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海南农产品

2024-05-21

互联网+海南农产品(共7篇)

互联网+海南农产品 篇1

随着近年来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 农产品销售方式正在悄然转型。海南独特的地理与环境优势, 使其成为热带农产品的生产与输出大省, 海南农产品也尝试着借助“互联网+”的风口, 打破传统的销售模式, 把农产品销售渠道延伸至线上, 有效结合线上线下销售模式, 逐步进行变革。然而在变革的过程中, 海南农产品的销售也遇到了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亟需解决, 变革之路才能畅通。

一、“互联网+海南农产品”模式的应用

据省农业厅信息中心的统计, 海南农产品电商相关企业约有4000家, 销售额约有68个亿。在电商重构农业产业链的大背景下, 优质农产品供应商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而海南的气候和环境为农产品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海南省在大力发展农业, 促进农业转型升级过程中, 网络化新型销售模式“互联网+农产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政+企”模式

2013年海南省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联姻, 达成合作, 打造“中国特色-海南馆”, 海南水果蔬菜、海产和海鲜干货、特色农产品等在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正式上线销售。海南省与阿里巴巴的合作无疑是一次成功的优势资源重组, 开馆的第一年实现了成交额达到了3.36亿元, 截至2015年6月底总成交额6.78亿元。在海南省政府的帮助努力下, 把分散的农企和农民集合起来, 通过统一平台营销, 把农产品放到网上卖, 将海南农产品建立到电子商务平台中, 为海南农产品销售的开拓了一个新渠道, 对于推动海南农业现代化起到促进的作用。

2.“生产基地+体验店+电商”模式

农博网是典型的应用“生产基地+体验店+电商”商业模式之一的具有海南本土特色的平台。目前“农博商城”上线10个市县特色农产品300多件, 为农户带来了200多万元的收入。农博网最突出的贡献在于解决了农户和市场信息不畅通的问题。农博网为农户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 帮助96家农庄 (农户) 实现了农产品的供需对接;同时农博网通过各种平台助力海南农场品走品牌化之路, 解决农户的销售难处, 协助创建了品牌农庄34家和信息农庄16家。

3.“企业+平台”模式

具有代表性的海南农产品加工企业南国食品、春光食品等本土企业双管齐下, 一方面凭借强大的品牌知名度和资金实力自建电子商务平台, 打开销路, 另一方面利用天猫、京东商城等第三方平台开设店铺。这些知名企业利用网络渠道, 迅速提升销售量, 网络销售额突破亿元。

4. 由政府部门主办的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近年来, 海南省政府对农业信息化进行投资, 构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力图解决农业发展的信息不对称、农产品生产销售等问题, 这些平台包括农产品流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海南热带水果质量追溯网、海南农旅网海南省农业信息网, 海南农产品网, 新农村商网等一大批电子商务平台, 帮助农户以及消费者及时了解各动态信息, 有效实现农产品的产销对接。

二、制约“互联网+海南农产品”模式的因素

虽然以网络为平台, 借助互联网的风口, 海南农产品销售“钱力”无限, 但对于海南薄弱的电子商务发展来说, 海南农产品结合线上线下销售模式的变革, 仍然面临着重重难题。

1. 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 成本高

一方面, 农产品相对于其他商品而言, 本身具备易损耗、保质期短、不易储存等特点, 海南农产品销售市场主要集中在省外, 这些因素都加大了物流、配送、冷链运输的难度;由于缺乏过硬的冷链配送, 仓储设施, 海南农产品在运输出岛过程中, 损耗率较高, 这无形中增加了物流的成本, 根据业内统计海南果蔬在流通过程中损耗率高达25%—30%, 这给海南的农产品销售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费用;另一方面, 由于海南农产品具有品种多小批量多批次的消费特色, 多次的物流的运营产生较高的仓储与运输成本, 造成农产品流通成本的上涨, 上涨的成本往往转接到终端消费者手中, 导致零售终端价格上升, 失去竞争优势。

对于具有保鲜时效性的农产品来说, 物流配送要求极高, 既要保持产品的新鲜, 又要保证到达的速度, 海南的物流体系, 冷链配送, 仓储设施不够完善严重制约了海南农产品的线上销售。

2. 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

本省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还处于粗放管理中, 不管是对农产品的种植、采摘、包装、物流、果品分级, 还是销售、客服等等都缺乏相关的标准, 除此之外, 本省大部分农产品在消费者流通市场中除了产地标志之外, 没有品牌标识。标准不明导致农产品的竞争力不强, 往往只注重价格, 而忽视了品牌、质量、服务等非价格因素。没有标准消费者在追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上没有保障, 市场监管不够, 部分商家以次充好, 严重伤害了海南农产品的形象, 这些都不利于海南农产品品牌的塑造和推广。好产品卖不了好价钱, 严重挫伤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信息的高度透明, 海南农产品各类标准的规范化以及产品品牌塑造及推广走向市场化迫在眉睫。

3. 数据匮乏, 信息化水平低

虽然海南已经建立了海南省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 但是相对于目前的电子商务发展水平, 其信息网络与系统, 缺乏科学管理机制, 信息滞后, 导致供需双方未能及时获取相对应的信息, 产销脱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大数据是行业发展的“指路人”, 然而海南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过程中, 数据的获取和收集严重缺位。数据极度匮乏不仅导致信息滞后和不透明, 产销不能对接, 同时也无法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预测市场的前景, 政府也无法根据数据来规划产业发展, 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等。

4. 人才紧缺

尽管海南农产品在第三方交易平台淘宝的成交额取得骄人的成绩, 然而仍然有100多家店铺被清退, 造成被清退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店铺没人去操作, 不懂运营, 店铺成了“死店”, 可见, 电商人才短缺对于海南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是个重大的阻碍。根据《县域电子商务人才研究微报告》显示, 电商人才包括运营推广、美工设计、客服、供应链管理、数据分析等多方面人才, 目前, 电商人才需求缺口超过200万, 海南省中高端人才缺口达2万人。根据海南省农业厅调查报告显示, 海南电商人才紧缺主要体现在运营人才的匮乏, 甚至部分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缺乏基础性知识;高校人才培养的滞后, 也造成了电商人才供需的矛盾;与此同时, 海南省电商氛围不浓, 难以吸引中高端电商人才。

5. 认识不够

传统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 集市依然是大部分农户和农企销售农产品的主要渠道, 大部分农户对电子商务还比较陌生, 相对于看不见, 摸不着的线上交易, 大部分农户更愿意相信传统销售模式, 农产品电子商务在海南还未被广泛普及。就本省农企而言, 由于缺乏对线上销售模式的认识, 缺乏线上营销手段的应用, 缺少线上营销效果的体验, 农产品电子商务还未被大部分农企所接受。而有部分农企尽管接受了电子商务销售模式, 由于缺乏相对应的人才、设备、资金, 也约束了其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推广。

三、加快“互联网+海南农产品”模式发展的措施

1. 加强物流体系建设

在海南农产品电子商务起步阶段, 在政府的帮助下, 海南农户与农企应通过实验摸索, 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和农产品能到达的区域, 做到精细化发展, 减少产品的损耗。为了克服企业本身的物流短板, 农户和农企可考虑引入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推动物流技术的革新, 发展共同配送模式, 共同建立高效的物流体系, 降低物流成本。

从政府层次上考虑, 加快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是发展海南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基础。海南应尽快完善高速公路的建设, 建立功能齐全港口、游轮、码头等等公共基础设施, 建立绿色通道加速海南农产品的通关速度。

积极寻求与省外大型交易市场、仓储、物流企业的合作, 完善物流体系建设。目前海南已经与长江以北的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仓储、物流企业实施合作联盟, 构建延展海南农产品销售辐射半径配送网络。这对于变革海南农产品网上销售模式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

2. 加强标准化与品牌化建设

为保障农产品品质, 海南省政府积极推进农产品科学化、标准化与规范化实现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科学化、标准化与规范化生产与销售。海南省农业厅谋划出台《网上交易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定》及《网上交易农产品质量标准》等一系列规范文件, 建立农产品的标准和品质控制标准体系, 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成立海南农产品网络交易平台企业联合会, 制定实施统一的农产品生产标准, 对网上销售的海南农产品进生产与销售行质量监管, 定期查看消费者的评价, 实行动态监管, 为消费者提供第三方的保障。

海南农产品要注重品牌设计、包装设计, 做好销售平台的推广构筑海南热带农产品的品牌形象。相关政府部门要引导和扶持本省农户与农企创建农产品品牌, 帮助积极开展品牌建设和推广营销, 不断增强产品的吸引力和附加值, 提升海南农产品品牌形象, 让海南农产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真正走向市场化运作。

3. 加强信息化建设

针对信息化程度低的问题, 海南省政府积极加强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宽带普及率, 并搭建产业平台、涉农信息平台、扶贫信息平台, 大力提高农村地区信息终端普及率, 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的推广应用。除此之外, 海口电子商务协会在工商、农业、海洋渔业、旅游等政府部门与协会的协助下, 加快对相关数据的统计与收集, 为建立动态数据库做好基础。

4. 加强人才培育

为解决海南省电商人才供需矛盾问题, 海南省与淘宝网合作开设淘宝大学, 海南部分高校也在顺应人才市场需求, 开办电子商务专业, 为电商储备后续人才。给予政策的支持, 鼓励农村青年, 特别是农村返乡大学生、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青年、养殖种植大户等人群进行电子商务创业。

5. 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者与经营者的引导与培训

加强电子商务有关知识的宣传和培训, 提高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可信度与利用度。引导与扶持农产品生产者与经营者发展电子商务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销售量。鼓励农产品生产者与经营者发展电子商务, 搭建综合性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优先扶持一批产业化的龙头企业, 建立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通过示范辐射, 带动农业电子商务的全面发展。总而言之, 要改变农产品经营者的经营思维, 需要政府、网络平台和物流公司多方共同出力。引导农产品经营者在产业或是涉农信息平台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 提高产品信息反馈速度, 缩短与消费者的流通速度, 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开展多层次的农产品网络批发业务, 寻找更多的卖家, 解决产品滞销问题, 形成价格竞争优势。依托美团团购、糯米、百度等团购平台, 开展季节性特色农产品团购促销活动, 吸引消费者的关注, 提高销量。引导农村合作社和种养殖大户当好“经纪人”, 将分散的农业资源进行整合, 帮助农民建立与电商平台之间的沟通渠道。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 海南农产品的销售模式发生了变化, 本文分析了“互联网+海南农产品”模式应用, 指出该制约该模式运用的因素, 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海南农产品,电子商务,线上销售

参考文献

[1]吴鹏.发展农村电商开启农村经济新引擎[J].今日海南, 2015, No.20508:22-23.

[2]周艺, 薛文珑, 金志扬, 李劲松.海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及其物流配送体系研究[J].特区经济, 2014, No.31011:81-83.

[3]李玮荣.海南农产品品牌网络营销的对策和建议[J].美与时代 (城市版) , 2015, No.62710:122-123.

[4]童元保.海南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 2011, No.32213:12-13.

[5]本报记者况昌勋.海南生鲜触“电”, 难?[N].海南日报, 2013-09-10A08.

互联网+海南农产品 篇2

1 海南农产品营销现状分析

海南省的热带农产品品种非常多, 产量也相当高。海南省的农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还销售至四十多个国家或地区。海南农产品具备了显著生产区位优势, 但其交易主要还停留于传统意义上的收购方式, 在流通中往往会经历以下环节, 即农产品从生产者手中被卖至所在地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再运输至销售地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再进入该地各大农贸市场或者超市之中, 最后才能到达消费者们的手上。此过程不仅环节非常多, 而且运距相当长, 极为容易出现大量损耗。同时, 目前海南省内运输中, 公路运送的比例达到了96%以上, 整体成本较高, 损耗率则达到了25%之多, 从而提升了农产品的交易费用以及流通成本。与此同时, 信息上的不对称还会影响到当地农产品交易的合理发展。当前, 农产品销售方面的收入依然是农民群体最为重要的收入来源。通过切实控制农民群体的农产品销售成本, 提升其农产品的销售收入, 对于妥善解决好目前农村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创建新农村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由于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 我国电子商务产业一直在高速发展, 目前已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网络营销早已家喻户晓。可见, 积极推动海南农产品网络营销正当其时。

2 农产品互联网营销的突出优势

农产品网络营销以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 全面运用数字化信息以及网络交互性以促进农产品销售目标的实现。据统计, 截至到2015年12月, 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6.88亿人, 高居世界第一, 互联网的普及率则达到了50.3%。这一巨大的网民市场之中富含各种商机, 而实施网络营销则可以更好地提升我国农产品所具有的市场竞争实力。可以说, 农产品网络营销具有传统营销手段所难以比拟的两大优势:

2.1 具有信息传播广的优势。

网络营销能够很好地突破传统意义上时空之限制, 从而让广大消费者所开展的活动不会局限在自身所居住与活动的范围之内。农产品销售商在经营过程中面对的那部分消费者也不再仅仅局限在销售商原来的辐射范围之中。立足于网络技术, 农民群众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把农产品销售至离开自己更远的地方, 甚至销售至异国他乡, 从而为数量更加庞大的消费人群所享用。可见, 我们所面对的市场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开放型市场, 能够让数量更多的普通消费者以及农产品企业加入其中, 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提升农产品营销之成效。

2.2 具有整体成本较低的优势。

通过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 不再需要付出店面租金这一块成本, 而且还能尽可能地降低库存上的压力, 有效控制经营上的成本。创业人士仅仅需要一台能够上网的电脑或者手机, 一个用于储存农产品的仓库即可开一个农产品网店了。当然, 通过网络还能够帮助农产品的生产者们快速得到相关信息, 并且还能运用网络实施集中采购、招标等, 这样一来就能够更好地降低生产上的成本。

3 互联网时代推进海南农产品营销的几点策略

3.1 实施品牌推广策略

在海南农产品品牌刚开始推广时, 线上的农产品销售商家一定要提升宣传的力度, 最为有效的方法是主动参与到各网络平台所开展的限时打折优惠等活动, 而且最好要能够在网络平台的首页来实施宣传。尽管前期的资金投入比较大, 但是绝对可以说是物有所值。海南省的一些企业也十分注重农产品品牌建设, 其农产品品牌已经有了良好的发展。例如, 海南桥头地瓜的宣传注重于其富含淀粉、多种维生素以及氨基酸、蛋白质、食物纤维、矿物质等, 特别是硒的含量达到了0.07mg/kg之多。为了能够切实提升经济效益, 打造良好品牌, 桥头地瓜建立了专门的电子商务销售平台, 立足于海南澄迈所具有之原产地优势, 运用溯源体系实现种植、采摘、分拣、保鲜、运送、检验等六个统一的标准以提升其所具有的品牌推广应用价值, 从而让桥头地瓜能够真正从低端大众市场进入到高端商务市场。利用网络网络电子商务平台以及品质认证体系, 桥头地瓜能够轻而易举地卖出普通地瓜更高的价格, 而且通过网络销售的数量也非常多。

3.2实施品牌塑造策略

农产品品牌形象的塑造是一个总体化工程, 而且形象塑造也覆盖了诸多方式, 笔者在此阐述的主要是网络营销线上形象之塑造, 重点是从农产品网络营销品牌建设与农产品网店平台设计等两方面进行论述。

3.1农产品网络营销品牌建设

要打造出一个知名品牌, 最为基本的环节是实施高质量的品牌设计。在此举一个安徽省开发农产品营销品牌的例子为参考。成立于2012年的安徽三只松鼠电子商务公司将现代网络营销手段作为主要依托, 充分运用B2C平台实施线上营售。依靠该销售方式, 三只松鼠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形成了一个以食品产业快捷零售的新模式。该模式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拉近销售商和客户之间的距离, 从而保障让客户能够享受到最为新鲜、最有品质的食品, 并且创造出了我国食品行业运用网络实施线上营销之先河。依赖于这独有的销售方式, 三只松鼠的销售量在2013年年底就突破了3亿大关。其成功主要归功于其十分成功的品牌塑造。三只松鼠定位于网络时代的快消类茶品与饮品。除主打型产品坚果之外, 还包含了茶叶和粗粮等尚未来得及深加工的农产品。同时, 三只可爱的卡通松鼠能够给人以坚果美味的感觉。所以说, 海南农产品在发展过程之中应当更多地借鉴国内外那些表现优秀的品牌打造实例, 积极借鉴他人之所长, 依据海南农产品所特有之生态环境, 形成海南所特有的农产品质量品牌。

3.2 实施网店平台设计

农产品网络营销和线下销售存在着不同之处。在实施线下销售的过程中, 广大消费者们能够亲眼目睹产品之性状, 亲身感受到农产品的大小以及软硬等情况。假如是水果或者熟食, 还能通过试吃来考虑是否合乎自己的口味。实施网络营销之后, 只能够使用图片、文字或者视频等间接的方式让有意向购买者了解到农产品的具体状况, 所以, 表达商品的信息应当能够更加全面地抑制消费者有可能产生的风险。为了让广大消费者能够乐于了解商家的农产品, 应当强化网络销售平台设计显得异常重要, 这就要求网络营销工作者耗费一定的时间来了解各位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需求, 设计出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容易操作, 符合自身品牌形象的网店平台。

4 健全互联网时代海南农产品营销模式的对策选择

4.1 不断推进海南网络信息事业建设

随着我国近些年来诸多电子商务平台的投入使用, 愈来愈多的行业与企业希望运用网络平台来找到新的发展机遇。海南适合于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网站有海南农产品网、海南农产品流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海南农业信息网等。然而相当多的网站功能不够健全, 尤其是以手机为终端的移动互联网交易十分缺乏。同时, 海南部分农村地区的信息网络建设滞后, 也急需政府相关部门和经济主体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从而推动当地农产品电子商务取得更好地发展。

4.2 持续健全农产品物流运输体系

农产品和别的商品所具有最大不同是其有固定的保质期, 这样一来就限定了农产品网上营销之范围, 也导致物流运送速度会决定该地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高低。如今, 绝大部分农产品还难以做到一天内送至消费者手中, 导致农产品销售商的经营范围被限制, 只能以出售干货为主体。所以, 强化农产品物流体系以及存储设施设备建设是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的重要保障条件。

4.3 不断提升海南农村地区的组织化程度

海南农村地区的组织化程度对于农产品产业化来说是必不可缺的。提升海南农村地区的组织化程度能够进一步助推农产品互联网销售进程。这就需要进一步确定农产品标准化的具体规则, 从而让消费者们能够安心购置, 同时也树立起良好的信誉, 从而进一步打开农产品销售市场。其次, 当地农村合作社可以和大型电商企业进行合作, 为海南农产品上网销售提供良好的平台, 而且还可利用知名电子商务网络开展更大范围的宣传, 真正实现销售商、农民以及消费者之间的三赢。

4.4 进一步拓展国外市场

鉴于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贸易圈的完善, 海南和周边各国之间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也得到了强化。海南农产品要致力于向海外加以拓展, 持续开发国外市场, 特别是要加快建设海上现代物流, 加大农产品保鲜技术研究, 从而持续推动海南农产品更多地对外出口。

4.5 加强立法方面的保障

当前, 我国仍无一部涉及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 然而因为电子商务而引发的矛盾纠纷却层出不穷, 特别是对于时令性极强的农产品纠纷应当怎样落实责任的问题应当要有专门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海南省要充分发挥拥有地方立法权之优势, 在电子商务领域争取在全国先行立法, 从而海南农产品产业发展与国际旅游岛发展作出坚实的保障。

5 结语

综上所述, 互联网时代海南农产品营销以网络为基础, 运用数字化信息以及网络媒体所具有的交互性来促进营销目标的真正实现。通过实施农产品网络营销, 能够实实在在地提升海南农产品所具有的市场竞争实力, 更好地提升海南农产品市场的档次, 具有其他传统营销方式所难以拥有之优势。要进一步拓宽思维方式, 落实海南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及其模式, 从而帮助海南农产品真正形成优质品牌形象, 在愈来愈激烈的当前市场环境中取得更好的销售业绩。

摘要:我国海南省发展农产品产业的区位优势十分显著, 所产热带作物不仅品种较多, 而且产量颇高, 然而海南农产品营销主要还要停留于传统意义上的营销策略和模式上。随着我国进入到互联网时代, 网络营销已经成为十分热门的一种商业销售模式。历经十几年的深耕细作, 网络营销已发展成主流营销方式, 这就要求海南农产品营销积极引入互联网概念, 积极实施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及模式。本文分析了海南农产品营销现状, 列举了农产品互联网营销的突出优势, 阐述了互联网时代推进海南农产品营销的几点策略, 并探讨了健全互联网时代海南农产品营销模式的对策选择。

关键词:互联网,海南,农产品,网络营销

参考文献

[1]曾峰, 范武波.海南热带农产品绿色营销渠道策略研究[J].商业研究, 2010 (2) .

[2]汤慧.浅议西部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的模式[J].计算机工程应用技术, 2010 (9) .

[3]佚名.观察农产品B2C电子商务平台应知难而上[J].中国合作经济, 2012 (2) .

[4]钟瑜.海南农产品供销进入电子商务时代[J].今日海南, 2014 (3) .

海南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研究 篇3

关键词:核心物流企业,农产品物流,封闭供应链

0引言

海南是我国惟一的热带省份,一年四季都能进行农业生产。2011年颁布的海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设想,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建设好“五基地一区”,即国家冬季瓜菜生产基地、天然橡胶基地、南繁育制种基地、热带水果和花卉基地、水产养殖与海洋捕捞基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不断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和加工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在设施农业方面加大投资度,做好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实现农业现代化,使海南成为国家重要的蔬菜水果生产基地。海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同时也提到了加快发展海南现代物流业,加快其港口、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方面的建设,将海南打造成为面向东南亚、背靠华南腹地的航运枢纽、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基地。海南将加强对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研究,及时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这些都将为发展海南区域大物流奠定坚实的基础,尤其是海南“十二五”的相关目标的实现将为打造海南农产品闭环供应链体系奠定了基础,海南农产品物流的良性发展、超常规发展需要供应链理论的支撑。

1海南农产品物流行业相关情况分析

1.1海南农业资源丰富,农业产值一直占海南省GDP的三分之一以上。

海南省是我国冬季瓜菜、热带经济作物、热带水果的重要生产基地;仅就冬季瓜菜生产基地建设而言,当下已经初步形成海南瓜菜产业化,经济效益也很不错,表现出了比较顽强的生命力。

1.2市场需求不均衡,影响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国内各地对海南农产品的需求量大、季节不均衡。

1.3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不长以海南瓜菜为例,优质的瓜菜产品少,主导产品还是大路货,致使瓜菜产业整体效益不高。常规瓜菜品种价格波动幅度大,而优质、无公害瓜菜的价格相对稳定,价格较高。以海南瓜菜为例。

1.4龙头企业规模小、水平低不少企业都不具备较大的经营规模、缺少经营资金、技术不够先进、不具备较强的产业牵动力,市场拓展能力较弱;企业规模不大,发展波动性不小,这样就很不容易同农户之间形成相对稳固的利益关系。因此,现在的海南农产品经营企业在组织结构上还不够紧密,在经营形式上没有创新。

1.5环境因素农产品种子市场管理混乱和地方社会发展环境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1.6物流专业化程度低由于企业从业人员未经过专门的培训,人员素质较差,农产品物流专业化程度低。而物流网络不畅、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备、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低造成物流成本高。

2建立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封闭农产品供应链,迅速提升海南省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水平

近年来,供应链管理理念在海南省的农产品物流企业逐渐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开始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并将管理范围延伸到企业业务流程的上、下游合作企业开展共同管理。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上鸡鸭鱼肉、果蔬瓜菜等农产品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农产品供货速度、产品质量和安全等问题,这就要求海南农产品供应链提高管理水平,所以很有必要建立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

在进行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建设时,要注意在企业管理、物流技术等方面实行统一的产品标准、物流标准和技术集成,在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是长期稳定合作的基础上,达成默契,确定农产品的供应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以及消费者需求,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减少农产品生产成本和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和农产品产业链的整体经济效益,提升整个供应链竞争力。

3国内关于封闭农产品供应链研究情况简述

2006年“封闭供应链”概念首次由刘秉镰提出,认为封闭供应链其成员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关系相对稳定,实行统一标准化的物流运作系统。

陈恭和(2007年)开展对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中的TBT预警信息系统的研究,王多宏等(2008年)提出通过对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网络节点设计及布局,对基于JIT的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配送技术集成和标准化、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流程优化及成本控制技术、从农田生产到超市等市场终端的整体产业示范等开展研究而构建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刘伟华(2008)提出了利用封闭供应链来解决质量问题,认为封闭供应链具有稳定性、运行标准的一致性、成员的门槛性等特点。彭剑等(2008)开展了湖南省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相关研究。焦志伦(2009)提出构建生产、分销、加工和销售等四类核心企业为主导的食品封闭供应链系统。赵洁(2009)对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和以超市为核心的农产品流通模式进行了研究。周荣征等(2009)提出:依靠安全信息监控平台,实现对绿色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监管,带动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陈喜波(2009)以北京市作为典型地区,探讨如何构建大型都市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黄福华(2009)通过分析封闭供应链环境下如何实施共同物流来实现对绿色农产品的全供应链管理,并设计了4种共同物流运作模式。方为辉(2010)以北京为例设计了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商、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连锁超市配送中心为核心的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王多宏等(2010)提出:以物流中心为核心企业的必要性、应具备的条件,以物流中心为核心企业的农产品封闭供应链运作思路,认为所有成员组织以契约为纽带,分工与合作,可以借助核心企业的规模和市场优势实行一体化运作。周妮笛(2010)对长株潭区域农产品封闭供应链进行了相关设计。刘春月(2010)对苏北地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开展研究。

以上供应链相关研究对海南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研究提供了经验,值得借鉴。

4建立海南农产品物流封闭供应链的必备条件和措施

4.1海南农产品物流核心企业的打造打造、培养、扶持海南农产品物流核心企业,促使其与上下游企业由传统竞争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组成农产品物流供应链联合体,与其他供应链相竞争,最终可以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

4.2标准化农产品基地建设研究海南将建有近300万亩规模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包括36个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24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20个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和20个农产品出口基地。

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将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产地环境评价,全部农产品通过认证并全部进行产地编码标识,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在基地布点上采取分散布点,以减轻自然灾害对基地农产品的损害,保证产品的市场供应,保持系统的均衡供货。

4.3冷链物流设施整合海南18个县市的冷库建设已有初步规模,目前利用率不均衡。而且,有些冷库建的快、从业人员技术低,许多冷库粗放式管理,管理技术等亟待改进。

通过整合资源、充分利用,改造提升、实现封闭供应链的技术标准化、集成化;以封闭供应链核心企业为主导,在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采收及预处理、流通加工、储存(低温、气调、常温)、运输、销售等各环节的操作需要,要逐渐实现技术标准的统一。同时,在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信息管理技术环境下,将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链结合起来,发展成动态、集成化的封闭供应链联盟。

4.4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公共信息平台通过核心农产品物流企业建立和设计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在信息网络不断发展的繁荣的背景下,可追溯技术不断地完善,我们要抓住发展的时机努力构建健全的可追溯制度,供应链各个环节可以及时的通过逆向物流获得终端的市场农产品信息,这样就很容易获得供应链的市场情况,如果发现有质量安全不合格的产品,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最大限度的让客户满意。

4.5封闭供应链网络设计

4.5.1节点设计研究在海南设置全球采购中心,满足国内外市场对海南农产品的需求,利用18个县市的冷库群满足采收预处理和暂存的需要,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延长储存期。也可以通过信息化管理,实现从点库直接配送,减少储存时间、装卸搬运次数。提高封闭供应链效益。利用已建成的物流园区的储存设施,建立库存中心,即发挥了园区的效益,也为全球采购中心节省了设备、硬件投资,缩短了供应链建设的时间。热带农产品的销地节点设计:天津、甘肃、上海、北京、东北等地设置配送中心,配送中心尽量利用这些地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园区的设施和市场,便于开展配送和销售业务。

4.5.2物流通道线路设计根据海南的情况,可以考虑进行以下通道的设计:(1)岛内运输通道及车队建设;(2)海口-深圳汽车冷链物流通道建设;(3)海口-成都-新疆(辐射莫斯科及东亚地区)铁路冷链物流通道建设;(4)海口-连云港-新疆(辐射莫斯科及东亚地区)海铁联运冷链物流通道建设;(5)海口-天津(辐射京津塘地区)海铁汽联运冷链物流通道建设;(6)海口-营口-沈阳-牡丹江(辐射远东地区)海铁汽联运冷链物流通道建设;(7)海口-营口-沈阳-满洲里(辐射中北亚地区)海铁汽联运冷链物流通道建设。

4.6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人才团队建设研究根据规划,2020年海南省人才发展要实现6大具体目标: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素质大幅度提高、人才使用效能进一步提高、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明显增强、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这些将有利于为农产品闭环供应链系统的人才团队建设,农产品闭环供应链系统人才需求成梯度、层次、知识面管、业务精、接触基层和市场、企业运作经验和理论并存的特点。

目前可以利用海南的中专、高职、本科、研究生设计物流人才培养方案,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同时,制定优惠政策,扩大宣传,引进企业的急需人才;对设在各个节点的人才需求,通过吸纳、培养当地人才成为企业的业务骨干;对海南农村青年进行专业项目培训,解决就业和满足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基层人才需求,尤其是农产品基地的人才需求。

4.7完善供应链利益分配机制,建立长期与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在农产品供应链的协调工作中,利益分配机制居于核心地位。传统农产品供应链环节中的生产资料供应商、农户或生产企业、加工商、配送商和分销商之间的关系是多边共赢的关系,企业除了要考虑自己盈利之外,还要关注供应链的利益,有效的合作,不仅要共同承担风险,也要共同盈利。整个供应链就好比是一个虚拟的企业,他们的利益目标是一致的,在功能整合的条件下,实现策略联盟和优势互补,在共享信息及技术的前提下分享农产品在供应链上所获得的增值,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益最大化。

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封闭农产品供应链系统网络构建,需要的资金充足、市场开拓能力大、应变能力强,通过核心企业及封闭供应链的运作,可以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解决农产品业务不均衡的问题,改变现有的农产品季节性生产现状,解决就业问题,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4.8建立基于封闭供应链的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基于封闭供应链的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主要跟踪和追溯农产品从基地种植、采收及预处理、流通加工与包装、农产品保鲜储存、运输、分销、零售到最终的消费者整个封闭供应链网络上各节点的信息,伴随农产品实物流动的同时形成一条完整的信息链,这个信息链是通过互联网、RFID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现代通信技术等将各个节点无缝地联接而成。未来有利于海南农产品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开展。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在建立追溯系统时,要权衡成本、效果和收益,使得在农产品供应链、顾客和环境3个方面达到均衡。

4.9政府在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构建中的作用研究海南省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制定了农产品供应链规划实施的一些合理意见和建议,从而有效的指引了供应链的健康、有序发展,使农产品的整体经济效益得到很大的改善。还充分考虑了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建设,制定出各种帮扶政策,使其更好的发展,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得到法律的保障。使现代农业增产增值,现代农产品物流才能良性发展、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多宏等.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研究的现状分析及其体系构建.生产力研究,2008,(19).

[2]陈喜波.北京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研究[J].商业经济,2009,(31).

[3]彭剑等.建立和完善湖南省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初探.现代农业科学,2008,15(5).

[4]郑建峰.建立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探索.湖北农业科学,2011,50(21).

[5]刘晓静等.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构建探析.现代农业科技,2011,(24).

[6]周妮笛.长株潭区域农产品封闭供应链设计.物流科技,2010,(11).

互联网+海南农产品 篇4

1 海南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优势分析

1.1 海南地理位置独特,生鲜农产品资源丰富

海南地处热带北缘,长夏无冬,光温充足,素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是我国重要的冬季瓜菜和热带水果的生产基地,天然橡胶、椰子、槟榔、胡椒的生产基地以及海洋渔业和水产品基地(见下表)。海南每年出岛大量的蔬菜、热带水果、热带作物、肉蛋奶及水产品等生鲜农产品,以2014年为例,2014年1—12月海南农产品出岛量累计695.22万吨,约占海南省农产品总产量的40%以上。而生鲜农产品对温度控制、鲜活的品质和食品安全要求较高,因此对冷链物流的需求也十分旺盛。

(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海南省人民政府网站各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2 具备一定的硬件设施基础,田头预冷意识提高

从2008年开始,海南省政府每年都拿出专项资金扶持预冷库建设。目前,海口、文昌、澄迈、琼海、屯昌、临高、万宁等市县都建设有较大型田头冷库,截至2015年,全省瓜果菜预冷企业已达到200余家,预冷库建设总库容达到32万吨,年预冷保鲜能力达到600多万吨。农产品冷链基础设施已具备一定规模,田头预冷意识也在逐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运销户和个人、企业等纷纷投入到建设预冷库的热潮中,大大推动了海南省瓜果菜预冷处理系统的全面建设。

1.3 拥有逐步完善的互联互通立体交通体系,保障冷链运输效率

近十几年来,海南不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筑起海陆空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岛内以东、西两线环岛高速为主动脉的“田”字形高速公路路网主骨架建设已初具雏形。2015年年底海南西环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并与东环高铁连通,形成完整的闭环铁路运输体系,不仅覆盖全省12个市县,还与海口美兰机场、三亚凤凰机场实现无缝对接,形成海南“环岛三小时交通圈”,大大提高了岛内交通运输效率。海运方面,“四方五港”的总体布局已基本形成,港口吞吐量突破亿吨百万标箱大关,同时还积极打造“东北亚—东南亚”海陆联运干线,为海上货物运输搭建了多条快速通道。另外,海口、三亚两大国际机场也将扩建,博鳌机场也正式投入运营,儋州机场也正在兴建中。这些都为实现海南生鲜农产品全程冷链、高效运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海南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劣势分析

2.1 缺乏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断链”问题严重

欧美加日等冷链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实现95%以上的生鲜农产品冷链流通率。而综观海南地区,大部分生鲜农产品还是采用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的方式进行操作,无论是生产、采摘、加工整理、包装、预冷、储存,还是在运输、配送、零售终端等环节上都无法保证全程的低温控制,“断链”问题相当严重。尽管海南省的田头冷库数量日益增多,但许多农户或采购商为了节约成本,仍采用传统的土办法进行操作。大部分的瓜果蔬只是简单地进行预冷处理后,加盖草帘、棉被甚至冰块进行保温,这样无法达到持续稳定的低温控制,也会使农产品的耐藏性和品质受到极大影响。此外,一些对低温要求较高的生鲜农产品也会因为缺乏完整、高效的冷链供应链体系而造成在物流环节中的“断链”或“失温”。

2.2 冷链技术落后,物流成本高

冷链技术包括杀菌保鲜技术、制冷技术、蓄冷保温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等。由于海南许多田头预冷库采用氟利昂和氨等作为制冷剂,分拣、速冷手段落后,预冷保鲜效率低,生鲜农产品损耗较大,在质量安全方面存在一定的隐患。此外低温环境下的分等分级、包装加工、储运流通等环节还缺乏有效的温度自动控制,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也较低,造成物流成本偏高。

2.3 冷链物流标准缺失,监管不到位

近年来,中央下发一系列关于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建设的文件,如《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等,但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以及具体的执行政策和法规还不完善,已经实施的冷链标准也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关于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分级、预冷、运输、冷藏、装卸、包装、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一系列的技术操作标准和规范也较为缺乏。

2.4 缺乏专业的冷链人才,企业用人紧张

随着近几年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高等院校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无法迅速跟上行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冷链物流,作为物流领域的新兴产业,涉及多门专业学科知识,既要求从业人员有扎实的冷链理论知识,还要求有常规的物流操作基础,而目前海南地区的中高等院校中还没有开设冷链物流的专业方向,更使企业在用人方面捉襟见肘。

3 海南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机遇分析

3.1 国家政策利好,促进海南冷链物流发展

在国务院关于建设国际旅游岛相关政策的提振下,海南热带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和产量不断增长。2015年,海南省农林牧渔产业共完成增加值881.69亿元,比2014年增长了5.5%。这同时也带动了生鲜农产品的输出和出口。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也为海南地区热带农产品走出国门提供了动力。作为面向东盟和亚太地区的“桥头堡”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海南的热带生鲜农产品输出潜力巨大,这也对海南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会加速海南地区冷链物流的长远发展。

3.2 冷链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助于降低物流成本

随着冷链物流不断向纵深发展,冷链相关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在保鲜技术方面,通常采用具有一定危害性的化学杀菌剂的方法,近年来开发的微生物保鲜技术、超高压保鲜技术以及复合生物保鲜技术等相对更为安全。从冷藏、保鲜、节能和自动化技术来看,国际上已经普遍应用自动化冷藏、冷凝、气调、冷藏集装箱等先进的制冷技术。在冷链管理技术方面,一些农产品物流企业引进了国际先进的HACCP(危害分析和临界控制点)技术、自动化测量温控技术、GMP(良好操作规范)技术、无线射频及空间定位等技术,大大提高了冷链物流管理的效率,同时也能提升生鲜农产品冷链安全和质量。

3.3 农产品电商的迅速崛起,推动冷链服务升级

随着阿里巴巴、淘宝等电商品牌运营模式的成功,以及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生鲜农产品也逐渐从线下转向线上进行交易,像天猫、京东、1号店、苏宁易购、顺丰优选等电商也开始大力发展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据海南省农业厅统计,2015年,海南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达到85亿元,目前从事农产品电商的企业已超过3000家。加上政府也鼓励加快发展“互联网+农业”,支持搭建全省农村电子商务平台,促进推广海南热带生鲜农产品,这无疑将进一步激励海南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深入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的技术改造与升级。

4 海南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挑战分析

4.1 传统物流与冷链物流的博弈

由于海南农产品冷链物流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设备和技术尚比较落后,保温或冷藏车辆少,物流费用和成本较高、产运销衔接不得当,没有形成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无法实现全程低温控制等因素,大多数个体的生鲜农产品生产者和采购商还偏向于采用低温预冷,草帘、棉被保温,普通卡车运输的方式进行常规物流运作,造成生鲜农产品的损耗较大,浪费较为严重。因此,一方面,要提高大众对冷链物流的意识,普及冷链相关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提高冷链商品化率。

4.2 发展冷链物流资金缺口较大

冷链物流系统工程建设需要耗费数年时间,投入大量资金。光靠中央和地方政府拨款、企业自筹资金是不够的,还需要发动一切社会力量、金融机构等进行有效的投资和投入,鼓励采用招商引资、联合经营等方式来组建冷链企业、机构或配套服务组织,进一步完善冷链物流体系。此外,在冷库的建设、冷链技术的引入、保温或冷藏车辆的采购、人员培训等方面,政府也应当给予一定政策的支持。

4.3 来自国内外优秀物流企业的竞争压力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冷链物流企业不断涌现,如中外运股份有限公司、双汇、光明等企业纷纷建立专业化的冷链物流公司;民营的山东荣庆和安徽安得物流有限公司等冷链物流企业,不但具备专业的冷链配送中心、一定规模的冷藏车队,还拥有较为先进的冷链信息与管理系统,实力不容小觑。此外,外资公司也加入到中国冷链物流市场的竞争中。例如,美国冷链物流装备巨头英格索兰和开利公司目前已占据国内车载冷机市场70%以上的份额。普菲斯公司作为北美第一大、全球第三大冷库仓储运营商也于2009年进入中国冷库市场。澳大利亚的太古冷链和与招商局合资的招商美冷等企业也发展迅速。面对如此强大的外部环境竞争,海南地区的冷链物流企业还应快马加鞭,取长补短,迅速成长。

5 对策和建议

总之,海南发展冷链物流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任重而道远。我们除了要继续加大冷链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产业发展环境之外,还应深化政府引导,扶持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成长,加强冷链人才培训,完善冷链物流标准和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冷链技术升级与转型,加速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争取早日建成一体化、现代化的海南综合冷链物流体系。

参考文献

[1]海南省人民政府网站[EB/OL].http://www.hainan.gov.cn/hnzwgktjdchntjtjgb.

[2]中国公路网.海南:筑“田”字型高速路网建“两小时交通圈”.http://www.chinahighway.comnews2013/759711.php[EB/OL].

[3]李玉凤,邹孟.海南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热带农业,2011(5).

[4]张润卓.辽宁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物流商论,2015(1).

互联网+海南农产品 篇5

为了提高海南热带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尽快使海南热带农产品拿到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通行证, 海南省正积极推进名牌战略, 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使海南冬季瓜菜“站得住, 出得去”。

据有关部门统计, 海南省已建成数百公顷以上的瓜果菜基地20多个, 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到目前为止, 海南省已有190家企业获得多家认证机构颁发的证书, 其中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书140张、ISO14000环境质量体系认证书41张、GMP (良好操作规范) 认证书30张、绿色证书4张、产品认证书3张、HACCP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认证书6张[1]。凡是得到认证的涉农企业都无一例外突出的是绿色主题。但是从总体上看, 海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还相对滞后, 绿色农业整体潜力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整个绿色食品产业与海南建设生态省、发展生态农业的总体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与黑龙江、山东、吉林、浙江等省绿色食品的发展形势相比, 海南特有的环境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未能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 整体处于落后状态。

2 海南热带农产品的绿色营销现状

2.1 绿色消费意识淡薄

从消费需求满足的层次来看, 只有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人们才会对消费安全问题给予足够重视。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 海南部分地区的绿色消费意识尚未形成, 许多海南农业经营单位和个人未把生态保护和经济增长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他们往往是为了谋求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 在热带农产品生产经营中做出种种与生态保护和持续发展相悖的事情。

海南的部分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 虽然已经开始意识到绿色营销的重要性, 并有一部分企业宣传它的产品是绿色产品, 但其目的不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真正想实现绿色营销, 而只是把绿色产品作为一种促销方式和宣传口号, 并没有真正领悟绿色营销的内涵实质。

2.2 绿色生产管理滞后

绿色生产管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它是生产优质绿色农产品的战略之举, 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绿色生产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绿色信息管理、绿色资源投入和产品开发与控制管理、绿色产品质量的监测与控制等几方面。就目前海南绿色生产管理的现状来看, 政府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 或执法力度不够、市场监管不力。据统计, 海南省耕地平均施用化肥量为1141.2kg/hm2, 其中氮肥施用量较高, 平均为442.5kg/hm2;而还田绿肥和有机质肥料施用量减少,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作物产量低并且不稳定。此外, 耕地农药施用量较多, 平均为20.1kg/hm2[2]。多数农民在蔬菜生长期每隔两三天就喷洒一次农药, 甚至喷洒剧毒农药, 使农产品带有残毒, 产品质量明显下降, 既污染了周围的水域、土壤和大气, 同时又杀死了部分天敌和有益的生物种群, 导致出现用药量和病虫害相互递增的恶性循环现象。

2.3 土壤肥力较低, 影响基地建设

从本质上讲, 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就是以摄取自然养分来实现净化型高输出的, 因此土壤肥力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张祖锡等的研究认为, 符合绿色农产品基地要求的土壤肥力应达到Ⅰ、Ⅱ级水平。但是, 海南省大部分地区的土壤风化度较高, 有机质含量不足1%, 70%的农田缺乏N、P、K 等元素, 土地贫瘠, 保水保温性能较差。据统计, 海南省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已达2.2万hm2, 荒漠化面积达10.6万hm2[3], 若不采取适当的种植结构和土壤培肥措施, 热带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将大受影响。

2.4 缺乏强有力的技术依托和资金投入

发展绿色热带农产品需要相关生产及配套技术的指导, 对绿色热带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土壤肥力、病虫害防治、环境污染控制以及产后的包装运输等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目前海南省大部分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劳动技能较差, 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了解甚少, 加上热带农业研究开发 (R&D) 费用投入不足、热带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 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不能及时传递到农民的手中。此外, 在绿色热带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 产品品质没有得到很好的改进甚至出现下降。在当前海南绿色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亟待加强的情况下, 欲开发出高质量、具有竞争力强的绿色热带农产品, 现有的技术支撑和资金投入还远远不够。

2.5 农产品的绿色定价策略亟待完善

农产品绿色营销中的绿色价格反映了生态环境的成本。绿色农产品的价格比一般农产品约高50%—200%, 甚至高达3—5倍。由于绿色产品更符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 消费者一般都认同绿色农产品具有更高的价值, 愿意支付较高的价钱。但就一般消费心理而言, 消费者总是希望农产品的价格更便宜, 以便获取最大的消费剩余。普通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缺乏消费活力, 这种有效需求的不足, 使绿色热带农产品的价值难以实现。如海南宝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富友”牌系列绿色热带水果, 虽然营养成分高、口感清脆, 但由于其售价过高, 与市场上的普通热带水果价格相差悬殊, 影响了销量的扩大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2.6 包装单一、保鲜技术落后、损耗较大

当前, 海南热带农产品包装大多采用纸箱、纤维袋或塑料筐等简单的粗包装, 包装上没有商标、品质等文字叙述。这种简陋包装造成的后果, 一是不利于对热带农产品的保护, 二是不利于宣传热带农产品, 以致热带农产品的优良品质得不到充分显示, 不利于消费者了解和接受。此外, 热带农产品易腐烂, 需要保鲜, 在保鲜过程中需要考虑诸多环节, 如从采前管理、采收技术、采后分级包装、运输到进入市场销售, 环环相扣, 均需一定的保鲜技术。但是, 目前海南热带农产品的保鲜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冰块降温, 效果差, 容易造成热带农产品冷冻腐烂。

2.7 绿色营销渠道不健全

绿色营销能否成功实施,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绿色营销渠道是否健全。产品产得出、卖得出, 实现其应有的价值是农产品绿色营销的根本动力。目前海南绿色热带农产品市场体系己经初步形成, 但营销渠道还十分有限。由于热带农产品产地范围较广, 农户经营分散, 使绿色热带农产品不能形成统一健全的营销网络和市场体系, 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没有建立方便快捷的营销渠道。近年来, 虽然海南省先后开通了海口至北京、海口至上海两条主要的“绿色通道”, 有效地扼制了道路“三乱”, 然而这两条“绿色通道”基本上由陆路上的长途货车组成, 运费相对较高, 且周期长、运量小、货物损耗较大, 以及受到包装、配送和保鲜技术等条件限制, 因此并不能有效解决海南冬季瓜果菜出岛运输的难题。基于海南绿色热带农产品对产地和环境的特殊要求, 致使扩展其分销渠道困难, 除了少数易运输和保质期较长的热带农产品外, 部分热带果蔬和鲜活水产品由于运输困难、极易变质、保存期短而造成产销脱节。

2.8 绿色促销力度不足

为了引导绿色消费, 扩大产品销售, 企业必须从多方位、多渠道加强对绿色产品的宣传。目前, 海南省内上规模、有实力、大而强的绿色农业企业不多, 且绿色农业企业布局分散, 没有形成群体优势、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绿色农业企业整体的促销力度不够, 部分企业仅仅满足于获得绿色标志的使用权, 不注重对绿色热带农产品广告宣传。一些企业即使宣传也只是“零敲碎打”, 仍然停留在表面阶段, 导致消费者对绿色热带农产品的内在价值缺乏进一步的认知, 不利于拉动有效需求, 更不利于形成稳定的绿色热带农产品消费群体。海南热带农产品中名牌产品数量不多, 名牌产品大都未形成开发规模。部分热带农产品虽然在省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 但都未形成拳头产品, 规模较小, 未形成市场优势和名牌效应。

3 海南热带农产品的绿色营销对策

绿色营销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社会公众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绿色营销战略的实施中, 企业是主体, 绿色消费是前提和基础, 而政府则必须发挥主导和关键作用。因此, 绿色营销=政府宏观调控+企业绿色营销+绿色消费和绿色市场, 构成实施绿色营销的完整体系[4]。绿色营销战略的实施模式见图1。为了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实现热带农产品绿色营销的战略目标, 求得自身的持续发展, 海南农业企业就必须使自身朝着绿色企业方向发展, 因此海南农业企业必须制定相应的绿色营销对策。

3.1 营销观念创新策略

市场营销是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其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5]。营销观念是贯穿于整个营销工作的指导思想, 它反映出一个企业的经营态度和经营方式。企业营销观念影响着企业营销活动的基本目标和方向, 关系到整个营销活动成效的优劣。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可在不同的指导思想下进行, 即不同的营销观念决定着企业从事的营销活动。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变化, 营销观念也在不断的变迁, 即朝着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社会营销观念 (含绿色营销观念等) 方面转变。

随着环境观念深入人心, 以环境保护为特征的绿色消费正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传统的主流市场营销理论受到来自其它理论领域包括非主流市场营销理论的批评。如营销战略导致的对自然资源的任意开采;对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关心太少, 生产出了许多对健康和环境有害的产品;通过广告的刺激、产品的差异化以及人为缩短产品的生命周期, 导致了对资源的浪费等。在这种形势下, 营销学界也围绕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讨论, 并提出了一系列影响广泛的营销概念, 其中以“绿色营销”最具代表性。绿色营销首先表现为指导整个企业的经营哲学, 不仅是营销部门, 整个企业都应确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绿色营销观念, 从农产品营销战略的制定到具体实施过程中都应始终贯彻“绿色”理念。因此, 海南的农产品经营者要树立绿色营销观念, 就要把绿色营销的经营理念纳入到整个热带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体系之中, 将绿色营销观念贯穿到经营的全过程, 从原料农产品的源头, 即一体化组织模式中的农户生产开始, 对产品、包装、定价、分销、物流、促销和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都进行“绿化”, 实施绿色营销策略组合 (G4PS) 。同时, 还注重培育绿色企业文化, 使企业在全社会树立起“关心社会、保护环境、对消费者负责”的公众形象, 提高本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2 政策舆论导向策略

相对于传统营销而言, 绿色营销将使企业营销活动面临更多的约束, 不仅要遵循原有的商业规范, 还要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在绿色营销过程中, 政府监督调控不应缺位。政府应该制定出相应的绿色战略和政策体系, 把环境保护规划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 把资源核算纳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实施绿色国内生产总值 (GGDP) 核算制度和环境成本制度,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调整经济结构, 培育绿色市场, 促进绿色需求, 推动科技进步, 并在财政预算和税收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和一定支持;运用适当的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破坏生态环境和不利于绿色产业发展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惩处。此外, 政府还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大众宣传环保意识, 发动广大群众对环境破坏行为进行积极地监督检举。

健全热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认证体系, 做好热带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工作:海南各级政府要增加对热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认证体系的支持力度。首先, 要完善现有省级质检中心的硬件设施, 使省级检测中心的机构、人员、监测能力等方面都有大幅度地提高, 争取省级质检中心在短时间内达到或接近国内同类检测机构的先进技术水平, 形成以省级质检中心为龙头的热带农产品质量监测网络。其次, 创造条件支持开展热带农产品安全与质量指标的国际区域循环校准工作, 争取有关检测中心成为国际认可的中国区域热带农产品监测机构。第三, 海南要以热带、南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和良种苗木繁育基地认定和标识认证为基础, 有效推行GAP (良好农业规范) 、GMP (良好的操作规范) 、HACCP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ISO9000系列标准 (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系列标准) 、ISO14000系列标准 (环境管理和环境保证体系系列标准) 认证和管理工作[6]。④为了防止绿色热带农产品的经营者造假, 政府应加强对绿色标志的管理, 不定期地进行检测, 对质量不符合绿色标准的经营者要及时地收回绿色标志及其使用权, 并及时公布, 以此来保证绿色热带农产品的质量。

加强市场监督管理, 规范绿色热带农产品营销秩序:海南政府的有关部门要积极推进绿色热带农产品标准化、认证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建设和检验检测管理, 加大执法和监管力度。通过建立监测网络, 对热带农产品实行从生产、加工到运输、储藏、贸易的全程监督控制, 为绿色热带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扫除障碍。同时, 加强对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监督检查, 严禁使用有害、有毒, 影响绿色热带农产品质量的劣质农业生产资料。针对假冒伪劣产品现象和各种经营违规行为, 海南各级政府要组织协调技术监督、工商和检验检疫等有关部门, 加大打击假冒伪劣绿色热带农产品的力度, 对造假者进行严惩。通过取缔生产、重罚款等手段来维护“绿色尊严”, 切实维护好绿色热带农产品的市场秩序。

制定优惠政策, 促进绿色热带农产品企业的快速发展:对绿色热带农产品的经营者而言, 相对的投入成本较高, 因此为了确保生产者生产绿色热带农产品的积极性, 海南各级政府应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①政府应根据生产商生产的绿色热带农产品的类型、数量等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成本补贴, 鼓励生产商生产绿色热带农产品。②对生产绿色热带农产品的生产商给予税收优惠, 如生产初期的减免税政策、购买环保产品的税前扣除政策等, 以此来激励生产者生产绿色热带农产品的积极性。③加大环境保护和热带农业R&D的资金投入力度,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有效提高海南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素质。④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 在海南范围内选择一批“名、特、优、新”的热带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重点扶持, 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引导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骨干力量。海南有关部门还要制定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倾斜政策, 拿出专项资金进行奖励与支持, 在税收上给予减免, 加大政策贴补金额。

加强市场体系和信息咨询服务, 指导绿色热带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海南各级政府应尽快完善市场体系和市场信息服务。首先, 构建热带农产品市场体系及健全其经营服务配套措施, 如建设热带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设立信息咨询机构, 收集热带农产品市场行情、供求趋势以及新技术、新品种等方面的信息。其次, 培育多元化的信息主体, 构筑多层次的绿色热带农产品市场信息载体和专业的信息中介服务组织, 形成较为完备的绿色热带农产品市场营销信息体系。第三, 要让当地农户获得完整、及时、权威的信息, 使热带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做到信息互通, 以适应绿色热带农产品发展和市场营销的实际需要。第四, 根据海南的实际情况, 对取得绿色认证标志的热带农产品应及时进行公示, 并在政府官方网站上提供信息查询, 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并提高他们对绿色热带农产品的认知度。

培育绿色文化, 形成全社会的绿色消费氛围:社会公众绿色意识是热带农产品绿色营销取得成功的关键制约因素之一。海南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利用各种传媒宣传绿色文化, 使无污染、安全、优质、有营养的绿色热带农产品尽快被社会公众所接受, 使其认识到绿色消费有利于生态保护, 有利于自身健康, 从而扩大绿色消费队伍, 掀起绿色消费浪潮, 推动绿色热带农产品和绿色营销的发展, 形成全社会的绿色消费风气。绿色文化的塑造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①鼓励企业用绿色文化进行CIS设计, 培植绿色企业文化。②通过从小学到大学的绿色文化系统教育和大众传媒对绿色文化的宣传, 培养绿色社会文化氛围。③通过宣传、教育、启发消费者, 树立新型文明的消费观念, 培养真正的绿色消费文化。

摘要:绿色营销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社会公众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21世纪是绿色食品产业迅速发展的时代, 海南热带农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顺应这一潮流, 抓住机遇, 实施绿色营销。阐述了当前海南热带农产品的绿色营销现状, 针对其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海南热带农产品的绿色营销对策。

关键词:热带农产品,绿色营销,海南

参考文献

[1]邓建华, 李少荣.海南冬交会“绿色”显效益[N].农民日报, 2006-01-03 (8) .

[2]秦忠, 周兆德.对海南绿色食品发展的思考[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 2002, (1) ∶29-30.

[3]海南省二届人大常委会八次会议.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N].海南日报, 1999-08-03.

[4]吴言忠.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战略的若干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2003.

[5]菲利普.科特勒, 等.市场营销管理 (亚洲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互联网+海南农产品 篇6

1 海南省“互联网+农业”的优势

1.1 海南农业概况

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 属热带季风气候, 光热充足、降水丰沛、土壤肥沃, 非常符合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 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造就了海南生物的多样性, 也造就了农作物种类的多样性。海南是我国最重要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农作物种子南繁基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热带农业基地。农业是海南经济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

海南是全国最早提出发展无公害瓜菜的省份, 四面环海, 属典型的岛屿型经济, 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质量全国最优, 发展高质量的无公害农产品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今反季节瓜菜已成为海南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生产的第二大短期作物, 是海南热带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1.2 海南互联网发展概况

1994年4月20日, 一条通过163号码接入的64 K国际专线, 将中国和全功能的互联网世界连接了起来;1995年, CHI-NANET-HQ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海南省接入网) 开始建设;1996年6月28日, CHINANET-HQ骨干网海口节点开通;1997年7月, CHINANET-HQ正式商用运营, 开启了海南百姓互联网信息生活。自此, 海南省互联网用户呈现爆炸性增长, 从1997年的不足2 000户猛增到2013年底的750万户。

《2014年海南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指出:截至2014年12月, 海南省网民规模达421万人, 较2013年底增长了10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达47.0%, 较2013年底增长了0.6个百分点;海南省农村网民占比19.7%, 规模达82.9万人, 较2013年底增加0.73万人;海南省网络购物用户规模272万, 较2013年增加32万人, 年增长率13.3%;海南省网民使用网络购物的比例从58.4%提升至64.6%;海南省团购用户规模达139万人, 较2013年增加18万人, 年增长率14.6%。与2013年12月相比, 海南省使用团购的比例从29.4%提升到32.9%。

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生活水平的提高, 互联网像公路一样实现了“村村通”, 连接到千家万户。互联网的发展是政府支持引导的结果, 也是各行各业助力的结果, 必将对各行业起到反哺作用。互联网的发展, 对于提升国际旅游岛的信息化水平及推动海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1.3 海南农业对互联网的需求

热带农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热作生产和贸易大国。当前我国热带地区土地面积仅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 养活了占全国近10%的人口。海南省作为中国最大的热带地区, 发展热带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那么如何让海南热带农业发展得更快、更好, 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互联网拥有海量的信息和数据, 汇聚了各个行业的信息。海南热带农业可以借助互联网获取信息, 用以指导生产、了解市场行情, 以便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海南农业要发展得顺利, 在生产、发展过程中都需要互联网的参与。

1.3.1 生产过程中的需求

农业土地种植信息、选种育种信息、气候信息、施肥撒药信息、采摘和收割信息以及质量检验信息、存储和运输信息等, 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记录和存储, 并进行统计、分析, 以便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

1.3.2 发展过程中的需求

海南农业需要通过互联网对农业信息进行及时的采集、管理和共享。农资及农产品的运输、销售、推广和售后服务等, 都需要建立在拥有健全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上。农业要走向市场, 必须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要提高产品附加值, 关键在技术, 而技术掌握在人才手里, 所以要加强对农户的技术培训, 培养一批既有农业专业知识又有信息技术知识的人才, 从产品生产到包装、宣传及配送都能建立一套自己的服务运作体系。借助互联网进行宣传推广, 招揽更多优秀的农业科研人员, 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农业信息化服务队伍, 提高海南农业科技含量, 增强竞争力。

2“互联网+农业”

海南“互联网+农业”, 实现的是农业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是改革创新, 是农业转型升级。“互联网+农业”可促进专业化分工, 提高组织化程度, 降低交易成本, 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便利化、实时化、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等手段, 为农地确权、农技推广、农村金融、农村管理等提供精确、动态、科学的全方位信息服务, 正成为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

海南农业发达, 极具发展潜力, 近年海南省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 而互联网+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很大成功, 在这个背景下, 海南省抓住机遇, 利用自身优势整合资源, 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

2.1 成果

2015年上半年, 海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增加206家, 累计达3 006家, 累计销售额达36亿元, 同比增长20%。其中, 特色中国海南馆新入驻企业180家, 累计达896家, 累计成交额达3.2亿元, 同比增长32%;海南馆积极组织海南地区电商企业、传统企业、电商卖家参加各类大中型淘宝营销推广活动70余次, 受惠商家200余家, 极大地推广了海南地区的产品及品牌。通过淘宝营销活动推广等方式, 海南馆平台取得了2015年1—6月入馆商家GMV总成交额3.2亿元, 2013年开馆至2015年6月30日入馆商家GMV总成交额6.78亿元的战绩。

2.2 多项举措助力“互联网+农业”

2.2.1 开展多次大型特色农产品网上促销活动

一是农产品电子商务线上线下相互融合, “三亚千古情O2O体验店”已成功开张, 截至6月底, 体验店日均人流量已突破500人, 线上日均成交100多单。二是淘宝·特色中国“五一庆典”线上活动, 海南馆发动30余家优质店铺参与, 取得了GMV成交额327.036万元的活动成果。三是2015年屯昌农博会期间, “淘宝网·特色中国海南馆”在网上开展“海南水果狂欢节”主题营销活动, 结合线下屯昌农博会O2O体验馆, 主推本省芒果、木瓜和荔枝等12种热带特色水果进行网上销售, 实现总展现量230万次, 总成交商品数11 571件, GMV成交额462万。四是端午节期间举办了一次大型的网络促销活动———“粽横天下”, 在7天的活动中, 一共销售6 614份, 销售额达63.4万元, 打破了海南粽子在淘宝网的销售纪录。

2.2.2 支持企业向多平台扩展

一是2015年海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向多平台拓展, 支持海南慧诚科技有限公司开设京东“中国特产·海南馆”。二是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设第三方电商平台旗舰店, 培育农产品网络销售品牌。支持市县入驻第三方平台, 1号店“屯昌馆”5月已开通运营, 淘宝特色中国“三亚馆”、京东中国特产“三亚馆”已获批准。三是微商及涉农企业自建网站平台销售农产品发展迅猛。

2.2.3 加强质量监管, 保证上线产品安全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3G溯源项目建设, 在34家上线企业部署田头3G溯源系统, 保证上线产品贴有二维码,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2.2.4 加大对电子商务农产品标准的研究

积极引导企业制定行业标准, 并严格按照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2.2.5 加强人才培养

一是把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列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 依托海南省农广校开展电商人才培训。二是支持推动“淘宝大学海南分校”开展个性化专业培训, 优化电商人才结构, 提高业务操作和管理水平。三是支持海口市电商协会在高等院校开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培训活动。四是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实训基地, 开展针对性的实用人才培训, 培养壮大务实操作人才队伍。

2.3 存在问题

虽然近年来海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迅猛, 但还没有将“互联网+”运用到对农副产品的加工、包装、销售的整合中, 仍然面临着政策、资金、人才、管理、标准和物流不到位、不规范和严重缺乏配套建设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2.3.1 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不大

作为政府主导和扶持建设的“特色中国·海南馆”、京东“中国特产·海南馆”, 是第三方管理运营公共服务平台, 但因缺乏活动推广经费和流量扶持费用, 制约了扩容发展空间。相对广东、湖南等发达地区, 政府扶持力度仍然较少。

2.3.2 电商人才严重不足

海南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种养大户电商意识不强, 也缺乏相应的人才基础, 2014年有126家入驻“特色中国·海南馆”的商家, 最后因不懂运营和操作而被清退。

2.3.3 农产品标准有待提高

农产品电子商务要求网上交易的产品分级标准化、包装规格化以及产品编码化。但目前海南省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包装标准仍存在较大差距。

2.3.4 冷链基础设施不完善, 物流成本过高

目前海南省网销的农产品有90%靠空运, 导致物流成本过高, 而且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造成运输产品损耗率过高, 缺乏市场竞争力。

2.4 改进措施

2.4.1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海南省人民政府在《关于加快发展互联网产业的若干意见》中建立海南省互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亿元, 集中在仓储、物流、包装、配送体系建设中扶持, 解决海南电商目前快递成本高、产品无品牌、服务无保障等多项后端难题, 并积极探索建立以财政资金为杠杆、撬动企业投资为主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新模式。

2.4.2 加快电子商务专业物流园区建设

依托海口罗牛山加工园区建设, 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园区。通过罗牛山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 建立重要农产品电子商务可追溯系统, 统一产品包装和冷链物流配送体系标准, 推进全省农产品电子商务标准化建设和发展。

2.4.3 扶持政府主导的电商样板示范建设

以“特色中国·海南馆”、京东“中国特产·海南馆”、惠农网、农旅网等政府主导扶持的电商平台建设为载体, 完善基础设施和网络技术建设, 树立优质电商示范典型, 吸引更多更大企业入馆进网经营, 推动全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快速健康发展。

3“互联网+”新模式探索

3.1 互联网风情小镇建设

2015年5月19日, 海南省农业厅率先在海口市石山镇启动了第一个互联网农业小镇的建设。与此同时, 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启动互联网风情小镇建设, 这是海口以本土互联网企业天涯社区为龙头, 在政府的协助下打造“互联网+”优势产业的又一探索。在此之后, 海南省农业厅联合海南电信、海南银行、平安保险、广发证券、中海网农、海南正业等单位分别在文昌市会文镇、琼海市大路镇、澄迈福山镇和儋州市木棠镇等地实施互联网农业小镇建设, 实地考察各镇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和互联网技术应用情况, 并召开“互联网农业小镇启动研讨会”, 明确当地产业发展方向, 以石山铁皮石斛、会文佛珠、福山咖啡、大路热带水果与休闲旅游、木棠黄花梨加工等产业为发展重点, 促进农民增收, 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

3.2 发展概况

3.2.1 互联网小镇网络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中国电信海南分公司分别在石山镇儒洪村、美社村和安仁村等3个试点村启动光纤进村入户工程, 光纤入户装机量已达90%;4G手机信号基站的选址已经确定;其他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3.2.2 开发互联网农业小镇综合平台, 完善配套设施

开发“海岛生活”综合电商平台, 加强与第三方网购服务平台1号店、微盟等的对接。完成村级互联网服务中心的平面设计和商标的注册工作, 落实仓储、物流场地和办公用房。

3.2.3 收集上线产品目录

制订了《供应商资料提交规范》《上架商品设计规范》及《产品设计作品入围标准》等3个选品及设计标准。从石山、会文和福山等地提供的产品目录中, 筛选40种特色产品提交省广播电视总台进行全新包装设计;在天猫、淘宝、京东、1号店、苏宁易购等主流网购平台统计筛选出30种适合在乡镇推广的代购商品。

3.2.4 加强农副产品品牌设计和包装

联合海南广播电视总台对拟上线产品进行免费包装设计, 新增玫瑰香水、椰子饭、谭牛文昌鸡、咖啡、胡椒等13种产品, 经重新包装设计完毕的特色农产品达40种, 并按照每周包装设计10个产品的速度推进。

3.2.5 开展全媒体立体宣传

加强与人民网海南视窗、海南广播电视总台等媒体的合作, 策划了全新的项目宣传推广方案, 并开设《互联网小镇农经》电视栏目;与海南广播电视总台海周刊合作, 每月出版“互联网农业小镇”专刊。

3.2.6 做好信息员培训筹备工作

派工作人员到海南南国食品实业有限公司、淘宝特色“中国·海南馆”等电商运营企业实地参观学习, 做好培训课程设置、培训师资拟定、培训场地对接等工作。

3.2.7 拓展互联网农业小镇网点服务功能

联合海南电信、海南银行、平安保险、广发证券, 制订针对农村市场的产品服务包。

3.2.8 组织市县农业部门和企业赴浙江实地考察学习

自2015年5月15日开始, 已组织市县农业部门分管领导和村委会负责人, 并邀请新华社海南分社、海南电视台、海南日报社、中国电信海南公司、广发证券等多部门共5批次近200人, 赴浙江遂昌和临安实地考察学习农村淘宝和信息进村入户工作经验。

3.3 存在问题

3.3.1 村镇网络基础较差

4G手机信号基站较少, 网络宽带不能满足日常需求, 农村电脑安装率较低, 大部分村民互联网意识薄弱。

3.3.2 人才严重不足

既懂农业又懂互联网的人才少之又少, 本土培养条件较差, 不能自给;信息化产业氛围不足, 缺乏教育、医疗和就业等配套条件, 造成招人难、留人也难的问题。

3.4 改进措施

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联合中国电信采取超常规措施,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统筹推动,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奖励和补贴等方式, 鼓励公共场所免费开放WIFI热点接入, 推进光纤进村入户。

用“互联网+”的理念、思维和技术, 贯穿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以及服务全产业链, 加快当地农业产业发展。

加强人才引进。对返乡大学生创业给予政策扶持, 为互联网创业团队和创业企业提供免房租和宽带接入费用服务;构建互联网众创空间, 为创业者提供技术共享、创业辅导、免费高带宽互联网接入等服务。

互联网+海南农产品 篇7

关键词:海南,农产品,品牌,SWOT分析,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市场对农产品品牌化的要求愈加迫切。尤其是加入WTO后, 农产品面临着国内外市场激烈竞争的严峻形势, 创建品牌、培育名牌已成为提升农产品市场形象、增加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

海南省因其资源的稀缺性, 农产品的特色、品位、国内外市场潜力及售价等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热带农产品的健康发展是海南省夯实经济基础的重要力量之一, “丢了名牌, 就丢了市场”, 所以, 为了开拓占领市场, 集中力量创建海南省农产品品牌势在必行。

一、海南农产品品牌建设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把企业内外环境所形成的优势 (Strengths) , 劣势 (Weaknesses) 、机会 (Opportunities) , 威胁 (Threats) 四个方面的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以寻找适应实际情况的经营战略和策略的方法。

(一) 优势分析 (Strengths)

1. 具有培育优质农产品的自然优势

海南省是全国最大的“天然大温室”, 光温充足、四季常绿, 是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的黄金宝地。海南省作为全国唯一的无疫区和全国最大的热带农产品基地, 出产的农产品天然无污染, 品质一流, 营养丰富。

2. 品牌基础优势

海南省现有的优质品牌农产品为发展优势农产品品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 海南省已经涌现了一批在省内和国内具有竞争力的品牌, 如“白沙绿茶”、“南田芒果”、“海南文昌鸡”、“琼中绿橙”、“美少女”薄皮西瓜、“陵三旺”哈密瓜等品牌。这些品牌农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只要加强产业化、市场化运作, 有效实施品牌化经营, 就会在国内甚至国际市场形成良好的知名度, 为海南省实施优势农产品品牌战略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 劣势分析 (Weaknesses)

1. 大部分农产品无品牌经营

这一点的存在与消费者的需求有很大关系。传统消费者受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 对农产品的消费只认品名、不认品牌, 以洁净、新鲜等作为选择的标准, 不注重品牌, 由此导致了农产品生产者也不注重品牌的建设与推广。例如, 在去年海交会 (即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 上, 各个市县展馆展示的农产品中没有一个醒目地标出商标, 展示的农产品仍以属地为主;主人带来的香蕉、豆角、冬瓜等直接堆放在一起, 如同特产集市;播放的宣传片和文字资料, 多是强调本地物产如何丰富, 风光如何秀丽, 就是没有介绍拥有的优质品牌。据统计, 海南省的大宗农产品有粮油类、瓜菜类、水果类、畜牧产品类、热带亚热带作物类、甘蔗类等6类57种产品, 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千家万户, 农产品注册商标却不足2 000个, 其中, 全国驰名商标仅2个, 全省著名商标仅22个。

2. 品牌宣传推广不到位

首先, 包装简单缺乏新意。一些瓜果蔬菜厂家用竹篓、箩筐、纸箱或者塑料编织袋包裹, 运输标记有的用手写, 有的用纸贴。海南省除了春光、南国、龙泉等知名品牌以外, 其余深加工的精致包装农产品寥寥无几。据统计, 2005年, 海南省工农业包装生产消费总额近50亿元, 其中, 水果瓜菜包装2.9亿元, 近60亿元产值的水果瓜菜包装成本不到5%。而国外较为发达的国家农产品的包装成本达到15%。包装是与消费者接触的第一印象, 是进行品牌宣传的第一要素, 一个产品的价值来自于包装, 因为消费者有时候往往并不了解产品本质, 往往借助于包装形象、文字说明、生动展示才能感觉到。这一点却是许多农产品经营者所忽视的。

其次, 农产品品牌形象推广力度不足。目前, 海南省农业生产大多停留在产—供—销一条龙原始模式, 自种自卖、自产自销, 缺乏品牌的宣传与推广。没有宣传自然就没有知名度、美誉度, 自然做不到让消费者认牌购买, 自然也就不能提高效益。例如, 在长沙农业交流展览会上, 许多市民还不知道海南的菠萝蜜、杨桃、毛枣怎么吃。目前, 虽然海南省农产品也陆续有了一些品牌, 但是, 由于缺少人力、物力和专业人才推广, 从而产生了有品牌、没效益的现象。

3. 农产品科技含量及深加工程度低

受传统农业生产的影响, 海南省农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虽然具有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优势, 但是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现代化和标准化程度却很低, 产品质量差, 加工增值程度低, 缺乏国际竞争力。

海南省的农业生产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传统观念和意识, 农产品“两多两少”现象突出, 即质量一般的产品多, 质量好的产品少;大路产品多, 特色品牌产品少。农产品大多是资源型产品, 与品牌农产品还相距甚远。

在农产品加工业方面, 大部分农产品加工尚处在初级阶段, 工艺粗糙, 总摆脱不了“大路货”的痕迹, 更谈不上工业化大规模加工。以水果为例, 发达国家水果采摘后通常要进行预冷、贮藏、洗果、涂蜡分级、冷链运输等规范配套的处理, 产后商品化处理量几乎达100%, 而海南的热带水果多是采摘后箩筐一装, 大大咧咧地摆到地摊上贱卖。农产品加工业的落后必然为农产品的品牌化设置障碍。

(三) 威胁分析 (Opportunities)

1. 进口国设置了越来越严格的贸易技术壁垒

尽管近几年来海南省主要农产品出口较往年有所增长, 但占全省农业产值的比例还比较低, 占全国农产品出口额的比例则更少。造成海南省农产品出口不畅的原因很多, 而进口国设置越来越严格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则是海南省农产品出口的最主要障碍。比如, 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对所有农业化学品残留制定了限量标准, 涉及302种食品, 799种农业化学品, 54 782个限量标准, 其中对蔬菜类制定的最高农残限量非常齐全。对海南省出口的主要蔬菜品种, 在日本农药残留标准中规定为:对甜椒制定了335种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 (MRL) ;对甜玉米制定了353种农药的MRL;对毛豆制定了320种农药的MRL;对冬瓜制定了328种农药的MRL;对甘薯制定了305种农药的MRL。日方这一新标准的实施, 对海南省出口日本的蔬菜产品产生了巨大影响。

2. 自然风险带来的威胁

农业是兼有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的弱质产业。而农产品的生产深受自然风险的制约, 这是农业区别于工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农产品的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较强, 一旦自然条件变化便会造成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变化, 农产品的减产或绝产和质量的波动会动摇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基础。海南省的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而且整个自然界生态系统日益脆弱, 使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也越来越大。

(四) 机会分析 (Threats)

1.《海南省农产品质量标准》、《海南省优质农产品评定工作方案》的出台

为实施“名牌战略”, 海南省农业部门陆续出台《海南省农产品质量标准》、《海南省优质农产品评定工作方案》。这些政策的施行将提供越来越多的标准化、规模化农产品, 为超市销售将取代集市销售成为城市居民的购买农产品的主要方式提供物质基础。销售方式的变革将为有品牌农产品提供扩大市场份额的机会, 同时也会排斥无品牌农产品进入市场。

2. 热带水果质量追溯系统的启动及农业检验检测中心的动工

过去, 由于检验检测和质量追溯手段滞后, 海南省农产品在遇到谣言等市场风波时, 往往损失惨重。为了加强海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建立可供追溯的质量查询系统, 海南省建立了热带水果质量追溯系统。消费者只要通过固定电话、手机或通过互联网输入产品防伪码, 就能更多地了解生产企业的名称、生产地点、种植情况、生产过程、收获时间、产品检验检测等情况。此举有利于减少不良信息的干扰和不公正报道的中伤, 同时给品牌农产品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成长环境。

海南省瓜果菜出岛量年年增加, 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冬季餐桌不可缺少的农产品。但是, 由于海南省农业部门尚未配备生产检测和过程管理监控手段, 致使农产品在岛外市场包括国外市场经常受到不公平待遇, 农民利益损失很大, 农业生产很不稳定。为扭转这种不利局面, 海南省整合多个小而散的项目, 决定建设现代农业检验检测预警防控中心。该项目包括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动物疫病防控、植物病虫害预警等11项功能, 中心建成后, 将显著加快海南品牌农产品的建设并提升海南品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因特网进入商业化应用以来, 其应用程度迅速提高。美国在线公司坚持认为, 因特网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大众媒体”。到2004年7月, 我国上网人数为8 700万人, 是1997年第一次调查时的140倍。据国际数据公司预测, 2005年全球B to B交易额将达到4.3万亿美元。网络的飞速发展为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利用先进、快捷的网络技术, 搭建电子商务平台, 在网络上进行品牌传播, 不仅节约成本而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农产品电子商务成为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二、海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对策研究

1.增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品牌意识

树立品牌意识是实施农产品品牌经营战略的先决条件。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要充分认识品牌对于增加收益和参与竞争的重要作用, 要有创立品牌和经营品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户三位一体共同努力。农业生产者应该从意识上觉醒, 充分认识农产品品牌建设在农产品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作用, 树立新的农业发展观念, 增强品牌意识, 由传统的农产品营销观向现代营销观转变, 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积极打造“政府品牌”

地方政府可以从农产品产地、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包装和标识这三方面着手进行品牌化经营, 规划适合具体品种的最佳区域, 发展区域名、特、优品牌产品生产;推广标准化生产, 优化具体品种在具体区域的生产方式, 打造 (下转55页) (上接45页) 品牌产品;优化农产品粗加工、精加工、包装、运输等一系列商品化处理过程, 提高农产品营销能力, 发展农产品品牌。

政府应及时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来推进标准化生产技术, 对符合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的产品和基地给予认定。对认定之后的产品, 各市县应努力打造一批自己的品牌, 如三亚芒果、儋州长茄、乐东豆角等等。海南省一些成功的品牌, 如文昌鸡、琼中绿橙等品牌, 是由政府打造的“政府品牌”, 应真正让农民受益。

3.推进海南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

质量是创建品牌的关键。保证质量、创建品牌应从基础工作做起, 包括种苗、肥料、用药等都应按标准化进行。品牌的培养需社会有关方面的协同作战。就拿“按标准化生产”的“标准”的科学性来说, 不仅靠生产单位探索, 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科研部门也应介入协调运作。还有, 农产品的收购、销售、包装、储藏、运输等等, 都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4.强化品牌建设的内涵

品牌的“增值效应”不仅仅体现在加快了财富的积累速度, 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产品在市场上的持续竞争力。对品牌的建设与管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起一个好听的、容易记忆的名字, 也不仅仅是通过商标注册、获得某些权威机构的认证或参与几次产品展销会就算品牌管理, 这些只能是品牌建设过程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 事实上品牌管理应更注重品牌的内涵, 即品牌不仅需要知名度, 还需要美誉度。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为品牌创造价值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发挥需要以产品的品质、技术、服务和营销作为支撑,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品牌的价值。目前, 海南省正在建设的热带水果质量追溯系统、农业检验检测中心等都是为保证农产品质量所做出的努力, 但归根结底还需要品牌的拥有者加以实施, 只有当品牌主体持续地强化品牌的内涵, 品牌才能为品牌主体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

参考文献

[1]王成敏, 张东风, 孔昭君.浅谈农产品商业品牌的建设[J].经济论坛, 2006, (19) .

[2]傅国华.实施热带农产品品牌战略的思考[J].农业技术经济布局, 2000, (1) .

[3]肖双喜, 徐玲.农产品品牌建设探索[J].乡镇经济, 2003, (6) .

上一篇:城市地铁建设下一篇:就业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