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卫生院院长需处理好四个关系

2024-07-25

乡镇卫生院院长需处理好四个关系(共5篇)

乡镇卫生院院长需处理好四个关系 篇1

乡镇卫生院院长需处理好四个关系 具有学习思辨等五种能力是当好乡镇卫生院长院长的前提,但仅有这个前提是不够的,还要讲究方法。方法对头,四两拨千斤,省时省力,事半功倍;方法不对,出力不讨好,费劲不小,效果不好。在领导方法运用上,还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

一是处理好大局与局部的关系,具体要求是搞好局部,服务大局。院长首先要把卫生院的事情办好,然后才能服务好所辖乡镇的农民,如果卫生院的事情办不好,服务全乡镇经济建设和全乡镇人民就没有基础。在搞好乡镇卫生院建设的基础上,院长一定要有强烈的大局意识。对于院长来说,要从卫生事业发展是大局,本乡镇经济建设是大局,全乡镇人民的健康是大局的角度,考虑问题,安排工作,要从这些大局出发,服务服从于这些大局。二是处理好大权与小权的关系。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大权独揽,小权分散。这是处理大权与小权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院长首先要把握和界定什么是大权,其次大权独揽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组织,要依靠党组织和行政领导班子的集体领导。民主过头或集中过头都不利于发挥班子的整体功能。而对决策以外的小权,则要尽可能地分散和下放,使班子其他成员及班组长乃至负责具体工作的人有权有责,充分调动所有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处理好大事与小事的关系。大事抓好,小事问到,这是处理大事与小事关系的一般方法。作为院长,要时刻把握好卫生院的大事要事,学会牵牛鼻子带动全局和抓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如果在具体工作中没有本末主次,不善于划分责任,不放手、不放心,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势必影响全院工作的开展。切记大事不管会坏事,小事积多成大事。

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

内是内部管理,外是外部协调。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就是要两手抓,既重视卫生院的管理,又不忽视卫生院与外部的协调。卫生院的管理是基本任务,要注意宏观上、制度上、机制上的管理。要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改革,形成有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提高卫生院的效率。在做好卫生院管理工作的基础上,要把大部分精力放到外部协调上。院长外部协调搞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卫生院的工作开展。在协调问题上,既要注重处理好与本县卫生局的关系,也要注重处理好与所在乡镇领导的关系,以赢得领导们对卫生院工作的支持。例如,要想赢得乡镇领导支持,院长要深人调查研究,充分掌握卫生工作对全乡镇经济发展、农民健康、社会效益有一定影响的问题,在现有条件下,制订详细的工作方案,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用解决问题的愿望去开发领导。一旦协调成功,领导者有钱支持钱,没钱支持政策,没有政策支持感情。同时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扎扎实实地做一些实事。例如,针对农民普遍反映医药市场混乱、看病贵的问题,如果完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药物的进货途径管理好,再协调好县、乡、村,卫生机构开展纵向业务合作,提高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整体功能,这些问题就可以有效地得到解决。有时,往往因为一件事就可以打开工作局面,使院长因有为而有位。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卫生院院长疏于外部协调,卫生院与相关单位、相关部门关系紧张,以致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和帮助,举步维艰,影响工作开展,这种情况要尽量避免。另外,在平常的一些关系处理上,一切要从与人为善出发,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多交朋友,与记者交朋友,与专家交朋友,与老百姓交朋友,与病人交朋友,与职工交朋友,多参加活动,多邀请领导来检查、指导,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

处理好远与近的关系

远抓谋划,近抓落实。远抓谋划,讲的是战略问题。凡是关系到全乡镇卫生事业巩固和发展的问题都是战略问题。卫生院的特殊职能,要求院长必须有战略意识,要善于站在一定高度统揽全局,筹划未来。“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这里的“势”说的是战略间题。在战略上,谋划全乡镇卫生事业,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和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工作的需求,根据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科学地确定卫生事业发展方向、目标、重点、速度、规模、主要比例关系和布局,并提出实现这些计划任务的可行性措施。在谋划卫生事业未来时,要坚持四项原则,一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正确处理卫生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二是遵循医学科学规律,正确处理卫生事业发展与人

民群众对卫生保健服务需求之间的关系;三是遵循卫生事业发展规律,合理安排卫生事业内部的比例关系;四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农村卫生网络的整体功能作用。近抓落实,是对院长的现实要求;不抓落实,再好的工作目标都可能落空,各项工作任务都难以完成好。院长抓落实并不是什么事都亲自抓,而是要建立落实的机制,养成落实的作风。在抓落实上一要解放思想抓落实;二要振奋精神抓落实;三要讲求实效抓落实;四要突出重点抓落实;五要齐心协力抓落实;六要加强领导抓落实。

处理好“方”与“圆”的关系

“方”是原则性,“圆”是灵活性。对己要“方”,对人要“圆”。卫生院院长虽说官不大,在本乡镇也是“高干”了,特别是绝大多数的院长都是本乡本土人,亲戚、朋友一大帮,如果管理不好自己和自己亲人与卫生相关的事情,就难以服众。一定要做好对己要“方”,以责人之心责己,任何时候都要从严要求自己和亲人。如在廉政问题上,不仅自己要绷紧这根弦,不在腐败上栽跟头;对待亲人和好友也要加强教育,严格监督,不能出问题。对人要“圆”,凡是对方之事都要站在对方立场上多考虑,你在卫生院是院长,说话办事先想卫生院,而人家是所管事情的中心,是自己自由王国的国王,说话办事必然从人家的利益出发,不能按照你的标准去要求。对待大事要“方”,对待小事要“圆”。凡是大事、要事就要方方正正,丁是

丁,卯是卯,要抓住不撒手,咬住不松口,非搞出个水落石出不可,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如计划免疫工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工作,都不能有半点疏忽。对待小事要“圆”。院长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也有很多生活小事需要处理,在这些小事上没必要叫真。原则问题要“方”,非原则问题要“圆”。在原则问题上,做到政治立场坚定,执行政策严格,敢与歪风邪气做斗争。非原则问题要“圆”,在坚持原则性的同时,对一些非原则性问题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必要的灵活性也是院长应该具备的,缺乏灵活性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行不通的。

乡镇卫生院院长需处理好四个关系 篇2

复习的根本任务是将已学过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并在系统把握整体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综合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速度和准确度。

教科书的编排符合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较好地贯彻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类似的内容循环重复出现,系统地复习和扩展语言项目。鉴于此,应以课本为纲,分词汇和语法两条主线进行全面、系统、概括、总结复习,分“单元阅读、单元讲授、单元练习、单元讲评”四个环节来进行。既按照课本顺序,又不时打乱各单元、各课题的界限,使知识排布网络化、系统化。

教师应下大力气精编精选适量的练习, 作为课本复习必要的、有益的补充。练习必须切合学习的实际,依据《考试说明》规定的重点,面向学生的缺漏之处,预测考试命题的新动向,编一些能把学生拔高一节的针对性训练题。

二、 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

一些教师唯恐学生这也不明白,那也记不住,因而不厌其烦地讲解, 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根本达不到复习应有的效果。久而久之,学生将逐渐失去复习英语的兴趣与主动性, 基础知识的巩固、能力的培养都无从谈起。还有一些教师认为新授课阶段已讲解得十分透彻, 因而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复习。最终致使学生复习效率不高,固守着原有的知识水平徘徊不前。

笔者认为正确的做法是精讲精练。首先,要精心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练习。以《教学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 依据 ,根据学生实际 ,查漏补缺 ; 精心设计练习,以复习旧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与解题能力为切入点。其次,要摒弃那种陈旧过时的多讲多练、以多取胜的做法,进一步增强精品意识,使每句讲解、每道练习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有的放矢,恰如其分。

精讲精练要求讲练结合。因为无论讲解多么细致深入, 学生也仅仅停留在听得懂、记得住的水平上,而不会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练习代替阅读,以练习代替讲授,以练习代替讲评的方式也将成为空中楼阁,假若起点过高,抠偏题、怪题,学生势必会出现练习水平停滞不前的“高原现象”。

精讲精炼要求对学生的练习严扣细改、注重讲评。讲评切忌只对答案,否则学生收效甚微,而使讲评流于形式甚至是浪费时间。要通过批改将存在的问题分门别类,找出联系,对症下药,寻找对策。分析病因不能就题论题,应居高临下,找出规律,有时还应从做题技巧等非智力因素方面予以剖析。

三、 处理好掌握知识与训练能力的关系

纵观历年高考题,往往既考查知识又测度能力,且能力考查目的比重有连年上升的趋势。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时不应当仅仅满足于学生记住某一知识点或某一语法项目, 而要尽可能将它们转化为运用自如的能力,借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目前较成功的做法是大胆抛弃那种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课堂是剧院、上课听表演的做法。

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是同步的, 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不应满足于后进学生识记某一部分成绩相对优异的学生跳过扎实掌握知识这一环节而去片面追求所谓的“拔高能力”。只有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才能水到渠成。反过来,较高的英语运用能力又可以促进知识的掌握, 在运用中不知不觉对知识掌握得既准确又牢靠。这要比死记硬背知识项目的意义、区别、联系强无数倍。

四、 培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增进学生学习的润滑剂,它甚至比单纯给学生传授知识或培养能力还要重要。因为“亲其师,信其道”。增加对学生情感的投入,无疑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给传道、授业、解惑带来意想不到的正迁移作用。

“没有兴趣 ,就没有学习 ”“兴趣是最 好的老师 ”,而学生对某一科的兴趣爱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该科老师的好感。尤其是汇总复习阶段,学生要应付众多科目,梳理庞杂的知识体系,此时,学生对某一学科或青睐或厌倦, 体现在该科成绩上将会是天壤之别。

深化厂务公开需处理好四个关系 篇3

一、必须正确处理好厂务公开与职工代表大会的关系

有的企业领导认为只要正常召开职代会,可以不要厂务公开,这其实是一个误解。因为,职工代表大会是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实行厂务公开的重要载体和基本途径。推行厂务公开与坚持职代会制度基本上是一致的,厂务公开并不是要游离于职代会之外再起炉灶,也不是在职代会之外增加什么新的职权,而是把职代会作为厂务公开的基本载体和主要渠道,把厂务公开作为职代会的重要内容;在坚持职代会制度的基础上,推行厂务公开,使职代会发挥出更为积极的作用。厂务公开是职代会行使职权的前提条件,而职代会是厂务公开的主要载体,它们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厂务公开的实行和深化,不仅促进了企业职代会制度的发展,而且也使职工民主管理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民主管理的形式增多了。因此,在推行厂务公开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职代会制度为基本载体,在现有的工作基础上,吸纳过去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职工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新的实现形式。通过厂务公开,进一步充实、丰富职代会的内容,推进职代会的制度建设。

二、必须正确处理好厂务公开与监督约束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仅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还要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实行厂务公开,强化了企业的民主监督,是完善企业监督机制的积极探索。要把推行厂务公开与完善企业监督机制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企业管理的透明度,让广大职工群众参与管理和监督,增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民主意识,从而使企业自我约束机制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来。实行厂务公开,对经营管理者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也是对经营管理者的支持和保护。企业领导干部要自觉地将自己置于广大职工群众的监督之下,虚心接受职工群众的意见,尤其是在职工群众普遍关心、带有一定敏感性的问题上,要正确对待,及时整改。

三、必须正确处理好厂务公开与尊重支持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关系

实行厂务公开,群众是基础,领导是关键。厂务公开能否落在实处,能否解决问题,取得积极效果,首先取决于企业领导干部对厂务公开的认识。从实际工作中的情况来看,有的企业领导认为实行厂务公开会影响权力的正常行使,降低领导的威信;公开的越多,麻烦也就越多。因此不愿公开、不想公开或敷衍了事现象有之。或者领导选择人、选择事、选择范围进行公开。从根本上讲,经营管理者和职工在根本利益上、在工作目标上是一致的,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维护职工的民主权利、经济利益的目的,就是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切实把企业经济效益搞上去,把企业各方面的工作搞上去。实行厂务公开,既要维护好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发挥好职工的积极性,又要教育和引导职工支持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职权,自觉服从经营管理者的统一指挥。推行厂务公开,并不是限制经营管理者的权力,恰恰相反,是为了使经营管理者更好地集中职工群众的智慧,使决策更加科学、正确,有效地规避风险,防止失误。因此,企业经营管理者应当端正态度,深化认识,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厂务公开工作,在行动上自觉支持厂务公开工作。例如,我厂二次分配中的一些做法。随着改革的深入,车间领导的分配权不断加大,为合理规避矛盾确保干群关系的稳定,经工会反复协商并坚持成立车间民管会,成员由支部书记、工会主席、厂职工代表、工会组长等人员组成,职责是对车间的二次分配方案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事情实行集体决策,规避了一言堂、暗箱操作,职工有意见没地方说等现象,有效地调动了职工群众参与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四、必须正确处理好厂务公开与推进企业改革发展的关系

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企业不仅要面对内部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还要面对外部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企业的发展面临许多矛盾、问题和困难。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多方面努力,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要贯彻落实好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把困难向职工讲清楚,把问题向职工提出来,获得职工的理解和支持,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有效办法,没有广大职工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是寸步难行的。实行厂务公开正是发动群众、宣传群众、依靠群众,完善各项改革和发展方案的重要工作程序。只有这样,才能落实好“依靠”方针,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才能形成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调动经营者和职工两个积极性,推进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这是开展厂务公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检验这项工作成败的根本标准。因此,深化厂务公开一定要把其与加快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加大工作力度,以推进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设计、布置作业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篇4

设计、布置作业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谈如何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

一天,已是晚上10∶27了,正在读初一的儿子房间里还亮着灯。我便去提醒他:“儿子,时间不早了,该睡觉了!”儿子很烦躁地说:“今天恐怕12点前我是没法睡觉了,现在还有一半的作业没做呢!”我惊异地问到:“什么?还有那么多,都是什么作业?”儿子不耐烦地说:“这不,语文老师让我们把两个单元所有的课后练习做三遍(必须抄原题),数学老师要求完成二套练习题(八开反正面),外语老师要求给家长背诵、默写第X课的课文,然后让家长签字。”听完之后,我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现实,这哪里是培养人才,简直是摧残青少年!我生气又心疼地对儿子讲:“咱不做了,睡觉去!我给你的老师写个纸条,你明天带上。他要批评你,你就说是爸爸不让做的!”这时,儿子不仅没有高兴反而满眼泪花,无奈地说:“爸爸,没用的,您别耽误我时间了,这种办法我们同学的家长早已用过了。老师不仅不改,反而又加倍惩罚了那位‘敢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而且,当天我们的作业比原来反而更多了。谁还敢!”这时的我,作为一个父亲,看着无助的儿子却想不出一点办法来,我无奈地关上房门,心情变得格外沉重。     因为过重的作业负担,我们的孩子没有了双休日和节假日,没有了社会实践活动,没有了和大自然接触的机会。他们只能被困在教室里或家里写作业。更为严重地是,不管是在发达文明的城市,还是在偏僻落后的乡村,不管是在中学还是小学,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过重的作业负担,大大超出国家教育部提出的,每天学习时间量的规定。     由此可见,学生作业量过重的问题已成了教育界挥之不去的阴影。一方面,学校领导和老师们想通过加大学生的作业量来提高教学成绩(实际上盲目地、无选择地加大学生作业量未必能如愿以偿);另一方面,学生强烈反对(多数家长也反对)老师给学生布置太多的课外作业,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更是三令五申地强调要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这显然是一对矛盾。因此,如何解决好这个矛盾是一个非常现实、非常社会和非常重要的问题。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教师在设计、布置作业时能够很好地处理以下四个关系,则能较大程度地缓解甚至解决这一问题。     一是质量与数量的关系。     多数教师认为,只有让学生多做作业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成绩,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如果教师不加筛选地、随意地、盲目地加大学生的作业量,往往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当前,各类辅导材料铺天盖地且良莠不齐,很多资料又是大同小异。因此,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应进行认真地筛选,把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和富有生活气息、充满时代感的作业挑选出来,把那些重复性的、机械性的、陈旧过时的作业砍掉,力求少而精,力争给学生的作业能够“以一当十,举一反三”,做到质高量精。这样,既能保证学习效果,又能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量。当然,如此一来,势必要占用教师们更多的备课时间。不过,能用一个人的辛劳取代几十个人的低效辛苦还是非常值得的!     二是普遍与特殊关系。     新课程观认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有它特殊性的一面。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同时特殊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学习能力倾向不同,也就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内容和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掌握它所需要的时间及所需要的帮助不同。如果要求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就必然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有的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口”。因此,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要有梯度和区分度,要分开层次,不拿同样的作业去对待所有的学生。比如,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可设有必做题(基础题)和选做题(提高题),有的同学要全做,有的同学可以只做基础题,少做或不做提高题。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才能让不同情况、不同程度的同学都得到提高,都感到满意。     三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在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往往只布置枯燥的、理论性的书面作业,忽略了实践性、体验性和操作性的作业。事实上,学生最不愿意进行机械的抄写,最不愿意背诵记忆纯粹的概念。如果老师们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把来自于实践的理论知识和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联系起来,让作业贴近生活、接近社会、融入大自然,学生既乐于接受,又能巩固掌握所学的课本知识,岂不两全其美?     四是单科与整体的关系。     在多数情况下,老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往往不考虑或是很少考虑其它科目的作业量。如此一来,如果只是某一科目的作业量小了,而其它科目的作业量依然如故,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这里就需要学校的分管领导或者是年级组长出面协调了,或者学校干脆限定每科(或所有)课外作业的时间,学校进行不定期抽查,发现有严重超时者,给予批评等。     显而易见,作业量过大挤走了孩子应有的欢乐时光,暗淡了青少年绚丽的七彩人生。作为教育者,要多从学生的终生发展去着眼,少一点分数情结,多一点人文关怀。只有这样,我们的受教育者才能真正成材,中华民族才能充满希望,伟大祖国才能繁荣富强!

乡镇卫生院院长需处理好四个关系 篇5

与基层建立良好的和谐沟通是机关服务基层永恒的主题。如何搞好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是每个机关部门要研究、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要进一步加深机关服务基层、深化和谐沟通理念,笔者认为首先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

一、处理好机关与基层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讲,机关是侧重掌握方向的,基层则是抓落实,做具体工作的。曾有不少关于单位机关不考虑基层的实际,下任务、定计划不能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还逼着基层搞出成果、搞出特色,而基层认为机关搞花架子,缺乏可操作性,因而不认真执行,甚至出现抵触的情况。笔者认为机关与基层不协调、不合拍,是缺乏相关沟通。机关要指导基层、服务基层,必须首先是要了解基层,知道基层最需要什么,最缺什么,只有了解,才能有的放矢;而基层要理解机关制定各项政策、任务更多的是站在宏观的角度,对每个部门不

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机关与基层只有转变观念,转变思想,转变作风,深入沟通,才能相互理解,相互呼应,亲如兄弟,游刃有余。

二、处理好解释与解决的关系

基层经常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需要机关帮助解决。但经常会出现机关解释多、解决少的状况,甚至有的不但不解释,玩弄文字游戏,久拖不办,最终不了了之。基层是站在执勤和队伍管理的一线,完成具体的任务和工作的,而机关任务的部署以及各项工作计划的落实都是通过基层来实现的,所以只有对基层少解释、多解决,才能促进基层更加迅速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少解释、多解决,是机关履行职责的正确态度。机关的基本职责就是为基层服务。应该说,近几年来,各级机关在为基层服务上做了不少工作,办了不少实事,但也存在个别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机关部门不能正确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喜欢居高临下,以管理者自居,以所谓的“把关”、“监督”的面貌出现,对基层提出的问题总是推三阻四,久议不决,甚至刁难,没有把服务基层看成是应尽之责,而是看成权力的体现。

少解释、多解决,应进一步树立机关创新意识,提高工作标准。应该看到,帮基层排忧解难是个动态过程,必须长年累月不间断地给予关注,更要建立一种制度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每个机关部门都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信心、责任感,努力把服务基层的工作做好做实。要敢于面对矛盾,勇于迎难而上,及时研究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用创新的思维和切实可行的措施,快捷高

效地解决;要言出行随,说到做到,扎实抓好相关措施的落实;要摒弃功利思想,一抓到底,不搞“路边工程”、“形象工程”、“半截工程”。

少解释、多解决,关键是机关要摆正权力和服务的关系,端正为基层服务的态度。机关的权力是基层给的,本职就应该服务于基层。只要机关的每位民警对基层一心一意,无论难度多大,都会竭力去解决。有了一心一意,才能千方百计。各机关部门只有树立“基层第一”的服务观念,摆正管理和服务的关系,才能想基层所想,解基层所难。即使一时不能解决彻底,也会得到基层的理解。

三、处理好落实与踏实的关系

机关和基层在服务经济、履职尽责的过程中,需要抓落实的事情很多。只有以踏实的态度去抓工作,才能使各项任务、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不可否认,机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抓工作不实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有的满足于形式上的轰轰烈烈,把功夫下在花架子上;有的一门心思在出经验、争头彩上做表面文章,甚至工作刚开始,经验材料已“闪亮登场”;有的浮于表面,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工作雷声大、雨点小,虎头蛇尾。

思想作风踏实,工作才能落实。大到一项决策、一个规划,小到一个方案、一次行动,都要靠每个人真抓实干才能落实。落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不论是

时间的推移,人员的更替、任务的升级、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都必须踏踏实实地抓,不能浅尝辄止,坐而论道。

以踏实的科学态度,去创造性地抓工作落实。只有踏实,创新才能不离正道,只有踏实,创新才能付诸行动,只有踏实,创新才能取得实效。因此,以踏实的态度抓工作,摆脱急功近利意识,进一步端正指导思想,才能推动各项工作顺利落实。

四、处理好“身到”与“心到”的关系

抓基层需要下基层,到位抓,更要抓到位。抓工作光是“身到”是不够的,还必须“心到”,这样才能真正把工作抓到位。

把工作抓到位,是每个机关部门不断追求和努力实现的目标。表面上看,这是对工作态度的衡量和评价,实质上是事业心、责任心的外在表现。它反映的是每个机关部门的能力和水平,体现的是党性要求和思想境界。有些工作的不到位,从现象上看是考虑不周、计划不细、措施不力、抓得不紧造成的,但根源是责任心的缺失。

把工作抓到位,是一种状态,更是机关部门对事业、对基层的心态。一个机关部门只有对事业、对基层充满感情,牢固树立时代感和责任感,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履职能力和政策水平,才能在工作中勤奋奉献,不抓到位不罢休。

把工作抓到位,必须求真务实。不能满足于下基层多少次,到一线多少回,关键是看工作任务是否落在实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该干的要干到位,不能拖拉,该反映的、该解决的问题要坚决解决。要

通过建立责任追究、绩效评估机制,健全激励机制,对机关部门抓基层工作到位情况进行公开、公正的考评,奖罚分明。

把工作抓到位,必须强调身到、心到,这也是防止形式主义的有力举措。下基层蹲点或检查工作,并不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或是图形式、走过场,而是要立足于工作落实到位、问题解决到位,真正做到身到、心到,认真负责,一抓到底,并且跟踪问效,唯有如此,才能一以贯之,抓出成效。

上一篇:公司停业通知怎么写下一篇:上学的路上、放学的路上作文2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