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论文

2024-12-05

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论文(通用12篇)

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论文 篇1

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论文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呼声日高,语文创新教育必将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也有人认为,创新教育是数理化等理科教学的事情,语文是基础课,是工具课,和创新教育联系不上。对此观点,本人则不敢苟同。早在20世纪70年代,吕叔湘先生就提出了语文教学少慢差的问题,于漪在总结二十年来的语文教学时,概括为存在着七大弊端,他们对语文教学效率的迟缓而痛心疾首,强烈呼吁语文教学距离现实生活要近一点。然而这一问题迄今仍是众矢之的,一些有责任心的语文教师对语文创新教育做着不懈的追求。

一、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毫无疑问,未来世纪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创新能力,因此说,语文创新教育应该是不争的话题。有部分同志虽然也承认语文教学也可以进行创新教育,但认为其内涵只是限于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思维的习惯,而不可能培养创新能力。事实证明并非如此。学生不囿于教科书上现成的观点而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就是创新能力;能写出富有新意的文字,也就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也是可以分为不同层次的,既有高层次的创新,也有一般层次的创新。没有一般层次的创新,就没有高层次的创新。

二、语文教学效率迟缓的原因

1、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学生成了做题的机器,非课本不读,非考的不练,非学的不闻不问,科任教师也只好急功近利、孤注一掷,平时教学也只注重考试中规定的基本篇目,其他篇目也就无暇顾及了。讲解应考篇目,也只是从考试出发,以考试为中心,依样画葫芦,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肢解为若干个支离破碎的所谓的知识点或习题,而忽视了语文教学最起码的规律――培养语感、领悟语言,扼杀了学生的悟性、灵性、想象力和创造力,体现不出对学生的美感熏陶。

2、语文教师缺乏敬业献身精神。要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关键是教师要有良好的素质。陶行知先生在几十年前所说的现象,在今天仍大量存在:“现在教育界的通病,就是各人拿从前所学的抄袭过来,教给学生,看他书架上所摆设的,无非是从前读过的几本旧教科书,就是这几本书,也还未必去温习……”老师没有创新和进步,学生也难于创新和进步。许多教师的教学模式还是“课本+参考书”的模式,有位老教师坦言,如果离开参考书,会有95%的教师教不好课;如果离开了《课堂练习》,会有85%的教师出不好题。

三、创新教育与强调基础相辅相成

创新教育与基础教育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两者相辅相成,不能因强调创新而偏废了基础,也不能因重视基础而忽略了创新。就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来看,创新教育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

试想:对一个写作一篇文章错别字连篇、语法不通,阅读一篇文章抓不住中心、障碍重重的学生来说,谈创新教育又何异于对牛弹琴呢?所以,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当中,首先要清除文字障碍,理清作品的思路,然后,经过独立思考,看是否有所得,只要能够得出自圆其说的结论,我们就不应当否定其创新的一面。创新教育要以转变教育思想为前提。传统教学唯书是从,唯教参是从,唯老师是从,对学生的个性缺乏应有的尊重,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必须以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为前提。要实施语文创新教育,必须绝对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就是说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个性。可以说,没有个性的人是没有创造力的。

四、实施语文创新教育,还要善于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空间

如教学作风的民主,比较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自己读书、自己寻找答案的机会和时间,允许学生说错话。实施语文创新教育,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少用或不用否定的方法。在课堂中,教师本来就具有一种天然的权威地位,我们的否定哪怕是不经意的都可能影响到学生思维决断的主动性。因此,教师无论在备课中还是在课堂上,都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能盲从于现成的.结论,决不能做教学参考书的贩卖者,要体现出一种科学精神和批判精神。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己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这种意识和能力还必须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

五、创新教育的具体方法

1、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帮助他们发展知识创新能力。

(1)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2)在处理教材上,教师自己不要因循守旧,坚持开放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促进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3、突破传统思维惯性,尊重和发展学生独立创造的人格。

4、提倡开展交锋式的讨论,鼓励学生发挥创造的心智。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既是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需要,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根本宗旨。教育的要旨是创新人才的培养,而人是知识创新与发展的生活之源。诚如法国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所言: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活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我们希望通过创新教育的探索,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论文 篇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是对原有体育教学大纲的改革和深化。《标准》对体育与健康课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以及各个项目的教学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都作了明确规定与要求, 课程目标涉及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等, 各个方面的具体要求见下表。

二、中学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价值取向的实践问题

当前, 在中学体操教学中, 体操内容设置偏重于竞技体操, 运动参与层次、价值取向不明确。由于受场地和器械的限制, 部分难度不大的动作技能的学习在实践中完成的质量不高, 内容选择上难以满足无性别差异的教学要求。《标准》中规定的不同水平的教学内容也难以实现。尤其是那些复杂、危险的竞技体操项目, 学生基本不敢参与学习。从学生的体育实际需求看, 在身体健康层次上, 因为体操个别内容的危险性较大且复杂, 一般不会成为强身健体的首选手段。从心理适应和社会适应价值取向分析, 体操内容虽丰富但内容选择存在性别差异, 女生往往选择具有动感韵律的健美操等项目表现自我, 而男生一般不选择这些内容, 但那些难度较大、动作复杂的体操内容又存在潜在危险。因此, 选择体操课程来满足体育文化需求的学生难以成为主流参与者。

三、中学体操课程教学发展方向

1.体操教学内容多样化

健美操、艺术体操、韵律体操等内容是实现体育终身化, 民主化与个性化观念的最佳途径。如健美操融体操、舞蹈和音乐为一体, 在节奏明快、旋律优美的音乐伴奏下进行练习, 能使学生消除疲劳、增强体质、促进学习, 达到健身、健美、健心的目的。

2. 教学内容娱乐化

竞技体操教材在中学体育课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如何开展竞技体操教学需要体育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改进和加工。具体做法为:降低器械高度、动作幅度、难度、速度、节奏等身体练习要素, 使动作的难度降低;改变身体姿势与动作的完成方法, 使动作变得更加容易;在选择或选编体操教材时, 教师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对学生的锻炼价值, 考虑学生的兴趣目标, 制订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 使学生不断地在愉悦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实现“健康第一”和“阳光体育运动”的核心精神。

3. 教学模式创新化

体操练习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身体姿势和发展体能的重要手段, 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教师应通过创造性的手段改进体操教学, 使其符合新课程标准下的学校体育教学的要求:加强体操健身功能及健身手段的研究和宣传, 使人们了解体操丰富多样的健身手段及其健身价值;挖掘和开发集教学、素质、健身、娱乐为一体的体操健身手段, 充分发挥体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易于普及的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适应终身体育的需要。

4. 教学管理科学化

加强教学管理, 确保体操教学的健康发展, 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 适当规定小学阶段的体操教学内容, 确保体操教学的连贯性、递进性及实效性。加强教学管理, 教师不得回避教学中的难题, 使一些在教学中稍有难度和挑战性的体育项目在学校难以开展。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设立基层体操比赛, 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体操竞赛, 促进学校体操的健康发展, 确保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的多样性, 避免体育教育演变成应试教育。

5. 体操课程改革应加强对体育师资的培养

中学体育课体操内容多且涉及面广, 教学中执行起来存在难度, 把这项工作的重点放在体育教师的培养上更具有战略意义。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应适应体育与健康课的目标和任务, 培养较强的创新能力, 在体操教学中创造性地对体操内容作修改和创新内容, 以适应当前阳光体育运动中小学体育健康课的目标体系。

参考文献

[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高校教学改革[M].广州:广州体育学院教务处, 2003, 7.

[2]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试行方案) 解读[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2, 8.

[3]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9.

[4]夏慧贤.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 4.

浅谈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 篇3

一、初中语文课程现状和课改趋势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一直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语文课程已明显落后于时代和社会对它的要求。具体表现为:哲学理念落后于现实,教材模式的单一,选择性差,缺乏常态下的语文教学实验;考试改革难以突破,背景环境不佳;仅重视教师作为教导主体的能动作用,而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作用。

社会的发展对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显得十分的必要和迫切。在实施中学新课标的背景下,自主学习是时代的要求,因此,彻底改革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让教育过程充满生机与活力,便成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所必须采取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教育改革措施。

二、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形式,它立足于“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独立的学习者”,是伴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相关的领域中的变革产生的教学概念。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是对自己负责的学习,它是与浅谈学习方式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对自己的学习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对自己实际学习活动的监察、评价和反馈,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

在新课改下实行自主学习,是由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决定的,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更对素质教育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模式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模式要顺利实施,必须要结合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l、树立自主观念

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教育观念的变革,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变不仅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而且实现了教育的价值。自主学习意味着教师“教”的角色进行了转变,教师应当树立“自主”观念,把自主性思想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只有强化自身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更新教育观念,才能为实施自主学习教学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如有些中学的教师在讲课之前先要接受培训,其中一条内容既是“每节课讲授时间不能超过十分钟”,这就是培养教师自主意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强制手段。

2、激发学习动机

自主学习的个重要特征是学习者由内部或自我激发学习动机。由于学习动机的自我激发受设置的目标、自我技能、行为的结果、归因等的影响,因此在呈现学习任务时,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具体的、能够完成的、近期的学习目标。如让学生知道近期可掌握多少语言知识,听说读写能力可达到何种水平等等,并逐渐教会学生自己来设置合适的目标和子目标。另外,要教会学生对自己的学习通过奖惩实施自我强化,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结合榜样的示范作用,并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对成绩进步有困难的学生,老师可降低其学习目标的标准,并视情况给予鼓励。实践证明老师的信任对他们学习上取得点点进步是非常有用的,及时鼓励是激发这些学生学习动机增强的最有效的手段。

3、发挥引导作用

教育是教学双方共同完成的,学生的自主活动与教师的主导活动是一种教学现象的两个侧面,相辅相成,互动共进,因此自主学习不能没有教师的调控引导。教师提供教学机构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安排,为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及进度提供依据,指导学生科学、合理的自我组织规划,按计划学习。例如,为完成写作方面的训练,要督促学生养成记日记或周记的习惯,定期检查反馈。另外,为使学生自主学习能深入下去并学有成效,教师非常必要适时适当的提供一些方法和策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常见的一般性的语文自主学习策略包括复述、情景再现、利用心理表象、总结大意、列提纲、画示意图等。

4、强化学生参与意识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学的重点在“学”而不是在“教”,教师学问的灌输变为师生双向交流。学习状态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他律到自律,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长处,放手发动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作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就应该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情景类、小说类课文时,可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扮角色演短剧,然后让全班同学观看、评价、总结。既能使学生深刻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又能在师生互动中充分挖掘出了学生的潜能,同时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真正使学生主动性的学习发挥到极至。

5、构建多元化监控和评价体系

自我评价的学习效果优于依靠老师监控的学习。因此可以用让学生把学习情况进行自我纪录的方法来进行自我评价。但自主学习的评价,不应仅注重知识的获得,仅仅以考试成绩为参考,更重要的是关注学习过程;具体实施要增加后期改进和强化阶段。由于在自主学习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不断地进行着交流探讨,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班级评价和教师评价有机结合,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将更有利于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四、总结

自主学习能否得以实现,不仅取决于教育思想的转变,还取决于一定社会的教育发展状况和学习者本身的素质。自主学习作为一种模式,有其局限性和发挥的前提,所以选用时必须根据教材的特点,知识的特点,学生实际,扬长避短,并注重与其他学习方式相互结合。在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学校教育的机制将会愈来愈趋向完善、合理,初中语文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将越来越大。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论文 篇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实施加快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新课程设置的步伐。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系统总目标是由新时期对人才的新要求而决定的。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制,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爱好,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较强的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是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围绕这一总体目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必须通过教学任务来完成,这就要求新的体育教学任务在完成目标过程中的方向所在。任务取方向如下:

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论文 篇5

浙江省慈溪市实验高级中学:杨恩德

学习好赵利剑老师《高中历史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教学研究》的最大启迪就是进一步做好,史料教学的实践,并能丰富运用模式,经过简单整理,赵老师讲座使用材料8组,分别说明了

一、教学目标:主要高考涉及的史料分析 1.阅读下列图文材料(2008年广东)材料一

材料二 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休耕轮作)所授之田,率倍之(男夫80亩,妇人40亩,亦称倍田),三易之田,再倍之(三易之田:耕种一年,休耕两年的贫瘠土地。再倍之:男夫120亩,妇人60亩),以供耕作„„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请回答:

(1)从材料一服饰变化中,你获得的最重要的历史信息是什么?这种变化有何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的哪些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实行的前提条件是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商鞅为实现民“殷富”所采取的措施。

(4)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

试题解析:本题第一问考查北魏献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易服色,并以此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魏孝文帝改革意义的理解。第二问则涉及魏孝文帝改革的另一项重要措施——均田制。第三、四问,要求学生在掌握商鞅变法相关措施的基础上,对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进行对比。参考答案:(1)服饰汉化;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了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国家控制大量的土地。

(3)废井田,开阡陌(或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4)都移风易俗;都确立了新的土地制度。2.阅读下列材料:(2007年江苏)

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宋史》

材料二: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①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 ②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③依据材料

三、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

④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

试题解析:本题第一问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第二问涉及措施;第三问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理解;第四问属于开放型设问,要求学生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评价。参考答案:①冗官。

②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③主要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其他原因: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

④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

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3.阅读下列材料:(2007年宁夏)

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摘自《戊戌变法》)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摘自《梦蕉亭杂记》)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失败原因。参考答案:(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华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2)变革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颇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二、教学过程,史料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意义 1.明确改革的定义和基本特点。

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以戊戌变法为例,正如康有为在上书中所言: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譬犹地雷四伏,药线交通,一处火燃,四面皆应。

自台湾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石勒啸倚于东门,所在而有,近边尤众。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面临民族独立和国家近代化的双重使命,如学者所言: 明治维新是„„由于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外部压力的催化作用,为了克服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而提早发生的„„,它同时面临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的双重任务,在国内,它的主要任务是摧毁德川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消灭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制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割据状态,实现国家的统一,并使日本迅速地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在国际上,它的主要任务是摆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强加给日本的殖民枷锁,克服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维护日本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夫近百年来,贯穿于中国历史之一中心问题,为如何求自强以御外侮。„„ 忧时之士感栗危惧,深怵亡国灭种之痛,于是维新运动一时大起,„„ —石泉《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 戊戌变法:清王朝名义上最高统治者和实际权力掌握者分离,维新派将变法成功的希望寄托于光绪皇帝身上,而清廷大权却集中于慈禧太后之手,请看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的过程: 八月初四日黎明,上诣宫门请安,太后已由间道入西直门,车驾仓皇而返。太后直抵上寝宫,尽括章疏,携之去,召上怒讦曰:“我抚养汝二十余年,乃听小人之言谋我乎?”上战栗不发一语,良久,嗫嚅曰:“我无此意。”太后唾之曰:“痴儿,今日无我,明日安有汝乎?”遂传懿旨,以“上并不能理万几”为辞,临朝训政。凡上所兴革,悉反之。——恽毓鼎《崇陵传信录》 有人形容此过程为“制孤雏”,不用一兵一卒,即将光绪帝囚禁。维新派寄厚望于光绪帝,变法怎能成功?

2.关于改革的过程,应说明:

在明治维新中,有一措施带有极大风险,即废藩置县。一方面,该措施势在必行,因为: 诚然,幕府倒了,大权归于朝廷了。但是这个朝廷依然没有实力。第一,朝廷没有兵力,现在的征东军队都是从勤王诸藩借来的。第二,朝廷没有金钱。„„第三,朝廷又没有实际的政权。因为各藩主拥有土地、人民,各自在自己的藩地中行使政权,任意管治,任意征取赋税。并且各藩彼此窥视动静,在惶惶不安之中,都想保住本藩的每一寸土地。至于对付西方列强的国策,却谁也没有功夫考虑。这样简直不能称为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日]久米正雄著《伊藤博文时代》

反观戊戌变法,则缺乏木户孝允这类成熟的政治家来主持。在戊戌变法的关键人物中,康有为是思想家和理论家,而非政治家,正如其弟对他的评价:

康有为之弟康广仁说他“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措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上 欧洲宗教改革的意义,应强调:

宗教平等的兴起正是否定宗教的划一性;复以强迫划一信仰的废案,此一运动终于发扬光大,蔚为壮观。它不是意味着所有的人都须信仰同一上帝,也不是说所有的人都须在同一方式下信仰上帝。相反的,它意味着人人都应有同样的自由,根据他们自己良知所指示的方式来信仰上帝——如果良知不让他们这样做的话,他们还根本有不信神的自由„„在历史上,它是民主发展史的一个主要部分,如果我们要想认识民主,并用我们这个时代的词句将民主理想重新加以阐释的话,我们对它便不得不予以密切的注意。——《余英时文集第六卷·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

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论文 篇6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学校都十分重视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千生一面”的现象正逐步得到改变;造就一大批富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人才,已成为学校创新的主旋律。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所指出的,“教育要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

在日常教学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学习研究从理论上搞清楚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个性品质;另一方面,要深入师生内部、学生家庭、社区,通过观察、访谈,了解学生个性发展状况,找到学生个性发展中的优势、劣势、问题。在观察、访谈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个性发展的状况及拟采取的办法、措施,制作调查问卷,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明晰学生群体及每个个体的个性发展状况,发展优势成特长,弥补劣势,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重点是要关注学生的差异,研究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以便恰当地采取有效对策与方法。关注学生差异,可以发现学生的特殊才能和“闪光点”。对有不良行为倾向的学生和学习习惯不好、成绩不稳定的学生,帮助其分析原因,予以针对性引导和指导。最为重要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个性和才能发展的独特性和成长点,从而调动和引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作过这样的精辟论述:“最主要的是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发现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能够充分地显示和发挥他的天赋素质,达到他年龄能达到的卓越成绩。”教育的技巧在于充分发掘和发展其内在的个性特点和特长,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个性与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成长点,为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 篇7

1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面临着各种困惑,如体育教学思想落后、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方法落后、硬件设施欠缺以及体育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等,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1 . 1体育教学思想落后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思想较为落后,表现为不重视体育教学, 一方面,高职院校领导层忙于学校的升格、经费、培训等事务,而对于教学特别是体育教学的发展无暇顾及;另一方面在我国高职院校往往注重的是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体育教学等辅助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此外,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体育课的认识不够, 往往认为体育课对于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没有太大帮助,因此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体育课无足轻重,甚至认为是浪费时间,表1为经统计的某高职院校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调查表,从表1中可以看出,喜欢体育课的学生比例不足50%,也就是说有1/2以上的学生是不喜欢体育课的。

表2是某高职院校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学习动机调查表,从表2中可看出,以学习体育知识、强健体魄为目的的学生比例不到1/4, 加上以放松心情,以便使学习更加有活力为目的的学生总体也不过总数的1/2,因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体育课学习的态度不够端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1 . 2课程设置不科学

高职院校的体育课开设的课程包括理论课和术科两种,其中理论课的开展形式主要有观看体育教学录像、按课本传授理论知识等,而术科主要以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传统项目为主,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不能用理论课的理论来指导学生的体育实践,所教授的理论知识往往是对以往所学知识的重复,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减,这往往使理论课教学流于形式。而术科课程也以自由活动为主,体现不出教与学之间的良好互动,因此出现表1和表2的调查结果也就不足为奇了。另外,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配置使得学生的选择余地较小,无法满足学生对于体育课多样化的需求以及无法发挥某些学生的特长。

1 . 3教学方法落后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不明确,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其教学方法一般较为落后,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往往重“教”而轻“学”,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不论学生有怎样的特长和兴趣爱好,都统一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去授课,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完全由教师决定,导致在理论课授课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味的灌输,而学生也只是被动的接收,教学过程中互动少、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对于教学大纲要求的考核内容采用“勾画重点”的方式要求学生强记,这种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体育实践中。另外对于术科授课往往比较局限于几大传统项目,且内容陈旧,重复性高,严重阻碍了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学习兴趣。

1 . 4用于体育教学的硬件基础设施落后

在高职院校由于对体育教学的不重视,导致学校对体育课程的经费投入有限,在高职院校中的体育硬件设施要么种类欠缺,要么严重老化,无法发挥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有的作用,因此一方面局限了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也无法提起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热情。

1 . 5课外体育活动开展不起来

在当前高职院校中,课外体育活动开展不起来,学生在课外时间更多的是参与到主修科目的复习以及其他娱乐活动中,学生的体育锻炼仅仅局限于体育课上的有限时间,这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很不利。

2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发展方向

2 . 1提升体育教学的思想意识

为了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就要全方面提升体育教学的思想意识。首先,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做到对体育教学充分重视;其次,要制定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要提高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同时还要促进学生身体素质以及体育技术技能的全面提升,另外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使体育知识以及体育的精神可以贯穿于学生日后的人生中,有利于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中具备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 因此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最后,要使学生认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使之明白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放松身体、愉悦身心,更能够带来强健的体魄,使学习、工作更有效率。

2 . 2促进理论知识与体育教学实践的相结合

体育教学是一门科学,不仅包含运动本身,还包含与运动相关的理论知识,而这些理论知识包括人体结构、运动生理知识以及运动规律的总结和体育运动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等。脱离了理论的体育教学实践会缺少“指挥棒”,使体育运动效率低下,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会使得学生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方法不科学,学生动作要领不规范,学生对身体机能、结构的了解程度不够,一方面使体育教学效果大幅降低;另一方面还可能导致学生对自己身体运用不科学,以至于受伤等意外状况的发生等。而脱离了实践的理论知识只能沦为空谈,得不到实际应用,因此,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要促进理论知识与体育教学实践的相结合,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的同时,达到科学锻炼身体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体育教育教学达到质的飞跃。

2 . 3科学设置体育教学课程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课程设置应当灵活多样,不拘泥于传统, 让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可通过学生选课的方式来统计各科目学生的分布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项目。根据学校自身的师资力量,优选学生人数较多的几个科目作为体育教学课程,对于鲜有人问津的或者人数较少的科目要适当舍弃,这样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对体育课的需要; 另一方面也节约了学校的人力资源投入。也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硬件设施情况以及师资情况,开设必修课以及符合学生兴趣特长的选修课,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另一方面也顾及了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发挥,对于体育教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 . 4改革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一定要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得以彰显,教师要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投入到体育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中,并及时解决学生在体育课上遇到的一切问题,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使学生享受体育课带来的快乐,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得到释放,同时又强健了体魄。

2 . 5提高院校体育教学基础设施

体育教学设施是开展体育运动的基础,体育运动一般对场地和其他设施的要求较高,因此硬件设施的种类以及质量好坏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因此,要保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就要增加对学校体育教学设施的经费投入,使体育场地、器材多样化,并促进陈旧器材的更新换代,使学校的体育教学更加顺利、高效地开展。

2 . 6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对体育教学的良好补充,对于学生身体健康、体魄强健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为促使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学校可通过开展运动会、开设体育活动俱乐部等方式吸引学生参与进来,也可通过科学的体育课成绩考核方式,使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成绩相挂钩,促使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中,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3结语

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论文 篇8

一、当前地理高考呈现的新特点

新课程改革是整个教育教学发生较大转变的拐点,对高考而言自然也是如此。以浙江为例,2006年高中地理实施新课程改革,2012年进入新课程高考范畴,经过几年的过渡磨合和实践,高中地理高考已经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

1.考查的知识能力体系发生变化

从整体知识框架体系上看,传统的教材很明确地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和地理学这个科学体系完全一致,其优势是确实可以让学生从更高的高度认识地理学科,掌控知识体系,但却没考虑高中生的学习要求,让部分学生不能提起兴趣,丧失了学习机会。新课程则转型为专题式、案例式框架,并以生活化的话题为开始,让学生易于接受,尤其案例式模式成为新思路。另外,在思维和能力培养方面,传统教材是在教师传递知识,学生学会学法的基础上来展开的,这样的模式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思路是相左的,压抑了学生自主思维、自我创新的能力,让人才培养程式化,缺乏个性化。

2.人才培养方向的变化

地理知识体系是繁杂而广泛的,传统的高中地理教育和高考,缺少对今后人才方向的考虑,一刀切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从而没有让人才在利用中科学分化出来。新课程则在难易程度上做了调节,让大多数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对生活、生产有具体的指导意义。

比如,浙江2013年地理高考试题中的一题:5.下列有关旅游资源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华山的峭壁是沿花岗岩的垂直裂隙经风化而成

B.峡谷地貌景观大多分布于大江大河的中游地带

C.北方皇家园林规模宏大,色调以黑白为主

D.南方古典园林幽雅婉丽,布局常呈对称形

这样的题目比较简单,但涉及了很丰富的地理知识,又具有生活性。而下边一道题:下列有关图(图略)中甲、乙两地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为高压中心,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

B.甲地为低压中心,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

C.乙地为高压中心,气流下沉多阴雨天气

D.乙地为低压中心,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

此题就很有比较醇厚的专业性,能考查学生深层次的地理专业技能和思维,对地理专业人才选拔有益。

3.高考命题的趋势变化

高考命题即是对高中学科教育的总结和检验,更是选拔人才的直接依据。在几年的教育革新下,教育思维和教育教学方法都发生了较大转变,高考命题也有很大变化。首先,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高考命题不再拘泥于教材,而是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考查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基础,并将学习方法和能力作为重点,更把生活和生产中的地理问题处理作为新的尝试。由此可见,对高考试题和试题命制发展趋势的研究,有助于明确地理学科的性质和对于学生的能力要求,从而提高教学的目的性、有效性和针对性,从机械记忆地理资料和地理常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转变为注重整体认识地理环境、运用地理方法、分析和研究地理与生产和生活相互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新高考形势下的教学应对策略

高中教学为基础教育,甚至是为今后的高等教育服务,同时不能完全放弃备考,其中应对不同时期的高考更是重要内容之一。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呈现的高考新局面下,日常教学也要进行调整,不论是教学观念,还是教学方法都要有新的策略。

1.形成新的高考观,立足学习新思路

高考因为其独特的过渡作用和教育阶段的转折重要性,已经在社会和学生心目中占据无可比拟的位置。在高考的几十年历程中,形成了很多宝贵经验,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衍生出了很多负面效应,机械应对高考,高分低能,高考机器等不合时宜的名词让高考一度蒙上阴影,但高考作为最重要的人才选拔形式依然不可替代,并热度不减。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机制、教育环境、社会环境都有了很大改变,尤其新课程为高中教育描绘了新的发展轨迹,高考一定要扬长避短,形成新的高考观念,从而将新的学习思路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新形势下,我们分散了高考的关注度,从人才渠道、就业方式、高等院校招生数量等方面做了调整,更从学习观念、成长历程上重新定位,让高考赋予了新时期的新气象,为我国今后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机制支撑。

2.转变学科固有思维,探索新的学习模式

传统的高中地理学习方法被认为是“文科”性很强,死记硬背就可以掌握知识,考试得高分。其实,地理学既有知识系统的庞大性和高深性,也极具生活、生产的相关性。比如,在高中地理中,有很多章节具有很强的理科知识内容,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和数理运算。如,在《地球的运动》章节,如何理解抽象的地球公转,并科学计算太阳日、恒星日等都需要理论推导和逻辑运用。另外,知识的实效性也很明显突出出来,在《地理信息系统》章节,一改过去只是了解的设置,进行了更具体、详细的阐述,从原理上解析信息系统方法,原因是地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当前的前沿经济领域,所以,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和高考是很必要的。在应对教学中,应该向学生传递地理学的新思维,不是记忆地理信号,而是分析、掌握、利用地理现象和原理,从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3.热点地理事件成为学习线索

学习的目的是要在生活、生产中解决问题,用地理方式服务人类生活。近几年的高考明显趋近于此。2013年浙江地理高考试题中,涉及人口、环境、城市的热点问题分值高达92分,相比2011年的48分,2012年的79分高出了44分和13分,呈大幅逐步上涨趋势。2013年试题更是将本地地理问题搬上高考试题,即第十二题“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相关题目,并以空气污染、区域开发优势等热点问题展开题目。这样的高考命题趋势势必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拿出应对策略,除了按着大纲要求牢固地理基础知识,一定要拿出精力和方法,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地理热点,如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城市功能、海空科学扩展变化等。同时转变教学方式,以活动课、观摩课等灵活的模式开展课程,激发学生兴趣,在实践中掌握地理方法和观点,形成以地理原理解决生活生产问题的能力。

三、地理高考的发展前景展望

高考在社会发展,教育教学高速前进中,一定不会墨守成规,要不断适应社会,配合教育改革和人才培育发展。对地理高考来讲,一定是教育改革、高考推进,地理学科发展,三点融合。首先,地理高考不会再是僵化的对高中阶段的总结,而是分化学生地理能力的评判工具。其次,未来的地理高考,除了担负例行的升学、人才选拔任务,更会传递关注社会、关注人文的信息。此外,地理考查以什么方式出现在高考中也是今后地理高考的探索内容,因为地理学已经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和经济相关性以及普遍关注性,是不是一定拿一张试卷来评判一个考生的地理能力也是值得商榷的。

教学设计的发展趋势 篇9

一、前言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何克抗,2001)。教学设计产生于二战期间,教学设计关注视觉媒体、视听媒体,丰富了我们的感官,斯金纳的“程序教学”,自定步调的学习设计,改变了教学形态。教学设计适用于各级各类的教育,也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教育。

二、教学设计的发展趋势

1.已有的发展趋势分类

教学设计作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根据不同的背景,研究人员把教学设计分为不同的发展趋势。

《教学设计的国际观》从哲学、理论、研究、模型、应用五个范畴对教学设计进行分科

[1]探究,为教学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建立了国际基础,并昭示了如下趋势:(1)教学设计越来越注重跨学科研究和跨领域应用。

(2)教学设计越来越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的整合。

(3)教学设计越来越注重各种因素整合下的学习环境的建构。(4)教学设计越来越注重新的评估理念和方法。

[2] 戴富禧,任俊达,李志平提出信息化教学设计发展趋势:(1)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研究应在其基本理论的研究基础上注重跨学科研究和跨领域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

(2)注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3)信息化教学设计应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的整合。(4)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研究应向多元化发展。

[3]潘永刚,刘俊强认为我国未来的教学设计应主要具有以下方面突出的特征:

(1)更注重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

(2)更注重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协作过程以及理论与技术的整合。(3)更注重学习过程中的交互作用。

[4] 张华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我国教学设计的发展趋势做了分析:(1)在理念层面,建构主义认识论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识论而成为教学领域的基本概念。(2)在技术层面,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引起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

(3)在基础层面,教学论已不再只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其研究开始置于多学科的基础之上。

[5] 谢幼如,王淑芳,董继燕认为教学设计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以下发展趋势:(1)注重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的研究与应用。

(2)注重符合个性化和全面发展的信息化学习环境设计。(3)注重激励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设计在评价全面发展。(4)注重绩效理念与绩效技术的引入。(5)注重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2.我的看法

教学设计的形成原因有:1.行为主义目标的普及,2.标准参照测试运动的发展,3.形成性评价的兴起,4.加涅的贡献:学习结果分类、教学事件与智慧技能的层级分析,5.计算机

[6]辅助教学的开发,6.基于行为主义的早期教学设计的系统模式。

正是基于理论和有关实践的发展,才有了教学设计的不断发展。教学设计在经过了第一代以行为主义为中心,第二代认知主义为中心,第三代以建构主义为中心,第四代以自动化教学设计为中心的四代教学设计的变革后,在学术研究层面和经验实践层面都确定了丰硕的成就。从计划教学的过程、以教为主、以学为主到集成化的教学设计,教育教学研究者在不断的改进教学设计的侧重点,以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教学设计的发展应该更加人性化,更加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和未来的教育教学。

教学设计的发展趋势根据不同的划分依据可以有多种表述,我将重点谈一下教学设计趋势中的评价变化。

教学设计越来越注重新的评估理念和方法。教学设计越来越呈现出把课程、教学、实施和评估进行总体规划的趋势。需求分析、信息和方法的结构分析、个体差异的分析、社会文化差异的分析成为评估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成为评估的主要工具。认知、观察和解释,这三个元素必须清晰地联系在一起并被设计成一个相关的整体。评估需要超越对局部技能和离散的知识点的关注,而要把推动学生进步的更复杂的方面包含进来,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元认知的评估、对实践和反馈的评估、对境脉与迁移的评估、对社会文化大环境的评估。在信息化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网上学习成为不可或缺的学习方式,这就需要教学设计人员充分考虑到网络远程教育的各个因素,针对特定的学习者的学习特征,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学习环境、以及学习评价。在关注教学评价的同时,我们应该既关注形成性评价,又要关注总结性评价,还要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即: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既要对每个活动任务进行评价,又要对完成一门课程的总体情况进行评价,既要有学习者的自我评价、学习者之间的评价,又要有教师的评价,进行多元化的多方位的评价。网上学习不同于传统课堂上的教学,当然要有先进的评估理念和评价方法来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反思不足,改进不足。

三、总结

教学设计解决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用的是系统方法,这就要求教学设计人员更从人类的自身出发,设计多样性的方案来满足复杂化的教学活动。教学设计会在不断的完善和不断的进步中走向成熟。教学设计的发展也会更加适用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力量而存在,为解决多种多样的问题而产出出多样化的设计方案,达到超前活动设计和机械化教学活动设计相结合的、跨领域跨学科的、现代技术支持的、新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法指导的先进的学科和领域。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2006年7月6日第8版

通信的发展教学设计 篇10

1、能说出在书刊或网络上查阅资料的方法。

2、能够大胆设计一种未来通信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能对畅想未来通信的发展产生兴趣,并能大胆想像未来传递信息的方式。

2、能说出开展合作研究活动对自己有什么帮助。

科学知识目标:

能说出设计活动需要经历确定设计目的、查阅资料、设计图纸、交流讨论、修改完善、制出模型等过程。

STSE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说出在书刊或网络上查阅资料的方法。

2、能够大胆设计一种未来通信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能对畅想未来通信的发展产生兴趣,并能大胆想像未来传递信息的方式。

2、能说出开展合作研究活动对自己有什么帮助。

科学知识目标:

能说出设计活动需要经历确定设计目的、查阅资料、设计图纸、交流讨论、修改完善、制出模型等过程。

STSE目标:

能说出本组设计的未来通信方式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知识点 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将心比心教学设计

2.《阳光》教学设计

3.《将心比心》教学设计

4.《师说》教学设计

5.问路教学设计

6.电功教学设计

7.《秋天》教学设计

8.《狼》教学设计

9.《重力》教学设计

发展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 篇11

关键词:农村教育 初中语文 现存问题

展望当今的语文教学方法和模式,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和进步,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获得的成绩是主要的,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特别是农村教育尤为突出。我们不能忽视这些问题,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出尽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当今存在的问题,简析如下:

一、盛行模式化的教育风气

模式化的表现主要有以下两种:大多教师进行课堂教学,都是按介绍文章发生的年代背景、分段概括总结大意,接着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文章写作特点这样的顺序讲解一直到讲完整篇课文,这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另一种表现是照本宣科。教辅材料上怎么说,教师就怎么教授。教材上介绍议论文表现为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大致相同的结构,教师也就是按照这样的模式去教学生写作。甚至连学生在课堂上的答问,也只能与教参上给出的答案一致,就连调动一下语序都不行。前者是用一种模式强加在丰富多彩的教材之上,后者仅是对教材作简单的处理。二者的共性在于不求整体变化,不作深入探究,不因材施教,其结果必然会导致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僵化,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一部分教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体会是:语文课其实很好上。言下之意就是说已经有了一套现成的教学模式,有一本“教参”,“如此便是“很好上”。

“从单一的传授教学到建构学习、体验学习,相互合作、独立自主、综合探究的开放式教学已成为当今语文教学的新热点,但反观我们农村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总会出现一些令人尴尬的局面:既不像传统模式的教学那样打实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程所代表的精神实质!”[1]

二、不重视课外的学习

重课内,轻课外,与其他学科的叫教科书相比较,语文教材的特点就在于具有比较鲜明的时代特色,富有浓厚的实际生活色彩。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是离不开咱们课外生活的。从学习语文的角度来看,学生的课外学习是一片比较广阔的天地,大部分的语文学习活动是在课堂外面进行的。换个方式说,学生学习的课堂分散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通过课外对语文的学习是提高学习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这里所说的重课内,轻课外,主要是指教师缺乏对学生重视课外学习的有意识引导。主要表现为

1、局限于对只有百十篇名篇的教学,而不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语文学习。

2、不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放任学生自己进行不科学的方式学习。大多老师认为学生一旦离开课堂或是走出校门,就和自己没有关系了。学生在课外学习些什么,有什么困难和障碍,会不会有负面影响等等,均对其不闻不问。有些教师出于为了完成学生写作训练的任务需要,虽然表面也呼吁“观察生活”,但是也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而已,从未进行具体的引导和指导。

三、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

拥有知识不等于具备能力。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结果,势必会造成学生“高分低能”,使得学生拥有了丰富的书本知识,但仅仅用于考试,在日常生活中却连一些基本常识都不懂。

当然,重视知识传授是应该的,因为学习知识是实践能力的基础,是构成能力的基本条件。然而,学生的知识能否转化为运用能力,是离不开教师培养和帮助的,只有这样,才可以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走的弯路,缩短知识转化的时间。再者,学生一旦形成自身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学习,便能更快的接受知识,更好地完成学习的任务,这又何尝不是一件美事呢?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也不能忽视对学生能力培养,双管齐下,做到二者并重。

四、注重讲授法教学,而忽略与其他教学形式相结合

在当今教学实践中,教师采取系统的教授方法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从自身看来,注重讲授并没有什么不好,它能生动的描绘情境、解释概念、叙述事实、阐明规律、抒发情感,还能够有效与教材相结合进而对学生进行思想和审美的教育。由于讲授方法有以上的特点,再加上它在我国教育界使用广泛,操作起来又十分简便,所以教师容易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为了教学方便,为了节省时间,便十分乐意接受这种模式,乐意采用这种传授的方式进行教学。然而,讲授法的缺点也很显而易见:由于教师主要采取“讲”,而学生只是听,教师处于主动,而学生居于被动,只有教師方面的积极性,却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了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弥补“讲式”教学方法的不足,我认为教师应当做到以下三点:

1、在课堂教学方法上,要坚持多种教育手段和传授形式相结合,注重积极引导与学生进行互动。

2、提高教师自身对课堂调控的能力。我们所采取的一切教学方法都应该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抓住“新、趣、勤、思”四个字进行。无论怎样,都需要任课教师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3、预见性的加强。对于农村初中学生存在语文基础知识不足现实状况,在课堂中教师需要采用不同的传授方式,引进多种教授手段。这样的话,应当如何调控课堂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这就成为任课教师驾驭课堂的难点之一。因此,加强课前预见性是很必要的,对如何应对课堂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做到一定预期,做到心中有底,这样便可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论文 篇12

一、高职学生课程安排的特点

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高职学生基本上要安排三分之一的实习课程。其中大一、大二期间是每学期抽出4 ~ 6周不等的时间在校内实习场所进行基础实习, 大三第一学期后半段开始至学生毕业期间安排到社会进行顶岗实习, 实习期间包括体育课程在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都停止进行。有个别专业实习的时间可能更多, 一些订单班基本上是一学期校内基本课程学习, 一学期到订单单位进行实习。因此, 高职学生课程安排的实际情况给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多难题, 大一虽是按照专业原有班级上课, 但实习期间会打乱体育课程进行的节奏; 大二年级是按照选修的项目多专业、多班级学生组合班级上课, 由于实习安排的时间不同, 致使同一个专选班的学生上课时间不能同步, 一项运动技术在一个专选班要重复几次, 造成有的学生一项技术重复学习几变, 有的学生才刚刚接触, 分组练习又难以兼顾到每一组的学生, 给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都带来很大影响, 学习效果也难以保证, 致使一项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二、高职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的高职体育课程设置基本上与本科院校一直, 都是大一年级进行体育普修, 大二年级进行体育专选课学习。其中一年级上半年年为体育普修课, 主要学习田径、体操等基础课程, 同时介绍篮球、排球、武术、足球等课程, 为大二专选课做准备; 下半年为太极拳课程, 主要学习24式简化太极拳动作。大一学期末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长选一门体育专选课程, 主要包括田径、武术、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排球、瑜伽等项目, 根据学校的条件不同而开设项目不同, 大二一个学年都是进行所选项目的学习。

( 一) 教学模式基本引用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体育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在一定体育教学环境下展开的体育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是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论体系, 是基于一定的体育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体育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体育教学模式是体育教学理论的具体化, 同时又直接面向和指导体育教学实践, 具有可操作性, 它是体育教学理论与体育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体育教学模式决定了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 蕴含着某个阶段体育教学的主导思想、操作程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条件。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虽然都是属高等学校的办学层次, 但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却有较大的区别。本科院校主要致力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而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倾向于实用型一线技术人才。基于二者的培养目标不同, 办学模式也应有较大区别。但是,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 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与本科院校基本相同。很多高职院校办校以来一直沿袭本科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并没有脱离本科院校体育教学的模式框架的束缚, 其主导思想基本还是定格在培养学生运动技能方面, 并没有突出高职学生由于将来职业的特殊性。虽然有些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制订了一些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但是, 其原型还是本科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培养目标还是定位于培养运动技能和体育理论知识, 且经济体育的内涵较深。

( 二) 教学大纲的制订、教学内容的选择基本与本科学院相似

高职体育教学大纲是指高职院校体育学科的教学纲要。其中, 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理论讲授和体育实践的时数分配等。根据教学计划, 以纲要形式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包括体育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查阅一些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大纲, 发现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开设的运动项目、教学的内容、考核的方式大致相同, 区别只是某个细节, 并不能突出高职院校专业和未来职业的特殊性。特别是一些由中专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的学校, 由于其以前进行的体育教学与高中基本一致, 升至高等学校行列之后, 其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经验不足, 多是照搬本科或其他专科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 教学大纲也基本与本科院校雷同, 根本不能突出本校专业的设置和学生发展的方向。这种现象的存在直接导致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 学习积极性不高, 最终导致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 三) 教学评价方法与本科院校差别不大

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考核与评价是对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提高运动技能的一种反馈, 也是对学生学习态度的一种肯定, 通过考评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运动参与意识。走访发现, 现阶段高职很多高职院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考评方式基本还是引用本科院校的体育考评方式, 即平时的出勤、体育理论、运动技能等三大块, 其中体育技能占有的比重偏大。由于高职学生的实习环节较多, 体育课程的学习不够系统, 有的专业的学生实习时间较长, 一学期的体育课程学习不到10周时间, 考评的方式却完全一直, 这些学生无论如何勤奋, 都难以达到大纲规定的考评要求, 给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结论与建议

( 一) 结论

现阶段高职体育教学无论在教学模式的运用、教学大纲制订、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考评方式的运用等方面, 都沿袭本科院校体育课程的方式方法, 不能切合高职院校的学生发展实际, 给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同时, 一些教学模式已经陈旧, 不能适合高职院校的发展; 教学内容偏重于竞技体育运动的内容, 使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下; 教学方法落后, 跟不上高职教育发展的速度, 使学生难以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 对体育知识技能的掌握带来诸多不利; 考核评价方式老化, 致使一些专业的学生不能达到相应的学习课时, 体育考评成绩受到直接影响, 造成学生学习兴趣降低。这些因素的存在, 已经严重影响到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

( 二) 对策与建议

1. 改革现有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 以快乐体育教学模式、体育锻炼类体育教学模式和成功体育教学模式为主, 在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 使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得到快乐, 愉悦身心, 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较好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目标; 体育锻炼类教学模式主要突出学生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的掌握, 使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掌握一些能够日常运用的健身方式方法, 促进学生自觉参与业余锻炼, 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 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成功体育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在课堂的竞争过程中体现成功的喜悦, 同时使学生明确成功需要自身的努力才能达到,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在运用这三大体育教学模式的同时, 辅以启发式教学模式、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选择制教学模式、发展主动性教学模式等, 根据学生实习, 班级人数的多少灵活应用,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运动参与意识, 从而较好第完成高职体育教学的任务, 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

2. 根据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实际实习环节, 制订相应的体育教学大纲, 使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教学方法、考评方式趋于现实化, 不同系部、不同的专业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可以有所不同,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考评办法应随学生的实际参与而定,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的提高。

3. 加强高职体育课程的建设和开发研究, 积极开设适用于高职院校和个别专业的体育课程, 编写适合高职需要的实用型教材, 删减竞技性较强的运动内容, 使高职体育课程逐步趋于简练、实用的发展方向。

4. 加强高职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对高职体育教师队伍进行职业教育方面的专门培训, 使体育教师在思想上明确高职体育教学的特殊性, 从而使他们更好地开展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梁国力.高职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的探析.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1, (03) .

上一篇:简洁的唯美悲伤签名下一篇: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