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风景写生课件

2024-08-30

六年级风景写生课件(精选5篇)

六年级风景写生课件 篇1

第5课 风景写生

课时: 3-4 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利用所学的透视和构图知识进行风景写生。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提高造型能力与构图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教学难点:如何把透视和构图知识运用到绘画实践中。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第1 课时)

欣赏、分析课本图例,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

师:“同学们学习了基本的透视知识。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看看他们是如何运用哪些透视方法的。”巩固、加深对平行透视(一点透视)和成角透视(两点透视)的理解。引导学生分析他们的特点。

了解风景写生的方法与步骤。

欣赏课本上的图片,了解白色方框的作用,师:“这些方框我们称之为取景框,在风景写生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就象照相机的镜头,照出来的景色美不美和拍摄者的所取的景构图好不好有直接关系。所以画面的美不美和你们的所取的景构图好不好有直接关系。”师展示“回”字形的取景框。并介绍其使用方法。同时介绍在没有取景框的情况下,可用双手架成“口”字形进行取景。以图片或照片资料为例或通过对窗外景物的观察,讲解风景写生的方法和步骤,了解风景写生中的近景、中景、远景的概念。如何利用取景框进行取景构图。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中房屋的各条棱边会有什么变化。如何在画面中确定“视平线”和“消失点”。欣赏一些风景画和学生习作。步骤:观察——取景——构图——描绘——修改——收拾完成(二)发展阶段(第2-4 课时)

1、取景构图实地风景写生

选择操场或顶楼阳台先集中引导学生进行取景,观察建筑物的透视变化,然后以小组的形式分散开进行实地风景写生。老师巡视辅导,及时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作业点评。

六年级风景写生课件 篇2

聋校聋生水粉风景写生色彩能力我国聋校美术教学,一至六年级有统编教材课本,共12册;聋校高年级目前尚没有统编教材,从教材选择和课程状况来看,大多与普通学校接轨,课程主要借鉴普通高中,倾向于向大学输送人才为培养目标,开设速写、素描、水粉等美术基础课,职业中专则根据聋生对美术、手工艺制作先天的爱好和特长,把这些课程作为职业教育基础课程。在进行色彩教学的内容安排上,常在春、秋季安排到水乡、海岛、山区等比较有自然特色的地区进行实景写生。但目前聋校高年级水粉风景写生中还存在一些现象:带队教师只顾自己作画,教学目标控制性差,缺乏自觉意识的新课改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效果无法驾驭。有一些聋校教师,因过分强调聋教育的特殊性,对新课改理论缺乏学习,消极对待,缺少教育教学探索的实践动力。

聋校高年级学段,是聋生美术知识、美术素养打基础的重要阶段,色彩写生是美术教学实践的重要形式之一,但是创作出视觉冲击力强,具备鲜明独特艺术风格的艺术作品,还不是当前阶段的首要任务。作为对色彩学习的基础阶段,把教学目标定位于色彩能力的培养,应该是恰当的。

色彩能力的培养,分为色彩感受能力和色彩表现能力两个方面。写生色彩训练较为具体的目的之一是让其改变固有色的观念,认识光源色和环境色对物体固有色的影响,培养写生色彩的观察方法;二是提高色彩的审美能力,即认识色彩谐调性和色调冷暖的能力,认识色彩写生画中的脏、灰、粉、燥、单调、紊乱等弊病。逐步掌握色彩的变化规律和色彩造型技能。提高学生色彩观察能力、色彩表现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聋生艺术修养和鉴赏水平。对聋生色彩能力的培养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色彩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写生教学目的核心,贯穿在写生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次写生活动的安排,针对学生处于哪个学习阶段,应完成什么色彩目标,是指导老师应该时时思考和把握的的问题。在聋校,面对听觉失聪的孩子,还要充分了解聋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扬长避短,把生涩、抽象的概念,落实在写生的具体实践中。

2.针对聋生特点,更多地使用形象演示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的客观存在。早晨傍晚太阳光的光泽、湖光天色的的映衬,这些感受如何表现,有赖于教师形象的演示及学生灵性的感悟。

3.欣赏优秀作品,树立条件色观念。美感经验产生于个体与作品的交互作用。对视觉艺术的知觉不仅有赖于一般知觉能力。而且还需要欣赏艺术形式的技巧。德国教育家斯克沃兹(Schwartz)1965年在实验研究后得出结论:儿童的艺术品味和创造性受周围环境中的艺术作品的影响。名画作品丰富多样、色彩等都较为完美。聋生的心理成熟年龄相比健全孩子要晚,在引导聋生欣赏时要用通俗简明的语言引导聋生,把握作品的色彩方向。同时,引导孩子结合自己的体验充分表达自己对画的感受。

4.有的放矢,教给学生正确的色彩观察方法。初学风景写生的同学往往是,看到什么就画什么,被动地照抄,对景物在特定光源和环境影响下色彩的变化思考得很少,孤立地观察抄袭景物的固有色,或死盯景物的某一局部,不去比较和分析。实景写生中学生常常对色彩判断不准,主要原因是不会观察,针对这一问题,要使学生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整体观察。要将光源、对象、环境三者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正确地找到物象的色彩关系,把握其基本色调。二是比较观察,在把握好大色调的基础上找出物象不同部位的色彩变化。当色相相同时,比明度、纯度和色性;明度相同,在色相、纯度和色性上找差别;纯度相同,比色相、明度和冷暖;色性相同,比色相明度和纯度;三是素描与色彩相结合。就是既要把物象的色彩和形体紧密结合起来,又要把物象的色彩关系与素描关系结合起来。既要注意防止只注意素描關系而陷入“有色的素描”,又要防止只注意色彩而忽略素描关系,缺乏立体感、空间感和质量感,堕入“为色彩而色彩”的境地。观察方法的训练:采取“一眼看全”和“转动着看”的方法,做小幅练习。

5.色彩感觉的保护与引导,尊重聋生个人的色彩风格。有些聋生喜欢较为响亮的颜色,用色大胆,而有的喜欢一些较暗、灰的颜色,这时,教师不能强求硬是用鲜明的颜色,更不能用言语打击聋生的色彩意识:“怎么这么难看?黑乎乎一片。”教师应了解孩子的心理:“为什么用这些颜色?”并进行适当的引导。

6.通过写生风景作品展示、展览进行反思性学习。诊断性与反思性是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学生通过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等活动,以诊断和判断学习是否按照自己设置的目标进行。借助展示和展览,通过诊断与反思进行的建构主义评价是动态的、持续的,呈现聋生学习过程及其进步。聋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告诉我们,对词汇、概念等理解欠缺,决定了美丽辞藻、专业术语的评价,效果并不理想,而亲身写生的作品得以展览,在对比中发现问题,这一评价方式,能使聋生通过建构性的学习,更好地不断变化修改和提炼自己的策略,使色彩表现能力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顾爱梅.培养聋生交往能力促进社会适应性发展\[J\].语文学刊,2011,(14).

\[2\]叶挺.发展聋生语言培养社会交往能力\[J\].剑南文学,2011,(01).

六年级采薇课件 篇3

《采薇》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

教材分析:

《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小雅》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

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学习第一篇《氓》时,已经带着学生复习了《诗经》的知识,“六义”风、雅、颂、赋、比、兴等,所以本课要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赋、比、兴在诗歌中的体现,并培养一定的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

正如教材中所说,“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阅读能力,但是对诗歌的鉴赏,特别是对古诗鉴赏能力较弱在必修1中已经学习了现代诗歌,掌握了一些学习诗歌的方法,而且初中阶段已学过《诗经》中的《关雎》和《蒹葭》两篇,对《诗经》的基础知识和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诗经》的语言和现代汉语,甚至和常见的文言文都相去甚远,所以学生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语言障碍同时,由于初中阶段的诗歌学习时重背诵轻理解,学生对理解作者的情感,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汲取诗歌等古代文学作品的精华,从而对自己的人生形成积极有益的影响和启示还有一定得难度;尤其是对于比较复杂的情感,通常是理解的比较浅且片面,这在考试中的诗歌鉴赏题中表现得很明显在这种现状下,要尽力帮助学生解决语言障碍,让他们透过语言理解深刻而细腻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丰富而复杂的感情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丰富而细腻的感情,思乡与爱国的矛盾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对战争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1)诵读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2)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军训时学了军歌,大家还记得吗?有一首很好听的军歌,叫做《说句心里话》,听过吗?唱的是什么啊?(学生答:想家)什么人想家?(学生答:战士),学过范仲淹的《渔家傲》吗?(学生背: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种表达战士思乡的感情,我们现在歌唱,宋人也在歌唱,那么更早的时候有没有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经·小雅》的《采薇》

二、朗读课文

三、内容分析

1.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

明确:战士思乡

由此引出诗歌的两大主题:思乡 战争(板书)

2.划分段落

明确:123章写集中写思乡,45章集中写战争,6章写归乡

3.前三章写的思乡的感情有什么变化?怎么体现出来的?

明确:1)逐渐加深

2)直接表现的语句:忧心烈烈 忧心孔疚

间接表现的句子:薇的变化(作 柔 刚) 时间的流逝(莫止 阳止)

分析: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联系: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诗歌前三节诗句有什么的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手法:诗歌前三节的语句有一些相同或相似,句型重复,只在句子的个别出换几个字,这种手法叫“重章叠句”

作用:内容上,通过反复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战士戍边远离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流逝,时序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再加上叠音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有利于情感的抒发

5.我们学习过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前三章中找一找

明确:前三章整体上是赋,采薇是兴

6.四五章描写战争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什么感情?

提示:写战争一般应该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而本诗这样写了吗?没有

明确:写了战车、战马、象弭、鱼服等细节,又用了“四牧业业”、“四牧骙骙”、“四牧翼翼”等叠音词,用赋的手法,极写战马之强壮,步伐之整齐,装备之精良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7.结合前三章,说一说诗中对战争的情感、态度如何?

明确:既有自豪感,荣誉感,是出于保家卫国的爱国之情,又有无奈厌倦,是由于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和苦难

8.最后一章写了什么景?什么情?

明确:大雪纷飞,一个疲惫的戍卒孤独的走在漫长的回家路上充满了哀伤的感情

9.为什么凯旋生还,还要伤悲?(讨论)

六年级数学《折扣》课件 篇4

教材有关折扣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了解信息,解决折扣问题的过程。

2、理解打折的含义,以及折扣与分数、百分数之间的关系,会解答有关打折的问题。

3、体验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获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重点:

理解折扣和分数与百分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解决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活动:

一、导入

同学们,在刚刚过去的寒假生活中,你注意到了没有,好多商家为了促销商品,举行了促销活动,把你知道的情况说一说。

同学们对折扣看来并不陌生,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研究折扣的相关问题。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商店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打折销售,俗称“打折”。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例如,打九折出售,就是按原价的90%出售。你知道什么叫“八五”折吗?(学生自己给答案)

2、教材第8页例1(1)题,你知道了什么?

(已知自行车的原价是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

买这辆自行车用了多少钱?该怎么解答呢?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交流——我们已知八五折是按原价的85%出售,所以这辆自行车需要的钱数就是原价的85%,“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学生自己列式计算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教材第8页例1(2)题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老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交流: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应该怎样列式?

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提倡算法多样化,不强求统一。

三、课堂练习

教材第8页“做一做”

四、课末总结

本节课我匀主要学习了“折扣”的相关问题,也是原价、现价和折扣三个量中已知两个求一个的问题。跟同学们说一说,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折扣=现价/原价 现价=原价*折扣 现价=原价/折扣)

五、课后作业

根据本班实际情况自行设计

板书设计:

折扣

打几折,就是按原价的百分之几出售。

折扣=现价/原价

现价=原价*折扣

六年级下册语文《凡卡》课件 篇5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凡卡》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课件,欢迎各位的参考。

《凡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继续进行默读训练,提高默读的速度与质量。在理解的基础上训练表情朗读。

2、学会15个生字,理解“保佑”第8个词语的意思,会用“指望、打搅”造句。

3、读懂凡卡的信,了解沙俄制度下穷苦孩子生活的悲惨,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爱。

【重点与难点】

1、重点:

训练快速默读,提高默读质量,领会课文中心,激发对新中国的热爱。

2、难点:

理清作者叙述、书信内容和乡村生活插叙的三条线;正确理解凡卡乡村生活回忆的反衬作用;体会结尾貌喜实悲的含蓄写法。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生字记号,准备默读训练小黑板、灯片。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预习生字词并检查,快速默读训练,初知课文大意。

2、统一分段,质疑问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我们9岁时拥有什么?今天我们看看沙皇俄国一个9岁的小男孩凡卡过的是什么生活。

二、简介作者

见“背景知识”2。

三、初读课文

1、生字词自学。

2、快速默读课文,读前出示下列问题:

⑴凡卡叫什么名字?是怎样一个人?

⑵凡卡的爷爷是干什么的?

⑶课文主要写什么?凡卡的要求是什么?为什么提这个要求?

边读边圈划。读后全班交流汇报。

⑶再次快速默读,理清人物关系:

姓名身分

阿里亚希涅鞋店老板

阿辽娜爷爷

艾果尔乡下的老爷

康司坦丁·玛卡里奇(凡卡)学徒

菲吉卡乡下穷人

伊凡·菇科夫牧羊人

日发略维夫乡下穷人

个别学生在灯片上作业,全班校对。

注:伊凡是凡卡本名,茹科夫是姓,凡卡是爱称。作者同情小伊凡,叙述时用爱称,而凡卡在给爷爷写信的署名上用“伊凡”。

四、训练分段

1、出示提示:

按写信前后分三段,将第二段分为四个部分。

2、质疑问难,梳理需全班讨论的问题。例如:

⑴爷爷为什么把唯一的小孙孙凡卡送到城里来当学徒吃苦?

⑵凡卡写信时为什么要反复回忆乡下的事情?

⑶为什么第10、11自然段后面没有引号?

⑷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会把凡卡接回家吗?

五、巩固作业

1、作业本上第1、2题。

2、朗读课文,把回忆乡下生活的自然段在△在段前标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行默读速度和质量训练,学习一、二段。

2、进行表情朗读训练,读好凡卡的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不知不觉(jiào jué)摩平(mā mó)

擦亮了似的(shì sì)逮住(dǎi dài)

邮差(chā chà chāi)差错(chā chà chài)

2、辨字组词:

炕()楦()跪()袄()

吭()渲()诡()沃()

二、教学定向

1、凡卡是爷爷唯一的亲人,为什么把他送到城里做学徒?

2、凡卡到莫斯科才3个月,为什么那么迫切地恳求爷爷带他回家?

3、像凡卡一样把信读好。

三、阅读训练

1、按书后第1题⑴、⑵,默读5分钟,同桌互议,全班讨论交流:爷爷为什么要送凡卡去做学徒?哪些词句中看出爷孙俩在乡下生活过不下去了,爷爷是为了凡卡今后的生活才送他到莫斯科来的?为什么才三个月,凡卜就写信乞求爷爷带他回家?

2、第二次默读:

集中读第二段,读后填表。

先独立阅读,用波浪线划出有关语句,然后教师指导填“干什么活”,再由学生各自填其他。最后全班交流(可出示学生作业灯片,亦可出示标准答案),指导修改。

四、训练朗读

凡卡生活这样悲惨,他写信时是什么心情?哪些词语可以证明?

(担心、汉了口气;揉揉眼睛、抽噎;伤心地、呆呆。)

假如你们就是凡卡,在那个鞋店做学徒,过着连狗也不如的生活,当你向自己唯一的亲人写信时该怎么说?

(各自将信连起来读,自由练读5分钟,入境;教师示范读第8、10、15自然段;学生学读;个别优生读第8自然段,学生再自由学读,最后齐读第8、15自然段。)

注意引导学生移情入境,发挥教师示范功能,抓好重点自然段,特别是几句感叹句、祈使句的朗读训练。

五、课堂作业

1、作业本上第5题⑴、⑵,第6题⑴。

2、指导选句:

指望打搅

指望:可为盼望、期待;可为盼头。

打搅:可指“扰乱”;亦可作受款待后的谦词。

学生可分层作业:

A写两个句子;B每个词按不同的意思各写两个句子。

3、抄写第6自然段,准备听写。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沙俄制度下劳动人民生活的悲惨,激发爱新中国之情。

2、了解插叙的反衬作用,对比写法和含蓄结尾对突出中心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看拼音写词语;听写第6自然段。

二、质疑问难

课文主要写什么?现在还有哪些问题不懂需要全班研究讨论?

三、阅读研究

1、快速默读3分钟:

课文有哪几自然段是写凡卡对乡村生活的回忆?分别回忆了什么?课文插入这些回忆有什么作用?

⑴第4~6自然段回忆什么?爷爷守夜滋味好吗?明明是苦的,为什么凡卡回忆中乡村的冬夜这么美妙?

(出示第6自然段灯片,配上音乐,训练朗读。)

⑵第13、14自然段回忆什么?爷爷冷得吭吭地咳,凡卜也冻僵了,他俩在冰天雪地中砍圣诞树,老爷在干啥?为什么这样的日子凡卡会认为是“多少快乐的日子呀”?

2、第11自然段写莫斯科的事,这和凡卡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富人和穷人生活的对比。)

课文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对比?

(慈祥的爷爷──凶狠的阿里亚希涅;清苦的农村──悲惨的城市;甜蜜的希望──凄惨的现实。)

自由读找──四人议论──全班交流──课内作业:作业本第6题⑴、⑵。

3、学习第三段:

凡卡寄信是什么心情?从哪些词句看出?爷爷能收到信吗?为什么?

明明收不到信,为什么课文结尾要写凡卡“甜蜜的希望”,美好的梦境?

假如爷爷收到凡卡的信,凡卡能过上好日子吗?为什么?全班讨论,朗读第3段,做作业本第5题⑶,第6题⑶。

四、指导片断

在下列三题中,任选一题写作:

1、续写《凡卡的信寄出以后》。

2、想象作文:

《凡卡来到我们中间》。

3、读后感:

我和凡卡比童年。

《凡卡》教学反思

教学《凡卡》(第十二册)一文,如果通篇串讲,不但使文章特色荡然无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其效果也会事倍功半。因为文章篇幅较长,内容纵横交错,它交织着写信、回忆、侧面烘托三条线索,多层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错综复杂的事件关系,便构成了本文的教学难点。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从整体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学生的情感世界。待学生完成自习预习,了解课文大意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初读课文,你对本文有什么总的感受?”目的是让学生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个身心沉浸在这一氛围中,以缩小教学因时间、空间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难。同时明确文章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作者采用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表现手法,来突出同一个中心:沙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这样抓住关键,直奔要害,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其次,有意识地把文章按线索破为三大块,为突破重点做好准备。我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旨在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线。再采用以点带面、发散思维的方法进行引导:“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哪一点最让你感动?”这是抓住学生情感世界的一次延伸,所以他们不难得出共识:向爷爷述说悲惨学徒生活一段。接着精读细读:“凡卡受了哪些罪?”“凡卡的叙述使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幕幕怎样的画面?”目的之一在于读懂内容;目的之二在于感染情绪,使学生的心始终与凡卡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而明确此种描写细腻、逼真的写作手法。再继续抓住情感:“试想一下,凡卡写到这儿是一种什么心情?”发散学生思维,培养想像力,进一步感染学生的情绪。“如果你就是小凡卡,你会怎样诉说?”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提高朗读能力。“凡卡苦苦地哀求爷爷带他回去,这一内容信中多处出现,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凡卡痛苦的心情。”这样一来,原来一封长信,就浓缩在一个重点段上,再放手让学生朗读,从中悟情明理。既节省了时间,又发展了学生的品评鉴赏能力!到此,教学的第一板块结束。

上一篇:廉洁从政座右铭下一篇:最新公务员个人年度考核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