡然无存,女性和男性一样陷入到政治的狂热之中,成为政治呐喊的动物。与此同时,人性、人情等被视为文学表现的禁区,爱情则被视为小资产阶级的自我表现受到猛烈批判,甚至结婚也要在革命的名义下结成“革命伴侣”。然而,政治的压抑并不能抑制人们对爱情的渴求,反而使得这一渴求更为强烈。正是在这一历史语境下,舒婷在政治刚开始解冻之时,就以朦胧诗的形式发出了爱情的宣言。

对女性而言,爱情不仅意味着女人源自天性的本能追求,而且是女人确证自我实现的一种重要方式。“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相比,舒婷独特的艺术个性就在于她很少以理性的姿态正面介入现实世界,而是以自我情感为表现对象,以女性独特的情绪体验辐射外部世界,呈现个人心灵对生活溶解的秘密”[2](P143)。这一独特的艺术个性,使得舒婷的爱情诗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性和象征性,其情感的抒发明显带有个人和时代双重复合的特征。

代表作《致橡树》作为新时代的爱情宣言书,无疑成为新时期女性意识觉醒的标志性作品。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歌表达了一种以独立的人格为基础的新的爱情观念,向爱情这个古老的诗歌题材,灌注了一种新的人生理想。”[3](P141)在相爱中,不是对爱人有所依附或者忘我奉献,也不是“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而是要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里,诗人对人格独立和尊严的强调,实际上揭示出了现代爱情的实质,因为“爱是在保持自己尊严和个性的前提下的感情交流的行为。倘若失掉了个性和尊严,也必然失掉爱。”[4](P9)这是对传统的依附型和奉献型爱情观的否定,成为新时期文学女性意识觉醒的先声。与此同时,诗人在强调人格独立的同时,并没有刻意突出两性之间的某种对立,而是描绘了一幅双方在共同的人生理想追求中所达成的心灵默契的温馨画面:“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相互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该诗的新颖之处,在于把男女双方有共同的事业追求作为现代爱情的基础:“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在强调女性人格独立与尊严的同时,并没有否定男女性别上差异的一面:“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诗人虽然拒绝做“攀援的凌霄花”,但仍然选择要有“红硕的花朵”。这一选择显示出诗人对中国传统女性性别特征的认可,因为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以“花”来比喻女性自古有之,在文学作品中更是习以为常。由此可见,舒婷心目中的理想女性既有传统女性温柔多情的一面,又具有现代女性自尊自强的一面,是集古典美和现代美为一炉的新时代女性。

但这种熔铸是艰难的,一方面要坚持传统,另一方面又要贯彻现代理想,这就使得舒婷的探索主要局限在社会许可的范围内,对传统道德的坚守是其诗歌的主基调。比如在她的诗歌里,读者可以经常发现她对诸如夫唱妇随、温柔贤淑、温柔多情等传统女性品格的认可与赞赏,以及“男主外女主内”“男刚强女阴柔”等传统观念的认可。因此,在《神女峰》中有“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所表现出的对男性皈依的向往;在《赠》中有“如果你是火∕我愿是炭”“如果你是树∕我就是土壤”所表现出的对爱的牺牲奉献;在《春夜》中有“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所表现出的对爱人的亲密依附;在《双桅船》中有“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所表现出的对两情相悦心灵相通的渴望。这表明舒婷在价值取向上,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留恋和皈依,在某种程度上只是重复着五四时期关于“爱”和“人性”的主题,明显带有80年代文学启蒙的色彩。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致橡树》在女性意识和个性意识这两个层面上阐述了诗人对人的关怀,就带有这种明显的启蒙意义。这是一首爱情诗,历来的爱情诗多柔婉缠绵,本诗却一反传统情诗的风格,奏出了现代女性尊重自身价值、保持独立人格、弘扬自我追求的时代强音。即女性应当和丈夫一样,以自己事业的成就立足社会,双方应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共同承担逆境的考验,共同分享幸福与成功。”[5](P194)这就意味着,舒婷这首受到广为赞誉的诗歌,在总体思想倾向上依然没有超越80年代思想启蒙的限度。

从总体上看,舒婷爱情诗中女性对自身角色的定位显示出诗人对父权话语下女性社会角色和分工的认同,本质上仍然是“男女平等”“男同志能办到的事,女同志同样能够办到”的另一种表达,其女性意识的觉醒并不彻底。虽然诗人在《神女峰》中对“从一而终”的封建节烈观进行了大胆的质疑;在《惠安女子》中对女性品行的“被看”悲剧有深沉的反思;在《致橡树》极力宣传爱情中男女人格的平等,但诗人并没有全面否定传统的女性行为规范,只是对诸如对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夫贵妻荣等带有女性歧视色彩的传统观念的否定与坚决背弃。

究其原因在于朦胧诗兴盛的80年代是一个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代,受制于时代和个人的因素,在“传统与现代,与旧的伦理道德之间,舒婷进退徘徊,对传统伦理和道德理性的反叛并不坚决彻底,终于忍不住流露出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妥协和回归。”[6](P62)这就决定了舒婷笔下的女性更多呈现出的是一种现代语境中的古典少女情怀,其笔下的女性诉说总是保持着一种古典式的温婉与柔情,内心深处对男性的依恋之情不时流露于笔端。从这个意义上看,舒婷诗歌的反叛是有限的。但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发前人所未发,发前人之不敢发,舒婷的探索依然是难能可贵的。因此,我们绝不能苛求作者,以今天的标准去衡量她的作品,而是要把这些作品放到当时的背景中去考察,“必须把它与那些同它具有相同性质和效用的东西加以比较”[7](P275),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否则,我们就会产生有意或者无意的误读。

二、召唤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女性意识不仅关涉到女性自身性别意识的觉醒,而且关涉到女性眼中男性形象的建构。80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频繁交流,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及其创作,被中国理论界和作家广为认识和接收,并大量应用于实际的研究与创作中。与西方文学相比,中国作家虽然深受西方女权主义思想的影响,但中国特色更为明显:“她们在反对阳性中心,而我们在寻找阴性的世界,一个愿意向阳性退赔若干领土的阴性国度。中国的女性在经历双重幻灭后正面对困惑,有些不知所措。她们既经历了普遍的偶像幻灭,又经历着特殊的对男性偶像的幻灭。当西方妇女在大煞男子汉的威风,破骑士对妇女的‘礼貌时,中国妇女从劳动服里退出来后要求受到特殊的女性待遇,包括‘骑士‘风度对妇女的尊敬和怜爱。她们在寻找真正的男子汉,她们想做真正的东方女性。当她们失望的时候,她们经历了对男性偶像的幻灭感。这种心态反映在文学艺术(包括电影)里就是召唤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8](P5-6)对舒婷而言,虽然她在散文中声称“我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9](P101),但她的创作中却又时时表现出女权主义的色彩。这不仅表现在她对诸如妇女命运、爱情平等的关注上,而且表现在对阳刚美和阴柔美的召唤上,这一追求集中体现在他笔下的男性形象身上。

舒婷笔下的男性大都以她认识的北方青年诗友为原型,他们是那个特定时代的早醒者和孤独者。社会和自身未来的不确定性时时牵动他们敏感的心灵,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传统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建功立业、不甘沉沦的传统士大夫品格,以及儿女情长、重情重义、善解人意、尊重女性、呵护女性等现代好男人品格,是集阳刚美和阴柔美于一体的理想男性形象。

首先,在外表上,理想的男性形象要有阳刚之美。在诗歌中,诗人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对传统男性阳刚之美的欣赏与肯定。《兄弟,我在这儿》中有这样的描述:“你原属于太阳∕属于草原、堤岸、黑宝石的眼眸∕属于道路、火把、相扶持的手∕你是战士∕你的生命铿锵有声∕钟一样将阴影/从人心震落∕风正踏着陌生的步子走开”。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描写男性阳刚的外表,但整首诗的意象都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男性阳刚之美的欣赏与肯定,这种美是女性所没有的。这里的“你”,属于“草原”、属于“堤岸”,而“草原”与“堤岸”都具有宽广、伟岸的意象;“你”属于“道路”、属于“火把”,道路是绵长的,具有男人才有的厚重与执着,火把是热情的,具有男人才有的热血与方刚;“你”是“战士”,具有战士的坚毅与勇敢,生命“铿锵有声”,连风也“踏着陌生的脚步躲开”。这表明诗人理想中的男性要刚强不屈,凛然无畏,充满了雄性的伟力与昂扬的斗志。

其次,在内涵上,理想的男性还须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在一般人眼中,多愁善感属于女性,男儿有泪不轻弹,对男人而言,理想和事业高于一切。舒婷的爱情诗颠覆了文革时期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大全的男性形象,突出了现代男性内心深处柔弱的一面。诗人并不认为多愁善感仅仅属于女性,理想的男性也难免儿女情长,他们都有一颗敏感脆弱的心,大自然的四季变化以及个人情感世界的律动都不时在他们的内心世界泛起阵阵感情的涟漪。在《落叶》中,舒婷刻画了这样一位林黛玉式的多情诗人。这个“你”“轻轻叹着气”,究其原因“既不因为惆怅/也不仅仅是忧郁”,而是因为在送我回家的路上,“那落叶在风的撺掇下/所传达给我们的/那一种情绪”。显然,诗人笔下的男主人像林黛玉一样,是一位感情细腻,多愁善感的诗人,对岁月流逝、青春渐远而事业无成,有着最深、最痛苦的心灵体验。与此同时,舒婷在诗歌中还表现出对男性在理想追求过程中的精神痛苦的深切理解和同情。在《童话诗人》里,舒婷以诗人顾城为主人公,描写了一个向往美好,一意孤行寻找自己乌托邦世界的男人形象:“你相信你编写的童话∕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蓝的花∕你的眼睛省略过∕病树、颓墙∕锈崩的铁栅∕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集合起新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没有被污染的远方/出发”。这个男人虽然看到了“病树”“颓墙”般的社会现实,但是他却只是一味地逃避,只敢相信自己编写的童话,试图用童话里“幽蓝的花”般美丽的语言来隔开他眼前所有的丑陋,永远蜗居在早就产生怀疑的童话般的精神家园里。如果说童话诗人只是在内心让舒婷女性柔软的心房充满感伤的话,《赠》里的男人形象则让诗人内心充满着由内而外的悲戚。“我为你扼腕可惜∕在那些月光流荡的舷边∕在那些细雨霏霏的路上∕你拱着肩,袖着手∕怕冷似地∕深藏着你的思想”。这样的男人身无他物,在寒冷的天气里,只能自己给自己保暖,这不仅给自己冰冷的身躯,也给自己挨冻的心灵。可是,就是这样,“我为你举手加额∕为你窗扉上闪熠的午夜灯光∕为你在书柜前弯身的形象∕当你向我袒露你的觉醒∕说春洪又漫过了∕你的堤岸”。在寒冷中,他没有屈服于寒风的恣虐,而是徜徉在书的海洋中,和他人一起分享觉醒的快乐。由此看来,这个男人身上有着古代困顿书生的一切特征:不屈于逆境,在逆境中吸取知识,徜徉书海,能独自舔抚自己的忧伤。

总之,舒婷爱情诗中的男性形象,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中国文学中自屈原以来的潦倒文人和落魄文人的诗歌精神。他们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建功立业思想,体现出一种阳刚之美,同时又有一颗敏感而柔弱的内心,体现出一种阴柔美,阳刚精神与落拓情怀混杂于一体,散发出80年代特有的感伤气息。

三、两性关系建构上的男性眼光和价值标准

女性意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两性关系。爱情婚姻中的两性关系,最能体现两性真实的生存状况及社会处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男性和女性关系常见的比喻是阴/阳,树/藤,磐石/蒲苇,等等,其背后所反映的是两性关系上根深蒂固的男权主义思想。女性不仅在人身关系上依附男性,而且女性价值往往也只能通过男性表现出来。因而相夫教子成了女性生活的主要内容,夫唱妇随成了女性言行的基本准则,夫荣妻贵成了女性人生的最高理想。虽然这一传统观点,在五四时期的第一次女性写作高潮中受到全面质疑,提出了爱情婚姻中女性作为人的权利的要求,但随即面临着“娜拉走后怎样”的迷茫。80年代的女作家接过了五四启蒙的旗帜,她们试图突破男性中心意识的重围,努力建构女性主体。但遗憾的是,“女作家对女性主体性的艰难建构,远未形成足以扭转男性中心文化专制局面的力量。而且,很多作品虽然在话语方式和叙事风格上与传统话语体系有了很大的不同,但真正控制话语权的男性中心观念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即便是被女性作家自身无数次颂扬的爱情,也无不以男性的眼光和价值标准作为取舍的依据。”[10](P64)这一遗憾在舒婷的爱情诗中同样存在。

一方面,舒婷站在女性觉醒的角度对男性中心主义提出了大胆的质疑,主张两性关系上的平等。在《致橡树》中,她宣称“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来炫耀自己”,而是要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枝木棉∕以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她明确提出,女性要求和男性一样在爱情中有相应的地位,而不能只是作为男人的陪衬和附属。另一方面,她对男性中心主义又不是绝对否定,而是潜意识里承认男性性别上的优势,认同传统性别文化下的女性价值取向标准。在《致橡树》中,诗人并不是要求女性要像男人一样有树的形象,她只是要求以木棉的姿态站在深爱的男人旁边。虽然木棉也有挺立的形象,可它毕竟不能像树一样遮挡狂风暴雨。可见,诗人在内心深处还是认同女性的价值只有通过男性才能显示出来这一传统的世俗观念。《神女峰》“表现了对女性长期受压抑的愤怒和悲哀”[11](P191),进而发出了“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的爱情宣言。这一源自女性生命体验的呼唤,虽然震撼人心,但诗人内心深处所流露出的依然是女性潜意识深处对男性的依附。也就是说,诗人虽然表面上反对女性对男性做出牺牲,号召女性大胆追求现世的幸福,但其潜台词是提醒女性要珍视自己的牺牲,不要把这种奉献当作是理所当然的,不能让男性忽视了自己的奉献。“美丽的忧伤”,在某种程度上不过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源远流长的闺怨诗的现代翻版,“就此而言,舒婷还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女性自觉,她的女性意识是在某种承认既定男权中心的社会秩序里所抒发的女性人格与生命的需求,女性与时代同构。”[12](P126)据此而言,舒婷在对现代两性关系的建构与呼唤中,始终没有摆脱男性的眼光和价值标准的潜在影响。

舒婷爱情诗在爱情观上所表现出的调和色彩,既源自于传统对女性的性别角色的规范,也来自于女性传统心理的积淀。承载着千年性别枷锁的现代女性,虽然获得了在法律保障下的政治和经济上的平等权利,但这种平等是表面上的平等,她们并没有获得在尊重性别差异基础上的男女之间的真正平等。女性言说的话语方式和文化资源都是男权性的。舒婷的个案表明,中国当代女性写作要想真正超越男权文化的藩篱,建构女性自我认同的主体意识,依然是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这正是今天我们重读舒婷的意义所在。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文学经典研究的理论创新及其文本阐释”,项目编号:[14SSD012]。)

注释:

[1]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於可训:《中国当代文学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刘福堂译,[美]弗洛姆:《爱的艺术》,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刘树元主编:《中国现当代诗歌赏析》,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杜昆:《知识分子的荣与衰:论舒婷的创作转型》,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7][美]勒内·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

[8]郑敏:《女性诗歌:解放的梦幻》,诗刊,1989年,第6期。

[9]舒婷:《露珠里的“诗想”》,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10]赵妍:《女性主义视野下的80年代海峡两岸爱情诗——以舒婷、席慕蓉的诗歌为例》,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2期。

[11]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张晶晶:《从“拯救”到“彻悟”——舒婷、翟永明诗歌中女性意识的嬗变》,理论学刊,2008年,第5期。

浅析舒婷诗歌意象于抒情的作用 篇4

——以《致橡树》为例

黄曦

中文基地班

2013020245 内容提要:舒婷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诗人,也是朦胧诗发展争鸣阶段的诗人。舒婷作为朦胧派诗人中的佼佼者,舒婷的诗的风格特征某种程度上与朦胧诗的风格特征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作为朦胧诗派中的女性作者,诗中所抒发的情感有与其他朦胧派诗人不同的地方。舒婷诗歌中多用意象,并且某些意象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期待通过对于舒婷诗歌中意象的分析,分析舒婷诗歌独特抒情风格构成以及所抒发的情感所具有独特的个性。

关键词:舒婷;意象;情感抒发;

舒婷是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诗人,十年文学革命恰恰发生在舒婷人生的少年时代,文学革命不可避免的在舒婷心中留下了阴影。在文学革命之后经历改革开放,“自由,平等,民主”的西方思想广泛传播开来,舒婷的思想也深受现代意识的影响,历史的进程造成了舒婷少年时代的坎坷经历,却也造就了舒婷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认识方式和情感方式。而舒婷女性的性别使她比男子的感官更敏锐和观察力更细致,所以舒婷诗歌情感更为蕴藉也独具女性的思维特征,意象的描摹比起男子更贴切和细腻。此外,舒婷的诗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气质。这多样不同特点的综合形成诗歌独具的个性,区别于其他的同派诗人。

“意象”二字最早出现在《易传系辞上》之中,书中提出“立象以尽意,系言以明象。”的观点,这时的“意象”一词虽然和文艺创作还没有建立联系,却为后世把“意象”作为美学,文艺学的基本范畴奠定了理论基础。而胡应麟所著的《诗薮》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不难看出来,胡应麟等人把意象摆在最高的位置,是以意象作为虽然言过其实,有失偏颇,但是却反映了意象对表情达意的重要性。诗歌中所呈现出的文学意境都是由语言和意象所塑造,诗人语言的风格和意象的选择都直接决定了诗歌的意境和诗歌的抒情风格,而且诗歌的内容本就由意象或者意象以及其他组成,所以诗人所抒发的情感也与意象有关甚至由意象所产发出来。或者可以说,诗人对于意象的选择某种程度上本来就是为自己抒发的情感而服务。从总体上讲,意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统一。这句话也表明了意象作为客体与抒情的主体在情感是统一的,意象作为物总是着上了“我”的色彩。舒婷诗歌意象于抒情的作用既体现在它对所抒发的情感的作用也体现在抒情的风格的塑造上。

《致橡树》是舒婷创作于1977年3月的爱情诗,也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致橡树》是一首歌咏爱情的诗歌,却与这之前其他歌咏爱情的诗歌截然不同。由于以前封建思想的影响,女子遵从三从四德的规矩,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只能依附于男子。所以诗歌中虽有歌咏爱情之作,却从来没有在诗歌中把女子摆在和男子平等的地位上,这些诗歌中的女主人公从来都是以依附男主人公的形象出现,以男子为天为依靠。古时诗歌中常以“青藤缠树”等类似的形象来比喻男女关系,这样地位不对等的男女爱情并非舒婷所追求的爱情模式。《致橡树》中的一对爱情意象是以橡树与木棉的形象出现的,打破了以前“妻贵夫荣”式的以人生依附为根基两性关系,以平等的爱情独立的人格为根基的两性关系的新的男女爱情象征形象出现在人们眼前。这样的不重索取,而是注重相互给予相互依靠的爱情形象无疑体现的是舒婷本人对爱情的认识与期待。舒婷追求的人文主义的理想,适中寻求人的权利,价值,尊严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舒婷说:“我通过我自己深深地意识到: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 舒婷的爱情观深受现代意识的影响,她要求平等的爱情观念所需要的前提恰恰就是要保证女性作为独立的人在爱情以及婚姻中的权利,价值,尊严,也要求赋予爱情或者婚姻的另一半理解与信任。而橡树和木棉,同为树,它们同样坚强,同样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共同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样的爱情形象完美的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爱情品格。而橡树和木棉可能是客观现实的景物,更大的可能却是诗人为建立爱情诗中一组不同以往的爱情意象而特意塑造。整首诗的开篇先一一否决了其他多种形式的爱情,以此作为铺垫,再推出一组全新关系的爱情形象来表达自己所推崇的爱情模式,抒发自己对平等的爱情的中意的情感。可以说,没有橡树与木棉这一组意象就难以自然的顺着前面的铺垫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意向而非以直言表达的象征手法具有暗示性与间接性,则不会破坏诗歌语言的含蓄委婉之美,借助以客体呈现的方式表达主体的情感,诗歌更具朦胧美和含蓄美。这就是意象对于诗人表达情感的作用。

舒婷诗歌具有香茗的浪漫主义气质,作为新时代的女性,舒婷是敢说敢写的。虽然许多诗歌中的意象带有忧郁的气质,《致橡树》却是热情并且坦诚的歌唱了诗人的爱情理想,洋溢着自信的气息。舒婷的诗,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哲理性很强,这样的风格本不想朦胧诗的风格,朦胧是本来应该是具有朦胧性和多义性的,而非《致橡树》这样情感表达明确不容置疑。但是诗人选取意象表达的方式,而非直叙胸臆的方式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诗歌的理性气质,诗歌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全诗中的意象,使诗歌少了说教的意味而是多了几分诗味,使人为诗歌中坚韧倔强的木棉形象而折服!诗歌采取的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也使得使人可以坦诚剖开女子敏感细腻的内心想法,把“木棉”这个坚韧女子与“橡树”共同承担风雨共同享受美景的想法展示给大家看,直抒胸臆而非间接抒情的方式使得读者初读来更加容易为“木棉”的想法儿震撼。而始终采取的其他艺术手法如象征等又消融了直抒胸臆的方式所带来的直白的缺陷。意象的选择使得诗歌的直白的抒情方式得到中和,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抒情风格,够坦诚而不失含蓄。

舒婷的诗歌的感受 篇5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

舒婷诗歌 篇6

时常。大家会说找首诗读读。那就读首舒婷的诗吧。舒婷的诗一直被诵读。虽然几十年过去。那些诗中会有点口号和教化的意味。但也很励志。高声诵读时。群情激昂很有鼓动。下面是舒婷诗歌23首。希望大家会喜欢。

1、《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2、《会唱歌的鸢尾花》

我的忧伤因为你的照耀

升起一圈淡淡的光轮

在你的胸前

我已变成会唱歌的鸢尾花

你呼吸的轻风吹动我

在一片叮当响的月光下

用你宽宽的手掌

暂时覆盖我吧

现在我可以做梦了吗

雪地

大森林

古老的风铃和斜塔

我可以要一株真正的圣诞树吗

上面挂满溜冰鞋

神笛和童话

焰火

喷泉般炫耀欢乐

我可以大笑着在街道上奔跑吗

不要问我

为什么在梦中微微转侧

往事

像躲在墙角的蛐蛐

小声而固执地呜咽着

让我做个宁静的梦吧

不要离开我

那条很短很短的街

我们已经走了很长很长的岁月

让我做个安详的梦吧

不要惊动我

别理睬那盘旋不去的鸦群

只要你眼中没有一丝阴云

让我做个荒唐的梦吧

不要笑话我

你每天葱绿的走进我的诗行

又每晚绯红地回到我的身旁

让我做个狂悖的梦吧

原谅并且容忍我的专制

当我说

你是我的

你是我的

亲爱的

不要责备我……

我甚至渴望

涌起热情的千万层浪头

千万次把你淹没

当我们头挨着头

像乘着向月球去的高速列车

世界发出尖锐的啸声向后倒去

时间疯狂地旋转

雪崩似地纷纷摔落

当我们悄悄对视

灵魂像一片画展中的田野

一涡儿一涡儿阳光

吸引我们向更深处走去

寂静

充实

和谐

就这样

握着手坐在黑暗里

听那古老而又年轻的声音

在我们心中穿来穿去

即使有个帝王前来敲门

你也不必搭理

即使有个帝王前来敲门

你也不必搭理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4、《原色》

又回到那条河流

黄色的河流

锻直它

汲尽它

让它逶迤在体内一节节

展开一节节翻腾

然后

炸空而去

金色的额珠

从东方到西方

划一弧

火焰与磷光的道路

被许多人向往

灿烂只有一瞬

痛苦却长长一生

谁能永远在天空飞翔

谁能象驯狮

穿越一连串岁月

每个日子都是火环

千万只手臂都向壮丽的海面

打捞沉月

而从全黑的土壤里

火种

正悄悄绽芽

你可以

再一次征服天空

仍然要回到人们脚下

5、《四月的黄昏》

四月的黄昏里

流曳着一组组绿色的旋律

在峡谷低回

在天空游移

要是灵魂里溢满了回响

又何必苦苦寻觅

要歌唱你就歌唱吧。但请

轻轻。轻轻。温柔地

四月的黄昏

仿佛一段失而复得的记忆

也许有一个约会

至今尚未如期

也许有一次热恋

而不能相许

要哭泣你就哭泣吧。让泪水

流啊。流啊。默默地

6、《神女峰》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为了眺望天上来鸿

而错过无数人间月明

沿着江峰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着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7、《墙》

我无法反抗墙

只有反抗的愿望

我是什么?它是什么?

很可能

它是我渐渐老化的皮肤

既感觉不到雨冷风寒

也接受不了米兰的芬芳

或者我只是株车前草

装饰性地

寄生在它的泥缝里

我的偶然决定了它的必然

夜晚。墙活动起来

伸出柔软的伪足

挤压我

勒索我

要我适应各式各样的形状

我惊恐地逃到大街

发现同样的`噩梦

挂在每一个人的脚后跟

一道道畏缩的目光

一堵堵冰冷的墙

我终于明白了

我首先必须反抗的是

我对墙的妥协。和

对这个世界的不安全感

8、《始祖鸟》

从垣古

俯瞰我们

天空它无痕

丛林莽原都在他翅翼的阴影下

鸣禽中它哑口

众鸟只是复杂地模仿

他单纯的沉默

丑陋迟钝孤单

屡遭强敌和饥寒

毁灭于洪荒

传奇于洪荒

他倒下的姿势一片模糊

因之渐渐明亮的

是背景

那一幕混沌的黎明原始的曙光

用王冕似的名字

将他

铐在进化史上据说这是

永生

没有自传也

不再感想

9、《落叶》

残月像一片薄冰

飘在沁凉的夜色里

你送我回家。一路

轻轻叹着气

既不因为惆怅

也不仅仅是忧愁

我们怎么也不能解释

那落叶在峰的撺掇下

所传达给我们的

那一种情绪

只是。分手之后

我听到你的足音

和落叶混在了一起

春天从四面八方

向我们耳语

而脚下的落叶却提示

冬的罪证。一种阴暗的记忆

深刻的震动

使我们的目光相互回避

更强烈的反射

使我们的思想再次相遇

季节不过为乔木

打下年轮的戳记

落叶和新芽的诗

有千百行

树却应当只有

一个永恒的主题

“为向天空自由伸展

我们绝不离开大地”

隔着窗门。风

向我叙述你的踪迹

说你走过木棉树下

是它摇落了一阵花雨

说春夜虽然料峭

你的心中并无寒意

我突然觉得:我是一片落叶

躲在黑暗的泥土里

风在为我举行葬仪

我安详地等待

那绿葺葺的梦

从我身上取得第一线生机

10、《童话诗人》

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

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蓝的花

你的眼睛省略过

病树、颓墙

锈崩的铁栅

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

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

向没有被污染的远方

出发

心也许很小很小

世界却很大很大

于是。人们相信了你

相信了雨后的塔松

有千万颗小太阳悬挂

桑椹、钓鱼竿弯弯绷住河面

云儿缠住风筝的尾巴

无数被摇撼的记忆

抖落岁月的尘沙

以纯银一样的声音

和你的梦对话

世界也许很小很小

心的领域很大很大

11、《惠安女子》

野火在远方。远方

在你琥珀色的眼睛里

以古老部落的银饰

约束柔软的腰肢

幸福虽不可预期。但少女的梦

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

啊。浪花无边无际

天生不爱倾诉苦难

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

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

唤醒普遍的忧伤

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

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

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

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

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

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

12、《双桅船》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呵。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13、《路遇》

凤凰树突然倾斜

自行车的铃声悬浮在空间

地球飞速地倒转

回到十年前的那一夜

凤凰树重又轻轻摇拽

铃声把破碎的花香抛在悸动的长街

黑暗弥合来又渗开去

记忆的天光和你的目光重叠

也许一切都不曾发生

不过是旧路引起我的错觉

即使一切都已发生过

我也习惯了不再流泪

14、《白天鹅》

在北京。一只白天鹅被人枪杀了

不要对我说

这是一脉污水。一座天然舞厅

我可以轮流在你们肩上做窝

不要掩盖我

市侩估价羽毛。学者分门别科

情侣们有了象征。海报寻求游客

不要在夜里睡得太死

不要相信寂静。寂静或许是阴谋

如果不能阻止。那么

转过身去!

不要让我看见

你们无所事事的愤怒与惊愕!

不要挽留我的伙伴

当树梢挑起多刺的信号球

让枪声教训他们重新选择自由

不要把我制成标本

我被击穿的双翼蜷在暖热的血滴中

血滴在尘埃里滚动。冷却成琥珀

不要哭了。孩子

当你有一天想变为

一朵云

一只蹦蹦跳跳的小兔子

一艘练习本上的白帆船

不要忘记我

15、《思念》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16、《这也是一切》

——答一位青年朋友的《一切》

不是一切大树

都被风暴折断。

不是一切种子

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

不是一切真情

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

不是一切梦想

都甘愿被折掉翅膀。

不。不是一切

都像你说的那样。

不是一切火焰

都只燃烧自己

而不把别人照亮。

不是一切星星

都仅指示黑暗

而不报告曙光。

不是一切歌声

都只掠过耳旁

而不留在心上。

不。不是一切

都像你说的那样!

不是一切呼吁都没有回响。

不是一切失却都无法补偿。

不是一切深渊都是灭亡。

不是一切灭亡都覆盖在弱者头上。

不是一切心灵

都可以踩在脚下。烂在泥里。

不是一切后果都是眼泪血印。

而不展现欢容。

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

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

希望。而且为它斗争。

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

17、《雨别》

我真想甩开车门。向你奔去

在你的肩膀上失声痛哭:

“我忍不住。我真忍不住!”

我真想拉起你的手

逃向初晴的天空和田野

不萎缩也不回顾

我真想凝聚全部柔情

以一个无法申诉的眼神

使你终于醒悟

我真想。真想……

我的痛苦变为忧伤

想也想不够。说也说不出

18、《呵。母亲》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象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呵。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呵。母亲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生怕记忆也一样退色呵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带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呵。母亲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祭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呵。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

19、《船》

一只小船

不知什么缘故

倾斜地搁浅在

荒凉的礁岸上

油漆还没褪尽

风帆已经折断

既没有绿树垂荫

连青草也不肯生长

满潮的海面

只在离它几米的地方

波浪喘息着

水鸟焦灼地扑打翅膀

无限的大海

纵有辽远的疆域

咫尺之内

却丧失了最后的力量

隔着永恒的距离

他们怅然向望

爱情穿过生死的界限

世纪的空间

交织着万古常新的目光

难道真挚的爱

将随着船板一起腐烂

难道飞翔的灵魂

将终身监禁在自由的门槛

20、《珠贝——大海的眼泪》

在我微颤的手心里放下一粒珠贝。

仿佛大海滴下的鹅黄色的眼泪……

当波涛含恨离去。

在大地雪白的胸前哽咽。

它是英雄眼里灼烫的泪。

也和英雄一样忠实。

嫉妒的阳光

终不能把它化作一滴清水。

当海浪欢呼而来。

大地张开手臂把爱人迎接。

它是少女怀中的金枝玉叶。

也和少女的心一样多情。

残忍的岁月

终不能叫它的花瓣枯萎。

它是无数拥抱。

无数泣别。

无数悲喜中。

被抛弃的最崇高的诗节。

它是无数雾晨。

无数雨夜。

无数年代里

被遗忘的最和谐的音乐。

撒出去——

失败者的心头血。

矗起来——

胜利者的纪念碑。

它目睹了血腥的光荣。

它记载了伟大的罪孽。

它是这样伟大。

它的花纹。它的色彩。

包罗了广渺的宇宙。

概括了浩瀚的世界。

它是这样渺小。如我的诗行一样素洁。

风凄厉地鞭打我。

终不能把它从我的手心夺回。

舒婷的诗歌的感受 篇7

一、追求独立、尊严、平等的女性

以女性身份加入到诗歌创作古已有之, 从卓文君到李清照, 她们都凭温婉细腻、多愁善思的诗行抒发各种不同的人生体验。虽然不用打着旗帜, 但却有着自然流派的气质让女性主义诗歌也成为当代诗歌一处独特的风景。舒婷, 原名龚佩瑜、龚舒婷, 福建泉州人。1969年到闽西山区插队, 插队时期开始写诗, 1975年, 由于几首辗转流传的诗作, 结识老诗人蔡其娇, 并在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自己的创作个性, 以一首《致橡树》而名噪诗坛。这首诗写作与1977年, 经历了十年浩劫的苦难历程, 重新在历时废墟而站立起来的中国女性, 应如何看待爱情?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宵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诗人用“攀援的凌霄花”和“痴情的鸟儿”来比喻哪些一味附和、利用爱情去攀附高贵抬高身份, 丧失自我的女性。即使象泉源, 象险峰、像月光、春雨给爱人带来温暖, 衬托爱人威仪, 都不是主人公的追求, 那么在抒情女主人公心中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呢?“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种回答横空出世, 从思想上对女性在婚姻爱情中的不平等的从属地位给予彻底否定。”你是“橡树”我是“木棉”你有你的“坚韧”, 我有我的“火红”, 我们以同样的姿态, 肩并肩, 以平等的形象共同扎根于泥土中, 独立、平等, 相互理解, 互相鼓舞, 互相支持,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有终身相依”。

诗人以优美形象、耐人寻味的比喻, 塑造爱情世界里的抒情女主人公眼中的对方和自我, 节奏铿锵, 语言高昂、感情饱满, 虽然带有些英雄主义的音调, 但也不失是新时代女性的“爱情宣言”, 这和以往在男权社会中寂寞压抑、缠绵苦恋、委屈以全的女性截然相反。

“致橡树”中的抒情女主人不附庸男性, 不受男性控制, 但也不和男性对立争夺, 愿意承担生活的风雨, 敢于承担社会责任, 站在和爱人彼此尊重和谐的条件下独立而有尊严地生活在现代生活中, 这种女性对自我价值人格的追求, 在舒婷大量诗歌中反映出来:

如:《双桥船》“不怕天涯海角/其在朝朝暮暮/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

如:《赠别》“要是没有离别和重逢/要是不敢承担欢愉和悲痛/灵魂有什么意义/还叫什么人生/”

二、温柔善良关注他人的女性

舒婷诗歌的核心内容是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而构成这一内容核心的主要方面是在她的大量诗歌作品中通过浸满自传色彩的抒情女主人公表现出来。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浪漫、温柔、真挚、聪慧, 关切现实关切他人, 无不散发出一种女性独特的芬芳。

“我为你扼腕而惜/在那些日光流动的舷边/在那些细雨霏霏的路上/我为你举手加额/为你窗扉上闪耀的午夜灯光/当你在书柜前弯曲形象/”

诗中作为和抒情女主人公形象相对的, 以“你”的身份出现的第二形象:“拱着肩、袖着手, 怕冷似的深藏着自己的思想”这是一个在困境中挣扎又徘徊, 命运遭遇挫伤不幸, 性格遭到打击扭曲的人物。此时, 真诚细腻的女主人公伸出善良诚恳而体贴温柔的感情之手“想这样安慰你, 想这样提醒你”, 这种“安慰”“提醒”包含着深层蕴含, 已经超越了“爱情”。实质上, 它是主人公对理想人际关系的向往, 只有意识到自我存在并有自我意识的女性, 才能意识到他人的价值, 肯定他人的价值, 并帮助他人实现价值。

舒婷大量的题赠诗都围绕这类主题, 抒写此类形象。

又如:《雨别》“我真想/聚集全部柔情/以一个无法申诉的眼神/使你终于醒悟”。

《春夜》“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

《兄弟我在这儿》只要夜里有风/风改变思绪的方向/只要你那只圆号突然沉寂/要求和声/我就会回来, 在你肩膀平静地说/兄弟, 我在这儿。

《童话诗人》“心也许很小很小/世界却很大很大。

三、呼唤自由人性的女性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四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哭一晚。”

——《神女峰》

神女峰的传说最早流传于楚国的是民间神话。宋玉在《唐高赋序》中写道, 楚怀王在高唐观遇到巫山女神, 主动献身于楚王, 后来神女相思忧郁而化为山峰。三峡景观的神女峰又称望夫石, 是民间女子等待丈夫化为山峰的传说, 宋王之后一千多年间, 神女峰作为浪漫坚贞爱情象征被许多文人墨客弄词作诗。

舒婷清醒的感到, 神女峰的故事“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为什么要为表现等待的痴情把生命和青春都牺牲?人们把神女“陈规化”“楷模化”的同时, 也是把神女的心灵化为僵硬的石头抹杀生命的活力, 压抑了自由的人性。但是心/能变成石头吗?/这是对传统“妇德”发出的锋芒毕露的质疑, 也是对束缚人性的贞操观念发出的质疑。可贵的是, 在传统观念和生命价值的极端挑战中, 抒情主人公“紧捂住自己的眼睛”“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 如翻涌不息的云”, 外部的世界激活了她内心的情感, 她不但看到“挥舞的各色手帕”, 还看到“沿着两岸/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金光菊”和“女贞子”是现代女性意识觉醒的图示, 是抒情女主人公对传统妇德观念唾弃和背叛的物化, 是对人性自由的呼唤, 是对女性大胆追求爱情幸福的鼓励。

诗歌《惠安女子》中写道:“幸福虽不可预期, 但少女的梦/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呵, 浪花天边无际。”

这是情窦初开的少女对爱情的悸动, 而后这个忐忑不安的青春女子在美好的季节被忽略被忘却被压抑了情感, 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你成为风景, 成为传奇。”在独立、尊严、平等的一脉相承下, 抒情主人公对自由人性的呼唤煽动了对男权的背叛, 对传统的背叛, 呼唤着灵肉合一的爱情。

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魅力 篇8

【关键词】 诗歌 教学 诵读 情感 意蕴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2-089-01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诵读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应该是诗歌教学的核心目标。学生诵读诗歌,正是通过对诗人瞬间情绪的把握,补充自己情感经验的不足,或引起心灵的共鸣,或体验某种人生情绪的极致,从而更好地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基于此,我认为诵读应该是诗歌教学最好的方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等古句,都形象地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贯穿始终。因为诗歌富有鲜明的节奏,讲究押韵与平仄,富有音乐美,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而且通过诵读能使学生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歌变得灵动起来,把学生带入一个诗化的意境。同时还可以借诵读来帮助学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文学素养。所以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多运用诵读方法,使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揣摩诗歌深远的意境,领悟诗歌的遣词造句之妙,从而达到对作品的真正掌握。

对于一首诗歌,我认为一般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学习。

一、初读:了解背景,体会情感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任何一首诗歌,都是在特定情境下情感的具体表白,表现出作者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周总理,你在哪里》是一首现代抒情诗,是作家柯岩为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而创作的。诗人从高度评价周总理光辉的革命人生入笔,对周总理的英灵急切地反复呼唤、反复寻问,反复倾诉亿万中国人民无限热爱和怀念总理的深情。学习这首诗歌,教师要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歌,通过诗歌想表达什么。这样初读诗歌时,就把握住了诗歌的情感基调,为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初读时,还应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形式。可以要求学生先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进而再读出感情。如朗读《乡愁》一诗时,要注意重复的语句“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头……”,加之“小小的”“浅浅的”等叠词,它们使乡愁浓缩于对象之上,更能打动人。教师在教学时,要着重指导学生通过迂回往复的节奏与和谐婉转的音韵,初步感知作者如泣如诉的思乡之情。初读,诗人的形象已呼之欲出。

二、品读:理解诗意,揣摩意境

对诗歌有了初步感知之后,我们再引导学生读懂诗歌的主要内容,由诗歌表层的字面意义向体味深沉含义过渡。有些诗句单靠讲析可以让学生明白,但是有些深沉的含义,必须反复体味、诵读才行。如李瑛的《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一诗,字面意思很好懂,就是指自然中的树,可这只是表层的意思。只有反复诵读,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抓住重点字词进行品味,才能自然而然地明白“一棵树”的形象是炎黄子孙的化身,具有崇高的品质和无私的爱。这样,诗歌蕴含的深沉含义才得到了很好的解读。所以,抓住关键词反复品味、由表及里地理解,才能进入诗歌的意境,触摸其丰富的意蕴。诵读是其中关键的环节,不可或缺。

三、赏读:体验情感,把握意境

诗歌阅读不是科学研究,它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体验、一种审美欣赏。我将审美的这一过程命名为赏读。赏读的提法更富于学科特色,更富有人文关怀。

著名特级教师韩军说过:有时,诗文中的感情需要诵读的人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填充。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倾注自己的情感,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去揣摩作者的情感。诵读时要感觉是在朗读自己的诗作,在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如此才能真切而深入地理解诗歌。如冰心的《成功的花》一诗中运用拟人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展示了作者纯洁的心灵世界,同时也讴歌了美好的青春、积极的人生。诵读时可以联系自己的人生追求,读出自己的理想情怀和感悟。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诗歌的欣赏,只有打上自己的思想烙印,才能真正读出自己的东西。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

四、思读:积累经典,提升素养

思读,即边思考边阅读,也就是在理解中背诵。背诵在诗歌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能形成一个人基本的文化功底。背诵可以积累大量的好词佳句,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诗歌篇幅相对较短,又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最适宜于学生背诵。因此教学诗歌时,要尽量带领学生背诵。如《再别康桥》一诗,通过反复诵读和认真背诵,学生可以体会其旋律回荡的韵律美和画面色彩鲜明的流动美,领会诗人在温婉柔静的叙述中显示出的平静心灵,并能把经典词句铭记在心,随时借用。

钱理群先生说过: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声音是对生命的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诵读会让学生感动。提倡诗歌诵读教学,也是在读中想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从而创造美。让我们在朗朗书声中感受诗歌的永恒魅力!

[ 参 考 文 献 ]

上一篇:肯德基全球化战略下一篇:第二章 固体结构3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