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的危机决策中的认知因素

2025-01-12

以色列的危机决策中的认知因素(精选2篇)

以色列的危机决策中的认知因素 篇1

摘要:任何决策都不能脱离其主要决策者的认知;尤其是在危机决策中,决策者对即时环境的认知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这些认知主要包括对历史的认知、对国内政治环境的认知、对盟友支持/制约意愿的认知、对即时战略环境的认知等等。本文以“六天战争”前危机为例,对以色列的危机决策中的认知因素进行详尽的阐释,并借此分析以色列决策者是如何在这些认知的作用下做出危机决策的。笔者认为,“六天战争”爆发前以色列的克制政策和最终的战争决策与以色列对即时战略环境的认知、对美国的制约意愿的认知、对历史的认知、犹太人的安全感、以及以色列国内的政治环境息息相关。

关键词:“六天战争” 以色列 美国的制约意愿 认知 决策

自从以色列建国以来,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冲突不断,爆发了多次阿以战争。以色列的许多决策都是在危机形势下做出的,而危机决策又离不开其主要决策者的认知,因此很有必要对其危机决策中的认知因素加以研究,本文以1967年“六天战争”爆发前的危机为例。

一、背景分析

苏伊士运河战争后,以色列和叙利亚的边界时有冲突发生。1967年春,以色列与叙利亚之间的军事冲突日趋频繁。4月7日,由于以色列在以叙边界非军事区开垦有争议的土地,双方展开了大规模的空战,以叙关系渐趋紧张。叙利亚与埃及曾在1955年10月缔结了军事防御条约,承诺一方若被以色列袭击,另一方要给予援助。但是此次埃及并没有履行条约中规定的义务对叙利亚实施援助,也没有贯彻1964年1月13日第一次阿盟峰会一致通过的“阿拉伯联合指挥”(uac)原则,为此受到阿拉伯世界的抨击。而且苏联当时也曾向叙利亚和埃及提供错误情报,称以色列大量集结部队并进行动员,准备攻击叙利亚。再加之埃及国内经济困难、政局不稳等一系列问题,埃及总统纳赛尔感觉到有必要采取某些行动制造声势,以恢复其“泛阿拉伯主义”的领导地位以及个人的声誉。

埃及采取的重大行动有: 1、1967年5月14日纳赛尔为了对叙利亚的“危急情况”做出反应,决定向西奈半岛增兵2个师,并于5月15日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2、5月16日埃及政府要求驻扎在埃以停火线的联合国紧急部队立即撤离该地区,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同意了这一请求并最终将联合国紧急部队从加沙和西奈半岛全部撤出。埃及三个师的军队紧接着开进西奈,接管了包括加沙地带和扼守亚喀巴湾和蒂朗海峡的沙姆沙伊赫在内的联合国部队防区。3、5月22日午夜埃及宣布封锁蒂朗海峡以及亚喀巴湾,尤其禁止以色列船只以及载有战略物资的船只通过。

纳赛尔最初向西奈增派兵力时,以色列只是采取了常规性的应对措施,进行了部分军事动员。而随着联合国紧急部队的不断撤出,以色列决策者逐渐意识到形势的严峻性,于5月19日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动员。5月22日午夜埃及关于封锁蒂朗海峡及亚喀巴湾的决定令阿以矛盾进一步激化。亚喀巴湾和蒂朗海峡是以色列南部唯一的出海通道和重要的贸易港口,以色列决策者认为:这一行为“严重损害了以色列的利益”,是“对以色列的侵略”,“面对这一封锁,以色列将选择战斗,绝不会投降”。随后,以色列进行了全面战争动员。一时间,中东形势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

面对此危机形势,美国不断敦促以色列保持克制,防止其对阿拉伯国家先发制人。为了帮助解除埃及对蒂朗海峡的封锁,美国向以色列提出了以下替代性解决方案:提交联合国大会、在联合国框架内解决;寻求多国支持并签署多国海上声明(支持各国船只在蒂朗海峡及亚喀巴湾上的通行权);组建多国舰队帮助解除对蒂朗海峡的封锁。但是美国并没有承诺单独使用武力,这些替代性方案都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而令其效力大打折扣,最终未能成功令以色列保持克制。

二、六天战争爆发前以色列的认知与决策的发展

埃及采取行动后,以色列的认知与决策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5月14日--5月18日)“低戒备期”。

第二阶段:(5月19日--5月22日)“高度戒备期”。

第三阶段:(5月23日--5月31日)“高度克制期”。

第四阶段:(6月1日--6月4日)“重大抉择期”。

埃及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并开始在西奈地区集结军队之初,美国与以色列的情报机构均认为埃及总统纳赛尔只是处于政治目的,并没有做好真正战争的准备。甚至在埃及要求联合国紧急部队从埃以停火线撤出后,以色列政界仍旧相信纳赛尔只是在玩弄政治伎俩。直至联合国紧急反应部队全部撤离,以色列才真正开始对当前局势有所担忧。截至5月21日,埃及集结在西奈的部队已达到8万,维持十年之久的阿以均势被打破。更为重要的是,埃及部队同时控制了扼守亚喀巴湾和蒂朗海峡的沙姆沙伊赫。以色列提高了警觉,预测埃及可能会封锁蒂朗海峡,因此事先向美、英、法三国通报了以色列的立场。以色列此时对战争环境的认知呈高度戒备状态,为埃及可能要采取的行动预设了应对方案。但是以色列政界还普遍抱有乐观心态,认为西方国家能够阻止局势的进一步恶化。

直至5月23日埃及宣布封锁蒂朗海峡及亚喀吧湾后,以色列的认知发生了重大转变。亚喀巴湾和蒂朗海峡是以色列南部唯一的出海通道和重要的贸易港口,以色列决策者认为:这一行为“严重损害了以色列的利益”,是“对以色列的侵略”,“面对这一封锁,以色列将选择战斗,绝不会投降”。此后,以色列内阁作出了以下四大决策:

1、1967年5月23日,决定“延缓48小时采取行动”,并派埃班前往英、法、美三国进行磋商。2、1967年5月28日,决定继续保持克制,给美国一至两周的时间。3、1967年6月1日,以色列重组内阁,组建民族团结政府,艾希科尔继续担任以色列总理,任摩西•达杨为国防部长。

4、1967年6月4日作出战争决策。

前两个决策综合到一起,表示以色列选择接受美国的建议而保持克制;第三个决策促进了第四个决策;第四个决策表示以色列选择摆脱美国的制约而先发制人。以下内容,笔者将针对两大类决策进行详细的因果分析。

三、促使以色列在危机前中期采取克制政策的因素

1、苏伊士运河战争中得到的历史经验教训令以色列决策者认识到不能擅自行动。

以色列决策者对上次阿以战争中美国强制以色列从西奈、沙姆沙伊赫及加沙地区撤军记忆犹新:美国威胁将中断对以色列的经济援助,而经济窘困的以色列无法承受这一巨大损失,最终被迫作出妥协。以色列领导人从此次战争中得出的经验教训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事先同美国磋商,并取得美国的理解甚至支持,否则不能采取行动。埃班于5月23日内阁会议上主张以色列与美国保持磋商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他列出了四条理由:1)确保战争爆发时能够得到武器援助;2)保住胜利果实;3)推动友好国家兑现承诺;4)动员国际力量反对纳赛尔。很显然前三条理由是受埃班个人战争认知影响的结果。埃班于5月26日被派往美国紧急磋商以及阿密特于5月31日至6月2日期间的美国之行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此外,大多数以色列决策者心中的“古里安情结”也阻止他们过早对埃及的行动做出回应:1967年五月危机是本•古里安退出政坛后以色列经历的第一次安全危机,本•古里安为开国元勋,受到举国上下的尊重,以果断著称的古里安在执政时期都未敢令以色列单独行动,自然而然其他决策者也不敢贸然行事,这就是所谓的“古里安情结”。

2、以色列对美国向其提供的大规模经济及军事援助依赖的认知促使其必须重视美国的建议。

贯穿整个50年代,法国一直是以色列最大的武器供应国,以色列和法国之间保持着秘而不宣的盟友关系。但是自从戴高乐总统上台后,法国对中东政策进行了重新定位,尤其在阿尔及利亚问题解决后,法国逐渐减少了对以色列的武器供应,直至“六天战争”后彻底中断了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而约翰•肯尼迪上台后,美国逐渐加强了与以色列的特殊关系,并在多种场合下称以色列为盟友,口头承诺将保证以色列的生存与领土安全。尤为重要的是肯尼迪总统解除了对以色列的武器禁运,于1962年9月售给以色列一批短程“鹰”式导弹。这一武器销售对以色列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此后,约翰逊政府对以色列的武器销售数量不断增加,并且在性能上也有所突破:先后向以色列供应了大量的坦克、“天空之鹰”飞机、“鬼怪式”战斗机等先进武器。除此之外,美国犹太群体对母国以色列的经济赞助以及美国政府对以色列的经济援助等,都对以色列的发展至关重要。以色列历届政府都非常珍视与美国的特殊关系。

3、以色列主要决策者――总理艾希科尔及外交部长埃班――都希望得到国际支持并运用外交途径解决海峡危机。

他们认为“令当前形势恶化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埃及对蒂朗海峡及亚喀吧湾的封锁”,“这一行为比恐怖主义袭击或者军队部署更为严重”,严重损害了以色列的国家利益。虽然他们对此进行严厉谴责,但仍寄希望于美英等国的外交努力以解决危机。“延缓48小时采取行动”以及派遣埃班紧急出访欧美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做出的决策。尽管埃班的三国之行并没有给以色列带回满意的结果,艾希科尔仍于5月28日决定继续保持克制,这足以表明他的外交解决危机的愿望。

4、来自于以色列军方、利益集团、社会舆论以及反对党派的压力仍在艾希科尔的可控范围内。

在5月23日召开的内阁会议上,以色列国防军参谋长拉宾介绍了即时的军事形势,并提出对埃及作战的可能性计划。当被埃班问及如果行动推迟几日是否会对以色列造成巨大的损失时,拉宾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依此可以判断,当时并没有来自军方的压力要求必须马上采取军事行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国内一些反对党派在5月23日当天曾提出要组建民族团结政府并主张本•古里安出任总理,因为“毕竟是他带领着这个年轻的国家闯过了1948年和1956年的危机”。也有些党派主张艾希科尔仍留任总理,由摩西•达杨出任国防部长。这些建议均遭到艾希科尔的强烈反对,此刻国内的政治压力仍在艾希科尔的可控范围内。但是5月28日艾希科尔发表全国讲话后,其摇摆不定的性格以及优柔寡断的个性招致了民众的普遍不满,国内要求改组内阁并组建民族团结政府的呼声越来越高,艾希科尔不得不在6月1日作出妥协,卸掉了自己国防部长的职务,任命摩西•达杨为国防部长。

四、以色列在危机后期迅速作出战争决策的原因

1、西奈半岛上埃及军队的不断增加、叙利亚的全面军事动员以及埃叙防御条约的签订等一系列事态的发展令以色列的安全感逐渐降低,这为以色列最终发动战争提供了心理基础。

2、5月31日“美国立场的倒退”促进了以色列的战争决策。

5月31日,美国总统约翰逊收到以色列总理艾希科尔的来信之后,美国总统特别助理沃尔特•罗斯托与以色列官员埃夫龙在白宫会面并向其转达了约翰逊总统的意见:约翰逊认为埃班所指的“美国将不惜一切代价解除对蒂朗海峡的封锁”这一表达很不准确,并没有如实地反映出总统与埃班的谈话内容,而且超出了美国总统的职权范围。此外,美国国务卿腊斯克于当天在国会外交委员会会议上发言时强调:“媒体所报道的‘军事行动’ 毫无根据,这些只是猜测。美国此时此刻并没有计划在中东单独采取任何军事行动,仍寻求在联合国框架内解决,或与其他国家共同努力解决。”而哈曼大使在发回以色列的报告中称“美国承诺将竭尽所能帮助打开水路”,并且埃班在与约翰逊总统谈话时,询问总统美国是否会尽其所能帮助解除封锁,约翰逊的回答是“是的”。以色列认为,美国的立场已经发生了倒退。但是美国总统及其白宫幕僚认为:美国总统需要同国会协商,只有意见一致后美国才能决定是否帮助解除海峡的封锁,并且是在联合国框架内解决或派遣多国舰队打开水路;而单独利用武力解除对海峡的封锁不符合美国的利益,所以不予以考虑。

3、摩西•达杨出任国防部长极大加速了以色列战争决策的进程。

5月28日,艾希科尔发表全国演说表示以色列将继续保持克制,然而在发表演讲时出现了很多失误与纰漏,国民对艾希科尔优柔寡断的个性失去了耐心并对以色列政府的能力产生了质疑。而此前主战派一直在大力鼓动,认为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与其失去良机,还不如先发制人。艾希科尔在舆论压力下不得不卸掉自身兼任的国防部长一职,邀请西奈战争英雄、主战派人士达杨入阁任国防部长并组建民族团结政府。至此,国内一切应战的准备都已就绪。

4、对军事动员成本的认知令以色列决策者更加“理性地”看待战争决策。

军事行动拖延得越久,成本就越大,这也是以色列决策者必须考虑的问题。5月19日以色列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军事动员,到了六月份以色列全国上下都在为战争而做准备。“5月25日,在埃班赶往华盛顿的途中,以色列国内的备战气氛已非常浓烈: 地下室已经被打扫干净准备预防空袭;公园与学校堆满了沙袋以准备修筑战壕;汽车的前灯被涂成蓝色,窗户玻璃上已经贴满了深颜色的纸张;宾馆已经清空,准备用作临时急救中心;特拉维夫街头穿梭着要做志愿服务的妇女与儿童;男子们已经做好了上战场的准备。”以色列国内的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等秩序都已被战争准备所打乱,国民的心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继续拖延的成本如此之大,令以色列决策者不得不“理性地”看待这一问题。

5、以色列决策者对美国的制约意愿的认知发生了重大改变。

中东研究学者威廉•匡特认为,约翰逊政府其实在后来阶段对以色列发动战争的态度已经从“红灯”变为了“黄灯”,也有的学者甚至将此描述为“绿灯”。“黄灯”也好,“绿灯”也罢,这些都是美国向以色列所做出的姿态或暗示,无从查证。而决定以色列决策最关键的一环在于以色列精英领导层对美国的制约意愿的认知。正是以色列通过各种渠道,认知到美国虽然完全有能力迫使埃及开放蒂朗海峡,但是美国无意单边动用武力;而以色列曾经寄以厚望的多国海上声明以及国际舰队方案也停滞不前;通过哈曼大使、埃夫龙以及以色列情报长阿密特发回的报告,以色列决策者已经探测到美国制约以色列的决心已经动摇,甚至有了由着以色列的念头。正如匡特和奥伦所说,“约翰逊已经默许以色列采取行动了”(当然这是以色列认知的结果),尤其在阿密特访美后,以色列也心领神会。因此以色列才敢如此大胆地放弃原来向美国承诺的十天期限而发动了战争。这是以色列迅速做出战争决策的重要原因。

五、结语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任何决策都不能脱离其主要决策者的认知;尤其是在危机决策中,决策者的认知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这些认知主要包括对历史的认知、对国内政治环境的认知、对盟友支持/制约意愿的认知、对即时战略环境的认知等。在“六天战争”爆发前,正是这些认知的变化促使以色列的危机决策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从克制转为战争。

以色列的危机决策中的认知因素 篇2

情感信息处理是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一直关注和研究的方向, 建立和谐的人机环境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近年来, 神经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的研究进一步表明:情感情绪的经历在人们的推理、学习、记忆、决策和创造性等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 人工情绪是人工智能领域中日益受到关注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人类的智能不仅表现为正常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同样也表现为正常的情感能力, 实现和谐的人机交互环境的关键在于让计算机具备人类情感的能力。如果要使计算机和机器人具有情感表达或者情感理解力, 那么计算机和机器人就要拥有完善的情感模型和认知模型。本文从人工情感和认知的角度, 根据情绪认知评价理论对人机交互中计算机和机器人的情感行为决策进行探讨, 阐述了目前研究中涉及的理论与技术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 基础知识

1.1 情感与情绪

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体验, 主要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需要相联系, 具有情景性、暂时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 通常是在人们的需要或需求是否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一个非常常见的情绪在产生的时候, 会受人的生活环境、社会习俗和文化教养的影响和制约, 不同的环境或不同的学历背景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情感是人对其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 具有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 不一定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认知科学 (Cognitive Science) 是探索人类感知和思维信息处理过程的学科, 包括从感觉的输入到复杂问题求解, 从人类个体到人类社会的社会交互能力, 以及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的联系。认知心理学 (Cognitive psychology) 主要是以信息加工为手段, 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它是以信息加工处理的观点研究人们的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 以及人们认知发展的一门学科。

1.2 人工情感与情感计算

人工情感是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越来越受关注的新的研究课题。人工情感的研究目的就是探讨情感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扮演的一些角色和方法来增强计算机或机器人的自治性、适应能力和社会交互的能力。人工情感是利用信息科学的手段对人类情感过程进行模拟、识别和理解, 使机器能够产生类人情感, 并与人类进行自然和谐的人机交互的研究领域。目前对人工情感的研究主要分为3个领域:情感计算、感性工学和人工心理。

按照MIT情感研究小组Picard教授的定义, 情感计算是关于、产生于或故意影响情感方面的计算, 主要集中在情感发生、情感识别和情感表达上, 直接研究人类的情感过程 (人类情感的本质内核和运动形式) , 力图使计算机拥有情感, 即构建能够具有“自发情感的情感平台”, 从而具有情感决策能力和情感行为。情感计算是一个高度综合化的技术领域, 通过计算科学与心理科学、认知科学的结合, 研究人与人交互、人与计算机交互过程中的情感特点, 设计具有情感反馈的人机交互环境, 将有可能实现人与计算机的情感交互。人工心理就是利用信息科学的手段, 对人的心理活动 (着重是人的情感、意志、性格、创造) 再一次进行更全面的人工机器模拟。

2 情感认知评价理论

2.1 情感与认知过程

人们常常用情感一词来形容具有稳定且深刻的社会内涵的高级感情。从人的大脑角度来看, 情感和情绪是同一物质过程的心理形式, 是同一件事情的两种反映或两个着眼点。其实情感一词既包括“感”字又包括“情”字, “感”有感受之意, 但“情”字又有区别于感觉的感情之解。由此可知, 情感属于感情性反应的范畴, 主要表明情绪过程的感受方面, 也就是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方面。美国心理学家普里布拉姆说:“人的体验和感受对正在进行着的认知过程起评价和监督的作用。”她的这个解释突出地表达了情感、体验的性质和作用。

认知过程是个体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 认知心理学将认知过程看成是一个由获取信息、编码、存储、提取和使用等连续的认知操作行为组成的按一定方法进行信息加工的系统。接受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信息被称作信息的获取, 如感觉。感觉主要用来获得外界信息。将一种形式的信息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信息被称作信息的编码, 以利于信息的贮存、提取和使用。个体在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中都有相应的信息编码方式。在认知过程中, 通过信息的编码, 外部客体的特性可以转换为具体形象、语义或命题等形式的信息, 再通过贮存, 保持在大脑中。这些具体形象、语义和命题实际就是外部客体的特性在个体心理上的表现形式, 是客观现实在大脑中的反映。

2.2 情绪认知评价理论

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对于同一刺激情景, 由于对刺激的评估不同或者环境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情绪是由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而产生的, 大脑皮层的兴奋是产生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拉扎勒斯的情绪认知评价理论认为情绪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人不仅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 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 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 主要包括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初评价是对刺激利害关系及程度的评价, 次评价是对刺激事件可控性的评价, 再评价是对情绪和反应的有效和适宜性的反馈评价。

美国MIT情感计算研究小组的Picard和Hyungil Ahn根据情绪认知评价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点——认知过程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 提出了一个简单情绪模型:

undefined

式中:e代表当前情绪状态, c'代表下一认知状态, e'代表下一情绪状态。

3 基于情绪认知评价理论的情感决策

3.1 算法思想

在目前的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中, 大多数学习与决策算法只考虑了来自于外部目标或代价的外在动机的奖励, 而忽略了来自于机器自身内在认知与情感的动机奖励。近年来, 受到认知神经学和认知心理学关于情感与认知研究的启发, 一些学者开展了将认知模型与来自内在情感的动机模型相结合的研究工作。Velasquez将情感与动机、感知、学习、行为和控制结合起来, 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系统。Gadanho则从另外一种途径来利用情感机制, 将情感与自适应控制和强化学习进行结合, 利用情感并结合认知系统提出了一个特殊的机器人控制结构ALEC。受人类学习过程和近来的神经科学、心理学研究的启发, MIT情感计算研究小组提出了一个新的基于情感和认知的学习与决策框架。因此, 现在研究者在研究智能机器的过程中已经不再把认知和情绪分离开来考虑, 而是要把认知和情绪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因为在不同的认知和环境情况下, 人们可能对同一件事件或者事务产生不同的情绪。

3.2 情绪认知评价框架模型

在基于情绪认知评价理论的情感决策模型框架中, 主要的4个模块分别是:感知模块、情绪模块、认知模块、情绪行为模块。感知模块实时获得外部普通人和环境的刺激以及机器内在认知状态。情绪模块存贮了机器可能拥有的情绪状态, 在这里主要用到了四种情绪 (喜悦、悲伤、恐惧、生气) 。认知模块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环境感知信息、知识库中的领域知识和机器的情绪状态, 进行任务的行为规划, 并将规划的情绪行为信息发送给情绪行为模块进行控制与实施, 同时也给感知模块反馈当前机器的情绪状态。情绪行为模块可以同时接受来自感知模块和认知模块的行为输入和内部状态属性, 运用行为控制模块, 选择合适的基本情绪反应行为。该模型主要思想框架如图1所示。

3.3 算法步骤

(1) 初始化情感虚拟人的情感状态集A={喜悦、悲伤、恐惧、生气}和认知状态集C={幼年、少年、青年、成年}。

(2) 获取当前的认知状态ct∈{c1, …, c|C|}、当前的情感状态ar∈{a1, …, a|A|}。

(3) 把当前的认知状态信息和情感状态信息送到BP神经网络的输入层中, 通过决策值公式 (决策测值QDM由来自认知评价系统的外部决策值Qext和来自情感模型的内在决策值Qint构成) 。

undefined

计算输出决策Q值;

(4) 根据Boltzmann选择策略计算出行为策略dt

undefined

其中, T为温度系数;

(5) 执行决策dt, 并且根据公式计算获得外部奖励值rext。

(6) 分别更新外部决策值Qext和内在决策值Qint。

(7) 获得一个新的情感状态at+1, 并且t←t+1, 返回第 (2) 步。

4 仿真试验

为了验证方法的可行性, 在仿真环境下的情感迷宫模型中对其进行验证。情感智能体 (用猫表示) 在迷宫中通过学习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情感 (用老鼠表示) , 并且躲避寻找过程中不需要的其他情感。当情感智能体通过感知模块获得当前认知状态和情感状态, 并通过Boltzmann选择策略计算出行为策略, 执行相应动作, 如果遇到障碍物则会受到惩罚;如果没有遇到障碍物则得到奖励。情感智能体在情感迷宫中寻找目标情感和性能的表现如图2所示。在图2所示的情感迷宫模型和性能曲线中, 基于情绪认知评价理论的情感决策算法的参数选择如下:情绪只有两种:高兴和不高兴, 当寻找到目标情感时情绪状态为高兴, 反之没有寻找到目标情感时情绪状态为不高兴;学习效率alpha=0.1;折扣因gamma=0.8;温度参数初始值T=100。

5 结束语

本文基于情绪认知评价理论和情感与认知的学习决策思想, 提出了基于情绪认知评价理论的人机交互中的情感决策。计算机通过对人类的情感进行获取、分类、识别和响应, 进而帮助使用者获得高效而又亲切的感觉, 甚至帮助人们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世界。多模式的情感交互技术能构筑更贴近人们生活的智能空间或虚拟场景, 而机器人、智能玩具、游戏等产业则能构筑出更加拟人化的风格和更加逼真的场景。总之, 如果计算机和机器拥有了认知和情感, 那么它们才是真正的智能机器人, 这也是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的宏伟目标之一。

摘要:情感信息处理一直是人工智能研究的方向, 让计算机具有类人的情绪、能与人进行有情感的交互是人工智能研究的目标之一。基于情绪认知评价理论和情感与认知的学习决策思想, 提出了基于情绪认知评价理论的人机交互中的情感决策, 并将该情感决策思想在情感智能体寻找目标情感的仿真试验中进行了验证, 达到了预期的试验目标。

关键词:情感计算,人工情感,情感决策

参考文献

[1]王国江, 王志良, 杨国亮等.人工情感研究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6 (11) .

[2]王志良.人工情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3]PICARD R W.Affective computing[M].1997.

[4]吴忠植.认知科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8.

[5]AHN H, PICARD R W.Affective-cognitive learning and decisionmaking:the role of emotions[A].Proceedings of the 18th EuropeanMeeting on Cybernetics and Systems Research[C].Vienna, Austri-a:Austrian Society for Cybernetics Studies, 2008.

[6]薛为民.基于认知机制的情感虚拟人交互技术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 .

[7]王义萍, 陈庆伟, 胡维礼.机器人行为选择综述[J].机器人, 2009 (5) .

上一篇:激烈词语造句下一篇:浅谈烟草企业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