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学习心得

2024-09-08

中庸学习心得(共9篇)

中庸学习心得 篇1

学习《中庸》心得体会

今天由我给大家分享我的学习体会,以及我在以往工作中的心路历程。现在大家都在学习《道德经》,分享学习的感悟,我自己感觉加入讲师团的时间太短,对《道德经》没有很深入的理解,所以我选择了跟大家分享我的《中庸》学习体会,讲的不到之处还请大家多包涵。

最初接触《中庸》是在每周四早课上观看视频,觉得里面讲的内容容易理解,能听的明白,后来在转正之后就加入《中庸》学习小组。通过写手抄稿、每日诵读、看译文,加深自己对《中庸》的理解,也让我能更恰当的对待工作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下面我就结合《中庸》第二章的内容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思想转变。

《中庸》第二章原文: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中,就是指合理、适当、协调、恰到好处、不走极端。庸,就是要坚持原则,尊重规律。

这里有一则小故事:有一只美丽的海鸟,飞到战国时期鲁国京城的郊外,停在一棵树上。京城的人谁也没见过这种鸟,都以为是一种吉祥鸟。鲁国国王看到了,也高兴得不得了。心想:“飞来了神鸟。这可是个好预兆,看来要有大富大贵降到我的头上。”他就叫人把那鸟逮住了。怎么喂养呢?鲁王又想:“神鸟可不能像一般的鸟那样,关在笼子里养着。我一定要让它的生活跟我的一样。否则,让神鸟怪罪下来可不得了。”

于是,好心的鲁王就吩咐仆人,把那只鸟供养在庙堂里。每天叫人吹乐打鼓给它听,献出最好的美酒请它喝,杀猪宰羊,把最肥最鲜的肉献给它吃。对鸟照顾得够好了,可是那只鸟却一点儿也不领鲁王的情,吓得惊慌失措,在庙堂的顶棚上,一会儿害怕得飞来飞去,一会儿恐惧地躲藏起来。什么美酒啊,肥肉啊,音乐啊,它根本不知道那是鲁王专门献给它的。

一天,两天,海鸟不吃也不喝。到第三天,那只海鸟就死了。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外表再美丽的鸟.它的本质仍然是鸟,如果不遵循它的生存法则而将人类的意愿强加给它,最终只能导致它的死亡。而中庸的境界如同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一般,不会违背事物的本来面貌和自身规律。这样做才符合中庸之道,才是不会破坏大自然的无为之道.百姓也同样会安贫乐道,天下也自然太平和乐。

圣人讲要走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

慎独自修: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慎重行事,在别人不能听到的时候,保持清醒。不要认为隐藏的过失,就可以去做,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当独自一人时,同样要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自重自爱,把握住自己。这条原则也是我做人的基本原则。

从小我的父母就教育我,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坚持原则,想要的东西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而不能不劳而获,或者贪图小便宜走歪门邪道。这点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工作之后,做的是通讯公司的大库主管,当时的手机刚从模拟机转网成全球通,好多的厂家为了提高销量,都会配有很多的随机赠品。赠品是按订货数量配送的。那会儿也没有直销员,所有的赠品都是由库管保存,给不给客户也基本上由库管出货的时候通知营业员。当时我记得是飞利浦的一款手机赠送银项链和一个小小的18K金的转运珠,好多营业员和业务员在销售几天后都会有一条那样的项链。有一个业务员曾经问我,你弄了几条项链?我说我一条也没有,他觉得不太相信:“库房里那么多,你没留两条?”我告诉他,我给门店和业务配货从来没有克扣过赠品,所以我没有很正常。他们也许不相信,但是我有自己的原则,小事才能见人品。如果拿了一条项链,也许别人不会发现,但是自己的良心会不安,说的直白点就是做贼心虚,一旦别人发现了,往小处讲就会失去别人对你的信任,往大处讲,就会增大贪欲,看见什么东西都会想要据为己有,慢慢的越陷越深,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相信大家都有过相似的经历,只要是内心正直的人都会像我一样这么做,这么做也是符合《中庸》里:君子慎其独的理念的。小到赠品,大到手机,我都没有私自拿或者用过。就像《弟子规》中说的: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这些做人做事的原则,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也需要我们一辈一辈的继续传承下去。

《中庸》的第二条原则:忠恕宽容。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以中庸之道处世,能调和各方面的关系。中庸讲的是人之根本,强调做人的艺术和做事的方法。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我们用心的观察分析,才能了解,看待别人往往不能只看现象和表面,而是要深入其心灵,着眼于本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进行沟通交流。在当时的库房里,我们一共三个人,有一个女孩儿小会,平时比较自私小心眼儿,我们一起干活,她总捡最轻的,我和另一个女孩儿觉得大家一起工作,多干点无所谓,所以都不跟她计较。

有一天,库房里只剩下我和她,到了几百台的手机,需要一部部的拆开包装验货,还需要记录每部手机的串码,平时记录串码都是小会做的,而验货就是我和另一个女孩儿的事。她看到这么多的货知道我自己肯定验不过来,还得给门店和下县的经销商备货,那么她也得跟我一起做,楞了片刻,她说有事要请假,我跟她说:“你要是没什么要紧的事,就明天请假吧,今天这么多货,我一个人也验不完。”她听完还是坚持请假,我一时火大,就直接跟她说,那你可以离职了,去拿离职表吧,我给你签字。说完我就不理她去给业务员备货了。她看我不高兴转身走了。

等我备完货,看着满屋子的大箱子真的愁,那时候我也不会用电脑入库,都是她操作的,串码也都是她手抄的。这几百台光抄串码也得抄半天,更别提验货了。一时间,真的不知道怎么办了。后来我试着给会计苏大姐打电话,向她请教电脑入库要怎么操作,苏大姐来到库房详细的给我讲了操作步骤,我又问她这么多串码我能不能以后再补录,大姐很奇怪的看着我说:“你们的串码都是手敲进去的?”我说是的,大姐又说:那配给你们的扫码枪是干嘛用的?”我愣住了,问大姐:“扫码枪能录串码?我不知道呀。”大姐又给我讲了扫码枪的用法,结果很快我就把入库和串码就录入好了。并在当天下班把所有的手机全部验货完毕。

虽然很累,但我知道了电脑怎么用,也通过这件事让我明白了,有效的沟通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如果我当时没有发火,而是好好的跟她讲明白我们是一个小的团队,应该团结协作来更好的完成工作,也许这件事就有另外一种结果了。

有一句话叫“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如果拥有宽厚的胸襟和积极好学的精神,就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就能与人与己“无所不容”。这种对他人所表现出的宽容也就是“恕”。虽然我最后原谅了她,但她对人对事的态度给我提了个醒,“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不要强加于人,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

通过这件事也让我明白了,做任何工作,只有自己强大了,才能服人,自己学的多,心才宽,才能看的远。学了《中庸》之后才明白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且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作“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那么工作和生活才能更好。

现在我也在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当孩子不愿意写作业或者写错题了,我不是简单的大声训斥,而是心平气和的让孩子玩一会儿,等我空闲了给他解决作业中的困难,几次之后,我发现孩子的情绪也在转变,能够自觉的完成作业并且有困难了也不再乱发脾气了。只有坚持宽容忠恕之道,人们才会相安无事和平共处,家庭也才会更和谐幸福。

至诚尽性是中庸之道的第三条原则,只有坚持至诚尽性,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善良的天性。只有以善待人,也才能得到别人的善待。进入集团财务中心后,我这工作上得到了大家的很多帮助,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和领导对我的认可,让我感到。由最初的档案管理员一步步的走到今天,能独自完成部分督查的工作,和大家的悉心指导是分不开的。最初做督查的工作只知道按流程做,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后来段晓丹就经常的问我:“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需要跟我沟通吗?”或者“还需要我帮你做什么吗?”如果我自己能做下来,就告诉她“我可以”,如果我觉得有困难,就会把问题总结下来,等晓丹不忙的时候向她请教。从年初录入报表的期初数到出合并报表,每一个步骤她都会详细的给我解释。盘点出纳,她会告诉我最快最准确的核对出纳会计账的方法。

从晓丹身上我学到了很多我以前没有学过的专业知识。这种真诚相待的事例在咱们公司还有很多,都是值得我去学习的。我的工作还有盘点各公司的库存情况,在盘点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各位库管的大力配合。酒厂、营销门市、展览馆等库的酒水品种多,大概180多种,畅销的还好盘都是整件的,有好多的老品,需要一件一件或者一瓶一瓶的核对,还有好多类似的包装,例如:小兴台和金奖版小兴台,金黑豆、银黑豆等的包材从外观上看大致相同,我都分不清,库管会带着我一品一品的仔细辨认,不厌其烦的跟我核对我弄不明白的品种。

古镇的小商品较多,盘点起来比较费时,所以我们都会在月底盘点时跟盘,看着各个库管一个个的数那些小商品,佩服他们的细心和认真。不论是酒水的库管还是小商品的库管,她们都是本着对公司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和诚心来工作,所以她们的诚心和善良也成就了我,使我的工作能够完美的完成。

记得xxx老师在分享《道德经》时说过,理解、接纳、包容、尊重、欣赏、信任和爱往往能激发一个人内在的力量,他会不断的完善自己,越来越符合我们的期待。从财务的领导同事到各个库管,她们都以善良理解尊重来帮助和配合我的工作,也正是她们激励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要迎难而上,积极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成就自己。

下面,总结一下我今天的分享:《中庸》的主旨是论中和,认为中和是宇宙的本来状态,是一种高度和谐、完美的境界。第二章的内容也就是说,过分与不够貌似不同,其实质却都是一样的,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中庸的要求是恰到好处。

我把它分成了三个部分来解读:

第一部分:慎独自修, 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慎重行事,在别人不能听到的时候,保持清醒。不要认为隐藏的过失,就可以去做,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当独自一人时,同样要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自重自爱,把握住自己;

第二部分:忠恕宽容, 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第三部分:至诚尽性, 只有坚持至诚尽性,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善良的天性。只有以善待人,也才能得到别人的善待。

最后以xxx老师的《道法自然》来给我今天的分享结尾:按实物本身的特点及内在规律做事,意味着我们要接纳、尊重每个人的不同,允许每个人循着自己的本性,把自己的优点特长充分发挥出来。每个人最高的成就就是自己本性的最大发挥。

今后我也会按照传统文化的指导,使自己走的更高更远!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聆听!

中庸读书心得 篇2

近几年来,爆炸性新闻比较多,比如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新闻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其中,肯定有很多人在抱怨为什么自己没有那么富有,觉得生活不公平。

其实,我觉得,生活是最公平的,只要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会给你一份回报,别人用一份努力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

如果这样子的话,即使我们再贫穷,再愚笨,也一定会靠自己的能力将生活水平提高,一定会变的刚强起来!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压力充满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抱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

读中庸心得体会 篇3

什么是中呢?一个方框,代表上下四方,中间有一竖直贯下来,不歪不偏就是中。任何事情都要取中,无论偏左、偏右都不行。孔子着了一部历史,叫《春秋》,为什么叫春秋呢?取中之意。冬天冷、夏天热,温度不适中;冬日长、夏日短,日照不适中,都不合乎标准。只有春秋不冷不热,白天与黑夜一样长,有中才可以作为标准。孔子的五德是“温良恭俭让”,温是第一的,太热太冷都是偏,只有温才是中。

什么是庸呢?庸是庸常之意,就是我们说的,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平庸才能长久,普通才是伟大,这是宇宙间的基本法则。我们现代人都不甘寂寞,要拔高、要精彩,讲究“玩的就是心跳”。人生平平安安就是福,高处没有道只有险,高处不胜寒。常人不是如此,不知足不知止,求高求好。一求高事准糟,所以叫“糟高”。中庸就是告诉我们“中不偏,庸不易”的道理。这两句话是宋儒程颢、程颐说的,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了就不偏、庸了就长久。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就一生平安、幸福。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 篇4

中庸思想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的性格特点、思维模式、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样起到了至为深远的影响。而文化的发展,从其产生起,很多情况下似乎总是注定了要在截然相反的两种命运中摆动:要么在日趋封闭排斥、保守僵化中走向衰落败亡的结局,要么始终保持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品质,不断开创新境界、步入新辉煌。中庸思想与儒家文化伴随着中国封建主义的盛衰起落,经历了数千年风雨沧桑。正如人之行远,必定蒙落尘垢,中庸思想在数千年的历史长行中,同其最初时相比,早已不甚清新,甚至被附加了许多与中庸的本质相背离的东西。在中国,不知何时起,现实中的“中庸”常常使人读出一些诸如“不思进取、消极守旧、封闭落后、中立骑墙、好好先生”等等此类的意味,如果说这就是所谓“中庸”的实践,则其与孔子创立中庸的追求其实已大相径庭,孔子若泉下有知,怕也要捶胸顿足,长长叹息了。鲁迅在批评国民“中庸”的性格时,就曾举例说:“老先生们保持现状,连黑屋子开一个窗也不肯,还有?种植豢煽?睦碛桑??扔腥艘?戳?荻ヒ蚕频羲???呕攴善巧ⅲ?璺ǖ鹘猓?壑兄?螅?碛幸桓龃埃??茉谒呕?氚阉??鹄础?”(《两地书》1935年4月)这样的“中庸”既不能让人看到深邃的思想,也不能体现超凡的智慧,反而真让人觉得人性的某种“丑”来。因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溯本清源,掸拂去蒙蔽在它上面的历史灰尘,焕发出它本有的灿烂光明,为启发民众智慧、滋养民族心灵、推动国家富强,注入源源不竭的强大精神力量。用心读《中庸》,我觉得孔子中庸思想所具有的非凡品格,仍然足以让后人深思和启迪。

一、中庸是儒家的思想路线

思想路线是人们认识和实践所遵循的思路和途径。从认识论和实践论的角度,都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庸其实就是儒家的思想路线。这种思想路线,孔子在《中庸》中借对远古时舜帝的颂扬,作了这样的表述:“舜其大智也与!舜好问而好察尔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解释了“中庸”的大意,即“执两用中”。这段话后人往往有不同的解读,而不同的解读,又会导致对“中庸”的认知和判断作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我理解这段话的大意应当是:“舜帝是如此的睿智贤明啊!他深入广泛地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各方面情况,作出决策时,总要仔细斟酌,摒弃不好的因素,发挥善良的功用,权衡之后,实施对人民最有利的方案。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原因啊!”应当明确,这里的“执两”并非仅仅探究事物的两端,而是力图深察事物的多方全面;“用中”,并不是简单地妥协折中,而是要筛选择优,确定最适合有益的方案。查看不少有关《中庸》的资料,很多人把孔子中庸思想里的“执两用中”解释为“站在相互对立的事物的两端,调和折中,采取中立的态度和方案”,又把“隐恶扬善”简单地理解为“隐去别人的恶行和污点,表扬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似乎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在教人如何和稀泥、学做好好先生了,这其实是对孔子本人及其中庸思想的极大误会!倘若这样就是孔子中庸的真意,那么孔子不仅与“圣贤”的褒誉不能相称,甚至有对民族思想“遗祸”的嫌疑了。如果读一读《史记?孔子世家》、《礼记·儒行》、《论语》等,了解孔子的生平经历和理想抱负,就会知道,以孔子入世进取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仁义担当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以其“上弗援,下弗推”、“居上不骄,为下不倍”、“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的独立人格,是不可能发出这样违背儒家大道和信仰的言语的!

由此看来,中庸的“执两”,其实就是“求真”;其“用中”,则语近“务实”。最初儒家这样的中庸,与当今的“实事求是”颇为相通,然而却都不容易实行。中庸之道,虽知其好,真做则难!孔子就此感慨:“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在孔子的眼中,寻常人或许自以为很聪明,然而若要他按中庸之道修炼行事,却连一个月也难以坚持;即使圣人,也常常不能做到,何况凡人!所以在《中庸》中孔子说:“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也。”可见中庸之道,虽然人人皆可亲近,但要达到精深的境界,并能始终坚守不离,则又非常人轻易可致。孔子在《中庸》中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这样的感叹,对于我们从孔子的智慧和思想里寻找到启发和借鉴,始终坚持不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加快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步伐,具有积极借鉴的意义。

二、中庸为“至德”

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把德的有无及高下与国运的治乱盛衰联系起来。在《大学》里,儒家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纲目之说,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基础,“治国、平天下”则是“修身”所要追求的社会抱负和理想,它们以“修身”为联结,前后呼应,层层递进。在儒家看来,“修身”是社会的根本;身不修则不可以齐家,不齐家则不可以治国平天下。所以《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国人无论贫富贵贱,都应重视以修身为本,否则无疑缘木求鱼,鱼终不可得。这里儒家的修身,其实就是养德。中庸是儒家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被孔子奉为“至德”。这种“至德”常人很难达到,但却人人可以向往和修炼,在无限接近“中庸”的路途上相偕同行。虽然孔子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但也承认:“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虽然修为的境界会有高低,但行走的方向同一,则无论贵为“天子”还是贱为庶民,都能达到内心和外物的平衡与协调,以“致中和”,则圣人“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也就不远可望了。

修中庸之“德”,其要为“诚”。在中庸的观念里,“诚”既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原则,也是人在社会交往中和睦共存的主观标准。与自然相处的“诚”,就是要“格物、致知”,了解和把握客观世界的真相,按照自然的规律行事,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和谐。孔子在《中庸》中说:“诚者,天之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其生物不测。”这些都说明天道坦荡无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化育万物,周而复始,以致无尽无穷。人以“诚”的态度去认识和探究自然,不以人为的喜好而掩饰或附加,这样就能更加真切地看清天地自然,顺应其势而作为。而修炼人性之“诚”,则要慎独慎微,使自己始终做到心意真诚。所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君子诚之为贵”、“诚其意者,勿自欺也”,要“君子择善而固执之也”。人不自欺,也不欺人,胸怀坦荡,具备了这样“至诚”的品质,就能生化万物、感化民众,激发出人与自然天赋的善良本性。《中庸》有记:“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参矣!”中庸广大而精微、开阔而包容,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中庸》又记:“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动,动则变,变则化。惟天下至诚为能化。”如果人把天赋的真诚的本性推致到细微的事物,这种天性就会在不同的事物上得到显现并光大发扬,从而使事物受到感动进而推动其变化。天下只有道德高尚、秉性真诚的人才具有这种感化民众、推动万物变革竟发的强大力量。《中庸》对于道德的这般推崇,是中国“德治”传统的最早渊源之一,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仍然离不开道德的力量。道德不仅是法治的基础和动力,也是判断法治的直接的价值标准和依据。在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的每个环节,如果缺乏道德“血液”的滋养,没有“真诚”“至德”的范引和导向,法治就容易沦为暴掠的工具,成为戴在脸上的伪善的面罩!所以,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同样应当成为我们毫不松懈的努力方向。

是啊,如果一个社会道德失去了应有的力量,如果真诚成了社会侥幸才能得见的稀缺品,那将会是一件多么令人悲哀和可怕的景象啊!在最近的几十年里,我们在物质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却不得不承认,在这过程中有不少人在精神的世界里已经陷入了迷途。统计掺水、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抛光米、毒胶囊、染色馒头、三聚氰胺奶,写作抄袭、论文剽窃……哪一件不是令人痛心又伤心!孔子以中庸为“至德”,以修身齐家而治国平天下,其言虽发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如今重新唱响,这样的声音又何尝已经过时!

三、中庸的开放与包容

只有睿智的头脑,才会有开放的胸怀;只有博大的胸襟,才能有包容的海量。思想的发展如果没有开放和包容的品质,就不能保持长久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这正如开始的泉源,一路流淌,若不能宽广河床,不吸纳涓滴细流,其流就只能越来越小,最后干涸不见。孔子的中庸,无疑具有这样的可贵的品质,尽管它在两千多年的流传中,常常被人扭曲歪解,但它智慧的光明仍然经久不灭,它高远宽广的境界依旧使人迷醉神往!

在孔子的眼里,中庸之道即圣人之道,“其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这是孔子的感叹,中庸之道是如此的伟大,它浩浩荡荡充溢于天地之间,生化万物,美德像天地一样博厚和辽阔。“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君子要尊崇天地一般美好的德行,为人朴实厚道而崇尚礼仪,通过后天的勤学善问,温习已有的旧的知识,并在这样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自己的见解,不仅使自己的思想认识达到宽广博大的宏观境界,而且也使其深入到极其精微细致的微观层面,不断把自己修养道德的境界提升到一片新的更加高尚光明的天地。“譬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譬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就像天地对于万物,其宽广博大,吐故纳新,无不承载,无不包容;犹如四季错综运行,日月交替光明,永恒不息;万物共生,不相妨害,各自遵循其天赋的本性运行,却又彼此宽容而不悖离。在中庸的世界里,“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小的德行如川溪长流漫浸,大的德行则使万物敦厚淳朴,化育无穷。这样的中庸,我看不出它怎样狭隘排斥,反而让人看到在这样的一片天地里,万物和谐共生,相互包容成长,呈现在人眼前的,只有一片纷繁多样、生机勃发的多彩景象,哪有一些人眼中“僵化落后、消极守旧、暮气沉沉”的丝毫模样!

而且从孔子个人经历看,他一生好学,对于各种新的知识和思想,总是孜孜以求。他的学问修养,正是追求实践中庸“开放包容”品质的结果。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在修养学识面前,他始终保持着一种谦虚慎敬的态度,“好学近乎智”,认为人智慧的增长,来自于不断地学习。他的思想和学说,很多就是在学习借鉴他人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西周末年,老子担任周武王守藏室史官时,孔子听说老子的学问和名气,心里很是崇钦仰慕,专门从鲁国带了礼物,来到洛阳登门向老子求教。他对于老子的学问大加赞赏,离开洛阳后,他向人赞叹老子的思想和学问:“龙在天上,在云端,无法琢磨,深不可测。老子就像天上的龙一样啊!”孔子的学说里,包含了很多道家的成分,事实上,儒道之间的密切联系,儒家对于道家的学习和借鉴,早在孔子的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孔子对于思想守旧而不求进化,是极力反对的,对于思想僵化而不时变的危害,他也有非常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在《中庸》中说:“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而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至于孔子提出“克己复礼”, 倡导周礼,近人常常把它作为孔子思想倒退落后的事据,其实这种说法经不住推敲。如果站在历史的角度,理性地考察当时的背景,孔子的“克己复礼”不仅不是守旧倒退,反而是思维开明、包容善取,具有历史的进步性。这正如我们所要弘扬传统文化,难道不正是因为其中有于今可用、适于当今的思想精华吗?如果仅因为它传统,来自于过往,就不加分析地以今世而反求古人,对之一概排斥抛弃,这样不是科学进步,反而是愚昧的表现!这样极端的思想和行为,我们是有过教训的。何况孔子关于“礼”的文化和制度,为此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政治、经济曾经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是有着巨大贡献的。

四、中庸的进取和担当

中庸的境界,是孔子一生的精神追求。在孔子的精神世界里,中庸的思想始终充满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和为世担当的精气神;任何消极避隐、自保其身、好好先生等世俗的画像,都与他“君子”“大丈夫”的人格气质格格不入,毫不相容。凡进过孔庙的人,大概见过孔子的雕塑或画像,他身材魁伟高大,虬须遮脸,荷服仗剑,颇有江湖草莽豪侠、可力举千钧的气象,不是后世话本中细皮嫩肉、弱不禁风的那般书生模样。孔子的一生,是积极进取和为世担当的一生,为此他宁愿放弃名利,远离物欲。作为儒家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孔子所具有的智慧和学识,在当时的时代,只要他能将自己高贵的人格稍微放低一点,俯就一下当时的权贵,获得显赫的权势和富贵,可以说不会有丝毫的困难。然而当时权贵虽然赞誉孔子的学问,却对采纳实施他的思想和主张并不放在心上;所以常常许以高管厚禄,不过是要拿他当闲养为“仁”的标榜。放弃独立人格和社会理想以获得个人尊崇享乐,自然不会是孔子的人生向往,那样孔子的人格和思想也就不会有后世永恒不朽的光芒。历史上,高贵的思想和世俗的权势总是充满矛盾;思想的发育成长需要自由的精神空间,而权势威严的满足却要以屈服顺从来体现。孔子一生坚守独立人格,怀抱治国济世的社会理想,他“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在下位,不援上;在上位,不陵下”、“居上不骄、为下不倍”,他“君子之仕,行其义也”,“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等等,这样的执着坚守、不懈追求,这在后世读书人的身上,也常常不容易做到。孔子一生艰辛劳累,少有安逸享乐,致力于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希望为世所用。他收徒讲学,改变了先秦时期学在官府的旧格局,开辟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新面貌;他编校典籍,为保存中华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甚至不顾年高,周游列国,为游说当权者实施他“仁政”的主张,历经磨难而不悔。这些对于孔子来说,并不是为了自己个人的名利,只是为了他胸中怀有的“仁者爱人”的济世理想。他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了一生,从来没有过妥协和退让。这样一位可为“万世师”的旷古圣人,他的思想和实践,始终保持了积极进取和勇于担当的崇高精神。

《中庸》的内容文字不长,却通篇载满了儒家进取担当昂然向上的精神力量。《中庸》教导人们修身养德,追求“中庸”的“至德”境界。儒家的礼治,也就是德治,把修身养德作为实现“治国平天下”社会抱负的核心环节来推崇和强调。在《中庸》中孔子提出“执两用中”的思想路线,对于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改造主客观世界,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他对于修德“至诚”的阐述,对于“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惟天下至诚为能化”的深刻认识,不仅在漫长的封建时期,这种思想所闪耀的光芒曾经照亮了人们精神里的某些黑暗,即使时代发展到了今天,对于我们切实抓好社会道德文化建设,真正发挥先进道德文化塑造人、引领人、凝聚人的作用,同样可以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具有实践的价值和意义。《中庸》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指导认识实践的思想路线,引导人们修养道德,它的其他许多论述,也都鲜明地体现了中庸思想积极入世和为世担当的品格,如它论治国之要:“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这即使对于当今的个人修养、国家平治、社会和谐,也并非毫无启发的意义。其他等等,《中庸》还有很多论述,同样值得人们深入思考和借鉴。如果不以今世而苛求古人,以历史的角度客观地分析,孔子创立的包括中庸在内的思想,在中华民族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无疑都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意义。而这也是儒家为主流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其封建的经济政治社会,曾经远远领先于世界他国的重要原因。

五、中庸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没落

传统儒文化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微而逐渐走向没落,这其实是儒家文化在发展中悖离其中庸思想路线的必然结果。这种悖离又是由儒家文化所维护的封建价值体系所决定的;只要它坚持这种价值体系,那么这种相应的文化发展的命运与其思想路线的悖离就不可避免。文化从来不是空洞的,总是承载着某种价值体系的取向,是价值体系的取舍决定文化发展的方向,而不是其所奉行的思想路线。当为了维护某种价值体系的需要,思想路线与价值冲突时,思想路线往往成为被首先抛弃的对象,而价值则是最后固守的堡垒。思想文化的发展从来没有绝对自由的路径,不会有自然的成长,墨子的思想不为当时诸侯国君所喜,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等,无不是因为它们顺应或违背了某种价值的需要,才导致这样的历史遭遇和命运。因此,价值的取舍才是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中庸智慧学习与探讨 篇5

《中庸》是一篇重要的儒家哲学经典文献,它从本体论、主体论、伦理政治论、宇宙论四个向度展开了儒家哲学思想体系,经道德本体作为始基,以道德主体作为核心,阐述了秉具天命之性的人在社会和自然中的立身原则和行为规范,最终将天人、内外之道归结为一“诚”。

我是个对传统文化,国学经典非常感兴趣的同学,自小到大对传统文化的接触也比较多。上个学期凭着对国学的热情而选了王文凯老师的传统文化与协同力培养,感触良多,并自觉受益匪浅。本学期又再一次选择了国学经典之一——《中庸》 记得第一次课上,蒋老师就花10分钟左右的时间背完了整篇将近四千字的《中庸》,背诵时犹如行云流水,口齿清晰,几乎没有打断的地方,令我十分敬佩。由此更加深了我对这门课的兴趣。蒋老师多次提到的一个概念就是——尊贤,说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时代,那些有知识有文化即所谓贤能的人都应该是被尊重的,因为这部分人是一个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是动力,一个国家的成败取决于此,中国古代许多朝代都是因为尊贤而兴,整个宋代甚至做到了不杀一士。而明代以明初开始,朱元璋杀功臣,朱棣诛方孝孺十族,清代更是盛行文字狱,因此,从明代开始,中国就逐渐衰弱了。说的近一点,“”十年,中国社会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大肆批判,把孔子,老子,释迦摩尼从神坛上请下来,让我们这个名族没有信仰,行事处世没有了准则,再来看看今天中国人的道德素养,当时的做法是多么的无知不言而喻。我们今天一再强调复兴民族文化,却也只能感叹:“非一日之功。”再来说说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即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我所理解的“中”就是和谐,不一定是不偏不倚,但必须保证在一定范围内的平衡。在这里蒋老师还提到了一个“方圆之说”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内方外圆。我们对外处事要圆,圆了才能滑,才能行得更远,为人处世若是过方,那必将与他人产生许多碰撞与摩擦,人生也必将产生更多的挫折。“内方”又要求我们内心要正直,我们在圆滑处世的同时又要保持自身的原则,伤天害理,泯灭人性的事情坚决不能做。內圆外圆不行,这将是对社会的一种危害,内方外方亦不行,这样将很难实现自身的发展。

蒋老师在课堂上提到了领导力的内容,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了上学期王老师之讲的《传统文化与协同力培养》两者切入点不同,但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的不同途径。其中,蒋老师提到的一点就是,要想管理好一个团队,首先应该管理好自己,自己都管不好何谈管理好一个团队。这让我不禁想到我自己,我是否管理好了自己,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上课认真听讲是否做到了,写作业时保证不玩手机是否做到了,打铃前五分钟进教室是否做到了,为自己制定的计划是否认真贯彻执行了,对待工作是否认真负责了,和别人交往时是否真心对待他人的……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说的就是每天都应该自我反省找不足,管理好自己。又有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要想有一番作为,首要任务就是管理自己,部长,班长,主席,都不例外,若是之后进入了社会,这是需要着重学习的。为此,蒋老师还提到了坐在教室里一名特别的学生,他是一个公司的老总,身价过亿,事业有成。可就是这样一个成功人士,依旧没有忘记学习知识,学习中国文化经典,先进的思想。要管理好一个公司是需要智慧的,而这些智慧,经验,古人们早已帮我们总结得比较精练,简短的文字,蕴含着无穷的智慧。现在很多领导人,学者,都在反复强调文化经典的重要意义不是没有根据的,那个老总每次都坚持上课就是个活生生的实例。蒋老师的还有一点做法令我十分欣赏,即从来不点名,平时分白给大家。我想这并不是不负责任,这恰恰是种自信的表现,不强求学生都喜欢听自己的课,课上得好自然有人主动过来听,自己上课的风格与魅力自然会吸引大家每次都提前半小时来背书。最后,这门课也已经快要结束了,我的确从这门课收获可不少,对我这一生来说都将是个不小的精神财富。

中庸学习心得 篇6

自读书识字时起,人皆为“中庸”就是不偏不倚,就是心怀两端而“骑墙”,黄丝对此也从来没有怀疑过。以至于在孔子眼里只有君子才能具备的品德,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几乎成了“小人骑墙”的代名词。然而近几年大兴国学之风,我为了参与一些争论,谈谈自己的体会,不得不阅读一些儒家经典。待俺看了《中庸》,不由得对此普遍的说法产生了一些怀疑。程子在《中庸章句》开头说: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这大概就是中庸二字比较经典的解释了。但是,从这里俺怎么也难以找出“骑墙”的痕迹来。所谓“中”,那是很好理解的,关键是那个“庸”,“庸”字一破,则“中庸”不难解矣。骑墙,就是心持两端而不定的意思,而人家程子却说“不易之谓庸”,什么意思呢?就是在根本道理上坚持不变才能叫做“庸”。按照他的解释,所谓中庸,就是坚定不移的坚持原则(道),不做丝毫妥协和变更——这哪里有一点点“首尾两端、骑墙观望”的意思啊?后人对“中庸”的误解,并非无中生有,考之《中庸章句》全文,孔子以及其后来的门徒的言论,大概就是误解的根源,比如孔子说: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这里提出了“过”和“不及”两个概念,是后来成语“过犹不及”的最早来源。过了不行,不及也不行,俺就“不如守中”了,守在中间,不偏不倚,不就是有点“骑墙”的嫌疑么?由此产生了我的第二个怀疑:《中庸》的许多内容多是后人乱加的。按照古人记载,今天所说的儒家的“五经”(古代是六经,后来《乐经》失传了),包括《礼记》,在孔子之前就存在了,而《中庸》原来就是《礼记》中的一章,到宋朝,统治者才将它从《礼记》中独立出来——也就是说《中庸》在孔子之前就存在了。

读《礼记。中庸》有感 篇7

会昌小学 五(7)班余佳韵

中国是个千年古国。世界上四大古国中唯一存在时间最长、文化传承没有隔断的国家。古代文化的代表作也数不胜数:《论语》、《大学》、《中庸》……可谓是夫源远者流长,根生者枝茂!

《礼记·中庸》是一部儒学家经典书,它在经学书中的地位早有定论。《礼记》是西汉武宣时代礼学家戴圣编定的四十九篇本,是先秦儒学家学术论文汇编,非一人一时所著。

这部书中,有一句话令我回味无穷: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正是如此,也确实不错。明代的“土木之变”后,明朝皇帝明英宗被俘虏,群龙无首,整个北京城上空弥漫着恐怖的氛围,许多大臣都要迁都以躲避即将到来的灾难。这时,于谦站了出来,说:“我们不该丢下京城,我们要齐心保卫北京城!”于是,于谦就着手整治军队、收敛败军、招募民兵、打造器械盔甲、聚集兵粮……在于谦有条不紊的指挥与准备下,军队士气上升,兵粮充足,北京城城防加固,做好了一切必要的准备后,主动出击,打败了瓦刺军,一雪前耻!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文中在大臣们提出迁都的建议之后,于谦站出来反对,也细心的准备好了一切,最终打败了敌人。恰恰相反,于谦虽然站出来反对了,但是没有准备行动,纸上谈兵,那么明朝的后果是什么呢?所以,准备是多么的重要,如果准备不当,有可能一个整体的命运会被你摧毁。比如,在一次接力赛中,你的队友都表现得非常出色,可是到你那里的时候,因为你没有准备好,给大家拖了后腿。这时你会都么得懊悔啊!大家的努力就这样毁于一旦,留在自己心中的却只是后悔!而你有可能会想:如果我准备好了,结局是否会被逆转?那我收获的不是满满的自豪和喜悦吗?所以,准备是多么的重要啊!

有一次的期中考试期间,我明明知道了要考试,可是心里就想:这些考试的基本题目我都掌握好了,不用复习也可以,作文也写的挺好的,不用再度去复习,反正考的都是书上的,而且只要我用上好词好句、把开头和结尾写好就可以了,也不用再去看作文书,至于数学嘛,只要细心不要把题目算错,把公式背好,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英语只要背就行了,不要太复杂。心里想着这些,我就拿起一本漫画书看了起来,一连好几天的都是这样。直到期中考试那天,题目才让我大吃一惊,有些题都没接触过,怎么做啊!我心里想:管他三七二十一,随便填个自己觉得可靠的答案就行了。做完了艰难的第一题后,作文可是也让我吃惊,是一个根本没有写过的,我心里就慌了,只好跟着要求胡乱写了一通。最后发下试卷来,才发现自己并不是预料中的那么好。我非常后悔,真希望时间倒流啊!可惜,一切都挽救不回来了,都怪我没有准备好!

我反复的去琢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真谛,才发现,其实只要你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再去努力奋斗,成功保准是十拿九稳!

再读《中庸》有感 篇8

前段时间,我再次阅读了《中庸》,读后再次感到颇有所获。更深的体会到高中的物理老师的话“每次读诸子百家的东西都会有新的收获,其中尤其是《老子》、《中庸》、《孟子》、《荀子》为最。”

记得最早看《中庸》还是在初中的时候,那时候处于懂事和不懂事之间的状态,朦朦胧胧中依稀能够窥探到《中庸》中所阐述的思想的一角,后来在老师的影响下,我一次又一次的重读《中庸》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感觉。渐渐的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在遇到我自己很难克服的困难,或者是自己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会把自己关在自己的小书房里面,泡上一杯清茶,静静的读一读这些中国古典思想的精华,慢慢的自己的心情就会好起来,就会又是豪情万丈,身上充满了克服困难的力量和勇气。

这一次是因为在训练院辩论队的新队员的时候,我真的是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觉得他们的实力和我的预计相差太远,很多很多的东西都要从头开始一点一点的教,一点一点的练,但是辩论赛又迫在眉睫。那几天的我一直在思考我应该怎么做,是应该放弃还是应该坚持。分析了很多很多之后我得到的结果就是我自己事情不少,考研、找工作、社团„„现在在加上这样的辩论队的训练。放弃的话我自己不愿意,毕竟我当初答应了他们,一定会坚持到带领他们打完比赛,不放弃我又实在不知道最后等待我的结果会是什么。

翻开《中庸》开篇的话就让我迅速感觉到眼前一片豁然开朗。“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放弃有有悖于“庸”,为了自己的的一点事情,放弃了辩论队那么多的师弟师妹的期望有悖于“中”。我应该做的是坚持做好我应该做好的所有事情。一切的一切我只要尽力去完成就好了,结果远不及过程重要。之后我明白了我需要做的是什么,我们需要的不是急于求成,不是急功近利。顺其自然,按部就班的完成现在应该做的所有训练,新生杯的比赛只是为了明年的院际杯的预演,一切都是为了今后的事情的铺垫。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不要为了眼前一点问题而烦恼。

《中庸》拼音版 篇9

dìyīzhāng第一章

tiānmìngzhīwèixìng

lǜxìngzhīwèidào

xiūdàozhīwèijiào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dàoyězhěbùkěxū

líyě

fēidàoyě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shìgùjūnzǐ

jièshènhū

qísuǒbùdǔ

kǒngjù

qísuǒbù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wénmòjiànhūyǐn

mòxiǎnhūwēi

gùjūn

zǐshènqídúyě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xǐnù

āi

lèzhīwèi

wèizhīzhōng

ér

ji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zhōngjiéwèizhīhé

zhōngyě

zhě

tiānxiàzhī

dàběnyě

héyě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zhětiānxiàzhīdádàoyě

zhìzhōnghé

tiān

dìwèiyān

wànwù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yùyān育焉。

yòudìyīzhāng

shùsuǒchuánzhī

lìyán

shǒu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míngdàozhīběnyuánchūyútiān

ér

bùkě

qíshítǐ

bèi

jǐ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érbùkělícìyáncúnyǎngxǐngcházhīyào

zhōngyánshèngshéngōnghuà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zhījígàiyùxuézhěyú

fǎnqiúzhūshēnér

zìdézhī

yǐ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qùwèiwàiyòuzhīsī

érchōngqíběnránzhīshàn

yángshìsuǒwèi

yì去未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

Page 1 of 20 piānzhītǐyàoshìyěqíxiàshízhānggàizǐsīyǐnfūzǐzhīyán篇之体要是也。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yǐzhōngcǐzhāngzhī

yì以终此章之义。

dìèrzhāng第二章

zhòngníyuē

jūn

zhōngyōng

xiǎorén

fǎnzhōngyōng

jūn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zǐzhīzhōngyōngyě

jūn

ér

shízhōng

xiǎorénzhīzhōngyōngyě

xiǎo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rénérwújìdànyě人而无忌惮也。‛

dìsānzhāng

yuē

zhōngyōngqízhìyǐ

mínxiǎnnéngjiǔ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yǐ矣。‛

dìsìzhāng第四章

zǐyuē

dàozhī

bùxíngyě

wǒzhīzhī

zhīzhěguò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zhīyúzhěbùjíyě

dàozhī

bùmíngyě

wǒzhīzhī

xián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zhěguòzhībúxiàozhěbù

jíyě

rénmòbùyǐnshíyě

xiǎnnéng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zhīwèiyě知味也。‛

dìwǔzhāng

yuē

dào

qíbùxíngyǐ

fū第五章: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Page 2 of 20 dìliùzhāngzǐyuēshùnqídàzhīyěyǔshùnhǎowènyǐ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hǎocháěryányǐn

è

éryángshàn

zhíqíliǎngduān

yòngqízhōngyú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mínqísīyǐwéishùnhū民。其斯以为舜乎!‛

dìqīzhāng第七章

zǐyuē

rén

jiēyuē

zhī

ér

nàzhūgǔhuò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xiànjǐngzhīzhōngér

mòzhīzhī

pìyě

rén

jiēyuē

zhī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zéhūzhōngyōngér

bùnéngqī

yuèshǒuyě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dìbāzhāng

yuē

huízhīwéirén

zéhūzhōngyōng第八章: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déyìshànzéquánquánfúyīng

ér

fúshīzhī

yǐ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dìjiǔzhāng第九章

zǐyuē

tiānxiàguójiā

jūn

juélù

cí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yěbáirènkědǎoyě

zhōngyōngbùkěnéngyě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dìshízhāng第十章

zǐlùwènqiáng

yuē

nánfāngzhīqiángyǔ

běifāngzhī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qiángyǔyìérqiángyǔ

mòróu

jiào

bùbàowúdào

nánfāng强与,抑而强与?寞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

Page 3 of 20 zhīqiángyějūnzǐjūzhīrènjīngésǐérbùyànběifāng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zhīqiángyěérqiángzhě

zhī

gùjūn

héér

bùliú

qiángzāi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jiǎozhōnglìérbù

qiángzāijiǎo

guóyǒudào

bùbiànsàiyān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qiángzāijiǎoguówúdào

zhìsǐ

bùbiàn

qiángzāijiǎo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dìshíyìzhāng第十一章

zǐyuē

sùyǐn

xíngguài

hòushìyǒushùyān

wúfú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wéizhīyǐjūnzǐ

zūndào

érxíng

bàn

ér

fèi

wúfúnéngyǐ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yǐjūnzǐyīhūzhōngyōng

gānshìbújiànzhī

ér

bùhuǐ

wéishèng矣。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zhěnéngzhī者能之。‛

dìshíèrzhāng第十二章

jūnzǐzhīdào

fèi

ér

yǐn

fùzhī

zhī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之yānjíqízhìyě

suīshèngrén

yìyǒusuǒbùzhīyān

fùzhī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búxiàokěyǐnéngxíngyān

qízhìyě

suīshèngrén

yìyǒusuǒ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suǒbùnéngyāntiān

dìzhī

dàyě

rényóuyǒusuǒhàn

gùjūn

zǐ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yǔdàtiānxiàmònéngzǎiyān

yǔxiǎo

tiānxiàmònéngpòyān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Page 4 of 20 shīyúnyuānfēilìtiānyúyuèyúyuānyánqíshàngxiàchá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yějūnzǐzhīdào

zàoduānhū

qízhìyě

cháhū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tiāndì天地。

yòudìshíèrzhāng

zhīyán

gài

yǐshēnmíngshǒuzhāng右第十二章,子思之言,盖以申明首章,dàobùkělízhīyìyě

qíxiàbāzhāng

záyǐnkǒngzǐ

zhīyán

yǐ道不可离之意也。其下八章,杂引孔子之言以míngzhī明之。

dìshísānzhāng第十三章

zǐyuēdàobùyuǎnrén

rénzhīwéidào

éryuǎnrén

bùkě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yǐwéidàoshīyún

fákē

fákē

qízébùyuǎn

zhí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kēyǐfákēnìér

shìzhī

yóu

wéiyuǎn

gùjūn

rén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zhìréngǎiérzhǐ

zhōngshùwéidàobùyuǎn

shīzhū

ér

bùyuàn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yìwùshīyúrén

jūn

zhīdào

qiūwèinéngyìyān

suǒqiú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hūzǐyǐshìfù

wèinéngyě

suǒqiúhūchén

shìjūn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wèinéngyěsuǒqiúhū

shìxiōng

wèinéngyě

suǒqiúhū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péngyǒuxiānshīzhī

wèinéngyě

yōngdézhīxíng

yōngyánzhī

jǐn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

Page 5 of 20 yǒusuǒbùzúbùgǎnbùmiǎnyǒuyúbùgǎnjìnyángùxíng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馀,不感尽。言顾行,xínggùyánjūnzǐ

húbùzàozào

ěr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dìshísìzhāng第十四章

jūnzǐsùqíwèi

érxíng

bùyuànhū

qíwài

fùguì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xínghūfùguìshùpínjiàn

xínghū

pínjiàn

yídí

xínghū行乎富贵;数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yídísùhuànnàn

xínghūhuànnàn

jūn

wúbā

ér

zìdé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八而不自得yānzàishàngwèi

bùlíngxià

zàixiàwèi

bùyuánshàng

zhèngjǐ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érbùqiúyúrén

zéwúyuànshàngbùyuàntiān

xiàbùyóurén

gù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jūnzǐjūyìyǐqímìng

xiǎorénxíngxiǎnyǐ

jiǎoxīn

yuē

shè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辛。子曰:‚射yǒusìhūjūnzǐ

shīzhūzhènggǔ

fǎnqiúzhū

qíshēn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dìshíwǔzhāng第十五章

jūnzǐzhīdào

pìrúxíngyuǎnbìzìěr

pìrúdēnggāo

bì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zìbēishīyuē

hǎohé

rúgǔ

sèqín

xiōngdì

jì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xīhélèqiědān

yíěr

shìjiā

ěr

qītǎng

yuē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fùmǔqíshùnyǐ

hū‚父母其顺矣乎。‛

Page 6 of 20 dìshíliùzhāng第十六章

zǐyuē

guǐshénzhīwéidéqíshèngyǐ

shìzhī

ér

fú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jiàntīngzhīérfúwén

wùér

bùkě

shǐtiānxiàzhīrén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qímíngshèngfúyǐchéngjì

yángyánghū

rúzài

qíshàng

r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zàiqízuǒyòushīyuē

shénzhī

bùkě

shěn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kěshèsīfū

wēizhīxiǎn

chéngzhī

bùkěyǎn

fū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

dìshíqīzhāng第十七章

zǐyuēshùnqídàxiàoyě

déwéishèngrén

zūnwéitiān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zǐfùyǒusìhǎizhīnèi

zōngmiàoxiǎngzhī

sūnbǎozhī

gù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dàdébìděiqíwèi

bìděi

qílù

bìděi

qímíng

bìděi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qíshòugùtiānzhīshēngwùbìyīn

qícái

ér

dǔyān

gùzāizhěpéi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zhīqīngzhěfùzhī

shīyuē

jiā

lèjūn

xiànxiànlìngdé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yímínyírénshòulù

yútiān

bǎoyòumìngzhī

zìtiānshēnzhī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gùdàdézhěbìshòumìng故大德者必受命。‛

dìshíbāzhāng第十八章

Page 7 of 20 zǐyuēwúyōuzhěqíwéiwénwánghūyǐwángjìwéi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fùyǐwǔwángwéi

fùzuòzhī

shùzhī

wǔwángzuǎndà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wángwángjìwénwángzhī

yīróngyī

ér

yǒutiānxià

shēn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bùshītiānxiàzhīxiǎnmíng

zūnwéitiān

fùyǒu

sìhǎizhīnèi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zōngmiàoxiǎngzhīzǐ

sūnbǎozhī

wǔwángmòshòumìng

zhōugōngchéngwén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wǔzhīdézhuīwángdà

wángjì

shàngsìxiāngōngyǐ

tiān

zhī

lǐ武之德。追王大、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sīlǐyědáhūzhūhóudài

fu

jíshìshùrén

fùwéidài

fu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zǐwéishìzàngyǐ

dài

fu

shì

fùwéishì

wéidài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fuzàngyǐshì

dài

fu

zhīsàng

dáhū

dài

fu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sānniánzhīsàngdáhūtiān

fùmǔzhīsàng

wúguìjiàn

yì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yě也。‛

dìshíjiǔzhāng第十九章

zǐyuē

wǔwáng

zhōugōng

qídáxiàoyǐ

fūxiào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zhěshànjìrénzhīzhì

shànshùrénzhīshìzhěyě

chūnqiū

xiū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qízǔmiàochénqízōngqì

shèqíchángyī

jiàn

qíshíshí

zōng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宗

Page 8 of 20 miàozhīlǐsuǒyǐxùzhāomùyěxùjuésuǒyǐbiànguìjiànyě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xùshìsuǒyǐbiànxiányě

lǚchóuxiàwéishàng

suǒyǐ

dájiànyě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达贱也。yànmáosuǒyǐxùchǐyě

jiànqíwèi

xíngqílǐ

zòuqílè燕毛所以序齿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jìngqísuǒzūnài

qísuǒqīn

shìsǐ

rúshìshēng

shìwángrúshì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cúnxiàozhīzhìyě

jiāoshèzhī

suǒyǐ

shìshàngdìyě

zōng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miàozhīlǐsuǒyǐ

sìhū

qíxiānyě

mínghūjiāoshèzhī

dān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chángzhīyìzhìguóqírúshìzhūzhǎnghū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dìèrshízhāng第二十章

āigōngwènzhèng

yuē

wénwǔzhīzhèng

bùzàifāngcè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qíréncúnzéqízhèngjǔ

qírénwáng

zéqízhèngxī

réndào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mǐnzhèngdìdàomǐnshù

fūzhèngyě

zhě

gùwéizhèng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zàirénqǔrényǐshēn

xiūshēnyǐ

dào

xiūdào

rén

rénzhě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rényěqīnqinwéidà

yìzhě

yíyě

zūnxiánwéidà

qīn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qinzhīshāzūnxiánzhīděng

suǒshēngyě

zàixiàwèi

bùhu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hūshàngmínbùkě

déér

zhìyǐ

gùjūn

bùkě

bùxiū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

Page 9 of 20 shēnsīxiūshēnbùkěyǐbùshìqīnsīshìqīnbùkěyǐ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bùzhīrénsīzhīrén

bùkě

bùzhītiān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tiānxiàzhīdádàowǔ

suǒ

yǐxíngzhīzhěsān

yuē

jūnchén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yěfùzǐyě

kūn

dìyě

péngyǒuzhījiāoyě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wǔzhětiānxiàzhī

dádàoyě

zhī

rén

yǒngsānzhě

tiānxià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zhīdádéyěsuǒ

yǐxíngzhīzhě

yìyě

huòshēngér

zhīzhī

huò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xuéérzhīzhīhuòkùn

ér

zhīzhī

qízhīzhī

yìyě

huò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ānérxíngzhīhuòlì

érxíngzhī

huòmiǎnqiángérxíngzhī

qí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chénggōng成功,一也。

zǐyuē

hǎoxuéjìn

hūzhī

lìxíngjìn

rén

zhīchǐyìyě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jìnhūyǒngzhīsī

sānzhě

zézhīsuǒyǐ

xiūshēn

zhīsuǒyǐ

xiū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shēnzézhīsuǒyǐzhìrén

zhīsuǒyǐzhìrén

zézhīsuǒyǐzhì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tiānxiàguójiāyǐ天下国家矣。‛

fánwéitiānxiàguójiāyǒujiǔjīng

yuē

xiūshēnyě

zūnxián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yěqīnqinyě

jìngdàchényě

qúnchényě

shùmínyě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Page 10 of 20 láibǎigōngyěróuyuǎnrényěhuáizhūhóuyěxiūshēnzédào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lìzūnxiánzébúhuò

qīnqin

zézhū

fùkūn

dìbùyuàn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jìngdàchénzébùxuàn

qúnchén

zéshìzhībào

tǐzhòng

zǐ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体重。子shùmínzébǎixìngquàn

lái

bǎigōng

zécáiyòngzú

róuyuǎnrén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zésìfāngguīzhī

huáizhūhóu

zétiānxiàwèizhī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qímíngshèngfú

fēi

bùdòng

suǒ

xiūshēnyě

qùchán齐明盛服,非体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yuǎnsèjiànhuòér

guìdé

suǒ

yǐquànxiányě

zūn

qíwèi

zhòng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qílùtóngqíhàowù

suǒ

yǐquànqīnqin

guānshèngrènshǐ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suǒyǐquàndàchényě

zhōngxìnzhònglù

suǒ

yǐquànshìyě

shíshǐ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bóliǎnsuǒyǐquànbǎixìngyě

rìshěngyuèshì

jìbǐngchēngshì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suǒyǐquànbǎigōngyě

sòngwǎngyínglái

jiāshànérguānbùnéngsuǒ

yǐ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róuyuǎnrényějìjuéshì

fèiguó

zhìluànchíwēi

cháopìn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yǐshíhòuwǎngér

bólái

suǒ

yǐhuáizhūhóuyě

fánwéitiānxià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guójiāyǒujiǔjīng

suǒ

yǐxíngzhīzhě

yìyě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Page 11 of 20 fánshìyùzélìbùyùzéfèiyánqiándìngzébù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hēshìqiándìng

zébùkùn

xíngqiándìng

zébùjiù

dàoqián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dìngzébùqióng定,则不穷。

zàixiàwèibùhuòhūshàng

mínbùkě

déér

zhìyǐ

huòhū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shàngyǒudàobùxìn

hūpéngyǒu

bùhuòhūshàngyǐ

xìn

hūpéngyǒu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yǒudàobùshùnhū

qīn

bùxìn

hūpéngyǒu

shùnhū

qīnyǒudào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fǎnzhěshēnbùchéng

bùshùnhū

qīn

chéngshēnyǒudào

bùmínghū反者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shànbùchénghūshēnyǐ善,不诚乎身矣。

chéngzhětiānzhīdàoyě

chéngzhīzhě

rénzhīdàoyě

chéng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zhěbùmiǎnérzhōngbù

ér

cōngróngzhōngdào

shèngrén

yě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chéngzhīzhězéshànér

gùzhízhīzhěyě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bóxuézhī

shěnwènzhī

shènsī

zhīmíngbiànzhī

dǔxíngzhī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yǒufúxuéxuézhī

fúnéng

fúcuòyě

yǒu

fúwèn

wènzhī

fú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zhīfúcuòyě

yǒu

zhī

fúcuòyě

yǒu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fúbiànbiànzhīfúmíng

fúcuòyě

yǒu

fúxíng

xíngzhī

fúdǔ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Page 12 of 20 fúcuòyěrényìnéngzhījǐbǎizhīrénshínéngzhījǐqiān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zhīguǒnéngcǐdào

suī

bìmíng

suīróu

bìqiáng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dìèrshíyìzhāng

zìchéngmíng

wèizhīxìng

zìmíngchéngwèizhī第二十一章: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jiàochéngzémíngyǐ

míngzéchéngyǐ

yòu

dìèr

shíyìzhāng

zǐ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右第二十一章。子sīchéngshàngzhāngfū

tiāndàoréndàozhī

ér

lìyányě

zì思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意,而立言也。自cǐyǐxiàshíèrzhāng

jiē

zhīyán

fǎn

fùtuīmíngcǐzhāng此以下十二章,皆子思之言,以反覆推明此章zhīyì之意。

dìèrshíèrzhāng第二十二章

wéitiānxiàzhìchéngwéinéngjìn

qíxìng

néngjìn

qíxìng

zénéng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jìnrénzhīxìngnéngjìnrénzhīxìng

zénéngjìn

wùzhīxìng

néngjìn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wùzhīxìngzékě

zàntiān

dìzhīhuàyù

zàntiān

dìzhī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huàyùzékěyǐ

yǔtiān

dìcān

yǐ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dìèrshísānzhāng

qícìzhìqǔ

qǔnéngyǒuchéng

chéngzé第二十三章:其次致曲。曲能友诚。诚则xíngxíngzézhù

zhùzémíng

míngzédòng

dòngzébiàn

biànzé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huàwéitiānxiàzhìchéngwéinénghuà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Page 13 of 20 dìèrshísìzhāngzhìchéngzhīdàokěyǐqiánzhīguójiājiāng第二十四章: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xīngbìyǒuzhēnxiáng

guójiājiāngwáng

bìyǒuyāoniè

jiànhū

shī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guīdònghūsìtǐ

huòfújiāngzhì

shànbìxiānzhīzhī

búshàn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bìxiānzhīzhīgùzhìchéngrúshén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dìèrshíwǔzhāng第二十五章

chéngzhězìchéngyě

ér

dào

zìdàoyě

chéngzhě

wùzhīzhōng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shǐbùchéngwúwù

shìgùjūn

zǐchéngzhīwéiguì

chéngzhě

fēi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zìchéngjǐéryǐyě

suǒ

yǐchéngwùyě

chéngjǐ

rén

chéngwù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zhīyěxìngzhīdéyě

héwàinèizhīdàoyě

gùshícuòzhī

yí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yě也。

dìèrshíliùzhāng第二十六章

gùzhìchéngwúxī

zéjiǔ

jiǔ

zézhǐ

zhǐ

zéyōu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徵。徵则悠yuǎnyōuyuǎnzébóhòu

bóhòu

zégāomíng

bóhòu

suǒ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yǐzǎiwùyěgāomíng

suǒ

fùwùyě

yōujiǔ

suǒ

yǐchéng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

Page 14 of 20 wùyěbóhòupèidìgāomíngpèitiānyōujiǔwújiāng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rúcǐzhěbújiàn

érzhāng

bùdòngérbiàn

wúwéi

érchéng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tiāndìzhīdào

yìyán

ér

jìn

qíwéiwùbù

èr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zéqíshēngwùbúcè

tiān

dìzhīdào

bóyě

hòuyě

gāoyě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míngyěyōuyě

jiǔ

jīn

tiān

sīzhāozhāozhīduō

qí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wúqióngyěrìyuèxīngchénxìyān

wànwùfùyān

jīn

dìyì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cuōtǔzhīduōjí

qíguǎnghòuzǎihuáyuèér

bùzhòng

zhènhéhǎi

ér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bùxièwànwùzǎiyān

jīn

fūshānyìjuànshízhīduō

qíguǎng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dàcǎomùshēngzhī

qínshòujū

zhī

bǎozàngxīngyān

jīn

fūshuǐ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yìsháozhīduōjí

qíbúcè

yuán

tuó

jiāo

lóng

yú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biēshēngyānhuòcáizhíyān鳖生焉,货财殖焉。

shīyúnwéitiānzhīmìng

yúmùbù

gàiyuē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tiānzhīsuǒyǐwéitiānyě

yúhū

bùxiǎn

wénwángzhī

dézhī‚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chúngàiyuē

wénwángzhīsuǒ

wéiwényě

chúnyìbù

yǐ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dìèrshíqīzhāng第二十七章

Page 15 of 20 dàzāishèngrénzhīdàoyángyánghūfāyùwànwùjùnjí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yútiānyōuyōudàzāi

yísānbǎiwēi

yísānqiān

dài

qírén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érhòuxínggùyuē

gǒubùzhìdé

zhìdàobùníngyān而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gùjūnzǐzūndéxìng

ér

dàowènxué

zhìguǎngdà

ér

jìnjīngwēi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jígāomíngérdàozhōngyōng

wēngù

ér

zhīxīn

dūnhòu

yǐchóng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lǐshìgùjūshàngbùjiāo

wéixiàbùbèi

guóyǒudào

qíyán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zúyǐxīngguówúdào

qímòzú

yǐróng

shīyuē

jìmíng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qiězhéyǐbǎoqíshēn

qícǐ

zhīwèiyǔ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dìèrshíbāzhāng第二十八章

zǐyuē

ér

hǎo

zìyòng

jiàn

ér

hǎo

zìzhuān

shēnghū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字专。生乎jīnzhīshìfǎngǔ

zhīdào

zhězāi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fēitiānzǐbù

bùzhìdù

bùkǎowén

jīntiānxià

jíqíshēnzhěyě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chētóngguǐshūtóngwén

xíngtónglún

suīyǒu

qíwèi

gǒuwúqí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débùgǎnzuòlǐ

lèyān

suīyǒu

qídé

gǒuwúqíwèi

yì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bùgǎnzuòlǐlèyān不敢作礼乐焉。

Page 16 of 20 zǐyuēwúshuōxiàlǐqǐbùzúzhǐyěwúxuéyīn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lǐyǒusòngcúnyān

wúxuézhōulǐ

jīnyòngzhī

wúcóngzhōu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dìèrshíjiǔzhāng第二十九章

wángtiānxiàyǒusānzhòngyān

qíguǎguòyǐ

shàngyānzhěsuī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shànwúzhǐwúzhǐ

bùxìn

bùxìn

mínfúcóng

xiàyān善,无徵。无徵,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zhěsuīshànbùzūn

bùzūn

bùxìn

bùxìn

mínfúcóng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gùjūnzǐzhīdào

běnzhūshēn

zhǐzhūshùmín

kǎozhūsānwángér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bùmiàojiànzhūtiān

dìér

bùbèi

zhìzhūguǐshénér

wúyí

bǎi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shìyǐqíshèngrénér

bùgǎn

zhìguǐshénér

wúyí

zhītiānyě世以俟圣人而不感。质鬼神而无疑,知天也。bǎishìyǐqíshèngrén

ér

bùgǎn

zhīrén

shìgùjūn

zǐdòngér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感,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shìwéitiānxiàdào

xíngér

shìwéitiānxiàfǎ

yán

ér

shìwéitiānxià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zéyuǎnzhīzéyǒuwàng

jìn

zhī

zébùyàn

shīyuē

zài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诗曰:‚在bǐwúèzàicǐ

wúshè

shùjǐ

sùyè

yǐyǒngzhōngyù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jūnzǐwèiyǒubùrú

ér

zǎoyǒuyùyútiānxiàzhěyě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dìsānshízhāng第三十章

Page 17 of 20 zhòngnízǔshùyáoshùnxiànzhāngwénwǔlǜtiānshíxiàxí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律天时,下袭shuǐtǔpìrútiān

dìzhīwúbùchízǎi

wúbùfùchóu

pìrú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sìshízhīcuòxíng

rìyuèzhīdàimíng

wànwùbìngyù

ér

bùxiāng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hàidàobìngxíngér

bùxiāngbèi

xiǎodéchuānliú

dàdé

tiān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此天dìzhīsuǒyǐwéidàyě地之所以为大也。

dìsānshíyìzhāng第三十一章

wéitiānxiàzhìshèng

wéinéngcōng

míng

ruìzhī

yǒu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línyěkuānyù

wēn

róu

yǒuróngyě

qiáng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gāngyìzúyǐ

yǒuzhíyě

zhuāng

zhōng

zhèng

yǐ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yǒujìngyěwén

chá

yǒubiéyě

bó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yuānquánérshíchūzhī

bórútiān

yuānquánrúyuān

jiàn

ér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mínmòbùjìngyán

ér

mínmòbùxìn

xíngér

mínmòbùshuō

shì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yǐshēngmíngyángyìhūzhōngguó

shī

jímánmò

zhōuchēsuǒzhì

rén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lìsuǒtōngtiānzhīsuǒ

dìzhīsuǒzǎi

rìyuèsuǒzhào

shuāng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lùsuǒduìfányǒuxiě

qìzhěmòbùzūnqīn

gùyuē

pèitiān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Page 18 of 20 dìsānshíèrzhāng第三十二章

wéitiānxiàzhìchéng

wéinéngjīnglúntiānxiàzhī

dàjīng

lìtiān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xiàzhīdàběnzhītiān

dìzhīhuàyù

yānyǒusuǒ

zhūnzhūn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qírényuānyuānqíyuān

hàohào

qítiān

gǒubùgùcōngmíngshèngzh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dátiāndézhěqíshúnéngzhīzhī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dìsānshísānzhāng第三十三章

shīyuē

jǐnshàngjí

è

qíwénzhīzhùyě

gù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jūnzǐzhīdàochǔrán

ér

rìzhāng

xiǎorénzhīdào

de

rán

ér

rì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wángjūnzǐzhīdào

dàn

ér

bùyàn

jiǎn

érwén

wēnér

lǐ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zhīyuǎnzhījìnzhīfēngzhī

zhīwēizhīxiǎn

déyǐ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shīyún

qiánsuī

yìkǒngzhīzhāo

gùjūn

zǐ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nèixǐngbùjiùwú

è

yúzhì

jūn

zhīsuǒbùkě

jízhě

qí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wéirénzhīsuǒbújiànhū唯人之所不见乎。

shīyún

xiāngzài

ěr

shì

shàngbùkuìyúwūlòu

gù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jūnzǐbùdòngérjìng

bùyán

ér

xìn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Page 19 of 20 shīyuēzòujiǎwúyánshímíyǒuzhēngshìgùjūn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zǐbùshǎngérmínquàn

bùnù

ér

mínwēiyúzhēngyuè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shīyuē

bùxiǎnwéidé

bǎi

pìqíxíngzhī

shìgù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jūnzǐdǔgōngértiānxiàpíng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shīyún

yǔhuáimíngdé

bùdàshēngyǐ

yuē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shēngsèzhīyúyǐ

huàmín

mòyě‚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shīyún

détíngrúmáo

máoyóuyǒulún

shàngtiān诗云:‘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zhīzǎiwúshēngwúchòu

zhìyǐ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yòudìsānshísānzhāng

yīnqiánzhāngjízhìzhīyán

fǎn右第三十三章。子思因前章极致之言,反qiúqíběnfùzìxiàxuéwéi

jǐn

dúzhīshìtuī

ér

yánzhī

yǐ求其本;复自下学为己谨独之事推而言之,以xùnzhìhūdǔgōngér

tiānxiàpíngzhīshèng

yòuzàn

qímiào

zhìyúyú驯致乎笃恭而天下平之盛。又赞其妙,至于于shēngwúchòuérhòu

yān

gài

yìpiānzhīyào

ér

yuēyánzhī声无臭,而后已焉。盖举一篇之要,而约言之。qífǎnfùdīngníngshìrénzhī

zhìshēnqièyǐ

xuézhě

qíkě其反复丁宁示人之意,至深切矣。学者,其可bújìnxīnhū不尽心乎?

上一篇:穿着礼仪下一篇:立冬养生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