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新教师活动总结

2024-11-02

指导新教师活动总结(通用15篇)

指导新教师活动总结 篇1

新上岗教师指导性听评课活动总结

本学期XX小学又迎来了三位年轻富有朝气的新教师。为了使她们尽快进入角色,尽快走上正规化教学之路,进一步提升其业务素质,我校开展了指导性听评课活动,情暖新上岗教师。

教务主任孔令美制定了详细的计划,采取“一听课二讲评”的方式开展指导性听评课活动。“一听课”是借助学校公开课提升教学认识。学校安排每年级各学科教师准备学校公开课,新上岗教师参与循环听课,并在评课活动中畅谈感受,使她们在起步阶段具有一个良好的认识。“二讲评”指教导处成员组织教研组长听新上岗教师的课,然后针对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教师的授课素质、对教材的设计以及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指导。

此次听评课活动,使她们对小学课堂教学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尽快适应并胜任目前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为一名新教师,这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听课我逐步掌握了一些驾驭课堂的技巧。每次听完课之后,我都会认真总结,并试着将其他教师的优点应用到我的课堂教学当中去。”“通过评课,我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这为我指明了改进的方向。”赵XX和王XX两位新教师在评课活动后如是说。

指导新教师活动总结 篇2

一、内容的选择

《朋友,你好》是一首旋律简单、歌词直白、动作性强的短小歌曲,它创造了一个让刚入园不久的幼儿互相亲近、认识和尝试交往的音乐平台,因而非常适合小班初期的幼儿学习。新教师小许在教学内容上选择该活动,十分贴切。

二、目标的定位

【指导分析】集体活动的价值在于提升幼儿经验,如何有效地通过集体活动提升幼儿经验,目标的制定尤为重要。根据《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的精神,学前教育应注重过程,应与幼儿生活经验贴近,符合幼儿兴趣,满足不同幼儿的合理需求。因此,目标的制定也应符合以上要求。在教学活动目标的制定上,我指导新教师应关注幼儿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培养,相对淡化知识技能和活动结果。

三、活动的实施

★环节一

【指导前】教师出示卡通形象阿狸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并自由发言这是谁。幼儿说:这是狗,这是狐狸……教师问:他怎么了?(幼儿沉默)教师进一步追问:你们看它的眼睛怎么了?幼儿答:它好像要哭了。教师又问:它为什么会愁眉苦脸?(幼儿沉默)

【指导分析】教师首先应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幼儿,我会对这一卡通形象了解吗?这一卡通形象哭泣的造型是否直观?怎样的图片才是孩子熟悉的、有经验的呢?教师选用的图片是动物的形象,离幼儿的生活经验较远。教师应选用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为幼儿所熟悉的形象。因此,我建议新教师选用宝宝哭泣的照片,让幼儿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调动已有经验说说宝宝为什么会哭。

【指导后】幼儿的生活经验非常丰富:有的猜是因为没有玩具,有的猜是因为肚子饿了,还有的猜是因为被爸爸批评了所以哭,甚至还有的说找不到妈妈了。在精彩的回答中,幼儿还原了真实的生活。

★环节二

【指导前】教师开展“小动物找朋友”活动,并范唱歌曲《朋友,你好》。教师依次出示手偶小兔、小鸭、小青蛙,边唱歌曲《朋友,你好》边让幼儿观察:它们是怎么找朋友的。

【指导分析】请新教师先说说这个环节中自己是否有困惑,对于手偶的出示有怎样的想法。手偶的出示非常适宜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能够很好地抓住他们的眼球。但是3个手偶用同样的方式出示显得比较重复,我建议新教师思考:怎样用不同的方法出示每一个手偶,以激发幼儿的兴趣。比如,在出示小鸭子手偶时可采用猜谜语的方式———有只小动物,走路摇摇摆,身穿黄黄衣,叫声嘎嘎嘎;在出示小青蛙手偶时可以采用先看局部再猜整体的方式。

【指导后】在猜测小鸭子的过程中,幼儿从小企鹅猜到小鸡最后猜到小鸭子。他们通过自己对谜语的理解,层层递进地猜测到最后。当看到教师出示的小鸭子和自己所想的是一样的时,他们的兴奋之情一下子被点燃,参与活动的兴趣空前高涨。

从活动“朋友,你好”中,我体会到要对新教师进行有效指导,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⒈大胆“猜”“想”。

在新教师每次活动前,师傅首先要鼓励他们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思考、去“猜测”———如果我是幼儿我会怎么回答问题,然后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想”———我应该用什么方式来回应幼儿的回答,用怎样的总结来提升幼儿的经验。这样的“猜”“想”,有助于提高新教师对活动的把控能力和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2. 鼓励“问”“说”。

古人云:“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师傅要多鼓励新教师追问“为什么”或“怎么办”,让新教师在一步一步的“问”和“说”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3. 以“示”促“长”。

在新教师实施教学过程中,师傅对新教师不能处理的教学细节,要亲身示范,让新教师看到应该怎样处理,从而使新教师对整个处理过程更加清晰,并通过模仿师傅的方法获得提升。

4. 及时“反馈”“调整”。

亲子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篇3

在亲子教育指导中,教师要重视亲情教育功能的发挥,把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并以此作为促进婴幼儿身心健康、智能开发、人格完善的前提和保证。

根据婴幼儿情感发展的特点,我们在实施、指导亲子教育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亲子教育模式,即“三亲、三和、四自”教育。“三亲”是指距离要亲近,教育要亲切,关心要亲热;“三和”是态度要和气,方式要和顺,交往要和谐;“四自”是要让婴幼儿在自由自在中玩得开心,在自说自话中鼓励开口,在自作主张中逐渐开窍,在自由活动中变得开朗。

这一教育模式的实践使我们感悟到,只要深入研究婴幼儿的心理需要,给予适当的满足,就能建立起亲密、亲爱、亲热的亲子关系,也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我们因此有了这样的体会:亲子教育要以亲为主;亲而不教,也有成效;亲而又教,效果更好;不亲而教,等于无效。

所以,教师在对家长开展亲子教育指导时,应当采用以下教育策略:

一、现场演示,提高家长育儿的实际操作能力

现场演示是一种在具体活动的情境中对家长进行直接指导的过程。在亲子活动中,教师可以一边指导孩子游戏,一边简单扼要地向家长介绍为什么要这样做。家长会根据教师的要求,采用教师介绍的方法,尝试着和孩子一起做游戏。教师则进行巡回指导,及时表扬已掌握操作要点的家长,同时对一些方法上有误的家长及时进行纠偏。在活动结束时,要向家长介绍本次活动的内容、操作的材料和方法、指导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家长直接体验、直接调整,并得到直接反馈。

在这种现场操作演示中,家长与教师可以在活生生的师生互动、亲子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教师可以针对家长的困难,作全面深入的回应性演示。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将一些婴幼儿在现场表现出的随意、偶发但有价值的行为剥离出来进行剖析、梳理,让家长看到婴幼儿这些随意、偶发行为背后所潜藏的教育契机。

二、引导家长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亲子活动现场演示受客观条件制约,不可能天天进行,而家长对孩子的教养却是可以天天进行的。教师可以引导家长养成写教育随笔的习惯,把日常教养中发生的疑难情境拍摄或用文字记录下来,并定期组织家长对发生的育儿困惑事件、实践中的做法进行分析讨论,请家长各自发表看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由教师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确定切实有效的指导策略。

三、促进家长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小组交流是一种根据家长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而开展的小型的家庭交流活动。一般来说,适宜组织5~6户家庭及教师参加的小型群体集会,给同龄宝宝的父母们提供一个交流各自育儿经验和解除困惑的平台。通过这样的集会,家长们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他们的育儿水平。

四、讲座咨询,转变家长的育儿观念

家长教育观念是家庭育儿能否成功的核心成分。育儿观不仅制约着家长作用的发挥,还决定着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的目标、态度、方法,并影响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最终影响婴幼儿的健康发展。而正确的育儿观不是自发产生的,开展定期定点的讲座咨询活动,可以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因此,我们经常请幼教专家举办针对家长的育儿讲座,对转变家长的育儿观念、提高他们的育儿水平,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作者单位:河南南阳市第一实验幼儿园)

指导新教师的工作总结 篇4

我班这学期的配班教师就是一名新教师——葛利利,她的基础很好,虚心肯学,一点就通,业务和思想素质都较优秀。经过一学期的培养和指导,该教师在教学方法、备课、课堂教学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成绩显着,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和好评。我在指导上采取了如下的做法:

1、根据培养计划,坚持每周听两节课,并认真分析,与葛老师讨论,鼓励她写课后反思;利用业务学习时间与她共同学习教学工作理论和经验,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利用本园教研活动,听其他教师的公开课吸取其优点,弥补自己教学上的不足。

2、指导新教师把新课程理念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一学期下来她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从她的备课和教学中都可以看到她在思考、在实践。如何真正的让幼儿学会学习的方法、技能、终身受益的本领,她在积极地探索。她的公开课反映了她一学期以来,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方面的进步。最令人欣慰的是,她在课堂上,对幼儿循循善诱,耐心帮助,幼儿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个个都愿意参与教学活动。

3、带领她融入到集体当中,了解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应该如何开展,一学期下来,她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

指导新教师活动总结 篇5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践,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而该活动总结阶段是综合实践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学生充分表现和展示自我的一个舞台。学生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可以展示自己和小组的成果,发表自己和小组的观点,表达自己的体会和感悟。那么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总结阶段怎样指导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交流,如何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总结报告,都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此,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指导鼓励学生多样化表达活动成果。

成果的表达方式的多样化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自主性、开放性的特点。展示交流既是对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的一个小结,也是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学习和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活动主题不同,活动过程和方法也有差别,展示形式也多种多样。最常运用的有如下几种形式:

1、充分利用教室,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展示

在活动中可引导学生进行展示性评价,使学生将实践活动中的丰富体验与收获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出来,满足学生对评价的需要。如将学生活动中的照片贴出来,办一个摄影作品展,或者将搜集到的相关知识资料办成手抄报展示出来,也可在班上设置小制作橱窗、进步展示等。此外,还可设置一个问题专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遇到或发现什么问题、有什么新的设想,可将其直接写在专栏里,其他同学可一起参与讨论并探究。

2、开展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丰富的过程性体验

当一个主题活动或某一个阶段活动结束后,综合实践活动进入展示交流阶段,教师要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如指导学生将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故事,编成小品、快板、舞蹈等节目汇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学生成果展示交流形式多样,有时展示调查报告、有时展示反思日记、有的展示手抄报、有的展示手工制作,通过展示,充分表现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丰富的情感体验。

3、开展讨论会,引导学生将活动进行拓展

随着活动的展开,学生会遇到许多的问题,因此,可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讨论,使一些有问题的学生在听取大家的意见后,将活动不断深入下去。如,(————————————————)帮助他解决了遇到的问题。这样,通过讨论,将活动进一步进行了拓展。

二、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总结报告

每一个主题活动后,都要组织学生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总结,撰写活动报告。通过撰写活动总结报告帮助学生从自己体验过和经历过的事件中来领悟因果关系,对因果关系的领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客观地辩证地看待事物发展的价值观,对活动结果的认识才可能形成正确的和积极的看法综合实践活动一般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小组活动方案应由组内人员共同商议完成。教师在指导学生在确定活动方案时一定要考虑它的可操作性,提醒学生考虑活动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活动形式如涉及调查、采访,要指导学生设计好调查和采访提纲,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预设,找到解决的方法。人员分工时,要考虑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人尽其才,优势互补。力求做到将所

锦屏初中新教师宣誓活动总结 篇6

根据县教体局[2013]285文件,关于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组织新任教师宣誓仪式的通知精神,我校于2013年9月10日,利用升国旗的机会,在国旗下隆重举行新教师宣誓仪式。此次活动由我校校长刘景慧同志主持,全体师生参加。宣誓结束后,学生代表为新教师佩戴了红领巾,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老同志代表霍蕊珍同志致辞,刘校长就两位新教师表示热烈的欢迎的衷心的祝贺。宣誓活动在庄严的国歌声中举行。

此次宣誓活动,让新来的两名教师深刻认识到教育这个岗位的神圣和伟大,进一步明白了自己所肩负的重担——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活动结束后,两名新同志一致表示,愿将他们的满腔热血和毕生精力奉献给党的教育事业,自觉接受学校、学生、社会的监督与批评。

马营镇锦屏初级中学

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篇7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

从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我们知道, 虽然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十分有限, 但却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能力, 他们会将有限的经验进行超常规的组合, 以达到表现自己心中世界的目的, 因而常常会表现出神奇的创造力。然而, “作为生命特定时期的产物, 儿童美术短暂而炫丽, 失去珍爱与引导就会自生自灭。”因此, 幼儿的绘画活动不仅是孩子自我本能的一种活动, 而且还是对周围世界认识的反映, 同时又是孩子表达情感、态度、创造力的手段。它在“引领孩子感悟美的同时也为他们开启了心智之门, 在艺术创造过程中获得的审美体验、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 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思维方式和人格特征。”

然而, 在当前的幼儿园绘画教育实践中, 有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如表现在教学过程中, 往往是老师讲、幼儿倾听, 老师示范、幼儿模仿;表现在教学结果方面, 往往是重视绘画的结果———作品, 而忽视让孩子在绘画活动过程中获得快乐、美感、创造, 将绘画活动功利化, 以绘画考级活动取代一所幼儿园绘画教育教学的质量, 甚至提高到素质教育水平的高度。在这样的前提下, 我们往往会发现, 在一些看似生动的幼儿绘画作品中常常会不自觉地看到一些成人的笔迹;而一些所谓的幼儿绘画大赛似乎已经陷入了某种特定的模式而不能自拨。这些现象的产生, 很大程度上是教育者在观念上忽视了绘画这种教学形式对孩子在个性乃至全面发展方面独特的影响作用。

由此可见, 我们在指导幼儿进行绘画活动时, 要将绘画活动作为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 确立“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画家”的教育理念, 不要随意扼杀孩子的创造意识, 注重孩子通过绘画活动来认识事物, 促进智力的发展, 同时让孩子通过绘画活动感受美、发现美和表现美。

二、要为幼儿选择适合的绘画内容

1. 选择幼儿感兴趣的绘画内容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 只有当幼儿对学习对象有浓厚的兴趣时, 才能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才能进一步使其进行丰富的想象, 从而发展其创造力。《纲要》在艺术教育改革中强调“幼儿艺术活动以幼儿为本, 强调主动性, 改变幼儿被驱使进行艺术活动的被动地位。”对于幼儿来说, 他们感兴趣的一般是他们周围所熟悉的事物, 如水果、蔬菜、小动物、家人、班上的小朋友、动画片中的人物形象, 等等。作为教育者, 要以这些孩子所熟悉的事物作为绘画的基本要素,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丰富的想象、创造。而假如教师让孩子一开始就画一些几何图形, 以让孩子接受正规绘画训练, 势必抑制孩子们学画的兴趣, 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甚至会对学画失去信心, 产生厌恶感。

2. 选择能够给幼儿以想象空间的绘画命题

幼儿绘画注重想象、创造的特点决定了在决定绘画命题时必需将这个命题是否有利于进行丰富的想象、创造作为选择的重要依据。根据这一依据, 我们在组织幼儿进行绘画时, 往往会从幼儿的兴趣出发, 为幼儿选择诸如“未来的房子”“会变的饼干”“我喜欢的糖果”等命题, 这些命题虽然具有不确定性, 却为幼儿的想象提供了依据, 他们既不受具体某一事物的限制, 又不是凭空想象, 也不受是否对错和是否像与不像的局限, 极大地拓展了幼儿想象的空间, 培养了幼儿的创造能力。

三、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开展创造性绘画教学活动

1. 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

幼儿的绘画活动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积极重构的活动, 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则有赖于我们成人的帮助与引导。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体现在幼儿园绘画教学活动中更是如此。大自然和大社会中美丽的景物、美好的事物、无时不在, 无处不在, 关键是我们如何引导幼儿走进自然, 感受生活, 让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有一次, 外面飘起了雪花, 对于中班的孩子们来说, 看到雪花的经历不是很多, 因此, 我当机立断, 中断了当时的教育活动, 而让孩子们走到户外, 与雪花来一个“亲密接触”:看一看, 雪花长什么样子, 是什么颜色;接一接雪花, 雪花变成了什么;尝一尝, 雪花是什么味道;学一学, 表现出雪花在天空里飘落时优美的舞姿;一起堆个小雪人, 和小朋友们交朋友。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 孩子们对雪花有了深刻的认识, 也有了深厚的感情, 然后在组织幼儿进行绘画活动时, 孩子们对绘画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画面内容丰富, 每个孩子的作品都有自己的特色, 在组织作品讲评时, 孩子们畅所欲言, 充分表达出了自己的想法。

2. 适当运用范画

从幼儿园绘画教育目标来看, 绘画活动应当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活动, 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启发、鼓励幼儿画出富有创造性的作品, 而模仿是幼儿的天性, 因此,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 有好多老师习惯性地先出示教师的范画, 再一笔一画地进行讲解画法, 然后再让幼儿进行自己的绘画活动, 结果便是三十几个幼儿的绘画作品如出一辙, 毫无创造性可言。长此以往, 还会造成幼儿对教师范画的依赖、绘画手法上的放不开和构图布局方面的固定模式, 从而抵制了幼儿的创造力的发展。应当承认, 范画对幼儿掌握绘画技能是有帮助的, 因此, 笔者认为, 首先, 是当幼儿绘画过程中出现难度较大的细节时可以适当使用范画, 以让幼儿掌握绘画技能;其次, 是可以出示多幅不同风格的范画让幼儿欣赏, 以起到拓展幼儿的思路、丰富幼儿的想象的作用;最后, 切不可以幼儿的作品与教师的范画是否相似作为评价幼儿作品好坏的标准。

3. 运用游戏的方法组织绘画教学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 虽然绘画活动主要是一种动手操作的活动, 但同样可以通过丰富的游戏活动来参与或完成这个活动, 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在中班绘画活动《有趣的饼干》中, 教师与幼儿每人都手拿一块圆圆的饼干, 让幼儿想象圆圆的饼干象什么?孩子会说出如“太阳”“镜子”“泡泡”“月饼”等物品;教师然后毫不犹豫地在饼干上咬了一口, 也要求幼儿也在饼干咬上一口, 然后又让幼儿进行自由想象, 现在的饼干的样子象什么?幼儿这时会想象出如“月亮”“叶子”“嘴巴”等物品。连续三四次的活动过程进行后, 直到饼干不见, 幼儿一边吃着饼干, 一边进行着自由的想象, 觉得新鲜刺激又好玩, 在这样的情绪带动下, 教师要求孩子将想象出来的各种形状画下来, 并互相连接起来, 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最后每个孩子都能画出一幅富有特色的画面。

4. 鼓励幼儿进行幼儿自由创作

绘画活动是一种创造活动, 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启发、鼓励幼儿创造新异的作品。因此, 在组织绘画教学时, 首先, 是在绘画的内容上鼓励幼儿进行丰富的想象和创造。要不断开阔幼儿的思路, 活跃他们的思维, 让他们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创造想象, 使幼儿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其次, 是在绘画的形式上, 可以为幼儿提供多种绘画工具和材料, 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自由选择, 从而使幼儿不受特定绘画手法的限制而进行自由大胆的表现。再次, 可以在作画的方式上有所变化, 如让幼儿自由组合进行合作作画, 或是教师讲一个故事的前半部分, 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故事的后半部分, 这样的绘画形式为幼儿所感兴趣, 也使幼儿得到了更为全面的发展。

5. 重视教师的巡视指导

教师的巡回指导的根本目的是在于激发幼儿再创作的兴趣, 充分唤醒幼儿潜在的创造意识, 渗透审美意识及审美能力的培养, 促进幼儿更好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因此, 教师的巡回指导是绘画活动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在发现幼儿绘画中存在的问题时, 要注意用得当的启发性语言, 随时引导幼儿回忆、提取与本次活动相关的经验, 运用已有的相关技能, 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同时, 要及时帮助幼儿解决操作活动中遇到的技能障碍。

6. 让孩子在绘画过程中获得快乐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画画, 他们喜欢在毫无约束的氛围中, 利用手中的画笔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常常喜欢用画笔把看到的美景画下来, 在绘画过程中, 不仅锻炼了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 还锻炼了动手的能力, 感到绘画既好玩又开心, 得到了最大的快乐。“喜欢”是想学的动力, “兴趣”是喜欢的升华, 从兴趣到乐趣是成功的必经途径, 作为教育工作者, 就要让孩子通过绘画活动使孩子获得最大的快乐, 在绘画中快乐成长, 而不是把孩子参加绘画大赛、绘画考级作为绘画教学的目标。

7. 组织幼儿进行“讲画”的活动, 让幼儿运用自己的语言对绘画作品进行表达

幼儿的绘画作品是现实生活在孩子们的幼小心灵里留下的最美好的映象, 是他们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这种体验和感受是成人所体验不到的。在绘画过程中, 他们有时会采用将有限的经验进行非常规的组合来表现自己所要表达的愿望, 因此他们的作品往往会表现出稚嫩、直白、大胆和神奇, 从而在很多时候并不为成人所理解。其实, 一幅画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他们的一篇作文, 一个故事, 因此, 如果不将它表达出来, 这篇作文或故事也许永远不为其他人所理解, 而如果让他们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表达, 则不仅可以让成人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还可以激发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让他们表达作品所赋予的情感, 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无疑是有益处的。

8. 利用艺术作品中审美要素互相贯通的特性开展创造性绘画教学活动

艺术作品中的审美要素是指艺术作品中符合美的规律、能引起主体审美反映或美感体验的那些形象化特征。如文学作品中词汇的优美精巧、句式的整齐连贯、情节的起伏跌宕, 音乐作品中旋律的优美动听、节奏的抑扬顿挫、曲式的重复变化, 舞蹈艺术中动作的张驰有度, 美术作品中色彩的鲜艳夺目、线条的疏密有序、构图的对称均衡, 等等, 所有这些无不给人以美的感受。而艺术审美要素虽然依托的载体不同, 却能表达出相同的审美意境, 使人感受到相似的审美情感体验。如绘画中的绿色象征着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给人安全、温馨、宁静、纯真的感觉, 弯弯的曲线则给人以柔和、流动、委婉、轻盈、优雅的感觉, 这种感觉完全可以通过音乐的旋律或是舞蹈的动作来进行表现。所以, 通过文学、音乐、舞蹈等不同的审美活动来开展创造性绘画活动在幼儿园开展创造性绘画教育活动成为可能。如我们在大班开展了波洛克的印象画《会聚:第十号》的欣赏活动。由于这幅著名的绘画作品中并没有特定的人物形象, 有的只是由各种线条、形状、颜色组成的多种不确定的图案, 因此, 在组织教育活动时, 教师将重点放在如何体验作品所表现出的艺术审美要素上面, 如让幼儿用自由创作的身体动作来表现这幅画面的色彩和线条、用丰富的词汇来形容这幅画、用合适的音乐来匹配这幅作品等, 幼儿通过不同艺术形式来表达出对这幅画的感觉以后, 对这幅画的艺术特点有了最直观的体会。最后一个环节, 就是让幼儿运用各种绘画材料来创作自己的抽象画。在孩子进行自由创作的过程中, 孩子不受材料、形式、构图的局限, 每个人都创作出了自己的抽象画。在整个的活动过程中, 孩子不仅对艺术的审美要素有了最直接的感受, 而且使自己的创造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讲评活动

当幼儿认真地完成了一幅绘画作品时, 总是希望老师能给予表扬, 因此对于幼儿的作品进行讲评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 首先, 教师是要怀着一颗童心去感悟幼儿的作品。他们的小手还十分稚嫩, 画出来的线条不够流畅、完美;他们的认识能力有限, 所画的画面往往会形象荒诞、奇特、不合常理, 不符合逻辑, 但这正是幼儿绘画作品的可爱之处, 它所展现的魅力是成人所望尘莫及的。其次, 要会对幼儿的绘画作品进行讲评。如讲评要面向全体幼儿, 力争使每个幼儿感到其作品被其他人所认识、所欣赏的快乐, 使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讲评时要将重点放在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情趣、想象力和创造力上。再次, 要运用多种讲评方式。如不仅要重视教师对幼儿的绘画作品进行讲评, 还要重视幼儿之间的互评, 要让幼儿人人参与, 积极发表看法, 集思广益, 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或者可以将幼儿的绘画作品张贴或悬挂, 让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上画了些什么内容, 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从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激发幼儿的创造愿望。

摘要:幼儿绘画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艺术造型活动。从教师的正确儿童观、教育观的树立、绘画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讲评活动的开展等几方面, 阐述了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幼儿绘画活动,教师,指导策略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幼儿发展与教育评价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2]陈铁桥.幼儿画创作开智法.辽宁美术出版社, 1996.

[3]胡珮.真实的震撼——中国儿童美术的未来思考.美术, 2003, (6) .

[4]胡珮.根深蒂固——儿童美术与文化传承.美术, 2004, (6) .

教师指导小班幼儿生活活动的策略 篇8

小班幼儿的理解能力还较弱,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思维具有具体形象化的特点,指导过程中应着眼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基于幼儿当前生活活动的情景和对幼儿的细致观察,指导语言应简洁、明确、具体,并配以示范动作。作为教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时时刻刻做一个有心人,不断地去观察幼儿的行为,并在观察的基础上去发现适合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策略,通过观察得来的策略才是适合孩子的,才是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活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的本身。

关键词

理解能力 生活活动 入园

对于刚入园不久的小班幼儿来说,生活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餐、盥洗、午睡等活动对于自理能力还较弱的小班幼儿来说,有着一定的挑战性。这一阶段是幼儿形成积极自我的关键时期,幼儿正是在自己动手做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有效指导小班幼儿的生活活动不仅能帮助幼儿解决入园焦虑问题,也可以帮助幼儿愉快地参与幼儿园集体生活。我们班级的绝大部分幼儿经过一学期的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有所提高,能够在老师的提醒下自主用餐、安静的午睡,在老师帮助下穿脱衣服、如厕。经过对本班幼儿生活活动状况的思考,笔者认为,有效指导小班幼儿的生活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运用儿歌和游戏增强生活活动的乐趣

把生活活动的要求融合在简单有趣的儿歌里,孩子通过学学、念念,不知不觉地懂得了粗浅的道理,掌握了简单的动作技能,学习遵守简单的生活常规。比如,为了帮助幼儿掌握洗手的步骤,我们引导孩子学念了“洗手歌”,一到洗手的时候,就会听到盥洗室里有的孩子边洗手边念“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指缝里搓一搓,大拇指转一转,手指尖转一转、小手腕转一转”,洗手歌不仅帮助孩子们记住了洗手的步骤,还增添了不少乐趣。

除了儿歌,情境化的游戏活动对幼儿也有巨大的吸引力。针对有的孩子不喜欢自主吃饭,习惯让成人喂的情况,我们在区角里投放了“喂小动物”吃豆子的材料,很多孩子喜欢玩这个游戏,他们会小心翼翼地拿调羹将豆子喂进小动物的嘴巴里,开始的时候会有豆子掉出来,喂的次数多了,孩子拿调羹的动作就变得越来越熟练了,一到午餐或点心时,等着老师和阿姨喂的情况减少了,很多孩子建立了自己拿调羹吃饭的信心。

二、通过简洁、清晰、具体的语言引导幼儿

小班幼儿的理解能力还较弱,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思维具有具体形象化的特点,指导过程中应着眼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基于幼儿当前生活活动的情景和对幼儿的细致观察,指导语言应简洁、明确、具体,并配以示范动作。

比如要想让幼儿掌握正确取用餐具的方法,我们通常会边示范边清晰说清楚要求“拿杯子和碟子的时候请排队,要一手拿杯子,一手拿碟子,小杯子和碟子不要放在一起。”指令说出后,我们会细心观察指导后幼儿的表现,当发现有的幼儿仍然把小杯子放在碟子上面时,我们会给予提醒和示范,及时帮助孩子掌握取用餐具的方法,只要幼儿努力做了,我们就给予肯定,肯定时会说的很具体,比如“你做的很好,刚才拿杯子的时候都知道排队了,拿杯子和碟子时两只手分开拿会更卫生。”如果幼儿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我们会让他给大家做示范或者由教师描述他的做法,引发同伴的效仿,以便帮助更多的幼儿掌握,这种方法会让孩子自豪感十足,下次再拿餐具时用正确方法取用的几率会有所增加。

三、及时进行评价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生活常规

及时的发现并评价幼儿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强化作用,在指导过程中,当发现某一不良习惯存在普遍现象时,采取集体讲评的方式进行纠正是一个有效的办法。比如每到自由活动玩自己玩具时,由于新生小班幼儿兴趣持续时间较短,规则意识还没有巩固,很多孩子在玩自己玩具时,玩了一会儿,就会拖着椅子到处走,丢掉自己的玩具,拿玩具柜上的玩具玩,有的孩子玩的兴奋时会大声喊叫。这时,我们立刻采取了“放音乐收玩具”的措施,等幼儿集中起来后,我们会问“孩子们,你们知道为什么玩了那么短的时间就收玩具了吗?”在孩子议论之后,我们就会将原因告诉幼儿,然后引导孩子们一起商量出自由活动的规则,例如应该“找一个空的地方,坐下来安静的玩自己的玩具,玩好了之后要将自己的玩具送回家”。之后,如果再出现较多幼儿没有遵守规则的现象,我们就会采取“立刻收玩具”的方法进行讨论,重复几次之后,幼儿关于自由活动的规则意识便建立起来了,拖着椅子走或者大声喊叫的现象减少了很多,现在孩子们自由活动时规则意识增强了,活动进行地更加井然有序了。

在集体讲评之后,我们不仅关注全体,还会加强对个别幼儿的关注,对于做的比较到位的幼儿,我们会给予及时的肯定,这时会引来其他孩子的纷纷效仿;对于还没有掌握方法的幼儿,我们会通过再次示范,手把手的帮助他掌握新方法。当幼儿有进步时,我们会及时发现,并通过“代币制”对孩子的良好行为进行强化。

四、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纠正不良习惯

当发现幼儿有不良行为时,我们会采取照片反思、录像回顾、对比观察、现场感知等多种形式及时评价幼儿的生活活动。例如,“便后冲厕”是小班孩子应当养成的如厕习惯之一,但每次如厕之后,总会发现有孩子忘记冲马桶。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并没有直接帮孩子冲掉,而是采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是“现场感知”,即请孩子集中到盥洗室,让他们通过“对比观察”的方式,自己去发现没有冲掉的马桶。第二种是“照片反思”的方法,将如厕后的现场进行拍照,然后请孩子观看照片,共同讨论“便后应该做什么”。在此基础上,我们再用儿歌“干净的小马桶”进行总结提升,之后对于及时冲马桶的行为通过各种方式予以表扬,不断强化,一段时间以后,脏脏的马桶就不见了,孩子们养成了便后及时冲厕的好习惯。

以上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运用,例如穿套头衫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为了帮助孩子掌握穿套头衫的方法,午睡时我们拍摄了一段录像,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帮助幼儿回忆穿脱套头衫时有哪些困难,让自理能力较强的幼儿介绍自己成功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边示范边用清晰、简洁、具体的语言总结出怎样才能成功穿套头衫的。之后,引导幼儿边念儿歌“我会穿衣服”边学习穿套头衫的方法,在孩子掌握方法之后,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并给他在集体面前示范的机会,各种策略的综合运用可以提升效率,更加有效的帮助幼儿进行生活活动。

指导新教师活动总结 篇9

——活动总结

新的学年,新的希望。各社团纷纷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招新活动。为壮大未来教师协会的规模,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教师协会的明天。未来教师协会也进行了本次招收会员,吸纳贤才的活动。

2011年10月20日12:00开始,随着招新场所等一切事宜准备妥当,正式揭开了本次活动的序幕。在各部长、副部的积极配合下,传单发放及协会宣传讲解工作在希望林立即展开。不一会儿,未来教师协会招新场所就被蜂拥而来的报名者包围,场面好不热闹。副会长刘向承微笑着耐心的对即将成为我协的新会员们一个个进行讲解,会长郎钱燕也细致认真的指导他们进行报名。大家见此场面都非常兴奋,更加卖力地为协会宣传。这时候,各社团的招新也在火热的进行。各种宣传单到处可见,宣传的呐喊声、讲解声此起彼伏。面对激烈的竞争,未来教师协会的干事们也不甘示弱,积极的对来者宣传和讲解。来协会的报名者也愈加增多。

下午14时至16:30,来希望林参加社团的人相对有所减少。未来教师协会的成员们也毫不气馁,依然坚持着亲切的对来访者宣传、答疑。到吃晚饭的时候,虽然大家都又累又饿,却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甚至还把宣传架搬到了希望林路口,对参看者亲切的讲解我们未来教师协会的历史、名声和具体的活动等。由于大家的宣传很得力以及未来教师协会的影响力,以至于在19时活动快要结束的时候还来了一大批慕名前来的报名者。

大家又齐心协力的搬运归还了借来的各样物品,打扫完招新场地,开了小小的总结会议后,本次招新活动圆满落幕。

本次活动的优点:

1、大部分工作人员都能按时到达活动的工作岗位,离开工作岗位时能够做到请假;

2、协会内的干部在活动开展期间都表现得非常热心,极具亲和力;

3、大家对新会员的提问都能够做到准确且及时地回答,即使是回答过数十遍的问题也显得不厌其烦;

4、各个部门配合得非常好,部门之间能够协调工作;

5、收缴会费的干部、登记新会员名单的干部表现得很认真、细心;

6、场地面前有介绍本协会真实活动的照片,在一定程度上为参观者入会起到了极大地宣传作用。

本次活动的缺点:

1、部分干部工作未做到尽善尽美,少数人有偷懒现象;

2、活动位置未选好,导致部分新生未看见招新地点;

3、活动场地面前无明显的“未来教师协会”的招新标志,在一定程度上对宣传不利。

指导青年教师活动记录 篇10

指导时间:20xx年xx月xx日

被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

指导主要资料:课堂教学的策略及技巧

1、要让全体参与原则。

课堂教学要让每一个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任何一个同学的任何一个提问都是有价值的,都是教师思考的力量。课堂教学学生提出各种各样问题是学生的动力,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师要不拍学生提问题,要随时做好回答学生问题的准备。

2、课堂教师能够让学生接话插嘴

传统的教学只能让学生洗耳恭听,学生回答问题必须先举手,允许后才能够发言,不经允许视为“接话”和“插嘴”。这样学生的心里没有一点自由,教师应当解放思想,允许“接话插嘴”。

3、课堂课堂要实行民主化

指导新教师活动总结 篇11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指导;教师维度

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事关活动的成败、学生的收获等,因此,教师的有效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7-9年级)》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指导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管理者。郭元祥也认为教师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学生需要教师的指导必然要求关注指导的有效性。教师的有效指导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指导学生活动中的活动方法;二是指导学生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协助学生建立科学研究活动规范;三是给予学生情感支持,关注活动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并鼓励和支持学生突破难关,找到应对策略。同时,教师的有效指导也要把握好适度性、针对性、擅反思的原则。

一、教师维度存在的问题

1.课程理解程度不够

综合实践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程度不够,需要加强理论学习。集中表现在教师对活动课程内涵、目的与意义缺乏理解,将综合实践的四大领域孤立起来。同时,许多教师不能摆脱学科课程束缚,认为综合实践课也是以传授知识为主。

2.教师定位角色不当

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协调者,不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但是由于教师的观念尚未完全转变,沦为学生活动的“旁观者”和“游离者”以及学生创造力的“抹杀者”。

3.教师能力有待提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开发课题、研究课题、组织协调、师生合作、评价反思等较高要求,而教师由于深受传统教学模式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能力提升严重滞后。

二、教师应采取的应对策略

1.加强理论学习,全面提升素养

由于教师对综合实践课程理念、教育观念理解不到位,因此在活动指导中出现了问题。教师需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意义等理论知识,通过不断学习来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多向身边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多参加各类培训,这样才能在今后加以改进。同时,教师也要不断优化自身的能力结构,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提高。

2.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计划制定能力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解知识再通过练习来巩固,缺乏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2001年7月由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改革要改变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的心理加工过程,学生建构知识最有效的办法之一便是让学生主动提出、分析及解决问题。教师提供必要指导、提出建议并给予鼓励。

3.活动主题要贴近生活、符合实情

生活是学生最大的实际,学生选择的问题如果能与生活相结合,将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所选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知识、能力特征。活动主题要具备研究价值,能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活动主题也应具备适当的难度,不宜过难也不宜过简单。教师还要实地考察学生开展活动所需的场地、材料是否具备,并且在活动前将所需研究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灵活选择使用,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4.交流展示要尊重学生,鼓励多样化

活动的交流展示既是总结又是激励学生开展评价与下一阶段研究的重要基础。郭元祥认为,综合实践教师要激发兴趣、规范指导、关注过程、协助改进、学会倾听。综合实践的开放性、自主性与探究性决定了展示形式必然是差异化与个性化的。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得以自由发挥各自的爱好与特长。交流展示的内容与形式鼓励多样化,让学生说出独特体验,给学生个性化的施展提供舞台,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

5.注意引导学生反思与全面评价

学生的反思习惯需要学生在活动开始阶段就要养成。让学生对整个活动过程、活动结果反思,总结遇到的有趣、困难、感动的事情以及总结的收获与预期目标的差距。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我评价,做到反思与评价结合,可以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与家长评价等相结合,也可以制定评价量表让学生能对照尺度来自评,从而全面反映学生的活动表现与收获及成长历程。

目前,受应试教育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面高效开展还面临诸多客观因素的困扰。但是,作为综合实践教师,我们要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努力,毕竟方法比困难多,坚定自己的信念,踏实走好脚下的每一步,促进每一位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05-211.

[2]洪明,张俊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导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52-159.

[3]玛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63-169.

[4]郭元祥.综介实践活动呼唤教师的有效指导[J].教育科学研究,2006(8):26.

指导新教师活动总结 篇12

一、通过材料指导

区域活动中教师主要的指导策略就是通过材料实现活动目标, 通过材料的不断丰富与加深引导幼儿有序地发展。 如在小班益智游戏中, 上学期教师投放了9 块、12 块的卡通拼图, 幼儿每天都抢着去玩。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以及能力的提高, 这样的拼图已不能满足一些能力强的幼儿, 他们觉得很简单, 很快就能拼完。 于是到了下学期, 教师又投放了28 块、40 块的拼图, 让能力有差异的幼儿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促进其发展。

二、通过同伴指导

区域活动中, 幼儿会自觉地进行分组, 三三两两一起游。 所以,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其同伴之间的关系进行适宜的指导。

( 1) 相互学习和模仿。 幼儿在区域游戏时经常会相互模仿, 因此, 游戏活动也会随着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模仿不断出现新的创意。 如小班幼儿在美工区游戏玩橡皮泥时, 一个幼儿做了“ 一盘元宵”就开始“ 吃点心”游戏了, 其他幼儿纷纷效仿, 美工区游戏很快有了新的玩法, 幼儿们玩得可带劲了。

( 2) 由强带弱互帮助。 相互学习的情况在幼儿之间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 所以在区域活动中很自然就形成了由强带弱互帮助的学习状态。 如在大班美工区游戏绘画时, 有些幼儿经常会坐着不知道画什么, 或是漫无目的地随便乱画, 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幼儿之间相互交流, 一起画。 一组中只要有一两个幼儿绘画能力较强, 这个组的整体绘画水平就能很快得到提高。同时, 幼儿之间的由强带弱、相互学习能力也在绘画活动中得以体现。

( 3) 学会分工与合作。 利用同伴资源, 学会分工合作, 最后共同完成任务是教师指导很有效的策略。 由于同伴之间比师幼之间更容易沟通, 所以, 对于中、大班幼儿的区域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共同任务, 启发幼儿做出合理的分工, 合作完成。 如在中班建构游戏中, 几名幼儿拿着积木扔来扔去, 教师走过去问他们:“ 想不想搭建我们的幼儿园? ”幼儿听到后兴趣很浓, 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接着, 教师又问:“ 那我们的幼儿园都有些什么? ”“ 你们几个怎样分工、 怎样合作才能一起搭建美丽的幼儿园呢? ”由于教师帮助幼儿尽快地确立了共同搭建的主题, 让幼儿更有效地进行分工合作, 所以推动了幼儿建构游戏的有效开展。

( 4) 解决冲突与矛盾。在共同游戏时, 幼儿的想法各不相同, 当他们发生争执的时候, 要想使游戏能够继续下去, 必须有人要做出让步, 并且要妥善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 幼儿会学到协商、退让、轮流、遵守规则, 还有交往技能, 发展出友好的同伴关系。

三、通过参与指导

在区域活动过程中, 最有效的指导策略就是教师参与幼儿的活动, 作为玩伴的身份指导幼儿的操作活动或游戏活动。 这种指导方式简单又自然, 不会给予幼儿压力和距离感, 又能更真切地感受和了解幼儿的想法, 使指导更有针对性、更有效。 教师参与幼儿活动有以下两种方式:

( 1) 平行介入指导。 所谓平行介入的方式, 是指教师和幼儿一样, 平等地去玩区域里的玩具和材料, 不直接和幼儿发生交往活动, 即各玩各的。 有时候教师还可以边玩边自言自语。 因为幼儿的模仿能力强, 教师的玩法很容易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 从而引导幼儿的操作方式。 一般来讲, 建构区、美工区、阅读区等区域活动都很适合教师采用平行介入的方式。

( 2) 交叉介入指导。 所谓交叉介入, 是指教师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活动, 与幼儿共同游戏, 在游戏的情景中了解幼儿的游戏情况, 展开师幼互动, 引导幼儿游戏的进展。 教师一般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 可以根据幼儿游戏情节的进展, 灵活地借助游戏的语言或行为, 帮助幼儿丰富游戏内容和情节, 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

四、通过讨论指导

中大班幼儿不仅表达能力强, 而且有自己的主见,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活动前的讨论帮助幼儿增强活动的计划性和目的性;通过活动过程中的讨论丰富幼儿的活动内容, 及时解决活动中的小困难、小冲突;通过活动结束后的讨论, 帮助幼儿分享成果, 提升共同经验。

( 1) 活动前的讨论。 活动前的讨论重点是帮助幼儿逐渐增强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同时帮助幼儿获得别的幼儿丰富想法的启示, 逐步提高幼儿的自主学习和构建能力。 教师要避免把活动前的讨论演变成纪律要求。

( 2) 活动中的讨论。 幼儿在区域活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导致活动无法顺利地进行, 如因纠纷无法实现计划, 因困难放弃活动, 因发展水平限制导致不向前发展……教师可以随时组织小组幼儿进行讨论, 寻求解决的办法。

( 3) 活动后的讨论。 区域活动结束时,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集体分享和讨论活动, 帮助幼儿展示成果, 获取同伴的经验资源, 提升全体幼儿的经验水平。

参考文献

[1]董旭花.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的有效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参考, 2015 (04) .

指导青年教师活动方案 篇13

展示青年教师爱岗敬业风采,锻炼提高教学能力和演讲水平,为培养未来教育家做好准备。

二、演讲主题

“我最得意的一件教育故事”。以一节高效的`课堂让学生收获满满,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兴趣盎然,一次个别辅导让学生转变思想,一次有效家访让家长同步教育,一次实践活动让学生自我探索,一个教育行为让学生得到改变等等为例,围绕主题自拟题目,讲一则故事。

三、演讲要求

主题鲜明深刻,事例真实感人,蕴含教育规律,体现教育情怀。

四、参赛选手条件及活动时间

(一)各中小学校、幼儿园组织40岁以下优秀青年教师参加演讲比赛活动。

(二)演讲比赛分教研组预赛、初赛、决赛三个阶段:

1、预赛(4月16日—4月26日)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40岁以下教师每人讲一则教育故事,对内容丰富、事迹感人的`故事进行一次讨论、重构,使其条例清晰,显现教育意义,熟记故事内容、训练演讲技巧,参加学校初赛。

2、初赛(4月27日—4月30日)学校按照比赛规则组织校级演讲比赛,按40岁以下教师20%比例推荐参加区级比赛。推荐名单于4月29日前上报到教育工会。

3、决赛(5月4日)。

五、比赛规则

(一)演讲时间为5分钟,脱稿演讲,可采用视频、PPT辅助手段。

(二)比赛顺序以赛前抽签方式确定。

(三)采取现场评分比较排名办法确定获奖名次。评委分专家组和学生组,以专家组排名为主,参考学生组排名适当调整比赛名次。

记分采取100分制,满分100分,具体标准如下:

1、演讲主题鲜明,有教育性。(40分)

2、语言表达清晰,有感染力。(30分)

3、有精气神。(30分)

记分时,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取平均值(保留两位小数)即为选手最后得分。根据选手得分情况从高到低评出等次奖。

(四)比赛按参赛人数1:2:3比例设一、二、三等奖若干名,颁发获奖证书及奖品。

六、工作要求

(一)将本次活动作为培养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抓手,引导全校教师遵循教育规律,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提高教育工作效益。

生成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篇14

教师从过去比较单一的`课程实施者转向决策者、实施者、发展者和评价者等多重角色,这一变化使教师面临挑战.教师的指导策略是影响幼儿园整合课程生成发展的重要因素,它能直接推进课程生成发展的过程.

作 者:吴洪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鲈乡幼儿园,215200 刊 名: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PRIMARY SCHOOL TIMES 年,卷(期): “”(11) 分类号:G62 关键词:幼儿生成活动   活动开展   指导策略  

指导新教师活动总结 篇15

关键词:幼儿教师,幼儿教学,区域活动,指导

幼儿教学目前是全国都为之关注的教育话题, 不仅是青少年需要全面、个性化发展, 幼儿同样应该在这些方面着重培养。因此, 区域活动就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区域活动, 也称之为活动区活动、区角活动, 它是幼儿教师以教育目标和对幼儿发展水平、兴趣, 有目的性地将幼儿活动室划分为不相同的区域, 例如积木区、科学区、美工区、表演区等, 按照各个幼儿的喜好层次, 事先投放相应活动室的活动材料, 让幼儿们按照各自的想法和能力, 摆弄材料, 进行个别化的学习的活动。在开展幼儿教学区域活动的情况下, 培养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 指导幼儿教师如何进行针对性的幼儿教育就被提上了重要日程。因此, 本文就将着重分别阐述幼儿教学、区域活动以及对幼儿教师的指导, 同时就这个活动开展所要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及给出相应的策略。

一、对区域活动的定义和认知

1. 从教育角度认识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并非是对幼儿放任自流, 很多家庭、学校里面总是放任孩子自我捣鼓, 却不加以引导, 在孩子的意识里没有形成一种引导性的学习, 而是随性发挥, 当然, 不是说发散思维不好, 只是过犹不及, 这点值得大家思考。区域活动的开展就是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能否起到指引作用从而让孩子自己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发散思维, 不至于漫无边际, 也不会导致思维固步自封。在实际运用过程中, 围绕教育目标, 根据各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和其已有经验, 巧妙地开展区域活动, 才能充分地发挥区域活动的效能。总的来说, 区域活动的开展无疑是为孩子的发展奠定了强力的坚实的平台。

2. 孩子对区域活动的认识。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对区域活动认识各不相同, 但其共同认知就是区域活动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活动。无论从现在的幼儿来看还是拿过去的孩子比较, 区域活动无疑是吸引他们的所在。孩子们能考虑到的当然不是区域活动对其自身的发展, 他们很多东西无法用语言详尽地表达出来, 仅仅是出于孩子的天性———玩、乐、开心。但是通过开展幼儿区域活动他们也能够自己组织小团队, 互相竞争。

二、区域活动的特点和魅力

1. 区域活动的特点。

所谓区域活动, 简单的说就是小组活动。教师将活动范围划分成小区域的活动空间, 然后根据活动的内容投放材料, 然后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区域。而相对其他教育形式, 区域活动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1) 儿童可以自选活动内容。在区域活动中, 活动内容多由儿童自己选择, 教师的直接干预较少。这样就为儿童提供了更多的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能力进行活动的机会。这种活动打破了传统的全体授课形式, 孩子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与环境的适应, 从中获得延伸的发展。在能力提升的情况下, 思维扩展了, 孩子就更有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 甚至有些孩子就可以专挑那些富有挑战性的项目进行操作。 (2) 孩子的自主性活动。孩子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他们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方面。就是说, 在他们不依赖老师、家长或其他同伴的情况下自己主动负责自己部分的个性特征。两岁左右是儿童成长的第一叛逆期, 现在由于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 独生子女备受呵护, 部分家长就忽视了这一自主性的萌芽时期, 事事为孩子包办。有的孩子养成了长久的习惯, 从童年到青少年时期甚至是大学时期, 孩子的独立性就被埋没了, 从而诸事都不经过自己操作, 完全缺失了自主的能力, 这不得不说是一大隐患, 因此, 通过区域活动, 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协调孩子的发展能力。 (3) 个体活动和组队活动。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构成一个小组, 当然个体活动同样适用, 现在的区域活动更多的是小组之间的活动, “有竞争才有进步”, 这就为儿童提供了更多的努力和表现的机会, 也增进了同伴之间的友谊, 通过大家的相处, 优劣也可以相互指出, 相互改进。偶尔教师的加入会为孩子的活动带来更大的帮助。

2. 区域活动如何引发孩子们的兴趣。

教师们要想通过区域活动来培养孩子, 那么怎样通过实际证明区域活动的魅力从而引发孩子兴趣呢?这就需要根据班级的人数、幼儿的年龄阶段、活动室的空间、以及现有的材料布置各种“有型”的区域。比如, 泥工区, 投放形形色色的泥, 以及各种模具, 最好将整体的模具进行拆分, 在孩子折腾出各种图形时拼凑了整块的模具。娃娃家, 则是让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 大家构成一个大家庭或是组成几个小组, 一起模拟做客游戏、招待游戏等。总之, 区域活动中丰富的材料、创新同时具备意义的活动就是区域活动吸引孩子们感兴趣的主要理由。

三、对教师开展区域活动的指导和策略

1. 语言层次方面的授受策略指导。

语言层次授受策略, 顾名思义, 就是说在区域活动中着重以语言为主, 动作为辅的策略介入儿童的活动中, 对孩子进行“讲授———接受”的指导。这是最为简洁明了、意图明显的教师指导策略, 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发挥语言功底, 对活动的开展进行有效的建议、鼓励、帮助、联结等。例如, 创建活动规则制度, 这是为孩子们顺利进行活动的基本要求。孩子们刚接触新区域新材料的时候, 但却对即将接手的事物迷茫, 不知道该如何去玩, 这时就需要老师向幼儿介绍材料的名称和活动的玩耍规则。首先, 应该建立区域活动规则的常规性指导。对于不同类的材料, 幼儿教师应该把握分寸如何来介绍这个“度”, 不能过于简单以致孩子无法理解, 亦不能过于详细, 导致简单化, 降低了孩子的兴趣。而对结构以及操作方法的繁杂材料, 就应该清晰明了的介绍, 以免幼儿误解或是误用材料。从人际关系活动规则方面着手还需对幼儿进行整理玩具、爱护玩具、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等方面进行规则指导, 减少孩子之间的摩擦、争执。

2. 物化层次的暗示策略。

物化层次就是指通过设置好环境和投放材料, 转化成特定的信息, 以此来影响和规范孩子的活动行为, 引导幼儿在活动中的学习和发展。可以看出, 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指导方法, 教师需要进行认真地专业化地思考, 并且在活动中不断进行调整和修改。因此, 环境设置以及材料投放是此活动的基本要素。老师得想办法让环境和材料“说出话来”, 进行引导。因此, 要注重材料的层次性、操作性。要考虑不同发展情况下的幼儿的需求, 细分材料, 体现材料的层次性, 所以就需要教师对材料的选择、材料的投放等认真思考。从易到难, 从简到繁, 使得不同层次的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找出适合自己的活动区域范围。

3. 幼儿互动的建构指导方法。

在区域活动中不得不提到互动层次的建构策略, 它是指通过幼儿与教师、幼儿相互之间讨论在活动中所遇到的难题, 互相帮助, 从而建立起幼儿经验体系, 促进幼儿之间的互动交流, 从而促进稳定的成长。这方面的指导方法是从人际影响的策略上延伸出来的想法, 人际关系当然是从小培养起, 一般为以后的生活打好基础。在这个互动指导方法中, 需要幼儿教师扮演角色给孩子一定的影响从而带动孩子的活动, 协调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 使孩童们潜移默化地体会到老师的意图, 从而转变成自己的意愿。互动, 就是多人之间的合作, 要善于培养孩子之间的合作精神, 让他们意识到个人能力是有限的, 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将事情圆满地完成。要及时引导孩子解决突发的矛盾和冲突, 孩子之间虽然心无芥蒂, 但是有了矛盾不及时解决只会引发更大的问题, 这即是“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

四、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1. 幼儿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指导定位的合理性。

最初, 区域活动的展开教师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教师需要从指挥者的角色转变成观察者-记录者-启发者-引导者等众多角色。我们了解传统的教师角色是指挥者, 无论是课程还是活动都由教师事先安排, 幼儿能做的就是配合。对比区域活动, 活动安排却是灵活无比的, 根据幼儿的年龄、兴趣、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进行相应的调整。接下来, 需要制定合适的目标, 那么就应该考虑到幼儿的发展需要, 发现儿童在此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以及要解决的各种问题。但是孩子在初始接触材料到操作、讨论、得出结果是有个过程的, 这时就要给孩子们相当的时间让他们由发现新问题、运用之前的经验探讨, 从而解决问题。当孩子遇到困难退缩, 急需寻求答案的时候, 教师就应适当地引导孩子自行解决, 而非直接给出答案或是定论,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我国教育有个传统的观念———答案的唯一性, 其实大千世界, 无奇不有, 一个问题的答案成千上万也有可能,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们不应该老是讲究答案的唯一性、固定性, 从而束缚了自己的思维。因此, 对待幼儿教学就该告诉他们, 最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取得答案的过程, 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学会的方法。另外, 教学中有一点却是不可忽视的, 因为每个人的观点、看法不尽相同, 所以在这里需要提醒幼儿老师切不可用自己心目中的标准去衡量幼儿之间的水平, 导致幼儿之间反差过大。

2. 区域活动与幼儿园其他活动、幼儿家庭之间的联系不紧凑。

区域活动的开展毋庸置疑为孩子的发展带了必然的好处, 可是在这个活动的开展同时, 却存在了一些弊端。因为幼儿园在设计和开展活动的过程里, 忽略了与幼儿园的其他正规教育活动存在的联系以及发展价值。因此, 开展活动的时候可以同其他常规教育联系起来同时与幼儿家庭之间互动, 这并不是指简单的幼儿家庭提供区域材料, 而是指家长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些时间来参与区域活动的展开, 这样一方面促进了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感情交流, 另一方面也使得幼儿家庭之间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更适应于孩子的发展。

3. 区域活动与幼儿园正规教育之间的冲突。

其一, 独立性的缺乏。正规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主导发展趋势, 相比之下, 区域活动却成了正规教育活动的辅助和补充。通常我们是将正规教育发在课堂之前, 一天的正规教育结束后才进行区域活动, 以此来巩固所学到的内容。但是在这种情况下, 区域活动的独立性却受到了挑战, 它在根本上需要依附正规教学活动, 作为对正规教学的延伸或者是补充。其二, 区域活动与正规教学活动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不够充分。区域活动的基本因素主要是目标、材料的投放等, 这样就和正规教学活动之间堆砌了一道“无形的墙”, 一定程度上毁损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说, 区域活动中所设置的自然角, 里面长期放置的植物果实和种子, 这些东西究竟用来做什么, 幼儿却什么都不知道, 只是停留在对果实和种子的外表欣赏上。在区域活动里, 很多事物过分关注外表的美观, 实用性却不强, 很多幼儿不能持之以恒, 同时使用期限又短, 不能反复利用, 这样就造成了现象与实际不符合的情况。针对以上, 就必须正视一点, 区域活动并不是附属品, 而是与正规教学活动一样的存在, 不分主次、高低, 更非相互独立, 而是融会贯通的, 有效互动的。

为了幼儿教育的发展, 区域活动的存在就是必然的, 所谓“存在即是合理”。在开展幼儿教育区域活动的时候对幼儿教师的指导就需要全面、合理, 需要对幼儿进行详细的了解, 对教师的专业程度考评, 对区域活动的深层次认知等。从各个层次详尽分析不同区域活动以及在同一区域活动的不同阶段, 指导教师根据区域活动的实际情况, 灵活地运用, 争取使得幼儿得到最好的学习。开展区域的活动意义重大, 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提升了自己的学习能力、与伙伴之间的交际能力以及个性化的学习。区域活动的自由性、多样性、趣味性为孩子提供了很多的自主活动以及表现自我能力的机会和条件, 同时它潜在的教育价值也被慢慢地挖掘出来。为了使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就需要幼儿教师在实施活动时正确地认识区域活动, 有效地指导区域活动, 建构相应的区域活动环境等, 这样, 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区域活动对幼儿发展的能动性。

参考文献

[1]邓淑冬.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探索[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 2011, (8) :22.

[2]周桂芳.教师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有效指导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24) :235.

[3]董航.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区角活动[J].快乐阅读 (上旬刊) , 2011, (10) :56-57.

[4]李翠平.有效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策略[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 2012, (9) :118.

上一篇:五年级住宿感受下一篇:最难忘的生物课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