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基层社会治理

2024-08-10

乡镇基层社会治理(精选8篇)

乡镇基层社会治理 篇1

为进一步提高城乡基层治理能力,12月21日,井研县20xx年城乡基层治理互学互鉴活动现场会在集益镇举行。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谢黎参加活动。

在沃馋现代农业、雨台新村聚居点等地,与会人员通过现场观摩、听取汇报等方式,详细了解集益镇“党建领航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的工作思路。今年以来,按照县委、县政府抓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和“聚焦乡村善治”工作部署,集益镇以全面加强党的核心领导为总抓手,持续开展城乡基层治理“十大行动”,积极探索乡村善治“领航、固本、协同”之路,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四川省首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界牌村成功创建四川省乡村治理示范村。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交流会上,与会人员听取了集益镇开展城乡基层治理工作的情况汇报,并就如何推动村(社区)党员、乡贤等力量积极参与到纠纷化解、村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沟通交流。

会议强调:要多措并举推动城乡基层治理工作走深走实。一要着眼实际抓好落实,对标对表年初下发的城乡基层治理工作要点等一系列文件要求,紧盯目标梳理补差,确保按期保质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二要着眼实效解决问题,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城乡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深化村民文明诚信积分制管理、“红色议事堂”、“橘乡红”党建联盟、集体经济“抱团”发展等创新做法,切实提升城乡基层治理的效能和水平。三要着眼长远形成机制,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根本要求,用制度来巩固和拓展已有治理成果,充分挖掘城乡基层治理中的典型事例,全力营造起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的良好氛围,同时对下一年度工作进行展望和规划,打造更多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井研样板”。

乡镇基层社会治理 篇2

在农村基层治理模式中,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乡镇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 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 乡镇政府应该从“以行政汲取为主要特征”的“管制型”治理转向“为农服务”和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型”治理。而现今对农村基层治理的现实表明, 一些基层干部大大滞后于中央新的执政理念和政策转型的新要求。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土地抛荒、干群冲突等现象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 这是没有及时发现基层治理危机、没有建立健全的危机预防系统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农村基层治理危机的预防离不开乡镇政府的监督指引作用, 因此, 对农村治理中乡镇政府工作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良性治理的对策势在必行。

二、农村基层治理中的乡镇政府行为分析——以海南省为例

对于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条规定, 基层政权组织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帮助, 不得干预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为了全面了解海南农村治理中乡镇政府的现状和作用, 2013年1月, 课题组对海口、琼海、陵水、三亚、定安五个地区的农民进行了抽样调查, 并对所调查的村屯进行了实地访谈和问卷发放, 共发问卷240份, 回收有效问卷225份, 发现在村民自治的实际运行中乡镇政府行为存在不规范的一面。

(一) 工作效率远远滞后

政府工作效率一直都是民众热议的话题, 政府办事效率低下已经在民众的头脑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感觉。在此次调查走访中, 我们也统计了一下当地村民对于乡镇政府办事效率看法。其中, 有6.2%的人认为“非常高”, 15.6%的人认为“较高”, 其余的则是“一般”和“很低”。

面对政府办事效率低下, 我国也一直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效果却甚微, 这不得不引发人们的思考。我们主要认为引发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官本位”思想。在大多数人中, 当官之后就感觉高人一等, 不自然地就会表现出一种盛气凌人的感觉。因而, 要打破这种现象, 最根本的还是要转变思想。

(二) 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公共服务是指提供的满足全社会共同需要的有形公共产品和无形公共服务。从国家对于乡镇政府这一基层政权的职能定位上来说, 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和提供公共服务是其主要职能之一。但通过对村民的访谈和我们实地的观察, 乡镇政府在这一方面的表现存在严重不足。最为直观的表现是, 医疗卫生条件较差, 国家对于农民的养老和医疗政策常常得不到落实;文化教育设施建设不到位, 义务教育和村民的文化生活得不到较好的保障;自然环境的污染破坏不能得到有效治理等等。

分析其原因, 我们认为, 乡镇政府的财政紧缺是一个重要方面。乡镇政府要负担沉重的社会事务和经济发展任务, 要保证乡镇一级政府的正常运转, 这一切都需要巨大的财力支持。乡镇政府财力从何而来?在财政分级管理分灶吃饭的体制下, 其财力是要靠自己来解决的。但是, 很多乡镇政府很难以自身的力量寻找到足够的财政支持。相较于提供公共物品, 乡镇政府更愿意把有限的财政投入到好操作且见效快的经济投资上, 比如招商引资、兴办企业等, 而忽略了其应当承担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三) 对村管控失当

关于乡镇与村之间关系的调查, 我们是通过对村民访谈的形式进行的。当我们问到当村委会与镇政府的意见发生冲突时怎么办。很多村民都回答“当然是镇上说了算”, 有些村民甚至说“镇上说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呗, 这是上边的命令, 当然要服从了”。此外, 20.9%的村民认为村委会的干部都是靠乡镇来任命的。由此看来, 无论从村民们的意识中还是在实际上, 都存在着乡镇政府对村委会的不适当控制。

法律虽然规定了乡镇政府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 但在实际的运行中却出现了乡镇对村的“领导”, 导致村民民主自治效果受到极大的削弱。乡镇政府在治理的过程中, 并不是担任“守夜人”的角色, 其更多的是在履行本身职能的过程中谋取利己的经济效益, 进而实现自身的利益需求。出现这一现象, 我们认为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 从乡镇政府自身利益出发, 乡镇政府更愿意领导村委会。乡镇一级要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如果仅仅从“指导”村委会来完成, 显然不现实。如果乡镇政府失去对村委会的领导, 乡镇的不少工作可能都无法完成。所以, 在实践中, 乡镇政府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摆在领导的位置上。另一方面, 乡镇政府存在轻易对村委会实现领导的能力。《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在农村自治中的领导核心地位, 虽然法律规定村党委对村委会只存在指导和协助的关系, 但实践中往往是村党委领导村委会的工作。那么, 乡镇政府便可以通过领导村党委轻而易举的实现对村委会的领导。

(四) 选举监督不完善

在走访中我们问到有关选举村委会干部问题时, 听到答案基本都是:“上面的名单已经定好的了, 完全就是走个形式的而已。”“或者就是选一个普通的村民跟那些定好的人一起让村民进行投票选择, 肯定是那个定好的那个人。选举之前他们都有跟上级吃过饭什么的, 根本就是形式的, 走个过程而已。”

就目前状况而言, 乡镇和村干部在选举中作弊, 不尊重选民的民主权利, 没有充分体现选民的真实意愿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趋势, 所以才会导致多数选民认为选举是“走形式”。究其本质, 村民的选举权利依旧没有得到尊重和实现。由此观之, 乡镇干部在监督村委会选举的过程中没有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村民对此情况早已见怪不怪, 并也默认为合理, 当我们问及原因时, 村民表示曾经对选举的不合理进行质疑, 但找不到适当的申述途径和没有相关的部门做出解释, 最后就是不了了之, 依旧是定好的候选人当选。

三、规范乡镇政府行为, 打造服务型政府的措施

(一) 推广建设派驻乡镇检察室, 加强对乡镇政府的监督

由于权力意识的作用, 我国各级政府中普遍存在着上级政府掌权, 下级政府失权的尴尬局面。海南的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中也存在这种现象, 乡镇政府很多情况下左右与影响、甚至是直接决定着村委会的工作。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乡镇基层政权存在着农村基层法律监督缺位的困境, 而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 与其他形式监督相比, 具有独特、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乡政村治”的治理模式下, 目前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国家审判机关的监督延伸到了农村基层, 惟独基层检察院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机构设置。而检察机关对于社会的运行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作为检察机关的延伸物, 派驻乡镇检察室对于农村与乡镇的社会治安、稳定发展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作为海南行政体制设计中的创新与亮点, 派驻乡镇检察室对于海南的意义更为重大。因此要推广建设派驻乡镇检察室的设置, 发挥基层法律监督职能。重点监督纠正乡镇政府无视群众切身利益, 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 通过立案、侦查、诉讼监督以及检察建议等方式形成“组合拳”, 促进公正廉洁。

(二) 乡镇政府践行公共服务的“安排者”和“提供者”的责任, 确立需求导向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农村的公共服务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 它关系到农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教育、农村科技研究、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的经济发展环境等。但是乡镇政府的财力、供给技术能力有限, 无法满足农民的公共服务需求, 政府就可以将公共服务的项目开放, 增加私营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政府主要承担财政筹措、业务监督及绩效评估的职责, 是公共服务的“安排者”和“提供者”, 而私营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则扮演“生产者”和“供给者”的角色。海南乡镇政府应着眼于本地区的长远发展, 建立一套有实践意义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为自身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提供保障。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制的改革也推进了基层民主制度的建设, 同时建立起广大农民对公共服务需求意愿的需求表达机制。逐步确立起由内部需求决定公共服务供给的机制。

(三) 规范乡镇政府行为, 创建高水平服务队伍

为了加强推进新农村建设, 改变农村治理的落后现状, 乡镇政府必须要切实解放思想, 改变并规范其行为, 从内外两方面去不断改进自己。一方面, 由内而外看,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公共服务理念的推行, 乡镇政府必须将以往由统治、管理为主的理念转变为服务, 从思想上不断端正自己的态度, 强化自己的服务理念, 做到真正的“为人民服务”, 切实履行人民公仆的职责。另一方面, 由外而内看, 尽管思想方面有所改善, 但最终的实施还是要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规章制度。因此, 乡镇政府要积极加强各种制度建设, 尤其是公开制度、责任制度, 同时反馈制度也不可小觑。政府各项措施的推行结果如何最终还是要看民众的评价和反馈, 因此, 笔者在此强烈呼吁乡镇政府要严格加强反馈制度建设, 从而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有效实现。

参考文献

[1]徐艳晴.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的理论来源[J].兰州学刊, 2010, (5) .

[2]徐艳晴.检察机关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创新探索[J].人民论坛, 2012, (3) .

乡镇基层社会治理 篇3

一、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方法和路径

上海市委“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1+6文件”明确,要重点扶持发展社区生活服务类、社区公益慈善类、社区文体活动类和社区专业调处类社会组织。日前,市社会工作党委与市民政局(市社团局)、市财政局等多部门联合发文,助力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建设、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目前,市级层面有18家社区社会组织,这些组织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新航社区服务总站、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等,通过区县工作站、街镇社工点(自强147个、新航152个、阳光148个)在社区开展服务;区县层面登记管理的四类社区社会组织有3051家,占28.35%,其中,生活服务类20.85%、公益慈善类57.33%、文体活动类13.20%、专业调处类8.62%。此外,还有备案管理的群众团队约2.3万家。社区社会组织已成为本市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重要主体之一。

1.探索以需求为导向的政府购买服务,拓展服务领域。一是建立购买服务体系。部分街镇成立了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把具体工作职能设置在社区自治办公室,公布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项目清单、设立专项资金,采用公开招投标、单一来源或竞争性谈判、社区培育等形式购买服务。二是建立统一规范机制。制定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办法、招投标工作流程等一套科学透明的管理制度,规范购买服务流程,强化绩效评价,做到统一申报、统一管理、统一评估、统一拨付。三是拓展购买服务的领域。通过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开展老年人综合服务、残障人群服务、青少年教育、就业援助、社会救助、文体活动等社区服务;通过引进社会组织,在家庭危机干预、社区公共事务协商、拆迁安置、业委会建设等专业调处领域,发挥相关社会组织的专业优势;通过将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生活服务中心、睦邻中心等公共设施委托社会组织运作,提供一站式、多样化、个性化的社区服务。

2.探索多元主体参与为导向的共治自治,拓宽参与渠道。一是搭建社区共治平台。打造社区共治平台,吸纳社会组织及其负责人进入社区委员会、区域化党建联席会、社区代表大会等社区共治平台,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协商与多元利益表达,开展协商互动。二是承担社区共治责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区域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与其他驻区单位进行合作,为社区提供各类志愿服务、社区宣传和社会责任服务等,不断拓宽各类群体参与治理的途径。三是培育社区自治。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涌现出一批社区骨干,使众多的社区积极分子和群众团队,促进了社区自治的参与广泛性和互动性,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参与度。

3.探索以服务功能建设为导向的区域化党建,引领社区发展。一是参与区域化党建。基层通过创新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有3名及以上正式党员的社会组织,建立独立党支部;党员人数不足3名的,按地域相邻、行业相近、便于活动的原则,建立联合党支部;对部分协会和群众活动团队,建立活动党支部,实行“党员一方隶属、双向管理、双边活动”;对目前没有党员的社会组织,选派党建联络员,并建立健全工青妇组织,通过党建引领和党群、党社互动,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治理。二是开展互动融合。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优势,整合社区各类资源,使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及党员群众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参与者。三是联系凝聚服务。社区社会组织通过开展公益项目“双向认领”活动,向社区单位、居民征集需求菜单,由社会组织承接开展公益服务。

4.探索以促进政社合作为导向的枢纽式服务管理,加强政社沟通。一是由政府扶持运作。枢纽型社会组织作为政社沟通合作的桥梁和平台,在参与治理中实现“三个对接”:需求对接、项目对接、资源对接,即通过社区代表会议、社会组织联络员、居委会和居民意见等多种渠道发现社区需求;根据需求设计购买服务项目,筛选和引入优秀的社会组织来承接;建立政社沟通和互动机制,为社会组织链接各类社区资源。二是独立运作或委托专业机构运营。鼓励支持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独立运作,或委托专业机构托管,健全社会组织的联系服务机制;协助基层政府完善购买服务管理,提出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和购买服务的政策建议;指导帮助其他社会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开展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培训,提供第三方评估和督导。

5.探索以社区营造为导向的社会组织孵化,激发基层活力。一是建立社区治理参与机制。社会组织协助社区建立健全楼组自治规范、居民区治理架构、居民议事平台、多元主体共治机制等,设计相关活动,推动各类群体、各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二是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引导自发组建社会组织和群众团队,为初创期的社区社会组织提供运营管理指导和培训,建立相适应的孵化过程和愿景设计。三是提升社区社会资本。社会组织从直接承接政府的服务性工作,转向以社会化方式提供专业性辅助工作,提升了社区的社会资本。同时,也积极挖掘社区资源,促进社区公益基金的建立,使驻区单位、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益慈善。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社区社会组织主要通过以需求为导向的政府购买服务、以多元主体参与为导向的共治自治、以服务功能建设为导向的区域化党建、以促进政社合作为导向的枢纽管理模式、以社区营造为导向的社会组织孵化等路径,在民生服务、公益慈善、文体活动、扶贫救助、化解矛盾、共治自治、表达民意、反映诉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主体作用。

二、几点启示

上海市社会工作党委坚持“一手抓思考,一手抓实践”,聚焦抓典型、抓人才、抓枢纽、抓公开、抓党建,注重发挥社会组织在参与治理中的作用,将社会组织参与拓展到基层社会治理的多个领域。

1.抓典型,探索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方法路径。一是开展试点提炼经验。注重发挥典型引路和示范效应,选取一些基础较好、实践较多的基层街镇开展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试点,提炼积累经验,为全市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二是探索枢纽式服务管理。以区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联合会或社会组织孵化园等为载体,赋予其指导、动员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平台功能。结合本市群团工作新举措,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枢纽功能,团结凝聚本领域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三是加强重点扶持。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化解信访、动拆迁等社会突出矛盾的工作机制,加强这方面社会组织的培育扶持,拓展社会组织参与社区事务的途径。

nlc202309021124

2.抓人才,营造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环境。一是加大政策定向扶持力度。研究制定扶持培育参与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社会组织的指导性政策,通过开办扶持、场地支持、税收优惠、人才激励等方式,大力培育并重点扶持社区生活服务类、公益慈善类、文体活动类和专业调处类等社会组织。二是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统一平台,推动政府职能部门购买服务项目、符合政府转移职能承接资质的社会组织等目录的出台,推动购买服务的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三是培养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开展对社会组织领域人才队伍的宏观规划和政策研究,加强对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培养扶持和激励,建立完善的社会组织从业者职业薪酬体系和指导标准。

3.抓枢纽,建立社会组织枢纽式服务管理工作体系。一是完善枢纽式服务管理。加强政策支持保障,推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强化枢纽型社会组织功能,为枢纽型社会组织开展服务推介、信息发布、政策咨询、培训交流提供支持。二是探索建立枢纽型社会组织。采取主动培育和社会化自主形成相结合的方式,把社区党委发展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党建枢纽,把区域社会组织联合会、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会组织孵化园等发展成为枢纽。三是加强社会组织党建。明确枢纽型社会组织党组织负责本领域、本区域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规划协调和指导联系,实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全覆盖。

4.抓公开,探索社会组织规范化和信息化公开机制。一是加强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完善现代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持续推进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和评估工作,以健全组织结构为重点,以完善规章制度为手段,以增强服务功能为目标,促进社会组织提升服务能力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二是探索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探索建立社会组织信息公开的统一平台,健全信息发布机制,推动社会组织“章程公开、事务公开、财务公开、资金筹集渠道公开和人员薪酬公开”。三是推动社会组织协商协同。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具有的行业、专业、职业、第三方、扎根基层等獨特优势,围绕所代表的行业和群体利益,逐步探索社会组织参与协商的渠道和机制。

5.抓党建,服务凝聚社会组织融入区域化党建格局。一是以党建引领区域化治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指导协调和资源整合的作用,以社区党委为平台,推动社会组织、驻区单位和社区党员参与社区共治。二是完善社会组织党建覆盖。采用“独立党组织、联合党组织、活动型党组织、党的工作小组”等方式,对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社会组织,全部建立党的组织;对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社会组织,由街镇社区党委,派遣党建指导员或明确党建联络员。三是制定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文件。起草出台加强和改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文件,明确要从健全党建工作管理体制,落实党建工作责任主体,健全党建工作协调机制等方面,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要发挥党组织政治引领、业务指导、资源对接、凝聚人才等功能,按照“行业归口、分级管理、区域托底、规范有序”的要求,加强对社会组织的联系、服务和管理。

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点 篇4

各村(居)委会、乡直各单位:

《2009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09年4月2日

2009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点

2009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总体要求是:十七届三中全会,全国、全省、全市、全县政法工作会议和县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促进都昌经济社会提速发展为首要任务,以维护社会稳定为核心,以为民惠民为根本,以开展机关效能年活动、爱民为民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为契机,全面提升政法综治维稳工作水平,为都昌经济提速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 1

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实现全县“综治争先进、维稳保先进,创优平安县”的奋斗目标。

一、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责任制

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综治例会制度。切实加强镇综治办自身建设,充分发挥组织协调的职能作用,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落实各项重点整治和治安防控措施,着力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根据县综治委出台的考评细则,细化对各村的考评,充分发挥考评的推动作用。坚决落实“一票否权决制”,对影响本地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要追究村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并在年终考评中不得评先评优

二、开展“严打”整治斗争

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始终保持对各种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要突出打击村霸、街霸、路霸等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恶势力犯罪,全力遏制 “三电”设施被盗和农村群众家禽家畜被盗案件的高发势头。健全完善对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的定期、滚动式排查制度,落实重点整治工作责任制,对确定的整治对象和问题,实行乡村联动,责任部门承包制,限期改变面貌。继续开展“扫黄打非”和禁毒、禁赌等斗争,坚决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加强学校、企业及周边环境治理工作,维护学校、企业安全和周边治安秩序。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渗透颠覆与分裂破坏活动,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

三、加大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切实加强我乡综治组织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

体系,推进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整合基层综治资源和群众自治组织、群防群治力量,一抓以联防队员为主的乡专职联防巡逻队伍建设,加强对辖区内治安巡逻防范;二抓以村干部、民兵、党员等治安骨干为主的村组治安联防巡逻队伍建设,通过对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形式,加强联防巡逻;三抓以治安积极分子、离退休人员等人组成的义务巡逻队伍。通过抓三级联防队员建设,组织群众参与治安防范,建立多渠道、多行业的治安信息员队伍。努力形成统一指挥、协调有序、反应敏感、运转有效的基层社会管理格局。

四、大力开展矛盾排查调处工作

进一步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办织协调拓宽基层社情民意诉求表达的收集反馈渠道。把排查信访突出问题及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纠纷作为工作重点,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突出解决民生问题、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坚持乡村两级按月定期排查调处报告制度,将化解调处任务、责任和期限,按照“三定一包”办法落实到部门、单位和责任人,将问题处理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采取平时定期排查、重大节日和重点活动重点排查、敏感时期超前排查、共性问题联合排查、突出问题专题排查的方式,综合运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手段,疏导、化解矛盾纠纷,强化社会联动调处,不断提高调处矛盾纠纷和化解不稳定因素的效率和水平,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预警机制,完善信息员队伍建设,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和进京上省上访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其他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

解决。预防和减少“民转刑”案件。

五、进一步提高民众安全感

紧紧围绕提升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和对平安建设的知晓率,狠抓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促进平安建设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居)委会、治保会、调委会建设。

(二)继续深入开展“平安村”、“平安校园”、“平安单位”(“平安医院”等为主要内容的“平安创建活动”。

六、加强和完善社会服务和管理

坚持 “公平对待、搞好服务、合理引导、完善管理“的方针,加强对我乡流动人口的管理,努力实现由以社会防范控制为主的治安管理向城市统筹规划、综合服务和管理转变,由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向流入地、流出地政府密切协作配合转变,由以户籍人口管理为主向以实有人口服务和管理转变,由政府职能部门管理为主向政府依法行政、基层组织广泛参与的社会化服务和管理转变。建立流动人口动态排查机制,全面、准确地掌握流动人口的基本信息。加强对出租房屋的管理和治安检查,依法打击流动人口中的违法犯罪活动,努力实现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规范有序

进一步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巩固摸排成果,加强衔接等基础工作,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帮教工作到位。加强对监外执行罪犯的管理,防止脱管漏管,积极推进矫正工作。

加强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和权益保护,加大对市场、校园及其周边治安秩序整治力度,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杜绝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七、加强平安建设宣传努力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篇5

今年我乡综治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及县政法委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县委、县政府及县政法委的统一部署,牢固树立“守土有责,保一方平安”的思想,以及县委、县政府关于建立“打、防、控”一体化机制和“百、千、万”工程的普法活动要求,狠抓政治队伍建设,深化政法工作改革,以创建“平安xx”工作活动为契机,在“六五”普法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依法治乡进程,为我乡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和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主要工作是:

一、党政重视,责任明确,真抓实管。xx乡历来是社会治安较复杂的乡镇,经过多年的整治,治安形势大有好转,年初以来,乡党委、政府把综治工作作为今年工作重中之重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做到“五到位”。一是思想到位,充分认识到社会安定稳定是全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要发展必须要做好综治工作,多次召开班子会议学习有关文件,统一思想,强化认识。二是领导到位,党委、政府把依法治乡工作纳入全乡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党政领导亲自部署综治工作,多次在大会、小会上强调综治工作的重要性,对于重大的综治工作亲自参与,并实行乡班子成员包村挂点责任制,使全乡各村都有一名领导具体负责综治工作。三是机构、人员到位,规范综治工作制度,综治办人员专职专用,抓好日常工作。每月召开依法治乡工作分析会,并请综治成员单位负责人参会,分析研究部署各项综治工作,每季度召开综治委全委会,抓好综治分析会各项措施落实,并反馈综治信息,九月中旬,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建设“平安xx”的要求,我乡成立了建设“平安xx”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取得了初步成效。四是责任到位,实行党政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制度,年初与各村、乡直各单位以及各村与各自然村签订了责任状,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并且还与各村签订了禁毒责任状,遏制了在山林种植罂栗的可能性。五是经费到位,综治业务经费6000千元,列入财政预算,做到专款专用,依法治乡工作做到了年初有计划和规划,半年有检查,全年有总结。

二、夯实基础,措施得力。一是认真开展创安活动,努力夯实基层综治基础,加大投入,深入发动,依靠群众做综治工作,不断提高群众满意率;二是加强治保、调解工作,全乡各村治保主任和调委会主任分别由村支书和村民主任担任,做到机构等配套齐全,各项工作扎实开展。1—11月份全乡各调委会共调解民事纠纷174起,调解成功率达100%,有效地化解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三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规范私房出租管理,认真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安置工作,努力消除犯罪再发生率;我乡今年有刑释解教人员7名,都能安心生活生产。四是全面加强学校治安管理,努力维护学校周边的治安秩序,由领导、干警、普法人员给学生上法制教育课,努力培养学生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防范和及时查处违法犯罪行为;五是建立健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机构,组织发动全社会齐参与,努力营造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清理整顿了网吧,消除了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营造良好氛围。年初以来,我们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各村、乡直各单位全方位开展综治宣传。在宣传中,我们注重宣传的群众性、针对性和效果性,结合综治阶段性工作,大张旗鼓地宣传“扫黑除恶”、“治暴缉枪”、“追逃”、打击“六合彩”、禁毒、反邪教警示宣传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我们还结合开展党的十六大精神学习,开展综治宣传一条街活动。至今,我们共出动宣传车巡回各村宣传10多次,张贴标语500多条,订阅、分发多份杂志,举办专栏、黑板报5期。在三月份的综治宣传月中,我们积极开展依法治理专题宣传,认真倾听群众呼声,积极为群众解决综治热点、难点问题。九月下旬以来在全乡开创建“平安xx”宣传活动,将“平安xx”与日常矛盾纠纷排查等工作结合起来。

四、深入开展社会治安重点整治,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1、认真贯彻县政法委“六项”专项斗争工作部署,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确保辖区治安的安定稳定。1—11月份全乡共发生治安案件1起,严道派出所正在查办期中;没有发生杀人、放火、抢劫、绑架等重特大恶性案件,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称赞。

2、加强对监外执行罪犯的管理。乡派出所建立健全了监外执行罪犯的档案工作,深入了解监外执行罪犯的思想动态和生活情况,力所能及地为监外执行罪犯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扎实认真搞好帮扶工作。目前,我乡的7名监外罪犯思想、生活稳定,已得到良好改造,无重新违法犯罪苗头。

3、禁毒工作。乡党委、政府根据上级禁毒委的工作部署,乡里成立了禁毒工作领导小组,村里组织了巡查小组,对各村的边远山头地带进行认真巡查,特别是边远山区村:乡、村、组巡视工作人员认真细致地查遍各村的边远山头。经各村反馈上来的报告,目前未发现有人种植罂粟及吸毒贩毒。

五、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把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各综治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和协调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同时制订了矛盾排查责任制,月报制等工作制度,使矛盾排查这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充分发挥乡村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1—11月份我乡共排查矛盾纠纷40余起。

六、建立“打、防、控”一体化机制,维护社会稳定。我乡根据“打、防、控”一体化机制的要求,认真组织、精心部署,通过建立相关的工作机制,来推动普法教育,维护社会稳定。

1、道德、法律教育机制:①乡设立宣教组,由宣传委员任组长,司法所长任副组长,综治办人员和文化站人员任宣讲员,负责抓好本乡的道德和法制教育;②各村聘请三名道德、法律宣讲员,负责本村的普德、普法工作的具体事宜。

2、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①成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以综治副书记为主任,司法所长为副主任,选聘5—7名相关部门骨干参加;②指导各村的调处工作,共调解174起民事纠纷,成功174起;③培训村调解员和信息员,负责其本村的民间纠纷排查与调处;④及时报送和反馈信息。

3、物质经费保障机制:成立“打、防、控”一体化办公室,抽调工作人员集体办公,乡政府拨付综治专项经费,并为综治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八、认真开展“百、千、万”工程,提高群众法制意识。我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百、千、万”工程。①与村订立责任状,将责任落实到一个行政村,各行政村与自然村订立责任状;②举办普法知识学习班,利用闲暇时间、晚上时间对党员、群众进行普法教育;③对重点人口做好帮教工作;④按照“一表二书三册四薄”要求,实施“百、千、万”工程活动。我乡专门成立了贯彻落实“百、千、万”工程领导小组,制定了贯彻落实“百、千、万”工程的实施方案,切实将“百、千、万”工程落实到各个村、各农户。

九、全面启动“平安xx”创建活动,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根据创建“平安xx”活动的精神,我乡于三月下旬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长、人大主席和副书记、纪委书记为副组长的创建“平安xx”活动的领导小组和宣讲团,开展轰轰烈烈的创建“平安xx”宣讲活动,采取张贴标语、宣传车、宣传栏等形式,努力营造宣传氛围,力争做到家喻户晓,现全乡3个行政村27个村民自治小组都已辅开,各村制定了2015年“平安村落”的实施方案。同时,确定了以南罗坝村为“平安村”建设的示范村,通过以点带面,以典型带一般,深入开展“平安xx”活动。今年我乡依法治乡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由于xx乡所处的地理位置等因素,对突发性案件的发生还难以防范和控制,社会综合治理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巩固成果。

乡镇基层社会治理 篇6

一、2006年主要任务和指导思想

2006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综治工作全局,以建设“平安苏仙”为载体,以基层平安建设为重点,切实开展“基层基础年”和“矛盾纠纷调解年”活动,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和责任制度,深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健全防控网络,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确保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和全镇社会政治持续稳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驾护航。

二、2006年工作措施和要求

(一)、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深入开展平安建设的意见》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健全机制,形成齐抓共建的工作局面,努力创建平安乡镇、平安村组、平安单位、平安校园、平安边界、平安市场等,通过开展创建活动,积小安为大安,确保全镇的安全与稳定。要把基层平安建设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范围,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各村、各单位要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负责平安创建的日常工作。要开展领导联点帮建活动,帮助指导基层开展平安建设。要加大基层平安建设经费投入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要培养典型,以点带面,不断提高平安创建的层次和水平,推动平安创建向纵深发展。积极配合省、市、区综治委开展的基层创安评选表彰工作,认真做好创建工作。各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社会各界齐抓共建,积极参与平安建设活动。创建平安社区(村)的要求是:

(二)、突出抓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以精干高效、整合力量、服务群众为原则,坚持定期排查与经常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相结合。不断健全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要整合力量,建立健全工作网络,落实责任,加强组织协调,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综合优势,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衔接,实行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大力推进综治、信访、司法、维稳“四位一体”的联合办公格局,增强矛盾纠纷的化解调解能力。要及时发现和掌握本村、本部门和本单位不稳定问题及不安定因素苗头,抓早、抓小、抓过细,有效化解各种矛盾纠纷,防止民转刑案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坚决防止和纠正损害人民群体利益的行为,从源头上预防矛盾纠纷的发生。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规划,不断完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机制和方法。认真贯彻落实《信访条例》,建立健全信访工作机制和依法有序的信访秩序,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三)、强化对重点部位和犯罪多发人群的管理控制。要全面开展睦邻友好活动,及时化解边界矛盾纠纷,有效地维护边界稳定。继续下大力气,立足预防,治理源头,切实做好流动人口治安管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学校及周边环境整治、铁路护路联防等工作。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落实“谁出租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推行融治安管理、劳动用工、计划生育于一体的“业主责任制”。高度重视做好青少年群体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探索对犯罪多发人群的管控办法,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要继续贯彻落实中央八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意见》,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工作,总结和完善过渡性安置实体的做法,树立典型,加强宣传,推介经验。建立健全刑释解教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加强衔接和管理。广泛开展平安校园创建和企地共建活动,做好校园及周边和企业周边的治安整治工作,维护学校教书育人良好环境和企业正常生产秩序。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平安铁道线活动,大力整治铁路治安重点路段,确保经济大动脉的安全畅通。

(四)、严厉打击各种严惩刑事犯罪活动。针对各类犯罪高发的特点,适时开展“严打”整治斗争,震慑犯罪,有效遏制刑事犯罪高发势头。进一步完善经常性的“严打”工作机制,深入研究新形势下违法犯罪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将打击的锋芒直指现行犯罪,重点打击敌对势力、敌对分子、黑恶势力、团伙犯罪、暴力恐怖犯罪、重大经济犯罪、“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及其他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行犯罪,及时地、稳准狠地予以打击。要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和禁毒、禁赌斗争,扫除社会丑恶现象;要预防和打击邪教组织的破坏活动,严防恐怖势力、境内外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要严密防范和打击经济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正常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五)、以严防死守为工作方针,确保反邪教工作有新的突破。今年,按照上级的要求,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要突出抓好责任落实,教育攻坚,深挖打击,警示教育,排查监控,队伍建设,情报信息和理论调研等主要工作,确保“三个零指标”管理目标的实现。继续深入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认真开展对“呼喊派”成员的教育训试专项工作,对“呼喊派”一般成员进行上门、入户,面对面进行教育训诫,覆盖面要达100%。

(六)、要严厉打击地下“六合采”等赌博活动。2005年,我区打击地下“六H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我镇个别村、单位、部门对地下“六H彩”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打击不力。全镇各村、各单位、各部门一定要看到目前地下“六H彩”的严重性、危害性、危险性,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集中力量抓好整治,给予地下“六H彩”赌博以毁灭性的打击,努力实现“无人买码,无人写单,无人做庄”的工作目标。当前要按照“思想不松、班子不撤、队伍不散、责任不虚、为度不减、经费不少”的原则,将专项整治工作纳入全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内容,要层层签订责任状,实行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完善信息台帐、举报奖励制度,建立预防和打击地下“六H彩”赌博活动的长效机制。要把打击上线、庄家和开票人员作为打击重点。加强对外县外区外乡外镇的信息沟通、强化侦查手段,发动群众,密切配合,协同作战。要突出对参与地下“六H彩”赌博,或为地下“六H彩”充当“后台”、“保护伞”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党员干部的查处,从严从重处理,绝大姑息。要公布一批典型,公开曝光,警示大多数。

(七)、继续开展禁毒人民战争和创建“无毒社区”工作。积极开展“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宣传教育和“无毒社区”创建活动。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运用新闻媒体,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动员和激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禁毒斗争,广泛开展面向全社会禁毒宣传教育工作。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对青少年、外来务工人员、无业人员等高危人群的禁毒宣传工作,努力减少新涉毒人员的滋生。加强易制毒化学和精神药品、麻醉药品、麻醉药品的管理,严厉打击走私、贩运易制毒化学药品等犯罪活动,要加大易制毒化学药品生产、经营、运输和储存企业的日常监管力度,实行台帐管理。全面落实吸毒人员帮教戒毒措施,对发生吸毒成瘾人员,要一律进行戒毒脱瘾治疗,要充分发挥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的重要作用,加强规范依法做好吸毒成瘾人员的脱毒治疗、生理矫治和法制教育工作。深入推进“无毒社区”创建工作,将创建活动与“平安社区(村)”、“文明校园”等创建活动紧密结合,真正使创建活动深入千家万户。

乡镇基层社会治理 篇7

( 一) 治理法治化

随着社会主体的需求多元化、社会管理事务日益增多导致行政权不断膨胀, 单一的政府管理国家已然失灵。各国提出简政放权将管理改变为同社会各主体对国家共同治理, 这种新的治国模式也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格里. 斯托克所言, 治理所追求的终归是创造条件以保证社会秩序和集体行动。[1]社会主体基于不同立场所需利益不一, 若要实现有效治理就需要规范的治理制度、方式将各主体行为统一。因此将法治作为治理的基本手段是不可或缺的。推进治理法治化不仅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且能够同时推进依法治国形成大的法治环境。由此, 推进治理法治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 二) 基层治理与社会治理的辩证关系

基层治理, 即是针对基层的治理, 基层是治理的载体。各种与治理相关的政策、制度均是自上而下制定, 但治理机制是否有效运行, 治理水平的高低却是自下而上的反应。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治理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国家治理涉及方方面面是具有最为广泛深厚容量社会关系的治理形态;[2]政府治理以行政权的行使为主; 社会治理则涉及社会公共领域较为复杂繁琐。

社会治理与基层治理具有共同性。基层治理是所有治理在基层中的反应, 基层治理中的社会治理只是其中一部分。但同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相比社会治理是三者中最贴近基层的, 社会治理也主要服务于基层, 所以社会治理需要以基层为重点。然而想要实现良好的治理就需要法治化, 因此, 若要社会治理法治化需以基层为重点。

二、基层社会治理现状

( 一) 社会治理主体观念落后, 权责不够

社会治理是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 强调将更多的权力赋予其它社会主体并承担相应责任以弥补单一政府管理的不足。但是在基层经常出现如下情况: 1、政府独揽权力, 缺乏主动让社会组织或公民参与进来共同协商治理的理念, 治理效率降低, 同时造成其他社会组织或公民无权参与。2、社会组织与政府挂钩行政化, 甚至存在部分社会组织直接是由政府来领导的现象。社会组织不独立于政府, 在治理中不需要权力也无需承担责任, 共同治理则非真正意义上的共治。3、权责划分不明确。4、社会组织、公民缺乏治理意识, 依赖政府。在发达国家如新加坡、美国, 公民在社会问题的处理上更加倾向于信赖社会组织。[3]我国社会组织不发达, 无论是公民还是社会组织都没有将自己作为治理主体, “政府管事”的思维依然根深蒂固。

( 二) 治理法治化程度不够

1、基层部门保护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存在。地方工业发展带动经济效益, 对于当地企业, 尤其是作为当地的龙头企业地方政府都会大力支持, 同时地方政府为了保护当地经济发展就会对企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网开一面, 基层部门在进行具体执法时也不会依法严惩, 长久导致环境恶化, 更加大了治理难度。陕西各地就存在着典型的例子, 如陕北存在沙漠化, 延河、渭河水污染严重, 铜川多年地下煤矿采空后无法复原。2、居委会自治不独立。社会治理又可依主体不同分为政府、多元主体对社会的治理以及社会自治, 在基层, 社会自治是以居委会为治理主体, 以社区这一基本单位作为治理对象所进行的自治。法律赋予了居委会自治权以解决社区内部纠纷、提供公共服务为主, 但长期以来, 其因财政等各方面原因不能与政府独立, 基层政府都将居委会看作是一个基层政权, 对其发号施令, 居委会成为政府政策的宣传口、具体行政工作的实施者。偏离立法初衷工作重心从以为人民群众转为为政府服务, 基层依法自治没有实现。3、协同治理机制不完善。协同治理区别于协作治理, 协作中双方平等有自愿合作之意, 无轻重之分。而当下, 在我国公民社会、社会组织并不发达的大环境中, 以政府为主导的共同参与治理模式, 即协同治理更为符合我国国情。无论协作还是协同治理都需要各主体良好的互动, 并且当公共问题出现时能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做出回应。而此前提除了社会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外更为主要的是必须要有有效运行的协同治理机制, 有一个畅通有效的沟通渠道, 否则, 无法真正参与其中。而现实基层中, 社会组织无法参与治理, 公共危机出现仍然政府独挡就是没有健全的协同治理机制所致。

( 三) 社会公共服务不足

我国的公共服务可分为基本和非基本公共服务如义务教育, 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应当是“基本”的, 非基本公共服务则包括交通建设、就业、失业等。如上所述, 长期政府独挡一面, 但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就连基本公共服务也呈现出城乡二元化。[4]城市中虽然基本公共服务基本落实但对于农民工这些城市边缘化的群体的基本社会问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偏远的乡村甚至连基本公共服务也不健全更无须提及非基本公共服务。每年政府对于公共服务的投入都是财政支出的小部分, 无论是服务的全面化还是深度都不够。社会组织除非有法律明文规定否则长期义务提供服务缺少保障。

三、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提升路径

( 一) 以法律规范明确治理主体在治理中的权责

多数主体缺乏治理意识不愿意主动参与其中而且长期的政社不分使社会组织既无权力也无责任参与治理。此外没有权力保障, 让在全国范围内提供服务没有可实施性。而治理主体各司其职, 行使相应权力履行相应义务承担对应责任是良好共同治理的前提基础。因此, 首先我们需要立法, 以法定的形式将各治理主体纳入到治理的大环境中。其次, 在立法中合理明确多元主体治理中的权责问题, 划分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权责界限、政府与社会组织的权限、社会组织的权力、公民个人治理中的权力。再次, 提供社会服务的社会组织大部分具有非营利性, 但它即关注他人的利益也关注自己的利益, 因此通过制定法规、政策来提高社会组织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则是关键。例如美国通过立法以减税的方式鼓励社会组织提供服务, 在提高社会治理的同时树立了公民对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信任度。[5]各国社会问题不一样, 国内各个地区关于社会治理问题的侧重点也不同。因此, 各地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时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和法律法规。

( 二) 通过立法完善协同治理运行机制

机制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具体的运行方式。从宏观角度而言, 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 实现善治实为任重道远, 因此一个稳定的协同治理机制实为重要; 从微观角度而言, 在社会治理中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都需要从基层做起, 各主体之间的合作信任是治理的前提, 通过道德、自愿形成的合作行为是有限的并且不受约束, 而且现代社会中的信任更多的是人对某些物化了的存在物的信任, 如运行机制、制度等。[6]因此将机制的运行模式纳入到法律规范中, 用法来优化治理机制是有序治理的必要选择路径。一般从机制的功能来分有激励机制、制约机制、保障机制。用法定方式健全激励机制以激发治理主体的社会活力; 以法治化的制约机制规范、监督主体的治理行为; 用法治化的保障机制保证治理主体的权利。建立固定的沟通渠道对社会治理充分讨论, 提出有效治理策略。在公共危机出现时快速共同应对, 做到公民利益损害最小化。

( 三) 以社区为重点创新治理法治化, 形成法治之下的社会自治

随着现代国家的发展公民对社区建设需求日益增多呈现多样化, 社区俨然是国家宏观社会在基层的缩影, 即典型的微型社会。社区治理直接影响着公民生活质量水平也影响着对国家整体社会治理的肯定。由此, 以社区治理法治化为重点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实为必要选择路径。

首先, 社区治理法治化要求社区中居委会依法严格定位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改变原有的政府附庸机构角色, 实现为民所用、为民解忧的基层群众自治职能。

其次, 将社会组织对社区的治理纳入法定程序, 在社区形成开放的多元主体共治模式。社区作为微型社会, 居民对其需求必然很多, 保障治安和完善建设多数社区都基本能够达到要求, 而社区服务事务琐碎如养老问题、托幼、医疗健康、绿化、维护等, 靠少数治理主体不能有效解决, 然而在生活中社会组织在社区中参与程度低, 参与范围小。以法建立起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有序路径, 引导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创新社区治理, 使社会组织繁荣发展同时有助于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再次, 在社区内依法建立纠纷解决机制, 提供法律咨询。在法治全面建设的可以通过在每个社区建立专门的纠纷调节机制如人民调解委员来调解这种小纠纷、小问题。在社区内部全面实现“人民内部问题内部解决”。不仅减少居民为解决纠纷所消耗的时间, 而且降低了司法运作成本, 减少法院压力, 提供优质法律服务有利于人民法治观念的培养, 全面推进法治建设。

( 四) 乡镇大力贯彻落实“三官一律”法律服务政策

农村偏远去法院解决问题实有困难, 为了更好的法治建设为民服务, 笔者建议在保持原有的三官一律进社区的政策时, 在乡村中以村为基本单位加大三官一律的服务力度以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四、结语

社会治理是整个国家治理中最复杂和最需要互相合作的环节, 基层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的起点, 也是最终评估一个国家社会治理水平的标尺。以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来实现整个国家的治理法治化是时代所需, 也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最优路径, 因此为了我国的社会治理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

摘要:法治是治理的必要手段, 基层是治理的载体, 以基层治理法治化来推进整个国家的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必选路径。本文以社会治理为研究对象, 以基层社会治理为视角, 通过分析现状提出以法明确治理主体权责、完善协同治理机制、以社区为重点创新社会治理、加大三官一律服务力度等途径来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和法治化。

关键词:社会治理,基层治理,协同治理

参考文献

[1]杨蓓蕾.面向发展质量的城市社区治理研究——以上海市相关社区为例[D].同济大学, 2007.31.

[2]王浦劬.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含义及相互关系辨析[J].社会学评论, 2014 (3) .

[3]田丰.发达国家与地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经验与启示[J].社会治理理论, 2014 (2) .

[4]娄兆锋, 曹冬英.公共服务中基本公共服务与非基本公共服务之研究[J].探索与争鸣, 2015 (3) .

[5]田丰.发达国家与地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经验与启示[J].社会治理理论, 2014 (2) .

乡镇基层社会治理 篇8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一、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结构转型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等方面。

(二)利益多元化的挑战。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在计划体制下,中国社会形成了一个高度均衡、以平均主义为特征的利益格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确立了个体利益的合法性,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个体利益凸显以后,中国社会的利益关系从高度均等逐步演变成一个利益多元化的格局,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诉求分化越来越大。面临群众利益诉求多元化,利益协调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将日益复杂,协调难度将日益加大。

(三)民生建设带来的挑战。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发展型社会,在这个发展的新阶段,人们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开始全面快速增长。这些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公共产品的投入,人民群众享受到的公共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目前人们所需要的公共产品还存在着大量短缺,公共服务的有限导致了很多问题特别是民生问题的凸显。

二、淄博市社会治理创新的做法和主要成效

(一)全面实施“三大工程”,夯实社会治理根基。一是全面实施以网格化走访、网格化服务、网格化代办为主体的网格化治理工程。全市统一设立“镇办—村居(社区)—基础网格”三级网格,将机关干部、“两委”成员、政法干警等下沉到基础网格,一网多格、一格多员、一员多责。截止目前,各级网格员已走访群众110万余户,提供服务60万余次,代办各类事项55万余件。二是全面实施以视频监控全覆盖为主体的信息化建设工程。整合全市各级各部门和社会视频资源,集中建设集信息采集、视频监控、调度指挥等功能于一体的全天候视频监控系统。三是全面实施以市、区县、镇办、村居(社区)四级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为主体的社区化服务工程。市、区县和镇办建立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村居因地制宜建立社区服务中心或服务站(点),整合政法、综治、信访、维稳、民政、社保、计生等职能部门进驻各级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7大类90余项服务治理事项全部下放,为群众提供窗口化、一站式、综合性服务。截止目前,各级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已接待群众115万余人次,办理业务112万余件。

(二)落地贯通“四大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一是构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体系。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科学发展、项目实施的前置条件,建立了市、区县、镇办和重点村居、企业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重大决策、重要政策、重点工程项目和重要改革事项,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安全性全面评估,实现了“被动求维稳”到“主动创和谐”跨越。二是构建社会矛盾排查调解控制体系。全市建设立了由法院、公安、司法等10多个部门组成的社会矛盾化解专项小组,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协调会议制度。三是构建公共安全防范体系。坚持网上网下相结合,全面推行“六小警务”、“一村一警”做法,全面落实责任民警、日常化巡查制度,完善信息预判预警、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常态化治理、依法严打和社会治安防控“五项机制”,形成了全覆盖、全时段、网格化、数字化“两全两化”的公共安全防范体系。四是构建社会稳定督查考核奖惩体系。加强量化考核和动态管理,全市建立了“任务分解、责任到人、督导检查、调度通报、观摩评比、打分排名、考核奖惩”责任体系,实现了责任落实、督导、倒查、追究“一条龙”。

(三)完善提升“两大保障”,激发社会治理活力。一是强化法制宣传实践。在全市集中开展“学三法倡四德促五进”法制宣传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干部培训、媒体专栏、知识手册、手机短信、宣讲团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把法制宣传教育延伸到基础网格、到户到人,让法律走进群众的日常生活二是强化过硬队伍建设。以品牌政法队伍建设为突破口,从改进作风、提升能力、增强素质入手,在全市机关开展“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服务基层,争创优秀服务机关”主题实践活动,着眼于打造“认真、专业、务实、廉洁”品牌政法队伍。

三、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目前,通过“三四二”工作格局的设置,淄博市对现有社会服务和治理体系进行了资源的优化整合,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社会管理和服务所存在的资源配置重复浪费和效率低下的问题,社会治理创新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同时还面临着社会治理的组织和人才基础薄弱、政府和社会的边界需要进一步明晰、为民服务效能需要进一步提高的问题。推动社会治理创新需要以理念创新为动力,以方式方法转变为核心,以基层基础建设为支撑,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推动社会组织融入基层治理创新。目前我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壮大起来。一是改革体制机制,也就是打破“双重”管理体制,降低社会组织准入门槛。对于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不需要业务主管单位了,直接到民政部门备案登记。二是限期脱钩。就是转变官办社会组织的身份,让社会组织真正回归民间,目前推进的是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三是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来完成。四是加大培育力度。现阶段,我国的基层社会组织还处在初级阶段,因而,政府应继续坚持培育和发展的理念,为基层社会组织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扶持。

(二)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目前我们国家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深入推进的过程中,既是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又是社会矛盾凸显期。从大量的社会实践看,当前矛盾纠纷呈现出主体多元化、涉及领域广泛化、诉求反映方式激烈化以及触发低、突发性强的特点。第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大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框架而言,应当立足于社会公正的理念,切实维护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这样才能理顺社会各个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第二,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只有大幅度地改善民生,才能够从源头上减小社会矛盾产生的几率,减弱社会矛盾的“烈度”,从而有效地稳住社会的基本面。

(三)提升社会服务效能。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着力点应该放在社区,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一要坚持群众观点,始终尊重群众意愿。这是提升为民服务水平的首要前提。实施民生工程需要在广泛征求民意、全面摸清需求的情况下实施,这样,民生实事才能真正办到群众心坎上,群众才会满意。二要用心用脑用力,沉到一线抓小抓细抓实。这是提升为民服务水平的关键所在。基层工作千头万绪,都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干部只有沉到一线,从细处入手、从小处抓起,把关系群众切实利益的每一件事情都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在实处。三要健全完善长效机制,提高广大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热情。这是提升为民服务水平的不竭动力。为民服务是一项经常性工作,不能因干部调整、人员变化而使联系断了线、服务打了折,必须健全和落实长效机制,一以贯之地抓执行,使为民服务成为每一名党员干部分内职责。

参考文献:

[1] 朱冬亮;高扬.福建创新社会治理的实践与启示[J].东南学术,2015(2).

上一篇:小学组织生活会会议记录博客下一篇:小学阶段工作总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