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产品管理制度

2024-09-11

互联网产品管理制度(精选8篇)

互联网产品管理制度 篇1

落实常态长效管理丨“互联网+”护航环保督察“回头看”

新闻导读

日前,首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已全面启动,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将陆续进驻河北、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江西、河南、广东、广西、云南、宁夏等10省(区),对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

根据生态环境部5月28日《禁止环保“一刀切”工作意见》,被督察地方要切实推动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严格禁止“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敷衍应对做法,坚决避免集中停工停业停产等简单粗暴行为。

信息化管理手段助力“回头看”

博安达在深刻理解督察工作难点和特点的基础上开发了环保督察跟踪管理系统。针对环保督察整改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以信息化手段助推整改有序开展、执行到位和实效落实,科技助力督察效能提升。 问题清单电子化台账管理:批量化管理问题清单,电子化层层交办,责任单位逐一反馈整改落实情况,实现环境问题整改整改销号的全过程监管,形成环保督察层层传导的高压态势。

 智能预警,及时跟踪:系统根据整改时限和状态自动预警整改超期问题,方便及时跟踪整改进度,方便督促责任单位落实环境问题整改工作。

 可视化大屏汇报:多维度分析和定制化报表,一目了然呈现问题整改进展和具体问题解决情况,方便反馈汇报。

典型案例

省级:四川省环保督察管理平台、青海省环保督察工作管理系统

地市级:阜阳市突出环境问题动态管理系统、宣城市环保交办督办系统

互联网产品管理制度 篇2

1 什么是“个人知识管理”

从实用的角度来定义“个人知识管理”, 它一般指个人通过工具建立知识体系并不断完善, 进行知识的收集、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过程, 英文是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个人知识管理的实质在于帮助个人提升工作效率, 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 提高个人的竞争力。通过个人知识管理, 让个人拥有的各种资料、随手可得的信息变成更有价值的知识, 最终服务于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积累是知识管理的基础, 共享是知识管理的价值体现, 创新是知识管理的最终追求。

个人知识管理可以帮助实施者做到以下几点。

(1) 快速找到并应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资料来解决问题, 速度要能快到“不打断思路。

(2) 系统化的管理“个人知识”, 达到提高个人竞争力的目的。

(3) 收集和消化工作、生活等所需的知识, 能清晰的反映自己的知识结构, 根据个人职业规划或实际需求进行结构调整。.

(4) 实施个人知识管理, 最直接的结果是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对组织而言, 则能够推动组织的知识管理顺利开展。

2 什么是互联网产品经理, 为什么互联网产品经理需要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IPM (Internet Product Manager) , 互联网产品经理是互联网公司中的一种产品管理职能, 负责互联网产品的设计开发、运营市场等方方面面的产品管理工作, 主要职能包括:产品的定义、定位、定价, 逻辑、功能、界面设计, 跟踪用户反馈、竞争对手动态, 优化产品使用体验, 制定产品改进、运营、营销计划, 与技术、设计等各部门协调合作、对产品开发项目过程进行管理与跟踪, 配合市场部进行商务合作、产品营销等。

在互联网公司, 产品经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 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各个阶段负责, 保证产品的顺利开发和正常运营, 确保产品的方向和业绩符合公司策略及预期, 并且是各部门顺利协调、沟通的桥梁。产品经理需要非常强的沟通能力, 协调能力, 市场洞察力和商业敏感度。不但要了解消费者, 了解市场, 还要能跟各种风格迥异的团队, 如开发团队及销售团队进行默契的配合。可以说互联网产品经理决定了一个互联网公司的成败。

笼统来讲, 产品经理的职责范围覆盖很广、责任很重, 产品的一切问题都跟产品经理相关;需要了解的知识之多, 覆盖从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用户研究、人机交互、统计、数据分析到信息管理、市场营销、商业谈判等各个层面的知识。产品经理不一定是专才, 但需要是“全才”。

但是互联网并不像世界杯具有80年的历史, 所以团队中的人员分工和定位相对模糊。不同风格的公司、不同类型的产品、甚至同一产品的不同的生命阶段, 对产品经理的要求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例如, 技术密集型产品要求产品经理具有相当的技术背景, 业务密集型产品则偏重于更多的逻辑、管理;免费产品的经理最关心的是互联网用户产品的用户体验, 而收费的商业产品的产品经理则更多地需要关心产品的流量变现能力等等。实际工作对于互联网产品经理的要求其实已经细分, 但对在外提及时却往往没有进行区别, 仍统一使用“产品经理”这一职位名称。这就使“互联网产品经理”这一职位必需的知识结构更加多元、复杂、难以明确界定。另外, 以 (广义的) 产品经理职责范围覆盖之广、需要了解的知识之多, 每一个独立的从业人员个人也很难达到面面俱到。

因此, 基于对互联网产品经理职责及要求的以上特点, 互联网产品经理尤其需要个人知识管理。通过个人知识管理, 互联网产品经理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 还可以随时做到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心中有数, 对工作中要求掌握的知识心中有数, 并根据个人需要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调整, 长期积累、调整的结果必然会有利于个人的职业规划。

3 互联网产品经理如何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那么, 互联网产品经理应该如何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呢?

首先, 要树立个人知识管理的观念和意识。

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养成习惯远比使用工具重要。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意识地加强“个人知识管理”观念, 在目标导向下, 注重平时个人资产的积累, 了解“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意义, 并将其贯穿到工作中去, 注重平时个人资产的积累, 在工作中随时注意对有用的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分类、汇总并进行系统管理及应用创新, 以免需要掌握的知识很多却没有头绪、无从下手, 不知道如何理顺;知识使用过之后就丢之脑后, 需要再次使用时却找不到。

其次, 需要确定自己的需求, 确定个人实施知识管理的目标, 确定需要管理的知识。

可以通过以下3个步骤来实现。

(1) 分析自我:自己喜欢做什么、拿手的是什么、自己的专业背景、性格特点是什么。

(2) 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3) 根据个人特点和职业生涯确定自己的核心需求、目标。

进行“个人知识管理”首先需要弄清什么是需要自己管理的个人知识, 包括:属于自己的知识、自己想掌握的知识、自己需要掌握的知识。

这就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确定个人工作生活中需要关注的知识领域方向和关注方向。这就需要对个人职业进行规划、对个人兴趣、现有知识结构进行梳理, 根据对未来的规划、职业发展的需要及个人兴趣所至有目的有条理地收集、整理相关领域的知识。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实体产业不断向互联网转移的今天, 对互联网产品经理的要求及其职能也在被不断细分。成为一个优秀的互联网产品经理, 不但需要将产品经理的核心技能掌握熟练, 同时要对产品特性、行业特点、市场前景、竞争态势有相当的了解, 特别是那些由线下转移到线上的产品, 互联网产品经理也需要像传统行业的产品经理一样同时对产品的线下特性了如指掌。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每一个互联网产品经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更细致的规划:将自己现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希望掌握的知识, 和实际工作或职业进阶需要自己掌握的知识分别列在一张表上, 进行对比;根据对比有目的地弥补自己知识的不足。这么做的同时可以画出自己的知识结构树, 对自己有个更清晰地了解。这个监控、对比、完善的过程应该是长期的, 只做一次就抛之脑后无法取得真正的效果。二是需要在大量冗余爆炸的信息中提炼你真正需要的知识。

以上两点即是对需要管理的知识进行定位。

第三步, 实施个人知识管理。

在进行了观念准备和“需求梳理”后, 下一步就是实施了。

从供求的角度来看, 需要对知识的需求和供给进行管理。个人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的需求进行管理, 即从学习中总结、积累、应用知识。而对“知识供给”的管理, 即对自己创造的知识进行归类、总结、再次应用。

实施个人知识管理主要有以下步骤。

(1) 识别知识。

实施个人知识管理, 首先要识别知识, 包括:决策支持知识 (战略规划、年度计划、项目计划、产业分析、员工意见、内部调查、会议纪要等) , 岗位技能知识 (产品设计理论、技术原理、产品设计文件、作业工具知识、管理技术知识等) , 规范协作知识 (工作管理制度、操作规程、标准规范文件、标准流程模板、项目工作程序和文本规范等) , 企业文化知识 (工作氛围文化、价值观念文化、道德规范文化、行为规范文化) 等。

(2) 采集、提炼知识或生产新知识。

个人需通过各种来源, 包括书籍课程的学习、互联网、人际圈子、与他人的交流等途径来获取信息。然后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提炼, 使之成为真正有用的知识。

对于互联网产品经理来说, 更多的是习惯于从网络获取知识, 从来源上细分有:同行和专业高手们的博客、个人网站, 专业媒体、教学网站, 社会化网络 (SNS) 分享平台等。获取方式有通过搜索引擎搜索、rss订阅等。另外, 在知识管理做得好的公司, 产品经理还可以利用公司资源进行个人知识的积累, 比如利用公司共享的svn或oa、jira、公司内部wiki上积累的资源、文档进行学习, 参加公司内部的rtx讨论组、经常与同事开展线上线下的业务讨论, 参加公司举行的业务培训等。还有一个重要和容易被忽略的来源是来自产品经理个人, 即生产新知识。产品经理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 应随时注意整理总结注意整理工作中的需求、项目文档, 会议后及时写会议纪要, 保留好来往邮件, 制定开发、营销计划等。其中, 将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当在头脑里的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的时候, 最好的方法就是试着通过文字系统和结构化的整理出来。开始的时候很难想得系统, 但通过一段时间的沉淀, 还是要尽量将其显性化出来, 再不断完善, 这一方面是结构化思维能力的锻炼, 另一方面也是灵感的重要来源。另外一方面就是仍然要注意关联知识来源的积累, 在某个业务领域哪些人或公司平时研究走在前面, 国外有哪些及时的信息和资料网站, 国内有哪些大的论坛和资料中心等。这些信息都需要在平时积累, 积累的越多后续解决问题能力就越强。因为至少你已经清楚了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切入点。这样在碰到问题时至少会知道应该到哪里寻求解决。

(3) 整理、存储知识。

知识获取后, 可以依据对个人适用的分类原则, 将平时积累的知识分类存储。存储的原则是按方便个人查找的方式进行分类, 以方便之后的利用。需要将知识文档按照所属产品、用途分类存储, 将邮件按照发件人或项目分类, 将im联系人按职能分组等。建立知识分类的一个原则是不能每次想起什么就建立什么样的文件夹或者标签, 要做好规范化工作, 同时持之以恒。可以先摸索着建立框架, 然后根据具体需要不断归纳、合并或细分, 最终建立起使用于个人的知识体系。

可以使用工具, 个人知识管理的存储工具除了传统的文件夹加搜索外, 还有网络工具如blog、rss、书签、通讯簿等或专门的知识管理软件。

(4) 应用知识、知识创新。

知识只有被利用时才能展现价值。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时, 要实现知识的利用就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学习计划, 并且常抽出时间学习那些存储的知识, 而不能仅仅将知识保存起来就不管了。在反复学习之后, 学到的知识还应该被积极地运用于实际工作, 并且在工作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学以致用, 以用促学”, 知识才能转化成工作效率, 不至于成为死的知识。另外除了在工作中学以致用之外, 产品经理可以通过定期写博客、工作总结等方式描述应用新知的心得体会, 这样不但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还有利于知识的进一步分享和传播。

(5) 分享传播知识。

借助任何场合分享传播的知识、见解。在此过程中必然会得到他人的意见和反馈, 知识的交流碰撞是对知识的再深化过程。个人知识传播得越广, 个人的影响力越大。树立个人品牌的机会, 也正是在组织内共享知识的过程。知识的分享传播是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一环, 也是对知识共享最有促进作用的一环, 尤其是对难以文字化的隐形知识更是如此。分享方式可以是个人博客、sns兴趣交流小组、公司内部共享知识的论坛或svn等。

(6) 个人知识管理的常用工具。

对个人知识的有效管理离不开工具。个人知识管理最基础的工具就是文件夹, 像仓库一样, 将知识分门别类存放。其基础原则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体系。分类体系可以按照信息的应用领域、学科性质、获取目的等多个维度来建立, 以清晰、实用、易查为目标, 方便之后的利用。为方便查找备忘, 可在文件夹内用excel或word建立简明索引, 记录资源信息。

此外, 利用网络工具和专用知识管理软件进行管理也是不错的选择。从类型来讲, 有如下分类。

(1) 时间管理:安排约会和活动, 自动提醒的功能是必要的:OutLook, ThinkRock, Sunbird。

(2) 便笺:记录零散信息, 比如刚刚分配到的一个帐号和密码。通常它们会被进一步整理。

(3) 书签、文章订阅:Rss和tag等应用, 分类存储我们经常拜访的URL。自动解析更新, 允许多人共享是两个很有创造性, 很有价值的, 值得开发的功能:Google Reader, 抓虾, 鲜果等。

(4) 通讯簿:分类存储联系人信息。强大而又灵活的搜索功能是必不可少的, 如:outlook。

(5) 日记和文章:发表分类的原创文字:blog、wiki。

(6) 思维训练——Mind Manager, 概念图CampTool, Visio, 个人脑图PB等。工具的利用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进行知识管理, 但工具仅仅是工具, 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目的是养成长期、良好的习惯, 不断积累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不能沉迷于工具而忘记了最终目标。

总之, 通过个人知识管理, 互联网产品经理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增强信息素养, 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 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竞争力, 为实现个人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个人知识管理对于互联网产品经理提高工作能力及职业进阶必不可少。

摘要: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产品经理, 这个近年来才出现的工种, 正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职业。对相关从业知识的迅速反应和充分吸收成为一个优秀产品经理的必备素质之一。为修炼良好的学习能力, 互联网产品经理需要随时注意对其个人知识进行不间断地积累和有效地管理, 即进行有目的的“个人知识管理”。本文试图在结合近年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解读“个人知识管理”“、互联网产品经理”概念及两者间的关系, 对“互联网产品经理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个人知识管理”这一问题进行一个粗浅的探索。

关键词: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互联网,产品经理

参考文献

[1]人月神话的Blog作者:人月神话.读田志刚的个人知识管理心得.

[2]知识管理从个人做起[EB/OL].计世网作者:张鹃.

[3]“个人知识管理”条目[EB/OL].百度百科.

互联网产品管理制度 篇3

摘要:文章以近年来兴起的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为研究对象,以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模型为基础,结合货币市场基金的特点建立了基于现金流压力测试法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模型,识别风险触发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压力测试的情景设计,最后提出了互联网理财产品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若干途径。

关键词:互联网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余额宝

一、 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的理论研究

对流动性风险进行压力测试的目的是分析目标机构的短期流动资金能否应对紧急支付情况,如大量资金集中流出。压力测试的方法一般分为敏感性测试和情景测试,后者又可根据是否实际发生过分为历史情景法和假设情景法。敏感性测试侧重分析某一经济变量或风险因素的变动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情景测试则关注整个机构或市场环境发生的变动。Neu和Matz(2007)认为情景设计和现金流量化是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核心,指出银行应根据流动性风险容忍度确定其极限结构和平衡能力。我国多采用较敏感性分析,对情景因素的设计简单随意,对金融市场环境和宏观经济的关注度明显不足,从而影响了压力测试的效果(余珊萍、杨翊之,2010)。

现金流压力测试是流动性压力测试的有效方法,通过考察流动性缺口对现金流量的影响进行测试。流动性缺口的大小取决于某一时点上的流动性供给与需求之差,进而受限于诸多影响流动性供求量的因素,如外部融资能力和信用评级。周凯(2014)以巴塞尔委员会对标准流动性冲击定义的七个情景为假设,参考流动性覆盖率指标计算方法,基于现金流缺口分析模型构建了针对中国银行业的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模型。

考虑到金融机构中普遍存在的期限结构错配和整体流动性问题,着眼于银行账户资产负债的结构性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也十分重要。该方法考察关键指标降低时金融机构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压力承受程度和能力,对调整中长期发展战略具有指导意义。虽然资产负债指标法简单易行,但其受限于会计准则的影响,且容易忽略时间维度和表外项目,进而可能造成对流动性风险和平衡能力评估结果的失真(Neu & Matz,2007)。

我国学者对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压力测试管理与实践的描述性研究,杨鹏(2005)对压力测试的理论与技术进行了综述,同时介绍了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监管当局的压力测试规范。二是对国际压力测试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如巴曙松、朱元倩(2010)在对压力测试技术和实际操作细节系统性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在数据缺乏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有效实施压力测试的问题;周宏、潘沁(2010)指出由于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受到政策面的深入影响,需对国际测试技术与模型进行本土化改造。三是对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建模的探索性研究,如张晓丹、林炳华(2012)以存贷比为因变量、各种宏观经济因素作为自变量建立计量模型,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进行实证研究。

二、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压力测试模型初建

1. 建立压力测试模型。本研究以余额宝流动性风险的触发因素为自变量,以余额宝未来某一时段的净现金流为因变量,采用现金流压力测试方法建立测试模型,通过考察流动性缺口对现金流量的影响进行测试。本研究选取现金流缺口(公式①)和流动性覆盖率(LCR,公式②)作为承压指标,通过对比压力情景下余额宝在某一时段的流动性储备和净现金流缺口判断其在设定情景下的承压能力。

现金流缺口=某一时期特定情景下的现金流入-同一时期特定情景下的现金流出①

流动性覆盖率(LCR)=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预期未来30日现金净流出量×100%②

在上式中,传统的现金流缺口一般由存量资产负债业务的到期日确定,是商业银行进行流动性压力测试的常用口径。作为以高流动性见长的余额宝来说,新客户申购、存量客户追加申购与赎回、资金垫付与偿还等均会影响未来现金流,故而在进行压力测试之前,还需考虑客户行为与支付宝资金垫付能力对到期现金流的影响,并对未来各时段的到期现金流作出适时调整。结合余额宝资产配置结构,调整后的承压指标计算公式为:

当日现金流缺口=(当日申购+当日到期投资+当日支付宝垫资)-(当日赎回+当日新增投资+当日偿付支付宝垫资)③

流动性覆盖率(LCR)=债券现金市值/30(现金流出总量均值-现金流入总量均值)×100%④

2. 设定压力情景。为保证压力情景设计的适用性,本研究先后对20余家货币市场基金的基金经理进行了电话、邮件和现场访谈,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并结合余额宝的基本情况,提炼出影响余额宝流动性风险的四个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设计压力情景。

(1)基金规模。虽然较大的基金规模有助于提升余额宝的收益率水平,但同时也意味着支付宝将面临较高的资金垫付风险。一旦垫付规模超过短期内可以筹集的资金规模,势必会影响投资者的资金赎回,加之投资者对互联网金融安全性的信任尚未建立,极易引发挤兑。

(2)挂钩货币市场基金本身的流动性风险。余额宝是货币市场基金这一传统晦涩金融词汇面向普罗大众的形象化称谓,其本质是一种开放式的货币市场基金,并最终决定余额宝的流动性和盈利性。为了保持稳定的收益和较高的流动性,目前余额宝的资金投向主要集中于银行协议存款,未来在监管政策的变化下有可能更多转向债券市场和存单市场。在正常市场情况下,货币市场基金属低风险投资,但一旦出现金融危机等极端情况,如基金持有的票据或债券出现大范围违约,货币市场基金将出现与支付宝交割的大规模违约,从而引发余额宝的流动性危机。

(3)监管政策。余额宝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政策套利,也相应会受到监管政策变化的影响。政策变化对余额宝流动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余额宝资金主要投向——银行同业协议存款的认定问题。余额宝因其庞大的资金规模能够通过与银行的协商获得较高的协议存款利息,从而保证了余额宝较高的收益水平。然而近来有呼声指出,为了对规模日益扩大的货币市场基金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拟将货币市场基金在银行的同业协议存款性质转变为一般性存款。这一转变意味着货币市场基金在银行存款需与其他一般性存款一样缴纳存款准备金,利率上浮水平也会受到限制。收益率高、流动性强是余额宝吸引客户的关键,一旦收益率降低,加之受银行系理财产品的冲击,投资者大规模资金赎回的可能性增大。

二是利息保护优惠政策的影响。余额宝的收益得益于其所享受的利息保护优惠政策,即同时获得银行协议存款的高利率和允许提前支取而不必支付罚息。2013年末,银行界很多声音呼吁要取消货币市场基金享有的利息保护优惠政策,这一呼声也引起了证监会的高度关注。一旦利息保护优惠政策被取消,集中投向同业协议存款且大部分都附有利息保护条款的货币市场基金将面临巨大风险。以资金规模超过5 000亿元的余额宝为例,一旦取消利息保护优惠政策,当为应对流动性风险需要提前支取定期存款时,作为基金运营方的天弘基金管理公司1.6亿元的风险准备金完全不能覆盖罚息带来的损失,在天弘基金仅为1.8亿元的注册资金情况下,这一损失甚至可能直接导致其破产。

(4)短期大额赎回。货币市场基金作为一种开放式基金,通常被投资者作为消费或定期投资前暂时存放现金以获得资金碎片化收益的场所,当基金净值跌破1货币单位每份时很容易发生大规模赎回。

此外,货币市场基金普遍采用摊余成本法为主、影子价格法为辅的基金净值确定方法。通常情况下,影子价格估值偏离度低于0.5%时,货币市场基金即使有小幅波动,也可维持其固定净值,从而减小轻微市场扰动和投资损失引发挤兑的可能性。但如果影子价格估值偏离度达到0.5%以上,货币市场基金就必须放弃1货币单位每份的赎回价格重新确立基金净值。此时,影子价格估值偏离度达到0.5%之前赎回的投资者可以将损失转移给后赎回的投资者,从而催生机会主义行为。市场一旦产生恐慌,即使很小的实际亏损也有可能导致挤兑。

(5)压力情景设计。

①单一事件驱动的压力情景。将引起流动性风险的独立事件作为单一事件,根据余额宝和货币市场基金历史上是否发生过类似情景分为历史情景和假设情景,根据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内在逻辑从每类情境中提炼驱动风险因素和直接风险因素,并直接对应到资产负债表相应科目的变动上,完成由触发事件到风险因素再到业绩表现之间的逻辑构建(表1)。

②风险因素联动下的压力情景。事实上,虽然单一事件驱动下会引发流动性问题,但除非受到特别极端事件的影响,得益于货币市场基金主要投向流动性较高的固定收益产品,单一事件一般不会引发大规模的流动性危机。但当多种风险触发因素联动发生时,流动性风险的复杂性与传染性特点便会快速显现出来,造成流动性危机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本研究在对单一驱动因素的识别分析基础上,亦对风险因素联动下的压力情景进行了设计(表2):

三、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1. 强化负债端的稳定性管理。对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负债端管理主要是对客户资金转入与转出的管理。设置资金转入转出限额虽然能从总量上将负债规模控制在压力允许的范围内,但这一限制无疑与其倡导自由和便利的初衷相悖。与银行系宝宝类产品相比,诞生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宝宝类产品无论是在资金实力还是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技术等方面都相对落后,这一方面对与其合作的基金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迫使互联网企业自身利用掌握的大数据优势开发流动性风险管理技术并建立相应的制度,通过对日常申购赎回的持续监控、对突发事件的敏感性分析、对基金持有人结构和大客户的综合分析等建立基金规模的预判模型,逐渐实现以大数据为基点的预测型基金负债规模管理。

2. 优化资产端的配置。

(1)综合多项指标,合理预判市场资金面。对市场资金面的预判能对资产的变现和现金回笼情况进行预测。资金面宽松时,货币市场流动性旺盛,市场价格相对较低,货币市场基金可以减少现金保有量,增加投资以拉高基金价格;当资金面较窄时,货币市场流动性则相对紧张,虽然市场价格会上升,但货币市场基金仍需预留较多流动性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大规模赎回。一般而言,对市场资金面的预测可以通过外汇占款、财政存款、流通中现金、公开市场操作和上缴央行准备金等指标进行。

(2)通过对资产配置结构的科学设计合理配置存款、债券和买入返售比例。余额宝刚刚推出时,为保持充足的流动性,将绝大部分资金投向银行协议存款,适逢市场资金面紧张,资金价格走高,余额宝通过在资金规模上的优势获得了较高的协议存款利率,又通过随时赎回条款保证了存款提前支取的效率,同时锁定了投资收益。随着市场资金面紧张局面的逐步缓解,资金市场价格逐渐回落,从而拉低了余额宝的收益率水平。加之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流动性管理经验,余额宝开始逐步加大对债券市场的投资。

(3)保持组合债券中流动性较好的债券持仓比例,提高组合的整体流动性。以余额宝为例,其投资组合债券由国债、企业债和金融债组成。余额宝上市初期投资国债,占当时所持债券市值的10.37%,随后开始逐步减持。企业债券的收益率较高,但受企业信用及资质的影响,流动性风险相对较大。相较而言,金融债无论是在流动性还是在收益率方面都具有优势,因而一直是余额宝在债券市场的主要投资对象。

此外,建立宏观政策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应对如参与缴纳存款准备金等政策变化对货币市场基金市场表现的影响;保持基金杠杆比例维持在适度水平,合理安排抵押券,防止突发事件的冲击;寻求市场部门支持,积极引导客户申购,对冲持续大额赎回带来的流动性风险等也是优化基金资产端配置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Matz, Neu.Liquidity Risk Measurement and Management: a Practitioner's Guide to Global Best Pracices[M].Wiley Finance Series.Wiley & Sons(Asia),2007.

[2] 余珊萍,杨翊之.新巴塞尔框架下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实践[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5):31-34.

[3] 周凯,袁媛.商业银行动态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应用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3):104-112.

[4] 杨鹏.压力测试及其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J].上海金融,2005,(1):27-30.

[5] 巴曙松,朱元倩.压力测试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经济学家,2010,(2):70-79.

[6] 周宏,潘沁.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的管理和实施现状比较[J].风险管理,2010,(4):74-78.

[7]张晓丹,林炳华.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分析[J].银行管理,2012,(3):50-53.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与安全研究”(项目号:11JZD0022)。

作者简介:范小云(1969-),女,汉族,天津市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宏观金融风险管理、货币理论与政策;潘庄晨(1984-),男,汉族,浙江省台州市人,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中级经济师,南开大学管理学博士后,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创新管理;邢博(1985-),女,汉族,天津市人,天津商业大学管理创新与评价研究中心讲师,中级经济师,南开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创新管理、服务营销与管理。

互联网产品管理制度 篇4

最近遇到考题:一个互联网产品如何从无到有聚集用户?对此,我分了3个阶段来进行论述,(中间加了一些孙子兵法的观点,学习孙子兵法,对做产品也有一定的指导思想。希望更多的人能学习国学,爱国学。多学国学,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也是哲学的本意。)

一:思考用户为什么用你的产品?

产品产生前,也就是IEDA诞生那一刻起,你必须为用户回答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使用你的产品,你的产品跟别人的产品相比,我能得到什么其他产品上不能获得的价值。其实这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核心价值或产品定位。那么这个问题怎么回答呢?

在你决定做哪个方面的产品开始,你就必须做一个很重要的工作,那就是竞争对手分析和自我分析。这就是《孙子兵法》谋攻篇提到的:”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现在做产品,大部分的方向应该都已经存在竞争对手了,所以竞争对手分析和自我分析是很有必要的。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是分析对手的优点和缺点,自我分析是分析我方的优点和缺点,只有用我方的优点去攻击敌方的缺点,才有可能制胜。这就是《孙子兵法》虚实篇提到的“避实就虚”原则。

举例说明,我曾经在YY和昆仑万维一直负责语音软件,在昆仑负责韩国和国际版时,就做过这样的分析,当时在韩国主要是Nate talk on和gametalk两款语音软件,Nate talk on为基于兴趣爱好的临时兴趣群语音工具;gametalk是垂直化服务于个体游戏玩家的语音工具。我总结了两者的关键字,nate talk on:兴趣爱好、语音工具;gametalk:个体游戏玩家、语音工具。我在分析了昆仑在国际市场的游戏用户资源以及YY成功的经历,为昆仑韩国市场的产品定位:团队语音社交平台,关键字:团队、语音、社交平台。从定位和关键字看出,主要是服务于团队的语音社交平台。当然,后续的一系列产品规划也是为了满足团队的需求,并且为实现团队以及组成团队的个体在这个平台的社交价值而服务。这也就回答了:我为什么要用你的产品,以及你为我提供了哪些我在其他产品上无法获得的服务。

竞品分析也符合《孙子兵法》的另外一个原则”上兵伐谋“

竞品分析以及自我分析一定是要做的,这也就符合了《孙子兵法》作战篇提到的:“夫未战而得算胜者,得算多也;夫未战得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何况乎不算乎?”。

二:找到最有影响力的那部分用户,通过他们带来口碑效应。

这个属于运营的范畴,但我一直认为,产品和运营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

运营如何没有第一步做为指导,是无法找到最有影响力的那部分用户的。

这个我们在很多产品上是看到的,例如 前期的明星效应,知乎的名人效应,所以在决定做这个产品的时候,一定需要有运营资源,否则,酒香其实是怕巷子深的。我曾有过创业的冲动,某次想好了一个产品概念,也一直觉得可以成功,当时一个朋友跟我说:“你找人投资,要的不仅仅是资金上的帮助,更多的是资源上的帮助,而且资源的帮助是最主要的。”。现在想想这句话,看起来是这个道理。不过有些资源也是通过资金可以解决的,但也不是绝对的。

所以,拿我负责的那个语音产品来说,前期的明星游戏战队,游戏公会资源是相当重要的。例如在YY上就聚集了一大堆知名的网游公会:北狼,天峰,狐狸美眉等等。公会产品跟其他产品还有个区别,他比其他产品聚集用户更快,一是树立标杆,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公会是有组织有目标的,他们需要壮大自己的公会,所以这种需求更为强烈。所以,公会的会长及管理层也就是我们的核心用户。

三:让用户在你的平台得到成长,扩大有影响力的用户群体。

这个需要从马斯洛的人的五个需求来说,通常基本需求和安全需求是最容易满足的,也是最基本的需求。“社交、尊严、及实现自我”需求的满足通常是树立产品壁垒比较有效的方式,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沉淀”或者“成长体系”。

实现了尊严甚至是自我价值得到实现的那部分群体,为了追求自己价值最大化,必定会拉更多的用户加入到这个群体,第一,他是真的认可这个产品,也就是说产品为他带来了价值。《认知盈余》中提到,“分享本身就是一种需求”;第二,他的价值最大化,通常是由人带来的,所以人更多,价值更大。

马斯洛的人的五个需求是一个金字塔,如下图。由此可见,当这个平台规模越来越大时,金字塔会长高长大,在金字塔顶端的那部分用户会越来越多。由此,他们将带来越来越多的口碑效应,更多的传播你的产品。

对于网游公会来说,提升(强化)网游公会的品牌概念,从而提高公会的影响力,同时随着品牌影响力的加强,最终实现盈利,这就是公会在平台上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公会的会员或管理层因为自身的努力,而为平台或者公会带来价值,从而获得勋章、世界排名甚至经济价值,这就是个人在平台自我价值的实现。

如何做好互联网产品运营? 篇5

一、什么是运营?

从广义的角度上说,一切围绕着网站产品进行的人工干预都叫运营。所以某种程度上,我认为互联网产品公司只有3个业务部门:产品,技术,运营。

产品运营这个概念就=运营,只不过可能你的公司或者产品是以产品为主,运营为辅,所以这时候没必要单拆一大堆人马出来做运营,所以就统称为产品运营。

细一点的我把运营分为市场运营,用户运营,内容运营,社区运营以及商务运营几个大类。

市场运营:

以Marketing为手段,通过花钱的不花钱的方式,进行对产品的一系列宣传,曝光,营销等行为的干预手段。多见于需要一定程度砸钱的产品,但砸钱和市场行为不是等同的,既有不花钱的市场行为,也有砸钱的其他运营手段。

这一点为主要运营手段的往往是一些离钱近的企业,因为只有离钱近,有完整盈利模式的才会在市场运营中不断扩大投入。

用户运营:

以人为中心的运营手段,常见于UGC社区,以贴近用户,团结用户,引导用户为手段的运营方式。表现在你会发现网站运营人员非常愿意和用户交流,逗比,谈天,八卦,有的时候你都分不清这是用户还是官方工作人员,例如知乎就是这一种,周源,黄继新,成远,ourdearamy....在一个产品早期,运营人员自己的主动使用和干预非常重要。

内容运营: 这有两种进路,一种是在UGC社区,将用户产生的高质量内容,通过编辑,整合,优化等方式进行加工,配合其他手段进行传播。这跟用户运营往往相辅相成来做的,例如你在知乎回答一个问题,回答的很精彩,知乎的同学会把你的回答和别人的回答拿去整理好,然后通过微博,日报,周刊等手段传播,这就是以内容为中心的运营。

还有一种是在一些媒体产品,比如澎湃新闻,比如钛媒体,36kr这种,也是以优秀的内容为核心来运营,和前者不同的是自己采编,整理,撰写的成分较多,不一定来自于用户。

(当然了,很多知乎回答问题的同学都很愤怒自己的文章被抄袭,不署名转载等等,但其实做内容运营的那些同学,抄袭就是工作之一,所以大可不必在意。我非常理解你们,所以本文欢迎抄袭,欢迎转载,不需署名,但经常更新,请记得转载全了)

社区运营:

早些年我把社区运营和用户运营放到一起跟别人讲,但是后来发现这其实有点问题,因为,面向UGC用户的运营,和面向普通社区消费内容者的运营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工种。所以就单独拿出来说了。

社区运营指的是面向社区消费者进行的干预活动,比如整站做个活动啊,抽奖啊..投票啊,转载一些好文章到社区里引发讨论啊..都算。这类的工作玩到极致就是不断的在社区里煽风点火,引发大家互喷,活跃整个社区。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研究nga的“喷斗士竞技场”,这个模式近些年也被很多其他的论坛或者社区引用,效果相当不错)

商务运营:

这类方式多见于一些商务B2B的产品,分为BD和销售两种。销售是直接卖产品,BD是更多是互惠互利的一些合作。这都是手段,目的都是为了弄来用户,然后留住他们。很多企业级产品都是以这种运营方式为主要手段的,例如BAT的云服务产品,或者拉商家入驻,拉企业团队来用自这种。

而围绕运营,或者运营人员的成长,就先要理解产品技术运营分别在一个互联网产品之中起到什么作用。

产品:把东西想出来 技术:把东西弄出来 运营:把东西用起来

严格意义上产品和运营也因为公司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定位和边界,这就因人而异了。不同的产品,这三个领域的侧重不一样。例如拿BAT来说,百度重技术,腾讯重产品,阿里重运营,这都是大众心中的普遍概念,某种程度上都是和公司最开始的业务,最核心的业务是什么有关。当然公司大到一定程度,其他部分也很强,不会差到那里去。但某些小公司,还是有前期侧重点的。

二、运营要做什么?

不过说回到运营,我认为所有在做运营的同学,最核心的一条心理素质就是:

别去逼逼产品和技术,要有他们做出一坨屎你也能翻着花让人吃下去然后打好评的觉悟,以及能力。

无论你是初级小编,微博账号管理者,还是运营总监,coo,你最关心的东西,从头到尾只能有一点:

弄来用户,然后持续的留住他们。

你做的所有工作都要紧紧围绕这一点来进行,任何工作(包括你的团队成员的工作)都必须直接或间接指向这个目的中的一部分,为数据结果负责。

看起来简单,实际上都不简单。比如各位运营同学你们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最近一个月做的工作,哪些工作是对这个目的有明确“数据结果”的,哪些工作是没有的。如果没有数据结果的工作比例太多,你需要反思一下自己的工作了。

而这一条,再拆,可以拆成以下四个核心环节:

1、找到用户在哪

用户画像,调查,需求分析等工作,没错,你需要理解你的产品,哪怕他是一坨屎。

2、以能接受的成本弄来用户,让他们用你的产品

市场投放,渠道拓展,商务合作,内容编辑,社会化媒体策划活动等等,花钱不花钱都是为了这个目的,自己费尽心思一个礼拜搞个东西有时候还真不如花钱雇专业的人搞。

3、让用户持续用你的产品 用户运营,社区运营。

4、跟用户在不用产品时候保持联系

召回,微博微信运营,反馈,与别的产品进行商务合作。

三、运营的上升轨迹

在我看来,初级运营和高级运营并没有严格的分水岭。

某种程度上说,如果你在以上这四个环节,只负责其中一个环节的一个子项目(例如微博运营专员,微信运营专员,内容编辑,社区活动策划等等),那可以被定义为初级运营。

往往初级运营是在2-3-4之中的,1你只需要理解贯彻就行了,还没到参与决策的地步。这时候你是一个执行者,踏踏实实做就是了。

说实话,这阶段,你的工作以天为单位计算,可替代性非常强,我看过拉勾的招聘数据,一般都在5-8K之间,这活也就值这个价。

而当你做的越来越好,对你所在的环节理解的越来越深刻,并且开始逐渐把自己的能力范围覆盖到整个环节时候,你已经算是一个中级运营了。你可能不关心市场投放,只关心留存,甚至不关心留存,只关心重复购买/粘性用户UGC。

说白了就是你在整个产品的业务链条中,作为某个环节的manager,已经形成了某一种不能被绕过去的关卡,这也是你的价值所在。这时候你值8-15K之间,除非你在企业最核心的环节,不然你还是有一定可被替代性的。这时候开始以周作为计算单位来考量你的工作效果。

然后当你做着做着,能力越来越大,视野越来越大,你开始琢磨怎么向上下游进发。

例如你是一个市场经理,你已经开始考虑拉来的流量能否留下来,主动开始配合社区运营人员做一些活动,或者你是社区运营经理,你策划了一个社区内的UGC活动,然后主动协调市场人员去把这些精彩的UGC传播到外圈,你在不断的扩大自己的能力范围。

而到了这个阶段,你就已经向高级运营进阶了,视野更大,资源更多,需要布的局开始以月甚至更长时间为单位去计算,你的任何一个决策会影响之后相当长时间内的运营状况,风险越大,责任也就越大。

我之前说的核心目的其实里面有2个层面,1是拉新,2是留存,如果你从1突破到2,或者从2突破到1,并且都做的很好,可以开始控场,根据产品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来关注不同阶段整个运营环节里最应该先从哪里突破,用全盘考虑去合理的配比资源,无论是金钱还是人力,都在你眼里是可以调配的资源,不计较一城一地得失,以一个比较长的时间线去考虑问题的时候。你就已经初步具备一个运营总监的能力了,再下一步就是COO了。有的公司coo还要考虑投资人关系,PR,各路vender的调配,大型的商务合作,不过这些就已经跨入公司而不仅仅是产品层面上的运营了。

而这一层也是最难突破的,瓶颈在于如果你之前一直都是在“拉新“”留旧“其中一个领域中深耕的话,你深耕的越久,做的越深,你越难以跳出来去理解另一个领域。

因为这里面的价值观和思考的方式是完全完全不一样的。因为用户完全不一样,你花了N长时间,理解了陌生用户是怎么想的,他们怎么会一步步开始使用你的产品,而你需要花几乎等量的时间,去理解你的熟悉的用户他们具备的是什么特性,如何会连续使用。

我举个极端的例子,比如说百度的凤巢系统(就那个搜索推广的后台)。

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拉来新用户用,你需要让用户有这样一个认知:“在百度投广告靠谱”,你可能得花好多时间去跟用户灌输“简单,易操作,流量大,帮你挣钱”这些点,这就是拉新运营的重点。

这时候在用户心智中,你的竞争对手是腾讯广点通,微博粉丝通,门户投banner,还包括线下的广告体系。而由于你的用户太“蠢”,不能极快的理解你这些点,于是乎你需要销售死磕,上门、办各种会、做案例推广等等,各种地方投广告、刷墙。

而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让已经开始用凤巢的人花更多的钱,那就不仅仅需要让用户觉得你好,还得让用户觉得,他在这里也好。我见过太多人用了一下凤巢就玩不转然后弃之不用的情况了。

这个时候你的思考维度就已经变成,我怎么让用户从凤巢挣更多钱,持续加大投入balbla。然后你就需要技术指导,关心用户的账户状况,提供更多更好用的工具。你这时候的竞争对手或者说干扰项已经变成了前段的销售,客服,或者产品,技术等等内部因素。

这两个东西其实是互斥的,因为从拉新的角度讲,你不怕伤害用户,因为用户都不知道你,没的伤害。而后者,你可能会要伤害用户,在用户的利益和你的利益之间做博弈和平衡。通俗点说,就好比一开始跟你说,这个人巨特么坏,让你去砍他,后来又跟你说,这个人巨特么好,让你去救他。

一般人到这就精分错乱,结果导致砍人时候下不了狠手,救人时候顾虑太多。

而只有领会通了,你才算真正打通任督二脉,称得上是一个高阶的运营人。

这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你千万不要想你只需要看一个面就行了,那样你的发展就会止步于一个年收入不会超过20万的运营经理,而一旦突破,上不封顶的职位在等待着你,就算你自己没有产品能力和技术能力,你也能做一个非常NB的COO,带好负责拉新或者留旧的团队。

我见过无数的人死在这里,一个UGC社区产品,什么都没有时候就开始投广告,或者一个很棒体验的产品,不能及时激发用户的好评,作为市场武器去花钱传播,结果被大厂山寨迅速干死。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

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而不是啥都做。

四、运营人总结

我觉得运营的职业发展曲线是阶梯式的,这不同于产品或者技术较为平滑的上升曲线。有空大家可以参考猎聘,拉勾等网站的薪资,运营的跨度非常大。不用去羡慕程序员刚毕业1-3年起薪就很高,你看看年薪七八十万的架构师能有几个职位和几个人能做。

运营是一个入行门槛很低的工种,入行门槛低就意味着整个人口基数大,所以竞争会非常激烈,你每上升一个段位都要历经时间或者金钱的积累。运营是最像打仗的了,你一开始就是个小士兵,然后慢慢你开始成为老兵,开始指挥一个小班,继而指挥一个连、营、团...十万人里面,最后就出一个将军,而当你成为将军的时候,你的胜利是拿人命换来的,有些人就是要被牺牲掉,有些人就是要被放弃.....对运营来说也是一样,每个企业的成功,都是建立在大量没有职业发展,没有晋升机会,没有积累,日复一日做着毫无成长性的工作的人的基础上的。你的决策NB了,企业成功,一起加薪,开拓新业务,成长,你的决策失误了,你浪费的就是无数人的宝贵年华。

如果把一个产品当成是一条航路,产品是方向,保证飞的到目的地,技术是基础,保证别掉下来,但当一个公司的产品已经基本定型,开始起飞的时候,只有强力的运营能让这个产品稳扎稳打的飞的更高和更快,以及甩开那些抄你的产品,学你的技术的那些竞争对手。

参看58和赶集,拉手和美团,京东和当当,太祖和校长。

互联网产品的用户体验论文 篇6

1移动互联网产品用户的特点

1.1全天候性

移动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国2012年的移动互联网的趋势报告中能够明确看出,移动互联网用户上网的时问已经遍布全天二十四小时,在早上七点到十点,晚上九点到十二点,移动互联网成为大多用户选择的上网方式,用户很容易在外部干扰的情况下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

1.2极低的容忍度

移动产品用户的数量非常庞大,并且同类型的应用种类也繁多,用户在使用移动产品时,由于场景的复杂化或者移动设备的局限性等,都会对用户体验小良的应用容忍度极低。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细微的问题都能让用户放弃该产品而选择其他产品,这也给移动互联网产品的用户体验设计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1.3缺乏专注性

移动产品的特点是体积小,便于携带和使用。所以,用户在使用本产品的同时可以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或者在使用移动互联网产品的过程中,突然发生别的事情需要处理,然后空闲下来又会返回到移动互联网产品的使用中,注意力小集中和缺乏专注性,容易出现很多误操作的情况。

1.4社交和分享

移动互联网的普遍使用,人们当然离不开社交网络应用,通过社交软件,可以随时随地和朋友进行互动和社会化分享,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信息的传播,好的用户体验能够增加用户,反之,也将会成倍减少用户。

2移动互联网产品的用户体验设计

2.1用户体验设计的一致性

1)内容的一致性。在一款移动互联网产品中,其内容就是用户的需求以及产品的功能。所以,一款成功的移动互联网产品需要在功能和文案措辞上保持一致性。要保证产品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小同移动设备中保持主要功能的统一,同时还要根据小同的使用场景对其功能进行设定。例如,办公软件word在PC端是一个具有非常强大功能的办公软件,但在移动设备中,考虑到移动互联网产品的使用场景以及移动设备屏幕的限制,对软件进行修改,只是对其中几个能够满足场景需求的功能进行了保留,仍然保持了产品在移动设备的一致性。例如,在设计儿童软件的用户体验时,其措辞和文案就需要符合用户的心理和情感。

2)行为的一致性。行为是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交互过程。例如,我们在使用智能手机发短信时,需要先滑屏解锁,然后切换到短信界面,找到短信接收人,然后编辑短信,选择发送,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用户操作和界面反馈。在对移动互联网产品进行用户体验设计时,要在用户操作流程上保持一致性。例如,在手机淘宝上购买东西时,从商品的检索到添加到购物车,然后提交订单和付款,整个过程应该和PC端一致。小同的平台和设备,其产品的导航和输入方式以及手机都会有所小同,容易造成用户操作的方式多种多样,所以在进行移动互联网产品用户体验设计时,应保持各平台规范的一致性,同时保持产品的特色。

3)形式的一致性。界面风格是产品的格调,它既要符合产品的定位,又要迎合小同目标用户的喜好。对同一移动互联网产品在小同终端上应保持界面风格的一致性,给用户提供熟悉的感觉。产品的布局是不同空间和功能在页面中的分布情况,小同终端设备的分辨率可定各小相同,所以可将网站进行改良,能够兼容多个终端,为用户提供一致性的用户体验。

2.2用户体验设计的个性化

1)具体考虑产品的移动情景。移动设备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人们能够全天候地使用,所以设计师需要着重考虑用户在移动情景下的体验。移动情景指的是用户在使用移动互联网产品的环境和用户状态,也就是影响用户使用移动设备的外界因素。外部环境会持续而快速的变化,在设计用户体验时应多加考虑,根据用户注意力小集中问题,还有手势操作和电量损耗以及流量控制等,设计出合理的交互方式。例如,语音的识别,手势的感触等能够为用户在复杂的移动情景中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

2)提高产品的可用性。移动互联网产品用户体验的可用性是特定的用户在特定的场景也能够高效、满意地使用产品,并达到特定的目标。产品的可用性能够全面衡量产品是都能够满足用户在使用场景中目标的达成,成功的移动互联网产品的用户体验设计是能够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并且提高用户使用效率,能够顺畅地理解和认知,能够用最小的时问成本快速完成任务。如很多搜索引擎具有智能联想法,在输入关键字后,系统会自动出现你可能需要搜索的问题,节省了用户打字的时问。

3)足够的信任感。创建友情链接能够使用户对本产品和类似产品进行评估,如果只是链接一些小知名的小站,用户对其的评价也小会太高,还应注意友情链接的数量小要太多,但是同时应展示自己的实力。移动互联网产品中也应有联系方式,一般联系方式在产品中的出现频率也是产品自信的一种侧面体现,小一定需要详细的联系方式,但是详实并且高曝光率能够给用户建立踏实、信任的感觉。

4)恰当的用户帮助和反馈。任何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其交互过程的操作,对新用户来说都是具有一定的学习成本,成功的产品应该考虑到在用户进入到产品首页中,对产品进行快速介绍,并让用户熟悉产品的基本操作方法。给用户提供情景化帮助,让用户在使用产品的任何状态下都可以轻松进入帮助和支持界面。反馈是用户在使用产品后出现的提示信息,在设计产品时要考虑到产品和用户之问的反馈互动,应注意根据反馈的内容和重要性使用合理的方式和简短清晰的语言来展示所反馈的信息。在小打扰用户体验流畅性的前提下,为用户提供及时友好的反馈,从而提升用户对产品的好感。

3结束语

互联网产品管理制度 篇7

用户产生信息 (User Generated Content, UGC) 的概念产生于Web2.0环境中, 使网站逐渐采取开放、参与的模式, 吸引越来越多的普通用户参与进来, 发布他们的观点与看法, 将自己拥有或创造的内容发布到因特网平台供其它用户共享。国内互联网旅游产品中其中UGC旅游产品已有较大发展, 尽管UGC模式很难用直接的经济效益来衡量, 主要体现在丰富互联网旅游产品, 对旅游观念的大众传播、建立旅游品牌忠诚度、提高网站的用户量上。所以除了各类旅游电子商务产品中运用的越来越多的UGC模块之外, UGC型的旅游产品如最早的各类旅游论坛, 到现在发展的内容更丰富多样, 甚至把UGC的内涵延伸至更深入的UGM (User Generated Marketing, 用户创建市场) 形式中。

二、UGC模式在互联网旅游产品中的应用研究

1. UGC模式主要类型

结合《2007百度风云榜旅游行业报告》把互联网旅游产品分为三类旅游产品, 和中国互联网现在旅游产品的发展现状以及移动端数量巨大的旅游产品, 本文作者把互联网旅游产品大致按照用途分为四种:

(1) 预订类旅游产品:除了传统综合性的旅游预订类产品, 如去哪儿、携程、艺龙、同程网、驴妈妈、途牛等, 包括小众的主题类预订产品和由用户提供的预订产品, 由于预订类旅游产品的本质仍然是旅游电子商务, 所以预订类旅游产品主要功能以电子商务为主;

(2) 服务类旅游产品:包括各项旅行中的服务, 如交通管理 (包括航班、火车、大巴的信息和服务管理) 、语言服务、汇率帮助、各类地图等;

(3) 资讯类旅游产品:网站本身提供较为准确而综合的资讯, 这些资讯参考大多数旅游者, 尤其在当地的旅游者的信息, 给大众游客一个准确的指南, 并且在资讯提供的功能中没有交互的功能, 而网友交互的功能体现在其他版块。如百度旅行、蚂蜂窝、穷游网、小红书;

(4) UGC类旅游产品:以旅游论坛、SNS社区、攻略游记的分享、口碑点评以及在线即时资讯互动等为主。如一起游 (同城旅游交友网站) 、面包旅行、在路上。

2. 互联网旅游产品中UGC的表现类型

(1) 旅游博客和视频分享 (BLOGS&VSS)

旅游博客主要是记录游记、分享照片、为主要内容, 也有用户想要分享旅途中的感悟和思想的交流。旅游视频分享, 主要是指用户在互联网上自由发布旅游方面的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的一种互联网应用, 如视频分享网络 (youtube、优酷、土豆) , 论坛、微博和微信都提供大量视频分享的平台, 能更直观的感受到出行的点滴。

(2) 旅游点评和口碑排行 (REVIEWS&RATING)

旅游景点、酒店等供应商的点评是游客在决策时非常重要的旅游影响因素, 在各大旅行网站中都有对景点、酒店的点评和排行, 如口碑旅行、到到网等。

(3) 旅游社交网络 (LBS&SNS)

旅游SNS是为网络用户提供彼此交流平台的旅游站点, 帮助网络用户结识朋友的朋友, 建立起自己的朋友旅游关系圈。旅游社交网站有较早的一起游和咕噜鱼, 一起游是同城旅游社交网站, 能够发布同城结伴出游的信息, 也能在将要去的目的地城市进行询问和找人陪游。除了旅游社交网站本身之外, 大多综合性的旅游预订网站, 如携程、去哪儿、途牛网等, 基本都涉及了SNS的概念。

(4) 旅游游记分享和在线旅游问答 (WIKI&IM)

UGC模式应用较广泛且深入, 基本上大多数产品如百度旅行、蚂蜂窝、穷游网、小红书除了专门的旅行指南之外, 都有专门的UGC模块, 例如游记的分享, 照片、视频分享等, 还有专门提供给用户交流的社区以及RSS订阅, 百度旅行更有行程建立和分享功能, 蚂蜂窝和穷游网更是以专注于建设用户发布的内容作为网站的特色。

三、互联网旅游产品中UGC模式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由于UGC模式本身具有个性化程度高、非商业驱动、发布内容形式丰富和弱连接人际关系的特点, 所以UGC模式被广泛运用到各类互联网旅游产品中。但是UGC模式在运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 UGC模块虽然被认可但依赖程度不高, 用户在选择过程中也需要UGC模块的用户点评来帮助判断, 或者搜索相关的旅游信息, 但并不作为依赖。第二, 对UGC模块中内容的信任度不高, 网站活动参与度一般。对于网上攻略、游记、图片及网友点评论, 不少用户依然还是持保守的态度。同时也并不是所有的用户都热衷于写游记、分享照片, 众多用户对旅途前的预订和信息的获取更感兴趣也更为实用。第三, 明确其盈利模式。由于UGC市场的不成熟, 现阶段UGC应用在互联网旅游产品中还未进入盈利阶段, 只是表现在PV量的增加上。非UGC类的旅游产品应该寻找成功的UGC应用者合作, 跟一些知名的UGC型旅游网站学习, 在不断的探索中积累经验。

摘要:UGC近来成为互联网旅游业发展新产品的持续热点。本文通过探讨UGC的特性和UGC对互联网旅游的影响;着重研究UGC在国内互联网旅游产品中的表现形式和类型, 同时也提出UGC模式应用在国内互联网旅游产品中的仍然出现的问题以及UGC互联网旅游产品未来趋势。

关键词:UGC,互联网旅游产品,在线旅游

参考文献

[1]Becky Hesilrige, The Importance of User Generated Content in Travel, July 01, 2011.

[2]曹宇宁.中国旅游电子商务营销策略中UGC应用研究.中国商贸, 2013 (6) .

“互联网+”与极致产品 篇8

什么是极致产品?大道至简,我认为就是能够满足用户需求,让用户尖叫的产品。

经由市场的选择,自然力量导向,互联网在中国率先走入了服务业,这与中国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市场容量和潜力密切相关。走到今天,处于支撑国民经济的第二产业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互联网+”势能和空间,需要与互联网融合。怎么打造极致产品,这是当今制造业的难题。举个简单的例子,一瓶水如何做到极致,让用户尖叫,与用户互动?从哪些理性利益点或感性利益点切入?追根溯源,这是工业革命时期大量生产方式的产物,早在100多年前,亨利·福特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切入市场的,量产量销,一辆T形汽车卖全球,一度占据全球汽车市场份额的50%,工业化的分工生产方式让生产效率得到大量释放。今天,据我所知,还有很大一批制造企业采用大量生产方式,配置大量销售方式,一个产品面向所有市场。然而,走到了社会物质资源极大丰富的时代,可行吗?老板们心里的苦,不言而喻。

回归到如何做,笔者介绍两层思路,目的不是要颠覆谁,而是帮助制造业企业主建立一套系统产品开发的思路,然后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实践,让产品更适合市场,适合用户的口味。

第一层思路,从产品自身出发

有三个思考维度:1.极致产品功能;2.极致产品体验,基于产品功能和感观出发,挖掘产品给用户的体验;3.极致产品细分,细分用户的差异化需求。分别举几个例子,并陈述要点,便于大家理解。

极致产品功能。一瓶啤酒如何做到极致?在山东有一款啤酒,主打“鲜”的卖点,从产品功能上,直接取自发酵罐中的啤酒原液,不过滤,不经过巴氏杀菌,产品富含活性酵母,具有独特的丁香花香气,倡导“七天鲜活”,被誉为啤酒中的“酸奶”。这款产品配置冷链系统能够做到当天生产灌装,第二天到达消费者手中,冷链的配置提升用户体验,成为夏天的畅销饮品。极致小结:产品自身功能的内涵、外延挖掘,通过助剂及产品改性来进一步开发产品的功效,满足用户需求。

极致产品体验。一款白酒如何做到极致产品?大家知道酒是情感的润滑剂。一款互联网逼格的白酒——酣客公社,和靠谱的人喝靠谱的酒,在打造极致产品的封测过程中,富有自信地与国内白酒的第一品牌进行PK,通过裸酒体、拉酒线、赏酒花、看挂杯、闻酒香、品酒味等体验环节,让用户360度参与产品体验,最终什么是极致产品,不是厂家说了算,而是用户说了算,传播上形成口碑效应。这是对极致产品功能的延伸,让用户爽,让用户尖叫。极致小结:依据产品功能开放用户的体验参与过程,让用户充分体验好产品。

极致产品细分。一瓶水如何极致?当行业里绝大多数品牌在告诉用户水源好产好水时,笔者发现一个品牌,在好水源的基础上,开发了母婴饮用水,进一步细分用户群体,并获得市场利润。这种例子还有蒙牛旗下儿童牛奶品牌未来星,也是这种思路,进一步将儿童乳制品市场细分,获得新的市场机会和市场份额。极致小结:产品的差异化应用,基于年龄、场景、收入、文化等,找到新的蓝海市场。

第二层思路,从产品的外延出发,做“产品+”

如果从产品本身与市场用户需求直接结合的方式走不动,那么就要求企业放下产品,先做到忘掉自己的产品。有两个思考维度:1.产品+附加服务;2.产品+智能化。同样举几个例子,并陈述要点,便于大家理解。

产品+附加服务,一袋大米如何做到极致服务?看看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先生卖大米给我们带来的启发。他要求销售人员送米到家,距离近的不收钱,稍远的加收成本路费,将大米送到顾客家中后,先把顾客家中米缸的陈米倒出,把米缸擦干净,然后把新米倒入米缸,最后把陈米铺在新米上,不收钱。走的时候记录顾客一家几口人,一个月吃多少米,何时发薪水,然后来取上次的米钱。极致小结:忘掉产品,开发用户的售前、售中、售后的极致服务。

产品+智能化,一款床垫如何做到极致?笔者曾服务过一家床垫企业,是健康睡眠领域的多面手,在床垫中植入芯片,记录用户每天的睡眠状况,包含心电图、睡眠质量、呼吸状况等,整理后上传到云笔记,未来整合医疗资源为用户提供医疗帮助,这是传统企业互联网产品发展的核心要点。极致小结:场景很重要,满足三个要点:应用刚需、高频互动、用户痛点。

上一篇:高三学生备考心得体会下一篇:党校结业自我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