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类比

2024-09-17

教学类比(共12篇)

教学类比 篇1

时代在不断发展, 社会在不断进步, 人们的思想也应随着时代的步伐而前进, 才能确保自己不会被时代所抛弃, 教育思想的进步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有效实施教育改革, 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 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在高中教育阶段, 历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 因为在历史教材中有许多重大中外历史事件, 包括政治事件、文化事件、农业事件等, 如果学生了解这些历史, 就会对历史有所借鉴, 就会了解到今天生活的不易, 使他们更加珍惜生活。对历史教师而言, 提高学生的历史能力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而类比教学法不失为一种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教学手段。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能力, 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根据教学实践经验总结, 提高类比教学效率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可以运用图表进行类比教学

类比教学最重要的方式是对比, 将相近的历史知识放到一起进行对比, 可以使学生通过鲜明的对比迅速了解这些知识, 从而加深他们对知识的记忆。为了更好地进行类比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理科中常用的图表知识, 因为图表非常直观, 如果将历史知识放到图表中进行对比, 学生就能很容易、一目了然地看出两个知识点之间的区别, 了解到两者的不同, 这样, 学生就可以很迅速地进行大脑的记忆, 从而快速消化这些知识。比如, 在学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 可以利用表格对学生进行类比教学, 先在黑板上画一个表格, 表格的上方是我国古代的两种政治制度, 一是分封制, 另一个是宗法制, 在表格的左方列举两者的不同点与关系, 这样, 一个完整的对比表格就完成了。然后, 让学生根据这个表格在书本中寻找答案。不久, 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善这一表格。在表格的帮助下, 他们很清晰地认识到了分封制与宗法制的不同点与关系, 充分理解了这些知识, 每位学生都学习到了非常重要的知识。再比如, 在学习“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的时候, 可以运用树状图的类比教学方法, 利用树状图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等具体内容表示出来, 让学生了解每一种制度具体代表的内容, 了解每一种制度的特点。在树状图的指引下, 学生可以迅速了解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职位关系, 了解到每一种制度盛行的时间, 明白当朝者的意图, 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这部分历史知识。

二、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搭档学习

既然是类比教学, 那么学生就必定会学习到至少两个内容,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搭档学习, 让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说出一个历史内容, 然后让另外一名学生说出类比的历史内容, 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完成教学内容, 每一个人都能充分地学习到历史知识。搭档学习还有一个好处, 就是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历史知识非常多, 对学生来说, 记忆历史知识是一件非常无聊的事情, 就算学生能够短时间保持自己的积极性, 但将兴趣持续下去还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学生不能长久地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他们的学习效率是无法得到提升的。因此, 对学生来说, 兴趣才是他们最好的老师, 只要有了学习的兴趣, 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能够长久地保持下去。而教师组织学生搭档学习, 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共同学习的伙伴, 这个伙伴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继续积极地学习历史知识。比如, 在学习“井田制与分封制”时, 可以组织学生两人搭档学习, 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每组搭档互相提问, 彼此之间讨论两种制度的区别。为了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要求学生在搭档学习完之后再在课堂上展现出来, 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展示自己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听到这个教学计划之后都表现得非常兴奋, 因为他们希望自己能表现出最出色的一面, 并且得到其他学生的认可。所以, 学生对接下来的搭档学习非常积极, 每个人都开始认真地准备。

三、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类比教学

为了提高类比教学的效率, 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历史教学中, 因为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 它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比如, 在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时, 可以用多媒体技术辅导学生进行类比教学, 利用多媒体将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观点的异同加以展现, 让学生通过观看屏幕进行学习。多媒体技术帮助教师节约了教学时间, 因为所有知识都是数字知识, 教师就不必在黑板上再进行板书, 这样就为课堂、为学生多节约了一些时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类比教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 教师可以利用类比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加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 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在具体教学中, 可以运用图表教学、多媒体技术教学、组织学生搭档学习等, 提高类比教学的效率, 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摘要:历史教学中, 类比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从可以运用图表进行类比教学、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搭档学习、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类比教学阐述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类比教学, 从而让学生学得更轻松, 提高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关键词:高中历史,类比教学,学习效率,实施措施

参考文献

[1]周道贵.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的困惑和实验探索[J].历史教学, 2007 (03) .

[2]许泷杰.实现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1.

教学类比 篇2

初中物理教学“类比法”的应用

作者:李晓锋

来源:《理科考试研究·初中》2013年第10期

善用类比推理提升教学实效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与学;类比推理;方法;效果

一、运用类比推理巧记进率

例如,在教学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之后,学生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进率常常混淆。学生对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记得比较牢,学了面积单位后,基本上还可以,但学完体积单位后,学生换算单位之间的进率,常将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当作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来用,以致出现:2.3米3=(230)分米3这样的错误。于是我在梳理知识时,引导学生从已学的知识进行推理:

发现:由长度单位变成带“平方”的面积单位或带“立方”的体积单位,其进率也跟着变成带“平方”或“立方”。这样,学生只要记住了长度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就能通过类推而巧妙记住面积或体积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由此,也就很容易由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为100,而记住米2到厘米2的进率为1002,为学生顺利进行相关单位之间的换算扫清了障碍。

二、运用类比推理巧解方程

在教学解方程时,新教材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达到移项的目的,来求得方程的根;旧教材则根据四则运算算式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来求解。为提高学生解方程的正确率,在教学这两种题型的方程时,笔者尝试采用化繁为简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将同一种数学方法迁移到不同的数学问题之中,充分发挥类比思维在解题教学中的作用。如,教学8.5÷x=17时,先引导学生举一个10以内的除法等式写在原式相对应的数字上进行类比:

原来解方程可以这么简单!学生顿悟,学生一贯很害怕的解方程得以迎刃而解。教学中要学会常态化利用低年级的知识进行类比,使高年级的数学问题降为中年级,甚至低年级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解题时能做到得心应手。

三、运用类比推理巧学规律

以关于两个事物某些属性相同的判断为前提,推出两个事物的其他属性相同的结论的类比推理,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正迁移作用。在小学阶段,学生要相继学习“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过商不变规律、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进行教学的。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而分数和除式又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除号相当于分数线,这样就可以很容易推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而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实现了从感性走向理性的一次飞跃。

四、运用类比推理巧获解法

如,一堆木材,呈梯形堆砌,最上面是4根,最下面是9根,每上一层少一根,共6层,这堆木材共有多少根?多数学生的解法是采用“4+5+……+9=39”来求得木材根数,这种“土”方法学生比较好理解,但是如果数据较大时计算起来就显得繁琐。是否有更简洁的计算方法呢?

有,可以利用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首项+尾项)×项数÷2,但是要将这么抽象的公式教给学生,肯定得花不少时间与精力。这时我引导学生观察这堆木材的横截面像什么——梯形,那么是否其根数计算方法与梯形的相关公式有关系呢?这样,让学生通过类推与验证,导出可套用梯形的面積公式: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木材根数=(上底根数+下底根数)×层数÷2=(4+9)×6÷2=39(根)

此时,我再继续深化教学:“有一堆木材,呈三角形堆砌,最上面是1根,最下面是7根,每上一层少一根,共7层,这堆木材共有多少根?”有了上面知识的积累与铺垫,学生很容易理解这堆木材虽呈“三角形”堆砌,实则是“上底为1、下底为7、高为7的梯形”,解法自然水到渠成:(1+7)×7÷2=28(根)。

类比推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强化对学生类比推理能力的培养,也定会让课堂绽放异彩。

参考文献:

[1]金李会.类比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3):35-36.

[2]黎光兰.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类比推理[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3(3):17-18.

巧用类比化解化学教学疑难 篇4

一、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类比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和意义不是简单由外部信息决定的, 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其中, 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 建构自己的理解, 而且, 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所以学习并不是信息的量的积累, 它同时包含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 学习过程并不仅仅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 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因此可以想象,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的, 在早期的生活与实践中, 他们已经获得丰富经验, 并建立起的知识体系———认知体系与认知结构是后续学习的基石。如:结构题中要求写出N2O的空间结构, 我们只要根据所学的知识, 知道CO2和N2O是等电子体, 就能很容易知道其空间结构为直线型。例如在学习气体摩尔体积知识时, 比较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下影响体积的主要因素时, 单纯地解释粒子大小、粒子间距、粒子数目的影响, 既抽象难懂、又枯燥乏味。如果用小学生和大学生排队、以学生大小、学生距离、学生多少对队伍长度的影响作类比, 学生既乐于接受, 又能牢固掌握。

二、归纳整理, 形成体系

化学知识本身就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 如何将一个个概念建构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呢?在这方面, 类比法教学有着很大的优势, 它可以将新旧知识前后呼应、纵横联系, 让学生有效地构建自己的化学知识网络。如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 在学习了卤族元素和碱金属元素随着原子序数递增, 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不断增加, 原子半径不断加大、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在学习碳族、氧族、氮族等主族元素知识时与之进行类比, 既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 又可使元素化合物知识系统化。又如学习有机化学知识时, 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以及醇、醛、羧酸等不同类别有机物知识的学习, 其实都是采用类比法进行教学, 找出结构共性, 然后类推性质。这样由点到面、举一反三, 就能事半功倍,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有机物知识。

三、引导学生基于生活经验提出类比

“要思维得好, 必须观察得好, 观察可以导致类比。”从生活中得来的知识, 那才是最真切的感受, 最近几年的高考卷, 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要识记的知识却相对弱化, 如2009年江苏化学卷, 已经没有了无机框图题, 第Ⅱ卷几乎是融合了工业生产的综合题, 如果平时学生能对身边的事物多观察、多思考, 就能游刃有余地解决此类问题, 如在讲油脂的时候, 我们知道含有不饱和键的油脂可以通过催化加氢的方法转变为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油脂的氢化”或“油脂的硬化”, 得到的产物称为“氢化油”或“硬化油”, 更便于贮存和运输。

也不能和氢气发加成反应, 学生又会得出羧酸中的碳氧双键也不能和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对该知识, 学生的印象就会很深刻。

类比方法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篇5

仙桃市仙源学校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类比方法,能锻炼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使教学事半功倍。本文通过巧用类比引出概念;通过类别建立概念;横纵类比深化概念;应用类比巩固概念来阐述延伸类比能锻炼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概念,突破初中数学学习的思维难点,提高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 类比 思想方法 概念教学

引言 数学是中小学教学中的基础课程。数学教学是对学生理性思维方式的培养。数学概念,就是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是人们通过实践,从数学所研究的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抽出其本质属性概括而形成的。它是进行数学推理、判断的依据,是建立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的基础,也是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出发点。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教材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中学生学习的主要知识。对数学概念、公理、定理、公式、法则的教学,可以设计数学游戏、数学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规律,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可以按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原则,设计数学猜想、探究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公式、法则、定理的探索和发现过程。数学活动后,要引导学生反思,归纳和揭示活动中隐含的数学规律。类比是根据两个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从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类比的思想方法在科学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类比法是初中重要的教学方法,数学中的许多定理、公式和法则是通过类比得到的,在解题中寻找问题的线索,往往也借助于类比方法,从而达到启发思路的目的。

类比就是把两个数学对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相似的地方,从而推出这两个数学对象的其它一些属性也有类似的地方,这是关于概念、性质的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初中数学概念课中如何运用类比的思想方法进行有效教学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 类比自然过渡引出概念 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就是如何引导学生,如何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简单数学学习上升到学习这些具体事物的内在联系或表达方式上来,也就是如何向学生传输数学概念。巧用类比,可以由具体事物出发,符合学生思维能力现状,进而逐步抽取其中的共同点和概念点,达到概念教学目的,可以事半功倍。

引入概念是概念课教学的首要环节,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适当的类比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智慧的火花,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思维创造良好的开端。例如,在“合并同类项”一课中创设了如下情景:

(1)实物归类 教师把学习用品、玩具、零食(形状有圆、方、三角形)混在一起,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分类,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①你的分类标准是什么?②假如分类标准一样,则分类是否唯一?③你有几种分类方法?(2)多项式中项的归类 观察多项式5x-6y-4z-x-3y回答下列问题:①你想把哪些项归为一类?②你是根据什么特征来分类的?那么-6mn-4nm-3+7m+2n呢?(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由代表集中发言,其他组进行补充完善)实物归类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存在分类现象,并且通过实物分类,让学生明确分类的标准与方法,事实上,学生通过准确的实物分类理解了分类的意义与标准。再出示多项式,让学生进行分类,学生一定会与实物分类进行类比,也会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比如对于-5a+8b-6c+2a-b,有的学生利用系数的正负来进行分类,而同类项只是分类中的一种特殊情况。上述两个实例都是异曲同工地使用了类比的思想方法。可见使用类比思想不仅可以使课堂生动活跃,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类比循序渐进建立概念

概念教学中最忌填鸭式灌输,因为建立概念的过程就是数学发现的过程。应该尽可能使学生主动学习概念,而非强制灌输概念的结果。学生学习概念一般有两种方式: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概念同化适用于一些二级概念的形成或者原有概念的深化学习,而概念的形成一般是指最基础的概念建立的过程,此类概念的学习宜采用类比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印象更为深刻。

类比式的概念形成是在教学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从大量的具体例子和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逐步归纳出其中的共性特征,发掘本质属性的学习过程,用原问题的解决策略去解决目标问题.下面是“求多边形内角和”的教学情境:

学生通过联想搜索,回忆求四边形内角和的策略——把四边形分解为三角形,然后用三角形内角和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那么是否可以用同样的策略来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呢?通过图形的分割即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作对角线,把多边形分割成(n-2)个三角形,在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就可以求的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3.类比提升建构深化概念

通过上述的学习方式,可以获得孤立的概念的定义,但还没有达到认识其本质,并融会贯通可以应用的程度。因此,在一些概念学习的深化或复习课上,还需要从不同的侧面、深度去挖掘概念的本质,深化学生的理解,此时,类比方法仍然有用武之地。我们可以通过横向类比和纵向类比,建立知识网络,对所学习的概念进行递进深化。例如我们在学习一次函数的时候,给出一次函数的定义是 一般地,函数y==kx+b(k≠0)叫做一次函数,求函数解析式是用待定系数法;研究图象是通过“列表、描点、用光滑的曲线连接”三步得到它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研究图象的性质可以从图象经过的象限与增减性方面着手。那么在学习反比例函数与二次函数时,我们完全可以用类比一次函数来研究,给出形如y= k/x(k≠0)叫反比例函数,形如y=ax2+bx+c(a≠0)的函数叫二次函数,同样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与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图象的获得同样通过“列表、描点、用光滑的曲线连接”得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二次函数的图象是抛物线。类比不仅仅有研究内容的类比(包括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函数图象的形状、位置,函数的增减性等),更重要的是研究方法的类比,也就是数形结合地研究函数图象与性质的“三步曲”(画出函数图象 →从图象上观察函数的性质→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些性质)。通过这样的横向类比,可以深化概念,从知识结构的角度把握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定义与性质,建立知识结构网络。数学概念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通过类比建立知识间联系的纽带,加强了知识间的对比,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我们也可以通过纵向类比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化。如在学习完正方形的概念与性质后,可以补充这样的知识网络,使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串,进行纵向深化。概念的教学应该是学生“发现”概念的过程,而不是概念“灌输”的过程。学生是唯一的主体,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效果才会更好。类比认知过程中,学生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潜能让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方法 都发挥了作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自然增多。通过类比学习,我们要让孩子们能体验到新知获得的愉悦和成就,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

参考文献:

类比法与《大学物理》教学 篇6

关键词:物理学;力学概念;静电场

类比法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基本思维方法,所谓类比法是指根据两个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推理方法。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以及研究方法等都可以是类比的对象。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恰当运用类比思维,往往能给人以启发,起到由此及彼、融会贯通、化难为易的作用。

一、類比方法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广泛应用

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类比方法积极地推动了物理学的蓬勃发展,促成了许多重大思想及理论的建立。在物理学发展史上运用类比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在证明了光现象与声现象都有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共同属性后,便将光现象与声现象相类比:既然声音的本质是发声物体振动所产生的一种波,那么光的本质可能是由发光体的振动所产生的一种波;既然声速是有限的,那么光速也可能是有限的;既然声是以球面波的方式进行的,那么光也可能是以球面波的方式进行传播等等,经过这样一番类比推理,惠更斯第一个认为光具有波动性,提出了光和声一样是以球形波面传播的,并指出光振动所到达的每一点都可视为次波的振动中心,创立了弹性波动说。再如,爱因斯坦提出光的波粒二象性以后,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在1923年把实物粒子与光进行类比。德布罗意认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实物粒子除了有粒子性外也应具有波动性,其波长为λ=h/p,即称为德布罗意波,式中p是粒子的动量。德布罗意指出:在光学上比起波动的研究方法来说,人们过于忽略了粒子性,而在实物的理论上,则过多地考虑了他的粒子图像,而过分地忽略了它的波动性质。德布罗意的这一类比假设为量子力学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薛定谔将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才建立了量子力学的波动方程。

纵观物理学史,无论是经典物理学还是现代物理学,物理学家运用类比方法取得的重大成果数不胜数。类比推理是物理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之一。

二、类比法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类比法可以看做是沟通新旧知识的桥梁,物理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类比方法,通过对新旧知识的比较、延伸、推广,最后给出新知识,使十分难以理解的物理理论简单、易懂并且易记,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把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从而加深对物理问题的理解和掌握。下面通过一些具体例子介绍一下类比法的应用。

1.质点和刚体中一些力学概念与规律的类比

在讲刚体定轴转动动力学的时候,可以把刚体定轴转动中所涉及的概念与规律与质点动力学内容进行类比,比如,刚体定轴转动中的角速度、角加速度、转动惯量受到的合外力矩与质点动力学中的速度、加速度、质量、受到的力进行类比,可以看到,刚体定轴转动时的角动量公式、动能公式与质点运动时的动量公式、动能公式很类似,刚体定轴转动定律与质点中的牛顿第二定律很类似,刚体定轴转动中的角动量定理与质点动力学中的动量定理很类似等等。我们通过用较熟悉的质点中的线量公式去启发学生,根据形式和概念上的类似去理解刚体中的角量公式与规律,能使学生更容易掌握与记忆新知识。

2.重力场与静电场的类比

在讲静电场部分的时候,我们可以把电场中涉及的概念与规律与我们已经熟知的质点力学内容联系起来,进行类比学习与记忆。比如,我们可以将库仑力与万有引力概念进行类比:在质点力学中,万有引力是研究两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质点是力学中的研究模型,质点是忽略实物的大小和形状,只保留实际物体的质量与位置的理想模型。而在静电学中,库仑力是研究两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点电荷是电学中的理想模型,它是忽略带电体的大小和形状,保留实际带电体的电量和位置的理想模型。也可以将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相类比,有库仑定律表达式:万有引力定律表达式,数学形式相似,库仑力和万有引力都是通过场作用的非接触力,二力的方向都是在两质点或两点电荷的连线上,不同的是万有引力都是引力,而库仑力既有引力也有斥力,二者都是保守力,它们所做的功只与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与路径无关。

在介绍抽象的静电场力做功、电势能等概念时,可以通过对重力势能、重力做功的复习,将电势能类比重力势能,电场力做功类比重力做功,那么从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中可以简单地得出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还可以将静电场中电势概念和重力场中的高度进行类比理解,在重力场中,物体所具有的重力势能与所受重力的比值与物体所处的位置h有关,与物体的质量m无关,此位置h可理解为地势,在静电场中,当选定零电势能的位置后,则放在电场中P点的电荷具有的电势能与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也与电荷量q无关,由电场本身的性质决定,这就是电场中P点的电势。可见,通过对电势和高度地势的类比,可以很容易理解电势这个抽象概念。

3.电场与磁场的类比

在电磁学中,我们可以把静电场与稳恒磁场的高斯定理、环路定理进行类比讲解,把静电场、感生电场、两者之和的总电场与稳恒磁场、变化电场产生的磁场、两者之和的总磁场,从产生的原因、性质等方面进行类比,可以对电磁场有全面的认知,从而对漂亮、完美、对称的麦克斯韦方程组有更深刻的理解,可以加深对电磁场性质的内在联系和统一性的认识。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到,类比法在应用时要把握住其基本思想,即在相异中寻求相似,从中发现其规律性的东西;在相似中寻求相异,从中找出各个事物的个性特征。在进行类比法运用时,要充分掌握两个类比对象的相似性和相关性,全面深入分析两个类比对象的各种属性,注意区别它们之间的差异,抓住事物的本质联系并将其作为推理根据,进行类比思维。

综上所述,物理类比在物理学发展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正如康德所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我们可以恰当地应用物理类比方法,把陌生的对象和熟悉的对象进行对比,把未知的东西和已知的东西进行对比,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起来变得具体化、简单化,帮助学生有效地把握物理知识。我们可以在教学时加强对类比法的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发现类比的特点,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灵活运用类比法,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物理类比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有意识地将这种科学思想方法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王瑞旦,宋善炎.物理方法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

[2]王纪龙,周希坚.大学物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 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学院)

浅析化学教学中类比思维的应用 篇7

一 新课讲授中类比思维的应用

1. 概念教学中的类比思维

中学化学中的概念, 粗略地统计就有200多个, 教师如何将这么多的概念传输给学生, 又不至于让他们混淆, 还要活用, “类比”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例如, 无机化学中的同位素、同素异形体, 有机化学中同分异构体、同系物;无机化学中的“根”与有机化学中的“基”;加聚反应与缩聚反应等, 进行这类概念教学时, 教师可采用类比的方法, 通过类比使学生找到概念中的相同点和细微差别,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特别是在高三复习时, 更能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2. 原理教学中的类比思维

在《选修四》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中, 有许多原理性的知识点也可通过类比的思维方法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例如, 第三章中的“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教学时, 完全可以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归纳和整理, 因为在此之前, 学生已具备“弱电解质电离是一个可逆过程,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建立平衡”, 以及化学平衡等知识。教师只要利用类比思维, 引导得法, 学生完全可以掌握化学平衡中的平衡特征。影响平衡的因素以及平衡常数, 迁移到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中,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本第44页中的习题4正是类比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来求解的。这样的教学无需教师多讲, 通过类比就可以使学生既巩固了旧知识, 又掌握了新知识;既掌握了方法, 又培养了能力, 更能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3.“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式的类比

化学教学中, 借助于其他学科进行类比, 特别是物理中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可类比迁移到化学概念教学中, 从而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例如, 《选修四》模块中“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中, 就可借助于物理上的速度概念进行类比, 使问题简化。又如, 《选修三》模块中的“分子极性”教学, 如果按照课本上的描述“在极性分子中, 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不重合, 使分子的某一部分呈正电性, 另一部分呈负电性;非极性分子的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来进行讲解, 会使学生一头雾水。因为学生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 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是重合还是不重合, 但借助物理上的受力分析就可以迎刃而解。教学中, 教师只要讲清楚“键就是力”, 讲清“分子的空间构型”, 画出受力分析, 指出“合力为零的分子即为非极性分子, 合力不为零的即为极性分子”, 学生就会借助物理上的受力分析, 作出正确判断。

二 化学习题中类比思维的应用

习题解答就是利用自己的知识对一些问答进行判断和分析, 从而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类比思维在化学解题中可谓独树一帜, 其往往可使解题化繁就简或进行迁移, 很快就能做出正确的解答。

1. 类比思维在画电子式上的应用

例如, 2011年10月安徽省城名校高三阶段第二次联考试卷中第19题第5小题, 要求画出Ca O2的电子式, Ca O2课本上没有提过, 而Na2O2的电子式在中学化学课本上及教学中经常提到, 学生只要通过类比思维将Ca2+类比为2Na+, 很快就能得出答案。

2. 类比思维在解元素与化合物试题中的应用

例1: (2009海南卷12) 门捷列夫在描述元素周期表时许多元素尚未发现, 但他为第四周期的三种元素的一些性质做了预测, X是其中的一种“类硅”元素, 后来被德国化学家文克勒发现, 并证实了当时的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 下列有关X性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

A、X的单质不易与水反应;

B、XO2可被碳氢还原为X;

C、XCI4的沸点比Si CI4的高;

D、XH4的稳定性比Si H4的高。

解析:此题所给信息中点出“X”元素类似硅, 即可用Si的性质进行迁移, 判断出A、B正确。因为Si与水不反应, 可被氢或碳置换出, 而D选项可利用元素周期律知识进行判断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D。

三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正确地应用类比思维

类比思维基本上是一种求同思维, 因而在解题过程中有一定程度的猜测性。例如, 在解题过程中, 两者似乎有若干个相似点, 但类推的下一个属性又正是它们的差异性, 这样就可能造成误判。例如根据。

但类比是相对的, 如根据2Na2O2+2CO2=2Na2CO3+O2。

类推:2Na2O2+2SO2=2Na2SO3+O2。

这个反应的结果实际上是错误的, 正确的反应应该是:2Na2O2+2SO2=2Na2SO4。再看下列举例:

例2:下列各组类比中正确的是 () 。

B、由CO2+Ca (CIO) 2+H2O=Ca CO3↓+2HCl O, 推测:SO2+Ca (CIO) 2+H2O=Ca CO3↓+2HCl O;

C、由2CO2+Ca (Cl O) 2+2H2O=Ca (HCO3) 2↓+2HCl O, 推测:CO2+NaClO+H2O=NaHCO3+2HCl O;

D、由Na2SO3+2HCl=2Na2Cl+H2O+SO2↑, 推测:Na2SO3+2HNO3=2Na2NO3+2HNO=2Na2NO3+H2O+SO2↑。

例3:根据2NaCl+H2SO4 (浓) =△Na2HSO4+2HCl的反应推断, 举例写出一个制取类似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氢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 运用有关化学知识, 推断写出氢氧化铁与氢碘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从2F2+2H2O=4HF+O2反应预测:2F2+4NaOH=4NaF+2H2O+O2。然而经实验发现, 物质的量相等的氟气与氢氧化钠恰好反应时, 生成氟化钠、水和一种气体, 请根据实验结果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第一, 分析各组物质在性质上的相似性和特殊性是解答本小题的关键。A项中HCl稳定性大于HI, 在NH4I受热分解的同时HI也会分解;B项中SO2有较强的还原性, 能被强氧化剂Ca (Cl O) 2氧化, 生成的产物应该是Ca SO4;C项中在CO2过量时, 碳酸盐都能转化为碳酸氢盐;D项中的硝酸是氧化性酸, 都将+4价硫氧化。故答案为C。

第二, 用浓硫酸和Na Cl固体反应制备HCl, 反应的原理是高沸点酸制低沸点酸, 类似的反应还有很多, 如:。

第三, 氢碘酸有较强的还原性, 在与Fe (OH) 3发生中和反应时, Fe3+还会将I-氧化, 2Fe (OH) 3+6HI=2Fel2+6H2O。

第四, 解答本小题显然不能简单类比, 要注意题目提供的数量关系, 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的物质的量守恒”书写指定的化学方程式为:2F2+2NaOH=2NaF+H2O+OF2↑。

由上述几例看来, 在进行类比思维的时候不能机械地类比, 一定要注意一些物质的特殊性, 以防止类比出现错误的结果。

四 结论

教育学生学会思维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 减轻学生负担的有效途径, 本文只是简单探讨类比思维在化学教学中的一些应用。尽管类比思维在帮助学生记忆、理解相关问题上有其独特性, 但实际教学中还要兼顾其他思维, 才能使化学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类比 篇8

最初牛顿提出光的微粒说,是因为看到光的反射现象与弹性小球撞到硬壁被反射回来的现象相似;惠更斯提出的光的波动说,则是因为看到光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中发生折射的现象与水波由深水区传到浅水区发生折射的现象相似;麦克斯韦提出的光的电磁说则是因为发现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与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非常接近。正是在不断的类比中,人们对于光的本性的认识得到了逐步的完善与发展。

虽然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给人的感觉比较具体、形象,但是其理论是对实验、事物等经过抽象而形成的,学生往往觉得物理理论很抽象,难以理解和接受。而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教学,能以旧带新,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提升到抽象,帮助学生有效地把握物理知识,培养能力。

一、用类比法讲物理现象和模型

物理学的研究是从对物理现象的感知、物理模型的认识入手的,但是许多物理现象和物理模型往往是微观的、陌生和抽象的,难以直接进行直观的观察和解释。这时,通过类比,我们能收到化难为易,化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形象的效果,深化和强化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月球发光———月球像镜子一样反射太阳光;布朗运动中的颗粒运动和液体分子运动关系———好比是“树动知风”,由树叶的摇动知道空气的流动;电循环———好比是水循环,电流如水流,电压如水压,电线如水管,电池如水泵;相邻两个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就像用弹簧连接的两个小球间相互作用的弹力;气体对器壁的压力———好比大量密集雨滴撞击伞面而产生的持续、均匀的压力;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原子的葡萄干蛋糕或枣糕模型;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绕核的圆周运动———好比是地球绕太阳的圆周运动。

二、用类比法讲物理概念

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关键所在,但有些物理概念抽象易混淆,用类比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借类比事物为“桥”,从形象思维顺利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新概念。

例如:与重力势能类比,引入电势能的概念;与滑梯两端高度差类比,引入电势差的概念;与电场强度概念的建立方法类比,引入磁感应强度的概念;与不同横截面的容器装水本领大小类比,引入不同电容器容纳电荷的本领即电容的概念;与机械振动中的共振现象类比,引入电磁振荡概念等等。

三、用类比法讲物理规律

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和定则等)是物理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其本质联系的反映,它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是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枢纽。当物理规律抽象得难以直接被揭示和发现时,我们可以与已知规律进行类比,通过比较两种规律在某些方面的相似和相同,实现从一个客体系统的知识向另一个客体系统知识的过渡。

比如,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时候,可以类比库仑定律。库仑在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力的规律时利用钮秤实验得出了电荷之间作用力与两个带电体电荷量及其距离的定量关系,进而建立了库仑定律,而卡文迪许在库仑的启发下,也进行了钮秤实验,验证了万有引力的存在并测得了引力常数。通过类比,使学生挖掘事物的本质与相互联系的能力,加强掌握新规律的能力。

四、用类比法讲试题

解题,就是物理方法和知识的应用过程。它是实现知识“迁移”的重要一环,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类比于物理解题,其根据是物理原型的特征。教学中,通过分析问题的特征,把它与已知的物理原型进行类比,从而找到方法,解出习题。

有一类运动学问题,许多学生感到困惑。如一只小船具有相对于静水的恒定速度,小船在逆水中行驶时,一只木箱从船上落入水中,等船上的人发现后,立刻掉转船头追赶,结果在5min后追上木箱,求从木箱落水到被追上共用了多少时间。设水流速度恒定,掉转船头的时间不计。这类问题许多学生都认为缺少条件,无法计算。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本人采用这样的方法:假设人在行驶的火车车厢内向前行走,不小心掉下一个钱包,5min后才发现,立即返回。很明显人再次走到钱包处仍需5min(假定人相对车厢的速度不变)。这里若把人与小船类比,火车与水流类比,钱包与木箱类比,则选木箱或水流为参照物时,小船远离和靠近木箱的时间相等,所以木箱从落水到被追上共用时10min。这类问题,一般选木箱或水流为参照物,这样有三个不变量:小船远离和靠近木箱的速度、距离、时间相等。这是理解此类问题的关键。

五、应用类比的注意事项

应用类比法必须以事物间的相同或相似为基础,但任何物理现象、模型和概念、规律之间都存在着差异性,也必然具有其他相同的属性。所以类比是一种或然性的推理,有时结论并不可靠(特别是以现象作为类比的根据时)。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曾有人将电磁波与机械波类比从而得出电磁波与机械波一样也需要媒质来传播的错误结论。

故在物理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比较,透过现象抓住与所研究问题相对应的特征,选择恰当的类比对象,提高其结论的可靠程度,更好地掌握和应用类比的方法。

摘要:类比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合理地应用类比讲解物理现象、模型、概念、规律、习题等,不仅可以把抽象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来,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进行联想,具有启发思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所以不失为一种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方法。

教学类比 篇9

一、双语教学联动的必要性

1、现实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改目标的提出, 英语和语文都面临着一定挑战。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 英语和语文相对独立的关系现状, 使得学生对两门学科联系较少, 两门语言学科相互促进的潜在可能被忽略。现代教学模式倡导互动倡导整合, 相信不应只局限于学科内, 而应扩展到相似的学科间。试想, 如果连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对应的英文名字都不能正确辨识, 实在令人扼腕叹惜;英文交流的topic少了中国风, 也着实令人遗憾。

2、外语学科的要求

语言学科的进步需要语言环境的渲染。语文作为母语, 学生从刚出生时就开始接触, 作为交流的工具, 即使不上语文课, 汉语也不会不过关。外语的处境则不同。虽然我国从小学时就开始开设外语课, 但由于缺乏语言运用环境, 学生掌握外语的效果并不好, 表现为一种“哑巴英语”。我国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可能还不及国外小学生水平。另外, 虽然现在我们逐渐认识到了兴趣对于外语学习的重要性, 但迫于升学压力, 我国中学阶段英语教学的应试导向仍非常明显, 导致学生对英语的积极性下降。如果能在语文教学中嵌入一定的英语语境, 为学生树立学习英语不单单是考试, 增加学生的新奇心理, 将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二、双语教学联动的实施

1、教学方法的联动

通过比较高中阶段语文和英语的课程性质、目标和课堂教学、评价, 发现两门学科有许多成功经验和有效方法, 可相互借鉴, 相互移植。

语文学习重视语言模块的解析和意境的感受。如在教授范仲淹《苏幕遮》一词时, 语文老师一般不会分析单个字的意思, 而会将全词分为两个大模块, 每个大模块再分为几个小模块, 通过对几个语块的理解达到对整首词的理解。同时, 语文老师会引导学生积极的想象, 将意境形象化, 重视对意境的感受。英语教学相对缺乏语言模块的学习, 英语教师重视“分”大于重视“合”, 重视“析”多于重视“悟”, 这样做可能会降低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魅力, 使其学习变得单调枯燥。

在真实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可多引导学生多模仿英语的模块, 如常用的短语或句型, 在模仿基础上学生凭兴趣运用、内化。另外, 在学习每单元课文时, 除了必要的语言讲解外, 可引导学生就自己喜欢的段落仿写, 一开始相似度很高也没关系, 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对英文作品的鉴赏力。

除了重视语言模块外, 语文教学的很多小方法都可以被借鉴到英文教学中, 譬如每日摘抄英文原版的名人名言、谚语或习语等, 写英文日记或周记, 甚至给每个同学起一个英文名字, 语文课也以此称呼等, 都可增加语言学习的趣味感。一般的学生朗读英语课文时往往读的干巴巴的, 可以请那些语文学的好、擅长朗读的学生为大家朗读英语课文, 以提高全班学生的英语朗读水平。此外把英语对话、故事改编成小短剧,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也是结合语文促进英语教学的好办法。

2、教学内容的联动

语文和外语作为语言学科, 在很多方面具有共通性, 如都涉及语法、都重视阅读理解和写作, 都是工具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等。众多的相似性让语文和英语教学内容的联动成为可能。

根据语文和英语学科特点及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 将两门学科语法知识进行整合教学, 讲明汉语语法与英语语法的联系与区别, 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既能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 又能使学生很好的区分。学好汉语语法不仅对学生改病句、写作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对英语语法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如在英语教学中就经常涉及到做主、谓、表、宾、定、状等等的句子成分, 这些句子成分和汉语既有相同之处, 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 汉语中没有表语, 使学生明白什么是表语很不容易, 而语文好的同学则很容易理解。读课文也会更有感情, 更符合语境。

有时把英语谚语翻译成恰当的中文, 不但考察学生的英语水平, 也能检验学生的语文程度: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 事竟成。East, west, home is best.金窝、银窝, 不如自己的草窝。Look before you leap.First think, then act.三思而后行。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会体会到英语、语文不分家, 增强运用英语的动机和意识。

为加深学生的印象,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可采取让学生表演的方式, 增强趣味性。同时教师在进行联动教学的时候要通过举例分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方式辨析两种语言的一致性及细微差别, 以进一步地强调深化。

3、教学时机的联动

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学习英语的障碍是缺少一个使用英语的环境、一个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时机, 因此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英语、使用英语的环境十分重要。例如, 可以给每个学生取一个英文名字。根据学生的名字或是性格的特点或是他们熟悉的外国电影、动画等里面的人物名, 给每个学生取一个英文名。不管上语文课或是英语课, 每当学生回答问题或者举手发言的时候, 我们都用英文名来称呼他们, 因为学生对英文名字感到很新鲜, 因此积极性会很高, 课堂气氛会十分活跃, 学生听课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也就更快了,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课堂教学, 还可以充分利用课间等时间为学生创造说英语、听英语的机会, 如一些简单的互动, “看黑板”、“檫黑板”、“保持安静”、“举手”;再例如, 如果有学生或是老师迟到了, 我们可以约定先要说“May I come in?”。这样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听的环境, 不会让学生感到脱节和不适应, 而学生也会对这样的英语互动积极响应。

三、双语教学联动的效果与注意点

1、拓展语言环境, 促进学科间相互迁移

在运用类比教学模式构建语文、英语教学联动, 首先就是对原有语言教学环境的一个拓展, 一方面, 语文作为母语, 是学生熟悉的语言环境, 英语渗透到其教学中时, 教师类比地教, 学生类比地学, 将促进学生英语学习;另一方面, 英语教学中渗透有关语文的知识, 使学生在相似性中辨别相异性, 加深对原有知识理解的同时, 能更准确把握英语知识。

2、增加趣味, 提高学生兴趣和动机

其次, 运用类比教学模式构建双语教学互动,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增强语言表达的动机。高中是学生求知欲较快发展的时期, 双语联动则能迎合学生的这种需要。在提供语文阅读材料时, 不妨附上其中精彩段落的英文翻译, 即时即地的材料恰当好处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另外还提供了英文写作的素材, 一举两得;在讲解英文课文时, 让学生从单词单句的翻译中跳出来, 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意译出来, 抑或额外提供经典寓言故事或古典文学故事甚至幽默笑话的英文版阅读, 都将提高学生对二学科的积极性。

为了提高学习的趣味性, 可以结合教材的知识点设计一些教学游戏或者制作一些教学工作, 例如, 在学习sporting events这一单元时, 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喜欢的资料图片, 给自己的图片做一个属于自己的自我介绍, 还可以相互交换。这样的方式寓教于乐, 受到学生的认可。

3、更加符合新课改标准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试验) 》指出, 在英语教学中, 按照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多维目标, 以人为本,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的培养。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 传统地对英语词汇、语法和做题的要求已经不能满足, 而应该类比语文教学方法, 注重对语言模块的模仿和鉴赏, 倡导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语文、英语两门学科的整合教学, 将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让他们觉得学习语言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4、把握语文和英语联动教学的“度”

虽然我们倡导语文和英语两门学科联动教学, 但是不可否认, 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 学生完全将学习语文的方法用在学习英语上, 或者将学习英语的方法完全用在学习语文上, 就可能会造成负迁移的发生。尤其是在学习英语的过程当中, 如果学生是将英语转化成汉语再进行思考, 则会阻碍学生形成独立的英语思维模式, 这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中式英语。虽然在学习初期, 看似能使学生快速入门, 但不利于长远的英语学习。

因此, 在语言实践中, 通过看或读, 应广泛地接触语言材料, 逐渐产生对英语语言的直觉认知, 从而克服汉语的干扰, 形成英语的思维定势。

四、结语

运用类比教学模式构建英语和语文教学联动,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逐步摸索和总结。在英语和语文教学中, 若有目的地探索将一方整合至另一方, 让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语言观, 不但省时、省力, 还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减轻学生的负担, 提高教学质量, 是一种既经济又有实效的教学方法。

然而, 语文和英语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学科, 做到完全的迁移是不可能的, 也是不科学的。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英语思维模式, 学会直接用英语思考问题, 而不是借助汉语的中介。唯有如此, 才不违背运用类比教学模式构建双语教学联动的初衷。

总之, 双语教学联动倡导语文和英语在内容和方法上的适度整合, 既不完全割裂, 又不抹杀两者的学科界限, 旨在通过类比教学, 促进学生对语言学科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以及学习效果。

摘要:结合我国的教学现状, 运用类比教学模式构建语文英语教学联动, 更加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也有利于学生对语言学科的迁移运用。语文英语教学联动主要是教学方法上的联动、教学内容上的联动和教学时机上的联动。双语教学联动能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但也应把握适当的度, 避免学生完全用汉语思维学习英语。

关键词:类比教学,语文教学,英语教学,联动,趣味性

参考文献

[1]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2]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物理概念教学中类比法的巧用 篇10

一、找到新旧概念之间的“类同点”

1. 新旧概念之间有明显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可直接进行类比, 达到对新概念的掌握

物理过程是以时间为自变量的, 我们所研究的物理过程中, 物理量的变化常常与时间有关, 因此, 就有一类用某量与时间的比值来定义, 具有“率”的共性的物理量, 物理量名称为“××度”, 或“××率”。即: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 (所发生的) 某量 (或某改变量) 。

如:速度=位移/时间, 即速度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位移。这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理解得很好的一个物理量, 在加速度这个新的概念的教学中, 运用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的正迁移, 来理解加速度, 加速度=速度改变量/时间, 即加速度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速度改变量。

另外还有, 功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P=w/t) ;牛顿第二定律的动量式:单位时间内发生的动量改变量 (F=ΔP/Δt) ;电流:单位时间内流过导体某截面的电量 (I=q/t) 。

与此意义相似的物理量, 即也是用比值来定义的物理量, 同样可以运用类比法教学。如密度:单位体积内所含的质量;压强:单位面积上受到的正压力;电场强度:单位电荷所受到的电场力;磁感应强度:单位面积内垂直穿过的磁感线的条数。还有光照度, 等等。另外, 像密度、电阻率、比热等概念, 从公式上都可看出, 对同一物质来说, 它们的比值都是一个“常数”, 反映着物质本身的属性。这可消除诸如“电压为零时, 导体的电阻为零”“一杯水比热 (密度) 比半杯水的比热 (密度) 大”等之类的错误。

对于一些极为陌生、抽象的物理概念, 如果用熟悉的、形象化的事物去类比, 那么往往会产生“一语道破天机”的惊人作用, 帮助学生加速认识过程。例如:学习电容器的“电容”这一陌生、抽象的物理概念时, 若把电容器、电容、储存电荷类比容器、容积、储存物资 (具体水杯存水) , 可以使学生轻松形成“电容是反映电容器储存电荷的本领”这个概念。继续类比引申:电容器储存电荷的特性如何表征呢?是否与水杯存水一样?一样的话, 它涉及的是哪些物理量?学生自然会结合自身的知识体系思考、猜想, 得出“电容器的电容类似容器的容积一样由本身结构决定”, 加深“电容”概念的形成。

应用类比方法引进新概念。例如讲磁感应强度的概念时, 可这样引入:磁场和电场一样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磁场跟电场是否有相似的特性?在电场一章知道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及描述这一特性 (电场强弱) 的物理量电场强度, 利用比值方法定义了电场强度E=F/q。那么, 磁场对放入其中的试探体有无力的作用及描述这一特性 (磁场强弱) 的物理量是什么?如何定义?通过实验发现研究磁场和研究电场类似, 若知道放在磁场任何一处的任何电流的受力情况, 这个磁场就研究清楚了。同样, 利用比值定义了描述磁场强弱的物理量磁感应强度B=F/IL。应用类比方法引进“磁感应强度”, 降低了学生接受这一概念的难度。

在教学中, 应用类比方法帮助我们理解概念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用做机械运动的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类比物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用电势差、电势、电场力做功、电势能类比重力场中的高度差、高度、重力做功、重力势能;用等势面类比等高线;把电磁振荡类比于弹簧振子或单摆;把电谐振类比于机械振动中的共振现象, 建立电磁振荡概念等。

2. 有些概念之间的“类同点”不太明显, 需要因势利导, 作好必要的铺垫

如大气压强与液体压强的类同:大气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 故对大气中的物体产生压力和压强, 正如海洋深度不同, 液体 (海水) 产生的压强大小不同, 距地面高度不同, 大气压强也不同。海水浅处压强小, 距地面高处, 相当于大气 (海洋) 浅处 (从外层空间看) , 大气压强也变小。又如, 对密度、比热容、电阻率、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等的理解, 它们的共性就是, 都是由某特定物质, 或者某特定过程所确定了的, 具有不变性的物理量。所以, 他们具有“类同点”, 教学中可以进行理解的正迁移, 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

二、进行“类同点”类比教学时要特别注重对物理意义差异的理解, 以免学生混淆

几种常见类比教学案例探析 篇11

1 类比应用于知识教学

应用类比进行课堂教学,其关键就是引导学生根据所探究问题的性质来恰当地选取类比对象,并找出两个对象之间的对应特征。

案例1 电势能增减问题

不少同学在分析正负电荷在电场中运动,电势能的增减问题时,不自觉地作了如下的类比:重力势能——电势能、高度——电势、高度降低(升高)——重力势能减少(增加),则电势降低(升高)——电势能减少(增加)。显然,此错误在于类比的依据不恰当。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如下的引导:

师:重力对物体做功和电场力对电荷做功的特点是什么?

生:与路径无关。

师:功与能量有什么关系?

生: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师:单单考虑势能的变化,它由什么决定?

生:由做功决定。

至此,已找到了功与势能变化的关系,即类比的依据。

师:重力对物体做正(负)功,重力势能怎样变化?

生:重力势能降低(升高)。

师:那么,电场力对电荷做正(负)功,电势能又该怎样变化?

问题的答案很自然就出来了。再通过举例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对电势能增减问题的理解就不会再受正负电荷这一因素的干扰。

2 类比应用于方法教学

物理方法是研究和处理物理问题的思路、方式,也即物理思想。一般来说,一种物理方法可以处理一类(或几类)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物理问题。若教学中抓住研究问题的特征,通过类比,在不同领域内(或不同内容上)使用同一方法,则可达到加深理解物理方法的目的。

案例2 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

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一个例子是:对一类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特征的物理量的定义,如速度、加速度、角速度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相等时间内,某物理量的变化量相等,用变化量与所用时间之比就可表示变化快慢的特征。如速度就是用位置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来定义的。笔者在教学中用速度的定义作类比的根据,与加速度、角速度的定义进行类比,许多学生都掌握了用比值法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 类比应用于物理解题

解物理题时,有时会出现由于题述的物理情景比较陌生、复杂和模糊,从而导致解题思路不清晰和受阻中断的情形。此时应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把题述物理情景等效转换为我们熟悉的、简单的、清晰的情景再求解。应用类比于物理解题,其根据即是物理原型的特征。教学中通过分析待求问题的特征,把它与已知的物理原型进行类比,从而找到方法,解出习题。

案例3 如图1所示,半径为r的绝缘光滑圆环固定在竖直平面内,环上套有一质量为m,带正电的珠子,空间存在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珠子所受的静电力是其重力的34倍,将珠子从环上最低位置A点静止释放。求珠子所能获得的最大动能Ekm。

如图2所示,珠子受重力mg,电场力qE和弹力N作用,而弹力是个变力,珠子又沿环运动,物理情景较复杂。但进一步审题,我们可以发现重力mg和电场力qE是两个恒力,故它们的合力F合当然也是恒力。根据已知条件可知β=37°,F合=54mg。建立等效的复合场模型,将F合看成等效重力,把图2按顺时针方向转37°得图3。类比单摆模型即可知:珠子在平衡位置D点时动能最大,根据动能定理有:

Ekm=F合r(1-cos37°)=14mgr。

模型类比是根据研究对象与原型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而进行的一种类比。模型类比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加强各知识点的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4 类比应用于生活经验与物理知识之间

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用学生身边的事例进行类比,可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分析和处理事物的能力。将物理知识与一些生活常识相比较、类比则能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

案例4 用类比法理解电源的作用

如图4所示,水池A、B水面有一定的高度差,若在A、B之间用一细管连起来,则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定向移动,从水池A流动到水池B。A、B之间的高度差很快消失,在这种情况下,水管中只可能有一个瞬间水流。

问题引导 怎样才能使管中有源源不断的水流呢?

分析 水池A中的水量需要及时补充才行。可将水池B中的水及时抽到水池A中,保持它们之间的高度差,从而使水管中有源源不断的水流流过。

把电源的作用与抽水机类比,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尽管两者在工作机理上的差异很大,但在教学的初期这样的类比是很有益的。

在此基础上,教学中可以设置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①用导线连接两个分别带正、负电荷的导体,导线中有没有电流通过?为什么?如果有,这个电流能持续下去吗?

②如何能让导线中保持持续的电流?电源起到了什么作用?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探究,使学生理解了导体中产生电流的条件是导体两端要有电势差,电源的作用就是移送电荷,保持导线两端的电势差,从而保持电路中有持续的电流。

应用类比方法,不仅可把新知识变抽象为形象、变难懂为易学、变繁琐为简单,纳入到已有知识系统中来,同时又可激发学生联想,具有启发思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但由于类比是一种推理,特别是以现象作为类比依据时,其结论并不一定可靠,而这正是学生常犯的错误。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比较,透过现象抓住与所研究的问题相对应的本质,选择恰当的类比对象,提高其结论的可靠程度。

类比法在几何教学中的运用 篇12

类比法是根据两类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断这两类对象在其它一些方面也相似或相同,也称为类比推理。从平面几何到立体几何,是空间观念的一次重要发展,对空间想象能力要求很高,很多学生感觉比较困难。而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在研究对象和方法、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等方面是相同或相似的。因此,在两者之间进行类比是研究立体几何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通过几例来说明类比法在几何教学中的应用。

它们的基本元素之间可以建立如下的类比关系:

例1:矩形与长方体的类比。

矩形与长方体的几何构造十分相似,矩形可以看作是长方体的高为零的特殊情况,长方体则可以看作是矩形沿与其所在平面垂直的方向平移而形成的。几何构造上的相似,使得我们类比猜想它们在几何性质上也有诸多相似。

例2:平面几何中的勾股定理在三维空间进行类比推广,可以得到下列命题。

命题1:长方体中,对角线平方等于三度的平方和。

命题2:长方体中,对角线平方的两倍等于交于同一顶点的三个面的对角线的平方和。

命题3:直三面角组成的四面体中,三个相互垂直的面的面积平方和等于第四个面的面积的平方。

上述三个命题都是真命题。命题1、命题2的结论显然,本文仅证明命题3的正确性。

证明:过P点作PD⊥BC,垂足为D,连接AD。设PA=a, PB=b, PC=c。

在Rt△PBC中,,

∵PA⊥平面PBC,

∴PA⊥PD,

则在Rt△PAD中,

又∵PA⊥平面PBC, PD⊥BC,

∴AD⊥BC,

∴S△ABC=

又∵S2△PAB=

∴S2△ABC=S2△PAB+S2△PBC+S2△PCA。

例3:在平面几何中有命题:“如果两条直线同时垂直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将它类比推广到空间几何中,可以得到下列命题:

命题1:在空间中,如果两条直线同时垂直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命题2:如果两条直线同时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命题3:如果两个平面同时垂直于一条直线,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命题4:如果两个平面同时垂直于第三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如果将上述平面几何中的命题条件里的“垂直”换成“平行”,就是平面几何中的平行公理:“如果两条直线同时平行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将它类比推广到空间几何中,可以得到下列命题。

命题5:在空间中,如果两条直线同时平行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命题6:如果两条直线同时平行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命题7:如果两个平面同时平行于一条直线,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命题8:如果两个平面同时平行于第三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命题5是空间几何中的平行公理。其余七个命题中命题2、命题3和命题8是真命题,而命题1、命题4、命题6和命题7都是假命题。反例:

如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

(1) AB⊥BB1, BC⊥BB1,而AB∩BC=B,所以命题1不成立。

(2)平面AB1⊥平面AC,平面BC1⊥平面AC,而平面AB1∩平面BC1=直线BB1,所以命题4不成立。

(3) A1B1∥平面AC, B1C1∥平面AC,而直线A1B1∩B1C1=B1,所以命题6不成立。

(4) A1D1∥平面AC, A1D1∥平面BC1,而平面AC∩平面BC1=直线BC,所以命题7不成立。

例4:“过直线l外一点A向直线l引垂线,则点A和垂足B之间的距离叫做”。将它类比到空间几何,可以得到下列几个关于“距离”的概念。

概念1:过平面α外一点A向平面α引垂线,则点A和垂足B之间的距离叫做。

概念2: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这条直线上,叫做。

概念3:与两个平行平面都垂直的直线,叫做这两个平行平面的。它夹在这两个平行平面间的线段,叫做这两个平行平面,公垂线段的长度叫做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

上一篇:绩效面谈下一篇:广西的雨水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