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鸿雁欣赏

2025-01-02

五年级鸿雁欣赏(精选10篇)

五年级鸿雁欣赏 篇1

五年级欣赏曲目

一、《晨景》 管弦乐

【挪威】格里格曲

这个旋律先由长笛主奏,紧接着双簧管与之相呼应,在音乐描绘红日东升、金光四射的意境时,是用小提琴奏出的。

(晨曦微露

初显阳光

太阳升起)

二、《渔舟唱晚》 古筝独奏

描绘了夕阳西照,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

三、男低音独唱《嘎达梅林》

蒙古族民歌

两个乐句

马头琴五重奏《嘎达梅林》

主题在乐曲中出现了三次,第二次快,表现了高大的英雄形象。

四、合唱《歌唱二小放牛郎》

1---3部分一般,第四部分激烈,第五部分悲伤,第六、七部分悲伤。

五、民族管弦乐《丰收锣鼓》

第一部分热烈、明快

第二部分喜悦、舒展(笛子)第三部分欢快、轻快(笛子、云锣)第四部分热烈、快速(锣鼓)

六、器乐曲《打猪草》

黄梅戏曲调

对歌化解矛盾,描绘了农村生活画面。

七、萨克斯独奏《回家》【美】凯丽金曲

匆匆回家的游子在归途中

八、管弦乐《可爱的家》【英】比肖普曲

主旋律两遍

第一遍中提琴主奏 第二遍钢片琴、弦乐演奏

九、小提琴独奏《思乡曲》 马思聪曲

内蒙古

忧伤 怀念

旋律波浪形线条,上下翻动,表达了忧伤、怀念的情绪。三次变奏,第三部分小提琴在高音区,明亮、辽远。

十、女声独唱《小村之恋》

庄奴词

日本

思乡之情

歌曲分为两个乐段,结尾处再现第一乐段第一乐句,歌曲的高潮在第二乐段。

十一、女高音独唱《谁不说俺家乡好》---选自影片《红日》

山东

热情爽朗

军民一家

鱼水情

对幸福的向往赞美家乡 浙江民歌《采茶舞曲》

十二、弦乐四重奏《嬉游曲》【奥】莫扎特曲 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这首乐曲属于舞曲

十三、意大利乐曲

管弦乐《缆车》

十四、《乘雪橇》【美】安德森曲

主题出现了四次,每次出现都要反复一遍,音调连绵不断,逐层升高。

十五、《迎来春色换人间》选自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

杨子荣 唱

抒发了杨子荣乔装打扮、深入匪巢、消灭匪徒的豪情壮志。

五年级美文欣赏 篇2

正如科罗廖夫所言:“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我也是如此。我整天泡在书的海洋里,吮吸着知识的精华,这感觉真棒。

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觉得读书,是人类的的一种精神享受;读书,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读书,也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读书,我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感受,学会了观察……我也有过一些读书故事,现在回想起来,觉得真有趣。

有一次,我正埋头读着《斑羚飞渡》,那斑羚的一次次飞渡划出了美丽的弧线,它们以死亡作为桥墩架起了一座生的桥梁。此刻的我徜徉在书的海洋里,已无法自拔。就在这时……

“该写作业了。”在一旁的老妈说道。

我并没搭理,继续埋头看书。

“快写作业。“老妈有点生气地说。

我若无其事地“哦"了一声。

老妈紧锁眉头说道:“快——写——作——业!”

这时我才从书中回到现实,下意识地收起书,写起作业来。“沙沙沙”不一会儿作业就写完了。由于刚才的过错老妈不许我看书。于是我就死缠烂打地向老妈求情。硬的不行来软的,软的不行来硬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妈妈终于答应了我的请求。

我觉得只有我们多读书,读好书才能使我们的人生更辉煌!读书,使我快乐;读书,伴我成长!读书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增长了见识,还告诉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

小学生五年级作文欣赏 篇3

一进学校大门,一阵花香味就扑鼻而来。原来,学校门口种了一些花儿,花儿一但盛开,就姹紫嫣红。再走进一些,一阵雨一般的凉爽降临在身上,真舒服啊!原来是泮池里的喷泉呀,泮池的里面还有好几条红红的金鱼在游戏。

再往前走,就是教学楼。教学楼一共有五层,我们的教室在第三层。再往前走,就是古色古香的图书馆。图书馆旁有几棵树,个个长的挺拔又高大。图书馆的边上还有一口井,名叫东坡暗井。

再往前走,就是操场。我们上体育课和升旗都在这里。

五年级鸿雁欣赏 篇4

也许你想成为太阳,可你却是一颗星辰;

也许你想成为大树,可你却是一株小草;

也许你想成为大河,可你却是一泓山溪;

于是你很自卑,很自卑的你总以为命运在捉弄自己。其实,你不必这样。欣赏别人的时候,一切都好;审视自己的时候,却总是很糟。和别人一样,你也是一片风景,也有阳光,也有空气,也有寒来暑往,甚至有别人未曾见过的一棵春草,甚至有别人未曾听过的一阵虫鸣……

做不了太阳,就做星辰,在自己的星座发热发光;

做不了大树,就做小草,以自己的绿色装点希望;

做不了伟人,就做实在的自我,平凡并不可悲,关键的是必须做的自己。

不必总是欣赏别人,也欣赏一下自己吧!你会发现,天空一样高远,大地一样广大,自己与别人有不一样的活法。

欣赏自己,你会发现生活是如此的美好;

欣赏自己,你会感受到命运的公正无私;

欣赏自己,你会体味前进中的幸福快乐;

欣赏自己,你会把握好自己的人生;

欣赏自己,你定会抵达成功的彼岸!

五年级鸿雁欣赏 篇5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2、能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说出每一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

理解并背诵课文,深刻地了解闻一多先生。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诗歌大意,上网或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开场白:同学们,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中那首朴素真挚、深刻感人的主题歌,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大家听了这首歌后不禁潸然泪下,并把它看作迎接澳门回归的“主题曲”。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歌的歌词并非为澳门回归而写的新作,它是七十多年前一首题为《七子之歌》的组诗中的第一篇,其作者就是著名的爱国学者和诗人闻一多。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这组诗篇。板书课题。

走进诗歌

1、播放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中的主题歌

2、学生谈听后感受和对歌词的理解。

3、交流课前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

4、教师补充:

那是20年代上半叶,刚刚从清华学校毕业的闻一多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从1922年开始,他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柯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学习美术,同时继续用大量的精力从事几年前就开始的新诗创作和文学研究。独居异域他邦,闻一多对祖国和家乡产生了深深的眷恋;在西方“文明”社会中亲身体会到很多种族歧视的屈辱,更激起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闻一多写下了《七子之歌》等多篇爱国思乡之作。

2019年初,大型电视片《澳门岁月》的总编导在一次偶然翻阅闻一多诗集时,也发现了《七子之歌》,即请祖籍广东中山的作曲家李海鹰为之谱曲。李海鹰一遍遍地吟诵闻一多的诗句,流着泪在一夜之间完成了曲子,他将潮汕民歌的特色融入其中,并从配器上也有意贴近闻一多生活的年代。编导又选中澳门培正中学小学部年仅七岁半的容韵琳小朋友担任领唱,她以夹带着浓重澳门乡音的普通话演唱,与曲调设计浑然一体。后来,《澳门岁月》的总编导感慨地说:“主题歌词选用闻一多的诗是我们成功的首要因素和关键。”

诵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后评价。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做到准确流畅。

(2)读出诗中所表达的“七子”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

3、朗诵比赛,先在小组内比赛,评出组内能手,再全班比赛,评选出优秀选手。

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语:《七子之歌》一问世就引起强烈共鸣。一位署名吴嚷的青年读后,将其推荐在《清华周刊》第30卷第11、12期合刊上转载,并撰写附识说:“读《出师表》不感动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不孝;古人言之屡矣。余读《七子之歌》信口悲鸣一阙复一阙,不知清泪之盈眶,读《出师》、《陈情》时,固未有如是之感动也。今录出聊使读者一沥同情之泪,毋忘七子之哀呼而已。”下面请大家细细品味。

1、组织学生分做七子,有感情地朗诵,分别谈谈自己的独到感受。

2、全班交流对每首诗的理解。

3、总结这首组诗的主题: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将这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用小孩子的口吻哭诉他们被迫离开母亲的襁褓,受尽异族的欺凌,渴望重回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一方面怀念和赞美祖国,一方面抒发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诅咒。

4、讨论全诗艺术创作的手法。用拟人的手法将这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用小孩子的口吻哭诉的口吻,凄美动人。

再读回味

1、请学生分“七子”的角色合作朗诵。

2、配乐全班朗诵。

3、交流自己现在的感受和初读有何异同。

学唱歌曲

教师指导语:如今,澳门已回归祖国,又恰逢闻一多百年诞辰之际,《七子之歌》的首篇《澳门》在中华大地上再次引起轰动。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委会澳门委员、主题歌大合唱的指挥陈振华评价说:“这首歌唱出的是我们灵魂的共鸣,时代的共鸣。澳门很多学校和社会团体都来索要歌谱,澳门同胞就是唱着这首歌迎接回归的一天。”现在我们边听录音,边学唱这首动人的歌曲。

1、播放由著名作曲家李海鹰谱曲,澳门培正中学小学部年仅七岁的容韵琳同学,用她地道的澳门乡音唱出的歌曲录音。

2、同学们学唱歌曲。

课后学习

鸿雁教案 篇6

教学内容:歌曲《鸿雁》

教材分析:本课是2013人教版教材第一课《北国之声》中的第4首学唱歌曲,通过学习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让学生初步理解蒙古族音乐的特点,感受蒙古族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神内涵,使学生更加热爱我国深厚的传统音乐文化,以增强民族的自强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使他们成为保护和发展民族音乐的中坚力量。教学目标:

1、了解蒙古族音乐舞蹈特点,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产生兴趣,并有主动探索的欲望。

2、欣赏内蒙古民歌《鸿雁》,能跟着音乐演唱歌曲,并通过多种活动体会歌曲的意境,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验蒙古族音乐文化之美,能跟旋律歌唱。教学难点:理解歌曲并有感情的演唱。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师:同学们,之前你们都学习过哪些民族的歌曲?(复习回忆)师: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另一个民族的音乐,首先让我们来看一小段舞蹈(多媒体播放舞蹈视频)

师:仔细看好了哦,边看边想,你觉得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师:同学们来猜猜看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师:我来告诉你们,这是我们国家蒙古族的舞蹈。师:这段舞蹈有什么特点了? 生:有这样的动作(学生模仿)

师:请一个同学上来示范一下。让我们跟她一起来学学蒙古舞的动作吧!

(先教分解动作,再合音乐起舞)

师:同学们跳得有模有样的,那老师想问问你,你去过美丽的蒙古大草原吗?(请去过的同学,说说印象中的蒙古)

今天,就让我们从一首歌开始了解蒙古,感受蒙古大草原的辽阔、天空的高远和蒙古人的豪迈。(播放视频,蒙古自然风光,)(设计意图:舞蹈老师的优美舞姿带领孩子们进入欣赏状态,模仿动作也是为提高孩子们对蒙古舞蹈及音乐的了解,为歌曲的学唱做好预先准备.)

二、合作学习

1、欣赏《鸿雁》演唱视频。

2、二次聆听欣赏

师:让我们再来聆听一遍这首《鸿雁》(师范唱),仔细感受歌词,老师给你三个关键词〔出示草原的景(美)、草原的情(忧伤)、草原的美(豪迈)〕,看看你能不能发现哪些歌词跟这三个关键词相关。生:····

3、再次感受歌曲的景、情、美

师:带着刚才我们一起分析的歌曲的情感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歌声里面体验一下吧!你可以小声跟着唱哦。

4、通过演唱、发现难点

师:刚才听同学们小声的哼唱,觉得还不错,但是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没有同学可以举手告诉我,你觉得哪里有问题呢?(分小组商量)

5、合作演唱,注重情绪(师指挥,注意对学生进行指导)全体唱--对中间不准确的地方加以强调

(设计意图:歌曲中重点装饰音的演唱稍有难度,根据学生发现的点,恰当时机只要单独拿出来练习几遍问题不大。对歌曲的情感处理是学唱这首歌曲的难点,通过三个关键词可以很好的帮助孩子们理解歌曲的情感,从而在演唱中注重情感的诠释。)

三、拓展、欣赏

师:刚才我们的演唱还真有那么点意思了,不过这首歌曲被很多艺人演绎过,《我是歌手》这个节目你们看过吗?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位流行唱法的歌手为我们重新演绎的这首的歌曲,他唱的跟我们唱的还真有点不一样呢,大家想听吗?(播放沙宝亮在我是歌手当中演唱的《鸿雁》)

师:说说他的演唱最感动你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许多优秀的民族歌曲都被重新演绎,具有流行音乐的因素且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培养学生从多方面来接触民族音乐,使之从内心深处对民族传统音乐产生兴趣。)

四、小结

鸿雁简谱 篇7

鸿雁歌词

《鸿雁》呼斯楞版权作品、代表作。由额尔古纳乐队演唱,是电视剧《东归英雄传》的插曲,歌曲浑厚悠远,深具蒙古族音乐特色。歌曲《鸿雁》乌拉特民歌,著名词作人吕燕卫先生作词、音乐大师张宏光编曲,呼斯楞演唱。

作词:吕燕卫

编曲:张宏光

演唱:呼斯楞

鸿雁 天空上

对对排成行

江水长 秋草黄

草原上琴声忧伤

鸿雁 向南方

飞过芦苇荡

天苍茫 雁何往

心中是北方家乡

天苍茫 雁何往

心中是北方家乡

鸿雁 北归还

带上我的思念

歌声远 琴声颤

草原上春意暖

鸿雁 向苍天

天空有多遥远

酒喝干 再斟满

今夜不醉不还

酒喝干 再斟满

鸿雁教学反思 篇8

之所以选择这首歌曲,除了自己非常喜欢这首歌的曲风之外更多的是想挑战一下自己的课堂,通常公开课习惯选择活泼能使课堂充满欢乐气氛的歌曲,这次特意选了一首优美地、充满意境的抒情歌曲。

回顾本节课的得失,心中始终抱有遗憾,或许这就是我们作为教师在成长路上的必经之路吧。这首歌曲优美、抒情同时演唱时又觉豪迈、奔放,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讲要唱好这首歌曲并不容易,首先就是要体会歌曲的内涵,三个关键词的作用很大,能较快的引导学生把握歌曲的情绪,学生在跟琴演唱时也尽力在做,可是始终觉得不是很令人满意,可能跟自己对学生演唱时的状态没有太过关注有关,这是让自己感觉遗憾的一点。一首歌要唱到极致必然要经过唱熟、唱准、唱美、唱情、唱境几个阶段,当然这需要时间,因为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我要完成这首歌曲,所以我更多定位在唱熟、唱准的.阶段,虽然歌曲的情感表达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但是重点难点问题也算基本解决。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在范唱时选择的是用钢琴自弹自唱,在后期的评课中老师们给出建议,尽量做到最好的范唱就是用音频伴奏,专注于演唱,不要自弹自唱,这会分散教师的精力,我们要让自己的范唱达到最好的标准从而给学生最深刻的印象。

无论怎么说,我们教师也要以身作则,和学生一样需要不断的进步和提高,公开课就是对我们最好的考验,永远走在路上,伴着煎熬、伴着磨练,但同时也伴着歌声、伴着音乐、伴着欢乐……其实这一切都很美好!!

第五单元诵读欣赏教案 篇9

第一课时:《雁门太守行》

一、了解目标,明确要求

1、熟读成诵,并正确默写。

2、理解古诗,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对经典诗句的赏析。

二、阅读资料,积累知识

1、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锦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他的母亲见他做诗辛苦,责怪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他在《咏怀》诗中也说:“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镜中聊自关,讵是南山期?”二十多岁便白发飘落,那会有南山之寿?果然27岁就死了。李贺做诗务求新奇,人称“奇才”“鬼才”。李贺诗注本甚多,以清人王椅《李长吉歌诗汇解》最为通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陈治国编《李贺研究资料》,辑录历朝诗评家对李贺及其诗歌的评论,非常有用。

关于本诗,唐人张固《幽闲鼓吹》证载一则趣闻:元和二年(807)秋天,著名文学家韩愈任国子博士分司东都(洛阳),李贺带着诗歌求见韩愈。愈“送客归,极困。门人呈卷,解带,旋读之。首篇《雁门太守行》曰:‘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却援带,命邀之。”这首诗头两句就打动了韩愈,难怪后人把它视为李贺的代表作。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2、背景介绍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所作《雁门太守行》三首,都是五言古诗,写边城的寒苦和征战。李贺这首七言古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三、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重点字词

①黑云:比喻敌军。摧:毁,毁坏。②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③角:军中所吹的号角。④临:抵达。⑤声不起:声音不响,这里形容鼓声低沉。

2、诗歌大意 敌军像黑云一般压向城垣,城垣就要被毁坏,可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日光照在战甲的鳞片上,闪烁着金光。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的泥土在紫色的晚霞映衬下凝成了胭脂的色彩。救援的军队半卷红旗,向易水畔进发,夜袭敌阵,夜里浓重的寒霜,连战鼓也擂不响。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我们愿提起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四、课文简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甲光向日金鳞开”,转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而明代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情景,指责王安石“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其实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想像之词,不一定是实写。再说,从云缝中射出一缕阳光也不是不可能的。“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塞上,泛指我国北边地区。燕脂,即胭脂,形容边塞土地的颜色。崔豹《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夜紫,指紫色的晚霞。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北地的秋夜,风疾霜浓,连战鼓也擂不响,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易县,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这首诗用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点染以“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画面色彩斑谰。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显得奇异诡谲。

五、赏析古诗

1、“黑云压城城欲摧”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1)该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2)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2、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既与战争地点吻合,又称颂了天子对人才的重视和将士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尽忠报国)的决心。

六、中考链接,当堂巩固

1、《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各用了一个典故,分别有什么作用? 颈联用荆轲《易水歌》,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尾联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既与战争地点吻合,又称颂了天子对人才的重视和将士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3、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 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4、“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点赏析。

示例:角度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角度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角度三,感情浓郁。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5、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6、对此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A 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感情。

B 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C 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

D 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的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

第二课时:别云间(夏完淳)

一、了解目标,明确要求

1、熟读成诵,并正确默写。

2、理解古诗,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古诗。

二、阅读资料,积累知识

1、作者简介

夏完淳(1631—1647),南明抗清将领、诗人。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5岁讲《论语》,6岁熟经史,能诗文,时人许为神童。14岁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允彝兵败自杀,又与陈子龙等倡义,受鲁王封为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易败被杀,他仍为抗清而奔走。清顺治四年(1647)夏间,完淳在家乡被捕,解往南京,同年九月十九日从容赴义。在被捕后的几十天当中,吟咏不辍,留下了辉耀千秋的《南冠草》和《狱中草》。郭沫若在抗日战争时期大力表彰夏完淳其人其事,尤其是《南冠草》一剧,在弘扬爱国主义、振奋民族精神、鞭挞汉奸国贼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2、背景链接

这首诗是明末抗清英雄夏完淳被捕后押解离乡时所作。诗的标题“别云间”的“别”字,不是一般意义的告别、离别,而要理解为难以再见的诀别、永别。他是抗清将领,清廷的要犯,一旦被抓,必死无疑,这一点他是很清楚的。夏完淳是松江华亭人,这首诗为什么不题作“别松江”,而题作“别云间”呢,原来,“云间”是松江的别称。西晋文学家陆云,字士龙,家在华亭,对人自称“云间陆上龙”,于是后人就把松江称为云间。此诗题作“别云间”,实际上是一语双关: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三、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别云间(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重点字词

①羁旅,长久漂泊外地。②南冠,古代南方楚国人戴的帽子,后为囚犯的代称。③泉路,黄泉路,死路。④毅魄,坚毅的魂魄。⑤灵旗,古代出征时所用的一种战旗,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2、诗歌大意

三年来戎马倥偬(kǒng zǒng)颠沛流四方,今日反清事泄身陷罗网,风光无限的江山都在流泪,谁还说天地之间无比宽广?我已经知道即将面对死亡,却依依难舍生我养我的故乡。我死后不屈的魂魄仍将归来,看到后继者高举战旗让它在空中飘扬。

四、课文简析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诗从回忆三年来的抗清历程写起。三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而对于年仅17岁即遭杀害的作者来说,这一段充满血泪的经历却是漫长的。“羁旅客”,是作者自谓。清顺治四年(1647),夏完淳在家乡松江被捕,解往南京。夏完淳因为参加抗清斗争离开家乡达三年之久,所以说“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一个“又”字充满感叹之情,显得极为悲苦。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眼看祖国山河沦陷敌手,诗人不禁泪流满面,本欲振翼搏击,谁知落入罗网,顿时觉得天地也变窄了。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已知死路近在眼前,但要与生我育我的故乡诀别,心中还是难以割舍。“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难见故园和亲人,对此心中怎能无所留恋?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这一结尾,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灵旗,古代出征时所用的一种战旗,上面画有招摇星的图案。星象学家认为天上的招(sháo)摇星象征边境战争。《汉书.礼乐志》:“招摇灵旗,九夷宾将。”意思是说举起画有招摇星的灵旗的征伐,各民族都会臣顺。夏完淳自信身死之后,灵魂也会回来,在空中看到抗清者高举战旗继续斗争。

这首诀别诗写得满纸血泪,一片丹心,风格慷慨悲凉而又高亢激越,是一篇大义凛然的正气歌,诗中饱含的爱祖国、爱家乡,为之奋斗而视死如归的精神,几百年来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不可估量的激励人心的力量。

这首诀别故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慨叹,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五、古诗赏析

1、“别云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含义是什么? “别云间”,实际上是一语双关: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2、怎样理解首联中的“羁旅客”和“又”字? “羁旅客”,是作者自谓;“今日又南冠”,一个“又”字充满感叹之情,显得极为悲苦。

2、“无限江河泪,谁言天地宽”一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 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已沦丧,还怎能说天地宽!一个“泪”字,一个“言”字,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

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试解析“难”字。

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难见故园和亲人,对此心中怎能无所留恋?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人诀别故乡,表现了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以及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五、巩固训练,中考链接

1、诗中将永别家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慨叹的语句是(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诗的一 二句是写作者在狱中度过了三年囚徒生活。“南冠”运用了典故,暗含作者虽然被捕,但要像钟仪那样忠于故国。

B、诗的三四句中的“泪”与“天地”构成了极大的反差,通过这种反差,深沉强烈的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亡国之情。

C、诗的五六句承上写亡国之痛转为写别故乡的感受。诗人预感死亡将至,要永远的去了,然而,故乡之情又怎能割舍得了呢?一个“难”字,浓缩了诗人对故乡的多少深情!

D、诗的第七.八句是诗人情感发展的自然升华,更是诗人失志不移的抗清决心的自然张扬,它与陈毅的诗句“此去全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所表达的死后仍要坚持斗争的决心是相似的。

3、对《别云间》理解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这首诗是作者在行军途中离开故乡时所作。B、第二联深沉、强烈地表达了英雄失路之悲。

C、第三联“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两句表现了作者情感和心理上的矛盾:作者已抱定杀身成仁之心,对死无所畏惧,可同时对生养自己的故乡又难以割舍。

鸿雁计划二期培训心得体会 篇10

2014年10月16日~17日,我参加了松山区小学数学教研室组织的鸿雁计划二期培训,两天的学习虽然短暂但是感觉很充实,一共有10位教师给我们做了示范课和研讨课,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风格,每节课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我认为新课标里最重要的是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课堂 再也不是老师自己的一言堂,而是师生共同合作学习的场所。比如管邵杰老师执教的《笔算加法》,管老师没有把加法运算定律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题逐渐加大难度、层层递进,让学生自己总结运算定律,从“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到“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再到“百位满十向前为进一”,最后学生总结出了“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整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师指出一个方向之后,学生自己在探索,学生经过自己努力归纳总结出来的知识,记忆的会更加牢固。

新课标还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体,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 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比如张立波老师执教的《圆的周长》,张老师通过两只小兔在圆和正方形上奔跑的情境创设,很自然的引导学生去发现关键问题是怎么求圆的周长,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究几个圆片的周长是多少,完成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学生有的用绕线法,有的用滚动法,最后得出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教师很轻松的引入本节课知识点

——圆周率π。整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学生自己动手去实践、去猜测。

在粉笔字环节我感触很大,很多老师在等候比赛的时候都说“这字真是不敢见人,太难看了”,由此可见我们年轻教师对粉笔字的忽视,这一方面年轻教师真的应该向老教师学习好好练习写规范字。

通过两天的培训,让我意识到了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比如有的时候我太着急,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直接就把结论说出来了,以后我有时刻告诫自己要有耐心、要相信学生。还有我的课堂评价方式太单一,对学生的表扬流于表面,今后我要增加生生评价和师生评价,在学生身上多花点心思,把对学生的表扬具体化。

上大学的时候,教学楼里立着一个特别显眼的大牌子,上面写着“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以前只知道这句话的表面含义,如今已经是我教师生涯的第四年,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高超的教学能力,还得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给学生做好榜样。

上一篇:大二支教社会实践报告下一篇:网上超市广告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