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模式

2024-07-12

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模式(精选5篇)

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模式 篇1

浅谈学生拥有主动权的数学课堂设计

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和《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有感 徐州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 郑念伟

儿子四岁左右的时候,我们一起在老家玩,“噗”从天上掉下来一些东西,正好砸到儿子的头上,旁边一群小朋友笑着说:“鸟屎砸到蒋昊轩头上了,鸟屎砸到蒋昊轩头上了”。“妈妈,鸟是解大便还是解小便?这明明是小便,他们怎么说是鸟屎?”所有人都哈哈大笑,我们都以为儿子会很生气的埋怨鸟儿,谁知道他问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也无语,我为儿子的探究精神折服,因为我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也回答不出来,我真的不知道鸟儿的消化排泄系统。回来之后儿子主动去问了隔壁的中学生物老师才知道鸟儿是鸟类,和哺乳动物的排泄系统不一样,是大小便一起的。儿子把得到的结果告诉了我,那种自豪我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这就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学习流程,从“我要懂得更多”、到“不懂就问”、到“自我总结”、到“成就感”,然后继续努力,踏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认知过程。儿子今年十三岁了,儿子的生活是早上五点半起床,然后在学校上课,中午、晚上各有二十分钟的吃饭时间,晚上七点多放学,孩子就像一个学习的机器,在不停的运转,没有思考,没有主动,没有快乐。就像信里家长所说的“强压式教育,把孩子通往知识的大门紧紧关闭了,幼儿时期不开启,儿童时期不开启,少年时期不开启,成年以后又怎能开启呢?”。

孩子的作息时间作为老师我们无法控制,我们能左右的只有我们的课堂。如果老师为了分数,为了名次连自己的课堂也失去了意义,那么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最终将成为真正的木头人。如何设计“让学生拥有学习主动权”的课堂,信中“我要懂得更多”、“解释和解决身边的为什么”、“不懂就问,有错就改”、“自我总结”、“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这几句话给我们提供了设计的灵感和方向。在《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一文中明确给我们指出了设计的理论依据,以及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自主先学、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拓展、检测反馈、小结反思”。

综合上述所学所感,结合数学课堂的教学特点,我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倍数和因数的认识》一课为例浅谈一下自己设计的教学流程。

一、创设求知情景,激发求知欲望。---“我要懂得更多”。

在教学初始阶段教师可以创设出和数学知识有关的实际问题情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生动有趣、简单直观。让学生逐步学会在生活中追寻数学的脚步,产生探究的欲望、意识与能力。学生会卯足了劲“学进去”。

倍数和因数属于数与代数的知识范畴,切忌教师直接揭示概念进行满堂灌。教师首先要能够找到倍数和因数在生活中的源头,比如40个同学正好站成一个方队,可以站成几排,每排几人?24元钱正好买一些笔,可以买几支,每支几元?这样的问题比比皆是,教师要择优录取,选择一个最容易操作的最吸引学生兴趣的作为学习的素材。对上述素材的研究可以在学生的大脑中明确本节课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 :什么是倍数和因数?怎样求因数和倍数?倍数和因数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学生的这些求知欲望为下面的学习奏响了美好的前奏。

二、引导自主先学,组织小组讨论。---“解释和解决身边的为什么”

经过上面层次的激发,学生已经有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要趁热打铁,及时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一环节先要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努力解决实际问题,发现疑难,找出困惑。然后,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过程和困惑进入讨论,要让学生把所学所想生动的讲出来,在小组内互帮互助合作学习,共同研究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教师要能够“慢一步”,既给予学生研究和探讨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为自己辅导帮助小组解决问题,了解学生学情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在教学《倍数和因数》时,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动手操作,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到乘积相同的不同算式,然后看书自学,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最后组内交流,互帮互助,争取尽可能的理解知识。教师要分组进行辅导,了解每组学生知识欠缺的哪一部分,有没有什么共性,为下面的交流展示,教师的启发引导做好准备。

三、组织交流展示,形成质疑拓展---“不懂就问”

在上面组内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激励小组同学对知识进行加工、整理,为进一步讲出来做好充分的准备。引导学生分组汇报结果,陈述自己组的学习过程,包含以下几点:我们组学到了哪些知识?是怎样学到的?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样解决的?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可以借助黑板、投影等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组的探究过程和结果。由学生讲出来,既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学生通过自学应该能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点:3*4=12,12是3的倍数,12是4的倍数,3和4都是12的因数。但是对于:“12是倍数,3是因数”这句活的理解是学生比较难的地方。教师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辩一辩:这句话为什么不对?怎样修改?从而强调:倍数和因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不能单说谁是倍数,谁是因数。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确认识到:倍数和因数是互相依存的,如果甲时已的倍数,那么已数必定是甲数的因数。同时教师还要表扬看到书本下题注:“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的同学,如能解释一下会更棒。

四、进行检测反馈,学会查漏补缺---“有错就改”

有效的练习、检测不仅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而且还能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从而修改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练习设计要目标明确,层次清晰,形式多样。课堂评价方式可以以小组形式、板演形式、自批互批等形式。教师要根据 当堂练习的情况及时抓住知识缺漏,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予以纠正。

《倍数和因数》的练习检测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根据乘法算式准确表达两个数之间的倍数或因数关系,通过学生语言叙述,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检测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第二层次是做一些辨析题,在思辨中进一步明晰所学概念。第三层次是在解决生活问题中感受倍数和因数,加强对倍数和因数的理解,为学习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做好铺垫。

五、引导小结反思,建立学习模型---“自我理解总结”,“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课的末尾,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概括、小结学习内容,领悟学习方法、思维模式。比如:你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你的学习能力有没有提高?想一想,我们接下来要继续学习哪些和本节课有关的知识?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系统,建立数学模型。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倍数和因数的小结与反思,不仅要小结概念,还要学会把概念抽象化,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比如可以把倍数和因数的概念用字母“a*b=c,c是a的倍数,c是b的倍数,a和b都是c的因数”表示出来。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小结学习方法,比如这节课就用到了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看书自学等方法,那么当学生再学习其他知识时就可以主动的用上,学生的学习能力自然就提高了。最后要引导学生提出接下来要学习的和倍数因数相关的知识,比如: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有什么特点等等,让学生始终保持着充足的探究欲望。

不管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还是《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改善课堂教学生态,使学生学习变得更加主动、有趣、活泼,使教学活动更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使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更有成效、更具教育和生活的意义,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是这次学习活动所要追寻的教学的真谛。数学教学以他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数学教师勤奋耕耘,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们的数学课堂最终将成为学生探索学习数学的乐园。

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模式 篇2

一、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学讲方式”所面临的问题

“学讲方式”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要“学进去”,能“讲出来”。“学进去”是“讲出来”的基础,“讲出来”是“学进去”的动机和结果。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一学不进去,二也讲不出来,“学讲方式”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大的困难,而这些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职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质疑探究能力、合作协调能力较差。

二、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学讲方式”的具体措施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一种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所以要让学生喜欢学习语文,首先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兴趣。

对于整个语文学习来说,可以采取多种活动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中职生往往觉得语文并非专业课程,学而无用且枯燥无味,所以很难有耐心静下心来学习。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尝试开展多种活动,如编排课本剧、故事比赛、诗歌朗诵会、趣味语文知识竞赛、古诗词新唱等,让学生在玩中学,学得乐,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了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对于一堂课来说,要精心设计好导入环节。“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架设在师生之间的第一座桥梁。好的导入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人入胜。在《我的空中楼阁》教学中,我这样设计导入:让每组学生派一名代表将他们组课前画好的“心中的小屋”展示给大家,并配上文字介绍。课堂气氛活跃,在这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本课的学习,学生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很好。

(二)注重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古人亦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中职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一个原因恰是他们不知如何学习语文,所以,传授其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尤为重要。根据中职生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学生整体的学情,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就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指导:

1.有效的课前预习是基础。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围绕文本特点进行要求,明确预习目标,预习可要求自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并能提出自己的质疑等。

2.正确的阅读方法是过程。在整个阅读鉴赏教学过程中,我从细节入手,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鉴赏方法:(1)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做到“四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好习惯,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2)训练学生多种阅读文本的方法,如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3)阅读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传授不同的阅读和鉴赏方法,提高学生阅读鉴赏的审美能力。

(三)降低难度,确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学讲方式”要求学生在课前或刚开始上课的时间内自主学习,发现疑难提出问题,但学生由于自主学习、质疑能力较差,很难发现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参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师生共同确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设定切不能“大、空、难”,要求“小、实、易”,便于操作,易于解决。

在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有些教学目标的完成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很难一步完成,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调整,铺好台阶,化难为易,一步步完成小目标,最终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很容易就解决,这也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调整,提高要求,重设目标,让这部分学生能“吃得饱”。

(四)放下身份,争做小组学习的参与者

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中职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小组内协调能力较差,这就需要在学生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放下身份,走下讲台,争做小组学习的参与者。在参与的过程中,关注学生探讨问题的进展,适时加以点拨和指导;对协调能力较差的学习小组,教师要指导他们如何分工,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互相交流,大胆主动地“讲出来”。

此外,教师在参与学生小组学习的过程中,还要严格遵守“学讲方式”中教师行为“五步”,即“让一步”“慢一步”“退一步”“停一步”“缓一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握好参与学生合作学习的“度”,做一名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协调者和引导者,不做课堂教学的“主宰者”。

摘要:“学讲方式”教学模式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中面临着中职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质疑探究能力和合作协调能力较差的问题,要想让学生真正“学进去”“讲出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兴趣,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注重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降低难度,确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放下身份,争做小组学习的参与者。

关键词:学讲方式,中职生,能力,措施

参考文献

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模式 篇3

关键词:学讲方式;课堂教学;高中政治

近两年,徐州市应新课改之要求提出了“学讲计划”的课改工程,提倡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学进去、讲出来”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和学习目标达成的基本要求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全市的教育改变了传统的由教师站在讲台上主讲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一改变的影响下,我们高中政治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课前准备,知己知彼

“学讲计划”强调课堂教学要学为主教为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先“抓”后“放”,即我们在放手学生“自主学”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他们设置有利于学习的条件,也要做好应对各种突发问题的措施。所以,在课前教师要知己知彼,充分了解两个方面:第一,要充分了解自己这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并做好各种假设及应对措施,学生自己能掌握该怎样进行,学生自己不能理解该怎样引导,而对于政治教学,我觉得要应尽可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所以教师要备好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生活资料以便辅助教学。第二,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要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做到有的放矢。这一点可以通过设置课前导学案来进行,通过导学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记录个体差异,从而实现由掌握好的教掌握不好的,达到合作学、讲出来、教别人的效果。

二、课堂实践,“幕前”引导

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阵地,“学讲计划”的教学方式提倡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了践行这一理念,我把整个课堂教学课堂设置了四个模块。

1.问题导引,自主先学

高中政治课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应试教育需要学生记忆的东西很多,所以这一模块以“问题提问”为主线帮助学生初步记忆、掌握知识,它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上堂课的巩固,一般为1-2两个问题,由学生自主完成,也可以小组互查合作完成;第二部分是主要部分,课前教师先把整堂课知识转化成问题,然后要求学生根据预习在规定时间内自主完成问题学习新知,然后掌握已理解的,并记下疑点。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做到“书上有答案的不讲、学生自己能理解的不讲、学生不懂的再引导”,重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独立性。

2.质疑探究,合作学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自主先学”是学生单纯的自主学习知识,而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的思考、质疑、探究来进一步巩固则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前一环节学生只是知道了是什么,而让他们知道为什么、怎么做则更为重要(例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价值决定价格,还要让他们发问并理解价值是怎样决定价值的),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設置情境让学生产生疑问,并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究来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学习仍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课堂教学较难的内容由班级这个大的集体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解决和强化,这不仅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团队意识,还能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

3.交流展示,有效评价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的最大资源就是学生本身。学生在“自主先学”“合作学”的过程中其实已经开始互为人师了,而要进一步巩固他们的所学,必须要让他们学会“展示”自己并能够把已学的知识“讲出来”“教别人”,所以,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课堂教学结合生活资料转化成问题,并将它们按难易程度分成不同的任务(知识点的记忆、辨析、应用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并完成任务,然后让他们上讲台展示、讲解、互相点评、打分和补充,最后再由教师来总结,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鼓励他们转变角色,做一回教师,也要注意他们互相评价的内容并作针对性的补充和讲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参与度及有效性。

4.自我检测,小结反思

高中政治课的内容知识性强、信息量大,有些知识需要学生作进一步的理解和巩固,所以在每堂课后都要尽量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作业。这个作业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要让他们对本堂课的学习绘制知识结构图以帮助他们理清思维;第二,做相应的习题,这些习题的设置要生活化并紧密联系当今的时政,以帮助他们强化知识,学以致用。

三、课后总结,有效反思

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教无定法,课堂教学不应该是某种固定的模式,尤其是政治课堂,更应该是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所以每堂课后不仅学生要做小结,我们教师也应该做一个反思:这堂课教学环节设置的是否恰到好处,教学方法使用的是否正确得当,问题情境设置的是否满足课堂需要,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以及他们对当堂课的整体掌握情况是否令人满意,如果没有还需要做哪些调整和改进,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改进,才能提高政治课堂的有效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价值。

总之,实践证明,“学进去、讲出来”的教学方式不仅强调了教学过程,更强化了教学目的。在这种教学方式的指导下,我们的政治课教学逐渐改变了传统的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改善。当然,“学讲方式”下的政治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和改进,任重而道远,相信我们的课堂会与时俱进,越来越精彩。

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模式 篇4

一、读进去:对话文本的必然之举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高质量对话的前提是学生与文本的亲密接触。张庆先生一语道破“书不读熟不开讲”, 引导学生“读进去”就成了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所谓“读进去”是指教师因课、因文制宜, 通过多种方式与手段来培育、放大、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学生自觉地沉浸到文本之中, 让个体生命进入作品生命, 在作者表达的情感中, 与作者共同经历、共同欣赏、共同陶醉, 实现言与思的汇合, 情与意的交融, 逐渐实现与文本视界的融合, 从而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阅读激情, 为理解文本, 实现文本的价值积蓄起扎实的认识基础和情感基础。

1. 用心揭题, 激活期待, 让学生想读。

阅读心理学认为, 阅读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是阅读主体积极建构的过程。阅读前, 人们通常会运用头脑中储存的知识、经验, 结合提供的信息, 对读的内容作出预测, 然后通过阅读来印证自己的预想或期待, 即阅读中的期待心理。利用阅读期待, 可以较为容易地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领学生读进文本。揭题时, 围绕课题动脑筋, 结合文本巧预设, 想方设法放大课题中的期待因子, 能够快速地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 激发他们阅读的冲动, 让他们想读。

【实践片段1】

师: (由姓孙—孙悟空—四大名著) 你喜欢《三国演义》里的什么人物?

生:我喜欢刘备, 他待人谦虚。

师:我喜欢诸葛亮, 他神机妙算。

生:我喜欢刘备, 他胸怀大志。

师:关羽、张飞、赵子龙这些名将都是谁的手下呢?

生:刘备。

师:这些智勇双全的人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看来刘备这个人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研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刘备的历史故事。 (板书课题)

师:谁来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三次去拜访。

师:三, 就是三次;顾, 就是拜访;茅庐, 茅草房。谁能说得更完整呢?

生:刘备三次去拜访住在茅草房里的诸葛亮。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想问自己或老师什么问题呢?

生:刘备为什么要拜访诸葛亮呢?

生:刘备为什么要三次拜访诸葛亮呢?

生:刘备为什么不派别人去拜访诸葛亮, 而要自己去呢?

师:下面就带着你们三个人的问题去读课文, 要把课文读正确。

上课开场白看起来是一个细节, 但正是这种细微之处, 却常常体现着教师的教学理念。课例中, 孙老师在宽松、和谐、有趣的氛围中精心创设了两处兴奋点来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一是这些智勇双全的人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二是学生质疑课题所产生的问题。这就引得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 用心地读了进去。

2. 抓准“课眼”, 激活文本, 让学生爱读。

教师用心揭题, 精心导入, 唤醒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引发了学生阅读的积极兴趣。但无法回避的是这种兴趣是建立在肤浅认识、个体期待的层面上的, 还是没能完成意义建构。学生在读入文本后, 可能会出现兴趣渐淡, 甚至挫伤阅读积极性的情况。这是因为, 一方面, 并不是所有学生的阅读期待都激活到位, 都自觉自愿地读进去;另一方面, 有些文章平白, 平实, 学生在阅读上不存在什么困难, 觉得没什么读头, 可能会与期待形成较大的反差。因此初读过后, 教师就要及时抓准“课眼”, 激活文本, 用文本本身来感动学生, 吸引学生, 让学生潜心会文。所谓“课眼”是指文本中能够唤醒学生阅读欲望, 点燃学生阅读情感, 启迪学生阅读智慧的关键点。一个词, 一句话, 一段话, 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 都可能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透过“课眼”, 有效地整合文本, 让“看热闹”式的建立在兴趣上的“虚读”变为“看门道”式的“研读”, 让学生的智慧走进阅读, 从而保持学生读进去的浓厚兴趣。

【实践片段2】

师:请同学们放下课本。你们有问题, 老师读过后也有个问题:像诸葛亮这样的人肯定有许多人去请他, 曹操有没有请过?孙权呢?天下的群雄有没有请过?为什么刘备请他时他就出山呢?刘备的哪一点打动了诸葛亮呢?

生:四个字“诚心诚意”。

师:真了不起!孙老师为了奖励你用红笔写出这四个字。还有不同的吗?

生:别人都是派手下去的, 而刘备是亲自去的。

生:别人的手下不礼貌, 可刘备是恭恭敬敬的。

生:天很冷, 刘备还去了三次。

生:刘备很尊重诸葛亮。

生:刘备待人诚恳。

生:刘备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了……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下面再读一遍课文, 找找刘备打动诸葛亮的关键词或句子。

俗话说:“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孙老师抓住“诚心诚意”这个“课眼”并用红笔板书下来, 再次激励学生从语表之意出发, 深入挖掘该词在文本中所留下的意象。通过这个词使文本活起来, 使学生动起来, 也必然会使文本的解读变得饱满起来。

3. 读入情境, 激活体验, 让学生乐读。

读进去, 其实就是“披文”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情感的交流, 智慧的沟通。“言有尽而意无穷”, 文本中有许多未定点, 是作者留下的空白, 是一种“图式化”的结构。读进去就是要引领学生自觉地来填补这些未定点, 使图式具体化。因此, 读进去的最高层次是学生读入情境, 即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把自己融入文本的角色, 到文本所描绘的意境中去体味, 去悟情。换言之, 学生要从生活情境进入文本情境, 把生活情感融入文本情感, 从现实世界投入到文本世界之中去, 从而使文本描述的事物在学生内心成为鲜活的形象, 使内心的体验得到激活, 才能兴致盎然地读进文本。

【实践片段3】

师:你认为哪些地方表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生:当张飞说“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 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时,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 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师:自己练一练, 看谁来做一次“猛张飞”。你说张飞嚷时是怎样的心情?

生:生气、讨厌 (怎么搞的又去了) 。

(个别嚷, 范嚷, 齐嚷。)

师:“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啊!刘备怎么说?

(生齐读)

……

师:刘备轻轻地敲门, 轻轻地进去, 恭恭敬敬地等, 等啊等啊, 诸葛亮翻了个身, 又等啊等啊, 等了半晌, 才悠然醒来。刘备先前等得那样耐心, 这时刘备又表现得怎样?刘备为何那么“快步”?

生:刘备想见诸葛亮。

生:刘备见诸葛亮醒来很兴奋, 想马上进去和他讨论国家大事。

师:噢, 刘备真是求贤若渴, 那诸葛亮到底值不值得刘备这样“诚心诚意”地去请呢?读读最后两节。

(生读最后两节)

课堂上, “猛张飞”嚷得惟妙惟肖, “刘备快步进入草堂”时的内心体会得合理到位, 都得益于孙老师让学生读入了情境, 激活了他们的独特体验, 实现了学生内心已有的图式与文本意境的同化。“乐读”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读出来:放大价值的必然要求

阅读教学应该立足教材、超越教材, 回归教材, 从课文走向语文。引领学生读进去, 接受文本的熏陶, 感悟文本的思想内容, 这才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还应该适时地引领学生跳出文本看文本, 透过字面寻本质, 指引学生读出来。所谓“读出来”是指在学生读进去, 对文本真正参与、真情体验、真切感悟的基础上, 主动去观照文本的表现形式, 揣摩作者通过怎样独特的语言、构思、手法来表现的, 关注文本中蕴涵着的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 落实好工具性, 读出“语文味”。读出来, 还意味着要读出课外资源, 使文本具有链接功能, 与学生的生活链接, 与学生的阅读积累链接, 与一切有效的课外资源链接, 提高教学价值, 读出“综合性”。

1. 关注形式, 读出“语文味”。

吴忠豪教授指出:“在阅读教学中, 文本语言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 它仍是信息的载体, 认识的工具, 学生必须以它为凭借, 披文得意, 入情悟理, 学习思想, 接受熏陶;另一方面, 它又是认识、学习的对象, 阅读时不仅要接受信息, 更要掌握载体本身。”一个“更”字点出了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目标———语言。语文课堂应该旗帜鲜明地上出语文味, 立足于语言文字的训练, 突出母语文化传承的生命高度。只有读出来, 关注形式, 落实好语文训练才是必然的选择。

【实践片段1】

师:隆中是怎样的景色呢?作者写了山冈、溪流和竹林, 写山冈用了什么词?

生:蜿蜒起伏。

师:“蜿蜒起伏”是什么意思?看“蜿蜒”的偏旁, 猜猜看。

生:就是弯曲的意思。

生:弯弯曲曲的, 像蛇一样。

师:中国汉字的偏旁能帮助我们理解。“蜿蜒起伏”就是弯曲高低在人们眼中就像一条———

生: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师:像谁?

生:诸葛亮。

师:等待谁让他腾飞?

生:刘备。

师:这里描写竹林还有一个词“青翠欲滴”, 是什么意思?

生:竹子绿得要滴下来了。欲, 将要。

师:景色“秀丽宜人”中的“秀丽”可以换一个什么词?“宜人”呢?

生:美丽迷人。

师:噢, 真是一块宝地啊, 不愧称之为卧龙。

……

师:用“来到……只见……”写几句话。写你去过的地方, 三分钟写三句话。

孙老师遵循阅读教学的目标,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科学选择文字着力点, 引导学生在读中品词析句, 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课堂上, 孙老师还准确地把握了文本语言形式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给学生以实践语言形式的时空。长此以往, 孙老师的学生就能随时根据自己表达的需要, 任意调动、组合大脑中的语言储备, 达到“笔有千钧任翕张”的理想境界。

2. 关注“出点”, 读出“综合性”。

所谓“出点”, 就是学生在读进去的基础上, 完成对文本阅读的拓展延伸与再创造。“出”意味着拓展延伸, 意味着迁移升华, 意味着再创造, 意味着从文本走向语文。怎样“出”呢?杨九俊院长指出, 这种“出”一是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 通过对作家、作品相关背景材料的阅读, 从文本之外透视文本, 使文本以通体透明、形神兼备的完整体貌呈现于眼前;二是要充分认识文本在教科书体系中的位置, 不仅要理解“文路”, 同时要掌握“编路”, 这样才算是吃透“课文”, 特别是要把一个单元、一个专题作为整体研究, 找准课文特有的位置;三是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 根据具体情况活用文本, 创新文本, 超越文本, 在“用教材教”的意义上更好地发挥文本应有的作用。但“出”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重视文本的规定性, 要尊重文本的意蕴, 在文本本身的规定性里精心选择合适可行的“出”点, 使阅读课堂具有张力, 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

【实践片段2】

师:“诸葛”是复姓, 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呢?

生:上官。

生:夏侯、司马……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 知道这么多。

……

生:“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

师:这里有一个词——— (板书:群雄纷争) “雄”是指乱世英雄。东汉末年, 你还知道有哪些乱世英雄?

生:孙权、曹操、吕布……

师:纷, 纷乱;争, 争斗。当时战火纷飞, 民不聊生啊!

师:刘备“三顾茅庐”, 靠他的诚心诚意请出了诸葛亮。“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这是三国的故事, 那今天我们学了这个故事又有什么作用呢?

生:待人要诚恳, 谦虚。

生:不要摆架子。

生:对人要尊重……

师:诸葛亮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是什么? (板书:人才) 只有尊重人才, 才能干出一番大事。

进去出来 体悟品评 篇5

人表情达意的技巧,可谓难上加难。此外,解题过程中的陷

阱也比比

皆是,以至有防不胜防的感觉。如何避开这些陷阱呢?简单地说,要能做到“进去出来”。“进去”就是进入古诗的意境之中,设身处地去体悟诗人的遭遇和情感;“出来”就是跳出诗外,作为鉴赏者来品评诗中内容和写作技巧。

典 型 例 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11年江苏卷试题)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 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错 答 列 举

例1 表达了对李白诗歌的高度赞美之情,说其诗如渭北原野上春天的树一样清新,像江东日暮时飘逸的云一样俊逸。用了以实写虚、化虚为实的手法,使“清新”“俊逸”具象化。

例2 表达了对友人远离、时光流逝的伤感之情。用了对比的手法,以渭北春天树木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江东日暮云层低垂的苍凉情景作对比,表现了两地相距的遥远,以及时光流逝的迅疾。

例3 表达了对友人李白的深沉思念之情。用了比喻的手法,诗人说自己因思念李白而仿佛化作了渭北春天原野上的一棵树,而李白则像江东日暮时分的云一样总是漂泊不定。

错 因 分 析

例1 在解读“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时方向发生了偏差,以为它是紧承上一联具体描述李白诗歌“清新”“俊逸”的风格,因而想当然地将“春天树”和“清新”联系起来,将“日暮云”和“俊逸”联系起来。这是由于一头扎进诗中而迷失了方向,以致落入陷阱。如果能从诗中跳出来,再结合这首诗下面对“渭北、江东”的注释来思考,使自己解读诗句时视野更宽阔,也许就能避免这样的差错。

例2 为了说明“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用了对比的手法,而凭空假想出“渭北春天树木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江东日暮云层低垂的苍凉情景”,牵强附会的痕迹较为明显,事实上也背离了原诗的旨意。出现这样的差错,原因在于硬要往对比手法上靠,以致在理解诗意时作了不合理的想象。想象和联想如果游离于诗歌意境之外,通常只能产生出一些毫无根据的捏造之词,在答题过程中是没有意义的。

例3 对这一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把握,是基本正确的,但不够全面,未能着眼于李白那方面。而对所用表现手法的赏析,则显得“别出心裁”,令人吃惊。客观地分析,“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是实在的写景,不过前者是眼前之景,而后者则是想象之景,其中不存在什么比喻。说诗人因思念而仿佛化作了一棵树,说李白就像漂泊不定的云一样,这都是没有任何依据的突发奇想,都偏离了诗句的本意。

正确答案 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正确解析 由题目“春日忆李白”可知,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友人李白的思念之情,主旨十分明确。根据注释,“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分别写杜甫和李白所在之地的景象,令人联想到双方翘首遥望相思的情景:渭北春天的树旁,杜甫在思念着远在江东的李白;江东日暮的云下,李白也在思念着渭北的杜甫。这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将深沉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格外鲜明、深刻。

矫 正 方 案

1. 整体感知,解读文本

鉴赏古诗的第一步是解读文本,即推敲字词含义,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意思。在这过程中,须注重对诗意的整体感知,不能将诗句一一割裂开来理解。古诗的语句,由于字数的限制以及对仗、平仄、押韵等需要,在表达上往往有较大的跳跃性,还常常颠倒词序或语序。因此,理解和翻译诗句,要根据语境作合理的推断,通过想象和联想补出诗句中的省略成分,或者重新调整词序、语序等。

2. 深入诗境,体悟情趣

对于文本的整体感知只是古诗鉴赏的开端,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的意境,把握诗人的时空立足点,探寻其心理变化的轨迹,体悟诗中寄寓的思想情感,甚而在想象中化身为诗人,和诗人同呼吸,共命运。为此,要充分利用诗题和注释中蕴含的信息,如例题中的诗题“春日忆李白”和注释“渭北、江东”,那对于解读诗句和进入诗境是大有帮助的。

3. 出乎诗外,品评技巧

在深入诗歌意境,理解诗人情感思想之后,还要跳出诗外,从艺术的角度去探究和品评诗歌的表达技巧。之所以要强调跳出诗外,是因为品评诗歌技巧除了必须正确理解诗意之外,还必须站在鉴赏者的立场来审视作品。如果钻在诗中出不来,就容易在解析技巧时误入陷阱,发生种种偏差,比如为了说明诗中运用了某种手法,而有意无意地曲解诗意,就像错答列举中例2和例3所做的那样。

现 场 练 兵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落 叶

孔绍安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1. 运用了拟人手法。在诗人笔下,明月具备了人性,能够理解诗人的“愁心”,并将“愁心”带给远方被贬谪的友人,

生动而巧妙地表现了诗人的忧愁无奈,以及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2. 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主要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手法,即借落叶的形象来表达游子思乡恋家的情怀;诗中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将落叶的形象描写得生动传神。

上一篇:英语演讲稿:我最喜爱的明星下一篇:马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