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乡镇卫生院

2024-07-11

基层乡镇卫生院(共12篇)

基层乡镇卫生院 篇1

继续医学教育 (简称CME) 是指完成基础医学教育 (含临床医学、护理、药学、检验、影像、口腔等学科) 和毕业之后对在职医务人员专业教育的延续、补充及提高, 是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和提高的一种追加教育, 其目的是促使在职医务人员不断接受与本专业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 从而跟上医学科学发展的步伐。因此, 从教育的职能上来看, 它属于成人教育的范畴, 是专业教育的继续、补充和完善。提高医疗水平、满足和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是医务工作者肩上的重任, 医务人员继续教育的成效直接影响着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 如果忽视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 医生就不能经常更新医学知识, 不能将新医学知识应用于临床, 难以保证医疗质量[1]。笔者为教学医院的医生, 参加了“全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工程”活动, 在某县医院及乡镇卫生院进行了为期1年的工作 (担任医疗队长) , 调查了全县11个乡镇卫生院的工作及继续医学教育情况, 发现了在继续医学教育方面存在许多的问题, 需要提出来并进行解决。

1 基层乡镇卫生院继续医学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

从调查的11个乡镇卫生院继续医学教育情况来看, 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继续医学教育的整体认识不够;学习的整体氛围不浓;对学习的组织不力;继续医学教育的学习时间不够、精力不足;大多数医务人员的知识老化, 对医学领域的进展知之甚少, 业务知识更新速度慢;管理部门的组织过于随意, 只是流于形式, 实效性不强, 收益不大。

2 基层乡镇卫生院继续医学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行政管理部门对继续医学教育的组织不力

继续医学教育没有引起卫生管理部门和基层乡镇卫生院的足够重视, 组织学习的方式太随意, 没有制订严谨的继续医学教育计划和富有实效的管理措施[2]。基层乡镇卫生院的继续医学教育只是流于形式, 且缺乏创新、缺乏监督。

2.2 医务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的认识不够

很多基层医生对继续医学教育的认识不够, 没有意识到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性, 觉得继续医学教育可有可无, 认为只要能用现有的知识为普通病人进行诊断、治疗, 就无需花时间和精力参加继续医学教育。

2.3 医务人员自身素质低下

基层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普遍存在知识老化现象, 导致其不能对病人进行有效和合理治疗。也有部分医务人员年龄大、记忆力差、业务水平低, 不愿参加继续医学教育, 对医学专业新知识、新进展知之甚少, 缺乏上进心。

2.4 医务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认识不深

基层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认识不深, 甚至有些医务人员认为现在掌握的知识对于治疗门诊病人绰绰有余, 导致医务人员知识的“终点”现象, 使病人不能得到更科学的诊断及治疗。

2.5 医务人员的时间紧张、精力不足

基层乡镇卫生院位置偏远, 条件落后, 造成医务人员大量流失, 使现有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加大, 用于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时间不够、精力不足。

2.6 继续医学教育花费较高

继续医学教育花费较高, 包括学费、住宿费、差旅费等, 基层乡镇卫生院难以支付。

3 基层乡镇卫生院继续医学教育改进的措施

由于基层乡镇卫生院有相当多的在职在岗人员无法离职离岗学习, 因此, 在继续医学教育的形式上应坚持以临床为主、实践为主、自学为主、业余为主;在内容的安排上应突出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1) 基层乡镇卫生院应根据行政管理部门的规定, 结合本院实际, 从内容、形式、学分登记及考核等方面制订自己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法, 以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2) 基层乡镇卫生院应实行科学的管理方式, 例如院长负责制, 将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纳入管理考核[3]。

(3) 基层乡镇卫生院可在院内进行继续医学教育, 可利用业余时间上课, 这样既不影响正常工作, 又能保证学习, 还能节省费用。

(4) 基层乡镇卫生院应每年外派一定数量的医务人员进行为期3~6个月的学习、进修, 所学内容必须是新知识、新技术和医院急需开展的技术。医务人员学成后要开展新工作, 并在院内举办讲座, 达到“一人受教育, 全院受益”的目的。

(5) 基层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参加省、地、县级举办的学术会议, 撰写相关论文。

(6) 基层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可以进行远程学习, 远程学习具有不受人数限制、不受时间限制的优点。由于在职医务人员工作繁忙、工作时间不固定, 而接受远程医学教育, 医务人员可以自己掌握学习进度, 自己选择符合工作需要的学习内容, 不受时间、地点限制, 自主学习, 从根本上解决因工作忙不能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问题, 也解决了基层乡镇卫生院自身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综上所述, 继续医学教育是对已完成学校医学教育的医务人员进行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终身性培训活动, 目的是使医务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不断更新知识, 从而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适应医学科技、卫生事业的发展, 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摘要:基层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目前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 究其原因, 主要是基层卫生部门和基层医务工作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的认识不够, 导致继续医学教育组织不力。为确保基层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的实效性, 必须完善措施, 加强管理, 有效组织各类继续医学教育培训, 举办各种专家讲座, 不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关键词:基层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继续医学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君.网络培训——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J].医学教育, 2005, 21 (2) :121.

[2]王宪, 周卫红, 孙翠银.对综合性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的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 2005, 19 (6) :27.

[3]潘永忠.卫生职业院校教师继续医学教育问题探析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 2014, 32 (6) :11.

基层乡镇卫生院 篇2

卫生院党支部

局委员会:

卫生院党建工作是卫生院各项工作的保障,围绕卫生院中心任务,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凝聚卫生院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对于推进卫生院各项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是强化内部监督。医院作为医疗服务单位,各种经济活动非常频繁,基本建设、药品卫材采购等,加强了对经济活动的监督与管理,有效控制了商业贿赂现象的发生。

二是强化社会监督。医院作为服务窗口,参与社会活动频繁,加强社会监督对树立医院形象具有重要作用。院党支部聘请了社会监督员,定期召开行风座谈会,及时收集监督员意见反馈,虚心听取社会各界建议,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及时改进工作。

三是强化职工监督。院党支部坚持职代会制度,每年召开一次职工代表大会,让职工代表参与医院年度工作计划、重大改革事项、中长期发展规划、重大建设项目、财务年度预决算等决策的制定;定期在职工大会、院周会、职工座谈会、职能科室工作会上通报医院工作;设置院务公开专栏,通过医院宣传栏及时公开干部职工及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增加了医院工作的透明度。

实践证实,将党的建设融入卫生院的发展大计,用党的 1 先进思想,先进理论,先进作风指导和不断改进我们的医疗服务工作,卫生院的各项事业获得全面、协调、健康、持续的发展。

下一步卫生院主要工作是:

1、加强班子建设,带动全员职工素质的提高。

加强班子的团结和学习,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实行院领导分工负责制、议事表决制、目标考核制、行政查房制度等,有分工、有目标、有任务、有检查、有考核、有奖惩、加强沟通和协调,逐渐形成会办事,敢办事,踏踏实实办实事的良好工作作风。对布置的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上下同心,抓出成效。

2、加强支部自身建设,提高支部的战斗力。

支部工作如何开展,支部书记要多动脑筋,制定工作计划有针对性,要引导党员,积极分子,共青团员积极献计献策,共谋发展大计;加强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用“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行动的指南;加强学习和党员积极分子培训,重点从临床专业技术骨干中发展德才兼备的人员加入党组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廉政准则等若干规定,对涉及钱、财、物资药品器械采购的部门严格管理;加强院务公开和党务公开,自觉接受职工群众监督。

3、以开展活动为载体,推动党建工作的开展。

围绕中心开展党建活动,可以利用节假日进行义诊活动,拉近和群众的关系;开展义务劳动,清理卫生死角,净化工作环境;开展党员积极分子献计献策活动,为卫生院发 展出主意;开展党员身边无事故活动,提高医疗安全度;开展优质病历书写评比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职工素质和技能等,倡导职工和党员爱党爱国爱院爱岗的主人翁精神;开展送温暖活动,关心困难职工生活,进一步凝聚人心,体现党的关心和温暖。

总之,党建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下,党建要努力在“贴近”上想办法,在“服务”上下功夫,在“渗透”上花力气,切实把党建工作与医疗工作相结合,务求把党建工作贯穿于医疗活动的全过程,在促进卫生院发展的同时也丰富党建的内容,使医院党建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

乡镇卫生院如何开展优质护理 篇3

为进一步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按照甘肃省优质护理工作方案的具体要求,在2010年优质护理工作的基础上,在医疗护理服务方面做出很多努力。经过2年多的实践,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取得了实效,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投诉和纠纷明显减少,医患关系明显改善。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加大宣传力度,全员参与优质护理

认真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组织全院工作人员学习《卫生部关于加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试行)》、《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试行)》、《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和《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等资料,要求护理人员全员参与,积极投入到优质服务活动中来。在住院部醒目位置公开分级护理指导原则及服务内涵,提高患者和社会参与评价的能动性,把患者及护理人员全面纳入活动范围。住院部设有宣传栏,公示优质护理标准及标准。召开病员公休座谈,向患者讲解优质护理服务、中医护理服务的目的及意义。

营造温馨的人文氛围

护理部设有优质便民举措:一人一床一桌一椅一个水瓶,新增纸杯、针线盒、纸笔、指甲刀、卫生纸等方便患者及家属使用。

设有优质服务信息反馈箱,方便患者提供宝贵意见,使我们及时改进工作。增设健康教育宣传板及报刊架,方便患者家属、护士取用。

以人为本,推行人性化服务。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争取患者配合,使他们尽快恢复健康。①做到五主动:主动关心、帮助、体贴患者;主动耐心安慰患者;主动热情接诊患者;主动巡视病房;主动相送出院患者。②为出院患者办好出院结账手续,联系交通工具,护送患者上车等。③保持患者三短(胡须、指甲、头发)六洁(头发、手、足、会阴、皮肤、口腔)。

积极倡导“微笑服务、从我做起、优质护理让您满意”的服务理念。全面开展“亲情式护理、宾馆式护理”的双模式护理。为患者多做一点:多巡视、多观察、多关心、多照顾、多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

加强业务学习,确保优质护理质量

现在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期望的提高,护士必须重视知识的更新和技能训练,才能提高提高质量实施和护理。医院护理部狠抓“三基三严”培训工作,严格考核制度。每年有详细的工作计划与安排,每月组织护理操作培训,要求人人掌握,人人通过考核。

积极选送护理骨干参加市局举办的各类护理培训班,参加完培训的护士再将所学的护理知识向其他护士传达。所有护理人员都参加护理技术培训,优中选优后参加市局技能比武,以提高我院护理的整体水平。

组织大家一起学习和交流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每个月评比服务明星,实行优劳优酬,以激发护士积极性。

转变护理理念,延伸护理服务

加强健康教育,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指导,通过集中教育,使群众掌握促进康复的知识及建立良好的卫生行为方式。

护理服务不能是仅局限在医院内,要不断向外延伸,扩展 至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每年组织开展两次护理急救知识进校园活动,让孩子掌握基本的急救和自救知识。

开展中医护理,推广应用中医适宜技术

根据甘肃省2010年《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所有住院患者均开展中医护理。医院常年坚持的“三基三严”培训也全部融入了中医护理技术的培训,如穴位按摩、刮痧、拔罐、艾灸、耳穴埋豆、中药贴敷等十项中医护理技术。每位患者除了实施常规护理之外,责任护士每天深入病房,为大家讲解中医养生知识,在进行沟通交流的同时,给予按摩(缓解紧张情绪);协助热水泡脚(促进睡眠)。做这些工作,不仅为患者减轻了痛苦与压力,也为中医护理工作的开展找到了方向,还加紧了护患沟通,有力地缓解并消除了医患矛盾,真正体现了亲情式护理。

定期督查,注重满意度,积极总结经验

科室每个月都坚持进行安全自查严格按护理级别巡视患者,并认真作好工作记录,以便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有效保证医疗安全。

定期不定期的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每个月召开工休座谈会,和检验科、药房、住院部责任人及后勤人员,与患者一起交流,发现问题当场解决,当场答复,并将意见及建议上报院办室。

大力开展控烟活动

按照2011年全国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全面禁烟的工作要求,医院与各科室签订了控烟责任书,建立了控烟工作计划和相关制度,设立了宣传栏,每个病房,办公室均张贴温馨提示“禁止吸烟”,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倡导全体医务人员积极参与控烟活动。同时,医护人员对患者及家属也进行了宣教,从而真正达到无烟病房的标准。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的展开,加强临床护理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护理的主题是夯实基础护理,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

总之,面对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把“人性化”融入到优质护理工作的全过程。乡镇卫生院从服务上着手,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及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上取得了成效。优质服务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护士要从患者及家属的切身利益出发,体会患者及家属就诊时的心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赢得患者的赞誉与信赖;其次,护士要有爱心,要学会包容。有了爱心就能视患者如亲人,急患者所急,为患者排忧解愁,使护理人员具有自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及爱护生命的淳朴情怀。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关于加医院临床護理工作的通知.

基层乡镇卫生院 篇4

一、坚持以营造良好环境为突破口,不断改善就医体验

通过开展“看病就医换位体验”活动,进一步了解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找准在服务环节上存在的问题,结合工作实际进行持续性改进。

一是切实加强行风建设。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医院医德医风建设,全院职工始终秉承“服务基层百姓,保障人民健康”的宗旨,认真开展正风肃纪工作,强化法纪观念,讲规矩,守医德。随着“四个联系”活动的深入扎实开展,医院干部和职工之间,职工和职工之间,职工和患者之间更加和谐、包容,医务人员服务态度明显改善、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二是着力优化服务流程。以“一站式服务”为服务理念,千方百计改进工作方法,通过完善院内各类标识标牌,调整优化办事流程,增设门诊诊室,各科室部门强化协同配合等手段,有效提高服务效率,缓解“三长一短”现象,减少群众等待时间。

三是积极改善服务环境。结合城乡环境整治工作和行业规范要求,医院投入近60万余元对院落环境进行美化,部分科室布局进行了调整和规范,使医院门诊、住院、公共卫生及办公区域功能分区进一步明确和优化。

二、坚持以履行社会职责为核心,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一是抓好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通过公招、临聘等形式,引进补充工作人员10名,使卫生院人员紧张状况得到一定缓解,做到“有人服务”;开展医疗专业技术人员的短期轮训工作,积极组织9名人员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工作,使全员综合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做到“能够服务”;选派业务骨干5名参加专科进修培训和系统学习,使医院专科诊疗水平提高明显,做到“精湛服务”。

二是抓好设施设备配置。在基层医疗卫生设备提升工程中,配强配齐专业设施设备,新增数字化摄影系统(DR)1台、彩色超声诊断仪1台、救护车1辆,并在公共卫生科实现全数字化预防接种流程,有效提高了医院的医疗诊疗水平、急救服务能力和公共卫生预防接种服务效率。

三是抓好优质服务质量。一是基本医疗方面,医院定期开展处方、病历点评工作,重点对门诊、住院病人总费用进行限额控制,对病人在治疗的不合理医疗行为进行问责查处,促使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医疗质量提升明显。2013年,卫生院接受市局医疗服务与安全检查,据成都日报统计报道,我院住院人均收费730.98元,是全市住院人均收费最低的乡镇公立卫生院,切实减少了群众看病负担。二是公共卫生方面,为辖区城乡居民提供预防接种、妇女儿童系统管理、65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卫生监督、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等12项基本公共卫生工作,不断创新全科医生团队服务和建设,辖区群众对健康管理服务依从性得到显著提升,业务各项考核指标多次接受省市区领导专家检查并得到肯定和好评。2009-2014年连续6年被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评为“卫生工作先进集体”;2012年通过成都市第一批“示范乡镇卫生院”评审;2015年通过国家第一批“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评审等。

2 0 1 5年卫生院在成都市“3A”级预防接种门诊的基础上,完成了公共卫生科业务办公用房调整和改造,引进数字化预防接种系统,使预防接种的基础建设和管理有了很大程度提高,不仅改善了接种环境,也优化了服务流程,预防接种工作更加方便、流畅、安全,最终,我院顺利通过了成都市“5A”级预防接种门诊评审。

三、坚持以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不断规范内部管理

要让医院规范、科学并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以制度管人、以制度激发活力、调动积极性的机制。

一是完善绩效分配机制。本着按岗取酬、绩效挂钩、多劳多得、优质优绩的绩效分配原则,医院于2014年调整、完善了医院绩效分配方案,绩效分配进一步向关键岗位、临床一线岗位倾斜,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医院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是健全运行管理机制。按分科制定、集体审议、分步出台、逐步完善的原则,新增和完善了进修培训制度、请销假制度、物资管理采购制度、慰问管理办法等,涉及安全生产、院务公开、医德医风等方面的内容。

三是建立帮扶协调机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与区二院签订帮扶协议,与区一院、中医院、保健院建立双向转诊平台。引智聚力,明确各科室帮扶村卫生站内容、方法,促进院村两级协调发展。

四是强化持续改进机制。定期召开专项会议,群策群力发现问题并集体研究讨论,制定整改措施,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

基层乡镇卫生院 篇5

乡镇卫生院2020年度工作计划篇一

为进一步搞好我镇卫生事业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促进我院的进一步发展,根据主管局以及镇党委政府的要求,现制定我院2020年的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结合新医改相关要求,进一步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全镇人民健康水平,推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围绕“改善民生、服务健康”这一目标,按照国家“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卫生制度”、“进一步促进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逐步均等化”的要求,努力发展卫生事业,全力服务健康,倾情造福人民,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工作计划

(一)办人民满意医院,筑放心公卫屏障。

1.继续深化医疗质量体系管理,全面推行医院院务公开,积极推进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2.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加强妇幼卫生工作,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全面实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通过广泛宣传动员,积极引导精神病人及时就医治疗。

(二)完善三大体系建设

1、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证参合率达95%以上,进一步提高合医经办人员素质,有效控制医药总费用的不合理增长,让参合群众得到更多的低价优质的医疗服务;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医疗保障体系覆盖范围。

2、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等11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定期开展65岁以上老年人检查、3岁以下婴幼儿生长发育检查、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活动,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

3、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达到医院标准化水平,使医院发挥最大效益,做到功能突出、流程合理,优化就医环境。

(三)强化措施

1、目标管理:建立和完善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工作绩效为基础的综合目标考评办法,强化对各科室的目标管理。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对全年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落实人员,明确责任。

2、过程管理:一是坚持“三重一大”事项民主决策、科学决策,重大事项须经院务会、职代会讨论通过后实施,坚持民主科学管理,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事事有安排、件件有着落。二是全面落实首诊负责、医师查房、病例讨论、会诊、医疗安全、医患沟通等16项核心制度,做到人员到位、流程科学、记录准确、资料规范。三是结合岗位设置运行机制改革,完善运行机制。四是严格执行财务内控制度,科学编制收支预算,以收定支。

(四)突出重点

1、加强项目建设工作:2020年改造院坝、花园,门诊楼一、二楼装修。

2、抓好医疗体制改革工作:一是继续完善绩效工资改革工作;二是加强国家基本药物阳光采购工作;三是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工作。

3、加强均等化服务工作:按照2020年均等化实施方案要求进一步加强国家11项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工作。

4、积极开展乡村一体化管理工作:按照乡村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村卫生站管理工作。

(五)统筹各项工作

1、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配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加强责任范围内环境卫生整治,绿化、亮化、美化患者就医环境。

2、进一步加强行风建设。积极开展医德医风考评、民主评议行风工作。

3、加强红会及献血工作。继续深化“博爱万人行”爱心活动,争取完成无偿献血计划任务。

4、严格按照“五专”要求,加强毒麻药品、精神药品的管理和使用,对特种设备进行检修并按照规定适用,加强安全生产。

5、加强廉政建设。认真落实“一岗双责”,与各科室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同时认真抓好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计划生育等工作。

乡镇卫生院2020年度工作计划篇二

2020年是推进医改的关键之年。为了进一步搞好2020年医疗业务工作,使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结合我院实际,制定卫生院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病人为中心,创一流文明优质服务;以改革为动力,倡导竞争、敬业、进取精神;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努力提高全员素质;以质量治理为核心,不但提高医疗质量;以安全治理为重点,切实保障医疗安全;以分级治理为基础,创“一甲”最高分;以目标治理为主线,强化治理力度。努力完成各项医疗工作和任务。

二、目标与任务

(一)内感染治理

院内感染控制工作,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保证和具体体现,是防范医疗事故的重要途径,是以病人为中心、文明优质服务的重要内容。

1、成立院感控制机构,完善制度,狠抓落实。

2、加强院内感染知识宣教和培训,强化院内感染意识。

3、认真落实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无菌操作规程。

4、以“手术室、治疗室、换药室、产房”为突破口,抓好重点科室的治理。

5、规范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二)、医疗安全治理

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思维意识的转变,各地医疗纠纷频繁发生,医疗安全工作一直是每一个医院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防范医疗差错、杜绝医疗事故成为医院生存发展的根本。

1、成立以院长为首的医疗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急诊急救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医疗安全领导小组的职能,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严格各项技术操作规程。

2、认真开展医疗安全知识宣教,深入学习岗位差错评定标准和卫生部颁发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及《医疗文书书写规范》,严格落实差错事故登记上报制度。

3、及时完善各种医疗文书确实履行各项签字手续,抓好门诊观察病人、新入院病人、危重的病人治理。

4、坚持会诊制度,认真组织急危重病症及疑难杂症讨论,积极请上级医院专家到我院会诊。

5、手术病人要严格遵守手术规则,认真开展术前讨论,严禁超范围手术,非凡手术要要报请院方批准,以便给手术提供条件。

6、切实加强急危重病人的治理急危重病人病情急,症状重,随时可能出现危生命的症状和征象,应严密观察和监测,随时出现随时处理,以便为拯救生命赢得时间,并及时做好抢救纪录。

7、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培养医务人员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切实改善服务态度,努力同病人及其家属沟通思想,避免因服务不周而引起的医患纠纷。

(三)、医疗质量治理

医疗质量治理是针对医疗系统活动全过程进行的组织、计划、协调和控制,其目的是通过加强医疗治理从而提高全院的医疗技术水平,为广大患者服务。

1、建立健全质控职能,加大督导检查力度。组建质控办,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控制工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要求质控办定期或不定期对各科室进行检查指导工作,定期召开例会,汇总检查结果,找出问题,及时整改。

2、不但完善质量控制体系,细化质量控制方案与质量考核标准,实行质量与效益挂钩的治理模式。

3、进一步加强医疗文书的规范化书写,努力提高医疗业务水平。

(1)、组织各科室医务人员认真学习门诊病历、住院病历、处方、辅助检查申请单及报告单的规范化书写,不断增强质量意识,切实提高医疗文书质量。

(2)、及时督导住院医师按时完成各种医疗文书、门诊登记、传染病登记、肠道门诊登记、发热病人登记。

(3)、切实注重病历内涵质量的提高,认真要求住院医师注重病历记录的逻辑性、病情诊断的科学性、疾病治疗的合理性、医患行为的真实性。

(4)、抓好住院病历的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控制,成立医院病案治理小组,搞好病案归档工作,积极开展优质病历评选活动。

(四)、护理质量治理

护理质量的高低是反映一个医院整体服务水平,是医院服务形象建设的窗口,也是医院医疗业务水平高低的具体体现。

1、建立护理治理机构,加强护理队伍建设。护理部在分管院长的领导下独立开展全院的护理工作。

2、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工作计划,定期督导落实,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总结经验,对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整改。

3、进一步规范各种护理文书,认真填写五种表格,根据具体疾病制定出合理的护理方案。

4、以多种形式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包括到上级医院轮训学习,每月开展业务学习以及“三基”考试。

5、严格遵守护理操作规程,严惩护理差错,护理责任人应严格把关,勤检查,重督导,竭力避免因护理失误引起的医疗纠纷。

(五)、医技质量治理

加强医技科室建设是提高医院整体诊疗水平,树立医院良好社会形象的重要手段。

1、加强业务学习,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诊断水平。

2、利用现有设备,搞好设备维护及保养,充分发挥每台设备的使用价值。

3、医技科室要与临床科室搞好协作关系,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4、化验室要积极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医院将尽可能添置设备及试剂,以满足临床的需要。

5、认真做好各种检查的登记、报表工作。

(六)药品质量治理

药品质量的好坏是关系老百姓生命安全,也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其优质可靠的药品是提高医院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保证。

1、加强药品治理,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药品治理领导小组,并履行其职责。

2、坚持主渠道购药,实行招标沟。

3、药品治理人员要严把质量关,严禁假冒、伪劣药品入库,确实搞好药品治理,杜绝药品过期、失效、霉烂、变质的事件发生。

4、毒、剧、麻、精神药品的治理严格执行有关制度。

5、药品采购人员要及时把握药品质量价格信息和临床用药需求信息,保证临床用药。

乡镇卫生院2020年度工作计划篇三

2020年卫生院的总体工作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化医改为主线,以提高全乡人民健康水平为目标,突出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继续推进公共卫生项目的建设实施,扎实做好卫生应急、预防保健工作,狠抓医疗质量,继续推进新生儿“两病”筛查工作,完善孕产妇危重症抢救绿色通道,加强行风建设,努力完成上级交给的工作任务,使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推进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严格执行新医改政策,继续落实药品零差率销售政策。

积极学习新医改政策,努力转变思想观念,强化卫生院公益性,落实药品零差率销售政策,并试行绩效工资改革。成立院长为组长的卫生院医改领导小组,按照卫生局的部署安排,扎实、稳妥搞好改革。

二、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

以《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为重点,加强对院长和医务人员的法制教育,增强医疗安全责任意识。健全医疗、护理、功能检查、放射、化验等各个科室、各个诊疗环节的质量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目标,实现诊疗工作的规范化。

坚持安全第一、质量优先的原则,严格落实各项操作规程,杜绝医疗责任事故。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加强监督,定期开展医疗质量检查,依法依纪落实奖惩。不断改善医疗服务,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促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切实减轻患者就医负担。争取卫生院门诊人次增加20%,住院人次增加15%。

三、着力做好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严格执行疫情监测、报告制度。进一步抓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有效地切实抓好霍乱等肠道传染病防控和人禽流感、结核病、艾滋病、狂犬病、乙脑、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做好传染病监测、预测、预警、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与疫情处理,有效地降低传染病发病数,控制传染病暴发流行。突出重点疾病防控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救灾防病工作。

四、重点抓好免疫规划工作。

坚持抓好基础免疫和冷链运转,认真做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工作,特别是要抓好麻疹等免疫规划相关疾病防控和监测工作。加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完成五苗接种任务。

五、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协助做好下一年度新农合筹款工作,力争实现参合率稳中有升。落实卫生局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措施和文件,严格控制、进一步降低参合农民医疗费用。严肃查处医务人员违纪违规套出合作基金行为,控制次均住院费用,最大限度地减轻农民医疗费用负担。

六、加强产科建设,确保孕产妇安全。

认真落实妇幼工作考评标准,加强对基层妇保、儿保工作的督导,确保孕产妇和儿童系统管理率保持在95%以上,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30/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6‰以下。继续推进新生儿“两病”筛查工作,降低残疾发生率。落实孕产妇平产分娩免费政策。

七、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认真完成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考评标准,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对各种慢性病人进行规范化管理,对慢性病人做到定期体格检查,并且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八、加强乡村医生一体化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我乡共有村卫生室10家,达到甲级村卫生室的占95%,乡村医生都能服从医院管理,承担村级公卫工作义务,按时参加各种会议,积极配合医院及上级业务部门的督导检查,遵纪守法,全乡无非法行医、无证行医和坐堂行医等现象。

我院今年将对两个行政村卫生站进行新农合住院患者垫付工作试点,突出做好乡村医生转诊工作,具体做法是与乡医签订转诊协议,给乡医定指标、定任务,以增加双方收入,这样既防止患者流失,又壮大集体经济,不断增加医院收入.我乡继续通过对乡村医生培训、继续教育等方式提高乡村医生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为农民提供了便捷、连续、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做到小病不出村乡、大病及时救治。

九、加强卫生院行风建设。

继续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行风评议和综合治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培养医务人员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切实改善服务态度,努力同病人及其家属沟通思想,避免因服务不周而引起的医患纠纷。

十、加强医务人员教育培训。

重点加强对在职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根据临床需求举办3期培训班,安排业务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培养急需的业务人才。乡卫生院积极鼓励职工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支持参加执业医师、执业药师和执业护士等资格考试,提高医务人员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

十一、加强医院财务管理。

严格执行卫生院财务管理制度,落实固定资产购置处理、开支审批等制度,确保卫生院财务管理工作严格规范。强化财务监督和审计,定期组织专项检查,严肃查处违纪行为。针对医院管理中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及时堵塞管理漏洞,实现财务管理科学规范、公开透明。重点做好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药品以及耗材价格等信息的公开,杜绝乱收费现象。

十二、全面推行院务公开。

认真落实院务公开制度,定期公开药品采购、财务收支、评先评优等情况,接受职工监督。积极开展文体活动,丰富职工文化生活。

十三、全面统筹抓好其他工作。

乡镇卫生院儿科抗生不良反应分析 篇6

随机抽取2006年1~10月,8所医院儿童应用抗生素处方9600张,进行统计,统计处方中药品种类、配伍方式、单用联用使用率,进行分析研究。

9600张抗生素处方中共应用8类47种抗生素,使用频率最高为头孢类,其次为青霉素和大环内酯类,使用前几位的是:头孢呋新、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头孢曲松、青霉素、阿齐霉素等。

9600张处方中单用抗生素3993张,占41.6%;两联使用抗生素4214张,占43.9%; 三联使用抗生素1228张,占12.8% 四联使用抗生素165张,占1.7%。

结果

分析:不合理应用情况:不合理处方921张,占9.59%。不合理用药主要包括药物间相互拮抗,毒性相加,用法用量不当等。

抗生素只能杀灭敏感细菌引起的感染,而对病毒感染及其他疾病无效。有些医务人员在治疗疾病时往往忽略这一点 ,如过敏性紫癜、药物中毒等不属感染性疾病也要使用1~2种抗生素。

对已确定的细菌感染性疾病不重视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对症下药,而是凭经验用药、联合用药,甚至出现杀球菌、杆菌、厌氧菌药物共同使用的现象。这也与乡镇卫生院条件差,大部分不能进行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有关。

药物拮抗:微生态制剂+抗生素。微生态制剂与抗生素合用时微生态制剂及活菌会被灭活或抑制, 影响疗效。必须合用时应间隔 2~ 3小时为宜, 因此在医生处方和药师调剂时应向患者或患者家属交待清楚。快速杀菌剂+快速抑菌剂,如阿奇霉素+青霉素类抗生素。阿奇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阻碍细菌转肽酶过程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为快速抑菌剂。

青霉素类抗生素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为快速杀菌剂, 两药合用会产生拮抗作用而降低疗效。若是临床需要,应先用杀菌剂, 再用抑菌剂, 或换成大环内酯类与头孢菌素类联用, 产生拮抗作用的可能性会减少。

又如红霉素肠溶片+克林霉素, 两者作用机制相同, 都是作用于细菌的50s亚基,竞争核糖体上的结合位置,呈拮抗作用, 两药合用影响疗效, 且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 因此亦不宜合用。

毒性增加:如头孢唑啉与丁胺卡那霉素都具有较重的肾毒作用,应尽量避免联合使用。如奈替米星+罗红霉素。奈替米星为氨基糖苷类药物, 罗红霉素为大环内酯类药物, 两者皆有耳毒性,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 较之成人更易发生不良反应, 两药合用易造成患儿听力受损。

用法不当、剂量不当:主要是不能有效维持血药浓度,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在24小时内相差太大, 不利于控制感染,也易导致耐药性产生。对于儿童的抗生素用量计算不精确或者通过盲目加大药物用量以增加疗效,容易产生不良反应。

讨论

当前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较为突出,对非感染性疾病如肠痉挛、单纯性腹泻以及一般感冒发热患儿,不究其因即先用抗生素。而且随着新药的日益增多,一些广谱、高效、低毒的抗菌药物不断用于临床。抗生素的滥用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儿科抗生素滥用尤为严重,位居首位。

通过本次调查,了解到本地儿科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情況。大部分的应用是合理的,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比如家长对孩子的重视程度增加,要求用高档药物来尽快达到好的疗效;医院管理不规范,缺乏有效的监督与指导;医生经验不足,对药物的快速更新缺少适应,受到言过其实的药品宣传影响;同时乡镇医院生存困难,技术含量不高,大部分还是以药养医,以药养院,致使高档抗生素以及抗生素联用现象普遍。

随着我国加入WTO,医药行业也面临着挑战,这就要求医生在选用药物上逐步和国际接轨,降低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率,对症给药,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要做到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关键在于提高对临床合理用药的认识,严格掌握适应证,降低抗菌药物的应用率,严格控制三代头孢菌素用于预防用药,提高乡镇医院检验水平,严格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致病菌送检和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改变某些不良用药习惯。

基层乡镇卫生院 篇7

一、机制缺陷使卫生院面临失活与失控的两难选择, “建机制”的使命远未完成

本轮乡镇卫生院改革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2010年年初, 强调的是回归公益性, 但过度的行政管制使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失去活力, 服务积极性受到从未有过的跌落;第二阶段自2011年开始, 各地开始注重调动积极性, 但在投入、监管没有到位的情况下, 这种积极性又很容易导致乡镇卫生院的行为失控, 背离公益, 重新回到追求赢利的误区。怎样才能使乡镇卫生院从失活和失控的轮回中摆脱, 这是“建机制”必需完成, 却一直没有完成的使命。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7年印发的《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 曾就机制问题做了这样的表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 遵循卫生事业发展内在规律, 建立宏观调控有力, 微观运行富有生机的新机制”。强调的是“新机制”的两个统一: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卫生事业发展内在规律”的统一;“宏观调控有力”与“微观运行富有生机”的统一。遗憾的是, 16年过去了, 当初提出的“新机制”至今仍未能建立, 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仍旧是在两种极端状态之间荡秋千, 或者是只强调“卫生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 强调“宏观调控”, 忽略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微观运行富有生机”, 导致机制失活;或者是只强调市场机制, 强调微观活力, 忽略了“卫生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政府“宏观调控”, 导致行为失控。面对机制的缺陷, 我们需要的是实事求是地修补现行机制的诸多缺陷, 而不是乐此不疲地总结成果, 造成乡镇卫生院改革已经大功告成的错觉。

二、不是要不要坚持政府主导, 而是要建立什么格局的政府主导

2009—2012年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直接投入由229亿增至725亿, 增长496亿, 三年增幅217%, 年递增46.84%1。但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 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显著下降, 农村居民本来可以就近获得的医疗服务现在不得不舍近求远, 劳民伤财。投入与产出的巨大反差, 很自然地产生了对“政府主导”效果的怀疑, 甚至出现政府退出, 把乡镇卫生院推向市场的动议。

政府从农村卫生服务领域里退出现象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曾发生过, 在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后, 中共中央国务院终于在本世纪初确立了政府主导的原则, 并明确提出“乡镇卫生院由政府举办13”。前后将近20年的弯路所换取的沉重教训是不应该忘却的。对于卫生事业, 特别是农村卫生事业,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是坚定不移的。目前乡镇卫生院效率低下的问题不是出在“政府主导”的战略选择, 而是出在政府主导的具体实现方式, 集中表现在把政府主导等同于取消乡镇卫生院的法人主体地位, 把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全对立起来。结果必然导致运行机制僵化, 窒息了乡镇卫生院的生机和活力。面对这种现象如果转而采取放弃政府主导, 把乡镇卫生院向市场一推了之, 那无异于因噎废食。

值得警觉的是, 这种重滔覆辙的苗头正渐露端倪。有三种趋势值得注意:其一是县级财政收支平衡的压力逐渐增大, 削减对乡镇卫生院投入以减轻预算压力的潜意识正在萌生;其二是民间资本亟待寻找增值空间, 医疗领域正在形成跑马圈地之势;其三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有可能被泛化到市场机制失灵的领域, 有可能对此绿灯高照。这三种趋势与当前乡镇卫生院效率低下现象叠加在一起, 便很容易出现“市场化”的选项。上世纪末拍卖乡镇卫生院的风潮也就是在类似背景下出现的。当时的情况是:其一、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乡镇企业转制形成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大潮;其二、县乡财政不堪重负, 急于甩包袱;其三、乡镇卫生院尚未从计划经济体制的襁褓中走出, 在经济体制急剧变化的社会背景下风雨飘摇, 朝不保夕。三种因素合力酿成了拍卖乡镇卫生院这场历史闹剧。以史为鉴, 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改善政府主导的格局, 尽快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服务效率, 那么惨痛的历史错误将再次等待着我们。能不能把乡镇卫生院办好, 所折射的是政府在市场机制失灵领域里的治理能力!

三、构建农村卫生服务的内部市场, 是“政府主导”的适宜形式, 也是“建机制”的基本思路

现在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影响着“建机制”:其一是供给学派;其二是购买学派。

供给学派认为政府是基本卫生服务的提供者, 乡镇卫生院只是政府向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卫生服务的工具, 其唯一的任务是完成政府下达的订单。乡镇卫生院不具有法人主体地位, 不具有经营性, 只是政府财政统收统支的附属物。

购买学派认为政府是基本卫生服务的购买者, 政府按照市场交换的原则向乡镇卫生院购买服务, 乡镇卫生院是完全独立的市场主体, 与政府只是等价交换的关系, 政府无需过问乡镇卫生院的经营行为。

完全按照供给学派建机制很容易导致失活, 完全按照购买学派建机制很容易导致失控。综合两种思路的合理内核, 在取长补短的基础上构建农村卫生服务内部市场, 以内部市场的思路建机制则有望实现“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15”的原则, 有望体现“两个统一”的特色。

关于农村卫生服务的内部市场, 笔者曾在多篇文章中做了探讨16, 它的基本特点是政府以模拟市场的方式向自己举办的卫生机构购买卫生服务。内部市场有两个构成要件:其一是内部性, 即卫生机构的产权属于政府, 政府承担卫生机构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其二是市场性, 即政府通过预付和后付两种方式向卫生机构购买服务, 按照价值规律, 补足卫生服务的社会必要成本。以资产公有保障公益, 借模拟市场保持活力。在供给学派和购买学派两者间择善而从,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这便是“内部市场”的基础。

四、把改革成果说过了头, 拉大社会期望值与实际的距离, 反而会引发社会不满

医疗卫生体制注定是带缺陷运行的, 这不仅决定于医疗卫生体制本身的复杂性, 更取决于医疗卫生体制只能是在社会既定的经济体制、行政体制、政治体制框架内运行, 在既定的人文环境中运行。这些体制的状况无一例外要在医药卫生体制中留下投影, 医药卫生体制中现存的一些弊端, 不是仅仅靠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就能革除的。因此在乡镇卫生院改革中不要对现行政策效果说过了头, 过犹不及, 如果言过其实, 拉大了社会期望值与实际的距离, 反而会引发社会不满。当前社会对本轮医改存在的一些不满, 并非完全是现行政策的缺陷, 很大程度上是一些官员和舆论把效果说冒了头, 言过其实, 结果适得其反。

五、改革应注意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如果以颠覆性的思维推进改革, 就免不了陷入反复折腾

在2009年新一轮医改启动之前, 农村医改有两点是应该肯定的:其一是经过了30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洗礼, 乡镇卫生院已经初步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内部运行机制。如在人事制度上淡化了身份管理, 在分配制度上推行了浮动工资, 在经营管理上强化了法人治理等。其二是继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印发后, 政府主导的体制已经初步形成。如明确了乡镇卫生院举办主体是地方政府, 并确立了“县管”体制。政府投入由2002年的51亿增长到2009年的229亿1, 7年增长449%, 是建国后投入增幅最快的时期。尽管在运行机制中存在着一定的趋利性, 政府主导的体制还比较脆弱, 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尚待强化, 但30多年改革历程中还是有很多值得继承发扬之处的。遗憾的是在设计新一轮医改政策中对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中所蕴含的活力, 以及这种活力与公益性服务形成互补的机制正视不够, 研究不够, 吸纳不够, 刻意于推陈出新, 破旧立新。结果这样的“新”却失去了基础, 以高昂的成本经历了一段曲折。痛定思痛, 现在需要警觉的是面对乡镇卫生院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 不能再用颠覆性的思维否定近几年医改的成果, 不然有可能又折腾到当初的起点。

参考文献

[1]、卫生部规划财务司2002年、2009年、2011年、2012年《全国卫生财务年报资料》

[15]、中发[2009]6号《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16]、《论农村卫生服务的内部市场》载《医学与哲学》2005年10期;

《再论农村卫生服务的内部市场》载《健康报》2010年6月14日

基层乡镇卫生院 篇8

究竟是绕开乡镇卫生院综合改革, 仅仅就药品零差率制度对乡镇卫生院的运行机制进行单项修补, 还是直面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拉开阵势, 大刀阔斧地对乡镇卫生院进行综合改革?安徽省人民政府对此做出了果断的决策, 于是, 一场由零差率制度引爆的乡镇卫生院综合改革, 就此在安徽省展开。

安徽省对乡镇卫生院改革路径的调整过程再清楚不过地说明:当农村卫生的形势发展到今天, 以“转轨、转型”为基本特征的乡镇卫生院综合改革已经到了再也不能回避的时刻。尽管这场改革不可避免地要触及很多长期积压的矛盾, 甚至在短期内有可能会引发某些冲突, 但如果真的想要为农村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1], 就必需迎难而上, 坚定不移地在农村卫生改革的深水区打一场攻坚战, 这是一个负责任政府的必然选择。

1 转轨、转型是新时期乡镇卫生院改革的使命

改革三十多年来, 乡镇卫生院要解决的问题始终是如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自我生存的问题。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衣食无忧的状态身不由己地被改革的大潮卷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政府的补助失去了, 集体经济的支撑也失去了, 稳定的医疗市场也被众多的个体行医瓜分了。在这种孤独无援而又激烈竞争的环境中, 还没有来得及转变运行机制的乡镇卫生院很快陷入瘫痪甚至倒闭。面对这样的困局, 县政府把卫生院作为包袱甩给乡镇, 乡镇政府又把卫生院作为企业承包、租赁给私人, 最后随着乡镇企业改制的浪潮很多地方开始拍卖乡镇卫生院。至此, 原先属于公益性质的乡镇卫生院逐渐潜移默化成依靠创收实现生存和发展的盈利性机构。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虽然提出了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建设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从供需两方面加大了政府投入, 但并没有真正触动乡镇卫生院追求盈利的运行格局, 而是在客观上提高了乡镇卫生院实现盈利的能力。

与乡镇卫生院盈利行为相伴随的是“看病贵”的问题在农村也日渐突出。2001年全国乡镇卫生院平均每门诊人次收费水平为29.91元, 出院者平均医药费用为375.17元, 到了2008年, 则分别增至53.43元和950.03元[2], 增长率分别为179%和253%。更令人不安的是由追求盈利而引发的滥用药品、过度检查、超范围执业所导致的医源性疾患。严峻的现实表明:要给农村居民 “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就必需使乡镇卫生院回归公益。而确保乡镇卫生院回归公益的前提, 是建立“政府补偿为主导”的体制。因此, 乡镇卫生院改革进入新时期的使命是使乡镇卫生院由“市场补偿为主导” 向“政府补偿为主导”转轨, 由“盈利型”向“公益型”转型。

在“转轨、转型”过程中, 至少有四个难题需要跨越:

其一是政策设计的复杂性。新时期乡镇卫生院改革的复杂之处在于既要回归公益, 又要保持效率。如果在回归公益过程中牺牲了效率, 服务能力下降了, “公益性”也就失去了意义。而“与经济收益直接挂钩”这个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具有普适性的“效率驱动器”在公益性卫生服务中又绝对不能再继续使用, 如何在淡化利益驱动的背景下提高服务能力, 这正是卫生改革不同于其他改革的复杂之处。

其二是改革动力机制的变化。乡镇卫生院当初向“盈利型”转变是出于自身求生存、求发展的内在冲动。其动力机制是来源于乡镇卫生院自身。只要政府不干涉, 这种转变就水到渠成。特别是当合作医疗制度提高了农村居民的需求能力, 服务体系建设又改善了乡镇卫生院供给能力的形势下, 乡镇卫生院的盈利行为更是如鱼得水。特别是一些创收能力强的乡镇卫生院, 对这种盈利型的运作机制更是留恋。新时期乡镇卫生院改革的使命是要乡镇卫生院放弃它们已经逐渐尝到甜头的盈利机制, 回归公益。就乡镇卫生院自身而言, 是不可能有推进这种改革的内在冲动。农村居民虽然有强烈的诉求, 但不可能转化为强有力的组织行为。在这种形势下, 顺应民意, 不失时机地推进乡镇卫生院综合改革, 就成了政府责无旁贷的选择。正是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 安徽省在推进这场改革的过程中始终是由省人民政府组织强大的阵容, 领导调研, 召开会议, 印发文件, 检查督导, 在全省上下以雷霆万钧之势, 形成了这次乡镇卫生院改革强大的动力机制。更重要的是, 通过建立“政府补偿为主导”的保障制度, 逐步引导基层卫生工作者对改革的认同, 消除形形色色的顾虑, 变被动为主动, 积极投入到“转轨、转型”的改革大潮中。

其三是“深水区”改革的风险。进入新世纪后,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使乡镇卫生院直接受益的政策, 如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制度等, 但对于乡镇卫生院内部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运行机制的改革, 虽然在政策上有过一些说法, 却基本只停留在一般性提倡, 没有真刀真枪地短兵相接。乡镇卫生院虽然在市场化的道路上对内部分配制度自发地进行了“改革”, 但这种与经济收入直接挂钩的“分配制度改革”恰恰是饮鸩止渴。新时期乡镇卫生院改革的艰难之处在于:既要废止乡镇卫生院在市场化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与经济收入直接挂钩的分配制度”, 又要消除计划经济时期在乡镇卫生院中留下的“大锅饭”“铁饭碗”的惯性。面临着新老矛盾的同时凸显, 改革实际上是处在两面夹击、左右开弓的复杂环境中如履薄冰, 如临深渊。既要保持稳定, 又要保证力度。失去稳定, 改革要流产;没有力度, 改革也要流产。在具体政策设计上, 一方面要推行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全员聘用制”, 以激活效率;一方面又要推行以身份管理为基础的“编制管理”, 以稳定队伍。应对的措施是实行“编制”跟着“岗位”走, 有“岗”即有“编”。努力把建立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全员聘用制”与建立在计划管理基础上的“编制管理”嫁接到一起, 使其优势互补。对落聘人员则区别情况, 采取不同措施进行分流。对于分流过程中所需支付的费用, 则是“由财政部门纳入预算, 统筹安排”[3]。“深水区”的改革既需要有雷厉风行之势, 又要有如琢如磨之功, “治大国如烹小鲜”[4], 这是安徽在新时期乡镇卫生院改革政策设计中的深刻体会。

其四是如何正确地扬弃。以“转轨、转型”为基本使命的新时期乡镇卫生院改革决不是对乡镇卫生院三十年改革的全盘否定, 更不是再回到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中。而是要扬长避短, 承前启后。对于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市场化取向和盈利型运作, 必需坚决地抛弃, 但对于能够增强机构活力的改革措施, 必需继续发扬。安徽省在改革的政策设计中, 坚定不移地坚持乡镇卫生院的“独立核算”, 避免回到“大锅饭”的体制;坚持“按岗定酬、按工作业绩取酬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3], 避免回到“平均主义”的体制; 坚持实行“全员聘用制”[3], 避免回到“铁饭碗”的体制;坚持“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3], 避免回到“铁交椅”的体制。新时期乡镇卫生院改革的重要特点是经过正确的扬弃, 决不能把盆子里的孩子连同污水一起泼掉。

2 精心构建统分结合的双重经营体制

乡镇卫生院的经营权应该怎样行使?这是新时期乡镇卫生院改革必需做出的回答。

计划经济时期, 乡镇卫生院规模很小, 收入和支出都非常单一, 医疗市场没有任何竞争, 当时的乡镇卫生院根本就不存在“经营”问题, 只需要按照上面的规定操作, 过着“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平静生活。

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 乡镇卫生院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经营问题随之也日渐凸显。与此同时, 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约束也因投入减少而逐渐削弱。政府和乡镇卫生院之间逐渐形成了这样的默契:你不要向我要“口粮”, 我也不干预你的“经营”。这种“两不找”的行为, 在当时甚至被披上了“转变政府职能”“扩大卫生机构经营自主权”“两权分离”等改革外衣。在这场博弈过程中, 政府得到的是削减财政投入后的轻松, 失去的是对乡镇卫生院经营权的掌控。乡镇卫生院失去的是政府的财政支持, 得到的是经营自主权。一些院长甚至成为乡镇卫生院事实上的老板, 乡镇卫生院的逐利行为也在此基础上日甚一日。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定》中明确了“乡镇卫生院由政府举办”。政府之所以要举办乡镇卫生院, 就是要确保乡镇卫生院的公益性。政府要确保乡镇卫生院公益性, 就不可能不对其经营活动进行干预, 也就不可能不掌控乡镇卫生院的经营权。

但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卫生服务又是伴随着形形色色经营活动进行的, 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具体涉足这些零星繁琐的经营事务, 这就需要政府把乡镇卫生院的一部分经营权委托给院长, 同时明确其责任和规则, 以保证公益的回归。于是《决定》提出了“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 为乡镇卫生院确立了“委托经营”的管理体制。但“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只是回答了政府应该“赋予”院长哪些经营权, 却没有回答政府应该“保留”哪些经营权。再加上对于“目标”的考核和“责任”的追究往往流于形式, 院长的“任期”也往往演变为有“任”无“期”, 所以“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并没有能够真正解决乡镇卫生院经营失控的问题。

院长作为卫生院的经营者, 必需拥有一定的经营权, 政府作为卫生院的举办者, 为了实现公共服务的公益目标, 对卫生院的经营者必需拥有有力的控制权。如何在县域内建立政府和卫生院统分结合的双重经营机制?政府应该“统”哪些, “分”哪些?统与分如何结合?这就是新时期乡镇卫生院改革必需回答的问题。

对此很多地区都摸索了极其有价值的经验, 安徽省近期出台的乡镇卫生院综合改革方案中对此也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突出体现在以下的一些政策设计:

在乡镇卫生院的人事管理中, 政府通过编制管理实行总量控制, 但编制只是“作为聘用人员和核拨经费的依据”[3], 不再把编制固定到人头, 而是按照岗位管理的思路“实行全员聘用”, 由乡镇卫生院与应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 实行合同管理。[3]”再由政府的管理部门依据相关规定对合同进行认定。

在乡镇卫生院的工资管理中, 政府的管理部门依据绩效考核结果核定各个卫生院的工资总额。在总额控制的前提下, 员工的具体分配方案则由卫生院自主地运用“按岗定酬、按工作业绩取酬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3]“制定内部分配管理办法, 定期组织对职工绩效进行考核, 考核结果与职工个人收入挂钩”[3]。

在乡镇卫生院的资金管理中, 明确了乡镇卫生院在自有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主权、会计主体和债权债务关系不变的前提下[3]”, 取消乡镇卫生院在银行的现有账户, 由政府管理部门集中收付管理。同时对乡镇卫生院实行收支预算管理, 由乡镇卫生院编制年度预算和分月用款计划的草案, 经政府管理部门审定后执行。

在院长的管理中, 明确院长由政府管理部门“公开选拔, 择优聘任”[3], 通过“任期目标责任制”[3]调控院长的经营行为, 确保乡镇卫生院提供公益性服务。

贯穿这一系列具体政策的设计思路, 便是通过统分结合的双重经营格局, “建立宏观调控有力、微观运行富有生机的新机制”[5]。

3 积极推进由“双轨”向“并轨”过渡

新时期乡镇卫生院改革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如何通过“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体制, 对乡村两级卫生服务现行的“双轨制”实行“并轨”。

长期以来, 我国村级卫生服务实际上是完全建立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在大多数农村地区, 供方是私人诊所, 需方靠自费医疗。当“乡镇卫生院由政府举办”的体制明确后, 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双轨制”运行格局更加明显:乡镇卫生院列入了国家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村卫生室却榜上无名;乡镇卫生院进入合作医疗统筹支付, 村卫生室却不作为报销定点机构;乡镇卫生院人员纳入事业单位的编制管理, 乡村医生身份至今依旧是农民。总之, 乡镇卫生院正逐渐实现了政府主导, 村卫生室却依旧是市场主导, 乡村两级的卫生服务形成了明显的“双轨制”。

中央2002年的《决定》和2009年的《意见》都只是界定了村卫生室的职能, 对村卫生室的基本属性、举办主体、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补偿制度都没有做任何界定, 事实上是作为改革的“填空词”给地方政府留下探索空间。

安徽对这道改革的“填空词”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并坚定地认为:对乡村两级卫生服务逐步实行“并轨”应该是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大势所趋。

最简单的道理是村卫生室是最贴近农村居民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 是农村居民利用率最高的机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 农村居民门诊在村卫生室占门诊总量的57.73%[6], 如果再换一个角度看, 村卫生室的服务对象100%是农村居民!对农村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产生着如此重要作用的卫生组织却没有纳入政府主导的覆盖, 不得不运行在市场机制的轨道上, 依靠追求盈利实行生存。这种现象表面上看是对村级卫生组织的不公平, 实际上是对农村居民的最大不公平。

在由“双轨”向“并轨”过渡的过程中, 安徽正在一步步地推进:2007年安徽省政府对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乡村医生每年补助1 200元;同年通过“民生工程”, 政府对全省每个村卫生室安排5.6万元用于房屋建设和设备装配;2008年将实行乡村一体化的村卫生室纳入到合作医疗门诊统筹的定点机构;2009年由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乡村一体化的指导意见》, 省政府主持召开了由各县市政府领导参加的“乡村一体化管理工作会议”。具有突破意义的是在这次医改政策设计中把实施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纳入药品零差率制度, 给每名乡村医生每年补助8 000元。

“并轨”的具体实现形式是推行乡村卫生服务管理的一体化, 而一体化的要领是依靠乡镇卫生院对乡村两级卫生服务实行统管。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由原先医疗市场的竞争对手转变为基本卫生服务的合作伙伴。这种一波三折、迟迟没有能够实现的历史姓“转变”, 只有伴随新时期乡镇卫生院“转轨、转型”改革大趋势, 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4 需要继续探索的若干问题

安徽在新时期乡镇卫生院改革的政策设计过程中, 对一些焦点问题仍处于艰难的探索中。

4.1 如何建立责任和权力对应的“县管”体制

中央在2002年的《决定》中提出了“乡镇卫生院由政府举办”, 并明确规定“卫生院的人员、业务、经费等划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按职责管理。”在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没有对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体制做出新的规定。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在县级建立责任与权力相对应的管理体制, 避免在县级政府内出现多头管理、责任与权力相分离的现象。譬如:县域内乡镇卫生院的编制由编制部门核定总额, 但如何依据卫生服务的供需变化在县域内各个乡镇卫生院之间配置, 则应该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财政部门对县域内乡镇卫生院经常性补助核定总额, 但如何根据卫生服务绩效考核结果在县域内各个乡镇卫生院中分配, 也应该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与此相对应的是, 乡镇卫生院在管理中出了问题, 也理所当然地惟卫生行政部门是问。“主管”的含义, 应该是权力与责任的统一。

4.2 如何明晰政府的投入

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分为“基础建设投入”和“经常性投入”。对于“经常性投入”需要有一个明晰的、具有操作性的测算口径, 并且要让乡镇卫生院也能知晓这一口径, 从而能够知道:如果卫生院完成了年度工作目标, 得到来自政府的补助究竟是多少, 做到心中有数。因为乡镇卫生院毕竟是独立核算的经济单元, 独立核算的基本规则是“以收定支”, 而不是实行“统收统支”。如果在补助口径上只笼统地提出“差额部分由政府在预算中足额安排”[7], 则很容易让乡镇卫生院产生由政府财政包揽的错觉。这样就很容易诱导乡镇卫生院重新回到“等、靠、要”的状态, 而财政事实上也兑现不了“兜底”的许诺。必然的结果是导致乡镇卫生院再次处于入不敷出的困境, 卫生院对政府有怨气, 政府把卫生院看成无法承受的负担。发展下去, 有可能再次走向“甩包袱”的极端。因此, 如何设计并公布对于乡镇卫生院“经常性投入”的测算口径, 是改革中需要继续完善的一个焦点问题。

4.3 如何建立对乡镇卫生院资金运行监管

从改革的趋势看, 乡镇卫生院资金管理大致要经历“自收自支、收支统管、统收统支”三个阶段。

“自收自支”是指乡镇卫生院直接从收入中支取资金, 乡镇卫生院的支出完全由院长确定, 主管机关的监管有名无实。这种运行方式很容易导致财务管理混乱, 公有资产流失。在此以前, 大多数乡镇卫生院的资金运行都是处于这种状态。

“收支统管”是指乡镇卫生院的主管机关设立乡镇卫生院资金管理中心, 对乡镇卫生院的收入和支出实行统管。乡镇卫生院的支出必需经过主管机关审定后才能入账, 未经申报和审定, 院长无权擅自支出。这种运行方式既保持乡镇卫生院“独立核算”的体制, 又能够对支出进行有效的控制。安徽省的霍山、肥西、天长、当涂等县都采取了这种管理方式, 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统收统支”应该是乡镇卫生院资金管理的理想模式。乡镇卫生院收入全部上缴国库, 支出由财政全额拨付。财政投入与资金管理合为一体, 全部由政府的财政部门承担。乡镇卫生院不再实行“独立核算”, 而是实行严格意义的“收支两条线”。在这种管理模式下, 乡镇卫生院只需要提供服务, 不需要盘算收支。

“统收统支”固然是一种理想的运行模式, 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讲, 目前的条件都不成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乡镇卫生院只能采取“收支统管”这种过渡模式。

既然“收支统管”是属于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制度, 这种管理就必需与乡镇卫生院的行政管理、业务管理、物资管理等联系到一起统筹安排。既然卫生院内部的财务管理与政府投入是两个不同的命题, 那么承担乡镇卫生院“收支统管”职能的究竟是乡镇卫生院的主管部门合适, 还是财政部门直接管理合适, 尚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推敲。

4.4 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如何适度借助市场机制的作用

由“市场补偿为主导”转变为“政府补偿为主导”, 对于乡镇卫生院来说最大的变化就是由原先向市场“挣钱”变为现在靠政府“给钱”。挣钱的规则是建立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交换”, 给钱的规则是依据政府组织的“考核”。理论上讲, 这种考核是能够反映客观实际的。但以往的实践表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考核很容易流于形式, 很难反映真实的业绩, 这是勿庸讳言的事实。当政府补偿在乡镇卫生院收入中只是很小一部分的时候, 这种误差对乡镇卫生院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当政府补偿将成为乡镇卫生院主要收入来源时, 如何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 就直接关系到乡镇卫生院服务效力这样一个重大问题。安徽为此专门制定了《绩效考核试点办法》, 但在实际运作中怎样才能避免传统考核方式中存在“失真”的弊端, 怎样通过“购买服务”、适度借助市场机制中“铁面无情”的威力来检验乡镇卫生院的服务绩效, 尚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S].2009.

[2]卫生部2001年与2008年财务统计报表[M].

[3]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S].2009.

[4]老子.老子[M].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S].1997.

[6]卫生部农卫司.关于2008年全国新型合作医疗运行情况的通报[S].2009.

“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出炉 篇9

2015年12月28日,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公布了“2014-2015年度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名单, 全国1300所乡镇卫生院榜上有名。2014年8月, 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根据“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标准, 经过逐级审核、现场抽查、公示等程序, 遴选出1300所乡镇卫生院为“2014—2015年度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

国家卫生计生委指出, 乡镇卫生院承担着为辖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服务的重要职能, 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中发挥着上联下通的枢纽作用。“2014—2015年度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功能定位明确, 管理规范, 服务水平较高, 医改任务落实较好, 群众满意度较高, 能代表目前全国乡镇卫生院的管理和发展水平。希望被通报的乡镇卫生院能够继续加强内部管理, 不断改善服务条件, 提高服务质量, 为全国的乡镇卫生院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乡镇卫生院建筑设计浅析 篇10

乡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能够一专多能地担起全科医生的职责, 这就给建筑设计师提出了如何解决多功能科室、综合性诊室、混合护理单元、综合病房、诊候合一、厅廊合一、门厅与候诊厅合一等诸多设计问题。

如何做到一屋多用, 尽量压缩非业务用房面积, 挂号、划价、中 (西) 药房、常规检验、生化检验等尽量减少或合设, 充分利用公共空间乃至每个细小部位, 为医患双方创造出舒适温馨的诊疗环境, 是设计师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榆林镇卫生院做为小规模卫生院力争减少走道式组合, 并在入口处加入一些厅式组合, 使小卫生院的设计向家庭式、别墅式的组合方式发展, 并力争将来在这些方面不妨多做些探索。

2 急救治疗区通道空间应充裕

乡镇卫生院面对的服务人群中, 患季节性疾病的多, 农闲时看病的多, 集市时就医的多, 而且随来随看。有时可能冷落到门可罗雀, 但有时又门庭若市, 但一般不会有城市医院的那种看病高峰。

乡镇卫生院在规模和技术等方面不及城市医院, 但同样会面临诸如急病、创伤、无征兆分娩等意外病例, 而且随着病人而来的还有一大群病人的亲朋好友。因此, 乡镇卫生院具有24小时有人值班的急诊室必不可少, 而且诊室区的走廊不能过于狭窄, 榆林镇卫生院的诊室区走廊按照净距2.4米设计, 尤其是急救治疗区的通道宽度为加宽的3.0米。

3 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人员复杂的医诊环境

在乡镇卫生院, 医患相识、相知的情况比较多, 使得病人一到就可选定医生, 而且患者可能与医生熟悉而不愿多等, 一拥而入挤在诊桌前, 这样既干扰其他病人, 也妨碍医生查询他人病情。本次设计借鉴了国内外一些综合医院的做法, 从建筑设计入手, 分隔出相对独立、舒适温馨的候诊休息空间, 候诊的病人就在候诊区, 让就诊患者大胆向医生倾诉病情。

4 预留将来与城市医院合作的空间

乡镇卫生院需要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 应该向城市医院寻求帮助和长期支援;而城市医院为了更充分地将其技术优势惠及更多的患者, 尤其是较为偏远地区的患者, 也需要乡镇卫生院的协作。这种既利于城市医院的发展, 又利于乡镇卫生院和病人医治的做法应该大力倡导。未来的乡镇卫生院建设应该大力提高自身的建筑质量标准, 改善卫生院整体环境以吸引援助。为了积极与城市医院合作, 榆林镇卫生院在一层较安静处单独设置了一些供外来专家诊治的工作空间和设备空间。

5 设计中创造条件配置简易餐饮自助加工区

乡镇卫生院的住院患者大多就近居住, 饮食自备或者把半成品食物拿到卫生院来再加工的情况比较多, 因此, 一般卫生院的营养灶 (或营养食堂) 可与职工食堂合并使用。虽然榆林镇卫生院受资金限制未设置营养灶房, 但仍然在在住院病区设置了供病人及其陪护人员使用的简易自助厨房, 这既可保持病房的卫生, 也方便了病人及其家属。

6 配套设计水、暖设施

近些年来已经有不少新建的卫生院解决了给排水和采暖空调等问题, 住院病房也都比照城市医院设有厕浴间, 住院条件大为改善了。但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 榆林镇卫生院还在打井取水, 自设高位水箱供水;针对此类情况的榆林镇卫生院设置病人了洗衣间以及土暖气、利用太阳能等设施, 积极改善住院条件。

榆林镇卫生院刚刚竣工投入使用, 希望能够为新农村医疗建设、为“满足乡镇卫生院的基本功能需要, 提高投资效益, 促进当地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摘要: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人口占中国绝大部分的农村与乡镇医疗卫生问题更是倍受重视。当前乡镇卫生院总体医疗服务能力低下, 主要表现为医疗技术较低、设备落后、医院经费困难、医疗用房短缺等, 除部分中心卫生院具有住院医疗服务能力外, 绝大多数乡镇卫生院仅能提供最基本的一些门诊医疗服务。因此改善乡镇卫生院医疗环境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就榆林镇卫生院为例浅析乡镇卫生院的建筑设计。

基层乡镇卫生院 篇11

关键词:会计监督机制;乡镇卫生院;内部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TU755 文献标识码:A

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监督制度对于各个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乡镇卫生院中,会计监督制度亦是如此。我国有关部门在乡镇卫生院会计监督制度方面虽然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在实际的乡镇卫生院的发展中,仍旧存在大量的会计监督方面的问题,严重的影响了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方面的发展。因此,在今后的乡镇卫生院发展中,要加强对会计监督制度的重视和研究,同时在不断的研究中逐渐的将对乡镇卫生院会计监督制度的研究纳入到乡镇卫生院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从而促进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和进步。

一.乡镇卫生院会计监督问题分析

1.1 院长负责制引发的财务管理问题

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乡镇卫生院会计监督制度的实施成效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卫生院院长,领导的重视有助于卫生院会计监督机制的有效实施,反之则亦然,甚至造成非常严重的财务控制问题。比如,如果权力集中于院长手中,并且其财务意识、法律意识相对比较淡薄,在利益的驱使下,做出违法乱纪之事,导致卫生院财务管理不受控制,会计信息失真,更为严重的是可能会引发社会问题。

1.2 乡镇卫生院会计核算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就当前国内很多乡镇卫生院的运行实践来看,会计从业人员的基础技能比较差,尤其是会计账簿的管理、档案管理以及各项收费和票据的管理比较混乱,甚至卫生院的住院发票与看病门诊发票的管理漏洞百出;有些乡镇卫生院的会计账目管理形同虚设,只不过是现金流水账而已,卫生院的固定资产、事业基金以及应收应付科目常年没有记录,缺乏凭证。

1.3 会计人员素质和业务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对于乡镇卫生院而言,通常远离都市、靠近郊区或者农村,由于条件的限制,因此其人才相对比较匮乏,甚至有写乡镇卫生院根本就没有专业的会计人员;多数情况下由财务人员来兼职或外聘,由于对该卫生院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因此很难保证乡镇卫生院的会计工作质量。这样的情况在国内各乡镇卫生院均有体现,即便是经济条件较好的一些卫生院,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资格审查也不严格。

二. 加强乡镇卫生院会计监督制度的对策

2.1建立健全院长任用管理机制

院长负责制有助于卫生院的自主经营,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因此要完善院长任用管理制度。首先,院长聘任时,卫生管理部门要本着公平、公开的原则进行,选拔政治素质好、业务技能精、有领导管理才能的人员来担任。其次,与院长签订任期责任书,具体规定院长任期内的目标、权限、责任等,完善奖惩制度,定期对院长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卫生部门有权根据考核结果来考察其这一阶段的工作是否合格,不合格的及时采取措施,对在考核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再次,院长任期结束时,实行离任审计制度,对院长任期内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任期目标是否实现等进行详细的审计,督促院长任期内正确执行各项政策、制度,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乡镇卫生院的良性发展。

2.2强化会计监督管理工作规范

会计监督工作中会计人员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强化会计监督管理工作规范,依法整顿会计工作秩序。首先,严格审查会计从业资格,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包括业务培训、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会计人员的监督意识,杜绝无证上岗。其次,健全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完善会计人员流动机制,避免集权机制制约会计人员的工作。再次,提高会计人员法律意识,提高会计人员解决棘手问题的能力,确保其满足新形势下会计监督工作需求。

2.3财务支出采取会审会签制度

乡镇卫生院应成立理财小组即会审会签小组,定期进行会审会签,从而提高会计监督水平。首先,加大对会计票据、原始凭证的会审力度,确保经济活动的合法合理性,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解决,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其次,对卫生院的重大金额支出,如房屋建设投资、医疗仪器购买等,要经过领导班子充分酝酿、讨论后再做决定。这样能有效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有效落实会审会签制度,切实起到会计监督的

作用。

2.4制订会计人员培训管理计划

加强乡镇卫生院的会计监督制度,还要不断的增强乡镇卫生院中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一方面,要加强会计人员职业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还要重视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加强会计人员培训的同时,还要鼓励其不断的学习会计方面的相关知识。

结语:综上所述,乡镇卫生院会计监督制度对于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就我国目前乡镇卫生院中的会计监督制度来看,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且这些问题都具有一定的严重性,再加之我国乡镇卫生院领域在会计监督制度方面的研究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因而为乡镇卫生院中的会计监督制度带来的一定的困扰。因此,在今后的乡镇卫生院发展中,要加强对会计监督制度的重视和研究,并且要从会计监督机制的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并且根据乡镇卫生院的运营的特点进行研究,使得会计监督制度能够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和进步,为其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谷冬梅.乡镇卫生院会计监督制度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3(19)

[2]徐京云.乡镇卫生院会计监督制度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3(06)

基层乡镇卫生院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根据国家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实施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卫办农卫发[2011]34号)以及针对乡镇卫生院改制后绩效考核的相关文件,并结合实地调查与专家访谈,设计出评价民营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的主要指标体系(表1),以此对江苏省沭阳县37家民营卫生院2010年8月—2011年8月的卫生服务情况进行资料收集。

注:沭阳县民营乡镇卫生院不承担公共卫生职能,而是由各乡镇的防保站统一负责,因此,公共卫生类指标不纳入本次调查。

1.2 研究方法

采用秩和比法进行综合评价,RSR值是反映被评价对象相对优劣程度的指标,RSR值越大说明被评价对象的综合水平越高。

2 结果

2.1 沭阳县民营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总体评价

根据评价体系中各指标所占的分值,按照低于标准值1个百分点扣0.1分,扣完为止的评分规则,计算出各家民营乡镇卫生院的得分情况(其中负向指标高于标准值1个百分点扣0.1分,扣完为止),粗略估计出民营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的得分情况:平均得分为77.1分,处于均分以下的有16家,处于均分以上的有21家,最高为塘沟医院87.5分,最低为胡集医院65.5分。综合管理、基本医疗服务和满意度3个维度的平均得分分别为15.1分、17.8分和28.5分,具体结果见表2。

2.2 沭阳县民营乡镇卫生院具体分档及排序

2.2.1 编秩并计算秩和比值。

编出各对象每个指标的秩,其中高优指标从小到大编秩,低优指标从大到小编秩,同一指标数值相同者编平均秩。本研究中医疗事故发生次数、药品占业务总收入比例、门诊次均费用和住院次均费用4个指标为低优指标,其余指标为高优指标。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秩和比值:RSRi=1im×nj=Σ1Rij,式中i=1,2,……,n;j=1,2……,m;Rij为某一评价对象考核指标的秩次值;m为评价指标数,n为评价对象数。

2.2.2 确定秩和比值的分布。

将37家民营乡镇卫生院的秩和比值从小到大排列,编制RSR频数分布表,得出RSR值对应的频数(F)、秩次(R)和百分比,查“百分数与概率单位对照表”,求其所对应的概率单位(Y)。

2.2.3 相关性的检验与回归方程的构建。

选入双变量RSR值、Y值做相关性检验,得到Pearson相关系数(r=0.983,P<0.001),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越接近1,说明两变量正向线性关联程度越高,研究中r=0.983接近1,表明RSR值与Y值的正向线性关联程度很高。在回归分析中,定义自变量Y,应变量RSR,直线回归方程为:RSR=-0.273+0.156Y(F=983.148,P<0.001),说明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且RSR随着Y的增加而增加,Y每增加一个单位,RSR值平均增加0.156个单位。

2.2.4 沭阳县37家民营卫生院分档与排序。

根据RSR值、Y值将沭阳县37家民营乡镇卫生院分为差、较差、中、较好和好5档,见表3。

3 讨论

3.1 民营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服务质量总体水平较高,但综合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沭阳县37家民营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得分(表2)表明民营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服务总体水平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乡镇卫生院产权制度改革所带来的成效。一方面,改制拓宽了融资渠道,增加了医院的卫生事业投入,民间闲散资金大量流入医院,2000年沭阳县乡镇卫生院改制期间,民间投入的建设资金达2 000多万元,相当于改制前5年总投入的20倍[4],这使得民营乡镇卫生院在设备设施、就医环境等方面存在优势,促进了民营乡镇卫生院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民营乡镇卫生院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各民营乡镇卫生院之间形成了新的竞争格局,各民营乡镇卫生院都不断地增加资金投入、扩大服务范围和发展专科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民营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服务能力。

但从维度划分上看,综合管理是民营卫生院需要加强并且被关注的地方,根据《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记载,目前在我国,无论是医院还是乡镇卫生院,民营机构只占据很小的比重,绝大多数都是政府所办。2009年公立医疗服务机构在卫生人才占有上也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民营医院占有率不到25%[1],由此可见,不管是民营医院,还是民营的乡镇卫生院,都与公立性质的卫生机构存在着不公平的竞争,使得民营乡镇卫生院在机构等级评审、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晋升、银行贷款和征用土地等方面存在着较多限制和问题[5],从而导致民营乡镇卫生院在卫生人力、基础建设等方面的综合管理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营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因此,作为政府应当更加重视民营乡镇卫生院的地位,给予其与公立卫生院同等的竞争平台,积极鼓励卫生人才向民营卫生院流动,促进民营乡镇卫生院的健康发展;作为民营乡镇卫生院应当更加努力地完善自己,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机构管理制度,运用产权明确、职工自主权大等优势吸引优秀人才,提高自己的综合管理水平,从而提高整个民营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服务质量。

3.2 沭阳县民营乡镇卫生院分档均衡,需重点关注档次较低的民营乡镇卫生院以缩小差距

运用秩和比法对沭阳县37家民营乡镇卫生院进行排序与分档,结果显示,乡镇卫生院在各档次的分布基本均衡,表明沭阳县民营乡镇卫生院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贫富差距”仍未消除。处于“中等”档次之下的民营乡镇卫生院所占比例较大,应成为政府和卫生院重点关注的对象。其中,高墟医院、西圩医院、七雄医院、庙头医院、龙庙医院、钱集医院和青伊湖农场7家卫生院属于“差”档次,这可能与所在乡镇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有一定联系,这部分民营乡镇卫生院应当加强机构管理与监督,开展职工与患者双向的访谈会,及时找出与其他乡镇卫生院之间的差距,积极改革医院管理制度,适当调整组织结构,以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同时,政府也应重点关注这部分民营乡镇卫生院,在权力范围内加强对其监管,增强宏观调控能力,为民营乡镇卫生院提供一个相对比较公平的竞争环境。

摘要:目的 对民营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为提高民营乡镇卫生院服务质量以及与公立卫生院相比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秩和比法(RSR)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沂涛、茆圩、新河、耿圩、塘沟、刘集和扎下7家医院最好,高墟、西圩、七雄、庙头、龙庙、钱集和青伊湖农场7家医院最差。结论 民营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总体水平较高,但综合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沭阳县民营乡镇卫生院分档均衡,需重点关注档次较低的民营乡镇卫生院以缩小差距。

关键词:民营,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戈文鲁,易琳琳.我国民营医院发展的现实困境及政策建议[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4(3):66-70.

[2]曹荣桂.推动我国民营医疗事业走上健康有序发展轨道[C].北京:2002.

[3]吴革峰.建立“公有民营”机制促进乡镇卫生院发展[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1,15(9):31-32.

[4]万锡福,任彦孔.历史性的跨越—江苏省沭阳县乡镇卫生院产权制度改革考察[J].中国卫生经济,2001,20(12):51-52.

上一篇:路面施工方法下一篇:应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