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

2024-09-24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共7篇)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 篇1

孔雀东南飞(并序)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线索,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加深理解赋、比、兴和浪漫主义手法在抒情上的艺术效果。

3、落实实词,侧重于一词多义、偏义复词、古今异义。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性格的特点。

2、掌握诗中“相”、字的不同用法以及“信”、“适”、“令”等实词,掌握偏义复词。教学难点:

1、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教学课时:3个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中华民族是一个浪漫的民族,她有很多流传久远、深入人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而且大多以爱情为主题,表现的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种最朴素的愿望,如果生不能结为夫妇,死后也要同坟台。这样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如“白蛇传”、“梁祝化蝶”、“牛郎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孔雀东南飞》,讲的同样是一个断人心肠的凄美爱情故事。

二、介绍乐府相关知识

原是西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专管音乐的官署,兼及创作、收集民间歌谣,以供朝廷制礼作乐之用,这些采集得来的歌辞,称为“乐府歌辞”、“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属于古体诗中的一种。

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选自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代表了汉代乐府民歌发展的高峰。

为什么不用回原题?本文的标题“孔雀东南飞”有什么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

三、矫正字音

徘徊 箜篌 公姥 姥姥 槌 伶俜 腰襦 葳蕤 奁 玳瑁 自缢 纨素 拊掌 否极泰来 与府吏要 鹄舫 踯躅 踟蹰 賫 鲑 磐石 冥冥 摧藏 奄奄 仕宦 哽咽 窈窕 便言 络绎不绝

三、梳理诗意

(一)序言

1、序言是介绍或评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

2、交代时间、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奠定了故事的感情基调

(二)由学生看图复述故事梗概。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兰芝多才多艺,婚后与焦仲卿聚少离多,悉心服侍婆婆,早起晚睡勤快料理家务,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只得让刘兰芝先回娘家。刘兰芝在被遣回当天精心打扮,拜别了婆婆,话别了小姑,坐车回娘家,夫妻两人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三)概括故事情节发展。开 端(1~2): 兰芝自诉 发 展(3~12): 遭遣盟誓(仲卿乞母—着装遣归—辞母别姑—夫妻誓别)再发展(13~22):刘家逼婚(践约拒婚—刘兄逼嫁)高 潮(23~32): 双双殉情 尾 声(33): 合葬化鸟

发展线索:全诗是按仲卿、兰芝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的。

四、“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作用 用的是什么手法?起什么作用?

1、首先借鸟起兴,引出故事,这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

2、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喻夫妻离散并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为全文奠定深沉悲哀的悲剧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凄楚气氛,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

3、在结构上,开头的这一句也和结尾的鸳鸯双飞构成呼应关系,体现了构思的匠心和用心的良苦。

五、分析第二自然段

1、看图找诗句

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 鸡鸣入机织 夜夜不得息

2、思考:兰芝在自请遣归的陈辞中自述闺中的生活经历用了什么手法?其意何在?

此处使用了铺陈排比的手法。意在表明:

1、一方面兰芝有着良好的家教 和文化修养,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

2、兰芝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这另一方面证明“女行无偏斜”,婆婆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

“十三能织素„„”什么修辞?排比。可以看出她这个人怎样?可以看出她多才多艺、聪明。她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子,那她是不是整天只顾自我欣赏,不会赚钱,只会花钱?不是。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她是一个勤劳贤慧的女子。“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中的“故”字,既显示兰母的故意挑剔,也显示了兰芝洞察世情的聪慧。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为什么要自请遣归?中国古代的女子地位很低,在娘家听父母的,到了婆家听丈夫的,自己没有真正的自由,出嫁后没有婆家的许可,是不得擅自回娘家的。而她们也很看重自己的贞洁,所以“休”对一个女子意味着什么,大家应当清楚了。为什么要自己主动提出遣归呢?自请遣归,一则因不堪焦母虐待,再则因深知遣归之势不能挽回,既然不可避免,还不如自己提出来,保住最后的颜面,有尊严地离开。

六、读3至6段思考:兰芝遣归前,仲卿是如何替她求情的?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

先是婉“启”,企图以情动人,以理相劝。继是“跪告”威胁不再娶,等到母亲“槌床便大怒”,他就“默无声”地退出来。作用有三:

其一,通过他之口,证实兰芝是无辜被遣,并表现了兰卿二人的深厚感情; 其二,展示了他懦弱的性格。他虽然很爱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但在他母亲的逼迫下,只好休了兰芝,对未来还抱有一丝幻想;

其三,塑造了一个专断蛮横、顽固而有心计的封建家长形象。

七、分析第9自然段

1、看图找诗句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

2、写兰芝严妆,在离开焦家前精心打扮有何作用?

严妆打扮,一方面,说明她自尊,嫁入焦家时,是精心打扮的,现在离开,也要离开得有尊严。另一方面,“女为悦己者容”说明她是为焦仲卿而严妆,为了留给焦仲卿最后的最好的印象,用自己的美向仲卿表达自己的爱。她故意精心修饰,也是在用自己的美丽,良好教养,向焦母进行无言的抗议与示威。同时也表现了她从容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极言她的美丽,也为下文太守为儿子求婚做了有力的铺垫。

八、分析第10自然段

1、看图找诗句

上堂拜阿母 阿母怒不止

却与小姑别 泪落连珠子

2、刘兰芝与婆婆、小姑告别的情景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

和婆婆告别:表现她的从容镇定、不卑不亢,知书达礼,与婆婆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

和小姑告别:“泪落连珠子”,既有与小姑朝夕相伴的深情,也有对自己无端被遣的归的悲愤。与小姑关系融洽,可见刘兰芝是个很好相处的人,与焦母的不容形成对照。同时也表现了她的善良和有教养。

九、分析第11、12自然段

1、看图找诗句

府吏马在前 新妇车在前 隐隐何甸甸 俱会大道口 下马入车中 低头共耳语

2、“夫妻誓别”这一情节刘兰芝对焦仲卿说了什么,说的话有几方面的意思?这一情节在全诗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感谢“感君区区怀” 憧憬“不久望君来”

决心“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担忧“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 看清现实的同时,又因被焦仲卿感动,再加上对焦仲卿的爱,对未来还抱有幻想。结构作用:

再次强调他们感情上互相理解,相互眷恋,他们的分别情非得已,这为后面写他们双双殉情做好必要的铺垫。

在分别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担忧,这为后面兄长逼婚、兰芝抗婚等情节提供了一种必然,埋下了伏笔。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

十、刘兰芝回到娘家,兰芝母亲在此重复兰芝开头的话有没有必要?为什么? 这几句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强调和加深。

它出自不同人之口,再次强调了刘兰芝的多才多艺,知书达理,再次反映了兰芝婆婆的专横无理,当然也表现了母亲的关心和爱护。

十一、通过兰芝兄长的几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刘兄只有七句话,但这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其中有质问:“作事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刘兰芝的哥哥在听说了媒人说媒的事之后,他有什么态度?他是不是首先考虑妹妹的感情?不是。他首先考虑的是这来说媒的男方的地位和身份。接下来他考虑的是如果妹妹不乘机嫁掉的话可能以后要在娘家赖着不走。

短短几句,十分深刻而逼真地刻画出刘兄的冷酷、势利。性情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

十二、封建社会妇女被休一般被视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看到刘兰芝被遣回家,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求婚的人接踵而来?

(旧时代的妇女,恪(kè)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的古训,不仅是被丈夫遗弃的女子不能再嫁,就是丈夫亡故了的,也要为之守节。如果再嫁,便被认为是不守节操,至少要受到舆论的遣责,体面人家当然不会轻易为之。《孔雀东南飞》中,《孔雀东南飞》兰芝再嫁,看起来与旧社会的传统悖理,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将守节作为衡量女人品质好歹的主要内容并使之宗教化,歧视再嫁者,都是宋朝开始出现,明朝以后才逐步走向极端的。在汉魏时期,再婚行为依然普遍存在,尤其是那些人品才貌出众者。西汉有名的才女卓文君丈夫刚死去,大文豪司马相如作为卓文君的父亲的客人参加了卓府的宴会,宴会上,司马相如弹奏一曲古琴曲《凤求凰》(凤是雄性的凤凰,凰是雌性的凤凰鸟),引来了卓文君的注意。而卓文君对司马相如也是仰慕已久。两人一见如

故。于是当天晚上卓文君背着父亲卓王孙,随司马相如私奔了。)

但无论怎么说,刘兰芝出身门第不高,还被夫家休弃。如果县令太守想为自己的儿子物色妻子,他们的选择空间还是相当辽阔的,他们的地位、所受的文化熏陶以及社会舆论,决定了这些封建官员不可能为自己的儿子选择一个被别家扫地出门的弃妇作妻子,无论她是何等美丽灵巧贤惠善良。

既然这种可能微乎其微,为什么诗中出现了那样的情节?

1、刘兰芝是无辜被遣的,他的素养和品行是有口皆碑的,反衬出焦母的专断和无知,替刘兰芝鸣不平。使读者从心底长长地出口恶气,从侧面衬托兰芝的美丽外貌和美好心灵,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

2、县令太守为子求婚的情节,尤其是兰芝再嫁热闹隆重的场面描写,这个场面的设置,除了表现太守对此事的重视外,更是传唱者特意用这个“隆重”场面与刘兰芝被焦母驱遣回家的“冷落”形成鲜明的对比,用太守家的喜来反衬兰芝仲卿两人的悲,强化了悲剧性。

3、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又在传唱过程中加以再创造,融入了人们善良和美好的愿望。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屡见不鲜,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等。

十三、分析第30~32自然段

1、看图找诗句

奄奄黄昏后 寂寂人定初 我命绝今日 魂去尸长留

揽裙脱丝履 举身赴清池 府吏闻此事

心知长别离

徘徊庭树下

自挂东南枝

2、兰芝和焦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兰芝死时毫不犹豫,仲卿却“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树下”之后才“自挂东南枝”,为什么?

二人的行为都符合他们的性格发展。兰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长制的本质,这是她那坚强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决绝,毫不犹豫。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是家中独子,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顺母亲,所以他要有一个彷徨的过程,但是对爱情忠贞却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的,敢于违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数,这是大不孝,可见在绝望的爱情面前,他由软弱变得坚强。

十四、分析第33自然段

1、理解下列互文句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坟墓四周种植上松柏、梧桐树。树枝枝叶互相覆盖,互相沟通。)

互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修辞格之一,它是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几个并列词组或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隐含的修辞手法。运用互文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使文章表达得更加深刻。

“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 ”: “朝”与“晚”成互文,意为一天之中就做成了绣夹裙和单罗衫;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东西”与“左右”互相补充,意为四面八方都种植了松柏梧桐

2、分析最后一段的浪漫主义写法

最后这一段,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夕和鸣,通宵达旦。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爱情的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由现实的双双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爱情与幸福的松柏、鸳鸯的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未来自由幸福的向往,这是刘焦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诗中以鸳鸯照应开头的孔雀,以一鸟独飞开始,以双鸟和鸣终结,使诗意更加浓郁。

十五、兰芝是一位勤劳、善良、美丽的女性,与焦仲卿夫妻感情又极为深厚,但却遭到了焦母的虐待乃至驱逐,最后不得不与仲卿双双殉情。焦母驱逐兰芝的原因是什么?(妇德?无子?门第?恋子?)

1.兰芝没有遵从封建礼教的妇德要求,“本自无教训”,“举动自专由”,虽然温顺,能干,但骨子里有倔劲,因而为焦母所不容。

2.兰芝多年不育,焦母为传宗接代考虑,找借口驱逐兰芝。

3.焦刘两家贵贱悬殊,门第不对,焦母见异思迁,为娶进罗敷而逼走兰芝。4.焦母无法理解也不能容忍仲卿与兰芝间真挚热烈的爱情。(焦母丈夫早逝,恋子情结)

《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受到家长制的威压。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 不是。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而不是这些封建教条本身的不合情理,这才是悲剧中的悲剧。

十六、人物形象 刘兰芝

坚强、温柔、持重、善良、勤劳,知书达理,才貌双全。对爱情忠贞不渝,不为威迫所屈,不为荣华所动; 焦仲卿

忠于爱情,孝敬母亲,懦弱无助,忍辱负重,委曲求全 焦母

蛮横专治,冷酷无情 刘兄

自私横暴,趋炎附势

附:相关文言基础知识,在课文讲解过程中穿插讲解。

一、“相”字的用法

“相”是一个会意字,《说文》:“相审视也。从目以木。”本意是闭“目”看“木”,即察看。后来引申出其他义。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有称代功能。据句义代“我”、“你”、“她”、“他”、“它”。

P96.11.会不相从许,当然不会依从你(指仲卿,可译作“你”。)P95.9.及时相遣归,趁早把我遣送回娘家(指代兰芝,可译作“我”。)P96.15还必相迎取,回来后必定接你回来(指代兰芝,可译作“你”。)P97.5.好自相扶将,好好地照料自己(指代焦母,可译作“老人家”。)P97.6.嬉戏莫相忘,你在嬉戏的时候不要忘记我(指代“小姑”,可译为“你”。)P97.9.誓天不相负,我发誓决不辜负你(指代兰芝,可译作“你”。)P98.1.不得便相许,我们不能答应你(指代媒人,可译作“你”。)

P98.11.登即相许和,立即答应他们这门亲事吧(指代媒人,可译作“他”。)P99.3.蹑履相逢迎,轻步快走去迎接仲卿(指代中卿,可译作“他”。)P99.3.怅然遥相望,她怀着怅惘的心情远远望着(指仲卿,可译作“他”。)P97.8.誓不相隔卿,我发誓不同你分离(表示一方队另一方有所动作,是偏指一方,可不译出。)

P96.21.久久莫相忘,永远不要忘记我(互相)

(2)副词:用在动词前,表双向动作。互相,彼此。

P95.7.相见常日稀,夫妻相见的日子非常稀少(副词,互相,表示双方互相对待的关系。)

P98.14.六合正相应,因为“六合”正好相应(互相)P99.23.叶叶相交通,片片树叶互相交错连接(互相)P99.22.枝枝相覆盖,条条树枝交相覆压遮盖(互相)P99.23.仰头相向鸣(互相)P99.8.黄泉下相见(互相)

(3)名词:具有一般名词功能。相貌,宰相。

P95.10.儿已薄禄相,我本来就没有高官厚禄的福相(名词,相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宰相)

(4)动词:具有一般动词功能。审察,仔细看,帮助。伯乐相马(审察)无物相之(帮助)

二、偏义复词:指由两个今义词或反义词作词素构成一个词,其中的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词素只作陪衬,不表示意义,这样的词称为偏义复词。

三、适:A出嫁(17始适还家门);B依靠(21处分适兄意);C刚才(23适得府君书)

四、谢:A辞别;B告诉;C道歉;D感谢;E推辞,F衰亡,凋落(阿母谢媒人,多谢后世人,谢家事夫婿)

五、见:A看见,会见,拜见;B同“现”;C表示被动,被,受;D副词,放在动词前指动作对象。(相见常日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府吏见叮咛)。

六、迎:A迎接;B迎娶;C逢迎(迎合别人的心意)。(还必相迎取。明日来迎汝。不足迎后人)

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经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了状语。)

(2)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3)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 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作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 篇2

《孔雀东南飞 (并序) 》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热情讴歌了高贵的爱情, 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它语言优美、激情四溢, 是一篇传世佳作。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作品, 品味语言, 分析意境, 培养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陶冶性情, 思索人生, 感受爱情的纯洁与高贵。如果按照传统的教法, 先条理清楚地划分故事的情节结构, 再条分缕析地分析人物性格和命运, 总结形象特点, 最后归纳诗歌主题和写作手法, 那么学生的主动探究的参与意识只是一种程式化的填空, 这种教法不能引起学生的热情, 激不起他们的兴趣, 更无法激起课堂的涟漪。

引入诗歌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氛围是当务之急, 但不能生拉硬拽, 要让他们满心欢愉地进入文本, 因此, 导语设计的作用不容小视。学生对陈旧的歌曲和故事导入缺乏兴趣, 他们喜欢新鲜的东西。在进行教学时, 应积极寻找教材与流行的相似点, 因势利导地评判当今社会的流行文化, 解读文本, 当然也可以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渗透教学内容, 这就是所谓的新瓶装旧酒。

在设计导语时, 我考虑到焦仲卿处在一个是选择孝顺还是忠于爱情的矛盾境地, 所以就先进行了一个心理测试:“一天, 一个男子和他的母亲还有妻子去公园划船, 不会游泳的母亲和妻子很不幸掉进水里。如果你就是那名男子, 你会先救谁?为什么?”学生喜欢做心理测试和脑筋急转弯, 这种没有倾向性的经典测试恰好迎合了他们开放、追求新奇的心理,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无拘无束地发表见解。有的学生说, 先救母亲, 因为她有生育养育之恩, 妻子可以再找, 母亲却只有一个。而且, 天涯何处无芳草, 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有的学生说, 先救妻子, 因为“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也有学生说, 两个都不救, 因为救了母亲, 会无情;救了妻子, 会不孝。更有学生说, 我也跳下去, 陪她们一块死, 正所谓一起“生死与共”。待他们畅所欲言后, 我再引出课文:“这种两难的选择果真被人碰到了, 这个人就是焦仲卿。那么他又是怎么选择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孔雀东南飞 (并序) 》。”

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探讨气氛非常热烈, 带着这个问题阅读文本, 进行小组讨论, 得出了结论:焦仲卿会先救母亲, 报答养育之恩。然后跳进水里, 和刘兰芝一起徇情, 忠于他的爱情。这个结论既来自课文信息 (焦仲卿拜别母亲后殉情自杀) , 更是对文本内容理解的再加工。这样导入, 既将课文内容与学生兴趣衔接在了一起, 更将要教学的文本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形成了明确而清晰的联系, 为新知识的叠加提供了支架,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课堂“活”了起来。

把握了故事情节, 就要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写法角度 (语言、动作、外貌) 对人物形象进行提升, 固然可以较准确地把握要点, 但是从主题的高度对人物进行审视更不失为一种飞跃。

在课堂教学当中, 我故意把学生摆在了一个特殊的位置, 他们是这个剧本的导演。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是个世界著名的大导演, 要根据《孔雀东南飞》改编拍摄一部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你准备如何安排本剧的演员?谁是主角?谁是二号角色?刘兰芝和焦仲卿这两个角色哪个更为突出?为什么呢?”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超前意识, 甚至是超现实体验, 既给了学生自主思索重新定夺的机会, 又使学生从无趣的人物性格要点分析中解脱出来。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刘兰芝和焦仲卿是主角。对于第二个问题, 答案各异:有个女生说, 刘兰芝更突出, 因为课文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妇女的迫害;有个男生说, 焦仲卿更突出, 文章反映了封建社会男子忠孝难两全的尴尬处境;还有女生说, 他们是一体的, 都是封建制度的受迫害者。最后我和学生一起总结人物形象, 并布置作业:小组组长就是“国际知名导演”, 给本小组成员也就是“国际著名演员们”安排角色, 共同编写剧本, 排练课本剧, 第二课时表演。

这样灵活而生动的人物分析方法具有思辨色彩, 而且比拘泥于课文字句的写法分析更能吊起学生的胃口, 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课本剧的排演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有助于深化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 虽然距今年代久远, 却能给我们以启迪和感悟。

教一个故事可以教一种态度。故事的结局———焦、刘的殉情可以引导学生对生命和人生进行思索, 加强珍视生命的教育, 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我创设情境, 组织学生讨论生存问题:“假如你是焦仲卿或刘兰芝, 你会选择自杀来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吗?为什么?”这种提问从文本出发, 不显突兀, 又从另一个层面引出了学生对人生的看法, 从教材的系统分析这个固定的框架中跳了出来, 但又完全是对教材的一种现实挖掘。很多学生说不会为爱轻生, 理由多种多样:死是容易的, 而活才是最难的;我们要敬畏生命;用死解决问题是逃避;人生值得追求的东西很多, 不只有爱情;生命是值得热爱的, 还有什么比活着更美好的呢;活着就会有希望……适时推荐余华的《活着》一书, 扩大阅读量, 深厚文化底蕴。学生对生命的领悟是健康而独特的, 对挫折的应对是积极而阳光的, 让我看到未来的希望和彩虹, 也使得本节语文课不仅仅不是一潭死水, 反而成了汇集各路闪光思想河流的博大海洋。

孔雀东南飞并序. 篇3

一、知识和能力

1.强化诵读,加强积累,背诵精彩章节。

2.理解铺陈、排比、起兴手法及其艺术性。

3.欣赏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欣赏人物对话和人物形象。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诗作体察汉代贵族家庭生活,以及封建礼教毁灭恩爱夫妻的婚姻乃至生命的现实,感受焦刘二人忠贞不渝的爱情。

●重点、难点

理解字词,疏通诗句,理清本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把握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解决办法

1.诵读理解,疏通诗句。

2.理清情节发展的线索。

3.通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本诗的主旨。

4.按要求背诵7节诗。

●学生活动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理解,疏通诗句,把握情节发展的线索。

2.第二课时,设置讨论题,分析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把握诗的主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一首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的诗歌,题目叫《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全诗357句,178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二、诵读感知

诵读: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其节奏按意群划分。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三、疏通、理解

借助注释、字典等疏通诗句。

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⑴堪:承受得了。(不堪一击)

⑵徒:白白地,空地。(徒有虚名)

⑶可怜:可爱。(楚楚可怜)

⑷纷纭:凌乱。(头绪纷纭,众说纷纭)

⑸葳蕤wēiruí:繁盛的样子。(树木葳蕤)

⑹纤纤xiān:形容细长。(十指纤纤)

⑺念:记挂。(念念不忘)

⑻却:退出来。(望而却步)

⑼区区:愚拙(何乃太区区);真情挚意(感君区区怀)。现在多指数量少或人事的重要。(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⑽依依:恋恋不舍。(依依惜别)

⑾窈窕yǎotiǎo:美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⑿令:美好;敬辞。(令名、令德;令尊、令兄)

⒀谢:A辞别;B告诉;C道歉;D感谢;E推辞,F衰亡,凋落(阿母谢媒人,多谢后世人,谢家事夫婿)

⒁相xiāng:A互相;B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及时相遣归,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⒂见:A看见,会见,拜见;B同“现”;C表示被动,被,受;D副词,放在动词前指动作对象。(相见常日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府吏见叮咛)。

⒃怅chàng然:失意,不如意。(怅然若失,怅然而返)

⒄否pǐ泰:坏运气,好运气。(否极泰来)

⒅要yāo:邀。(要功,要买)

⒆络绎:接连不断。(络绎不绝)

⒇赍jī:赠送。(赍赏)

(21)踯躅zhízhú:缓缓地走或徘徊。(踯躅歧路)

(22)迎:A迎接;B迎娶;C逢迎(迎合别人的心意)。(还必相迎取。明日来迎汝。不足迎后人)

(23)零:落下,凋落。(零泪应声落,泣涕零如雨)(枯叶凋零)

(3)订正文中注释

“便言多令才”中的“便”应读pián,不读biàn。

四、把握情节发展与结构

全诗除“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外,按情节发展,可分为5个部分:

1.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是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兰芝和仲卿爱情深厚,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

2.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再接兰芝回来。这部分写三项内容。

①从“府吏得闻之”到“慎勿违吾语”,写仲卿向母亲求情,遭到训斥,只好说服兰芝回娘家,还抱着重新团聚的幻想。

②从“新妇谓府吏”到“涕落百余行”,写兰芝的个性、神态和动作,显出她坚决、镇静,忍住内心的痛苦同婆婆、小姑告别。

③从“府吏马在前”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与仲卿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

3.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写兰芝回家后的遭遇。这部分情节比较复杂,写三项内容。

①母亲开始不谅解女儿,经过女儿叙述,终于体谅女儿的处境。

②但是,哥哥坚决不答应。他完全以势利眼光看问题,毫无兄妹之情,一定要逼妹妹改嫁。

③写府君家为婚事的铺张。

4.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写兰芝、仲卿双双殉情,为全诗的高潮。

5.结尾(从“两家求合葬”到结尾),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五、.总结、扩展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可见它又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乐府诗起于汉武帝时,属古体诗的一种,除要求配乐歌唱外,其形式和古体诗没有区别。后世将魏晋至唐可以人乐的诗歌和后人袭用乐府题名仿作的不合乐的作品,统称乐府。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由于乐府诗是来源于各地的歌谣,而这些歌谣又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所以,内容的社会性和形式的叙事性就成了乐府诗的显著特点。如《孔雀东南飞》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父母不应干涉儿女的婚事。又如《陌上桑》写罗敷严辞拒绝太守的调戏,就反映了官占民女为妾的事实。可见,汉乐府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情,是从民间产生或受民间文学影响而产生的艺术硕果,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和发展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如本诗取自真人真事,叙述描写具体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符合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而诗尾以鸳鸯双飞作结,通过美丽的幻想形式,表现了仲卿夫妇争取婚姻自由的不可战胜的意志,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

六、布置作业

1.请结合诗句回答:刘兰芝为什么要自请回去?为什么婆母不能容她?从中可以看出刘兰芝性格的哪些方面及当时封建社会的哪一弊端?

2.男女主人公真挚情感表现在哪里?请在诗中找出并加以体会。

3.焦仲卿是个怎样的人?你喜爱这个角色吗?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

【揽】揽裙脱丝履又申之以揽

【适】始适还家门处分适兄意适得府君书

【相】久久莫相忘及时相遣归儿已薄禄相

【幸】幸复得此妇幸可广问讯不幸短命死矣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谢】谢家事夫婿阿母谢媒人多谢后世人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二、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三、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迎”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教学设想】

一、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以“预习提示”为突破口,组织堂教学。

二、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在教学本文时,有条的学校可利用电教手段,或阅读有关资料,以加深对文的理解。

【教学时数】2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布置前预习。

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语言和语境”部分。明确: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

②对上下文内容要形成整体认识。

③结合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深入理解。

二、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补充介绍: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2学生默读“预习提示”,思考问题。

①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涉江》有什么不同?(《诗经》、《涉江》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

②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见“预习提示”)作者怎样来表达主题思想的?(通过塑造焦仲卿、刘兰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人物对话。)

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也常常寓抒情于叙事。

三、释词。学生在阅读本诗时,对以下三类词理解容易产生歧义。教师需要加以点拨、归纳,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古今异义。

学生完成“思考和练习”题四,教师点拨。

明确:这类词古义和今义大相径庭。如果把古义和今义混淆起来,就会产生歧义。

2一词多义。

①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五。

②教师点拨、归纳。

③指导学生除“思考和练习”题五外,再从文中找出带有“相”字的句子,然后给予注音、释义、归类。

这一类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词义各不相同。我们可从分析语言环境入手,确定词义和读音。

3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

举例。

四、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掌握结构。

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将全诗分成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第1部分(1—2段)兰芝自诉开端揭示矛盾

第2部分(3—12段)遭遣盟誓发展推进矛盾

第3部分(13—22段)被迫改嫁继续发展继续推进矛盾

第4部分(24—32段)双双殉情高潮矛盾进入顶峰

第部分(33段)鸳鸯和鸣结局解决矛盾

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必强求一律。

2在分析情节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全诗内容。

要求:抓住主要情节进行复述,避免拖沓。

3概括内容,要求用最简短的话来介绍情节。

明确:诗歌前面的“序”是全诗内容最概括、最简洁的介绍。(教师结合“序”进行讲解)

五、以设疑、析疑、释疑的方式,分析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汉乐府常用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①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②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第13段是第2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③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3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明确: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小结: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学习乐府诗时应予以重视。

六、布置作业:

分析“自”字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读音和词义。

2给家里人讲述故事《孔雀东南飞》。

第二教时

教学重点

在理解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叙事诗表现主题的方法和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一、结合语境,理解“黄泉共为友”。

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明确: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2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明确:①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②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③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④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⑤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

⑥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枝。”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见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3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小结: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对语言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就越丰富。那么,我们对作品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二、分析人物形象。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2试分析刘兰芝的形象。

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3现实主义要求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达到反映生活本质的目的。我们从焦、刘身上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现实?(由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4学生归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印证“预习提示”)

三、讨论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

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涉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明确: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四、试比较本单元学过的三篇文。

明确:

五、概括学习叙事诗应注意的问题。

叙事诗和抒情诗表达主题思想的方式不同,学习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明确:

利用注释、工具书,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注意语言和语境。

3理解形象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4体味古诗的优秀传统。

六、布置作业:

分析焦母的刘兄的形象以及人物的典型意义。

2分析个性化的语言特色,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二。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 篇5

培优教案

一.网上课堂

(一)本讲主要内容 1.重点字词

(1)生字及易读写错误的字

①缢(yì)②箜篌(kōng hóu)③公姥.(mǔ)

④怀忿.

(fèn)⑤槌(chuí)⑥伶俜.(pīng)⑦葳蕤(wēi ruí)⑧玳瑁(dài mào)⑨珰(dāng)⑩拊(fǔ)愆(piān)否.泰(pǐ)鹄(hú)踯躅(zhí zhú)骢(cōng)镂(lòu)

赍(jī)鲑(xié)(yǎn)窈窕(yǎo tiǎo)戌(xū)傍(bàng)勰(xié)嵘(róng)擢(zhuó)机杼.(zhù)

泣涕.(tì)

脉脉(mò mò)

羁(jī)楛(hù)飞猱.(náo)剽(piāo)螭(chī)檄(xí)鲜卑(xiān bēi)逯(lù)

(2)通假字

①终老不复取.:取,通“娶”。②箱帘.六七十:帘,通“奁”(lián),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③扬声沙漠垂.:垂,通“陲”,边境。④狡.捷过猴猿:狡,通“矫”,强健。⑤不得中.顾私:中,通“衷”,心里。

(3)词语解释 ①缢:吊死。

②驱使:使唤。③启.阿母:告诉,禀告。④何乃太区区..:愚拙,凡庸。⑤伶俜:孤单的样子。

⑥葳蕤:繁盛的样子。这里形容刺绣的花叶繁多而美丽。⑦遗施:赠送,施与。⑧扶将:服侍。⑨感君区区..怀:这里是真情挚意的意思。⑩逆.以煎我怀:逆料,想到将来。

举手长劳劳..:忧愁伤感的样子。

愆违:过失。

便言:很会说话。

断.来信.:断,回绝。信,使者,指媒人。

娇逸:娇美文雅。

否泰:否,坏运气。泰,好运气。

踯躅:原意是缓慢不进,此指缓缓地走。

本诗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它成功地塑造了几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刘兰芝,是诗人着力赞美的正面人物。她的能织布,与小姑友爱,对丈夫体贴谅解,离开焦家时的装束等细节,表现了她的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等优秀品质。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兰芝无所畏惧。她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不惜以生命作最后的反抗,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妇女的形象之一。

焦仲卿是另一个正面形象。他深爱妻子,忠于爱情,有叛逆精神。但他不如刘兰芝坚强,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最终以自缢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诚和对封建礼教的反抗。

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她极端蛮横、独断专行,无视儿媳的勤劳善良的美德和儿子、儿媳的深厚情爱,是爱情悲剧的制造者,封建家长制度的代表人物。

刘兄是另一个反面形象。性行暴戾,趋炎附势,见利忘义,自私冷酷,是制造刘、焦爱情悲剧的又一代表人物。

2.《孔雀东南飞》中两位主人公双双自杀的悲剧意义

焦仲卿、刘兰芝双双自杀的悲剧说明: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人们不可能获得自由幸福的婚姻,因为子女的婚姻大事只能由家长作主。这是这首诗典型意义之所在。从这个高度上才能看出作者的意图:一方面是,揭露封建礼教家长制的罪恶,指出它是婚姻悲剧的根源;另一方面是,歌颂仲卿、兰芝忠于爱情的崇高品质,以及以死抗争的精神。

3.《孔雀东南飞》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

本诗除了两位主人公外,还塑造了焦母、刘兄、媒人等十几个人物,他们身份、地位各不相同,而所有这些人物的语言都各有各的特色。这种个性化的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例如,刘兰芝对婆婆说“受母线帛多,不堪母驱使”,表现了她的不卑不亢,很有教养。其兄逼婚,她说“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表现了她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她对焦仲卿说“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表现了她对爱情的忠贞。

焦母恶语威胁儿子说“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表现了她的蛮横无理,独断专行。

因此前人曾评论本诗道:“历述十许人口中语,各各有其声情,真神化之笔也。” 4.《孔雀东南飞》开头和结尾的特色 本诗开头道“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以孔雀失偶的诗句起兴,给全诗笼上悲剧气氛。诗的结尾又以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作结,这种使人由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生离死别的“兴”的艺术手法,具有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极富表现力。

5.《迢迢牵牛星》的鉴赏要点

本诗虽然篇幅不长,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五言之冠冕”“天衣无缝,一字千金”。它借牵牛、织女二诗不得团聚的神话,来抒写人间夫妇生死离别的哀怨。诗中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它将天上的星星赋予了生命,使他们具有细腻丰富的感情,读来真切动人。作者以浅近自然的语言,朴素平易的风格,把思妇、游子浓烈的思念之情,不能相聚之无奈,形象地展示于读者面前。

同时本诗叠音词的运用,也很好地帮助表达了这种思念的情感,如:“纤纤”描述了纤细柔美的织女之手,“扎扎”传递的不停的织机之声,让读者似乎看到织女与牛郎团聚,正在织机上忙碌的身影。全诗五句十行,连用了六个这样的叠音形容词,加上句句押韵,随韵成趣,既完美地表达了内容,又增强了诗的音乐节奏感。

6.《白马篇》中游侠儿的英雄形象

诗的开头就生动地描绘了一位少年英雄骑着饰有金羁的白马,轻快地向西北边疆驰去。接着介绍了他的来历——原来他是幽并一带的游侠儿,又以“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说明了他不平凡的经历,下面以“勇武”“爱国”两个方面展开描写:

勇武:先写他平时练武的情形。因为沙漠作战以骑射,诗中着重写他的骑射本领,无论左射、右射,仰射、俯射,简直是百发百中,矫健胜过了猴猿,勇猛如同豹螭。后写他在战场上的表现,从“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中可以看出他锐不可当,在战斗中有压倒敌人的气势。

爱国:“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写他在接到紧急军令后立即奔赴前线,表现他急国难的精神。“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表现了他在战斗中置生死于度外而一往无前的精神,而且他不仅不顾自己生死,连父母、妻子、儿女都不顾,这是何等广阔的胸襟!诗的最后,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高度赞美了少年英雄的爱国思想感情。

7.《饮酒》一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

本诗写的是田园景物的美好和作者对归隐生活的热爱,反映作者的清高思想和恬静愉快的心情。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仕途生活使他憎恨达官贵人的腐朽和官场的险恶,参加劳动使他感到农民的淳朴可亲和田园生活的闲适自得。他实践了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原则,也接受了道家朴素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蔑视权贵的思想。

8.《饮酒》一诗的艺术特点

本诗的特点是语言简洁自然,委婉含蓄。诗所描绘的就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诗人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象是从作者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读来毫不吃力,十分亲切。而诗人对自己要表现的和追求的,只是作些启示,并不完全道破,而是让读者去思考、去想象。例如诗人所追求的“真意”就没有直接说出,只说它存在于“采菊东篱下”和“山气日夕佳”这两组景色之中。“采菊”两句,关键在“悠然”二字,它形象地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外界客观景物自然融合的过程,如果不是“悠然”,而是有意“望南山”,人为地去寻“真意”,则失自然之趣了,这恰好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忘怀得失的思想境界。“山气”二句以太阳落山时,倦鸟也知还家,启示人们不要奔波于黑暗的官场之中,要应返回优美宁静的大自然怀抱。

(三)例题精讲 1.例题:下面是一首对仗工整的古代诗歌,它写的是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夏夜情景。分别选出最能表现该诗意境的词。

溪涨清风 ① 面,月 ② 繁星满天。数只船 ③ 浦口,④ 声笛起山前。

①A.吹 B.掠 C.袭 D.拂 ②A.落 B.圆 C.明 D.上 ③A.傍 B.依 C.横 D.到 ④A.声 B.有 C.几 D.一 2.分析与解:

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根据题干所提供的信息“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夏夜情景”,可推知①处应为D,即“拂”字。其次根据生活常识“月明星稀”,可推知“繁星满天”应是月落之时,即②处应为A,是“落”字。第③句并非言船只停泊何处,而是形容其停放之状态,故而当为“横”字,即C项。第④句并非言明有无笛声,而是说笛声忽然传来,划破恬静的夏夜空,因此④处选D,即用“一”字为好。

二.网上能力训练题

(一)能力训练部分

警句的安排上又有创新和发展。

D.“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一句,写白马带头金黄色的笼头,一白一黄,色彩鲜明,轻捷地奔驰在西北地区,何等有气势,表面写马,实则写人。

⑧以古代诗歌的两大传统的角度看,下列诗句中与其它三句不同类的一项是()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B.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C.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D.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2)填空题

①汉朝时,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辞称为________或________。汉乐府在创作风格上既继承发展了《诗经》的_____________,也继承发展了《楚辞》的_______________。

②《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________代_________编的《________》,原题为《_________》,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___________诗,与北朝的《_________》并称“_____________”。

③曹植字_______,《白马篇》又名《________》,是他_____期的代表作品。④《古诗十九首》是______末年无名氏所作,最早见于萧统的《________》;刘勰在《__________》中称之为“五言诗之冠冕”,钟嵘在《_________》中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⑤陶渊明,一名_______,字_______,东晋田园诗人,《饮酒》是其名篇,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成为千古名句。这两句诗,既刻画了一个______的诗人形象,又表现出诗人____________的情趣。

2.提高性训练题

(1)阅读下列诗段,回答问题

甲、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乙、a.“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b.妾不堪驱使,待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①甲段诗句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对表达全诗的内容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乙段a处诗句,主要采用了哪种艺术手法,突出了女主人公的什么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乙段b处诗句,表现的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是()A.勤劳 B.温柔 C.外柔内刚 D.坚强持重

(2)阅读陶渊明《归园田居》,回答问题

少年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甲],池鱼想[乙]。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丙]深巷中,鸡[丁]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①为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选出适当的一项()(a)少无适俗韵(). A.韵味 B.音乐 C.情趣 D.风俗(b)桃李罗堂前().

③子建,《游侠篇》,前 ④东汉,《文选》,《文心雕龙》,《诗品》 ⑤潜,元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隐田园,清静无为 2.提高性训练题

(1)

①采用了首句“起兴”的艺术手法,以美禽失偶起兴,为男女主人公的最终分离,渲染了悲剧的气氛。

②采用了铺陈排比的手法,按照时间顺序,突出了女主人公多才多艺、有教养的特点。③ D(所列四项均属刘兰芝的性格特点,但要结合具体诗句侧重的角度加以分析)

(2)

①(a)C(b)A(c)C ② B(本诗表现了诗人回归故园的怡悦心情,所以“甲”“乙”两处应是“旧林”、“故渊”,“丙”“丁”两处都应是描绘鸡狗鸣叫的动词才可对应,因此选取“吠”“鸣”)

③ C(本项说陶渊明“安分守己”用词不当,而且“守拙”的意思应是“清贫自守”)3.研究性习题

(要分析解答这类问题,除了认真体味诗歌自身的内容,还须对两位诗人所处时代、身份地位以及写作风格有一定了解。)

《琵琶行(并序)》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白居易其人其作及创作风格,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地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研习课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浓厚兴趣,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以此去感受人生,领悟生活真谛。

教学重点:

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丰富情感世界。

教学难点:

领略作者乐声造像的高妙艺术,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生活敏感,提高审美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千多年前,一个秋风瑟瑟、月光清冷的夜晚,著名诗人与天涯歌女在浔阳江头偶然相逢,共同演绎了一曲千古流传的知音绝唱,诗人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记述了这段难忘的经历,中华文学宝库收录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琵琶行。

二、背景简介

简介白居易生平及主要作品。介绍本诗的创作背景。解释“行”这种文学体裁。

三、配乐朗诵

《琵琶行》配乐朗读。

1、矫正字音。

2、初步感受音乐的起伏变化以及人物情感。

四、学习小序

齐读小序,注意“明年”“因为”等字词,解释小序大意。问:诗前序文介绍了哪些内容?对全诗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悲切凄凉的感情基调。

要求找出序文和诗文的对应部分。

五、理清思路 在其他一些版本的教科书里,这首诗分为五个自然段。请学生按照诗意给全诗划分段落,并用七言句概括段落大意。

明确:

第一部分,浔阳江头夜送客; 第二部分,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部分,江中听诉身世苦; 第四部分,同病相怜伤迁谪; 第五部分,重闻琵琶青衫湿。

六、初步赏析

1、本诗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用原文语句回答)?你是从哪些诗句中看出来的?

明确:琵琶女 诗人 同是天涯沦落人

2、本诗共写了几次琵琶弹奏?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和语段。明确:本诗主要内容是三闻琵琶,互诉身世。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可知,本诗主要内容就是三闻琵琶互诉身世。古语云:“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今日也有“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善意提醒,那么到底是什么让两个身份悬殊的陌生人将满腹辛酸和盘托出毫无保留呢?有是什么让才华横溢的大才子面对一个落魄歌女和泪作诗并慷慨相赠呢?让我们从当时听众的反应来寻找答案。

二、精读鉴赏

问:三次琵琶弹奏各有什么样的听众反应?(找出原文语句。)明确:

1、主人忘归客不发。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满座重闻皆掩泣。

小结过渡:一闻琵琶客船滞留,二闻琵琶让人沉浸在音乐的美妙意境中沉醉难返,如果说前两次是被美妙的音乐打动的话,那第三次就是被音乐传达的情感打动以致情难自禁了。

问:

(二)一样的氛围,一样的琵琶,为什么江州司马泣下最多?如何理解“我闻琵琶已叹息”?读第二节,找出并品读相关语句。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意”“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是因为从音乐中听出了情感和心事。

小结过渡:看来,弹奏高手能用瑶琴说心事,赏乐行家能从瑶琴之心事,现在就让我们也来做一次赏乐行家。

问:品读第二节中音乐描写的精彩片段,根据音乐的起伏变化划分乐段并用四字词语概括每个乐段的特点。

(自由诵读,感受音乐变化;师生齐读,师大声,生边读边思;师生齐读,读出节奏的快慢、音调的高低和音速的疾缓。)

明确:前奏曲,低沉抑郁;欢乐曲,清脆圆润,流畅婉转;沉思曲,冷涩凝绝;悲愤曲,高亢激越。

小结过渡:音乐你已经听懂了,可你听出音乐背后的心事了吗?

问:品读第三节,分析每个乐段抒发了琵琶女什么样的情感,这些情感和她的身世经历有何关联?(音乐特点—人物情感—身世经历)

(生再读,结合琵琶女身世思考回答)明确:

前奏曲,低沉抑郁——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独守空船孤单凄凉,强烈的生活反差勾起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

欢乐曲,清脆圆润流畅婉转——年轻时代色艺双绝名噪京华,醉酒欢歌是她生活的全部,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欢乐曲唱出她火红的青春年代;

沉思曲,冷涩凝绝——生活变故,由人妒人捧至门庭冷落直至如今独守空船,怎么会这样呢?心情越来越沉痛;

悲愤曲,高亢激越——沉思过后的顿悟,都是这个社会重色轻才重利寡情啊,于是不平愤懑化为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

问:读第四节内容,并结合诗前小序内容,与琵琶女的心事对应一下,设想自己就是诗人,在欣赏琵琶时想到了自己的什么经历以至泪湿青衫呢?

生读第四节和诗前小序并思考回答。

小结过渡:音乐声中,琵琶女漂泊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已是呼之欲出,声音是稍纵即逝的,作者是如何将音乐描写的形象可感出神入化的呢?

三、探究手法

问:本诗是用了哪些手法把音乐写得形象可感、出神入化的呢?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一人主笔总结答案,小组互评补充,最后老师明确。明确:

1、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具体可感。

2、叠词和连绵词,直接模拟声音,再现音乐的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四、课外拓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领略了作者乐声造像的高妙艺术,还学会了再现音乐的手法,现在用你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个问题。

问:品读《明湖居听书》摹写声音的著名片段,比较两者的异同点。与本文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清人方扶南把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品读这几首诗,体味各自特色。

五、布置作业

1、品读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2、欣赏《百鸟朝凤》、《十面埋伏》,用本文学到的手法再现音乐的精彩。

板书设计:

低沉抑郁 独守空船 送客惨别 清脆流畅 醉酒欢歌 高朋满座 冷涩凝绝 年老色衰 进谏被贬 高亢激越 不平愤懑 抑郁寡欢 乐声造像 身怀绝技 横遭贬谪

心怀哀怨

琵琶行并序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导入新课 分析情节 领悟主旨

一、导入新课

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二、诗人简介和背景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杜甫之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时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2、写作背景

《琵琶行》是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十年(8)遭受权贵打击贬官江州司马次年的作品。诗人因这次政治迫害而愤懑、感伤,在荒僻的江州无处发泄,只好将一腔愁闷郁积心底。一个萧瑟的夜晚,当诗人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遭遇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诉悲愤之情,写下千古绝唱《琵琶行》。

3、诗歌体裁

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三、诵读鉴赏

(一)播放配乐朗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学生初读,整体感知,点拨关键语句含义。

1)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左迁:贬官,降职

(2)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出官:京官外调

(3)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迁谪:贬官,降职

(4)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明年:第二年

(5)铁骑突出刀枪鸣 突出:突然出现,爆发出

(6)老大嫁作商人妇 老大:年纪大了

(7)凄凄不似向前声 向前:先前,刚才

(8)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因为:于是作

(9)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命:命名

(10)低眉信手续续弹 信:随便地

(11)如听仙乐耳暂明 暂:一下子

(12)却坐促弦弦转急 却:后退

(三)设置问题,探讨主旨,赏析课文

问:《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他作了一首词。

问:诗中塑造了几个主要形象?

琵琶女 诗人自己

问: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仔细品味 反复诵读)

问:白居易与琵琶女,一个是官员,一个是民间艺人,怎么会都是“天涯沦落人”呢?

琵琶女原来是“欢笑红颜”,现在是“漂沦憔悴”。诗人原来是“高官帝京”,现在是“谪居卧病”。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从“繁华得意”到“境况凄凉”。

这句话可视为本诗的诗眼。因为全诗的感情全灌注到了这句话里。作者左迁浔阳,谪居卧病,又于秋夜送客,心中之悲凄自不待言。而琵琶女却也是天涯沦落,孤苦无依。她过去曾经令善才服,秋娘妒,也曾经“一曲红绡不知数”。但如今却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年老色衰,嫁与商人,却不能享受家和爱的温暖,“江口守空船”,“忽梦少年事”,这也不由得她不“梦啼妆泪红阑干”了。作者和琵琶女有着相似的经历——一个是被侮辱、被损害、命运悲惨,一个是满腹的天涯沦落之怨恨、谪居卧病之凄凉,自然就心与心相通,情与情相染,发出这种感慨也就自然而然了

—— 琵琶女 诗人————————————

↓ ↓ ↓ ↓

年少时:欢乐、风光 弹琵琶 听琵琶 年少时: 欢乐、得意

↓ ↓ ↓ ↓

年老时:色衰、门前冷落 诉身世 伤迁谪 年老:被贬、漂沦憔悴

↓ ↓ 商人妇:轻别离,啼泪 同是天涯沦落人 江州司马:孤苦

相逢何必曾相识

作业:上联 同是天涯沦落人

下联 共奏人间悲凉曲 共怀世间愁郁情 异地相逢泪涟涟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品味音乐 体会环境描写作用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品味音乐

问:是什么把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

问:全诗写了几次音乐?

三次。

问:哪次写得最精彩?(诵读)

第二次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赏析:这些诗句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抽象的音乐化为形象的事物,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都加强了形象性。最后两句又以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是我们平时写作常用的写作方法。

首先,他说,弦声似乎在诉说着琵琶女悲惨的遭遇和苦闷的心事,由此,人们可以感觉到琴声的低沉和抑郁,然后用急雨之嘈嘈,私语之切切来形容声音的.粗重和轻细,用珠落玉盘来形容声音的圆润,更形象生动,我觉得在这里落得不仅是珠子,还有琵琶女心中滚烫的热泪,接着又用冰泉冷涩来写声音的间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压抑的深深的惆怅,终于,琵琶女心中所有的愁和怨在酝酿中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最后一句,他说,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是琵琶女心的碎裂,这一句诗,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幽情,一个弦上弹真情,两下里都有一样的愁,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三.分析环境描写

问:以上的可以说是正面描写,寻找一下哪些方式哪些语句来烘托音乐的动人?

侧面描写,也是环境描写。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用静悄寂寥的环境烘托出演奏的效果,表现出琵琶女演技的高超绝妙

问:还有哪些环境描写?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首先就给读者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忽闻水上琵琶声”竟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动心移情的音乐,不仅使人流连忘返,还诱得人们去“寻声暗问”,这不烘托了乐声的艺术魅力和感人力量吗?。一句“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非常经典地道出了有声与无声的辨证关系,道出了音乐上停顿的奇特功效。在特定的场合、氛围里,暂时的休止比连续的演奏更能动人心弦,创造出曲止情续、余音缭绕、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境界,此时“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然演技如此精湛的琵琶女最终没有逃脱沦落天涯的命运,在强烈的反衬中抒发了“幽愁暗恨”之情,创造出“众人皆醉我独醒” 的心灵境界。

上一篇:基层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提升幸福感研究下一篇:谈交互设计需注意的规范与创新交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