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习俗

2024-10-27

寒衣节习俗(共11篇)

寒衣节习俗 篇1

寒衣节是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你知道各地寒衣节有什么习俗吗?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寒衣节各地风俗_寒衣节各地传统习俗,希望大家喜欢!

各地寒衣节传统习俗有哪些

北京

“十月一,送寒衣”这句老话最早就来源于老北京,大概在明朝的时候,老百姓们就有送寒衣的习俗了,每年天气逐渐变冷的时候,人们都会穿上保暖的衣服,而这个时候也应该为死去的亲人们送去寒衣了。因此,每年的十月初一,人们都会用纸糊制成寒衣,在寒衣包袱上写上名字和地址,为死去的亲人焚烧。

南京

南京的人们在十月初一这一天,将各种颜色的纸糊成衣服、鞋帽等,并且装在一个红色的纸袋里,写上死去的亲人的名字和身份,晚上把红色的纸袋供上祭奠一番,然后再焚烧,以此来表示对亲人的记挂,保佑亲人。有的人们还会用收获的粮食做一些羹来让亲人们尝新。

洛阳

在洛阳有一句古话:“十月一,油唧唧”,这句话是说,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这一天,人们会炸一些食物,包饺子,用这些食品来供奉祖先,由于这些食物比较肥腻,因此会弄得“油唧唧”。在洛阳,部分地区的人们不去坟头烧寒衣,而是在家门口或者十字路口的地方烧寒衣。在十月初一这天的傍晚,在天快黑的时候,人们会抓一把土,在家门口撒成一个圆圈状,然后焚烧寒衣来祭奠祖先。一些热心的人们还会到十字路口,为没有后人的死者焚烧送去寒衣。

山东

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也是山东人为死去的亲人上坟的日子,他们会将自己秋收的物品为死去的亲人供上,向祖先报告一年的丰收成果。除了这些之外,他们也会用彩纸剪成衣服,为祖先焚烧,表示“十月一,上坟烧寒衣”的意思,为死去的亲人送去过冬的衣服。在山东的淄川地区,他们除了上坟祭祖之外,在傍晚还会到野外的路口,为那些没有后人的死者添送寒衣。

山西

在晋南地区,人们习惯用五色纸做成衣服,然后在纸里加上棉花,意思是说为去世的亲人做一些棉衣、棉被,也好让他们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而在晋北地区,人们讲究用五色纸做成衣、帽、鞋、被等各种御寒物品,有的人们还会用纸做一套房屋,有门有窗,为死者焚烧,非常精致美观。

寒衣节各地的民间习俗

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是史上的三大鬼节之一,按照中国的传统来说,这是一个鬼门关打开,鬼怪可以在人间出游的日子。因此,了解寒衣节的注意事项对人们来说,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

农村人现在仍然保留着这个习俗,到这一天,农民们要烧五色纸,这就是给死去先人们的衣服,在阴间他们能用的上。送寒衣的仪式也是很讲究的,我们这里会在十月初一这天的傍晚,把准备好的五色纸,备几份,每一份要送给一位失去的亲人,然后要亲手用金箔做成元宝,和寒衣一起烧给先人。

在家门口用草木灰或者是炉渣撒上一个未封闭的圆圈,在圆圈开口的地方插上香烛,后面摆上饺子、果子一类的贡品,并插上竹筷。把准备好的五色纸和金元宝放在圆圈的中间,然后点燃它们和香烛,人们就在这时就可以一边磕头一边把想和先人说的话一并说出来,听说他们来领衣服时,会听到你说的话。

山东多是人们上坟祭祖的传统日子,这天上坟除了烧纸以外,还用彩纸剪做衣帽,焚于墓前,有“十月一,上坟烧寒衣”之说,意为祖先捎去过冬衣服。桓台居民多是用“煎馅食”祭祖。还于傍晚到野外路口,为没有后人的死者祭祀,添“御寒衣”;

北京有句谚语叫“十月一,送寒衣”。意思是天气冷了,一家都穿新衣了,也应该给死去的亲人寄点寒衣去。于是人们总是预先糊好“寒衣包”、“金银包袱”,在包袱外面写上地址,某某人收,然后再焚化了;

寒衣节祭祀习俗

烧寒衣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准备供品

一般在上午进行。供品张罗好后,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晌午吃过饭,主妇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

进行拜祭

到了坟前,焚香点蜡,把饺子等供品摆放齐整,一家人轮番下跪磕头;然后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有的人家不但烧冥币,还烧用五色纸糊成的豪宅、汽车等“奢侈品”,一边烧,一边念叨:“某某呀,你活着时辛苦操劳,死了就好好享福吧,住豪宅,开宝马,风风光光,气死阎王!”生怕亲人在阴曹地府过不上好日子。

还有的人家,在坟头划圆圈时,不忘在旁边另加个圆圈。其用意乃在救济那些无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以免他们穷极生恶,抢走自家祖先的衣物。


寒衣节各地风俗_寒衣节各地传统习俗

寒衣节寻旧俗点滴 篇2

过去老北京人都有世袭的祖茔,家里有人去世会埋到自家的祖茔里。从城里出殡以后,到棺材下葬的这段时间,棺材或放在家中,或寄存在庙里,这叫“暂厝”。当时没有正式的殡仪馆,但是北京有寺庙,北京有一百多座寺庙,大部分都有暂厝业务。为什么都在寺庙暂厝呢?因为寺庙是清净之地,而且寺庙还可以随时超度亡灵。对于寺庙来说,停灵、暂厝、承办丧事是除了香火、田亩收入以外的一笔大收入。暂厝是以日计费的。

按照古礼,暂厝的时候,棺材不能着土,而且要离地三寸,底下垫上石灰,时间长的要用石灰覆盖,因此暂厝七年也不会腐朽。暂厝得有专人照看,打扫卫生,要轰猫狗。暂厝期间的诵经就在庙里面,庙里面给他做往生咒和各种超度。

暂厝有停七天到四十九天下葬的,也有更长的时间,暂厝消失基本上是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

办丧事最多的嘉兴寺

嘉兴寺原坐落在地安门西大街路北,庙的西墙在五福里,后门则在旌勇里路西。它建于明代孝宗弘治十六年(1503年),清代康熙年间重修。如今的嘉兴寺早已改成大楼,属于钮扣厂,现在租给政府当“什刹海街道办事处”。附近的旌勇祠和保安寺还有迹可循。

民国期间,嘉兴寺的住持为方瑞、崇辉,他们的社会交际很广,在佛教界有很大威望。旧时,嘉兴寺以停灵暂厝、承办丧事而闻名,它是全市停灵、办丧事最多的庙,而且多是富豪、名家的大丧事。平均每周即有三、五家办事,甚至一天赶上几家办事,事主互相“斗阔”。所以,门前经常挂出几个黑漆牌子,上面用毛笔蘸大白粉写着“王宅接三东院”、“李宅伴宿北院”、“张宅开吊前院”……因此,一年到头,棚架子不拆,门外花牌楼架子不卸,吹鼓手的大鼓锣架不往回挑,甚至冥衣铺裱糊匠到庙里就地做活。

嘉兴寺后院有一块“菜园子”,后来整个变成专门暂厝灵柩的地方,棺木要从西边的旌勇里进出,直接到后面的菜园子。曾被慈禧太后立为“大阿哥”的溥死后,就埋在这里。这里还有数座坟是外国人的。

在没有八宝山革命公墓之前,嘉兴寺就是北京市唯一的殡仪馆。解放后,在嘉兴寺殡仪馆治丧的有不少名人,摄政王载沣、画家齐白石、书法家陆和九、辅仁大学校长陈垣、京城名医萧龙友,还有京剧名演员肖长华、梅兰芳等棺材都暂厝在嘉兴寺。1950年,国家高级领导人任弼时去世,是棺材土葬,也是在嘉兴寺暂厝。除了毛泽东以外,约500余名中央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出席了在嘉兴寺举行的葬礼。然后军车拉着任弼时同志遗体的棺椁,埋葬在八宝山墓地,那时还没有称作八宝山革命公墓。

五十年代中期在西郊建起八宝山公墓后,嘉兴寺殡仪馆的治丧业务逐渐停止。

停厝七年的拈花寺

拈花寺位于旧鼓楼大街北头大石桥胡同,是明、清时很有影响的一座寺庙,后海北沿的大藏龙华寺,曾是它的下院。明万历九年(1581年)司礼监太监冯保奉孝定太后之命创建寺庙,又名“护国报恩千佛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四月奉敕重修,取世尊拈花示众之意,赐名“拈花寺”。殿外额曰觉岸慈航,殿内额曰普明宝镜。大雄宝殿月台前立有雍正御书拈花寺碑。至清末,拈花寺仍为京城名刹,为“八刹三山”之一。

吴佩孚1939年12月4日逝世,他的大殡可以说是民国以来北京城最为轰动的一次出殡。吴佩孚入殓并没有多么豪华,棺内陪葬除了勋章绶带等之外,没有任何金银财物。虽用的是金丝楠木的棺材,仪仗排场也并没有太大,但是出殡之日,北京城万人空巷给他送殡。

移灵所经线路由社会各界设立的祭棚十一座,路祭桌、茶桌鳞次栉比,难以数计。吴佩孚生前客居北平,未置茔地。身后之事,是日后归葬蓬莱祖茔,还是在北平择地安葬,尚未定论,所以暂在拈花寺东跨院(原为寺内菜园)借地建造三间大顶殿式房屋,命名“武圣祠”,以停放灵柩。未曾料想,因抗日战争之故,吴佩孚的灵柩在拈花寺停厝近七年之久。到了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了才归葬在玉泉山,也就是说抗战不胜利,吴佩孚不下葬。

孙中山停灵的碧云寺

碧云寺位于香山公园北侧,创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后经明、清扩建,始具今日规模,是一组布局紧凑、保存完好的园林式寺庙。相传为耶律楚材后裔耶律阿勒弥舍宅开山而建,始称碧云庵。寺院坐西朝东,依山势而建造,以六进院落为主体,南北各配一组院落,院落采用各自封闭建筑手法,层层殿堂依山叠起而形成特殊布局。

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京逝世后,当时曾停灵于碧云寺后的金刚宝座塔内。金刚宝座塔是寺内最高大、美丽的建筑物,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塔高34.7米,全部用汉白玉石砌成。金刚宝座塔的东券门上有大理石面铭一方,上面隶书“孙中山先生衣冠冢”。

1929年,孙中山先生的灵柩前往南京紫金山时,曾在普明妙觉殿设灵堂,举行了隆重的公祭和哀悼,之后,这里辟为“孙中山纪念堂”,供人们瞻仰。正厅前檐横匾为宋庆龄手书。正厅中央安放有孙中山先生的半身塑像,背后是高大的朱红漆雕屏风。右侧陈列孙先生的墨宝遗著,左侧陈放着1925年3月30日苏联政府送来的玻璃钢盖棺。当时,孙先生已入殓半月,故未能用上,陈放此处,留作纪念。

“梨园义地”松柏庵

松柏庵坐落在陶然亭迤西的南下洼子,坐北朝南。前院正殿供的是吕洞宾,东配殿是关圣帝君,程砚秋曾为此书写“昆仑善社”横匾。后院供的是释迦牟尼和观世音。东配殿为灵宫殿,东跨院是九皇殿,西跨院是喜神殿。它既不是尼姑庵,也不是和尚寺,更不是道士观。原为清朝一位王爷的家庙,王爷夫妇俱为梨园知音,后将此庙赠于梨园界,成为梨园同业常聚之所。梨园公会于此举行九皇会,故有“梨园家庙”之说。

“梨园义地”解放前被称之为“戏子坟”。徽剧演员来自安徽,昆曲演员来自苏州,由于这些从艺人员在京城定居,亡故后灵柩不便运回原籍,所以同治九年(1870年),慷慨好义的徐蝶仙与朱莲芬、程长庚发起同乡艺员,集资把庙前和东侧的茔地买下,辟为“安苏梨园义地”。1924年后,在王瑶卿的主持下,将西跨院建为“梨园先贤祠堂”。

民國后,在此长年安息的既有一般演员,也有赫赫有名的艺术家,如:1931年病故的丑角名家王长林,1938年病故的“武生泰斗”杨小楼和同年病故的名老旦文亮臣,1942年病故的“毛毛旦”宋永珍和童年病故的名老生高庆奎,1947年因飞机失事遇难的“四小名旦”李世芳,1948年病故的名净金少山等诸多名家。1932年病故的尚小云之母张文通,“筱翠花”于连泉的父母双亲及夫人陆氏,姚玉芙的父亲,孟小冬的母亲,谭富英的夫人宋氏,丁永利的女儿等也葬于此。

寒衣节的习俗作文100字 篇3

【习俗一】

与清明节、中元节不同的是,十月初一除以烧的形式为死去的亡灵送纸钱外,因为正逢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由生者的御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所以传统的寒衣节还要送去五色纸做的寒衣,以表达后人对亡者的纪念。

在民俗学中,这一活动归于社会风俗中的“宗族·祭祀·墓祭”类中。主要习俗有煮红豆饭以夜奠(亦有以乌糯饭祭墓的),在门前焚烧纸糊或彩印的衣裤鞋帽,也有去坟头祭焚并用新土覆墓取意“保暖”的。奠祭时,还有男磕头不哭、女哭不磕头等规矩。清佚名《燕台口号一百首》云:“寒衣好向孟冬烧,门外飞灰到远郊。一串纸钱分送处,九原尚可认封包。”正是这种情景的写照。

【习俗二】

古时,在十月初一的前一天,由家长率领儿孙们到祖坟添土。添土不用筐篓,要用衣服兜着,兜的土越多,族里人丁越兴旺。节日当天,则由族长带领家族中的男姓,抬着食盒、大方桌和丰盛的供品(20至30个大碗),逐个到坟前祭拜,叫“上大坟”。现已改为一家一户携带少量供品(一般是饺子)“上小坟”了。

如今,十月初一上坟烧纸、烧寒衣的习俗已淡化,许多人特别是城里人,只是到坟前默哀或献上一束鲜花,来怀念逝去的亲人。 过去,十月初一还是长工的下工日,所以又叫“散工节”雇主要在这一天设筵犒劳雇工、清算工钱,宣布是否继续留用,留下的叫“打冬”或“扛冬活”。 到十月初一,坡里的庄稼都已收打完毕,即墨、崂山、平度、胶州、胶南、莱西都有“十月一净坡”和“十月一坡了(净)场光”的俗谚。

春夏秋冬往复循环,十月为孟冬。十月一日是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由生者的御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

【习俗三】

晋南地区送寒衣时,讲究在五色纸里夹裹一些棉花,说是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

寒衣节习俗 篇4

寒衣的风俗

吃面条

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民间改善生活,山区兴吃荞面、莜面。寒衣节吃面的习俗习俗由来已久。冬季中午吃一碗营养搭配合理的面条是不错的选择。

红豆饭

后人把十月初一当悼亡节来过时,以红豆饭为奠。迄今江苏大丰一带还有个传说,从前有个放牛娃,因与地主抗争,被地主砍死,鲜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饭染得通红。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穷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红豆饭纪念他。

金银包袱

下跪磕头,然后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有的人家不但烧冥币,还烧用五色纸糊成的豪宅、汽车等“奢侈品”,一边烧,一边念叨对逝世故人想说的话。

烧寒衣

也就是准备供品,一般在上午进行。供品张罗好后,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晌午吃过饭,主妇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

寒衣节的传统食物

饺子

洛阳有话云:“十月一,油唧唧。”意思是说,十月初一这天,人们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饺子,准备供奉祖先的食品。桓台居民多是用“煎馅食”祭祖。

民间有“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的说法,来源于医圣张仲景,他看到严寒中百姓耳朵被冻坏,故用面包了驱寒药材,煮熟做成“娇耳汤”治好了百姓的耳朵。通常饺子馅料有荤有素,这种合理营养搭配,能起到进补养生的作用。除了必须的肉类和蔬菜,大蒜等调味料也能起到提高肌体抵抗力的作用。

糍粑

“十月朝,糍粑碌碌烧。”这是一句客家俗语,说的是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糍粑。十月初一恰逢秋收完毕,勤劳的客家人会把新收的糯米打成粉,搓糊蒸熟后,以糯米为皮,加入花生、芝麻、糖等馅料,做成应节食物糍粑,以慰劳一家老少,庆贺丰收。

吃糍粑最过瘾的吃法就是吃烤糍粑,冬日的山区阴寒潮湿,为了取暖,一般人家都会燃起火炉,大伙围坐一团。将糍粑放在火盆木炭上烤炙,糍粑在炭火中渐渐鼓胀,叽叽作响,表皮微微隆起后像个大包子。此时将表皮弄破,会有一股白气腾出,用口撕咬外酥内软外黄里白,似一个“金包银”的糍粑拿在手里软乎乎的,但千万要注意避免烫了口舌。

逆糍

在惠州传统的风俗中,“十月朝”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是牛的生日,也是惠州传统的祭牛节。在这一天,惠州人要吃一种叫“逆糍”的传统食品。惠州人认为,牛为人类辛勤劳动了一年,要慰劳慰劳牛。

除了做些逆糍供奉牛神外,还有一些农户将菜叶包裹着逆糍来喂牛,祈求它身强体健。剩下的逆糍除了自己吃外,还会送给亲朋好友。久而久之,这逆糍就成了惠州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传统食品之一。

红豆饭

后人把十月初一当悼亡节来过时,以红豆饭为奠。迄今江苏大丰一带还有个传说,大意为:从前有个放牛娃,因与地主抗争,被地主砍死,鲜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饭染得通红。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穷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红豆饭纪念他,尚有童谣为证:“十月朝,看牛娃儿往家跑;如若不肯走,地主掴你三犁担子一薄刀。”

红豆的表皮致密而坚实,需要提前浸泡处理一下,否则蒸出来会很硬。传统的红豆饭做法是将红豆事先泡水数小时,让其喝饱水后,有时候还需要提前煮一下红豆,然后再与大米一起蒸煮。现在可以稍微提前泡一下红豆(也可不泡),然后用高压锅直接蒸煮,半个小时,软糯香甜的红豆饭就可以出锅了。

面条

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民间改善生活,山区兴吃荞面、莜面。寒衣节吃面的习俗习俗由来已久。冬季中午吃一碗营养搭配合理的面条是不错的选择。平时应酬较多的人,喝酒后最宜吃碗阳春面,不仅解酒,还能起到养胃补身的功效。

冬天是吃兰州拉面最好的季节。炸酱面是几种风味面中营养搭配最合理的。刀削面由于制作工艺的差别,面较硬且不易消化,所以青年人可以多尝试,而老年人就不该多吃了。吃面条应该多搭配一些蔬菜、蛋类食品。


2022年寒衣节送寒衣的意义 篇5

每一个节日,背后都有一定的意义。寒衣节,俗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起源于周代,流行于北方,北方将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合称为中国“三大鬼节”,在这一天祭扫,纪念亲人,谓之,送寒衣。天气寒冷,满地落叶随风扬。送寒衣不仅是传统习俗那么简单,给在世的人送棉衣、厚衣,更是一种美好的祝愿。寒衣节最重要的一点:“尽孝和关爱老人!”这是华夏儿女不能忘却的重要传统:“孝养父母,天经地义”。记得今天和爸爸妈妈表达爱意。

寒衣节送尊重

去世的亲人,我们也要尊重。第一,行为有敬。行为端正,在坟地,烧纸要有烧纸的样,跪要有跪的样,行为有敬。比如给去世的人磕头,是连磕三个头的,磕头一定是头往下连续点三次,这是给去世的人磕头。第二,出言有敬。出言有敬非常重要,言语只能赞扬去世人的功德和对你的帮助,切不可揭人伤疤,上坟的时间千万别说这类话。第三,发声有敬。在墓地不要大吼小叫,不要说一些与祭祖没有关系的言语,我们进了墓地是非常严肃的,要不就是念太乙救苦天尊,边烧纸边念,要不就心里念。祭祖时一定要发声有敬,声音不要高低不匀,不然孩子对你说话会没大没小,直呼其名啊!第四,先后有敬。谁先上香,谁后上香,一定要符合礼仪,由长到幼,由男到女,这叫长幼有序。自己的行为,要多注意。

寒衣节送祭品

今天多准备一些祭品。祭祀行礼有敬。人在墓地,不要在上坟的时间三心二意,操心这个操心那个。大家可以趁早买起来,淘宝,拼多多上提前买点纸衣服、纸房子,寒衣纸,寒衣被、帽子、鞋子等,可以在十月一当天烧,也可以在十月一前一周就开始烧。不局限于只买些纸衣服钱,可以买些纸黄表纸、金元宝烧,还可以买纸丫鬟,纸车之类的,一般丧葬店这类东西很齐全的, 可以买些五色寒衣纸(五色纸乃红、黄、蓝、白、买黑五种颜色)、衣裤(纸)冥衣、冥币、元宝、火柴、粉笔等,以及香,蜡烛,水果,糕点等祭品。多买一些,也不贵。

寒衣节必须点蜡烛吗

蜡烛是一个象征,所以在寒衣节的时候我们需要准备。寒衣节相传起源于周代,时间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节日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间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寒衣节标志着严冬的到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要多准备一些衣服。

寒衣节禁忌有哪些

1、寒衣节禁谈婚嫁

寒衣节是民间传统祭祀的节日,即民间流传的鬼节,这天是祭奠祖先缅怀亲人的日子,是个伤悲沉痛的日子,不适宜婚嫁喜庆的气氛,同时,寒衣节婚嫁给新人姻缘会蒙上不长久的阴影。

2、寒衣节忌乔迁

寒衣节是民间传统祭奠亡亲的重要日子,十一寒衣节,路人忙祭拜,据老一辈人讲,寒衣节在道路两旁有亡亲收寒衣的阴魂,如果在寒衣节乔迁,会有亡魂跟随乔迁路人到家,对乔迁新宅不利。

3、寒衣节忌病人出院

寒衣节这天阴气重,这些阴气会着附在阳气不足的人身上,而住院病人刚刚恢复身体健康,阳刚之气不足,如果在寒衣节出院,在归途中可能会有浊气附身对身体健康不利。

4、寒衣节忌开业庆典

寒衣节是民间祭祀的节日,不适宜开业庆典,因为开业庆典可能会有鸣乐燃放鞭炮的习俗,这样情况会惊扰前来取寒衣的魂灵,另外,开业庆典喜庆的气氛不适宜寒衣节思亲的基调。

5、寒衣节忌晾晒衣被

寒衣节午后不要晾晒衣物,被子,因为午后阳气慢慢衰减,阴气加重,民间认为,午后晾晒衣被会有邪气附着,会给人带来不好的流年。

6、寒衣节妇女体弱者忌逗留野外

寒衣节忌讳身体羸弱者和妇女长时间在野外逗留,因为寒衣节当天阴气重,在野外长时间逗留会引发邪气附身,给人的身体和运势带来不利。

7、寒衣节祭拜忌饿肚子

寒衣节是祭拜先祖,缅怀亲人的日子,在祭拜之前,要吃饱饭喝好水才能前往祭拜,因为饿肚子会造成身体空虚,体力匮乏,容易引发邪气上身,再者过度伤悲容易引发各种不测。

8、寒衣节祭奠结束忌回头

寒衣节祭拜结束后不要回头看,特别是晚上在路上遇到声音不要应声,不要长时间在野外停留,否则会引发邪气跟随。

寒衣节总结 篇6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2017年***“寒衣节”工作通知》,助推美丽天津建设,巩固市容环境综合治理成果,在发挥中国传统节日传承中华美德、弘扬中华文化的同时,倡导殡葬改革,加大移风易俗力度,在今年寒衣节期间,我街从防火安全角度引导广大居民群众文明祭奠。

一、开展文明祭奠主题宣传教育。我街自行印制宣传布标悬挂在民政局的禁烧主干道上,在社区的电子宣传栏循环播放文明祭扫标语口号,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乱烧纸钱”陋俗对市容环境造成的污染及影响,在社区内张贴致广大居民朋友的一封信》,《楼门温馨提示》,引导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市容环境建设成果。

二、开展文明祭奠活动。寒衣节期间各个居委会都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文明祭扫宣传活动。***社区于2017年11月10日9:30在活动室开展寒衣节“鲜花祭奠”活动。活动伊始,首先由民政主任宣读文明祭奠倡议书,倡议大家用环保、科学的方式祭奠先人,继承祭拜祖先的传统习俗,树立厚养薄葬的新观念,并倡导居民环保祭奠,为绿色环境的建设出力。然后,居委会工作人员向大家发放白菊花,以“鲜花祭奠”的共祭方式缅怀已逝的亲人。通过宣传材料的张贴、发放及“鲜花祭奠”共祭等方式,树立起文明意识、科学意识、环境意识、安全意识和公德意识,积极践行十九大精神共同营造优美的生活居住环境。11月15日上午9:30,在***活动室,社区工作人员组织社区党员、社区志愿者及社区居民举办了“创建文明城市 倡导绿色祭奠”的寒衣节共祭宣传活动。活动由民政主任主持,民政主任向大家宣传了文明祭扫的重要性,为大家宣读了文明祭扫倡议书,请居民签字,为居民发放了【致居民的一封信】,并请大家在思念卡上写下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全场默哀。同时民政主任还给大家介绍了“津祭网”的使用方法,倡导大家在网上祭奠亲人。此次活动受到了广大居民的欢迎。

三、组织文明祭奠志愿者劝导队。为确保劝阻烧纸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在11月15日到18日为期四天,每晚19:00-22:00间,我街领导一线指挥,完善措施方案,严密组织机关干部、社区居委会成员,并动员社区党员、团员、物业管理人员、社区志愿者积极参与,科学分工,明确责任。在我街主要干、次干道和重点地区都安排劝阻人员巡查劝阻,制止随意乱烧纸钱行为,劝导居民到指定文明祭奠焚烧箱进行祭奠活动,确保无乱烧纸钱现象。

四、及时清理焚烧灰烬。积极做好各方面保障工作,根据本辖区禁烧道路,指定焚烧点的划定情况,确保人员到位、设施到位,在指定点位设置好焚烧箱。组织好社区保洁人员沿街巡查,及时清扫焚烧灰烬,确保小区环境不受污染。

什么叫寒衣节 篇7

寒衣节的来历

寒衣节自古有之。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不过,前代授衣多在夏历九月,日期不确定。

唐玄宗天宝二年八月下诏(《唐大诏令集》卷77),这一诏令直接影响到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由于十月刚入冬,九月稍嫌早,所以,这一习俗在宋代便推移到了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习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授衣、祭祀和开炉。宋人祀先用“绵球楮衣”,后世称之为“寒衣”,不过,宋人尚无此称。

明代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春场》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寒衣节:“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

在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中,则记载有清代寒衣节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习俗:给亡人送寒衣

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十月一日,妇女忌出行。民间改善生活,山区兴吃荞面、莜面。

寒衣节吃饺子 篇8

民间有“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的说法,来源于医圣张仲景,他看到严寒中百姓耳朵被冻坏,故用面包了驱寒药材,煮熟做成“娇耳汤”治好了百姓的耳朵。通常饺子馅料有荤有素,这种合理营养搭配,能起到进补养生的作用。除了必须的肉类和蔬菜,大蒜等调味料也能起到提高肌体抵抗力的作用。

韭菜饺子

材料:水饺皮1包 绞肉300克 韭菜约140克 青葱二根 胡椒粉适量 盐巴适量 酱油膏适量 米酒适量 蛋清1颗

做法

1、韭菜、青葱,洗净、沥干、切末,备用。

2、绞肉加入Z料,甩打到有黏性。

3、韭菜、青葱、绞肉,拌匀。放冰箱约60分钟。

4、这些材料大概可以包30个饺子。锅子的水位要高过饺子,水沸后,投入饺子,大火再滚时,再加一碗水。等饺子浮起来,再滚二、三分钟,试吃看看是不是熟透了。

猪肉韭菜饺子

材料

半肥猪肉150克,韭菜100克,饺子皮20张,盐,胡椒粉,姜末,花生油少许,芝麻油几滴,陈醋,辣椒酱,生抽,酱油

做法

1.猪肉剁成肉末,韭菜切成细茸。

2.把剁好的猪肉和韭菜放盘子里,加盐,酱油,胡椒粉,姜末,少许花生油,(有芝麻油就滴几滴),然后拌匀备用。

3.水烧开后,把包好的饺子放下锅里,水烧开后,添点冷水,如此反复三次, 把浮起来的饺子捞起来即可。

4.另备个小碗,放点陈醋,辣椒酱,生抽调匀,就是吃饺子的酱汁了。

猪肉白菜饺子

材料

猪肉馅(精肉)半斤,白菜4片叶子,葱1根,盐2勺,鸡精1勺,胡椒粉1勺,食用油2勺,香油1勺,糖1勺,饺子皮30张

做法

1.先把白菜切碎,加入盐杀5分钟

2.然后,加入凉水泡1,2分钟

3.用漏勺捞出攥干,放入盆中待用

5.放入肉馅,白菜,切碎的葱

6.加入调料搅拌均匀,馅就OK啦

7.包饺子

寒衣节的由来 篇9

据《礼记·月令》记,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已经死去的人怎么受赏呢?为他们“送寒衣”当是题中应有之义,上行下效,遂相沿成习。

2、朱元璋“授衣”传说

农历十月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月份,此时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是月也,天子始裘”(《礼记·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

3、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寒衣节是什么时候 篇10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寒衣节。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秋祭”,民众称为鬼头日。

寒衣节的祭拜活动

烧寒衣

准备供品

一般在上午进行。供品张罗好后,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晌午吃过饭,主妇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

进行拜祭

到了坟前,焚香点蜡,把饺子等供品摆放齐整,一家人轮番下跪磕头;然后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有的人家不但烧冥币,还烧用五色纸糊成的豪宅、汽车等“奢侈品”,一边烧,一边念叨:“某某呀,你活着时辛苦操劳,死了就好好享福吧,住豪宅,开宝马,风风光光,气死阎王!”生怕亲人在阴曹地府过不上好日子。

还有的人家,在坟头划圆圈时,不忘在旁边另加个圆圈。其用意乃在救济那些无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以免他们穷极生恶,抢走自家祖先的衣物。

禁忌事项

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这种行动虽然看来好笑,却 也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汉族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

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有的地方习惯在门前焚烧祭物。雁北许多地方及晋中的平遥等县,傍晚妇女要在门外放声大哭。临县旧日传有一诗:“粘纸成衣费剪裁,凌晨烧去化灰埃。御寒泉台果否用?但闻悲声顺耳来!”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对其传说效应提出了质疑。儿女们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满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换穿常服。先人的迁坟合葬等仪式,汉族民间也总是习惯在十月一日进行。

初一寒衣节的作文 篇11

人只有活在精神的层面上,才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完整的人。我们无法与过去进行残忍的分割!

但是,今年的寒衣节让我有了太深的悲伤:如果另一个世界的季节和我们一样紧紧相连,我的亲人们就要受冻挨饿了!有多少在另一个世界的人们没有收到御寒的衣物呢?那么,我们还有必要为我们的后人们无私地做些什么吗?如果怀念已经被喧嚣的浮世情怀完全替代,我们就不必去抱怨父母的“怠慢”,因为,我们怠慢他们的时间会更长更长!

几天前下了一场大雪,在农历十月初一的清晨我上坟为逝去的亲人祭典的时候,一眼望去,一切都笼罩在白茫茫的雾霭中,初升的太阳就像一盏红色的灯笼默默地挂在东南方的天际,和厚厚的雪一样隐隐地透出逼人的寒意——今年的寒衣节赶不上季节的变换了!

在我们这儿,一年之中有三个重要的祭典先人的节日: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这些节日基本上与天气的冷暖相关联,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在季节变换的时候不至于忘记了我们已经逝去的亲人们,不至于忘记曾经给予我们最无私关爱的亲人们,不至于忘记了我们的故乡,我们深深的根。每年的这些节日,我都要上坟去祭典他们,我想让这些在现代人看起来有些“愚昧”和“作秀”的仪式能给予我什么启示,能在我逐渐迟钝和略显麻木的神经上不断注入新的思考:我们为什么活着?人生真的有另一个世界吗?那一个世界也和我们的世界一样有季节的轮回吗?那些季节和我们的季节真的相对应吗?那些逝去的亲人们在那个世界还是亲人吗?我觉得我得不到哪怕一点真实的印证,除了偶尔在梦中会见到逝去的亲人,但是大多时候都在醒来以后模糊掉了。许多时候我又嘲笑自己的天真:这些问题不是有人已经回答过了吗?不是无法去验证吗?有谁能够行走于生和死之间呢?常常感怀那首日本歌曲《北国之春》:“城里不知季节变换,不知季节已变换,妈妈犹在寄来包裹,送来寒衣御严冬……”但是,在这个早来的冬天,我们及时为逝去的亲人们送去寒衣了吗?

我来了,但是有些太迟了!

上一篇:学做京剧脸谱周记下一篇:路在脚下高二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