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案例分析体会

2024-08-27

法律案例分析体会(共8篇)

法律案例分析体会 篇1

法律心得体会

一、社会性

法律首先是一种社会规则,如刑法学是研究犯罪学等,民法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财产与人之间的关系。法学作为社会科学,具有社会性,它与自然科学是不同的,表现在:1、不可计量、不可检验、不可实验,而自然科学则是可以计量、可以检验、可以实验的。虽然我们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践不等于实验,实践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实践而不是做实验,如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到现在我们才认识到新人口论是一种真理,又如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经过一百多年时间最后证明了单一公有制经济行不通。2、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不可分,研究者的教育水平、生活背景等与研究对象密不可分。而自然科学,如化学、物理、生物等,其研究对象较少受到研究者的主观影响,而法律的研究结果则较多的受到研究者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如许多的观点,不同的学科认识都有道理,不同的学者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观点。

我认为应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即不受他人影响,要自己思考,自己作出自己的判断。在讲到独立判断时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判断标准。如公平、诚信等皆为生活经验,就是说当法学上的不同意见都有道理时该怎么办呢?除用基本原理外,更重要是要用社会生活经验作为判断标准。所以对于法律理论现象中的是与非、对与错,可以用社会生活经验来作为判断标准。只有符合社会生活经验的理论才可能是正确的。

二、规范性

既然法律是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因此法学也就有了规范性,它是法学区

分于其他学科的特征。如经济学讲的是效率问题,是效益最大化,而法学家讲的是合法不合法,规范不规范的问题。因为法律的规范性,每一法律条文都可以分解为构成要件、适用范围、法律效力。只要我们掌握了它的构成要件、适用范围、法律效果,那么我们对这个法律条文也就掌握了。

法学特别强调的是规范性、逻辑性、体系性。规范性也就是我们说的可操作性。如我们将要制定民法典,是要制定一种松散性的呢?还是制成规范性、逻辑性的呢?江平教授说要制定一种开放性的民法典体系。民法典如何开放呢?我认为一定要有逻辑性和规范性。

三、概念性

法学说开了就是一套概念体系。掌握了概念体系我们就可以建立起一套法律思维,就具备了法律人的资格。因此我们的学习方法就是从概念入手,一定要掌握概念,要理解概念,切记不可死记硬背,先记忆,然后要理解。如欺诈行为,我们先要弄清什么叫欺诈,才能进一步理解欺诈行为。这种方法在法律解释上叫文义解释。文义解释就是指每一个法律条文都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所以要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了才能把握概念之含义。同时语言文字又有多义性和模糊性。如法律上所说“产品”与社会生活中所说“产品”就不一致。所以我们就不能仅字面意思来理解,应该有多种其他的理解方法。一个法条就可能有多种理解,因此法律人在现实生活中就大有用武之地。

四、目的性

法律是行为规则,是人制定的。在我国是由人民代表代表人民来制定各项法律的。既然是人制定的,就一定有目的。法学当然也有目的性,在历史上曾不被人注意,特别是德国的概念法学,它们过分注意概念问题,而忽略了目的性。直到德国著名学者耶林,他本是个概念法学派的学者,到中年时逐渐意识到概念法

学派有僵化的缺点,于是写了一本书。在这本书中,他指出每部法律都是有特定目的的,我们要了解、掌握、运用一门法律,必须先搞清楚它的目的性,我们学习任何一部法律,不能只是搞清它的构成要件、适用范围、法律后果,还要思考这个法律制度、法律规则的目的,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它,如果只讲概念,就会成为“概念”法学。耶林说,光讲“概念”的法学,会成为概念游戏,他说,法律的目的就好像天上的北极星一样。而法律的目的正像天上的北极星一样,引导我们学习、掌握、运用法律。对每一个法律制度、规则,我们都从目的入手,这就构成了现在法学上的一种新的法学研究方法——目的解释方法,即解释、运用每一个制度、规则,一定要紧紧扣住立法目的,如果有两种解释,则只有紧扣立法目的的那个解释才正确。

五、正义性

法学正义性源于法律正义性,法律规则因为有正义性才能区分于技术规则,同时法律也就有了良法、恶法之分。我们评价法律的好、坏、先进与落后就是依据法律的正义性。

同时,现在还存在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问题。现在很多人过分关注形式正义而忽略了实质正义,但是形式正义只是获取实质正义的手段,只有在无法获得实质正义时退而求其次满足于程序正义。实质正义是目的,程序正义是手段。一旦我们将形式正义强调过分,我们就悖离了法律的正义性。

法官、律师这些法律人不同于社会上其他的人,他们是为了维护社会的正义之道,是社会正义的维护者。所以,不能把法律混淆于其他职业。我们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它,因为我们选择了法律,我们就选择了正义!

六、实用性

我们学习法学是为了用法律来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就不能只知道闭门读书,我们还要关注社会生活中的案件,讨论实际发生的和假设的案件,讨论它应怎样判决。像我们在家的时候,可能会有左邻右舍拿一些案件来请教我们拿什么回答他们呢,所以在我们平常学习中就要注重法学的实用性,不断锻炼自己的实际能力,有人向我咨询什么是投案自首?如何才能从轻处理?通过对刑法知识的学习我了解到:

根据刑法第一款的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自动投案,是指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被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审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投案。

犯罪嫌疑人向其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或者其他有关负责人员投案的.;犯罪嫌疑人因病、伤或者为了减轻犯罪后果,委托他人先代为投案,或者先以信电投案的;罪行尚未被司法机关发觉,仅因形迹可疑,被有关组织或者司法机关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自己罪行的;犯罪后逃跑,在被通缉、追捕过程中,主动投案的;经查实确已准备投案的,或者正在投案途中,被公安机关捕获的,应当视为自动投案。

并非出于犯罪嫌疑人主动,而是经亲友规劝、陪同投案的;公安机关通知犯罪嫌疑人的亲友,或者亲友主动报案后,将犯罪嫌疑人送去投案的,也应当视为自动投案。

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又逃跑的,不能认定为自首。

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是指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如实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

犯有数罪的犯罪嫌疑人仅如实供述所犯罪部分犯罪的,只对如实供述部分犯罪行为,认定为自首。

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除如实供述犯罪行为,还应该供述所知的同案

犯,主犯则应当供述所知其他同案犯的共同犯罪事实,才能认定为自首。

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的,不能认定为自首,但在一审判决前又能如实供述的,应当认定为自首。

根据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已宣判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或者判决不同的罪行的,以自首论。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对于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具体确定从轻、减轻还是免除处罚,应当根据犯罪轻重,并考虑自首的具体情节。

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已宣判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与司法机关已掌握或者判决确定罪行属同种罪行的,可以酌情从轻处罚;如实供述的同种罪行较轻的,一般应当从轻处罚。

根据刑法第六十八条第一款的规定,犯罪分子到案后有检举、揭发他人犯罪的,包括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分子揭发同案犯共同犯罪以外的其他罪行的,经查证属实;提供侦破其他案件的重要线索,经查证属实;阻止他人犯罪活动;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具有其他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表现的,应当认定为有立功表现。

共同犯罪案件的犯罪分子到案后,揭发同案犯共同犯罪事实的,可以酌情予以从轻处罚。

根据刑法第六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犯罪分子有检举、揭发他人重大犯罪行为的,经查证属实;提供侦破重大案件的线索,经查证属实,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重大嫌疑人,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等表现的,应当认定为有重大立功表现。

通过对法律的认识和平时的学习,我更加了解到了法律的重要性,无论走到哪,都离不开法律。法律对人人都是平等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每个人都要知法、懂法、用法。

在学习教师的各项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又一次让自己的思想和心灵得到提升,法律法规的制定为我们从教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出了努力通过学习,使学校教师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法律意识,增强了师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在学习中认真对照,自我反思;在寻找差距与不足中正视自己,下面就个人学习所得谈几点实现的目标。

一、教师要爱国守法,我们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力量,更应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依法执教的意识,并把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贯彻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与教育教学工作中。

二、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内容。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

教师职业最大的特点是培养塑造下一代,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以德服人,以身立教,在平凡的工作中要安贫乐教,甘于奉献,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

三、教师要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师德师风规范要求,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坚持做到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用教师的爱心去化解学生的逆

反心理和对抗情趣,最大限度的发现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平时的教育

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关爱学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不歧视学生,更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在尉犁一校这个大家庭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现代教育是开放性教育。学校的法制安全教育工作必须要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课内外、校内外多种方法结合,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发挥各自的功能,相互合作,形成合力,齐抓共管,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用法律解决问题,做一个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在学习法律基础的过程中,我有一点体会,就是一定要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树立,既有赖于国家的努力,也有赖于公民个人的努力。从国家角度来说,应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除损害社会主义法律树干的因素。例如,要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保证法律的科学性,合理性;改善法律实施的状况,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深入开展法律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觉得至少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努力树立法律信仰。一个人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信任和信仰法律,才会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应当通过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深入理解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从而树立起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信仰。

积极宣传法律知识。在自己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其他人宣传法律知识。特别是要宣传社会主义法律观念,帮助人们彻底根除“权大于法”,“要人治不要法治”等封建残余思想,宣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优越性,使人们

了解和认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良好风尚。

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违法犯罪行为既是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也是对法律权威的蔑视。不仅要有守法意识,自觉遵守国家法律,而且要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权威.同违法犯罪行为斗争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事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也包括事中和事后制止,检举,揭发违法犯罪行为。

近一段时间,作为一名国企员工,我通过对社会主义相关法制体系核心读物的学习,了解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一是依法治国的理念。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使党正确的领导人民群众,管理国家事务,建设经济,逐步实现我国的社会生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具体到工作当中就是例如公司财务要做到独立、公开、依法、程序。

二是执法为民的理念。执法为民,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坚持的基本原则,也是党在各项社会建设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我个人认为,作为一名国企工作人员,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职工谋福利的理念,要把服务人民的思想贯彻始终,要为企业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思路。

三是公平正义的理念。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社会建设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敢于面对困难,敢于面对权力,敢于碰硬,敢于反映重大违法违纪问题,维

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四是服务大局的理念。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要解决体制和制度问题,不仅要惩前,还要通过制度的完善来毖后,不仅要能够查处违法违纪问题,还要能够通过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要为社会、企业财经制度建设做出贡献。

五是党的领导的理念。坚持党的领导是必须遵守的根本原则。从新中国建立的 60 周年里,无数次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建设好的国家,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通过对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法制是每一个公民必须了解和遵守的基本准则,只有坚持在工作中,贯彻执行依法治国的理念,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发挥好作用。

为了进一步巩固法学专业知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根据广东省电大的有关要求,结合连州电大的教学安排,我们进入广东省连州市人发法院开展法律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时间 20**年 11 月 18 日,参加人员包括 08 秋法学本科班学生,带队教师朱运灵等四人,实践活动分为旁听庭审和模拟法庭两个阶段。

在旁听案件庭审阶段,我们在连州市人民法院一号法庭旁听了一起民事案件的开庭审理,该案件为债权纠纷一案,采用简易程序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在旁听过程中,我们对于原告的陈述和法官的审理都听得十分认真,拿出自己准备的材料,对案件作出了自己的判断。

我就旁听了庭审,了解到法庭审判的大致流程;通过整理卷宗、翻阅案例、合议庭笔录等都让我逐渐熟悉了法院的实务操作。让我了解了本专业在实际中的应用,将理论用于实践中,这样才能使我今后更好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加深对

本行业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

旁听庭审也是一个学习的好方法,旁听审理增加我们对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兴趣,并且能够把书本的知识具,生动地展现出我们面前,能让我们真实地感受法律知识的重要性,能催使我们学好法律知识。

旁听庭审除了让我对实体法的相关内容有了较深入地了解外,更重要的是使我对民事庭审程序有了非常深刻的感性认识。在进行民事模拟法庭之前,我对民事案件的庭审程序的认识仅限于知道整个庭审分为开庭准备阶段、法庭调查阶段、法庭辩论阶段、法庭判决阶段这几个环节和各个环节的内容、目的,但是对于证据应当如何提供、法官应当如何主持审理、如何询问、被上诉人的权利如何得到保障等问题,我都没有一个确切的认识。而这次的民事模拟法庭,在我们查找资料努力学习和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的庭审程序得到了观摩庭审的法官的认可。也因此,我对庭审程序的认识和了解加深我们要学会如何在庭前形成法律意见和开庭时进行法庭陈述和辩论。这种能力不仅依赖于对相关法律知识的了解,而且依赖于对于各种相关学科和知识的了解和应用,比如对于当事人,诉讼参与人,以及法官的心理分析,法庭陈述和辩论的技巧,对于逻辑学熟练运用,对于与案件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了解等等。因此,模拟法庭的训练能够为参与者提供一种综合的素质训练。其作用远非其他传统的课程所能达到。

旁听庭审不仅将我们在课本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中,也有机的将两者合而为一,相辅相承,更加有利于我们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有利于一些难点、要点的加深印象,消化吸收,从而也锻炼了我们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思维反应、逻辑推理等不同方面的能力,加强自我意识,发挥各人特长。正如别人说:“死读书、读死书”是没有用的,我们的模拟法庭活动就是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本来枯燥无味的理论学习变得有趣、生动,更有利于会员提高自己。

通过实践,对法律又有更一步的了解和理解,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仅有基本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的是实务操作、办案经验和社会阅历,作一名法官不仅需要有独立的法律人格,更需要有崇高的法律素养。刚跨入法律门的我们,我们有激情、有干劲,但是我们在拥有这些年轻财富的同时,缺乏经验与理性是我们的致命弱点,我们有时对于案件的庭审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有时过于感性和头脑发热,甚至会因为当事人情绪的波动而产生恻隐之心,这些都是我们在法律职业化的过程中需要克服与避免的我们还需要一个冷静的头脑和一颗正直的心,我们的心中必须时时都有一杆天平,公平与正义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我们永远的精神目标和价值追求!

法律案例分析体会 篇2

一、结合案例, 生动教学

实施案例教学, 将学生置于具体的社会情境并担当相应的社会角色,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它将教育的主要任务从知识的传播转向能力的培养;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流, 使静态的、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动态的、主动的共同探讨过程, 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思考角度和深度, 强化教学行为的目的性, 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途径选取案例:

(1) 从教材中选取。新编思想政治课教材波及几十部法律、法规, 编入了80多个案例, 为我们的教学需要提供了方便, 可以有选择地运用。 (2) 从报刊、影视中吸取。这些案例更贴近社会, 往往又是社会的热点, 若我们能把这些热点案例和教材中法律问题的最佳结合点找到进行教学, 更能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教学中用案例过渡到教材中的概念或原理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使学生形成“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 激发了学生对新知寻根究底的欲望, 增强了课堂教学吸引力, 形成了智力振奋、情绪激昂的课堂气氛后, 再去感知一些法律知识, 学生就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探究性。对那些枯燥的法律条款、法律知识也会觉得有生气, 在感知法律的基础上, 再去讨论案例中所提出的问题, 师生共同达成共识, 并使学生懂得了某一方面的法律知识, 使认识得到升华。在学习“公民在经济中的权利和义务”这课时, 我引用教材75页中的案例设置一些问题进行教学。 (1) 蔡某的父母有没有义务偿还蔡某所欠下的债务? (2) 方经理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 法律对此会有什么处理规定?从常理来看,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子债父还无可厚非, 但通过层层分析讨论, 学生明白合法的借贷关系受法律保护, 非法的债权债务关系法律是不予保护的。方经理首先违反了“不允许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舞厅”, 因而不受法律保护, 不但如此, 他还受到法律制裁, 大出学生的意料, 这种与正常思维反差很大的结果, 更是引人入胜, 可触发学生的兴奋点, 并且在兴奋之余, 丰富了学生的法律知识, 并对每个学生起了警示作用。

二、理论与实际教学相结合

我们学习法律知识不仅仅是要懂法, 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懂法的基础上, 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我们把实体法教学与程序法教学相结合起来对学生来说带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功利性, 学生愿意学, 要比单纯讲法律强得多, 并且会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如在讲“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时举了一例:某同学4岁时父母离异, 双方商定孩子由生父抚养, 但实际上她一直跟随母亲生活, 其父不管不问, 八年来未向女儿支付分文抚养费, 你在法律上如何去帮助她?这就是关于诉讼程序的问题。学生会意见不一, 这就营造了一种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然后教师再告知学生:首先帮助她写起诉状, 诉状要写上原告姓名、被告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证据和证据的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然后向人民法院起诉并递交起诉状。课后还可尝试着让学生写起诉状, 学生在这种情境下积极性特别高, 会非常认真、主动地去完成, 这样让学生懂得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对青少年实施的司法保护, 增强了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依法办事的习惯。

三、模拟教学

法制课强烈的实践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决定了教学必须纳入实践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其法律素质, 培养其“法治”观念, 锻炼学生依法办事的习惯。教学中对一些贴近生活的案例可开展模拟法庭教学。在学习“公民依法继承私有财产”时, 可先设计案例, 再确定律师、法官、检察官、原告、被告开展模拟法庭活动。例如, 王某因意外事故死亡, 生前曾承包经营一家企业, 留下存款10万, 房屋三室一厅一套。早年曾领养一子, 后生有四子一女, 除了小儿子还在读书, 其他均已成家。王某妻子体弱多病, 一直由大儿子夫妇服侍、照顾, 二儿子也曾因意外事故死亡, 留下孤儿寡母, 三儿子成家后从不顾家。王某死后, 子女们对遗产继承发生纠纷而诉诸公堂, 若你是法官你该怎么去主持公道?在这个案例的决断中涉及遗产继承中的诸多法律知识, 如遗产的范围, 继承人, 遗产继承中的男女平等、权利和义务相一致、养老育幼、互谅互让原则。在模拟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 他们能学以致用, 对案例分析得有理有据, 并且律师、法官、检察官、原告、被告等远离校园的各种形象在学生的模拟法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展示, 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法律的创新能力, 并培养了学生学习法律的浓厚兴趣, 也使一些学生立下志向, 长大了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法官、律师。

四、营造良好的法律氛围

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以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效果, 能使兴趣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 这就是环境育人的作用和功能。为了营造好法律氛围, 激发学生学法兴趣, 我们可以强化第二课堂中的环境育人功能: (1) 利用墙报、黑板报办好法制宣传栏, 登一些法律条文或案例启示, 从而创设出良好的法律氛围, 加强学生的正面舆论宣传引导, 提高法律意识。 (2) 布置学生经常性收看法制电教专题, 如中央电视台1套的《今日说法》、2套的《经济与法》等栏目, 都是一些以社会、道德、法律为内容,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好栏目, 教师可以挑出一些和学生联系比较密切的节目录制下来, 交给学生课代表, 课余时间定期播放, 弥补本课程理论性太强、理论和实践相脱离的缺陷, 使学生受到法制教育的熏陶。 (3) 开设法律知识讲座, 实施法律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必须走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只有这样才真正把第二课堂的法制教育落到实处。

教学是一门艺术, 也是一门技术, 卢梭曾说:“教学的艺术, 是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而艺术的生命之源在于创造,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途径应该是多方面的, 它全在老师的匠心独运、剪裁运化, 这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走教改之路, 这样, 我们法律基础知识课教学一定会从困境中摆脱出来, 我们教学才会在轻松愉快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提高中专法律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 篇3

一、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认识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对法律重要性的认识,是学好法律课的关键。从中专生受教育的情况看,当代中专生的对法律知识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从媒体也接触到一些法律知识,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的法律意识就很强,也不能导致他们对法律课态度的端正。所以为了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开课前,可以对相应教学班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结果的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与学生实际比较接近问题让学生讨论,比如:当你借钱、借物给别人时,是否要求对方写借条?学校保卫科是否有权利拘传学生?当你买到伪劣商品时候怎么办?假如毕业后工作单位不允许女生结婚生孩子怎么保护自己?这些问题都与学生现在或将来密切相关,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对学生不同答案进行整理,让学生分成正反两组充分的辩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在倡导依法治国的今天,我们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要自觉的遵守法律,善于利用法律武器趋利避害,维护自己及社会利益,同违法犯罪行为斗争,支撑起现代法制社会。从而使同学们提高了认识,端正学习态度。

二、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掌握法律知识的关键使对法条的理解和记忆。法律教学中,如果使单纯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法条,很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从而产生厌学的情绪。在教学中若能把法律规范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根据讲课内容提出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问题让学生解答,则会使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起来。比如在讲刑法的时候,针对个别学生大家斗殴、扰乱教学秩序的行为,分析是违法还是犯罪以及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是什么。这样学生很容易地掌握违法和犯罪的概念。同时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或者家人、朋友遇到的问题说出来,在讲解相关内容时进行相应的分析。由于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既配合了当前形式的需要,又唤起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心理需求,增强了课堂感召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形式多变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应用能力

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具有多、细、散、杂的特点。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法条,只能导致“纸上谈兵”,遇到实际问题不知如何使用法律。在教学过程中,除尽可能的运用启发式教学外,还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对法律的实际应用能力。

1、案例教学的教学方式

根据理论教学目的要求,以案例为基础教材。在教师指导下,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简介。做出判断,因势利导,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说理的能力。是学到的诸多法律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学生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案例教学必须符合几个要求:

(1)目的明确:解决什么问题,提高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有针对性的选编案例。

(2)真实可感:尽可能采取或模拟真实案例,使材料具体充实,实践性强。

(3)构思巧妙:事实情节在真实的基础上既有主又有次,虚实结合。

(4)文字生动有趣:以案例为基础加以改变,引人入胜,激发学生分析积极性。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甚佳。

2、“多言堂”的教学方式

其实也就是惊醒教学之间的角色转换。每讲完一章后,搞一次“自由问答”活动。这种问答可以是学生问老师、老师问学生、学生之间相互问答。面对那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老师不认真准备,也有被问住的可能。学生更是需要课上认真学习,课下积极准备,从而力争提问有价值,回答有水平。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提高了分析能力,控股了所学的知识。

3、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应用能力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实践中强化法条记忆,,培养和展现学生应用法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完成理论教学的同时,要尽可能多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和提高法律运用能力,同时汲取新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回家之便,为村民义务提供法律咨询。同时要带回信息反馈,写出书面报告。与司法部门取得联系,组织学生旁听。在旁听中检验自己运用法律的能力,写听审报告和新的体会。组织模拟法庭。以综合检验和巩固所学法律知识,在模拟法庭的多种角色变换中体验发的规范与社会作用。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既可以是学生切身体会到法律的公正性和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又可以看到法律的尊严和效果,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逐步培养起法律至上的意识,从而产生对法治的渴求。同时又拓宽知识面。学到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巩固了书本知识,尝到了学以致用的乐趣,也为以后步入社会积累了经验和打下基础。

社会发展需要全方面素质的人才,提高对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搞好法律教学是重要的途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让学生乐学,会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白桂香,教师实用心理学第一版[M],开明出版社,2000,1

[2]王治衡,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选编,1994

[3]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R]

法律学习心得体会 篇4

(2014—2015学第一学期)

东四沟小学 许倩

通过对《教师法》第二章第八条(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学习,使自己进一步深深体会到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爱党爱国。学习宣传并实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心时事政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二、热爱教育事业。要把教育与国家的兴亡、民族的振兴,现代化建设的成败联系起来,才能对教育事业有深刻的认识,并将认识落实到日常的行动中,才能产生对教育事业的真爱,树立“学生奉献社会”的精神。

三、热爱学生。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只有把学生教育培养好,振兴中华才有希望。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不侮辱、谩骂、歧视学生,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热爱学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新人。

四、勇于同一切危害教育事业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对一切危害教师、危害学校、有损师德师风的行为,必须予以坚决斗争,才能为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

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科研水平。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关键要有较高的素质。必须具备扎实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品德素质、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和能力素质。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更新知识,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参与教育改革,认真总结经验,努力探索教育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六、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教师要做到尊重事实,注重调查研究,要公道正派,富有进取精神。坚持真理、捍卫真理,对一切文化进行严格的审查和鉴别,批判性继承,使学生学到真知实学。还应随时修正自己的错误,不强词夺理,不文过饰非,不误人子弟,做到知错即改,还真理的本来面目。

七、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工作积极,就是要勇挑重提,埋头苦干,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吃苦耐劳,为教育事业多做贡献。认真负责,根本的一条是对学生成长与成才负责,因此必须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八、团结互助、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团结互助,一方面教师与教师之间要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另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也要团结互助。廉洁从教,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利用职务和工作之便谋取私利,不向学生乱收费,不向学生和家长索要或变相索要财物。为人师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举止文明礼貌,不赌博,不斗殴,不酗酒,爱护公共卫生,语言规范健康,禁止粗俗言辞,衣着朴素端庄,随时以一个优秀教育工作者严格要求自己。

《法律讲堂》心得体会 篇5

在我们身边,一些同学老是犯错误,法律纪律观念淡薄,屡教不改。认为:只要自己不去杀人放火就行了,犯点小错误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良好的法律纪律意识,随意做损坏公物,骂人,打人,甚至偷窃等坏事,不仅仅是给个人的形象抹黑,而且会渐渐腐蚀你的心灵。渐渐地,就会使你经常情下自禁地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如果不能够痛改前非,继续发展下去,那些恶习就会在你心里根深滴固,而且会越变越严重,到时,你很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最终等待你的,就只有失去人生自由的监狱了。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近年来犯罪率呈上升趋,便是证明。这样的事例在我们身边是经常发生的:某市一个成绩本来很优秀的学生,受了一帮坏朋友的引诱,在街上玩了一个通宵:泡酒吧,喝酒,抽烟。从些就渐渐的消沉下去,不能自拔。后来经发展到结伙抢劫!最被公安机关抓获,受到了应有的制裁。这不是有给我们敲了一记警钟吗?我们正处在花样的年货,诗样的年龄,谁愿意在失去人身自由的地方度过本该美好的日子呢?

小学生太多数时间在学校,所以往往我们受到伤害都是因为同学之间的。到时,不仅会给自己的家庭造成经济负担,而且还会使人受到肉体上的痛苦和心灵的折磨,后悔也来不及了。相反,如果同学们都尊重别人,互相谦让,真诚待人,这样一定会树立起一个文明的集体,你也会因尊重别人而受到别人的尊重,怎么还会受到他人伤害呢? 这次法制讲座给同学们上了一堂很好的政治课,使同学们深深感悟到遵守校规校纪的重要性。同学们为了我们能够健康成长,为了我们美好的明天,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严于纪律,改掉不良习惯,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

学习法律心得体会 篇6

学习法律心得体会1

通过学习,让我深深的知道:“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到底什么是师德?所谓师德,就是教师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有教无类 ?,这都是师德。“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

未来世界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教师,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要培养造就二十一世纪高质量、高规格的人才,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教师的师德,教师的师德决定了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又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工作是时代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队伍建设的总枢纽,也是搞好教育战线行风建设,决定教师队伍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

当前,由于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有悖师德的现象屡禁不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教师良好的整体形象。例如:教师急于求成,往往口不择言,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因做错题而罚抄卷子,迟到就罚打扫除等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不公平地看待学生,把学生清晰地分为三六九等,做不到一视同仁。对优生“笑脸相迎”,对后进生“横眉立目”,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追逐短期效益,盲目地乱办班,乱收费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导致师德失范现象的因素很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教育理念陈旧,其理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框框里,只注重学生的智育发展,忽视了学生人格培养,没有注意心灵的沟通。

二是教师缺乏良好的心理品质,而教育学生需要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品质的缺乏轻者对学生恶语中伤,重者对学生体罚。一个心理品质有问题的老师我们怎么能寄希望他能教好学生。近年来的大量调查资料表明有相当多的老师有心理疾病。资料表明,老师把学生打成残废有之,让学生相互打耳光者有之,罚学生抄作业几十遍者有之,要学生吃屎者有之,等等,这些都是心理有疾病的表现。老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

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老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老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会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机能都得到正常的发挥,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应该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去上课,尽管我们在课前受了委屈,我们也应该把这些抛在脑后。不应该把丝

毫对他人或领导的不满情绪带进课堂。因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调整自己的心理,维护和提高心理健康,从而保持自身良好状态的心理健康去影响学生。三是教育评估机制,仍以应试成绩为核心,教师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延缓了师德建设的进程。师德形成决非一种表面的具体行为。任何一种师德表现都能折射出深层的东西,它包含着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管理观、学习观、评价观等一系列相关理念在内的综合观念。一句话,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师德表现。面对新的情况,在推进素质教育,倡导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怎样树立新时期的师德形象,已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想讲以下几点:

一 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教书育人不可急功近利,需从大处着眼。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习惯于只看眼前,不顾将来,以剥夺学生个性为代价换取教师的师道尊严,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过分苛求学生的成绩,换取暂时的高分。众所周知,爱迪生七岁上学,因成绩差退学,爱因斯坦两岁说话,上学智力迟钝,德国诗人海涅是尽人皆知的后进生,普京上小学时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而现在成为力挽俄罗斯经济大滑坡的总统。事实表明,学习成绩与创造力无明显的联系。创造力有早晚,先后之分,越是有个性的人,创造力越突出,个性是创造的前提,把个性多样性作为一种有价值的东西,一种财富来加以接受,我们就不会按成绩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我们眼中就会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二重视沟通,情感育人搞教育不能搞形式主义,这也是一种不理智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因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其阶段性,不能强求一致,无法整齐划一。而真正能够给学生以伟大启迪和深刻影响的往往是一些教育细节。课堂上,先与学生进行沟通,问问他们想听什么,怎么讲才能调动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每一个学生都对学习有新的认识,不训斥学生,总是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真诚地赏识他们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素养。

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责任心都很强,然而,仅仅有责任心是不够的,变单纯的“责任”为丰富的“情感”,按理说现在的学生在家里是小皇帝,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与其父母相比,我们再去关心他们的生活岂非多余,如果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生活在学校里的学生当然希望得到来自

老师的关心爱护。时常关心学生的衣食住行,会让学生感觉到长辈的关怀,集体的温暖。作为学生,都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教师。作为教师,也都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学生。所以,要做一个让教师和同学都愿意接近的学生,或者要做一个让教师和学生都愿意接近的教师,你本身就应当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学习法律心得体会2

一种道德观念,只有通过千万人的道德实践,才能蔚成风尚,成为改变社会风貌的强大力量。

知易行难,行重于言。道德实践是培养良好道德观念、形成文明道德风尚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道德实践,才能把外部的道德教育转化为每个公民内在的道德品质,才能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切实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活动,把“八荣八耻”的要求渗透到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之中,贯穿到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之中,我们才能使“八荣八耻”变成人们的行为准则和习惯,成为所有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活动只有着眼于基层,使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才能更加深入人心,内化为人们的道德追求,更加坚定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造就良好的社会风气。

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实践活动,重在深入人心,重在联系实际,重在弘扬正气。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上,下大气力进行整治,使文明礼仪、公共秩序、社会服务、城乡环境、旅游出行、文化市场、互联网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良风气有明显的改善,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教育活动的实际成果。要注重发挥规章制度对人们道德行为的激励约束作用,发挥法律法规对道德建设的保障作用,进一步修订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职业规范、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以及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各种评选表彰活动的标准,使“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更好地渗透到社会管理之中。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导自己的行动,以自己的行动说服群众,影响群众,带动群众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人类文明发展史表明,任何一种道德观念,要被社会普遍接受和广泛认同,都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实践和传承。要使“八荣八耻”真正深入人心,既要有集中深入的宣传教育,更要靠广泛长期的社会实践。让我们行动起来,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让十三亿人民锲而不舍的实践,造就一个“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培育出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学习法律心得体会3

犯罪,违法它们是兄弟?不,不是。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词语。违法,有时我们也会不经意的去做。譬如:打架斗殴、闯红灯等等。而犯罪呢,它是一颗长满刺的玫瑰,美丽诱人,但是会让我们流血流泪。

不要自以为是地说:“我们是未成年人,犯罪没有关系。”在此,我要严肃地告诉你:“不,你说错了”。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如果犯以下8种罪: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也是要负刑事责任的。也不要满不在乎地说:“我一定不会做这些事情。”好多犯罪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并不遥远。就拿我们认为离我们最遥远的投毒来说吧:曾经有多少人这么认为过毒品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一定能抵制它,那些吸毒的人一定是非常不坚强的人。但是,又有多少这么认为过的人能逃出毒品的魔掌中呢?不要认为它离我们遥远,说不定,在无意中,毒品已经走进你的生活。

与法律作朋友,与犯罪作战斗。我们要知法、懂法、用法,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成长。我国青少年教育和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青少年犯罪率在世界上一直是比较低的。但近年来由于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我国青少年犯罪率日渐突出,给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巨大的不幸,也对实现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为此,我们对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成因进行了调查,对如何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作了一些探索。面对当前部分青少年法律和纪律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强,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低龄化趋势的现状,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总而言之,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法律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国无法则不能立足于世界,更不用说在世界上建立自己的威信。无论是一个单位,还是一个人,都要以法为重。我们每位小学生都应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学生。

学习法律心得体会4

作为学生,尤其是中学生,他们心中有许多美好的愿望和梦想。但试问有多少人实现了自己年少时的梦想?很少!那是为什么呢?因为在我们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时,往往流于空泛,简单的让学生想象或讲出自己以后的理想是什么?那么至于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却没有告诉学生。

不是因为孩子们没有梦想,而是他们只拥有梦想而没有目标。有人说:“成功的第一法则就是把梦想变成目标,”

由此可见,梦想与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区别。梦想就像写在沙滩上的字,被海浪一冲就变得无影无踪,而目标如同刻在岩石上的字,即便历经风雨依然清晰可见,因此我们想让学生实现梦想,就要让学生吧梦想变成目标。

怎样把梦想变成目标呢?

第一,目标要量化比如应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目标,那就让他们多记单词,怎么个多法呢?应该达到多少?这就是量化。

第二,目标要有时间的限制 比如在七年级第一学期的词汇量要达到500多,那么再进一步细化,每天记多少个,实现了就达到了目标。其他科目也一样。

第三,我们要对学生制定科学目标就应该考虑一下几点,首先为学生描绘出发展前景,有了榜样就有了希望和动力,学生才肯心甘情愿的学习,因此在制定目标时因给出相应的榜样和发展前景。其次,目标要容易理解和操作。

只有在一个个既明确又易于操作的目标的指引之下,循序渐进,我们的梦想就会在不远的将来变成现实。

学习法律心得体会5

闻名教育家陶行知说:“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更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承担了使每一个社会成员社会化的重任,对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在其中的意义更是毋庸置疑。

人生在世,难免遇到难以抉择的时候,但,当你正处于十字路口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时,你将做出如何决择?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不能明辨是非而选错了道路使自己后悔一生,尤其是我们青少年。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试教育的阴影仍然存在,不少学生成了应试教育条件下的失败者。他们年龄还小,心理压力大,心理发展很不稳定。

在他们身上,容易养成不良习惯,发生违法行为,加上一些学校应试当先,忽视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极易导致上述学生造成或轻或重的法律后果,使得青少年犯罪率越来越高。因此当前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充实和完善学校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加强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尤为重要。

.在我们身边,一些同学老是犯错误,法律纪律观念淡薄,屡教不改。认为:只要自己不去杀人放火就行了,犯点小错误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不过俗话说得好:“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小时偷油,大时偷牛。”

这就告诉了我们: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良好的法律纪律意识,随意做损坏公物,打人,骂人,甚至偷窃等坏事,不仅仅是给你个人的形象抹黑,而且会渐渐腐蚀你的心灵,收集你失去辨别善恶的能力。渐渐地,你就会情不自禁地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如果你不能够痛改前非,继续发展下去,那些恶习就会在你心理根深蒂固,而且会越变越严重。到时,你很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最终等待你的,就只有失去人生自由的监狱了。

法律案例分析体会 篇7

一、现行规定的缺陷与检讨

现行法律法规对于民办学校有着多方面的规定,尤其是《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细则》的出台更是以专门法的形式规制民办学校。但是仔细分析现有规则,依然无法对民办学校的法律地位进行准确定位。

结合《民办教育促进法》第9条“民办学校应当具备法人条件”、第22条“民办学校的法定代表人由理事长、董事长或者校长担任”、第35条“民办学校对举办者投入民办学校的资产、国有资产、受赠的财产以及办学积累,享有法人财产权”的规定,一个初步的结论是——民办学校是民事主体中的法人。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一初步结论的发展却迷失了方向。作为民事基本法的《民法通则》,规定了四种法人类型,即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其中后三种学理上界定为“非企业法人”或“非营利性法人”,以“营利性”标准将之与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相区别。民办高校究竟属于其中的哪一种类型呢?为了进一步明确这个问题,国务院制定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民政部制定的《教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办法(试行)》使用了一个独创性的名称将民办学校确定为“教育类民办非企业”,据此得出的进一步结论是——民办学校是非企业法人,即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对于民办学校的这一进一步定位不仅没有最终确定其法律性质,反而引起了更大的理论争议和现实困境。

(一)民办学校属于非企业法人中哪一种类型仍然不明

仅依据“非企业法人”的定性而无其他具体、明确的规定情况下,一个简单的逻辑判断是民办高校不是企业法人,但无法确定它究竟是三种“非企业法人”中的哪一种。

1. 民办学校不是机关法人

民办学校不是、也不可能是机关法人。何为机关法人,法律上未予明确规定,实务中指从中央到地方的具备法人条件的各级各类国家机关,即依法享有国家赋予的权力,以国家预算作为活动经费,因行使职权的需要而享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国家机关。[1]显然,民办学校不享有任何国家权力,而且设立及运行的经费也来自民间出资。

2. 民办学校不是事业单位法人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2条规定:“本条例所称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据此,民办学校也不是事业单位法人。原因一:事业单位是“国有资产举办”的,民办学校是用非国有的民间资产举办的;原因二:个人不能举办事业单位法人,但民办学校可以由个人举办。

3. 民办学校不是社会团体法人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社会团体是指由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社会团体法人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由至少两人以上的“会员”组成,即“社团性”,且众多会员交纳的会费和捐赠构成了社会团体法人设立及运行的基本物质保障。虽然在“非营利性”上民办学校符合社会团体法人的要求,但是民办高校却可以由单一的“出资”主体设立而不必具备像社会团体法人那样的“会员”。以此为由,民办学校也不属于社会团体法人。

依上述分析,民办学校属于我国现行法律框架内的何种法人类型依然未有定论。民办学校就在这样一种“名不正言不顺”的困境下继续发展着。

(二)现行规定缺陷的原因与检讨

依据《教育法》第25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规定,其下位法将民办学校当然的归为非企业法人似乎是理所应当的。但这仅仅是一种将既有法律规定假定为完全正确的前提并以此作为起点展开论述并得出结论的法教义学方法。这种方法可能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如果作为“前提”的规定与社会现实不符而导致其“正确性”不满足时,此后展开的论述与得出的结论都将被质疑。显然,对于民办学校法律性质规定不明确、学术争议无结论的根本症结即在于此,即“如何认识民办教育的公益性与民办学校的非营利性的相互关系”。[2]如果说将“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与“举办学校”合二为一的规定在传统办学观念的支配下尚显合理的话,那么,在不断深化市场经济建设、不断拓展教育产业化路径的背景下,“面对教育领域中的各种关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3]的重大社会转型期,这一规定就显得有点“拉郎配”了。

1. 误解教育的“公益性”

教育具有公益性,意指教育能为受教育者(及其直系亲属)之外的其他社会成员带来经济的和非经济的收益,帮助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社会制度,促进社会文明、自由、民主、平等、稳定,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也就是说,教育在给受教育者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可以使其他社会成员和整个社会受益,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如果大多数公民没有一个最低限度的文化和知识,也不广泛地接受一些共同的价值准则,稳定而民主的社会不可能存在。”[4]但是基于教育的“公益性”属性就当然的认为实施教育行为的一切学校定是公益性组织,禁止一切以营利为目举办学校,这显然是错误的理解。公益性是教育本身固有的属性,说明教育行为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促进作用,是办学之后形成的社会影响;而教育机构是否“以营利为目的”旨在说明出资人在出资举办学校时的主观动机和想要达成的目的,是关于办学行为和对办学盈余处理的一种制度安排。这显然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两者不矛盾且无必然对应联系。也就是说,教育的“公益性”不等于教育机构的“公益性”。“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并不是教育公益性的内在规定性,不是教育公益性所固有的性质,而是法律外加的一种性质。[5]民办学校的营利性并不一定妨碍民办教育的公益性。国家举办的免费(完全免费或部分免费)的公立教育,可被视为一种“public welfare”意义上的“公共福利”;但论及民办学校的问题时,认为民办教育也具有公益性,显然不是指民办学校也免费提供教育,而是指民办教育能增加“公共利益”,即英文中的“public benefit”。因此,民办学校的组合模式既可以是“公益性+营利性”的,也可以是“公益性+公益性”的。

据此,笔者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是——民办学校既可以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也可以是以公益为目的“非营利法人”。

2. 固守传统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举办学校如果追求利润是违背教育“公益性”要求。《教育法》中“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规定显然是传统教育观念的直接体现。然而《民办教育促进法》在第51条又允许民办学校的出资者可以依法“取得合理回报”。既要求民办学校必须具有公益性,又允许出资人从投资办学的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而获得营利,这样的规定既模糊又矛盾,既没有概括出民办教育在市场经济下的定位,也没有很好的促进其发展,是一种自相矛盾的立法思路。[6]30年来,在持续、深入的社会转型所引发的社会变迁面前,教育领域的各种关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导致原先的一元化社会开始分化出一个以市场经济为基本特征的经济领域。市场经济的典型特征就是以私人经济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等价交换、公平竞争、契约自由等市场经济规则使个人与社会、权利与义务之间得以平衡。教育领域也突破了长期的封闭状态,通过市场对教育事业的有限介入来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这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运行机制。[7]据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的一项调查表明,只有10%投资举办民办教育者出于公益性目的,不要求回报;而90%的投资者要求回报。在现有民办教育中,对举办者实际有利息回报和利润回报的占90%左右。[8]著名比较教育学者菲利普·阿特巴赫在对美国等国家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进行分析后认为,营利性高等教育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现象。[9]在我国,一部分学校的营利行为和营利性民办学校己经成为一种现实存在,不少投资办学者正是利用立法的模糊性和矛盾性,通过各种方式取得学校的举办权或经营权,成功实现了对学校财权的控制,以各种方式获得回报。[10]况且,并没有充分的证据显示“不得营利”的非营利性机构就是一种理想的制度安排,由于缺乏个人利益的存在、缺乏提高效率的竞争机制、缺乏显示最终业绩的晴雨表——利润,非营利性组织常常出现低成效、低效率、高风险、管理者中饱私囊等问题。具体到教育领域,“非营利性”并不能解决学生、家长与学校之间严重信息不对称问题,也不意味着能降低成本,“公立学校被公认是其中(低效率)的典型,据《商业周刊》1995年报道,尽过10年间政府对学生的平均支出在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有25%的高增长,但学生的成绩指数却几乎未变。花在庞大的学校系统中的每1美元中,只有52美分进入了教室。”[11]《民办教育促进法》虽然在“合理回报”的规定上体现出对上述变化一定程度的关照,但受限于在传统观念指引下制定的《教育法》的约束,还是对民办学校的“营利性”保持了高度的警惕。

值得庆幸的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这意味着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已经做好准备。但是,把《纲要》精神转化为明确的法律规定和专门的分类管理模式尚需一个不短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必须要利用现有的制度规范对民办学校进行必要规制,不能让其继续处在制度供给不足与社会现实需要的矛盾中自生自灭了。

二、投资办学与捐资办学的区分——走出困境的现实捷径

(一)区分投资办学与捐资办学的必要性

在当今快速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合理合法的通过营业追求财富最大化已经成为主流价值观,显然“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称谓已经不能概括民办学校的所有内涵了,况且“民办非企业”这一概念也受到了学者的猛烈抨击。所以在结合现实的国情和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以举办者的出资目的为标准,将民办学校区分为投资设立型和捐资设立型两种类型。投资设立型民办学校是指设立者通过向民办学校出资并享有管理学校事务、获取投资权益及其他权利的办学形式。捐资设立型民办学校是指是指设立者以无偿捐资的形式设立的以基金会或类似组织为表现的办学形式。投资办学型民办学校与营利性法人相对应,为企业法人,投资者享有经营管理学校并依法获得收益的权利。捐资型私立学校与非营利性法人相对应,为基金会法人,设立者既不是法人成员,也不参与学校事务的管理,更不享受任何投资收益。即便法人解散,设立者也不能收回自己的财产。

对民办学校的这种划分具有非常明显的优越性:第一,反映社会现实、充分尊重举办者办学意愿。前已论述,在日益增强的市场经济力量的影响下,一味的禁止私立教育不得营利不现实也不可行,因此不如承认民办学校中存在部分的营利性事实,由办学者自由选择、并都予以尊重,这样私立教育的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第二,对当前我国的政策选择有积极作用。由于目前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未区分民办教育的类型,只是强调民办教育的投资者可以获得“合理回报”,与此相对应,便是政府对民办教育不投入一分财政。这种情形不利于民办高校的发展,因为这种经费结构,实际上就是不鼓励民办教育向研究型、非营利型方向发展。第三,有利于私立教育市场的健康发展。有研究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把私立学校划分为营利的私立学校和非营利的私立学校,要比传统意义上的公立和私立学校的划分更有实际意义,因为非营利的私立学校在办学目标和结构方面与公立学校更相似。”[12]正因为营利教育与非营利性教育在办学目标和结构上有本质的区别,所以政府在扶持力度上肯定是前者小于后者,而在规制力度上则是前者大于后者。而这样就可以使得私立教育市场更加公平、有序、更加有利于保障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13]第四,无须突破现行的法律制度,规制成本低、效率高。目前关于民办高校法律规制的主流观点都是建立在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对法人分为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基础上的,认为未来中国民法典也应继承这一传统,这样,民办学校就可以在法律体系里找到自己准确的位置,笔者亦赞同此观点。然笔者亦认为,虽然我国民法典的制定多次被提上立法议程,但目前看来何时正式颁行依然未有定数。在民办教育快速发展社会情势下,对法律制度需要程度大大提高。如果非要等到理论准备工作成熟扎实、民法典的正式出台才能更好的规制民办学校,显然“时不我待”。因此,目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既有的法律框架内,利用现行的法律规定,在正确分析民办学校生存环境和发展状况的现实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规制。

(二)分类管理、有效规制

对于民办学校的法律地位做出上述具体区分虽是本文的主旨,但却非是最终目的。对于民办学校法律地位的界分,最终是为了根据不同类型民办学校的特点进行分类管理,进行更为合理的法律规制,以促进民办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和国民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将民办学校依照“营利性”标准分类后,在尊重举办者自愿选择办学方向和性质的前提下,法律就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民办学校采取不同的规制方式。具体的建议是:

(1)投资办学型民办学校由于在设立目的、主体地位、治理结构、运行模式等特征上更加接近于公司,可以按照公司法律制度对其进行一般规制。首先,明确投资人即为学校的股东,对学校享有公司法上的股权并承担义务,在依法纳税的前提下,允许投资人营利或称为取得回报,对回报率不做限制,政府一般不提供财政补贴,对于部分具有高度公益性的营利性教育机构(如提供下岗职工培训、弱势群体教育的机构),政府应该给与政策和经费上的支持。[14]其次,明确民办学校拥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再次,投资办学型民办学校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公司登记管理条例》负责登记。“民办高校在实质上就是属于企业,当然也不能归同于一般的企业”。[15]将投资办学型民办学校定性为特殊行业的公司,在教育法律法规关于学校设立、机构设置、资产管理、财务制度、变更与终止等事项有特别规定时优先于公司法律制度适用,在教育法无特别规定是则适用公司法律制度予以规制。

(2)捐资办学型民办学校在学理上应归入财团法人之列。但由于在我国,“财团法人”并非法定概念,因此法律实务中应将这一类型的民办学校归属于《基金会管理条例》所确立的基金会法人。捐资办学型民办学校由民政部门依法进行登记。在教育法律法规关于学校设立、机构设置、资产管理、财务制度、变更与终止等事项有特别规定时优先于《基金会管理条例》适用,在教育法无特别规定是则适用《基金会管理条例》予以规制。

三、结语

关于民办学校法律性质界定的核心问题就在于是否承认教育机构的营利性、是否承认营利性教育模式的积极意义。营利性教育作为一种教学内容贴近市场需求,教学对象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巨大影响力(甚至决定力)的教育组织形式,在巨大的教育需求的刺激下冲破传统教育理论的重重障碍得以产生和发展。理论上,营利性教育机构通过合同方式依据平等、自愿的原则与教育对象发生营利性教育关系,既不消耗公共资源,也不损害其他公民的合法利益,更不会损害“教育机会平等”的基本理念。而且在日趋激烈的营利性教育市场竞争洗礼下,得以生存的营利性民办学校以其提供的高质量的教育产品改善了公益性教育供不应求的现实困境。公益性教育和营利性教育结合各自优势、相互克服自身不足,共同构建一个公益性教育组织与营利性教育组织并存的体系是最大化社会福利的选择。一方面,营利性教育不耗费公共财政、分流生源,而且其高效率的运行模式和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以适应市场需要的快速创新为公益性教育机构改革树立典范。另一方面,公益性教育机构由于收费低(包括免学费)抑制了营利性教育机构不合理的高学费,同时公益性教育所依循的符合社会公众主流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也限定了营利性教育发展的走向,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既要尊重教学对象的个性需求,同时还要尊重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要把社会公众普遍认可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传授予教学对象,既要满足经济上的营利性需要,也要维护社会公益性目标的实现。无视社会目标,营利性教育机构就难以获得政府的许可、教育需求者的支持,而营利性目标的实现也将成为空谈。

法律案例分析体会 篇8

关键词:P2P;网络借贷;风险分析;法律监管

一、P2P网贷由来及在我国的发展

在2005年,英国一家名为ZOPA的网站创立了P2P这种新网络信贷服务,这种服务为需求资金的一方与提供资金的一方提供一个资金流通的平台。在2006年被引入中国,这极大的满足了国内中小微的贷款需求,以贷款迅速,方式灵活受到中小微企业的欢迎。而国内的投资者则看中高于银行同期利息的回报,以及有相应的资金安全措施而受到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的信赖。在2006年,国内首家P2P借贷平台——宜信开始正式上线运行,随后,拍拍贷,人人贷、陆金所、哈哈贷、安心贷纷纷成立运营。随着这种借贷服务的发展,现在已经发展出多种借贷模式供贷款方和借款方选择,而有的贷款模式显然伴随着较高的投资回报有较大的风险,政府的监管不到位也使得很多平台铤而走险,这一行业所蕴含的巨大法律风险却值得人们仔细分析研究。

二、P2P借贷模式与风险分析

从国外引进这种模式到现在将近10年的发展时间,各家P2P平台在借鉴国外模式的基础上都做了一些有益的创新,使其更适合在中国发展,在此仅简单介绍下这两种大的模式:

(一)纯中介模式。中介模式还可以细分成保证本金的中介模式和不保证本金的中介模式,其中不保证本金的中介模式和英国的ZOPA所创立的借贷模式最为接近,平台仅为借贷双方提供借贷信息和一个交易平台,平台会要求融资人提供具体身份信息、借款用向、签订的交易合同等各项资料。平台将这些资料进行审查,对于通过审查的融资人平台会将融资人的借款数目、期限和利率进行公布。由投资人根据自己的选择、比较分析将资金带给哪个融资人,借款数目、期限。融资人的借款申请可能由多个投资人满足也可能由一个投资人满足。对于借款申请迟迟的得不到满足的融资人,平台会设定一个期限,期限到期,申请将被退回。投资人对自己选择的融资人负担风险,平台不负担风险。

这种模式投资人的风险仅仅来自于融资人不还款的风险,一旦出现不还款,平台虽然也会对投资人提供部分帮助,但追索事宜基本上还是由投资人自己负担。对于还款利率本就不太高,收益相对较少的投资人而言,通过私人手段追索还款非常麻烦且性价比很低,而通过法院起诉又耗时且耗精力。

(二)复合中介模式。这类模式还可细分为债权模式、还款保证金模式、担保模式。有的公司会综合其中的两种甚至三种以增加竞争力。这种模式的网络平台需要将投资人的资金放于平台然后将出借人提供的大额资金和期限与融资人的大额贷款申请和期限进行拆分和匹配。也就是说,一个投资人的资金将会被分到多个融资人手中,而一个融资人在平台的全部借款也是由多个投资人的资金组成。这样不仅有利于资金的借贷,加速资金流动还可以降低投资人的资金回收风險。整个借贷过程中,平台都参与其中,为借贷双方提供全程服务。平台会设一个专用还款资金账户,一旦有融资人不能到期还款,平台会从这个账户拿出资金先行垫付不能及时得到还款的投资人的本金及利息,以此将投资人的风险转移到平台上。比如宜信就设立了还款风险金。对于有担保公司的还会将担保公司列为借贷双方所签合同的第三方,平台不再单独与借贷双方签合同。将还款风险转移到担保公司从而降低投资人回收资金的风险,平台也能不再担负替融资人还款的风险。

这种模式看似更加完备,但是出现风险也不小。主要包括:非法集资风险、担保关联风险、诈骗和洗钱犯罪。债权和还款保证金模式中,平台的风险与客户的风险牢牢联系在一起。从融资人不能还款这一风险上来说,平台有还款保证金确实能够降低投资人不能拿回还款的风险,但同时也增加了一个隐形的风险,那就是平台的安全。这种模式有一个潜在的危险就是平台会卷款走人。此外,这种模式也容易出现资金池。因为投资人在将资金借出之前不知道将资金具体提供给了哪个融资人,有的平台提出的是投资人购买债权的模式,即平台先行出借资金给借款人,平台在拥有债权之后,由投资人从平台手中将债权买走。投资人在与平台签订合同时,仅仅签订一个债权转让协议,这个债权转让协议是投资人与平台签订的,并不涉及借款人。签订协议之后,投资人需要将资金打入平台指定的账户,然后经过平台的资金拆解匹配,投资人才能拿到对应的借款人名单及金额。而在资金进入账户和拿到借款人名单之前这段时间投资人的资金便很容易流入资金池。担保公司有很多其实就是平台下设的公司,其本质与还款保证金相似。且有许多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其担保能力。

三、对我国P2P网贷行业法律监管的建议

P2P网贷加速了民间资本流动,使得民间资本得到更好的利用,但同时应当对这一行业进行更为严密的监管以防止非法集资、集资诈骗、洗钱犯罪等犯罪的发生。对于这一行业的监管应当以2014年9月银监会提出的十大监管原则为基础,增加监管的深度和广度。

(一)建立行业准入制度[1]。对于从事P2P网贷的公司企业应当有一定的注册资本,从业人员应当受过专业的训练具有专业知识和素养,尤其是高管人员应当具有一定的从业经验和专业背景。

(二)应该明确行业的禁止性命令。如禁止成为信用中介应该坚持平台的性质为信息平台、信息中介;禁止平台以各种名义设立担保公司,为自己担保或两个或多个平台的担保公司彼此互为担保;禁止建立资金池,投资资金要一一对应等。

(三)细化P2P网贷的行业模式。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知道网贷行业由于模式的不同,进行违法犯罪的机率以及平台自身的稳定性的高低是不同的,对不同模式的监管可以采取不同的严密等级,这样也更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设立网民监督举报机制[2]。通过网民举报超出平台登记的范围的业务的业务进行查封和罚款。这样可以更有效的查处平台的违法违规行为,促进行业的健康竞争模式和发展。

(五)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和信息披露制度。平台应当进行实名制,投资人和融资人都应当进行实名制,以防止洗钱犯罪的发生。出于P2P网贷行业的特殊性,监管部门得要求各平台在固定时间内公开一个阶段的经营过程中的投资人的现金的流入流出,公司的坏账率等重要指标,有必要的要求进行外部审计。这样可以增加政府对各公司运行情况的掌控,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

(六)监管机构应当要求平台对自己破产时如何处理未到期债权事先做好安排,并且定期向主管部门提交报告,以方便专管部门对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创新提前做好预案,防止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扩大。

综上所述,尽管P2P网贷有一定风险,但是整个行业不仅促进了民间资本的有效利用和流通,还给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新鲜的血液,使得面临资金困难的中小微企业得到及时的资金供给,整个行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因此,我们应该对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持包容、改进的态度,完善法律监管体系,进一步加强法律监督管理,充分发挥法律的指导调节功能,引导其向健康的方向发展。相信在未来P2P网贷行业在法律的监管调节之下会越来越规范,发挥巨大的潜能,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叶湘榕.P2P 借贷的模式风险与监管研究.金融监管研究.2014(3).

上一篇:关于乐嘉性格色彩测试结果的分析报告下一篇:初中生《三国演义》400字读书笔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