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经济学论文

2024-05-16

演化经济学论文(精选8篇)

演化经济学论文 篇1

摘要:与主流经济学相比,演化经济学的发展更具学科的交叉性和思想的多元性,其思想起源于达尔文时代的社会进化思想。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之后在制度经济学领域获得了正规的学术定义,随后奥地利学派对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方法的创新。

近三十年,纳尔逊和温特演化经济学的模型化使其更具操作性,而博弈论分析的引入使其在现代经济学的流派中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演化经济学;博弈论;模型化;奥地利学派

与主流经济学相比,演化经济学更加注重于动态因素的研究。

由于超越了主流经济学完全理性和个体偏好不变得到假设,使得演化经济学方法对于不管是微观还是宏观经济行为的分析更接近于现实。

近年来,使用演化经济学范式研究经济问题的文献也逐渐增多,在理论界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对西方演化经济学思想进行梳理,对在今后的的研究中能够更加精准的使用演化经济学这一工具分析问题有促进作用。

一、演化经济学思想的起源:达尔文时代的社会进化思想

生物和演化论隐喻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其中以德国和英国的发展程度最高。

在德语世界中,有机生物类比采取了许多种形式,跟许多种命题联结在一起,包括对有机主义本体论的描述、对个人所受社会影响的认同、对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的系统相互依赖的认识以及明确参照有机生物体成长过程的历史“阶段”理论。

在对社会经济系统进行分析时,可以认为它有自己的意志和想法,而这种意志凌驾于个人意愿之上。

在英国,1870―19间,生物学的化约主义十分常见。

大家普遍相信,社会进步最终取决于人类的基因遗传。

斯宾塞将社会比作一个活着的有机生物体,他认为社会知识追求各自目标的、自我约束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加上连接这些个人的社会安排,他强调有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过程。

社会进化思想与当今演化经济学思想相比,显然具有更大的应用范围,同时也更加抽象和概括,但思想的内核都指向了一个问题:制度是否可以设计?如果承认制度是可以设计的便承认了人类理性的超能作用,这便和主流经济学构成了同样的理性假设。

显然,达尔文时代的社会进化思想同时蕴涵了主流经济学的思想内核,比如黑格尔提出的世界历史是一个确定和序列。

二、早期演化经济学思想的流派:制度经济学和奥地利学派

这里的制度经济学是区别于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它的代表人物为凡勃仑。

演化经济学这一术语最早源于凡勃仑的著名论文《经济学为什么不是一门进化的科学》,而美国演化经济学会也是在美国制度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得以建立的。

凡勃仑综合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德国历史学派和马克思的观点和方法。

他从本能出发分析社会冲突和社会结构变化,将本能划分为建设性本能和破坏性本能,前者包括劳作本能、闲散的好奇心和父母之爱;后者包络竞赛、好斗和掠夺。

凡勃仑的工具―礼仪、金钱―工业的划分都是在这种本能演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他将社会知识分为工具性和礼仪性知识,工具性知识是实用的知识。

他通过这两种知识背后的拥有者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抗衡论述资本主义社会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而这种结构的变化也是制度变迁的方式。

凡勃仑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度主义,其出发点是制度作为社会结构的一种特定类型,不仅是一种约束,还能够潜在的改变行为者的目标或偏好。

制度对个人的行为具有重建力量。

同时,制度是个体在群体交往中的产物,制度不能离开个人的存在。

由此可见,此时凡勃仑的制度观中已经有了朴素的博弈均衡思想的存在。

另外,凡勃仑给出了制度变迁的一个范式,即本能―习俗―习惯―制度的制度变迁演变阶段,其中,习惯和本能是核心范畴,这其中既蕴含了道格拉斯诺斯的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思想雏形,也具备了纳尔逊和温特提到的惯例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的思想框架。

奥地利学派在演化经济学流派中独树一帜,原因在于它的观点与新古典经济学颇为类似,但方法论确实演化性质的。

奥地利学派预设经济行为人是在真实的历史领域中活动的。

这意味着未来的确具有不确定性,他们需要在个人的主观领域中进行经济分析。

与制度主义相比,奥地利学派更倾向于强调历史对个人决策行为的影响,因而可以因之构建经济运用所需的恰当的主观抽象概念。

相应产生的交互作用的复杂性被认为将会阻碍对历史过程进行宏观经济学上的正式描述。

自发秩序被看做是突发的,并内生于惯例、规范、规章、法律和其他制度中的。

因此在制度分析中,奥地利学派重视对新奇、能动性、异质性、过程性这类问题。

三、演化经济学的模型化:纳尔逊和温特的演化理论

纳尔逊和温特模型化了竞争市场中产生调整过程的机制,从模型化中所得出的结果,不管是与新观点理论的中间主张和终极主张都是相容的,而非冲突,但他们对于古典理论的异议却让人信服。

以产业行为分析为例,他们是以单个企业遵循的决策规则即惯例的用语进行的,产业行为被作为产业中单个企业行为的总和来分析。

惯例是指企业有固定的行事方式,生产、惯例、销售、投资与研发都有一定的惯例,整个企业的运转离不开这些惯例。

企业的惯例与人类的技巧有相似之处。

组织是由个人构成的,组织的行为可以归结为组织成员的个人行为。

理解技巧在个人发挥功能中的作用,就可以理解惯例在组织发挥功能中的作用。

熟练的个人往往不假思索的采取某种行为,而且许多知识是无法言传的。

企业的惯例通常是持久不变,但有时需要适应业已改变的市场情况而作修改,这需要搜寻新的知识和惯例,这就是熊彼特所说的创新过程。

企业的惯例犹如生物学中的基因,在经济变迁过程中起作用。

纳尔逊和温特先后使用模型分析了以利润最大化和长期均衡为条件静态选择均衡、企业和行为对已改变的市场情况的反映、演化经济增长和竞争过程中行业结构的变化。

同时,经济变迁的演化还为政策分析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即经济变迁的演化不仅通过市场机制,还通过有意识的社会政策来进行。

该政策观并不等同与主流经济学中的分析思路。

主流经济学认为政策是对市场失灵的补救,政策的目的是实现利益最大化。

演化经济学的政策观认为政策的实现受到信息、公平要求和官僚政治的限制,政策的选择很多时候并非最优政策,即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政策,而是“较好”的政策,即各种限制条件下的政策。

显然,这种政策观更符合实际情况。

四、演化经济学新进展:演化博弈论制度分析

演化博弈论这一分析工具的.引入为制度演化分析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也为演化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内容。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将这一分析工具用语制度分析,并取得突破性进展。

其中肖特在演化理论观点考察了制度源自理性设计还是演化生成,他通过博弈论模型再现了制度的演化过程,并验证了哈耶克的“自发秩序”理论。

他认为福利经济学必须研究形成社会行动博弈的规则以及有助于决定其结果的那些规则、法律和制度的比较最优性。

培顿・杨认为博弈者不是完全理性且信息不完全。

人们根据有限地数据进行决策,使用简单的可预测的模型,有时候还做一些无法解释甚至愚蠢的事情。

经过一段时间,这种简单的适应性学习过程就能趋同于颇为复杂的均衡行为模式,并把这种思路用于社会经济制度的研究。

他认为制度是由许多个体的积累性经验经过长期发展而出现,一旦他们互相作用结合成一种固定的期望与行为模式时,一种制度便产生了。

同时,这一理论对该过程会遵循的演化路径以及由此产生的制度形式的多样性做出定量的预测。

青木昌彦认为博弈规则是由参与人的策略互动内生,存在于参与人的意识中,并且是可自我实施的。

显然,这里的制度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外在约束条件,制度主体的经济行为也不仅仅是特定制度约束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而是“共有信念的自我维系系统,其实质是对博弈均衡的信息浓缩”。

这种关于制度的定义拓展了传统制度的分析范围和精确度。

该制度观引入了博弈论(古典博弈论、演化博弈论和主观博弈论)做为基础分析工具,博弈的主体为一固定集合的参与人,每个参与人面临一个技术上可行的行动集合。

行动集合决定了每个参与人的报酬分配,而决定报酬分配结果的规则称为博弈的外生性规则。

除肖特之外,多数博弈论制度分析者都声称自己是哈耶克主义者,并把自己的博弈论关于习俗、惯例、制度的经济分析的理论任务,界定为对哈耶克思想的程序化。

五、结论

综上所述,演化经济学思想的演化特点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来源于达尔文生物学和进化社会学,其思想的涵盖范围非常广泛。

二是演化经济学的研究经历了从抽象的思想研究到具体的经济现象研究的转变。

三是时至今日,跨学科研究依然是演化经济学研究的鲜明特点。

参考文献

[1] 杰弗里・M・霍奇逊著,任荣华等译:演化与制度:论演化经济学与经济学的演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理查德・R・纳尔逊,悉尼・G・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M].商务印书馆,.

[3] 杨虎涛:演化经济学讲义―方法论与思想史[M].科学出版社,.

[4] 库尔特・多鲁弗著,锁凌燕译:经济学的演化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 H ・培顿・扬:个人策略与社会结构―制度的演化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

[6] 安德鲁・肖特著,陆铭、陈钊译: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7] 青木昌彦著,周黎安译: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远东出版社,.

演化经济学论文 篇2

香港位于珠江口外东侧,西与澳门隔珠江口相望,北同深圳相毗邻,是中国大陆南部沿海的行政特区,由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三部分组成,全境面积约1104平方公里,其中香港岛面积80.47平方公里,九龙半岛面积46.93平方公里,新界面积及235个离岛约976.57平方千米。

香港在封建时代,经济属于乡村经济的范畴,开发较晚且经济发展缓慢。在此期间香港的海洋经济主要是以渔业、航运业、制盐业和采珠业为主。在小渔村时期,香港的渔业和航运业最为繁荣,这也是香港最古老的两个行业。沿海许多船户人家往往在渔业旺季以捕鱼为主,在淡季兼营航运。香港地区海岸线长,潮墩和草荡很多,为制盐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由于香港不仅盛产食盐,而且地理位置优越,使得其当时成为食盐贸易最集中的港口。小渔村时期的香港采珠业也盛行一时。而清初时期实行的“迁海”政策,使得制盐业和采珠业逐渐衰落。

19世纪上半叶,英国陆续占领了港岛、九龙和新界(包括离岛),把香港作为对华贸易的重要据点,开始发展转口贸易,并宣布香港为自由港,香港的经济发展进入自由港时期。由于香港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世界一流的天然深水良港,英国占领港岛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运输工具,在香港发展以汽轮为主,帆船为辅的航运业。在这一时期内,香港的转口贸易和航运业都发展迅速,航运业更是成为这一时期香港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港英政府同时加强了对港口的建设和管理,提高了各国商人对香港航运业前景的信心,一些私营公司纷纷投资建立造船厂、修船厂以及仓库和码头,香港的远洋航运业务也在这一时期逐渐开展。除了拥有了当时较先进的运输工具,自由港政策的实行以及转口贸易的发展,也带动了与航运业有关的仓储业、船舶修理和制造业、旅栈业的逐步兴起。

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使美国下令禁止向中国包括香港输出战略物资,次年联合国在美国的操纵下也发出了类似禁令。这从根本上动摇了香港的转口经济,使香港的转口贸易和航运业受到沉重打击。因此香港不得不对经贸关系和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在经贸关系上,香港大力开展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活动,产业结构也调整为由转口贸易为主体转向以出口导向为主体的经济。这一时期的航运业仍然是海洋经济的最主要产业,服务对象则明显的转向为本地进出口服务,转口运输降到次要地位。一方面,港口码头设施不断扩展,葵涌码头兴建以及多种现代化先进设备的应用,使香港成为一个现代化、高效率国际港口;另一方面,香港修船造船业在这一时期也得到长足发展,拆船业的规模在当时已闻名遐迩。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香港进入远东航运中心时期。此时的香港已经是典型的城市经济,推行经济多元化方针,对外贸易活动日益活跃。其产业结构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这两大类行业的产值一直占本地生产总值的9 8%以上。同时其产业结构不断发展变化,历经工业化时期之后,实现了经济的多元化。经济中心也逐步由服务业与制造业并重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在这一时期,香港的海洋经济仍然以港口经济为依托,转口贸易和本地进出口并驾齐驱,航运业进一步发展,滨海旅游业在这一时期也逐步兴起。

以港口经济为依托,香港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给港口经济带来了需求以及压力,然而随着香港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在发展港口经济的同时,城市经济发展和港口建设对海洋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香港的居住区以及商贸区多集中在海湾地区,沿海修建公路、发展工业,会对港口近海生态造成很大破坏,同时港口工程建设带来的污染以及海岸线的变化也破坏了近海生物的生存环境。另外,香港人口的迅猛增长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住房及公共设施要求提高,土地供应面临很大压力。政府不断通过填海工程解决土地问题。而大规模的填海工程同样对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香港的海洋渔业

(一)海洋渔业概况

香港在开埠之前是一个小渔村,渔业是其最古老的行业之一。而香港地处亚热带,三面环海的地理环境,加之散布于近海的众多岛屿,地理条件决定了其渔业的产量和鱼类种类必以海洋鱼类占优势。香港每年捕获量和养殖量为20多万吨,从事渔业生产的人数约为23000多人,渔船5000艘,保证了香港市场上绝大部分水产品的供应。特区主要的渔业基地有香港仔、屯门、元朗、西贡、沙头角以及长洲岛、南丫岛、大澳等,其重要渔场是中国南部沿海大陆架部分,即由浙江至海南岛之间的海域,有些有较先进装备的渔船也赴南海西沙、南沙等海域捕鱼,渔船基本上仍是木船,其中6 0%以上为拖网船和刺网艇,以拖网作业为主,每年捕鱼量在20×104吨以上,占香港海域消费量的50%。近年来,为适应形势的需要,香港不断更新渔船,并采用现代化设备,在发展近海渔业的同时,积极致力远洋渔业,并重视水产养殖,使其渔业总产量持续上升。香港特区的海洋渔业由捕捞渔业和养殖渔业组成,其中捕捞渔业是海洋渔业的主体。

(1)捕捞渔业。捕捞渔业对维持本地新鲜海鱼的供应有很大贡献。在2006年,渔业产品产量约为155000公吨,价值达16亿。据统计,目前出海作业的渔船约有5000余艘,90%以上为机动渔船。主要的捕捞方法包括各类拖网、延绳钓、刺网及围网,其中拖网业占大部分的渔获量。而各种方法中,尤以双拖作业法最为先进,渔轮上备有探鱼、导航及通讯等各种现代化的仪器装备。香港目前有渔民2万余人,大多数为家庭式操作的经营方式,由家庭成员操作渔船,另外雇用渔工协助。近海海产鱼类的种类繁多, 合计超过100种, 而作为主要渔获物的种类为以大眼鲷为主的多种普通鲷科鱼类, 数种石首鱼科鱼类和当地俗称“红三”、“门鳝”等的鱼类以及鱿鱼类。

(2)养殖渔业。海水养殖业是近10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海水养殖业在风浪较少的沿岸水域进行,多数是在浅海采用浮排悬挂的网箱养殖。本港现有26个养鱼区,面积达209公顷,持牌的海鱼养殖者约1100名。当地从事海水网箱养鱼的渔民受严格控制——首先向渔农处申请, 领取牌照, 并必须在指定的海域中进行养殖。近年来, 有部分流动渔民由原从事的浅海捕捞作业转向网箱养殖, 以独资、合作或合资的形式在沿海港湾饲养优质海水商品鱼, 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海水养殖的主要种类有石斑鱼、紫红笛鲷、鲈鱼、红鲅等。养殖用的苗种来源,则是大部分靠沿海省份和台湾供应,同时也从泰国、菲律宾等国家进口,少量由本地区的海域中捕得。

(二)香港渔业组织、管理

(1)渔业组织。香港渔民以各区为单位,自发组织设立渔民协会。渔民可自愿加入协会, 并定期交纳会费。渔民协会是政府部门与渔民之间的联络纽带,一方面,渔民能通过协会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意见, 提出建议, 争取合法的权益;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同样可由协会转达各项有关政策决定、问题解答及实施办法等。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渔民互助社是香港渔民团体的一个重要组织,到2007年,渔民互助社已成立60周年,该团体在推动各个渔民团体之间加强联系,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和政治活动,维护渔民合法权益,保护海洋渔业资源,促进渔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渔业管理。不同于中国大陆实行半集中管理型的海洋经济管理体制,香港特区实行分散管理型的管理体制。在海洋渔业方面,香港有一系列严格的管理制度对渔业进行管理。其行政主管部门是隶属于原香港政府经济司的渔农处(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渔农自然护理署)。该处承担对香港渔业进行管理的职责, 负责技术培训、生产引导以及鱼病病理研究等。此外, 法律规定, 所有渔产品均必须进入“鱼类统营处”统一销售。“鱼类统营处”是非政府、非盈利的机构, 但在他们统营之时需从业主的销售额中提取低额佣金, 以用于水产批发市场管理、水产教育以及发放渔船发展贷款等方面的各项费用。

(三)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香港奉行自由贸易政策,本地渔产品市场除了约四分之一由本地渔业生产外,其余由内地以及其他(主要是东南亚)国家进口的渔产品供应,再加上水产养殖及运输技术的发展,进口活鱼及其他鱼类产品的供应量得以大大提高。而本地捕捞渔业正面临传统捕鱼场的资源下降以及其他不利因素,同时水产养殖生产成本高,导致了本地渔获竞争力低,传统渔业难以发展的局面。渔护署一直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推动香港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加强执行《渔业保护条例》。对于使用炸药、有毒物质、电力、抽吸器具及挖采器具等破坏性的捕鱼的行为,根据《渔业保护条例》(第171章)的规定,任何人士违反此条例,即属违法,一经定罪最高判处范宽20万元以及监禁6个月。

第二,除了打击破坏性捕鱼活动外,渔护署还将以控制捕鱼船队的捕捞力量以及保护本地重要鱼类育苗和产卵场的角度,建立新规管机制。其中将实施捕鱼牌照制度,作为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该措施除了可禁止非本地渔船捕取香港的渔业资源外,政府也可借此制度搜集重要数据,以有效管理渔业。另外,设立吐露港及牛尾海渔业保护区和制定在香港水域实施休渔期的机制也是新规管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香港特区政府通过多种支持服务协助渔民转型至可持续发展的渔业及相关行业。其中包括利用“鱼类统营处贷款基金”、“渔业发展贷款基金”、“世界难民年贷款基金”和“美国经援协会贷款基金”,为渔民发展远洋渔业及其他可持续发展的渔业提供贷款;为对可持续渔业行业有兴趣的渔民安排合适的培训课程和研讨会,以获取渔民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术;为渔民安排考察活动,探究有关行业发展潜力;将可持续发展渔业及相关行业的有关资料提供给渔民等方式。

此外,特区政府渔农自然护理署还建立香港仔渔业教育中心,以多种形式向市民介绍香港各式渔船、捕鱼用具、海产以及渔业管理措施,借此增强市民对香港捕鱼业的认识,提高对人们保育渔业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进一步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香港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使其从一个荒僻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际金融、贸易与航运中心经历了百余年的历程,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香港海洋经济随着其港口经济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作用而发展变迁。本文整合归类, 将香港海洋经济的演化根据小渔村时期、转口港时期、本地商品进出口时期以及远东航运中心时期进行分析综述, 并系统分析了最古老的行业之一——香港的海洋渔业。

关键词:香港,海洋经济,海洋渔业

参考文献

[1]、陈国少, 肖星, 常工.台港澳手册[M].北京:华艺出版社, 1990.

[2]、卢受采, 卢冬青.香港经济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3]、王荣武, 梁松.广东海洋经济[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8.

[4]、杨强.北洋之利:古代波黄海区域的海洋经济[M].南昌: 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5.

[5]、蔡仁逵.香港渔业考察报告[J].现代渔业信息, 1993, 8 (3) :5-7.

[6]、陈思行.香港渔业现状[J].水产科技情报, 1985, (4) :24-27.

[7]、高群服.香港农渔业扫描[J].海峡科技与产业, 1997, (4) :35-36.

[8]、高彦生, 李德庆.香港的渔农业[J].中国进出境动植检, 1997, (2) :9-9.

[9]、胡传林.香港渔业简况[J].水利渔业, 1997, (5) :7-8.

[10]、汪小炎.香港渔业简介[J].中国水产, 1988, (3) :40-41.

[11]、王永厚.香港的渔农业[J].世界农业, 1997, (5) :44-45.

演化经济学论文 篇3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演化规律;选择性配置

一、经济学前史

所谓经济学前史,我的概念是在亚当斯密定立经济学坐标之前的经济学萌芽阶段。在西方兴起的重商主义阶段,这是人类在脱离自然经济之后进化的第一个阶段,也是财富积累的加速阶段,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使全世界的金银货币通过贸易的渠道流向本国,是使本国致富的重要甚至是唯一手段,这种观点无论是出于资本家的贪婪还是精明商人的本能,或者是政治家的野心,在我看来都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虽说商人不像农民那样从事具体的生产性劳动,但其创造的价值却是无法否认的事实,他们虽然依赖劳动人民的产品,但却是他们实现了产品的最大利润,商人使世界经济连成了一个整体,这种看似的低买高卖的手段却实现了要素的最优配置,如果不是对于价值的那份贪婪式的追求,我们很难想象还会有多少的资源浪费会发生在我们的周围?

威廉佩蒂告诉我们“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人的劳动、土地的价格以及资本的利息被认为是创造价值的源泉,从历史的视角来看,他们似乎发现了创造价值的真正要素,不是商人的投机买卖,而是他们对于农业和商业的资源配置,也就是如何利用三类价值要素来创造更大的价值。历史走到这里,经济学似乎已经露出了她神秘的面纱,选择性的经济配置似乎已经指引着人们走向光明!

二、古典经济学与边际革命

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横空出世,她主要为我们阐述了三点。第一,分工生产,相互交换能迅速增加财富。在我们现在看来,分工产生的专业化必然会提升生产的效率,也就是增加了单位时间的价值财富,并通过交换实现价值。第二,劳动创造的财富随劳动人数的增加而增加。由此可见,人力资本的价值在当时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劳动被认为是社会价值的来源,劳动的效率、激烈的竞争也被考虑到经济学的范畴之中。第三,分工与劳动都决定于资本,有资本才能分工,才能获得更多的劳动力。资本带来的设备改良极大的促进了分工的进步,同时,斯密也认识到资本来源于人们的储蓄习惯。古典经济学的第一要义就是经济人假设,这是经济学最本质的定义,也是一直延用至今的假设。因为人具有主观性,而对于经济学规范性的研究必须制定一个统一的前提,这就是经济人。经济人追求的是利己,但在追求的过程中实现了利他,这种利他是整体追求利己的结果,也就是实现了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但是后期的经济学表明,结构性及有效性需求的问题是贫富差距的结果,也就是在自由的市场中,贪婪吞噬了公平,自由竞争与自由追逐个人利益被看做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财富的进一步增长遭到了需求的瓶颈,社会的愤怒终于在德国演化成了马克思的《资本论》,这本著作在我看来是资本世界对于自身的反省,也是激起了经济学界分化的源头,人们认识到,价值财富的目的不在于生产出来,而在于人们能够享受起这些财富,如果剥削消灭了大众需求的能力,那么财富真的与垃圾没有区别。至此,我们可以看出,资本积累引起的经济危机告诉我们财富的增长不是永无止境的,我们需要在经济增长与大众福利之间寻找一种均衡,选择性的经济配置更要合理性,因此,边际革命产生了。

三、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革命

所谓新古典经济学即边际主义经济学,它们在继承古典主义效用分析法的基础上,认为边际效用才是经济人决策的基础,从而进一步发展到一般均衡理论,形成洛桑学派,强调市场经济的有效性在于市场整体均衡,但是这种边际的均衡还是基数效用论的,直到后来的帕累托提出了“序数效用论”及无差异曲线的概念,边际主义才开始有了正确的航向。

帕累托认为,效用是可以排序并比较大小的,同时不同的人的效用水平也存在差异,并可以通过距离原点远近来表示。如此细化的数学方法引入,使得经济学问题的解决显而易见,这一点在帕累托解释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的时候更是显露无疑。另外,帕累托在解决社会分配问题方面提出只有提高整体国民收入水平,才能够实现国民收入重新分配或者收入均等化,同时在社会福利方面,他提出的帕累托最优也是指导社会改革的基础。

在我看来,帕累托之所以能对前期的新古典经济学有如此之大的贡献就在于他巧妙的运用了数学方法解释经济问题,这种直观无暇的解释方法在当代应用的体现就是计量经济学的飞速发展,计量经济模型的运用使得主观的经济问题可以通过客观无可争辩的模型来替代,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帕累托完成了近似于斯密经济人假设的定义,有了这种坐标式的指引定位,未来的时代必将是飞速的。

四、当代经济学与后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能够被迅速接受的原因还在于满足了当时经济大萧条的需要,解决了时代的问题,但是这种主张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似乎违背了经济自由的原则,进而被当时的部分经济学家所反对。凯恩斯经济理论认为,能够促进消费的政策是最好的政策,其次就是促进投资的低利率政策,由此也就出现了国家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要点在于乘数理论或者说是杠杆效应,国家投资对于消费的拉动作用是循环而持续的。利率政策就是货币政策,通过控制流通中的货币数量来拉动经济的增长,但是唯一要避免的就是流动性陷阱对于货币的吞食。同时,为了避免过度的干预,凯恩斯经济也在为竞争构建规则,也就是新的经济秩序——社会市场经济,这也被经济学界标榜为第三条道路或者是经济人道主义。

由此西方经济学也就迈进了有计划的经济增长时代,这里的计划应该被理解为一种规划,相比较原来的经济漫无目的的增长来说,经济的有效增长可以被人们测算出来,这就使得经济学再次进入了百家争鸣的时代,类似于当年的马歇尔,这时的萨缪尔森对经济学进行了再次的综合,时代的推手就是当年西方国家陷入的滞涨困境,因而,历史也就进入了后凯恩斯时期。他们所强调的现代经济增长更加注重人均国民收入的水平,把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定义为技术的进步与制度的创新,同时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价值观念是实现创新的时代要求。另一方面,弗里德曼所提出的货币主义学说也是对于凯恩斯货币政策的时代性发展,并看到了货币政策在长期与短期内不同的调整效果,最后认为只有奉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才会是经济有秩序的增长。

后期诸子百家的经济增长理论不胜枚举,在此不做赘述。

五、总结

通过以上对于经济学的历史阶段发展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追求,也都有每个时代的主要矛盾与问题,但是经济学唯一坚守的就是对于经济增长的热爱,换句话说,也就是每个时代经济学家对于经济增长本身的那一份坚守,才使得他们能够被历史铭记,并指导当代人民进行合理的经济建设与改革,同时也只有经济理论得到大众的认识与理解,才能够真正的实现一个时代的经济增长!(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平.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J].法制与社会.2008(05)

[2] 李文一.微观经济思想史学习心得——从马歇尔到凯恩斯[J].现代经济信息.2014(15)

[3] 贾根良;姚开建.中国经济学的自主创新与“新经济思想史”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8(12)

汉字字体演化教案 篇4

一、《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要求

小学高年级学生要通过欣赏经典碑帖,初识篆、隶、草、楷、行五种字体,了解字体的大致演变过程,初步感受不同字体的美。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字体的大致演变过程;欣赏书法作品初步感受不同字体的美。过程与方法:讲授、讨论、演示、自主参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字体的大致演变过程和欣赏书法作品,增强对祖国文字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字体的演变过程 教学难点:感受不同字体的美

四、教学过程(板块设计)

(一)导入板块

谈话及呈现图片,请学生试着辨认图片中的各个字体,自然简洁的导入新课。

(二)讲授及活动版块

1、甲骨文——金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 穿插活动:请几位同学上前,试着临摹几个甲骨文,台下讨论甲骨文的特点,采访台上同学,看看写甲骨文时有什么感觉。(特点:图画性强,笔画繁多)

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冶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金文”(特点:字形大小不

一、风格与甲骨文相似)

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小篆”。它的笔画首尾匀圆,结构对称;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穿插活动:请几位同学上前,试着临摹几个篆书,采访台上同学并与台下相沟通,试着总结篆书特点。

(特点:结构对称,笔画粗细均匀)

讨论:古文字系统中的甲骨文、金文、小篆,这三种字体有什么特点?(提示:笔画组合起来像什么?)

教师引导总结:以上三种字体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2、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

穿插活动:请几位同学上前,试着临摹几个隶书,采访台上同学并与台下相沟通,试着总结隶书特点。

(隶书特点字形扁方,左右伸展;左波右折,蚕头燕尾。)

同时还出现了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王羲之《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行书特点:笔画间有牵连,楷书的快写)

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特点: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著名的书法家有颜真卿、柳公权。

穿插活动:请几位同学上前,试着临摹几个楷书,采访台上同学并与台下相沟通,试着总结楷书特点。及时指导双姿。

讨论:请学生自己谈一下草、楷、行这几种字体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符号化。

3、呈现口诀,复习本课要点 字体演化歌

甲金篆隶草楷行,字体演化记分明。甲骨金文商周用,篆隶秦汉最流行。隶书又变草楷行,至今运用广流行。三指虎口斜握笔,头正身直好字成。

(三)作业板块

《欲望的演化》读后感 篇5

男人的喜欢漂亮,身材好的女人。因为这样的女人身体健康,繁殖能力强。而女人喜欢高大,社会地位高的男人。因为这种男人手里有足够的资源,可以投入到女人和孩子身上去。男女如此区别的原因是怀孕后女性有一段非常长的怀孕期,这期间只能靠男性的资源投入。非常的被动。但是男性有一点可悲之处:女性总是能确定肚子里的孩子有自己身上一半的基因,而男性其实是不能确定自己对妻子肚子里的孩子是否拥有父权。因此,以及为了避免外人把妻子夺走或者趁自己不被使妻子受孕,男性要粘着女性,特别是在女性的排卵期。爱情美好,比如在谈恋爱的时候两人天天在一起。没有分开的时间,这听起来非常的浪漫。但这里面其实是生物本能的影响。为了避免自己的配偶被外人抢走,所以要在配偶旁边看着他/她。这原来是我们的老祖宗的一种适应。多么地扫兴。

书中还提到了我比较兴趣的关于是否存在蓝颜知己的问题。作者认为是不可能的,而不可能的原因出在男方。据调查,在这种关系中,大部分的男性希望和女方发生性关系,而女性没有这种想法。男性倾向于发展随意性关系(可以解释为什么普遍认为男性比较好色),因为他承担的后果非常小,而收获却很大(让自己的基因遗传下去)。而女性则倾向于发展长期性策略。当然,这不是说女性杜绝短期性策略。因为短期性策略可以为她们带来两方面的好处:1.从第三者那里得到更好的基因(怀着别人的孩子,用丈夫的钱养)、资源。2.发现潜在的配偶,这种情况,可以理解为女性用短期的性策略服务于长期的性关系。这时候的女性往往已经想摆脱自己当前的配偶了。

这里我想着重讨论一下性策略的道德问题。人类进化至今,在对待异性方面,发展出了许多性策略—忠诚、浪荡……这些性策略在人类的进化历程中无疑都是非常有效的,但是为什么在今天。我们认为对爱情专一是好的,而用情不专却会遭人鄙夷?书中没有提到这个东西,我试着解释一下。

遭人鄙夷。那么是遭谁鄙夷呢?对男性用情不专讨论,鄙夷的人应该大多是女性。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承受伤害的是女性。如果女性在怀孕的时候被抛弃,女性是很危险的。出于对女性的保护,道德定义这种行为是不好的。对女性用情不专讨论,女性的用情不专直接导致男性的父权不确定,男性当然要坚决抵制了。

从风格演化看围棋发展2007 篇6

围棋博大精深,千古无同局,很难将各种局面细化归类。但从大方向看,似可分平稳局面和复杂局面两大类。前者主要考验控制力(内功),后者主要考验攻杀力(外功)。棋手风格千差万别,甚至同一个棋手不同时期也不一样,细化归类同样困难。但如果从攻、守倾向性入手,似可分进攻、防守、均衡三大类。

将局面的把握与攻守倾向性相结合,可大致将棋手归为三大类:

均衡型:对任何局面均能从容把握。内外兼修。(最高境界:随心所欲,无招胜有招)进攻型:擅长复杂局面,外功强大。

(最高境界:鬼手妙着,惊天动地)防守型:擅长平稳局面,内功精深。

(最高境界:平凡着法,无懈可击)下面对一些顶尖棋手的风格进行归类: 古代:日本棋圣级:道策、丈和、秀策

中国棋圣级:黄龙士、范西屏、施襄夏 现代:选取公认的超一流

日本:吴清源、坂田荣男、藤泽秀行、林海峰、大竹英雄、加藤正夫、武宫正树、小林光

一、赵治勋、王立诚、依田纪基、张栩

中国:聂卫平、马晓春、常昊、古力

韩国:曹薰铉、徐奉洙、刘昌赫、李昌镐、李世石、朴永训、崔哲瀚 均衡型:道策、黄龙士、吴清源

进攻型:丈和、范西屏、坂田荣男、加藤正夫、武宫正树、王立诚、古力、曹薰铉、徐奉洙、刘昌赫、李世石、崔哲瀚

防守型:秀策、施襄夏、藤泽秀行、林海峰、大竹英雄、小林光

一、赵治勋、依田纪基、张栩、聂卫平、马晓春、常昊、李昌镐、朴永训

以上分类主要依据棋手的行棋思路,称不上十分准确,欢迎拍砖。像李昌镐的攻杀力十分强大,不乏生吞大龙的杰作。而李世石控制平稳局面的能力也十分强大。但就思路而言,李昌镐自保求稳和李世石不依不饶的风格对比十分明显。古代棋手因时代遥远,单靠棋谱很难判断真实棋力,只能大致根据倾向性判断类型。

从分类可看出韩国进攻型居多、日本防守型居多、中国只有四人,倾向不明显,但小龙辈以前多学日本,防守型居多,小龙之后多学韩国,由于大李的缘故,进攻、防守大致各半。真正对围棋发展贡献巨大的,往往是融会贯通的均衡型,可是数量非常稀少。

分析:棋史的发展似乎有某种潜在的规律。日本的道策可称开创围棋理论的祖师,之前的围棋以力战为主,无人认真思考过围棋理论化的问题。就像第一个钻木取火的猿人一样,道策将围棋上升到了理论化的高度,以创新思维与强大杀力远远凌驾于时代之上,这一点古今无双。以当时的水平看,道策绝对可称均衡,对任何局面的把握能力同代高手无人能出其右。丈和是道策之后被称为“后圣”的高手,但艺术成就远小于道策,凭借的是当世无双的杀力,留给后人的是一串串妙手、鬼手的组合。秀策的棋步步为营,以强大计算支撑几乎无懈可击,与李昌镐有几分相似,这种风格实用无比,是三种风格中最易大众学习的一种。秀策的主要贡献在于秀策流布局与开创了坚实战法。道策的“玄”,丈和的“杀”,秀策的“坚”,本质是三种围棋思想在天才棋手身上的体现。当一种风格发展到某种极限,就需要另外的风格来打破这个瓶颈,再寻找更高层次的平衡,围棋在这种转换中得到了发展。中国古代最有名的三个棋圣:黄龙士、范西屏、施襄夏。似乎与日本的三圣有某种暗合,但又有所差异。棋风上似乎黄与道策最接近,属于思路领先的类型。黄是中国古棋顶峰的象征,范施从其身上学到了很多。范的鬼手、妙手与丈和有几分相似。施靠勤奋最终与范平起平坐,与秀策的坚实也有某种类似。但中国棋圣们对围棋发展的贡献远比不上日本棋圣,这恐怕与中国缺乏日本那样规范的围棋制度,不利于世代传承有关。中国的高手们更多凭借自己的天赋,这是中国古代棋手的悲哀。到了二十世纪初,吴清源出世,仿佛上天注定,机缘巧合下得到了当时稀有的日本的棋谱。吴本是绝顶天才,在中国古棋的绝妙杀着与日本先进的理论双重指导下,吴几乎无师自通的成为华夏第一高手。之后赴日开创吴清源时代,以自由自在、无招无式的风格击败日本各种风格的代表,使围棋发展到了新高度。吴的经历决定了他可以将中日古棋的精华归为已用,可称为道策之后将围棋推到新高度的祖师级人物。称吴为现代围棋的奠基人毫不过份。吴清源之后,坂田荣男与藤泽秀行崛起,从风格上看,坂田就是现代版的“丈和”,以鬼手著称。藤泽的棋感觉独特,厚实待机,是同代中唯一与坂田有一争的高手。两人一矛一盾,才情相当。但坂田专注于棋,藤泽好赌贪杯,随手棋太多,断送了与坂田争雄的前程。之后厚实的林海峰、大竹英雄;强力的加藤正夫、武宫正树;善于收官的石田芳夫;铺地板的赵治勋、小林光一等均称雄一时,但这些棋手没有经历道策和吴清源所处的特殊环境,也没有能称绝世天才的人物,只能成为棋史上的匆匆过客。其中武宫开创宇宙流,是秀策坚实战法之后又一创新战法,在棋史上自有一席之地。由于自坂田开始,围棋进入了头衔战时代,短时限、争奖金的特点,使得众多棋手放弃艺术追求,走熟悉局面,比谁犯错少的“温吞水对局”增多。坂田之后的日本棋坛,只产生了加藤与武宫两个异类,赛制改变是一大原因。世纪末的棋坛,终于吹起了变革之风,中国聂卫平如旋风般崛起,经过三届擂台赛的洗礼,已成与日本抗衡之势。聂的棋大气磅礴,善于不战屈人。缺点是不善恶搏,尤其是局部缠斗。这种风格完全可以对抗日本以防守为主的棋风。但韩国曹薰铉的崛起却使聂摔了个大跟头。曹的棋才在同代中绝对数一数二,比六超和老聂有过之无不及,无奈生不逢时,在韩国蜗居多年,所幸有野战高手徐奉洙陪练,战斗技法炉火纯青。应氏杯双雄对决,又是一场矛与盾的决斗。最终利矛刺破了坚盾,也成就了韩国围棋的崛起。曹的弟子李昌镐,是继吴清源之后又一绝世人物。其将防守型棋风发展到新高度。李的棋大智若愚,布局一步一个脚印,中盘数着空走,宁肯委屈也不冒险,等待官子一搏。李很聪明,早期与他争雄的高手多为前辈,最有实力的是师傅曹薰铉、日本赵治勋、中国马晓春等人,曹、赵、马等在棋的理解上比年轻的李强是肯定的,但曹在韩国很少下紧棋,官子较松,赵、马等因为年龄问题官子也斗不过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现代的赛制,短时限(每方3小时左右)、读秒等使本来相对简单的官子变成了一门极大的学问。试想,如果无限时,官子逆转的概率还会这么大吗?李是最早系统研究现代规则下如何收官的人,在技术上领先于时代。这是李对现代围棋最大的贡献。李在艺术上的贡献跟吴清源无法相比。这与秀策无法与道策相比是一个道理。李昌镐把握熟悉局面的能力是历代棋手中最强的,只要进入他的步调,几乎没人能逃脱。但他对复杂局面的应对能力稍差,对进攻型的战绩远逊于防守型,早期刘昌赫就对其极有威胁,但刘的大局和官子一般,没能掀翻李的王朝。等李世石、崔哲瀚、古力等崛起后,人们才惊觉原先认为无懈可击的大李其实也会被杀得很惨!李对防守型棋手可称绝杀,也许他站得更高吧!在大李的时代,日本的王立诚、依田纪基;中国的马晓春、常昊;韩国的刘昌赫等纷纷崛起,其中依田与大李风格类似,是大李苦手之一。但依田经常阴沟翻船,稳定性差使其无法达成霸业。常、马、王各有明显弱点,他们无法超越大李。有趣的是女棋手芮乃伟对大李6:2压倒,除去心理因素,进攻性棋风也是一大原因吧!对大李讲了这么多,主要因为他是一面镜子,能折射出当代高手们的真实状况。李在防守型棋风上达到了一个相对高峰,从规律上讲,要打破这种平衡就需要另外风格的绝顶高手出现。也许是围棋的发展速度加快,更多有才华的孩子选择了下棋,也许是上天注定,在李昌镐还没完全衰退的时候,竟又出了一个绝世人物--李世石,这与之前上百年才出现一个绝世天才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或许时代前进的步伐是加速度的。小李的棋凌厉敏锐、手段多变,直线攻杀、缠绕追击、鬼手不断,不逊丈和、坂田等前辈,尤为可贵的是平稳局面的把握与官子能力也异常强大,已有接近吴清源全面才华的趋势。小李将进攻型棋风发展到一个新高度是可以肯定的。他的特长在于把握住了短时限比赛的另一要素,即复杂局面短时间难以算清最佳变化。他的选择总是稍稍过份,如果对手让步,则小幅获利;如果反击,则考验其能否走出最佳变化,即使正确,稍稍过份的棋也不至于马上崩溃,对手接着还得面对这种残酷的考验。小李这种取胜风格彻底颠覆了大李等对手犯错的取胜模式。他的缺点在于收放之间仍未随心所欲,攻的欲望较重,弹性仍有不足。这是性格始然,所以小李永远是一个技术全面的攻击手,不会是真正的均衡型。小李目前正全力开拓自己的时代,能否成功取决于中国古力、日本张栩、韩国朴永训、崔哲瀚等高手的阻击力度。古力是曾与小李并称“绝代双骄”的顶尖高手。杀力与小李不相上下,缺点是稳定性较差(小李稳定性相对大李也差,但比古力强)、心理素质一般、官子不细,这几点如不克服,难有扬眉之日。张栩棋才全面,如能加强攻杀力,有望向均衡型发展,或可成为下一个大师。朴永训是典型防守型,咬住对手,期待官子一搏,感觉与顶峰的大李仍有差距。崔哲瀚曾以缠斗令大李吃尽苦头,但全面性较差。这几人应是小李同辈中最有才华的几个,从性格和才能上看,不出意外,难超小李。对比历代王者可看出,小李称霸并不偶然,大李防守型风格发展到一个相对顶峰,同样风格短期内很难超越,从这个角度看,小李选择另外的路超越大李十分正确。现实的讲,希望虎一代超越小李就像希望龙一代超越大李一样,是一个美丽而虚幻的梦。(注:小李没出意外的情况下)李世石之后,韩国的韩尚勋已经暂露头角,其破冰的速度令人惊叹,仿佛一夜间就把厚厚的中间层捅破,直指顶峰。想当初中国的陈耀烨也曾这样做过,可正当人们惊艳时,他却迅速跌回原地,定晴再看,还是修为不够。年轻的豹一代,亦或小豹一代,期待下一个颠覆王朝的绝世高手隐身其中。

总结现代百年棋史,吴清源是均衡型的代表,大小李分别是防守型与进攻型的代表,仿佛日本三圣的轮回。也许下一个绝世高手出现,将会是道策、吴清源那样的均衡大师,这个人物将融会三国围棋的精华,加上天才的创新,把围棋发展到全新高度。希望这一天不太远。

超一流高手优秀气质:(高手一般都具有多种优秀气质,只选最突出的一项)平常心:吴清源 隐 忍:李昌镐

狠 辣:李世石、坂田荣男、曹薰铉、徐奉洙、崔哲瀚

顽 强:赵治勋、小林光

一、林海峰、依田纪基、张栩、朴永训 刚 猛:古力、刘昌赫、加藤正夫、王立诚 大 气:聂卫平、武宫正树、常昊 雍 容:藤泽秀行、大竹英雄 阴 柔:马晓春

分析:平常心是最难拥有的气质,吴的成绩是明证。

隐忍出是一种超强武器,可拥有的人万中无一。

水平相当,狠辣者成绩更好。曹、聂棋力相当,狠辣帮曹打赢了聂。徐靠狠辣取得了远超水平的成绩。

顽强者一般职业寿命较长,但以短期成绩论,顽强的作用不如狠辣。

刚猛者必须兼具其他气质,一味逞强,得手概率不会很高。

大气磅礴,看上去很美,但大气者很少善恶搏。

雍容与大气相似,弱点是不善恶搏。

阴柔较少见,往往能克制刚猛或狠辣,可惜妖魔风格的马碰到不动的石佛,只能自叹命薄。

总结:应优先培养狠辣与顽强,狠辣相对容易培养,也最易出成绩。韩国狠辣者批量涌现,即是明证。顽强主要是靠后天培养,经过长期磨练才能大成。韩国狠辣者多,日本顽强者多,与日韩的民族精神有关,中国主要是天才型,强调天赋的作用,像聂、常的大局,马的飘逸、古的刚力,忽视后天的狠辣、顽强,是成绩落后的一大因素。上述四人如兼具狠辣或顽强,成绩无疑会翻天覆地。除狠辣、顽强外,其它气质如隐忍、刚猛、大气、华丽、阴柔等跟个性关系较大,后天较难培养。平常心说白了不属于气质,指心态好,可有人容易拥有,有人终生难求,这又好像属于气质了,这个问题很玄妙,难以说清,更难培养。

超一流技术特长总结:

境界:吴清源、聂卫平、藤泽秀行、常昊、林海峰、大竹英雄

境界:总有人认为围棋不需要境界,其实是没有认清围棋中境界的实质。简单说,围棋中的境界可以理解为视野,就象如果真的有上帝,那上帝会怎样看我们这个人世间呢?恐怕我们很多想破头也解决不了的问题,以上帝的视角来看,那就很简单了。多听听吴大师、聂棋圣下棋思路的讲座,就会渐渐理解他们的视野的确高人一筹了。代表人物:吴清源

棋感:吴清源、李世石、藤泽秀行、曹薰铉、古力、刘昌赫、武宫正树、马晓春、大竹英雄 棋感:指对棋的感觉,简单说,就是直觉。天赋好的棋手第一感正确率是非常高的,这也为计算节省了大量时间,且围棋中有些地方是无法计算的,棋感好在需要计算和难以计算的场合都占优势。

代表人物:藤泽秀行

鬼手:坂田荣男、马晓春、李世石、古力

鬼手:指以常识不易发觉的隐敝手段,需要独特的眼光与嗅觉来发掘。代表人物:坂田荣男

接触战:坂田荣男、曹薰铉、李世石、古力、刘昌赫、加藤正夫、崔哲瀚、王立诚、徐奉洙 接触战:指棋子相互接触形成复杂战斗局面。这种情况一般力量大、算路深的棋手占优,而防守型高手一般都尽量回避,以上几位都是著名的力战家,追求战斗是他们共同的风格。代表人物:坂田荣男

攻击力:坂田荣男、曹薰铉、李世石、古力、刘昌赫、加藤正夫、崔哲瀚、王立诚、徐奉洙、武宫正树

攻击力:指运用攻击获利的能力。传统意义的“力战家”主要指具有攻击型棋风的棋手。攻击获利可以说是人的本能,天生具备。以上几人在围棋盘上以攻击力著称,无疑是这方面拥有极高天赋者。代表人物:加藤正夫

治孤力:吴清源、坂田荣男、赵治勋、张栩、李世石、曹薰铉、马晓春

治孤力:指处理弱棋防止对方获利的能力。治孤力可以说是超一流必备的能力,以上几人棋形薄却战绩辉煌,治孤能力无疑超强。代表人物:赵治勋

计算力:坂田荣男、曹薰铉、李世石、古力、刘昌赫、加藤正夫、李昌镐、赵治勋、张栩 计算力:是围棋棋力的基础。没有计算力一切无从谈起,超一流高手都是计算的高手,力战风格的一般计算力相对较强,精准的计算是战斗力的保证。李昌镐、赵治勋、张栩是非力战棋风中公认具有超强计算力的棋手。代表人物:李昌镐

手段运用:吴清源、坂田荣男、曹薰铉、李世石、古力、手段运用:指运用战术获利的能力。相比较本格棋手来说,以上几位善于运用多种战术手段打击对手的棋手胜率要更高一些。代表人物:曹薰铉

厚势运用:李昌镐、大竹英雄、聂卫平、藤泽秀行、武宫正树、刘昌赫、常昊

厚势运用:指利用厚势获利的能力。棋风厚重的棋手很多,善加利用就少了,以上几人都堪称超一流中利用厚势的高手。代表人物:大竹英雄

均衡感:李昌镐、小林光

一、依田纪基、聂卫平、常昊、林海峰

均衡感:指把握全局平衡的能力。均衡感出色的棋手多是控制局面的高手,追求兵不血刃,不战屈人的境界。代表人物:小林光一

布局:吴清源、聂卫平、藤泽秀行、常昊、武宫正树 代表人物:聂卫平

官子:李昌镐、吴清源、小林光

演化经济学论文 篇7

一、演化经济学的政策观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演化经济学不断发展壮大, 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 被许多人认为是与新古典经济学相抗衡的一种新的理论范式。新古典经济学假设人是完全理性的, 偏好不变, 技术和制度给定, 采用最大化和均衡分析方法, 研究资源的最优配置。最大化行为 (这一假设本身暗含了完全理性) 和均衡分析是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演化经济学则具有如下特征:假设有限理性, 基于群体的思考方法, 重视新奇, 认为历史重要, 采用有机系统观。

演化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体系可分为三层 (图1) :最外层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条件”, 第二层为创新体系, 最内层为生产—消费体系。新古典经济学一般只关注最内层, 而不考虑其他。演化经济学则认为生产体系是与整个创新系统互动的, 而这两者又受历史条件的影响, 同时又塑造着新的历史。图中的双向箭头表示着系统的不同部分、不同层级之间的互动关系。

新古典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在基本假设、分析方法和主要内容上的差别, 导致了它们经济政策上的不同主张。新古典经济学的政策是基于因市场不完全导致的市场失灵理论, 但演化经济学认为, 市场不完善是普遍存在的, 它是驱动变革所必需的。因此围绕市场失灵并以其作为参考点的核心观点拟定经济问题的分析框架, 通常意义不大。演化经济学的政策观遵循如下原理。

最小限度打乱原理。演化经济学重视时间的不可逆性, 强调历史是重要的。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不同的历史, 不同的历史产生了不同的经济类型。这种异质性意味着政策应该是情境特定的, 所以, 政策的制定必须考虑本国或本地区历史遗留的社会规范、文化传统, 而不能照搬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政策。但重视历史并不意味着“锁定”或政府可以无所作为, 在新的情势和环境下, 它们必须要经受人类能动作用的改变, 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对过去经验的理解和创造性转变。

不确定性与意外原理。不确定性使得政府不可能为经济发展设计一条最优的路径。新古典经济学的政策目标是纠正市场失灵, 使之接近理想的完全竞争市场下的帕累托最优情形。但演化经济学认为, 经济政策所面临的环境和政策结果所具有的不确定性是无法排除的。一项政策出台后, 受其影响者会采取应对行为, 这些行为及其结果都可能与政策最初预期不一致。所以, 演化经济学主张经济政策需要具有模糊性, 从而给行为人的创造性行为留有空间。

创造力原理。演化经济学采用个体群思考方法, 重视异质性, 强调新奇的创生。这意味着政策不能搞一刀切, 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个体的差异, 要容忍异端, 充分发挥个体和地方的积极性, 允许多样化的制度试验。

质量型的经济政策主张。演化经济学强调制度之间存在互补和互动的关系, 认为应该放弃对最优制度或核心制度的追求。演化的技术创新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协调和促进不同制度、组织 (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 之间的学习、互动和适应, 从而促进创新的产生和扩散。

系统政策观。演化经济学认为, 经济是一个系统, 经济政策必须与自然环境、政治体制、文化传统、非正式制度等协调一致。因此, 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政策的市场失灵观, 演化经济学强调的是系统失灵。

试验和政策学习原理。演化经济学认为, 政策不能依赖专家的理性设计或领导个人权威, 而是强调多样性的创造活动, 即允许行为主体进行试验, 这也就表明了政策学习的重要性。

二、演化经济视角下国内光伏产业政策比较及其缺陷

(一) 国内光伏产业政策比较

太阳能光伏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 世界各国都出台政策予以引导和扶持。大致而言, 国际上促进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工具主要有如下几类:一是资金投入;二是税收优惠;三是政府采购。我国政府也颁布了一系列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 如《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等。在国家的引导下, 各地区也纷纷出台政策支持本地区光伏产业发展, 典型的如江苏、河北、浙江、上海、江西、山东、北京等地, 均通过制定规划和相关政策支持当地光伏产业发展。辽宁也将光伏产业纳入重点发展领域, 2011年出台《关于对太阳能光伏发电实行财政补贴的实施意见》, 决定设立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财政补贴资金, 专项用于扶持“十二五”期间太阳能光伏发电产表1业发我展国部。分各地地区区光伏主产要业政政策策比内较容见表1。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各地区有关政策文件整理

(二) 国内光伏产业政策的缺陷

中国及各地区的光伏产业政策与国外的政策有很大的相似性, 但在某些方面还不如国外的政策完善和具体。从演化经济学的视角看, 国内光伏产业政策主要存在如下的缺陷。

1. 各地区政策明显趋同。

各地区光伏产业发展水平不一样, 在光伏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实力也不一样, 各自的硬件基础设施和软环境也显著不同。比如, 江苏、上海等和江西、青海, 再如作为老工业基地的辽宁和市场经济发达的浙江, 其经济结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文化习俗、思想认识等方面差异显著。但这些地区的光伏产业政策并未充分考虑各自条件的不同, 政策着力点有很大雷同, 导致各地区之间不能形成良好的分工合作, 反而造成低水平重复竞争。这与演化经济学重视地方发展的独特历史条件, 强调政策是情境相关的主张相悖。

2. 忽略创新体系的培育。

一份研究 (赵丽莉, 2011) 表明, 我国光伏产业政策用于投资阶段、生产阶段、消费阶段的分别为28.23%、22.58%、41.12%, 而研发阶段的政策工具仅占8.07%。对光伏产业研发阶段的相应政策少, 应用的政策工具类型也有限, 没有从创新系统的整体角度去采取政策, 如忽略了创新系统中的教育科研机构、技术传播和转移机构等。这与演化经济学重视质量型的政策相违背。

3. 忽视政策的系统性。

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 一些是地方性的, 而另一些必须由国家制定和推行, 比如《电力法》的修订。我国的“光伏屋顶计划”涉及的并网问题、第三方投资的介入均与《电力法》有关内容矛盾。这反映出国家鼓励光伏发展的一些政策与已有的法规之间是不协调的。各地方制定的政策中, 大多只分别列出了补贴、税收、信贷等方面的支持内容, 却没有将光伏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政策做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考虑, 忽略了各具体政策之间的关系、新政策与已有政策之间的关系、不同部门之间协调性等问题。

4. 忽视政策学习。

政策制定、完善、修改, 需要政策制定者与受影响者之间的反馈、交流、互动。一些地区常常是政策制定完就完成了任务, 对企业的宣传、培训不够, 不重视政策的实际执行效果, 缺乏对政策实施过程的动态跟踪和评价。

5. 重视招商, 忽视本地综合能力的培育。

国内许多地区在发展光伏产业时都注重招商引资, 借助外力来发展, 而吸引的手段主要是靠一些土地、税收、劳动力等优惠政策。但是光伏产业本质上属于复杂的高技术产业, 要吸引外部资金, 需要有较强的本地能力, 如良好的教育体系、健全的要素 (资本、人才、技术等) 市场、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等, 这才是对光伏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持久吸引力的因素。

三、对辽宁光伏产业政策的启示

辽宁光伏产业已经有一定的基础, 在某些环节有自己的优势。但对比其他地区, 辽宁的光伏产业扶持政策存在明显欠缺, 必须系统性地加强对光伏产业的支持。

(一) 制定专门的光伏产业发展规划

辽宁光伏产业仅有一些市级规划, 致使光伏产业的基础、材料、应用、产业化、市场开发步调不一致, 光伏市场发展缓慢。从演化经济学的角度而言, 政府起着一种选择机制的作用, 这种选择不仅体现在事后, 也体现在事前, 产业规划就是这种选择机制的一种体现。因此辽宁应制定光伏产业发展规划, 在全省选择合适地区进行全产业链布局, 而不能将光伏产业集中在锦州一地, 应鼓励多个地区进行多维度探索、试验。

(二) 加强光伏产业创新体系的培育

辽宁光伏产业政策中尤其缺乏对产业创新体系的考虑。辽宁光伏产业科技投入不足, 研究成果转化缓慢, 研发偏重单项技术突破, 缺乏综合解决方案, 大部分光伏企业创新能力差, 技术进步缓慢。但另一方面, 辽宁在多晶硅提纯这一光伏产业的源头技术方面又具有一定的优势。在人才方面, 个别学校开始培养光伏等新能源方面的人才, 但在高端人才的培养上却明显落后。所以, 辽宁必须对光伏产业创新体系有一个整体考虑, 从创新的生产、创新成果的转化与扩散、创新基础设施的完善、创新要素集聚与整合等方面, 弥补欠缺的环节, 促进创新体系内各部分之间的互动, 最终构建要素完整、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创新体系。

(三) 对关键环节给予重点支持

辽宁省光伏产业链以单晶硅生产最强, 其他环节如多晶硅提纯、电池组件、生产装备等产业链环节规模较小, 造成整个产业体系不完整、不均衡, 难以形成内部良性循环的自增强态势。此外, 辽宁对于光伏产品的应用方面还没有相应的规划和政策支持。因此, 辽宁的政策不仅要关注光伏产业链中薄弱的生产环节, 还要支持光伏产品的普及应用。

(四) 重视对政策的跟踪、评价

各国的光伏产业政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这也体现了政策的实验和学习性质。辽宁应根据对政策实施效果的跟踪、评价、企业的反馈, 适时对政策进行修改、完善, 保证新政策与已有政策之间的协调、政策体系与产业发展过程的动态协调。

摘要: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新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大力支持。我国及许多地区也争相出台政策扶持光伏产业发展。但这些政策多以新古典经济学为理论依据。从演化经济学的视角看, 这些政策还存在政策雷同、忽视创新体系、政策系统性不强、忽视地方能力培育等缺陷。本文基于演化经济学的特征及其政策原理, 分析了国内光伏产业政策的不足, 最后针对辽宁光伏产业政策指出了改进方向。

动物演化之谜 篇8

新生代的后期以人类的进化为主要标志。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也有很大进化,大量的老物种灭绝新物种诞生,在欧洲及邻近的亚洲部分地域生存的119个物种中只有6个在新生代早期生存过。特别是在距今200万年地球上出现的大冰川期,发生了大规模喜冷和喜暖动植物群的交替现象,大型陆生哺乳动物发生了大规模灭绝(图1)。其后人类的狩猎活动也成为动物大规模灭绝的原因之一,在北美因此而绝灭的大型哺乳动物就有70%。

(1)美国动画大片《冰河世纪》表现了这个时期动物们的故事

现在看看新生代晚期的剑齿虎、爱尔兰麋鹿、渡渡鸟、猛犸象和塔斯马尼亚虎是怎样灭绝的吧。

复原沥青坑中的剑齿虎

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兰乔·拉·布雷沥青坑是世界上最大的史前生物化石埋藏场,古生物学家在这里发现了400多万种的动物样本。然而,更令兰乔·拉·布雷地区名声大噪的是:2000多具剑齿虎骨骼被发掘出来得以复原。

动物进化史上大名鼎鼎的剑齿虎最早出现在距今3500万年前,到11000年前剑齿虎仍然统治着洛杉矶平原树木丛生的肥沃谷地,这种顶级食肉动物没有遇到过任何对手(图2)。

(2)最令剑齿虎声名远扬的是它那对短剑一般的巨大犬齿

剑齿虎肩高1米,肩部肌肉发达,后腿较短,尾巴短小(图3)。剑齿虎体重相当于现代狮子的两倍,庞大的块头使它每顿可以吞下大约30公斤肉。它头骨上有大块的肌肉,能释放出很大的力量,让它完成强劲有力的一咬,只需一口就能切断野牛的颈部血管和气管。但是,剑齿虎躯干沉重,腿又短,不擅长距离奔跑,所以进行良好的伪装,对猎物进行偷袭成为它猎取食物的本能。然而,即使是凶悍的杀手,面对形体庞大的野牛特别是野牛群,一只剑齿虎也很难得手(图4)。当猎物充足,而且有许多掩蔽点可以保证剑齿虎潜伏发起攻击时,它们的家族就会兴旺起来。

(3)一切构造都是为了释放它那巨大犬齿的威力

(4)剑齿虎是社会性动物,它们常常集体行猎,受伤严重的个体可以分享群体捕杀的猎物,并且受到群体其它成员的保护

剑齿虎作为顶级掠食者的风光延续了100万年,最终还是走向了灭绝。冰河世纪末期气候变暖变热,植被沙漠化使剑齿虎惯用的埋伏偷袭战略反而成了致命弱点,在开阔的地面它们很少有地方可以藏身;在偷袭技巧难以奏效时,剑齿虎必须追赶猎物,但它的速度又处于劣势;野牛总是保持完整的群落,用数量保障自己的安全。这些使得剑齿虎的生存机会变得渺茫,它无法适应新的环境,曾经居于食物链顶端的超级猎手只能走向终点。

饥饿的剑齿虎不得不放弃了它们的孩子,不再交配繁殖。它们依靠腐肉苟延存活,腐肉的气味把它吸引到了危险的沥青湖边。古生物学家推测,10000年前,一只只焦渴难耐的动物靠近这片沥青湖。由于它们个头大、份量重,它们的脚便陷入湖中。它们越挣扎,下陷的速度就越快,一会儿工夫就沉入坑中,随后面临而痛苦的死亡过程。沥青是自然界中最好的防腐剂,即使最小的骨骼遗骸也能被完整地保存下来。

爱尔兰麋鹿的美丽皇冠

爱尔兰麋鹿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鹿角。鹿角硕大而精美,重约有40公斤,尖角之间的距离可达3.7米(图5)。庞大的鹿角每年都要脱落并重新长出。

(5)鹿角就像身姿雄伟的爱尔兰麋鹿头顶上的皇冠

爱尔兰麋鹿的食物主要是草。冰河世纪末期,爱尔兰是一片空旷草原,草场富含钙质,完全可以满足鹿角生长的需要。

爱尔兰麋鹿交配时,雌鹿是根据雄鹿鹿角的大小来挑选配偶的,雄鹿的鹿角越大被雌鹿选中的机会就越大。雄性爱尔兰麋鹿站在那里,巨大的掌形鹿角在开阔的草原上就像镜子一样放出光芒,吸引着愿意交配的雌鹿。这样的交配使鹿角大的雄性爱尔兰麋鹿的基因得以遗传(图6)。

(6)3个工作人员把巨大的鹿角抬进博物馆

巨大的鹿角还是爱尔兰麋鹿的武器。在交配季节,雄鹿们相互挑战,争夺交配权。在战斗中雄鹿的目标是把对手甩倒,用鹿角上的非常长的攻击刺刺向对手的躯体侧面或颈部(图7)。

(7)为了赢得雌鹿的青睐,为了证明自己是雄性中的佼佼者,雄鹿之间用美丽的鹿角进行的打斗常常显得野蛮而血腥

爱尔兰麋鹿已经习惯了在冰河世纪末期的草原上生活,种群数量曾经非常庞大。然而,10600年前的化石记录表明,爱尔兰麋鹿突然消失了。

10600年前,全球上升的气温融化了巨大的极地冰帽,寒冷的水流涌入大西洋,水温下降了8℃。从热带地区北上的墨西哥湾暖流受到了拦截,爱尔兰的温度一下子降到了冰点。这一剧烈的气候变化持续了1000年,植被因此而凋零。

在极度寒冷时期,爱尔兰麋鹿陷入了一种两难境地。由于交配选择的原因,它不得不保持巨大的体型和巨大的角;而另一方面,自然选择要求它的体型和鹿角都向较小的方向发展,这样幸存下来的几率才能更高一些。不幸的是,由于气候的突然变化,爱尔兰麋鹿无法迅速完成适应性的进化发展,已经繁衍兴盛了数万年的爱尔兰麋鹿最终走向了灭绝。

扼杀猛犸象的第三只手

1996年,考古学家在墨西哥城发现了7头猛犸象的1200多块骨头,这是一个猛犸象家族的墓地。

猛犸象又名毛象,冰河时期一直生活在北半球,距今300万年~1万年前。它身躯高大,身高一般5米,体重10吨左右,一对长而粗壮的象牙强烈地向上向后弯曲并旋卷。它的头骨短,头颅和顶脊是身体的最高点,身上长满了长毛。猛犸象以草和灌木叶子为生,每天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咀嚼草叶以维持它们巨大身体的需要(图8)。

(8)猛犸象的寿命可达70年

猛犸象也是一种非常社会化的动物,所有家族成员通过集体力量相互保护。虽然成年猛犸象是坚不可摧的战车,但是它们的幼仔则需要至少15年时间才能发育完善,根本无力抵抗冰河时期最强大的捕猎者剑齿虎。幼象遇到危险,整个猛犸象群就会迅速行动起来,形成一道强大的防御墙(图9)。

(9)只要集体作战,猛犸象群便无所畏惧,就算最凶猛的捕猎者照样要惧它三分

猛犸象和今天的大象拥有共同的祖先,不过这两个种类在500万年前就各立门户。大象幸存下来,而猛犸象却走向了灭绝。

提到猛犸象的灭绝,一个重要理论指出罪魁祸首是气候变化。

数百万年来,猛犸象在冰河时期的荒原上繁衍兴盛。冰河末期气候变暖,猛犸象被迫向北方迁移,活动区域缩小,草场植物减少,使猛犸象得不到足够的食物,面临死亡。但是,气候变化不可能杀死所有的猛犸象。

没有人知道人类第一次踏足美洲大陆的准确时间,但是考古遗址表明12000年前,人类的身影已经遍布从加拿大极地地区到美洲南端的广阔区域。人类与猛犸象同期进化,开始还能和平相处,但当人类进化到了新人阶段,学会使用火攻和集体协同作战,捕杀成群的动物和大型动物就成为可能。猛犸象曾是石器时代人类的重要狩猎对象,在欧洲的许多人类洞穴遗址的洞壁上,常常可以看到早期人类绘制的猛犸象画像。在猛犸象的墓地,古生物学家也发现了人类的痕迹。在迁徙到美洲的早期居民中,最著名的就是克劳维斯人,他们已经有了新的工具(图10)。人类的到来直接导致了猛犸群体数量的急剧下降。

(10)克劳维斯石制箭头

但是不久,新的研究结果对此提出了质疑。在北美洲地区的1500处猛犸象遗址中,只有60处可以找到人类活动的痕迹,其中存在克劳维斯人捕猎证据的仅有12处,但是克劳维斯人主要猎杀马、骆驼和麝鼠、鸭子等一些较小的动物,他们的食谱非常丰富。如果克劳维斯人能够依靠那些唾手可得的动物为生,他们为什么要冒险猎杀巨大的猛犸象呢?这一简单的推理表明人类大规模猎杀猛犸象群的行动不太可能。

然而,一种新的观点还是将猛犸象灭绝的原因指向了人类,不过是间接的。病毒学家发现一种致命的疾病能够突破物种的界限,疾病也可能引发猛犸象的灭绝。这种疾病的病毒很容易从一个寄主身上跳到另一个寄主身上,然后扩大传染的范围。病毒学家们过去认为病毒不能杀死它的寄主,但是新的研究结果表明一旦疾病突破物种的界限之后,病毒侵袭到从未感染过这种疾病的种群时,这个种群对于这种病毒就没有免疫能力,所以很快就会毁灭。北美洲猛犸象种群很可能就是被一种疾病逼向了毁灭(图11)。现在已经可以非常肯定地说,疾病能够造成物种的灭绝,这使人类对于猛犸象等大型哺乳动物灭绝原因的研究向前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

(11)克劳维斯人迁徙时把狗引入了北美洲,恶性疾病很可能通过跳蚤从狗身上传播到猛犸象身上

安逸的渡渡鸟

荷兰水手1507年在毛里求斯岛上发现了渡渡鸟,然而到1681年,这个岛上再也没有发现活的渡渡鸟了。1865年在岛上出土了全世界仅存的渡渡鸟遗骨。

渡渡鸟体型比最大的火鸡还大,比火鸡结实,羽毛也很厚,脖子又长又弯,姿态优美,站得也比火鸡要直,有2.5 英尺高。它们的身体很重,所以用来支撑身体的双腿非常粗壮。由于翅膀慢慢退化,它们不能飞,胸部肌肉变得又长又窄,全身的重量大部分都集中在了腹部和臀部(图12)。它是鸡类家族中的一种,仅产于毛里求斯,由于岛上没有天敌,因此它们安逸地在树林中建窝孵卵,繁殖后代。

(12)肥大的体型使它步履蹒跚,再加上一张大大的嘴巴,使它的样子显得有些丑陋

在毛里求斯,森林里面长满了乌木树和棕榈树,一年四季都会结出很多果子,落满了地面,这就是渡渡鸟的食物。此外,齿叶葵、露兜树、酒瓶椰子树也是渡渡鸟的食物来源。

毛里求斯是一座火山岛,岛上的土壤都呈酸性,缺少钙元素。因此在繁殖季节,为了给后代提供充足的营养,渡渡鸟对钙的需求量会大大增加,要食用大量的蜗牛壳补充钙质。

1662年一位德国人因为轮船失事漂到了毛里求斯。他在岛上寻找食物,但没有发现一只渡渡鸟。他四处游荡,无意间来到了旁边的一座小岛之上,遇到了最后一批幸存的渡渡鸟(图13)。渡渡鸟怎么到了这里?

(13)这座在涨潮时成为孤岛的地方是渡渡鸟最后的避难所

在早期荷兰人居住地找到了成千上万根外来动物的骨头,荷兰人从欧洲带来了山羊、猪,其中一些动物摆脱了人类的控制,变成了野生动物。渡渡鸟不得不和这些新来的定居者展开竞争,然而渡渡鸟的竞争力十分低下。

百万年来,渡渡鸟一直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进化发展,没有任何捕食者会威胁它们的存在,因此它们繁殖的速度很慢,平均每隔一年才产下一只后代。由于无法飞行,渡渡鸟一直在地面养育自己的后代。猪的到来对于同样生活在地面的渡渡鸟所造成的影响是毁灭性的(图14)。渡渡鸟不得不迁往周围的几座小岛。狭小的环境、匮乏的食物,使渡渡鸟面临灭亡的绝境。这也许才是渡渡鸟灭绝的真正原因,是渡渡鸟自己把自己推向了灭绝的边缘。

(14)野猪不仅会和渡渡鸟争抢食物,而且还使渡渡鸟的交配和繁殖等活动无法正常进行

人类导致塔斯马尼亚虎的灭绝

1930年,塔斯马尼亚岛上的农夫威尔夫·巴蒂与一头奇特的动物狭路相逢。巴蒂不知道,他这一枪不仅结束了一头动物的生命,还为一个物种画上了句号,这就是塔斯马尼亚虎。

塔斯马尼亚岛位于澳大利亚南部海岸线以外200公里处。塔斯马尼亚虎身体像狼,骨骼结构与狗非常相似。它前半身显得相当灵活,后半身灵活性比较差,身上有育儿袋,这足以证明塔斯马尼亚虎是从袋鼠这样的跳跃类动物进化来的。巨大的嘴是它最厉害的武器,善于进行战斗和杀戮。它的尾根很粗,后半身长着像老虎一样很粗的条纹(图15)。

(15)这是它的明显特征,并由此而得名

塔斯马尼亚虎是一种喜欢独来独往的肉食动物,每天都在自己的领地上追捕猎物。它最喜欢吃小袋鼠、树鼠和大袋鼠,能连续几个小时追着猎物不放,穿越丛林、河流和山谷,超强的体力让它最终能困住猎物。但是它的厄运来了。

1803年英国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处罚罪犯的殖民地。到19世纪80年代,塔斯马尼亚岛上大片的沼泽地都被改造成了草场,岛上又出现了数百万的绵羊,塔斯马尼亚虎的野生家园遭到了现代人的入侵。农民惊恐地发现自己的羊被肢解,认定是塔斯马尼亚虎所为,要求政府消灭塔斯马尼亚虎。1888年政府发出悬赏,每杀死一头塔斯马尼亚虎奖赏1英镑,平均每年要猎杀100只。无知的人们并不清楚作为食物链最顶端的掠食动物的数量不可能太多,也许不超过3000只。在政府发布悬赏命令的那些年当中,有近三分之二的塔斯马尼亚虎被猎杀了。

1909年,猎杀塔斯马尼亚虎的数量突然锐减,从以前每年100头骤降到只猎杀了1头。数量急剧下降表明,人们的捕猎行为不是他们灭绝的唯一原因,某种比人类可怕得多的因素出现了。唯一的解释是某种疾病。狗也把犬瘟热传给了塔斯马尼亚虎。

可是有袋类动物身上一直都有类似的病毒,它们并没有因此灭绝。这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人们猎杀和塔斯马尼亚虎栖息地的缩小,这种疾病不会对塔斯马尼亚虎数量造成任何影响。正是在人类的杀戮下,塔斯马尼亚虎的群体数量极为脆弱,这种疾病最终为它的灭绝敲响了丧钟(图16)。

(16)这是一种在不久前才灭绝的动物,甚至有电影胶片记录下了它的样子,专家确认胶片中的是一种非常奇特而高级的动物,绝非低等动物

上一篇:心愿抒情作文350字下一篇:中二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