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比联想的运用(学生教案)

2025-01-04

类比联想的运用(学生教案)(共3篇)

类比联想的运用(学生教案) 篇1

高考新材料作文的类比联想运用(案例)

主讲:佛山市高明区第四中学 龚国耀 【教学目标】

1、掌握高考新材料作文的立意方法

2、掌握高考材料作文类比联想的运用 【教学重点】

掌握高考新材料作文的类比联想的运用 【教学难点】

围绕命题材料展开类比联想,找出类比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1、制作PowerPoint课件

2、布置学生预习:审读训练《高考新材料作文的类比联想运用》 【考点解读】

2009年高考全国18套试卷,命题作文8份,新材料作文8份,话题作文2份。新材料作文必然是今后高考备考的重点之一。

新材料作文,在审题和论证的过程中都离不开类比联想。因此,培养类比联想能力是提高材料作文写作水平的关键。【学情分析】

我校高

一、高二语文没有专门的作文教材,而且由于新粤教版教材的内容多、取舍整合难等方面的原因,课堂时间不能充分安排学生的作文训练和指导。而课外的训练又很难指导到位。总的来说学生的写作基础不好,对写作的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谋篇布局等认识不够。

进入高三,仍有不少同学不懂得作文应当如何审题、立意。冥思苦想出来的文章通常是只能根据材料空发议论且漫无中心。【教学设想】

本讲在第一讲“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基础上的第二讲:高考新材料作文的类比联想运用。鉴于在第一讲重点指导了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本讲的教学重点为高考新材料作文的类比联想运用。【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思考:邹忌的劝谏运用了什么推理能够使齐王纳谏?

回答:

二、如何运用类比联想

材料作文具有内涵丰富,思辨色彩和哲理性强等特点,在审题中,学生往往因为抓不住所给题目的要旨,作文时常常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因此,培养类比联想能力,第一步就是要找出类比点。

例如,有这样一个作文材料: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来到大观园,给贾宝玉编故事解闷儿,说她庄上有位老爷的十七岁的美丽姑娘,名字叫若玉,“知书儿识字儿的,老爷太太爱得像珍珠儿。可惜了的,这小姐儿长到十七岁了,病就病死了。”老爷在村头为女儿立了一个祠。宝玉听到了,心旌摇动,居然派了焙茗去该庄探访。探访归来的口头报告却是没有祠堂,只有破庙。那塑像哪里是什么女孩儿,竟是一位青脸红发的瘟神爷!

作文要求:①根据这个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②写作时,要将“女孩儿”变为比喻论证。

这篇作文难度较大,学生要过审题关和论证关,必须首先找出类比点。主要方法如下: 1.找要素,析原因,提观点

材料中提取要素:

(1)(2)(3)析原因:为什么贾宝玉上当受骗呢?

提观点: 2.类比联想,找出类比点

第一步,根据材料要素让学生联想与之相类似事物。

如,(1)(2)(3)

第二步,运用“分项类比法”联想与之相类似的人或事物。例如: 原材料要素 相类似的人或事物

类比点:1.2.3.第三步,根据上述类比联想,写成一个100-300字的议论短片,要将“女孩儿”变为比喻论证。【课堂对话活动】

1、展示习作:

2、师生探讨:

三、课堂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老一小两个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年轻人待树苗成活以后,每隔三天就要来给它浇水,而老人一等到树苗成活以后,就来得很少;即使来了,也只是把被风刮倒的树苗扶一扶,不浇一点水。转眼几年过去了,胡杨树都长得很粗了。忽然有一天刮起了沙尘暴,第二天风停后,两人惊讶地发现,年轻人种的胡杨几乎全被风刮倒了,有的甚至连根拔起;而老人种的树,只是被风吹折了一些树枝,吹掉了一些树叶。年轻人很诧异,问起原因,老人道:“你经常给树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如把树载活以后就不去理睬它,逼得它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根一直扎到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有这么深的根,这些树怎能轻易被风刮倒?”

训练要求:①根据这个材料,联系实际,写一个议论片段,100-300字;

②写作时,展开类比联想,可用“胡杨树”作比喻论证。

第一步,找要素,析原因,提观点

①从“老人种的胡杨在沙尘暴后无碍”得到的结论:

②从“年轻人种的胡杨在沙尘暴后全被风刮倒”得到的结论:

③从“胡杨树如何才能抵挡沙尘暴”得到的结论: 第二步,根据材料要素联想与之相类似事物

如,(1)

(2)(3)第三步,展开类比联想,写一个议论片段,100-300字,用“胡杨树”作比喻论证。【课堂对话活动】

1、展示习作:

2、师生探讨:

四、课外作业

①根据上述“胡杨树”这个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800字左右; ②写作时,展开类比联想,可用“胡杨树”作比喻论证。

类比联想的运用(学生教案)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维能力 合情推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5-067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起着猜测与发现结论等作用,对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注重对数学教材的研究,对于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空间与图形等涉及合情推理的知识,尤其需要重点关注。

一、通过归纳猜想,激发学生推理的兴趣

小学数学中绝大部分的知识、规律与结论等,都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思考、猜想等活动得出的,结论的获取有一定的归纳性。因此,教师就应该重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

例如,教学“3的倍数”时,教师可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数字1~100,让学生在其中圈出3的倍数。

师:在1到100之间,大家发现3的倍数有什么特点?个位数字是3、6、9的都是3的倍数吗?

生1:不是,像12、15、18等都是3的倍数,但个位数字不是3、6、9,这与2和5的倍数的判断方法不一样。

师:试试把这些3的倍数个位上的数字与十位上的数字交换,看看得出的数字还是3的倍数吗?

生2:12是3的倍数,21也是3的倍数,交换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对结果没有影响。

师:对于100以内所有的数字,结果都是这样吗?

生3:是的。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与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的位置没有关系。

师:如果把十位上的数字与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大家有什么发现?

生4: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相加得出的数字,仍是3的倍数。

生5:100以内的数字是这样的,那其他数字也这样吗?

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探讨3的倍数的特征。

教师首先提出了疑问,引发学生发现问题与思考;接着鼓励学生进行初步探究,推理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最后在归纳猜想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得出了“某数字的各位数上的数字和是3的倍数,则该数字为3的倍数”。通过归纳的思想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

二、在类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合情推理

在合情推理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能够将问题进行有效迁移,帮助学生自主得出解决方法。

例如,教学小数与整数相乘时,可从整数相乘入手。

通过对两个竖式的比较,学生能够发现,对于6.8与68,计算结果相对应的是27.2与272,在类比的基础上推出小数与整数相乘只是积的小数点位置不同,有效降低了题目的难度。

教师在运用类比思想进行推理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多鼓励学生思考,促使他们大胆推理,从而提高推理水平。

三、基于经验与联想,形成推理的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知识储备与人生阅历都不足,教师就可运用联想的数学思想,鼓励学生多思考,以形成完整的推理能力。

例如,教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教师先提出“怎样求得雪花梨的体积呢?”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可通过多媒体播放语文课本上《乌鸦喝水》的视频,鼓励学生由该视频展开讨论。

师: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

师:如果我把雪花梨扔到一个大杯子里,杯子里的水是不是也会溢出来?溢出来的水与雪花梨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生1:可以把雪花梨放入盛有水的量水杯内,将变化后的水位与之前的水位相比较,得出的应该就是雪花梨的体积。

生2:我们现在没有量水杯,可以放到矿泉水瓶子里吗?

师:那我们尝试把雪花梨放到矿泉水瓶子里,测量一下该雪花梨的体积。

学生在生活中都有洗水果的经验,而《乌鸦喝水》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帮助他们通过水位的上升与下降,得出了解决方法,有效打开了解题的思路。

在小学数学中运用合情推理的方法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发现规律,得出结论。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因为这是进行推理的首要步骤。

类比联想的运用(学生教案) 篇3

随着当前高中教学模式的不断转变,高中课堂教学中也开始应用各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来优化课堂环节,尤其是类比法的出现,避免了面对复杂的生物知识教师不知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的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面,笔者将结合案例对这一教学法的实际操作进行分析介绍。

一、类比法的概念

类比法,简而言之,就是将一种事物所出现的原理与另一个不同事物相比较,从中找出一些相似的特点和不同点,这种类比可以是相同事物的比较,也可以是两种有差异性的事物进行对比。

类比法教学是新课标改革后逐渐兴起的一种教学方式,它能通过将周围最直接的例子与生物课程中的难点进行比较,从而将两种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性列出,可以是同事物的对比,也可以是有差异事物性的对比。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将生物难题化解成较为简单、便于理解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类比法的案例

(一)分子与细胞

以人教版必修1中的“分子与细胞”为例,此节内容就是一个较为难理解的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及细胞的一些特征和结构也就成为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书中对细胞的定义只说细胞是一个有生命的独体,它与其他独立的细胞共同生活,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而形成一个整体。但是这种相对枯燥的定义很难使学生理解。因此,可以运用类比法将整体比作一个家庭,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单独存在的,相互独立的`,每一个人在家庭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一起生活,但是,当家庭中的个人成长后又组成新的家庭,这个原本的家庭就会产生变化。这种通过身边最直接的案例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更加简单地理解细胞的概念。

以必修1中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1]一课为例,此课程中提到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然而,在日常的作业和答卷中,学生很难理解这三种方式,经常会出现错误。

因此,可以将卡车行驶作为例子进行描述,当一辆汽车在斜坡上向下行驶,此时不需要任何的载体和能量去辅助卡车向下运行就能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则为卡车中的物体向斜面滑落,这时需要一个载体去协助卡车,但不需要能量;主动运输就是卡车里的物体在斜面上从低到高运行,此时需要载体和能量将物体运输到高处。

(二)稳态与环境

在此以生物课程必修3中“细胞生活的环境”为例,进行类比法的解析。在这一章节中,关于渗透压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吸水和失水的现象可比作人在吃瓜子,当人吃了太多略咸的瓜子时,就会感觉口干,这就是失水。当人在进食大量的水及水果时,身体内的水分趋于正常或过多,就会有排尿的现象,此现象就可比作吸水。通过用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现象进行类比,很容易使学生理解其中的概念[2].

另外,关于免疫调节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也难以理解。

在此,我们可以将人比为一座医院,其中将免疫系统比作医院的大门,特异性免疫就是医院中的工作人员,病原体则是病人,将病人分为体液免疫的病原体和细胞免疫的病原体,将医生也分为两类,对不同种类的病人进行检查,通过这种类比的方式,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会更有兴致,并会很容易记住关于抗体及免疫系统的作用。

(三)染色体组

对人教版必修二中的第二章节“遗传与进化”进行类比法的教学,笔者将雌果蝇的4对染色体组比作人的八只脚趾(去除大脚趾),因此,每一位学生都可进行此组实验,比如左脚代表母亲,右脚代表父亲,当两只脚聚到一起表示染色体同源,两组不同的脚趾可称作“非同源染色体”.讲解二倍体时,可将其比作两组骰子,3号表示父亲,6号表示母亲,如两组骰子摇晃后所出现的数字相同,则表示两个同源染色体,如摇晃后的骰子数字不同,就称作非同源染色体。这样,经过类比法的简单推理后,学生能很轻松地进行学习。

综上所述,我们以类比的教学方法对分子与细胞、稳态与环境及染色体组的概念和难点进行剖析,并以极其生动的案例来描述。可以说,在高中教学阶段,生物教学是一个重点难点的过程,很多学生不但厌烦生物课程,更对生物学科逃避和放弃。另外,在教学课程中,笔者也发现,很多生物知识的讲解太过于枯燥和生硬,有时不知从何下手,但是类比法的出现打破了这一现象,近几年,笔者充分运用类比法进行生物的教学后,发现学生的生物分数明显提高,对于生物的学习兴趣也逐渐加深。因此,希望各位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时,也可以适当采取此方法,将难题简化,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家勇。类比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中旬,(11):114.

[2]束爱军,陆奇。类比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学,,29(2):31-33.

上一篇:学生会外联部商家合作工作策划书下一篇:课题研讨会议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