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外文翻译(精选6篇)
电子政务外文翻译 篇1
外文文献及其翻译电子政务信息
1.政府信息化的含义?
政府信息化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对政府的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人员素质等诸方面进行优化、改造的过程。2.广义和狭义的电子政务的定义?
广义的电子政务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党委、人大、政协、政府、司法机关、军队系统和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活动。(电子党务、电子人大、电子政协)
狭义的电子政务是指:政府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全方位的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服务,是政府管理手段的变革。3.电子政务的组成部分?
①:政府部门内部办公职能的电子化和网络化;
②:政府职能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有权限的实时互通的信息共享;
③: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公众和企业间开展双向的信息交流与策; 4.理解电子政务的发展动力?
①: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②:政府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③:信息化、民主化的社会需求的推动; 5.电子政务的应用模式?
模式有:1.政府对公务员的电子政务(G2E); 2.政府间的电子政务(G2G); 3.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G2B); 4.政府对公众的电子政务(G2C); 6.电子政务的功能?
①: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办公成本;
②:加快部门整合,堵塞监管漏洞;
③:提高服务水平,便于公众的监督; ④:带动社会信息化发展; 7.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政府公务员与社会公众对电子政务的认识不足;
②:电子政务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性标准;
③:电子政务管理体制改革远未到位;
④:电子政务整体应用水平还较低;
⑤:政府公务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⑥:电子政务立法滞后;
⑦:对电子政务安全问题缺乏正确认识; 8.政府创新的含义和内容?
含义:是指各级政府为适应公共管理与行政环境的需要,与时俱进的转变观念与职能,探索新的行政方法与途径,形成新的组织结
构、业务流程和行政规范,全面提高行政效率,更好的履行行政职责的实践途径。
内容:政府观念改革和创新、政府管理与创新、政府职能与创新、政府服务与创新、政府服务改革与创新、政府业务流程重组与创新、工作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9.政府流程优化与重组的概念?
是指对企业的经营过程进行根本性的重新思考和彻底翻新,以使企业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重大特征上获得明显的改善,并强调通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企业获得巨大提高。
10.政府流程优化与重组的步骤?
①:制定计划; ②:优化与重组准备; ③:审视现有流程; ④:重新设计; ⑤:实施新流程; ⑥:评估反馈;
11.政府流程优化与重组的方法?(尤其是流程图法的掌握41页)
方法有:流程图法、角色行为图法、IDEF系列方法、统一建模语言法、Petri网方法、工作流方法、柔性建模技术
.12.理解“三网一库”?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心?(54页)
“三网”指:内网、外网和专网;“一库”指:政务信息资源库
内网即机关内部办公网,以政府各部门的局域网为基础,建立在保密通信平台上,主要运行党政决策指挥、宏观调控、行政执行、应急处理、监督检查、信息查询等各类相对独立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
外网即公共管理和服务网。建立在公共通信平台上,主要用于政府信息发布,向社会提供服务。
专网即办公业务资源网。链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政机关,上下级相关业务部门。根据机构职能在业务范围与内网有条件的互联,是吸纳地区级别涉密信息共享。专网与内网之间采取逻辑隔离。
政府信息资源库,包括党政和各行业的业务数据和管理信息。它分布于三网之上,按密级和使用要求为不同用户服务。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建有信息资源元数据库,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供各部门访问。包括:人口信息,法人单位信息、自然资源信息、空间地理以及宏观经济数据等。他在数据存储、备份的基础上,为政府部门和企业和公众提供数据共享、数据交换和决策支持服务。它采取自顶向下的层次结构,分为国家级、省市级和地级市GDC,分别负责本级或本行业的数据服务。它存储的信息主要分为:基础型、公益型、综合型信息。它采取统一的目录服务体系。
13.电子政务系统的层次模型?
它自下而上可分为:网络系统层、信息管理层、应用服务层、应用业务层。层次模型框架:电子政务标准和规范体系、面向电子政务的安全体系。
14.了解VPN?了解OSI即开放式通信系统互联参考模型(7个紧密层次)?
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即虚拟专用网,它采用了一种称为隧道(Tunnel)的技术,使得政府和企业可以在公网上建立起相互独立、安全、可连接分支机构、分布式网点和移动用户的多个虚拟专用网。
OSI参考模型,即开放式通信系统互联参考模型,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一个试图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连为网络的标准框架。
OSI的框架模型分为7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15.TCP/IP协议簇的内容?
TCP/IP是互联网上广泛使用的一种协议,它实际上是包含多个协议的协议簇,起源于美国国防部。可以映射到4层:①网络访问层,负责在线路上传输帧并从线路上接收帧;②网际层,进行路由选择;③传输层,负责管理计算机间的会话,包括TCP/UDP两个协议;④应用层。16.数据存储与备份?
数据存储备份是指:为防止系统出现操作失误或系统故障导致数据丢失,而将全系统或部分数据集合从应用主机的硬盘或阵列复制到其他的存储介质的过程。
数据存储备份的介质:磁盘阵列、磁带库、光盘塔或光盘库、光盘网络镜像服务器。17.单点登录技术?(84页)
单点登录(Single Sign On),简称为 SSO,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企业业务整合的解决方案之一。SSO的定义是在多个应用系统中,用户只需要登录一次就可以访问所有相互信任的应用系统。通常情况下运维内控审计系统、4A系统或者都包含此项功能,目的是简化账号登录过程并保护账号和密码安全,对账号进行统一管理。18.了解内部公文处理应用?(87页)
发文管理、收文管理=======自己看书本,懒得打字。19.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的内容(DSS)?城市应急联动(106页)?
内容为:制定决策方案、下达决策指令、执行决策指令、系统反馈和修正。20.移动政务的应用?
应用方式:基于消息的应用(典型代表是基于短信的应用,形式为短信预警、短信公告、短信通知);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GPRS/CDMA乃至未来的3G/4G数据传输技术的应用);基于位置的应用(利用GPS定位或者移动网络自身定位)21.政府信息资源的构成?
内容构成:①政府决策信息;
②为社会各界服务的信息;
③反馈信息;
④政府间交流; 22.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及步骤?
内容为:根据行政机关的级别确定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公开的信息。
步骤:见书129页
23.以政府信息资源的目录服务体系为依托的信息交换?
交换体系是以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为依托,支持区域、跨部门政府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的信息系统。
交换流程为:需求方:需要资源的部门系统提供资源请求;
交换平台;目录服务;提供方:交换平台根据目录返回结果定位资源。
24.一站式服务的形式?(142页)
一站式服务的特点为:以网络为工具,以用户为中心,以应用为灵魂,以便民为母的。
形式有:以利用现代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技术,提供政府网上服务,提供全面的政务信息,政府资源共享,个性化服务(据功能)25.政府电子化采购的流程(145页)?
流程步骤为:生成采购单、发布采购需求信息、供应商应标、网上开标与定标、签订采购合同、供应商供货、货款结算和支付 26.电子政务安全问题产生原因?
①:技术保障措施不完善:计算机系统本身的脆弱性;软件系统存在缺陷;网络的开放性
②:管理体系不健全:组织及人员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安全策略有漏洞;缺乏应急体系
③: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法律体系不健全;安全标准体系不完整、电子政务的信任体系问题 ④:社会服务体系问题
27电子政务的安全需求是什么?
需求是:保护政务信息资源价值不受侵犯,保证信息资产的拥有者面临最小的风险和获取最大的安全利益,使政务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应用服务和信息内容为抵御上述威胁而具有保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可用性和可控性的能力,从而确保一个政府部门能够有效地完成法律所赋予的政府职能。表现为:信息的真实性、保密性、完整性、不可否认性、可用性。28.了解几种网络安全技术?
A.防火墙:①:一般分为数据包过滤型、应用级网关型、代理服务器型。
②安全策略是:一切未被允许的都是禁止的;一切未被禁止的都是允许的。
B.电子签名技术:是将摘要信息用发送者的私钥加密,与原文一起传送给接收者。接收者只有用发送者的公钥才能解密被加密的摘要信息,然后用HASH函数对收到的原文产生一个摘要信息,与解密的摘要信息对比。如果相同,则说明收到的信息是完整的,在传输过程中没有被修改,否则说明信息被修改过,因此数字签名能够验证信息的完整性。
C.非对称密钥加密技术:需要使用一对相关的密钥:一个加密,一个解密。分为两种基本模式:加密模式和验证模式
D.入侵检测系统:是依照一定得安全策略,对网络、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监视,尽可能的发现各种攻击企图、攻击行为或攻击结果,以保证网络系统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类型有: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方法有:基于特征的检测、基于异常的检测、完整性检验。E.防病毒系统:分为主机防病毒和网络防病毒。主机房病毒式安装防病毒软件进行实时监测,发现病毒立即清除或修复。网络防病毒是有安全提供商提供一整套的解决方案,针对网络进行全面防护。F.漏洞扫描系统:功能有:动态分析系统的安全漏洞,检查用户网络中的安全隐患,发布检测报告,提供有关漏洞的详细信息和最佳解决对策,杜绝漏洞、降低风险,防患未然。
G.安全认证:用户访问系统之前经过身份认证系统,监控器根据用户身份和授权数据库决定用户能否访问某个资源。电子政务系统必须建立基于CA认证体制的身份认证系统。数字证书用来证明数字证书持有者的身份。
29.PMI与PKI的概念和区别?
概念:PKI即公钥基础设施,又叫公钥体系,是一种利用公钥加密技术为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提供一整套安全基础平台的技术和规范,采用数字证书来管理公钥。
PMI即授权管理基础设施,是国家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标是向用户和应用程序提供授权管理服务,提供用户身份到应用授权的映射功能,提供与实际应用出息模式相对应的、与具体应用系统开发和管理无关的授权和访问控制机制,简化具体应用系统的开发和维护。
区别: ①:解决问题的不同。PKI解决对身份的认证问题。PMI是身份认证之后,决定你具有的权限和能做什么的问题。
②:证书不同。首先,公钥证书必须包含拥有者公钥,属性证书而是有一个到证书拥有者的链接。其次,证书的有效时间不同,属性证书时间比公钥的有效时间短。
③:管理部门不同。公钥证书和属性证书的管理颁发部门有可能不同。
④:体系结构类似。PKI是从根CA、下级CA、注册中心到最终用户,PMI是从信任源点、授权服务中心、资源管理中心到最终用户。
30.我国电子政务标准的主要内容?
内容为:①:基于XML的电子公文格式规范;
②:XML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法指南;
③:电子政务业务流程设计方法通用规范;
④:信息化工程监理规范;
⑤:电子政务数据元:设计与管理规范;
⑥:电子政务主题词表编制规则;
31.阐述电子政务中你了解的信息技术?(详细介绍见199页)
政府网站建设技术:Web技术、XML技术、网站IA技术、分布式计算机模型。Web技术:建立在客户机模型上,以HTML和HTTP协议为基础,能够提供各种网络服务的、一致的用户界面的一种信息服务系统。Web的开发平台有ASP,PHP,JSP,ASP.Net。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模型有:静态模型、动态交互型模型、电子政务企业级模型。
地理信息技术:是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网络等技术为核心的综合性应用技术。(GPS、RS、GIS技术)。应用在环境、自然灾害、资源管理、城乡规划、农业方面。
政务智能技术:是指政府机关用来对各种政务资料进行定量分析的技术策略、过程和工具,核心使命是帮助政府管理者做出及时、正确、可行和有效的决定。核心技术是:数据仓库技术、联机分析处理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知识管理技术。
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一种对知识的组织和再组织,在大量的信息中进行知识挖掘,以及对人的显性和隐性知识进行管理。由智能代理、文档转换接口、内容管理、知识发布与共享、决策支持组成。
政务网格技术:就是利用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协议规范、数据库等资源和网格技术,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的智能信息平台。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做到服务点播和一站式服务。存在的问题是:资源共享安全性问题、政务网格的建构问题、网格技术的协议与标准问题。
协同办公技术:是在计算机技术支持的环境下,一个群体协同完成一项共同的任务。分为:基于工作流的协同办公技术、基于角色网络的协同办公技术、基于多Agent的技术的协同办公技术、基于P2P技术的协同办公技术。32.电子政务系统项目建设过程?
一般包括:项目准备、项目启动、项目采购、项目实施、系统评价
33.电子政务系统项目管理的内容?
包括:需求管理、风险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集成管理、文档管理。
34.电子政务评价模型内容?电子政务系统的评价?见书268页
评价模型:评价方法、评价基准、评价数据、评价指标是核心四要素。
①:评价方法:主观赋权法(如层次分析法)、客观赋权法(如因子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
②:评价基准:内部基准和外部基准。是电子政务评价的参考点。识别前进方向和目标
③:评价指标:是评价模型的骨架。分为:通用类指标、专用类指标、评议类指标
④:评价数据:是评价结果产生的源泉。数据分为定量数据、定性数据。
评价方法有:国脉电子政务评价体系、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政府网站评价体系、学术界工人的电子政务系统的评价方法。
电子政务外文翻译 篇2
1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
学者们普遍认为, 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 更重要的是, 它是一项跨文化活动。语言是动态发展的, 语言不但反映文化, 也表现透过语言认识世界的说话人的个性。乔姆斯基认为翻译就是“再解码”, 就是转换语言的表层结构以反映其深层结构。语篇在多大程度上是可译的, 要视它与所在文化结合程度而定。文化与行为或行动、事件活动直接发生关系。文化依赖社会期待和规范, 其中既包括社会行为规范也包括语言用法上的规范。费米尔认为翻译主要是跨文化转换,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 是一种交际行为, 而非译码行动, 既可以发生在文化关系密切的语言之间, 也可以发生在文化关系疏远的语言之间。文化是具有独特性的, 不同国家的文化是互不相同的, 而不同国家人们的思维方式差异、文化习俗差异、地域文化等的不同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着翻译行为。因此, 在翻译中, 如何处理文化因素便成为译者十分重要的任务。
跨文化交际即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也就是说, 所谓跨文化交际, 实际上是包含了许多不同的维面, 如跨种族交际、跨民族交际、同一主流文化内不同群体之间的交际、国际性的跨文化交际等等。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 不但要讲究言语的正确性, 而且要考虑语言的得体性和可接受性。在交际活动中, 应根据交际的目的、对象和场合, 结合其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对所用词汇、句式等做出正确的选择。正如托马斯 (Thomas) 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 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 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 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中, 交际的双方因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 所产生的语言词句与其使用之间的失误) 却不会被象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 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 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
语言就像一面镜子, 反映着独特的民族文化。翻译不仅是语际转换, 更是一种跨文化转换。字典里所包含的对应的翻译只是翻译的表层, 而丰富的文化信息则是潜藏在独特的文化底蕴之中,
例如:It opened to reveal a small, slightly stooped, demure man, smartly but modestly dressed, who welcomed me in and offered me a seat.
译文:门开了, 站在我面前的是个衣着朴素得体, 略微有些弓背, 神情庄重的小老头。他热情地迎我进门, 给我让座。
译者对“smartly”的第一反应是“洁净, 得体的”。其实, “smartly”还有别的含义。Smartly:1.in a strikingly neat and trim manner;2.leading the fashion styl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原文的这个“小老头”其实是著名的作家E.M.Forster。经查证, E.M.Forster是gay, 对于衣着又十分讲究, 爱穿亮色服饰, 打扮时髦但得体, 不夸张。所以, 我们不难看出这里的“smartly”应该取第二个含义, 翻译成“时髦的”。大多数字典里不可能把每个单词所联想的深厚的文化内涵所体现出来, 而外语学习者最开始接触的翻译也仅仅停留在意思表面即对应的字面意思。
再看另外一个例子:
Our eye contact was intermittent but potent.
译文:眼神交流虽然不多但却坚定有力。
译者对“potent”的第一反应是“坚定有力的”。字典上Potent的含义:1.having great power or influence;2.producing or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sired result.译者显然只知道第一个意思 (第一义项) , 于是就把这一意思搬到译文中, 造成读者困惑。眼神交流怎么能说是“坚定有力”呢?联系上下文, 显然, 这里应该选取字典中的第二个意思, 翻译成“意味深长的”。
因此, 为了消除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的误解, 了解与掌握字典里背后的深层文化底蕴是极其必要的。而翻译教学作为以双语的转换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对文化传播更负有直接的责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对于翻译教学具有比对一般外语教学更为重要的意义。
2 跨文化活动中影响翻译的文化因素
众多因素影响着跨文化交际能力, 通过学习、了解和研究, 笔者分析了在跨文化活动中, 中国与英美国家文化规约和语言规约的差异, 即经常会出现交际障碍的几个主要方面:
1) 文化背景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之下, 人们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语言表达方式、喻体、宗教信仰等各有差异, 而人们在交际中具体接触另一文化时, 往往容易潜意识地把强烈的本族语习惯和交际模式迁移至不熟悉的外国文化中去, 忽视了以上差异性, 从而导致相互误解及交际受阻。比如英美等国称自己是上帝的儿女, 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 是龙的传人。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神圣、强大、权力至上等, 而在西方人眼里, 龙是又凶又丑陋的怪物。西方人会说自己是一个“lucky dog” (幸运儿) , 在西方文化中, 狗是忠诚的朋友, 是家庭中的重要成员;而对于中国人而言, “狗”常被比喻成讨厌的人。
2) 思维方式差异。中方是发散性思维, 语言概述性强, 抽象性强, 注重整体;西方则是直线性思维, 强调逻辑分析, 具体性强, 重视个体。例如在时间的表述上, 汉语是以年月日的顺序, 而英语却是把年放在了最后。在价值观上, 中方重儒家文化, 集体主义, 中国人在面对表扬时, 语言上常表现的是谦虚, 否定自己;西方强调个人主义, 坦然接受表扬, 表现个人的成绩。
3) 教学内容差异。目前翻译资格证的考试还是重翻译技巧及语法知识, 文化与交际的知识考核得较少。通常教学的目的是取得了翻译资格证就能胜任翻译工作, 而没有提供条件让学生接受真实文化语境下的学习。在翻译教材方面, 呈现出单一、过时等特点, 缺乏实用性, 而且教材把重点过多地放在语言知识和具体的翻译技巧运用上, 设计的课堂内容对跨文化的引导和运用更是被忽略了。
3 科技资料翻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注重表达习惯, 避免文化误读
科技文章具有“严谨周密, 概念准确、逻辑性强、行文简练、重点突出、句式严整”等特点, 文章中有大量的专业术语, 如果不了解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就会出现语用失误。当代英国译学理论家苏珊.巴斯内特 (Bassnett) 评论说“如同在做心脏手术时医生不能忽略心脏周围的肌体一样, 译者在翻译时也不能将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分开来处理。”由此看来,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翻译, 更是文化的翻译, 译文是在不同的语言文化参照系中完成的。例如科技文章中经常使用被动语态, 而我们在翻译的时候, 就要注意不同表达习惯的差异, 如:The engine has been given a constantly good performance.如果直译成“这台发动机一直给出好的性能”, 显然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可以译为“这台发动机一直工作很好”。
3.2 科技术语的汉译
术语是表示某一专门概念的词语, 科技术语就是在科技方面表示某一专门概念的词语。科技术语的特点是词义丰富, 专业性强, 这就要求翻译人员要有相关的专业知识, 翻译时必须根据专业内容谨慎处理, 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误, 例如:对于“All the various losses, great as they are, do not have any contradict with the law of conservation of energy.”一句的翻译, 如果译成“所有这些各种各样的损失, 虽然很大, 但并不是和能量守恒定律矛盾的”, 虽然语法上没有错误, 但只要稍有一点科技知识的人都知道能量守恒定律是无条件的, 没有认任何形式的损失能违背这一规律。所以正确的翻译应为“所有这些各种各样的损失, 虽然很大, 但和能量守恒定律没哟任何矛盾”。
4 科技英语中倍数增减 (包括比较) 的汉译
科技英语中倍数增减句型究竟应当如何汉译, 在我国翻译界中一直存在争论, 倍数在英汉表述和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 造成误译。科技翻译涉及倍数关系时, 理解错误必然造成翻译错误, 造成企业经济上的损失, 有时可能是巨大的损失。臂如, 我们常常见到的“n times+形容词/副词比较级+than”这个句型, 其正确的理解为“比…… (大、高、重、多) n-1倍”。然而, 有不少翻译工作者理解为“比…… (大、高、重、多) n倍”。例如Sound travels nearly three times faster in copper than in lead.有人翻译成“声音在铜中传播的速度几乎比在铅中快三倍”。这句译文是错误的。应该译为“声音在铜中传播的速度几乎比在铅中快两倍”。
5 对译者的专业培训
5.1 选择恰当的教材
翻译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实现翻译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 对翻译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国内翻译教材层出不穷, 种类繁多, 数量可观, 但缺乏文化交流为主线。跨文化意识较强的译者往往会选择融翻译技巧、翻译理论、翻译史、文化交流等为一体的教材。
5.2 强调广泛的课外阅读
在进行翻译训练的同时, 应提倡广泛的辅助课外阅读, 一方面通过大量的文学作品的阅读来了解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关系、语言表达方式等文化以及该民族的宗教信仰、心理状态、气质等方面, 培养文化意识, 提高文化素养。另一方面, 还可以阅读一些如人类学、社会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圣经、希腊神话等方面的书籍, 增强文化内涵。
5.3 加强主体文化意识的培养
科技翻译不仅要求译者具有扎实的汉语语言功底, 而且要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 同时还要有专业的科技知识, 因此, 在翻译教学中, 还要注意强化母语文化意识, 加强科技文章写作特点、用词风格、翻译技巧、翻译方法的培训, 有计划、有针对性、系统地阅读有关中国文化的报刊和书籍, 不断丰富语言知识和知识结构, 从而能有效、准确、得体地进行各种交际活动。
5.4 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目前我国翻译类课程的考核方式基本上是闭卷, 考试多是对语言知识点和翻译技巧的考核, 内容绝大部分是字词到段落的英汉互译, 主观论述题基本不会出现, 也不允许带字典等工具书。而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 有翻遍所有字典也可能查不到的东西。因此, 在考核中, 可以加大平时成绩的力度。鼓励译者多搜集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或多找机会亲身体验跨文化交际, 并让译者在课堂上做口头翻译, 或者用角色扮演把一些典型的跨文化交际失误再现出来, 将此类形式的成绩纳入评价标准。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 提高英语沟通应用能力。翻译承担着跨文化交际的重任, 因此, 在教学中不能局限于翻译方法的讲授, 更应该鼓励译者明确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有计划、有系统地导入跨文化交流因素, 逐渐改变传授一般翻译技巧或机械练习的传统教法, 培养译者从文化内涵来分析作品, 理解作品。将不同国家的生态文化、社会文化和宗教文化等文化因素导入翻译教学中, 只有这样才能根本上提高翻译人员的翻译能力和实际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平泽.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J].国外外语教学, 1995 (1) :22-23.
[2]陈舒.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J].国外外语教学, 1997 (2) :33-34.
外文商标语言翻译特点研究 篇3
1.商标名应符合商品特性。商品的商标是代表商品的一种专用符号。成功的商标名应尽可能地区别于其他企业的商品而体现出自己商品的特性,让人一见商标,就容易联想到其基本用途最好。如美国的Coca-Cola,曾称为“可口可辣”,进入中国市场称为“可口可乐”。被译成可口可乐,双声(可、口)叠韵,既保持了原词的音节和响亮,也体现出了商品的特性,给人留下的感觉是该饮料喝下去既可口,又令人舒畅。成功的商标译名再加上一些具有良好宣传效应的广告语,如“Always Coca-Cola”(永远的可口可乐),使之更是家喻户晓。现在,“可口可乐”不仅获得巨大成功,而且还凭借自己强大的品牌影响力,推出新品牌,进行没有悬念的品牌延伸。
2.商标名应符合大众心理。商标名称应尽量符合大众心理,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如女性用品的命名常与“秀美、文雅、小巧”等方面的词语联系,男性用品可考虑“雄健、粗犷”等,儿童用品就应“活泼、可爱”,而老年用品则应“吉祥、稳重”等。因此,商标的翻译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既要争取保留原文涵义的精华,又要符合消费者的心理。比如AVON,这个拥有120多年悠久历史的美国著名化妆品牌,汉译为“雅芳”。自古以来,美丽漂亮与女人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女人求美胜过其他一切,这是女人一根最敏感的神经,这也是很多企业大打“女人牌”的一个重要因素。“雅芳”商标译名,给人“高雅、美观、美好”雅而不俗的感觉,符合女人心理,可说是普获芳心。从审美的角度看,人们在进入富有美感的欣赏或是感知当中,往往会产生一种期待的心理。目前,雅芳凭借国际经典品牌的良好形象,已经在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开展业务,甚至还开发了一系列男性产品。类似雅芳的译名很多,如化妆品Clinique 倩碧,CLARINS娇韵诗;护肤系列VICHY薇姿,Issima伊诗美等等。
3.商标名应易于记忆。记忆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记忆使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前提。在翻译商标时,应根据产品的不同特性,语词上多方斟酌。比如要注意内涵、意境、美感、简洁、冲击力、寓意深、时代感、呼唤力、熟悉度、认可度等等。总之,商标要具有单独使用时的良好效果, 易于记忆。爱尔兰的“健力士”(Guinness)啤酒和新加坡的“虎”牌 (Tiger) 啤酒 ,都是大众熟悉而形象的品牌,一旦接触就不易忘记。另外,用形象美好的动物、花卉名称命名,可以引起人们对商品的注意与好感,并追求某种象征意义。如德国BMW高档车在国内最初被译为“巴依尔”,影响力有限,后来改称为“宝马”。现代的名车,就象是古代的宝马,该译名可说是家喻户晓。
4.商标名应易于联想。一个优秀的品牌还应使人产生美好的联想。比如,香料以玫瑰命名,香上加香;而内衣则不宜用玫瑰命名,因为玫瑰带刺,穿上这种牌子的内衣,会使人产生一种如芒刺背的联想。商标名还要注意时代内涵、文化底蕴,强化标志性和识别功能,避免雷同;要具有象征意义,易使人产生联想。有的优秀品牌商标,承载着独特的商品信息和文化信息,一看就容易使人产生联想。如搜索引擎Google,曾有许多建议译法:“酷狗”、“估狗”、“古狗”、“古哥”等等,由于创意“小气”,难以被多数人接受。推出 “谷歌”品牌后,就有了强烈的中文本土色彩。几乎所有联想出来的关键字都在从不同角度投射一个信息,“谷歌”是一个有着“勤奋”、“快乐”情感的品牌,它能让人感受到“收获”的喜悦。其实,Google 的使命就是整合全球范围的信息,使上网之人皆可“一键” 搜索并得到大量信息,“收获” 颇丰。其作用自然与“谷歌”的“丰收之歌”、“快乐”品牌联想不谋而合。
5.商标名应易于上口。商标译名在语言上应该好读,好听,好看,做到音、形、义的完美统一。一种好的商品,加上一个动听上口的名字,无异于锦上添花,魅力无穷。在品牌意识业已深入人心的今天,非常有必要在商标的翻译上下一番功夫。再看McDonald's,如果硬译就是“麦克唐纳的店”。这只是一个普通姓氏,既无名气,又毫无吸引力,与“爱迪生”、“迪斯尼”等相比,就过于平淡。台湾译作“麦当乐”,应该说不错;香港译为“麦当劳”, 朗朗上口, 响亮而又具有节奏感,因而极具传播力,容易达到共识。而且从汉语的角度分析,该译名与原发音大致相似,“麦”还含有食品的性质,蕴涵着“要吃粮就应当劳动”的教育意义,中西巧妙结合,确属佳译。还有美国啤酒Budweiser,汉译为“百威”,发音响亮,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可见,一个设计独特、易读易记并富有艺术和形象性的名称能迅速抓住大众的视觉。
6.商标名应易于留下印象。能给消费者留下印象的商标译名才算是成功之作。美国广告大师鲁易斯(Lewis)提出了“挨达”(AIDA)原则, 即 Attention (引人注意),Interest (激发兴趣), Desire (诱发欲望) , Action (呼唤行动) 。如达到这样效果的译名,给人的印象肯定深刻。比如瑞典的“Ikea”是家具品牌,汉译为“宜家”,就赋予了它“雅致”、“吉利”等美好的涵义。英威达公司的一种羽绒被叫做“SOMERELLE”,中文是“安睡宝”。设计图案上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士正在该绒被的团团呵护下,面带微笑,甜蜜地躺在丝丝轻柔、浓浓暖意的绒被中央睡觉。看到此情此景的“安睡宝”,能给人带来如此体贴入梦的尊贵享受,让人过目不忘。
7.商标名应易于传递信息。商标传递信息是指商标名本身往往应具有含义,而这种含义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传递商品的某些信息,如关于它的优点、性能、作用等。这种商标可以对商品或服务起到提示作用,并通过商品传递的信息吸引顾客。比如:洗发液Rejoice,意译为“飘柔”,传达出了能使人头发飘逸柔顺的商品特性和品质;沐浴露Safeguard,汉译为“舒肤佳”,既表达了商品的性能,又给消费者留下美好的心理回味;又如Reebok译为“锐步”,给人传递的信息是能助人箭步如飞。
8.商标名应注意中外文化差异。不同国家或地区因民族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审美心理等文化差异,消费者对同一名称的认知和联想可能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商标命名要尽可能适应目标市场的文化价值观念,在不违背原文语言的表达基础上再现原文语词的文化意蕴,避免在消费者中引起误解甚至敌意,真正实现两种文化的沟通与移植,以达到友好交流与扩大销售的目的。例如Anchor,既是食品商标,也是啤酒等商品的商标,本意为“抛锚”。商标设计人的良苦用心是用“Anchor”象征产品质量稳定、安全、可靠,但中国文化背景的人恐怕难以理解,大家容易联想到船只出故障而“抛锚”,给人不吉利的感觉。音译为“安可”或“安科”等,发音响亮不说,还把“安全可靠”的原意表达出来了。再如知名的世界品牌香水Poison,直译前者是“毒药”,可这在中国就不太适合,因此“Poison”采用谐音法译为“百爱神”,现在有人改译为“奇葩”,很受消费者青睐。
众所周知,全球许多国际著名的商标随着商品交流的不断扩大而声名远扬,并已成为公司、企业的无形资产和巨大财富。商标翻译不仅仅是个简单的译名问题,还涉及市场、形象、情感、文化、风俗、价值等多种因素。应把握好商标蕴含的基本语言特征规律,以更灵活地创造性地进行翻译实践。
外文翻译格式说明 篇4
1.外文翻译题目应为所翻译文章的中文题目,不能写成毕业设计(论文)。与开题报告题目和任务书上以及分组上的题目不一样。
2.外文翻译封面所填基本信息均居中,下划线对齐,学生填写日期均统一填写二Ο一二年十二月三十日。
3.外文翻译正文部分页面设置:上:1.8,下:1.8 ,左:2,右:2.正文部分英文题目居中,英文原文正文字体times new roman,四号字,单倍行距;中文部分采用宋体,四号字,单倍行距。全文禁止直接从网上拷贝,文中不能出现网络格式、下划线、斜体、粗体、不准确的行间距,带颜色的字体等。翻译内容中文字数3000字以上。
4.分列序号采用:
1.xxxx
1.1xxxx
1.1.1xxxx
1.2 xxxx
5.参考文献一定要符合标准
示例:
[1]张三.建筑设计资料集[M].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6.导师需在封面上写评语(此部分内容需手写),日期统一填写2012年12月31日。
以上各部分内容将严格审核,不符合要求的将退回给指导教师与学生改正至符合要求为止!外文翻译纸质版于2012年11月26日上交系部!
建筑学教研室
外文及翻译 篇5
《学科前沿文献读写议》课程作业
学生姓名: 沈焱强 学
号: 201001013335 专
业: 工商管理 班
级: 工本103班
浙江树人大学管理学院
毕业论文题目:浙江农村养老保险调查分析 外文文献翻译
重新引入代际均衡:波兰养老保险制度
马立克:GóRA 威廉戴维森学院工作论文574号 2003年6月
摘要:波兰于1999年通过了新的养老金制度。这种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允许波兰,以减少退休金支出(占GDP的百分比),而不是增加它-正如预计的经合组织其他大多数国家。本文介绍了概念背景的新系统的设计。新系统的长期目的是确保人口代际平衡,不论情况。这需要稳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分配给整个退休一代。传统的养老金制度的目的,相反,在稳定的份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退休人员。在人口结构的变化观察到,在过去的一夫妻几十年,这历史性的尝试,以稳定为首占GDP的比重为退休人员严重的财政问题和经济增长负外部性,如观察许多国家。许多国家曾试图改革其养老金制度不同的方法来尝试解决这些不断增加的费用问题。虽然波兰改革采用了其他地方应用技术,它的设计不同于典型的做法和教训,结果是有希望的所有经合组织国家。本文介绍了这一理论和实际应用另一种方法,因此,新的波兰养老保险制度主要特点设计。
导言
人口结构的转型与政策过于短视一起造成了严重的问题在全世界许多国家地区的养老金。传统的要素养老金制度的设计包括对捐款的薄弱环节和利益缺乏超过该系统的成本控制。这些因素列入养老保险制度导致爆炸的设计成本,造成了负增长的外部因素和导致失业率持续高企。因此,养老金改革的追求现已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欧洲的政策议程的顶部。然而,很少有国家能够在引进根本性的改革面积到了这个时候养老金。在这种情况下,改革的定义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本文的目的,“改革”是指改变系统,以消除而不是仅仅在边缘玩的贡献率时下绝大多数平均拥有多年的生活留下来住。因此,上面的讨论表明,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已经改变了养老退休金系统(OA)的一部分。然而,非养老社会保障制度(NOA),如残疾,保持风险有关,不论老化。这将导致社会保障体系的各部分的结论是,应采用分段,如收入(贡献)和费用(利益)可以连接到他们的目的完全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分部相互绝缘。
在这种方式中,决策者将能够看到各分部的社会保障体系,知道系统其他部分的风险,其收入和支出都被绝缘的当前状态,准确地反映了该分部的和共同的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社会保障体系,然后将一个OA段(养老金)和各的NOA段(残疾,生育,工人的补偿等等)。这种业务和会计改革是最重要的一个深养老保
险制度改革的非财政的原因之一,并为决策者提供一个功能强大的工具来了解如何以及他们的社会保障体系,将满足其目标。养老金:所提出的方法的总结
典型的养老金经济学,以及流行的讨论,使用下面的对立概念为思考中心基础养老金:
现付与资金;
公共与私人的;
多方面与多支柱。
本文提出了一种替代方法。这种替代方法,可以在以下四对对立的概念,总结了: 通用(强制覆盖整个人口)和部分(一组人自愿参与);
个性化(个人账户)与匿名(不)参与;
具体的任务/分段(OA与NOA)与多任务(OA和NOA混合在一个方案)社会保障组织;
金融(通过金融市场回报率)与非财务(通过真正的经济增长产生的回报率)。
有效的养老保险制度的一种方式,使内源性的设计,这意味着它会自动调整不干预外。系统只需要一个决定,即贡献率的初步选择。
基于比较的上面设置养老金的思维方式可以更好地描述和分析了养老保险制度是有用的。这种方法也可以让养老金讨论超越那些促进民办养老基金和那些促进所谓的现收现付制无望的争议。
在欧盟等和其它地方的政策制定者可以使用所提出的方法的时候,看着他们的养老金制度改革。
波兰新的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特点
波兰新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应用上述,介绍了在实践中的思维方式。命名为“安全系统通过多样性“1999年1月开始。它完全取代了以前的条例退休金的工作人口的大多数。设计新系统从从无到有提供了独特的机会,以避免复杂的系统。相反,新系统的设计是简单和透明。主要目标是设计一个系统可以是中性的,或者至少关闭经济增长无论对中立人口老龄化。新系统的设计不复制任何其他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其他地方。很强的相似性,可以发现,只有到新的瑞典养老保险制度根据类似的原则,并开始在同一时间对同一,在这一总体框架波兰新系统采用了数字技术的概念在其他国家发展。这种新波兰养老保险制度的简要介绍对一般的系统经济性设计的重点,同时搁置最技术细节。下面的子弹协助抓的波兰新概念的本质系统设计。重点是普遍的养老保险制度的一部分;
分离,社会保障的养老从非养老部分的一部分社会保障和分割的收入流; 终止了以前的系统办公自动化的一部分; 创建一个新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完全养老金个人账户的基础上; 权责发生制在办公自动化系统; 分裂两个帐户(第一帐户中的每个人的办公自动化捐款北区区议会,第二个帐户);
最小的两个补充养老年金顶部,如果他们的总和低于一定水平(资金,国家预算中)。
特别是有没有这样的元素作为一个“国家基本养老金”的制度。社会再分配的存在,但它被移动从退休金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的唯一的作用是提供一个有效的方法,对收入分配工作的一代人生命周期。对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贡献率并没有改变。不过工人的工资是“票房注册”,以便向他们介绍他们的想法,付出的贡献的一部分,并建造了总成本的意识养老保险制度。因此,自1999年1月工人和雇主分担没有任何费用的捐款在捐款总额的大小真正的变化。该整个操作影响的百分比,但不是真正的金钱流动。因此新的系统是基于以前的系统相同的贡献流入。
结束语
为人们提供与社会保障-包括消费融资的退休一代一代的产品进行的工作-是非常高的名单在大多数国家的社会优先事项。这是社会的重要,特别是在欧洲。然而,传统的养老金制度的低效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提出风险。社会和民众主义言论向公众表明,改变内养老保险制度是危险的社会目标。在现实中,大多数国家在世界上,它是刚好相反。时间越长,传统的养老金制度是举起,在更多的社会造成的破坏性影响将被创建。波兰属于一个国家的非组,为众多的人准备我们的时间,即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挑战。新养老保险制度不仅将停止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成本增加,但会也让他们减少。这将使更多的资源用于发展,这反过来也将有助于更强劲的增长,加双方的工作生活和退休一代的标准。波兰新的养老金制度的例子,以及瑞典之一,有趣的另一个原因。这种类型的系统有利于劳动力的流动,这是特别需要在欧洲。免费的劳工运动,就不可能实现如果从一国转移到另一个影响到退休后的收入预期。因此,在养老保险制度的中立性目标将有越来越多的欧洲重要整合。
外文文献原文
Reintroducing Intergenerational Equilibrium: Key Concepts behind the New Polish Pension System
By: Marek Góra William Davidson Institute Working Paper Number 574
June 2003
Abstract Poland adopted a new pension system in 1999.This new pension system allowsPoland to reduce pension expenditure(as a percent of GDP), instead of increasing itas is projected for the majority of other OECD countries.This paper presents theconceptual background of the new system design.The new system’s long-termbjective is to ensure intergenerational equilibrium irrespective of the demographicsituation.This requires stabilisation of the share of GDP allocated to the entire retiredgeneration.Traditional pension systems aim, instead, at stabilisation of the share ofGDP per retiree.The change in demographic structure observed over the past for acouple of decades and this historic attempt to stabilise the share of GDP per retiree ledto severe fiscal problems and negative externalities for growth, as observed innumerous countries.Many countries have tried to reform their pension systems indifferent ways to try to resolve the issue of these ever-increasing costs.Although thePolish reform uses a number of techniques applied elsewhere, its design differs fromthe typical approaches – and the lessons and results are promising for all OECDcountries.This paper present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isalternative approach and as such, the key features of the new Polish pension systemdesign.Introduction Demographic transition together with myopic policies has caused severe problems inthe area of pensions in many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Elements of traditionalpension systems’ design include a weak link of benefits to contributions and the lackof control over costs of the system.Inclusion of these elements in the pension systemdesign led to the explosion of costs, caused negative externalities for
growth andcontributed to persistently high unemployment.As such, the quest for pension reformis now on the top of policy agendas around the world, and especially in Europe.However, very few countries have been able to introduce fundamental reforms in thearea of pensions to this time.In this case, the definition of reform is crucial.For thepurposes of this paper, “reform” means changing the system in order to removetructural inefficiencies – and not just playing at the margins with contribution rates and retirement ages to adjust the system’s parameters for short-term fiscal andpolitical reasons.Traditional pension systems have proven to be inefficient in providing societies withsocial security.At the same time attempts to cure these systems are hampered by alack of consensus on what could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system.Discussions on thisissue involve confusion stemming from the ideological context of the discussionparticipants, as well as from overuse of such concepts as “pay-as-you-go” versus“funding”, or “public” versus “private”, while at the same time ignoring a number ofimportant economic issues.Furthermore, economists have traditionally ignored pensions.Designing and runningpension systems was left to non-economists, who were not extensively concernedwith how to finance pensions in the long-term or with how to counteract these pensionsystems’ negative externalities.The new Polish pension system belongs to very smallnumber of successful attempts to apply modern thinking in the area of pensions.Thisdoes not mean – as some may assume – giving up social security goals.Rather, thekey idea was to give up the inefficient methods of delivering social security in orderto save its goals and principles.This paper consists of two parts.The first focuses on a discussion of general issuesthat need to be addressed when designing a pension system.These issues arepresented in a way that goes beyond the traditional way of thinking on pensions.In regards to this second part of the paper, it is important to point out that mostcountries in the current EU member states and candidate countries have pensionsystems that are essentially the same at the basic policy level.As such, the solutionsin one member state or candidate country can be expected to be the same.Like European states such as France, Germany, Italy, the Czech Republic, Hungaryand other European states, Poland and Sweden over the past decades and until the late1990’s developed inefficient, costly pension systems.As such, in part two of thepaper we shall examine how Poland has now successfully implemented the approachpresented in the first part of the paper, and created a fundamentally strong and neutralpension system.8
Selected general issues Pension system design has to take into account a number of issues.Their fullpresentation and discussion goes beyond the scope of this paperThis paper presentsonly a list of the issues for consideration and the most important observations.The pension system: externalities versus neutralityThe description of a pension system depends strongly on both the aggregated andindividual viewpoint.From the aggregated perspective, the pension system is a way of dividing currentGDP between a part kept by the working generation and a part allocatedto the retired generation.From the individual perspective, the pension system is a way of income allocationover a person’s life cycle.The above holds irrespective to the technical method applied or the ideologicalviewpoint.The pension system – as defined above – is not necessarily pay-as-you-goor funded.Such features stem from technical elements additionally applied on the topof the pension system, rather than from the system itself.If the pension system designassumes anonymous participation and a substantial scale of redistribution then weusually call this system pay-as-you-go.If the pension system design uses financialmarkets, then we usually call it funded.However, these two typically used concepts do not exhaust all possible combinationsof anonymous versus individualised participation and financial versus non-financialpension system design techniques used.The dualistic pay-as-you-go versus fundedapproach leaves aside the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participation in a system thatdoes not use financial markets.This approach also neglects the fact that usingfinancial markets means investment(pension portfolio consists of private equities)ordeferring taxes(pension portfolio consists of government bonds), which is obviouslynot the same.Adding redistribution or financial markets to the pension system generatesexternalities.These externalities can be positive and negative.Redistribution withinthe pension system can generate positive externalities if the system is inexpensive,namely the part of GDP allocated to the retired generation is not large.If theredistribution is large, then it generates negative externalities, such as contributing topersistently high unemployment and weak growth.Using financial markets causespositive externalities for growth if the pension system spends contribution money oninvestment.If the contributions are spent on government debt they may lead tonegative externalities similar to those of large redistributive system, namely more taxdistortions.This can happen if the rate of return on government debt is persistentlyabove the rate of GDP growth.There exists yet another option, namely 9
to bring the pension system as close toeconomic neutrality as possible.This option requires, among other things, combiningindividual participation in the system with dividing GDP between generations basedon real economy developments, such as has been done in Poland and Sweden.Demographic structure: consequences of the change.Irrespective of the pension system design technique used, the pension systemexchanges a right of the retired generation for a part of the product of the workinggeneration.The exchange can be organised in various ways and also the rights can beexpressed in various ways.In particular, the rights can be either traded in the financialmarkets, or defined in relation to some economic variables, or just based on politicalpromise.In all of these cases there is a kind of market for pension rights.The workinggeneration finances contributions in order to purchase the rights;the retiredgeneration sells the rights in order to get a part of the product of the workinggeneration.The various types of pension systems create an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forthis market.Given the contribution rate, the demand side of the market is determined by the number of workers and their productivity.The number of retirees determines the demand side.However, if – as it is the case in traditional systems – pensions are administratively defined in terms of wages(replacement rate promised)then the pension system depends solely on the demographic structure.Even strong productivity growth cannot help in balancing the system’s revenue and expenditure.The general change of the demographic structure we see around the world has caused the pyramid scheme used for financing pension expenditure to no longer generate sufficient revenues.In consequence, previous minor inefficiencies have become devastating.Ageing turned the previous “pyramid-shape” demographic structure into a new “hut-shape” one, as illustrated in Figure 1.10
The pension system strongly depends on the demographic structure of the population.There is no escape from this dependency irrespective of pension system technique used.Using financial markets do not make pension systems immune from this dependency.Financial markets do help, however, in adjusting the system to the current demographic situation by introducing an easy to understand and acceptable link between benefits and contributions paid.The general change of the demographic structure around the world has caused severe fiscal problems for many countries.This change can be seen also from the viewpoint of being able to achieve the traditional social goals of the pension system.In this regard, two important observations are worth mentioning:
In the past, the minority – nowadays the vast majority – of those who pay contributions to the system as workers, afterwards receive benefits as retirees.This means that in the active phase of the individual’s life, participation in the pension system is very similar to long term saving.As the goal is to provide for each individual, using the individual as the main accounting unit becomes a superior way to organize the pension system.In the past, the pension system channelledGDP to the very old people who were unable to earn a living and finance consumption on their own.Nowadays people who retire are still able to work and earn, and they – on average have many years of life left to live.As such, the discussion above shows that the objective of the pension system has changed for the old-age part of the pension system(OA).However, the non-old-age parts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s(NOA), such as disability, remain risk related, irrespective to ageing.This lead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various parts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should be segmented, such that revenues(contributions)and expenses(benefits)can be tied to their purpose exclusively over time, and each segment insulated from each other.In this way, policy makers would be able to look at each segment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knowing that its revenues and expenses have been insulated from the risks of other parts of the system and are an accurate reflection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that segment and together of the system as a whole.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would then be made of an OA segment(pensions)and various NOA segments(disability, maternity, worker’s compensation, and so forth).This operational and accounting reform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non-fiscal reasons for a deep pension reform and would provide policy makers with a powerful tool to understand how well their social security system can and will meet its goals.Pensions: Summary of the proposed approach Typically pension economics, as well as popular discussions, use the following opposing concepts as a central basis for thinking on pensions:
Pay-as-you-go versus funding;
Public versus private;Monopillar versus multipillar.This paper present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This alternative approach can be summarised in the following four pairs of opposing concepts:
Universal(mandatory covering the entire population)versus partial(voluntary participation of a group of people);
Individualised(individual accounts)versus anonymous(no accounts)participation;
Task specific/segmented(OA separated from NOA)versus multitask(OA and NOA mixed within one scheme)organisation of social security;
Financial(generating the rate of return through financial markets)versus nonfinancial(generating the rate of return through real economy growth).The efficient pension system is designed in a way that makes it endogenous, which means it adjusts automatically without intervening from outside.The system needs only one decision, namely the initial choice of the contribution rate.The way of thinking on pensions based on the above set of comparisons can be useful for better
外文翻译 篇6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外 文 翻 译
毕业论文题目:唯美陶瓷公司普工流失的问题与对
策
学生姓名:李华辉
学号:20042101229
系别:工商管理系
专业班级:人力资源管理2班 指导教师姓名及职称:莫安达 起止时间:2008年1月—2008年6月
项目经理高成本的离职
你试想以下这样的一个情景,一个大型制药机构的高级经理沮丧地说:“我们公司在过去的一年里流失了很多项目经理,由此产生的问题持续影响着对股东提供的质量服务,然而我们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听起来很熟悉,并不陌生吧?我记得导演伍迪艾伦曾经说过“成功有80%是表面文章”。然而,更大的挑战是设法去留住那些员工。
员工离职在商业社会里面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员工留在企业与其共同成长和发展的日子一逝不复返。调查显示,员工进入企业里里最多五年就离职,而零离职率是没可能的,公司持续增加的离职率表明工作环境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对项目经理进行随机调查的报告中显示,以下原因促使现今很多企业的项目经理离职变得频繁。
1、内部沟通
2、比较差的时间管理
3、人员安排和调度的问题
4、项目经理授权和经验的缺乏
5、贫乏的员工培训
6、没有项目管理工具
7、薪酬问题
公司处在日益发展的阶段,需要大量有经验和专业技能的项目经理,但是事实上招到的是大批没有经验的人到这个行业。那么为什么一些企业面临着离职率的上升?总的来说,美国劳工统计局最近发现40%的员工离职是因为他们觉得在公司里面缺乏赏识和关心,并且没有团队合作,产生严重的负荷。截至2005年2月,美国企业的员工平均流失率为3.1%,虽然这个数字看起来是很低,但如果这和美国的劳动人口相结合,那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并且还有很多企业的离职率是没有统计上去的。
在今天竞争激烈的市场里,某些公司的高层只把员工离职作为日常事务的一部分,而有成本意识的成功企业应该看到离职对生产率、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等的不利影响。伯明翰认为员工离职存在六个共同点。分别如下
1、离职的必然性
2、部分员工离职是是有利的3、离职的成本是昂贵的4、薪酬并不是员工离职的唯一原因
5、管理是留住人才的关键的措施
6、加强组织的承诺来降低员工的离职率
上述的六个共同点也适用于专业的项目经理。
多米诺骨牌效应,在项目的任何阶段失去项目经理都是一个灾难的信号,虽然很多时候项目管理的方法是由项目管理办公室提出的,并且每个人都有着独立的系统去完成工作任务。但在剩余的时间里面因项目经理个人离职而把项目搁置下来了,在项目经理离开后,项目人员会问以下的问题。
1、他们将会去哪里?
2、谁将会来接管他们?
3、他们是有组织的吗?
4、他们对他们所做的工作了解吗?
5、按原来效率还是加快速度去完成剩余的工作?
6、是把项目经理的工作分到每个成员还是培养一个新经理更加有效?
7、股东是否被告知事件的最新发展情况?
8、财政预算是否已经超支?
事实上项目经理的离职影响以下的各项:
1、范围——那些需要完成的事情
2、时间——增加了项目的时间
3、成本——增加了加班费和培训费
4、质量——截止期限影响工程后期的质量
5、沟通——不能履行所作出的承诺
6、采购——难以选择外部供应商
因此,如何防止项目经理的离职?正如我们在开始时讨论的一样,零离职率是没可能的,并且一定的人员离职对公司来说是合理的,那样可以带来新鲜的血液,新的方法和思路,改革工作的落后环节,促进组织的发展。很多企业对员工离职没有完全了解,未能认识到高成本与离职在很大程度上密切相关。员工的离职对公司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因为你要招聘、考核和培训一个新员工,并且你将会增加现有员工的负担,生产力会下降,要付出加班费,实际公司大约花费新员工薪水的三分一去替换员工。如果组织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重视离职率,把他当成企业的重要事项,而不是日常的事务性工作,那么将会节省数万美元。
有一种办法不仅能够降低公司的离职人数,并且能够为员工离职做好准备。在这次对项目经理随机调查中显示,以下方式可以降低项目经理的离职率。
1、通过培训提高知识水平
2、评估不断变化的劳动人口文化
3、衡量公司的离职率
4、员工成本
5、雇佣合适的人选
6、设立有效的变革管理
当变革在组织中不可避免时,你可以有所准备。在日常的项目活动和突发事件中发生问题要把握好时限和团队的势头,以及维护股东的利益,变革管理在这方面起作用。变革管理能够快速的实施一个变革管理计划,产生即时反应,减少对项目发展的影响,获得成功。变革管理可以:
1、降低生产力的损失
2、鼓励抵抗变革的员工
3、尽量减少对生产力和生产质量的影响
4、减少对股东的影响
留下问题不解决会导致整个项目的破坏甚至是失败。当正在进行一个变革管理计划时,有些问题是需要考虑的。
1、故障的责任
2、额外的培训
3、需要的时间
4、更换内部人员
5、超时需要
6、谁能够作横向调动
变革管理计划是降低员工离职成本的有效办法,以至工程能够在预定的时间
和标准范围内完成,不影响公司的利益。
测量你公司的离职率吧!
很多企业对他们公司的离职率知之甚少,此外他们也不太在乎一个员工离职的所包含的成本,按照以下公式测量年职率将会变得很容易。
离职率=过去12个月离职员工总数/平均员工人数
例如:在过去的一年中有25个员工离职,而公司的平均人数是250人,那么他的离职率就是10%。
员工离职的成本可以被测量,并且在年终应该加以审核,以下的公式可以帮你计算员工离职的费用。
TC=(DHC+IHC)/T
TC:员工流失成本
DHC:直接招聘费用(广告费、摊位费、招聘人员费用等)
T:离职职位总数
我们统计出了以上需要的数据,但是员工离职这个问题在公司里面还不是很清楚,即使通过离职面谈,也可能得不到最真实的反馈,他们回答中最常见离职原因是想得到更高的薪酬或者是想找到一份更加好的工作。这就需要管理人员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调查,了解存在的问题。高离职率是一个警告的标志,它预示着你公司内部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一些原因是由于高层经理所造成的,员工的离职率得不到应有的关注,高离职率应该使你质疑工作环境如公司提供的文化、物质以及财政方面。问一问你自己这些问题:
1、这是我想去管理员工的方式吗?
2、员工能够得到金钱和感情的补偿吗?
3、公司把员工当作是成本的因素吗?
他们曾经被认为是对公司忠心耿耿,全身心为公司奉献,但是现在他们离职了,为的是更好的满足他们高质量的生活和家庭所需,这意味着现在的组织想要留住员工就要从内心去激发和鼓励他们,参与和授权是减少员工离职率的最有效工具之一。据国际发展维度收集的收据显示,如果公司有高度向心力,员工的离职率是很低的。你公司是如何维持的?
1、听取员工的意见
2、尊重员工
3、鼓励工作出色的员工
4、要求员工投入
5、信任员工
6、公平公正
7、坚定但不残暴
8、勇于承认错误
9、愉快的工作环境
10、优质的住宿环境