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法律经典案例

2024-11-19

美国法律经典案例(精选8篇)

美国法律经典案例 篇1

美国法律文化漫谈--------以《费城的故事》为视角

安德鲁和乔是费城的两名年轻律师,他们工作努力,都有美好的前途。安德鲁是一名同性恋者,并且染上了艾滋病。他没有将这些告诉老板。就在他刚获提升不久,却因老板发现了秘密而以他丢失文件为由把他解雇了,安德鲁找到乔希望他接受这个案子。乔本来拒绝受理,但出于对安德鲁的同情以及对法律公平平等原则的追求下,最终答应出庭。

安德鲁的家人支持他走上法庭。开庭审理时,众多示威者聚集在法院门外,要求给同性恋者合法权益,不准歧视艾滋病人。但同时也有反对者大呼“肛交者没有人权”,拦截安德鲁质问。被告坚持不承认是因此原因解雇安德鲁的。安德鲁衰弱的身体已无法承受剧烈的抗艾滋病药物的静脉注射,他预感到自己快不行了。但他仍坚强地挺过了激烈的法庭答辩。

到了审判的日子,陪审团终于宣判原告安德鲁受到不公正解雇,被告应负责赔偿损失。安德鲁终于获胜了。乔奔赴医院将这一消息告诉了安德鲁和他的家人,但安德鲁却不能再支持

下去了,他正在慢慢死去。

《费城故事》讲述了一个艾滋病患者用法律维护自己权利利益的故事,它被称为“好莱坞面对艾滋病”的影片。它标志着好莱坞不再逃避社会现实,而正式向泛滥美国的艾滋病宣战了。影片号召人们关心帮助艾滋病人,同时赞扬了艾滋病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

片中的故事及其结局并不复杂,但他却向世人提出了一个道德问题,对于艾滋病人应该象其它病患者一样给予爱护和帮助,这在哪里都是被认可的,但对与同性恋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在影片中,安德鲁和他的“恋人”并没有受到他家人的不平对待,但是社会的偏见依然存在,哪怕他最终胜得了这场官司,但并不等于他获得了社会的承认。影片正是在这样一种沉痛而又无奈的气氛中结束。它敢于大胆的向社会提出这一问题本身,就标志着这个社会正在前进。

美国法律制度与道德冲突——《费城故事》观后感

费城故事观后感

标签:杭州律师 杭州刑事律师

——维护公平正义的法律人 费城故事由汤姆.汉克斯与丹泽尔.华盛顿共同主演,讲述了一位因为同性恋而患 上了艾滋病的律师遭遇歧视、不公正待遇,但是却在另一位律师的帮助下最终维护 了自身合法权益的故事。影片中,Andy 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律师,但是由于他因为同 性恋而患有艾滋病后,他的世界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让人感动的是,他 的家人并没有嫌弃他,而是包容他,在整个社会都遗弃他的时候,为他撑起了一片 小小的却温暖的天空。Miller 本质上是一个善良的律师,虽然一开始他对同性恋的 态度也是不解、嘲笑,想与之保持距离,但是后来他渐渐的接受 Andy,并且成为 Andy,甚至是同性恋者的代言人,他要承担的并不是来自于官司本身输赢的压力,并且还有社会对于他这种行为的排斥和误解。但是他却坚持了下来,我想这不仅是 因为他本身善良的本性,最重要的是他作为一个法律人的责任感,始终坚持公平正 义。他在实践“法律的目的在于公正”。作为一个律师,应当为辩护人的合法权益据理力争,以法律为依据,以公正为 基础,以维护被害人的利益为根本。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和标准去评价当事人、为当 事人辩护。所以虽然 Miller 一开始对同性恋者的态度并不认同,但是后来他心中法 律人的自觉唤醒了他,他放弃自己的喜恶,以一个律师的角度去了解 Andy,体谅同 性恋者,真正的从他们的利益出发,为正义代言。法律的公正是没有国界的,在中国,根据《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第 四条、第五条的规定,律师应当忠于宪法和法律,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 绳,严格依法执业。律师应当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维护国家法律与社会正义。律 师应当诚实守信,勤勉尽责,尽职尽责地维护委托人的合法利益。因此,律师的职 业操守既要维护法律的公平,公正,还要为辩护人作出最大的“维护”。但是现实生 活中,往往不尽如人意。每个法律人学生时代都对法律有着美好的期待和向往,社会的残酷,腐败的风 气却使这些公平正义的愿望被逐渐消磨殆尽,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即将走向社会 的我们应该怎样选择?我并没有想好,也没有准备好以一个法律人的身份走向这个 社会,我想,我能做的只有严格的要求自己,虽然没有能力帮助别人,但是我能做 到的是匡扶自己心中的正义,不去做违背公平正义的事。不管怎么说,法律职业的初衷是善的,只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的去克服 恶劣的现实环境,建构一个框架,使其真正能够实现其最初的价值取向。律师

是一个高尚的职业,它值得我们的尊敬。

《费城故事》观后感

2011年03月20日 星期日 19:59

费城故事》观后感

《费城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只因患了艾滋病又是同性恋者而被解雇的优秀律师在另一名律师的帮助下勇敢维护自己的权益的故事。其实,看这部影片之前,我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鄙视同性恋者、觉得他们恶心了,这还要感谢《西窗法雨》中“少数人权利”疑问给了我一颗理解、包容同性恋的心。而对于艾滋病患者,我向来表示同情和怜悯。影片中Andy的每一个抽搐痛苦的镜头都能引起我极大的爱怜。

这部影片还让我爱上了里面那些或宽容、或勇敢、或善良的人们。

爱上Andy的家人。或许同性恋者最看重的并不是社会的不认可和他人的鄙视,而是能够得到家里人的支持。而往往,这却是为亲人们所不齿的。可是Andy的家人,不管是他的父母还是他的兄弟姐妹都是那样无所顾忌地亲吻拥抱着他,关心支持着他,尽管Andy还患有具有传染性的艾滋病。记得他的哥哥说:“You’re my kid brother,that’s all that matter.”他的母亲说:“I didn’t raise my kids to sit in the back of the bus.”相信这些轻轻的话语给了Andy巨大的力量。而当然Andy的“爱情伴侣”Miguel则更是Andy心灵得以依偎的肩膀、得以停靠的港湾。舞会上的相依,眼神中的交流,病房里的亲昵无一不打动着我们,同时也似乎要坚定地阐述:同性恋同样也是一种感情的寄托!

爱上勇敢的Andy。首先感动于演员汉克斯把身为同性恋者和艾滋病患者的情感、痛苦和坚强如此自然平淡地诠释出来。对比同是同性恋影片的《蓝宇》,《费城故事》不会太出格,太露骨,而是能让大部分观众接受并更能促使观众抛弃偏见产生共鸣。而Andy也正如律师Miller所说;“他是一个真正的战士”。不顾世俗的眼光,不顾社会的舆论压力,勇敢地成为社会上第一个维护自己的利益,身份地位以及声誉的同性恋者和艾滋病患者。片头曲有一句是这样唱的:“我继续走在街道上,直到我的腿不能再动为止”。Andy正是这样坚定地为自己争取权益,尽管坎坷还是要继续,直到他进入天堂……可是即使他已经走远,但是他所代表的精神依然会为人们特别是同性恋者和艾滋病患者所传颂。

影片中,我还爱上善良的律师Miller。影片前部分所呈现的那个Miller不理解甚至嘲笑同性恋者,害怕并且只想与艾滋病患者划清距离——这也正代表着当时极大多数人的心里和偏见。可是善良的他渐渐地由原来的逃避,到与Andy在图书馆的面对面,再到法庭上的并排坐,最后到病房的亲切问候,并为Andy小心翼翼地摘下氧气罩——这或许是出于律师应有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吧。而当他开始为Andy打官司时,就像是成为了同性恋者、艾滋病患者的代言人,他所要承担的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能否把官司打赢的压力,还有社会上对他的讽刺(特别是因为同性性行为而染上艾滋病更被人们认为是对同性恋的惩罚)和误解——误以为他也是个同性恋者。从法庭外面那么多反对Miller胜诉的示威者也可看出Miller代理这件案子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从始终如一地帮助着Andy的Miller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法律人应有的品质:始终坚持正义,为弱者讨公道!

确实,最是钦佩Miller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他真正的实践了“法律的目的在于公正”。

可是写到这里,不禁觉得:或许每个法律人曾经学生时代都有着维护只能正义为人民申诉的强力情感和愿望吧,可一旦踏入社会,都无一能幸免于那残酷的现实。生活的压力,恶劣的风气,贪婪的欲望悄无声息地把青少年时的梦一点点地消磨殆尽!又记起高三时在西南政法大学的一个师兄来我们班开展交流会时,他说因为他觉得我们国家的法律制度太混乱太腐败了,所以最大的愿望就是以后能够完善中国的法律制度,推动中国法律风气往良好方面发展。先不说师兄是否能完成这个梦想,只愿师兄能以此鞭策自己一生。而我,也希望自己能永远保持着现在还有的对腐败的鄙视对贪官的憎恨,日后留心灵一片净土。另外,从影片中,我们也看到律师Miller打赢这场官司是多么的不易,需要通过并没有明确规定保护艾滋病患者利益的法律条文来阐述他们利益的合法性,还需要善于措辞勾起陪审团的共鸣。且不说法学是无止境的,就当前来说,法学这门专业是需要专心学习和研究的,希望自己能够努力认真的学习。

回归这部电影的主题。

正如《西窗法雨》所说:如果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不会影响他人的自由,那么他便应当享有这个行为的权利,而且,当大多数人的利益不足以成为否认个人行为的充分理由时,个人就具有了这个权利。总而言之,大多数人的喜恶似乎不能作为个人权利的唯一立法依据。我们可以不承认不认可“同性恋”,但是这不能成为他们应当消失应当受惩罚的理由,他们的“恋”跟我们的一样,需要的是一个感情可停靠的港湾。我们不喜欢,但不能否认它的存在以及它确实是某些人的需求。而艾滋病患者同样也拥有我们正常人有的“人权”,影片中也说道:“1973年的联邦康复法案禁止歧视伤残人士,只要他们能担任工作。虽然法令没有提到对艾滋病的歧视,但是随后的法案规定,艾滋病也属伤残受法律保护,不仅仅因为病者身体上的限制,还因为受到社会人士的歧视,更精确地说,这种社会性的死亡……这种死亡超过了身体上的病痛。”

片头曲的那句歌词“夜幕已降临,我感到生命正离我缓缓而去,请你用纯洁的吻来接受我吧!”或许是同性恋者、艾滋病患者心底的呼唤吧!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用正常的眼光来看待同性恋者,用关爱的心态来温暖艾滋病患者。

美国法律经典案例 篇2

1.1 337调查概念

337调查是指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 (简称ITC) 根据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节 (简称“337条款”) , 对那些对美输出产品且对美国行业造成损害的行为进行相关调查, 并同时被授权采取处罚的做法。

337调查的雏形源自于美国《1922年关税法》的第316节, 其后在《1930年司莫特-郝利关税法》第337节中被进一步明确。经过《1974年贸易法》、《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以及1994年《乌拉圭回合协议法案》等三次修改, 337调查的申请门槛与之前相比降低了很多, 这使美国国内的企业能够更加容易地证明进口产品侵犯了其知识产权, 自此以后便有大量的美国企业针对此问题提起337调查。

1.2 337调查的相关法律内容

337条款中将非法活动主要表述为两个部分:一是进口到美国的货物采取了不正当的竞争方法, 并对美国的相关产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二是进口到美国的货物侵犯了美国已经登记注册的专利权、商标权、版权等知识产权。从实践上来, 看后一种情况收到调查的情形占到了绝大多数。

如果ITC经过调查认定进口产品的确侵犯了美国的知识产权, ITC便可以依据“337条款”采取以下几种救济措施:

1.2.1 排除令

排除令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可以禁止申请书中的外国侵权企业的侵权产品进入到美国市场的有限判处令, 另一方面不分地域禁止与侵权产品同属于一类产品进入美国的普遍普查令。

1.2.2 停止令

停止令要求侵权企业立即停止侵权的行为, 这一行为不仅限于生产和销售, 更包括侵权产品在美国的宣传等诸项行为, 而违反此令的企业将会被处以及其严厉的经济惩罚。

1.2.3 没收令

如果一个企业的某一产品在出口到美国市场时, ITC发现其在之前曾被处以过排除令, 此时便可直接发布没收令。美国海关根据此令可所有试图出口到美国的侵权产品进行没收。

这三种救济措施都没有明确的有效期, 除非ITC认为侵权情形已不存在, 否则排除令和停止令可一直执行, 可以说这对出口企业的伤害力度是相当大的。

1.3 美国对华337调查的目前状况

由于目前的“337条款”不以实际损害作为申请调查的前提, 使美国国内企业申请的门槛被大大降低, 从商务部的数据上来看, 美国对华的337调查案件在逐年地增加。历史上美国对华的第一起337调查源于1986年的一起涉及毛皮的案件。从1986年到2001年的十五年间, 美国对中国的337调查只有14件, 但是到了2002年这一数据便有了明显的增长。从那年开始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337调查的数量分别为:17、18、26、29、33、37。而期间美国仅对中国的337调查占其全部337调查的比重分别为:29.4%、44.4%、38.5%、34.5%、39.4%、45.9%。可以看出, 自2002年起, 中国成为遭受337调查最频繁的国家。

2 捷康成功案例回顾

2007年4月6日, 英国泰莱公司及其在美国的下属子公司依据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条, 向ITC提出337调查申请, 指控全球范围内共25家三氯蔗糖生产和销售企业侵犯了其专利权, 其中包含了三家中国企业。

2007年7月5日, 不在调查范围内的中国捷康公司经过慎重的考虑, 做出了大量调查后, 决定于主动申请加入此次ITC337的调查。同时为了确保应诉的成功, 捷康在选择辩护律师的问题上最终选定了一名美国著名的专利律师事务所的资深律师。

2007年8月15日, ITC法官认为捷康的申请符合程序要求, 没有采纳泰莱公司的反对意见, 通过了捷康公司的请求。此时的捷康公司已将准备好的大量证据呈交到法院, 形式对中方十分有利。

2008年9月22日, ITC法官作出初此裁决, 认定捷康公司的生产技术不侵犯泰莱的专利, ITC不具有管辖权。其后调查程序又在泰莱公司的抗议下被推迟了9次, 最终ITC于2009年4月6日发布公告, 赞成初裁的结果。

2009年5月29日, 原告方泰莱公司主动撤销了诉讼, 至此宣告了捷康公司的全面胜利。

盐城捷康此次主动加入337调查案前前后后历时两年, 耗费了数百万美元, 但同时这次知识产权之争的胜利却为其换来了全球第二大三氯蔗糖供应商的市场地位以及未来几十年的市场通行证, 市场机会估值远远超过了其诉讼成本, 这次胜利在中国民族企业面对他国企业的众多337调查案中显得弥足珍贵。

3 捷康胜诉带来的启示

捷康公司胜利的原因是多个层次的, 首先, 应当归结于其坚持自主创新的经营理念, 其次, 在法律层面上也达到了与产品的契合, 以及经济领域上投资与资源的双向结合。捷康胜诉案对国内的众多出口企业应对美国337调查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作用。

3.1 面对调查时积极应诉

从过去历年来的337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 面对美国对华的这一调查, 中国的大部分企业选择了回避。根据ITC公布的数据, 在过去几年中国企业作为被告方参与的337程序案件, 中方应诉的案例寥寥无几, 这在间接上鼓励了外国公司对中国公司提起337调查诉讼, 并且肆意申请普遍排除令。面对来自其他国家的挑战, 中国的企业首先不能不加分析地接受指控。如果这样, 企业势必会丧失掉国际市场。积极应诉, 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才能从根本上抵抗国际上的337调查, 从而长期占有市场。

3.2 行业间联合应对337调查

在专利337调查案件中, 诉讼成本是企业的最大难题, 企业进行应诉所要耗费的律师费平均在一百万美元以上。这足以让我国企业, 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在面对调查时呈现出独力难支的局面。面对这一问题, 我们的企业应首先抛开行业内部的利益矛盾, 用长远的眼光认清337调查对整个行业的伤害, 通过行业协会或者商会的渠道来加强交流, 而这一方面并不仅限于整合资源共享证据, 甚至完全可以采取集体应诉的方式主动加入到案件的调查中去。这样将诉讼成本分摊化的方式能够大大加强胜诉的可能性。

3.3 加强知识产权领域的自主创新

捷康胜诉的最大原因从法律上讲还是其自主研发的产品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 而并不造成侵权, 所以才最终得到了ITC的支持。而国内的大部分企业往往做不到这一点, 多数企业急于取得短期的经济利益而疏于培养自己的知识产权, 同时也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特别是出口型企业不仅要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 打造出自己的品牌, 还要注意自主知识产权等相关资料的积累。这样才能在其他国家不断的337调查与知识产权的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孔莉.应诉“337调查”的博弈论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06, 19 (5) .

[2]郭人菡, 顾保军, 贺秀蓉.浅析美国“337调查”制度[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05, 26 (5) .

[3]肖志勇, 陈永梅.从捷康胜诉“三氯蔗糖案”解读美国对华337调查[J].软科学, 2010, 24 (5) .

美国有趣的法律 篇3

戴假胡子在教堂引爆笑点是非法的。— Alabama 阿拉巴马

Cutting down a cactus may earn you a twenty-five-year prison term.

砍下一棵仙人球可让你坐25年牢。— Arizona 亚利桑那州

It’s illegal to mispronounce the name of the state of Arkansas.

把阿肯色州的名字念错是犯法的。— Arkansas 阿肯色州

You may not eat an orange in your bathtub.

不可以在澡盆里吃橘子。— California 加州

It’s unlawful to lend your vacuum cleaner to your next-door neighbor.

将你家的吸尘器借给隔壁邻居是非法的。— Colorado 科罗拉多州

It’s illegal to throw knives at men wearing striped suits.

朝穿条纹西装的人扔小刀是非法的。— Kansas 堪萨斯州

It is illegal not to drink milk.

不喝牛奶非法。— Utah 犹他州

Every citizen is required to take a shower once a year.

每位公民每年必须洗一次澡。— Kentucky 肯塔基州

It’s forbidden to sell the clothes you’re wearing to pay off a gambling debt.

不准卖掉你正穿的衣服来付赌债。— New Hampshire 新罕布什尔州

It’s against the law to sing off-key.

唱歌走音是非法的。— North Carolina 北卡罗来纳州

It’s illegal to lie down and fall asleep with your shoes on.

穿鞋子躺倒睡觉是非法的。— North Dakota 北达科他州

It’s forbidden to take a bite out of another person’s hamburger.

美国法律中的语言政策 篇4

一、美国语言政策发展

1、惟英语运动

美国的惟英语教育的思想早在美国独立之时就存在,并逐渐突出地表现在各个时期。如1889-1890年,美国许多州都试图通过立法的形式来阻止当时十分盛行的德语,以巩固英语的地位。而在美国领土西扩的18-19世纪,美国重点打压的语言是美国印第安语言和移民语言。美国在西进过程中,美国政府从西班牙、墨西哥以及俄国获得大片土地,尽管生活在这些土地上的人不说英语,但在这些土地上的学校只能教授英语。在全球化时代,美国的惟英语运动与早期的美国英语教育有本质的区别。此运动始于1981年的《英语修正案》,该法案要求将英语定为美国官方语言。当时的参议员S.I.早川提出了三点理由:一是一个共同的语言才能统一社会,无共同的语言会分裂社会;二是学习英语是每一个移民的主要功课;三是一个移民只有通过学习英语才能够参与美国民主政治。从1981到1995年,美国国会接到14个英语官方化的提案,尽管提案没有在美国国会通过,但很多州却通过州立法将英语定为州官方语言。美国惟英语运动的实质是害怕移民不能同化,支持者并不仅仅是一部分民族激进主义分子,而是有相当数量的美国人支持这一想法。很多人认为,语言的多样化会使英语的地位受到挑战,导致语言冲突,种族仇恨,最后导致政治分裂:说不同语言的人难以和谐的居住在一起,因此,美国政府要通过惟英语运动来树立“一个国家,一种语言”的信念。英语可以成为美国社会的“粘合剂”,是重要的共同纽带,英语可以帮助来自不同背景的美利坚人互相理解,消除隔阂。

2、双语教育

美国的双语教育历史久远,可以追溯到1568年-1815年的起始阶段,1816年到1957的限制阶段,1958年到1967年的恢复阶段,1968年到2002年的发展阶段。全球化时期的双语教育主要以《双语教育法》的颁布为主要标志。

1959年,美国成立“国家双语教育协会”,1968年将《双语教育法》纳入到《中小学教育法》,旨在解决“英语水平欠缺者的教育问题”。《双语教育法》的出台,使双语教育正式成为联邦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为少数民族学生争取平等机会的运动转化为国家强制执行的教育政策。1978年国会修正了1968年《双语教育法》,强调以提高英语语言能力为目标,限制对过渡性双语教育计划的支持。1984年国会为《双语教育法》设立了几个新目标:“发展双语计划”,使学生有机会在学会英语后保持母语;“学术优秀计划”,推广双语教育中的成功办法;“家庭英语读写能力计划”,面向英语水平不足的父母。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通过双语教学资助项目,为超过60种语言的人群提供帮助。事实上,美国双语教育的目的还是为了最终实现“惟英语运动”,其双语教学的对象是美国土著和移民,目的是让他们从原来的语言转换到英语上来。美国的双语教育的项目包括了双语过渡模式、完全浸入目标语模式、维特模式和双向浸入模式。

美国国内对双语教育的利弊争论由来已久。支持者认为,移民保持原有的语言和文化有利于发展有益的本体意识;反对者认为保持原有的语言和文化对移民来说是有害的,会使他们与社会分离开来,丧失掌握好英语的信心。“在双语教育存在的34年中,事实上它经常遭到攻击。其中部分原因可以被看成是出于对工作和领土的保护,因为双语教育的提倡者认为,只有少数族群社区的成员能够教授或管理双语项目。双语教学计划的政治决定趋向把这限制在弱势学生和弱势学校,仅仅发展双语项目是不足以弥补政府多年来对贫穷和犯罪的忽视。”同时,在许多美国人的观念中学校教授任何一门外语都势必会影响英语教育,减少教授英语的时间。

3、英语的国际推广

美国一直重视英语的推广,在全球化时代,美国英语推广的空间和手段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方面,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学教育目的国,2008-2009学年美国仅接待中国新生就达9.8万人,到该学年为止美国有67.16万在读外国留学生。去美国留学的国际学生,需要通过TOEFL或GRE的考试,这自然刺激了海外英语的推广。另一方面,美国通过向世界各国推销其文化产品,无形中加强了英语推广的力度与广度。同时美国推行英语援助的教育政策。美国至少有7个政府机构参与了国际推广英语教学的活动。它们是美国国务院(富布赖特项目)、国际发展署、教育部(国际教师交流项目)等。非英语国家几乎无一例外的受美国英语推广政策的影响。

二、《英语习得法》

美国于 2002 年颁布的《英语习得法》明确了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提高学业成绩的目标,确立了英语熟练标准和测试成绩三级目标的评价体系,改变了以往《双语教育法》规定的多元教学模式,弥补了以往语言学习和学业成绩评价体系的缺憾。然而,人们对英语迅速习得及学业标准是否过高、学业成绩评价体系是否公正一直持置疑态度。为满足英语学习者的特殊教育需求,美国联邦政府对该法案进行了及时的修正。

美国《英语习得法》自 2002 年生效之日起,与《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简称 NCLB 法)一样,受到了言辞激烈的批评,尤其是对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英语学习者(简称 ELLs)必须参加州或全国统一考试,以及用与英语为母语的主流学生同样的标准,衡量他们是否达到了进步目标的批评更为激烈。语言专家、教育学者及一线教师就针对ELLs提出的英语迅速习得及学业标准是否过高、学业成绩评价是否公正、政策执行是否切合非主流群体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充满置疑。因为有些ELLs刚开始学习英语,或者说在英语尚未达到学术语言熟练程度时,就要接受英语和以英语为媒介语的州标准化考试,因此,这部分非主流群体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难以达到标准要求,相当数量的好学校为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事实上,美国多所学校因为 ELLs 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的学业成绩未能达到标准要求,被贴上了“有待改进学校”的标签,并被公诸于众,受到各种惩罚。虽然人们对《英语习得法》持不同的看法,但毕竟它取代了 1968年双语教育法,引发了美国所有学校对 ELLs 的语言习得和学业成绩评价等进行根本性的改革,甚至引发了美国学校文化的改变,值得语言与教育专家及决策者的重视。

(一)确立英语学习者的测试成绩分级目标

《英语习得法》旨在确保 ELLs 达到熟练的英语水平,达到使用英语进行的较高水平的学业成就,达到所有孩子必须达到的、富有挑战性的州学业内容和学业成绩标准。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联邦政府为州和地方教育机构提供资金,资助他们实施语言教学教育计划,帮助他们掌握英语,并在核心学科达到较高水平。测试成绩目标(annual measurable achievement objectives)是《英语习得法》文本中提到次数(16 次)较多的一个术语。该术语用来表示ELLs 在英语学习方面取得的进步,以及语言教学教育计划是否为 ELLs 提供了较好的服务,体现了联邦政府要求州和地方教育机构为 ELLs 切实负起责任、以及为评价 ELLs 提出的语言习得和学业成绩进步的三个具体指标:

(1)测试成绩目标 1:必须反映 ELLs 每年学习英语进步的人数或百分比,进步率要求达到 95%/85%;

(2)测试成绩目标 2:应该反映出每学年末在英语能力提高方面增加的人数或百分比,语言熟练程度到达 95%/10%(3)测试成绩目标 3:还应该包括 ELLs 在阅读和数学方面取得充分进步的情况,与州充分进步的其他标准要求相同。

《英语习得法》规定:首先,州每年提交测试成绩目标状况报告,如果有必要,学校要采取弥补修正的措施,例如:及时通报家长、学校改进计划、反思教学方法和教师等方面的情况。州必须要对未实施测试成绩目标的学校提供支持网络。州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学校实施制裁,如告知家长、改进教学计划的方案、教学计划的改变或教师资源的调整。其次,如果地方教育机构连续 2 年不能达到州测试成绩目标标准的话,地方教育机构必须向州提交整改计 划和方法,州也必须予以技术援助,帮助地方整改计划和实施。如果地方连续四年未能完成测试成绩目标,那么地方教育机构必须采取有效的行动。

《英语习得法》要求对 ELLs 进行每年一次的英语水平测试,包括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综合能力的评价,这是一部较为具体的提出 ELLs 英语提高和发展评价标准的法案,也是《双语教育法》未曾涉到的。这体现了联邦政府对美国公立学校中ELLs人口急剧增加与日益多元化做出的政策回应,但该政策在州和地方学区的教学实践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不少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认为应该取消测试成绩目标的规定,因为《NCLB法》第一款充分进步已经对所有学生进行相同测试的评价,或者说,测试成绩目标对 ELLs 的测试已经包含了充分进步的测试内容。联邦法案应给予州和学区的学术测试的灵活性,允许第一年移居美国接受学校教育的ELLs,需要提高的不仅是英语/语言艺术,还包括像社会科学等的语言强化的内容,有必要增加相应的教育经费资助,评价英语水平测试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并取消当前针对这些学生的充分进步。决策者应当理性地考虑在恰当的时间,利用有效和可靠的方式对英语能力有限学生进行评价。例如,对国外出生的学生在美国居住的年限、以前在其居住国所接受的教育、运用第一语言获得学科知识的能力(可以使用这些学生的第一语言进行测验)、英语语言熟练程度等因素都是评价时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因此,ELLs 参与评价的方式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审视:

首先,ELLs 和新来美国学校读书的学生,应该排除在常规考试之外,不应该将其考试成绩计入在内,应该增加选择性的评价方式或过程;其次,中高水平学生可以采用基于科学研究支持的以及经过调整的考试,考试的调整要基于对每个学生的评价、基于以上提到的标准,而当前研究的不足导致支持这种评价。最后,还应该根据以上标准为英语熟练程度达到优异的学生提供经过调整的考试。如果要对新近来到美国以及对那些处于或低于中级水平的学生进行评价,其考试 成绩可仅供参考,这样才能使教学不至于局限在考试范围之内,考试必须能够满足学生语言和学术的需要,换句话说,什么时候开始测试 ELLs,取决于学生的英语熟练程度和其他因素,而不仅仅基于年限要求。

另外,有些州则就如何使用测试成绩目标1和2,衡量接受《英语习得法》资助服务的ELLs英语进步情况的规定提出了质疑,担心这种英语听说读写的综合测试,不能准确地说明他们在语言习得过程所表现出的优点和缺点,让老师难以判断他们是听说还是读写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然而,联邦政府认为没有必要将听说与读写分开测试,因为如果不从综合方面对 ELLs 进行测试成绩目标 1 的评价,很难达到测试成绩目标 2 的熟练水平。鉴于语言习得的本质,有些学生某一学年并非需要在听说读写每一个方面或者所有方面都取得进步,才能说明英语水平有所提高。但是,从州和地方教育机构实际操作的角度看,联邦政府要求各州对 ELLs 的语言进行测试成绩目标考核时,必须考虑给各州带来的频繁考试以及相关责任的巨大压力。因此,应从政策层面给予州技术和政策的支持,这样各州才能得到有效的、可信的评价结果,否则,只会给 ELLs 和服务于这些学生的一线教师带来不利后果。

(二)适时修正英语学习者的评价标准

州和地方教育机构一再呼吁,应该将 ELLs 来美国学校就读的时间长短作为参加州英语水平测试的依据,或者说新近来到美国学校就读的低年级 ELLs,是否应该参加英语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语言测试。有教师建议新来美国学校就读的 ELLs 不应该参加阅读和写作的测试,在他们的口语和听力技能有较大的提高之前,其成绩也不应列入测试成绩目标中。一线教师更是呼吁《英语习得法》应该对这些低年级学生进行听力和口语测试。联邦政府从政策层面对教育界人士的不同声音做出了首次回应。2004 年 2 月 19 日,联邦教育部颁发了对 ELLs考试要求的修正条例:学校可以选择,但不要求学校对作为 ELLs 不到一年者进行阅读测试(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4)。根据新规定,ELLs 以及在美国学校就读不足一年的学生,免于参加州英语阅读考试。当然,他们还必须参加州数学考试,但学校在计算进步率时可以将他们除外。各州也可以将英语已达到熟练程度两年的 ELLs 计入充分进步评价范围。这条规定给各州留出时间,来证明学生何时掌握英语并从这一非主流群体中退出。同年 3 月,教育部长佩奇还宣布了针对 ELLs 的一些政策修订:为便于评估他们充分进步情况,此前 95% 非主流群体学生必须参加考试的比例规定,改为非主流群体中 95% 的学生参加考试。这项新规定允许各州用 3 年时间达到参加考试的平均比例,但要求州和地方教育机构对那些不能参加考试的学生做出合理的解释(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4)。

佩奇在宣布确保 ELLs 的绩效责任、灵活性新政策和法规生效的声明中,表达了联邦政府对评估这一最具影响力的看法,即各州已经具备了就如何评估 ELLs 在公立学校第一年学业成绩的灵活方法。此前,所有学生要在第一学年参加数学和阅读测试,而新政策为学校提供了目前急需的一年过渡期,要求学校提交一个英语熟练程度的评估。因此,学校也可以对美国公立学校学生第一年的阅读能力进行评估。

这一新规定允许学校可以灵活选择采取英语语言熟练程度的测评之外,进行阅读 / 语言艺术内容测评(Abedi 2004:4-14)。联邦政策的这一重大变化正是为了化解众多教育者和社区组织的担忧,即英语熟练程度有限学生在使用英语进行的考试中,总是表现出低下的学业水平。

可以看出,《英语习得法》要求各州和地方教育机构,为语言少数族裔学生,包括社会、经济地位处于不利境地学生的语言习得以及学业成就承担责任。联邦政府能够针对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政策的角度做出及时的修正。但值得注意的是,决策者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是否能提供充足的教育经费拨款、政策是否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政策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是否能高瞻远瞩地预测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政策的解释和宣传工作是否到位、政策的出台是否有足够的科学研究支撑等方面的因素。否则,过于理想化的教育政策不但难以解决社会或教育出现的问题,而且还可能引发新的问题,最终不能实现政策预设的目标。

联邦政府对 ELLs 参加考试的时间和比例有所修改,但未对用于充分进步的问责制做出相应的修正,高风险考试对 ELLs 产生的负面作用仍在继续。ELLs 常被人们视为很少有变化的群体,再加上高风险考试政策没有得到研究的支持而且还是不一致的,致使 ELLs 的测试成绩不能为其学习提供任何帮助,也不可能提供可靠有效的帮助。因此,如果对于 ELLs 的测试时间和方式不进行根本性的改变,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可能有较大的提高。

(三)科学甄别英语学习者,增强政策的一致性

《英语习得法》在实施过程后中,面临的棘手问题是如何界定非主流群体中的 ELLs、如何确定 ELLs 学业进步或充分进步、以及测试成绩目标。当 ELLs 英语熟练程度达到足以在一个学术环境中发挥作用,他就不能再被定义为 ELLs 了。每年都有一批 ELLs 退出这一群体,新的 ELLs 又进入非主流群体的范畴,那么,各州和学校中便会面临一种尴尬的局面:由于已经处于不利地位的 ELLs 的

教育需求有别于在普通课堂上接受教育的学生,这一非主流群体学生将永远难以达到充分进步的标准。因此,为使ELLs 获得学业进步,有必要将 ELLs 安排在师生比例恰当的教室里,师生比应该由各州和学区调控。联邦政府应该具体规定用 ELLs 母语进行的评估至少需要三年;明确各州应该以 ELLs 母语进行测试的成绩标准来计算其学业成绩增长情况;按照 ELLs 英语熟练程度实施的考评成绩应计入问责制中;允许英语为母语的学生进入一个双向浸入式教学计划中,并采取适当的第一语言进行评价,联邦也要对用于 ELLs 的教学支出进行专项财政拨款。此外,《英语习得法》需要包括以下统计数据:教学计划类型及时间分配、ELLs 重新分类等,这些信息数据系统有助于联邦、州、学校管理者及教师解决两大难题。第一是辍学干预:优先在小学进行早期介入;对 ELLs 进行合适的评价和计划测评;解决 ELLs 较高留级率的问题;第二是联邦教育部门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对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从政策层面作出及时的调整和修订。目前联邦政府已经认识到,州教育机构既要执行《NCLB 法》规定的问责制的充分进步要求,还要执行《英语习得法》对 ELLs 进行的测试成绩目标的评价,这些数据可以帮助联邦教育部更多地认识到州、地方教育机构、教师和 ELLs 所面临的联邦法律巨大的挑战。因此,联邦政府对语言教育政策的修订,必须致力于使各州在实施《英语习得法》过程中,与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政策目标保持一致,帮助各州解决政策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2008 年发表的《联邦公告》(Federal Register 2008)表明了联邦教育部及时跟进各州在执行《英语习得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关注与《NCLB 法》不一致或者有违法律的不当之处,进一步解释了《英语习得法》的意图、目标、实施。

《英语习得法》中的第二个政策改变就是将 ELLs 确认为非主流群体,解决了英语熟练程度有限学生的归属问题。该政策规定:一旦这些学生的英语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他们就从中退出,进入普通的课堂学习。美国教育部长说:这一政策将给予各州一定的灵活性,以使他们把已经达到英语熟练程度的语言少数族裔学生包括在长达两年的教学计划中。这给予各州一种选择,同时也给予各州允许学校和地方教育机构逐年提高英语熟练程度获得信誉的弹性(Paige,2004)。

然而,随着充分进步的要求逐年提高,越来越多的学校将达不到标准,从而会迫使越来越多的州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放宽标准,或者迫使联邦政府通过修改 NCLB 法来使标准更加切合实际,这可能是未来几年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因为更加切合实际的较低标准也许更能产生积极的结果。

(四)融语言因素于改革、问责及评价为一体的政策整合

《英语习得法》要求州和学区对语言少数族裔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实施测试,这种为 ELLs 英语能力提高提供信度和效度较为有保证的评价方式,是联邦政府积极应对非主流群体学生英语习得和发展做出的政策回应。然而,任何对 ELLs 实施的评价都要基于对这些受教育群体的研究之上,即联邦和州 ELLs 鉴别标准的确立,要依据学生的英语能力,采取适合他们特殊语言需求的学科教学以及科学合理的评价。另外,学生的语言发展状况和学业成绩是密不可分的,他可能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科知识,但由于英语熟练程度没有达到准确理解考试的要求,其学科学业成绩可能会表现出暂时不佳的状况。只有当他们的英语水平达到像母语一样的熟练程度时,他们与主流学生之间的学业鸿沟才有可能弥合。

语言因素对ELLs的教学和评估所产生的影响,使得学校对他们实施的学业评估和绩效责任制变得更加复杂。因此,政策决策者应该将这些有特殊教育需求的、非主流群体学生的学业成绩不佳的原因纳入政策修订的范围,并要关注小学低年级ELLs充分进步评估的重新建构。通过网络收集有效的、清晰的信息,采纳一线教师和教育专家的合理化建议,提供方便教师使用的具体教学范例,以创新的方式整合现有的语言和文化资源。儿童的语言习得和提高远比政策文本的撰写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联邦政府的英语习得政策应采用最有效、最可靠的学业成绩评价作为问责制的组成部分,为州和地方提供激励(或不使用处罚)的政策,州可以采用西班牙语而不是英语作为评价这些学生的手段,这样,各州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一种更有效和可靠的考核方法。此外,联邦政府还应该对《NCLB 法》第一款和第三款(《英语习得法》)责任条款进行重新整合或调整,以确保各州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发出第一款和第三款连贯一致的问责制度,减少州和地方重复努力。联邦政策可以将第一款的教师专业发展资金,用于培训教师掌握 ELLs相关的教学基本知识、策略和技巧。

总之,《英语习得法》忽略了语言因素对 ELLs 的教学和评估所产生的影响,不但折磨着学生,也使教师倍感痛苦。学生们因为成绩不理想导致失去信心,从而对语言习得产生不利影响,教师又会因为为考试做准备,失去了更多的教学时间。学校管理者花费大量时间实施标准化的测验管理,让授课教师往往很沮丧。联邦政府能够从政策层面进行反思,体认教育处境不利的语言少数族裔学生所面临的挑战,提供支持语言习得与提高的教学资源与经费资助,缓解引入测试带来的负面后果,是使《英语习得法》执行的可靠性最大化,使问题和意想不到的后果最小化的良好开端。

三、当代美国外语教育政策未来动向及战略重点

在全球化时代,个人外语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对文化的理解能力对提升公民个人乃至国家国际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美国民众已经意识到这一点。2007年的卡潘·盖洛普民意调查发现,85%的受访者认为学习英语之外的另一门语言对美国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70%的受访者认为第二语言教学应该从小学开始,详见下表。

表1 美国儿童学习英语以外的第二语言的重要程度调查结果(*小于0.5%)

表2 英语以外的第二语言教育开始时间调查结果 *小于0.5%。

美国要应对21世纪的经济安全挑战,必须有高水平的外语教育应对世界各国文化的深层次沟通和理解。因此,美国必须加强外语教育,合理规划,在国家安全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全球竞争。

1、强化外语教育战略规划

在全球经济竞争和人口多样化的背景下,美国俄亥俄等数州已经意识到21世纪成功的劳动力必须具备较强的外语和文化知识,因此必须促进和支持外语及文化学习。这些州将商界、政界、教育届召集在一起召开语言峰会,厘清外语需求,提出外语战略,最终制定出州层次上的语言路线图。语言路线图通过将国家、联邦与州、地方层次的力量结合起来,形成国家-州商业合作模式,务实解决外语需求问题。语言路线图(language road map)就是峰会出台的一个措施。语言路线图是数州基于当地外语需求,为培养21世纪成功的劳动力,在美国语言旗舰项目(the language flagship)的资助下制定的外语及文化教育远景目标及相关执行措施。路线图使外语教育政策成为州的公共政策;设立专门的外语教育倡导和协调机构,负责实施语言路线图。

积极培养外语教师,并给有外语能力的人士颁发教师执业证书;提升公众外语学习意识;实施较早的外语教育,普遍要求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外语教育。路线图在国家战略的基础之上,第一次从地方需求的角度上对外语教育进行政策上的引导,对美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推动外语教育国际化

美国法律经典案例 篇5

美国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研究及启示

诊所式法律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美国开始通行的一种实践性法律教育模式,这种法律教育模式在教育理念、教育原则及教学方法上对传统法律教育模式均有所突破.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为我国一般高校改善目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法律教育模式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先进经验.

作 者:樊清华 刘俊 FAN Qing-Hua LIU Jun 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学院,政治与法律系,江西,抚州,344000刊 名:中国地质教育 SCI英文刊名: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年,卷(期):14(1)分类号:G642.4关键词:诊所式教育 实践教学 经验与启示

美国法律经典案例 篇6

略论美国排污法律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美国作为西方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发展自身工业的同时十分重视对国内的环境保护.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就先后通过了水污染治理法、清洁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以从美国的.先进立法经验中得到适当的经验,并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探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水污染防治体系.作 者:宋阳    李艳丽    SONG Yang    LI Yan-li  作者单位:石家庄铁道学院,经济管理分院,河北,石家庄,050043 期 刊: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JOURNAL OF SHIJIAZHUANG RAILWAY INSTITUTE(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4(1) 分类号:X196 关键词:环境保护    排污制度    借鉴   

美国法律经典案例 篇7

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成熟、法制健全的国家,比较偏重地方和州的权利划分,有关电力改革的立法大多数由州议会制定,联邦议会主要关注跨州或全国性立法。联邦电力法案就是其中之一。本文根据管制经济学理论,以美国为例对联邦电力法案中阐述的成本管制制度进行了介绍和研究,并结合我国电力产业现阶段垄断现状及政府管制现状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政府对电力企业的成本管制有所借鉴。

一、联邦电力法案简介

联邦电力法案主要是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联邦电力法案与联邦电力委员会,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第一,联邦电力法案。联邦电力法案设立于1935年,它的前身是1920年通过的《联邦水力法》。该法授权联邦政府进行州际电力交易的监管。联邦电力委员会负责州际电力批发价格的制定,而州内的零售业务由州一级机构监管。

在1920年联邦水力法案通过之前,项目开发商需得到国会的一项特别法案才可以在航道上或联邦土地上修建和运营水电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对电力的需求大量增长。1920年,国会针对这一需求变化颁布了联邦水力法案,并建立了联邦电力委员会。

联邦电力法案的具体内容十分丰富,例如它规定:州际或者国际间的交易价格必须是合理的、公平的;联邦电力监管委员会对交易价格的制定有建议权,当企业提交的价格与委员会建议价格不一致时,委员会有权决定采取哪种价格;如果对价格有异议,监管对象可以通过申诉和举行听证的形式争取救济;且电力企业制定的价格与收费必须符合委员会所有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该法案最重要的内容是确立了电力行业的许可证制度。1920年,水电约占全美总发电量的30%,40%的能源由电力系统统一供给。而许可证制度对于电力这一能源的市场规范起到了很大作用。它详细规定了发放许可证的范围和对象以及使用的相关工程项目。法案规定“未完工的水电项目,应申请原始许可证;已运行的水电项目许可证到期后,被许可人应更新许可证;已运行的水电项目许可证到期后,如更换经营者须延续许可。”法案还规定了申请许可证的详细过程以及联邦委员会的相关职权。“如果许可证申请被受理,委员会将以信件形式向申请者发出受理通知。委员会受理申请后,将在《国家环境政策法案》的框架内,依据《联邦电力法》第一部分第十五条规定的九方面因素对申请书进行审查及评估。许可证制度包括提前终止豁免权,法案规定“被许可人可向委员会提出申请,要求提前终止所持有许可证的有效期。在征求公众意见后,如委员会认为许可证的有效期提前终止符合公众利益,则将发布命令批准被许可人的要求。提前终止的期限为90天~5年。此外,联邦电力法案还对1920年成立的联邦电力委员会的部门设置以及机构成员的收入等作了具体的规定。

第二,联邦电力委员会。联邦电力委员会成立于1920年,总部位于哥伦比亚特区,并设有刑事法庭。根据美国联邦电力法规定,委员会是有权向坐落于可航行水道或联邦土地上的水电项目颁发许可证的唯一机构。

在成立之初,该委员会由战争部长、农业部长和内政部长组成,联邦电力委员会负责向非联邦水电项目颁发许可证,如果其影响到可航行水域,占用联邦土地,使用政府大坝的水或水力,或者影响各州之间的商业利益。该法案还要求联邦电力委员会只向那些其认为是“最适于一个改善或开发一个或者多个河道的综合性项目”颁发许可证。1935年,随着国会修改并重新编撰了1920年的联邦水力法案并将其作为联邦电力法的第一部分,联邦电力委员会的权力得到进一步扩大,其可以对电力行业进行跨州调控。

1977年10月1日通过的能源部组织法中,国会成立了“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FERC),并取消了联邦电力委员会。FERC继承了原先由联邦电力委员会所做的大部分工作,包括为非联邦政府的水电项目颁发许可证。

FPA在第一部分规定,委员会成员接受法律允许范围内的必要的差旅费、生活费或与其所在场所相应的每日津贴,从而可以远离政府官方事务。委员会为了履行其职能而必需的花费如租赁费、人员劳务费、法律、期刊等相关书籍费用以及印刷费和装订费等费用经委员会主席或其他授权人员的批准,按照已修订的1949年联邦管理法案中的适用条款,将被承认并予以支付。

委员会有权任命并规定相关职权;有权决定秘书、总工程师、一般顾问、律师、总会计师的薪资;也有权遵循民法,委任与其职能有关的官员或雇员并决定其薪资。委员会要求总统详细描述来自于兵团或其他美军机构的官员,使其成为工程师或从事政府职位以外的其他工作。总统可以按照委员会的要求委派内部工程师或农业部政府部门职位以外的人员,这些人员必须接受委员会统一领导。委员会被授权从事以下工作:

一是调查、搜集并记录和整理相关数据。如即将开发地区的水源利用状况;水力产业及与之相关的其他产业或洲际的甚至国际的工业部门的生产和发展态势;水力开发的地点、容量、开发成本及对应的相关市场的具体情况;是否秉承有效地服务于美国公众这一目的,以及操作过程中是否遵循公允价值计价等。

二是监督和记录相关工程项目的实际财务投入状况。例如委员会可以决定已许可工程实际发生的合理的原始成本和净投资额,并协助相关的企业部门制定合理的许可期限。在工程建造完工或扩建、改建完成之后,整理出记录工程建设相关文件,如详细陈述改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原始成本,具体包括用以支付用水权的费用、通行费、土地及利息等款项。联邦电力委员会及其全权代理人(或代理机构)具有在合理期限内使用该建造或改扩建的工程的权利;同时他们也有权接触相关的图纸、解剖图、合同、工程报告、账户、账簿、记录及其他相关文件。有关工程发生的合法原始成本与经委员会修订后成本的陈述,都应在财政部归档。

三是协调执行部门与其他州政府或联邦政府之间的联系,加强合作。联邦政府的几个部门和机构都应接受联邦电力委员会的授权和指导,提供委员会所要求的记录、文件及其拥有的信息,并向委员会详述有关官员或专家在调查中得出的相关内容。

四是使公众连续地获取可靠的信息,以最适合公众接受和应用的方式向出版社提供相关的报告和调查。在每年1月3日之前,联邦电力委员会必须向国会提交年度财政预算书,从而展示公布的许可证、当事人、相关条款、收到的货币及账目。

总之,在美国,水电项目施行许可证制度的目的是在国家环境政策法案框架下,保证项目建设符合电力规划,满足地区负荷需要,保证项目安全运行、维护,防止项目对环境或水运交通产生不利影响,保护相关利益主体的合法利益,鼓励项目经营者采取措施保护环境、减少项目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改进水生物生存环境。发电业务经营者得到许可证后,其生产经营活动就必须遵守许可证的规定。对于违反规定的被许可人,委员会将采取必要的处罚手段。

二、对我国电力产业行业分布启示

从总体上而言,电力产业属于自然垄断产业,其提供的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对这种公共产品的定价,世界各国普遍采取管制政策。在政府对电力产业的所有管制手段中,价格管制是最为常用的一种,通过对电力价格的管制达到促进社会分配效率、保护电力企业的利益和维护电力企业发展潜力的目的。

对电力产业而言,并非各业务领域均具有自然垄断性。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规模的扩张,发电和售电环节已经不具有自然垄断的特征;而输配电环节的物理网络结构决定了输配电业务仍然具有自然垄断性。经营输配电业务的企业往往同时经营发电和售电业务,这就为垄断企业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提供了条件。同时经营输配电业务和发电售电业务的企业,通过在输配电业务制定高价,获得垄断利润,而在竞争性业务领域制定低价,通过交叉补贴行为排斥竞争性企业。

同时,电力产业具有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报期长的特点,而且,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具有加速增长的趋势。为适应这种大规模的、不断增长的需求,就需要电力产业的经营企业不断进行大规模投资,以提高市场供应能力。政府在制定电力产业管制价格时,要考虑企业是否具有自我积累、不断进行投资的能力。

因此,可以参考美国的方法建立专门的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引入电力行业许可证制度,进一步规范电力市场。美国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对电力的需求大量增长,而颁布电力法案、建立联邦电力委员会。而我国目前由于经济的增长等多重原因而出现了巨大的电力缺口,有些经济发达地区甚至出现了电荒,同样也产生了对电力行业进一步发展规范的需要。有期限的许可证可以促进竞争,提高许可人和申请人的风险意识,保持经颁发许可证机构审查评估确定的经营水平,以避免被取消许可证;而到期后的许可证可以更新或放弃,为新一轮的竞争提供了条件,保证电力市场新的竞争者进入的可能性,又有明确的资质规定对竞争者进行筛选,以保证电力这一关乎国计民生的特殊垄断市场不会陷入恶性竞争。在这种制度下,对电力产业的管制手段就不仅仅限于价格管制,而成为一揽子包含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完整体系,任何这一行业中的企业都必须达到许可证所标志的水准。

三、对我国政府管理启示

传统管制方法是只允许索取高到能弥补平均成本的价格,即平均成本定价法。目前,国际上存在两种最具典型意义的、有较大差别的价格管制模型,即美国的投资回报率模型和英国的最高限价模型。无论何种定价模型,实质上都是以成本的确定为基础的。我国从1985年起实施的多种电价制度,有效缓解了电力紧缺和电力投资不足问题,但电价管制仍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电价复杂而且没有效率。我国的生产者电价和消费者电价实行中央政府审查后的“目录电价”,每一个省电力公司在执行当中将用户按3个电压等级划分为8种类型,再加上各级地方政府征收的额外费用来构成最终电价。这种电价制度存在许多问题,首先,由于没有竞价上网和优先排序的制度安排,对发电企业没有形成降低成本的激励,现行电价中没有专门安排用于建设和改造输电和配电网络的资金,只是在地方和全国电价中征收了一些特定的费用;其次,由于政府的价格管制,使我国居民用电价格长期低于工业用电价格,形成了工业用户补贴居民用户的情况;另外,一些国有老电厂在燃料价格上涨和计划性电价之间受到挤压很难获得利润,而那些拥有“购电合同”的合资或独资电厂则可以通过“新电新价”政策来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所谓“新电新价”是指对于1986~1992年期间建设的非中央政府投资的电厂和1992年以后建设的所有电厂,购电价格以“新电新价”的政策为依据。按照这项政策,这些电厂以财务上可偿还债务的价格向省电力公司售电,获得足够的收入用以偿还贷款的本利(还款期限一般为十年)。

在美国,州内的零售业务由州一级机构监管,因此也会出现不统一的电价,但是联邦电力监管委员会对交易价格的制定有建议权,当企业提交的价格与委员会建议价格不一致时,委员会有权决定采取哪种价格。我国可以借鉴采用,使电力企业制定的价格与收费标准符合委员会所有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对于一些国有老电厂很难获得利润的情况,可以允许他们通过申诉和举行听证的形式争取救济。

第二,电价管制本末倒置。我国电力管制价格体制的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2~1978年)为全国统一管理的电价制度阶段;第二阶段(1979~1984年)为调整电价制度阶段;第三阶段(1985~至今)是多种电价制度阶段,多种电价主要体现为电价方法是以个别成本为基础的成本加成法。多种电价反映的主要内容是“新电新价”,在“新电新价”政策下,新投产的电厂的平均售电价格比老电厂要高出65%~100%。“新电新价”的程序是先建厂、后定价。而在政府管制电价的市场经济国家,新建电站项目批准的前提是政府与电力企业在未来电价安排上达成一致,即先定价、后建厂。管制价格在制定程序上的倒置造成先行指导电价各构成要素及其比例的规定在地区之间各不相同,甚至不同企业、不同机组之间也未能统一。再加上从1985年开始,在电价之外还要加收建设资金,用于电力工业的扩大再生产,但不能在企业的会计利润中得到体现,导致原有的电力企业不能正确体现其盈利能力,投资价值受到扭曲,不利于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降低了价格管制效率。应该借鉴发达国家比如美国的经验,在经过许可证的审查之后,在有定价的基础上建厂,便可以逐步扭转现有的局面。

针对上述问题,借鉴美国水力发电成本管理法律制度,我国政府管理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改善:

一方面,健全管制成本立法,建立完善管制成本相关机构。法律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加快立法是使规则符合瞬息万变市场的唯一手段,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立法工作是很及时的,这就使执法时有法可依,我国还没有这方面的完整法规,就无法依据相关法律制止和制裁有关垄断行为。管制成本相关机构是市场上的裁判,对所有相关主体进行监督,建立完善管制成本相关机构就是要培养更多合格的裁判。以美国为例,在法案下设置委员会,具有很大的独立性,从而远离政府官方事务。我国可以成立管制成本委员会负责管制成本的计量和分摊。它应该具有相对独立性,拥有准立法权、准行政权以及最终裁决权。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应将它设为类似审计署的相对独立的附属机构。这样相对于其他部门来说其部门利益会少一些,而且有利于有重要影响的部门协调和共享经济信息以及其他资源。

另一方面,加强成本监测、监督与成本信息的免费发布工作。政府要成为一名好“裁判”,一方面收集好信息,据之执法;另一方面还要让相关主体了解最新信息,据之决定自身行为。美国使公众不间断地获取可靠的信息,以最适合公众信息及应用的方式向出版社提供报告和调查。在每年1月3日前,委员会向国会提交财政年度预算书,从而展示公布的许可证、当事人、相关条款、收到的货币及账目。近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国的管制成本信息发布工作也有很大发展,覆盖了相当多的领域。目前的主要不足是大部分信息的获得都是有偿,这样就使资源的利用大打折扣。事实上,这些信息是典型的纯公共产品,多一个人获得这些信息并不会增加任何搜集成本,也不会使其他人无法获得该信息,因此应该由政府负担全部成本并免费向全社会发布。此外,也还应该提高信息发布渠道的多样性,除了充分利用现有各种媒体外,还应该建立专门的信息查询终端,方便使用者。最后,在信息搜集的范围、质量、及时性等方面我国都应该继续改进。

参考文献

[1]刘戒骄:《垄断产业改革——基于网络视角的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

美国法律禁医闹 篇8

日本:医患纠纷多和解

日本处理医患纠纷,提倡法治之下的“以和为贵”,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加大对医院和医生的监督。在日本政府的指导下,中央级和地方级的医疗评估机构纷纷诞生,一般每过一年就由民众、官员和独立专家对所有医院和在职医生进行综合评分,对评估合格者颁发合格证书,对不合格者则提出各种不同级别的警告,并在网上公布或向媒体公示。由此,患者在看病之前,对哪个医院哪个医生值得信任心里基本有数,从而能方便准确地做出理性选择,那些常常“犯事”的医院和医生便少有人问津。那些职业道德操守或医术较差的医生,随时有可能丢掉饭碗。

二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为了让医院、医生通过事故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日本厚生劳动省建立了医疗事故数据库,成立了由医生、律师、民间组织代表参加的医疗事故研讨会,着重查明事故原因,并举一反三,论证今后如何预防类似事故再次发生。随着医疗事故的明显减少,医患纠纷自然也随之大大减少。

三是利用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化解矛盾。在政府的监督下,院方大多已为医生购买了事故保险,大多数中小纠纷可通过保险公司解决,避免了发展成更大的医患矛盾。

四是通过法律手段协调医患关系。按相关法规规定,在发生医疗事故后,医院不分大小都须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然后由政府出面向病人家属作出汇报。如果确认是院方的失误,医院必须做出真诚道歉,并在经济上给予尽可能多的补偿,做到尽量以和解方式解决纠纷。如果医患双方对责任承担发生争议并长期难以达成共识,也可诉诸法律。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政府建立了完善的制度,以帮助那些在医疗诉讼中处于相对劣势的患者和家属。

美国:法律禁医闹

美国每年死于医疗事故者在人数上超过死于交通事故者,美国人在利用法律手段解决和处理医患纠纷的同时,也明智地认识到法律手段虽然重要,但并非是唯一途径,有时甚至还不是最好途径。实际上,医患纠纷并非纯法律问题,背后往往还隐藏着许多复杂的因素。

鉴于此,美国采用的是法律和调解的双管齐下。所有医院都须设立仲裁委员会,其实就是变相的调解委员会,成员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医院的医生、注册护士、牧师、社区代表、社会工作者、培训工作者、教师、律师等等,这些人中许多还是志愿者,不收任何报酬。仲裁委员会的任务主要有两个:

一是专门负责调查医疗事故,调查的重点在于认证主管医生是否尽责尽力,以及是否有过失,并向患方如实通报。一旦证实主管医生有过失,便向司法部门报告,由法院作出裁决和处罚。

二是担负着类似我国居委会里调解委员会的角色。由于医患双方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医患双方发生冲突在所难免,此时委员会就得出面,负责协调双方的紧张关系,说白了即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直至双方达到理解或谅解。不过,仲裁委员会仅仅是咨询服务机构,只是提供建议给医生、病人和家属,并不具有法律效力。

如果调解无门,受害患者或家属可聘请律师,根据掌握的证据,证明医方确有过失。美国的法律很完善也很严格,患方胜诉的几率并不低。如果医方被证明有严重过失,罚金可高达数百万美元,甚至使得医院破产而关门大吉,过失医生则不能再行医。

值得一提的是,相关的保险公司也会对医疗过程进行监督,为确保患者利益增添了一道保障。

相反,要是患方去医院闹事,即便有理,也很可能会因为危害医疗或公共秩序而被拘,如果由于使用暴力而使他人受到伤害,严重的甚至会锒铛入狱。

德国:医院效率超过法庭

在德国,医疗事故发生后,病人或者家属一般直接与当事医生或者院方进行接触以确认事实,并协商解决赔偿问题。如果这一措施没有达到效果,病人可以向医疗事故调解处求助。之后,医疗事故调解处会根据情况组成一个专家小组,该小组中必定有一名医生与当事医生从事相同的专业,以保证对事故发生的过程进行专业鉴定,但专家小组必须在得到病人和医生的同意后才能开展工作。

设立医疗事故调解处的好处主要是在发生医疗事故后,尽可能免去当事人打官司的漫长历程与昂贵费用。不过,医疗事故调解处的最后处理意见只是建议性的,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如果当事人不同意处理意见,仍可诉诸法律。(摘编自《羊城晚报》)

上一篇:人民调解法讲义下一篇:2020组织收看“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