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演化(精选6篇)
战略演化 篇1
摘要:本文从演化博弈的角度对战略网络城市进行了分析,通过设计合理的奖惩机制,得到了战略网络城市之间竞合的进化稳定策略,为研究战略网络城市之间的竞合分析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战略网络,演化博弈,进化稳定策略
0 引言
战略网络是指由社会的不同组织或个人为了共同的远景,通过一定的协议或契约联结在一起的、以彼此间相互信任和长期合作为基础而构成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不断进化和优化的动态合作网络[1]。依据博弈理论,在战略网络内,虽然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竞争,但以合作取代竞争成为成员之间关系的主流[2],且目前的主要成果都集中在对企业战略网络的研究上,如文[3]根据声誉在战略网络合作伙伴选择中的重要作用,运用了委托代理理论、重复博弈理论等相关理论,对战略网络中心企业的合作选择机制进行了研究;文[4]从合作博弈的角度研究了企业战略网络合作竞争机制;文[5]从信任博弈双方的有限理性出发,建立企业战略网络节点间信任行为的进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博弈双方的进化稳定策略。但是,以城市作为网络节点,对战略网络城市之间竞合博弈的研究则成果较少。
所以,为了丰富这一领域的成果,本文结合战略网络的思想、以城市为研究单元,从微观视角研究城市区域经济竞争合作机制,建立了战略网络城市之间竞合博弈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博弈的进化稳定策略。
1 战略网络城市竞合博弈模型
1.1 模型假设
假设1:城市1和城市2是战略网络中的两个节点,在此网络中城市1和城市2分别拥有资源K1和K2,只有对该两种资源进行整合后投入生产才能产生效益,即城市1和城市2建立合作关系,并设产值函数为Y。
假设2:城市1和城市2分别投入资源K1和K2,假设其产值函数为:
式中:U1是城市1投入资源K1的量,U2是城市2投入资源K2的量,α:资源K1产出的弹性系数;β:资源K2产出的弹性系数。
(1)α+β>1,称为递增报酬型,表明按现有技术用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产出是有利的。
(2)α+β<1,称为递减报酬型,表明按现有技术用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产出是得不偿失的。
(3)α+β=1,称为不变报酬型,表明生产效率并不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提高,只有提高技术水平,才会提高经济效益。
另外,假设城市1和城市2的合作成本分别为C1和C2,g为惩罚值(当一方选择不合作而对方仍选择合作时,他支付给对方的罚值),且g>C1,g>C2,r为城市竞争力水平,s(r)为收益分配系数,它是关于竞争力r的函数。
1.2 构建支付函数矩阵
考虑战略网络中的两个节点城市,其策略集合为{合作,不合作},博弈的得益矩阵如表1所示。
矩阵中各行的第一个得益为城市1的收益(分别为s1(r1)U1αU2β-C1、g-C1、-g、0),第二个得益为城市2的收益(分别为s2(r2)U1αU2β-C2、-g、g-C2、0)。
2 模型分析
设城市1群体以x的概率选择策略“合作”,以1-x的概率选择策略“不合作”;城市2群体以y的概率选择策略“合作”,以1-y的概率选择策略“不合作”。根据博弈双方的得益矩阵以及模型假设,城市1选择“合作”和“不合作”策略的期望收益e1C和e1N及群体平均收益分别为:
其中,M1=s1(r1)M,M=U1αU2β。
城市2选择“合作”和“不合作”策略的期望收益e2C和e2N及群体平均收益分别为:
其中,M2=s2(r2)M,M=U1αU2β,。
分别把复制动态方程用于两个位置的博弈方,得到城市l和城市2的合作概率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分别表示为:
由此可知,系统在平面M={(x,y):0<x,y<1}的稳定点有四个,分别为:(x1*,y1*)=(0,0),(x2*,y2*)=(1,0),(x3*,y3*)=(0,1),(x4*,y4*)=(1,1)。
矩阵J的行列式和迹分别为:
根据雅可比矩阵稳定性分析,得(x,y)在各平衡点的局部稳定性如表2,其中ESS进化稳定点。
由模型假设可知,C1,C2>0,在实际问题中城市参与合作所分得的收益大于合作成本,即M1>C1,M2>C2,M1+g>C1,M2+g>C2所以有:
,即为城市2在合作中分得的收益与合作成本之比,在实际问题中,收益是大于合作成本的,所以有xD<0,从而可得1-xD>0。同理,有1-yD>0。所以-xDyD(1-xD)×(1-yD)M1M2<0。则从长期来看(1,1)是稳定点,即(合作,合作),是进化稳定策略。因此在战略网络城市中,有限理性博弈方通过长期的学习和策略调整,大部分情况下都会收敛于博弈方1和博弈方2都采用“合作”策略。
3 结论
本文利用演化博弈中的二人非对称复制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处在一定战略网络中的城市之间的竞合博弈,得到了如下结论:
只要单个城市在合作中分得收益大于其合作成本,并且双方协议一个大于彼此合作成本的惩罚值,合作将会成为城市演化的一个必然趋势,这与当今在全世界范围内建设“都市圈”是相吻合的。
参考文献
[1]李焕荣,林健.战略网络的结构、类型、构成要素和功能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6):70-74.
[2]刘松先.基于合作博弈的企业战略联盟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5,(7)(下):153-154.
[3]唐代中,马卫锋.基于演化博弈的城市拆迁补偿机制研究[J].财贸研究,2007,(6):25-29.
[4]陈鸽林.基于博弈论的企业战略网络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广州.
[5]阮平南,杨丹.基于进化博弈的战略网络节点间信任关系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1):54-56.
战略演化 篇2
作为商业跨国公司的综合商社 (GTC) 具有一系列功能, 而其结成的功能体系与GTC的全球战略存在密切关联, 该功能体系不仅是实现全球战略的工具, 其本身就是GTC全球战略的组成要素。文献研究中对GTC功能体系的探讨集中于GTC功能系列及其核心功能的演变。
宫本又次、内田胜敏 (1980) 将GTC由流通、贩卖的基本功能向资源开发、信息、大型项目组织功能的扩展归结为GTC功能的多元化。小岛清、小泽辉智 (1983) 在总结GTC的贸易中介、类融资、信息、组织协调功能的基础上, 将其作为功能集合体引入对商社FDI活动的研究, 通过对GTC在贸易网络、制造业、资源开发以及服务业FDI股权结构的分析, 认为GTC具备一种新功能——投资功能, 并指出GTC与产业跨国企业的FDI活动存在明显差异。
岛田克美 (1986) 、飞鸟茂隆 (1998) 、土井教之等 (2006) 认为敏感的GTC为适应内外环境变化, 不断开发出新的商业功能, 其所具备的多种功能正是不断适应经济环境变化的结果。
GTC也存在着功能核心的转移问题, 清水善淳 (1989) 认为面对经济结构复杂化产生的风险扩大化倾向, GTC已将中介贸易的经营方针由“风险回避”转换为“风险负担”, GTC不仅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而且要把对风险的承担作为一种常规性的行为。孟子敏 (2007) 指出GTC功能随经济环境演化存在核心功能的变化。基于GTC相关财务指标的经验分析, 发现GTC核心功能正由贸易功能向金融、投资和信息相结合的功能组转化。这一变化可以通过跨国公司的内部化行为以及动态比较优势的保持得到解释 (黄友星, 2008) 。但也有部分研究认为GTC核心功能仍是交易中介功能 (中谷严, 2001) 。笔者于2008年指出全球化条件的GTC以功能整合来保持其在流通领域的竞争力, 这开始触及GTC的功能体系与跨国公司战略的关系问题。
以上研究主要探讨GTC功能的演化, 也在一定程度上涉及GTC功能与其全球战略的关系问题, 但都没有将GTC的功能系列作为其全球战略的要素进行研究, 本文试对此进行扩展研究。基于前人研究, 笔者认为作为GTC全球战略要素的功能体系演化涉及两方面:体系内各功能的复合化和体系中核心功能的演变。
二、GTC的功能复合化及战略解释
20世纪60年代, GTC功能体系所具备的多种功能已经成型, 在战后现代GTC形成初期, 已经产生构成全球战略要素所必需的五种功能, 而“新功能”的实质都是对五种功能的延伸, 即五种功能的复合化。
(一) 商业交易功能
商业交易功能是GTC传统功能体系的核心。凭借在流通领域的控制力, GTC充当供需双方的交易媒介, 并以对流通渠道控制而获取的“商权”形成对产业资本剩余价值的分配。由于贸易活动是在时间、空间、供求三个维度的同时制约下展开的, 这就使交易行为产生了潜在的风险, GTC积极介入其中, 并甘于为此承担不确定性, 这无疑迎合了产业资本需求。
为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 GTC的商业交易功能由单一的中介贸易, 扩展至跨国网络间贸易和第三国贸易, 同时大量吸收现代物流、SCM和电子商务技术, 使商业交易功能日益复合化。Porter (1986) 认为全球战略存在两个基本维度:1.价值增加活动的配置。2.多市场价值增加活动的协调。商业交易功能的复合化是适应动态市场变化的战略要素, 它为GTC利用交易网络获取动态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提供了基础, 进而在价值增加活动的集中过程中实现要素成本的差异化。
(二) 商社金融功能
商社金融并非为获取利息, 而是GTC稳固并扩大“商权”的一种灵活手段。它完成了由中长期信贷向中短期信贷结构的转换, 使银行信贷的缺陷得到较好的弥补。由于日本GTC赊买债务仅为销售债权的70%, 且债务平均周转期短于债权平均周转期 (高桥悦夫, 1995) , GTC实际向企业提供大量中短期信用, 这使其成为强化交易企业“商权”的重要途径。
目前商社金融功能已从商品信用和债务担保的简单形式转向跨国网络间融资, 广泛渗透到项目开发、资金孵化器、ODA等活动中。商社金融功能的复合化使GTC的“商权”谋取活动更加灵活, 这反映出其全球战略的适应性在增强, 尤其是对宏观环境的适应性。在面对竞争者反应、政府政策和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时, 是否具有组织灵活性是全球战略成功的关键因素。
(三) 信息功能
众多海外分支形成了GTC的全球信息网, 凭借对信息的控制, GTC可以从容应对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并加强对“商权”的垄断。一方面, GTC对信息搜集、存储和加工的硬件进行巨额投入, 建立起世界范围的专用通讯网络。同时, GTC向海外大量派遣高素质员工, 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各种途径直接在当地搜集信息。通过巨额资本与优秀人力的双重投入, GTC可以获得全球各产业的最新信息, 尤其是大量极具市场价值的非模式化信息, 这对GTC在陌生环境中的战略有效性起到了支持作用。
GTC的信息功能复合化大致经历了“交易信息获取→FDI信息集成→下游消费信息与尖端产业信息搜集”的过程。对信息的利用表现出明显的范围经济, 信息整合为GTC获取全球范围经济提供了基础, 尤其是由大量暗默知识要素组成的非模式化信息需要人际传递, GTC海外派驻人员占有较高比例, 1996年, 三菱商事、三井物产、丸红、伊藤忠商事、住友商事合计海外派驻人员达3817人, 占海外雇员总数的20.0%, 而同期其他日本跨国公司的这一比例仅为2.5%, 海外派驻人力资源在GTC暗默知识的传递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实现了信息的全球范围经济。.
(四) 投资功能
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在GTC构建全球贸易网的过程中, 投资功能就得以发挥。但投资真正成为GTC的重要功能是在60年代后, 由于日本产业的高度化导致要素密集度变化, 沦为边际产业的国内相关企业为继续保持竞争优势而开始向周边发展中经济体转移, 熟悉国际环境的GTC顺应趋势, 依靠对流通渠道的影响对相关企业进行投资, 力图建立商产混合网络, 随后进一步扩展至对供应链两端的控制以及尖端产业的研发生产。而交叉补贴作为跨国公司多市场博弈的一种竞争方式, 其战略意图在于寻求不同产品和市场间的交叉补贴, 以及建立强大的全球分销体系和世界品牌 (Hamel& Prahalad, 1985) , GTC的投资功能正是作为战略要素实现了GTC全球范围内的交叉补贴。
(五) 组织与协调功能
组织协调是跨行业国际经济活动的制约因素, GTC在贸易、金融、信息领域形成的优势为充当日本企业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组织协调角色提供了便利。通过向海外投资项目提供贸易、金融、信息等一揽子的全方位服务。GTC带动了日本企业的集团性投资, 这一功能最初涉及六大企业集团内部, 进而扩展至集团间和集团外。通过组织与协调, GTC可以通过对多类产业的有机集成, 实现在多个产业中的全球规模经济。
三、GTC功能体系内核心功能的演变及战略解释
体系中核心功能的演变是GTC全球战略的另一重要方面, 即重新确立五种功能中的核心功能及其对其他功能的支配协调关系, 使孤立的战略要素形成战略体系。
(一) 投资功能核心地位的确立
长期以来, GTC一直以商业交易功能为功能体系的核心, 通过其他功能的协调发挥, 在贸易领域实现GTC的最终利益。为适应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 GTC的投资功能凸显, 并开始把由贸易中介事业向投资利益事业的转型作为GTC未来经营体系构建的首要目标, 越来越多的商业利益开始通过投资显性化。至1993年GTC的贸易收益仍可达投资收益的6~8倍, 绝大部分利润在贸易领域得到实现, 此时GTC的投资功能还只是商业交易功能的附属功能;在1994—2002年, 投资收益的比重开始上升, 贸易收益与其相比则缩小到4~5倍的水平, 但这一时期投资收益比重的上升与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GTC的贸易业务萎缩存在着一定的因果联系, 还不能表明GTC功能体系内各功能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而在2003年后, 投资收益的比重则呈现持续上升, 贸易收益则下降到投资收益2~3倍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 这一时期投资收益比重的上升是在GTC贸易收益迅速增长的条件下实现的, 即投资相比于贸易拥有更高的收益增长率, 这说明投资在GTC功能体系中地位明显增强, 商社功能体系的重新定位已经开始。随着投资收益比重的进一步上升, 投资功能将形成GTC功能体系中一个新的核心。
(二) 商业交易核心功能的维系
在GTC中居于传统核心地位的商业交易功能是否衰落的问题, 笔者认为在GTC的功能整合进程中, 商业交易功能与投资功能并未发生核心功能的替代, 而是形成了二者功能紧密融合的GTC功能体系新核心, 得出这一结论是基于如下几点认识:
1.GTC的资本本质属商业跨国垄断资本
这一资本属性决定其在流通领域相对于产业资本保持更高的资本效率, 而商业交易功能则是保持流通控制最关键的功能, GTC正是通过交易功能直接实现对“商权”的强化, 从而在流通领域获得高于产业资本的商业利润, 尽管贸易收益与投资收益的比重处于下降状态, 但贸易收益仍保持在投资收益的2倍以上, 这说明贸易收益仍是GTC最主要的利润源, 因此只要构成GTC的资本属性不发生变化, 商业交易功能始终在GTC功能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2.商业交易功能为投资收益提供了保证
虽然通过投资功能显性化的利润在明显增多, 但正是由于商业交易功能基于流通控制而形成的利益被投资功能直接或间接吸收, 投资收益才获得了持续与迅速增长的保证, 而这种利益正是通过GTC极为复杂的商业交易专长获得的。如果没有商业交易功能对GTC投资功能的保障, 投资功能将很难与更善于投资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抗衡, 正是商业交易核心功能的存在, 才使GTC的投资与其他企业的同类投资相比更具流通优势, 产生了较强的竞争力。
3.GTC运用投资功能的经营目标仍存在双重属性
虽然在GTC内存在一定份额的以关注投资企业成长并获取投资收益为主要目标的投资, 但GTC进行的相当数量的投资是以创造与强化“商权”为目标的, 侧面说明GTC投资收益增长中的相当一部分是在创造“商权”的投资活动中间接获得的, 投资带来的收益并非GTC进行投资的首要目的。因此, 即便在投资功能成为GTC核心功能的条件下, 投资功能仍在服务于商业交易功能。
4.商业交易功能是GTC功能体系中复合化程度最高的功能
GTC始终关注对商业交易核心功能的强化, 在GTC功能的延伸中, 一切可用于强化商业交易功能的最新技术与产业成果都被无一例外地运用到商业交易功能的复合化中, 诸如现代物流技术、JIT系统、SCM、电子商务等先进交易模式与技术或产业形态均被导入GTC的交易功能中, 从而极大拓展了商业交易功能的外延。
贸易与投资是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 而非此消彼长的排斥关系, 21世纪的GTC功能体系应当是商业交易功能与投资功能同为核心的形态, 商社金融功能、信息功能以及组织协调功能则继续保持对其核心的支持与辅助关系。整个功能体系则在整合过程中由风险规避状态转向风险吸收状态。而由商业交易功能与投资功能所组成的核心形态随着交易、投资关系的日益密切, 将逐渐由双核心向融合性的单一核心转变, 进而实现各战略要素的联合。
GTC功能体系中功能的复合化与核心功能的演变是GTC全球战略要素的变动过程。全球规模经济, 全球范围经济, 全球适应性, 多市场交叉补贴、全球价值链的配置与协调在GTC的功能体系内可以获得有效综合发挥。
参考文献
[1]小島清, 小沢, 小沢輝智.総合商社と海外投資:経済開発のマーチャント[J].世界経済評論, 1983 (11) :29-38, 57.
[2]島田克美, 黄孝春, 田中彰.総合商社:商権の構造変化と21世紀戦略[M].東京:ミネルヴァ書房,2003.
[3]土井教之, 増田政靖, 伊藤正一.現代の総合商社:発展と機能[M].京都:晃洋書房,2006.
[4]清水善淳.総合商社の危険負担機能[J].国民経済雑誌, 1989, 160 (1) :67-85.
[5]高橋悦夫.総合商社の与信管理[J].国民経済雑誌, 1995, 172 (2) :79-98.
[6]孟子敏.総合商社における中核機能の変化についての検証——大手商社の財務構造の時系列分析から[J].現代社会文化研究, 2007 (7) :91-108.
[7]吉原英樹.国際経営(新版) [M].東京:有斐閣.2001:205.
[8]黄友星.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日本综合商社的功能整合[J].特区经济, 2008 (9) :89-91.
[9]Porter, M.E..Competition in Global Industries[M].Boston, Mass: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86.
[10]Hamel, G., Prahalad, C.K..Do You Really Havea Global Strateg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3:5-6, 92-102.
战略演化 篇3
1 社区服务标准化
1.1 社区服务的内涵和外延
社区是指固定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成员以居住环境为主体,行使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的一级行政区域。近年来,社区服务的范围和内容不断拓展,社区服务的项目和内容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已基本涵盖广大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服务项目从10余项发展到200多余项,涵盖社区卫生、社区文化、家政服务、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社区保障等众多方面(如图1所示),服务内容更加考虑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青壮年人和优抚对象、驻社区单位等各类群体的需求,多种便民生活服务圈不断涌现,社区居民需求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
1.2 社区服务标准化的特征
1.2.1 标准化对象复杂
如上所述,社区服务包含的内容非常多,未来还将不断丰富和完善。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期间,社区服务将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以及综治、维稳、信访等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加快构建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因此,社区服务中包括众多的标准化领域,标准化对象具有复杂性。
1.2.2 标准化技术复杂
社区服务标准化工作不仅对象复杂,而且涉及领域复杂、覆盖专业门类较广。因此,开展标准化工作依托的方法和技术也不尽相同,既有术语、符号等基础要素的要求,也有对工作程序、设施配置与维护等管理要素的要求,对养老、文化等服务要素的要求,这就要求社区服务标准系统的建立必须跨行业、跨部门、跨企业才能实现,应该用综合系统方式展开。
1.2.3 标准化领域相关性强
由于社区服务标准化的对象是位于同一地理区位内、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和密切的社会交往关系的群体。因此,标准化对象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例如:文体设施配置、消防设施维护标准与社区环境标准之间密切相关,人口管理标准与就业标准、社保标准、综治标准之间相互关联。因此,在开展标准化工作时需要统筹考虑相关要素的影响、系统设计。
2 社区服务标准化的发展历程
2.1“社区服务指南”发布——搭建社区服务标准化工作基础框架
2006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现代服务发展研究中心主导研制了GB/T 20647-2006《社区服务指南》。该系列标准从社区环境管理、文化、教育、体育服务、卫生服务、法律服务、青少年服务、社区扶助、家政和物业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服务要求和规范。《社区服务指南》国家标准具有很强的开创性和奠基意义,为后续社区服务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框架。鉴于该标准的积极意义和发挥的实际成效,该标准获得了2008年度“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三等奖。
2.2 各级标准纷纷呈现——社区服务标准体系不断建立完善
自2006年后,我国社区服务标准化工作逐步加速,一批重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纷纷发布实施。
例如:2008年汶川5·12特大地震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现代服务标准化研究中心立刻申请启动标准绿色通道,制定了《灾后过渡性安置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南》国家标准,分别从环境、安全、商业、文化体育、帮扶救助等角度,提出了灾后重建等非常态情形下的社区管理和服务基本要求,不仅为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发挥了一定的引领作用,更为其他更多受灾后地区的过渡性安置工作提供了技术指导。
除此之外,《社区商业设施设置与功能要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等一批行业标准纷纷发布实施。一些省、市也根据自身实际在社区建设方面出台了一些地方标准,如:江苏省、云南省、山东省的和谐社区建设、管理与服务相关标准,在各省社区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实际应用效果。
2.3 追求生态可持续——社区服务标准化国际新趋势
在当前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国际标准化组织也将社区服务标准化的目录锁定在社区生态建设上,于2012年2月23日最新成立了社区服务可持续发展委员会(ISO/TC 268)。ISO/TC 268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技术委员会,其目的是为推动各类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各类社区提供支撑技术和工具,包括管理体系要求、指南和相关标准。
2.4 我国社区标准化存在问题
虽然我国社区服务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由于未采用完整的、系统的战略发展思路进行统筹规划,所以标准覆盖面不全,标准与标准之间的协调性不强,部分标准也落后于社会的发展,亟待修订,同时还缺少农村社区的相关标准等。此外,部分省市虽然制定标准的热情也很高,并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一些社区建设、社区服务方面的标准,作为国家标准的补充。但是标准比较零散,且标准制定的水平也参差不齐,缺乏全国综合性标准化的设计作为社区标准化建设与管理的共同依据。
3 社区服务标准化的未来战略
3.1 引入综合标准化的必要性
综合标准化是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以整体效果为目标,对具体标准化对象和要素形成的系统进行整体标准化。标准化理论奠基人李春田老师指出“标准化不仅要有一定的顺序步骤,而且在解决问题上要有一定的成套性。标准化成就的大小不是看某一生产部门中现行标准的数目,甚至也不是看有多少产品制定了标准的相对指标,而是看综合性问题的解决结果如何。”这种判断非常适用于社区服务标准化工作,因为它本身的复杂性和跨多领域等特性,需要运用综合标准化的思维来解决该领域的问题,找到发展的新路径。
3.2 社区服务综合标准化工作路径
3.2.1 建立社区服务综合标准化工作体系
综合标准化工作需要各行业之间的密切配合。因此,在综合标准化推进之初,就必须建立综合标准化工作体系,明确相关工作程序和协调机制,吸纳产学研用、产业链各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为综合标准化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坚实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3.2.2 明确和分解社区服务标准化目标
综合标准化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标准化活动。所谓目标,就是问题解决后希望达到的理想状态。因此,开展社区服务综合标准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前提就是要明确标准化工作总目标,研究分析与总目标相关的各类因素,并将总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可量化的分目标,然后才能基于总目标和分目标,开展一系列整体性强、协调性好,适应发展需要的标准。
3.2.3 研究建立社区服务标准综合体
与传统标准化相比,综合标准化工作的一大不同是针对的目标,成套地推进标准研制工作,最终形成一个标准综合体。在开展社区服务综合标准化过程中,应在社区服务综合标准体规划的指引下,在协调解决社区服务标准化中跨行业、跨领域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需制修订标准的主要内容、适用范围、与其他标准之间的关系、标准起草单位、起止时间等。社区服务综合标准化的各工作机构应按职责和分工,开展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完成标准综合体的建设任务。
3.2.4 开展标准实施的动态监管与评估
战略演化 篇4
1 生态位理论概述
1.1 生态位重叠原理
生态位理论是研究种间关系、群落结构、种间多样性以及种群进化的一门科学,它表征的是物种在群落中所占据的位置。生态位的相关理论有重叠理论、宽度理论、适应度构建理论等,本文主要运用生态位重叠理论来说明新兴产业的创新形态变化,下面就这一理论进行简要介绍。
生态位按其形态特征可分为分离、部分重叠和完全重叠,用图1表示。
(1)如果两个生态元完全分开,说明彼此占有的资源也不相同,两者间不存在竞争关系,见图1(a)所示。
(2)生态位相邻只是短暂的状态,它将向生态位分离或重叠转化,见图1(b)所示。
(3)图1(c)中是部分重叠,这也是最常见情况;图1(d)是包含生态位,即宽度较大的一方包含了宽度值小的一方;图1(e)是完全重叠生态位,说明两者具有一样的生态位,无法共存,其中一方将被另一方逐出生态域。
1.2 生态位理论的应用
生态位理论在产业分析中主要围绕着产业的生命周期以及产业与环境的关系层面展开的。Dobrev等[1]采用法国和英国汽车公司的组织动态变化例子说明产业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位置的变化对组织生存的影响。Marjolein等[2]系统地总结了战略生态位管理方法(strategic niche management,SNM)在新兴产业领域的应用,并提出了大公司在进行变革性创新的开发和商业化应用方面的建议。Luksha等[3]讨论组织如何通过创建和改造生态位来获取更多的市场机会。Zhen等[4]采用生态位方法评估了中国风力涡轮机产业的发展状况,并且建立了一个产业生态模型和生态位评估指数系统。Hermans等[5]运用战略管理生态位理论来调查和解释协同创新网络的动态演化过程,研究发现影响网络稳定的主要因素是有能力的参与者,他们通过提供金融资源或创造“法律空间”来促进网络生长。Boon等[6]运用生态位理论分析支持者和反对者分别在创建、维护和争夺生态位空间中的创新管理,并得出生态位保护空间取决于网络建设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授权活动。Sanderson等[7]通过分析LED(发光二极管)的技术变化过程,追踪了固态照明产业的生态位演变。Gawer等[8]分析了两种类型的主要平台,分别是内部或公司平台和外部或行业平台,归纳了组织生态位与系统、资源、生态位提升之间的相互关系。Bosch等[9]通过调查IT企业的技术架构和平台,发现企业在生态系统中的适应与进化是与不断寻找合适生态位的过程密切联系的。
从文献梳理来看,对新兴产业的建设形态、生态属性、组织形态、演化机理、创新特征等方面都未展开深入的研究,尚有很大的空间值得探索,因此,本文借鉴生态位思想,分析创新的生态位演化,了解新兴产业在每一个阶段的阶跃变化中创新对生态位进阶的推动。
2 分析模型
为了探索新兴产业中生态位重叠变化的影响因素,我们引入种间协同演化的Lotka-Volterra(L-V)经典模型[10]。假设在给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新兴产业发展要受到各种生产要素的约束,用生态因子域Ei=f(x1,x2,x3,…xn)表示,其中,x1,x2,x3…xn代表各种生产要素。假设:(0,Ni)表示新兴产业生态位宽度的区间值;αi代表竞争系数,α1是B的竞争反应,α2是A的竞争反应;βi代表新兴产业的生态位重叠的状态,当β=1时表示完全重叠,β=0时表示完全分离,0<β<1时表示存在部分重叠;mi代表新兴产业创新程度;Nt表示新兴产业i在时刻t的生态位状况;Pi代表生态位饱和系数;d Ni(t)/dt表示新兴产业生态位形态的变化情况。
设定两个新兴产业A、B(以下分别用i=1和i=2来代指),其演化形态的方程式为:
下面分3种情形来讨论新兴产业创新生态位的演化情况[11]:
(1)第1种情况:当β=1时,新兴产业A、B完全重叠。令:
解得平衡点为(E,F,G,H,Q),其中:E=(P1+m1-α1,0);F=(P2+m2-α2,0);G=(0,P1+m1-α1);H=(0,P2+m2-α2);Q=(0,0)。则:新兴产业A的解析式为:
新兴产业B的解析式为:
由于斜率相同,L1和L2是两条相互平行的直线,两直线的位置取决于参数P1+m1-α1与P2+m2-α2的大小。当P1+m1-α1<P2+m2-α2时,如图2所示。此时,在L1外侧,即新兴产业B的生态位宽度更大并且完全内包含A,则B将占满生态位空间。当P1+m1-α1>P2+m2-α2时,如图3所示,此时,在L2的外侧,即新兴产业A的生态位宽度大于B的生态位宽度并且完全内包含B,也就是A将占据整个生态位空间。因此,当新兴产业A、B完全重叠时,生态位演变的方向取决于A、B双方所拥有的资源要素情况,占据资源优势的一方将把另一方完全排挤。
(2)第2种情况:当β=0时,新兴产业A、B完全分离。仍然由式(2)得到平衡点(E,F,G,Q),其中:E=(P1+m1-α1,P2+m2-α2);F=(P1+m1-α1,0);G=(P2+m2-α2,0);Q=(0,0)。则新兴产业A的解析式为:
新兴产业B的解析式为:
以上两式用图4中的线L1和L2来表示。
图4中,L1、L2直线将象平面分为4个区域,分别为1、2、3、4区间。其中:在1区域内,d N1(t)/dt>0,d N2(t)/dt<0;在2区域内,d N1(t)/dt>0,d N2(t)/dt>0;在3区域内,d N1(t)/dt<0,d N2(t)/dt<0;在4区域内d N1(t)/dt<0,d N2(t)/dt>0。由以上分析可知,在L1的下方(即3、4区间内),d N1(t)/dt<0,演化方向将将继续向上运动;同理,在L1的上方,d N1(t)/dt>0,演化轨迹向下方运动。在L2的左方(即1、3区间内),d N2(t)/dt<0,演化轨迹向右方运动。在L2的右方(即2、4区间内),d N2(t)/dt>0,演化将向左方运动。综合演化的结果趋于点E(P1+m1-α1,P2+m2-α2),此时新兴产业A与B各自占有着自己的空间域。因此,演化结果取决于A、B各自的生态位饱和系数Pi、新兴产业创新程度mi和竞争系数αi。
(3)第3种情况:当0<β<1时,生态位部分重叠。同样由式(2)得到平衡点(Q,H,I,J,K,G)。其中:。因此,演化的情况取决于A、B产业各自资源的生态域空间,演化结果将是A、B产业互相部分包含,相互包含的范围取决于参数大小。
3 应用分析
从生态位角度可以看出,上述3个过程的讨论反映了创新对新兴产业生态位变化的作用。参考Park[12],Chen等[13]对上市公司的Logistic回归得到的曲线,并结合本文上述理论探讨,本文归纳出新兴产业创新生态位的三阶段演化曲线如图5所示。
根据上文分析的新兴产业创新生态位的演化规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大致也要经历3个阶段,分别是生态位分离、生态位部分重叠和生态位完全重叠,图5表现了这种动态演化。在第1阶段(图中为1区间),新兴产业的规模还比较小,成长空间大,发展速度也快,相互之间的生态位处于分离状态。例如,光伏产业刚刚开始发展的时候,有的企业专门生产硅片、有的企业专门做电池制造、有的专门是组件生产,生态位的分离也使得企业间的市场生存空间大;但是,当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企业之间的业务就有重叠,反映在图中就是在节点A处,当企业之间的生态位有了部分重叠时,新兴企业若不能进一步提升其生态位、在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则可能渐渐被排挤出去,因此,A点可以认为是新兴产业发展的第一个分支点。对于那些创新能力强并且能够将产品顺利地推向市场的企业来说,跨越了A点就能成功地进入生态位的第2阶段(图中为2区间)。在第2阶段,新兴产业的生态位继续扩大,产值增加,市场占有率也在上升,但是生态位的重叠会引起更激烈的竞争。例如,2007年到2009年间是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迅速的时期,与之对应的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并购日益加剧,光伏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天威保变通过不断整合产业链,产品制造涉及到上游的多晶硅生产和下游的电池制造。
新兴产业在成长中,在B点将出现不同的轨迹,此时,创新潜力大、创新后劲足,并且善于整合资源的企业可以继续发展,在生态系统中到达一个更高的台阶,而创新力不足的企业则不得不面临着收缩生态位的风险,因此,生态位变化机制来自于创新的动能。生态位演化充分体现了进化博弈的特点,这种创新活动使得生态位向更高级进阶,因此,创新能力的大小决定了生态位演化方向。对于那些技术创新能力强的新兴企业,将获得更多的市场话语权和主导能力,并由此进入生态位演化的第3个阶段(图中为3区间)。
当这些企业具有强大的规模效应时,对产业的发展就有更强的主导权。例如,现在的互联网三大巨头BAT(百度,阿里,腾讯)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完成在产业中的生态演化而不断壮大的。众所周知,百度做搜索引擎,阿里做线上商贸,腾讯做在线聊天,在过去的10多年积累中这3家企业通过不断扩大创新生态位,顺利度过图中所示的第1区位和第2区间,到现在发展到第3区间,因而对其行业领域内的业务发展具有主导力,呈现出一支独大的独特局面。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技术创新的能力影响了新兴产业生态位的演化方向,通过技术创新获得新的产品、新的业务模式,企业就可以在竞争的生态系统中占据有利位置并提升自身的生态位。
4 结论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未来经济结构实现提升与突破的重点领域,也是提升国家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产业。针对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提升问题,本文通过引入L-V模型,分析了在3种不同情形下创新生态位演化的不同形态,并得到资源配置的均衡点,技术创新企业通过这些平衡点找到自己的竞争区位以便获得竞争能力。研究表明,当新兴产业的生态位完全重叠时,生态位的演变情况将取决于双方各自占有资源要素的情况:占据资源优势的一方将把另一方完全排挤;当新兴产业生态位完全分离时,生态位大小取决于产业各自的生态位饱和系数、创新因子和竞争系数;当新兴产业生态位部分重叠时,生态域空间决定了演化形态。根据理论分析的结果,通过来自新兴产业的数据分析和回归,得到了从事技术创新的企业的生态位演化曲线:在曲线的第1区间内,新兴产业处于成长期,市场空间大,竞争小,各自能得到比较好的成长;在曲线的第2区间,新兴产业的生态位开始重叠,生态位大的新兴企业逐渐占据优势,在竞争中越发处于有利地位,而生态位小的企业则逐渐被排挤;到了曲线的第3阶段,即生态位完全重叠阶段,创新能力强、善于整合各方资源的新兴企业将一支独大,获得完全生态位。
战略演化 篇5
一、阿里巴巴发展历程的生命周期阶段
企业生命周期是企业的发展过程与成长轨迹,尽管国内外学者对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有所不同,但大致可以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或二次创业调整期)四个阶段。阿里巴巴成立于1999年,至今只有15年的时间,但纵观其发展过程和成长轨迹,结合企业在业务模式、经营规模和产业市场等方面的特征,也体现出一个相对完整的生命周期,基本可以确立为初创期、成长期(包括成长初期、成长中期和成长后期)、成熟期三个阶段。
1. 初创期阶段(1999~2003年)。
1999年,以马云为首的18人在杭州创立阿里巴巴集团,标志着阿里巴巴公司初创期的开始。在经历了互联网的寒冬后,公司开始盈利。2003年,阿里巴巴成立淘宝网,确立了以“B2B为主、C2C为辅”的基本电商模式。随着盈利的开始以及基本电商模式的确立,阿里巴巴初创期结束,开始步入成长期。
2. 成长期(2004~2011年)。
本阶段可进一步划分为成长初期、成长中期和成长后期三个阶段。
(1)成长初期(2004~2008年)。2004年,阿里巴巴净利润6亿人民币,标志着阿里巴巴成长期的到来。阿里巴巴采取了一系列经营运作活动,包括建立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支付宝、成立网上营销技术平台阿里妈妈、推出专注于服务第三方品牌及零售商的淘宝商城。随着阿里巴巴2007年香港上市以及2008年淘宝商城的推出,阿里巴巴经营模式又进入新的阶段,开始步入成长中期。
(2)成长中期(2009~2011年)。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阿里巴巴开始凸显其运作特色和经营优势,利用电子商务的技术优势、成本优势和先进的模式“逆势”增长。艾瑞咨询发布的《2009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发展报告》显示,淘宝网2009年的在线交易额超过2 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01%,标志着阿里巴巴开始步入成长中期。这一阶段,阿里巴巴成立了阿里云计算、推出聚划算,随后将淘宝商城和聚划算分别从淘宝网分拆成立独立平台,基本完善了其整体经营模式及对应的业务。
(3)成长后期(2012~2014年)。2012年7月,阿里巴巴将集团分为淘宝、一淘、天猫、聚划算、阿里国际业务、阿里小企业业务和阿里云7大事业群,构建了完善的“CBBS”电商体系,标志着阿里巴巴步入成长后期。2012年以来,天猫“双十一”交易额呈现井喷式的增长(如图1所示),标志着阿里巴巴开始进入成长后期。
3. 成熟期(2014年至今)。
2014年9月,阿里巴巴在纽交所的登陆,标志着阿里巴巴全球化、开放化、协同化、平台化和数据化的电商运营模式建立,也预示着其逐渐步入成熟期。
二、阿里巴巴生命周期阶段的电商生态系统演化
商业生态系统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于实施平台经济模式的企业。阿里巴巴在短短15年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绩,正是源于其率先在电子商务领域构建以阿里巴巴为核心的商业生态系统,并不断优化和完善。
纵观阿里巴巴的发展历程和成长轨迹,其电子商务商业生态系统正是随着企业生命周期的发展不断演化和走向成熟,经历了“电商种群——电商生态链——电商生态圈——电商生态系统”的演化阶段(如表1所示)。
1.“电商种群”形成阶段(公司初创期,1999~2003年)。
这一阶段,阿里巴巴基本确立了以“B2B为主、C2C为辅”的基本电商模式,即电商种群形成。主要过程活动包括:1999年成立阿里巴巴公司,开展B2B业务;随后,2003年5月成立淘宝网。
2.“电商生态链”形成阶段(公司成长初期,2004~2008年)。
这一阶段,阿里巴巴扩大电商交易范围,吸引大量电商关键种群加入,并完善相关平台,“电商生态链”基本确立。主要过程活动包括:2004年12月,阿里巴巴建立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支付宝;2007年11月,成立网上营销技术平台阿里妈妈;2008年4月,淘宝网推出专注于服务第三方品牌及零售商的淘宝商城。
3.“电商生态圈”形成阶段(公司成长中期,2009~2011年)。
这一阶段,阿里巴巴通过调整业务结构和经营模式,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相关平台,“电商生态圈”逐步形成。主要过程事件包括:2009年9月,成立阿里云计算;2010年3月,淘宝网推出团购网站聚划算;2011年6月和10月,淘宝商城和聚划算分别从淘宝网分拆成立独立平台。
4.“电商生态系统”形成阶段(公司成长后期,2012~2014年)。
这一阶段,阿里巴巴不断完善“电商生态链”以及相应的服务平台,最终确立了当前的电商生态系统——“CBBS”体系(C:Consumer,消费者;B:Business,渠道商;B:Business,制造商;S:Service Partner,服务提供商)。这一阶段的主要活动包括:2012年7月,调整经营结构,将集团分为淘宝、一淘、天猫、聚划算、阿里国际业务、阿里小企业业务和阿里云7大事业群;2013年1月,对集团现有业务架构和组织进行相应调整,7大事业群变为25个事业部。
5.“电商生态系统”升级阶段(公司成熟期,2014年至今)。
当前,阿里巴巴的电商生态系统还在随着公司的发展不断发展。在原有的“CBBS”电商生态系统基础上,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呈现出更加全球化、开放化、协同化、市场化、平台化和数据化的“范CBBS”特点(相对于原有的“CBBS”体系而言,物种、群落、生态链更加多样化,生态圈不断扩大)。
三、阿里巴巴电商生态系统演化下的投融资支持体系
阿里巴巴电商生态系统的构建,体现了其公司整体战略的布局和实施,而这种公司整体战略的实施需要相应的投融资体系予以支撑。纵观阿里巴巴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围绕其电商生态系统的发展阶段,进行了一系列的投融资活动(如表2所示)。
1.“电商种群”形成阶段的投融资战略。
这一阶段,投资战略主要目的是建立电商生态种群,开展相关业务,主要投资活动包括成立阿里巴巴公司、成立淘宝网。为配合投资战略的实施,这一阶段主要融资活动包括:1999年,获得高盛等风投500万美元;2000年,获得软银风投2 000万美元。
2.“电商生态链”形成阶段的投融资战略。
这一阶段,采取纵向一体化投资战略:投资战略主要目的是在电商生态系统中嵌入搜索、社区、营销、广告等平台,建立和完善电商生态链;主要投资活动包括收购雅虎中国、收购口碑网、成立阿里妈妈等。为配合投资战略的实施,这一阶段主要融资活动包括:2004年,获得软银等风投8 200万美元;2005年,获得雅虎等公司数十亿美元;2007年,香港上市融资17亿美元。
3.“电商生态圈”形成阶段的投融资战略。
这一阶段,采取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并重的投资战略:投资战略主要目的是在电商生态系统中嵌入技术和数据等IT服务、品牌服务、国际市场、小微公司孵化服务、金融服务等,建立和完善电商生态圈;主要投资活动包括收购中国万网、美国电商Vendio及Auctiva、“一达通”,推出“全球速卖通”市场、投资上海宝尊公司、美团网、社交陌陌、丁丁网等。为配合投资战略的实施,这一阶段主要融资活动包括:2011年,获得云峰等基金公司16亿美元;2012年,获得银团贷款30亿美元,以及中投等投资公司20亿美元。
4.“电商生态系统”形成阶段的投融资战略。
这一阶段,采取以一体化和多元化为主的投资战略:投资战略主要目的是拓展原有的电商生态圈,在生态系统中嵌入更广泛的电商生态链元素,建立和完善“电商生态系统”;同时,这一阶段的投资战略也为了公司资本市场运作的估值做铺垫;主要活动包括投资新浪微博、海尔物流、银泰商业、恒大、石基信息、恒生电子和收购高德等。为配合投资战略和资本市场运作战略的实施,这一阶段主要融资活动是2014年美国纽交所上市,融资218亿美元。
四、阿里巴巴电商生态系统演化的启示
1. 商业生态系统演化必须遵循企业生命周期。
阿里巴巴电商生态系统演化,以及相应的投资战略布局和融资战略匹配,与企业的生命周期进行了有效的结合(如图2所示)。阿里巴巴正是根据其所处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遵循生态系统的进化规律,循序渐进地从“电商种群”到“电商生态链”再到“电商生态圈”最后到“电商生态系统”一步一步地发展。而这一商业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中,其投融资支持体系也是随着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采取了不同的战略。
从初创期来看,阿里巴巴尽管选择了新兴的互联网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当时正处于互联网的转折期,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格局下,公司建立了以“B2B为主、C2C为辅”的业务模式,初步形成了电商生态领域的种群雏形。在融资方面,尽管当时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但是阿里巴巴并没有盲目,而是谨慎地根据公司发展阶段选择合理的融资渠道和规模。
从成长初期来看,阿里巴巴在确立了电商种群的基础上,开始向电商生态链发展。一方面不断夯实其主业平台和经营架构,另一方面采取了纵向一体化的投资战略,拓展和完善相关的服务以及技术。在融资方面,为了配合投资战略的实施,阿里巴巴逐渐拓展融资渠道和规模,获得了更多的风险投资、战略投资,以及相应的资本市场运作。
从成长中期来看,阿里巴巴在其电商生态链逐渐完善的基础上,开始向电商生态圈发展。一方面,加强纵向一体化投资战略,完善核心电商业务生态链;另一方面,开展横向一体化投资战略,构筑辅助电商业务生态链。在此基础上,相关电商产业生态链得以贯通,开始形成电商生态圈。
从成长后期来看,阿里巴巴在不断完善电商生态圈的同时,加速实施一体化、多元化等战略。在优化电商生态圈的同时,不断培育种群和拓展空间,进而贯通相应的核心电商生态圈,其“电商生态系统”得以形成和完善。
从成熟期来看,阿里巴巴电商生态系统注入更加广泛的元素,通过互联网模式,使得其电商生态系统核心体系向“范CBBS”演化。
2. 商业生态系统演化必须与投融资战略有效协同。
公司的整体战略与投融资战略是一种协同和互动的关系,整体战略引导和驱动着投融资战略的布局和匹配,而投融资战略的实施又影响着整体战略的发展和实现。阿里巴巴在“电商生态系统”这一整体战略的引导和驱动下,进行了系列的投资战略布局,以及相应的融资战略匹配,而投融资战略的实施为整体战略提供了更多的市场、资本以及商业模式运作的空间。正是在这样的战略协同和循环催化下,最终阿里巴巴电商生态系统得以完成“生态链——生态圈——生态系统”的演化,实现了快速成长和发展(如图3所示)。
从融资战略角度来说,实现了与投资战略、整体战略的协同:一方面,阿里巴巴结合企业发展阶段,以及融资方式、成本等因素,获得了系列风险投资和战略投资,为公司的整体战略和投资战略实施提供了资金保障;另一方面,阿里巴巴的融资战略又通过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资本结构的优化有效地促进了公司融资能力和融资效益的提升,进而促进了公司竞争优势的形成。
从投资战略角度来说,实现了与整体战略、融资战略的协同:第一,阿里巴巴投资战略完成了公司整体战略的具体任务——相关电商产业链的平台及服务等的建设和完善,使得公司确立了在电商领域的领导地位并提升了构建商业生态系统的核心能力;第二,阿里巴巴投资战略还与融资战略实现了协同,如收购雅虎中国,既嵌入了商业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电商产业要素,又获得了相应的资金投入;第三,投资战略的成功,为公司带来盈利,获得了资本积累。
从资本运作角度来说,实现了投融资战略与整体战略的循环催化:第一,阿里巴巴融资战略保障了投资战略、经营战略的实施,而投资战略、经营战略的实施,为公司整体战略运作实现了资本积累;第二,阿里巴巴通过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市,既获得了大量的资金,同时推动了公司商业生态系统全球化的布局,为公司进入新一轮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第三,2013年到2014年,通过系列投资、经营战略的实施,既完善了电商生态系统,又为其资本市场运作(美国纽交所上市)提供了重要的估值元素。
摘要:阿里巴巴公司经过15年的发展,从供应链、资源链和价值链等层面不断贯通、融合,最终成为电商领域的巨头。纵观阿里巴巴商业生态系统的形成过程,投融资战略的协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生命周期的视角,结合阿里巴巴系列投融资战略活动,试图解构阿里巴巴电商生态系统演化与投融资战略的协同过程。
关键词:阿里巴巴,商业生态系统,投融资战略,生命周期
参考文献
赵娟.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现金流量管理问题研究——基于阿里巴巴集团的案例分析[J].财会通讯,2013(32).
樊孟丽.浅谈阿里巴巴集团的融资策略[J].中国市场,2014(51).
卓骏,李富斌,陈亮亮,卫军.共赢的生态链——阿里巴巴的商业生态系统之路[J].浙江经济,2012(2).
战略演化 篇6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进口关税的逐渐降低,进口葡萄酒市场取得了具大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了行业。但由于进口葡萄酒市场本身成长历史较为短暂,因此这一领域的有关企业战略演化的理论研究基本处于空白。本文通过对葡萄酒整理市场的数据整理及不同企业的归类,从中挑选了北京、山东两地具有代表性葡萄酒进口企业,以此做实证研究,探寻企业战略演化的特点,不仅可以丰富企业演化理论和企业战略演化理论,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我国企业成败的原因,对葡萄酒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文献回顾
战略演化一直是战略研究中关键字眼,在早期的经济理论中便已出现,企业战略演化观早初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托斯丹·邦德·凡勃伦(Thorstein BVeblen,1857—1929),最先提到了这一术语,他的理论受同一时期达尔文进化论影响较大,认为企业发展中应该看到演化与变异,而非静态衡量。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首先提出了创新理论;潘罗斯(Penrose1959年)的《企业成长理论》开拓性地通过研究企业内部动态来分析企业发展。之后1982年Nelson和Winter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将演化的思想带入了经济体和企业组织研究领域。国内有关战略演化方面的研究目前并不多,梁运文(2007年)研究指出Intel公司战略演化的动力源于战略决策生态选择机制;刘海建(2012)对战略惯性的概念、测量、方法论、情境化问题提出了一个演绎的理论框架,为将来的实证研究学者提供一个实证的研究基础。
三、研究样本及数据收集
本研究遵循典型性原则,选取了北京、山东两个在全国、地域较有影响力的进口酒商。一种是教育文化推广起步,后期多元多发展的典型,一种是单一业务,聚焦式发展的区域的成功案例,他们分别代表了我国进口葡萄酒企业的两种类型。
四、案例描述
(一)案例1:YX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04年3月,经过11年的发展,公司集团旗下分裂出四个不同领域与品牌。一是文化传播方向的国际葡萄酒教育,二是于2006年开始成立的YX网(wine.cn),这是该公司涉足网络第一步,也是公司开始多元化的见证。三是该公司精品葡萄酒,2013年升级打造构建成为逸香精品葡萄酒一站式整合营销服务平台,首次在葡萄酒行业提出“产品+软件+服务”的发展新思路。四是红酒特卖是YX公司旗下全资子品牌。通过以上,我们可以分析得出,该企业是战略演化从简单走向多样的典型。
(二)案例2:SMT公司。SMT国际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注册资金150万元。其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09-2010年,进入葡萄酒产业,开始经营黄尾袋鼠,成为该品牌的山东总代,具大的品牌优势,为公司发展积累资金,成功转行。
第二阶段:2011-2012年,公司逐步增加其它品牌代理权,成为法国拉菲酒庄旗下拉菲珍藏的山东总代,同时澳洲奔富济南总代。
第三阶段:2013至今,改变传统营销,增加电商销售模式,转型发展,随着规模扩大,公司在此站稳脚跟。该案例很明显战略实施较为简单,是聚焦、单一产品线经营的典型。
五、案例讨论
从这两家企业发展路径来看,当企业的专业化达到一定高度,企业具备足够的能力与资源,已经在该行业中成为佼佼者,市场份额占据明显优势时,很容易进入下一个多元化的发展阶段;另外,强大的外部诱因,也就是说外部环境的变化或者不同的外部环境下的市场发展机遇与良好前景也是企业战略多无元化先决诱导因素;再者,资金的注入是企业战略发生变化,扩大业务范围的强有力条件;而企业家本身阅历与开放性思维对公司战略多元的具有更加明确的指导意义与价值。从另一方面看,当企业以低成本进入市场,本身规模有限,企业能力与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企业往往选择单一聚焦式发展模式;市场竞争的加剧也使得企业往往会实行业务收缩,进入纵深模式;当然专业化的战略有足够的施展空间,能够满足企业理想及设定目标时,企业一般战略变化呈现简单性的特点。
六、研究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