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继续教育内容

2024-09-19

会计继续教育内容(通用10篇)

会计继续教育内容 篇1

雄市财政局关于开展2011年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和会计从业资格证注册登

记工作的通知

[日期: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134 评论:0]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包括:会计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技能训练、职业道德。

开发区财政局,各乡镇财政所,市级各行政、事业、企业单位: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会计人员从事财会工作的依据,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从业资格管理和继续教育,对稳定会计队伍,提高会计人员素质,造就一支业务过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会计队伍具有重要意义。为做好我市2011年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根据财政部《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26号)、《云南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实施办法》(云财会〔2007〕22号)以及《云南省2011年和2012年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计划》(云财会〔2011〕24号),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现将我市2011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和会计从业资格证注册登记工作安排如下:

一、继续教育和注册登记的对象

凡在2011年6月30日前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必须按照规定接受继续教育学习,并进行从业资格注册登记。凡不参加继续教育或未完成继续教育培训的持证人员,其《会计从业资格证》不予注册登记。

二、继续教育的形式

继续教育形式主要有网络远程教育培训和面授培训两种。鉴于楚雄市各金融、保险单位面授培训时间、培训内容难以安排,其继续教育主要采取网络远程教育方式进行。其他单位主要采取面授培训的方式进行,无固定单位的持证人员可以自行选择培训方式。

网络远程教育是全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形式之一,具体内容可登陆中华会计网校(http://)“继续教育――云南地区”栏目查询。学员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学习内容,完成规定学时,并参加远程网络考试,考试成绩达到60分及以上者,可确认其已完成继续教育;采用网络远程教育方式参加继续教育的持证人员,必须到市财政局会计科购买学习卡,根据学习卡提供的账号和密码方可登录进行继续教育学习。

面授培训是由持证人员先到培训机构报名,由培训机构组织,并聘请教师对培训内容进行面对面讲解。

三、继续教育学时

按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相关规定,会计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时间不得少于24小时,我市是奇数年举办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和会计从业资格证注册登记,因此,每个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学时在注册内不得少于48小时,并取得合格成绩。

四、2011年继续教育的内容

(一)行政事业类

行政事业单位围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职业道德等内容开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其中:卫生系统以《医院会计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

度》和《医院财务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为重点开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

(二)企业类

企业单位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为主,兼顾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小企业会计制度等内容开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

(三)金融保险企业

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等内容为主开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

五、继续教育和注册登记的组织实施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和会计从业资格证注册登记按照统一规划、属地管理的原则进行。市财政局负责制定全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划,组织实施市级各单位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和会计从业资格证注册登记工作。

六、继续教育和注册登记的时间安排

市级各单位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于11月底前结束,注册登记工作于12月底前结束。

七、市级各单位继续教育报名时间、方式、地点

报名时间为2011年9月1日至9月30日(双休日除外)。

报名方式:会计人员按附表(《2011年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报名表》)要求填报资料,并由单位汇总后以书面及电子版两种形式统一报送。无单位会计人员报名时需携带会计从业资格证,并按附表要求填报资料。

地点:市财政局会计科

联系电话:3121805

八、重要事项

(一)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是财政部《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26号)的规定和要求,各单位应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督促本系统、本单位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保证学习时间,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确保会计人员完成继续教育任务,并顺利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证注册登记。

(二)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人员必须自觉参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并在完成继续教育后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交发证机关进行注册登记。无故不参加继续教育或未完成继续教育学习的持证人员,其《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将不予注册登记。《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一次不参加注册登记将进行警告,连续两次不参加注册登记,《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失效,将由发证机关在相关媒体上进行通告,并重新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考试成绩不合格者,财政部门将收回其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二○一一年八月一日

楚雄市财政局关于组织2011下半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

[日期: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307 评论:1]

开发区财政局,市级各行政、事业、企业单位:

根据《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26号)和《云南省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为做好2011下半年全市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报名工作,现将考试报名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报名及资格确认时间

报名时间:2011年6月20日至7月10日。

二、报名方式及报名网址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报名工作,按属地原则,州级单位、在楚雄市内的中央、省属单位、无单位的报考人员由州财政局会计科负责组织考试报名工作,市级各单位报考人员由市财政局会计科负责组织考试报名工作。

全省实行网上报名(网址:http://acc.ynf.gov.cn)。

三、考试科目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具备以下条件的,相应免考相关科目:

(一)具备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中专以上(含中专)会计类专业学历(或学位)的,自毕业之日起2年内(含2年),免试《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科目。以上所称会计类专业包括:会计学、会计电算化、注册会计师专门化、审计学、财务管理、理财学。

(二)持有珠算五级证书者(含五级以上),可免试《初级会计电算化》科目。

四、考试时间

全省范围实行无纸化考试,于2011年9月3日—30日举行统一考试,楚雄考区的具体考试时间以准考证时间为准。其中,《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考试时间为90分钟;《会计基础》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五、考试范围、题型和方式

(一)考试范围

云南省根据财政部下发的考试大纲编写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辅导用书为考试范围。

(二)考试题型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填空题、简述题、案例分析题。

《会计基础》: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分录题、计算题、综合题。《初级会计电算化》: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填空题、操作题。

(三)考试方式

考试采取计算机随机从省级题库中抽取题目的方式进行。

六、报名考生资格审查时须携带材料

1.携带学历证、身份证原件到当地财政局会计管理机构进行报名确认和交纳考务费,不进行报名确认和交纳考务费的考生,造成个人报名数据丢失的后果自负。

2.以上证件均要求用原件,原件遗失的应由原发证单位出具相关证明资料,如有伪造学历、身份证明者,将取消报名资格或成绩,并通知所在单位,二年内不得再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3.报名后凭发票在规定时间内到报名点领取准考证。考生凭准考证和本人身份证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参加考试。

七、考试收费

根据云发改收费〔2009〕780号文件规定,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考务费《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按40元/人.科收取。《初级会计电算化》考务费按60元/人•科收取。

二○一一年六月十六日

会计继续教育内容 篇2

通常情况下,会计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颁布和修订是不连续的、分散的。会计法规变革具有周期性,特点是从基本稳定到不稳定,最后到另一个基本稳定状态,这是处于稳定期的规章制度变革特点。我国的会计准则有两个: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财政部制定的基本会计准则主要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以及各主要项目的核算原则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基本要求,总共有10 章66 条。依据基本会计准则制定的具体会计准则是对有关企业会计核算的具体要求。按照主体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三种:一是对其共同业务的具体准则,如收入、存货、投资等;二是对其特别行业基本业务的具体准则,如银行业等;三是对其披露的具体准则,如现金流量表等。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会计准则的改革与探索阶段(1978—1992 年)

1978 年后,我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1985 年3 月和4 月,财政部发布《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和《中外合资经营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试行草案)》,这是第一次引用国际通用会计处理方法,这就是现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套体系的最初的形式,是会计制度迈向国际化的起点。

二、会计准则体系开始成立阶段(1992—1997 年)

1992 年11 月30 日财政部颁布了 《企业会计准则》,于1993 年7 月1 日生效在全国所有企业施行,紧接着陆续出台了大量借鉴国际惯例的分行业会计制度,把全国各行业的企业会计工作统一到一个标准上,实现了会计指标的工程统一。紧接着财政部于1995 年4 月、7 月、9 月陆续制定颁布了30 个具体会计准则。

三、会计准则大力发展阶段(1997—2006 年)

1997 年5 月22 日,财政部正式颁布了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于1997 年1 月1 日实施。在这之后,又先后颁布了16 项具体会计准则以及大量借鉴了国际会计惯例。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新颁布的准则只适用于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仅适用于一部分。

四、会计准则体系不断改善阶段(2006—2014 年)

2006 年2 月15 日,财政部颁布了由1 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包括首次发布的22 项新具体准则和16 项具体准则)组成的新会计准则,要求2007 年1 日起在上市公司率先执行。这次发布的会计准则体系在总体上完全借鉴了国际惯例,与国际准则基本一致,同时,针对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及法律环境,针对经济发展的各项经济事项及交易,选择了与之相符的会计处理方法,这是一个重要里程碑。

五、会计准则趋同成熟阶段(2014 年至今)

为了促进《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不断趋同,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开始不断改革完善。2014 年初,财政部对会计准则进行改革修订,规模之大、影响之深都是空前的。总共修订6 项会计准则,发布了3 项新准则及1 项补充规定,于2014年7 月1 日起在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内施行,鼓励在境外上市的企业提前执行。新的会计准则主要有《企业会计准则第39 号———公允价值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企业会计准则第9 号———职工薪酬》、《企业会计准则第33 号———合并财务报表》、《企业会计准则第40 号———合营安排》、《企业会计准则第2 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41 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企业会计准则第37 号———金融工具列报》。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30 号、第37 号、第41 号具体准则所涉及的是财务报表的披露;企业会计准则第39 号公允价值计量说的是公允价值是如何确定的,涉及方面主要是评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9 号职工薪酬是新修订的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40 号合营安排主要是将合营安排分为了共同经营和合营企业两个部分,共同经营和合营企业各自有一套会计处理方法;第2 号长期股权投资和第33 号合并财务报表是众所周知的重难点。从新的《企业会计准则》颁布至今,其实施范围正在逐步扩大,预计不远的将来全国范围内绝大部分企业都将统一执行新准则。

为了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保持本质上趋同,根据我国企业和资本市场发展的状况,2014 年7 月29 日,财政部决定,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二条第五项修改为:“(五)公允价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计量。”即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进行了修订,公允价值就是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这一修改具有重大意义,预示着一个以基本准则为主导、包含41 条具体准则(后续或许还会有新准则)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诞生。此次修订及制定的“公允价值准则”成为亮点,公允价值设定受益计划这两项已经与国际会计准则别无二致。

总之,会计准则变迁就是会计国际化趋同过程,是会计规范体系逐步完善过程,是会计准则逐渐取代会计制度过程,同时也是实现交易费用最低化过程。为了紧随国际会计准则变动,会计准则变化相对较为频繁,但这对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会计政策法规在不断改革,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继续教育内容以国家新颁布和修订的财经法规、准则制度为主要内容。因此,浅谈企业会计准则的改革,揭示其发展变化的五个阶段,说明与国际准则趋同的必然性及构建新会计准则体系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会计,继续教育,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1]王建新.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成就与发展趋势[J].中国总会计师,2006,(2).

[2]陈佳颖.我国会计准则变迁研究[J].财会月刊,2007,(5).

[3]葛家澍.创新与趋同相结合的一项准则[J].会计研究,2006,(3).

[4]李晖.我国会计准则变迁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民营科技,2009,(6).

[5]李应芳.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J].时代经贸,2008,(6).

论法务会计的内容 篇3

[关键词] 法务会计司法会计调查会计诉讼支持

一、关于法务会计的内容的主流观点

关于法务会计的内容(也有学者称为法务会计的范围或服务领域),目前我国多数学者认为:法务会计的内容取决于各国法律体系的完善程度和法律法规对经济活动、经济行为、财产、资源等规定的详细程度,因此各国在不同时期,法务会计的内容有所不同。当前我国法务会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企业税务会计(税收理算会计);(2)债权债务会计;(3)保险赔偿理算会计;(4)社会公正会计(中介会计);(5)物价会计;(6)基金会计(社会福利保障会计);(7)司法会计;(8)海损事故理算会计;(9)社会保障会计等。但对于这些项目的具体含义,学者们还未能作出较为详细的解释。

本文认为,将现行会计核算、经济估价和司法会计的一些内容笼统纳入“法务会计”是否合适,还有待细细探讨。要界定法务会计的内容,我们有必要先厘清两个问题,即法务会计的内涵及其与我国司法会计的关系。

二、法务会计的内涵

对于法务会计的内涵,在会计界大致形成了以下三种观点:

法律会计问题论认为,法务会计研究和解决的是法律中的会计问题,它是将会计、审计与调查技术相结合,对经济案件或纠纷中的财会事实进行计算、检验、分析、认定,将证据规则与之相结合并给法庭提供相关证据,其主要内容是诉讼支持与调查会计。

会计法律问题论认为,法务会计研究和解决的是会计中的法律问题,它研究如何规范和保护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维护其合法权利,支持会计职业界发挥社会赋予它的角色作用,或者是以会计与法律知识处理财务事实与企业违法问题的关系,并运用于法律上的鉴定,以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法律会计双问题论认为,法务会计既研究和解决会计中的法律问题,也研究和解决法律中的会计问题。换言之,法务会计一方面要查明相关财会问题,调查、收集、固定证据,形成专家意见,并运用于法庭作证;另一方面还需分析法律问题出现的原因、性质、责任及如何适用法律追究责任人的刑事犯罪或民事赔偿责任等。

按照会计法律问题论或会计法律双问题论,所有会计都可以纳入“法务会计”,因为任何会计行为都不能脱离法律的规范。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本文采纳法律会计问题论,要把握法务会计,就要将法务会计工作、法务会计人员、法务会计技能三方面相结合。法务会计以出现法律问题为前提,它为解决争议服务,而正常情况下的纳税核算、保险业务核算等不需要考虑诉讼程序和证据规则等,仅属特殊业务会计。如果仅因为在计算应纳税款、记录社会保障基金、计算海损事故损失额等时要用到相关法律法规,就将其列为法务会计,是缺乏说服力的。

三、重新审视法务会计与司法会计的关系

司法会计是20世纪50年代由前苏联传入我国;而法务会计则是近年来才在我国兴起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严重,信任危机频频爆发,使人们产生了强烈要求司法干预,重建市场秩序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会计学界不少学者积极寻求解决之道,正好这时美国的Forensic Accounting频频出现,于是提出借鉴美国的“法务会计”(Forensic Accounting),建立我国法务会计体系的主张。从我国现状来看,司法会计是法律界在研究,而法务会计则是会计界在研究。

英美法系的“法务会计”与我国的“司法会计”存在明显的差异:

1.法系基础不同。法务会计和英美法系的法律相关,司法会计和大陆法系的法律相关;

2.委托制度不同。法务会计与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相适应,通常由当事人自行决定和委托,在某些例外情况下也可由法院指定,而且,双方当事人可以同时聘请法务会计人员提供专家证言。司法会计与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相适应,通常由法官决定鉴定的开始和选任鉴定人。鉴定人为法官的助手,其参加诉讼的目的是弥补法官专业知识的不足。

3.证据作用不同。法务会计的专家证言不是独立的证据材料,因为其并非切身体验而是对事实的判断意见,其与普通证人的证言在法律效力上是等同的。由于专家证言可能因为维护当事人利益而不够独立,所以,法务会计人员作为专家证人必须出庭接受询问、质证被法官和陪审团认可后才能采信。司法会计鉴定结论一般可作为证据,对法官就事实的认定具有重大的影响力。目前,司法会计鉴定制度一般允许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要求鉴定人出庭作证,或由法官依职权决定鉴定人出庭作证,以便让鉴定人就其鉴定结论进行解释,并对鉴定结论得出的过程和采用的方式予以说明。

作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法务会计包含司法会计的观点。主要是由于我国会计界缺乏与法律界的沟通,不了解我国的司法会计,希望引进英美国家的法务会计制度,以弥补我国的“空白”。但这种观点却忽略了我国具有大陆法系传统,在法律制度上自然会与英美国家有很多不同。在我国法务会计和司法会计应归于一体,法律界和会计界应加强沟通,整合研究力量,共同致力于这门学科的发展,会计界发挥技术优势,法律界提供法律背景及证据程序上的意见,构建统一完善的理论体系,以更好地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加强经济监督,促进市场经济和谐发展。至于这门学科的名称,作者认为还是“法务会计”一词比较好:过去我国的会计学者因为“司法”二字而不愿意介入“司法会计”学科研究,缺少会计学者的介入是我国在司法会计实务理论研究方面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法务会计”一词现在已经逐渐被人们认可,我们现在要发展的“法务会计”与我们原有的“司法会计”并不一致,而是英美法系的“Forensic Accounting”与我国的“司法会计”的结合与创新,为避免误导,还是建议采用“法务会计”一词。

四、我国法务会计的内容的界定

法务会计是在社会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会计界对法律界的专业支持,是会计专业人员为解决或处理法律事项或问题提供的专业服务,法务会计是协助而非直接处理或解决法律事项,它是查明或认定法律事项所涉及的财会事实。

近几十年来,两大法系国家都努力地从对方制度中相互借鉴,以扬其长,避其短。我们也应当借鉴英美法系国家法务会计相关制度,不断发展我国的“法务会计”。本文认为,法务会计的内容主要是法务调查会计和诉讼支持。调查会计通常与犯罪案件的调查有关,主要是通过会计记录、会计资料、由会计人员综合运用会计学、审计学、财务学、侦查学等方法,对各类经济欺诈案件事实进行调查、澄清的法务会计应用领域。包括证券舞弊、保险舞弊、回扣和犯罪过程的调查等。

诉讼支持主要与诉讼程序相关联,是在司法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法务会计应用领域,它是通过对特定经济犯罪、经济过失和经济纠纷案件进行会计计量与反映,对特定的经济事项(案件)提供会计分析,为法庭对有关经济案件最终裁决提供重要的依据,从而为法庭和诉讼当事人提供的一种专门服务。简单的说,它是对正在进行的或悬而未决的法律案件中具有会计性质的问题提供帮助。在英美法系国家,按照负责的对象不同,法务会计诉讼支持业务分为诉讼协助和法庭服务两大块。其中诉讼协助业务包括:

(1)评估诉讼风险并参与诉讼策略的制定;

(2)审查、鉴定和收集财会事实证据;

(3)咨询及参与谈判;

(4)会计与审计准则遵守情况的认定;

(5)损失计量。

而法庭服务则主要体现为充当专家证人出庭作证或质证。当然我国实行的鉴定人制度,法务会计在我国提供的法庭服务就主要体现为充当鉴定人出庭作证或质证。

参考文献:

[1]于朝著:司法会计学,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第18页

[2]谭立:法务会计本质的若干视角.《财经论从》,2005年第5期

[3]黎仁华著:法务会计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第198页

基础会计内容介绍 篇4

第一天:1.介绍该课程的内容

2.讲述考试类型、侧重点和学习方法

3.讲授第一章总论(会计的发展、特征、对象、职能、基本假设等)

第二章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主要分类,很重要)

第三章会计等式和复式记账(教材重点与难点,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第二天:第三章 会计等式和复式记账

第四章 会计凭证(掌握凭证的分类、填制方法、审核内容等)

第五章 账簿(掌握账簿的分类、填制方法、记账规则等)

第三天:第六章 账务处理程序

第七章 财产清查(掌握财产清查的分类、清查方法、清查的账务处理等,实用性

较强)

第八章 财务报告(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编制方法及运用)

第四天第九章 财务报告

第十章 主要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处理(本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第五天:第十章 主要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处理(本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经典计算分析题解析

应付会计职责内容 篇5

2) 每月准确编制《内部管理报表》及相关附表,报送财务负责人及集团财务部。

3) 每月准确编制《财务月报》,并报送相关负责人。

4) 负责个人往来款项管理及清欠工作。

5) 负责预算收集填报工作。

6)月末完成费用类会计科目对账工作,确保账实相符。

7)对会计帐目及凭证按月装订成册、妥善保管,邮件、电子数据按期备份。

8) 做好内部数据支撑工作。

基础会计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篇6

1.概念表述不符合逻辑的要求。

对概念的表述也称为对其下定义。下定义作为揭示内涵的逻辑方法, 要指出概念中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 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可是, 按照上述规则去分析现行基础会计的概念就会发现, 很多概念并不符合这些规则。例如, 将会计要素表述为“是企业交易、事项的具体化, 是会计报表的基本要素, 也是账户的归集和概括。”而反过来又将会计账户定义成“是指根据管理需要和信息使用的具体要求, 对会计要素的内容进行的科学的再分类, 并给每一类别以标准的名称和相应的结构。”这就犯了交叉定义的逻辑错误。

2.理论内容前后矛盾。

理论内容必须前后一致, 才能形成一个完备的知识体系。可是, 现行“基础会计”的个别理论内容却存在前后矛盾的现象, 不能自圆其说。例如, 将会计要素确定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并进一步定义收入和费用都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和总流出;而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但是, 在介绍会计等式时又指出“收入-费用=利润”。显然, 如果前述的会计要素组成和定义无误, 那么后面的会计等式就不能成立。再例如, 在分析所得税费用的性质时明确指出“所得税作为企业取得可供分配的净收益 (即税后利润) 所必须花费的代价, 是企业的一项费用, 而不是收益的分配。”可是, 所得税符合费用的定义吗?能够参与营业的计算吗?这显然又是前后矛盾之处。

3.割裂会计工作基本过程。

现行的基础会计教材在很多地方割裂了会计工作的基本过程, 或者未能科学描述各项工作的继起关系。例如, 将会计分录和记账凭证的填制分别放在两个章节中介绍, 就会导致初学者的误解。再例如, 介绍对账的内容时认为对账包括账证、账账、账实、账表核对, 可是在对账、结账之前会计报表尚不能编制, 财产清查尚未讲解, 这些核对就会让学生费解。

二、基础会计教学内容体系的重构

基础会计作为向初学者传授会计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课程, 就必须采用符合逻辑的严密推理过程和贴近生活的事例向初学者介绍会计学的基本原理, 使学生像学习数学和物理学那样建立会计的基本概念逻辑, 培养通过逻辑推理自行得出会计概念和方法的技能, 以便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会计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为后续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另外, 作为教材, 必须依据自我教育的理论进行写作, 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出发去阐述新的知识, 避免用后面的概念解释前面概念、使用后续理论说明先行内容的情况, 使初学者容易把握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易于形成完整的内容框架体系, 易于理解和学习, 进而提高接受效率,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此, 笔者认为应对基础会计所涉及的理论内容进行重新安排。将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按照理论逻辑展开, 通过对会计发展史的分析, 研究其基本概念、职能和目标, 得出会计是一个提供信息的工作系统;“提供信息”必会出现信息生产者和阅读者, 为防止阅读者对生产者所提供的信息发生误解就必须对信息生产前提、信息应达到的质量要求、信息生产的基本工作要求等会计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做出先行约定;有了会计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就必须进一步研究财务会计应该提供哪些信息、应该使用怎样的工具、方法和工作流程来生产这些信息, 以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客观可靠生产。第二部分按照会计工作的基本过程展开, 将一个会计期间的会计工作分成平日业务的会计信息记录、期末业务的会计信息记录和财务会计信息的综合报告三个阶段, 分别介绍每一阶段的工作过程和方法。第三部分以一个具体企业的一期经济业务为例介绍财务会计理论和方法的运用。这三个部分紧密结合, 完成了基本概念和理论介绍、具体工作技能和方法讲解、应用实例展示三项教学内容。

三、基础会计教学内容的重要调整

1.概念的调整。

为了解决前述的现行基础会计概念表述上存在的问题, 笔者建议对其一些基本概念的表述做出调整, 例如: (1) 将会计要素定义为:财务会计所应提供信息的指标大类, 从不同方面反映着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情况与结果。 (2) 将会计科目定义为: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进一步科学分类所形成的项目。 (3) 将会计账户定义为: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 具有一定的结构 (格式) , 用来系统、连续地核算经济业务事项增减变化情况及其结果的一种工具和手段。 (4) 将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依次定义为:决定某一项目是否记入财务会计要素以及何时记入哪个财务会计要素的过程;在某种标准单位下确定某项应确认的财务会计要素数额的过程;将已确认应在现在进入财务会计系统的项目以所计量的金额采用特定方法记载在财务会计系统中的具体财务会计工作;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5) 将账项调整定义为:企业会计人员在会计期末对持续进行的经济业务或事项的累积影响进行了集中会计核算的行为。

2.理论分析的调整。

由于上述的概念都要由理论分析推理得出, 所以就必须对现行的一些理论分析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整。理论分析调整总的要求是:采用严密的理论逻辑, 利用已知的概念和原理推导出新的概念与原理。 (1) 关于借贷记账法。现行的基础会计教材在介绍这部分内容时, 并未将其与会计的发展、经济业务导致的会计要素金额变化规律、会计账户结构设计原理等联系起来, 或者联系得并不紧密。这就导致学生的费解。笔者建议应将这些内容联系起来阐述, 形成一个必然的逻辑体系。具体说来, 从社会经济活动所需资金由单一来源走向多种渠道, 说明记录经济活动的方法必须要从单式走向复式;从经济活动的每笔具体业务必会引起反映该业务的至少两个会计要素的数额发生方向相反的变化, 说明需要从两个方向上记录一笔经济业务;从会计要素数额只能发生增减变化, 说明会计账户的结构应设计成两个记录数额变化的方向;从方便标识的角度说明需要为记录会计账户数据变化的方向起一个名字, 而这个名字因为历史的原因被定义成了“借”和“贷”。这样, 以“借”和“贷”为记账符号来区分经济业务引起的会计账户数据变化方向的一种复式记账法就是借贷记账法的概念就顺理成章地得出了。 (2) 关于账项调整。现行的基础会计教材在介绍账项调整的原因时通常表述为:由于会计分期假设导致经济业务的权责变化和资金收支处于不同的会计期间, 为了贯彻权责发生制的会计确认基础, 就必须在会计期末进行账项调整。可是, 这必然带来逻辑上的问题。因为, 所有权责变化和资金收支处于不同的经济业务的核算都受到会计分期和权责发生制的约束, 可是我们并不将这些核算全部称为账项调整。例如, 企业销售商品未收到货款, 我们要在销售时而并非期末记录收入和应收款, 也不说这是账项调整。为消除这一问题, 笔者建议将账项调整的原因作新的表述。具体说来, 将企业的经济业务分为两类:一类经济业务导致企业的权责变化是非持续的, 例如赊销产品、支付承兑手续费等;另一类经济业务导致企业的权责变化是持续的, 例如提供持续的劳务、负担借款的利息等。这些经济业务都需要按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 但对第二类经济业务每天均进行核算显然会非常繁琐。这时, 会计分期假设为我们提供了方便, 使得我们可以在会计期末对持续经济业务的累积影响统一进行会计处理, 这就是账项调整。

3.具体内容安排的调整。

具体内容安排的调整是依据教学内容体系的调整进行的, 除了在内容体系调整中已经体现出来的一些调整 (如将会计账簿的格式与种类介绍和会计账簿的登记分开安排在不同章节, 将财产清查安排在对账和结账之前) 外, 笔者还建议对个别教学内容作出调整。 (1) 在会计要素中增加利得和损失要素。关于是否增设利得和损失要素的争论已有很长时间, 虽然从理论上说, 学者们基本倾向于增设或按国际会计准则将收入与费用要素改为更广义的收益和费用要素, 但我国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由于受已发布的更高层次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限制, 仍然规定会计要素只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而将利得和损失作为二级要素使用。这并不能解决收入、费用与利润要素在数量上的不等关系, 也无法将“所得税费用”科目归入一个会计要素之中。故此, 笔者建议增设利得和损失要素, 并明确定义他们反映的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导致的经济利润流入或流出, 从而构成“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利润”的新会计方程式, 并为将“所得税费用”科目归入损失要素开辟了道路。 (2) 将会计分录的讲解调整到记账凭证的填制之后。现行的基础会计教材基本上是在介绍借贷记账法时就讲解会计分录, 然后在讲解记账凭证的填制时再说明会计分录是记账凭证要填写的内容。应该说, 这样的讲解也没有什么错误, 但是问题在于, 受教学手段等的限制, 我们日常对学生进行训练的是编写会计分录, 而不是填制记账凭证 (甚至有些为非会计学专业学生编写的会计学教材干脆删掉了会计凭证的填制的内容) 。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将编写会计分录和填制记账凭证割裂开来, 引起不必要的误解。为此, 笔者建议在讲解借贷记账法时只介绍记账符号、账户结构、记账规则、试算平衡等内容, 而将会计分录的概念和编制方法后置于填制记账凭证之后。这样, 就可以使学生理解会计工作的正常内容是填制记账凭证, 而填制记账凭证的核心问题是确定将经济业务记录到会计账簿上所应借记和贷记的会计科目与金额。但是, 在教学过程中和会计人员进行演算等实际工作过程中, 如果完全按格式填制完整的记账凭证, 将导致需要大量的表格或单据, 浪费时间和资源。所以, 在这些过程中, 人们会将记账凭证中的核心信息抽出来, 按照一定格式做成简单的记录形式, 即会计分录。笔者认为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理解并形成会计工作的整体概念。

摘要:传统的基础会计教学内容存在着概念表述不符合要求、理论内容前后矛盾、割裂会计工作基本过程等问题, 不利于向初学者传授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不能使初学者得到会计学理论思维的训练。为此, 文章就基础会计的教学内容进行逻辑重构, 分成基本概念和理论介绍、具体工作技能和方法讲解、应用实例展示三项教学内容, 并对其中的一些概念、理论分析方法和具体内容进行调整, 形成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 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能力。

关键词:基础会计学,教学内容体系,逻辑分析

参考文献

[1].葛家澍, 刘峰主编.会计学导论, 立信会计出版社, 1999 (8)

[2].葛家澍主编.会计学 (财务会计分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1)

[3].陈信元主编.财务会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6)

[4].薛洪岩主编.基础会计教程.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3 (7)

[5].李泽红, 张惠如主编.会计学基础.科学出版社, 2005 (8)

会计存货准则内容变化的研究 篇7

一、引言

存货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它的正确确认、计量和披露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具有重大的影响。我国原《企业会计准则——存货》对规范企业存货的核算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如确定发出存货实际成本的移动加权法和后进先出法不具有普遍性,或不能真实地反映存货流转情况;对需要通过相当长时间的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销售状况的存货,将其借款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不利于客观、真实地反映存货成本。因此,为了建立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进一步规范存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向有关各方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财政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合理内容,针对我国会计实践中的问题,对旧存货准则重新进行了修订,并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并要求上市公司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二、会计存货准则修订前后的变化

(一)总体结构

新存货准则由总则、确认、计量和披露共四章二十二条组成;而旧存货准则由引言、定义、确认、初始计量、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期末计量、存货成本的结转、披露、衔接办法和附则共十部分三十条组成。

从总体内容上看,新存货准则比旧存货准则更为概括、具体。

1.新存货准则取消了旧存货准则的“定义”部分,而是将其内容贯穿于整个存货准则体系之中。例如,在“确认”中明确了存货的定义;在“计量”中明确了可变现净值和制造费用的定义等。

2.新存货准则“计量”部分涵盖了旧存货准则“初始计量”、“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期末计量”、“存货成本的结转”等部分的内容,显得更为简单而且精确。

3.新存货准则取消了旧存货准则中“衔接办法”和“附则”两部分内容,而是由财政部与其同时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来规定。

(二)适用范围

旧存货准则规定;“本准则不涉及:(1)因建造合同而形成的在建工程;(2)农业企业收获的农产品和采掘企业开采的矿产品;(3)牲畜等与农业活动有关的生物资产;(4)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存货的初始计量。”而新存货准则第一章第二条规定:“消耗性生物资产,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通过建造合同归集的存货成本,适用《企业會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相比之下,新存货准则的适用范围更广。

(三)存货成本

1.采购成本

新准则规定:“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进口关税和其他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旧准则则规定:“存货的采购成本一般包括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直接归属于存货采购的费用。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等。”新存货准则中取消了对商品流通企业存货采购成本内容的说明条款,同时在“不计入存货成本”的项目内删除了原存货准则中有关“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仓储费等费用”的内容。旧准则与原执行的《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衔接,对商品流通企业的存货的采购成本做出单独规定:新准则则取消了该项规定。

2.加工成本

旧准则规范存货的加工成本确定时,列举了可选用的制造费用分配的方法、联产品加工成本可选用的分配方法,并规定了主副产品加工成本的分配方法;新准则则仅仅提出“企业应当根据制造费用的性质,合理地选择制造费用分配方法”、“在同一生产过程中,同时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并且每种产品的加工成本不能直接区分的,其加工成本应当按照合理的方法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未在准则正文中对制造费用分配等方法进行列举。

3.其他成本

旧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确定”;新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强调了公允价值的运用。但新准则亦未具体规定如在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情况下,存货的价值应如何确定,相信会在配套的准则指南中做出规定。另外,旧准则专门规定了接受捐赠及盘盈存货的成本确定方法;而新准则未对此作出规定,新准则中删除了捐赠方提供了有关凭证、捐赠方未提供有关凭证情况下企业接受捐赠存货成本确定的说明。笔者认为,这与本次准则体系修改、公允价值在会计计量中的重新引入有关,即接受捐赠及盘盈存货的成本可都以相关存货的公允价值加上相关的税费确定,无需再做出专门的规定。新准则规定“企业提供劳务的,所发生的直接从事劳务提供人员的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以及可归属的间接费用,作为存货成本计量”;旧准则则无此方面的规定。

(四)借款费用

按照新准则第十三章第十条的规定,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了某些存货项目中(而不只限于使用专门借款购建的固定资产),即一些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够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如造船厂的船舶等的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因为如大型船舶这样的存货,造船厂仅靠自有资金根本完不成,必须借助于银行借款,而企业取得的银行借款又分不清专门借款与非专门借款,原准则规定只允许专门借款的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规定不够合理。新存货准则与新借款费用准则相对应,规定“应计入存货成本的借款费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规定处理。”因原会计准则中仅规定用于固定资产的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所以旧准则不涉及存货成本中的借款费用问题。

(五)发出存货成本

旧存货准则对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采用不完全列举的方式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各类存货的实际情况,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可以采用的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等。”

新存货准则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即新准则中存货发出成本的确定方法仅包括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三种方法,取消了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这两种方法。这样做主要考虑了以下几点:1.确定发出存货实际成本的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不具有普遍性或不能真实反映存货的流转情况。比如,一些企业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但其中不少企业为避免先购入或先生产完工验收入库的存货存储时间过长,导致货物变质或毁损,便将先入库的货物先发出,造成存货的实物流转与成本流转相互脱节;2.改进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已取消了确定发出存货实际成本的后进先出法,新存货准则取消后进先出法,便于我国的会计准则与相关国际会计准则进一步达成一致;3.移动平均法实质上是加权平均法的一种形式,国际会计准则也没有使用移动加权平均法。

(六)可变现净值

新存货准则规定:“企业持有存货的数量少于销售合同订购数量的,其会计处理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旧存货准则未作此方面的规定。

新存货准则可变现净值的特征表现为存货的预计未来净现金流量,而不是存货的售价或合同价。

企业预计的销售存货现金流量,并不完全等于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存货在销售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以及为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还可能发生的加工成本等相关支出,构成了现金流入的抵减项目。用企业预计的销售存货现金流量扣除这些抵减项目后,才能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凿证据是指对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有直接影响的客观证明,如产成品或商品的市场销售价格、与产成品或商品相同或类似商品的市场销售价格、销货方提供的有关资料和生产成本资料等。

不同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方法为: 1.产成品、商品和用于出售的材料等直接用于出售的商品存货,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当以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确定其可变现净值。2.需要经过加工的材料存货,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当以所生产的产成品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确定其可变现净值。3.资产负债表日,同一项存货中一部分有合同价格约定、其他部分不存在合同价格的,应当分别确定其可变现净值,并与其相对应的成本进行比较,分别确定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或转回的金额。

(七)跌价准备

旧存货准则规定:“企业每期都应当重新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如果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则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应当减少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新存货准则则规定:“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因为新旧准则对存货跌价准备计提的基准处理方法都是个别认定(即按单个存货项目计提),所以新准则规定“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比旧准则规定的“转回的金额应当减少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更加严密。

(八)摊销方法

与存货发出成本的确定方法一样,旧存货准则采用的是不完全列举的方法,规定:“企业应当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成本费用。可选用的方法有一次转销法、五五摊销法等”;新存货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将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方法明确规定为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两种。

(九)盘亏或毁损

旧存货准则规定:“盘亏或毁损的存货所造成的损失,应当在发生的当期计入损益”;新存货准则在第三章第二十一条中进一步说明:“企业发生的存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存货的账面价值是存货成本扣除累计跌价准备后的金额。存货盘亏造成的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根据造成存貨盘亏或毁损的原因,具体分别以下情况进行处理:

1.属于计量收发错误和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存货短缺,应先扣除残料价值、可以收回的保险赔偿和过失人的赔偿,将净损失计入管理费用;

2.属于自然灾害等非常原因造成的存货毁损,应先扣除残料价值、可以收回的保险赔偿和过失人的赔偿,将净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

以上处理可以使企业对存货发生盘亏或毁损的会计处理规定更加明确、具体。

(十)披露

1.新准则调整了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存货信息内容。2006年,由于整个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完成,应在会计报表中披露的内容都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进行规范,故各个新的具体会计准则在披露这个部分均只是规定在附注中应披露的内容;而旧准则在披露这个部分中除了规范附注中应披露的内容外,还包括了在财务报表中应披露的内容。

2.新存货准则强调应当披露各类存货的期初和期末账面价值,对其总额的披露没有作出具体规定;而旧存货准则强调不但应当披露其当期期初和期末账面价值,而且应当披露其总额。

3.新存货准则强调应当披露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和转回的有关情况;而旧存货准则对此没有具体规定。

4.新存货准则对存货取得的方式、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方法以及当期确认为费用的存货成本,如主营业务成本等没有要求进行披露。

5.因为新存货准则删除了存货发出成本的后进先出法,所以在新存货准则的信息披露中也相应地删除了旧存货准则中“应当披露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的发出存货的成本与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移动加权平均法确定的发出存货的成本的差异”的内容。

三、新存货准则对企业会计实务和学术理论的影响

(一)借款费用计入存货成本

借款费用计入存货成本的做法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将借款费用计入存货成本将产生的影响有:1.影响某些企业(如大型船舶制造业、飞机制造业等)的产品生产成本构成。这些企业如果靠借入资金进行产品生产的话,那么其产品生产成本的构成项目将在原有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的基础上增加借款费用这一成本项目,按旧存货准则的规定,这时的借款费用应作为财务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新存货准则却将其计入了产品成本,这必然会导致产品成本上升,从而增加报告期存货资产和利润。2.利用不同筹资渠道取得资金所生产出的产品的成本缺乏可比性。用借入资金生产的产品成本与用自有资金生产的产品成本出现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企业与企业之间因生产产品(甚至是相同的产品)所需资金的来源不同而使其产品成本不具有可比性,甚至可能是同一企业前后各期因产品生产所需资金来源渠道上的差异导致产品成本前后会计期间缺乏可比性。3.“相当长时间”具有不可操作性。新准则所规定的“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中的“相当长时间”究竟是多长时间很模糊,这种表述难以操作,除非给出一个明确的时间界定,否则为生产产品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同样可能被企业计入当期损益,从而出现利润操纵问题。

(二)存货出售、存货跌价准备应当予以结转

新存货准则增加了存货出售时必须结转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的内容。如某企业将库存的20000件产品全部予以出售,单价100元,增值税率17%,税款收存银行,单位成本80元,该批产品已提存货跌价准备100000元,则新旧存货准则的账务处理分别为:

旧存货准则账务处理:

借:银行存款234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2000000

应交税金 340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1600000

贷:库存商品 1600000

新存货准则账务处理:

借:银行存款234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2000000

应交税金 340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1500000

存货跌价准备100000

贷:库存商品 1600000

通过上述账务处理可以看出,新存货准则规定存货出售时应结转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由此将产生的影响有:1.实施新准则后,虽然存货出售时结转存货跌价准备并不会影响企业的利润总额,但会增加销售当期的毛利,在利润表上则表现为当期主营业务利润的增加;2.在存货跌价准备按单项计提时,每种存货的跌价准备是确知的,出售时便于结转,若存货跌价准备是按类别或合并计提的,在存货出售时因为存在着存货跌价准备在各种存货间的分摊问题,从而使存货跌价准备的结转比较复杂;3.存货出售要结转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这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处置时结转减值准备保持一致,这样做便于理解,也能够更准确、及时地反映存货的资产价值,不会导致账面资产虚增。

(三)接受投资者投资存货的成本,按公允价值确定

接受投资者投资存货的成本,按公允价值确定。由此产生的影响表现为两方面:1.避免了对投资者投入存货成本的人为操纵,避免了存货资产的失实,便于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更为可靠的存货资产价值;2.目前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健全,公允价值的确定仍是一个难题。新存货准则并未具体规定如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情况下,存货的公允价值究竟该如何确定的问题,因此如果不对此做出明确规定的话,企业对存货资产价值的操纵问题仍不可避免。

(四)专门规定劳务存货成本的确定

新《企业会计准则》专门规定了如何确定劳务存货成本,使存货内涵扩大,由此可看出新存货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劳务成本的确定上是一致的。此规定产生的影响是:1.扩大了存货的内涵,使存货不再局限于原材料、库存商品等实物范畴,存货资产可以是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也可以是不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2.体现了权责发生制原则,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企业存货资产的价值;3.实施新存货准则后,由于将原本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计入了存货成本,会使提供劳务所占比重较大的单位的利润产生不正常的波动。

(五)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

新存货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由此产生的影响表现为:1.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操纵利润的机会,避免了存货的实物流转与成本流转相互脱节的问题;2.避免了资产负债表日存货资产价值偏离市价的问题,符合以资产负债表为导向的观点;3.不会降低上市公司的报告期利润,从而不会使股票价格降低;4.与修改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保持一致。

其不足之处是取消后进先出法后,在短时间内,会对那些存货较多,原来又采用此法确定发出存货成本的企业的利润产生不正常的波动。

(六)低值易耗品和包裝物的摊销

新准则规定,企业只能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两种方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新旧准则的变化防止了企业利用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摊销方法的变化多计提或者少计提费用现象的发生,减少了人为操纵利润的空间。

(七)商品流通企业存货采购成本的确定

新存货准则取消了“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仓储费等费用”,如果真这样的话,新存货准则的实施将对整个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产生巨大的影响,必然会导致这些企业的存货资产和利润指标出现大幅度的波动。

(八)接受捐赠及盘盈存货成本的确定方法

新存货准则取消了接受捐赠及盘盈存货成本确定方法的规定,相信这种变化与公允价值在会计计量中的重新引入有关。即:接受捐赠存货的成本按该存货的公允价值加上有关税费确定,而盘盈存货的成本则直接按相关存货的公允价值确定。但这同样涉及到公允价值难以确定的问题。

四、结束语

工程会计职责内容 篇8

2、核查及督查 :负责督查财务部颁发需要各部门执行程序的执行情况并提交督查报告

3、天猫淘宝积分数据核算

4、财务月度报告及相关数据整理 长期/预存、赠品数据、月度财务分析报告

5、往来客户对账

6、工资数据核算 月初提供每月各渠道达成数据,并完成各渠道绩效奖金核算,合并工资表(考勤部分)

7、原材料采购外账建账整理

8、发票整理

9、财务凭证装订

主管会计职责内容 篇9

2、负责摊提费用、在建工程、固定资产及累计折旧的财务管理;

3、负责对购进材料、运输成本、进项抵扣、费用报销等原始单据的保管及复核;

4、负责收款及付款凭证的会计处理;

5、负责日常费用支出的会计处理;

6、负责税收业务的跟踪及报表制作,并保证按时申报;

7、负责跟踪收入、成本及费用,及时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及经营情况;

8、负责银行对帐调节表的编制及年度汇总管理;

9、负责供货商及客户的往来对帐;

10、负责原材料采购的三单匹配及会计处理工作;

11、负责备品备件、包装材料等资材的会计处理;

12、负责销售出库单据的核对、匹配及增值税发票的开票工作;

13、负责增值税发票的购买、使用及保管;

关于战略管理会计相关内容的研究 篇10

【摘要】 如何处理企业现实与环境之间的均衡,已经成为众多管理者首先考虑的一个问题。而战略管理作为均衡现实与环境的基础,自然的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只有做好战略管理会计,才能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更加及时、有效的支持。

【关键词】 战略管理会计;分析方法

一、战略成本管理

低成本战略也是企业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法码,成本管理是最能体现企业综合管理的水平,它涉及到一个从项目投资、生产工艺与产品的研究开发与设计、生产与销售等进行全方位监控的过程。传统管理会计对成本的控制主要基于生产过程中与生产要素相关成本项目的控制,而战略成本管理是一种全面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方法,全面性是指成本管理的“全方位”、“全过程”与“全员”的三全管理过程,全方位提供了成本管理的视野,全过程是成本管理的步骤与程序,而全员是成本管理的重要保障。事实上,任何成本的发生都取决于特定的经济活动,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既是价值链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费用的发生和产品成本的形成过程,企业将产品交给顾客的同时,也将产品的价值移交给了顾客。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构成了相互联系的生产活动链,生产经营活动链也就是企业的价值链。价值链的分析不仅要分析构成价值链的单个活动,还要从价值活动的相互联系中分析各项活动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二、战略性经营与投资决策

传统管理会计在进行经营决策和投资决策的分析时,受许多先前假设的影响,存在着短期化和简单化的缺陷,很难从战略高度为企业提供有关全局性和长远性的决策所需要的有用信息。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各种相关、可靠信息的,在提供与经营投资决策有关的信息的过程中,克服了传统管理会计所存在的短期性和简单化的缺陷,以战略的眼光提供全局性和长远性的与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固定成本长期变动及产销不平衡的条件下本量利分析方法及其运用,在传统以短期为特征本量利分析模式中,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划分是以一定的相关范围为基础的,并假定产销平衡、产销量的变动不会影响价格和成本的变动,这样条件下建立的确定型的线性分析模式显然只适用于短时期内,从较长时期来看,这些因素很难保持固定不变的。考虑到这两方面的因素,就必须建立以(销量不确定和因素不确定)为特征的不确定条件下的本量利分析模型和以非线性为特征的曲线式本量利分析模型;二是表现在长期投资决策方面。传统的长期投资决策分析有两个假定基础:一个是资本性投资集中在建设期内,项目经营期不再追加投资;另一个是营运资金在期初一次垫付,期末一次收回。战略管理会计突破了这两个假定,把资本性投资与营运资金在项目经营期间随着产销量变化而变动的部分也充分考虑了进去,企业可根据变动部分合理的调整制定新的投资决策。

三、战略性业绩评价

从战略管理的角度看,业绩评价是连接战略目标和企业经营活动的桥梁。良好的业绩评价体系可以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具体化,并且有效地引导管理者的决策行为。传统管理会计以投资报酬率来评价企业的业绩,它的缺陷主要表现在:首先,投资报酬率是以一定期间的会计收益为基础来计算的,这极容易导致决策者的短期行为;其次,投资报酬率只是对结果的考评,难以体现对过程的控制。从战略角度看,企业的竞争能力受到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竞争态势的不同影响,竞争的加剧使以取得竞争优势和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的经营理念成为企业一切经营战略的核心思想。竞争使企业经营面临的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市场的增长、顾客的需求、产品生命周期、技术更新等的变化速度的不断提高,如何以最直接、最简便的方式满足顾客需求,如何构造企业的组织体系以便能够对环境变化作出灵敏反应,这都对企业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业绩财务计量方法由此受到挑战,这就需要企业在业绩的财务计量基础之上,从更高层次上对企业的业绩进行更为全面综合的评价。战略管理会计将战略思想贯穿于企业的业绩评价之中,运用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利用战略性业绩评价来保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企业业绩的综合评价包括业绩的财务计量和非财务计量两个方面。业绩的财务计量在传统上占主导地位。然而,当竞争环境越来越需要管理者重视和进行经营决策时,如市场占有率、技术革新、顾客满意度、服务水平、产品质量、市场战略、人力资源等非财务计量指标便被更多地用于衡量企业的业绩,在企业业绩计量方面起着更大的作用。非财务计量指标能更好的完成业绩计量的诊断职能,直接地计量生产活动,更好地预测企业未来资金流量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洪有护.《创建战略管理会计环境体系初探》.《北京工商大学报》.20 04(5)

[2]石胜永.《管理会计在我国大中型企业推广应用的调查报告》.《会计研究》.2005(11)

上一篇:铁路客车上水栓水力计算模型的建立与分析论文下一篇:继续教育总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